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 MB
- 52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摘要农村景观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景观综合体,具有生态、经济、文化、美学四大价值属性;相对于城市,农村受人类干扰强度较低、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以面积较大的农业景观和田园化的生活方式为最大特征。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居民居住观念的改变带来了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本文以新农村景观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出发,总结归纳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在分析传统聚落空间布局特点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农村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农民观念的变化、农村景观格局的变化和农业景观的变化;针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口号提出后,在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的情况下,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新农村”的概念。从规划学、现代景观学和建筑学相结合的角度,构建了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框架,形成“点、线、环、廊、园、林”相结合的新农村景观环境网络体系,并且建立了农村绿地系统动态指标体系,以期能从宏观上控制农村空间形态的布局和发展,对村与村之间,镇与镇之间起到绿色生态绿廊的连通作用,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且能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从空间上真正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系统。基于典型空间景观对农村景观意象形成的重要性考虑,本文分别对新农村景观意象起到重要作用的典型空间进行了景观规划设计的阐述。本论文沿着从宏观调控再到详细设计的规划设计思路进行论述,以期能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以解决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在景观环境理论方面的空白状态。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将规划学和现代景观学的设计理论与传统村落景观特色相结合,初步构建了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框架,建立了农村绿地系统动态指标体系,并将其运用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设计当中,改变以前村庄建设自发性的特点,营造既有新时代气息又有乡村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延续历史文脉的新农村景观,使广大农民既能享受现代生活,又能重温昔日优美的田园牧歌,使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优美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关键词:新农村;景观;体系;规划设计
TheStudyontheplanninganddesignofnewrurallandscapeAuthor:LiupingSupervisor:LiguoqingMajor:UrbanplanninganddesignAbstractRurallandscape,whichfuseshighlywithnaturalenvironmentandhumanculture,andpossessesoffourvaluableattributes:ecological,economical,aestheticandcultural.Comparingwiththeurbanlandscape。therearelesshumaninterferences,moreextensivelandandlowdensityofpopulationintherurallandscape.Andthemostcharacteristicofcountrysideisthelargeragriculturalsceneryandpastorallifestyle.AlongwitlltheurbanizationandtherapiddevelopmentofnewsocialistcountrysideinChina,thechangeoflivingconceptionofruralresidentshasbroughtruralareasintoagreatchange.Meanwhile,weshouldalsounderstandthatithasemergedagoodmanyofproblemsincourseofbuildinganewcountryside.presentarticlechoosestherurallandscapeastheobject,basesonanalyzingtheproblemsarisingfromtheconstructions,andconcludesthereasonsoftheseproblemsappeared.Itmainlydiscussesthespatialchanges,developmentofthelocalpersons,changeoftherurallandscapepaRemandthevarietiesofagriculturalsceneryinruralareasonthebasisofthecharacteristicanalysisoftraditionalgatheringspacedistribution.Inviewofthecurrentambiguousdefinitionofbuildingsmalltownandanewsocialistcountrysideafterputtingforwardtheslogan,thispaperdescribestheconceptionofsmalltown,moreoverdefinesnewcountrysidenotionwitlltheprevioustheoryresearches.Fromthecombinativepointofviewfortheurbanplanning,landscapeandarchitecture,thestudyinitiallybuildsanewframeworkofnewrurallandscapeenvironment,thusforminganewcombinedcountrysidelandscapenetworksystemwith”point,line,ring,corridor,gardenandforest”,andestablishingadynamicgreenbeltsystemforvillageandsmalltowns,inordertomaeroscopicallycontroltheirspacelayoutanddevelopment,connectvillageswithvillages,besidestownswithtowns.Itcancomeintobeingawellecologicalenvironment,anditplaysausefulcomplementaryroleforurbanecologicalenvironmentsystem,SOastocreatearealRural-UrbanContinuumecologicalenvironmentsystemfrom”space”.Consideringtheimportanceoftypicalspacelandscapeinformingrurallandscapeintent,suchasstreet,square,architecture,thepapertriestoexpoundtypicalspacewhich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formationofnewrurallandscape,alongthedesignideaof”frommacro·controltomicrocosmicplan”,fordrawingconclusionsintheend,forofferingthecurrent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theguidanceandreferencefunctions,andsolvingtheblankstateintheaspectoflandscapeenvironmenttheoryduringthisconstruction.Generalspeaking,thepapermakestheinnovations:combiningmodernlandscape
designtheoryandtraditionalvillagefeatures,forminganewrurallandscapeframework,buildingadynamicgreenbeltsystemforvillagesandsmalltowns,besidesusingtheseideasintoanewsocialistlandscapeplanning,designandchangingthepreviousspontaneoustraitsofvillageconstruction,forconstructingmodemnewrurallandscapewithcountry,national。localandhistoricalcharacter[stics.Therefore,tllelocalpersonsCanenioytheirmodemlife;alsorevisittheformerbeautifulpastoraldays,inordertopresentthegracefulappearanceofnewsocialistcountrysidetothewholeworld.Keywords:Newrural;Landscape;System;Planningand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塑i&盔些盘鲎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赢1眷签字日期.砷年石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塑!堡垒些盘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塑i堡盔些盘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云11藩签字日期:Z司年g月/。日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导师签名国饬签字日期:1—7年‘月南日电话彩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1.1论文的研究背景1引言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一号文件将村庄规划正式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范畴,文件的17条特别强调了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村容村貌代表新农村的形象,是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在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中,“村容整洁”是其内容之一,如何以整洁的村容、优美的环境、鲜明的乡村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下一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由于相关的研究落后于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致使村庄的建设得不到科学的指导,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暴露出来了许多认识上的偏差和实践中的误区,这些偏差和误区有时还成为一些地方在建设新农村中追逐的样板:有的村庄搞大拆大建,不仅造成了浪费,还损坏了有历史价值的民居民宅;有的村庄盲目照搬城市,搞大马路、大广场、大钢雕,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资金投入不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还使农村建设成为土不土、洋不洋的大杂烩;有的村庄移山填水搞建设,损坏了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这种状况十分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迄今为止,如何在现代化的条件下建设好新农村的景观环境,体现新农村的特色,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十分稀少,更没有形成体系,国内已有的研究在城市环境景观方面较为系统和科学,农村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传统村落景观的调研和分析,而如何运用规划学科、现代景观学和建筑学科的相关理论对新农村景观建设进行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本研究正是试图填补这一空白,为新农村的景观建设提供理论基础。1.2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在当前中国政府把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的背景下,掀起了一股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熟潮,但是许多新建农村的形式淡化了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原有的农村秀丽景观荡然无存,丧失了乡土特色。建设后的农村景观和城市的许多景观雷同,由于观念认识的偏差,农村居民把城市的一切当成模板。我国大多数的农村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使农村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呼吁的。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事物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农村景观具有动态性的特征,特别是在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是与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相协调的。客观地看:有些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所取代,景观模式也已经落伍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在这样的契机下,急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新农村景观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景观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痕迹,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结果,我们不可能也不该将其遗弃,所以本研究是以规划学、现代景观学和建筑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导向,构建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以期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起到控制和保护的作用,追求既有新时代气1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息又有乡村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的新农村景观。1.3论文研究内容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新农村建设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景观融合:在村庄规划中引入景观控制的概念,研究景观控制的相关理论,对村庄居民点的建设形态进行控制,使之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体现建设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尊重。(2)新农村宏观景观研究:研究村庄居民点的宏观布局、道路骨架、景观廊道,历史发展脉络等,达到对村庄风貌的控制。(3)新农村景观特色的创造:通过对当地传统特色文化的吸收和提炼,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避免建设中的千篇一律。(4)新农村典型空间的研究:①广场绿地空间:探索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广场绿地形式,突出农村特点,体现乡土特色,结合当地实际,利用当地材料,节约建设资金,以小型化、多样化、乡情化为原则,避免对城市广场的照抄照搬。②街道空间:研究村庄街道空间的特色,提出街道空间景观的设计要点和设计的模式。③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讨论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景观的保护、改造、更新,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和新老建筑的协调。④旅游空间:研究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观光及景观设计,用于当地旅游项目的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本论文分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引言,阐述了论文的写作背景,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并对论文的研究内容做了简单的总结概括。第二部分对农村景观进行概述并且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状况。第三部分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农村景观的变迁。第四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构建了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框架;建立了农村绿地系统三大动态指标体系;对最能体现农村景观意象的典型空间进行了阐述。第五部分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之中,结合实例对第五部分的内容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以期使抽象的理论更具现实操作性。第六部分结论1.4论文研究方法1.4.1文献综合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尽可能查阅了与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和国外农村景观或者乡村景观的文献资料,经整理、分析、论述成文,众多关于农村或乡村景观、文化、艺术的研究文献是本论文的理论支持。2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1.4.2实例考察本研究将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对现阶段新建成的和改建扩建的农村居民点进行实地调研,归纳其成功与不足,总结经验;同时对保存较好的传统村庄聚落进行分析,吸收其在景观设计方面的精华,寻求其规律性,用于新农村景观建设。