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50 KB
- 9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分户改造技术方案供热五公司二〇〇九年四月二十日-9-
为保证我公司分户改造工作的顺利实施,做到分户改造工作统一、合理和规范,提高用户的供热质量,特制定本改造技术方案。1.术语1.1分户控制以住宅(底店、车库、办公室)的户(套)为单位,独立控制向户内供热。1.2室外系统自供暖热力站出口起,至建筑物供暖管道入口止的供暖系统。1.3户内系统设置于住宅(底店、车库、办公室)户(套)内的供暖系统。1.4公用立管多层采暖建筑物楼内,位于楼梯间或管道井内用以连接各层户内系统的垂直供、回水管道。1.5锁闭调节阀门需用专用工具开启、关闭和锁定开度,可有效调节户内系统热媒流量的阀门。1.6下分双管式户内系统户内的供水、回水干管布置在房间的地面上,自下而上并联散热器的户内供暖系统。1.7水平串联单管跨越式户内系统户内的各组散热器,沿一根水平供暖管道串联连接,设有可分流热媒的跨越管段时的户内系统。1.8供热面积热指标-9-
通过综合考虑分摊,每1M2建筑面积的供暖设计热负荷。2.供暖负荷计算2.1原则按照《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民用建筑主要房间,宜采用16—18℃作为冬季室内计算温度。考虑到实现分户供热后,户间因室温差异而形成的热传递的影响,房间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在原有基础上提高2℃,即18--20℃。2.2改造建筑物总设计供热负荷,参照民用建筑采暖面积热指标推荐值qh(W/m2),按照下列方法进行计算:采暖热负荷Qh=qhA*10-3(2.2—1)式中Qh---采暖设计热负荷(KW);qh---采暖面积热指标(W/m2),可按表2.2-1取用;A---采暖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2)。表2.2-1采暖热指标标准推荐值qh(W/m2)建筑物类型住宅居住区综合学校办公医院托幼旅馆商店食堂餐厅影剧院展览馆大礼堂体育馆2001年以前建筑6567808070801401151652001年以后建筑606370776578120105140建筑物总设计供热负荷,作为核实和确定建筑物供热干管的依据。-9-
3.系统改造技术要求3.室外系统3.1在改造前对建筑物所属热力站及二次网供热工况进行详细调查,确保总体系统的水力平衡和有效调节控制,原有二次网不能满足改造要求的,需要对二次网同时进行改造。3.2为实现运行对系统的有效控制,供暖管道入口数量,应根据建筑物性质进行设置。住宅供暖入口应以单元为单位设置;商业底店或门市供暖入口,应以能够实现每个底店或每组散热器单独控制为原则设置。供暖入口管径根据所供用户实际负荷确定。3.3原则上供暖管道入口在应从楼梯间方向穿地梁进入室内,如原供暖入口与要求方向相反,且施工维护困难,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改造。3.4供暖管道入口的做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供、回水管各安装一个闸阀;2)供、回水管各安装一个DN25丝扣闸阀;3.5共用立管3.5.1供暖干管进入楼梯间宜采用直埋敷设;共用立管采用下分式系统。3.5.2共用立管由地下翻起后应靠近墙角布置于楼梯间内;3.5.3一对立管每层原则上只连接两个户内系统,最多不应超过三个户内系统;3.5.4共用立管顶点高出顶层散热器跑风门200mm,设置自动排气阀。-9-
3.6户内系统3.6.1从共用立管接向户内系统的分支管,采用明装配管沿楼梯间墙敷设,各系统楼梯间内管路阻力损失尽可能接近。3.6.2共用立管接户内分支管应符合下列要求:1)供水抽头应高于回水抽头,二者高差至少保证200mm;2)供水安装锁闭阀(可用锁闭阀与球阀一体的控制阀,替代锁闭阀和球阀分装的控制阀)过滤器;3)回水管安装球阀。3.6.3并联于同一共用立管的户内系统应采用同一布置方式。布置方式采用以下两种形式:1)双管同程式并联系统及其特点:(A)每组散热器温度相同,散热器可独立调节,流量分配均匀;(B)系统阻力小,连接散热器数量较多;(C)主管为De32,支管为De25,每组散热器进水管安装一个球阀。适合于建筑面积80M2以上、120M2以下并联散热器6组以上的房间。(D)主管为De40和De32,支管为De25,每组散热器进水管安装一个球阀。适合于建筑面积120M2----160M2之间并联散热器6组以上的房间。(E)建筑面积在160M2以上的用户,另行考虑设计方案。2)单管跨越式系统及其特点:(A)散热器温度按顺序有一定降低,散热器可进行适量调节;(B)系统阻力较大,连接散热器数量不宜过多;(C)主管为De25,支管为De25。-9-
