- 7.69 MB
- 100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地域文化视角下沈阳市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esignoftheRegionalCulturalAnglesinkShenyangXinminVillageLandscapePlanning研究生:刘虹指导教师:马雪梅教授学科专业:风景园林学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分类号:学校代码:10153UDC:密级:公开硕士学位论文地域文化视角下沈阳市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作者姓名:刘虹入学年份:2013年9月指导教师:马雪梅教授学科专业:风景园林学申请学位:工学硕士所在单位:建筑与规划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5年12月论文答辩日期:2015年12月学位授予日期:2016年1月答辩委员会主席:夏柏树答辩委员会组成:夏柏树教授吕海平教授张九红教授焦洋副教授孙贺副教授论文评阅人: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I摘要近年来国内的乡村景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美丽乡村”建设理念的提出,使得乡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大改善。然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部分乡村忽视了对地域特色文化的延续和人文景观的继承,呈现出“千村一面”的景观现象。乡村景观承受着城市化进程中众多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其固有的地域文化趋于淡化、隐蔽和消逝。因而,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在探究了国内外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现状和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应用情况的基础上,辩证了地域文化与乡村聚落景观的关系,并分析了地域文化下乡村景观设计的成功案例。然后在地域文化视角下对沈阳兴隆台街道新民村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其景观现状问题以及地域文化特色消逝的原因,结合符号学理论提出了针对新民村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提取及应用EDIS模式,深入挖掘了新民村地域文化内容及特色,并通过艺术手法将文化转化成符号,然后以多种方式将地域文化符号应用到乡村景观设计中。最后,对新民村内部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提出规划设计原则、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案,创建地域文化民族民俗特色村落。重点对新民村内融入地域文化符号的公共空间设计和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元素改造上做详尽的叙述,以期对今后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乡村聚落景观的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关键词:乡村聚落景观;地域文化;EDIS模式;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
II摘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AbstractIIIAbstractInrecentyears,China"srurallandscapeconstructionhasmadecertainachievements,inparticularthat"beautifulcountryside"constructionconcept,makingrurallivingenvironmenthasbeengreatlyimproved.However,intheprocessofbuildingnewcountrysidevillageneglectedpartofcontinuityandsuccessionoflocalcharacteristicsandcultureoftheculturallandscape,showinga"ThousandVillagesside"landscapephenomenon.RuralLandscapebeartheimpactofurbanizationinmanyforeignculture,ittendstodilutetheinherentgeographicalandcultural,hiddenandgone.Thus,theconstructionhasageographicalandculturalcharacteristicsoftherurallandscapeisfacingaseveretest.Thispaperexploresthedomesticandforeignresearchstatusofruralsettlementlandscapeandregionalcultureonthebasisoflandscapedesignapplicationsonthedialecticalrelationshipbetweenthegeographicalandculturallandscapeandruralsettlements,andanalyzestheregionalcultureofrurallandscapedesignsuccessstories.ThenattheRegionalCulturalAngleofShenyangXinglongtaistreetXinminVillagetoconductfieldresearch,analyzethelandscapestatusquoproblemandthereasongeographicalandculturalcharacteristicselapsedproposedforextractingXinminVillageLandscapeDesignregionalcultureandapplicationEDISmodecombinessemiotics,digtheXinminVillagegeographicalandculturalcontentandfeatures,andbytheartisticculturetransformedintosymbols,theninmanywaysthegeographicalandculturalsymbolsappliedtotherurallandscapedesign.Finally,theXinminVillageinterior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planninganddesignofproposedprinciples,strategiesandspecificimplementationplan,createculturalcharacteristicsXibevillages.FocusingonregionalintegrationXinminvillageculturalsymbolsinpublicspacedesignandhighlightsthegeographicalandculturalcharacteristicsoflandscapeelementsdoadetaileddescriptionofthetransformationtothefutureShenyangShenbeiXinglongtaistreetlandscapeRuralSettlementconstructionhasplayedaguidingrole.Keywords:ruralsettlementlandscape;regionalculture;EDISmode;XinminVillage;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
IIAbstract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目次I目次摘要..................................................................................................................................................IAbstract...........................................................................................................................................III目次..................................................................................................................................................IContents............................................................................................................................................I第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11.1.1“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需求................................................................11.1.2乡村景观建设中地域文化的缺失....................................................................11.1.3理论研究发展缓慢............................................................................................21.2研究目的和意义...............................................................................................................21.2.1研究目的............................................................................................................21.2.2研究意义............................................................................................................31.3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41.3.1国内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现状............................................................................41.3.2国外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现状............................................................................41.3.3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应用的研究现状................................................51.4研究内容和方法............................................................................................................61.4.1研究内容............................................................................................................61.4.2研究方法............................................................................................................71.5论文研究框架................................................................................................................8第二章相关概念、理论及实例研究...........................................................................................92.1乡村聚落景观研究........................................................................................................92.1.1乡村聚落景观相关概念辨析............................................................................92.1.2乡村聚落景观的构成及特征..........................................................................102.1.3乡村聚落景观设计的理论依据......................................................................102.2地域文化相关研究......................................................................................................112.2.1地域文化的概念..............................................................................................112.2.2地域文化的构成..............................................................................................112.2.3地域文化的特征..............................................................................................112.2.4地域文化的呈现——地域文化符号..............................................................122.3地域文化与乡村聚落景观的关系..............................................................................132.3.1乡村聚落景观是地域文化的载体..................................................................13
II目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3.2地域文化是乡村聚落景观的灵魂..................................................................132.4地域文化下乡村聚落景观实例分析..........................................................................142.4.1风水文化下诸葛八卦村的巧妙布局..............................................................142.4.2莲文化下环溪村丰富的景观空间..................................................................152.5小结..............................................................................................................................16第三章新民村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173.1新民村概况简述..........................................................................................................173.2调研方法及内容..........................................................................................................183.2.1基本方法..........................................................................................................183.2.2具体内容..........................................................................................................193.3乡村景观现状问题分析..............................................................................................233.3.1宏观层面——景观风貌..................................................................................233.3.2中观层面——景观空间..................................................................................233.3.3微观层面——细部景观..................................................................................263.4地域文化表象问题分析..............................................................................................273.4.1本质问题..........................................................................................................273.4.2表达问题..........................................................................................................283.5小结..............................................................................................................................29第四章新民村地域文化的提取及景观表达.............................................................................314.1地域文化形成因素......................................................................................................314.1.1自身条件..........................................................................................................314.1.2外界干预..........................................................................................................344.2地域文化特色表现......................................................................................................354.2.1传统民居..........................................................................................................354.2.2饮食与服饰......................................................................................................364.2.3宗教信仰..........................................................................................................384.2.4节庆礼仪..........................................................................................................394.2.5文体活动和民间艺术......................................................................................404.3地域文化到符号的衍生..............................................................................................414.3.1元素的提炼......................................................................................................414.3.2转化的原则......................................................................................................424.3.3转化的方式......................................................................................................434.3.4符号的生成......................................................................................................434.4地域文化的景观表达..................................................................................................454.4.1自然要素景观表达..........................................................................................45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目次III4.4.2人文要素景观表达..........................................................................................474.5小结..............................................................................................................................47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495.1地域文化主导下的规划原则......................................................................................495.1.1整体综合性原则..............................................................................................505.1.2凸显锡伯族文化原则......................................................................................505.1.3保护与更新原则..............................................................................................505.1.4可持续发展原则..............................................................................................515.1.5以人为本原则..................................................................................................515.2根植于地域文化的设计策略......................................................................................515.2.1塑造地域风貌..................................................................................................525.2.2修复生态环境..................................................................................................525.2.3完善基础设施..................................................................................................535.2.4更新村落空间..................................................................................................545.2.5融入文化符号..................................................................................................555.3宏观层面景观规划设计..............................................................................................575.3.1分区布局..........................................................................................................575.3.2道路体系..........................................................................................................585.3.3景观结构..........................................................................................................605.4中观层面景观空间设计..............................................................................................605.4.1入口集散空间..................................................................................................615.4.2文化景观空间..................................................................................................625.4.3休闲活动空间..................................................................................................655.4.4建筑庭院空间..................................................................................................675.5微观层面景观元素改造..............................................................................................695.5.1院墙立面..........................................................................................................695.5.2设施小品..........................................................................................................705.5.3绿化景观..........................................................................................................71第六章结语.................................................................................................................................736.1主要结论.........................................................................................................................736.2可借鉴创新之处.............................................................................................................746.3研究不足与展望.............................................................................................................746.3.1不足之处............................................................................................................746.3.2展望....................................................................................................................74附录1:新民村景观环境调查问卷............................................................................................77
IV目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参考文献.......................................................................................................................................79作者简介.......................................................................................................................................83致谢.............................................................................................................................................85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ContentsIContentsAbstract....................................................................................................................................................................IContents....................................................................................................................................................................IChapter1Introduction.............................................................................................................................................11.1Backgroundofresearch.............................................................................................................................11.1.1"beautifulcountryside"livingenvironmentbuildingneeds..........................................................11.1.2Constructionofrurallandscaperegionalculturemissing.............................................................11.1.3Theorydevelopsslowly.................................................................................................................21.2Objectiveandsignificance........................................................................................................................21.2.1Objective.........................................................................................................................................21.2.2Significance....................................................................................................................................31.3Summaryofstudiesabroad.......................................................................................................................41.3.1Domesticstatusofruralsettlementlandscapecurrentsituation....................................................41.3.2Foreignstatusofruralsettlementlandscapecurrentsituation.......................................................51.3.3Regionalcultureinarurallandscapedesignapplications.............................................................51.4Contentsandmethods...............................................................................................................................71.4.1Research.........................................................................................................................................71.4.2ResearchMethods..........................................................................................................................71.5Dissertationresearchframework...............................................................................................................8Chapter2Relatedconcepts,theoriesandcasestudies...........................................................................................92.1Ruralsettlementlandscape........................................................................................................................92.1.1Analysisofruralsettlementlandscapeconceptscompositionandcharacteristics........................92.1.2Ruralsettlementlandscape...........................................................................................................102.1.3Ruralsettlementlandscapedesigntheoryisbasedon.................................................................112.2Regionalculturalstudies.........................................................................................................................112.2.1Theconceptofregionalculture..................................................................................................112.2.2Regionalcultureconstitutes.........................................................................................................112.2.3Regionalculturepresents-geographicalandculturalsymbolsrelationship............................122.3Regionalculturelandscapeandruralsettlement..................................................................................122.3.1Ruralsettlementisthegeographicalandculturallandscapeofthecarrier.................................132.3.2Regionalcultureisthesoulofthelandscaperuralsettlement.....................................................142.4Examplesofruralsettlementlandscapeanalysisregionalculture.........................................................142.4.1UndergeomanticcultureZhugeBaguaVillageofcleverlayout................................................142.4.2Underlotuscultureringstreamsrichculturallandscapespace.................................................142.5Summary..................................................................................................................................................15
IIContents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Chapter3XinminVillageSurveyandAnalysis.................................................................................................173.1GeneralDescriptionofXinminVillage..................................................................................................173.2ResearchMethodsandcontent..............................................................................................................183.2.1Thebasicmethod..........................................................................................................................183.2.2Specificcontent............................................................................................................................193.3SituationAnalysisofRuralLandscape...................................................................................................233.3.1Themacrolevel-landscapestyle................................................................................................233.3.2Mesolevel-landscape.................................................................................................................233.3.3Microlevel-detailview............................................................................................................263.4Analysisofgeographicalandculturalrepresentationissues..................................................................273.4.1Thenatureoftheproblem............................................................................................................273.4.2ExpressionQuestion.....................................................................................................................283.5Summary..................................................................................................................................................29Chapter4XinminVillageRegionalCultureandLandscapeexpression..............................................................314.1Regionalculturalformfactor..................................................................................................................314.1.1Ownconditions............................................................................................................................314.1.2Outsideinterference.....................................................................................................................344.2Geographicalandculturalcharacteristicsperformance..........................................................................354.2.1Traditionalhouses........................................................................................................................354.2.2Foodandclothing.........................................................................................................................364.2.3Religion........................................................................................................................................384.2.4Thefestivalceremonial................................................................................................................394.2.5sportsactivitiesandfolkart.........................................................................................................404.3Derivativetogeographicalandculturalsymbols..................................................................................414.3.1Refiningelements.........................................................................................................................414.3.2Transformationprinciples............................................................................................................424.3.3Transformedtheway....................................................................................................................434.3.4Symbolgeneration........................................................................................................................434.4RegionalCulturalLandscapeexpression................................................................................................454.4.1Naturalelements...........................................................................................................................454.4.2ExpressionofHumanFactorlandscape.......................................................................................474.5Summary..................................................................................................................................................47Chapter5XinminVillage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practice.....................................................................495.1Undertheauspicesoftheregionalculture..............................................................................................495.1.1Principlescomprehensiveness......................................................................................................505.1.2HighlightstheculturalprinciplesXibe....................................................................................50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ContentsIII5.1.3Principlesofprotectionandrenewal............................................................................................505.1.4Theprincipleofsustainabledevelopment...................................................................................515.1.5People-orientedprinciple.............................................................................................................515.2Rootedinregionalculturedesignstrategy..............................................................................................515.2.1Shapingregionalfeatures.............................................................................................................525.2.2Restorationofhabitat...................................................................................................................525.2.3Improveofinfrastructure.............................................................................................................535.2.4Updatevillagespace.....................................................................................................................545.2.5Integrationofculturalsymbols....................................................................................................555.3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macrolevel...........................................................................................575.3.1Partitionlayout.............................................................................................................................575.3.2Roadsystem.................................................................................................................................585.3.3Landscapestructure......................................................................................................................605.4Mesolevellandscapedesign...................................................................................................................605.4.1Inletdistributionspace.................................................................................................................615.4.2Culturallandscape........................................................................................................................625.4.3Recreationalspace........................................................................................................................655.4.4Buildingcourtyardspace..............................................................................................................675.5Micro-levellandscapeelementsReconstruction....................................................................................695.5.1Facadewalls.................................................................................................................................695.5.2Facilitiespieces............................................................................................................................705.5.4Landscape.....................................................................................................................................71Chapter6Conclusion............................................................................................................................................736.1Themainconclusions..............................................................................................................................736.2Extendedmeaningcanlearn...................................................................................................................746.3Insufficientresearchandprospects.........................................................................................................746.3.1Deficiencies..................................................................................................................................746.3.2Prospects.......................................................................................................................................74Appendix1:XinminVillagelandscapeenvironmentquestionnaire....................................................................77References.............................................................................................................................................................79Abouttheauthor....................................................................................................................................................83Acknowledgements...............................................................................................................................................85
IVContents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在我国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有关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乡村聚落景观规划实践主要通过新农村建设来实现。城乡统筹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规划设计学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兴起促进了有关乡村聚落景观理论的研究。在未来的发展中,完善乡村景观理论体系,建设特色乡村聚落景观,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1.1“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需求“美丽乡村”建设是“十一五”期间为加快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所提出的针对农村生活、生产、生态三个层面的新农村建设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村城市化的冲击已经对乡村人居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目前,乡村地区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正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快速转变过程中,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也进行着一系列新的选择与重组,与之相对应,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对推动和促进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乡村景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乡村景观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也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内涵的物质性载体,其发展过程是一个人类生产与自然生态相互交错、循序渐进、不断变化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乡村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1.1.2乡村景观建设中地域文化的缺失新农村建设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部分地区的乡村景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体现,乡村景观呈现出了与当地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不相适应的状况。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盲目的乡村旅游开发,在带动乡村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耕地、林地的破坏和水资源的污染,以及村庄特色的丧失。偏远地区的古镇古村、老房子、老胡同等都面临着被改造,被遗弃的命运。曾经以南方水乡、中原村落和塞外游牧生活为代表的风格各异的中国乡村景观正逐渐被清一色的、缺乏个性的水泥建筑和刻板的空间所覆盖。不少新农村建设规划总体布局千篇一律,试图以模式化的方式去表现新农村的“新面貌、新气象”,突出了城镇化的繁荣,忽略了乡村应有的田园气息与文化生活氛围;强化了现代建筑风格和规划效果,忽略了对地域特色文化的延续和人文景观的继承(见图1.1)。
2第一章绪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图1.1城市化的聚落景观及活动场地Fig.1.1Thesettlementlandscapeofurbanizationandactivityspace图片来源:网络1.1.3理论研究发展缓慢与飞速发展的农村建设相比,理论和方法研究明显不足。就目前对于乡村聚落景观研究而言,相关的理论很少。在我国的乡村研究中,城市化,聚落,经济和规划原则是目前人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对乡村景观的研究比较薄弱。只有少数几位学者如王云才,刘黎明,金其铭,谢花林等人有相关的探索性研究,其他成果甚少。目前受到关注较多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研究,以数字处理技术和GIS等理论为基础,形成针对景观格局的具体规模、数量、空间布局的变化性研究,还有一类则是以地理学和建筑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侧重对聚落的历史变迁、空间布局、结构特征和建筑装饰等方面的研究。总得来说,研究的深度较为浅显,大多停留在景观分类,规划原则等理论高度,缺少理论与设计实践紧密联系的,操作性较强的方法研究。1.2研究目的和意义1.2.1研究目的沈阳市新民村乡村建设目前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期,主要精力集中在硬质环境的改善,如道路整修,建筑改造等。新民村建设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大的改变,但对于乡村聚落环境景观营建上缺乏整体性思维,没能表现其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本论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新民村乡村景观的演变过程,地域文化特色,以及规划设计原则、策略和具体方法的研究问题。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通过对新民村的实地调研和地域文化的深入分析,针对其乡村聚落景观缺乏文化特色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创建特色景观符号。②在对新民村乡村聚落景观构成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文化主导下的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建立可操作的设计方案,打造出民族特色鲜明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3的新民村乡村聚落景观,为今后类似的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1.2.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中国的乡村景观规划起步比较晚,其理论深度比较浅显,理论体系也不完善,多数是单一的研究,比如从景观生态学和土地利用的角度对农村农业景观研究;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对乡村文化景观的研究;很少有全面阐述乡村景观规划的论著。本文旨在通过对新民村乡村聚落景观现状及其问题的分析,以地域文化为视角,结合景观符号的运用,提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民村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原则和方法,为乡村聚落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2)实践意义1)推动乡村景观理念的发展和传播乡村景观虽然一直都客观存在,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景观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对乡村聚落景观建设的研究,使人们对乡村景观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2)促进地域文化的发掘和传承乡村由于远离城市,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较少,保留着一定的地域文化。其文化涵盖的面域中,传统文化是其的精髓与基础,有的乡村至今还完好地保留着固有的乡村文化遗产。挖掘乡村文化,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使文化通过景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得以传承,同时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3)倡导乡村生态环境的整治和实施近年来,在建设乡村的过程中,在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城市化的背景下,由于认识上的肤浅和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部分乡村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乡村自然生态和文化景观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乡村人居环境正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避免进一步的“建设性破坏”,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使乡村景观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保持乡村环境的自然生态平衡,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乡村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4)增进新农村旅游观光业的发展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乡村旅游是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依靠山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起来的。因此,利用乡村聚落景观建设,创建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乡村景观,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们走进农村,推动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村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水平。
4第一章绪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3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3.1国内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现状乡村聚落景观是乡村文化的核心,也是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热点。1990年以前,我国乡村聚落研究以位置、形态、功能、布局、演变、规划6方面为主,1990年以后在分布规律、空间结构、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加强。1992年彭一刚在《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中,介绍了传统村镇聚落的形成过程,并阐明了由于地形地貌、气候、民俗风情、发展历史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聚落景观的不同1。范少言、陈宗兴提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应着重于乡村聚落规模与腹地、地点与位置、等级体系与形态、功能与用地组织、类型与区划等方面,并提出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应从宏观整体、村庄个体、住户单元三个层次对聚落特征进行研究。于淼、李建东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景观分析方法,以辽东山区桓仁县典型的六个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选取乡村聚落斑块面积、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等5个景观指数,从乡村聚落规模、用地、分离度、形态4个方面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得出聚落周边景观环境所受的干扰度和破坏度。汤国安、杜牡丹利用GIS技术对陕北榆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表明了自然条件、人为因素是影响乡村聚落景观的核心内容。蔡为民、唐华俊、陈佑启发现乡村居民点最初与农业自然条件、开发历史密切相关,受经济发展、国家政策、人类活动、城市发展等因素影响产生变化。与此同时,众多学者将人口趋势、经济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与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变化建立联系,筛选出自然、生态、文化、建筑、产业、植被等一系列影响乡村聚落景观规划和发展的关键因子。我国的乡村聚落景观归纳为三种演变阶段:一是原始乡村聚落景观阶段;在这个阶段自然化程度较高,景观尺度小,自然景观多样性高而农业景观多样性比较低。后来乡村聚落景观不断演变发展到了传统乡村聚落景观;这时的景观自然化程度明显低于原始乡村聚落景观,景观尺度变大,自然景观多样性和农业景观多样性都比较高。第三个阶段就是现代乡村聚落景观;在这个阶段上农业生产机械化,土地集约化,从而导致了自然景观多样性、农业景观多样性甚至是文化景观多样性都逐渐萎缩。我国农村目前的发展情况基本上都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而且目前我国对于乡村聚落景观规划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研究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众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在规划中的乡村聚落形态、区域性建筑、民俗文化等方面也作了大量基础性研究,但对于地域文化下的个案研究往往缺乏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1.3.2国外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现状随着城市的扩张,土地整改以及化肥和农药的大面积使用严重破坏乡村生态环境,西方国家的乡村景观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威胁,对此国外较早开展了一系列乡村景观研究,目1彭一刚著.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5前,其相关理论与方法体系较完整,对国内有较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国外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乡村的农田格局,聚落格局及社会结构的演变历程及发展趋势研究;乡村景观的感知及评价研究;乡村景观的生态及文化保护研究以及乡村景观的规划研究。欧洲是一个土地利用高度发达且具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地区,为了保护环境和保持各民族文化特色,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便是其研究重点了。GyRuda对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的四个特性进行了讨论:自然与建筑环境的和谐;历史传统风貌;当地社区和村落文化。德国的“村落更新”计划对村落的现状,自然环境,风景,聚落,及其之间的结构,肌理进行明确的调查和评价。还有学者研究地方性文化(如建筑、艺术和当地风俗)的保护等。除此之外,大多数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聚落景观的变化上。RobertsB.K对乡村聚落从史前到现在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讨论,并选取农业村落、矿区村落和牧业村落3种类型,从不同时间段、自然环境、村落规模、文化背景和人们的景观感知差异阐述了村路的演变历程。GyRuda也发现,农业工业化趋势导致人口居住集中,新村落规模扩大,但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小村落废弃并逐渐消失,造成乡村聚落结构的根本改变。1.3.3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应用的研究现状国内外针对地域性内容及文化的探讨已历时很久,相对比景观设计领域,地域文化在建筑领域的研究更加成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世纪初,美国现代建筑大师赖特的“有机建筑”思想着重强调建筑的场所感与整体性,其中场所精神也被运用于景观设计理论中。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之一,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他立足于本土气候条件,根据当地的日照特点,率先提出天窗采光的应用形式。他所倡导的设计理念是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把地域性文化内涵运用到建筑之中。在20世纪80年代,亚洲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禅宗哲学运用到建筑中去,运用混凝土与玻璃相结合的新颖组合创造出具有日本本土意蕴的禅宗艺术空间。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在《景观的含义》中提出“景观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人文和社会的历史,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2著名建筑景观设计师庞伟2007年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发表文章《方言景观——重新发现大地》一文中提出“方言景观”这一概念,提倡中国的景观除了要做出中国的特色,更要注重地域性的问题:“什么是方言景观,方言景观就如同方言一样,承载和言说地方性知识,地方价值和精神。它重视并尊重土地,包括地形、河流、气候、植被、动物、出产。它看重并属于人们本身风俗、信仰、歌谣、传说、情欲、生老病死的一切。如同方言,它传承时间,凝聚记忆;如同方言,它代表沟通,有代表拒绝,并且谨守主客。”延边大学董海英的硕士论文《朝鲜族传统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中,以朝鲜族文化为切入点,景观设计为载体,结合符号学的概念,寻求传统符号在景观2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01:14-17.