1.4.3实践与论证分析论文的目的在于探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希望能够总结出可借鉴的方法和思想,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一些观点和结论,进而在实践项目中进行检验。因而,在合适的项目中应用这些阶段性的成果,可以检验这些结论是否科学,促进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1.5小结本章作为对论文整体研究的设计,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整体的结构分析和梳理概括,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模式的探索。论文以理论研究与分析,结合实例分析作为本论文研究的主导方法。3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农村景观概述以及国内外研究状况2.I国内外研究状况对于现代农村景观的规划与保护方面,西方要走在我国的前面。20世纪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乡村经济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土地整理、自然保护、景观保护、历史古迹保护等法案,来保护和谐的乡村景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所带来的破坏,一般会涉及到生物、社会、地理、水利、历史、生态等各方面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也会有风景园林设计师介入,但国内很少有这方面的情况介绍。llJ我国对农村景观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但还是有一些前辈同行在此领域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工作,如:徐忠,李静写的《构建新农村环境景观体系》一文对新农村环境景观体系的内容、原则、举措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刘黎明先生编写了《乡村景观规划》一书,认为乡村景观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合理解决并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为人们创建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核心是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设计,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整体生态系统。王云才、刘滨谊先生写的《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该文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综合观点,系统探讨了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的概念、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乡村景观意象、景观适宜地带、景观功能区、田园公园与主题景观和人类聚居环境等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同济大学陈威的硕士论文《乡村景观园林的形态构成及发展——以浙江和安徽为例》阐述了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阐述了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的形态构成。最后提出了乡村景观园林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模式。同济大学陈威博士的论文《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从关注城市化问题、“三农”问题、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产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乡村景观资源分析与评价、开发与利用、保护与管理的乡村景观规划AVC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乡村景观规划AVC评价体系,阐述了乡村景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具体内容,也分别阐述了乡村聚落规划,乡村农业景观、乡村水系景观、乡村道路景观,乡村旅游景观等规划设计内容和方法。同济大学的王云才、刘滨谊先生是从乡村景观旅游的角度,认为乡村景观规划是以乡村景观美景度、敏感度、可达度、相容度和可居度等景观特征为中心,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实现乡村景观美景、稳定、可达、相容和可居的协调发展的人居环境,并认为现阶段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领域集中在乡村整体景观意向、景观适宜性、土地利用景观、主题景观和聚落景观5个规划领域。北京林业大学张晋石的博士论文《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从乡村景观与东西方历史园林、乡村景观对西方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以及有关乡村景观规划3个方面来阐述4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进而对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作了一定的思考,认为:一方面,我们塑造属于中国的园林景观,除了延续中国历史园林的优秀传统之外,也可以回到中国园林的本质——向自然学习;不仅将天然的山水风景作为参考对象,还可以放宽视野,将乡村景观作为研究和考查对象,从中汲取设计的语言和创作的灵感;另一方面,在当前我国乡村地区面临巨大发展和变迁的情况下,关注乡村景观规划,有助于改善我国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国土面貌,也有助于学科向大地景观规划的层次进展。以上这些研究文献成为本论文的有益补充,但由于知识的结构和阐述角度的不同,与本课题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不同之处。2.2农村景观概述2.2.1概念界定(1)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上世纪50年代就曾用过这一提法。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4年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即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中也出现过这一提法。2005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6月,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建设新农村,改变一些地方村容村貌差的状况”;2005年lO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然而究竟什么是新农村呢?新农村在当前的国家文件和相关文献中,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当前只是作为一个口号来提。农村,“首先,农村与农业是分不开的,所以农村的第一个特点应该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其次,农村是由农村居民组成的,在农村形成了与特定的劳动方式相适应不同于城镇居住形式、生活方式和乡村文化,这是农村的第二个特点。农村的第三个特点在于它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依存性,土地、河流、阳光、森林等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构成了农村优越的生态环境。”I"l综上所述,本论文中所指的农村是指除去城镇之外的所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村区域。所谓新农村是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要求建设后呈现农村新景象的农村。(2)景观目前,不同的学科对景观有着不同的解释,即使在同一学科之中大多也没有一个明确定义。但不管是地理学、规划学、生态学、社会学、或者历史学中的景观,都有着相互重叠的内容。1999年,Moss对之前的各种各样的景观定义进行总结,归纳其主要的6种认识:(1)景观是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的特殊结构;(2)景观是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3)景观是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整体系统;(4)景观是生态系统向上延伸的组织层次;(5)景观是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6)景观是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191论文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认识景观以及农村景观,认为景观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景5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风景一一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栖居地一一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00!(3)农村景观由于农村景观的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再者加上不同学科对景观含义的不同定义,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不断向农村扩张,使农村呈现了动态的变化特征,所以到目前为止农村景观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乡村景观是相对于城市景观而言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地域划分和景观主体的不同。从城市规划专业的角度,乡村是相对于城市化地区而言的,是指城市(包括直辖市、建制市和建制镇)建成区以外的人类聚居地区(不包括没有人类活动或人类活动较少的荒野和无人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范围。这一地域范围是动态变化的,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呈缩小的趋势。乡村不是一个稳定的实体,而是人类和自然环境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产物,乡村景观正是这一产物最直接的体现。”lll】农村景观到底是不是属于自然的范畴呢?许多学者都有不同的说法,到底什么是自然?由于以往人们对自然的概念界定的争议,导致对农村景观的范畴问题确认比较困难。“自然共有四个认识层面:第一类自然是原始自然,表现在景观方面是天然自然。第二类自然是人类生产生活改造后的自然,表现在景观方面是文化景观,第二自然的形成是以生产和实用而不是视觉和美学为目的,但往往是顺应并融合了第一自然而产生的,而且与人类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这一类自然具有文化和历史的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以农业景观的面貌出现,如田野和牧场,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这类自然占有的面积最大。第三类自然是美学的自然,这是人类按照美学的目的而建造的自然,在历史上,他往往是模仿第一或第二自然而建造的,是对前两者的再现或抽象;东西方各种风格的园林都属于这一范畴。第四类自然是被损害的自然,在损害的因素消失后逐渐恢复的状态。”【l珂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农村景观:(1)农村景观属于第二自然的范畴,是以生产和使用为目的而不是以审美为目的而形成的景观类型;(2)相对于城市景观而言,农村景观是受工业化影响比较小,以生产性景观为其主要特征的景观类型;(3)农村景观呈现动态化的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景观综合体,属于空间的范畴(4)农村景观由聚落景观,以生产为目的的农林景观和自然景观等景观类型构成。2.2.2新农村景观的构成农村景观所涉及的对象是在农村地域范围内与人类生产生活的活动有关的景观综合体,包含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和农村的自然环境三个层面,即农村聚落景观、生产性景观和自然景观,其中聚落景观和生产性景观属于人文景观的范畴。自然景观是指农村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是整个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农村基础自然状况的反映;聚落景观和生产性景观是农村历史、社会、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是人们长期和大自然磨6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合的结果,主要是为满足居住和生产、生活的需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生活方式是农村景观的最显著特征。(1)自然景观这里的自然景观是指基本维持自然的状态,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景观,构成自然景观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大气、生物和土壤等,是农村特色景观构成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为农村人文景观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体现了不同地域范围的自然肌理特征;是天然的、有自然成因构成的景观类型。自然景观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中国地形丰富,具有不同的自然基底,如:东北长白山的林海,江南婉约的水乡,华北广袤的平原等,不同的地形地貌构成了不同地域的特色。(2)聚落景观聚落景观包括村落布局、民居建筑风格、交通工具、风俗习惯、语言、服饰、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农具等要素,是最直观的能让人看到的物质景观,其村落布局和建筑形式的变化,色彩的运用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向人们诉说着她的背景和历史,承载着当地人们生活的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装,这些都构成了不同地域的特色人文景观。(3)生产性景观生产性景观指以农业为主的包括农、林、牧、副、渔等生产性活动的景观类型,是农村景观区别于城市景观和其他景观类型的关键。生产性景观的形成离不开人的活动,与人的行为和活动息息相关。由于地形地貌的不同形成了各地各具特色的生产性景观,如:福建的梯田、海边的渔村、内蒙的牧场风光。可以看出生产性景观的形式是以自然景观为基础的,是人类在大地上劳作所留下的烙印,是因地制宣改造自然的结果。而人类的活动改造后的景观最终还是要受到当地自然形式的限制从而具有了地方特色。2.2.3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任务从文化发展的角度上考虑,农村传统聚落地区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有价值的传统聚落,其原先的人居环境应得到保存,但是同时它又要满足现代农村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随着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农村居民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许多传统民居建筑在功能和数量上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有的还会对生活的现代化进程产生阻碍作用。农村居民们普遍要求改善居住条件,提高住房水平。现有土地政策也鼓励农民拆旧建新,以免耕地减少。在这一宏观背景下,目前各地的农村已有为数不少的新建房,而遗留下的绝大多数传统住宅也面l临着修缮的问题。因而如何进行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变动和重新建构,使文脉得以延续,怎样在改造和发展新农村中取得新旧和谐,创造宜人的农村环境空间,是历史和时代给我们的一个大的课题。当前对农村的开发建设不可能完全照搬旧有的村落建设模式和环境肌理,也不可能照搬与农村景观完全不能融和的城市建筑形式和环境景观,具有乡土特色的外部环境以及丰富的空间场所才是村落最为重要的特征,而它与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地域文化特色密切相关。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在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从规划学和现代景观学的角度出发,构建新农村环境景观体系,7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改善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谐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梳理农村景观,保护农村乡土特色,发挥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农村的优势,保护和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村容整洁、集休闲旅游和复合生产为一体的新农村景观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2.2.4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1)遵行农业与自然景观优先的原则,保护集中连片的农田和自然植被斑块;(2)规划设计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严格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展,建设宜人的乡村居住环境;(3)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补偿和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4)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重造环境优美与自然系统相协调的农业景观Il^14,15].”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农村企业生产的需要,提供村民,游客各类活动场地和文化精神场所,保护农村环境、农村景观特色,笔者认为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从农村整体环境景观上进行把握,应遵循因地制宜、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五项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继承传统,体现地域特性农村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地植被,山体坡度,以及有特色的民居庭院等要素都是宝贵的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原本的景观特征,使新建景观与当地环境和谐共处,更有助于农村景观个性与特色的创造,利用好自然条件,一方面可以保持本土特色,另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因为环境景观设计并不意味着材料越贵越好,就地取材同样能够做出有特色的环境景观。