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0 MB
  • 70页

基于乡土文化视野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湖北省阳新县南市村为例

  • 7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分类号密级公开UDC学校代码10500硕士学位论文(全日制学术学位)题目:基于乡土文化视野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湖北省阳新县南市村为例英文题目:ResearchonRural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BasedonRuralCulture——TakingNanshiVillageasanExample学位申请人姓名:龙振铎申请学位学科专业:设计学指导教师姓名:吴巍二○一八年五月 分类号密级公开UDC学校代码10500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基于乡土文化视野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湖北省阳新县南市村为例英文题目ResearchonRural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BasedonRuralCulture——TakingNanshiVillageasanExample研究生姓名(签名)指导教师姓名(签名)职称教授申请学位学科名称设计学学科代码1305论文答辩日期2018.5.17学位授予日期学院负责人(签名)评阅人姓名华勇评阅人姓名杜鹃2018年5月16日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北工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摘要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交通的日趋便利,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在其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也渐渐的开始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不少人开始把旅游的目标转向拥有着自然风光以及淳朴的民风民俗的乡村,享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的一份惬意。与此同时,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推动下,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除了传统的农业之外的一种新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商业化以及政治行政手段的影响难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村镇布局,并且也不利于乡土文化合理的延续。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转型中的乡村需要一些正确的引导,其中对于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一个值得深刻研究的课题,因此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协调好乡村旅游与乡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一种科学合理的“纽带”,本文是以乡土文化的视角,探讨乡村旅游中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本文首先从乡土文化的视角分析了乡土文化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关系,总结出乡土文化的价值与重要性。其次,应用景观规划理论以及与其他学科理论结合的方法,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乡土文化景观的营造的原则,并且总结出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以及乡土特色景观的营造方法。最后以阳新县南市村实践案例展开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南市村的传统文化要素进行挖掘与提炼,并运用乡村旅游学的方法对整个景区进行规划,总结出融入乡土文化思想的乡村景观规划模式——“情景”交融的规划模式。强调对地域环境、民俗风貌、乡土景观资源进行保护与挖掘,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利用与发展。在实践设计中,通过对南市村的现状分析、乡土景观资源分析归纳,分析南市村衰落的因素并挖掘南市村的乡土特色景观元素,重塑南市村的南市渔歌盛景。通过对南市村的景观规划设计,以渔文化作为在乡村景观中的乡土文化延续的个案来研究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并分析乡土文化在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进一步阐明乡土文化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设计思路,为乡土文化的延续做出有益的探索,也为我们的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一个参考方向。关键词:乡土文化,乡村景观,南市村,景观规划设计I AbstractWiththeimprovementofproductivity,therapid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andtheincreasingconvenienceoftransportation,residentslivingincitieshavegraduallybeguntopayattentiontothepursuitofthespirituallevelwhileimprovingtheirlivingstandards.Manypeoplebegantotaketourism.Thegoalistoturntothecountrysidewithitsnaturalbeautyandsimplefolkcustoms.Enjoyingnaturewillbringahappyanduncomfortablejobtopeople.Atthesametime,drivenbythepoliciesofthepartyandthecountry,theindustrializationofruraltourismhas,tosomeextent,ledtothedevelopmentofruraleconomy,makingitanewmodeofruraleconomicdevelopmentinadditiontotraditionalagriculture.However,intheplanningofruraltourism,theinfluenceofcommercializationandpoliticalandadministrativemeasureswillinevitablyleadtothe“universality”ofthelayoutofvillagesandtowns,anditisalsonotconducivetoareasonablecontinuationofruralculture.Inthecontextofthestrategyofruralrevitalization,ruralvillagesintransitionneedsomeproperguidance.Theprotectionandinheritanceoflocalcultureisalsoaproblemworthyofstudy.Therefore,theplanninganddesignofrurallandscapesisagoodcoordinationofruraltourismandlocalculturalinheritanceandprotection.Ascientificandrational"link",thisarticleisfromtheperspectiveoflocalculture,toexplorethe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methodsinruraltourism.Thisarticlefirstanalyzestherelationshipbetweenruralcultureandrural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fromtheperspectiveoflocalcultureandsumsupthevalueandimportanceoflocalculture.Secondly,applyingthelandscapeplanningtheoryandmethodscombinedwithotherdisciplines,theprinciplesoftheconstructionofruralculturallandscapesinrural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andsummarizingthecorrespondingplanninganddesignstrategiesandmethodsfortheconstructionofnativelandscapes.Finally,acasestudyofNanshiVillageinYangxinCountywasconducted.Usingtheliteratureresearchmethod,throughtheminingandrefiningofthetraditionalculturalelementsofNanshiVillage,andusingthemethodsofruraltourismtoplantheentirescenicarea,summarizingtherurallandscapeplanningmodelintegratedintotheruralculturalideas-"scene"blendingPlanningmode.Emphasizetheprotectionandexcavationofregionalenvironment,folkcustoms,andlocallandscaperesources,andmakereasonableuseanddevelopmentonthisbasis.Inthepracticaldesign,throughtheanalysisofthecurrentsituationofNanshiVillageandtheanalysisoflocallandscaperesources,thefactorsofthedeclineofNanshiVillagewereanalyzedandthelocallandscapeelementsofNanshiVillagewereexcavated,reshapingtheSouthCityfisherman"ssongsceneofNanshiVillage.ThroughtheplanninganddesignofNanshiVillage,thecaseoffishingcultureasacontinuationofruralcultureinrurallandscapeswasusedtostudyrural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methods,andthepracticalsignificanceofruralcultureinruraltourismwasanalyzedtofurtherclarifythelocalcultureintherurallandscape.TheII designideasinplanninganddesignprovideusefulexplorationsforthecontinuationofnativecultureandprovideareferenceforthedevelopmentofourruraltourism.Keywords:Localculture,rurallandscape,SouthCityVillage;,landscapedesignIII 目录摘要......................................................................IAbstract.....................................................................II目录.....................................................................IV第1章引言..................................................................11.1课题产生的背景..........................................................11.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21.2.1国外研究现状......................................................21.2.2国内研究现状......................................................41.2.3研究述评.........................................................6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71.4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81.4.1研究的主要内容....................................................81.4.2研究方法.........................................................81.4.3全文的脉络与结构安排.............................................10第2章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的研究...............................................122.2乡土文化...............................................................122.1.1乡土文化的概念...................................................122.1.2乡土文化的因素...................................................122.1.3乡土文化的价值...................................................132.2乡村景观...............................................................142.2.1乡村景观的概念...................................................142.2.2乡村景观的特点...................................................142.2.3乡村景观的构成...................................................142.3乡村景观规划设计.......................................................152.3.1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152.3.2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152.4乡土文化与乡村景观的关系...............................................162.4.1乡土文化是乡村景观的灵魂.........................................16IV 2.4.2乡村景观是乡土文化的载体.........................................172.5本章小结...............................................................17第3章乡土景观的营造方法.....................................................183.1乡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表达的载体.......................................183.1.1自然景观元素.....................................................183.1.2人文景观元素.....................................................213.2乡土文化继承发展原则...................................................233.2.1因地制宜原则.....................................................233.2.2与时俱进原则.....................................................233.2.3整体一致原则.....................................................243.3乡土特色的塑造策略.....................................................243.3.1延续和传承乡土文化特色...........................................243.3.2更新景观空间布局.................................................243.3.3文化品牌的塑造...................................................253.4乡土景观元素的营造方法.................................................253.4.1充分保护和利用乡村景观空间肌理...................................253.4.2保留和改造乡土建筑...............................................273.4.3行为活动与场所空间景观...........................................293.4.4乡土景观材料的运用...............................................303.4.5乡土文化符号的提炼表达...........................................323.5本章小结...............................................................34第4章基于乡土文化视野下的南市村景观规划设计.................................354.1阳新县南市村的项目概况.................................................354.1.1自然条件分析.....................................................354.1.2乡土人文资源分析.................................................364.1.3现状问题........................................................384.2南市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必要性.............................................394.3南市村乡土文化景观规划设计目标.........................................394.4南市村的规划定位.......................................................404.5南市村乡土特色景观营造策略.............................................414.6南市村乡土特色景观规划设计.............................................43V 