6第一章绪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将其介入到区域景观设计中,使抽象的文化概念更加直观。江西师范大学刘文华的硕士论文《南昌市景观设计中地域性文化符号研究》中,通过对南昌市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生态环境等分析研究,结合西方符号学理论,总结归纳出南昌市地域性文化符号的构建途径。而在实践与案例方面,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王澍教授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李晓东教授设计的丽江玉湖小学及社区中心。他们都在设计中大量的采用当地的地域文化符号,完美的将现代与传统相统一,采用现代设计手法传承传统文化,使其作品将地域文化发挥的淋漓尽致。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如何凸显地域特色,传承地域文化是近几年来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王峰在2010年发表的《地域文化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传承》一文中从国内外农村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现状分析入手,探讨了地域文化下的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并从建筑景观、绿化景观和景观小品三个方面剖析了地域文化传承的具体途径。2010年,河北农业大学的刘凯红在她的硕士论文《基于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以河北北部山区为例》中对乡村景观地域特色的塑造进行了讨论研究,并总结了融入地域思想的乡村景观规划理论——强调对本土环境、本土文化和本土资源的尊重、利用与发展。还指出对于乡村生态环境、乡村人居环境,以及乡村产业规划设计的全过程,都应时刻注意对地域特色的关注和培养,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2014年,长安大学的耿智慧在她的硕士论文《地域文化在边缘村庄物质要素中的体现》中分析了城市边缘区村庄的地域文化影响要素、特征、表象和存在问题,阐明了地域文化在村庄中的物质载体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域文化在城市边缘村庄物质要素中的体现方法,最后以西安市长安区清水头北村的建设规划为例进行实践应用及论证。1.4研究内容和方法1.4.1研究内容本论文以沈阳市兴隆台街道新民村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生态、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以及社会组成和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现状的综合性分析,并以地域文化视角,针对目前新民村乡村景观在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原则、策略及具体解决方案。(1)宏观层面:新民村的整体结构布局,历史演变过程,乡村自然肌理与生态环境基础,以及独而好意特的地域文化特征。(2)中观层面:村内公共空间的景观环境,建筑与庭院空间的功能性,道路街巷空间的合理布局,节点空间的设计,地域文化表现以及市政服务体系的建立。(3)微观层面:地域文化符号在各个景观要素中的运用,以及地域性材料、乡土树种的使用。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71.4.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查看乡村聚落景观的相关文献,以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工作报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性了解。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翻阅和搜集有关新民村地域文化内容、传统民居建筑样式、民族风俗习惯、历史进程变迁和社会经济体系等相关资料,达到对研究对象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日后继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实地调研在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新民村进行了多次实地调研,以细致入微的观察方式、多角度摄影和拍照来记录测绘内容、采访当地村民并详细交流等方法,深度挖掘新民村乡村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总结与评判,探析新民村乡村景观与其地域文化的深层联系。同时结合走访周边的一些村落,包括兴隆台、石佛寺等,为得到更为系统的研究结果。(3)分析归纳本研究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结果进行综合性整理、归纳和总结,将新民村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从自我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逻辑分析的层面上,依托多学科领域的理论成果,着重从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设计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得出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策略和具体方案措施,以期得出地域文化视角下供新农村建设中可借鉴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办法。
8第一章绪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5论文研究框架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相关概念、理论及实例研究9第二章相关概念、理论及实例研究2.1乡村聚落景观研究2.1.1乡村聚落景观相关概念辨析(1)乡村景观乡村景观的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统一且明确的定义。金其铭等人认为: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区内含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其利用程度和发展过程相似,且形态结构及功能使用相近,各要素间相互联系并协调统一的复合体3。谢花林等人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认为: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域范围内由多个不同的土地单元镶嵌而成,其既被自然环境条件所制约,又受人类经营活动、策略和方式的影响4。刘滨谊从环境资源学的角度提出,乡村景观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是拥有功能、效用、生态、美学和娱乐五大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5。李振鹏等学者认为:乡村景观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景观综合体,不仅具有物态的自然属性,还承载着大量精神层面的人文内涵。依据各学科对乡村景观定义的描述,可以从以下多个角度理解乡村景观的意义:从空间分布和时间演进的角度上:乡村景观是一种格局,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相互干扰结果的印证;从地域范围情况来看: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活动的景观空间;从构成要素来看:乡村景观是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共同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从景观特征上看:乡村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具有一定的深远性和宽广性。(2)乡村聚落乡村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是他们居住、休憩、交往以及从事部分生产的生活场所,是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由建筑、构筑物、道路网格、绿地系统、水源地等基本要素组成,是乡村各类居民点所构成的总区域。广义地说,乡村聚落是一种在乡村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不仅满足生产、生活活动,还反映某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体现聚落群体的共同信仰和行为规范。它既是一种空间系统,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一般说来,乡村聚落具有农舍、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水渠、宅旁绿地,以及特定环境和专业化生产条件下的附属设施等。(3)乡村聚落景观3金其铭,董昕,张小林.乡村地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19(3):39-415刘滨谊.人类聚居环境学引论[J].城市规划汇刊,1996(4):5-12
10第二章相关概念、理论及实例研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人为参与城市以外的地理空间格局的外观所呈现,由分散的相对独立的村庄所组成。每个村庄一般都能独立完成生活与生产的整体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生活必备的水源、建筑居地、地形、气候、农业或提供物质生产以供生活必须的产业、植物等自然要素。这个循环系统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赖,如适应地域土壤、气候、水源所产生的农业景观;取材本地的建筑建造形式;人的能动性在本地环境中体现出来的经济水平;并由此形成的传统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无形的非物质要素。2.1.2乡村聚落景观的构成及特征乡村聚落景观按照景观构成可分为物质构成与精神文化构成。自然山水、聚落形态、乡土建筑等作为乡村聚落景观的物质构成;民俗文化、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地域特色等作为景观的精神文化构成,二者有机的融合构成了乡村聚落景观。其物质景观是“可识别的”,如村落布局、建筑形式及空间色彩。而精神文化方面是隐性的,不易识别的,它通过物质景观的承载得到展现。由此可见乡村聚落景观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是不能被割裂的。乡村聚落景观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自然元素,而且承载着大量乡村景观的人文内容。乡村景观演变发展的历史都浓缩地展现在乡村聚落景观上。城市化进程给乡村聚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发生在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乡村聚落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显现出多样性。乡村聚落景观相对于城市聚落景观,更具有地方性、民族性、传统性、可识别性等特点,主要表现在具有自然属性强、受干扰度低、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小、农业景观为主和田园般生活方式等。乡村聚落景观不仅具有生产、经济和生态价值,也具有娱乐、休闲和文化等多重价值。乡村聚落景观跟聚落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一样都经历产生、发展、衰落、消失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其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都有关系。与乡村景观比较,乡村聚落景观更具有人为性,这是聚落的特性。乡村景观的实现要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湿度、土壤质量、水体灌溉等关键因素的制约,而乡村聚落一旦选址成功,就会以一种人为的方式去生长。在如今,这种生长显得更为突出,我国的乡村聚落可以根据人的意图展现出各种景观风格,甚至是与我国传统乡村聚落格格不入的欧洲风情等。正因为乡村聚落是更能体现人的思想的场所,乡村聚落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才尤为重要。2.1.3乡村聚落景观设计的理论依据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及研究发现,在对乡村聚落景观设计中涉及多学科理论依据,包括乡村地理学、环境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和景观美学等。乡村地理学对乡村聚落景观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的分析中提供了理论依据;环境生态学从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应性和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乡村聚落景观上提供了理论依据;行为心理学从人们对自己所处环境和空间的需求上针对乡村聚落景观功能性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景观美学则是对乡村聚落景观设计所营造出的景观效果和内涵表达,即乡村聚落景观的形式美和意境美的营建上提供了理论依据。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相关概念、理论及实例研究112.2地域文化相关研究2.2.1地域文化的概念地域是指一定的空间区域范围,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自然地理,包括山地、平原、森林、海洋、湿地乃至气候特点等自然环境因素;其二是一定社会构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特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地域赋予了文化基本的底色,形成了文化最初的积淀6。地域文化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综合特性,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本文中地域文化的概念主要是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与成就。它首先反映地域的自然环境本身,进而涉及当地的经济水平,科技成就,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修养,艺术水平,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社会行为准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不再是传统意义层面上的文化概念,也不再是特指某种经济基础下的物质状态,而是直接受制于该地域特定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通过多种途径表达出来的综合文化形态。2.2.2地域文化的构成在人类活动的地域环境中,文化是人与地域关系的具体形态,因而“人、文化、环境”共同构成了地域文化系统。地域中的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地域文化系统的结构就是人类活动、文化系统和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构综合体。文化是人与地域环境间联系的纽带,人通过文化系统对环境产生作用,环境又通过文化对人的活动产生影响,其相互机制表现在文化与环境、文化与文化、文化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地域文化一般包括地理空间内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部分。物质文化主要指文化设施及在建筑、商品、服饰、工具等物质硬件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特色;精神文化主要指人们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心理积淀以及价值体系等;制度文化主要是指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法制等。其中,以物质文化为其表象,以精神文化为其核心,以制度文化为其骨架。2.2.3地域文化的特征1)地域性——地域文化的地域性表现在该地域文化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地域单元,有一定的所属范围。某地域的文化特征属本地域所独有或独创,这种特征以其典型性、独特性与其他地域文化特征相区别,并深深打上了该地域文化的烙印。该地域文化的产生源自本地,传播以本地为源地向地域外扩展,变迁以自身的基本特征为基础而变化。2)差异性——地域文化是在特定区域内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流传、6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04:63-66+50+127.
12第二章相关概念、理论及实例研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发展和传承的特色文化,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特色各异的地域文化。如:以地理相对方位为标准划分有东北文化、岭南文化等;以古国疆域为标准划分有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等;以地理环境特点为标准划分有黑土文化、河谷文化等。3)动态稳定性——地域文化不是固有存在的,发展过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自然环境、社会和人在不断相互影响、作用中所形成的,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在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社会和人的不断变化也在变化。如: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两个时期内的关中文化也是不同的。同时,在一定的时期内,地域文化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4)亲缘性——地域文化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互动中产生的,人是地域文化的创作主体,也是地域文化的影响对象。这种交互的体验式影响方式一直贯穿在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从而人类社会与地域文化间的关系极为密切。由于地域文化的创作主体——人具有亲缘性,人类的迁徙会使地域文化的构成发生改变,同族同宗的人类在不同区域内的生产、生活,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使得地域文化也具有一定的亲缘性。2.2.4地域文化的呈现——地域文化符号地域文化符号指的是通过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特性,将一个特定地域空间内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文化总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艺术技艺等,进行浓缩化、系统化、典型化,并通过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使抽象的地域文化具象起来,得以呈现和表达。地域文化符号具有差异性、民族性、历史性和共识性四个基本特征。(1)差异性——由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资源、人口组成等条件所至,各个地域形成的文化各具特色,进而形成的地域文化符号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例如,江南地区柔美的“小桥流水人家”地域文化符号就与东北地区豁达的“草原游牧”地域文化符号就截然不同。(2)民族性——每一个地域上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符号。这种符号样式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特质、风土习俗、社会关系等,更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例如锡伯族的图腾“海尔堪”,洁白如雪、英俊吉祥的白马形象,象征锡伯族奋发向上、和平友好、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3)历史性——地域文化的产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经过历史的洗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经过长时间的积淀而延续下来。因而,地域文化符号的形式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4)共识性——人类对某一事物的共同认识是符号产生的基础,如果一个地域文化符号的内容不能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那么这个符号将毫无意义。地域文化符号是某一地域内文化的表征,由于其地域性的限制,一般只有当地人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其内容与含义。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相关概念、理论及实例研究13同符号学中符号的分类一样,地域文化符号也分为图像性符号、指示性符号和象征性符号7。(1)图像性符号:符号形式与所指对象在视觉层面或内容之间存在形象相似的关系,是一种图示标识。通过模拟对象的造型而构成,直观明了的传达出对象的意义,如园林中的“瓶门”是仿古代花瓶的形状做成的,有平安之意。(2)指示性符号:符号形式与被表征的对象之间存在着一种直接的内在联系或邻近的因果关系,使符号能够指示或索引对象的内容。指示性符号具有指向性与功能型,站牌、路标、指示牌等都属于指向性符号。(3)象征性符号:符号与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有某种约定俗成的惯例,能让人产生观念上的联想,使人了解其所代表事物内涵。象征性符号是最为复杂的,它跟地域文化的深层背景紧密结合,需要对地域文化的熟知,才能读懂象征性符号。如五福捧寿图,由五只蝙蝠围着寿字或围着桃子构成,寓意多福多寿。2.3地域文化与乡村聚落景观的关系2.3.1乡村聚落景观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人们需要借助于感观、触摸、聆听等方式来感受和感知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往往以精神的方式存在,需要客观存在的某些载体将其承载和传递。在乡村生活中,只要是能够被人们认知和感知的事物,无论是客观物质还是某些非物质活动,都是地域文化的表达载体。在乡村聚落中,地域文化的表达载体分为两类,一是物质载体,包括山水、建筑、庭院、道路、开敞空间、植物、景观小品等一切客观物质形态;二是非物质载体,主要为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字语言、节庆活动、传统技艺等一些非物质活动形态。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载体共同反映出该地域的文化内容和特色,进而被人们了解和感知。那些蕴含着地域文化认同感的聚落景观将作为地域文化的物化载体,成为乡村景观中的独特印迹。2.3.2地域文化是乡村聚落景观的灵魂建造的本质是为了人能够诗意的栖居。景观设计的本质就是在创造人类生活境域的同时传达给人以深层次内涵的情感和思想8,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而,挖掘地域文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历史的循环,而是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深入理解来进行景观营建,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和现代生活生产相和谐的乡村聚落景观。对于乡村聚落景观设计而言,地域文化并不单单是指向场景和物体本身,而其本质指向主要是景物背后的东西,即景物所固有的内涵、所传送的信息、所隐藏的秘密和所带来的意义。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地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理解人类文化和自然的互动关系,7卢德平.论符号的分类问题——皮尔斯研究札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4:25-28.8李静,陈玉锡.景观符号学理论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51-154.