在农村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正确处理好农村所处的地域性中所表现出的建筑风格的普遍性,以及在地域之间的比较时表现出的异质性和特殊性的应用。在农村建设中,农村建筑布局的乡土性与建筑风格统一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农村建筑构筑方式在地域内由独特性发展到普遍性。如徽派民居的建筑形式一致和建筑布局的独特,即建筑风格与布局在地域内的普遍性,使建筑群协调统一,而在地域外与周围环境和其他地域建筑风格的不同就突出了当地特色。体现地域性要素还有乡土植物的应用,广义的乡土植物可理解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留存下来的适宜于当地气候和土壤的对当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乡土植物是通过自然界千百年的选择保留下来的,对当地的环境气候有很强的适应性,抗性强,生长旺盛,生机勃勃的植物状态能充分体现当地的环境特色。不同区域植物的生长和种类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当前的城市建设当中每个城市几乎都定有自己城市的市树和市花,就是为了要使城市建设具有乡土特色,能让人体会到在别的城市体会不到的景观感受,所以在营造农村环境景观时应大量使用乡土植物,因为植物是最能体现当地环境特色的景观要素之一,这样既可以节省投资,又能具有自己的乡土特色。另外农村文化主题的体现,农村行为方式的延续等都是新农村环境景观建设中保持地域性特色的规划设计要素,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是因地、因人、因时而形成的。对于积极的文化,我们要则无旁贷的继承,对于消极的文化要在规划设计中不给他创造滋生的场所和空间,提高安全性和人性化规划设计的比例。(2)生态优先原则8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农村村域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基底,但村庄建设区内由于人的居住和常集中大部分的工厂,污染还是较严重的;加之当前农村居民在思想观念上对环境的不重视。所以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应坚持以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护、治理农村环境。(3)以人为本原则无论是规划还是建设,最终的目的都是要为人类服务的,为人的使用而解决问题的,所以在考虑大环境生态性的基础上,更多要考虑的是人的需要,甚至是从不同人群的角度去考虑,像残疾人、老人、儿童等群体,从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出发,营造宜居、实用的人居环境。(4)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人类未来的重新认识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重新理解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农村地域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新农村的开发建设应该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原则,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进行破坏性开发。(5)创新性原则随着人们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许多东西都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当前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任何当前社会相对于过去而言都是现代的”,几乎所有的建筑物的出现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建造的,无论是物质上的需要还是精神上的需要,针对当前社会的诸多变化,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做好创新的工作。关键是要协调好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使景观能够成为人类的一部进化史,使我们的设计能够让世人看到人类进化发展的历程和痕迹,看到景观变迁的历史。2.2.5农村的现状及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批的村庄面临着改建更新的局面,农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在建设中逐渐得到了改善;但一分为二地看,农民的住房质量虽然大有提高,但是村落景观却出人意料地呈现倒退景象,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口的压力和环境污染的加重,严重威胁着乡村的生命力,也使乡村固有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受到了破坏。[16A日许多农村的农田和菜地被侵占,致使农村的田园景观在不断受到冲击。我们不难看出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既带来了农村景观建设高速发展的契机,也暴露出了农村景观规划建设上的重大隐患,出现了诸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ls,191(1)农村的现状长期以来,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农村的村庄建设基本都是农民自主建设,村庄环境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几乎所有的村庄都没有污水处理;大部分村庄垃圾随处丢,没有统一的垃圾处理,部分还是人畜混居,;村庄内的许多道路没有实现硬化,由于居民的污水随意排放到道路上,使村内的道路泥泞,通行受到影响,如果遇到雨雪天,更是无法通行。居民居住环境非常差。(如图1.2)随着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乡的进一步融合,城市的景观、生活在广泛地影响着农村的居民,促使农村的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另一方砸随着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对更高的生活质量的9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图1村庄内污水排放后泥泞的街道Fig.1Misstreetaftersewageletted图2村庄河边随意乱丢的垃圾Fig.2Garbagecastoffonriverine追求,使农民从观念上开始注重居住环境的质量,在经济条件允许的状况下进行房屋建设,村落绿化建设,道路的修缮硬化和绿化,还增加了健身娱乐设施。1980年以后,农村的住房条件大有提高,先富起来的村落对居住环境也有了高的要求,兴建了村公园。使农村的环境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和改善。(如图3.4)但是在村庄的建设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已经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开始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开发、人文景观再现、延续和城乡一体化的宏观角度加强了对农村规划、保护和建设方面的研究。加上农村许多当地政府的反思和重视,已经出现开始注重前期规划图3村庄内修缮后的街道和街边绿化Fig.3StreeandgreenaftHmraediedinvillage图4村庄内新建的健身设施rie,|4Thenewsportsquareinvillage设计的趋势。相关的法令和法规也正在被提上日程。(2)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因地制宜的规划当前的农村规划滞后,目前,虽然全国有26%的村庄已经编制了村庄总体规划,但是大多没有和近期编制的市域和县域总体规划相衔接,有一部分对农村未来的发展定位不够准确。对于管理者来说,制定规划只是政策需要,没有真正实施的可能。已经建成的新村,缺乏农村的环境特征,设计者没有对农村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挖掘,一味迎合居民的需求。①建筑形式欧化由于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和人民思想的冲击和影响,致使农村的居民也盲目的模仿城市中见10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到的欧式建筑,在有着5000年中华文明的土地上长出了欧式特征的建筑,破坏了中国农村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田园风光,岂不知欧式建筑的形式是和他们国家的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我们的农村民居建设也应该植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扬。②环境景观设计城市化当前的有些农村环境景观设计不尊重农村的地方文化和场所精神、不考虑农村的环境特征,没有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农村景观的固有风貌,而将适合城市环境的设计照搬到农村的规划设计当中。修建了不适合农村规模的宽马路,大尺度的广场,只有“广”而没有“场”的概念,非常地不适合人的使用尺度,在路口、广场上建大钢雕,不仅破坏了农村的田园风貌还造成了土地利用的浪费。③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在设计中,不能以适合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环境景观设计移植到农村,有些设计缺乏对农村居民的心理、行为进行充分的研究,造成建成的环境使农村居民使用不便,缺乏吸引力和实用性。无论什么样的规划设计,目的都是要为人解决问题,最终来为人服务和使用的,只有符合当地人的需要的规划设计才称得上是好的设计。规划设计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事半功倍,低水平的规划和无规划的建设同样是不允许的,这需要专业的设计者必须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心和专业精神以及对当地历史和现实情况的深入了解,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控制景观风貌的作用。2)农村居民思想观念认识存在偏差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都普遍比城市低,造成人们思想观念上认识的错误,认为只要是城市的就是“现代的“好的”。只要是农村的就是“土的”“不好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其居住条件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在缺乏正确观念指导的情况下,城市的建设模式和建筑特点误导着农村居民的建设思想,加之农村的民居建设大多是农民自主建设,由此就使土不土,洋不洋的建筑形式在农村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这种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农民自主建设,拆了建,建了拆,造成了农村建筑布局和景观环境相当混乱,造成了许多中国特有的传统乡土文化的丧失。3)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由于工业的发展,许多工厂以乡镇企业的形式,扎根于农村,虽然对农村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但是严重的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水随意的排入河流。加上对农田的侵占等都使原来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当前的某些建设中还出现了填河,挖湖的做法;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家都有摩托车等机动交通工具,大量尾气的排放使空气质量变差,但却没有引起农村居民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足够重视;建设中为了建成城市景观,为了“不露土”,许多的当地植被被砍伐,代之以水泥的硬质铺装。所有的这些都致使当前的农村环境质量在不断下降。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3城市化过程中农村景观变迁农村聚落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及周围环境的综合体,是一种直观、综合的人文景观。“村落代表一种地理景观,并非仅指农家居住聚落而已,它包括其周围一定范围的空间,至少是可以见到的田园景观的地方,才能称之为村落。也就是说,一方面以农家的居住聚落区所代表的,眼睛看得见的空间现象,可称之为村落;另一方面则代表居民意志,以眼睛不易看出的社会集团,也可称之为村落。”[20l3.1传统聚落空间布局影响因素有一些学者对古村落景观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刘沛林先生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国古村落的选址、布局与营建过程体现出古人的和谐观、生态观及其追求诗画境界的理想环境观,其中宗族意象、趋吉意象、山水意象、生态意象成为中国古村落景观的最基本意象”1捌。3.1.1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环境特点——虽有人作,宛白天开传统聚落的形成是人们长期以来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从最初的无固定居所靠采集生活到营造固定的聚落,人们在选址的时候很注重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另外,中国人民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讲究建设之初的相地,注重周围环境的质量,随坡就势,所建聚落一般与自然环境形成了很好的融合景观。(如图5)3.1.2核心场所理念的影响图5福建水田景观,与环境达到了极致的融合中国传统村落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自发Fig.5PaddyfieldlandscapeinFujia.,aharmonious的形成了一定的聚落布局特点,其中以核心理Mend叶“am”念最为典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口3】图片来源:网上收集(1)物质形态的中心。这一类核心通常位于聚落的中心区域,譬如商业中心广场、公共氏族建筑、戏台等;功能性较强,是商业集散地、娱乐活动中心,休闲娱乐聚会的主要场所。(2)精神形态的中心。在聚落中的位置较为不固定,通过物质载体来寄托精神,如:宗祠、牌坊、鼓楼、崇拜的老树等。(3)二者的综合体。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马鞍寨,既有精神形态的核心鼓楼,又有物质功能性的核心~风雨桥。核心场所聚集的功能产生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符合人们的当时的生活习俗,折射出对当时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适应和改造,是人的行为和需求的最直观的反应。对于我们当前的新12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农村规划设计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3.1.3风水观的影响风水集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建筑学、园林学、伦理学于一体,在中国历史漫长时间跨度和地域差别的检验下,显示出其与自然和谐发展、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一统的观点。传统民居大多以风水为选择建造,反映了风水选址的“前朱雀,后玄武”的基本原则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合一的理想。[243.“古代风水观不乏有迷信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从积极方面看,风水有尊重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成分,它讲究选择既实用又景观资源优美的宅基和聚落环境。按风水要求,吉地一般背山面水,以主山为依托,两侧呈环抱状,合抱平旷的地坪,地坪前要有河流,较远处需有朝山作屏障,由外部进入这一盆地的狭窄水道为“水口”。可以看出这样的环境特点具有很好的小气候条件,在这类吉地营建聚落或住宅,不光可以满足民居建筑的实用功能,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进行,也表现了相当的审美价值。3.1.4商业的影响随着农业剩余产品的出现,一部分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手工业生产,从而就形成了商业的雏形,“市”成为商业活动的载体,随着商业的发展,单纯的市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就形成了固定的从事商业的店铺。由“市”向“商业街”的转化,影响了传统聚落民居的空间布局方式。由商业与建筑联系不紧密的街坊转变为采用沿街“前店后宅”或者“下店上宅”的住居形式。大大发展了街道在传统聚落中的作用和使用,对聚落的空间结构的变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3.1.5水系的影响传统聚落的形成受水系的影响很大,水系形成了聚落发展的核心地带,紧邻水系既能满足生活用水的需要,又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还有交通便利的特点,所以在中国大水系的地带大多形成了人类农耕文化主要的发源地,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还有婉约的江南水乡,其鲜明的地方水乡特色营建了很多人所向往的幽静、婉约的农村小镇风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如图6)3.1.6道路的影响田6江南住宅Fig.6Folkdwellingsinjiangnan图片来源:网络收复聚落有的也沿道路发展。这类聚落多具有交通枢纽的作用。道路成了聚落内推动经济发展的13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动力。道路两旁多设有经营性的建筑。与道路距离的远近成了土地潜在价值衡量的标准。3.2村庄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农村聚落无论从单体建筑外观,还是聚落规模、内部结构以及农村体系,都发生着巨大变化。村庄是数量最为广大的农村聚落,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类自发聚居形成的农村社区,也是农村的基本组织形式。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2.1线状蔓延趋势明显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变化,农民在选择新住宅区位时对耕作方便与否的考虑已大大降低。目前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已经脱离土地,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每天不是在居所与耕地之间往返,而是在居所和工厂之间穿梭。这大大的影响了农民建设新住宅时候对房基地的选择,由于沿路修建房屋不仅出入方便,而且潜在商业价值较大,可以开设商业店铺或者建商铺出租,因此只要符合土地政策,农民多选择在村落对外交通干线旁新建住房。有的村庄甚至呈现出“十里长街”的“捧字房”,格局统一,既无单体建筑美,更无群体构造美,形成毫无特色的村落空间结构和单调的视觉效果。3.2.2村庄形态逐步向紧凑的格局演化随着“迁村并点”的不断深入。