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2 MB
  • 137页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

  • 1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PJGJ1-20××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precastconcretestructures(征求意见稿)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修订组2010年9月 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第104号“关于印发《二OO二~二OO三年度工程建设城建、建工行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要求,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会同有关科研、设计、教学、制作和施工单位,共同制订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制订过程中,规程编制组开展了各项专题研究和相关的试验研究工作,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工程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主要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经与相关标准进行了协调,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完成此征求意见稿。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材料;5.建筑与节能设计;6.结构设计基本规定;7.框架结构设计;8.剪力墙结构设计;9.预制外墙板设计;10.构件制作与储运;11.安装与施工;12工程验收。本规程修订的主要内容是:根据规程技术内容的变化,将规程更名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并扩大适用范围;不再强调全装配,而是强调装配和现浇相结合;推荐了各种新型材料的使用;对预制构件之间钢筋的连接方式补充了套筒灌浆连接和间接搭接的连接方式;增加设置连系钢筋的构造措施;提出等同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概念;在建筑设计中,强调了模数协调的概念。本规程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本规程参编单位: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135 目次1总则………………………………………………………………………………12术语和符号………………………………………………………………………22.1术语……………………………………………………………………………22.2符号………………………………………………………………………………………43基本规定……………………………………………………………………………73.1建筑设计原则…………………………………………………………………73.2结构设计原则……………………………………………………………………73.3节点和连接设计原则……………………………………………………………84材料………………………………………………………………………………104.1混凝土与灌浆材料…………………………………………………………104.2钢筋和钢材……………………………………………………………………104.3连接材料……………………………………………………………………114.4其它材料……………………………………………………………………125建筑与节能设计…………………………………………………………………145.1一般规定……………………………………………………………………145.2建筑模数协调…………………………………………………………………145.3平面设计………………………………………………………………………155.4外墙……………………………………………………………………………165.5内墙、楼面设计…………………………………………………………………205.6内装修与设备管线设计………………………………………………………215.7建筑节能设计…………………………………………………………………226结构设计基本规定………………………………………………………………246.1一般规定……………………………………………………………………246.2作用及作用组合………………………………………………………………266.3结构分析……………………………………………………………………276.4结构构件与节点设计…………………………………………………………286.5连接构造……………………………………………………………………296.6整体稳定性设计………………………………………………………………326.7楼盖设计………………………………………………………………………336.8预制构件设计要求……………………………………………………………357框架结构设计……………………………………………………………………367.1一般规定……………………………………………………………………367.2叠合受弯构件设计…………………………………………………………377.3节点设计………………………………………………………………………41135 7.4节点承载力计算………………………………………………………………498剪力墙结构设计…………………………………………………………………528.1一般规定………………………………………………………………………528.2剪力墙构件设计………………………………………………………………538.3节点及接缝设计………………………………………………………………549非承重外墙板设计………………………………………………………………609.1一般规定………………………………………………………………………609.2墙板设计………………………………………………………………………609.3构造要求………………………………………………………………………6410构件制作与储运………………………………………………………………6710.1一般规定……………………………………………………………………6710.2生产准备……………………………………………………………………6710.3构件制作……………………………………………………………………6910.4质量检验……………………………………………………………………7010.5运输存放……………………………………………………………………7111安装与施工……………………………………………………………………7311.1一般规定……………………………………………………………………7311.2安装准备……………………………………………………………………7411.3安装施工……………………………………………………………………7411.4质量检验……………………………………………………………………7612工程验收………………………………………………………………………7712.1结构实体检验………………………………………………………………7712.2装配式结构子分部工程验收…………………………………………………77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79引用标准名录……………………………………………………………………80附:条文说明……………………………………………………………………81135 Contents1GeneralPrincipls…………………………………………………………………12TermsandSymbols………………………………………………………………22.1Terms………………………………………………………………………22.2Symbols………………………………………………………………………43GeneralRequirements……………………………………………………………73.1ArchitecturalConcept………………………………………………………73.2StructuralConcept……………………………………………………………73.3JointandConnectionconcept…………………………………………………84Materials…………………………………………………………………………104.1ConcreteandPaste…………………………………………………………104.2SteelandReinforcement……………………………………………………104.3Connector…………………………………………………………………114.4Others……………………………………………………………………125ArchitecturalDesignandEnergyEfficiency……………………………………145.1General……………………………………………………………………145.2BuildingModularCoordination………………………………………………145.3PlanDesign…………………………………………………………………155.4FacadeDesign………………………………………………………………165.5InteriorDesign……………………………………………………………205.6DecorationandPipelineDesign………………………………………………215.7EnergyEfficiency……………………………………………………………226StructuralDesign…………………………………………………………………246.1Genera………………………………………………………………………246.2ActionandCombination……………………………………………………266.3StructuralAnalysis………………………………………………………276.4StructuralMembersandjoinesdesign…………………………………………286.5Connectiondetailing…………………………………………………………296.6StabilityDesign……………………………………………………………326.7FloorDesign…………………………………………………………………33135 6.8PrecastComponentsDesign…………………………………………………357FrameStructuralDesign…………………………………………………………367.1General……………………………………………………………………367.2LaminatedFlexuralComponentsDesign……………………………………377.3Detailing…………………………………………………………………417.4ConnectionLoad-bearingCapacityAnalysis…………………………………498ShearwallStructuralDesign…………………………………………………528.1General……………………………………………………………………528.2ShearwallMemberDesign……………………………………………………538.3ConnectionandJointsAnalysis………………………………………………549NonLoad-BearingExternaiWallPanalDesign…………………………………609.1General……………………………………………………………………609.2ExternaiWallPanalDesign………………………………………………609.3Detailing…………………………………………………………………6410Manufacture、TransporptationandStorage……………………………………6710.1General……………………………………………………………………6710.2PreparationforProduction…………………………………………………6710.3Manufacture……………………………………………………………6910.4QualityControl…………………………………………………………7010.5TransporptationandStorage……………………………………………7111EractionofComponents………………………………………………………7311.1Genera……………………………………………………………………7311.2PreparationforEraction……………………………………………………7411.3Construction………………………………………………………………7411.4QualityControl…………………………………………………………7612Acceptance……………………………………………………………………7712.1AcceptanceofStructure…………………………………………………7712.2AcceptanceofSubwork…………………………………………………77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79ListofQuotedStandard…………………………………………………………80Adit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135 811351总则1.0.1为了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经济、耐久,保证质量,制订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及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抗震设计的乙类及乙类以下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其中包括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结构。各种类型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适用的最大高度应符合本规程的有关规定。1.0.3本规程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及《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原则制定。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1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及其它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135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precastreinforcedconcretestructure(building)主体结构部分或全部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装配而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简称装配式结构(建筑)。2.1.2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建筑)structure(building)assembledprecastandcast-in-situreinforcedconcrete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连接节点钢筋采用胶锚连接、浆锚连接、间接搭接、机械连接、焊接连接或其它连接方式,通过后浇混凝土或灌浆使预制构件具有可靠传力和承载要求的混凝土结构;简称装配整体式结构(建筑)。2.1.3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precastreinforcedconcreteframestructure(building)混凝土结构全部或部分采用预制柱或叠合梁、叠合板等构件,通过节点部位的后浇混凝土或叠合方式形成的具有可靠传力机制,并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的框架结构;简称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2.1.4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precastreinforcedconcreteshearwallstructure(building)混凝土结构的部分或全部采用承重预制墙板,通过节点部位的后浇混凝土形成的具有可靠传力机制,并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的剪力墙结构;简称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包括:内外墙均为预制、连接节点部分现浇的剪力墙结构,简称全预制剪力墙结构;以及内墙现浇、外墙全部或部分预制、连接节点部分现浇的剪力墙结构,简称部分预制剪力墙结构。2.1.5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precastreinforcedconcreteframe-shearwallstructure(building)主体结构的框架或剪力墙部分采用预制构件形成的具有可靠传力机制,并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简称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2.1.6等同现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135 Precastconcretestructureequivalentcast-in-situconcretestructure当采取可靠的构造措施及施工方法,保证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预制构件之间或者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之间的节点或接缝的承载力、刚度和延性不低于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使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与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相同时,此类装配整体式结构称为等同现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简称等同现浇装配式结构。2.1.7结构构件structuralcomponent指构成结构骨架的主要承重构件,如梁、柱、墙、楼板等。2.1.8预制构件precastcomponents在工厂或现场预制的混凝土构件,包括柱、墙板、飘窗板、叠合梁、叠合板、楼梯、阳台等。2.1.9预制夹心保温外墙板precastsandwichexternalwallpanel内外两层钢筋混凝土墙板和夹在其间的保温材料通过专用连接件组成的具有特定保温性能要求的外墙板;简称夹心保温外墙板。2.1.10叠合外墙板laminatedreinforcedconcreteexternalwallpanel仅作为剪力墙外侧模板的预制外墙板,与现浇混凝土结合在一起,形成预制叠合剪力墙。其外侧的饰面可根据需要在工厂一并生产制作,简称叠合外墙板。2.1.11混凝土叠合受弯构件laminatedreinforcedconcreteflexuralmember在预制混凝土构件上浇筑上部混凝土而形成整体的受弯构件,包括叠合式混凝土楼(屋)面板和叠合式混凝土梁等。2.1.12连续倒塌progressivecollapse装配式结构因为预制构件或接缝的局部破坏,造成整个结构的连续破坏或失效。2.1.13结构整体稳定性structurestability结构的整体工作能力,以及抵御抗倾覆、抗连续坍塌的能力。2.1.14抗剪粗糙面exposedaggregateconcrete为增强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共同工作的能力,在预制构件抗剪连接的界面采用化学或机械方法处理而成的具有较好的传递剪力的粗糙表面,可以和键槽或抗剪钢筋组合使用达到可靠传递剪力的目的俗称水洗面,本规程简称粗糙面。135 2.1.15等效静力equivalentstaticforce结构设计中的可变荷载或偶然作用经过修正处理可作为静力荷载的等效值。2.1.16连系钢筋tiebar为提高装配式结构的整体性,防止装配式结构因个别预制构件或接缝的局部破坏,造成整个结构的连续破坏或失效,而在结构适当的部位采取的连接构造措施而采用的钢筋。2.1.17套筒灌浆连接pipecasingconnection预制构件接缝部位的钢筋通过套筒灌浆方式实现钢筋连续可靠传力的连接构造,其连接性能等同于钢筋的机械连接。2.1.18间接搭接indirectlap预制构件接缝部位的钢筋通过预留孔道灌浆方式实现钢筋连续可靠传力的连接构造,孔道璧采用螺旋筋或波纹管加强,被搭接的的两根钢筋之间保持一定间距的搭接连接方式。2.1.19连接件connector连接夹心保温外墙板内外两叶墙板用配件。2.2符号2.2.1材料性能——混凝土弹性模量;——钢材、钢筋弹性模量;——混凝土剪切模量;C20——表示立方体强度标准值为20N/mm2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设计值;、——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设计值;——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普通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钢材的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钢材的抗剪强度设计值;——钢材的端面承压强度设计值。2.2.2作用,作用效应及承载力135 ——结构或构件的作用效应组合设计值;——轴向力设计值;——弯矩设计值;、——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计算的弯矩值;——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剪力设计值;——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计算的最。大裂缝宽度——结构定点位移;——结构层间相对位移;2.2.3几何参数a——梁端反力作用点至构件边缘的水平距离;——矩形截面宽度,T形、I形截面的腹板宽度;——预制梁截面宽度;——柱截面宽度;——钢筋直径,间距;——轴向力对截面重心的偏心距;——截面高度;——截面有效高度;——预制梁截面高度;——柱截面高度;——梁板的计算跨度或柱的计算长度;——沿构件轴线方向上横向钢筋的间距,螺旋筋的间距或箍筋的间距;——构件截面面积;——混凝土核芯面积;——构件净截面面积;135 ——局部受压面积;——受弯构件的截面刚度;——截面受拉边缘的弹性抵抗矩;——换算截面受拉边缘的弹性抵抗矩;——截面惯性矩;——换算截面惯性矩。——层高;——房屋总高;——墙厚;2.2.4计算系数及其他——齿槽受剪强度折减系数,支座弯矩调幅系数;——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局部受压时的混凝土强度提高系数;——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间接钢筋或箍筋的体积配筋率;——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对挠度增大的影响系数;——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水平地震作用影响系数及其最大值;——计算截面的剪跨比;——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135 3基本规定3.1建筑设计原则3.1.1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装配式建筑设计应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设计方法,满足体系化设计的要求,充分考虑构配件的标准化、模数化、多样化,并编制设计、制作和施工安装成套设计文件。3.1.2在前期规划与方案设计阶段,各专业即应充分配合,结合建筑功能与造型,规划好建筑各部位采用的工业化、标准化预制混凝土构配件,并因地制宜地积极采用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技术。在总体规划中应考虑构配件的制作和堆放以及起重运输设备服务半径所需空间。3.1.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预制构件(柱、梁、墙、板)的划分,应遵循受力合理、连接简单、施工方便、少规格、多组合,并能组装成形式多样的结构系列的原则。3.1.4设计中应遵守模数协调的原则,做到建筑与部品模数协调,以及部品之间的模数协调和部品的集成化和工业化生产,实现土建与装修在模数协调原则下的一体化,并做到装修一次性到位。3.2结构设计原则3.2.1装配式结构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结构方案,包括结构选型、传力途径、预制构件的拆分与布置;2作用及作用效应分析,其中包括各类接缝的承载力计算,必要时尚应进行结构的倾覆验算;3预制构件及一般构件截面配筋计算及验算;4结构的构造及连接措施;5预制构件及一般构件的构造及连接措施;6施工阶段的验算和对施工的要求;7满足特殊要求的结构构件的专门性能设计。3.2.2装配式结构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构件的可靠度,采用以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3.2.3装配式结构应按下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设计:135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这种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力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这种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限值。3有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计算,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要求。3.2.4装配式结构的安全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的规定。各类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宜与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相同,对其中部分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可根据其重要程度适当调整,对于结构中重要的关键传力部位和构件,宜适当提高其安全等级。3.2.5装配式结构的分析应根据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节点和连接的特点采取合理准确的计算模型,应考虑连接和节点刚度对结构内力分布和整体刚度的影响。应对结构和构件进行稳定性验算。3.2.6装配式结构的设计应考虑安装方便,误差易于调整,且连接部位能较早承受荷载,以便于上部结构的继续施工。3.2.7装配式结构的结构方案、耐久性设计和防连续倒塌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要求。3.3节点和连接设计原则3.3.1装配式结构应重视构件连接节点的选型和设计。