14第二章相关概念、理论及实例研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才能在乡村聚落景观设计的实践中诠释和弘扬地域文化。对于反映地域文化内涵的乡村聚落景观设计来说,包括外在形似和内在神似两方面的体现,分别表现在整体景观结构、路网脉络、水系景观、节点空间、建筑形式和景观设施等设计当中。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形似和神似二者交融于设计之中,做到形神兼备,才能更直观、明确的再现地域文化内容,使地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2.4地域文化下乡村聚落景观实例分析2.4.1风水文化下诸葛八卦村的巧妙布局诸葛八卦村原来叫高隆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西部,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高隆村的地形很符合风水文化中形势宗所追求的“天地之势”,西北高而东南低,背靠山峦而面对溪水。《阳宅十书·论室外形第一》说“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元武,为最贵地。”诸葛大狮(诸葛亮第二十八世孙)在高隆安家落户后,根据高隆村地域环境特色,结合自己所学的风水学知识,以九宫八卦构思精心设计了整个八卦村的布局: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向外辐射,形成内八卦;借助村外八座小山形成的环抱之势,构成外八卦。为了不占用农田和水塘,村中建筑格局按“八阵图”样式布列,各家各户,面面相对,背背相依,巷道纵横,犹如迷宫,诸葛八卦村就在这样一处“最贵地”上建立起来。虽然历经了几百年岁月的洗礼,村中房屋越盖越多、人丁兴旺,但是九宫八卦的总体聚落布局被一直保留和延续。诸葛八卦村村落布局与地形地貌结合得十分巧妙,村落四周有八座小山环绕,山体似连非连,酷似八卦的八个方位。村落的中心有一方池塘——钟池,半边池水半边平地,水面与平地上各有一眼水井,构成一幅完整的太极图。以“太极图”为中心,村中的八条巷道呈放射状向外延伸,自然归入“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外八卦方位。巷道内又设置许多小巷纵横相连,曲曲折折,似通非通,扑朔迷离,与村中高低错落的房屋布置形成内八卦格局,与风水学中八卦文化相契合(见图2.1)。整个村落在山环水护的自然环境下,以风水文化为指导,布局严谨,内外呼应,构成了一个理想的人居环境空间,9令人称奇。9张慧丽.基于风水文化的古村落旅游开发——以浙江金华兰溪诸葛八卦村为例[J].传承,2008,16:66-67.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相关概念、理论及实例研究15图2.1诸葛八卦村景观及平面布局Fig.2.1Zhugebaguavillagelandscapeandlayout图片来源:网络2.4.2莲文化下环溪村丰富的景观空间“山水小聚之所必结为村落墓地”——环溪村位于桐庐最东面的江南镇,位于杭州西50公里处,处于三国文化的发祥地、著名的天山岗山麓。清澈的天子源和青源两条溪流汇合于村口,村子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成“山水环抱”式格局,并由此得名“环溪”。环溪村是《爱莲说》作者,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的集居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氏后代把对莲花的喜爱之情深深地根植于这方水土之中,秉承“正直清廉,襟怀淡泊”的品德修养,在这块风水上佳的宝地上栖息耕耘、繁衍子孙、尚志崇文、耕读传家,促使环溪村在地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莲文化”。环溪村的节点空间设计是以“莲文化”为主导,结合山水文化和宗祠文化开展起来。“迎莲访客”、“爱莲朝宗”、“曲径问莲”、“清莲环溪”等多个节点空间的设计贯穿于整个村落,其空间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以周敦颐人物雕塑和莲花造型喷泉水池为主体的入口广场,以爱莲堂为主的传统建筑庭院空间,曲直的街巷道路空间和标志性景观空间等(见图2.2)。这些空间的设计都恰如其分的将“莲文化”融入其中,或是说以“莲文化”为指导进行设计,在满足空间功能性和美观性的同时,散发着浓浓的“莲文化”韵味,进而使环溪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特色村落。环溪村除了打造“莲文化”文化景观建设外,也将“莲文化”融入到乡村农业生产中,借助丰富的自然水资源和现代生态技术而发展的莲花生态产业成为环溪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村庄近乎完全簇拥在荷花丛中,除村子四周的田畈里载有数百亩莲藕外,在溪流上、道路旁、池塘里、窗台下、庭院
16第二章相关概念、理论及实例研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到处都可以看到莲花的身影。大面积的莲花种植池供人们赏莲花、挖莲藕,吸引了大量游人来环溪村游玩,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乡村生活的趣味。图2.2环溪村丰富的文化景观空间Fig.2.2Richculturallandscapespaceringcreekvillage图片来源:作者自摄2.5小结本章节对乡村景观、乡村聚落和乡村聚落景观这三个概念进行辨析,论证了它们的基本属性和特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乡村聚落景观的构成要素和特征表现,从而界定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新民村景观,即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乡村聚落景观体系中的一个单体,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景观综合体。其既被自然环境条件所制约,又受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不仅具有物态的自然属性,还承载着大量精神层面的人文内涵。除此之外,本章节还探讨了地域文化的概念、构成、特征等相关内容,并辩证了地域文化与乡村聚落景观的关系,从而解答了为什么要在地域文化视角下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最后分析了地域文化视角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两个成功案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新民村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17第三章新民村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3.1新民村概况简述新民村位于沈阳市兴隆台锡伯族镇(现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东部,距镇政府所在地约4公里。其北部和东部分别与镇内建新村和三台子村相邻;西北部和东北部分别与镇内中心台村和烟台村为邻,东北方向还有沈阳军区后勤农场;西南和东南分别与本镇十二家子村和营盘村为邻,西部与青年农场相连。新民村西侧不远处有乡道与京沈公路相接,各村之间亦有乡路相通(见图3.1)。距村西北约10公里远有七星山风景区——锡伯族的发源地,是村民踏春、旅行的胜地。新民村所在的兴隆台锡伯族镇(现兴隆台街道)是锡伯族的主要发祥地,被誉为“中华锡伯第一镇”。镇域总面积5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万亩,其中3.7万亩水田,被评为全国绿色有机水稻生产基地,是沈北新区“清水大米”主产区。下辖9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其中锡伯族聚居村包括以盘古台村和新民村为主的6个村子。全镇总人口13752人,其中锡伯族人口4550人,占总人口的32.3%。近年来,兴隆台锡伯族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包括有机水稻、立体养殖、观光农业和生态小农场等,逐步建设农业农产品链条,向立体高端方向发展。在发展农业、推广旅游的同时,还积极推广锡伯族文化建设,开展民族村镇建设工作,设置多个锡伯族文化传承点来传播锡伯族文化特色。目前,兴隆台锡伯族镇已成为了全国锡伯族人民友情交流的中心,是沈阳市十八个民族特色浓郁的主要示范镇之一10。图3.1新民村所在兴隆台锡伯族镇地理位置图Fig.3.1Xinminvillageinxinglongxibotownofgeographicallocations图片来源:作者自绘10沈阳市民委民话志编纂办公室著.沈阳锡伯族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
18第三章新民村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2调研方法及内容3.2.1基本方法设定新民村景观调查因子,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新民村进行实地调研,并从新民村景观中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现状分析。(1)设定调查因子由于乡村聚落景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中所包含的调查因子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为了更科学地选取调查要素,通常要分几个层次进行选择,从而达到完整性的要求。调查因子必须能较全面的反映新民村景观的现状及特点,各要素之间互相协调,尽量做到不重复、不冲突、不能遗漏、不片面,客观地反映乡村聚落景观的内涵和本质。依据新民村背景概况本文主要从两个系统,六个方面对新民村景观进行现场调查和现状分析评价。两个系统即物质景观系统和非物质景观系统,六个方面即乡村聚落景观所体现的聚落格局、建筑院落形态、空间形态、自然环境、历史遗产和地域文化特色。其中聚落格局主要研究聚落的完整性、舒适行和可达型等;建筑院落形态研究其年代性、风格统一协调性和建筑美观性;空间形态研究聚落内部空间的功能性、场所感以及空间形式的丰富性;自然环境研究村落的水环境、绿化环境中植物种类丰富性,以及村落环境的整洁性;历史遗产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研究遗产的保护性和传承性;地域文化特色研究的内容是文化的多样性、地特色性及文化感染力和吸引力(见图3.2)。新民村景观调查因子集图3.2新民村景观调查因子集Fig.3.2Xinminvillagelandscapeinvestigationforsubset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新民村现状调查与分析19(2)进行实地测绘通过运用近期的谷歌卫星遥感地图和新民村地形图,以及现场测绘的方法,对新民村总平面图进行绘制,从而对新民村聚落内部有整体和清晰的把握和认知识。在测绘的同时,对典型的景观要素如建筑,道路,绿化等进行记录,如建筑特色和装饰,自然环境的美景度等,以色块的方式在卫星平面图上体现。同时辅助影像记录采集现场景观要素不同尺度,不同角度的影像,为今后的分析研究和景观评价提供依据和支持。在卫星总平面图中,大片的灰绿色代表农田,浅蓝色为水系,图3.3新民村调研卫星图灰色为乡路,黄色为村落内部道路,红色Fig.3.3XinminVillageresearchsatellitemap为村部所在地和村庄出入口,紫红色为公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共广场,绿色为绿地或闲置地块,深蓝色为锡伯族特色民居建筑(见图3.3)。(3)问卷调查及访谈由于乡村聚落景观中的社会、经济及文化部分不能直接通过观察所得,所以在必要时需要向当地居民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咨询和了解。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乡村的生活条件、人口数量、风俗礼仪、地域文化的开放性、公共空间使用情况以及人们对景观的需求等。除了对村内居民的调查,还对外来人员及村落周边的人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新民村景观环境的评价和期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现状分析(见附录1)。除此之外,还对何贵文等老人进行了专门的访谈,听他们讲述新民村的历史变迁、文化积淀、环境发展、景观印象等,为今后对新民村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和支持。3.2.2具体内容(1)整体结构:村庄的形态构成(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和结构布局。在我国北方,大多数的村庄布局呈集中式,集中式布局的建设往往更有利于村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体系的形成。新民村如同北方其他乡村聚落一样、呈现出集中布局的特征(见图3.4)。村子整体格局较清晰简单,且几十年来变动不大,只是西侧的农田被划分出去变成青年农场,西北角加入由几户朝鲜族人家形成的小组团。乡村主体格局和脉络保持完整,外围由水渠、池塘等水系环境围合,因而聚落的私密性、安全性和亲水性都很高。内部建筑沿路排列规整且紧凑,密度随人口的增多而增大,建筑风格多样。
20第三章新民村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脉络肌理:路网结构、功能体系和基面材质;水系系统、水体形态及水景景观。新民村道路分为五种类型,包括连通外界的柏油乡路,南北方向的主要过境道路,东西方向的宅间路,环绕外围的砂石土路和机耕路。主路是连接各村之间的乡路,也是村内主要过境道路,呈南北和东西“丁”字型结构,由于使用频繁,柏油路面已经遭到破坏裸露出砂石。辅路是沿着主路支出连接村内各个建筑组团的宅间路,比主路稍窄,路面重新铺砌平整的柏油。主路和辅路呈中轴两侧式分布,加图3.4新民村集中式布局上外围环路和通向农田的机耕路,形成新民村Fig.3.4Xinminvillagecentralizedlayout完整的路网肌理(见图3.5)。道路格局清晰,图片来源:作者自绘且方便可达。除了道路以外,一条水渠、一片平原都是村庄赖以形成、发育、成长的脉络,它们往往作为村庄的主脉,在村庄构建中起着引导、主宰和控制作用,其它支脉则围绕它们展开。新民村经过多年建设,在北侧修建水渠引辽河水资源于村中,形成多处池塘、水泡等丰富的水系空间(见图3.6)。(3)建筑院落:建筑布局、建筑功能、建筑风貌(形、色、材)和建筑特色和装饰、院落格局和功能等。因处于平原地区的影响,新民村的建筑布局受地形影响较小,呈单一的行列式布局。其建筑经历了从建国初期的泥草房,到随后“一明两暗”11格局的砖瓦房,再到现在砖混结构的平顶式建筑,呈显出多种风格样式。无论是建筑构造,还是建筑形式与材料等,均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以满足居民基本的生活保障:建筑室内的格局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仿效城市的生活方式,多将厨房移到北面,有的人家还隔出了卫个间和储藏间,提升了房屋的使用功能;建筑材料丰富多样,以砖混结构为主;建筑图案则以牡丹、莲花、抽象的蝴蝶、菱形、盘肠纹等为主题,表现出一定的锡伯族特色。11一明两暗:指正房三间,由隔扇隔开。中间的作为堂屋用于会客,剩下两间分别作书房和卧室。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新民村现状调查与分析21图3.5新民村路网肌理图3.6新民村水系系统Fig.3.5XinminVillageRoadtextureFig.3.6XinminVillageRiversystem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片来源:作者自绘新民村民居受满族与汉族文化的影响,呈现典型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院落空间的尺度感很大,呈南北长方形。院门并不设在院落的正前方,往往设在院子侧面靠近房屋的地方。庭院以木栅或青砖矮墙围成,四周栽有各种树木和花卉。庭院一般都以房屋为中心分为前后两院,前院大后院小,前院主要用于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和家禽、牲畜的养殖,而后院则用于杂物的堆放和厕所的砌筑。还有部分居民将后院扩大,延伸至道路后重新围合,形成小型的苗圃培育水稻新苗(见图3.7)。图3.7新民村建筑与庭院景观现状Fig.3.7XinminVillageBuildingandcourtyardStatus图片来源:作者自摄(4)节点空间:村庄入口集散空间、广场活动空间、游憩空间等村民公共活动场所。新民村节点空间主要包括:村落入口空间、村委会前的活动广场、聚落间较大的闲置地块以及水塘周边的空地。村口处仅有一块带有“新民村”字样的石碑,没有形成集散空
22第三章新民村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间;村委会前的活动场地形式单一,没有功能区域的划分,除了摆放一些健身器械和篮球架供村民使用外,无其他配套服务设施,也没有植物绿化景观;其他空地上堆满杂物和垃圾,不具有休闲游憩的功能,更无景观可言。这些节点空间多是由街巷或建筑围合而成,不经过预先规划和设计自发形成,零散地分布于村中,无公共设施,且景观效果差。(5)公共景观设施:景观构筑物、座椅、路灯、标识牌、垃圾箱等。在新民村现阶段建设中,政府大力推广基础设施的完善,延主路设置路灯、垃圾回收处和排水沟,环村外围路设置了简单座椅,村委会前设置了宣传栏。(6)绿化环境:绿化覆盖情况、植物种类、绿化小品等。新民村绿化景观经过长期的自然淘汰和人为选择,具有很强的适地性,体现了绿化和村庄的有机融合。道路两旁的绿化狭窄,沿路种植杨树(Populus)、垂柳(Salixbabylonica)、梓树(CatalpaovataG.Don.)等乔木。房前会种植一些果树和花卉。村内大面积绿地景观较少,不存在经过种植设计的绿化景观。而村民自家的院落内绿化景观较为丰富,以种植玉米、蔬菜等农作物而形成的苗圃景观为主,还有部分村民在庭院内种植多种花卉植物,形成花团锦簇的景象。(7)地域文化及历史遗产:地域文化特色、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外来文化、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等。新民村的村民多是由锡伯族和汉族人口组成,有少量的满族和朝鲜族人口,因而其民族文化——锡伯族文化是地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2013年,新民村被评为多个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点(见图3.8)。另外,新民村依附于自然环境所形成的“渔猎文化”和“稻田文化”,以及受东北气候环境和风土人情影响所形成的民俗文化也是其地域文化中的特色部分。图3.8新民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Fig.3.8XinminVillag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ject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新民村现状调查与分析233.3乡村景观现状问题分析3.3.1宏观层面——景观风貌新民村整体景观环境较差,且不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原本水质良好的自然水景因近几年来过度地开发和利用,导致地下水迅速下沉,昔日的鱼塘和洼地大部分干涸,再加上生活污水的肆意排放,水环境被污染,动植物种类减少,逐渐形成一些废弃地和破败的景象。其次,乡村内部也存在多处堆满垃圾的废弃地,呈现出恶劣的乡村环境。另外,受多民族文化共融的影响,新民村并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锡伯族文化景观,村民对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欠缺也使得原本就不明显的锡伯族文化逐渐丧失。再加上受到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双层次的冲击,部分村民对原有的乡村聚落景观产生了全盘否定的情绪,开始狂热盲目的追求城市文化,出现了与传统乡村风格不相符的建筑形式。另一方面,村庄的建造活动是以民宅为主、属个体行为,它直接受个体主观因素的制约。村民(个体)在经济基础、个人爱好、家庭结构、职业特征、教育背景、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新民村建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表象(见图3.9)。图3.9新民村不和谐的现代风格建筑Fig.3.9Xinminvillagenotharmoniousstyleofmodernarchitecture图片来源:作者自摄3.3.2中观层面——景观空间乡村聚落活动场所的物质空间形态不仅是整个乡村聚落景观的直观表象,同时也是乡村聚落景观文化的主要依托。新民村活动场所的物质形态主要由建筑及院落空间、道路街巷空间、水系空间和节点公共空间形态四个部分组成。
24第三章新民村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建筑及院落空间形态新民村建筑在更新的过程中,许多居民对旧有的建筑形式无情的拆除和抛弃,甚至没有保留一点锡伯族传统的建筑特色,不再沿袭传统的起脊式,而是照搬城市化建筑的样式进行重新砌筑,使得新民村整体建筑形式混杂,风格混乱。还有一些居民由于自身经济水平较低,政府也未帮助其对房屋进行修缮,使房屋仍保持着七八十年代的老旧样式,房屋质量及居住环境每况愈下,呈现出破败的景象,甚至只剩下一个无人居住的空壳(见图3.10)。一些村民会在庭院内圈养牲畜和家禽,但由于管理不当等因素使庭院环境恶劣,常有异味。图3.10新民村各异民居建筑现状Fig.3.10Xinminvillagevarylocal-styledwellinghousesbuildingstatusquo图片来源:作者自摄(2)道路街巷空间新民村道路直接与住宅的庭院相连,街巷两侧多采用木格栅及灌木丛等软质形式来限定院落空间,没有太强的围合感,杂乱的限定方式也使道路边界不够整齐。而且道路上没有路名、方向等明确的指示标志,会使不熟悉乡村情况的外来人员找不到路。除此之外,道路的绿化性一般,由于房前屋后都是农田的关系,只有部分路段有乔木和地被的组合,道路两侧通常都是只种植梓树或是杨树作为行道树,而水边则种植柳树和芦苇,缺少灌木和草本的自然过渡,景观性一般。而道路边垃圾堆放现象也是新民村聚落景观中有待改善的重要环节。除了道路景观外,建筑与建筑间的空隙形成了一定的街巷空间,具有通行、通风、社交等功能,部分老人会在此纳凉,妇女们在此拉家常,孩童们在此戏耍等,但其卫生环境却较差,没能营造出良好舒适的活动空间(见图3.11)。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新民村现状调查与分析25图3.11新民村道路景观现状Fig.3.11Xinminvillageroadlandscapepresentsituation图片来源:作者自摄(3)水系空间池塘区域是构成聚落景观意向的重要组成,局部的景观特色丰富了乡村聚落的整体空间布局。池塘夏季用于养鱼和喂养鸭、鹅类水禽,冬季多成为儿童玩耍的滑冰场。但是目前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水位下降,新民村的池塘出现了干涸的现象,给村民的生活生产造成了一些困扰,再加上水体周围堆放垃圾和杂物,使得原本就受到污染的水源更加浑浊。其次水系廊道景观不够理想,大部分水系的堤岸虽保持着自然原始的形式,但未进行适当的管理,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且水生及湿地植物种类较少,不利于水体的自身净化,不具有生态性(见图3.12)。图3.12新民村水系空间景观现状Fig.3.12Xinminvillagewatersystemspacelandscapepresentsituation图片来源:作者自摄(4)节点公共空间节点空间或大或小、边界模糊,且都不具有规则的平面结构,在相对密集的乡村聚落中属于较为开敞的公共空间。正是因为其开敞性,也暴露出了节点空间缺乏合理规划和设计的纰漏。新民村聚落景观现有的节点公共空间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入口空间是村落对外的形象窗口,展示着村庄的社会、经济、文化、形象等各方面的状况。然而新民村村口只有一处写有“新民村”字样的石碑,并未形成一定的景观空间。入口空间内既没有硬质集散场地来满足停车、集散及大型活动的需求,也没有良好的绿化景观来满足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2)广场空间是村庄中满足村民集会和日常生活中休闲娱乐,相互交流的场所。通常包括中心广场以及宅前屋后的较小的零散广场。新民村村委会前的中心活动广场虽然能满