村落相向扩展或大村并小村的现象将逐渐增多,村庄集聚表现出以下几种类型:12”①交通闭塞的村庄向交通便利的村庄集中;②经济落后的村庄向经济发达的村庄集中:③规模小的村庄向规模大的村庄集中;④邻近集镇的村庄向镇区集中;⑤几个行政村在不打破行政界线的前提下互相向接壤的中心村集中。由此,村庄形态逐步向紧凑的格局演化。过去村庄分散的布局逐渐被改变。人口集中性增强,这就要求在合并后的农村重新进行规划设计,以适合多数人居住的需求,并同时对公共环境景观进行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2.3空心村出现根据村落住宅地异质性和新修房屋的比重,薛力把“空心村”发展过程划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I.初期阶段,农户的收入逐步提高其差距也日渐增大,经济水平高的农户开始在村外围建房,村庄开始进入空心村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农宅的更新率不大,一般低于30%,村庄中新旧农宅的异构现象开始有所表现。II.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建住房逐渐增多,内部的农宅日趋老化以致废弃,此时村庄开始进入空心村的中期阶段,新建住宅的比例约在30%一70%之间。III.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村庄农宅的更新率也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农户逐渐迁向村外围,村14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内的改造环境变得相对宽松。因此,村庄在外延扩充的同时也开始内涵发展,此时村庄开始进入空心村的晚期阶段,新建农宅的比例一般在70%以上,村庄开始出现新建农宅的同构现象。[271空心村的出现,使村落内部的用地变得宽松不像原来那么的紧凑,给改善村庄的环境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在村庄内部建设公共设施,居民休息、交往、儿童玩耍的活动场所,既美化和提高了村庄的内部环境,又远离交通主干道,增加了儿童活动场地的安全性。3.2.4村庄空间功能向多样化发展传统村落主要是居住和休闲的生活空间,只有很少量的、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建筑用地。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村庄发生着巨大变化,己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从事单纯个体农业生产的传统聚落。如今,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市场化等多重机制的作用下,一些有条件的村落,率先从单纯的以农业生产为主发展为工业,农业、商业的混合型村庄。农村的生产要面临着变异、分化与重组,村庄正由“同质同构”向“异质异构”转变,从分散布局向集聚居住转型,脚1同时,村庄性质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乡一体化成为了当前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农村景观也必将随着村庄格局的变化而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3.3农业景观的变迁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21世纪里的农业同样将在中国城市化的新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对于农业的理解从广义的理解为包括农、林、牧、副、渔的第一产业。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城市和农村尤其是在发达地区,其文化水平、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在缩小,而在生活环境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农村那闲暇、恬静、清新的田园环境是生活在喧闹、嘈杂城市中的人们所向往的。因此,我们应当规划、建设、利用并保护农村景观,使其具有农业生产调节环境、休闲度假等多方面的功能。圈7我国农村的梯田景观Fig.7Terracelandscapeinchina图片来源:网络收集农业景观是农村景观的主要景观类型,是区别农村景观风貌和城市景观风貌的最根本特征。总体来说,由于占地面积广阔,地理类型多样,产生了丰富的农业景观类型,而恰是这类生产性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景观决定了农村景观的整体(如图7)。总体来看,中国的农业大体上经历了以刀耕火种为特征的原始农业,以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和以投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三个阶段:(1)原始农业时期,是野蛮时代人们生存的依托,在人类与自然抗争的漫长历史中形成的,当时农业生产工具落后,种类少,生产水平低下,因而只能靠大自然的力量去恢复地力。有轮垦制、烧垦制的耕作方式。这类轮歇丢荒的耕作制度是极其粗放的土地利用形式。(2)传统农业时期,传统农业是一种技术状态和资源要素水平长期内大致保持稳定不变的农业状态。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和应用,原始农业进入传统农业阶段,发展了各种形式的灌溉农业,如引河水进行自流灌溉,引地下水灌溉,修建水井或坎儿井等发展井灌,具有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对大自然依赖性高的特点。(3)现代农业阶段,是在20世纪初采用了动力机械和人工合成化肥以后开始的。现代农业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不同。是一种开放式、交换性、先进型的高水平农业生产力系统。它的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所以,现代农业也成为商业农业。它着重依靠的是机械、化肥、农药和水利灌溉等技术。是由工业部门提供大量物质和能源的农业。[29,30,311现代农业景观与传统农业景观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城市环境质量变差,城市居民对农村特色景观的向往和旅游业的发展,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逐渐向观光休闲农业转变,形成了当前农村景观又一个新的发展方向。16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4新农村景观体系4.1新农村景观体系框架构建“景观规划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提出了对环境的创造性保护,人居环境的改善,乡村景观规划不仅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且成为乡村景观规划追求的境界,我国未来农村绿化将与乡村景观规划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走农村绿化景观化道路,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人类未来最适宜的居住空间,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321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构建对于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起着重大作用,应该成为农村规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农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诸多的问题与困难,完全套用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编制办法显然有失偏颇。景观系统规划不是单纯的专项规划,也决不只是一个种植规划设计的集合,而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因此本论文从宏观的角度来进行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的构建。以期此景观环境体系的构建具有可操作性,可以针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起到控制其村落布局肆意蔓延的作用,所以本体系的构建特别强调对近期建设的规划控制性。合理规划控制,使城镇与农村绿化网络由城市一郊区一农村依次连接、延伸、贯通,构成城乡一体的环境景观空间网络体系。使城市景观绿地系统和农村景观绿地系统相互连接,形成绿色生态城市一绿色生态镇一绿色生态村环境景观体系链,将农村建设成为城市的绿色氧吧。以滨水防护林、防污染隔离林、环镇保护林等为隔离工业与生活区、建设区与非建设区的绿色隔离屏障,以道路林带、水系林带、农田林网为网络,链接城镇公园,郊野公园、生态果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生态主体,建立“布局合理、功能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特色、景观优美、生态型”的新农村景观体系,并将其最终与广袤的大自然环境相融合。4.1.1新农村景观体系的框架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现代化,面向城乡一体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农村规划,尊重农村地域条件和乡土文化特色,将农村、农田、道路、河流、池塘、山地、林她有机组合,建设“点、线、环、廊、园、林”相连通的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1)点:指民居庭院。民居庭院绿化可以使每户居民院落各具特色,以提升民居的景观视觉和生态环境质量。(2)线:指农村镇区内部的街道空间。除了满足交通功能外还是农村居民日常娱乐、休闲、交流的户外空间。绿线的形成,有助于与农村外部的廊、园、林空间形成贯通的绿色景观廊道。改善大气对流状况。广场往往与线性的街道空间相联系,是居民们进行娱乐、交往、休闲的场所,提高农村居民日常户外休闲娱乐场所的环境质量,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3)环:农村建设区周边地区依据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绿带,形成环农村保护景观林带;在农村企业与农村居住地之间,建设隔离防护林,将工业与生活安全隔离,并起到协调两者环境景观的作用;在农村传统聚落和新区之间,建设景观林带,将二者隔离,即是对旧区的保护措施,17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又起到对新老建筑景观融合、协调的作用。(4)廊:按照“水网化、林网化”的理念和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格局特点,建设“绿色廊道”,增强农村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水系之间、农田与林地之间的连通性,规划农村的田园、森林、河流等大地景观,形成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等三网相融的绿色生态网络系统,是控制农村环境景观体系的脉络。(5)园:根据当前农业旅游的发展趋势,和农村居民对游憩公园的需求,在遵循农村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分别形成自然公园、文化公园、农业观光休闲园、社区公园等。为农业观光旅游、自然资源保护以及农村文化、居民活动提供场地,通过旅游促进农村的景观建设,缩小城乡差别,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景观品质提高和乡村特色塑造的重要部分。(6)林:在退耕还林的时代背景下,根据立地条件分别设置平原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山地保护林、滨水防护林、防污染隔离林、环镇林带等为绿色生态隔离屏障,以道路林带、水系林带、农田林网为网络,链接城镇公园、郊野公园体系、农业观光园、生态果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生态主体,起到生态纽带的作用。4.1.2新农村景观的规划重点(1)新农村景观规划应该放眼于整个城镇区域,在城镇体系以及农村规划标准的指导下,参考农村所属的当地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域规划,统筹考虑城乡景观融合和差异的关系,兼顾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使城乡协调统一发展。(2)对村庄现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汇总,绘制现状图,统计各类数据。以作规划参考,并为以后的规划管理提供原始依据。(3)合理安排各类绿地在农村中的分布,采用分散而均好的带状绿化构成开放、连续贯通的农村绿地网络系统,为农村居民提供舒适、安全、优美、实用,具有地方文脉特征的游憩、交往空间。(4)加强对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和现有林地、水系、传统民居建筑,宗教建筑等的保护,协调好保护和更新之间的关系,突出农村田园风貌建设。(5)针对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现状,确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动态指标体系,以适应于农村未来的变化发展。4.1.3新农村景观体系中绿地的分类绿地系统是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的重要一部分,将绿地系统单独分类进行研究有利于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的构建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形成。(1)绿地分类新农村绿地系统是城乡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层次性。在城市绿地系统分类中,根据的依据不同,层次的分类也不同,城市绿地系统分类大多从社会学角度、环境学角度、景观生态学、人居环境等角度进行分类。农村的绿地系统规划与区域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城市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本研究将从空间角度对其进行层次分类。(如图8)18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大环境绿地系统下层次分为农村绿地亚系统和农村建设区以外的绿地亚系统。农村绿地亚系统是农村建设区内各类绿地按照农村村域规划和农村建设区总体规划为指导或同步进行规划时的基本要求进行合理的空间配置构成的,下一层又分为农村建设区内的建筑空间外环境绿地子系统和建筑空间内环境绿地子系统。农村内环境绿地子系统是指垂直绿化,它是将来农村绿地进一步深化的必然内容,也是提高农村绿化覆盖率的重要内容,农村绿地外环境子系统是相对于农村绿地内环境子系统提出的,建筑空间环境外的各类绿地组合,是农村绿地亚系统的重要组成。农村建设区以外的绿地亚系统就是农村建成区以外,村域以内的各类绿地组成的系统。图8农村绿地系统框架Fig.8Countrysidegreensystemframe(2)绿地亚系统分类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中绿地亚系统的分类,考虑到农村内常存在一些农田,自然植被,同时由于农村建设区之外的绿地可以基本满足人们对自然的渴求,建设区内更多的是缺乏游憩空间,应注重建设区内公园绿地的建设;附属绿地能够保证建设区环境得到普遍改善;防护绿地则有助于污染的隔离、环境的保护。因此将绿地分类为: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农林生产绿地、自然绿地五类,(如图9)农村中农田占有相当大的面积,是农村绿色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作为生产用的苗圃可以满足农村以及城市的用苗需求(这与大城市有显著不同),在农村里没有必要单独设置城市中的生产绿地。因此,在农村中提出农林生产绿地,主要以生产为目的为农村服务的绿地,包括圃地(即为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或者经济林等)和厂一公园绿地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广一附属绿地农村建设用地中公共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农村绿地}一防护绿地农村中具有卫生、隔离、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广一农林生产绿地主要以生产为目的为村民服务的绿地一自然绿地农村建设区内限制待用绿地图9农村绿地分类Fig.9Countrysidegreensort19统j耋i耥张豫际好岈黜躲{霎张桶蛳酬纳妪躯戡数村忖蒯榭统系亚地绿外堤设建村农一地绿域农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农田(即以农业生产为目的的绿色空间)。农村建设区内绿地的空间配置构成了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的亚系统,对其中的绿地进行分类有利于规划的实施和绿地经营管理的进行。农村建设区外绿地亚系统,主要指水源涵养林、山地保护林、濒水防护林、生态果园、湿地公园等以及高速公路和市级、镇级道路林网等,是城乡一体的绿地系统的骨架,属于大地景观的范畴,需要城乡统筹规划。本论文不作为重点进行论述。4.1.4新农村景观体系控制指标构建农村景观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系统,研究目的是揭示其内在的变化规律,然后对其进行调控、优化和预测。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大国,并正在经历城市化道路,农业的机械化和工业化、农民生活的城市化与现代化都将会彻底地改变农村目前的面貌。致使农村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不同阶段的农村有不同的规模,相应的绿地指标也应该是不同的,所以农村绿地指标也应该是随着农村建设的进行而呈现动态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居环境的生态性和舒适度,才能为农村创造一个宜居的景观生态环境。当前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没有一个统一的通用指标,只是在文件<农村规划标准》(GB50188.93)1994中规定了农村规划中的公共绿地占建筑用地比例最少为2%,最多为6%的标准;面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急需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绿地指标来指导和控制新农村建设。现行的城镇绿地系统规划通用指标根据2002年国家建设部出台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GJJ[r85.2002标准),主要有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绿量。这里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同于2002年之前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镇中三大绿地指标的计算公式为【33】: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S/人)公园绿地面积是指城镇各项公园绿地的面积之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则是城镇中居民平均占有的公园绿地面积。