4.6.1项目的景观结构及功能区特色展示...................................434.6.2南市村交通流线特色展示...........................................494.6.3南市村的植物设计分析.............................................514.6.4南市村相关元素的运用.............................................534.7本章小结...............................................................57第5章结论与展望............................................................585.1结论...................................................................585.2展望...................................................................59参考文献.....................................................................60致谢.........................................................................64VI 第1章引言1.1课题产生的背景(1)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十九大的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根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的要求,建立健全的成效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1]。其中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通过文化来促进乡村发展繁荣。乡村景观建设也正逐步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农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因此,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还需要不遗余力的推进乡村文化的建设,通过乡土文化来提升发展乡村发展品质和乡民们的生活质量,重拾乡民们的乡村文化自信。在此之中,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在文化建设中,由于各地禀赋以及特点的不同,需要各自去挖掘属于本土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当地的人文资源,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避免“千村一面”的情况发生。(2)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需求乡村经济不仅离不开乡村旅游的开发,而且乡村旅游中的“休闲、观光、度假”的模式是世界发展的主流。就目前而言,乡村旅游的景观规划设计由于缺乏专业的理论以及实践指导,游客大量的进入乡村景区时,无意间对乡村的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来说,由于不合理的规划,景区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游客也不能完全游赏时不能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惬意。同时一些开发者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顾长远角度的发展,从而造成一些生态破坏以及文化破坏的问题。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无论是对乡民、开发者以及自然等其他方面都是有益而无害的。本文以阳新县南市村南市渔歌景区为实例,结合理论尝试探索生态观光与人文体验为一体的乡村乡土文化保护模式。(3)阳新县南市村的发展潜力2016年10月,南市村被评为“2016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并被县委县政府选为阳新县第二届乡村园博园举办地,展示阳新县城乡联动,文化延续的综合内涵。南市村人文底蕴深厚,“南市渔歌”有着阳新“古八景”之一的称号,过去每年到了春1 夏季节、河湖水涨的时候,村民都会边撒网边唱歌助兴。目前,水上垂钓、环湖骑行公路、环山健身步道、水上码头、休闲木屋、等一批旅游项目在此地正待实施。2017年,阳新县召开富河中下游流域的防汛工程建设推进会,其中要求林业、水利以及城投等相关部门与镇场区密切配合,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民生问题,让水利民生工程真正的惠县惠民。其中南市村就位于富水河畔。1.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2.1国外研究现状二战之后,国外就开始对乡土文化的保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一些发达国家乡土文化的保护列入到乡建中的重点工作中。这些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有关于乡村景观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例如,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英国通过颁布《城乡规划法》增加了具有特殊或历史价值的建筑物的保护条款。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保护和传扬历史遗迹就有着深入的分析,其中提到一切有价值的民族文化和文物都应该得到重视与保护。在理论的研究上,由于在研究文化时发现古建筑的受到严重的破坏,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因此国外的学者以及设计师最早是从建筑领域开始对乡土文化研究的。美国建筑历史学家肯尼斯·弗兰认为本土文化资源需注重吸收重读域外建筑思想,又反对全球化浪潮中的强势建筑思想和形式话语的支配权,以新的方式发[2]觉本土文化营养和尊重当地地形的建筑实践。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就对文化模式论、文化整合以及文化相对主义三方面进行相关的阐述,她在文中认为文化的发展方向需要[3]文化选择性的整合,否则是无法被人所接纳和理解的。AndrewW.G在其著作《CountrysidePlanning:TheFirstHalfCentury》中写道,乡村建筑环境区别于其他景观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于农业景观、土地格[4]局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等。RobertsB.K分别从自然环境、村落规模、文化背景以及人们对景观差异性的感知来分析了乡村的变化过程,并认为人们对乡村景观变化的感知能力往往要[5]慢于乡村景观的变化速度。GyRuda在《Ruralbuildingsandenvironment》中对传统民居以及乡村聚落的价值做了相关的研究,结合对聚落的保护的核心内容,对传统民居的复兴的手段提出了三点:乡土材料的使用、传统房屋的设计以及建筑的使用功能,这些2 [6]应用在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984年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逊在《发现乡土景观》中将景观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景观,并提出把乡土文化应用到景观设计中,这一[7]著作将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观点带入到人们的关注视野中来。英国著名设计师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认为设计必须要与自然相结[8]合,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来打造一个共享的人造的生态系统。日本对乡土文化的研究也比较早,进士五十八、铃木诚、一场博兴认为在城市建设中加入乡土文化元素,可以达到对乡土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的充分利用,他还认为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引入乡土文化可以使当地景观更具有地域特色,并能够使人们在环境中能得到充分放松,并且还可以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以及勾起自[9]己心中那份对家乡的怀念。在实践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以捷克、德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对农村景观规划设计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成功经验。其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2000年开始,意大利通过乡村“生态博物馆”这种“没有墙的博物馆”,将当地的自然景观特征、历史文化以及民俗风情等元素[10]整合在一起进行保护并且展示给所有人。此外,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德国,在乡建初期,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异使得不少年轻的乡村劳动力离开家乡去城市务工。1961年开始德国对乡村发展予以重视,通过举行美化乡村的比赛来激发居民区积极地投入到建设家园当中,这种举措为未来德国的乡村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代的德国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在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对村落景观的提升十分注重,通过对集约化农业的推进与自然环境的保护,结合景观设计对古老农村景观进行现代化的恢复、对现代的农村景观实施生态化的改造以及将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从主题化回归到自然式的改变;在设计和规划中注重对人文关怀元素的设计。至今为止,德国的景观设计一直受到世界的瞩目。北美洲的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以美国为代表,其在农村景观规划中十分注重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融合,通过这种方式旨在打造一个经济与环境相互平衡的乡村社区,注重地域特色的发展,通过理清规划目标的分区,对重点保护区域进行地域特色设计。亚洲国家的农村景观规划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日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日本就推出了“一村一品”[11]乡村建设方式以及“美丽的乡村景观竞赛”。从21世纪开始,日本就以复兴文3 化艺术为主题来开展乡村建设工作,在乡村规划上注重“人”、“文”、“地”、“产”、“景”等乡村元素来还原本土乡村。在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传统的耕地以及乡村文化的保护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日本在追求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效率及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在乡村进行景观规划时,将土地利用、景观保护和休闲娱乐合为一体,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也[12]可以提升乡村景观品质,还可以通过乡村特色旅游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国外在乡村景观规划中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研究与实践相对成熟。基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进程都早于我国,在意识到乡村发展的困境以及认识到乡村的重要性都比国内,虽然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都存在着如何协调乡村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关系,但其中一些国家都及时的采用了一些适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并且出现了相对成功的案例。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乡村的发展需要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案例。1.2.2国内研究现状由于早期受到“重工业重城市”的政策影响,我国在乡镇建设中没有对乡村资源的保护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对于乡村景观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地理学和规划学的范围中;1998年,全国召开第一届景观生态学研讨会,传统农业景观开始进入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范围;2008年,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后才开始渐渐受到关注。随着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许多学者开始加入到乡村文化的传承研究的行列。2014年,由国家质检总局为首的单位起草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对“美丽乡村”的评定标准作出了具体规范。从国内理论上来看,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首先对乡土景观与城市景观提出一些建议与看法,他倡导在新农村建设应当先做“反规划”的思想,提倡“天地—人—神”的设计思想以及建立乡土遗产景观网络,并认为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民间信仰基础[13]。与此同时,还将乡土景观比喻为“生存的艺术”,注重在景观设计实践中引入生态理论[14]。同济大学的刘滨谊教授除了提出景观规划设计中最著名的“三元论之外”[15],还在文章中认为,乡村景观园林可以成为治理那些步入病态衰败城镇的一帖灵丹妙药[16]。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以乡村旅游的角度,认为乡村景观规划是以乡村景观美景度、敏感度、可达度、相容度和可居度等景观特征为中心,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实现乡村景观美景、稳定、可达、相容和可居的协调发展的人居环境,并认为现阶段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领域集中在4 乡村整体景观意向、景观适宜性、土地利用景观、主题景观和聚落景观5个规划领域[17]。南京林业大学的王浩教授认为乡土作为一种有着地域特色的淳朴文化资源,在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也不能抛弃传统的文化特色。并且他还在乡土景观元素方面进行系统的整合研究,他认为乡土元素需要通过艺术的处理和提炼,使这些要素形成一个整体,使得乡土景观有内涵并且有生命力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同时他还认为观光农业是一种特殊的农业形态,也是一种与乡村旅游集合的消费活动,在观光农业的开发中,可以通过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适当的进行有特色的开发,使之成为一种活动场所,并且观光农业做出了全面的阐述[18]。