连接节点的选型和设计应注重概念设计,满足耐久性要求。并通过合理的连接节点与构造,保证构件的连续性和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使整个结构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刚性和延性,以及良好的抗风、抗震和抗偶然荷载的能力,并避免结构体系出现连续倒塌。3.3.2应根据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及抗震等级选择适当的节点连接方式和构造措施。重要且复杂的节点与连接的受力性能应通过试验确定,试验方法应符合相应规定。3.3.3装配式结构的节点和连接应同时满足使用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稳定性和变形的要求;在保证结构整体受力性能的前提下,应力求连接构造简单,传力直接,受力明确;所有构件承受的荷载和作用,应有可靠的传向基础的连续的传递路径。135 3.3.4承重结构中节点和连接的承载能力和延性不宜低于同类现浇结构,亦不宜低于预制构件本身,应满足“强剪弱弯,更强节点”设计理念。3.3.5宜采取可靠的构造措施及施工方法,使装配式结构中预制构件之间或者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之间的节点或接缝的承载力、刚度和延性不低于现浇结构,使装配式结构成为等同现浇装配式结构。当节点连接构造不能使装配式结构成为等同现浇型混凝土结构时,应根据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节点和连接的特点采取合理准确的计算模型,并应考虑连接和节点刚度对结构内力分布和整体刚度的影响。3.3.6预制构件的连接部位应满足建筑物理性能的功能要求。预制外墙及其连接部位的保温、隔热和防潮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和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必要时,应通过相关的试验。135 4材料4.1混凝土与灌浆材料4.1.1混凝土的各项计算指标和有关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能的要求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4.1.2装配整体式结构中,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现浇混凝土构件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预制预应力构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4.1.3有抗震设防要求的装配式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剪力墙不宜超过C60;其他构件不宜超过C70;2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柱及节点,不应低于C30;其它各类结构构件,不应低于C20。4.1.4装配整体式结构预制构件后浇节点处的混凝土宜采用无收缩快硬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其强度等级应比预制构件强度等级提高一级,且不应低于30Mpa。4.1.5预制构件连接部位座浆用砂浆宜采用干硬性细石混凝土(水灰比不大于0.3),其强度等级应高于构件强度等级,坐浆应密实饱满,厚度不应小于15mm。4.1.6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用灌浆料性能应符合表4.1.6的规定:表4.1.6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用灌浆料性能要求项目性能指标流动度初始≥300mm30min≥260mm抗压强度1d≥45Mpa7d≥60Mpa28d≥85Mpa竖向膨胀率24h0.06%~0.5%对钢筋锈蚀作用无锈蚀4.1.7间接搭接用预留孔孔道灌浆料的性能应满足《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488的规定。4.2钢筋与钢材135 4.2.1装配式结构采用的钢筋和预应力钢筋的各项计算指标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4.2.2装配式结构采用的钢材的各项计算指标应符合《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规定;当装配式结构构件处于外露情况和低温环境时,所使用的钢材性能尚应符合耐大气腐蚀和避免低温冷脆的要求。4.2.3有抗震设防要求的装配式结构的梁、柱、墙、支撑中的受力钢筋应根据结构设计对钢筋强度、延性、连接方式及施工适应性等要求,选用下列牌号的钢筋:1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宜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也可采用HRB335、HRBF335钢筋;2预应力筋宜采用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和预应力螺纹钢筋;3箍筋宜采用HPB300、HRB335、HRB400、HRB500钢筋。4.2.4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其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2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3钢筋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不应小于9%。4.2.5当预制构件中采用钢筋焊接网片配筋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及《冷拔低碳钢丝应用技术规程》JGJ19的规定。4.2.6预制构件吊环应采用未经冷加工的HPB300钢筋制作。预制构件吊装用内埋式螺母或内埋式吊杆及配套的吊具,应根据相应的产品标准和应用技术规定选用。4.3连接材料4.3.1装配式结构节点处的钢筋的连接可采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间接搭接连接、机械连接或焊接等。套筒灌浆连接宜用于直径不大于25mm受力钢筋的连接;间接搭接宜用于直径不大于28mm受力钢筋的连接;机械连接宜用于直径不小于16mm受力钢筋的连接;焊接宜用于直径不大于28mm受力钢筋的连接。4.3.2套筒灌浆连接用套筒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屈服强度不应小于355Mpa;抗拉强度不应小于600Mpa;135 2连接套筒长度允许偏差0-4mm。3套筒一端采用钢筋螺纹连接部分的精度应符合GB/T197规定的6级精度要求。4.3.3机械连接接头及焊接接头的类型及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3.4预埋件锚板用钢材应采用Q235、Q345级钢,钢材等级不应低于Q235-B;钢材应符合《碳素结构钢》GB/T700的规定;预埋件的锚筋应采用未经冷加工的热扎钢筋制作。4.3.5钢材与钢材以及钢材与钢筋之间的焊接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1手工焊接用焊条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钢焊条》(GB/T5117)或《低合金钢焊条》(GB/T5118)的规定。选用的焊条型号应与主体金属相匹配;2自动焊接或半自动焊接采用的焊丝和焊剂,应与主体金属强度相适应,焊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熔化焊用钢丝》(GB/T14957)或《气体保护焊用钢丝》(GB/T14958)的规定。3锚筋(HRB400级钢筋)与锚板(Q235-B级钢)之间的焊接,可采用T50X型;Q235-B级钢之间的焊接可采用T42型。4钢筋焊接采用的焊条、焊剂应符合《碳钢焊条》GB/T5117的规定。选择的焊条型号应与所焊钢筋的力学性能相适应。4.3.6钢材螺栓连接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1普通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六角头螺栓——A和B级》(GB5782)和《六角头螺栓——C级》(GB5780)的规定;2锚栓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700)规定的Q235钢或《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规定的Q345钢;3高强度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与技术条件》(GB/T1228~1231)或《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3632~3633)的规定;4螺栓连接的强度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表3.4.1-4的规定采用。高强度螺栓的设计预拉力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表7.2.2-2的规定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的钢材摩擦面抗滑移系数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表7.2.2-1的规定采用。135 4.4其它材料4.4.1外墙板接缝所用的防水密封材料应选用耐候性密封胶,密封胶应与混凝土具有相容性,并具有低温柔性、防霉性及耐水性等性能。其最大伸缩变形量、剪切变形性等均应满足设计要求。其性能应满足《混凝土建筑接缝用密封胶》JC/T881的规定。当选用硅酮类密封胶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硅酮建筑密封胶》GB/T14683-2003的要求。接缝中的背衬应采用发泡氯丁橡胶,或聚乙烯塑料棒。4.4.2预制外墙板可采用涂料饰面,也可采用面砖或石材饰面。当采用石材饰面时,厚度30mm以上的石材应对石材背面进行处理,并安装不锈钢卡勾;卡勾应采用不锈钢制作,直径不应小于4mm。4.4.3夹心外墙板夹心层中的保温材料,宜采用挤塑聚苯乙烯板(XPS)、硬泡聚氨酯(PUR)等轻质高效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4.4夹心外墙板中内外叶墙体的连接件宜采用通过系统验证的非金属连接件,其性能指标应不小于表4.4.4的要求。表4.4.4连接件材料性能指标项目拉伸强度拉伸弹模泊松比层间剪切强度剪切模量测试规范GB/T1447-2005GB/T1447-2005GB/T1447-2005JC/T77.3JC/T77.3设计指标要求>600MPa>42GPa——>30MPa>40.6GPa135 5建筑设计5.1一般规定5.1.1装配整体式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各类建筑设计标准规范的要求及相关防火、防水、节能、隔声、抗震及安全防范等标准规范的要求,满足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同时应符合建筑工业化及绿色建筑的要求。5.1.2装配整体式建筑设计应做到基本单元、连接构造、构件、配件及设备管线的标准化与系列化,采用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组合多样化的建筑形式。5.1.3装配整体式建筑设计所选用的各类预制构配件的规格与类型、室内装修系统与设备管线系统等,应符合建造标准和建筑功能的需求,并适应建筑主要功能空间的灵活可变性。5.1.3对有抗震设计要求的装配整体式建筑,其建筑的体型、平面布置及构造应符合抗震设计的原则。5.1.4装配整体式建筑宜采用土建与装修、设备一体化设计。同时将室内装修与设备安装的施工组织计划与主体结构施工计划有效结合,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以缩短施工周期。5.1.5装配整体式建筑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完整,预制构件的加工图纸应全面准确反映预制构件的规格、类型、加工尺寸、连接形式、预埋设备管线种类与定位尺寸。5.2建筑模数协调5.2.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应符合《建筑模数统一协调标准》(GBJ2—86)、《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100)及厨房、卫生间等相关专项模数协调标准的规定;设计应严格按照建筑模数制要求,采用基本模数或扩大模数的设计方法实现建筑构配件、建筑组合件、建筑制品等的尺寸(度)的协调。5.2.2模数协调的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用模数数列调整装配整体式建筑与构配件(部品)的尺寸关系,优化建筑构配件(部品)的尺寸与种类。2构配件(部品)组合时,能明确各构配件(部品)的尺寸与位置,使设计、制造与安装等各个部门配合简单,满足装配整体式建筑设计精细化、高效率和经135 济性要求。5.2.3模数数列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平基本模数为1M,按100m进级,其幅度由1M至20M。主要用于建筑的门窗洞口和构配件截面尺寸等处。2竖向基本模数为1M,按100m进级,其幅度由1M至36M。主要用于建筑的层高、门窗洞口和构配件截面尺寸等处。3水平扩大模数为3M、6M、12M、15M、30M、60M的数列。主要用于建筑的开间或柱距、进深或跨度、构配件尺寸和门窗洞口等处。4竖向扩大模数为3M、6M的数列,分别以300、600进级,其进级与幅度按规范要求。主要用于建筑的高度、层高和门窗洞口等处。5分模数为1/10M、1/5M、1/2M的数列,主要用于建筑的缝隙、构造节点、构配件截面尺寸等处。分模数不应用于确定模数化网格的距离,但根据需要可用于确定模数化网格的平移距离。6水平、竖向扩大模数及分模数的进级与幅度符合《建筑模数统一协调标准》(GBJ2—86)的要求。5.2.4装配整体式建筑应采用以基准面定位的主体结构,其平面布局宜采用模数网格来表示。模数网格与主体结构构件尺寸之间可灵活叠加设置。5.2.5平面模数网格根据优选设计模数确定。优选设计模数(优先尺寸)宜根据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参数,参考所选通用性强的成品建筑部件或组合件的尺寸确定。灵活组合的模数网格进行设计,以适应墙体改革,满足建筑平面功能布局的灵活性,达到模数网格的协调。5.2.6结构模数网格根据结构参数确定。模数网格应为基本模数的倍数。5.2.7对于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体系,宜采用中心线定位法。框架结构柱子间设置的分户墙和分室隔墙,一般宜采用中心线定位法。当隔墙的一侧或两侧要求模数空间时宜采用界面定位法。5.3平面设计5.3.1装配整体式建筑的平面布局应满足结构设计的要求,在建筑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宜优先选用大开间、大进深,满足建筑功能需求与其可变性。5.3.2装配整体135 式建筑的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应考虑承重墙体、柱上下对应贯通,突出与挑出部分不宜过大,具体满足结构计算要求。平面体型除应符合建筑功能及结构设计要求外,尚应符合建筑节能体形系数的要求。5.3.3装配整体式建筑楼电梯间(核心筒)的布置应满足结构的安全性。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楼梯间的四周墙体宜均为剪力墙。5.3.4装配整体式建筑墙体门窗洞口(尤其转角窗的开设)、端部实墙的长度应满足结构受力的要求。5.3.5装配整体式建筑平面设计应充分考虑设备管线与结构体系的关系。住宅厨房与卫生间平面功能分区宜合理,符合建筑模数要求。住宅厨房、卫生间上下宜相邻布置,便于集中设置竖向管线、竖向通风道或机械通风装置。5.3.6装配整体式住宅建筑平面设计应考虑卫生间、厨房的设备和家具产品及其管线布置合理性,宜优先采用标准化的预制盒子卫生间(整体卫浴)及标准化的厨房整体橱柜。5.4外墙5.4.1装配整体式建筑外围护结构应积极采用新型材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时满足节能要求。5.4.2装配整体式建筑的围护结构、以及公共楼梯、阳台、隔墙、空调板等配套构件宜采用工厂化加工的标准预制构件。根据预制装配整体式建筑生产和施工条件,也可采用部分现浇、部分预制的装配整体式施工方式。5.4.3建筑外墙的设计应结合装配整体式建筑的特点,通过基本单元装饰构件的组合、装饰构件与透明、非透明幕墙的组合、装饰构件色彩变化等方法,满足建筑外立面美观的要求。5.4.4建筑外墙装饰构件宜结合外墙板整体设计,外墙饰面(含保温层)宜在构件厂完成。应注意独立装饰构件与外墙板连接处的构造,并应满足热工设计的要求。5.4.5建筑外墙饰面材料应结合当地条件,采用耐久、不易污染的材料,并体现装配整体式建筑立面造型的特点。5.4.6建筑外围护结构预制外墙板的水平缝、垂直缝及十字缝等接缝部位、门窗洞口等构配件组装部位的构造设计及材料的选用应满足各类建筑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及装饰性能的要求。135 5.4.7预制外墙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预制外墙板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其制作工艺、运输及施工安装的可行性,满足施工安装的三维可调性要求,做到标准化、系列化,实现工业化生产,并兼顾其经济性。2预制外墙板的饰面处理应考虑外立面分格、饰面颜色与材料质感等细部设计要求。3预制外墙板接缝(包括屋面女儿墙、阳台、勒脚等处的竖缝、水平缝、及十字缝以及窗口处)必须进行处理。并根据不同部位接缝特点及当地风雨条件选用构造防水、材料防水或构造防水与材料防水相结合的防排水系统。挑出外墙的阳台、雨篷等构件的周边应在板底设置滴水线。4预制外墙板接缝采用构造和材料相结合的(如弹性物盖缝)防排水系统时,其接缝构造和所用材料应满足接缝防排水要求。5预制外墙板接缝采用构造防水时,水平缝宜采用企口缝或高低缝,少雨地区可采用平缝(图5.4.7-1)。竖缝宜采用双直槽缝,少雨地区可采用单斜槽缝(图5.4.7-2)。135 图5.4.7-1水平缝构造防水作法(a)单空腔(b)双空腔图5.4.7-2竖缝减压空腔构造防水作法6预制外墙板接缝采用材料防水时,必须用防水性能可靠的嵌缝材料。板缝宽度不宜大于20mm,材料防水的嵌缝深度不得小于20mm。对于普通嵌缝材料,在嵌缝材料外侧应勾水泥砂浆保护层,其厚度不得小于15mm。对于高档嵌缝材料,其外侧可不做保护层。预制外墙板接缝的材料防水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外墙板接缝宽度设计应满足在热胀冷缩及风荷载、地震作用等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其尺寸变形不会导致密封胶的破裂或剥离破坏的要求。因此在设计时应考虑接缝的位移,确定接缝宽度,使其满足密封胶最大容许变形率的要求。2)外墙板接缝宽度不应小于10㎜,一般设计宜控制在10~35㎜范围内;接缝胶深度一般在8~15㎜范围内。135 3)外墙板接缝所用的密封材料应选用耐候性密封胶,耐候性密封胶与混凝土的相容性、低温柔性、最大伸缩变形量、剪切变形性、防霉性及耐水性等均应满足设计要求。4)外墙板接缝防水工程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施工,以保证外墙的防排水质量。5)普通多层建筑预制外墙板接缝宜采用一道防水构造做法,见图5.4.7-3。6)高层建筑、多雨地区的预制外墙板接缝防水宜采用两道密封防水构造的做法,即在外部密封胶防水的基础上,增设一道发泡氯丁橡胶密封防水构造,见图5.4.7-4。图5.4.7-3板缝一道防水构造图5.4.7-4板缝两道防水构造135 7当屋面采用预制女儿墙板时,应采用与下部墙板结构相同的分块方式和节点做法,女儿墙板内侧在要求的泛水高度处设凹或挑檐,便于屋面防水材料的收头。8预制筑外墙板与装饰构建、配件的连接(如门、窗、管线支架等)应牢固可靠。5.4.8夹心保温外墙板应满足围护、保温隔热、隔声、装饰等多功能要求。其性能与板缝设计要求应符合5.4.6条预制外墙板设计中的规定。5.4.9预制混凝土外挂板应符合下列要求:1预制混凝土外挂板应按非透明幕墙相关要求设计,在其内侧应设衬墙并与保温材料和空气间层组合,形成复合保温墙体构造,其保温材料的防火性能应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2预制混凝土外挂板的设计应保证装饰外挂板在制作、运输、吊装及使用等各个阶段具有结构安全性。装饰外挂板的厚度一般为50~180mm。3预制混凝土外挂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宜采用上部吊挂下部销接的连接构造,或采用下部支承上部拉接构造。连接节点处保温材料应连续铺设。4预制混凝土外挂板平面尺寸较大时,宜采用带肋的槽板、空心板或夹芯板等。如有重量限制时,宜采用轻骨料混凝土制作。5.5内墙、楼面设计5.5.1装配整体式建筑内隔墙板内隔墙系统应分别满足保温、隔热、隔声、防水和防火安全等技术性能及室内装修的要求,并减轻自重,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5.5.2装配整体式建筑内隔墙板与配件的连接(如热水器、脱排油烟机附墙管道、管线支架、卫生设备等)应牢固可靠。5.5.3非承重内隔墙应采用自重轻的材料,同时应满足不同使用功能房间的隔声要求。用作厨房及卫生间等潮湿房间的内墙应满足防水要求。用作地震区的内墙应加强与主体结构的连接。5.5.4非承重内墙板的接缝处理宜根据板材端部形式、工程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合适的连接方法,同时应处理好内隔墙板材的侧面与柱或其他结构墙体、顶端与底部与主体结构的可靠连接。135 5.5.5装配整体式建筑的楼板与楼板、楼板与墙体之间接缝应采取防水措施。5.5.6装配整体式建筑楼板的隔声与保温应结合结构楼板叠合层统一考虑。5.5.7需要降板的房间(包括卫生间、厨房)的位置及降板范围,应结合结构的板跨、设备管线等因素进行设计,并为房间的可改留有余地。5.5.8装配整体式住宅的厨房、卫生间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卧室、起居室宜采用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叠合楼板形式。住宅底层厨房的地面遇有室外燃气管接入时,应采用实铺地面。5.6内装修设计与设备管线设计5.6.1装配整体式建筑的室内装修宜采用工业化构配件(部品)来组装,实现室内装修(填充体)和管道设备与主体结构(支撑体)的分离,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5.6.2装配整体式建筑室内装修的主要标准构配件宜以工厂化加工为主,部分非标准或特殊的构配件可由现场安装时统一处理。5.6.3室内装修所采用的构配件、饰面材料,应结合本地条件及房间使用功能要求采用耐久、防水、防火、防腐及不易污染的材料与做法,体现装配整体式建筑的特色。5.6.4建筑装修材料和设备的固定,宜采用膨胀螺栓固接或钉接、粘接等固定法。5.6.5装配整体式建筑应选用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和《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规定的室内装修材料。5.6.6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备管线应进行综合设计。5.6.7预制结构构件中宜预埋管线,或预留沟、槽、孔、洞的位置先设计好墙板与楼板的留洞。,不应在围护结构安装后凿剔沟、槽、孔、洞。5.6.8竖向管线应相对集中布置,且布置在现浇楼板处。5.6.9一般建筑的竖向主管线的布置应相对集中。排水横管宜走在降板的设置在楼板下(称为异层排水)上;给水、采暖采暖、空调、电气水平管线宜走在暗敷于结构楼板叠合层或本层地面下的垫层中,不能暗敷的也可在布置在本层顶板下吊顶内或吊顶内;房间电气管线宜统一设置在预制板内或装饰墙面内。住宅建筑卫生间宜优先采用同层排水方式(排水横管布置在本层套内)。5.6.10135 房间竖向电气管线宜统一设置在预制板内或装饰墙面内。墙板内竖向电气管线布置应水平分开设置保持安全间距,避免电气设备的连通。5.6.11电气开关、接线盒等埋设的位置应与结构配合。居住建筑住宅分户墙上两侧对应位布置暗装电气设备;当分户墙与分室墙板预留有电气设备时,设计应满足结构、隔声及防火要求。5.6.12穿楼板的设备管线,应采取防水、防火、隔声密封措施。5.6.13应在预制构件允许范围内安装管卡等固定各种建筑装修和设备时受力件,宜可采用膨胀螺栓固接或、自攻螺丝、钉接、、粘接等固定法。5.6.14对采用地面辐射供暖的装配整体式住宅,地面和楼板的做法应满足《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JGJ142-2004)的规定。5.7建筑节能设计5.7.1装配整体式建筑的外围护结构应按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应采取要求确定保温隔热措施和建筑体形系数。外墙、屋顶、门窗、楼板、分户墙等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窗墙面积比、遮阳系数以及外墙外饰面材料的色彩等要求应符合我国现行的国家建筑节能设计规范、标准的。5.7.2预制外墙板的保温材料及其厚度应按工程项目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和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应符合国家建筑节能的标准要求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选用轻骨料混凝土可有效提高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的保温隔热性能。2采暖居住建筑采用复合外墙板时,除门窗洞口周边允许有贯通的混凝土肋外,宜采用连续式保温层,保温层厚度应满足所在地区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要求。3宜采用轻质高效的保温材料,安装时保温材料重量含水率不应大于10%。预制外墙板内采用的高效的保温材料可为:阻燃型容重大于16㎏/m3膨胀聚苯乙烯(EPS)、挤塑聚苯乙烯(XPS)、岩棉、玻璃棉等。4无肋复合板中,穿过保温层的连接件,应采取与结构耐久性相当的防腐蚀措施,如采用铁件连接时宜优先选用不锈钢材料并考虑连接铁件对保温性能的影响。5预制混凝土外墙板有产生结露倾向的部位,应采取提高保温性能或在板内设置排除湿气的孔槽。6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的热工参数与其生产和养护过程有关,生产企业应提供135 不同构建件材料的导热系数,带有门窗的装配式混凝土外墙板,应分别提供墙板和玻璃的传热系数,选用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用于建筑外围护结构时,应按照相关节能标准计验算复合保温层厚度及相关热工参数。无复合保温层的装饰外挂板除外。5.7.3带混凝土边肋或窗肋的装配式混凝土外墙板,其平均热阻应分别计算主断面和混凝土边肋热阻,可按垂直于热流方向的面积用加权平均求得。5.7.4采用夹心外墙板时应充分考虑连接钢筋所产生的热桥对复合外墙板传热系数的影响,应根据当地节能设计要求选择带肋或无肋构造。穿透保温材料的连接件,宜采用非金属材料。当采用钢筋(丝)桁架来连接内外两层混凝土板时,应尽可能减少穿过保温层的钢筋数量,其计算平均传热系数应乘以1.2~1.3的修正系数。