26第三章新民村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足村民进行大型集会活动和健身的需求,但场地空间形式单一,没有功能上的划分,更没有任何景观意义上的小品设施和植物绿化,因而不具备休憩功能和观赏性。而聚落内部较大的闲置地和绿地多缺少管理,呈现出废弃的景象,或被私人占用杂乱无章地堆放自家物品,不具有任何景观效果,没能形成承载村民生活文化的交往空间。3)游憩空间是满足村民休闲游憩的场所,通常结合有较好的自然风光的位置进行布置,如溪边、河畔、山脚、林边等,既是村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体现,又是村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然而新民村水塘周边的空地没能被很好的利用起来,多呈现出植物种植混乱,垃圾杂物堆砌的景象,即使是在能够进行垂钓活动的空间上也是如此,也没有任何供人们进行垂钓、休憩和游赏等活动的景观设施,不具备游憩功能(见图3.13)。图3.13新民村公共空间景观现状Fig.3.13Xinminvillagepublicspacelandscapepresentsituation图片来源:作者自摄3.3.3微观层面——细部景观新民村景观的微观层面指的是设施小品、景观材料、绿化植物和建筑装饰四个部分细节部分。(1)设施小品设施小品是指功能简明、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寓意深刻,对空间起点缀作用的构筑物。在新民村的现阶段建设中,政府大力推广基础设施的完善,延主路设置路灯、垃圾回收处和排水沟,环村外围路设置简单座椅,村委会前设置宣传栏。但多设几个垃圾点并没有解决村落中垃圾乱扔的现象;放置的座椅、石凳等也没能形成供村民休闲的小型空间。(2)景观材料从新民村现有的空间场所来看,景观材料的使用现状令人堪忧。新铺砌的宅间道路采用粗犷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虽平整便利,但与原始乡村风貌不太协调,也没能与主路和乡路做以区分,景观效果较差。还有院墙等构筑物材料的使用都略显单一,没能充分的利用砖、瓦、石材、木材等乡土材料进行合理搭配,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3)绿化环境由于新民村聚落中建筑密集程度较高,道路两旁的绿化狭窄,沿路少见乔灌草的搭配,景观效果一般。房前会种植一些果树和花卉,虽然植物种类丰富,但呈现出的景观效果却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新民村现状调查与分析27有些杂乱。村内大面积绿地景观较少,且不存在植物种植上的搭配和设计,但村民自家院落内的绿化景观较为丰富。(4)建筑装饰建筑装饰一般用在门窗、屋脊、山墙、材料交处、建筑边角处、墙顶、外立面等地方,其技法有描绘、雕刻、堆贴、镶嵌等。新民村建筑装饰中最为主要的表现是墙体立面的装饰,多采用描绘和雕刻的手法。但其缺点是装饰图样杂乱,一个建筑可能呈现出多种混乱的装饰样式,特色不明,与锡伯族文化结合的不紧密(见图3.14)。图3.14新民村细部景观现状Fig.3.14Xinminvillagedetaillandscapepresentsituation图片来源:作者自摄3.4地域文化表象问题分析3.4.1本质问题促成新民村地域文化形成的因子很多,既有历史沿袭的本土因子,又有外来干预的新因子,使新民村呈现出多文化交融、多习俗交织的混合态势。与此同时,各因子在地域文化体系中的作用力比重各异,使得主流文化——锡伯族文化的控制地位受到威胁,主流特征趋于模糊。新民村地域文化在保护与吸纳、更新与传承这两对矛盾的抉择中,呈现出一定的特征性问题。具体表现在:(1)停滞固步——新民村在产业上没能抓住借外部需求而转型提升的机会,依然以传统的农耕产业为主;村庄布局仍以松散、自然的方式而存在,使得基础设施难以配套;村民仍围绕着自己的“半亩地”而忙碌,与现代文明脱节;破败的建筑形式、材料和建设方式依然存在。(2)丧失自我——新民村在积极引进外来文化的同时,忽略了本土地域文化的“固定”作用,尤其是对锡伯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没能得到村民们的重视。抛开自然条件和村庄原始形态而按照城市化的现代手法建设新村,使村庄脱离了“地气”;摒弃了传统的建筑艺术,一味的追求所谓的现代化的建筑,村庄丧失了自我而失去了生命力。(3)矛盾冲突——新民村对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方法,统统将其纳入村庄文化体系。但是在对待两种不同文化的表现方式上,采取堆砌并置等简单的“拼凑”
28第三章新民村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手法,缺乏融合、过渡、协调等艺术处理,使得两种文化难以对话、甚至出现对峙和矛盾,造成了面貌奇异、秩序混乱、特色丢失的结果。如村中在“千佛寺”的遗址上建设基督教堂,就使锡伯族传统的喇嘛教文化与现代的基督教文化产生了冲突,对乡村的和谐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3.4.2表达问题美的感受来自于景观的表象,表象就是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表象除了视觉的直接知觉外,更主要的是由联想所产生的深层思想感受12。地域文化积淀的表象依赖于乡村景观等实体物象的形态呈现于人的视线中,物质文化遗产的留存受制于环境系统发展的动态特征。乡村景观环境场所不可能永远不变,变化是永恒的,不变则是暂时的。但是特定地域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乡村景观一旦毁坏,必定造成无法逆转的后果。新民村在乡村风貌、公共空间和设施小品等乡村景观要素建设过程中,其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如下:(1)乡村风貌模糊新民村在经历乡村景观动态变化的进程中,锡伯族传统文化影响的功能布局模式被逐渐瓦解;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生长的乡土建筑正在消逝;长期积淀形成的建筑符号、建造艺术等被弱化,出现较多与新民村整体风貌不协调多种现代风格建筑,使新民村传统地域文化风貌变质。除此之外,新民村的水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再加上村民们纷纷舍弃了自己自足的耕种和养殖生活而去城市里寻求其他工作,村内部分农田和水泡逐渐荒废,使新民村曾有的“鱼米之乡”地域特色景观风貌不复存在。(2)空间不具特色构成入口空间的景观物质往往是村庄发展的历史见证和文化象征,然而新民村入口空间内只有一处写有“新民村”字样的石碑,村落的识别性不强,且不具有任何地域特色。村内中心广场不但不具备村民节庆、礼俗活动等集会功能,更没有实现作为承载村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意义,丧失了文化活力。水边、河畔、田边等公共空间是村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但新民村内却没有依附于这些资源所形成特色的景观空间,来表达独特的地域文化。村内其它小型空地也没有形成村民日常交往的邻里空间,更不具任何地域文化特色。(3)标志性元素缺失在乡村景观中人们不能忽视乡土小品和装饰品对于其地域文化的表达,他们的设计往往表现出一些乡村生活景象,可以作为乡村文化的标志性景观。然而新民村内的设施小品大多不具有这种功能,如座椅多是条石或石柱置放于路边;路灯则是近似城市中路灯的样12郑曙旸,郑恬辛.城市景观的表象[J].装饰,2009,09:74-79.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新民村现状调查与分析29式;垃圾箱也不过是三面砌起的长方体;宣传栏也只是简单的金属板,他们的设计都没能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融入地域文化特色、运用乡土材料、表达地域文化内容,进而不能吸引人们去使用和维护,从根本上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除此之外,新民村更没有针对桥体、牌坊、石碑、景亭、古树等地域文化标志性景观的营建。3.5小结本章通过对实地调研和现状分析,归纳总结出新民村景观表象问题:景观风貌模糊、建筑风格杂乱、公共空间不具功能性和景观性、设施小品无地域特色等;以及地域文化本质问题:封闭自守和停滞固步、盲目引用和丧失自我、矛盾冲突和缺乏梳理。新民村在其漫长的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自发性和自我组织能力。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社会结构、经济体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改变,使新民村的自我发展变得混乱,不仅体现在物质空间形态的变化,还体现在村民对文化认同感的逐渐迷失,使得新民村景观没能呈现出地域文化特色,没能成为沈阳地区锡伯族民族特色村落。对新民村现状景观中地域文化存在的表现状态和内在实质的研究,为后文解决方法和具体设计的研究做好了铺垫。
30第三章新民村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新民村地域文化的提取及应用方式31第四章新民村地域文化的提取及景观表达《地域性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应用模式研究》一文中曾根据景观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提出地域性文化符号的应用CCTS模式,即解读场地(符号收集)(Collect)、形成设计元素(符号归类提取)(Classify)、创造设计符号(符号转换)(Transform)和设计意义表达(Significance)13。基于CCTS模式的理论研究和方法,本文提出了针对新民村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提取及应用EDIS模式(见图4.1),即挖掘文化背景(Excavate)、衍生文化符号(Derive)、引入文化符号(Introduce)和景观设计表达(Significance)。图4.1地域文化提取及应用EDIS模式流程图Fig.4.1TheextractionandapplicationflowchartofEDISmodelofregionalculture图片来源:作者自绘4.1地域文化形成因素每一种文化模式都各自有着他们自己的那种机制,是决定了他们的过去和未来的驱动力和动机14。新民村地域文化的形成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其所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组成等自身条件,以及外来文化因素的干预。4.1.1自身条件(1)自然环境新民村全境地势平均,一般在海拔50米以下。村北距辽河十余公里,处辽河中游地13孟晓惠,季嘉龙,徐进.地域性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应用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12:141-142.14R.本尼迪克特.王炜等译.文化模式[M].北京:三联书店,1988:225
32第四章新民村地域文化的提取及应用方式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带,属于辽河冲积平原的淤泥区,但地势低洼,十年九涝(见图4.2)。新民村在过去几十年的建设中引辽河水于村中,形成多处河道、池泡,水资源丰富(见图4.3)。地形地貌影响着新民村的建筑布局和形态模式;影响着村庄肌理的延续与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趋向,同时也是地域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新民村在自然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形成了有别于其它村庄的形态结构特征,与之相伴而生的就是所谓的地域特色。图4.2辽河平原景观风貌图4.3新民村水塘景观Fig.4.2LiaoheplainlandscapesFig.4.2Xinminvillagewaterlandscape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片来源:作者自摄(2)气候环境新民村气候属温带中的中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寒,温差较大,年最低气温-28℃,最高气温35℃。每年7月中旬至8月初为雨季.雨量较小。初霜期在9月下旬,霜冻期从10月上旬开始,无霜期150~160天。气候条件影响着人的行为习惯,进而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包括气温、湿度、日照、气流、降水量等,它们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地域文化的本质差异。如:东北地区寒冷、干燥、少雨、气流变化大,面临着较差的生态条件。这决定了东北地区村庄表象为:形态内向、封闭、紧凑,与自然相隔离;路网脉络与主导风向垂直发育;建筑造型厚重、朴实、稳定,以此营造与外部空间截然分离的内部环境……同时,在长期与大自然抗争中,造就了东北人独有的性格特征:团结、豪迈、朴实、刚毅、耿直,与寒冷气候特征互补的热情、好客等,进而形成了以赛马、射箭、腰鼓、舞狮子、踩高跷等为代表的个性张扬、具有挑战性的民俗活动特征。(3)资源条件资源条件主要是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植被资源等。土地资源是村庄基本的生产要素,人均土地拥有量、土地产出能力、适宜农产品种类等,对村庄的集聚度、耕作半径等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村庄布点、村庄规模,村民出行方式等。新民村水源丰富,有近3700亩水田,以生产优质水稻为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据新民村老人所述,原新民村土地面积达8000多亩,除耕地外还有一些荒地,后划出近一半的土地,包括现在的青年农场、沈阳军区后勤农场和建新村所有土地。除了水田之外,所谓“有坑就有水,有水就有鱼”,大量的渔产使新民村曾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新民村地域文化的提取及应用方式33植被资源是各地域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的总称,是自然地理环境中重要的构成要素,包括森林、灌木丛及各类草本植物生长及分布状况。植被对村庄地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村庄的主体形象和环境面貌上。新民村村中及周围乡道上可见杨树(Populus)、梓树(CatalpaovataG.Don.)、垂柳(Salixbabylonica)、榆树(UlmuspumilaL)、油松(PinustabuliformisCarrière)等乔木,而在庭院前后则可见榆叶梅(Amygdalustriloba)、蜀葵(Althaearosea(Linn.)Cavan.)、野豌豆(ViciasepiumLinn.)、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萱草(Hemerocallisfulva)、凤仙花(ImpatiensbalsaminaL.)等多种灌木和花卉,植物种类丰富,且多为东北地区乡土树种(见图4.4)。除了绿化树种外,新民村还有丰富的农作物,包括玉米(ZeamaysL.)、水稻(Oryzasativa)、茄子(SolanummelongenaL.)、香瓜(Cucumismelo)、西红柿(LycopersiconesculentumMill.)等。图4.4新民村丰富的植物资源Fig.4.4Xinminvillageisrichinplantresources图片来源:作者自摄(4)历史沿革新民村历史悠久,从锡伯族迁到盛京(沈阳)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关于新民村最早的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康熙年间,当年清政府下令把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调到盛京各地驻防。据村中老人回忆说,他们的祖先是以“跑马圈地”的方式来到回头岗的,当时的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是饲养马群,后来受周边汉人的影响才学会了种地。20世纪50年代前,新民村名为灰土岗,还有一段时期被叫做回头岗。村中老人回忆解释道,之所以叫回头岗是因为现在住在这儿的锡伯族人是从北边伯都纳(今吉林省扶余县)搬过来的,当时调迁的锡伯族祖先总会骑马从辽河岸边跑到此处回头往北遥望老家,因而叫做“回头岗”。后因为“回头”与“灰土”发音相似,一直被误认为“灰土岗”。20世纪40年代末期,改称“辉土岗”,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才被称为“新民村”15。(5)建制沿革1948年11月沈阳解放,成立辉土岗农委会,隶属于新城子公计。1960年成立兴隆台人民公让,辉土岗高级社划归兴隆台人民公社。1966年辉土岗高级社更名为新民衬,并成立新民村革委会。1984年12月至今,新民村隶属于兴隆台锡伯族镇,是其下辖的17个行政村之一。目前新民村下设5个村民小组(社),其中包括一个朝鲜族社。新民村曲折的发15王皎,江帆著.锡伯族:辽宁省沈阳市新民村调查[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34第四章新民村地域文化的提取及应用方式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展史,生动展示了锡伯族村民的价值观念、集体认同感的产生的历史背景。(6)人口组成据了解,目前新民村共有358户,总人口1216人,其中有锡伯族人口619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50.9%;其次是汉族人口385人,占全村人口31.66%,另外还有朝鲜族171人,满族36人和蒙古族5人,是以锡伯族为主,多民族杂居的村落。新民村历史上人口的变动不仅是人口的自然增长,还包括各民族人口的相互融合与交往,具体情况见下表3.1:表4.1新民村择年人口统计表单位:人Table4.1XinminvillageselectioninpopulationstatisticsUnit:people图片来源:作者自制年份总人口锡伯族比例汉族比例朝鲜族比例满族比例蒙古族比例%%%%%1979100393893.5606.00050.5001990115898284.8887.6796.880.710.120031274102080.113510.6997.8171.330.22015121661950.938531.717114.1363.050.4由表可见,20世纪八十年代前,新民村主要由锡伯、汉、满三个民族构成。20纪80年代后出现人口迁徙和流动,有蒙古族和朝鲜族人迁入村中,但人数不多。由于这些人口的迁移与变动,使新民村的民族人口在结构和比重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锡伯族人口的比例逐年下降,从1979年的93.5%下降到2003年的80.1%。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国掀起的打工浪潮,许多锡伯族居民到城市或城镇中去谋发展,进而定居到城市或城镇中,使得新民村锡伯族人口迅速下降。目前新民村的人口以图4.5新民村人口变化图锡伯族和汉族为主,混杂居住在Fig.4.5Xinminvillagepopulationchangepattern村子内部,新迁入的朝鲜族组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位于村庄西北部(见图4.5)。4.1.2外界干预新民村锡伯族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长期与满族、汉族杂居,在文化形态、民族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深受满、汉两族影响,三民族文化呈现出极高的关联性。在空间上他们生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新民村地域文化的提取及应用方式35活在北国边缘的崇山峻岭中,被“汉人”称为北方少数民族,又因人口稀少、文化影响力小被称为“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锡伯人一边学习着满、汉两族文化,一边执着地保持着古鲜卑人的文化,使得新民村的文化独特而兼容,体现着“锡伯在满汉之间”的特征,是辽沈地区少数民族关系的缩影。(1)涵化——被动接受涵化是指不同民族接触引起原有文化的变迁过程,是研究多民族文化接触后而产生的文化演变结果性概念。新民村锡伯族在历史上文化经历了独具的发展过程,先后与契丹文化、女真文化和蒙古文化接触,明末清初逐渐融进通古斯文化系统。清朝建立后,锡伯族结束了四百余年由蒙古统治的历史,被编入满族“八旗”。清政府取得政权后为加强对他民族的在政治和文化上的统治,决定以汉文化和儒家思想来同化少数民族文化。因而,被满族统治者作为“御用文化”的儒家思想,开始成为锡伯族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促使新民村放弃原始氏族文化,而靠近中原传统文化,为其以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开启了锡伯族汉化阶段。(2)濡化——主动接受濡化表示在特定文化体系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濡化强调不同族群、不同民族、不同社会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方式及手段,是族群认同过程的标志性概念16。新民村锡伯族在与汉族、满族长期杂居共处、相互渗透的长期进程中,其文化交流与沟通现象比比皆是,三者在文化与习俗上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尤其是与满族同源文化相似,人文习俗相亲。新民村在民族关系发展和文化取向上,一直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力求保持自己固有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对主导民族的文化采取文化宽容态度,兼容并蓄地将他族文化转化成“自我”文化,使其地域文化更具有特异性。值得指出的是,尽管新民村锡伯族受满、汉两族文化的影响较深,但仍通过祭祀喜利妈妈、祭祀祖先、过西迁节等活动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主体意识。尽管一个民族可以有百分之九十的行为和邻居各族共同,但总有一点根本不同。这一点也许小,但它对这个民族本身独特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有着重要的作用,使这一族成为这一族而不是其他族,这也就是各族文化整合时的不同选择17。新民村的地域文化独特而又兼容,即体现着锡伯族独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又兼具“锡伯在满、汉之间”的特殊性,是辽沈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现状的缩影。4.2地域文化特色表现4.2.1传统民居建筑是承载人类文明的一种记忆,它的艺术和文化性深深地被刻录在历史的长河中。16秦红增.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传播中的涵化、濡化与创新——从广西龙州布傣“天琴文化”谈起[J].思想战线,2012,02:79-84.17廖子宜.族群文化认知下的锡伯族春节习俗探究[D].辽宁大学,2012.