在此基础之上,刘新燕、樊俊喜、邹志荣认为,乡土景观元素的表达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总结出乡土景观元素表达的八种手法,并且概括出每种手法的表达特色[19]。同济大学的张琳在文章中认为,乡村景观不仅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而且是典型的文化景观,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种机遇[20]。基于这种看法,张琳围绕着现代乡村旅游活动背景下的乡土文化的特征价值以及传承的途径展开研究。她通过文章提出将乡村旅游与乡土文化的传承结合在一起,通过乡村旅游的产业化的途径来实现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且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1]。浙江大学的孙炜讳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认为,乡村景观是一种生命系统,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化后衍生出自己合理逻辑并且严密的构造,地域性特征丰富多彩。基于这种看法,孙炜讳以设计的眼光提出了一套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方法,旨在引导乡村景观系统在经济与社会的转型时期健康、平衡的发展[22]。北京林业大学的李薇在其硕士论文中结合国内外乡土保护路径,对我国历史村落的乡土景观建设提出探讨。根据基础分析以及对李坑与晓起村的实地调查,提出一个面向更大范围的历史村落中乡土景观建设的指导框架,其创新点在于将硬质景观分析与景观感知调查相结合,并基于这种指导框架,作者指出在乡土景观建设中需要突出田园生产与生活景观的打造,此外还需要关注传统文化与民俗[23]景观的复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孙斐在其毕业论文中对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的乡土文化传承做出了相关的研究,并且以杨家埠作为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的个案,对乡土文化保护与利用的方法进行探讨,孙斐认为通过深入的挖掘当地乡土文化景观元[24]素,以此来提升景观价值。在国内的实践中,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不少乡村建设开始尝试着结合5 当地的特色开始发展旅游产业,浙江省首先认识到乡村文脉的延续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10年率先颁布《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随之而来是一股美丽乡村建设的高潮,广东省以“城乡一体,共同富裕”的角度,统筹城乡建设。广东省在乡村规划中将外在美与内在美结合一起规划的目标,加强城市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促进,既保护农村风貌元素,也继承乡村文化特色。例如无锡阳山的“田园东方”乡村公园的以“田园主义”的理论打造出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25](图1.1)。图1.1无锡“田园东方”乡土特色景观(图片来源:自摄)但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也有一些可借鉴的教训,例如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落水村在乡村建设中不珍惜历史文化的遗产,导致一些历史价值的建筑物、街道等被破坏,落水村在发展旅游业是由于胡乱的使用多彩的颜色,模仿外来文化,使得许多建筑的风格形式逐渐异化。曾经被列入“模范社区”备选名录的落水村,由于今年来旅游的盲目开发,最终于古村落的申遗资格擦肩而过。1.2.3研究述评通过对于国内相关研究动态的整理,可以发现国外的对于乡土文化以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较为全面并且实践经验也比我国丰富。并且,国外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都重视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发展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看出国内外对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乡土文化传承的理论研究明显落后于实践。多是将乡土文化景观与乡村旅游分开进行理论研究,两者没有做到有效的关联。在我国也多半是对一些实践案例的经验总结,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建设规范。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实践更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本文基于乡土文化的视角,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结合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提6 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策略,并结合实例分析和验证。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根据前文对国内研究现状的总结,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希望人们能够在参与乡村的景观设计时要立足于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观点,在设计中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的局面,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合理的运用好乡村景观元素。以阳新县南市村为规划研究对象,对其当地的乡土自然景观以及乡土人文景观进行剖析,运用多学科交叉法,对营建南市村成为新型旅游乡村景观进行研究分析,并总结出融入乡土思想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在尊重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基础上,并对其加以利用发展,在此之中整合出一套详细的设计思路,并探讨乡土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本课题的意义: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仅改变了城市面貌,乡村景观的面貌也收到深刻的影响。由于一些单调的、随意的规划,不少传统的村落失去了往日独特的乡土特色。在此背景之下,乡土景观和乡土文化的研究不仅符合当今时代的背景和国家新农村建筑政策,而且对现代乡村有着多重的价值。首先,从生态上,乡土自然的形成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适当的乡村景观进行规划和管理有利于生态的平衡。第二,从历史价值上来看,乡土文化是人们在适应环境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然而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经验的是,乡土文化从一开始是并不是就有很多相关的历史记载,它来自于民间并且等待着去被发掘和探索,那么乡土景观可以作为一种载体,从景观的角度把这些很容易变化的东西记载下来,作为人类历史经验的传承。第三,从精神层面来说,“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乡愁”是人人都会有的一种情感。小时候爬过的老树、一艘破渔船、梦里梦到的那条老路以及来自家乡熟悉的味道都可以挑动人们内心的那根情感的心弦。因此,乡土不仅是人们的物质家园,更是精神家园。当今社会需要建立文化的认同感,那么作为“生存的艺术”的乡土景观,不仅可以反应出真实的人地关系,而且还可以基于人们的文化归属感以及与乡土之间的精神联系。第四,从旅游价值来谈,乡土景观所展示的是当地的原始风貌,展示了当地特有的农耕文化,这些充分符合当下来自于城市的游客的需求。最后,从艺术价值上讲,作为“生存的艺术”,通过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一方面7 有利于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园林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积极地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1.4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4.1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章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纳,从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以及研究的目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对现阶段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第二部分是对乡土文化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及其概念进行阐述,首先对乡土文化的定义、乡土文化的成因进行阐述,其次对乡村景观的概念、乡土景观的构成进行阐述,再次对乡土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设计内容以及设计依据进行分别介绍。最后尝试着对乡土文化与乡土景观设计的关系进行探讨。第三部分,探讨乡土特色景观营造的方法进行探析:在表达内容上,乡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可以通过自然景观层面以及人文景观层面进行表达;乡土文化的继承需要遵循保留提升原则、时代性原则以及整体性原则;乡土特色景观的营造首先需要尊重自然环境,然后传承和延续乡土特色元素并且还需要更新乡村的景观空间,在整个规划范围中做到整体把握;最后,对乡土特色的元素的表达进行分析。第四部分结合实例进行分析,通过阳新乡村园博园南市主题景区为案例,基于乡土文化的视角下,对当前乡村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策略进行探讨,通过对案例基址环境状况与人文条件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以农耕文化在继承与发展作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个案,对基于乡土文化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论进行完善。第五部分,通过对论文的整体研究做了回顾和总结,以及对未来的展望。1.4.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通过大量收集国内外农村建设的相关文献,国内外政府网站以及公共统计数据,对已有的地域景观改造建设的策略进行分析,以此作为乡土文化景观设计策略的借鉴。多学科交叉研究:以风景园林学为指导,结合城乡规划学、建筑类型学、旅游经济学、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综合分析,深入研究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和策略,尝试着以景观设计的手法促进乡土文化与8 乡村旅游之间的联系,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结合实例:文章第五章以笔者实际参与设计的阳新乡博园博园案例为线索,通过基址内场地现状,以及周边自然、人文环境状况,包括地理环境、周边景观状况、植被状况等情况的调研,将研究理论成果以及技术方法在阳新乡博园南市渔歌景区进行实地运用,通过实践结果对研究结论进行检验和修正。9 1.4.3全文的脉络与结构安排图1.2论文结构框架图(自绘)10 第2章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的研究2.2乡土文化2.1.1乡土文化的概念著名的学者费孝通人文:乡土文化是体现人与土地关系的“乡土性”的文化,正是这种“乡土性”明确了一种适应土地的特殊文化形态[26]。农业文明社会孕育出了乡土文化,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产生并且不断的予以发展。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乡土文化是在乡村社会的大环境下经历世代的相互传承,形成一个系统并且内容丰富多样的文化脉络。不同地域因受到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变迁从而产生不同的文化,因此乡土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与此同时,乡土文化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最后整合成了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人文内涵,并且以聚落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等多种形式出现[27]。2.1.2乡土文化的因素乡土文化由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要素构成的,通过这三个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构成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首先从自然环境因素来说,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可以直接影响着地区的乡土文化的独特性。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植被、水文等构成因素不断的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从人文环境因素来看,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产物,与生俱来的对环境的感知能力促使人类可以结合自身的需求来从事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此同时人类周边的环境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类的行为。从古到今,人类已经创造除了各式各样的人文符号来记录着人类自己的存在以及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地域的人们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类型,因此而促成不同的人文特征。具体体现有聚落空间形态、建筑形式、民间艺术、语言文化等。从社会环境因素上讲,由于不同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科技文化的发展进程状况的不同都会影响着各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且乡村经济、物质环境、观念形态、和社会活动构成基本的乡村环境。12 2.1.3乡土文化的价值(1)经济价值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的发展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的发展都是徒劳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等属于经济范畴,农村建设的最基本目标是提高乡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发展生产力,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以经济为基础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农业景观、乡村景观、民俗文化景观,建立农业观光体验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来发展乡村经济是近几年来许多乡镇采取的主要措施。另一方面,不能只片面的追求发展乡村经济。特别是在人们意识到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之后,当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变得更加功利化,只注重物质收入,忽视精神层面,失去原有的精神层面。商业发展的只能是乡土文化的内涵往畸形方向发展。(2)人文价值文化是人文要素对乡村发展影响的主要表现。文化包涵的内容很广,不仅包括建筑形象、装饰艺术等物质要素而且还包括风水理论、宗教观念等非物质要素。乡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漫长历史作用下的结晶,并在其中蕴藏这民族精神,通过人这种传播媒介代代相传,形成了民族大众的人文情怀,并且创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聚落。此外,审美标准以及传统的价值观等都离不开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传承。乡土文化的延续维持了传统文化的“文脉”并且代代相传。例如云南的纳西族的巴东文化不仅推动了丽江的旅游业发展,而且以文化旅游的方式使游客们感知到了乡土文化传承的伟大意义[28]。(3)美学价值乡土文化意境以及其内在美通过乡村旅游使人们的内心达到调适和感化。此外,淳朴的民风、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以及古树名木都有一种与自然相容的文化艺术美。