5.7.5结构性热桥部位的传热阻可采用基本传热计算方法,其结果不应小于《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规定的最小传热阻(Ro,min)。装配式混凝土外墙板与梁、板、柱相连时,其连结处宜采取措施保持墙体保温的连续性,连接处的保温材料应选用不燃材料。5.7.6装配式混凝土外墙板与梁、板、柱相连时,其连结处宜采取措施保持墙体保温的连续性,连接处的保温材料应选用不燃材料。结构性热桥部位的传热阻不应小于当地的最小传热阻(Ro,min)。热阻的计算应符合《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第4.1.1条和附录二的规定。5.7.7带有门窗的装配式混凝土外墙板,其门窗洞口与门窗框间不应有缝隙或空洞。的密闭性不应低于门窗的密闭性。5.7.8预制筑外墙板接缝处(包括勒脚、檐口等处的竖缝及水平缝)做法应满足《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中最小热阻的要求。135 6结构设计基本规定6.1一般规定6.1.1装配式结构可采用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其中,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又可分为全预制剪力墙结构、部分预制剪力墙结构和多层剪力墙结构。各种结构体系适用的最大高度见表6.1.1。表6.1.1各种结构体系适用的最大高度表结构体系非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678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70m60m55m45m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140m110m100m80m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部分预制剪力墙结构150m120m100m80m全预制剪力墙结构1001008060多层剪力墙结构20m20m20m20m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考虑局部突出屋顶部分);2.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及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部分,均应满足现浇等同型框架结构要求。3.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宜基本等同现浇结构。当低于现浇结构时,应在整体结构分析中考虑接缝对整体刚度的影响。4.多层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要求可低于现浇结构,接缝应满足承载力、变形的要求。5.当结构中仅采用叠合梁、板构件,而竖向构件全部现浇时。其设计方法及构造要求等同现浇结构。水平预制叠合构件的设计可参考本规范中相应规定。135 6.1.2装配整体式建筑适用的最大高宽比见表6.1.2。表6.1.2各种结构体系适用的最大高宽比结构体系非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678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5443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5554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部分预制剪力墙结构6665全预制剪力墙结构5443多层剪力墙结构33336.1.3装配整体式结构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装配整体式结构抗震等级宜符合表6.1.3规定。表6.1.3装配整体式结构抗震等级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烈度678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高度≤30m>30m≤30m>30m≤30m>30m框架四三三二二一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度≤60m>60m≤60m>60m≤60m>60m框架四三三二二一剪力墙三三二二一一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部分预制剪力墙结构高度≤60m>60m≤60m>60m≤60m>60m剪力墙四三三二二一全部预制剪力墙结构高度≤60m>60m≤60m>60m≤40m>40m剪力墙四三三二二一多层剪力墙结构四三二6.1.4装配整体式结构的平面布置应规则、对称,平面长度L不宜过长,突出部分长度不宜过大。135 6.1.5装配整体式结构竖向布置应规则、均匀,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应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竖向突变,承重构件应上下对正,结构侧向刚度应下大上小。6.1.6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宜设置地下室,地下室宜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高层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宜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8度抗震设防地区底部加强区应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6.1.7装配整体式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6.1.7规定。表6.1.7装配整体式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结构体系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最大间距(m)5550456.2作用及作用组合6.2.1装配整体式结构上的荷载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有关规定计算,地震作用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有关规定计算。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上的竖向荷载、地震荷载及风荷载,应按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3确定。6.2.2荷载组合应按下列规定取值:1承载力(包括失稳)计算及倾覆验算,应采用荷载的基本组合;2变形、混凝土的裂缝宽度验算,均采用荷载的标准组合或准永久组合;3地震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取值;6.2.3预制构件从浇筑模或浇筑台起吊时的吸力或附着力,以及预制构件吊装、运输及安装过程所产生的动力,均可用等效荷载系数乘以构件自重算得的等效静力进行验算。吸附力等效荷载系数可按表6.2.3-1规定采用,吊装运输动力等效荷载系数可按表6.2.3-2规定采用。若有试验依据,上述系数可作适当调整。表6.2.3-1脱模时吸附力等效荷载系数预制构件型式模具表面光洁度涂阻滞剂外露骨料涂油光滑模板带活动侧模的平板,无槽口或槽边1.21.3135 带活动侧模的平板,有槽口或槽边1.31.4凹槽板1.41.6雕塑面板1.51.7表6.2.3-2吊装、运输及安装时动力等效荷载系数阶段荷载系数制作场吊装1.2运输1.5安装1.2注:当遇有不良道路情况时,可采用较高系数。6.3结构分析6.3.1装配整体式结构在承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作用效应分析可采用线弹性方法。6.3.2满足等同现浇装配式结构的装配整体式结构,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6.3.3对节点、接缝降低了结构的刚度或承载力,不能满足等同现浇装配式结构要求的装配整体式结构,可采用降低系数考虑节点、接缝对刚度的影响。其降低系数可根据节点、接缝类型和受力性质,近似按表6.3.3规定采用,或者按照试验结果确定。表6.3.3装配整体式结构节点、接缝刚度降低系数近似取值节点、接缝类型受力性质销键或齿槽或销筋+受力钢筋仅有受力筋的直缝无筋直缝压、弯、剪1.00.90.8(仅适于小偏压)大偏拉+剪0.9/0.80.7/0.50轴拉及小偏拉+剪0.8/0.70.3/0.20注:表中数值分子为抗弯刚度降低系数,分母为抗剪刚度降低系数。6.3.4135 当进行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采用装配整体式叠合楼板的楼面中,应考虑叠合板梁对梁刚度的增大作用,增大系数与根据叠合楼板中预制部分的方向有关,中梁可根据翼缘情况取1.3~2.0的增大系数,边梁可根据翼缘情况取1.0~1.5的增大系数。6.3.5对平面、竖向特别不规则以及超限高层建筑宜对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可采用静力或者动力分析方法。分析中应考虑结构的材料非线性及几何非线性行为,以及预制拼装节点或拼缝的非线性行为。材料的非线性行为以及节点或者拼缝的非线性行为可根据试验结果或者规范中的相关规定确定。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层间弹塑性位移应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的规定。6.3.6对于构造复杂或者受力情况特殊的装配式结构,必要时可采用试验方法对结构整体或者局部构件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复核。6.4结构构件及节点设计6.4.1装配整体式结构中现浇部分构件设计与全现浇结构相同。预制结构构件应根据结构整体分析的结果,进行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计算,包括承载力、变形和裂缝宽度的验算,并应对结构构件的节点及接缝进行承载力计算。6.4.2预制结构构件的设计和构造措施应充分考虑生产、运输、施工各个环节的受力状态,并应按脱模、起吊、运输、及安装时相应的荷载值,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进行各个阶段的承载力、变形及裂缝控制验算。应考虑施工过程中的焊接应力以及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等不利影响。6.4.3应合理选择吊装机具的数量和位置,使预制结构构件在脱模、吊装、运输及安装阶段,保持构件最大受拉纤维的应力值小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预制构件设计对制作、运输、吊装、施工等有特别要求时,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6.4.4抗震设计时,装配整体式结构中预制构件及节点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表6.4.4采用。当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抗震调整系数均应取为1.0。表6.4.4装配整体式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结构类型及受力性质梁及大型墙板受弯、受扭0.75135 柱轴压比小于0.15偏心受压0.75轴压比不小于0.150.80剪力墙结构偏心受压0.85局部承压1.0各类构件受剪、偏心受拉0.85节点及接缝受弯、受拉0.85受压、受剪0.9~1.06.4.5装配式结构节点、接缝连接的传力元件应可靠,构造应简单。节点、接缝压力可通过后浇混凝土、灌浆或座浆直接传递;拉力应由各种连接筋、预埋件传递;节点、接缝剪力由结合面的粘结强度、混凝土键槽或者粗糙面、钢筋的抗剪作用等承担,受压、受弯时,可考虑静力摩擦承担一部分剪力。6.4.6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节点、接缝应进行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当节点、接缝灌缝材料(如结构胶)的抗压强度、粘结抗拉强度、粘结抗剪强度均高于预制构件本身混凝土的抗压、抗拉及抗剪强度时,节点、接缝配筋又高于构件配筋时,可不进行节点、接缝连接受剪承载力计算,仅按常规要求验算构件本身斜截面受剪承载力。6.4.7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接缝受压、受拉及受弯承载力,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构件的相应规定计算,其中节点、接缝混凝土等效抗压强度,可取实际参与工作的构件和后浇混凝土中的较低值。当节点、接缝所配钢筋及后浇混凝土强度高于构件,且构造符合本规程规定时,可不必进行节点、接缝的受压、受拉及受弯承载力计算。6.5连接构造6.5.1装配整体式结构中,节点及接缝处的钢筋连接宜采用机械连接、套筒灌浆连接及焊接连接,也可采用间接搭接。剪力墙竖缝处,钢筋宜锚入现浇混凝土中;剪力墙水平接缝及框架柱接头,钢筋宜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或者间接搭接;框架梁接头与框架梁柱节点处,水平钢筋宜采用机械连接或者焊接。135 6.5.2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应满足以下要求:1套筒抗拉承载力应不小于连接筋抗拉承载力;套筒长度由砂浆与连接筋的握裹能力而定,要求握裹承载力不小于连接筋抗拉承载力。2套筒浆锚连接钢筋可不另设,由下柱或者墙片的纵向受力筋直接外伸形成。连接筋间距不宜小于5d,套筒净距不应小于20mm。连接筋与套筒位置应完全对应,误差不得大于2mm。3连接筋插入套筒后压力灌浆,待浆液充满全部套筒后,停止灌浆,静养1~2天。6.5.3采用间接搭接,应满足以下要求:1连接筋的有效锚固长度,非抗震设计≥25d,抗震设计≥30d,d为连接筋直筋;锚浆孔的边距C≥5d,净距C0≥30+d,孔深应比锚固长度长50mm。连接筋位置与锚孔中心对齐,误差不大于2mm。2在锚固区,锚孔及纵筋周围宜设置螺旋箍筋,箍筋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不大于50mm。3连接筋插入锚孔后压力灌浆,待浆液充满全部锚孔后,停止灌浆,静养1~2天。图6.5.3间接搭接构造6.5.4预制构件之间,以及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之间的结合面应做成粗糙面。宜使用表面处理方法使外表面的骨料露出成为粗糙面。6.5.5预制构件的结合面做成键槽时,键槽的尺寸和数量应通过计算确定。键槽的深度不宜小于30mm,长度宜为150~250mm。键槽端部斜面与侧边的倾角宜为45°。135 6.5.6预制构件纵向受力钢筋在节点区宜直线锚固,当锚固长度不足时可采用机械直锚。预制悬臂构件负弯矩钢筋应在现浇层中加强锚固,负弯矩钢筋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悬臂构件悬臂长度的1.5倍。6.5.7采用预埋件连接时,应满足以下要求:1预埋件的承载力不应低于连接件的承载力。2预埋件的位置应使锚筋位于构件的外侧主筋的内测。3锚板厚度应不小于锚筋直径的0.6倍,且应大于b/8,b为锚筋间距。锚筋中心至锚板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2d和20mm。4锚筋不应小于∮8,且不应大于∮25,数量不应少于4根,且不多于4层。锚筋的间距,以及锚筋至锚板边缘的距离均不应小于3d和45mm。锚筋的锚固长度应满足混凝土设计规范的要求。5.锚筋与锚板应采用T型焊,并应采用压力埋弧焊。焊缝高度不应小于6mm和0.6d,d为锚筋直径。锚筋与锚板间的焊缝应采用双面焊,焊缝长度为5d。钢板与钢板间焊缝长度应为钢板间接触长度,并为双面焊。6.5.8连接节点应采取可靠的防腐蚀措施,其耐久性应满足工程设计年限的要求。所有外露金属件,包括连接件和预埋件的设计均应考虑环境类别的影响,并进行防腐防锈处理。有防火要求的连接件应采取防火措施。6.5.9当构件中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6.5.10应对预埋件等连接件进行承载力极限状态的验算。在验算中,除考虑使用阶段的荷载外,还应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利荷载的组合,并按现行相关结构设计规范进行设计。6.5.11预制构件的制作精度和连接部位构造处理,应与连接方式相适应。干式连接及构造防水,预制构件尺寸及预埋件位置应准确,精度应高。后锚固连接时,锚固基材应进行预设计处理,锚固区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规定配置必要的钢筋网。6.5.12吊装配件应满足以下要求:1预制构件用吊装配件的位置应能保证构件在吊装、运输过程中平稳受力。设置预埋件、吊环、吊装孔及各种内埋式预留吊具时135 ,并对构件在该处承受吊装和在作用的效应进行承载能力的复核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避免吊点处混凝土局部破坏。2内埋式螺母或内埋式吊杆的设计与构造,应满足起吊方便和吊装安全的要求。专用内埋式螺母或内埋式吊杆及配套的吊具,应根据相应的产品标准和应用技术规程选用。3吊环锚入混凝土的长度不应小于30d,并应焊接或绑扎在钢筋骨架上,d为吊环直径。在构件的自重标准值作用下,每个吊环按2个截面计算的吊环应力不应大于65N/mm2;当在一个构件上设有4个吊环时,设计时应仅取3个吊环进行计算。6.6整体稳定性设计6.6.1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1装配整体式结构的连接应保证构件的连续性和结构的整体性,并在结构容易遭受偶然作用影响的区域增加多余约束;避免结构在意外荷载下产生连续性坍塌。2采取减小偶然作用效应的措施;3增强疏散通道、避难空间及结构关键传力部位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4在施工阶段,结构尚在装配过程中未形成整体时,应采取临时支撑、联系钢筋等措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6.6.2对于非现浇同等型混凝土结构,应设置连续的连系钢筋。当构件遭受意外荷载使结构造成某些破坏时,所设置的连系钢筋应保持结构不产生进一步破坏。6.6.3连系钢筋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连系钢筋应是连续的,并应设置在现浇混凝土面层内、或预制构件内、或部分在预制构件和部分在现浇混凝土内。2在楼盖的内部及周边、楼板与墙板之间、梁的内部及周边、角柱与梁之间、边柱与梁之间、上下层柱之间、上下层墙板之间宜设置连系钢筋。。3各种连系钢筋,均应承受最小拉力。4连系钢筋可采用HRB400或HRB335级钢筋专门设置,也可采用做为其他用途的钢筋兼顾,但需根据计算要求增加用量。确定连系钢筋配筋面积时,材料分项安全系数可采用1。5连接预制楼板或屋面构件的连系钢筋应减小偏心距。135 6.6.4对连续的连系钢筋进行防止结构连续倒塌验算时,应考虑结构构件倒塌冲击引起的动力系数,并根据倒塌的具体情况确定荷载效应。材料强度可取标准值或平均值,并应考虑动力作用下材料强化和脆性。6.6.5连系钢筋的锚固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采用其它用途的钢筋延伸作为连系钢筋使用时,此连系钢筋与另一连系钢筋成直角交叉即可视为锚固,此时:1延伸12倍钢筋直径或延伸超过垂直方向连系钢筋即可视为锚固;2在垂直方向连系钢筋中心线以外延伸,由拉力计算的有效锚固长度。在结构突变处或凹角处,应采用其他有效方法,保证连系钢筋有足够锚固。6.6.6连系钢筋应连续设置,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将在现浇混凝土部分内设置连系钢筋;2当连系钢筋采用搭接连接时,现浇混凝土的最小厚度应不小于连系钢筋直径的2倍,和2倍最大骨料尺寸加10mm的总和。6.7楼盖设计6.7.1装配整体式建筑的楼板可采用预制叠合楼盖或现浇楼盖,宜优先选用预制叠合楼板。房屋的顶层、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厨房、卫生间可采用现浇楼板。6.7.2叠合楼板与梁或墙的连接应保证楼盖或屋盖能够起到作为整体传递水平力和连接竖向构件的作用。装配整体式楼盖或屋盖体系的周边应与封闭交圈的梁系连接。楼板与楼板间,楼板与梁或墙间应有可靠连系。6.7.3用于装配整体式楼盖的叠合板应符合下列要求:1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不宜小于60mm,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2叠合板的预制板搁置在梁上或剪力墙上的长度分别不宜小于35mm和15mm;3叠合板中预制板板缝宽度不宜小于40mm。板缝大于40mm时应在板缝内配置钢筋,并宜贯通整个结构单元。预制板板缝、板缝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高于预制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且不应低于C30;4叠合板中预制板板端宜预留锚固钢筋。锚固钢筋应锚入叠合梁或者墙的现浇混凝土层中,其长度不应小于5d,且不应小于100mm。当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宜适当增加。135 5预制板上表面应做成不小于4mm的凹凸面。6当叠合板中预制板采用空心板时,板端堵头宜留出不小于50mm的空腔,并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30的混凝土浇灌密实。7对于楼板较厚及整体性要求较高的楼盖或屋盖结构,可采用格构式钢筋叠合楼板,格构式钢筋叠合板施工可不设支撑,格构式钢筋架承担全部施工荷载。6.7.4当预制叠合楼板的板侧采用整体式拼缝时,见图6.7.4,可按双向板叠合受弯构件进行设计,并应满足以下要求:1板侧应有伸出钢筋;2板侧拼缝的上口宽度应不小于40mm;3拼缝宽度超边板厚的1/3或40mm时,应在拼缝中配置通长钢筋;并宜贯通整个结构单元;4拼缝宽度超边板厚的1/2或120mm时,应在拼缝中布置配筋梁;5板缝两侧伸出的钢筋锚入现浇层内;6浇筑前应清理、湿润拼缝,灌缝混凝土应振捣密实並加强养护;板缝内的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高于预制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且不应低于C30,宜采用膨胀混凝土。图6.7.4整体式拼缝构造示意6.7.5叠合板中预制板的端面或侧面没有锚固钢筋或预埋件时,应在拼缝处贴预制板顶面设置垂直于板缝的接缝钢筋,接缝钢筋与预制板钢筋的重叠长度,板跨中部位不小于1.2La;板跨边部位不小于0.8La(图6.7.5a、6.7.5b)。接缝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00mm(图6.7.5b),楼板考虑地震作用时不应小于LaE;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宜适当增加。135 图6.7.5a板跨中的接缝钢筋构造图6.7.5b板跨边的接缝钢筋构造6.7.6板的负弯矩钢筋设置在现浇层内,其数量按照计算结果确定,构造要求与现浇板的负弯矩钢筋相同。6.8预制构件设计要求6.8.1预制构件的设计使用年限和安全等级应主体结构相同;6.8.2应对预制构件进行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计算;6.8.3预制构件的设计计算,应考虑从构件制作、运输、码放、安装就位直至完成结构安装时所有工况的荷载组合。荷载组合应符合本章第2节及第4节的要求。6.8.4外墙板按其在主体结构中的作用可以分为承重外墙板和非承重外墙板。承重外墙板应符合下列要求:1承重外墙板应作为结构构件,与其它结构构件共同承担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2当夹心保温外墙板作为承重外墙板时,应将其内叶墙体作为结构构件,参与结构共同工作;外叶墙体应作为夹心保温的保护层,视其为通过内外叶墙板之间的连接件挂在内叶墙体上的荷载。3承重外墙板,包括承重的夹心保温外墙板的内叶墙体的设计计算,以及与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和接缝计算等,应满足本规程第八章的要求。135 4对采用桁架钢筋或混凝土肋连接内外两层混凝土板的复合墙板,宜按内外两层混凝土板形成的组合截面共同受力设计计算。6.8.5预制构件应满足下列构造要求:1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和搭接长度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受力钢筋的连接接头应设置在受力最小处。当采用焊接接头时,接头的类型和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预制悬臂构件,如预制阳台,负弯矩钢筋应在现浇层中加强锚固,负弯矩钢筋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悬臂构件悬臂长度的1.5倍。3预制楼梯与支承构件的连接构造宜满足等同现浇混凝土的要求。当不能满足以上要求时,预制楼梯与支承构件之间的连接宜为简支铰接连接,并留出位移空间。7框架结构设计7.1一般规定7.1.1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可采用预制柱或现浇柱与各种叠合式受弯构件组合,通过节点区的现浇混凝土连接而成。7.1.2预制柱可采用不同的形式,见图7.1.2(a)~(b)。(a)形式1(b)形式2图7.1.2预制混凝土柱截面7.1.3叠合式受弯构件可采用不同的形式,见图7.1.3(a)~(d)。135 (a)形式1(b)形式2(c)形式3(d)形式4图7.1.3叠合受弯构件截面7.1.4应采取正确的设计方法,确保叠合受弯构件和预制套管柱中预制部分和现浇混凝土的共同工作。所配钢筋应能将裂缝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防止叠合构件各组成单元相互分离。7.1.5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应通过节点区现浇混凝土的合理设计,使其满足等同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要求。此时,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预制柱和现浇柱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规定进行设计。7.1.6叠合受弯构件的设计,除满足本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相关要求。7.2叠合受弯构件设计7.2.1施工阶段的叠合受弯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施工阶段设有可靠支撑的叠合受弯构件,可按普通受弯构件设计,但叠合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和叠合面受剪承载力应按本章要求进行计算。2当时,应在施工阶段设置可靠支撑,此处为预制构件的截面高度,为叠合构件的截面高度。在叠合受弯构件足以支承全部荷载、限制挠度及开裂在允许范围以内之前不得拆除支撑。135 3施工阶段不加支撑的叠合受弯构件,应对叠合构件及其预制构件部分分别进行计算;预制构件部分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第7章和第8章对受弯构件的规定计算;叠合构件应按本章要求进行计算。4施工阶段不加支撑的叠合式受弯构件,其内力应分别按以下两个阶段计算:1)第一阶段:叠合层混凝土未达到强度设计值之前的阶段。