36第四章新民村地域文化的提取及应用方式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每一种建筑风格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土的地域风情,人们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20世纪50年代以前,新民村内所有的住房全是泥草房,住房样式与当地满族民居样式相似,一般是草顶土墙、坐北朝南的三间或五间式起脊正房。民居的窗户往往呈上下对开式,门窗外糊有涂抹豆油的窗户纸,起到既防风防雨、保暖又透光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民村锡伯族多数人家都开始翻盖住房,扒掉了祖先留下的泥草房,在原地盖起来了砖瓦房。这一时期翻盖的砖瓦房仍较多地保留了传统的“一明两暗”格局,即中间一间为堂屋作厨房,东西两间为卧室。其建筑材料为砖混结构,屋顶覆瓦,窗户为三开或四开,全部为双层玻璃窗。20世纪90年代,新民村一些新建造的房屋呈现出较大的变化,不再沿袭传统的起脊式,多为平顶样式,上下一体全部为砖混结构,采用水泥预制板来代替瓦片覆顶。除此之外,新民村的建筑墙面上还饰有万子卷、盘肠、牡丹、莲花和孔雀等各色特色图纹样式。建筑装饰是村庄历史文化和村民审美综合作用的载体,是地域文化在村庄建筑上的最直观的体现。锡伯族讲究长幼尊卑的等级差别,奉行“以西为尊,以右为大”,因而长辈住在西屋,祖宗龛、喜利妈妈、佛像也供在西屋。居室内的格局多为三面环绕的火炕,分别为南炕、北炕和西炕,人称“万字炕”。南炕和北炕住人,西炕是一条窄炕,炕上摆一对箱子,箱盖上供有祖宗龛和喜利妈妈。也有一些村民在东头一间开房门作厨房,西头两间连起来作卧室,搭有南、北连二的长炕,这种结构的住房叫“筒子房”或“口袋房”。新民村传统民居的烟囱有两个,分别用石头或砖块砌筑在屋外两侧,与房屋高度相近(见图4.6)。新民村传统民居的院落大门多向南开,院落分为前后两院,且前院大后院小。前院多用于农作物的种植,而后院则用于储放杂物。图4.6新民村传统民居景观Fig.4.6Xinminvillagetraditionaldwellingslandscape图片来源:网络4.2.2饮食与服饰(1)饮食文化新民村村民过去的主食以高粱米、玉米、荞麦面、小米为主,现在则以大米、白面、高粱米为主,尤其喜欢吃高粱米小豆干饭和酸汤子。副食以蔬菜为主、肉类次之。春季多吃小白菜、韭菜、菠菜等;夏、秋季多吃土豆、芸豆、茄子、黄瓜、辣椒、萝卜、芹菜等;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新民村地域文化的提取及应用方式37冬季则以白菜、萝卜、土豆为主。新民村家家都淹制酸菜、咸菜,挖菜窖储存白菜及萝卜,一直吃到第二年春菜上市。肉类以猪肉为主“白肉血肠”、“酸菜火锅”是村民冬季最喜食的菜肴。新民村锡伯族人们还喜食野味、野菜,如小根菜、苦沫菜、柳蒿菜等。除此之外,麻籽豆腐、豆面夹嘴、苏子盐饼、酸茶、糜酒、炒炒面和“六碗汤”是锡伯族的传统饮食。“六碗汤”有六大碗六小碗,大小碗里的料不一样,做法也不全一样。具体的六碗指的是:烧肉汤、丸子汤、粉皮汤、挖糕汤、肚丝汤、杂拌汤六样。这其中烧肉汤、丸子汤、瓦糕汤、肚丝汤是必须要有的。“六碗汤”的六碗只是个虚指,除了上述必须有的,因其配料不同细分起来要有十多样(见图4.7)。另外,吃六碗汤也很有讲究,比如说端六碗汤时先上六小碗后上六大碗;丸子汤、瓦糕汤不能最后上,寓意不好,表示对客人的不尊重;吃的时候用筷子夹碗里的菜,用勺来喝汤;烧肉汤永远是第三碗汤,要是在喜事中上了这汤,老丈人就得把备好的礼金送给新姑爷。另外红白喜事选用的配料上也有区别,做白事的时候可以放白豆腐、白菜,但是红事就不行。(2)民族服饰新民村传统服饰样式以锡伯族服饰为主,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明显,渐渐融入了汉族服饰和满族服饰元素。据新民村老人介绍,清代锡伯族的男子服装主要为青、灰、兰、棕等颜色,服饰与满族旗装样式基本相同。为便于骑马、劳作,锡伯族男子多身穿左右开襟的大襟长饱和对襟短袄,上套坎肩;下着散腿长裤,扎腿带;脚穿布靴或皮靴,头戴笠帽(夏)、毡帽(冬)或礼帽。而锡伯族妇女多穿长及脚面的长袍,长袍的衣襟、袖口、领口及下摆处一般都镶有滚边或绣有花边。外罩坎肩,坎肩有对襟式和大襟式,都贴荷花边;下身穿散腿裤,裤脚扎黑色腿带;脚穿白袜和绣花鞋。到了近代受辛亥革命的影响,出现了中山装和旗袍等代表进步思想的服饰,锡伯族服饰也在改良后呈现出类似于中山装和旗袍的样式(见图4.8)。如今,东北地区锡伯族的服饰几乎与当地汉、满族无异,而在新疆地区的锡伯族老人手中,还保留着长袍马褂、礼帽等锡伯族传统服饰。除此之外,从新民村传统的服饰和器物上能够发现多种蝴蝶样式的图案,再到后来“蝴蝶琴”和“蝴蝶舞”的诞生,都表明蝴蝶是新民村村民特别喜爱的装饰图案。图4.7传统饮食“六碗汤”图4.8新民村传统服饰Fig.4.7Thetraditionaldietof"Sixbowlofsoup."Fig.4.8Xinminvillagetraditionalclothing图片来源:网络图片来源:网络
38第四章新民村地域文化的提取及应用方式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4.2.3宗教信仰新民村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既有原始信仰,又有外来宗教,各种不同形态和类别的信仰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并立并信,彼此之间有碰撞和冲击,包容与适应,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从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宗教文化现象。现根据村民的信仰程度,分述几种重要信仰内容,见表4.2:表4.2新民村宗教文化列表Table4.2Listofxinminvillagereligiousculture图片来源:作者自制喜利妈妈:“喜利妈妈”是保佑子孙繁衍和家宅平安的女神,曾是家中的无字家谱。平日供奉在西屋内西北墙角上,每年除夕将“喜利妈妈”请下,从屋内西北角扯到东南角。“喜利”在祖锡伯语中是延续的意思。先海尔堪:是指供在屋外西面墙角房檐下的马神,有保佑家宅平崇安,人丁、牲畜兴旺之意。拜喇嘛教:清代,沈阳郊区每一个较大的锡伯族村屯都有庙宇,都供有佛堂,住有喇嘛,其中较大、较为著名就要数位于灰土宗岗(今新民村)的“千佛寺”。20世纪50年代,千佛寺被拆教除,寺内供奉的佛像已不知去向,只剩下一个鈡,记载着锡伯文族文字。但部分村民仍保持喇嘛教信仰,在家中供奉小型的铜化佛,每逢初一、十五和节假日,焚香叩拜。萨满教:是我国北方民族一种自古以来的原始宗教。新民村的村民信奉萨满教,主要源于锡伯族长久以往对自然神明的崇拜,认为通过祭拜和祈福能抵御、驱除妖魔鬼怪对人类的伤害,保佑人类生命和生活安宁。基督教:新民村的基督教信仰始于最近几年,由两名锡伯族中年女性发起。现有基督教教会一所,是兴隆台镇锡伯族镇惟一的基督教活动场所,信徒包括周边的多个村庄的村民。民新民村民间信仰内容丰富、信仰神灵体系庞杂,具有多教合一,间多神崇拜的特点。新民村锡伯族村民的民间杂神主要是天地神、杂土地神、门神、灶神、保家仙(狐仙、黄仙、柳仙)、全神码神子和柳树神信仰等。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新民村地域文化的提取及应用方式394.2.4节庆礼仪(1)传统节日西迁节:“四·一八西迁节”的来历是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从盛京所属十七个城镇抽调锡伯族官兵一千余名,连同家属三千余名西迁新疆伊犁“屯垦成边”。在农历四月十八日那天,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锡伯族家庙,祭奠祖先会餐话别。次日凌晨,锡伯族官兵及家属依依告别父老乡亲,踏上西迁的征途。经过一年的长途跋涉和艰难险阻到达了伊犁地区,为保卫和建设祖国的西部边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新疆的锡伯族仍视辽沈地区为老家,两地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交往日益密切。每年西迁节,新民村以及沈阳其他地区的锡伯族人们都会聚集在沈阳家庙——太平寺举行祭祖、歌舞等活动,来纪念公元1764年锡伯族官兵迁往新疆伊犁戍边屯垦这段辉煌的历史。西迁节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传统节日,2006年被列入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抹黑节:锡伯族特有的饶有风趣的传统民族节日,在东北和新疆地区广为流行,民间称为“抹画泥儿”或“打画泥儿”节,于正月十六日举行。这一天早上人们带上抹有锅底黑的抹黑布,在大街上见了朋友和亲戚面就开始相互往脸上抹黑,或是挨家串门去抹黑,有极大的玩笑趣味性。对于抹黑习俗的来历,民间有多种解释,但都与锡伯族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往往将各种“天灾”归结为“人祸”所致,也就产生了以人代替庄稼去接受上天惩罚的心理。因而在锡伯族人认为的正月十六日天神下界视察的日子纷纷往脸上抹黑向天神谢罪,祈求天神的谅解,以免除庄稼的黑穗病,确保小麦的丰收,以示吉利18。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抹黑这一习俗的信仰已经越来越淡漠,人们不愿再往脸上抹黑,抹黑节也就只成为一种在青少年间的娱乐活动,犹存新疆(见图4.9)。图4.9新民村锡伯族传统节日Fig.4.9Xinminvillagexibonationalitytraditionalfestivals图片来源:网络18李云霞.锡伯族文化探微[D].中央民族大学,2010.
40第四章新民村地域文化的提取及应用方式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礼仪习俗礼仪礼节被视为做人的根本,新民村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锡伯族十分注重诞生礼和婚俗,新生命的诞生关系着家族血缘的延续。在锡伯族传统美德中“尊老爱幼”是最高风尚,因而新民村的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对长辈应答和气。平时晚辈见长辈,或是儿女久别父母重逢时须行“打千礼”19。此外老人之间也行此礼,不同的是双方要同时“打千”,即“答千”。逢重大节日、婚丧必行跪礼及磕头礼,该传统一直传承至今。锡伯人打围有个古老的习俗,不论猎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参加者无论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过路人碰到分猎物时,也毫无例外地分得一份。不过猎物的头和蹄子应分给首先命中者,这是一种奖励。锡伯人认为,猎物是大自然赐予大家的,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不能独用。锡伯人不光把打围看成是取得食物的手段,同时还把这看成是一种团结和吉祥的象征。除了礼仪与习俗外,新民村锡伯族还有一些禁忌,尤其是在饮食上的诸多规矩,如经常食用的发面饼,上桌时分天面和地面,天面必须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摆在桌沿一边。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或把筷子横在碗上。全家进餐按长幼就座,以西为上,过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4.2.5文体活动和民间艺术活动与艺术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它们来自民间,依托于民间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并与当地居民的观念、习俗和信仰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活动的产生和艺术的形成代表着在一个时代背景下民族群体的意识形态、感情心理和价值取向。新民村内具有多种文娱活动和民间艺术形式,详见表4.3:表4.3新民村文体活动和民间艺术列表Table4.3ListofXinminvillage,recreationalactivitiesandfolkart图片来源:作者自制抓嘎拉哈:“嘎拉哈”是锡伯语“背式骨”的意思。抓嘎拉哈游戏因日常化、规则简单等优势深受新民村男女老少的喜爱,人们游常在农闲时进行游戏,已被列入新民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打瓦:是与锡伯族人狩猎活动相伴而生的古老竞技游戏。在石器竞技时代,祖先们为了能用石头猎取野物,常通过打瓦游戏来练就良好的眼力和臂力。打瓦游戏便逐渐流传下来,成为锡伯族民众喜爱的一种传统游戏活动,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19打千:施礼者左膝前屈,大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是一种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起源于清代满族。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新民村地域文化的提取及应用方式41骑马射箭: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2008年兴隆台锡伯族学校正式开设射箭课,新民村的部分儿童也都参与到学校的课程学习中,还不时举行竞技活动,使锡伯族这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传剪纸和刺绣:剪纸在东北民族民间广泛流存,还同民间的风俗相统结合。包括窗花、挂钱儿、灯花、喜花等多种艺术形式。技艺滑冰:每到冬天,东北地区的人们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儿,都喜休欢到冰封的河面上愉快地“冰嬉”。滑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不闲借助任何工具只在冰上打滑的,也有借助冰车、冰鞋等滑冰工具活的。新民村水资源丰富,到了冬天会形成多处冰面,吸引着村内动的男女老少嬉戏玩耍。渔猎、牧猎:锡伯族在历史上是“打牲部落”,以渔猎为生。至今,新民村的人们仍习惯于在农闲或春暖花开的季节去河里捕鱼、摸虾。唱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有关。锡伯族的“灯官秧歌”在沈阳地区非常有名。每到夏天音傍晚,在兴隆台锡伯族镇的锡伯文化广场上都会有新民村等附近乐各村村民扭起秧歌,唱起歌。舞蹈传统乐器东布尔:它是吸收了汉族三弦上半部和哈萨克族阿肯东不拉下半部的特点而创造出来得新型弹弦乐器,是锡伯族人民的骄傲。4.3地域文化到符号的衍生要实现地域文化资源向现实景观的转换,并不是简单地将文化资源移入到乡村景观中,还需要对掌握的文化素材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并形成符号素材,以符号为媒介将新民村内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文化总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艺术技艺等,进行浓缩化、系统化、典型化,使文化内涵得以表达,然后应用到乡村景观设计之中,使文化和景观相互融合。4.3.1元素的提炼(1)视觉元素——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根据景观美学原理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语言文字、建筑图案、文物造型、花纹样式等地域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和艺术设计,或者从民族民俗文化主题或故事典籍中挖掘新的元素来表达文化内涵,如新民村锡伯族服饰蝴蝶图案纹样的提炼和建筑装饰盘肠纹图案的提炼。从色彩理论出发,从新民村传统建
42第四章新民村地域文化的提取及应用方式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筑中提炼出特色颜色加以强调,呈现地狱文化特色的同时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统一,营造和谐的景观风貌。(2)听觉元素——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融入音乐、语言、声响等元素常会给人带来心灵与思想上的升华感受,因而需要对地域文化进行听觉元素的提炼。方言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元素之一,它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彰显出一定的地域文化性格。新民村的方言除了普通的东北话外,既是特色的锡伯语。但可惜的是村里已近乎找不到会讲锡伯语的村民,这种古老的民族语言只能在锡伯族小学的课堂上再现,被言传、被聆听。除了方言以外,听觉元素还可以从戏剧、歌曲、民族音乐、民间传说和特色乐器中来提取,将新民村地域“声音”展现出来。(3)触觉元素——触觉是人类最敏感、最直接、最真实的感觉方式,是对事物的一种零距离感观认识。因而,要感知新民村的地域文化,就不免要通过触觉元素去感受和认识。提炼地域文化中的触觉元素,如传统建筑的材料、铜钟上镌刻的经文、抓嘎啦哈游戏中的膝骨、冬季冰封的水面等,将其转化成一种符号形式融入到乡村景观设计中,实现“五感景观”的营建。4.3.2转化的原则地域文化符号是某一地域内的文化载体,对其提取的目的是为了体现本地的文化特色,向人传达本地文化的含义。对地域文化符号内涵的把握是地域文化向符号转化的重点,因此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1)代表性原则——在进行地域文化向符号转化时,要注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要体现自身的特色及与其他地域的差异性,选择有积极意义的地域文化进行转化,这样才既能突出自身文化特色,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于新民村地域文化的分析可以得出,新民村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特色的文化既是其民族文化---锡伯族文化。对锡伯族文化进行符号的转化,然后应用到其景观规划设计之中是新民村成为民族特色村落的基础。(2)显明性原则——地域文化的传播是面对普通百姓的,他们才是真正的使用者。在解读这些地域文化符号的过程中,符号对文化的表达要具有显明性,才能让人们直观的体会符号的含义。如果转化出来的地域文化符号是周围人看不懂的,不能理解其内在含义,那么这个符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不能被应用到日后的景观设计中。新民村最具有显明性的地域文化既是其民俗文化,是老百姓自己经历长久的生活所积累出来的,最容易被解读。因而将民俗文化的符号转化及应用是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基底。(3)创新性原则——符号一般强调求同,这样才容易被理解。但是在设计中“求异”常常是关键,同样是针对一个文化主题,我们必须找出与之相关的尽可能多的表现形式,转化成多样的符号形式,才能在应用过程中呈现出多样的景观效果。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新民村地域文化的提取及应用方式434.3.3转化的方式在对新民村地域文化素材进行挖掘之后,需要将抽象的地域文化转变为地域文化符号,即让原始的具有地域性文化的“现实符号”,通过各种设计手法转换为有意义的“设计符号”,让地域性文化元素符号化,进而应用到乡村聚落景观设计之中。地域文化向符号形式的转变,并不是杂乱的堆砌或任意的拼凑,应当遵循一定的设计手法、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地域文化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1)借代——直接采用地域文化中的符号原型,保持原有的结构与形式,是转化地域文化符号最直观和最常用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将能够唤起记忆的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的以构成的方式保留,使史实特色得到强调。如直接引用锡伯族图腾“海尔堪”英俊吉祥的白马图案样式,使其成为图像性文化符号,象征锡伯族奋发向上、和平友好、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2)简化——去掉地域文化中的复杂和繁琐,把文化内容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简化出来,使之呈现出简洁、明快且具有文化意义的符号样式。如简化新民村传统民居建筑中“五花山墙”和“跨海落地烟囱”的结构样式,使其成为一种简单的几何式符号,来表现传统的建筑特色和魅力。(3)抽象——将地域文化的具体内容抽象成一种视觉形象,使其物化成一种具有象征性的符号形式,来表现内在文化含义。被抽象的符号隐喻着一定的意思,包含着如下两方面:一是意义,二是形象,二者缺一不可。如将新民村传统的“渔猎”生活生产方式抽象成似“渔网”的网格图案,以此来隐喻这种文化。(4)解构——将某种地域文化内容进行打散、分离、重组,打破原有的整体性,强调结构的不稳定性和不断变化的特性,进而提取出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创造出某种符号形式,保留其地域文化内涵和意义。如将新民村传统服饰和器物中蝴蝶装饰图案解构出来作为一种吉祥符号,象征着美丽、自由、宁静、和平,也给予锡伯族人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着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繁衍生息。(5)象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借助丰富的想象将地域文化内容的某些特征进行夸大与强调,无论是从尺度、形状,还是材料、色彩等形式要素,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融进了新的内容和含义,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效果,创造出既新颖又不脱离实际意义的象征性文化符号,从而突出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人们共鸣。如以“一弓三箭”式符号作为新民村锡伯族“射箭民族”的象征,表现新民村人们能骑善射、英勇无畏的精神。4.3.4符号的生成在对新民村地域文化素材进行深入挖掘之后,通过借代、抽象、解构、象征等艺术设计手法进行转化,从而生成多种具有新民村地域文化特色的符号形式,以用于日后的乡村景观设计之中。具体符号样式见下表4.4:
44第四章新民村地域文化的提取及应用方式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表4.4新民村地域文化符号列表Table4.4Xinminvillageregionalculturalsymbollist图片来源:作者自制地域文化转化方式符号形式符号类型喜利妈妈借代指示性宗教信海尔堪借代象征性仰图像性喇嘛教解构象征性传西迁节象征象征性统节日抹黑节抽象指示性语言锡伯语借代图像性文字五花山墙图像性解构象征性传跨海烟囱统民装饰纹样借代居图像性材质及色彩借代指示性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45游抓嘎啦哈解构指示性戏竞技骑马射箭抽象象征性音传统乐器乐借代图像性舞歌舞道具指示性蹈传图像性统刺绣和剪纸借代指示性技艺传统渔猎抽象象征性生产生现代农耕象征活象征性4.4地域文化的景观表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主要是以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组成,其中自然要素常常具有控制性的作用,是景观与地域文化相融的重要载体,而人文要素则更注重人的参与性,通过人文生活、风俗习惯与景观的融合来呈现地域文化内涵。4.4.1自然要素景观表达地域环境的自然肌理是历史的积淀,在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表达中会成为景观整体形态或设计语言灵感的重要来源。重要的乡村肌理或自然资源常常对地域性景观设计起到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具有历史鉴证价值的肌理形态,它是控制地域文化景观的重要命脉。新民村的形成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周边的山、水、田、林等自然环境逐步磨合、演变形成的,