乡土文化内在的泥土芳香也是顺其自然的融入到人性的形态实体中,是乡村的乡土意识以及乡土文化核心内容的充分展现。乡土文化中物态创造、精神创造不仅是自然与人文的天作之合,也潜藏着民族的特质以及文化特色的底蕴。乡风习俗、饮食习惯、乡土建筑等是构成地域特色和展现地域魅力并且为乡民带来自豪与情感亲和的凭证。对于游客来说,乡土文化利含有的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以及时代特色带来“真善美”的感受是久远并且是积极的。(4)社会价值13 乡土文化凝结着村民大众共同的文化认同,有强烈的共鸣感,天生亲近于人民群众,并且通过不断累积与发展,形成区别于他乡的地域特色,是当地的文化标志。虽然在城乡社会的变迁的影响下,乡村传统格局被打破,村民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发生变化以及村规民约等组织的解体,但是乡土文化还是散发出了不可比拟的凝聚力,使村民们以特有的形式凝聚在一起。同时,乡土文化也是一种引导人们形成牢固的政治认同的辅助工具,并且在通过政治认同促进文化认同的格局。2.2乡村景观2.2.1乡村景观的概念乡村景观是在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29]表现。虽然近代学者将乡村景观列为研究的对象,但实际上其早在农耕文明时期就开始形成。研究乡村景观最早开始于对文化景观的研究。生产力水平低、人口稀、经济落后、环境接近自然等是乡村地区的特点,这也是区别于城市的主要特征。乡村景观是介于自然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一种类型,与自然景观的区别主要在于乡村景观是以农业为主并且还带有乡村特有的农耕文化和田园生活的景观。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不同之处在于其自然、宽广、悠然和传统的特征。2.2.2乡村景观的特点乡村景观除了包括自然环境景观,还包含乡村聚落景观、农田景观、文化景观等,它是人类属性和自然属性长时间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相比与城市景观,其受到人类干扰强度低,自然属性更强。乡村景观的形成是人们“劳作”出来的,是当地农民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在最低能耗的情况下,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虽然景观的某些部分存在着使用者的主观意图,但整体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因为乡村景观的自发性,其地形的条件、植物本身的表现方式以及历史和文化本身就属于这个区域的“自然”。此外,乡村景观具有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基本特点,同时还具有审美、文化与历史的体现、地域性或者乡土性的特点。2.2.3乡村景观的构成不同的视角对于乡村景观的观察分析分类也不同。一般来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构成乡村景观基本的两个方面。自然景观是指没有被人类干扰和开发的14 景观,并且是由气候地貌地形、土壤、水文、动植物等要素构成。自然景观为乡村人文景观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同时也是构成乡村人文景观的自然肌理的重要条件之一。乡村文化景观主要体现为乡村聚落景观和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是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的生产和生活场所,体现了当地的强烈乡土特色。房屋建筑、街道、广场、池塘、河沟等聚落内部空间都属于乡村聚落的内容。乡村聚落景观是当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反映,体现了一个地域的特色;农业生产景观由于在占地面积广阔,是整体乡村景观的意象的主要体现。2.3乡村景观规划设计2.3.1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刘滨谊老师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提出由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组成的“三元论”,并且指出景观规划是指在区域的范围内进行的景[30]观规划,是从区域的角度,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出发。美国当代的风景园林大师约翰·O·西蒙兹曾经在其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指出“景观设计是一门保持和创造人及活动与周围的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艺术和科[31]学”。基于此,作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就要合理地规划场地,并协调好人与人、人与乡村自然之间的关系。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难免会出现许多人地矛盾的问题,而景观规划设计是一种合理的手段来调节人地之间的关系。综合来说,乡村景观规划首要目的是解决的问题是在既能保证人口承载力的同时又要维护好生存环境,其次是通过利用乡村景观资源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再次是确保乡村景观的完整性以及地方特色的营造,以此来建造一个和谐良好的人居环境。所以,乡村景观规划是多学科交叉的一门理论,在规划设计时需要整合多种乡村景观要素,确保整体的完整以及带有地方文化特色,同时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当地景观的经济价值的挖掘,实现集乡村生产、乡村生活以及生态乡村为一体的发展目标,是一项综合的规划。2.3.2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根据前文对相关概念及设计目的的阐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生产性景观规划、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以及以乡村生态景规划。由此可以得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一是生产经济层面,15 乡村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农业生产,也是乡村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乡村的景观规划一方面是对当地的农田、鱼塘等农业生产景观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另一方面是利用乡村的景观资源来并且调整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提高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二是社会生活层面,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活层面包含了物质形态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形态是从乡村景观的给人的视觉感受出发,在改善乡村的建筑、道路、基础设施的同时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品质。乡村景观规划的精神文化方面主要是通过保护好当地的乡土文化、宗教信仰等内容,营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乡村文化氛围。三是生态环境层面,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环境层面指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保证乡村景观生态的稳定性与平衡性,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乡村环境。图2.2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图片来源:自绘)2.4乡土文化与乡村景观的关系城市化的进程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文化发展、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一些机遇和挑战。在面对机遇和挑战之间,正确地处理好乡土文化与乡村景观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2.4.1乡土文化是乡村景观的灵魂乡土文化是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灵感来源。将乡土文化的特质代入景观设计之中,可以使处在园区的人们感受当地的文化魅力。另外一方面,文化是该地区经过长时间积累下来的产物,它是不断地对人们生活产生无形的影响,它的存在于一个连续的传统中,是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生活的记忆,是当地社会的心理寄托和情感的归宿。16 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之前,应该充分调查、研究当地现状特征,深挖当地的乡土文化元素,营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景观,以此提升景观的文化内涵,同时巧妙地运用合理的表达方法将乡土文化与现代审美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文化内涵的景观作品。2.4.2乡村景观是乡土文化的载体乡土特色是“隐性”的,它必须通过某一对象为载体进行展示,乡村景观为乡土文化的表达和传承提供了天然的载体,方便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各种形式来进行展示。随着乡村旅游的产业化,乡村特色旅游的开发是对吸引游客和提升旅游价值主要途径之一。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朴实无华的乡土风情是乡村成为常常忙碌于城市工作的人们在节假日的理想去处。乡土文化可以通过村落建筑、植物、水渠、农田等景观要素体现出来,形成出整体的文化序列,在人们在园区内游览时不仅可以从外了解文化,还以学习到民俗风情,还可以改善乡村传统的经济结构,提高乡村的经济收入水平。总的来说,乡土文化与景观规划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乡土文化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灵感,景观规划设计通过乡村景观事物来表达乡土文化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注重当地的乡土文化内涵,同时应在设计过程中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合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立足地更长久。2.5本章小结本章节主要对乡土文化、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三个方面的概念进行分析与理解。首先是对乡土文化的相关概念的解析,对乡土文化的概念以及外延做出阐述,对乡土文化的意义做出了总结概括。其次,在结合资料与文献的基础之上,对乡村景观的内涵进行概括,笔者认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构成乡村景观的两大部分,其中乡村自然风貌是区别于城市景观的重要特征之一。再次,总结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通过上述三个概念的解析与总结,探讨乡土文化与乡村景观的关系,以此作为乡土特色景观营造的必要性。研究南市村的乡土文化应当以此为理论依据,先对南市村的乡土文化进行发掘和提炼,最后营造具有乡土特色的南市村景观。17 第3章乡土景观的营造方法有人曾经提出乡土文化建设上思路有二:其一,无视或轻视乡村建设,用资本替代人本,用商人消灭农民,利用人的设计来改造乡村,用城市景观风格浸染乡土,用拙劣的商业化投资来破坏乡村里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这种行为如同“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第二种思路基于乡村建设,通过将乡村文化旅游作为现代乡土文化建设的一个引入点,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保存农村的乡土特色,在乡村经济中保留传统的农业,并在乡村建设开发乡村文化旅游,以此使得乡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显然,我们在乡村建设时必然会考虑第二种方式,我们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不仅需要考虑自然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到结合当地人文因素。但是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不能只是停留在过去,一味的去守护的旧的东西,需要用站在时代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对乡土文化进行继承,那么本章探讨的是如何以保护乡土文化的视角,以景观设计的手段对乡土文化进行再生的表达。3.1乡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表达的载体乡土文化是人在与自然的不断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结果,然而地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会体现出当地区别于其他的地区的乡土文化特征。景观在当地的乡土文化的特征体现以及发展中都一直充当着媒介和载体的角色。在乡村自然、人文景观环境中,乡土文化保护与恢复的内容对象可以大致细分为实体要素与非实体要素。3.1.1自然景观元素(1)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因地区的不同构成各自具有特色的宏伟面貌,并且也是乡村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按地形地貌的自然形态来看可以分为五大类型,分别是: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其中山地就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一,通常所说的山区包括了山地、丘陵以及比较起伏不平的高原,山区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地形地貌是形成乡村景观风貌和乡土文化的自然基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区景观和文化差异(图3.1)。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地形地貌,并且18 各自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因此,一些地方在原有场地地形的基础上建立了当地的景观特色元素,很多地方的建筑都顺应地形而建的。哈尼族人对地形的利用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们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很好的将农田、村落、水系以及森林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为世人膜拜和学习的壮丽“梯田景观”[32]。图3.1地形地貌差异下的乡村聚落景观(图片来源:互联网)(2)水文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大的产业。据统计,中国的农业用水占85%,此外,水资源或农村景观是其中最生动、最具活力的元素之一,也是自然景观中生物的生命源泉,并且水的存在还能丰富和生动景观形象。图3.2藏民们的“朝水节”(图片来源:互联网)19 不同地区水体有着各自的水文条件和水文特征,也决定着各自的生态特征和人文特色,大到如湖泊、河流、沼泽、冰川等,小到池塘、溪流、瀑布等,这些不仅是乡村自然景观面貌的重要构成,也一定程度上促成乡村的生活特色和文化特色景观。“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以及“竹排江中游,青山两岸走”的画面,都在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生活场景中体现了乡村离不开水源。同时,人们对水不仅依赖,也对水有着崇敬的心理。在乡村里,许多建有龙王庙宇,以此求降雨来改善庄家的生长,也正是这样,就产生了相关的信仰习俗(图3.2)。(3)植物《宅经》“山得草木而华,水得草木而秀,建筑的草木而媚”,作为造园的四大要素之一的植物足以见得植物对在园林景观中的重要性,植物以它的色彩、多样的形态,与建筑、山、水共同构成了园林的主体,他们有机的组合可以形成一种美的享受。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植物也是有强烈的地域性的,它对当地的自然景观、气候的重要反映要素。通过对植物的配置,可以对周边的环境起到调节作用,也可以带来美学价值,更有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植物在园林中作为乡土文化的表达载体之一而言,是由它的独特性与适宜性决定的。独特性是在该地域中的植物景观给人的质感感受。由于受到温度、湿度以及其他的因素影响,不同地带的植被景观特色鲜明。例如同为松科松属的常绿针叶植物的油松与马尾松主要分布地区就不同,前者分布于北方而后者南方。此外,地域文化的分异致使古典的园林中植物景观差异也比较明显。江南私家园林由于受到的是隐逸文化的影响,将他们的雅逸和书券气以及所追求的清高风雅与高邑遁世的思想寄托在梅兰竹菊等植物中。而同为私家园林的北方园林则因受到京官文化的影响,在庭院中对植物的选择就喜欢牡丹、芍药等吉祥、富贵象征的植物。在乡村景观中,野趣是区别区城市景观的一大特征,其野趣最主要的一方面体现在植物景观上。