荷载由预制构件承担,预制构件按简支构件计算;荷载包括预制构件自重、预制楼板自重、叠合层自重以及本阶段的施工活荷载。2)第二阶段:叠合层混凝土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值之后的阶段。叠合构件按整体结构计算;荷载考虑下列两种情况并取较大值:a)施工阶段:计入叠合构件自重、预制楼板自重、面层、吊顶等自重以及本阶段的施工活荷载;b)使用阶段:计入叠合构件自重、预制楼板自重、面层、吊顶等自重以及使用阶段的可变荷载。7.2.2叠合受弯构件及其预制构件部分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第7.2.1条或第7.2.2条计算,其中弯矩设计值应按下列规定取用:预制构件(7.2.2-1)叠合构件的正弯矩区(7.2.2-2)叠合构件的负弯矩区(7.2.2-3)式中——预制构件自重、预制楼板自重和叠合层自重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设计值;——第二阶段面层、吊顶等自重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设计值;——第一阶段施工活荷载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设计值;135 ——第二阶段可变荷载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设计值,取本阶段施工活荷载和施工阶段可变荷载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设计值中的较大值。在计算中,正弯矩区段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按叠合层取用;负弯矩区段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按计算截面受压区的实际情况取用。7.2.3斜截面承载力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叠合受弯构件及其预制构件部分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7.5节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其中,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列规定取用:预制构件(7.2.3-1)叠合构件(7.2.3-2)式中——预制构件自重、预制楼板自重和叠合层自重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剪力设计值;——第二阶段面层、吊顶等自重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剪力计值;——第一阶段施工活荷载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剪力设计值;——第二阶段可变荷载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设计值,取本阶段施工活荷载和施工阶段可变荷载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设计值中的较大值。2在计算中,叠合构件斜截面上混凝土和箍筋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取叠合层和预制构件中较低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进行计算,且不低于预制构件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对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构件不考虑预应力对受剪承载力的有利影响,即由预应力所提高的构件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取为0。7.2.4当叠合梁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2.10条、第10.2.11条和本节第7.2.7.1条的各项构造要求时,其叠合面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7.2.4-1)此处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取叠合层和预制构件中的较低值。对不配箍筋的叠合板,当符合本规范第7.2.7.2条的构造规定时,其叠合面的受剪强度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135 (N/mm2)(7.2.4-2)7.2.5叠合受弯构件应验算裂缝宽度,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所计算的最大裂缝宽度不应超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表3.3.4规定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最大裂缝宽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7.2.5-1)(7.2.5-2)式中——受拉区纵向钢筋的等效直径,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8.1.2条的规定计算;、——按叠合受弯构件、其预制构件部分的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8.1.2条计算;——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表4.1.3采用。7.2.6叠合受弯构件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8.2.1条的规定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挠度验算,其中,叠合式受弯构件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并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影响的刚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7.2.6-1)(7.2.6-2)(7.2.6-3)式中——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对挠度增大的影响系数,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8.2.5条采用;——叠合构件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的弯矩值;——叠合构件按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计算的弯矩值;135 ——预制构件的短期刚度,按本节第7.2.6.2条取用;——叠合构件第二阶段的短期刚度,按本节第7.2.6.2条取用;——第二阶段可变荷载的准永久值系数。7.2.7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叠合受弯构件正弯矩区段内的短期刚度,可按下列规定计算:1钢筋混凝土叠合受弯构件1)叠合受弯构件中的预制构件的短期刚度可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公式(8.2.3-1)计算;2)叠合受弯构件第二阶段的短期刚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7.2.7-1)式中——钢筋弹性模量与叠合层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2预应力叠合受弯构件1)叠合受弯构件中的预制构件的短期刚度可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公式(8.2.3-2)计算;2)预应力叠合受弯构件第二阶段的短期刚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7.2.7-2)式中——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弹性模量;——叠合构件换算截面的惯性矩,此时,叠合层的混凝土截面面积应按弹性模量比换算成预制构件混凝土的截面面积。3)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叠合式受弯构件负弯矩区段内第二阶段的短期刚度可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公式(8.2.3-1)计算,其中,弹性模量的比值取。7.2.8叠合梁除应满足普通梁的构造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梁的箍筋应全部伸入叠合层,且各肢伸入叠合层的直线段长度不宜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2在承受静力荷载为主的叠合梁中,预制构件的叠合面可采用凹凸不小于6mm的自然粗糙面;135 3叠合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叠合层的最小厚度不宜小于70mm。7.2.9承受较大荷载的叠合板,宜在预制板内设置伸入叠合层的构造钢筋。接触面须干净、无浮浆,宜进行人工粗糙处理。在预制板拼缝处,宜设置拉结筋,增强其整体性,且拼缝位置宜避开叠合板受力较大部位。预制板的拼缝处,板上边缘宜设置30mm×30mm的倒角(图7.2.9)。图7.2.9预制板拼缝倒角示意7.3节点设计7.3.1节点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设计预制混凝土框架节点时,除满足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程》(GB50011)及其他相关规范(规程)等中的有关规定。2预制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承载力和延性不宜低于现浇节点,且承载力不应低于相邻的梁端和柱端承载力。3对于新型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节点,经试验验证其承载能力和延性等指标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4应控制由于温度梯度差引起的开裂。5应通过计算和构造确保节点的破坏模式为延性破坏。7.3.2整浇式节点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整浇式节点分为A型构造(图7.3.2.1-2)和B型构造(图7.3.2.1-4)。A型构造要求梁端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在节点内焊接连接,适用于抗震等级为二级的多层框架结构(图7.3.2.1-1);B型构造为梁端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在节点内弯折锚固,适用于非抗震及抗震等级为二、三级的多层框架结构(图7.3.2.1-3)。对抗震等级为三级但伸进节点核芯区的梁端下部纵向受力钢筋直径大于25mm或为3根时,宜采用A型构造。135 (a)实腹梁图7.3.2.1-1整浇式A型节点梁端构造135 图7.3.2.1-12整浇式节点(A型构造)135 图7.3.2.1-3整浇式B型节点梁端构造注:梁上部钢筋多于下部钢筋时,上部钢筋弯折后切断图7.3.2.1-24整浇式节点(B型构造)2整浇式节点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柱截面尺寸不宜小于400mm×400mm,也不宜大于600mm×600mm;柱下端榫头截面尺寸不应小于120mm×120mm;节点核芯区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135 2)节点核芯区箍筋宜采用预制焊接封闭骨架;3)核芯区现浇混凝土顶部,应设置直径12mm的焊接封闭定位箍筋,并与叠合梁上部钢筋绑牢或焊牢,用以控制柱顶面伸出钢筋的位置;4)对于顶层边柱节点,叠合梁的上部钢筋多于梁下部钢筋时,边柱柱顶需预埋锚筋伸出,与叠合梁上部钢筋焊接(图7.3.2.2-1);5)当节点处柱截面纵向钢筋总根数多于4根时,需根据抗震要求设置复合箍筋;6)捻缝用的细石混凝土等度等级不应低于柱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水灰比不宜大于0.3,并宜采用无收缩快硬硅酸盐水泥配制。图7.3.2.2-1整浇式顶层边柱节点(A型构造)3施工吊装阶段应验算预制柱下端榫头受压承载力。4预制梁的端部构造应满足图7.3.2.4-1要求。施工吊装阶段斜截面抗裂可按下式验算:(7.3.2.4)式中——施工吊装阶段梁端剪力设计值;——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梁端部宽度;135 a——施工吊装阶段梁端反力作用点到预制梁边缘的距离。图7.3.2.4-1预制梁端部构造当不满足式(7.3.2.4)要求时,应在梁下设施工临时支撑。5在使用阶段应对图7.3.2.1-1中的1-1截面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进行受压承载力验算。此时,应取预制柱的混凝土强度设计值进行计算,且不考虑上柱榫头内纵向钢筋和间接钢筋的承载力。6抗震等级为二级的整浇式节点,应按第本章第7.3.3节进行节点核芯区受剪承载力计算,箍筋数量应满足表7.3.3.6的要求。7.3.3现浇柱预制梁节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现浇柱预制梁节点分为A型构造(图7.3.3.1-1)、B型构造(图7.3.1.1-2)、C型构造(图7.3.3.1-3)和D型构造(图7.3.3.1-4)。A型构造用于抗震等级为二级的多层框架结构;B型和C型构造用于非抗震及抗震等级为二、三级的多层框架结构。2现浇柱预制梁节点除柱子采用现浇外,节点核芯区混凝土强度等级、构造与计算均与本章第7.3.2条整浇式节点相同,并应按式(7.3.2.1)进行施工吊装阶段梁端斜截面抗裂验算。135 图7.3.3.1-1现浇柱预制梁节点(A型构造)图7.3.3.1-2现浇柱预制梁节点(B型构造)135 图7.3.3.1-3现浇柱预制梁节点(C型构造)图7.3.3.1-4现浇柱预制梁节点(D型构造)7.3.4套管叠合柱-U型叠合梁节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套管叠合柱—U型叠合梁节点适用于抗震等级为二、三级的多层框架结构。2节点核芯区混凝土强度等级、构造与计算均与本章第7.3.2.1条整浇式节点相同,对套管及U型梁应进行施工吊装阶段抗裂验算。7.3.5根据预制混凝土框架的具体用途,也可选用其他节点构造形式,如齿槽式、暗牛腿式等。其设计应满足相应设计规程的要求。7.4节点承载力计算7.4.1一、二级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7.4.1-1)一级框架结构尚应符合(7.4.1-2)式中——梁柱节点核芯区组合的剪力设计值;135 ——梁截面的有效高度,节点两侧梁截面高度不等时可采用平均值;——梁受压钢筋合力点至受压边缘的距离;——柱的计算高度,可采用节点上下柱反弯点之间的距离;——梁的截面高度,节点两侧梁截面高度不等时可采用平均值;——节点剪力增大系数,一级取1.35,二级取1.2;——节点左右梁端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弯矩设计值之和;——节点左右梁端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根据实配钢筋面积(计入受压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确定。7.4.2核芯区截面有效验算宽度,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核芯区截面有效验算宽度,当验算方向的梁截面宽度不小于该侧柱截面宽度的1/2时,可采用该侧柱截面宽度,当小于柱截面宽度的1/2时,可采用下列二者的较小值:(7.4.2-1)(7.4.2-2)式中——节点核芯区的截面有效验算宽度;——梁截面宽度;——验算方向的柱截面高度;——验算方向的柱截面宽度;2当梁、柱的中线不重合且偏心距不大于柱宽的1/4时,核芯区的截面有效验算宽度可采用上款和下式计算结果的较小值。(7.4.2-3)式中——梁与柱中线偏心距。7.4.3节点核芯区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7.4.3.1)式中——正交梁的约束影响系数,采用1.0;——节点核芯区的截面高度,可采用验算方向的柱截面高度;135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可采用0.85。7.4.4节点核芯区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应采用下列公式验算:(7.4.4-1)式中——对应于组合剪力设计值的上柱组合轴向压力较小值,其取值不应大于柱的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50%,当N为拉力时,取N=0;——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核芯区有效验算宽度范围内同一截面验算方向箍筋的总截面面积;——箍筋间距。7.4.5抗震等级为三级及非抗震设计的节点可不进行节点核芯区受剪承载力计算,但应符合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程》第6.3.14条的规定。7.4.6抗震设计与非抗震设计的柱端节点加密区及核芯区最小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表7.4.6的规定。表7.4.6框架柱端及节点核芯区最小体积配箍率(%)抗震等级柱端轴压比节点核芯区<0.40.4~0.6>0.6二0.6~0.80.8~1.21.2~1.60.8三0.60.6~0.80.8~1.20.6非抗震设计0.60.60.60.6注:1.适用于普通箍或复合箍;普通箍筋系指单个矩形箍筋;复合箍系指由矩形箍筋与菱形箍筋、或与多边形箍筋、或与拉筋组成的箍筋;2.箍筋体积配箍率为柱核芯面积范围内单位混凝土体积中所含的箍筋体积;计算体积配箍率时,对复合箍筋中箍筋相重叠的部分不宜计入;3.当柱端加密区箍筋采用复合井字箍且肢距不大于200mm、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时,配箍率可采用表中较低值;当采用Ⅱ级钢作箍筋且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40时,柱端最小配箍率可乘以0.85的系数,但不得低于0.6;135 4.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40时,或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柱端配箍率宜取表中相应项目的较大值;5.轴压比指包括地震作用组合在内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和柱全截面面积乘积的比值。8剪力墙结构设计8.1一般规定8.1.1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可以分为全预制剪力墙结构、部分预制剪力墙结构和多层剪力墙结构。8.1.2预制剪力墙构件可采用整块预制墙片、预制叠合墙片。预制剪力墙板宜在工厂制作,必要时也可在现场生产。预制剪力墙构件制成后,应经养护,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运抵施工现场。预制剪力墙构件安装就位后应与现浇部分整浇形成整体结构。8.1.3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平面布置宜对称,应沿两个主轴方向布置剪力墙,不应为平面扭转不规则结构;2竖向体形宜均匀、规则,竖向布置宜连续,不应为楼层侧向刚度不规则结构或层间受剪承载力不规则结构;3预制剪力墙的墙肢截面宜简单、规则。预制剪力墙的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应避免使墙肢刚度相差悬殊的洞口设置。8.1.4抗震设计时,全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不应有较多短肢剪力墙;外墙预制、内墙现浇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不宜有较多短肢剪力墙。135 当有较多短肢剪力墙时,在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宜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注:1短肢剪力墙是指截面厚度不大于300mm、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的最大值大于4但不大于8的剪力墙;2有较多短肢剪力墙是指,在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30%。8.1.5全预制剪力墙结构及部分预制剪力墙结构的结构计算分析方法和一般剪力墙结构相同,除本章特别规定外应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3、4、5章相关规定。墙体水平拼缝对刚度降低的影响,按照6.4.2条确定。8.1.6对多层剪力墙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的侧向位移计算值应放大1.2倍。8.1.7预制叠合剪力墙取有效厚度参与整体计算,有效厚度见图8.1.7所示。全部预制剪力墙板取实际厚度参与整体计算。图8.1.7预制叠合剪力墙有效厚度8.2剪力墙构件设计8.2.1预制剪力墙的墙肢截面设计及构造要求,除本章特别规定外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相关要求。8.2.2预制剪力墙板可采用矩形或“L”形板,板高不大于6.0m,单块预制剪力墙板板重不宜大于6t。开洞预制剪力墙板洞口宜居中布置。8.2.3135 墙板上的孔洞宜做成园孔,当设置成方孔时转角部位(如门窗口角部)应作成小圆角,并应配置不少于2ф8的斜向钢筋或ф4小网片。墙面埋设的连接用预埋件锚板宜凹入板面10~15mm,连接件焊接后应进行清理,涂防锈漆并用砂浆抹平。8.2.4门窗连梁部位及其钢筋锚固部位不宜开洞。当必须开洞时,洞口位置宜布置在跨中及截面高度中间三分之一范围内。孔洞宜设钢套管加强,并将箍筋适当加密。钢筋混凝土墙板开有较小孔洞(洞的高和宽均小于800mm)时,应沿洞口周边设置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小于被洞口切断的钢筋面积,或每边不小于2ф12,该钢筋自孔洞边角算起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la或laE(图8.2.4)。图8.2.4墙板洞口构造配筋8.2.5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中的连梁可采用现浇连梁。开洞预制剪力墙的连梁可以和现浇圈层组成叠合梁。叠合梁的抗弯、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进行》。8.3节点及接缝设计8.3.1预制剪力墙的顶面、底面和两侧面应处理为粗糙面或者制作键槽,与预制剪力墙连接的地梁上表面和圈梁上表面也应处理为粗糙面。粗糙面露出的混凝土粗骨料不宜小于其最大粒径的1/3,且粗糙面凹凸不应小于6mm。8.3.2对高层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楼层内相邻预制剪力墙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135 边缘构件应现浇,现浇段内按照现浇混凝土结构的要求设置箍筋和纵筋;预制剪力墙的水平钢筋应在现浇段内锚固,或者与现浇段内水平钢筋焊接或搭接连接。构造如图8.3.2-1所示。2相邻预制墙片之间如无边缘构件,应设置现浇段,现浇段的宽度应同墙厚,现浇段的长度,当预制剪力墙的长度不大于1500mm时不宜小于150mm,大于1500mm时不宜小于200mm;现浇段内应设置竖向钢筋和水平环箍,竖向钢筋配筋率不小于墙体竖向分布筋配筋率,水平环箍配筋率不小于墙体水平钢筋配筋率;预制剪力墙的水平钢筋应在现浇段内锚固,或者与现浇段内水平钢筋焊接或搭接连接。构造如图8.3.2-2所示。3现浇部分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高于预制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两个等级或以上。一字型接缝L形接缝T字型接缝十字接缝图8.3.2-1预制墙板与现浇边缘构件连接构造135 图8.3.2-2预制墙板与现浇段连接构造8.3.3对多层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楼层内相邻预制剪力墙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外墙转角、内墙转角、纵、横墙交接部位、相邻预制剪力墙之间应设置现浇段,现浇段的宽度应同墙厚,现浇段的长度应满足水平钢筋连接的要求;2现浇部分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高于预制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两个等级或以上;3预制剪力墙的水平钢筋应伸入现浇段;相邻墙片的水平钢筋可在现浇段内焊接连接或者锚固;现浇段内应设置竖向钢筋,配筋率不小于墙体竖向分布筋配筋率。8.3.4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每层楼面处应设置封闭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截面宽度不应小于剪力墙的厚度,截面高度不小于楼板厚度及120mm的较大值。圈梁应与现浇或者预制叠合楼盖或屋盖浇筑成整体。8.3.5上下层相邻预制剪力墙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剪力墙底与现浇圈梁之间应座浆,座浆宜采用高强灌浆料或者干硬性水泥砂浆,座浆厚度不宜大于20mm,其立方体抗压强度应高于预制剪力墙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10MPa或以上,且不应低于60MPa;2预制剪力墙的竖向钢筋可采用浆锚套筒连接、浆锚搭接连接,见图8.3.5。连接构造应符合6.5.2~6.5.3条及相关规范的要求。135 图8.3.5预制剪力墙水平接缝构造8.3.6对高层预制剪力墙结构,上下层相邻预制剪力墙的竖向钢筋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边缘构件的每根竖向钢筋应各自连接;2竖向分布钢筋宜每根各自连接;或者采用单排钢筋连接,连接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400mm,强度不应小于上下层被连接钢筋强度较大者的1.1倍,连接筋总量不得小于竖向分布筋总量,钢筋搭接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3预制墙板相邻下层为现浇剪力墙时,墙板竖向钢筋自下表面伸出,锚入下层现浇墙体内,与下层墙体钢筋的搭接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8.3.7对多层预制剪力墙结构,上下层相邻预制剪力墙的竖向钢筋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单排钢筋连接。