46第四章新民村地域文化的提取及应用方式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其特有的自然肌理与布局形态是区别于其他村庄的重要标志。挖掘新民村地域自然特征,通过对地域特征元素的合理应用,体现当地的自然文化,追忆逝去的家园,使观者、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融为一体,展现地域风貌。新民村在经历了从草原游牧到定居农耕的演变,其农耕文化和稻米文化已根植在骨子里。利用地形、农田、植物创造丰富的自然空间,尊重农耕文明,将文化基因植入农业景观设计稻田画,体现了新民村的传统生产特色,突显独特的地域风貌和田园风光。在传统印象中,稻米似乎只有一种景象和两种颜色,即“夏绿秋黄”。而以土地为画卷,以水稻种植技术为基础,以植物自然生长为周期,通过“彩稻”选育、图案设计、定点测绘、秧苗栽植、田间管理等五个环节制作的稻田画景观,来表现多种文化主题,如“锡伯骑射”、“翩然蝶舞”等,极大地丰富了农田景观,使稻田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田园特色和地域文化,使单调沉重的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田园风光,让人无限向往(见图4.10)。图4.10新民村农耕文化景观表达意向图Fig.4.10Xinminvillagefarmingculturelandscapeexpressintentionfigure图片来源:网络水系景观是新民村另一大自然要素,具有农业灌溉、防洪排涝和景观游憩等功能。新民村的水系主要包括水渠和池塘,结合水系功能和景观效果融入文化内涵,塑造生态水岸和亲水游憩空间。依据原有地形设置水边游步道和景观节点,运用跌水、亲水平台、大树、自然石等景观元素营建富有观赏性和亲和力的景观空间,从而吸引更多的村民和游客于水边活动、欣赏水景、亲近水源,感受新民村水文化魅力。在乡村景观中,植物的色彩、品种、涵义常常受当地文化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具备典型的地域特质,因而可以在水旁和街头绿化景观设计中,利用植物群落的搭配来表达新民村地域文化特色(见图4.11)。图4.11新民村水文化和植物景观表达意向图Fig.4.11XinminVillagewaterandplantlandscapeexpressintentionfigure图片来源:网络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474.4.2人文要素景观表达(1)特色建筑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它们受当时的经济能力、技术进步程度、道德伦理、文化思潮等因素影响展现出不同的地域风貌。带有不同地域传统文化和乡土建筑印记的建筑形式,是乡村景观地域特色得以展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景观的重要表现。保持新民村乡土风貌和锡伯族传统民居文化气息,塑造区别于城市及其他村落的建筑形式;尽可能使用当地传统材料和应用当地的建造技术;提取传统建筑符号,加以简化、整理,通过体块之间虚实相间、高低错落的有机结合,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鲜明时代感的建筑形式;丰富建筑功能,使其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2)主题广场乡村公共空间包括入口空间、街巷空间、村庄与环境交汇的空间等,处理好公共空间的秩序性和节奏性,融入地域文化于其中,使各个细部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色。新民村中的广场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乡村聚落中,广场常常作为乡村公共建筑的扩展,通过与道路空间的融合而存在,是村落中居民活动的中心。建设以新民村地域文化内容为主题的“主题性广场”,如“锡伯族文化广场”、“渔猎活动广场”、“嘎啦哈休闲广场”等,通过广场中景观元素的文化展现,以及广场中人们所进行的祭祀、节庆、娱乐、竞技等文化活动来共同展现新民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将广场功能性、景观性和文化性完美的融合。(3)标志性景观标志性景观如牌坊、景桥、钟亭、石碑等已经广泛应用到乡村景观设计之中,成为一个村落地域文化特色表达的基本需求。利用新民村乡土材料,并基于一定的地域文化内容,像生产生活用具纺车、石磨、斗笠、平板车等,以及艺术装饰品剪纸、荷包、中国结等艺术形式设计村口大门、景亭、廊架等构筑物和座椅等景观小品,营造乡村自然、质朴、纯真的景观环境,表达新民村独特的风土人情魅力。4.5小结新民村地域文化的提取是对当地的、民族的、历史的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地方特征的一种总结,主要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形式呈现。将新民村地域文化进行符号转化,其中符号的生成是EDIS模式中较难的一个环节。过于简单的符号模仿会削弱锡伯族文化的感染力,而过于抽象和怪异的符号则有可能对文化的传递产生歧义。因而,生成的地域文化符号必须具备普遍性、通俗性,才能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可,才能清楚的表达锡伯族文化内涵。以符号为载体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新民村景观设计之中,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景观表达使乡村景观无论从直观的形式上,还是内涵的表现上都呈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为
48第四章新民村地域文化的提取及应用方式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今后将新民村打造成锡伯族民俗特色村落打下基础。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49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沈阳市沈北新区内大部分村庄存在居住环境杂乱、配套设施简陋、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传统民族文化消逝等问题。个别村庄的建设明显滞后于整个新区大环境的发展(见图5.1),新民村便是其中之一。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沈北新区政府提出美丽村庄元素提升计划。基于这个计划,制定了新民村建设目标:打造地域特色、传承地域文化、凸显民族元素、塑造美丽村庄,届时将新民村打造成地域文化民族特色村,作为沈北新区锡伯族美丽乡村示范点20。图5.1沈北新区村庄建设现状图Fig.5.1ConstructionStatusFigureShenbeivillage图片来源:作者自绘5.1地域文化主导下的规划原则乡村景观生长于特定的地域之上,地域文化不仅指形式上的和谐与呼应,更是指符合地方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等条件所构成的发展的可能性21。地域文化代表了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综合特性,在地域文化主导下对新民村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发挥其地域个性,既水文地质资源、历史文化印迹、风土人情和传统民居形式等,再在地域个性中提取地域文化符号进行景观艺术创造,尤其是对锡伯族传统文化和沈阳地区民俗文化的表达,创建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意象。20沈北区政府.《沈北新区关于全面开展宜居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Z].2014.21刘凯红.基于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
50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5.1.1整体综合性原则乡村景观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等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整体,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在规划设计时需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景观要素的梳理、整合,使设计的景观与乡村整体环境相协调,以达到景观效益最大化,实现资源优化利用。因此,在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中,要依据新民村当前发展的内容与需求,延续乡村肌理,保护地域文化,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的整体协调。从全局出发,对构成乡村景观系统的居民点、道路、农田、水系等要素进行整体规划,改善乡村的整体环境,达到景观规划设计的和谐统一。5.1.2凸显锡伯族文化原则乡村承载了人类的活动,是一个自然与人文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在这一漫长的过程当中,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化实体。这些特殊的文化形式,是当地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别于其它地域的重要标志。在分析了新民村地域文化模糊性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动态发展后,将新民村本土的锡伯族文化作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特色文化去表现。加强对村落锡伯族文化的传承与展现,与此同时引导锡伯族文化同汉族民俗文化及朝鲜族文化的和谐共存。建构地域文化要素在村落景观设计中的物质表达,将锡伯族文化中的民俗风情、传统习俗等各类文化符号应用到新民村的场地空间、村口标志和设施小品的设计中,并通过形式、色彩、材质等元素呈现,实现景观的地域文化内涵。通过景观规划设计提升新民村锡伯族文化魅力,凸显新民村与沈北新区其他村庄的差异性,形成辽沈地区首个锡伯族民俗文化特色村落。5.1.3保护与更新原则乡村作为世界上出现最早、分布最广的地域类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特色,形成并留传了众多独特的人文景观风貌,是乡村内在属性的体现。新民村是历史发展悠久的村落,从锡伯族迁到盛京(沈阳)早期的“回头岗”到中期的“辉土岗”再到现在的新民村,从原始的射猎、渔猎生活方式到现在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但在经历了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却鲜有历史村落的印迹,众多历史文化发生变迁,一些民族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水文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被丢弃,曾有的“鱼米之乡”景象不复存在,使新民村变得毫无特色和生机。因而,在地域文化主导下对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必须遵循保护与更新原则。对乡村地域内具有特殊自然环境或重要历史意义的景观及文化传统予以保留和保护,并借鉴当地人的生活经验、结合地域环境、尊重民族文化特色,以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提升。在强调保护的同时遵循“有机更新理论”,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元素,通过更新乡村肌理、空间形态、景观布局,丰富乡村的聚落空间,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515.1.4可持续发展原则(1)生态可持续发展——地形地貌是乡村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对象,每一种地形都传达着其特有的地域信息。新民村的水系系统由北侧的水渠和外围的多个水塘、水泡组成,加上西侧的大片农田,是新民村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尊重自然,尊重生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尤其是对新民村农田和水系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进行景观规划设计。(2)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并不是只供给现在一代人的,它还需养育后人。新民村作为兴隆台镇6个锡伯族村落之一,位于兴隆台镇东部的中心位置,其规模相对较大,并与周围多个村子相连通。无论从其地理位置,还是村镇体系等方面考虑,新民村的发展必然会带动镇区东部其他村子的发展。因而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对新民村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以建设沈北新区锡伯族“美丽乡村”示范点的目标去打造新民村,力求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新民村。大力发展新民村的水稻产业和渔产养殖业,复现其“鱼米之乡”的美誉,与此同时开展稻田画观光、水稻种植体验、传统民居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充分挖掘乡村景观的发展潜能,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做到尽量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高的效益,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3)景观可持续发展——乡村景观是动态的、是变化的。乡村景观发展至今,我们的审美观念已经从追求单一的“形式美”转向到具有文化内涵、历史意义、民俗风情的“意向美”的追求上。在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中,挖掘地域文化特色、运用现代技术、材料和手法,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景观,以符合现代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使新民村焕发出新的地域特色魅力。5.1.5以人为本原则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对良好居住环境的需求,创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因此,“以人为本”是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空间的布局、尺度及功能是否适合人们的使用,以及不同人群对多种活动空间的需求,包括无障碍设计等安全性设计。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公共设施和景观小品的设计是否满足人体工学的特性等方面,这些都是人性化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最后要考虑人的参与性,重视人与其村子自身地域文化的交流及景观体验,如亲水性景观的设计使人们与水有亲密的接触;稻田画景观的设计使村民自身成为景观的创造者;文化活动推广空间的设计使人们成为地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等。5.2根植于地域文化的设计策略植根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并不是指形成某种特定的风格,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地域文化特色的思路和方法22。在对新民村整体景观形态、建筑、路网脉络、节22季蕾.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D].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
52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点空间和景观设施等五大物质要素进行具体设计前,需制定一定的规划设计策略来控制整个景观设计,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环境23。5.2.1塑造地域风貌一个地方的景观特征往往是其地域文化的鲜明标志,文化可透过景观这一物态形式向人们传达内在讯息,让人们感受到地方特色。地域文化的传承不是要重现己破败、丧失的旧时风貌,而是要保留现存的文化底蕴,并指出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运用保留性设计方法,依附于历史积淀下的自然肌理,对新民村原有的水系及田园景观意象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达到自然与人文的双重价值。另一方面运用改造再生性设计方法,提炼地域景观中的特征要素,并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塑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现代景观空间,如对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并赋予其新的功能,使其作为锡伯族文化展示空间,或是传统技艺推广的活动空间等等,使地域文化得到保护的同时传承下去。除此之外,新民村作为锡伯族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点,更应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对这些文化加以利用,将他们融入到空间的形式及功能性设计之中,使文化以景观的方式得以展现。5.2.2修复生态环境与城市相比,乡村往往具有更为丰富的山水资源。山川、丘陵、平原、河流、溪水、植被等自然资源用其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依附于自然的给予,创建丰厚的乡村肌理,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创造美丽的乡村景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新民村所处的辽河平原呈现了一种辽阔的景观风貌,使人感到内心的豁然开朗与平静淡然。新民村的文明起源于水,水系不仅是其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农业生产的命脉。利用生态护坡、石笼护坡等科学的技术手段修建渠道和堤岸,提高护坡稳定性和防水害能力,恢复原有的资源环境并提高其利用价值。以碎毛石和沙土作为主要护岸形式,更有利于植被的生长,也为水生物群的繁衍创造良好的环境,形成会呼吸的生态设计。疏通堵塞河道,并在水渠、池塘和水泡周边建造人工湿地,让村民能在茶余饭后沿河散步享受生活乐趣(见图5.2)。利用耐寒型沉水植物和喜温植物组建常绿型水生植被,可以吸收水中的氮、磷等元素,使水体得到净化。通过植物的净化作用来初步解决水污染问题,并在农田和水体交汇处设置水处理装置,将经过初步净化的水体再次处理,使其达到标准后引渠用于农田的灌溉和村民的日常生活。根据新民村本地植物种类和季候性特点,选用垂柳、榆树作为陆生植物;婆婆纳为湿生植物;芦苇、灯心草、凤眼莲和香蒲为水生植物进行配置(见图5.3)。23重庆市南川区兴隆镇多措并举率先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J].重庆建筑,2013,06:40.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53图5.2新民村生态水系景观效果图Fig.5.2EcologicalwaterXinminVillagelandscaperenderings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5.3人工湿地植物配置剖面图及效果图Fig.5.3Wetlandplantssectionalviewoftheconfigurationandeffectdiagram图片来源:作者自绘5.2.3完善基础设施基于“以人为本”规划设计理念,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优化乡村环境,是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先决条件。首先要考虑村庄的交通需求,连接部分断头道路,完善路网体系,并根据道路的功能性适当调整道路宽度,增加错车路段,设计停车场地和回车空间,以保证村民方便出行。沿村中主路增设路灯和道路标识,在支路和宅间路设计院墙壁灯或是地灯,增加村域亮化,加强夜间出行的安全性(见图5.4)。其次要考虑雨水收集、生活污水处理,以及垃圾回收问题。调整路面坡度等参数,修建边沟和垃圾收集点,改变新民村现状中粗放式污水排放和垃圾乱丢现象,创建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见图5.5、5.6)。最后还要充分考虑村民活动中心的设置、商铺店面的合理布局,以及医疗卫生所的设计等等,以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见图5.7)。
54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图5.4新民村道路亮化效果图Fig.5.4Xinminvillageroadlightingrenderings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5.5新民村道路边沟示意图Fig.5.5Xinminvillageroadditchesschematic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5.6住户污水处理示意图图5.7公共服务性建筑效果图Fig.5.6HouseholdSewageTreatmentschematicFig.5.7PublicServicearchitecturalrenderings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片来源:作者自绘5.2.4更新村落空间新民村在发展过程中其内部空间的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村庄的整体布局、建筑形态、街巷脉络等仍是人们对乡村地域特色直接感知的对象。在对新民村其地域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55特色、现状环境重新认识与评价后,确定聚落景观的更新方向。对村落外部空间加以整合,使其在景观结构及建筑空间上更好的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通过“加减”的形式对其内部空间形象和结构进行有机更新,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合理利用光能、风能、水能等新技术、新手段于空间设计之中,并釆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和乡土树种去塑造地域特色。只有持续地更新村落空间的功能与形式,来适应居民的当前要求,才能使乡村景观得以生动地保护和发展。5.2.5融入文化符号地域文化符号可以通过点、线、面、体任意一种形式应用到乡村聚落景观设计之中,包括景观格局的设计、景观空间形式的设计、景观小品的设计,甚至是地面铺装、建筑装饰等细部设计。通过对地域文化符号图案化、雕塑化、场景化和创新化等手法的应用,使乡村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呈现出地域文化特色。(1)图案化应用将部分地域文化符号图案化,使其成为一种特定的图案纹样,然后直接应用到乡村景观设计中,包括铺地的设计、景观小品的设计、建筑和围墙的立面设计等,以此来展现地域文化内涵。如将锡伯族“福”字图案化,应用到建筑、围墙的立面设计中,凸显民族特色,表达美好祝愿;将锡伯族“射箭民族”文化符号图案化,形成重复有序的图案纹样,然后应用到院落围墙的设计之中,隐喻锡伯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将锡伯族西迁路径图案化,应用到场地铺装和景墙设计中,来隐喻西迁这段历史故事,让人们想要去了解、去认识、去感受(见图5.8)。图5.8新民村地域文化符号图案化应用Fig.5.8XinminVillagegeographicalandculturalsymbolspatternedapplication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56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雕塑化图像性的地域文化符号是从新民村地域文化中提炼出的最为丰富的一种,将图像性地域文化符号以立体形态雕塑化,并应用到乡村景观设计中,由其是对于标志性构筑物和景观设施小品的设计。如将“五花山墙”式传统民居符号应用到新民村景观大门设计中,将“五花”部分挖空形成门洞化实为虚,并在大门山尖处雕刻锡伯族“海尔堪”图腾图案,再以建筑材料泥土和草顶的黄色为大门基色,共同打造新民村标志性构筑物;还有采用“一弓三箭”式图像性符号进行三个方向的立体化组合,设计出广场主题雕塑,以此来彰显锡伯族能骑善射、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见图5.9)。雕塑物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地域文化内容得到更好的发扬与传递。图5.9新民村地域文化符号雕塑化应用Fig.5.9XinminVillagegeographicalandculturalsymbolssculptureapplications图片来源:作者自绘(3)场景化应用将地域文化符号融入到整个场地空间设计之中,使历史事件或对过去生活的记忆等文化内容通过画面的形式真实、立体的再现出来,让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不由自主的想起当地的一些生活景象,进而使相应的地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如将“唱秧歌”文化符号应用到活动场地设计中,以秧歌中手绢的样式作为整个场地的铺地形式,辅以红砖铺砌材料,并结合外围设计的红灯笼样式广场灯、腰鼓样式坐凳以及扇形标识牌,共同营造出一种热闹、欢愉的生活场景,吸引着人们到场地中进行广场舞等活动,在表现民俗文化的同时,还增加了广场的使用率。再如将“抓嘎拉哈”文化符号应用到休闲场地设计之中,以膝骨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57的样式设计成的景观坐凳散布在整个场地中,几个一组或是单独摆放,就好像游戏中抛洒下的嘎啦哈散布在毯子上一样,以此来再现“抓嘎拉哈”有趣的游戏场景(见图5.10)。图5.10新民村地域文化符号场景化应用Fig.5.10XinminVillagesceneofthegeographicalandculturalsymbolsapplication图片来源:作者自绘5.3宏观层面景观规划设计5.3.1分区布局新民村几十年来整体布局变动不大,只是把西侧的农田分出变成青年农场,西北角迁入朝鲜族组团,形成小的体块,使少数民族人居分布发生变动(见图5.11)。除此之外,新民村主体格局和脉络保持完整,呈集中式布局。外围由水渠、池塘等水系环境围合,因而聚落的私密性,安全性和亲水性都很高;内部建筑排列规整紧凑,且随人口的增加逐渐而密度增大;村内道路脉络清晰明了,且基本方便可达。在新民村整体布局基础上,规划新民村产业类型及文化景观格局,创建地域环境下的特色景观格局。图5.11新民村民族人居分布图(1)产业布局Fig.5.11Xinmintribevillagershabitatdistribution图片来源:作者自绘根据“景观—行为”相容性理论规划