②城镇绿地率城镇绿地率m只城镇绿地面积之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x100%③城镇绿化覆盖率城镇绿化覆盖率是指城镇绿化覆盖面积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它反映城镇绿化水平的基本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城镇绿化覆盖率(%户(城镇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的面积,城镇建设用地面积)x100%目前我国城镇绿化规划工作中,按照执行的“城市绿地规划指标规定”(城建1993—784号)文件中,规定了绿化覆盖率高于绿地率5个百分点的差值指标标准,是在上述量化指标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历年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低统计数字进行分析处理后确定的,(如表1)④绿视率绿视率是指人视野内绿色空间所占的百分比。我国专家对许多国内外城市的初步考察和寻访中,总结出当两侧的行道树大约2排,绿视率大于30%。绿化连贯度大于90%,该城市的风貌能获得人们的赞誉。绿视率成为评价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传统的绿地指标,对绿地建设中指标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新的标准。Ⅲ1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表I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1993)Tab.1urban毋mplanningguidelineofconsmlctminisWy(1993)(1)农村绿地系统规划指标的确定根据本章第三节对农村绿地系统的分类和当前在城镇建设中已经取得良好效果的绿地控制指标体系,我们建立农村绿地系统规划通用指标主要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绿量。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公园绿地面积是指农村各项公园绿地的面积之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则是农村中居民平均占有的公园绿地面积。计算公式为:农村建设区各项公园绿地的面积之和/农村居民总人口。在文件《农村规划标准》(GB50188.93)1994中规定了农村规划中的公共绿地占建筑用地比例最少为2%,最多为6%;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最少为50m2/人,最多为150m2/人。(如表2)襄2建设用地构成比例旧Tab.2composingscaleofconstructland我们假设公园绿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为Gl,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M,人均建设用地为T.那么根据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在50m2/人一150m2/人,我们可以根据公式GI=M/T(其中2%≤G1≤6%;50m2/)k≤T≤150m2/人)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农村规划标准》中规定的人均公共绿地(公园绿地)控制性指标为lm2/人--9m2/人。农村村庄一般处于广袤的田野中,生态环境相对于城市来说要好一些,但是在以前“开荒种田”政策的引导下,好多农村地区将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林地开荒成了农田,曾一度使粮食产量21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增加;但是在当前生态环境变差,水土流失严重,风沙肆虐的背景下,国家又提出了“退耕还林”措施,以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由此可以看出,农田的生态效益是无法和林地相比的,我们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不能因为村庄周围有农田就放松了对林地营造的标准。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中作为控制指标的人均公园面积应该达到9m2/人的标准。②绿地率指标村庄绿地率(%)=(村庄绿地面积之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X100%绿地对污染的空气沉降和过滤效果的大小与距离相关[36j:在林带疏密得当,2m/s的微风,粒子大小为平均值,大气中性(即没有垂直对流也没有逆温层)的条件下,当污染源靠近地面并距离林带仅10m时,50m宽的林带可过滤掉80%的气溶胶;若污染源距林带100m远,则吸尘效率下降到38%;若150m远,则仅有30%的吸尘效率。此外,树林越高,层次搭配越合理,过滤效果越好。因此,静风天气依靠城市环流来减轻污染时,森林越是紧靠城市就越有效,远郊的森林此时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城市近郊的草皮和农作物作用也很小。在最好的条件下,50m宽的林带可以减少50%左右的气溶胶,则100m宽林带可减少75%,200m宽林带可减少85%以上,500m宽林带可减少95%左右。由于实际的综合条件常常很难都达到理想状态,所以一般情况下的效果不会那么好,要想达到较好的效果,一般林带应在500.1000m。“前苏联斯雷尔诺夫在(利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评定森林卫生保健效果)的研究中测算了90个不同条件下城镇的有害气体(s02,CO,N02)的平均和最大浓度与城镇规模、企业人口数量、市内绿地率和周围地区森林覆盖率、气候气象等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一个理想的城市,其市内绿地与市郊绿地应具有下例比例关系:倘若城市周围森林覆盖率分别为:5%,10%-15%,16%.20%则要求城市绿地率相应分别为:30%,26%-24%,16%.15%。在城市周围缺乏森林的条件下,城市内绿地率应在30%.50%,才能起到改善市内大气卫生状况的作用。”[371以上实验所得数值是将城市和其周围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的测算,但是我们说生态的理论是相通的,没有城市和农村之分,城市和农村只是我们行政上的划分,所以此实验数据亦适合于农村区域。“千年来人类活动的结果,使我国从多林国家(森林约占全国上地总面积的50%.600,4)逐渐变成少林国家(森林而积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不足)。pq”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是多么的低!根据斯雷尔诺夫所述的标准,按照13%的平均森林覆盖率,我们国家的新农村绿化率应该达到26%-24%;但是斯雷尔诺夫所述的标准仅是生态作用下绿地率的评价标准。加上农村绿地还要满足居民的游憩、观赏等的需求;分析斯雷尔诺夫的结论,我们不难看出,宏观上当森林覆盖率达到30%.50%时生态环境才比较理想,所以,要创造宜居的新农村景观环境,农村建设区应该达到绿地率最低30%的标准,才能创建生态的、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的对不同立地条件的农村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指标。③绿化覆盖率指标目前执行的“城市绿地规划指标规定”(城建1993.784号)文件中,规定了绿化覆盖率高于绿地率5个百分点的差值指标标准,与实际情况有些偏差,平均差值2.1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绿地建设构成中,主要以地面的绿化为主,缺乏立体绿化,使绿地率与绿化覆盖率的差值偏小。[391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满足地面绿化的基础上加强立体绿化的比例,到2020年使农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5%。22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综上所述,农村的绿地指标应建立在国家的指标之上,以满足农村居民需求为主,兼顾生态、美化、观赏的要求来制定。结合实际,构建多元化指标体系。我们的国家地形地貌比较丰富,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应该按照不同区域空间特点、不同农村规模等实际情况的不同,因地制宜地构建多元化指标体系。4.2新农村意象景观体系从农村绿地的观赏效果出发,以景观为中心,应用林奇(KevinLynch)通过心理实验提出的最具有识别性(Identity),最能唤起人们对城市印象能力(ImageAbilityl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五大要素(Path-Edge-District-Node.Landmark)组合,I帅1提出塑造农村意向的农村景观环境意向体系,这种体系可以增加农村的吸引力,尤其对旅游型的农村,可以增加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在规划中,除了从绿地的功能、景观生态学角度考虑外,应该也从景观审美的角度重新审视景观环境系统的规划,创造出具有特色、使人印象深刻的农村。将农村镇区环境景观系统分为公共活动区景观、边界景观、本底景观。公共活动区景观主要指为公共活动提供服务的场所,其中包括标志性景观、节点景观、道路景观。标志性景观是指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起到定向作用的景观,节点景观是指人们可进入的在焦点位置处的景观,如交叉路口、道路起点和终点、广场等人流集散处,道路景观是指通道内的线性景观。边界景观是指不同区域的分界线处的景观。本底景观是指具有普遍绿化性质的、能够衬托整个区域,具有共同绿色特征的景观。(如图10)农村建设区绿地亚系统公共活动区景观绿地边界景观绿地本底景观绿地图10农村绿地景观意象体系FigA0Ctrcenlandscapeimagosystemofcountryside4.3新农村聚落景观体系规划设计研究标志性景观绿地节点景观绿地道路景观绿地当前农村聚落依然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及周围环境的综合体。农村聚落与广大农村居民生产冉生活息息相关,有着浓厚的生活基础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其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街道、广场、公园、运动场等人们活动和休息场地,还包括供居民洗涤饮用的池塘、河沟、井泉,以及聚落内部的空闲地、菜地、果园、林地等部分。农村聚落是农村景观环境体系很重要的一部分,包含了景观体系中“点”、“线”、。面”、“环”的体系构架。农村本身坐落于田野之间,相对城市有着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村落之中,每家每户有着小果园、小菜园环绕在房前屋后,呈现出一派乡野的农家风貌。随着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居民房前屋后的土地曾被硬质地面所代替,绿化从人们的眼中消失。随着农村规划和建设的加强,特别是在一些富裕村,农民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以后对居住环境质量和视觉美的要求23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越来越高,农村绿化、美化和生态化被重新纳入了规划。4.3.1“点”一民居庭院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庭院是中国传统空间体系的核心,“院落”是中国传统建筑组织群体空间的基本单元,庭院空间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是在长期的聚落居民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具有浓郁人文气息和自然气息的私密空间。在农村,庭院里可以安排生产、起居、用餐、休阑、储藏、晾晒等多项用途,由于农村庭院是生活和生产场所的一部分,所以对这部分空间处理应该注意其多功能性。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就有很多对庭院的描述。(如表3)表3【划与庭相关的词汇Tab.3glossaryaboutcourtyard农村的庭院属于居住型庭院。从构成形态来看,居住型庭院可按四个方向所聚合的单体建筑情况,分成三种基本模式(图11):1.四合院形态,庭院四周都有单体建筑围合。2.三合院形态,庭院三个方向由单体建筑围合,另一方向由院墙构成。3.=合院形态,两个方向为单体建筑,另两个方向由院墙或围廊构成,南方许多住宅为避免西晒而不设东西厢房,就属于这种形式。142]由于我们的国家人口多,耕地少,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当中,很多的民居面临着修缮和改建和减少人均用地的问题。如何保持传统民居的特色成了当前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改建过程中应该保留各个地方民居的不同布局形式,以形成不同地域的民居空间布局特色。农村住宅形式有别于城市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是传统风俗、生产,生活习惯与现代生活节奏融合的结果,有着其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累积的丰富人文气息。而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途径,农民从这种庭院经济中得到了实惠,由于在庭院中种植经济作物具有方便、易于管理的特点,所以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总体庭院景观缺乏景观视觉考虑的规划设计。如何才能让农村居民的庭院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同时具有美的景观呢?本论文试图以现代景观学为基础,遵循形式美的原则,在兼顾生产性的基础上对农村民居的庭院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从庭院景观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叙述:24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1)种植设计树木,是庭院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改善院落小气候,为居者提供一个好的小气候环境:还可以为家畜家禽提供遮阳的场所。四合院(1)北京四合院(2)山西窄院(3)广东四点金岛圈圈圈三合院(1)浙江三问头(2)徽州三合院<3)云南坊一照壁囱露目二合院(1)北京四合院后院(2)苏州多进院图11居住型庭院基本模式(Fig.11Basicpattemoffolkdwellingyard)庭院植物种植的树种选择要因地制宜,选择当地树种。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域气候条件不同,对阳光的需求也不相同,故庭院种植乔木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种植。院内种植遮荫树,搭设葡萄、藤萝架和花架等来改变局部光照情况。南方地区由于日晒强,夏季的荫蔽很是重要,而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漫长,规划设计应考虑采光的需要。植物配置上要乔、灌,花、果、蔬相结合,突出四季特色,适当栽植秋色叶树种,丰富庭院的色彩。要把绿化、美化、彩化、香化、田园化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农家小院悠闲、舒适的氛围。以生产性的果树和用材树种为主,兼顾观赏功能。(2)蔬菜栽培景观高效的组织庭院栽培,可以获得健康的有机食品,满足生活所需,美化庭院,甚至增加家庭收入。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如何利用蔬菜的种植营造庭院景观。许多蔬菜都有漂亮的叶子和花朵,以及沁人心脾的香气,它们可以像其他的庭院观赏植物一样,让庭院变得生机勃勃,赏心悦目。同时对于改善庭院的小气候也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许多蔬菜本身也可用于观赏,如甜藕,荷花花朵娇艳、花香四溢,又如生姜,姜花洁白如雪,近年来25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被当作鲜切花利用。花架的设置,不但美化庭院,还可以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选择藤蔓类蔬菜,如:丝瓜、黄瓜、葡萄、葫芦等;试想一下:屋前栽植几棵南瓜,使其攀援爬到屋顶,秋天结出硕大的红色果实,置于屋顶;花架上挂满串串葡萄,柿子树上结满了金黄的柿子;木槿花开了,银杏叶子黄了⋯⋯将是一幅多么让人向往的优美、恬静、收获的农村庭院风光。(3)水景环境庭院中要经营好水环境。南方地区雨水充沛,下雨的日子甚多,所以院内终日潮湿润泽,为此南方院内铺装多用花岗条石或卵石密排,周围留出排水沟槽。逢雨日,檐头滴水如注,有如株帘。而北方缺水地区为弥补此缺陷,往往院中央开凿水井是普遍现象。“)设施景观庭院中的水井、农具是庭院中具有人文色彩的景观要素。传统农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用性广等特点,如:石碾、石磨、石马槽、筒车、辘轳等,是具有明显乡土特色的农村小品景观,对农村景观风貌的塑造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4.3.2“线”一街道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据《辞海》(1080页),街道的定义为旁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街道,作为交通的通道首先从属于道路。道路是伴随交通而产生的。《尔雅》(注:《尔雅》是中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和名物的工具书,约成书于秦汉之际。)中讲道:“道者蹈也,路者露也。”中国传统的农村街道景观设计,是依据自然的地势、地貌、山川、河流等自然环境而设计的,是一种“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设计思想,体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融契合的设计理念。脚1所以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我们要本着这种设计理念来因地制宣的对处于不同区域的农村进行改造建设。凯文·林奇(Lynch)在《城市意象》中把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地标作为城市研究的五个基本要素。要求街道应在立面、肌理、气味、绿化等方面形成明显特点。而对于农村来说,也是适用的,唯一不同的是农村的地域人文可能会更浓一些,其实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注重风土人情的表现,也应成为街道特征之一。街道作为线性的开放空间,除了具有交通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街道展现给观者的不仅仅是街道的外在景观,还展示了街道中人的活动所体现的不同村庄的各自空间特点和传承已久的人文文化和场所精神。(1)标志点可以代表农村象征的标志点,它们往往最容易识别,也最容易记忆,比一般地区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更能勾起人们对村庄的向往和美好的回忆。传统村落的空间标志由于形成于不同年代,往往还是时代的标志,历史的标志,更具有图12村头路边宗教建筑Fi}12Roadsidereligionarchitecture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深刻的人文内涵,各种纪念碑和一些历史文物皆属此类。还可以抓住那些反映地理、历史、文化、风俗的地名和典故,借作标志。街道中的标志可以是建筑,可以是历史悠久的古树名木等,带着历史的沧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图12)(2)特色空间民族或地区文化特征的地方性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需求下,产生、发展并逐步完善形成的。比如,北方的环境和生活造就了开敞明朗的空间布局,江南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则衍生出江南的深弄幽巷。再如,富有地方特色的广东和闽南一带的骑楼,将沿街公共建筑的底层局部或全部架空,允许人们进去活动,适应了当地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为居民提供了风雨无阻的活动空间,同时又扩大了人们视线内的街道尺度感。[421在新农村的街道建设中,应该着重以上特色的营造。