与城市公园相同之处在于,乡村景观可以有城市公园的人工造景,也可以有农耕文化与人类文化的表现。但是乡村景观最大的特质就是更注重山林野趣。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此,因地制宜地乡村景观进行植物配置,不仅能充分展示当地的地域文化,还可以减少投资费用。20 一些乡村中还保留有一些古老的大树以此乡土植物群落(图3.3),这些不仅是村落的地标,同时也是象征着村落的历史。例如,在浙江省南部的苍坡古村中就有着传颂至今“护树佳话”,在宋朝时栽树之后的古柏不被受破坏的原因是因为宋朝苍坡寨主曾立下“凡拴于柏树之牛,立杀不赦”的禁约。这些古柏不仅成为乡村中的特有景色,而且也承载这当年的一段历史(图3.4)。图3.3白洋淀的芦苇荡图3.4苍坡古柏(图片来源:互联网)(图片来源:互联网)3.1.2人文景观元素(1)乡土建筑文化景观建筑是地区的产物,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的文脉,并且解释着地方的文脉。作为乡村的民居建筑,它也承载了当地乡村文化发展的历史中的一段记忆[33]。大到乡村建筑的选址、建筑的布局、建筑形式以及小到材料、家具的选择和摆放都体现了当地居住者的思想观念和地方文化。由于受到自然因素环境影响,不同地区的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样式,例如江南地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在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中蕴含着文人士大夫追求精神自由的隐逸思想。因此它的建筑个体玲珑轻盈,整体给人一种柔美的气质。岭南园林注重实用性和居住的功能需求,它的建筑密度高,力求开敞且布局紧凑,整体给人轻快活泼之意。北方园林的建筑21 因受到温度和风向的影响,所以的建筑的六个面都显现出了抗寒耐雪的特征,建筑的屋顶上都用了厚屋檐、吊顶。这些都说明了我国的建筑因地域的不同各地的园林建筑形象差异明显[34]。再说到鄂西土家族的吊脚楼的建筑形式以及客家的土楼群。这些建筑不但反映了当地的乡土技术、艺术特点,也体现了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和方式(图3.5)。图3.5不同地域的乡村聚落建筑风格(图片来源:互联网)(2)农业景观农业景观不仅占地面积广,也是乡村景观的主体,同时也是乡村人文景观内容的组成部分。区别于其他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受到人的影响最为强烈。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中,农业文明在中国文明史中也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由于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地区的农田中作物搭配、种植方式以及耕作制度都有所区别,也体现了独特的风俗、乡土特色,这也是现在乡村旅游中的一大亮点,因此,现在的农业的发展重视农业景观经济价值,而且也要充分挖掘农业景观所带来的旅游价值。(3)传统的民俗和生活方式民俗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内容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后自然而然地创造出来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在世代相传后形成一种对人们心理、语言和行为都具有持久且稳定束缚力的体系。这些对人的行为有着引导的作用,同时也对景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不停发展,渐渐形成了各自特色的风俗习惯,但是所有的乡村民俗景观都会与中国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联。总的来说,只有深入的了解其民俗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做到“入乡随俗”才能合理有效的保护继承乡土文化。22 3.2乡土文化继承发展原则3.2.1因地制宜原则我国的地域宽广,有着辽阔的平原、优美的山川、高低错落的丘陵等自然地貌,地形复杂姿态万千的地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各个地区的自然景观风貌都随着地域的变化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地形是区分不同地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地形的高低、大小都为城市周边的景观给予特有的特色。由于乡村主导的土地类型为林地草地、农田、荒野等,分布广、类型多,因此各地乡村景观风貌的差异性更加明显,这种差异性也正是乡土文化的一种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该把因地制宜的原则在首要位置,这也是一个基本的生态学概念,景观的本质特征是自然并且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之态。乡村景观的微妙之处在于树荫、天光、云影互相交映。因此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乡土景观设计以及施工时尽量减少人为的干预,应该就地取材。此外,根据当地乡村的经济情况、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设计需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能仅仅只是为了突出乡村特色,还需要方便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3.2.2与时俱进原则纵观整个历史过程,传统文化也是在不断的拓展,因此,在对乡村的文化的利用需要站在时代上去营造乡村景观。每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是有差异,并且每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也是有所区别,因此在设计中需要通过功能的有效拓展来满足这个时代人类的多样化以及个性化需求。传统的乡村景观正逐步向着现代乡村景观转变,这种变化必定是通过乡村景观更新所表现出来的。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前提下,充分的发挥地区文化特色,融入现代审美,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例如乡土文化不仅承载着当年的先辈们的故事以及是历史文化的缩影,也是我们丰富乡村景观文化内涵的重要资源。在尊重地形地貌、植被以及水文等一些自然环境因素的前提上,对场地内现存的一些建筑、牌坊、古桥、古树等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进行保留,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地方的环境,寻找一种合理的表达手法对保留的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提升,这样不仅延续了乡土文化,同时也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23 3.2.3整体一致原则地域文化特色景观是当地所有自然、人文、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传统文化景观中,有着各种各样独立且具有特色的元素,不论是与自然有关还是人文,都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把它们以某种特有的规律进行组合就可以构成地域特色的景观。因此,我们在提炼和应用乡土文化元素的时候,应当把这些元素考虑在整体表达上。整体性意味着每个元素都必须通过它自身与周围元素相互间作用才能体现,脱离整体的某一元素运用到新的环境会产生比较强的违和感,如果把其他地区旱生植物引入本地的郊野公园中是无法体现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本身也是一个整体,在乡村景观设计中也应当包括自然条件和历史文脉条件。传统的文化景观是由各种独立的特色元素组成,当它们以规律的形式排列组合在一起时,就构成独特的地域景观。因此营造乡土特色景观时也应从整体出发,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统一地域文化各个表达的因素,而且要考虑地域文化各个要素表达要素与乡村景观这个大环境是否协调,其中对元素的选取和表达形式的运用与乡村的环境是否融合才是关键点。做到以上几点才可以全面地展现地域文化的可识别性。3.3乡土特色的塑造策略3.3.1延续和传承乡土文化特色我国历史悠久,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会呈现出各自特有的文化特色,其风土人情、乡土建筑、审美情趣等方面都会带有当地独特的人文气息,例如恩施土家族的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就有别于其他地区土家族建筑,并且恩施土家族的文化也带有浓厚的地域特点,但是真正的传承并不只是局限于重现当地原有的乡土风貌,而是在此基础之上,还要给予未来发展的方向。在设计时,需要运用再生设计的手段,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化元素,并赋予其时代特征以及新的功能。3.3.2更新景观空间布局良好景观环境是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主要卖点之一,对乡村景观环境布局的更新就是需要统筹的对乡村中各项活动与景观之间的联系。依托原有的乡土景观风貌,开发出具有旅游价值及吸引力的乡村景观资源。在景观空间布局规划之前,立足于乡村自然环境和历史文脉,以此从本质上24 确定规划的主题,确定乡村旅游的定位。在规划时需要将功能作为切入点,在功能上把握整体布局,打造一个合理且有系统的乡村景观空间格局。同时调整更新村庄的聚落空间形态,通过对保护区域以及发展区域的规划设计,通过对“生态—观光—人文—体验”为一体的乡土文化保护新思路的探索,并且利用这种当地的乡村聚落、田园观光、农业生产景观以及绿色生态资源等要素结合,形成集人文、生态为一体的产业的模式发展方向,让乡村重新焕发活力,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理想场所。人们可以在乡村旅游中领略郊野的自然风光,感受乡村的地域特色,同时设置乡村精品游线,带动乡村经济发展。3.3.3文化品牌塑造品牌的营销就通过产品的营销,让客户对产品产生一定的认识,以及受到无形的影响,并且做出有利于品牌的选择。通过对地方乡土文化的整合后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打造一个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有助于当地旅游品牌的建立,而品牌的打造对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起到推进的作用。在建立乡村旅游的品牌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一是通过对乡土风貌的传承,整合地方文化、建立休闲健康的人文景观,完善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通过传统文化传承打造一个文化型乡村旅游品牌,适用于一些未被开发的古村落、民俗村落,或者富有人文自然景观的地区,具有优秀的民俗技艺以及较好的文化发展潜力的乡村。三是对于特色产业的打造,依托一些地区的产业优势和民俗文化特色,在具有一定交通条件和市场规模,发展精品休闲农业,构成具有特点的“一村一品”。3.4乡土景观元素的营造方法3.4.1充分保护和利用乡村景观空间肌理乡村景观的空间肌理是历史的沉淀,在景观设计中对自然肌理的把握往往对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乡村景观空间肌理应充分尊重生态规律,维护和恢复乡村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人文特性和历史背景等都各不相同,乡村景观空间肌理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中国乡村在历史的岁月中不断地与周边的山水环境磨合下,形成了乡村特有的空间肌理,也是乡村景观的重要标志,其中乡村聚落是乡村景观斑块中最具有特色的斑块(图3.6)。25 图3.6城市(左)与乡村(右)空间肌理的区别(图片来源:互联网)乡村聚落是乡村景观中最具有特色的斑块,那么农田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典型特征,在规划时需通过整合农田资源,利用农田肌理来赋予乡村景观特有的美感,同时利用现代农业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是农田的使用对象局限于农民,其功能由单一的生产由单一的生产转变生产、娱乐、体验、教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模式[35],在对农田的改造中,可以根据各类型的地块进行连接并重新整合,划分出认领农田以及采摘农田以及服务用地的形式等形式供游客参与。认领农田是通过划分不同面积的农田,并与传统的农田隔开,以供游客选择一块来地种植自己的植物,一般可以分为游客选择自领自种和自领他种的形式;采摘农田是指,在乡村农业用地中划分一块区域供游客体验农业活动、参与农业生产。在采摘农田中种植不同花期、果期的植物,可以形成一年四季中有三季可采摘的模式。图3.7车道峪村的“人间花海”(图片来源:互联网)综合来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首先是要保护自然环境,尊重乡村的自然空间26 肌理,结合地形地貌进行保护利用规划。笔者认为只有充分的保护好乡村的空间肌理,才能为乡土文化的传承创造必要的前提。同时利用乡村特有的空间肌理发展农业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活动,可以使乡土文化“立体”地展现出来。例如,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屯镇车道峪村利用其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植物资源,打造出了一片花海景观,传播香薰文化(图3.7)。3.4.2保留和改造乡土建筑乡土建筑是空间景观中重要的组成元素,其建筑形式、建筑体量、材料、色彩等都直接影响整个地区的整体氛围和形象。在乡村聚落内部,即保留的区域,乡村建筑更新与发展有以下三种方式:(1)保护前文提到,乡土建筑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曾经在与自然环境适应过程留下来建造技艺以及传统的思想理念,其中历史文化价值十分值得挖掘,需要采用有效的措施来保护以及修复。对于乡村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应保护其不受破坏,即使一些建筑失去使用的功能,也不容易拆除,可以给予保护和维修,将其作为当地历史发展的见证。(2)改建由于时间的久远以及一些村落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的现状,许多年代久远并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破损后失修,因不能满足基本的生产生活功能被渐渐的遗弃角落中。对于这些建筑设计,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修整、改造,从功能、安全方面以及建筑表皮等方面进行设计。功能上,保留旧建筑的原有机构体系以及空间形态,可以通过更新替换建筑的设备或者改变原来建筑的使用功能,赋予新的功能,使旧的建筑拥有新时代的价值。例如,可以将旧的民居变成茶馆或者民宿酒店等;在安全方面,对旧民居住宅的安全进行评估,对建筑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予以消除。在建筑表皮上,可以通过乡土材料的运用,突出乡土文化特色,同时也需要注意色彩的搭配、材料质感的处理以及风格整体一致性。例如,江苏省无锡市田园东方蜜桃村在民宿改造上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案例,原来的民俗主体的原型是一所学校(图3.8)。设计师在通过保留原来房屋结构和部分建筑的外立面,将内部空间重新划分,在使用功能上焕然一新,不仅成为一个供游人休息的场所,而且也是一个手工艺展示以及学习制作的学习之地(图3.9)。27 图3.8田园东方民宿改造前图3.9改造后(右)的对比(图片来源:互联网)(图片来源:自摄)(3)部分建筑的拆除由于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在乡村建设中出现一些“土洋结合”以及的建筑形式,不仅与周围环境不协调,而且造型怪异毫无美感可言,也有一些老建筑严重损坏并且对其无法再进行修复。基于这种情况,考虑乡村景观规划的整体性,予以拆除。图3.10自然与人文相容的新乡土建筑(图片来源:互联网)(4)新乡土建筑的设计乡村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因素使传统的建筑无法为现代的乡村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新的乡土建筑的出现是乡村时代的需求的结果,但在建设时需要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注重于新旧共生以“扬弃”的方式来体现时代特征。对于这些建筑,需要尊重乡村居民的意愿以及需求,坚持经济适用原则,提高对土地空间的利用率;对于新建的公共建筑,需要将建筑的功能性与地域性相结合,使得建筑可以与村落环境相融合,在新乡土建筑设计时不应刻意的去追求造型以及色彩肌理的表达,应该尊重乡村聚落的整体形态以及空间肌理,可以采用节能环保的材料,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建设因地制宜且富28 有新时代特色乡土建筑(图3.10)。3.4.3行为活动与场所空间景观行为活动与场所空间景观营造当地乡土文化氛围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乡村的街道景观、亲水空间、乡村广场以及乡村旅游景区入口的空间等是构成行为活动于场所空间主要部分。在对公共空间进行改造设计时应当以人为本,以满足村民的基本需求和愿望为前提,并且处理好空间从内到外的秩序和韵律,把握好基本的尺度。