建筑面积80M2以下,连接散热器数量6组以下的房间适合采用这种连接方式。3.6.4户内系统供回水干管沿地面明装、贴墙脚敷设;管道过门时局部暗铺在沟槽内;室内管道敷设坡度不小于0.001;尽量避免倒坡和爬高现象。3.6.5双管系统,散热器顺着流水方向采取供、回水同侧接管方式;安装跑风门。单管跨越式系统,跨越管管径比散热器连接管小一号或同号。3.6.6由于改造后采暖连接形式和热媒温度与原设计发生一定变化,因此必须对原有散热器数量按照下列公式进行校核,如不满足要求应进行增补:N=Qn/qs*1.1(4.3.7—1)式中N---散热器数量(片),取上限圆整;Qn---房间采暖设计热负荷(KW),参见公式(4.3.3—1)计算值;qs---散热器散热量指标(W/片),参见表(4.3.7-1);1.1---散热器安装形式修正系数。各类散热器散热量指标表表4.3.7—1型号散热面积M2/片水容量L/片散热量指标W/片备注M--1320.241.3263四柱640型0.21.0353注:散热量指标在热水热媒平均温度64.5℃,室内温度20℃情况下,经过推算得出。4.改造中材料及设备要求4.1管材及保温要求4.1.1供暖入口和共用立管采用焊接钢管;-9-
管道壁厚要求DN40以下不小于2.5mm,DN50—80焊管不小于3.5mm;管材应符合国家有关质检要求。4.1.2分户改造管材采用总公司指定品牌产品。4.1.3供暖入口管道采用聚氨酯发泡保温。保温做法参见热力公司标准图。共用立管保温做法:红丹防锈漆一遍——用厚度不小于20mm的橡塑保温——外缠二层塑料薄膜——玻璃丝布一层——白色调和漆二遍;入户前的PPR分支管,用厚度不小于10mm的橡塑保温,外缠一层白色空调保温扎带。4.2过滤器及锁闭调节阀要求过滤器滤网规格宜为60目,户内系统采用铜质Y型丝接过滤器。5.管道安装及验收要求5.1金属管道的安装,应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施工及验收规范进行。5.2户内采暖管道的安装,应在有关技术规程及管材供应商提供的安装指导下进行,并注意以下问题:1)一律用同色管材,并应排列有序,布置紧凑,不应阻挡通道或妨碍家具布置。2)户内管件连接件,应由管件供应商配套提供。管件密封方式可靠合理。3)明装管道充分考虑管道变形和热膨胀问题,按下表安装支、吊架或管卡。管外径De(mm)20253240水平管(mm)300350400500立管(mm)9001000110013004)管道过门时,采用暗铺方式埋设在沟槽内,按间距要求设置管卡,-9-
可选用水泥珍珠岩填充,以防地面开裂,沟槽内管顶覆盖层厚度不小于10mm。5.3管道穿门洞过梁、穿楼板、穿墙及过门口暗铺时,必须采用风镐、水钻、电锤、角磨机等专用工具,并要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避免对建筑物本体、结构及内部装修带来不必要的破坏。5.4应用户的要求,原有供热管线拆除时,应采用切割机手工拆除,轻拿轻放,避免使用气割等设备。5.5原有散热器应进行冲洗,彻底清理散热器内积存的垢泥,对存在问题的散热器,要进行更换。5.6安装间断时,应及时封闭敞开的管道,以免落入杂物堵塞管道。5.7管道试压及冲洗5.7.1所有管道,应以系统顶点工作压力加0.10MPa作水压试验,系统顶点压力不小于0.20MPa。5.7.2采暖钢管系统应在试验压力下10min内,压力下降不大于0.02MPa,降至工作压力后检查,不渗、不漏为合格。明装敷设的PPR管系统在热熔24h后,才能进行压力试验。试验压力下,1h内压力下降不大于0.05MPa,然后降至工作压力1.15倍,稳压2h,压力下降不大于0.03MPa,各连接处不渗、不漏为合格。5.7.3试压合格后,应对系统进行冲洗,并清扫过滤器及除污器。冲洗水源为市政水源,管道冲洗宜于施工配合采用分段试压、分段冲洗。冲洗时管道内压力应持续保持0.4MPa,采用快开慢关法,次数不得少于3次,现场观察,直至排出的水不含泥沙、铁锈等杂质,且水色不浑浊为合格。-9-
5.8其它要求按总公司用户服务部下发的<<包头市热力总公司分户改造、二次网改造、检修管理办法>>执行。-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型钢水泥土搅拌墙技术规程条文说明
- 优秀历史建筑修缮技术规程
- 有关公开征求《建筑堵漏技术规程》意见的函
- 水工观测技术规程(万安水电厂)
- 水泥生产防尘技术规程gbt16911-1997
- 河北省森林经营技术规程(试行)
- 涂料生产企业安全技术规程
- 熔炼设备操作规程和操作技术规程介绍 板带连续热镀锌生产的关键设备及技术应用介绍
-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规程.doc
- 6、行道树栽植及修剪技术规程[1]
- sdj5-85_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
- word甘草种苗培育技术规程
- 安徽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规程db341659-2012
- 百合科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 草坪建植与管理技术规程
- 侧柏育苗技术规程
- 创建栽培技术规程_41930
- 甘肃省城镇规划管理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