58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新民村产业类型,使以水稻为主的农业和基于水环境发展的渔产养殖业合理分布、共同发展,复现新民村“鱼米之乡”的美誉,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新民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构架,结合地域文化设置稻田画观光、水稻种植体验、传统民居农家乐等多种乡村旅游产品,实现新民村全境旅游(见图5.12)。(2)文化景观布局在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依照其多种地域文化特色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设计以锡伯族文化为主脉的文化景观区,包括宗教文化景观、农耕文化景观、渔猎文化景观、水系文化景观、传统民居景观和外来民族朝鲜族文化景观等。通过多个地域文化景观区的规划设计,来展示新民村地域文化内涵,以满足人们在居住、生活、游憩、旅游等活动时精神上的需要,与此同时使新民村地域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见图5.13)。图5.12产业类型规划图图5.13地域文化景观布置图Fig.5.12IndustrialtypeplansFig.5.13Regionalculturallandscapedistribution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片来源:作者自绘5.3.2道路体系道路体系是村庄结构的基本骨架,是承担村庄交通作用的物质要素,同时路网脉络又是串联村庄各要素的线路,是对一个村庄意向感知的直接来源。多样化的道路形式活化了乡村聚落环境,增强了建筑和空间的可别识性、协调性和尺度感。路网格局影响着村庄形态,线形宽度影响着村庄内部空间。因此,村庄路网脉络具有建构村庄骨架、营建街巷生活空间、体现村庄风貌、认知村庄文化等多方面作用,是新民村规划设计中重要的形态要素之一。新民村道路交通规划分三级路,主路作为“一级路”是连接各村之间的乡路,也是村内主要过境道路,呈南北和东西“丁”字型结构;辅路作为“二级路”,是沿着主路支出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59连接村内各个建筑组团的道路,比主路稍窄。步行道作为“三级路”是连接各个居民点的宅间路,也是环村水边游步路(见图5.14)。(1)村与村之间的乡路以及新民村过境主路为一级路,路面宽度不得超过城市干道,避免外来车辆的干扰;也不要过窄,以免造成拥堵。新民村一级路路宽5~6米,根据排水需要路侧可留边沟,宽0.3米,深0.6米。道路铺设强度和刚度相对较高、使用年限较长的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路面。此外,为避免运输类大车进入,可在村出入口适当设置限高设施,为村民和游客提供图5.14新民村道路体系图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Fig.5.14Xinminvillageroadsystemdiagram(2)新民村建设的村庄内部道路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多为二级路,路宽3~4米,路面为沥青路面,道路排水坡为2%,为了避免遮挡建筑采光,道路两旁种植亚乔或花篱。二级路串连村内各个景观节点,形成完整的景观结构体系。(3)新民村宅间路、田间路和环村水系游步道为三级路,路面大多硬化,铺设红砖、卵石等乡土石材,体现地域特色。田间路的设计要满足农用车的通行和农田道路的连续性,且保证雨天道路不泥泞,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运输。游步道的设计随地形而势,或曲折或平坦或缓坡,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游步道的功能与一、二级路不同,其铺装材料也不尽相同,以当地的碎石、卵石、石板、砂土铺面,既自然又朴素。此外,还可以沿路设置一些服务设施小品如座椅、路灯等,创建舒适的游憩空间。(4)随着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自驾游的人越来越多,因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不得不考虑车辆停放问题。停车场的规划与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功能性,还要符合乡村生态需求,采用生态型嵌草砖铺砌,两侧种植遮荫乔木或高篱(见图5.15)。图5.15新民村分级道路效果图Fig.5.15Xinminvillageroadgradingrenderings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60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5.3.3景观结构在更新新民村村落空间的基础上,建立“一核两线七点”式景观结构,使新民村景观得到系统的呈现,更好的展示其地域文化(见图5.16)。“一核”即一个核心,是指位于村中心的大型活动场地,将其设定为“锡伯族文化广场”,寓意整个村子的核心文化是锡伯族文化。“两线”即两条景观线,分别为文化景观线和生态水系景观线。文化景观线以村内过境道路展开,利用现有的广场、传统建筑、基督教堂和路边闲置地等设计景观节点,并沿路布置特色路灯和标识牌来展现新民村地域文化特色;图5.16新民村“一核两线七点”式景观结构图生态景观线作为环村的生态Fig.5.16XinminVillage"anucleartwostartingline"typeoflandscapestructurediagram廊道是以新民村外围水系的图片来源:作者自绘河道、池塘和水泡展开,在对水体进行保护的同时结合水体周边的闲置地和绿化植物设计休闲、游憩和垂钓等多种活动空间,并融入新民村民俗文化特色,呈现浓厚的乡间韵味。“七点”即七个景观节点,其中有四个节点分布在两条景观线上,另外三个分布在村子内部,包括传统民居景观、基督教堂景观、渔猎文化场地景观和健身活动场地景观等。通过设计所呈现出的新民村“一核两线七点”式景观结构在形式上好似一把指向西北方的弓箭,指向距新民村10公里外的七星山。那里是锡伯族的发源地,表现出锡伯族人们“崇西”的思想,同时蕴涵着新民村锡伯族“射箭民族”的寓意。5.4中观层面景观空间设计空间只有被划分成区域才能更好地被人们理解,因此可划分为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建筑围合之内的便是私人空间,是乡村居民生活和私人交往的场所。建筑之外的便是公共空间,这里是为村民们互相往来联系、交换信息、公共娱乐的场所。在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中,对于公共空间的设计主要包括入口集散空间、文化景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61观空间和休闲活动空间。将提取的新民村地域文化符号融入到各个空间的设计之中,凸显锡伯族文化特色。5.4.1入口集散空间新民村一共有三个入口,包括一个主入口和两个次入口。入口空间是乡村的门户,是乡村与外部环境的连接点,是人流与物流的必经通道,对乡村整体景观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新民村入口空间景观设计是以“文化传承、特色塑造”为原则,根据入口处的环境特征以及人们出行和短暂停留的使用需求,通过景观序列、层次的组织与地域文化符号的融入,营造适宜的活动空间,形成个性鲜明的地方标识性景观。主入口集散空间内设计了景观大门来展示新民村地域文化特色,其寓意有三:乡村聚落、草顶土方和传统建筑中的“五花山墙”。将一大两小三个民居山墙叠加在一起,构成大门的外观形态;檐下曲折代表山墙樨头造型,山尖处雕刻锡伯族“海尔堪”图腾图案进行装饰;以传统民居中土黄色为基调,搭配草顶,复现传统民居样式;借用锡伯族“五花山墙”造型做适当变形,将“五花”部分挖空形成门洞化实为虚,并在大门两侧分别用汉子和锡伯语书写村名“新民村”,使整个村子的民族属性一目了然。主入口空间内还设计了小型集散场地,位于进入景观大门的南侧地块上。集散场地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出行时短暂停留的需求,以及停车的可能。所以场地内铺地的材料是以平坦的板岩为主,且不做空间的分割,以便车辆停靠。场地周边设置了融入锡伯族秧歌文化的红石凳,供人们休憩闲坐。其他两个次入口空间的设计是以绿地为主,设置景观标识,并在标识四周搭配多种开花植物,以达到醒目的效果。标识的设计引入了“落地跨海烟囱”符号元素进行造型,以石材砌筑,配以“海尔堪”图腾图案雕刻,彰显锡伯族特色(见图5.17)。村口大门和村口标识二者整体性景观设计,使日渐消失的新民村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以景观的方式表达和复现,得以保护。
62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图5.17新民村入口集散空间效果图Fig.5.17Xinminvillageentrancedistributionspacerenderings图片来源:作者自绘5.4.2文化景观空间新民村的文化景观空间主要有三处,分别为锡伯族文化广场、传统民居展示空间和基督教堂。(1)“锡伯族文化广场”是整个新民村景观中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节点,相当于乡村的文化名片。因而,在对其进行设计时应强调景观空间的可识别性和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广场位于村委会对面的地块上,是全村的核心位置。为满足村民在广场中能进行各种大型民族节庆、歌舞等集体活动的需求,对整个场地空间不做过多的分割,且以硬质铺地为主。整个广场被道路分隔开,分为东西两块场地。东侧的场地上设计悬挂“千佛寺鈡”的钟亭,其样式的设计参考村中老人描述的千佛寺的样子和沈阳锡伯族家庙的艺术形式,供人们进行祭祖等活动的使用。西侧的场地上设计小舞台和休憩景观廊架和座椅,供人们进行歌舞表演等活动使用。为了突显新民村锡伯族文化特征,将提取的锡伯族文化符号引入到广场铺地和景观小品的设计之中,来表现地域文化内涵。其中“西迁”符号景观铺地的设计不仅将原本被道路分隔的两块场地“连接”起来,还将锡伯族历史发展的重要事件以景观方式得以表达,形成具有一定纪念意义的文化景观,就好比将东侧的场地比拟作沈阳,将西侧的场地比拟作新疆伊犁,使人们在通行两处场地时了解“西迁”路径,感知西迁历史事件。而将“蝴蝶”符号和“一弓三箭”符号作为西侧场地景观铺地样式的设计,传递出锡伯族能歌善舞、能骑善射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指示出广场的功能性。除此之外,象征锡伯族宗教文化的“千佛寺”和“喜利妈妈”文化符号在景亭和廊架设计中的引入,使原本处于屋内的精神文化景观室外化、公共化,唤起人们对这两种传统文化的认识,并通过敲钟、祭拜和悬挂展示自家“喜利妈妈”家谱活动形式的展开,让村民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中去,使锡伯族文化通过物质景观和行为活动两种载体得到保护与传承(见图5.18)。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63图5.18新民村锡伯族文化广场效果图Fig.5.18XinminVillageXibeCultureSquarerenderings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新民村中还有几户锡伯族人家保留着传统民居建筑样式,但由于使用时间久远及维护不善,已日渐破败,面临着拆毁重建的可能。选取年代久远、特色鲜明且维护相对较好的何贵文老人的房屋进行建筑外部形式、建筑内部空间和庭院空间三方面的保护与提升性改造,使其作为锡伯族传统民居生活的展示空间,赋予其新的功能。具体做法如下:1)建筑外部形式:对草屋面进行维护;对泥土墙进行石墙裙加固;对破损的门窗进行更换与漆饰,但保留支摘窗的形式;选取当地石材重新砌筑圆形跨海烟囱,保留传统特色(见图5.19)。
64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图5.19新民村传统民居外部景观改造效果图Fig.5.19TraditionalhousesexternalXinminVillagelandscapetransformationrenderings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建筑内部空间:保留建筑原有的三开间“一明两暗”形式,以西屋作为展示空间,复建万字炕、悬挂喜利妈妈、供奉祖宗龛等,向人们展示锡伯族原有的室内生活景象及“崇西精神”;中间一间为堂屋作厨房,锅台砌于此地,连通东西卧室的火炕;对东屋的墙壁内侧进行保温处理,以适应东北寒冷的气候,为老人创造更好的居住条件(见图5.20)。图5.20新民村传统民居室内展示空间示意图Fig.5.20Xinminvillageoftraditionalhousesindoorexhibitionspaceschematic图片来源:网络3)外部庭院空间:保留新民村传统庭院前院大后院小的特点,前院的中间部分以硬质铺地为主,铺地的样式设计成传统窗格网形式,并配以“二十四节气”文字浮雕——“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前院两侧的绿地保留下来,供老人种植瓜果蔬菜和时令花卉等。除此之外,场地上还摆放各式农具作为展示,让人们能更多的了解农耕文化;后院空间则作为老人堆放粮食、农具和杂物所使用(见图5.21)。图5.21新民村传统民居庭院景观空间效果图Fig.5.21Xinminvillageoftraditionalhousescourtyardspacerenderings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65(3)新民村的基督教信仰始于最近几年,由两名锡伯族中年女性发起。村内现有一处基督教堂,位于村委会后面(原千佛寺所在地),是兴隆台镇锡伯族镇唯一的基督教活动场所,。但基督教堂的建筑形式与新民村村内整体景观风貌不符,蓝色的涂料外墙格外突兀,建筑顶端的十字架过高,超过村子大部分建筑高度,且不具有任何锡伯族特色,使得部分村民对于它的存在感到反感,不愿接受,甚至造成宗教不同的歧视。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将建筑外墙粉刷成与多数民居相一致的暖灰色,并以红瓦覆盖顶部;拆除建筑顶部的十字架,在建筑山尖处以十字架雕刻来代替,降低其高度;在建筑立面上加入新民村传统信仰喇嘛教中“盘肠纹”雕刻进行装饰。除此之外,还将教堂前的空地进行改造,设计成开阔的硬质空间,铺砌新民村宗教文化特色的“盘肠纹”景观铺地,供村内及外来信徒们进行集体活动所使用(见图5.22)。在新民村锡伯族两种宗教信仰相互交织的状态下,通过对基督教堂的景观改造,使其成为一处对外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一座新民村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一处展示新民村宗教文化的平台,使人们更愿意接纳和了解新的宗教文化,尊重宗教信仰的差异性。图5.22新民村基督教堂景观改造对比效果图Fig.5.22ChristChurchXinminVillagelandscapetransformationcontrasteffectchart图片来源:作者自绘5.4.3休闲活动空间新民村的休闲活动空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结合自身水系景观设计的垂钓空间和游赏空间,另一种是村子内部闲置地改造而成的健身空间和活动空间。(1)新民村水系周边有多处空地,在对水系景观生态保护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水系景观将场地设计成供人们进行休憩、游赏和垂钓等活动的休闲空间。其中一处开敞空间的场地设计中融入了新民村锡伯族传统生活生产方式文化特色:以“渔猎文化符号”为原型设计了渔网和猎叉组合式景观小品;以乡土石材作为场地的铺砌材料,并在铺地上绘制手绘鱼儿图案;场地临近水塘处设置了“磨盘式”石凳座椅,供人们闲坐和垂钓使用。整个场地的设计在满足了村民日常活动需求的同时,增加了一定的游赏性和趣味性,吸引着村民夏天在此处垂钓,冬天来此处冰面滑冰、嬉戏。另一处水边休闲空间的设计是结合村内人工湿地进行的,主要是为了提供给村民欣赏莲花等水生植物和鱼儿的空间。场地内设计了一个景亭,其顶部外形的设计模拟乡间用具斗笠的造型,并覆盖草苫,效仿锡伯族的传统民居形式。亭下和亲水处设计了“磨盘式”石桌凳,供村民休憩和赏景所用(见图5.23)。
66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图5.23新民村水边休闲活动空间效果图Fig.5.23Xinminvillagewatersiderecreationalspacerenderings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村内除了村委会前大的活动广场外,还有许多街旁空地和闲置地。将这些空地进行设计,创造一定的活动空间和健身空间。村内东北部新迁入的朝鲜族组团在新民村多民族杂居的状态中占据了一定地位,使新民村呈现出包括汉族、锡伯族和朝鲜族的多民族文化特色,因而在其组团内部的活动空间设计中应以朝鲜族文化为主,展现新民村地域文化包容性——“濡化”的一面。“瓦瓮”是朝鲜族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器皿,用来腌制泡菜和存放食物等,也是朝鲜族喜爱的顶瓮竞技项目中的道具,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提取“瓦瓮”文化符号为朝鲜族组团内活动场地的设计主题:场地中心部分以瓦瓮元素与朝鲜族传统服饰中最喜欢的素白色相结合设计而成的景墙为主景,凸显民族文化特色;景墙前留出一定的开敞空间,供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所使用,而在场地两侧合理地摆放健身器械,并以景观灯和绿地使两侧与中心场地相隔,形成小型的健身空间;场地中景观灯的设计融合了朝鲜族服饰中男子帽子的特点,使整个场地的文化属性更加鲜明(见图5.24)。图5.24新民村朝鲜族组团内活动空间效果图Fig.5.24XinminVillageKoreangroupofactivitiesinspacerenderings图片来源:作者自绘除此之外,一些街旁小的休闲场地和健身空间的设计也同样融入了地域文化符号。蝴蝶作为锡伯族的吉祥标志,是新民村村民十分喜爱的图样,被用在服饰和器皿的装饰中。以“蝴蝶展翅”的形态设计休闲场地的外观样式,并采用不同大小、色彩的卵石和碎石进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67行硬质铺砌,模拟蝴蝶翅膀的美丽花纹。在场地中设置健身器械和嘎啦哈样式坐凳,为村民提供一个娱乐、健身、交流的空间场所,营造其乐融融的乡村居民休闲活动景象(见图5.25)。图5.25新民村休闲、健身活动空间平面图和效果图Fig.5.25XinminVillageleisure,fitnessspaceplansandrenderings图片来源:作者自绘5.4.4建筑庭院空间(1)建筑景观随着社会的进步,新民村建筑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但在更新过程中,村民自发、盲目而混乱的设计,使整个新民村的建筑风格五花八门。为了使新民村民居形成统一的风貌特征,运用当地材料和现代景观技术对建筑屋顶和立面进行整修和装饰性改造,凸显锡伯族文化特色。对新民村现状5种建筑类型进行锡伯族文化元素提升:采用当地草苫、瓦片等素材对现状较差的屋顶进行更新,使村落整体屋面风格相统一,并对屋顶重要部分如屋脊、檐口等部位进行设计,突出文化特色;将破败且没有文化价值的墙体拆除,采用毛石、灰砖、红砖等材料重新砌筑,并按照统一的风格进行材质和色彩的搭配,通过体块之间虚实相间、高低错落的有机结合,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鲜明时代感的新式建筑墙体;在檐口下和门窗间的墙体上装饰带有锡伯族文化符号的特色石雕,如莲花、鲜卑兽、盘肠纹和孔雀纹样石雕等,以充分体现民族特色(见图5.26)。(2)庭院景观乡村庭院是乡村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进行日常活动的最基本场所之一,其景观构成、元素均与居民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院落空间作为建筑与街巷的过度空间是乡村聚落景观的重要构成之一,其功能十分丰富。新民村的院落仍保留着传统前院大后院小的形式,依照院内建筑形态主要分三种,即正房型院落、正房厢房型院落和正房耳房型院落。在充分认识和考虑新民村村民心理及行为活动需求的基础上,将庭院依照现代使用功能分为经济生产型庭院、园艺观赏型庭院和生态养殖型庭院三类,并在尊重村民意愿的情况下进行类型化景观设计(见图5.27)。
68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图5.26新民村民居景观改造立面效果图Fig.5.26XinminvillagersHabitatlandscapetransformationfacaderenderings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5.27新民村多种庭院景观效果图Fig.5.27XinminVillagevarietycourtyardrenderings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691)经济生产型庭院——将当地的生产、生活环境搬迁到庭院之中,在庭院内设计柴堆亭等景观设施来堆放玉米和秸秆;以当地具有经济价值的观赏类果树和蔬菜,如梨树、杏树、葡萄、樱桃、丝瓜、紫茄子、五彩椒、玉米、向日葵和西红柿等进行合理配置,作为庭院绿化景观。此类型庭院景观适用于较为传统的民居建筑,其地域乡土性更浓。2)园艺观赏型庭院——由于新民村内农田资源丰富,所以村民们更多的选择依个人喜好将庭院设计成乡间花园的形式。结合景石等园艺小品进行乔、灌、草的搭配,种植当地常见树木和花卉,如梓树、垂叶榆、蜀葵、萱草、大丽花、牵牛花、美人蕉、百日草等(见图5.28),美化庭院景观。该模式庭院景观在新民村内较为多见,主要适用于面积较小且民居风格相对现代的庭院中。图5.28新民村现状中丰富的庭院花卉景观Fig.5.28XinminVillageSituationrichflowergardenlandscape图片来源:作者自摄3)生态养殖型庭院——新民村内的部分村民在庭院内圈养鸡、鸭等禽类和猪、羊等牲畜,其庭院往往较大,建有鸡舍和猪栏等。禽类及牲畜的圈养往往使这类庭院环境相对较差,常常有难闻的气味扑鼻而来。在鸡舍和猪栏前种植植物绿带,尽量选用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植物进行搭配,如榆树、腊梅、绿萝、月季等,在遮挡和阻隔空间的同时,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5.5微观层面景观元素改造5.5.1院墙立面除了庭院内部景观的改造外,院门及院墙也需要一定的改造来呈现地域文化特色。根据新民村现有院门的外观形式将院门分为半封闭院门和栏杆式院门两类,而院墙则分为沿街院墙和分隔院墙。提取锡伯族传统民居中屋脊、仰瓦屋面、樨头、盘肠纹等特色元素,以及民俗文化中剪纸、瓦罐等元素融入到院门和院墙景观改造设计中,并将青砖、瓦片、毛石等传统材料与水泥、镂空铁艺、涂料等现代材料相结合进行院墙的砌筑,使其在表达锡伯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呈现出现代景观风貌(见图5.29)。
70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图5.29新民村多种院墙景观效果图Fig.5.29XinminVillagemultiplewallslandscaperenderings图片来源:作者自绘5.5.2设施小品在新民村聚落景观设计中,公共设施与景观小品的设计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外,还应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来展现当地的地域文化,并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共同营造浓厚的锡伯族文化氛围。在公共设施与景观小品的设计中,可以充分运用地域文化符号,并从图形、色彩、材质等方面进行设计,使人们通过它们的“形”来体会其中的“意”,取得在功能、审美和内涵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如新民村景观座椅的设计是以“嘎啦哈”、瓦罐、磨盘等当地人熟知的文化符号为原型,结合当地石材和陶泥、水泥等材料的运用,既有乡土气息又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意义(见图5.30);指示牌、道路牌和宣传栏所构成的标识系统的设计则采用了挂笺也叫“门笺”的造型变形而成,表达了剪纸这门民间艺术文化(见图5.31);路灯灯高5米,主体以不锈钢材质打造,其外观设计取材于锡伯族传统乐器“东布尔”的样式,并在灯箱上雕刻蝴蝶纹样以传达锡伯族歌舞文化,新颖而独特(见图5.32);垃圾箱采用锡伯族传统建筑特色结构“五花山墙”为设计来源,墙体青砖垒砌,顶部则采用彩钢板模拟屋顶(见图5.33)。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71图5.30新民村多种景观座椅效果图Fig.5.30XinminVillagevarietyoflandscaperenderingsseat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5.31新民村标识系统景观效果图Fig.5.31XinminVillagelandscaperenderingsidentificationsystem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5.32新民村路灯效果图图5.33新民村垃圾箱效果图Fig.5.32XinminVillagestreetrenderingsFig.5.33XinminVillagetrashrenderings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片来源:作者自绘5.5.3绿化景观乡村绿地系统设计的重点是抓好“四旁”即水旁、路旁、宅旁和村旁的绿地植物种植设计。植物受地域环境的影响随它的生长期和季相的变化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春华秋实、夏翠冬洁,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景致。因而,乡村绿地景观显现出重要作用,是地域、乡