通过对乡村庭院、乡村街道和乡村广场等公共空间的改造对乡村的生活文化氛围的延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图3.11乡村广场图3.12乡间道路(图片来源:互联网)(图片来源:互联网)(1)乡村广场乡村广场作为乡村规划中布局重点之一,在村落中的数量不多,占地面积也相对较小,并且多为户外空间,周围一般布置有建筑以及公共设施,有的乡村广场还会附有绿地、铺装、水体等设施。乡村广场在村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使村民们茶余饭后休闲交流的公共空间地段。乡村广场是乡村居民生活方式与活动内容的反映,区别于城市广场的是除了聊天休闲的功能之外,乡村广场还具有宗教、文化以及生产的功能,并且乡村广场空间不是经过预先规划的,它大多是形成与于街巷与建筑之间,是通过建筑与街巷之间相互围合而构成的,一般呈现出不规则的形态,广场的边界和轮廓也比较模糊,有着比较强的自然属性。因此一般在乡村广场的设计时,在尊重基本的空间格局下,在入口处设置带有地方特色的影壁墙,或者在广场中心设置带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景观雕塑(图3.11)。(2)乡间道路乡间道路联系着乡村的生产与生活空间,也是整个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对乡间道路进行规划时应该乡村的生产生活空间视为一个整体,29 通过对乡间道路的设计,保持两者之间的通达性。乡间道路也不同于城市道路,其主体是以自然风光或者田园风光为背景的乡村景观,也是展现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的必要窗口。在对乡间道路系统的设计,需要通过加强过渡区域的节点景观设计,通过加入农业生产元素作为观赏点、统一材质的色彩以及节点的铺装等方法,可以使乡土文化得以展示出来。乡村旅游产业化的背景下,乡间道路与自行车道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也使景点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而且以让骑行爱好者在运动时感受到周围秀丽的风景(图3.12)。3.4.4乡土景观材料的运用乡土景观材料包括木材、人工材料、天然的石材、植物等类型,其运用的范围很广,包括在雕塑小品、园路铺装、景观服务设施以及建筑的结构和装饰材料等,这些材料与当地的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展现出浓浓的乡土文化氛围。乡土材料本身具有经济节约、生态可持续、文化传承的特性,通过这几种特性所展现出来的是当地自然的变化以及乡村居民活动的印记,这是多数现代景观材料所无法表现的。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通过将乡土材料与现代设计的表达手法结合,不仅是对当地的传统文化的保护,而且还可以在原来的乡土材料中增加新的活力。乡土材料的运用可以分别从结合艺术设计和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进行展开(图3.13)。图3.13田园东方蜜桃村对毛竹的运用(图片来源:自摄)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例如对于乡土植物的设计,植物的意境审美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历史悠久,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种类的配置以及果期与花期的搭配,随着季节的变化,不仅多种多样的植物不仅凭着丰富绚丽的色彩给人带来的30 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人的听觉以及嗅觉上产生积极的影响。植物不仅影响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形成,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对乡土植物进行设计时可以通过加大乡土植物的应用比例、注重绿化植物多样化、加强野生观赏植物的开发研究这几种方式进行。图3.14田园东方蜜桃村的农田景观(图片来源:自摄)图3.15景观小品新材料的运用(图片来源:互联网)加大乡土植物的应用比例,由于乡土植物对当地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通过对乡土植物的开发运用,可以使得生物群落更加稳定,同时也可以营造独具乡土特色的绿地景观。注重绿化植物的多样性可以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的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加强野生观赏植物的开发研究,不仅可以降低绿化成本,而且营造地方特色。例如田园东方的景观设计中,将小麦以及当地的农作物等乡土植物作为景观的基底。不但投资小,而且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图3.14)。现代技术和材料的融合。乡土文化的时代性可以从乡土景观材料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表现出来,例如新型材料在性能方面可以弥补传统材料的不足,金属、玻31 璃等新材料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建设的效率,而且还可以丰富传统材料的表现形式。例如西溪湿地公园在座椅的乡土材料运用上便引借了竹子的形态轮廓,由竹竿弯曲排列成的椅面看似如真实的竹材制成,其实是由钢构喷防锈漆仿制的。通过乡土景观元素与现代材料的融合,使观者在现代风格的轮廓外形中仍能体会到湿地所独有的乡土气息(图3.15)。3.4.5乡土文化符号的提炼表达我们在设计中遵循自然规律,让绿地的空间在最大限度的融入大自然的同时,需要构建出场所的氛围,并且将设计者的思想通过设计场所外化出来。比如,前文中所讨论的乡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表达几个必要载体——植物、园建、地铺景观小品以及专项设计;一方面他们在材料的选取以及搭配是怎样的、是否兼容、有没有将当地的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材料肌理表现出来、是否给我们带来某种深刻的感悟。另一方面,它们的形式又是如何变化的、如何将地域文化通过图形符号的方式呈现出来。这都需要合理且灵活的运用景观设计的表达手法进行设计。(1)象征隐喻象征是是文艺创作中的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相较之引借的手法,象征的手法不是单纯的对事物表面的材料或形式进行模仿复制,是设计者在通过在深刻的理解当地乡土文化的内涵后,将其转化为一种新的艺术表达。象征意味着隐喻,根据审美知觉的理论,艺术作品的形式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呈现时,除了对内容直接的表现之外,还需要有根据一些文化中习惯方式可以确切论证的暗示内容。乡土文化符号中象征隐喻手法可以通过景观小品表达,例如在西溪湿地公园中用鱼篓象征渔文化(图3.16);而青莲公园以莲花形水池隐喻“爱莲文化”[36](图3.17)。图3.16鱼篓造型照明设施图3.17莲花形水池(图片来源:互联网)(图片来源:马小敏学位论文)(2)抽象《西洋绘画史》一书中将抽象艺术定义为“凭借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自32 然或是从几何学中提取出的精华,运用线条或者色彩构成的美学”[37]。抽象手法简洁明快的表现形式,来婉转含蓄的表现出事物的本体特征以及精神内涵,以此使人通过联想和观察来得出起内在的含义。相比引借和材质的手法,抽象的表现手法更耐人寻味。图3.18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标识(图片来源:互联网)乡土景观元素抽象表达更多应用在标志设计中,例如西溪湿地的标志设计,通过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白鹭、渔船以及湿地几种西溪湿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在色彩上将灰、绿两种色彩组合运用,给人带来朴素平静的感觉,不仅点题西溪湿地的主要特色而且增添了几分意境美(图3.18)。(3)袭用首先,袭用可以称之为继承和借鉴,其深层涵义是在景观设计中,运用中国的传统元素进行新的改造和设计,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创新。保留传统的设计理念,并不意味这照搬照抄和一成不变,而是寻求地域性的特色,注重地域的文化性的表达与内涵的意义。现代人经过借鉴继承传统的设计方法进行地域性景观的设计,因此,继承和借鉴是在我国古典园林中最普遍应用方法。图3.19田园东方的袭用表达手法运用(图片来源:自摄)33 废弃的码头、牌坊、古树、废弃的瓦片、石磨等等,这些元素不仅承载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是用来丰富乡村景观文化内涵的良好素材(图3.19)。3.5本章小结本章主要提出了乡土特色景观的营造手法,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应当以保护乡土文化为前提。首先乡土文化的表达载体进行阐述分析,将乡土文化的表达内容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层面与人文景观层面,并且分别阐述乡土文化需要从两个方面表达,第一是自然要素表达,要把握乡村景观空间格局,充分利用乡村空间肌理,梳理斑块、廊道以及基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对乡土文化的继承提出几点原则,在乡土文化的传承时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利用需要做到整体的统一。第三是对乡土特色景观策略进行阐述,一起景观设计都是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的,基于这种观点,在乡土特色景观设计时需要注重乡土文化的延续,通过梳理好乡村旅游与乡村景观之间的关系对整体景观布局的更新,营造地方文化主题乡村旅游品牌。第四通过乡土建筑的更新与改造,对一些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予以保留,对一些民居进行改建达到风格的统一,将一些公共场所景观、对乡土材料的运用以及景观小品等人文要素进行设计表达进行探讨,为后续设计做理论基础。34 第4章基于乡土文化视野下的南市村景观规划设计4.1阳新县南市村的项目概况4.1.1自然条件分析(1)地理位置阳新县兴国镇南市村基址坐落于阳新县兴国镇南部(图4.1),交通便利、景色宜人,紧挨富水河,临靠东西湖,距离阳新城区仅有8公里左右,拥有十分良好的区位优势。片区基地面积约200公顷(图4.2)。图4.1项目位置(图片来源:上位规划)图4.2南市村区位分析图(来源:自绘)35 (2)地形地貌阳新县隶属黄石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脉北麓,南接壤江西省,有着“荆楚门户”的称号。阳新县的地形上属于鄂东南低山丘陵区,处于幕阜山向长江冲积平原过渡地带,西北、西南以及东南部有较多多低山并且向东部、中部倾斜,从而构成完整山间盆地。其中富水河作为长江中游的支流自西向东穿过阳新县境,并且两岸湖泊多与星罗。在南市村规划地块中呈现西南高,东北地址之态,地貌以浅丘与湖泊为主(图4.3)。(3)湖泊分布在上位规划中介绍,规划区北邻富水,内有东湖、西湖、碧湖、菱角湖、西湾湖、东湾湖、和兴塘及若干鱼塘,鱼塘以人工围堰隔断缺乏水系连通,水质良好。(4)现状植被分布规划区内被植被覆盖面积广,以杂树林、果林、上树林、杨树林以及竹林为主,部分地区有茶园、百香果、红叶石楠、黄桃等植被,具有一定的观赏效果,其中有部分地区掺有稻田、荒草坡等地块具有一定的观赏和科普价值,此外在规划区范围内有多颗古树名木,古朴的姿态、斑驳的枝干及疏朗的林下空间均提供了造景的可能。其中挂牌的古树名木有:枫树、黄连木、朴树、苦壴栲、樟树、金桂。图4.3南市村环境现状(来源:自摄)4.1.2乡土人文资源分析(1)渔具、渔法从南市村以其特有的地形形成了悠久的“渔文化”。鱼篓、渔网等都是南市村典型的乡土景观元素,此外,南市村的捕鱼技术也是当地的一种珍贵的历史人文资源,兴国镇的南市、七里岗等村落靠近富河两岸,水面众多,村民都有一手养鱼和哺鱼的绝活。在同一水域,大部分人都需要三天的实践才能完成捕捞,南市村36 的村民一天就能完成,一网就能捞起100多万斤的活鱼,其捕捞技术闻名全国。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等因素,大多年轻的劳动力选择进程打工,子承父业的情况也越来越少,某一方面来说,这是对传统“渔文化”传承的一种阻碍。(2)诗歌“城绕南湖景物悠,芦花浅水泊渔舟。数声短笛惊沙雁,几曲狂歌动野鸥。饱食烹鲜频唱和,兴酣沽酒交传筹。浩然共乐升平世,图画天成一望收。”[38]姜隆福的《南市渔歌》最直接清楚地描写了当年南市”芦花渔舟、短笛狂歌、沙雁野鸥、烹鲜沽酒“的景象,并充分展现了当地渔乡渔村渔民的风情风貌。既包括泛舟湖上、清风徐徐、芦花依依的惬意自然美景,也描绘出烹鲜饮酒的怡然生活场景,但当年的盛景随着时过境迁渐渐的被世人所淡忘(图4.4)。图4.4南市渔歌(来源:互联网)(3)饮食文化南市村传统饮食的种类丰富,富川山茶油、枇杷、引子粑、太子豆腐都产于此。南市村的南市水体营养充足,十分有利于鱼类的生长。鳊鱼、鳙鱼、虾、蟹等为其主要的水产资源,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要数韦源口螃蟹,其水养殖总收入站全村的百分之六十,这些湖泊生物资源间接或者直接决定了当地的饮食习惯,作为一个传统的渔村,这本身就是乡村景观的代表元素。作为一个以渔业为主的乡村,它的饮食习惯也必然区别于一般的农村。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足以吸引游客来观光游赏。综上所述,阳新乡博园南市村景观设计以“渔文化”的主题表现,在景观设计中充分梳理和挖掘南市村的“风、土、人、文、历”等人文要素特征,并且整合和完善区域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南市渔村的民俗活动、农耕文化等历史人文特色,以此来凸显阳新乡村园博园的(水系、水乡、水景)的文37 化特色。南市渔歌作为阳新的“古八景之一”,南市村由于老城区兴国州的千年文化遥相呼应。及自然资源的地区,尊重本土文化的设计原则在对其景观设计中是锦上添花。归纳可利用的乡土文化元素4.1.3现状问题(1)村落建设无规划并且功能单一村庄道路规划区内现有的32个居民点基本实现水泥路,村村通道路,水泥路面全长约24324米,水泥路面宽约3—4米左右。过境公路。杭瑞高速快速连接线由北向南穿过。路面情况良好,通车出勤快速,道路绿化较差。沿朱道路两侧分布一定的农村居民点,公路经济现象较突出。现状农村居民点分布本次规划范围主要集中在南市村乡村居民点的分布较为零散,小型村落较多,并且都沿山分布。公共服务设施偏少。村庄缺乏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便民超市、文化大院等设施,缺乏村民娱乐休闲活动的场地。图4.5南市村乡村建设现状(图片来源:上位规划)(2)乡土文化缺乏重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乡村特有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减少。南市村的农耕文明随着农业现代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使传统农业的技艺渐渐被遗忘,传统的农具渔具也日益被现代取代。在诗意画卷般田园风光中的农耕生活难以重拾,村民们整田、车水、采桑、割草、抓鱼的景象已十分少见,制造农具的手工技艺也几乎失传,先辈们长期积累的生产技艺和民风民俗面临消失的命运。建筑都是基地内建筑年代不一,属于典型的自然生长模式,临水就坡,风光秀美,建筑主体结构质量尚可,但建筑局部结构质量存在一定问题,屋顶、墙体、门窗部分等建筑局部有所破损,缺乏日常维护的建筑,这类建筑需要进行局部维修加固,但是建筑特色不突出。(3)农业经济发展滞后主要由于南市村农业产业结构较单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差异化水平均不高,38 文化展示区水产业为主。因为南市村位置处于富河南岸,与阳新县城相接,因为水产丰富,村民自古以捕鱼为生。然而在解放后,随着富河河道整治,东西湖筑起湖堤,“长江之鱼溯游上,千帆竞发结网捕”已成旧景。因此不少青年选择外出打工,南市村沦为“留守村”、“空壳村”(图4.5)。4.2南市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必要性依据《阳新县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将阳新乡村园博园基址范围基本分布在城市适宜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的空间范围之内。《阳新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中计划将基地对位城市后花园的定位,在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布局上,基地范围未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布局。整体上呈现北城南园的大格局。在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上,基地范围东北部有2条铁路线贯穿,规划有一条城市主干道(环城南路)通过,东边是杭瑞高速的连接线(莲花湖大道),交通的优势明显,具有旅游发展的可能。中心城区规划结构上,基地范围也位于城区南北向综合发展轴(南)末端,是城市发展轴的延续为主,发展优势明显。为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阳新县丰富完善阳新城市旅游体系,塑造乡村旅游特色节点。阳新县乡村园博园拟打造一个享誉湖北的“都市农业体验中心”、示范黄石的“乡史文化复兴胜地”以及携领阳新的“湖岛休闲度假基地”的旅游形象。整个规划区文化体验的主题是围绕“南市渔歌”为基础展开。因此,南市村是提升阳新县乡村园博园旅游形象的重要环节之一。4.3南市村乡土文化景观规划设计目标阳新县乡村园博园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考虑因地制宜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阳新县城郊塑造一个天然的生态游憩场所,让更多的人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能够享受大自然的美妙,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进行分析,以此来塑造出区别于其他带有本土特色的乡村。(1)保持地方的自然美学价值南市村的乡村地貌以浅丘与湖泊为主。