2贯穿墙板水平接缝的连接筋规格数量,应由计算确定,但不得小于同层墙体钢筋总量;连接钢筋间距不大于1m;强度不应小于上下层被连接钢筋强度较大者,钢筋搭接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3墙片最外侧的竖向连接钢筋与墙片缘边间距不小于100mm。4竖向连接筋也可通过预埋件焊接连接。135 图8.4.7多层预制剪力墙结构水平接缝构造8.3.8预制剪力墙的连梁应符合下列规定:1连梁水平钢筋在墙肢内的锚固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2预制外墙的窗上墙及预制内墙的门上墙应采用箍筋与现浇圈梁连接,形成叠合连梁;3预制外墙的窗下墙竖向分布筋可不与下层墙钢筋连接,宜锚入现浇圈梁内。8.3.9预制剪力墙之间可采用现浇连梁,连接构造如图8.3.9所示。负弯矩钢筋设置在现浇层内,正弯矩钢筋在现浇连梁内与预制墙片伸出的钢筋连接,可采用搭接、焊接或者机械连接。现浇连梁与预制墙片的结合面处,预制墙片上宜设置键槽。图8.3.9现浇连梁与预制墙片的连接8.3.10多层剪力墙结构基础,在与墙板竖缝对应位置上应设置基础暗柱或构造柱,暗柱或构造柱连带竖向钢筋应深至基础底部;基础顶面应设置圈梁,预制墙体的连接筋与全亮内钢筋搭接或焊接连接。8.3.11当屋顶采用预制女儿墙时,应采用与下部墙板结构相同的分块方式和节点做法,女儿墙板内侧应设凹槽预埋木砖,便于屋面防水油毡收头。135 8.3.12墙片底部水平拼缝的抗剪承载力计算采用以下公式进行:式8.4.12且不超过及;式中——界面抗剪承载力设计值,N;——混凝土轴心抗压设计强度,MPa;——剪切平面面积,mm;——抗剪钢筋的屈服强度,MPa,不大于400MPa;——抗剪钢筋的截面面积,mm,不得小于0.0025;——作用在剪切平面上的永久的法向力,压正拉负,N;——对普通混凝土,当时,;当时,;对砂轻混凝土,;对于全轻混凝土,;——对普通混凝土,;对轻骨料混凝土,——对普通混凝土,MPa;对轻骨料混凝土,MPa。——界面承载力调整系数,见下表。表8.4.12界面调承载力非抗震有粘结粗糙面或齿槽0.9无粘结粗糙面或齿槽0.72抗震设计有粘结粗糙面或齿槽0.9无粘结粗糙面或齿槽0.6758.3.13墙片与现浇段竖向拼缝的的抗剪承载力计算采用以下公式:式8.3.13且不超过及;各项参数同8.3.12条。135 9非承重外墙板设计9.1一般规定9.1.1预制非承重外墙板可按下列要求进行分类:1按其自身构造可分为单一外墙板和夹心保温外墙板。2按其与主体结构连接形式可分为悬挂式和侧连式两种:1)悬挂式连接是指墙板顶端或底端其中一端与梁可靠连接,墙板两侧与竖向构件不连接,墙板另一端宜采用限位连接;2)侧连式连接是指墙板顶端与梁可靠连接,墙板两侧伸出钢筋锚入竖向构件,墙板底部可采用限位连接构造;3按其外饰面种类可分为素面(清水面)外墙板、面砖饰面外墙板及石材饰面外墙板。9.1.2非承重外墙板的极限承载力应根据相应的试验确定,试验方法参照《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50152)。9.1.3非承重外墙板应按围护结构进行设计。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适应主体结构的变位能力;在重力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温度作用等不利组合及主体结构变形影响下,应具有安全性。9.1.4预制外墙板之间的接缝应满足力学、耐候、耐久、环保和防火性能;应135 同时采用材料防水和构造防水的方式,保证接缝的防水、防潮性能。采用材料防水时,防水材料应具有一定的弹性。9.1.5预制外墙挂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宜采用柔性连接构造,连接节点应采取可靠的防腐蚀和防火措施,保证设计使用年限内的安全性。9.1.6预制外墙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低于与其相连的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且不宜低于C30。9.2墙板设计9.2.1非承重外墙板在抗震设计设防烈度要求的地震作用下经修理后应可使用,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得脱落。9.2.2非承重外墙板及其连接节点处的荷载、作用及荷载组合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要求。9.2.3非承重外墙板应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进行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同时应对墙板在脱模、吊装、运输及安装等过程的各工况进行验算。9.2.4非承重外墙板挠度限值为1/200,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为0.2mm。9.2.5连接构造节点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外墙挂板的最大层间位移角,混凝土结构为1/200,钢结构为1/100。2满足吸收外墙挂板施工过程的偏差三维调节要求。3具有适应外墙板的极限温度变形能力。9.2.6预制非承重外墙板及其连接宜采用基于性能目标的设计方法。抗震性能目标可按表9.2.1的要求选用。表9.2.1外墙板及不同部位连接的抗震性能目标外墙形式性能目标多遇地震设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悬挂式1弹性预制外墙不屈服,预制外墙顶缝弹性一预制外墙不屈服,预制外墙顶缝不屈服侧连式1弹性预制外墙不屈服,预制外墙顶缝弹性一,侧缝不屈服预制外墙屈服,预制外墙顶缝不屈服,侧缝屈服135 2弹性预制外墙屈服,预制外墙顶缝不屈服,侧缝屈服1当选用不屈服目标时,构件及连接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9.2.5-1)(9.2.5-2)式中——材料强度按标准值计算的构件承载力值;——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0.0,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应采用0.2;2当选用弹性一目标时,构件及连接的抗震验算可按上一条的规定计算,其中为材料强度按设计值计算的构件承载力值。3当选用弹性目标时,构件及连接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9.2.5-3)(9.2.5-4)式中;——材料强度按设计值计算的构件承载力值;——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国家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有关规定采用;、、、——分别为重力荷载、水平、竖向地震作用以及风荷载的分项系数,按国家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有关规定采用。9.2.7对安装有预制非承重外墙板的建筑物进行整体分析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立墙板底之间存在水平缝的不传力的计算模型;2悬挂式连接结构的计算和设计应实际边界条件建立适宜的计算模型;135 3侧连式连接结构的整体分析宜采用能反映连接的本构关系的计算模型和分析软件;4罕遇地震作用下考虑侧连式外墙本身出现破坏,进行弹塑性静力推复或动力时程分析时,不考虑其刚度与承载能力的作用。9.2.8连接及相连构件的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多遇地震及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选用抗震性能目标的弹性、弹性一和不屈服的外墙和连接,可均按本章的相应要求进行判别验算;2外墙一端与梁连接部位设置的剪力键应满足承载力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要求;3侧连式外墙中,外墙与两侧竖向构件间竖缝的剪应力应满足下式要求:,且(9.2.7-1)式中,——整体分析计算得到的框架柱与PC外墙连接处的剪应力,可取竖向构件高度范围内的平均剪应力;——摩擦系数。接合面表面不处理时取0.6,表面凸凹不小于6mm时取1.0;——单位面积内横穿接合面的钢筋面积。当钢筋与接合面法向夹角为时,乘折减;——根据不同性能目标,可取钢筋强度标准值或设计值;——根据不同性能目标,可取混凝土的强度标准值或设计值;当计算的连接处的剪应力不满足上式要求时,应设置钢筋销栓,钢筋销栓的抗剪承载力值按下式确定:(9.2.7-2)式中,——单根销栓钢筋面积。当钢筋与接合面法向夹角为时,乘折减;——销栓钢筋根数。4侧连式外墙中,竖向构件底部与外墙脱开截面的抗剪承载力应满足以下要求:(9.2.7-3)135 式中,——柱底截面最大剪力值;——柱底截面抗震承载力值;取与中的较小值,、分别按下式计算:,其中(9.2.7-4),其中(9.2.7-5)式中,——接触面受压抗剪承载力值;——混凝土剪切破坏承载力值;——混凝土接触面摩擦系数,;——柱底截面弯矩值;——柱底截面轴力值;——柱截面宽度;——柱截面有效高度。9.2.9预制非承重外墙板应按下列要求进行验算。1外墙平面外的承载力验算时,应考虑风及地震作用进行整块墙板计算,并根据外墙的内力计算结果,进行截面配筋设计。悬挂式按顶边线支撑,底边点支撑的边界条件;侧连式按三边支承,底边点支撑的边界条件。2验算侧连式外墙平面内承载力时,应根据结构整体分析求得的外墙内力按现行规范的规定进行配筋设计。3验算外墙在现场吊装的承载力要求时,应考虑动力系数1.5。4计算预制非承重外墙板在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下平面外的承载能力时,风荷载的体型系数应不小于2.0。9.2.10预制非承重外挂板与主体结构连接节点应计算最大温差条件下的温度变形应力及在抗震设计验算时墙板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9.2.11非承重外挂板上的预埋铁件、预埋螺栓、预埋螺母、牛腿等受力部件的承载力应根据其受力工况最不利荷载组合设计计算,并适当考虑部件的短期受力变形和长期耐久的安全性要求。9.2.12135 当预制非承重外挂板与主体结构通过预埋件和连接件、预留锚固钢筋等方式连接时,预埋件或预留锚固钢筋的计算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进行。9.2.13当预制非承重外墙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采用钢材时,节点连接设计应按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有关规定计算包括连接件、螺栓、焊缝及定位销等部件的承载能力,同时要考虑连接节点在施工过程中最不利荷载组合条件下的安全性要求。9.3构造要求9.3.1非承重外墙板应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规定的工程设计要求,表面有饰面的外墙板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表面没有饰面的清水或装饰外墙应作涂装保护,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9.3.2预制夹心保温外墙板应满足以下要求:1预制夹心保温外墙板的总厚度不宜小于150mm,内外叶墙体各自的厚度宜相等,均不宜小于60mm,并应根据构件的计算分析和构造要求配置钢筋(图9.3.2);2应根据节能标准的要求选择适宜的夹芯保温材料,如挤塑聚苯(XPS)板等。保温材料应满足相关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的要求。保温材料的厚度不宜小于30mm,也不宜大于100mm。;3穿过保温材料连接内外两叶墙体的连接件应满足以下要求:1)具有足够的承载安全性和长期耐久性,并应考虑其连接部位热桥影响,满足混凝土锚固、防腐、防火等设计要求;2)连接件宜采用低热阻纤维增强塑料(FRP)材料制作,并宜采用不规则截面,端部宜设计成带有锚固槽口或其它锚固措施的形式;3)片状连接件应采用纵横交替设置布置,间距不宜小于为400mm。4)连接件在混凝土板中的单侧锚固长度不宜小于30mm,其端部距墙板表面距离不宜小于25mm。135 图9.3.2夹心保温外墙板构造图9.3.3预制悬挂式和侧连式外墙板及连接应符合下列的构造要求:1悬挂式预制外挂墙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50mm,且宜采用双层双向配筋,竖向和水平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2预制外墙板顶部应与梁设置剪力键和连接钢筋。连接钢筋不应小于ф10@200,上筋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E,下筋锚固长度不应小于20倍钢筋直径,上筋与下筋垂直距离不宜小于150mm(图9.3.3-1)。图9.3.3-1预制外挂墙板底部连接件设置示意135 3预制外墙板底部应设置不少于2个限位连接件,间距不宜大于4m。墙底限位连接件可按9.2.1条有关规定计算确定。4侧连式预制墙板与柱连接时,在预制墙板端部预留插筋并与现浇柱锚固形成整体(图9.3.3-2)。图9.3.3-2侧连式预制墙板与柱连接件设置示意5为确保墙体的抗火性能,连接件一端距墙体表面距离不宜小于25mm;连接件端部在混凝土板中的单侧锚固长度不宜小于30mm,以保证连接件在墙体中的锚固性能。10构件制作与储运10.1一般规定10.1.1预制构件加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管理要求,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预制构件加工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预制构件生产加工经验和必备试验检测手段。10.1.2预制构件加工制作前应审核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加工图,具体内容包括:预制构件模板图、配筋图、预埋吊件及其埋件的细部构造图等。预制构件脱模、翻转过程中混凝土强度、构件承载力、构件变形以及吊具、预埋吊件承载力验算等。10.1.3预制构件加工前应编制生产加工方案,具体内容包括:生产计划及生产工艺、模板方案及模板计划、技术质量控制措施、成品保护等内容。10.2生产准备10.2.1135 应根据预制构件的质量要求,生产技术及工艺,模具可周转次数确定预制构件模具设计和加工方案。模具设计应满足下列条件:1混凝土浇筑时的振动及加热养护情况;2满足相应的强度、刚性和整体稳定性要求;3预制构件预留孔、插筋、预埋吊件及其他预埋件的安装定位要求。10.2.2支模时,应认真清扫模板,防止模板翘曲、凹陷,尺寸和角度应保持准确。10.2.3预制构件模具尺寸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0.2.3规定。表10.2.3预制构件模具尺寸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项次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1长度0,-4用尺量平行构件高度方向,取最大值2宽度0,-4用尺量平行构件宽度方向,取最大值3厚度0,-2用尺测量两端或中部,取最大值4对角线差构件5用尺量纵、横两个方向对角线窗框口3用尺量5侧向弯曲L/1500,且≤3拉线,用尺量测侧向弯曲最大处6翘曲L/1500用钢平尺在两端量测7底模板表面平整度2用2m直尺和楔形塞尺测量8组装缝隙1用塞片或塞尺量9预埋件、插筋、安装孔、预留孔中心线位移3用尺量纵、横两个方向中心位置10端模与侧模高低差1用尺量测11窗框口模厚度0,-2用尺量测长度、宽度0,-4中心线位移3用尺量量纵、横两中心位置垂直度3用直角尺和基尺量测对角线差2用尺量两个对角线10.2.4混凝土预制构件用钢筋网或钢筋骨架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0.2.4的规定:并宜采用专用钢筋定位件严格控制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或标准要求。表10.2.4钢筋网或钢筋骨架尺寸允许偏差项次检验项目及内容允许偏差(mm)135 1网的长度及宽度±102网眼尺寸±203骨架的宽度及高度±54骨架的长度±105箍筋间距±206受力钢筋间距±10排距±510.2.5预制构件中的预埋件质量要求和允许偏差应满足表10.2.5的规定.表10.2.5预埋件质量要求和允许偏差项次项目允许偏差和质量要求1规格尺寸(mm)0,-52表面平整(mm)33锚固筋长度(mm)10,-5间距偏差(mm)±104埋弧压力焊接头相对钢板的直角偏差(º)≤4咬边深度·≤0.5与钳口接触处的表面烧伤不明显钢板焊穿、凹陷不应有5弧焊焊缝裂纹不应有大于1.5mm的气孔(或夹渣)<3个贴角焊缝焊脚高、宽≥0.5d(I级钢)≥0.6d(II级钢)10.2.6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宜选用脱模效果好且避免污染构件表面的水性或蜡质隔离剂。10.3构件制作10.3.1在混凝土浇筑成型前应进行预制构件的隐蔽工程验收;检查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1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2钢筋、预埋件、灌浆套筒、吊环、插筋及预留孔洞的位置;135 3混凝土保护层厚度10.3.2预制构件用混凝土工作性应根据产品类别和生产工艺要求确定,混凝土构件应采用机械振捣成型方式生产。10.3.3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的结合面或叠合面应采取拉毛或凿毛处理,也可采用在模板表面涂刷适量的缓凝剂部位形成设计要求的露骨料粗糙面。10.3.4带保温材料的预制构件宜采用水平浇筑方式成型,保温材料宜在混凝土成型过程中放置固定。制作过程应按设计要求检查连接件在混凝土中的定位偏差。当采用垂直浇筑方式成型时,保温材料可在混凝土浇筑前放置固定。10.3.5带门窗框、预埋管线的预制构件,其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门窗框、预埋管线应在浇筑混凝土前预先放置并固定,固定时应采取防止污染窗体表面的保护措施;2当采用铝框时,应采取避免铝框与混凝土直接接触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措施;3应考虑温度或受力变形与门窗适应性要求。10.3.6带饰面的预制构件宜采用反打一次成型工艺制作。根据构件的设计要求,饰面可采用涂料、面砖或石材等。饰面材料应分别满足下列要求:1当面砖或石材与预制构件一次浇注成型时,构件生产前应对面砖或石材进行加工;2当构件采用面砖饰面时,模具中铺设面砖前,应根据图纸设计要求对拐角面砖和面砖版面进行加工,并应采用背面带有燕尾槽的面砖;3当构件采用石材饰面时,模具中铺设石材前,应在石材背面做涂覆防水处理;同时应在石材背面钻倒角孔,并安装不锈钢卡勾与混凝土进行机械连接;4应采用不污染饰面和构件的材料(如:规格海绵条等)预留面砖缝或石材缝,并应保证缝的垂直和水平齐整。10.3.7预制构件可根据需要选择自然养护或蒸汽养护方式。采用蒸汽养护时应按要求严格控制升降温速度不超过25℃/h,最高养护温度不超过70℃。10.3.8135 预制构件脱模起吊时,应根据设计要求或具体生产条件确定所需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脱模强度应不小于12Mpa;起吊强度:小构件不应小于15Mpa,大构件不应小于20Mpa,特大构件不应小于25Mpa。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及脱模后需要移动的构件,脱模时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不宜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75%。10.4质量检验10.4.1预制构件不得存在影响结构性能或装配、使用功能的外观缺陷。对于存在的一般缺陷应采用专用修补材料按修补方案要求进行修复和表面处理。构件的外观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0.4.1的规定。表10.4.1预制构件的外观质量质量要求及检查方法项次项目质量要求检查方法1露筋不应有对构件各个面进行目测2蜂窝表面上不允许对构件每个面进行目测然后用尺量出尺寸3麻面表面上不允许目测4硬伤、掉角不允许,碰伤后要立即修复5饰面空鼓、起砂、起皮、漏抹不应有目测6裂缝门窗口角裂不应有目测10.4.2预制构件的尺寸偏差应符合表10.4.2的规定。表10.4.2预制构件尺寸允许偏差(mm)项次检验项目允许偏差外墙板高±3宽±3厚±3对角线差5翘曲3侧向弯曲L/1000面弯L/1000内表面平整4外表面平整3梁、柱、叠合板楼梯、阳台等高±5宽±5厚±5侧弯L/750表面平整4135 预埋件预埋板中心位置偏移5与混凝土面平面高差3预埋螺栓(螺母)中心位置偏移3外露长度±3预留孔洞中心位置偏移5尺寸±3预埋套筒中心位置偏移210.4.3对外观缺陷及超过表10.4.2要求的允许尺寸偏差的部位应制订修补方案进行修理,并重新检查验收。10.4.4预制构件应按设计要求的试验参数及检验指标进行结构性能检验;检验内容及验收方法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有关规定执行。10.4.5预制构件经检查合格后,应及时标记工程名称、构件型号、制作日期、合格状态、生产单位等信息。10.5运输存放10.5.1堆放构件时最下层构件应垫实,预埋吊件向上,标志向外;垫木或垫块在构件下的位置宜与脱模、吊装时的起吊位置一致;重叠堆放构件时,每层构件间的垫木或垫块应在同一垂直线上;堆垛层数应根据构件与垫木或垫块的承载能力及堆垛的稳定性确定。10.5.2应制订预制构件的运输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存放场地要求、运输线路计划、运输固定要求、码放支垫要求及成品保护措施等内容。对于超高、超宽、刚度不对称等大型构件的运输和码放要采取特殊质量安全保证措施。10.5.3预制构件的运输车辆应满足构件尺寸和载重要求。装卸构件时应考虑车体平衡。运输时应采取绑扎固定措施,防止构件移动或倾倒。运输细长构件时应根据需要设置临时水平支架。对构件边角部或链索接触处的混凝土,宜采用垫衬加以保护。10.5.4墙板可根据施工要求选择适宜的堆放和运输方式,对于外观复杂的平面墙板及非平面墙板宜采用插放架、靠放架直立堆放,并宜采取直立运输方式。插放架、靠放架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需支垫稳固。对采用靠放架立放的构件,宜对称靠放且外饰面朝外,其倾斜角度应保持大于80°,构件上部宜采用木殿块隔离。135 11安装与施工11.1一般规定11.1.1装配式结构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1整体的进度计划。包括:总体施工进度,预制构件生产进度表,预制构件安装进度表;2预制构件运输方案。包括:车辆型号,运输路线,现场装卸及堆放;3施工场地布置方案。包括:场内通道规划,吊装设备选性及布置,吊装方案,构件堆放位置等;4各专项施工方案。包括:构件安装施工方案,节点连接方案,防水施工方案,现浇混凝土施工方案及全过程的成品保护修补措施等;5安全管理方案。包括:构件安装时的安全措施,各专项施工的重点安全管理事项;6质量管理方案。包括:构件制造的质量管理,安装阶段的质量管理,各专项施工的质量管理重点科目;135 7环境保护措施。11.1.2装配式结构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进行必要的施工验算。施工验算应包括以下内容:1预制构件的运输、存放及吊装过程中预制构件与起吊装置的承载力验算;2预制构件安装过程中各种施工临时荷载作用下构件支架系统和临时固定装置的承载力验算。11.1.3预制构件在吊装、运输施工过程中,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出厂运输、装配时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同条件立方体抗压强度不宜小于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75%;2应根据预制构件形状、尺寸及重量要求选择适宜的吊具,尺寸较大的预制构件应选择设置分配梁或分配桁架的吊具吊装,在吊装过程中,吊索与构件水平夹角不宜小于60°,不应小于45°;并保证吊车主钩位置、吊具及构件重心在竖直方向重合;3装配式结构的施工全过程宜对预制构件及其上的建筑附件、预埋件、预埋吊件等采取施工保护措施,避免出现破损或污染现象;11.1.4施工中使用的吊具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自制、改造、修复和新购置的吊具,应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验算或试验检验,并经认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11.2安装准备11.2.1装配式结构正式施工前宜选择有代表性的单元或部件进行预制构件试生产和试安装,根据试验结果及时调整完善施工方案,确定单元施工的循环施工步骤。11.2.2构件吊装前,应检查构件装配连接构造详图,包括构件的装配位置、节点连接详细构造及临时支撑设计计算校核等。11.2.3装配施工前应按要求检查核对已施工完成的现浇结构质量,根据设计图纸在预制构件和已施工的现浇结构上进行测量放线并做好安装定位标志。11.2.4预制构件、安装用材料及配件应按标准规定进行进场检验,未经检验或不合格的产品不得使用。135 11.2.5吊装设备应满足预制构件吊装重量和作业半径的要求,进场组装调试时其安全性必须符合施工要求。11.2.6合理规划构件运输通道和存放场地,设置必要的现场临时存放架,并制订成品保护措施。11.3安装施工11.3.1预制构件应按施工方案要求的顺序进行吊装,吊装就位后,应及时在预制构件和已施工现浇结构间设置临时支撑及临时固定措施。11.3.2预制构件应经测量校准定位后再安装与其相邻的构件,需要传递荷载的构件其连接部位承载应达到设计要求才能拆除支撑结构。11.3.3预制构件的装配节点处应根据设计或施工方案要求的顺序进行,节点处混凝土或灌浆材料的强度及收缩性能等应满足设计要求。1对于结合部使用的模板,在混凝土浇筑时不会产生较大变形,宜采用可周转次数较多的模板;2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对结合部进行清扫,对模板和结合部应进行洒水湿润;3浇筑混凝土时应确保构件的结合部间的混凝土密实,混凝土的每个接合部都应做到一次性浇筑,模板的缝隙间不应发生漏浆。11.3.4装配式结构构件连接或构件与现浇结构连接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时应按设计要求或钢结构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施工检查和质量控制,并做好露明铁件的防腐和防火处理。11.3.5装配式结构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或钢筋间接搭接时应制订专项施工技术质量保证措施和操作工艺规程,灌浆应由经培训合格的专业人员按要求操作和制作试件。必要时应进行检测验证。当采用灌浆式套管进行施工时应满足以下要求:1在灌浆施工前,应对填充部分进行清扫,清除异物;并保证其湿润后,在充填过程中,内部不能发生堵塞;2对灌浆施工,应确保所应填充部分都被密实填充,不得遗漏;3灌浆试验的方法和检查应根据表11.3.5进行。表11.3.5灌浆试验的方法和检查项目试验方法次数判断标准种类、厂家、确认包装袋上的时间全数不超过使用期限135 生产时间使用水量根据配合比和施工记录在搅拌时,全数根据设计温度温度计第一次根据设计施工软度根据设计第一次根据设计压缩强度根据设计,养护按照现场水中养护灌浆开始前或是材料更换时根据设计填充度目测每次灌浆时能够确认密实填充11.3.6装配施工中后浇接头处的钢筋连接或锚固应满足设计和规范的有关规定。采用焊接连接时应避免由于连续施焊引起预制构件及连接部位开裂。11.3.7预制楼板的装配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楼板,叠合板等板类的支撑应根据设计要求或施工方案设置。