72第五章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土和场所的标志,起到标志季相更替的作用、柔化硬质景观的作用、意境氛围创造的作用、丰富空间层次的作用等。新民村绿化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种类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来凸显当地特色。植物在景观中具有良好的塑造作用,挖掘乡土植物的特点,利用其色彩、香气和季相变化来营造视觉和嗅觉上的多重感受。对乔木、灌木和花卉进行合理的搭配,来创建良好的观赏性,如垂柳、丁香和金银花的搭配,梓树、榆叶梅和百日草的搭配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路边种植观赏性农作物,如丝瓜、葡萄、向日葵等(见图5.34)。图5.34新民村绿化景观效果图Fig.5.34Xinminvillagegreenlandscaperenderings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六章结语73第六章结语6.1主要结论乡村的发展对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可以减少城市化对乡村景观环境的冲击,使得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资源得到保留,乡村特有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得以延续。本论文主要对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现状及规划设计理论、地域文化内涵以及地域文化与乡村聚落景观的辩证关系、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表现与运用方面的内容做了探究,然后基于对新民村的现状环境和地域特色的现状调查情况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几方面结论:(1)以新民村为例的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内部村庄建设明显滞后于沈北新区大环境的建设情况,乡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乡村文化消失殆尽,乡村特色模糊不清。受满族、汉族等多民族文化共融的影响,新民村并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锡伯族文化景观,但仍通过祭祀喜利妈妈、过西迁节、抓嘎啦哈等活动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主体意识。新民村的地域文化独特而又兼容,即体现着锡伯族独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又兼具“锡伯在满、汉之间”的特殊性,与新疆地区单纯的锡伯族文化有一定的差异性,是辽沈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现状的缩影。(2)新民村村落的整体格局清晰明了,乡村主体格局和脉络保持完整,外围由水渠、池塘等水系环境围合,水边动植物种类丰富。内部建筑虽形式上较多风格不够统一,但依附于路网排列规整紧凑,且村落的私密性,安全性和亲水性都很高,这些地域特征是景观规划设计的良好基底。以地域文化为视角,结合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提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民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策略和实施方案,并通过整体风貌、景观格局、公共空间、建筑庭院景观、设施小品和绿化环境的具体设计,建设新农村特色景观,凸显锡伯族文化特色,进而将新民村建设成沈北地区兴隆台街道锡伯族民俗文化特色村落,作为“美丽乡村”示范点。(3)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贯穿于开发建设的始终,其人居环境规划、其产业规划以及景观规划都要有地域文化的体现和展示。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时刻注意对地域文化特色的关注和传承,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乡村景观,为乡村聚落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74第六章结语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6.2可借鉴创新之处对新民村进行了有针对性、详实的调研和测绘,以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梳理景观现状问题,并分析了地域文化消逝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挖掘可利用资源条件和地域文化本质特征,提出了针对新民村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提取及应用EDIS模式,即挖掘文化背景(Excavate)、衍生文化符号(Derive)、引入文化符号(Introduce)和景观设计表达(Significance)。EDIS模式强调调一种对地域环境、地域文化、地域资源的尊重,并对由地域文化中提取的符号加以运用,以促进更广的景观规划设计思路。6.3研究不足与展望6.3.1不足之处(1)在文献研究过程中,关于沈阳锡伯族的记载都比较久远,一些新闻报道的内容也有所出入,可能部分内容已经发生变化,如人口数量、比例等,没法做进一步详实的考证。(2)在对新民村进行实地调研前,虽然制定了调查因子集,做好了调查问卷和测绘图纸,但是由于交通不便、精力有限,以及村内居民配合程度等因素,其调查内容仍不够详尽。关于新民村过去发展的情况不能准确的把握,只能靠与老人的访谈做记录。(3)对于新民村景观的现状问题及地域特色情况,多数是依靠个人主观意识与村民反映情况相结合所评定的,没有具体的评价体系和数据支持,有可能出现程度上的偏颇。(4)由于地域文化视角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理论依据较少,加上作者自身学术水平有限,所以提出的针对新民村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提取及应用EDIS模式下符号转化、生成及应用的方式方法还有待探讨,尚不成熟。(5)由于作者学术水平和自身设计能力有限,对于新民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过程中的规划设计原则、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案的提出及表达都不够完善,还有待提高。6.3.2展望在面对景观地域文化丧失现象严重的今天,景观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运用和表达方面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乡村景观设计起步比较晚,而其建设情况却模拟城市化的进程相对快速,造成了乡村景观缺乏地域特征的现象。在我国乡村物质基础还比较落后的境遇下,特有的地域文化背景使我们更应该提倡表达地域文化的乡村景观建设,立足于当时当地的现实生活,将自身的地域特色真正展现出来。通过对新民村现状景观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深感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乡村景观文化特色的挖掘工作还要继续,尤其是对地域环境中锡伯族这一民族特色村落的研究和建设。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财富,是发展资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利用地域特色进行乡村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六章结语75景观规划设计不是盲目的模仿和照搬文化本质,如何让设计既满足人的使用功能又能给人以精神的寄托是我们在今后乡村景观设计中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着力探究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期望总结出的原则、策略和方法对今后的乡村景观建设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76第六章结语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附录77附录1:新民村景观环境调查问卷您好!我是沈阳建筑大学的研究生,正在准备硕士毕业论文,希望向您了解一些有关新民村现状的问题,特开展此次调查活动。本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处理,所有调查结果仅作学术研究之用,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答。本次问卷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单选,在您认为合适的答案前画√。衷心地感谢你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填写此表!1.您对新民村整体居住环境情况的满意程度?□A非常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2.您对新民村水环境(生态性、景观性)情况的满意程度?□A非常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3.您对新民村绿化环境(丰富性、美观性)情况的满意程度?□A非常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4.您对新民村道路交通(方便性、整洁性、美观性)情况的满意程度?□A非常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5.您对新民村公共空间(布置性、功能性)情况的满意程度?□A非常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6.您对新民村建筑庭院(功能性、美观性)情况的满意程度?□A非常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7.您对新民村公共服务设施(路灯、座椅、垃圾箱等)情况的满意程度?□A非常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8.新民村具有哪些地域文化特色?□A山水文化(风水)□B宗教文化□C民族文化(锡伯族)□D风俗习惯□E民居特色□F传统技艺H其他请写出一些特色地域文化:9.您对新民村地域文化(传承性、感染性)情况的满意程度?□A非常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10.您最想参与和了解的地域文化内容有哪些?□A山水文化(风水)□B宗教文化□C民族文化(锡伯族)□D风俗习惯□E民居特色□F传统技艺11.谈谈您对新民村乡村聚落景观建设的意见和想法?———————————————————————————————————————————————————————————————————————
78附录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参考文献79参考文献【专著书籍】[1]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付军·蒋林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新农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3]金其铭,董昕,张小林.乡村地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科学技术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村镇社区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吴必虎,刘筱娟.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景观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02-205[6]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7]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美)约翰·0.西蒙兹著.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程里尧、刘衡校.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8.[9]姚显志等编著.辽河平原的民俗与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10]安振泰著.辽宁锡伯族史话[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11]CarloRega.LandscapePlanningandRuralDevelopment[M].SpringerInternationalPublishing.2014[12]王皎,江帆著.锡伯族:辽宁省沈阳市新民村调查[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13]沈阳市民委民话志编纂办公室著.沈阳锡伯族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14]彭一刚著.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期刊文献】[15]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53[16]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17]李团胜.景观生态学中的文化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7(2).[18]李玲琴.浅谈文化景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10).[19]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19(3):39-41[20]刘滨谊.人类聚居环境学引论[J].城市规划汇刊,1996(4):5-12[21]朱霞,谢小玲.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J].华中建筑,2007,25(7):142-144[22]范建红,魏成,李松志.乡村景观的概念内涵与发展研究[J].热带地理,2009,03:285-289+306.[23]王俊.沈阳地区锡伯族调查述略[J].满族研究,1987,04:80-83.[24]]MauroAgnoletti.Rurallandscape,natureconservationandculture:Somenotesonresearchtrendsandmanagementapproachesfroma(southern)Europeanperspective[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14,126:.[25]VilmaKarvelytė-Balbierienė.TheChangesofCompositionalFeaturesofVillageswithChurchesinRuralLandscapeChangesofCompositionalFeaturesofChurchVillagesinRuralLandscape[J].EnvironmentalResearch,EngineeringandManagement,2010,522:.
80参考文献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6]JasperKnight,StephanHarrison.‘Alandhistoryofmen’:Theintersectionofgeomorphology,cultureandheritageinCornwall,southwestEngland[J].AppliedGeography,2013,42:.[27]AijazAshrafWani.Ethnicidentitiesandthedynamicsofregionalandsub-regionalassertionsinJammuandKashmir[J].AsianEthnicity,2013,143:.[28]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阳朔县新寨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住宅科技,2014,01:39-43.[29]沈福煦.中国景观文化论[J].南方建筑,2001,01:40-43.[30]林辉,荣侠,陈晓刚.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J].安徽农业科学,2012,03:1618-1620+1774.[31]李庆.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以百岭坑林业村景观设计为例[J].科技风,2014,17:171-172.[32]徐姗,黄彪,刘晓明,张玉钧.从感知到认知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探析[J].风景园林,2013,04:73-80.[33]杨洁,杜娟,周佳,周波.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解读——以林盘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1,12:44-47.[34]李越群,朱艳莉,周建华.新农村建设中地域性景观的营造[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86-89.[35]马鹏飞.新农村建设中民族传统建筑元素的提取与再运用——以沈阳市石佛寺乡民族特色村屯设计为例[J].中华民居,2011,10:19-20.[36]关伟.多元文化格局下的锡伯族传统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2010,02:249-252.[37]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01:14-17.[38]金悦.对《沈阳锡伯族志》部分内容再探讨[J].中国地方志,2011,09:53-57+5.[39]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04:63-66+50+127.【学位论文】[40]陈英瑾.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D].清华大学,2012.[41]刘凯红.基于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42]宋霄雯.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与价值重建[D].河北师范大学,2012.[43]雒明明.寒地新农村乡土景观设计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44]季蕾.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D].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6.[45]代琛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46]耿智慧.地域文化在边缘村庄物质要素中的体现[D].长安大学,2014[47]侯芳.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8.[48]陈青红.浙江省“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浙江农林大学,2013.[49]王君,明亮,付军.地域文化符号在乡村河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1,02:64-67.【报纸新闻】[50]程丽红李树果.辽宁省:打造锡伯族文化品牌[N].人民政协报,2011-11-14A02[51]记者毕玉才特约记者刘勇.沈阳建锡伯族文化生态保护区[N].光明日报,2010-05-31005.[52]记者刘妮.沈北新区锡伯族文化广场落成[N].沈阳日报,2011-10-01001.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参考文献81[53]《沈阳锡伯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研究》课题组执笔人曲彦斌张龙海毕德利.弘扬锡伯族文化助推沈阳“文化强市”[N].沈阳日报,2010-06-23B14.[54]本报记者张春海.锡伯族文化的现代出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7-05006.
82参考文献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简介83作者简介刘虹,女,1990年4月生于辽宁省抚顺市。2009.9~2013.6国立华侨大学,园林与观赏园艺专业,农学学士学位。2013.9~2016.1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攻读风景园林学硕士学位,师从马雪梅老师。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马雪梅,刘虹,《初探山水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以环溪村为例》,收录于《华中建筑》,2015年第9期,9月5日出刊;(2)马雪梅,刘虹,《新民村聚落景观设计中锡伯族文化符号的提取及应用》,收录于《建筑与文化》,2015年第9期,9月25日出刊。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项目(1)2013年09月-2013年10月抚顺浑河城别墅庭院景观方案设计(2)2014年01月-2014年12月抚顺清原县北山公园景观方案设计(3)2014年03月-2014年04月本溪火连寨道路景观建设规划(4)2014年04月清源县政府广场景观改造(5)2014年05月-2015年06月抚顺清原县滨河景观设计(6)2014年06月-2014年08月清原县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设计(7)2014年07月-2014年09月沈阳市沈北新区美丽乡村景观设计(8)2015年03月-2015年06月抚顺市清原县帽山公园景观设计(9)2015年07月绿地南航别墅样板间庭院景观设计(10)2015年08月旭辉集团·商贸区21号地景观概念设计(11)2015年08月郡原小石城8号地景观概念设计
84作者简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致谢85致谢在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母校——沈阳建筑大学。她将我正式领进设计师道路上,一步一步带领我迈进正确人生轨迹的象牙塔。难以忘怀的是在微风中荡起涟漪的中央水系,难以忘却的是收获时校园中摇曳生姿的金黄稻田,更难以忘记的是一路陪我走来的师长和同窗们。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马雪梅教授,您严谨治学的态度,深厚的学术基础和谦虚的为人准则深入我心,能在您身旁完成研究生学习是我平生最大的荣幸。同时,您的和蔼可亲、包容谅解也让我体会到了您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护,您使我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识到自身能力,在不断学习和进步中成长。您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园林设计师,更是一位成功的研究学者,是我的学习榜样。其次,我还要特别感谢村镇规划院的彭晓烈院长和张海青老师。您二位出众的才华,敏锐的视角以及高标准和严要求,是激励我在研究生生学习和设计实践中不断前行的动力。每次回忆起在业余时间中,工作室的导师们花费大量的精力倾听我的学术汇报,指导我逐步完成正确的、成熟的专业成果,我都感激不尽,令我难以忘怀。另外,我还要感谢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的各位恩师,感谢您们花费大量的经历与我共同探讨论文的结构和内容。特别感谢在硕士生涯中,对我生活和学习中帮助过我的师姐牛丹薇、胡晓丽和李焕,对我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使我的论文思路更加开阔,还有村镇规划院的大鲵姐、云云姐、悦姐等员工们的指导和照顾,使我在工作中得到锻炼,为日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最后,由衷的感谢我的父母及全家人对我的关爱和支持,陪我走过一段段艰难的历程,在我迎向阳光时,为我送上由衷的祝福。刘虹2015年12月于沈阳建筑大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衡水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究
- 《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原理》作业资料川美
- 无为与有为——长沙市湘江大道南段滨江风光带景观规划设计
- 广西宜州流河寨度假村景观规划设计.pdf
-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综述
- 大城市郊区村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景德镇进坑古村的保护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水库型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镇江市南山风景区回龙水库为例
- 城市人工河道生态水系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以郑州航空港区河刘沟河为例
- 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笔记(刘滨谊三版本)
- 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 基于生态文化的休闲渔村旅游开发和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绿色觉醒—乌龙江湾边北岸都市生态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
- 辽河保护区旅游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开原段为例
- 黎里古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地域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研究
-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分析
-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景观规划设计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