南市村的自然特征决定了乡村风景与各种形态要素(河湖、道路、耕地等)的结合出其特有的美学价值。南市村的美在于它是与自然交融在一起,纵横交错的交通、星罗棋布的湖泊、梯田果林是独特的田园风情以及人文风貌,这些都带给人最深的记忆以及唤醒内心的那份属于自己的归属感。保留传统村落格局,虽然可以带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但恢复南市村原有的乡村风貌和魅力,才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真正意义。39 (2)乡土文化带来的经济价值阳新县农业正处于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渡期,在农业资源缩减、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失、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剧增的条件下,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经营主体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务之急。南市村的渔歌文化浓郁,在保护南市乡村文化的前提下适度开发,以渔歌文化为核心、以乡村旅游为引擎,以田园风情为载体并将现代农业作为支撑,不仅可以改善村民的经济状况,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是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3)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价值温和朴实、勤劳热情的品质是南市村民在经过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中渐渐积累起来的,然而村中大量的年轻劳动力进入城镇,村中的老龄化以及低龄化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乡村也逐渐失去往日的活力,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年轻劳动力的外出而添上了历史的锈色,村中长期以来留下的传统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危机。在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南市村乡风淳朴,邻里之间和睦友善,借助于南市村特有的自然环境,村民们因地制宜的耕作,滨生产各种各样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因此,在对南市村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融情于景,将具有社会价值意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耕生活体现出来。4.4南市村的规划定位南市村南市渔歌景区的设计依据上位规划中对阳新乡村园博园所定的主题形象山林泽道·南市渔歌为依据。其规划结构为一环·六射·四区·多点的结构分布。其中“一环”:滨湖旅游交通环线,作为整个园区的大环线贯穿整个园区。“六射”为六条放射支轴,分布为:对接阳新县城市旅游发展轴线,四季花海观光主轴线,四季花海观光次轴线,丘陵田园观光主轴线,丘陵田园观光次轴线,木港镇镇域产业发展主轴线。“四区”为四大分区:南市渔歌景区(即南市村)、半岛乡村度假区碧湖河田产业园、丘陵田园观光区。“六心”为六大核心:南市小镇休闲中心、南市渔歌综合服务中心、四季花海综合服务中心、百乐综合服务中心、七里珠市交易中心、东湖高端酒店度假中心。多点:散步在各板块的多个景观节点。40 阳新乡村园博园的范围包含了兴国镇的南市村、七里岗村一级五一社区,此外还有木港镇的新湖村、东春村(部分)、太平村(部分)、田畈村(部分)南市渔歌景区是阳新乡村乡博园的核心区,整个景区涵盖整个南市村,因此,南市渔村景区的主体功能定位为文化展示、观光体验(图4.6)。图4.6南市渔村景区的位置(来源:改绘)4.5南市村乡土特色景观营造策略南市村有较好的虾稻共育基础,通过传承农耕文化,发展休闲农业,依托于阳新乡村园博园这样的大背景,健全游览服务体系和提升休闲旅游价值,建设绿色环保的南市,促进南市村的经济发展,同时延续南市历史文脉和传承南市乡土特色文化,打造出富水河畔一颗明珠。因此,对于有几下几点规划策略:(1)更新调整区域景观结构更新区域景观结构主要在基于对传统元素的保留,对南市村的区域进行创新性调整。南市村的景观结构结合基址的资源条件要求,可以概括为一环多带多节点。“一环”为多维度游憩环,以自行车绿道的符合道路形成穿点每个功能区景点的游憩骨架结构。“一带”为南市村渔文化展示体验带。“多节点”为多个主题体验园,低影响开发下对自然做最小的干扰,以点状方式植入景观节点,以此来重塑南市渔歌旧景。(2)提升乡村景观内涵41 通过改变南市村景观已经被多元文化因素冲击后带来的混乱的局面,转变乡村现在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改变乡民们保守的思想观念,以此来提高乡村的总体景观环境质量。因此,首先要对南市村的产业模式进行改变,由于南市村长期一来以传统的渔业为主,但得力于南市村先天的区位优势,将城镇去的商业服务与旅游服务相结合。将南市村古朴传统的生活方式可以变作为旅游展示的一部分,结合农业观光,以此可以塑造多元化的乡村旅游模式。在规划中使生活与产业相结合,在景区中打造南市村民的日常生活与景点展示结合,通过“村民自营商业街”、“垂钓体验区”的相互结合,以此来构建出南市村的游览路线。通过提取前人姜隆福的《南市渔歌》中描绘出的渔乡景观风物以及渔民的生活场景,提取相关的元素:芦花、渔舟、短笛、沙雁、野鸥和浊酒。在拥有南市渔歌古时的景观意象本底的基础上,植入现代人的休闲方式以及休闲活动内容,通过现代乡村旅游的方式,重塑当年南市渔歌旧景,让游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渔文化的氛围。图4.7南市村景观结构(来源:自绘)(3)突显南市特色对景观形象的定位意在游客心中树立起一个鲜明的产品品牌形象来达到促销的目的,通过挖掘和整合南市村的乡史和景观资源,并分分析市场需求,结合上位规划的开发思路凝练出形象定位:山泽林岛·南市渔歌的主题形象。整个基址的规划围绕“渔文化”展开。42 南市村的因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渔业生活中,形成了南市特有的渔文化。因此,在南市村的景观规划中主要以民俗文化园依托,打造一个以渔文化为主题的、集民俗体验和休闲玩乐为一体的传统风貌民俗文化乡村公园。在园区中渔文化围绕着渔文化进行挖掘,结合《南市渔歌》中提到的意象,将其拆分后重新进行提炼出渔情渔韵、渔歌渔乐、渔景莲动三大主题,并将其融入到分区设计中(图4.7)。图4.8南市村景观规划设计鸟瞰图(图片来源:项目组)4.6南市村乡土特色景观规划设计4.6.1项目的景观结构及功能区特色展示南市村是一个生态自然的乡村景观空间,在设计时意在打造成一个多功能的娱乐休闲型的公共共享空间,唤醒乡村景观的自然与人文特色。该项目充分的保留原始的自然风光,以展现大自然独特的魅力(图4.8)。场地内有三个现状湖泊,分别是西湾湖、东湾湖和和兴塘。在规划设计时将三个现状湖泊开发利用,合理地使其成为园区娱乐的一部分,人们不仅可以玩既可以嬉水也可以观景,也开设了水上通道以方便了功能区之间的联系。此项目的发掘利用体现了南市村的独特景观魅力。而园区陆域可以设施采摘、风情体验、观赏等功能分区,使得整个园区达到不同角度的景观享受,同时照顾到岸上与水域两大游客人群的不同心理。43 图4.9南市村景观规划设计功能区图(图片来源:自绘)景观当中重要的轴线以及其主题包括渔情渔韵、渔歌渔乐、渔景莲动、梯田花海、垂钓体验。每一个景观节点都将当地的乡土景观材料、乡土植物、人文特色等带入到乡村景观的设计中,将人文情感融入到乡村景观内,使景观带散发出令人舒适、和谐的感情,冲击着人们的感官系统。根据景观结构图对应的主题,南市渔歌景区(南市村)按功能可分为六个部分(图4.9),分别是:(1)游客服务中心区游客服务中心对外连接着东西湖渔场,对内作为南市景区的主要出入通道,代表着公园的整体门面,也是整个公园和外环线之间的枢纽,游客服务中心的整体风格体现南市地域特色,在整个公园主题打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园区的分区分布的要求,游客服务中心位于园区东侧,其中主要内容包括:服务中心建筑、集散广场、电瓶车换乘点、自行车换乘点、标志性景观雕塑等设施。游客服务中心建筑室内外均为木制仿古风格,融入少量的现代元素,小体量建筑局部两层,平铺方式融入周围自然山水中。集散广场上的设置雕塑体现了渔文化主题。(2)浅滩花海区该区靠近主入口游客服务中心,位于园区东部。结合山林水塘及滩涂,营造44 自然生态的游憩空间。小鱼塘功能置换为水生植物科普湿地以及荷花塘;结合现状苗圃设置自行车驿站以及花海;利用现状滩涂以及废弃建筑打造临水露营基地(图4.10)。因为靠近主入口,浅谈花海区是园区人流最集中、最热闹的活动区域,也是园区最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地块之一,在区域规划时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及当地环境特点,营造美丽的、使人舒适的景观环境。浅谈花海区通过浅滩(图4.11)、栈道、荷塘、水生植物科普基地以及临水露营基地的设置,充分满足了游客的亲水体验。图4.10浅滩花海区平面图(图片来源:自绘)图4.11浅谈花海效果图(图片来源:项目组)(3)渔文化展示区45 渔文化展示区位于景区东湾塘与西湾塘中间的岛屿上,功能区中,在南市古码头旧址处设置码头、牌坊重塑古码头景观意象,由生态游径引导游客至渔文化街区、观鱼池、渔光塔,形成一条渔文化展示体验风光带、滨水设置渔文化街区,仿古建筑错落布置形成丰富的街区空间,力图带给旅客们一种独具当地特色的游玩氛围。也同时用情景化的方式与南市的渔歌文化主题融合(图4.12)。在渔文化街区中,建筑以传统的建筑形式进行表现,滨水设置渔文化街区,仿古建筑错落布置形成丰富的街区空间,布置渔民集市、渔味美食、渔类工艺品小店、渔文化纪念品以及渔风格咖餐厅等业态(图4.13);临水设置室外露台,提供全景观湖体验。在南市古码头中可以营造南市渔歌的场景、游客也可以在规定的区域内划船观景等等。图4.12渔文化展示区平面图图4.13渔文化街效果图(图片来源:自绘)(图片来源:改绘)在渔文化展示区的景观设计的地上娱乐不仅可以应用情境文化的表达,还可以通过公共装置艺术来展示乡土文化,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4)梯田花海果林区46 梯田是村民们长期与大自然磨合后所产生并且及具有乡土特色的生产景观,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自然的人造景观。图4.14梯田花海果林区平面图图4.15梯田花海意向图(图片来源:自绘)(图片来源:互联网)该区位于景区最西侧,保留现状竹林及梯田地形形态,由坡道连接到主园路,包含有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活动的参与工具。在此处采用轮作的方式进行油菜花、向日葵、波斯菊等开花植被的播植,营造梯田花海的大地景观效果。(图4.14)梯田花海区意在营造一个绿色的、无污染的、并且与游客之间具有互动性的场所,梯田花海区设计在环境建设、活动设施、服务管理在互动为主题,注重传达教育知识以及体验采摘游览中趣味性和娱乐性(图4.15)。(5)垂钓体验区垂钓体验区位于基址的西南角,供游客享受钓鱼的乐趣,垂钓体验区分为:垂钓小木屋、渔居小木屋(图4.16)、临水栈道、林中步道。其中垂钓小木屋位于功能区西部,结合入水半岛围绕着西湾塘布设多个钓鱼平台。在半岛的半坡布置渔居小木屋供夜钓及短暂休憩。滨水设置林下烧烤区,实现钓鱼—烤鱼—吃鱼的序列体验,打造集中式垂钓体验区。47 图4.16垂钓小木屋节点效果图(图片来源:项目组)图4.17渔趣园意象(图片来源:互联网)(6)渔博渔趣区渔博渔趣区位于公园的中南部,结合水湾设置水上渔博馆,进行渔文化展示及渔业科普教育在渔博馆中陈列一些渔民捕鱼用具、摄影家的作品以及国内科技界、经济界、文化界关于淳鱼的著作等等。利用高位水塘打造渔趣园(图4.17),设置抓鱼池、摸虾池、捉螃蟹池,增加游人“渔乐”活动体验。跌水花溪:利用现状冲沟及地形高差,设计跌水花溪,丰富次入口景观(图4.18)。48 图4.18渔博渔趣区平面图(图片来源:自绘)4.6.2南市村交通流线特色展示在景观生态学中通过斑块—廊道—基质的模型来对景观结构的进行阐述,其中廊道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在乡村尺度的范围中,乡村道路、水渠以及必要时引入的乡野绿道都属于廊道的范围。通过对乡村实际情况的了解,对乡村进行场地设计、种植设计、水网以及路网设计来完善乡村景观空间格局中的廊道系统,并且依托完整的廊道系统设计完善乡村景观空间的旅游展示游线,营造出具有观赏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景观。结合自然条件以及根据前文景观结构设计分析,南市景区内交通可以从内环与外环两个部分以及水域与陆域进行分析。内环:主要为以电瓶车、自行车绿道的复合道路、游步道形成串联各个功能区及景点的游憩骨架结构。游步道作为功能区内部道路,串联各个景点,并且以多种形式存在,多为步道或为栈道。外环:是景区连接其他乡村的主干道,宽7米,由电瓶车道与人行道组成,由入口服务中心开始进入核心区形成环路,串联各大主题景区(图4.19)。在充分利用现状道路基础上,郊野绿道兼顾步行与骑行的功能。在环湖绿道49 中设置多个驿站,建设原则总体来说就是“把握尺度,融站入园”,从东西湖的特色资源出发,结合现状道路改造成特色驿站,并且在临水处设置亲水平台。郊野绿道的线路连通乡村聚落景观和农业生产景观,将景观视线从乡村名居建筑向小尺度的湿地渔场、梯田花海过渡,最终向大尺度的湖光山色延伸,给人视觉由封闭向开阔的体验。郊野绿道东起游客服务中心,北至梯田果林区,西到垂钓体验区,南联渔博渔趣区,也是连接整个景区的主要干道(图4.20)。图4.19交通道路分析图(图片来源:自绘)水上交通流线中基于南市谭古码头遗址在渔文化展示区中设置南市古码头,分别在梯田花海果林区、渔博渔趣区、游客服务中心区、浅谈花海区、垂钓体验区分别设置一处渔人码头,便于开通水上游线;水上交通从城南富河码头出发,南市古码头为登陆点(图4.21)。50 图4.20郊野绿道设计平立面图(图片来源:自绘)图4.21游线分析图(图片来源:自绘)4.6.3南市村的植物设计分析南市村的植物设计遵循乡土性原则,乡土植物不仅反映了当地的湿度、温度等气候条件,也体现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一些乡土植物更是反映了当地人文历史记忆。在植物设计时,根据不同区域的场地环境以及生境特点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与其搭配,根据不同的季相、林相的特点来满足不同季节景观营造的要求。梯田花海果林区:充分利用现状竹林,营造曲径通幽的休闲胜地;同时结合原有梯田地形,选用开花植被和经济果树,营造不同季节、各具特色的梯田花海和51 果林景观。主要选用的植物品种有:油菜花、向日葵、黑心菊、二月兰、杜鹃、毛竹、枇杷、黄桃、猕猴桃、樱桃、石榴等(图4.22)。品种花期果期枇杷10-12月次年5-6月黄桃——樱桃3月5-6月乔木猕猴桃5-6月8-10月桃树4月中旬7-10月石榴5-6月9-10月油菜花3-4月向日葵6-9月春鹃4-5月夏鹃5-6月地被—波斯菊6-8月黑心菊5-9月二月兰3-5月郁金香3-5月其他毛竹——图4.22梯田花海果林区植物设计种类选择(图片来源:自绘)渔文化展示区:重点结合古码头旧址,种植常绿灌木装点古码头景观;并以花灌木和开花乔木装点渔文化街区,引导游客观赏观鱼池和渔博馆,形成“花鱼共赏”的渔文化展示体验风光带;水面种植除了保留当地的芦苇之外还以浮水植物为主,满足游客的全景观湖体验。水面种植以浮水植物为主,满足游客的全景观湖体验。主要选用的植物品种有:海桐、火棘、月季、长寿花等。垂钓体验区:结合场地的现状,垂钓体验区以竹林种植为主,营造清幽闲适的垂钓体验环境;同时,滨水烧烤区周围混合种植常绿和开花乔灌木,打造幽静自然的林下游憩活动空间。主要选用的植物品种有:香樟、竹子、梅花、棣棠等。浅滩花海区:结合现状水塘、滩涂,大片种植水生植物,营建自然生态的水边游憩空间;利用现状山林、苗圃地大面积播种开花植被,打造可观可赏可游的旅游胜地。主要选用的植物品种有:荷花、芦苇、鸢尾、千屈菜、黄菖蒲、郁金香、波斯菊等。52 游客服务中心:以梅、兰、竹、菊呼应仿古建筑风格,营造独具古典文化气息和自然风光特色的入口景观。主要选用的植物品种有:梅花、白玉兰、菊花、碧桃等。渔博渔趣区:利用常绿乔灌木及开花地被对渔博馆、渔趣园进行植物配置,同时利用湿生植物营造自然优美的跌水花溪,丰富次入口景观。利用云南黄馨等湿生植物营造自然优美的跌水花溪,丰富次入口景观。主要选用的植物品种有:云南黄馨、慈菇、萱草等。4.6.4南市村相关元素的运用(1)乡土建筑更新与改造在对村落现状以及当地的一些历史遗迹考察后,根据建造的年代、建筑的保养情况等因素进行归类分析,我们发现南市村居民建筑基本上多为90年代建筑,为现代建筑风格,但是由于南市村村落分布较散,建筑风格样式参差不齐,难以体现乡土文化特色。对于基址内民居的改造,在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上,结合基址内的环境及功能需求,对一些破败不堪的老建筑进行拆毁;对村民的住宅进行适当的改建(图4.22-23),统一风格,在不改变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建筑表皮稍作改变,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房前屋后适当种植乡土树种;对于无人居住的空宅进行功能性的改建,适当的赋予例如茶馆、渔具博物馆、民宿酒店等新的功能。新建筑的布局、风格以及构造方式等都根据当地传统建筑的风格进行设计,村中一些广场、街道以及相应的儿童场地,也围绕南市村“渔文化”的主题主体展开设计,同时也满足旅游、休闲、服务以及居住等要求。例如,在对位于在渔文化展示区的渔文化街设计时,建筑形式以传统的民居风格形式为主,除去檐口等细节的装饰,以简洁实用为主。建筑的主体有两层,整体采用荆楚建筑风格,街道临水,建筑间相互毗邻,富有乡土气息(图4.25)。53 图4.23乡村建筑现状图4.24改造方案(图片来源:自摄)(图片来源:自绘)图4.25渔文化街建筑立面(图片来源:项目组)(2)文化景点的塑造阳新县南市村是围绕“渔文化”为核心内容打造的景区,如何依托现状条件实现对当年南市渔歌盛景的恢复和重现了?如何进行景点以及对功能的组织并且创造出具有创造力的景区?基于这些问题,景点塑造一大部分依据对南市渔歌诗词的解析,并且作为核心景点的命名并且进行相似景观意向的打造,同时围绕“渔耕文54 化”的大主题下分别设立多个主题节点,以此来重塑南市渔歌旧景,以及对南市村“渔耕文化”的延续。例如,根据村民的口述以及相关资料的记载,将南市古码头的地址定位在在渔文化展示区中并且重新改造(图4.26),根据周边的环境新增加了渔光塔作为整个景区的最高点,可以俯瞰周围的山水风光。对于周围产地内由于村民生产生活所留下的农田、鱼塘等,都保留下来后开发利用形成观鱼池以及水生科普基地、荷花湾等景观节点,以此来实现南市历史人文的延续与再生。