(3)新农村街道景观设计街道不仅具有物质的属性,同时还有文化的表征,由于历史的沿袭和文化的积淀,融入了该地区民族的环境特征、风土人情价值观念及文化思想,这些集中反映在街道整体景观上㈣。本论文运用规划学、现代景观学、建筑学三个学科理论相结合研究新农村街道景观的规划设计。农村街道景观构成要素包括物质要素和人文要素。1)物质要素包括: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①自然景观包括地形地貌、植物,水体。地形地貌是街道所处地域的特征,如平原、丘陵、水乡等不同的地理特征,只有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精心设计的街道才是具有地域特色和个性的街道。绿地是环境建设的基础,若要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必然离不开绿化。141植物除有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休息、娱乐场所等作用外,还为人们带来自然意识和生机,是美化环境、创造丰富而又和谐优美景观的重要手段。乔木具有高大的体形,以粗壮的树干、变化的树冠在高度上占据空间;而灌木呈丛生状态,临近地表,给人以亲切感:花卉具有花色艳丽、花香馥郁、姿态优美的特点,是景观环境的亮点;草地是外部空间中最具意义的背景材料;植物的有机组合,特别是随季节更替的生长变化,给景观环境带来无限生机。14Sl在农村街道景观中,在街道与民居房屋外的过度地带如果开辟菜圃和果园,种植蔬菜或者果树,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将会使村落的街道景观更加具有田园风光。水体:在南方水源充裕的区域,街道一般是和水系相联系的,古代甚至就是河道代替了街道的功能,用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交通的需要。现代大多要不就是在河道的边上重新建立了滨水街道,要不就是将原有的有保留价值的传统聚落作为历史文物遗产保留,居民另辟新区居住。②人工景观包括建筑、街道铺装、水渠、街道小品、宣传广告。芦原义信在他的《街道构成》一书中写到:“街道,按意大利人的构思,两旁必须排满建筑图13村庄河边的游憩广场Fig.13Ariverineesplanadesquareincoun埘side形成封闭空间,就像一口牙齿一样由于连续性和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韵律而形成美丽的街道。[49,50l路面设计首先要根据交通功能的需求,对路面材料、结构、形式等加以选择,以提供有一定强度、耐磨、防滑的路面,同时也要注重视觉的感受。色彩质感是指构造物色彩和材质给人的感受。色彩和材质是感官审美对象的属性之一。pl】在街道的路面设计中要对街道的路面材料、颜色和质感予以充分的考虑。水渠是在农村常用的一种排水系统,用于家庭污水和雨水的排放。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水渠的铺砌材料应该选用当地材料,最好不使用水泥铺砌。农村街道的小品具有区别于城市街道小品的显著特征,当前很多农村大搞欧式雕塑、不锈钢雕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图13),应该因地制宜的应用广大农村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农用器械的抽象作为雕塑,既有乡村景观的特色,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里面。宣传或者一些商业广告,在农村往往采用在建筑墙面上涂写的方式。当然这有它的历史因素的原因在里面,也可以说其中也包含了人文的特征,我们应该运用景观设计手法去设计农村的宣传栏,使其在质地和形式上都不是那么的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2)人文要素主要包括:人的行为,表现为交流、观看、娱乐及风俗习惯等。当前仍有很多的农村居民保持了在街道上乘凉、交往、游戏等习惯。街道空间是历史文化的有机产物,它的诱人之处在于它的非装饰性的历史积淀。设计者只有体会把握住了这种历史积淀,才能有的放矢的去做设计,虽然设计不能决定一切,但设计对于空间,活动范围的界定仍是必要的前提。在设计过的空间范围内,存在着接纳或排斥某一风俗、某一群体习惯的明确意义。如果这种设计能与当地风俗文化相符合,或与其变化的趋势相符合,那么居住在此地的人们就会准确无误地运用它,传达出它所项期的信息。环境也因此成为记忆的唤起者,成为场所。阿城有一篇小说《树桩》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文革末期,云南某小山村的人们忽然发现允许再唱山歌了,纷纷想在街上重开一次对歌大赛。但二三十岁的人们谁也唱不出、唱不好,甚至不知道山歌是不是这个样子唱法、这样地编词。于是有人想起一位平时被人叫做树桩也像树桩一样木然的老头大约就是当年的赛歌工。于是请出与当年一起比赛的二位老婆婆重新对歌。老人们清开喉咙唱起自编的歌词,并不高雅,更不政治,老人们原汁原味,活生生是山里唱出的声调、山里人的想象力。仅沿一条窄街繁衍出来的一个小村沸腾了。故事最后说:树桩重新唱活了一条街。故事中绝少对建筑及风景的描绘,但若拍成电影,街景当是可以想见的。在那个年代,山歌比样板戏更属于那条街道。由建筑师的角度来看,这条窄街由于树桩老人把山歌的唤回,重新获得了场所的意义。p刈由此可以看出,人文景观对街道来讲是多么的重要。一条街道的活力比物质实体的景观要重要,所以为了保持街道的活力,营造街道景观的时候沿街要尽可能布置多功能性建筑,这样,到街道上的人就会因图14西安半坡遗址为其不同的目的性而数量增多,有了具有活力的人的F1昏148“po5m”“”存在,那这条街的活力也就有了。由于农村居民具有图片来源:中国城市建设史在街道上停留、交往的生活习惯,所以应该在街头巷尾为人们设置可以停留与人交流的空间。28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4.3.3“面”一广场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在中国传统聚落布局中,由于长期生产生活、适应环境和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出现了很多具有非生产性活动的场所。如:西安半坡遗址中央有一座较大的房子,约lOm*12m,系圆角房屋。(如图14)屋内未发现一般的生活用器,显然其不同于生活居住用房,应该具有某种非生产生活的功能,并具备极其重要性,而位于中心地带。传统聚落的核心场所往往是商业的集散地,娱乐活动中心,休闲娱乐聚会的主要场所。通常数种功能合而为一,在某一时段内,某种功能有主导性,譬如云南丽江古镇的四方街,原来有商业集散地的功能,(如图15)人们大都来这里赶集,交换所需要的商品。而今天,由于历史的演变,以及近年来的旅游业冲击,变成了一个主要的休闲娱乐场所。本地的居民在此休闲娱乐,来到这里的中外游客也在此体察民风民俗。功能有了巨大的变化It这里既有历史的发展,促其缓慢演变,又有其旅游业突飞猛进,促使其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异。但四方街的物质形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传统聚落中有譬如鼓楼、宗祠、庙宇、牌坊、崇拜的老树等承载当地居民精神寄托的载体,所处的场所是充分表现当地民风、民俗的场所,但位置不一定处于聚落的中心。商业活动、娱乐、结交邻里是传统聚落核心里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村娱乐活动占有主导地位多是演戏或是村民之间的民俗活动,这也是传统聚落里主要的娱乐方式。综上所述,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和精神寄托等方面的影响,农村居民是需要有一处公共活动的场所的。所以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基于对农村居民生活习惯的尊重,对民风民俗、历史文脉继承和对当前居民某些生活方式变化的考虑,提出以下新农村广图15云南丽江大研古镇四方街场规划设计的思路:Fig.15Si.fangstreetindayantownofYunnanLijiang(1)空间的层次化和功能的多样化来源:‘传统聚落与现代城市居住区居住理念的对比》首先,基于对场地的考虑,农村广场的规划设计应该是尺度宜人的,不能盲目讲求大尺度。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村居民,要根据居民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进行规划设计。基于当前有些农村居民人口大量外出打工。留守的多为老人、孩子、妇女等弱势群体,设计中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应该多考虑他们的使用,注意无障碍设计和教育性场所的营造。(2)地方特色和文化的传承广场设计应注重特色性和文化的继承,广场通常是村庄历史风貌、文化内涵集中体现的场所,其设计既要尊重传统、延续历史、文脉相承,又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纪念性广场运用历史建筑符号来表现村庄历史延续的隐喻、象征、和装饰手法是农村广场设计的发展趋势。如199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金华兰溪的诸葛八卦村,其村庄的中央保留至今的广场设计为八卦中的阴阳鱼组成的圆形广场,一边为水塘,一边可作为晒场或集会的场所。(3)广场绿化是广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广场绿化应根据各地特点、风格以及广场的使用功能、面积大小和形状来布置。一般广场的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绿化可从立体层次来考虑,高大的乔木,灌木可作为对景和主体;低矮的灌木可以分割平面、组织交通,起一定的内部图案作用;草皮适宜于活动人数不多、人们短暂休息的场所。公共活动广场要满足人的活动,铺装面积大,便于人们活动。近来农村中广场设计已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设计手法都在照搬大中城市广场的设计手法一不锈钢雕塑、大理石或花岗岩的铺地、规则的图案,广场面积没有与农村实际情况相配套,与农村景观物质空间形态格格不入,严重地损坏了乡村的特色风貌。(如图16)农村中广场设计不应强硬模仿大中城市广场设计手法,可结合农村独有的特性,采用一种质朴的设计手法,利用当地材料、传统符号、社会、人文特色,展示地方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强调节点的实用性、观赏性、地方性与艺术性的结合。4.3.4新农村建筑景观的更新与发展“从设计对象中发掘建筑的文化内涵,并加以时代的创造,丰富建筑艺术的表现力,这是我们一贯的追求”——吴良镛。本章主要是从建筑的艺术性和观赏功能的角度来讨论农村的建筑。根据《农村规划标准》中建设用地的构成比例规定,农村中建筑和构筑物占整个建设用地的比率为426.4—82%不等。也就构成了农村景观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而此农村不同于彼农村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地区建筑上的差异,研究农村建筑景观构成,对于农村的风貌形成和形象设计,具有现实意义。中国的传统民居,都是受着气候、地域、文化、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环境设计理念和民居的建筑风格。但是我国传图16村庄内钢雕广场Fig.16Sculptmesquareincountryside统民居都是在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理念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起来的,民居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当地民风民俗和宗族观念,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在不同地域的条件下,结合本民族文化特征,园地制宜的衍生出了丰富的建筑形式。许多传统民居经过长期演变,仍蕴含着丰富且朴素的环境理念,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如江南的建筑飞檐,一方面有它的形式美在里面,另一方面飞起的翘角将人的视线引向天空,巧妙的构思无形之中将建筑所处的环境空间扩大了,将环境和建筑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传统建筑中有很多优秀的设计方法都是我们今天的新农村住宅设计可以借鉴的。建筑作为农村景观的主体,也是构成并制约农村景观的基本因素。传统建筑由于其文化地位、文化价值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一方面,对于体现传统建筑艺术或古代文化风貌的有保留价值的传统古建筑,要采取妥善保护的方式。另一方面纯粹单一的保护老建筑,并不能使其真正焕发生机,没有功能依托的建筑最终还是要灭亡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老建筑在功能上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要,传统民居与现代人的生活之间表现出了许多矛盾:①传统民居和现代家庭结构的矛盾:传统民居容纳的~般是封建家长制大家庭的生活模式,而现代生活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从过去的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过渡,一个家族集居在一个大院内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小家庭生活的要求,昔日民居的族群院落的优越性正逐渐丧失。②传统民居和现代城市化发展的矛盾:我国人多地少,人口密度较高,随着人口的增长,用地日显不足,而农村中住宅规模比较粗放,同时一些传统民居空间较大利用不充分,十分浪费,应该减少人均占地规模。③传统民居和现代化生活之间的矛盾:传统民居缺少水、暖、电、气等设施,适应不了现代人物质生活的要求;也无法解决交通、防火、防灾等安全要求。④传统民居所包含的传统居住观念及风俗与现代居住观的矛盾:由于现代生活文化观念的变化,导致人们的伦理观、价值观及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变化,传统民居很难适应现代人精神生活的要求。”3鉴于以上种种变化,在新建筑的设计中应该主要是完善建筑功能空间,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增加新的功能,在保留传统建筑地域文化特征的同时,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创造出符合现代需要、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的“现代”农村建筑。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来规划设计新农村的建筑景观:①保护古建筑,增加文化底蕴古建筑所具有的形态、色彩、整体结构和空间环境以及所形成的整体面貌是农村的特色环境形象,是具有文化和历史的、承载着历史进程的标本,而这也正是某一地方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最直接的来源。如处于邯郸农村的邺城遗址,虽然现在仅存有金凤台,但是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却可以体会到当年曹操一统三国的气势和雄心。当前我们可以通过加固、修缮,使古建筑焕发新的生机,给后人留下历史的见证。②挖掘老建筑自身的空间特色,与新建筑结合以满足新的功能要求历史建筑的扩建和改造是个复杂的问题,根据实际项目的不同而有着千差万别的特殊性,但总的来看包含者两个主要方面的问题,一是“创新”的问题,即在保护原有建筑面貌的同时,采用创新的方法,设计出与原有建筑风格迥然不同的扩建部分,通过对比产生和谐。而对于那些历史和艺术价值较高的建筑来说,在扩建过程中,往往更多地考虑如何最好地维护原建筑的风格和面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整旧如旧”。二是“和谐”的问题,即历史建筑,与其扩建部分都要用一个整体的周边环境来衡量。新的建筑需要有自己的个性,但从另一方面又需要与周边的环境对话,融入整体的环境之中,不能在新旧建筑的关系上产生明显的裂痕。这种连续性或者有机性对于城市环境及保护建筑是至关重要的,缺少了这种有机性和整体性,剩下的将只足两个无关建筑的集合。p“③新旧建筑和谐共存新建筑色彩设计宜以传统建筑的典型色彩特征为主,建筑是多姿多彩的,建筑物用什么颜色,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是影响建筑的气势与风格的重要因素。如:徽派建筑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当前在深圳第五园的建设中,设计建设了被称为“新徽派建筑”的新建筑形式。既继承了徽派建筑的风格和典型特色,又运用了当前新的建筑技术和景观设计原理,收到得了很好的景观效果。(如图17-18)④建筑造型应在统一中塑造特色建筑造型的个性化有多种途径,可借助新技术、新材料的优势在质感和构造上进行拓展,在体量上别具一格,还可以在建筑细部,如门、窗、檐口、阳台等上面推陈出新。既可在细部上实3l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现个性化,也可在结构上显示魅力。⑤注重场所气氛的营造,体现人文环境传统建筑由于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和场所精神,给现代文明带来特殊的人文感受和历史回忆,文脉应从其人文价值入手,利用其特有的环境和氛围,使其在新的环境下焕发新的光彩。如:密云遥桥峪村是建于明朝的古村落。规划设计人员对现状房屋、城墙、设施等相关历史遗存通过村庄规划保护有价值的历史遗迹,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保留了珍贵的特色资源;设计人员也结合当地住宅特色采用毛石、片石、灰砖、青瓦等材料设计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很好的营造了场所气氛;提升了人文环境品质。4.4新农村文化景观体系研究从广义上说,一切景观都与文化有关,因为实际上所有的景观都从某种程度上受到人的行为和知觉的影响。文化景观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个要素:(1)心理要素(对环境的知觉和反映);(2)政治要素(Xff土地的配置与区划);(3)历史要素(民族语言、宗教与习俗);(4)技术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和景观建筑的能力);(5)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文化景观反映出文化的进程和人对自然的态度,是文化的起源、传播和发展以及存在价值的证据,同时它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因此,景观中的历史文化价值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旅游开发之中,我国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各具特色的烹食风味、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等等,均可成为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题材,构成了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巨大潜在优势。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文化景观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可视性可以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阳物质文化景观,是实体存在的,可以被人们肉眼看见的景观指衣食住行、语言、文字等;非物质文化景观主要指无形的、软质的景观包括意识形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道德观念、环境观念等。