支撑处标高除应符合设计规定外,尚应考虑支承系统本身在施工荷载作用下的变形;2施工荷载应符合设计规定,并应避免单个预制楼板承受较大的集中荷载。未经设计允许,施工单位不得对预制楼板进行切割、开洞;3叠合构件后浇混凝土层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检查结合面粗糙度,检查并扶正预制构件外露抗剪钢筋。4叠合构件中后浇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才拆除支撑或承受施工荷载。11.3.8外墙挂板均为独立自承重构件,为避免造成挂板的受力方式改变,安装时应确保板缝空腔为弹性防水构造,严禁在墙板四周的接缝内放置硬质刚性垫块,11.3.9外墙板接缝防水施工材料应按设计要求的性能经试验验证合格后,方可由具备专业打胶资格的人员按要求施工。11.4质量检验11.4.1现场装配施工前应检查预制构件的合格证、配套材料、连接件的质量证明文件,并按按检验批规定要求进行材料进场检验。11.4.2装配式结构施工过程的连接节点应按检验批逐个进行隐蔽工程检验,并按要求填写施工检查纪录。11.4.3装配式结构施工的外观质量检查应按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有关规定执行。对有装饰或保温要求的构件装配的结构尚应满足有关建筑装饰和节能标准要求。11.4.4现场装配施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1.4.4要求。表11.4.4装配施工的允许偏差要求135 检查项目允许偏差(mm)柱、墙等竖向结构构件标高±5中心位移5倾斜l/500梁、楼板等水平构件中心位移5标高±5外墙挂板板缝宽度±5通常缝直线度5接缝高差311.4.5装配式结构的结构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一般检查内容包括预制构件及装配用配件的结构性能试验报告、预制构件及装配节点的混凝土或浆体强度报告。必要时可按设计要求作原位加载试验。12工程验收12.1结构实体检验12.1.1对涉及装配式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应进行结构实体检验。结构实体检验应在监理工程师见证下,由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实施。承担结构实体检验的试验室应具有相应资质。12.1.2结构实体检验的内容包括预制构件结构性能检验和装配式结构连接性能检验两部分;装配式结构连接性能检验的内容一般包括连接节点部位的后浇混凝土强度、钢筋套筒连接灌注浆体强度、构件接缝部位灌注浆体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以及工程合同约定的项目;必要时可作结构原位加载检验。12.1.3对后浇混凝土或灌注浆体的强度检验,应以在浇注地点制备并与结构实体同条件养护的试件强度为依据。也可按国家现行标准规定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检测方法检测。12.1.4对预制构件结构性能、钢筋保护层厚度及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强度等检验应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及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135 12.1.5当未能取得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被判为不合格或钢筋保护层厚度不满足要求时,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检测机构按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检测。12.2装配式结构子分部工程验收12.2.1装配式结构工程验收时应提交下列资料:1工程设计单位确认的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图、设计变更文件;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所用各种材料、连接件及预制混凝土构件的产品合格证书、性能测试报告、进场验收记录和复试报告;3预制构件安装施工验收记录;4连接构造节点的隐蔽工程检查验收文件;5后浇注节点的混凝土或浆体强度检测报告;6分项工程验收记录;7装配式结构实体检验记录;8工程的重大质量问题的处理方案和验收记录;9预制外墙的装饰、保温、接缝防水检测报告;10其他质量保证资料。12.2.2装配式结构工程应在安装施工过程中完成下列隐蔽项目的现场验收:1结构预埋件、焊接接头、螺栓连接、钢筋连接接头、套筒灌浆接头等;2混凝土构件与现浇结构连接构造节点处钢筋及混凝土接茬面;3预制混凝土构件接缝及防水、防火做法。12.2.3除特殊要求外,装配式结构可按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要求验收。装配式结构中涉及装饰、保温、防水、防火等性能要求应按设计要求或有关标准规定验收。12.2.4装配式结构子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1有关分项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合格;2质量控制资料完整符合要求;3观感质量验收合格4结构实体检验满足设计或标准要求。12.2.5135 当装配式结构子分部工程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理:1经返工、返修或更换构件、部件的检验批,应重新进行检验;2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达到设计要求的检验批,应予以验收;3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但经原设计单位核算并确认仍可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检验批,可予以验收;4经返修或加固处理能够满足结构安全使用要求的分项工程,可根据技术处理方案和协商文件进行验收。12.2.6装配式结构子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合格后,应将所有的验收文件存档备案。本规范用词说明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允许时首先这样做的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规范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135 引用标准名录1《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000-2001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GB50045-954《住宅设计规范》(2003年版)GB50096-19995《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7《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8《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GBJ2-869《建筑楼梯模数协调标准》GBJ101-8710《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11《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GB/T5824-2008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1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1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35 15《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16《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1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19《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JGJ1-9120《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21《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9622《冷拔低碳钢丝应用技术规程》JGJ19-201023《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200324《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JGJ4626《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程》JGJ8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XX条文说明(征求意见稿)135 编制说明根据原建设部建标[2003]104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会同有关科研、设计、教学、制作和施工单位,共同制订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现已完成征求意见稿。其中,也对原行业标准《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JGJ1-91进行了修订。在本规程制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近二十年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预制构件在我国工程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科学研究工作;尽量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在国内科研、设计、教学、制作和施工单位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同时参考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完成此征求意见稿。本规程制订的内容(其中包括与JGJ1-91的比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规程根据目前的研究工作基础和工程实践,将适用范围可以扩大至各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其中主要包括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增加了叠合梁的类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中包括了:内外墙均为预制的剪力墙结构、内墙现浇外墙预制的剪力墙结构、以及低、多层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以上结构可以适用于各种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其它各个章节的内容基本按此分类分别提出,并取消了原规程中各种少筋混凝土墙板。2强调了装配和现浇相结合,以综合装配和现浇混凝土结构各自的优点,既吸取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业化的优点,又通过现浇混凝土加强了结构的整体性能,提高了抗震性能,便于在地震区使用。3推广新型材料的使用,如:高效轻质保温材料、防水密封材料、HRB400级钢筋的使用等,以此改善建筑的物理性能和结构的力学性能。4在建筑设计中,强调了模数协调的概念。其中特别强调建筑物与部品之间的模数协调,以及部品与部品之间的模数协调。5提出等同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概念。根据我国的研究结果,装配式框架结构只要节点部位处理得当,可以与现浇框架结构得到完全相同的刚度和延性。借鉴日本相关规范,提出了与等同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界定条件。135 6增加了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设计要求,并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基础上补充了叠合受弯构件有关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计算要求。7补充了预制构件之间钢筋的连接方式。原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技术规程中推荐的主要还是焊接连接。借鉴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本次修编,增加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和间接搭接的连接方式。8提出预制夹心保温外墙板和各种外墙挂板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并相应增加了计算和构造要求。9引入设置连续的连系构造钢筋的概念,对防止建筑连续性倒塌提出具体措施。10构件制作与储运、安装与施工以及工程验收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高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程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程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程规定的参考。本征求意见稿仅供本规程在社会和行业内征求意见使用,不作为设计、施工和监理的依据。135 目次1总则………………………………………………………………………………862术语和符号………………………………………………………………………882.1术语……………………………………………………………………………882.2符号………………………………………………………………………………………883基本规定…………………………………………………………………………893.1建筑设计原则…………………………………………………………………893.2结构设计原则…………………………………………………………………893.3节点和连接设计原则…………………………………………………………904材料………………………………………………………………………………924.1混凝土与灌浆材料……………………………………………………………924.2钢筋和钢材……………………………………………………………………934.3连接材料……………………………………………………………………934.4其它材料……………………………………………………………………945建筑与节能设计…………………………………………………………………965.1一般规定………………………………………………………………………965.2建筑模数协调…………………………………………………………………965.3平面设计………………………………………………………………………965.4外墙设计………………………………………………………………………975.5内墙、楼面设计…………………………………………………………………975.6内装修和设备管线设计………………………………………………………985.7建筑节能设计…………………………………………………………………986结构设计基本规定………………………………………………………………996.1一般规定……………………………………………………………………996.2作用及作用组合………………………………………………………………1006.3结构分析……………………………………………………………………1006.4结构构件与节点设计…………………………………………………………1006.5连接构造……………………………………………………………………1016.6整体稳定性设计………………………………………………………………1016.7楼盖设计……………………………………………………………………1016.8普通预制构件设计要求………………………………………………………1017框架结构设计……………………………………………………………………1037.1一般规定……………………………………………………………………1037.2叠合受弯构件设计…………………………………………………………103135 7.3节点设计……………………………………………………………………1057.4节点承载力计算………………………………………………………………1078剪力墙结构设计…………………………………………………………………1098.1一般规定……………………………………………………………………1098.2剪力墙构件设计………………………………………………………………1098.3节点及接缝设计………………………………………………………………1099非承重外墙板设计………………………………………………………………1199.1一般规定……………………………………………………………………1199.2墙板设计……………………………………………………………………1199.3构造要求……………………………………………………………………11910构件制作与储运………………………………………………………………12110.1一般规定……………………………………………………………………12110.2生产准备……………………………………………………………………12110.3构件制作……………………………………………………………………12110.4质量检验……………………………………………………………………12610.5运输存放……………………………………………………………………12611安装与施工……………………………………………………………………12711.1一般规定……………………………………………………………………12711.2安装准备……………………………………………………………………12711.3安装施工……………………………………………………………………12911.4质量检验……………………………………………………………………12912工程验收………………………………………………………………………13012.1结构实体检验………………………………………………………………13012.2装配式结构子分部工程验收…………………………………………………130135 1总则1.0.1为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结构设计原则以及“节能、降耗、减排、环保”的基本国策,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特对原《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技术规程》JGJ1-91进行了修订。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具有工业化水平高、减少材料浪费、便于冬期施工、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量、落地灰和其他建筑垃圾,减少工地扬尘、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建筑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实现节约各种资源、包括能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许多国家,如美国、欧洲、新加坡,以及日本这种高地震烈度的国家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我国,近年来,预制构件的应用也开始摆脱低谷,并且以一个全新的姿态,走向一个上升趋势。与上一代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相比,技术上有较大的提升。为了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推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应用,在设计和施工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本规程本次的修订,不再强调混凝土结构的全预制和全装配,而是强调将预制混凝土和现浇混凝土相结合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集预制混凝土和现浇混凝土的优点于一身,提高了建筑的整体性,有利于在地震区的应用。本规程本次的修订,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水平、耐久性能等提高至与现行相关标准协调一致,强调了预制和现浇相结合的基本概念,以及连接节点的连续性。规程反映了近几年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最新科研成果、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工程实践经验。本规程是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最低限度要求,应允许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提高设计的安全储备。1.0.2原规程主要适用于各种全装配的混凝土大板居住建筑。由于二十几年来,世界各国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经过编制组和国内许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企业单位的共同努力,本次修编工作,反映了这些技术进步。因此本规程的适用范围远大于原规程。原规程只是用于装配式大板建筑,且只适用于居住建筑。由于本规程强调135 了预制和现浇相结合的基本概念,根据目前的研究工作基础,本规程将适用范围扩大至各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其中主要是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其中主要包括: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以及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中又包括:内外墙均为预制的剪力墙结构、内墙现浇外墙预制的剪力墙结构、以及低、多层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借鉴世界各国的使用经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可以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及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抗震设计地区的乙类及乙类以下的各种民用建筑,其中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后面各个章节的内容基本按此分类分别提出。由于工业建筑的使用条件差别十分大,本规程原则上不适用于工业建筑。但是,使用条件与民用建筑相似的工业建筑,如某些轻工业厂房等可以参照本规程。有关各类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最大高度,在第六章中作出了具体规定。本规程的内容是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成熟做法、一般原则以及基本要求,并不能解决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所有问题,更不能代替设计者创造性的思维。设计者应根据规范的要求,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具体应用,并努力实现技术创新和进步。1.0.3与其它结构规范相同,本规程是按照《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083邓规范的原则要求进行编制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混凝土结构的一种特定的类型,因此,条文中强调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等有关标准的规定。135 2术语、符号2.1术语术语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和通用符号》GB50132、《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083、《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等结合本规程的具体情况给出的。本规程删节、简化了其它标准已经定义了的常用术语,补充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特有的常用术语,如“现浇同等型混凝土框架结构”、“粗糙面”、“等效静力”、“连系钢筋”等。在相关标准中已有表述的,基本不重复列出。2.1.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还包括工业建筑常用的排架结构,不在本规程使用范围内。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筒体结构、板柱结构、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等,由于研究工作尚未深入,工程实践也较少,本次修编工作暂不包括。2.2符号基本沿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符号。135 3基本设计规定3.1建筑设计原则3.1.1我国目前的工业化建筑体系还处在专用体系的阶段,还不能达到通用体系的水平。因此针对各自的专用体系,编制设计、制作和施工安装成套设计文件,可以综合考虑构配件的标准化、模数化、多样化,有助于推广应用。3.1.2建筑的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专业从前期规划与方案设计阶段就介入工作,密切配合,并充分考虑工业化建筑设计的特点,才能在后续的工作中实现标准化与多样化的统一,建筑的美观与标准化高度协调与统一。我国的运输设备能力,其服务半径和所需空间,也是总体规划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3.1.3工业化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工作阶段,就是将整个建筑进行合理的划分。根据日本实现住宅工业化的经验:“住宅的工业化是将住宅分解为构件和部品,用工业化的手段进行生产,然后在现场进行组装的住宅建筑方式”。因此,要实现工业化生产,按照标准化与多样化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少规格、多组合,将建筑分解为构件和部品使其中的一个重要步骤。3.1.4建筑的工业化,离不开标准化,标准化离不开模数化,而模数化的核心内容离不开模数协调,其中包括建筑物与部品之间的模数协调,以及部品与部品之间的模数协调。由于我国建筑的工业化多年来走在低谷,模数协调的概念已经被许多人淡忘,因此在本次修编中,在建筑设计章节中也强调了这一概念。目前由于粗放型的管理,中国特色的“二次”装修,每年造成的浪费惊人。许多居民买到住宅后,即便已是精装修,也会换掉已有设备,重新装修。