图4.26南市古码头造效果图(图片来源:项目组)(3)景观小品的运用景观小品应用到南市村景观设计中,景观环境小品设施展示向人们传递出当地的地域文化以及人文精神,这样不仅美化了景观环境也满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图4.27“渔文化”主题景观雕塑(图片来源:项目组)在南市村中,在一些人群集中的地方例如游客服务中心区、渔文化展示区设置一些渔船雕像来增强场景氛围,湿地渔场中景观雕塑的设计中将鱼篓(图4.25)的造型做艺术放大的处理,增加其视觉冲击力,在基于传统鱼篓的材质肌理表达上在结合新技术和新材料,保证景观雕塑的稳定性,通时提高场所中景观小品设55 施的情趣(图4.27)。灯光照明除了照明功能外还承担渲染景点氛围的作用。灯光照明设施的类型也很多,其主要有:路灯、地灯、射灯、水中灯等。在南市村节点景观设计中,创意并合理的利用好灯具的造型、色彩和材质这些条件对整个景区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图4.28指示牌意象图(图片来源:互联网)指示牌是公园中最常见的展示设施,在其发挥基本的引导指示功能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公园整体形象的表达。南市村的景观设计中,一些指示牌运用的元素需要和南市渔歌的主题想呼应的,例如吊牌的形式作为园区指示牌的一种形式运用到路旁,吊牌的左下角用镂空的形式勾勒出芦苇或者水鸟的形状,整体给人感觉形象活泼新颖,十分有艺术气息,透过夕阳的余晖的映射,诗意盎然(图4.28)。(4)标识设计作为以“渔文化”为主体展示、宣传的乡村,在标识设计中通过将南市村基址中主要的两个水域西湾塘、东湾塘的形状以抽象的手法进行将其概括成两个打渔而归分享着丰收喜悦的渔人,加入“拟水为人,以鱼喻屿”人文思想,对南市渔歌的主题把握十分准确(图4.29)。图4.29“拟水为人,以鱼喻屿”标识(图片来源:乡博园规划文本)56 4.7本章小结本章节对南市村景观概念性规划设计做出详细阐述。南市村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可以依靠阳新县的旅游文化资源背景,以阳新县乡村园博园的带动发展。要提取南市村特色地域性元素运用在设计之中,这就需要要对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有着充分的了解,并对其进行充分的发掘与提炼,民俗文化有所认识。分析当地的用地现状、交通道路现状、产业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对提出南市村景观规划理论有据可依。通过南市村进行总体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前文对南市村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分析,做出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形成针对南市村的乡土特色提出重塑“南市盛景”的规划策略,首先在保证乡村景观整体格局的情况下,对南市村基址做出功能区划分,建立核心景区。其次围绕着“渔文化”传承方法做出归纳,并通过乡土建筑、乡土材料、人文景点以及景观小品进行阐述。再次,提升人文内涵,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南市村产业需要传统单一的农业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将农业、旅游业以及商业服务结合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对渔耕文化的提炼,与乡村基址的规划结合,充分展示南市村的乡土文化氛围。57 第5章结论与展望5.1结论乡土文化可以是一种情愫,也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近年不仅城市的特色普遍存在着缺失的问题,而且乡土文化也渐渐的被人们遗忘和抛弃。因此,乡村景观规划应该承担着乡土文化传承的责任,更要求“留住文化的根脉”。营造乡土特色的景观不仅可以让渐渐遗失的乡土风貌与文化资源得以延续,也可以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将乡土文化以“立体”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而且通过空间布局的提升更新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通过对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以及乡土文化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乡土文化的破坏一方面是由于乡村建设中的无序开发所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促使大批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乡土文化失去传承。其次以乡土文化的视角,在综合分析乡村景观以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有关概念及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乡土文化视角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笔者认为,乡土特色景观的规划设计需要建立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在此基础上延续和传承乡土文化,更新景观空间格局,然后通过表现载体对乡土文化进行表达设计,以此来打造一个具有品牌价值的乡村景观。文章的最后以阳新县南市村的景观规划设计作为实例论证,在实践过程中以将相关乡土景观意象进行归纳整合,利用上一章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对阳新县南市村乡村景观完成设计实践。规划承载南市村的历史记忆,希望以此来唤醒地区百姓家园意识,增强人们的社会凝聚力,并且提供全面旅游休闲功能的生态文明新农村。伴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观光农业、游憩休闲以及生态教育等服务在乡村地区积极的开展,如何将乡土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合理的运用并且展现到大众的视野中,让人们在休闲游憩时感受到一种乡土文化的氛围并以此来唤醒人们对乡土文化保护的意识,并使乡土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焕发新生。58 5.2展望通过研究,笔者还有以下几点启示:乡土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本身经济的发展会推动着文化的变迁,在市场经济中,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愈发紧密导致乡土文化中一些精髓在渐渐的遗失,因此,合理的在乡村旅游中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可以推动乡村重新审视传统的乡土文化,同时还能推动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平共处,从而达到弱势文化(乡土文化)与强势文化(城市文化)之间的和谐统一,并且开阔村民的视野,接受其他文化的表现模式。通过笔者对文献的借阅和详读,并结合自己参与阳新县南市村的实践调研,深刻感受到如果不是在国家政策、规划水平、领导意识以及经济支撑,“南市渔歌”的故事只会慢慢的被人们遗忘。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生产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南市村“空巢”老人居多,基础设施水平也一般。由于笔者时间和能力有限,对于相关学科的认识研究还不够充分,有些问题还有待研究。请各位专家、老师、多加批评指正。本人也愿以此为起点,在该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研究。59 参考文献[1]董峻.乡村振兴战略透出“三农”新希望[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7(10):1.[2]孙景芝,吉文丽,张萌,王清,吉鑫淼.“新乡土主义”在半农半牧地区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以额敏县村镇景观规划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04):261-265.[3]BenedictR.Patternsofculture[M].HoughtonMifflinHarcourt,1934.[4]GilgAW.Countrysideplanning:thefirsthalfcentury[M].PsychologyPress,1996.[5]RobertsB.K.Landscapeofsettlementprehistorytothepresent[M].LondonRutledge,1996.[6]RudaG.Ruralbuildingsandenvironment[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8,41(2):93-97.[7]JacksonJB.Discoveringthevernacularlandscape[M].YaleUniversityPress,1984.[8][英]I.L.麦克哈格著.茵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9][日]进士五十八,铃木诚,一场博幸.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向乡村学习的城市环境营造[10]陈燕.生态博物馆: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和谐统———建立云南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生态博物馆的构想[J].红河:红河学院学报,2009.12.[11]郝延群.日本“美丽的乡村景观竞赛”及“舒适农村”介绍与思考[J].村镇规划,1996(8):40-42;[12]杨希.日本乡村振兴中价值观层面的突破:以能登里山里海地区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6,31(05):115-120.[13]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04):123-12.[14]俞孔坚.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生存的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5]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6]刘滨谊,陈威.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2000(06):66-68+80.[17]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5:76-79;[18]王浩等.农业观光园经营与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大学,2003;[19]刘新燕,樊俊喜,邹志荣.乡土景观元素的表达手法研究[J].中林,2012,28(02):49-52.[20]张琳.乡土文化传承与现代乡村旅游发展耦合机制研究[J].南方建筑,2016(04):15-19.[21]张琳.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特征及规划思考——以云南元阳阿者科村为例[J].风景园林,2017(05):87-93.[22]孙炜玮.基于浙江地区的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4.[23]李薇.历史村落的乡土景观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24]孙斐.乡土文化保护视角下的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60 [25]李文君.观光农业的规划设计理论发展探析——以无锡阳山田园东方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6,32(07):116-120.[26]费孝通.乡村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7]王旭.乡土文化在乡土景观设计的应用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7.[28]王华斌.乡土文化传承:价值、约束因素及提升思路[J].理论探索,2013(02):12-14.[29]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6.[30]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3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2]陈崇贤.乡土文化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保护与传承[D].北京林业大学,2011.[33]阎波.中国建筑师与地域建筑创作研究[D].重庆大学,2011.[3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5]马艺培.西安城郊休闲旅游型乡饮乡土景观更新规划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36]马小敏.景观设施的乡土符号表达策略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7.[37]冯作民.西洋绘画史[M].台北:台北艺术图书公司,1981.[38]王炎松.阳新县古城“八景”及其山水城市特征[A].UIA《北京之路》工作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UIA《北京之路》工作组、中国建筑学会:,2001:8.[38]王旭.乡土文化在乡土景观设计的应用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7.[39]袁志方.自然与人文景观在乡村休闲旅游规划中的开发与利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7.[40]陈昀昀.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元素的保护及应用研究[D].四川美术学院,2017.[41]饶建英.土家族地域文化在乡土景观营造中的特色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42]陈丽凤.基于游客体验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43]辛儒鸿.“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山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6.[44]杨小晗.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6.[45]李畅.乡土聚落景观的场所性诠释[D].重庆大学,2015.[46]张吕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景观规划构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5.[47]马一桅.基于乡土文化视野下新农村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48]李清泉.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7.[49]刘运佳.基于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构成和保护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50]李梅.乡土材料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表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51]王琪.乡土艺术化景观小品在乡村景观中的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7.[52]刘坚.滨海渔村生产性景观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7.[53]裴琛铭.晋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再生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7.[54]李树华,杨秀娟,董建军,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61 致谢时光如梭,三年充实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支持、关心、帮助过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对我的爱与关心助我完成了学业,没有他们的强力后盾,我无法应对读研期间的一系列挑战。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吴巍教授,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力求完美的处事方式都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的毕业论文从选题到开题,从写作方法到框架设计,都离不开吴老师对我的指导。在此,我对吴老师致上最深的谢意。我要感谢土建学院指导过我的老师,感谢王红英老师平时对我的点拨,感谢孙浩老师在课程中对我论文写作的指导,感谢王琴老师、郭凯老师在平时做项目时对我的指导,感谢老师们的无私奉献。我要感谢我的同窗,感谢黄子庭、张曼在平时生活上对我的关心和包容。感谢我的室友们,三年和兄弟们一起学习、一起锻炼并且互相激励着。感谢中南市政设计院的夏院长以及同事前辈们在实习中对我的帮助与包容,特别感谢我的同事兼同桌马莹莹在我实习是为我指点迷津。最后,我要感谢我的母校湖北工业大学,你是我学习生活过七年的家的港湾!谢谢!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