图”深圳第五园新徽派建筑Fig.17Thenwan-huistylearchitectureoffifthsgardeninShenzhen图18深圳第五园新徽派建筑入口Fig.15Theentranceofthenwan-huistylearchitectureoffifthsgardeninSha删m1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4.4.1物质文化景观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这是每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自己本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服饰文化,服装的颜色、图案都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在当前城市化的进程中,民族服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所处区域的自然和地理条件的不同,人们也发展了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例如:四川的辣椒,山东的煎饼,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的麻花等等,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农家饭因其环保、味“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农家饭的推广既继承了传统的饮食文化,又发展了农村的经济。足以看出文化景观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人,到了一个地方,听他们的方言,会有一种新奇感,出门在外遇到讲家乡话的老乡,会有一种亲切感,所有的这些都说明,这些多样的文化景观,造就了我们国家多样的农村风貌。农民们坐在村庄的街道上聊天、下棋;妇女到河里洗衣等等,这种由生活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构成农村生动的生活场景。4.4.2非物质文化景观民风民俗在农村中存在方式可用抽象的和具体的两种方式来概括,抽象的是指该地区公众共有的集体价值观念和心理意识;具体的表现在建筑形式、环境创造、社会交往、喜丧活动及行为标准等方面。民风民俗共同构成地方人文生活景观,并对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该地区的记忆与印象。设计中应为地方风俗的体现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对地方风俗加以宣扬,对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加以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将使农村给人一种特色鲜明、文明久远的形象。民风民俗反映出特定地域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是农村民俗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乡村传统节日,汉族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藏族有浴佛节、雪顿节;彝族有火把节;傣族有泼水节等,五彩纷呈。还有农村的游春踏青、龙舟竟渡、赛马、射箭,荡秋千、赶歌、阿西跳月等各种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乡村风俗习惯,如我国各地的舞龙灯、舞狮子,陕北的大秧歌,东北的二人转,西南的芦笙盛会等都脍炙人口。还有各地民间工艺品,如潍坊年画、贵州蜡染、南通扎染、青田石刻以及各种刺绣、草编,泥人、面人等,无不因其浓郁的乡土特色而深受游客青睐。””’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想体现出地方特色必须要延续当地的文化,把当地的特色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提炼其中的要素和文脉,将其转化为现代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源泉,创新不是一味的拿来与当地文化不相容的全新文化,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让新农村景观具有吸引力。4.5新农村观光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随着当前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居民厌恶了当前城市的钢筋混凝土,从内心有强烈的回归自然的想法。近年来,出现了与旅游相结合的观光休闲农业游,观光休闲农业是一种将农业与旅33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游业相结合的消遣性生态旅游活动,利用规划地有利的自然条件通过规划设计建成各种活动场所,如风景游览、水面垂钓、鲜果采摘、狩猎捕捞、农村风俗体验等活动来吸引游客,带动了城郊或农村旅游业的发展,这大大的促进了农村城市化的步伐,但同时也让农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观光农业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型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项交叉性产业,也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改变单一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的一条重要途径。观光农业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消费市场的需要而发展的,它为人们观光旅游、体闲健身、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乐趣等提供了新的空间场所。⋯,62j观光农业的建立应该是以不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永续利用的农业。农业观光园的兴起对当前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是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中“园”景的一部分,由于它面向外界,所以是对当前农村景观风貌建设联系比较紧密的一部分内容。本论文主要从农村景观风貌控制来对观光休闲农业园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4.5.1观光休闲农业园现状存在的问题(1)选址自发性强选址:当前很多农业观光园的建设多是农民自发的,有的建设景观风貌和基址格格不入,已经出现了很多长期亏损,入不敷出的状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前期论证不充分,没有充分调查分析区位条件、资源条件、立地条件,以致造成主观选址或盲目选址。(2)景区缺少总体布局规划,观光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要注重前期的规划和景区的总体布局规划。当前的许多观光休闲农园由于建园之初没有进行总体布局规划,没有从宏观上对其进行设计,使得建成景区内各个旅游景点不相协调。出现了重复或者雷同的现象,减少了景区内景观的丰富度和美感度,使园内景色大为逊色。(3)园区周边环境设施不配套当前许多的休闲农业园只是注重园区内部的景观建设,没有和周围的环境很好的达成协调,路边的指示标识只是在路边挂一个铁制的牌子,从视觉上不能对游人起到引导的作用,引不起人们要进入园区的兴趣。周边设施不配套致使游人停留的时间缩短,直接影响了消费的水平。(4)文化底蕴不足很多农园景观功能设计存在着明显的趋同化与雷同化,旅游项目没有特色,关键还是缺乏对乡俗民情文化的挖掘,致使趋于经济性的经营,而不是对乡土文化的再造与重塑,给人留不下深刻的印象,激不起游人再次旅游的兴趣。4.5.2观光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1)观光休闲农业园的规划设计原则久居城市的居民到农村,主要是为了寻找“农”味、“野”味、“乡土”味,体验与城市生活完全不同的乡野之趣,田园之乐。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宁静的气氛、淳朴的民风,生机盎然的花鸟林草,亲自收获枝头的鲜果,品尝新鲜的瓜果蔬菜,这些才是旅游者到农园来的真正目的所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观光农业的发展特征,观光休闲农业园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①选址,中国古典园林中称之为“相地”。选址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园区的景观风貌,规划选址时,应充分考虑其用地条件,从景观空间、景观视线等角度考虑基址的适宜性,使选择基址适合创造最佳的农业景观效果。【63,“^目②因地制宜的原则,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展观光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宣,突出区域特色。③生态优先的原则,观光休闲农业园主要是建在农村地区,如果不顾周围的生态环境而过度的进行开发,不但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还失去了建园的本意——让游人体验自然风光。建设前要进行资源的环境评价,建设要在当地的生态系统能够承载的状态下进行。④与农村规划设计相结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符合规划的用地性质。首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景观设计,因其是园区外环境风貌设计的。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民居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农业特色的农村新民居以供游客观光旅游。⑤注重人文景观的塑造,对当地乡土文化的挖掘。农村文化特征决定了农村观光休闲农业旅游的特色,农村有别于城市的文化形态,是旅游者特别是城市旅游者希望领略的内容之一。农村文化作为观光农业旅游资源,除了蕴涵于乡土建筑与民俗活动项目之中的文化之外,还包含了观光农业旅游地的农业文化、农村人文文化和农村环境文化,对游客旅游决策具有深刻的影响。农园的规划设计应该注重人文景观的挖掘,把已经绝迹甚至失传的古代民间文化挖掘出来,赋予新的生命,如民间的剪纸、织网、挤牛奶、牧羊,手工艺品加工制作等项目。让旅游者在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情况下,使游人参与到劳动中,可以体验劳作的过程,品尝收获的喜悦。(2)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要素设计要点观光休闲农业园内景观要素包括: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小品。不同的地形有不同的景观美和空间感,只有随趋就势设计农园才是保留地理文脉的有效方法,不能盲目的进行挖湖堆山建设农园:农园中的水景分为静水和动水两种,在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基址条件,要做到重在选址,而不是重在改造,只有这样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宗旨。中国古老农业文明中灌溉占有相当大的部分,古老的灌溉机具可观、可用,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农园水体中可布置一些反映农业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如灌溉用的水车、打水用的水井、捕鱼的渔船、木筏等,增加水体景观的文化趣味(图19—20);图19北京野生动物园内原木材料建筑Fig.19LogarchitectureinwildnesszooofBeijing图片来源:‘北京市观光农圊景观设计初探》图20北京蟹岛内的灌溉机具—水车Fig.20WaterwheelincrabislandofBeijing图片来源:《北京市观光农园景现设计初探》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植物景观的配置要以当地的植物资源为依托,在设计时注意适地适树的原则和季相景观的营造,植物景观要和区域的景观特色相协调。不盲目引种外来树种,要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农园建筑造型,应与农村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农家气息,既要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要与农园的性质、规模、功能相适宜。4.6小结本章为整个论文重点章节,对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进行了构建、初步建立新农村三大绿地控制指标,构建了新农村意向景观体系,分别对新农村典型空间进行了规划设计的阐述。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5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实例5.1杜刘固村景观规划设计5.1.1杜刘固村庄概述(1)村庄概况杜刘固村是邯郸市生态文明示范村,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村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下,该村在村庄的建设方面已做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了响应《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关于在全省农村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意见)的通知》(冀发[2004]lO号)精神,将村庄下一步的建设纳入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提高建设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决定编制新一轮规划,该村决心在规划的指导下,让村庄的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在新时期的村庄建设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杜刘固村位于永年县城以南,界河店乡东部,紧邻邯郸县界,相对独立,永年县县域内的京广铁路和围21杜刘固区位分析图Fig.21Siteanalysischal"[ofDuLiugu107、309国道,加上村庄西部与永年县的东二环相连,使其交通较为便利,四周有绿树、农田环绕,全村村容整洁,建设得到有效的控制,住宅大都为独院式楼房,建筑质量较高,村内道路棋盘式布局,十分规整,村内设有用于村民活动的小广场,易于组织各种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对建筑生态型的文明村庄十分有利。(如图21)杜刘固村所属永年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总的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干寒同期,年盛行风向为南风。春季增温快,风大,雨少,蒸发多,十年九旱:夏季盛行偏南风,天气炎热,雨量大而集中:秋季天高气爽,风和日丽冬季盛行偏北风,雨雪稀少,天气晴朗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3.o℃,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极端最高气温42.1℃,极端最低气温-21.6℃,永年县年平均降水量为503.6"C毫米。7至8月为主汛期,雨量为285.1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8%。近年来,村内公共建设投入较大,主要用于建设道路和绿化、美化,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赞助。根据上一级规划和杜刘固村的实际情况,总体规划将其性质确定为以现代工业和农业为主城郊型的中心村。(2)村庄现状存在问题杜刘固村是一个乡镇企业发达的村庄,当地农民企业家为建设家乡投入了大量资金,使村庄建设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杜刘固村规划和建设的研究,具有典型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在对实际案例深入剖析的基础上,针对新农村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总结经验,并以点带面,对周边地区的村庄建设起到带动作用。但是在村庄的建设中也存在许多的问37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题:①村庄内部分道路较窄:街道景观单一,有的街道只具备交通功能,甚至无景观可言;机动车辆行驶困难,缺乏停车场地,随着机动车辆的增加,矛盾将会愈加突出。②村庄内公共绿化较少,不成体系。广场铺装过大,以往的设计中缺少对其功能性、生态性、人性化和美化性的充分考虑。③已经建成的部分建筑具有欧式风格不具地方特色。④庭院景观效果差,处于无规划状态。5.1.2杜刘固村景观体系规划(1)杜刘固景观体系框架村域土地利用规划中将杜刘固土地利用分区划分为禁止建设区(境内基本农田为禁止建设区)、非农建设区(村庄环路以内、现有企业及规划用地为非农建设区)和控制发展区(村东北部大坑用于存贮雨水,村西北部大坑用于填埋垃圾,此两处用地划为控制发展区。根据以上村域土地利用规划中对杜刘固土地利用的分区规划,在对杜刘固的村庄景观规划设计中,将村庄、农田、道路、河流、池塘、山地、林地有机组合,整个村域规划形成“点、线、面、环、廊、园、林”的景观框架网络体系。使杜刘固村域范围内的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农林生产绿地、自然绿地和建设区外绿地亚系统与永年县域,邯郸市域的绿色廊道以及林网、水网形成一个连通景观系统。规划环村绿环,对非农建设用地进行控制,并且起到隔离禁止建设区的作用;在控制发展区两坑周边规划绿带,以控制其发展。因杜刘固村是以现代工业和农业为主城郊型的中心村,在其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规划隔离林带,对居民生活区和工业区起到隔离作用。(2)杜刘固村景观规划重点根据村庄的现状基本情况和当前村庄存在的主要问题,该村不适宜、也没有能力搞大拆大建设,经过调查研究,本规划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村庄外结合环村道路种植环状绿带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展,另外加强宅基地的合理使用,以节约土地。②针对村庄内部公共绿地少的问题,在完善村庄的功能,增设必要的公共建筑基础上,设置村民们户外休息、娱乐、交往的游憩空间。③完善村内的公用工程设施,提高生活质量。④针对道路狭窄问题,完善村庄道路系统的建设和绿化,使之便捷、顺畅,成为联系外环境的绿色生态廊道。⑤从生态角度入手,改善卫生条件,提高整个村庄的环境景观品质。(3)杜刘固村庄绿地系统规划规划将杜刘固村域绿地分为建设区绿地亚系统和建设区外绿地亚系统;建设区绿地又分类为: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农林生产绿地、自然绿地五类。村庄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强化绿地的休闲、活动、游憩功能,增设亲和性强的园林设施。结合地域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创造具有特色的景观风貌,最终形成由绿色空间,绿色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廊道和环村绿带组成相互贯通的绿地系统网络。在绿化中,要做到适地适树,针对当地比较干旱的气候特点,多选择耐早的树种,做到乔、灌,草相结合,高、中、低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相结合。①庭院绿化——与庭院种植经济相结合。充分考虑民居庭院的经济效益前提下,增强庭院景观的生态效益和可观赏性。②道路两侧绿化——形成绿色廊道。③广场绿化——形成休闲空间。④村庄周边绿化——形成防护林带。(4)杜刘固村规划指标的确定影响园林绿地指标的因素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类:一类是自然因素,即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平衡;二是满足居民游览及文化休息的需要;三类是增强景观风貌,建设地方特色。确定杜刘固村庄绿地指标为:近期指标,绿地率25%以上,绿化覆盖率27%,人均公园绿地最低6m2/人。中期指标,绿地率30%以上,绿化覆盖率33%,人均公园绿地最低7m2/人。远期目标,绿地率35%以上,绿化覆盖率39%以上,人均公园绿地最低9m2/A(5)住宅建设由于此村为新村,村庄当前的住宅多为二层楼房每家都有院落.面积大约在313一(如图22)与当地土地部门规定的200ill2的标准要高很多,所以在住宅的选型和设计中要注意土地集约化设计,在使用新型建筑材料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的基础上,继承了当地民居的传统特色。