装修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垃圾和室内空气污染,再次带来浪费。统计显示,我国每年住宅装修造成的浪费高达300多亿。因此,实现部品的工业化和集成化,坐到装修一次性到位,将节省大量的资源,真正实现建筑的工业化。3.2结构设计原则3.2.1~3.2.7基本上沿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100的条文,由于其重要性,在此重复说明。只是在设计内容中强调了对各类接缝的承载力计算、施135 工阶段的验算,以及对预制构件的设计要求。3.3节点和连接设计原则3.3.1构件间节点和连接构造的合理设计是保证装配式结构安全可靠的关键。构件间连接构造的原则是连接节点的性能不低于被连接构件;与其它材料(钢、砌体等)构件的连接应选择合理的连接方式以保证可靠传力;连接节点尚应考虑被连接构件的变形相容条件。当意外荷载作用在装配式结构中的承重构件上,应有措施防止装配式结构产生意外破坏。借鉴英国规范,本规程引入连系钢筋的设置,以防止主体结构发生进一步的破坏。3.3.2装配式结构的节点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所选用的各种连接节点方式,当没有相关标准时,应经过试验研究,证实其各种性能的安全可靠3.3.3装配式结构的节点和连接设计,应力求传力直接。在施工阶段,由于装配式结构的节点和连接处的混凝土尚未达到设计的强度等级要求,因此,对装配式结构的设计,除考虑正常使用阶段的受力性能外,尚应考虑施工阶段的承载力、稳定性和变形的要求。3.3.4~3.3.5装配式结构宜通过的节点和连接构造的合理设计,使装配式结构成为等同现浇结构,并具有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承载能力、刚性和延性。根据日本的经验及目前的研究成果,等同现浇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在节点及接缝处,主筋和横向补强筋要和现浇混凝土结构一样要保持连续性。节点区应采用现浇混凝土或者砂浆将预制构件连成整体。干式连接很难达到等同现浇的要求。等同现浇混凝土结构应该满足以下要求:1在竖向使用荷载下,装配整体式结构的骨架构件,如:柱、主梁、剪力墙以及构件的交叉节点,必须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有关裂缝宽度和挠度的要求;其它预制构件,如:次梁、板等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有关裂缝宽度和挠度的要求;装配整体式结构中的节点,不产生由于竖向使用荷载得作用而造成的有害残余变形。2135 预制构件与叠合构件的强度、刚度、破坏模式、恢复力特性应与现场浇注的混凝土构件无明显差异。3节点及接缝强度、刚度、破坏模式、恢复力特性应与现场浇注的混凝土节点及接缝无明显差异。节点及接缝在往复荷载作用下,不应发生由于拼缝破坏而产生的不可恢复的有害残余变形。4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叠合构件斜截面剪切破坏、接合面的剪切破坏和构件坠落;5预制构件的耐久性、耐火性等不低于现浇构件。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部分应满足以上要求,高层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应尽量满足以上要求。等同现浇混凝土结构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方法来进行结构分析。3.3.6预制构件的连接部位应满足耐久性和防火、防水的要求。对装配式结构的节点和连接应综合考虑各种问题。除抗震、防灾、耐久、节材、降耗、环保等各方面的要求外,满足建筑物的物理性能也是十分重要的。预制构件的连接部位会对接缝处的建筑功能,如装修观感、止水防渗、保温隔声等造成影响,特别是预制外墙板。我国上世纪80年代的全装配大板建筑最后走向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是预制外墙板的防水、保温等物理性能显现弊端,渗、漏、裂等问题引起居民不满。目前,随着各种防水、保温新型材料的出现,可以保证各种预制构件连接部位,同时满足防火、防水、防渗和墙体保温等要求,这已得到一定数量的工程实践的证实。但是,对新型外墙板的研究工作,总体来说,还不够深入,因此在必要时,应对外墙板进行大型耐候性和燃烧性能的试验研究。135 4材料4.1混凝土4.1.1本规程混凝土的各项力学指标,以及耐久性的要求均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相应规定执行。根据大量的计算,原有装配式大板所采用的销键,对于水平缝的抗剪能力远比钢筋和轴压力产生的摩擦力对于水平缝的抗剪能力的贡献要小。新一代的装配式结构已经不再设置剪力销键。因此,本次修编取消了混凝土的抗剪强度指标。4.1.2为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包括提高耐久性以及延长使用年限),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已将工程中应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适当进行了提高。而且规定,采用400MPa、500MPa级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5。本规程,特别是对预制构件,建议主要采用400MPa级钢筋,因此要求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5。4.1.3对有抗震有抗震设防要求的装配式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相应规定执行。4.1.4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之间,经常由于两者收缩率的不同而产生裂缝。预制构件后浇节点处的混凝土采用无收缩快硬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是避免此种裂缝产生的有效地措施。4.1.5保证预制构件连接部位座浆用砂浆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它对于保证预制构件之间正常传递压力和剪力起着重要作用。当座浆用砂浆水灰比过大时,由于其施工工艺而不易保证其必要的强度。4.1.6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的技术在美国和日本已经有二十年的应用历史,是一项十分成熟的技术。由于这项技术引入我国的历史还比较短暂,在我国尚无相应的产品标准。本规程参考相应的企业标准和国外标准,提出可以控制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用灌浆料质量的主要性能要求,随着此种材料的应用的扩大,相关技术指标还将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4.1.7135 以往钢筋的搭接,强调将需搭接的钢筋绑扎在一起,以便钢筋之间的传力。间接搭接,是一种将需搭接的钢筋拉开一定距离的搭接方式。这种搭接技术在国外,如美国和欧洲也有多年的应用历史。早在我国1989年版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条文说明中,已经对欧洲标准对间接搭接的要求进行了说明。由于我国已经有数个单位对间接搭接的技术进行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工作,本次修编纳入此项技术。现行国家标准《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488可以适用于间接搭接用预留孔孔道灌浆料的性能要求。4.2钢筋4.2.1~4.2.4,4.2.6本规程钢筋和钢材的各项力学指标,均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中的相应规定执行。4.2.5随着建筑产业化的进程,混凝土构件中的配筋应推广钢筋专业化加工配送的方式。采用钢筋焊接网片的形式有利于节省材料、方便施工、提高工程质量。有关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的规定。4.3连接材料4.3.1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对现浇混凝土结构钢筋的连接规定可采用绑扎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原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技术规程中推荐的主要还是焊接连接。但是钢筋之间的焊接质量受人为的因素的影响较大,质量不易得到保证。近年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万科企业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宇辉集团等许多单位都对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和间接搭接进行了许多研究,目前已经取得许多研究成果,可以做出一些定量的结论。随着技术的发展,并借鉴美国和日本的经验的成熟技术,在装配式结构中,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和间接搭接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因此,本规程根据技术成熟和可靠程度,以及施工的方便程度,对装配式结构中钢筋的连接方式依次推荐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间接搭接、机械连接和焊接。不同的钢筋连接方式各自适用于不同直径的钢筋,本条对此进行了规定。4.3.2与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用灌浆料相同,由于钢筋套筒灌浆连接这项技术引入我国的历史还比较短暂,在我国尚无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用钢筋套筒相应的产品标准。本规程参考相应的企业标准和国外标准,提出可以控制钢筋套筒质量的主要性能要求,随着此种材料的应用的扩大,相关技术指标还将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4.3.4~4.3.4装配式结构135 中对连接预制构件的连接材料的质量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有关预埋件、焊接材料、螺栓连接的材料要求在相关标准中都有相应的规定,本规范集中了这些要求,目的在于强调其重要性。由于装配式结构采用预埋件进行连接应用比较广泛,预埋件中的锚板和锚筋间需要焊接连接,此时,对锚板所用钢材最低级别的要求应是Q235-B级,这样钢材中的含碳量才足以保证焊接质量。4.4其它材料4.4.1装配式结构中外墙板接缝处的防水密封材料的选择,对于保证建筑的物理性能,防止出现外墙接缝出现渗漏现象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市场上有多种防水密封材料可以选用,其中以硅酮类和丙烯酸类防水密封材料的性能比较优良,特别是硅酮类防水密封材料,这些材料都已经形成产品标准,可供遵照执行。4.4.2卡勾开口处填充的背面处理剂材料,是为了保证石材的水密性。4.4.3夹心外墙板夹心层中的保温材料,在美国大多数采用高质量的挤塑聚苯乙烯板(以下简称XPS板)。目前在我国,各地各企业所生产的XPS板的质量相差很远,这主要是生产XPS板所采用的原料的差异所引起的。质量好的XPS板采用原生的聚苯乙烯颗粒生产,只掺加少量本厂的回收料;而质量差的XPS板只采用少量的原生聚苯乙烯颗粒,而大量掺加市场回收的XPS,少数企业甚至掺加市场回收的普通塑料。不同的原料生产的XPS板性能会有和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材料的稳定性能和耐久性能。差的XPS板遇水会变形,燃烧性能等级低,尺寸稳定性差等,这些都会给夹心外墙板的使用带来危害。目前,有关采用XPS板的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标准尚在编制之中。本规程推荐采用的XPS板应符合未来出版的产品标准《挤塑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相关规定。XPS适用的温度约在−53.9℃~+73.9℃。若夹心外墙板夹心层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养护时,应控制养护温度。此外,从理论上讲,硬泡聚氨酯板(PU)、岩棉等轻质高效保温材料都可以作为夹心外墙板夹心层中的保温材料使用。但是由于目前尚未有一定数量的工程实践经验,本次修编暂不推荐。夹心外墙板夹心层中的保温材料没有推荐模塑聚苯乙烯板(以下简称EPS板),是因为与其它几种轻质高效保温材料相比,其压缩强度偏低。4.4.4135 目前市场上的XPS板,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光面板、光面带槽板、压花板和毛面去皮板。但是无论哪种XPS板,从理论上讲,均与混凝土没有直接的粘接能力,必须通过胶粘剂进行粘结。一般来说,在起吊脱模阶段,由于模板与墙板之间的吸附力,夹心外墙板夹心层中的XPS板,就已经与两叶混凝土墙板脱离,外叶墙板完全依靠内外叶墙体之间的连接件挂在内叶墙体上,因此连接件会受到拉力和剪力的共同作用,需要对其进行力学分析。目前,对内外叶墙体之间的连接件尚无产品标准可依。本规程借鉴国外标准,对其提出基本要求。它的主要要求除了上述力学性能外,还要求不要在内外叶墙体之间传递热量,形成热桥。因此制作连接件的材料应具有低的导热系数。135 5建筑设计5.1一般规定装配整体式建筑的建造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主要途径。工业化的建筑体系以建筑的建造生产为基础,不仅是建筑部品的集成,也是集其综合设计系统、部品生产系统、集成技术系统于一体的优化集成产品。大力推广工业化的装配整体式建筑,使建筑生产从手工现场作业向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以标准化构建部品化;以部品化推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产业化,从而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5.2建筑模数协调模数协调的基本原则是建筑部件实现通用性和互换性。即使规格化、通用化的部件适用于常规的各类建筑,满足各种要求。由此,大量规格化、定型化部件的生产可稳定质量,降低成本。通用化部件所具有的互换能力,可促进市场的竞争和部件生产水平的提高。建筑模数协调工作涉及到的行业与部件的种类很多,需各方面共同遵守各项协调原则,制定各种部件或组合件的协调尺寸和约束条件。实施模数协调的工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与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以及影响面较大的类别和部位可先期运行,如门窗、厨房、卫生间等。重要的部件和组合件优先推行规格化、通用化。5.2.3结合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设计,二类高层住宅的剪力墙一般为200㎜厚,设计也可使用2M水平扩大模数,可用于建筑的开间或柱距、进深或跨度、构配件尺寸和门窗洞口等处。5.3平面设计装配式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设计的思想。平面设计应考虑建筑各功能空间使用尺寸,应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合理拆分结构预制构配件(部件),并注意预制构配件(部件)的定位尺寸即应满足平面功能需要,同时应符合模数协调的原则。装配整体式建筑平面设计应充分考虑设备管线与结构体系的关系。例如135 住宅卫生间涉及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路等四大专业,需多工种协作完成,平面设计时应考虑卫生间平面位置与竖向管线的关系、卫生间降板范围与结构关系等。如采用标准化的预制盒子卫生间(整体卫浴)及标准化的厨房整体橱柜,除考虑设备管线的接口设计,还应考虑卫生间、厨房平面设计尺寸与预制盒子卫生间(整体卫浴)及标准化的厨房整体橱柜部品尺寸间的模数协调。5.4外墙设计装配整体式建筑外墙的设计关键在于连接节点的构造设计。对于承重、非承重预制混凝土外墙板,预制夹心复合外墙板,预制装饰混凝土外挂板等不同外墙板连接节点的构造设计和悬挑构件、装饰构件连接节点的构造设计以及门窗连接节点的构造设计应分别满足结构、热工、防水、防火、保温、隔热、隔声及建筑造型设计等要求。预制外墙板的各类接缝设计应构造合理、施工方便、坚固耐久,并结合本地材料、制作及施工条件进行综合考虑。5.4.6外墙应满足结构、热工、防水、防火、保温、隔热、隔声及建筑造型设计等要求。预制外墙板的各类接缝设计应构造合理、施工方便、坚固耐久,并结合本地材料、制作及施工条件进行综合考虑。5.4.7面砖饰面、石材饰面外墙板应采用反打一次成型工艺制作,应确饰面材料的质量和粘接(连接)性能满足设计要求。涂料饰面外墙板所用外墙涂料应采用装饰性强、耐久性好的涂料,宜优先选用聚胺脂、硅树脂、氟树脂等耐候性好的材料,满足设计要求。装饰混凝土饰面外墙板(彩色混凝土、清水混凝土、露骨料混凝土及表面带图案装饰的混凝土等),设计时应要求厂家制作样品确认其表面颜色、质感及图案等。并要求厂家出具相关质量证明文件和保证设计要求的使用期测试报告。预制外墙板板缝应采用构造防水为主,材料防水为辅的做法。嵌缝材料应在延伸率、耐久性、耐热性、抗冻性、粘结性、抗裂性等方面满足接缝部位的防水要求。5.5内墙、楼面设计装配式建筑的135 内墙设计包括承重与非承重的内墙设计,一般将非承重内墙称为内隔墙或内填充墙。楼面设计包括楼板与楼面面层设计。承重内墙(剪力墙)、楼面设计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同时应满足建筑物理性能要求。内隔墙主要满足物理性能要求和连接构造的要求。5.5.3自重轻的材料如预制装配式轻质条板、轻钢龙骨复合轻质条板。5.5.4如加气内隔墙板材的接缝处理,板材为无槽口平板时,应在板接缝间涂抹粘结剂。缝宽不应大于3mm。内隔墙板为T型板时,直接拼装,不用粘结剂。内隔墙板为C型板时,板间槽口中应浇灌水泥砂浆。5.5.6如可在叠合层中铺设保温隔声材料,以达隔声与保温的要求。5.6内装修和设备管线设计装配式建筑内装修与管线设计应提倡与主体结构分离的设计。中国住宅提倡CSI住宅体系。其中C是CHINA的缩写,S是指英文Skeleton的缩写,即住宅躯体、支撑体,是住宅的支撑体部分;I是英文Infill的缩写,是指住宅里面的填充体。住宅支撑体指住宅的主体结构、分户墙和外围护结构及公共部分,具有高耐久性。住宅支填充体指内隔墙及装修、整体卫生间、整体厨房、架空地面、户内设备管线等,具有可变性。现建筑设计施工尤其住宅设计与施工将设备管线埋在楼板混凝土垫层或墙体中,把使用年限不同的主体结构与管线设备混在一起建造,大量的住宅虽然主体结构尚可,但装修和设备等却早已老化,却无法改造更新从而导致不得不拆除重建,建筑使用寿命短。提倡CSI集成技术体系即包括结构主体部件、内装修部品和管线设备的三部分装配化集成技术系统;采用工业化生产,将住宅的主体结构与设备管线和装修分离,实现可变性、更换性、分离性、耐久性、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维护性,从而是实现住宅建筑长寿命。例如:传统的同层排水卫生间,采用湿式法施工,下沉部位需要填充,不仅防水工艺不好控制,而且后期维修极为不便。整体卫浴采用地脚螺栓调节底盘高度,无需回填,检修方便,且整体卫浴从设计、选材、制造、选配到运输安装,一切都由专业人人员负责,能确保质量,有效避免交房矛盾。5.7建筑节能设计5.7.2应因地制宜地选用预制外墙板的保温材料,并根据当地气候和节能要求计算确定保温层厚度优先采用预制夹芯复合外墙板构造形式;对围护结构中局部设置的现浇剪力墙有保温要求时,可采用现场内敷敷设保温板材构造形式,;预制外墙板拼缝、墙角、屋顶檐口、门窗洞口等易设计对围护结构的产生的135 热桥部位,应采取保温减少或阻断热量传递的措施,加强这些部位的保温。6结构设计基本规定6.1一般规定6.1.1适用高度参照高规并适当降低。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及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部分,梁柱宜全部预制,节点及接缝按照等同现浇结构要求,并采用与现浇结构相同的整体分析方法。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中,如仅外墙预制,结构整体性与现浇结构接近,适用高度比现浇结构略降低。如全部剪力墙预制,在抗震区,由于缺少使用经验,其高度限制较严,待有充分的研究结果及实践经验后再考虑适当放松。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中,预制墙体之间的接缝尽量做到等同现浇结构;但由于竖向分布筋需要全部进行连接,构造复杂、施工难度大,难以保证完全等同现浇剪力墙结构,因此,在整体分析中需要考虑接缝对结构刚度、承载力的降低。多层剪力墙结构主要用于6层以下的建筑,接缝构造可不按照等同现浇要求,只连接边缘构件的钢筋,以便于施工。根据日本多年的研究成果,在地震区的装配式框架结构,当采取了可靠的节点连接方式和合理的构造措施后,装配式框架结构完全可以成为等同现浇混凝土的结构。由于在世界各地对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研究少于对装配式框架结构的研究,例如,在日本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只允许用到5层;在台湾只允许用到15层,且没有完成相应规范的编制工作。我国近年来,对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已完成一定数量的研究工作,但由于工程实践的数量还偏少,本规程对装配式剪力墙结构采取从严要求的态度。目前对装配式剪力墙结构采取对刚度进行折减的方法,来考虑连接和节点刚度对结构内力分布和整体刚度的影响。6.1.2适用高宽比参照高规确定。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部分预制剪力墙结构与高规中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的限制相同。全预制剪力墙的高宽比适当从严,同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6.1.3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抗震等级参照高规确定。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预制装配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与高规中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规定相同。部分预制剪力墙结构与全预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要求适当从严。6.1.4~6.1.5135 装配整体式结构的平面及竖向布置要求,应严于现浇混凝土结构。并不宜采用底部大开间的剪力墙结构。6.1.7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的规定,装配整体式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按现浇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取用。6.2作用及作用组合6.2.1~6.2.2对装配式结构进行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荷载和地震作用的取值及其组合均按现行相关规范执行。6.2.3预制构件从浇筑模或浇筑台起吊时的吸力或附着力,以及预制构件吊装、运输及安装过程所产生的动力,均可用等效静力的方法进行验算。等效静力=等效荷载系数乘以构件自重。等效荷载系数参照香港屋宇署2003年颁布的《预制混凝土结构实用规范》,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进行了规定。6.3结构分析6.3.1竖向荷载、小震及中震弹性分析、风荷载、温度作用等的分析用线弹性方法。6.3.2预制拼装式框架、预制拼装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可采用与现浇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6.3.3剪力墙结构中墙体拼缝要求基本等同现浇,但应适当考虑其对刚度的降低影响。低层剪力墙结构中预制墙体间的拼缝不按等同现浇要求,应该考虑其对刚度的降低影响。具体的折减算法在剪力墙结构设计中规定。6.3.4如叠合楼板中预制部分之间拼缝采用钢筋连接且现浇混凝土浇灌,则楼板对楼面梁刚度的贡献与现浇楼板相同。如叠合楼板中预制部分之间拼缝不连接,仅考虑现浇部分对楼面梁刚度的贡献。6.3.5~6.3.6分析方法、时程波的选择、分析参数等均参照高规中的规定。预制拼装节点及拼缝的非线性行为可以根据试验或者理论研究结果确定。6.4结构构件及节点设计6.4.1装配式结构除对现浇构件和预制构件,根据结构整体分析的结果,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计算,应重视对接缝的验算。135 6.4.2预制构件在脱模、起吊、运输、及安装等各个环节的设计验算是不能忽视的。预制构件应考虑施工阶段的附加要求,对制作、运输、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分析。这主要是由于:1)此阶段的受力状态和计算模式经常与使用阶段不同;2)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在此阶段尚未达到设计强度。因此,许多预制构件的配筋,不是使用阶段的设计计算起控制作用,而经常是此阶段的设计计算起控制作用。6.4.3预制承重构件在脱模、起吊、运输及安装阶段,应控制混凝土不发生开裂的现象。6.4.5~6.4.7装配式结构的节点、接缝连接主要考虑1剪力墙竖缝剪力,弹性阶段(裂缝前),主要靠界面粘结强度及混凝土键槽或者粗糙面的抗剪强度传递,弹塑性阶段(开裂后),主要为连接筋、销键等传递。当混凝土界面的粘结强度高于构件本身混凝土的抗拉、抗剪强度时,可视为等同于现浇混凝土,新旧混凝土可直接参与剪力传递;2剪力墙水平接缝及框架柱接头,轴压应力和弯矩产生的压应力的静摩擦力,是主要的剪力传递元件,连接筋、销筋是保证节点、接缝具有较高剩余抗剪强度和延性的关键要素;3框架梁、连系梁接头,主要靠界面粘结强度及混凝土键槽或者粗糙面的抗剪强度、销键、连接筋及弯矩压应力的静摩擦力共同传递剪力。6.4.6针对不同的节点形式,受剪承载力的计算详见第7、8章。6.5连接构造本节是一般性的规定。各种具体的连接方式、连接的构造要求、构件的构造要求分别见第7、8、9章中。6.5.9由于构造和连接要求,部分预制构件保护层较大,保护层的防裂构造措施可采用钢筋网片等。6.7楼盖设计6.7.7预制板内钢筋在制作内的锚固要求与与现浇混凝土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的要求相同。135 6.7.9采用6.7.4条所示的拼缝时,叠合楼板的整体受力性能介于按板缝划分的单向板和整体双向板之间,与楼板的尺寸、后浇层与预制板的厚度比例、接缝钢筋数量等因素有关。在没有可靠依据时,可偏于安全,按照单向板进行设计。接缝钢筋的数量可偏安全按照下述方法确定:按照整体双向板计算板缝处弯矩,按照现浇层混凝土的厚度计算该处需要的正弯矩钢筋,作为拼缝钢筋。135 7框架结构设计7.1一般规定7.1.2图7.1.2(a)是传统的预制柱截面形式,柱与柱之间可采用套管或现浇混凝土连接,柱与基础之间可通过设置预埋件的方式采用螺栓连接。预制套管叠合柱(7.1.2(b))是改进的预制柱形式,它由预制套管柱和现浇混凝土组成,同济大学试验研究表明,该形式的预制柱具有与现浇柱相近的抗震性能。目前,该形式的预制柱在国内外实际工程中已有成功应用。