(如图27)(6)公建布局学校用地不够,计划在原地扩建、改造、完善,村委会在309国道路边,离村庄较远,不便于管理,基于对核心理论的研究,计划迁建在村中心部分,结合绿化和广场、村民健身场所等建筑设置,公建相对集中,形成村庄的公共中心,服务半径合理,村民使用方便。(7)道路和停车场规划图22杜刘固住宅Fig.22Folkdwellinginduliugu村内道路现状布局较为合理,多处己进行了硬化,计划在原有道路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增设环路,疏导村内机动车辆的交通,增加部分道路宽度,构成一个完整、便捷的道路系统,规划二、三、四级村庄道路,分别为14m、6m、3.5m。村内大型运输车辆长年在外,不在村中停放,小型车辆直接进院停放,规划后的宅间道路能够满足机动车进院的要求。另外,结合村中三处广场设置集中停车场,以满足外来人员或村民临时停车。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现状2005年(3460人)规划2020年(3900人)分类用地名称面积比例人均面积比例人均代号(公顷)(%)(Ⅲ2/人)(公顷)(%)(Ⅲ2/A)规划成果主要图纸(如图23,24,25,26,27)40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23杜刘固村域规划(Fig.23CounU"ysideplanningofDuLiuOu)图24杜刘固近期建设规划(Fig.24CounU_yside∞IIsh懈planningofDuLiuGuinthene盯future)41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42图25杜刘固建设规划(Fig.25CountTysideconstructplanningofDuLiuGu)图26杜刘固景观规划(Fig.26CountrysidelandscapeplanningofDuLiucu)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27杜刘固住宅选型(Fig.27FolkdwellingsofDuLiuGu)43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6.1研究成果6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成果及展望新农村建设是一次全新而大胆的尝试,是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新农村景观该如何规划设计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崭新课题,是和谐的人居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点。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伤,分析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运用规划学、现代景观学和建筑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基于对当前农村聚落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从城乡大环境系统的宏观角度构建了新农村景观体系框架,用理性的方法建立了农村绿地系统动态指标,又从设计的角度分析阐述了典型农村意向景观空间的规划设计,本着从“宏观规划——细部设计”的思路脉络对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探索,本文也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对地域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特色景观进行传承和重塑,指出当前的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意义在于:如何借助现代理论和技术,实现农村农业自然生态条件的保护、文化的传承和新农村景观的创新,提高农村综合实力,并将之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6.2展望本论文对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课题的探讨已经告一段落,然而在论文的撰写和研究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中国传统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社会的变化之快,深深感到本人还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去学习,限于本人的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对农村景观规划的研究,尚还有许多的不足和值得商榷之处,如果在资料的收集上增加对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已经建成村庄出现问题的实际调研力度和对当前农村居民对所居住农村环境实际需求的问卷调研工作,将会更加丰富本论文的内容,使论文更加具有实际依据和现实意义。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涉及到许许多多的学科门类,需要我们横向的拓展和纵向的深化研究,这就增加了此研究的艰巨性。本论文的研究仅仅是这个漫长路途的一站,仅仅是冰山一角的阶段性成果。同时,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也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重大课题,需要我们多个学科共同的努力,通力的协作,才能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划出完美的图画。希望本论文的撰写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对此领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智慧。我国人口有一大部分都在农村。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伟大工程,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还有许许多多其它行业的专家学者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将我们的目光从城市转到农村,用我们的知识为广大的农民服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整个人居环境的角度出发,从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参考文献【l】张晋石.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2】徐忠,李静.构建新农村环境景观体系的探索们.交徽农学通报,AnhuiAgd.Sci.Bull.200012(7):63—64.【3】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川.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52—55.【4】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刀.中国园林,2003(1):55-58.【5】陈威.乡村景观园林的形态构成及发展——以浙江和安徽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2006.【6】陈威.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D】.上海:同济大学,2006.【7】左大康主编.现代地理学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0:697.【9】张娅.从《乡土中国》解读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川.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2—33.【9】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10】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l】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川.小城镇建设,2005(9):45_47.[12】王向荣,林箐.自然的含义们.中国园林,2007(2):6-15.【13】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D川.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15】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生态环境,2004,13(3):445—448.【16】谢花林,刘黎明,李振鹏.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评价方法研究川.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3).[17】钱迪飞.乡村景观特色营造初探唧.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4):12.【18】宗跃光.北京国际大都市景观结构探讨川.北京规划建设,1997(5):34—36.【19】吴良镛,刘健.北京城乡交接带土地利用的发展变化m.北京规划建设,1997(4):45—49.【20]陈芳惠.村落地理学【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1984.【21】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阴.北京大学学报,1996,9(1):44—48.【22】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阴.地理研究,1998,170):31—38.【23】张佳路.传统聚落与现代城市居住区居住理念的对比【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6.【24】张禾,丑国珍.传统民居的审美意识川.四川建筑,1999,19(I):42—44.【25】彭~刚.传统农村聚落景观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f26】周心琴.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变迁研究.以苏南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27】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一以江苏省为例们.城市规划,200l,25(6):8—13.【28】赵之枫.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结构的变化[Ⅱ规划师,2003,190):71—73.【29】彭世奖.从中国农业发展史看未来的农业与环境【J】.中国农史,2000,19(3):86~90.【30】闰虹霞.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交的模式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5.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3l】李香惠.中国农业中的美学考察[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3.【321侯兴琼.有关农村绿化问题的探讨及对策Ⅲ.山西林业,2005(4).【33]潘家莹,汤影梅,贾建中.《城市绿地分类、定额和布局研究》科研课题,1990.[34]刘蕊.林区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2004.【351de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农村规划标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36】徐大海.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研究们.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4,7(3):11-15.【37]t策.试论新疆小城市(镇)之绿地布局.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第22会场论文集,2002.9.【38】罗光听.浅谈林地与耕地之间的矛盾田.热带林业,2005,12(33):4.【391李金路.从系统上看我国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的数量差【J】.中国园林,1997,13(3):17.【40】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M】.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1]Simonds,JohnOrmsbee,LandscapeArchitecture,TheShapingofMan’sNaturalEnvironment,NewYork,McGraw,1961.【42】赵凯.中国传统庭院构成分析与继承【D】.郑州:郑州大学,2002.【43】苏晓静.街道本意的回归【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2.[44]ResidentialStreets,Washington,D,C.:Urban,LandInstimts,AmerieanSocietyofCityEngineer,NationalAssociationofHomeBuilders,1974.【45】黄续.论中国传统农村街道景观的艺术设计思想阴.艺术百家,2006,89(3):69-72.[46]肖瑜.小城镇的传统街道空间塑造明.四川建筑,2006,26(5):10.[471(15t)大撅胜美著.沈华春译.公路线形设计I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1.[481张莉娟.城市景观构成因素与构图规律【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2,16(1):39-41.【49】(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构成【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80.【50】(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51]孙家驯等.道路立交枢纽设计[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52】王丽伏,赵新璞.作为场所的街道m.辽宁建材,2006(5):52.53.【53]q:湘昀.论传统民居对现代居住建筑文化的启示叨.南方建筑,2004(6):17.19.【54]任康丽.传统民居设计思想对现代居住理念的启示【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55]吴超明.浅议历史建筑的更新与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2006(9):200.【56]李玲琴.浅谈文化景观们.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f57]汤茂林,汪涛,金其铭.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1):111一115.【58]高文杰,刑天河,王海乾著.新世纪小城镇发展与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4.【59]戴雄武.旅游农业方兴未艾.世界农业m.1998(10):46--48.【60]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2):119.124.【61]查芳.对乡村旅游起源及概念的探讨川.安康师专学报,2004(12)[621张琳.农业观光园的规划理论研究【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2006.【631文燕冬.观光农业规划选址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64]马瑛.西安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651(1jyJ)计成.园冶口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46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刘萍,黎平,李国庆.浅析江南私家园林在北京的营造——以北京天伦随园种植设计为例川.中国城市林业,2007(4).录用证明刘萍女士:您撰写的文章“浅析江南私家园林在北京的营造”已被《中国城市林业》2007年第4期录用(8月底发表)。中47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作者简历姓名;刘萍性别:女出生日期:1977年10月24日籍贯:山东泰安学历;硕士研究生学位:工学硕士毕业院校:河北农业大学所学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方向:人居环境与城市居住区工作经历:1996.9——2000.7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农学学士2000.8——2002.9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规划师助理2004.9——2007.7河北农业大学工学硕士在学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申请专利、获奖情况:(1)研究项目:参与河北农业大学非生命学科和新兴学科科研发展基金“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观规划体系研究”项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浅谈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 探究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系统整合
- 浅谈生态学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 热带观光果园景观规划设计与种植研究
- 浅谈城市生态滨水游憩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与途径
- 城市居住区内海绵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 东莞市凤岗镇黄洞广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
- 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以浦东新区浦发博园绿地景观为例
- 低影响开发景观规划设计——以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教学与科研基地中心湖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 加拿大奥雅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李宝章
- 海南万宁长春城花园小区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 2012中国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会
- 浅析主题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
- 基于乡土文化视野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湖北省阳新县南市村为例
- 生态视角下的城市水系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枝江为例
- 上海金地高行镇住宅项目(金地未未来)景观规划设计ppt课件
- 重庆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