7.1.3从研究对象上来看,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工作大多针对传统的、由矩形截面预制梁和现浇板组成的叠合梁(图7.1.3(a)),这种叠合梁的工业化程度低,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大,模板与支撑体系复杂,施工速度与现浇结构相比优势不大。图7.1.3(b)和7.1.3(c)是两种改进的叠合梁形式,该叠合梁由预制混凝土梁、预制混凝土板和现浇混凝土板组成,同济大学基于大量足尺试验的研究表明,这两种改进的叠合梁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预制U型叠合梁由预制U型梁、预制混凝土板和现浇部分组成(7.1.3(d)),具有预制构件自重轻、大量节省模板与支撑、施工便捷等优点,适用于工业化住宅,同济大学的试验研究表明,预制U型叠合梁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目前,该形式的叠合梁在国内外实际工程中已有成功应用。7.2叠合受弯构件设计7.2.1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的第10.6.1和10.6.2条。叠合式受弯构件依施工和受力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在施工阶段加设可靠支撑的叠合式受弯构件(亦称“一阶段受力叠合构件”)和在施工阶段不设支撑的叠合式受弯构件(亦称“二阶段受力叠合构件”)两类。一阶段受力叠合构件除应按叠合式受弯构件进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和叠合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和使其叠合面符合本章的构造要求外,其余设计内容与一般受弯构件相同。二阶段受力叠合构件则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预制构件高度与叠合构件高度之比h1/h小于0.4的二阶段受力叠合构件,受力性能和经济效果均较差,不建议采用。135 本条给出“二阶段受力叠合式受弯构件”在叠合层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前的第一阶段和达到设计强度后的第二阶段所应考虑的荷载。在第二阶段,因为叠合层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仍可能存在施工活荷载,且其产生的荷载效应可能大于使用阶段可变荷载产生的荷载效应,故应按这两种荷载效应中的较大值进行设计。7.2.2本条文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的第10.6.3条。本条给出了预制构件和叠合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当预制构件高度与叠合构件高度之比h1/h较小时,预制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此时纵向受拉的、应用、代替。、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7.1.5条计算,也可取进行计算。7.2.3本条文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的第10.6.4条。由于二阶段受力叠合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尚不够充分,本规范规定叠合梁受剪承载力仍按普通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在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中,因预应力效应只影响预制构件,故在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中暂不考虑预应力的有利影响。在受剪承载力计算中,混凝土偏安全地取预制梁与叠合层中的较低者;同时,受剪承载力应不低于预制梁的受剪承载力。7.2.4本条文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的第10.6.5条。叠合构件中叠合面有可能先于斜截面达到其受剪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叠合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是以剪摩擦传力模型为基础,根据叠合构件试验结果和剪摩擦试件试验结果给出的。叠合式受弯构件的箍筋应按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和叠合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得出的较大值配置。不配筋叠合面的受剪承载力离散性较大,故本规范用于这类叠合面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暂不与混凝土强度等级挂钩,这与国外规范的处理手法类似。7.2.5本条文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的第10.6.9条。以普通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裂缝宽度计算公式为基础,结合二阶段受力叠合式受弯构件的特点,经局部调整,提出了用于钢筋混凝土叠合式受弯构件的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其中考虑到若第一阶段预制构件所受荷载相对较小,受拉区弯曲裂缝在第一阶段不一定出齐;在随后由叠合截面承受M2k时,由于叠合截面的135 相对偏小,有可能使最终的裂缝间距偏大。因此当计算叠合式受弯构件的裂缝间距时,应对裂缝间距乘以扩大系数1.05。这相当于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公式(8.1.2-1)中的由普通钢筋混凝土梁2.1增大到2.2。此外,还要用取代普通钢筋混凝土梁计算公式中的,以近似考虑叠合构件二阶段受力特点。7.2.6本条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的第10.6.10条。叠合式受弯构件的挠度应采用公式(7.2.6.1-1)给出的考虑了二阶受力特征的当量刚度B、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并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影响进行计算。当量刚度B的公式是在假定荷载对挠度的长期影响均发生在受力第二阶段的前提下,根据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弯矩曲率关系导出的。7.2.7本条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的第10.6.11条和第10.6.12条。钢筋混凝土二阶段受力叠合式受弯构件第二阶段短期刚度,是在一般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短期刚度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考虑了二阶段受力对叠合截面的受压区混凝土应力形成的滞后效应后经简化得出的。对要求不出现裂缝的预应力混凝土二阶段受力叠合式受弯构件,第二阶段短期刚度公式中的系数0.7是根据试验结果确定的。7.2.8~7.2.9本条文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的第10.6.14条和第第10.6.15条新西兰混凝土结构规范(NZS3101:2006)中的第18.5.4.1款和18.5.5.1款。叠合式受弯构件的叠合截面受剪承载力是通过叠合面的骨料咬合效应和穿过叠合面的箍筋在叠合面产生滑动后对叠合面形成的张紧力来保证的。为此,要求预制构件上表面混凝土振捣后不经抹平而形成自然粗糙面,且应选择骨料粒径,以形成本条规定的凹凸程度。在配有横向钢筋的叠合面处,应通过箍筋伸入叠合层的长度以及叠合层混凝土的必要厚度和强度等级保证箍筋有效地锚固在叠合层混凝土内。为了保证新旧混凝土间的结合能力,应确保接触面干净、无油污及浮浆。预制板设置30mm×30mm的板上边缘倒角,可以保证接缝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同时增加了接缝处楼板的厚度。与梁、墙、柱相交部位的预制板边可不设边缘倒角。楼板间接缝宽度一般按零缝设计,制作预制板时宜控制为负误差。7.3节点设计7.3.1135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节点除了自身的特点以外,尚具有普通混凝土框架节点的一些共性,因此除须满足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及其他相关规范(规程)等中的有关规定。要求节点承载力应大于相邻梁、柱端的承载力主要是为了保护节点核芯区。这是因为节点核芯区破坏属于剪切破坏,一旦核芯区破坏,节点刚度和承载力将突然降低,会导致结构变形明显增大,而且很难修复。由于影响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节点的因素众多,难以通过计算准确获得其强度和刚度等重要指标,因此对于无成熟实践经验的节点应通过试验来验证其实际性能能否满足要求。7.3.2本条主要参照行业标准《钢筋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节点与连接设计规程》(CECS43:92)中的第4.4节。1、2整浇式节点的特点是柱子连接与梁的连接汇集在一起,通过后浇混凝土形成刚性节点。这种节点在北京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多、高层民用建筑装配式框架中获得普遍采用,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结合工程实践在70年代对整浇式节点进行了79个试件试验,包括静载下抗压、抗弯、梁端抗剪、钢筋焊接、接缝密实性等以及低周反复荷载下节点核芯区抗震性能试验,并不断改进节点构造,使节点性能可满足二级抗震的要求。节点抗压强度安全系数平均为1.9;抗弯刚度降低系数为8.9%~21.5%,位移延性系数。实践证明,这种节点的优点是:梁柱构件外型简单,制作和吊装方便,节点整体性好,现场施工时,先浇灌节点混凝土,后安装上柱,这样易于保证节点核芯区混凝土的施工质量;节点核芯区的箍筋可采用预制焊接骨架或用螺旋箍筋,梁吊装后即可放入,便于施工又能满足抗震箍筋的要求;梁底纵向钢筋伸入柱内后采用搭接或焊接,保证了梁下部钢筋的可靠锚固。但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保证和预制梁、柱伸出钢筋的规定强度;2)在叠合梁钢筋上部设置直径为12mm的封闭焊接箍筋以固定柱筋位置;3)预先将定位埋件焊在叠合梁钢筋上以控制第一次后浇混凝土的标高;4)为保证主梁的焊接质量,并先吊主梁,使梁下部钢筋相互焊好后再吊次梁。135 试验及施工实践表明,整浇式节点柱榫头外面的后浇混凝土顶面与预制柱底面之间由于浇捣过程中积存的空气无法驱除,因此往往留有缝隙。此缝隙导致接缝处混凝土过早开裂,柱纵筋过早压屈,严重者则会影响节点承载力。试验和现场施工表明,采用在后浇混凝土与预制柱底面之间预留30mm左右的空隙,然后捻入干硬性豆石混凝土(用銴子打实)的措施能消除上述隐患,使节点受力性能接近现浇柱。4预制梁端在施工吊装阶段搁在柱子上或模板上,其受力与单独牛腿承受竖向荷载作用的情况相似。故应参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8.1条的要求对梁端进行抗裂验算。试验证明验算结果偏于安全。7.3.3本条主要参照行业标准《钢筋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节点与连接设计规程》(CECS43:92)中的第4.5节及同济大学的研究成果。现浇柱叠合梁节点的特点是节点与柱子同时整浇,节点的整体性好。这种节点性能与现浇框架节点相近。经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标准所等单位的反复荷载下试验,证明其受力性能良好。同济大学的研究表明C型节点和D型节点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现在深圳已有成功的工程实例。该类节点的节点核芯区构造与计算均与本节整浇式节点相同。7.3.4同济大学的研究成果说明,该种节点整体性好、预制构件自重轻、运输与安装方便、现场湿作业少、大量节省模板与支撑、施工便捷等优点。7.3.5其它节点形式包括齿槽式、暗牛腿式、暗牛腿式、叠压浆锚式节点等。7.4节点承载力计算7.4.1~7.4.2本条参照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程》(GB50011)附录D的要求。7.4.3本条是限制最大名义剪应力,防止节点核芯区产生斜压破坏。7.4.4与现浇框架不同的是,在计算装配整体式节点核芯区受剪承载力时,不应考虑直交梁对节点核芯区抗剪的有利影响,这是由于预制梁与核芯区混凝土交界处在梁受弯时比较早的出现垂直裂缝。试验说明,梁端开裂后,直交梁对节点核芯区的约束作用不明显,故取。135 众所周知,在节点核芯区和柱端放置横向箍筋有三个作用:承载剪力、约束混凝土和防止柱纵向受力钢筋的压曲。研究表明,为了保证柱截面具有相同的曲率延性,横向箍筋的数量将随轴压比的加大而增加,这一点与对抗剪箍筋的要求正好相反。因为在一定范围内,柱轴压力越大,所需的抗剪箍筋会越少。因此,除了计算箍筋需要量外,尚应满足表7.3.1的要求,然后选用二者的较大值。7.4.5本条参照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程》(GB50011)第6.3.14条的要求。7.4.6本条主要参照行业标准《钢筋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节点与连接设计规程》(CECS43:92)中的第2.2.6条。135 8剪力墙结构设计8.1一般规定8.1.1全预制剪力墙结构、部分预制剪力墙结构主要用于高层建筑。多层剪力墙结构也可称为多层大板结构。8.1.8根据墙底水平拼缝的构造及拼缝的受力情况,确定墙片刚度的降低系数。具体计算方法:先按照现浇结构计算墙片底部水平拼缝内力,然后根据内力情况及拼缝构造确定降低系数,在整体计算模型中对墙片刚度进行降低后,再次计算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计算的内力结果用于墙片构件和拼缝的承载力设计。8.1.9低层剪力墙结构竖缝及水平缝均要求较低,对结构侧向刚度有降低,宜对计算位移放大,放大系数沿用原大板规程。8.1.10以下几节内容主要针对普通预制剪力墙,预制叠合剪力墙的构件设计及连接构造可将上海规程的内容加进来并适当调整,暂时还没有加入。8.2剪力墙构件设计8.2.6两片矩形墙片之间可采用现浇连梁。开洞预制墙片或者刀把墙的连梁与现浇圈层一起形成叠合连梁。8.3节点及接缝设计8.3.3墙片水平钢筋如为单排,可在现浇段内通过附加钢筋焊接连接,或者通过预埋件焊接连接;双排水平钢筋可形成锚环锚固在现浇段内,现浇段内竖向钢筋宜穿过锚环。8.3.4现浇圈梁高度一般等于楼板总厚度。楼板预制部分搭在下层预制墙板上,现浇层与圈梁一同浇筑成为整体。楼板钢筋锚入现浇圈梁中。8.3.11普通的座浆拼缝,均为无粘结界面。如采用结构胶等材料作为座浆材料,或者对拼缝采用界面剂进行处理时,可作为有粘结界面。8.3.13对接缝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的说明:A.JGJ1--91公式:墙板下端水平接缝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对于非抗震设计135 (8.4.15-2)(8.4.15-3)(8.4.15-4)2对于抗震设计(8.4.15-5)(8.4.15-6)(8.4.15-7)(8.4.15-8)式中——水平接缝剪力设计值;——混凝土销键及节点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贯穿水平接缝的竖向钢筋所产生的剪切摩擦抗剪力设计值,计算时不应包括已充分利用的受拉钢筋(即钢筋受拉、受剪不得重复计算);——与剪力同时出现的轴向力标准值,为压力时取正号,拉力时取负号;——与剪力同时出现的弯距标准值;——与剪力同时出现的轴向力及弯矩所产生的剪切摩擦抗剪力设计值,为压力时取正号,为拉力时取负号;、——分别为水平接缝中的混凝土销键及节点个数;、——分别为单个销键及节点的受剪截面面积;——接缝销键及节点混凝土抗剪强度设计值,对于少筋墙板取;——分别为贯穿竖向接缝的锚环及连接筋截面面积及其抗拉强度设计值;——群键共同工作系数,按表8.4.15取用。表8.4.15群键共同工作系数值135 1~234≥51.000.850.750.67墙板竖向接缝的受剪承载力按下列规定计算:非抗震设计(8.4.16-1)抗震设计(8.4.16-2)式中——竖向接缝剪力设计值。B.深圳规程公式:6.2.1接合面的抗剪传力机构包括剪切摩擦抗剪、剪力键抗剪、钢筋销栓抗剪、接触面受压抗剪。接合面的抗剪强度、抗剪承载力按下列公式计算1剪切摩擦抗剪强度标准值:但(6.2.1–1a)剪切摩擦抗剪强度设计值:但(6.2.1–1b)2钢筋销栓抗剪承载力标准值:(6.2.1–2a)钢筋销栓抗剪承载力设计值:(6.2.1–2b)3剪力键抗剪承载力标准值,取剪力键凸出部的承135 压承载力标准值和剪力键剪切承载力标准值二者较小者:(6.2.1–3a)剪力键抗剪承载力设计值,取剪力键凸出部的承压承载力设计值和剪力键剪切承载力设计值二者较小者:(6.2.1–3b)4接触面受压抗剪承载力标准值:(6.2.1–4a)接触面受压抗剪承载力设计值:(6.2.1–4b)式中——剪切面抗剪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下标表示剪切摩擦抗剪;——摩擦系数。接合面表面不处理时取0.6,表面凸凹不小于6mm时取1.0,现浇混凝土取1.4;——剪切面抗剪承载力标准值和设计值。下标表示受压抗剪,表示剪力键抗剪,表示钢筋销栓抗剪;——分别为剪切面的压力标准值和设计值;——单位面积内横穿接合面的钢筋面积。当钢筋与接合面法向夹角为时,乘折减;——钢筋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混凝土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剪力键凸出部的承压面积;——为接合面最上面和最下面可能发生受拉破坏的剪力键的根部剪切面积之和,为其余各剪力键根部的剪切面积之和;135 ——单根销栓钢筋面积。当钢筋与接合面法向夹角为时,乘折减;——剪力键验算的承压系数,取1.25;——销栓钢筋根数。墙板水平接缝承载力是上述1、3、4项的和。竖缝承载力是1、3项的和。C.同济研究结果:1.当剪力系沿已有裂缝面或由于材料、截面、施工时间等不同而形成的薄弱界面进行传递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界面抗剪承载力(尚应满足第2条到第8条的要求):(1)且不超过及;式中——界面抗剪承载力设计值,N;——混凝土轴心抗压设计强度,MPa;——剪切平面面积,mm;——抗剪钢筋的屈服强度,MPa,不大于400MPa;——抗剪钢筋的截面面积,mm,不得小于0.0025;——作用在剪切平面上的永久的法向力,压正拉负,N;——对普通混凝土,当时,;当时,;对砂轻混凝土,;对于全轻混凝土,;——对普通混凝土,;对轻骨料混凝土,——对普通混凝土,MPa;对轻骨料混凝土,MPa。135 2.对于在未经粗糙化处理的已硬结的混凝土上浇筑新混凝土时,按下列公式计算界面抗剪承载力:(2)且不超过及;3.当抗剪钢筋系与剪切平面斜交受拉时,应将(1)的右端第二项乘以,并再加上一项。是抗剪钢筋与剪切平面之间的夹角();4.根据不同的界面形式,应将(1)式的右端乘以表6.3.1中相应的调整系数;表6.3.1单向受荷情况下界面抗剪承载力调整系数整浇未裂混凝土界面1.2粗糙化的预裂有粘结混凝土界面0.9未粗糙化的预裂有粘结混凝土界面0.5表面清洁、未刷漆的轧制结构钢与混凝土组合界面0.7无粘结混凝土界面0.8注:对于表中所列情况同时出现时,应将系数连乘。5.对于承受未超过抗剪承载力的持续荷载作用下的试件,抗剪承载力没有明显降低,仍可按公式(1)及(2)计算;对于循环反复受荷情况,应根据界面形式将(1)式的右端乘以表6.3.2中相应的调整系数;表6.3.2反复受荷情况下界面抗剪承载力调整系数整浇未裂混凝土界面1.2整浇预裂混凝土界面及粗糙化的预裂有粘结混凝土界面0.9喷砂及齿槽混凝土界面0.75凿毛混凝土界面0.66.应配制附加钢筋以抵抗垂直于剪切平面作用的拉力,在计算所需抗剪钢筋面积时,可将永久垂直作用与剪切平面上的压力看作的一部分。7.抗剪钢筋应按拉筋锚固,新旧混凝土界面应清洁,无浮浆,且应进行粗糙化处理,凹凸幅度应大于6mm。8.抗剪钢筋的配筋率应大于0.25%,对于配筋率小于0.25%情况,按表135 6.3.3计算界面抗剪承载力。表6.3.3抗剪钢筋配筋率小于0.25%时界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整浇未裂混凝土界面未裂有粘结新老混凝土粗糙界面其他图6.3.1界面抗剪强度试验值与本报告建议公式计算值的比较图D.下面通过算例比较三种公式的异同。取200厚墙片,混凝土强度C30~C60,墙体轴压比0.1~0.5,连接筋配筋率0.25%~1.2%,键槽150*150,间距150,粗糙面凹凸6mm,拼缝后浇混凝土或座浆强度高于墙体,界面无粘结剂。按以上三种公式计算拼缝承载力,以剪切强度的形式表达,结果对比如下:135 混凝土强度C30配筋率0.5%混凝土强度C30135 竖缝的计算结果表明,同济的公式及深圳规程结果均大于JGJ191的计算结果。对设置粗糙面的竖缝:深圳规程的剪切摩擦系数较大,同济的公式系数较小。但同济的公式中考虑了界面的粘结抗剪强度,且与混凝土强度相关。因此,相同混凝土强度时,配筋率低时,同济的公式计算结果大,配筋率高时,深圳规程的计算结果大。随混凝土强度升高,同济的公式计算结果大于深圳规程的计算结果。对设置键槽的竖缝,相同混凝土强度时,同济公式与深圳规程的计算结果接近。随混凝土强度升高,同济的公式计算结果大于深圳规程的计算结果。混凝土强度C30,配筋率0.5%混凝土强度C30,轴压比0.3135 配筋率0.5%,轴压比0.3水平缝的计算结果表明,同济的公式及深圳规程结果均大于JGJ191的计算结果。深圳规程的剪切摩擦系数较大,同济的公式系数较小。但同济的公式中考虑了界面的粘结抗剪强度,且与混凝土强度相关,因此,混凝土强度高时,同济的公式计算结果较大。同济的公式对总的抗剪强度设置了与混凝土强度相关的限值,深圳规程仅对摩擦抗剪强度一项设置了限值,因此轴压比较大时,深圳规程的计算结果中静摩擦一项较大导致总的抗剪承载力偏大。根据比较结果,建议采用同济推荐的公式计算拼缝抗剪强度。135 9非承重外墙板设计9.1一般规定9.1.1预制外墙板是实现住宅产业化、工厂化生产的一种方式。和其它预制混凝土构件相同,预制外墙板在工厂加工制作、养护,达到设计强度后运抵施工现场,安装就位后和现浇梁柱形成整体结构。带建筑饰面的预制外墙板其外墙立面在工厂一次加工,不需要二次装修。这种工法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可明显提高预制住宅建设的工业化水平。9.1.6我国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指出采用HRB400和RRB400级钢筋的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C20。考虑到目前我国高层、小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及以上,且承重墙体其受力钢筋普遍采用HRB400和RRB400级,故规定预制外墙板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9.2墙板设计9.2.5预制外墙板在进行挠度计算时,应考虑墙体由于室内外温度而产生的“热弯曲”效应,关于“热弯曲”的公式可参见PCIDesignHandbook6thEdition的4.8节内容。9.3构造要求9.3.2针对本节提出的夹心保温外墙板构造形式,同济大学已进行了足尺预制外墙板验证性试验,表明预制外墙板刚度大、承载力高,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完全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目前,该预制外墙板已成功应于上海南汇康桥预制住宅项目。同济大学在已经进行的夹心保温外墙板足尺试验的基础上,得出了了下列结论:1片状FRP连接件在墙体中采用纵横交替布置,可使墙体在两个方向受力均匀。根据PCICommitteeonPrecastSandwichWallPanels,“State-of-theArtofPrecast/PrestressedSandwichWallPanels”PCIJOURNAL,March-April1997,p92-134.以及美国CTC文献:ThermomassConnectorSystemforConcreteSandwichWall,连接件的布置间距范围一般为400~1000mm135 。在一些北京、上海的预制外墙板应用工程中,墙体连接件布置间距采用500mm设置。2预制外墙板在制作过程中需要预埋管线,根据实际工程经验,预制外墙板的内、外叶混凝土板厚度一般不小于60mm。3根据PCICommitteeonPrecastSandwichWallPanels,“State-of-theArtofPrecast/PrestressedSandwichWallPanels”PCIJOURNAL,March-April1997,p92-134.夹芯保温墙体FRP连接件一般采用片状、棒状及格构状等几种形式。其中片状连接件抗剪能力强,能够保证预制墙体内侧层混凝土板共同工作,故本规程预制外墙板FRP连接件采用片状的形式。上海建工南汇康桥住宅工程及北京万科假日风景工程中,预制外墙板FRP连接件即采用了片状形式。同济大学针对预制墙体FRP片状连接件的受力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表明连接件的受力性能良好,能够满足设计要求。连接件采用拉挤成型工艺制作。FRP的纤维铺层应采用单向粗纱、连续纤维毡、±45度多轴向布复合铺设。4剪力作用下连接件两端的相对滑移可根据材料力学公式计算,美国ESReportESR-1746也给出了连接件两端相对滑移的具体公式。5连接件是连接预制外墙板内外侧混凝土板的关键构件,其主要作用是抵抗两片混凝土板之间剪力作用。纤维增强塑料连接件具有强度高、导热系数低的特点,可有效减小墙体在连接件部位的冷(热)桥效应,有效减小墙体的传热系数,提高墙体使用安全性。为增强连接件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锚固作用,连接件宜采用不规则截面,端部宜设计成带有锚固槽口或带锚筋等锚固形式。实际工程中,宜优先采用在本地区有成熟应用经验的连接件。6连接件是连接预制外墙板保温层两侧混凝土板的关键构件,主要作用传递两片墙板间的纵向剪力,保证预制外墙板的整体性。为了确保墙体在高温环境时连接件强度失效,国外相关资料显示连接件距混凝土外边缘的距离一般不低于25mm。135 10构件制作与储运10.1一般规定10.1.1为确保构件生产质量对预制构件生产单位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10.1.2为有效控制加工环节的准确性要求预制构件加工前生产企业必须对图纸精心审核与完善的内容。10.1.3明确构件生产企业编制生产方案的具体内容和要求。10.2生产准备10.2.2明确构件模具设计方案的技术要求。10.2.3为确保工程质量及耐久性要求,提出采用塑料垫块等控制混凝土保护层措施。10.2.4预制构件中的预埋件质量要求和允许偏差应满足表10.2.4的规定.10.2.5混凝土脱模剂选型和技术要求。10.3构件制作10.3.2为确保混凝土成型质量和密实度对混凝土成型工艺提出的技术要求。10.3.3为确保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效果,保证结构的整体工作性能,对预制构件的连接面应进行粗糙处理。10.3.4对夹心保温墙板类构件成型和连接要采取可靠的质量保证措施。10.3.5在预制构件中常需要预埋窗框和管线等,必须要保证预埋的质量和定位要求。10.3.6为确保饰面的装饰效果和粘接质量对带饰面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工艺提出的技术要求。当预制构件采用石材饰面时,石材背面安装的不锈钢卡勾可参照下图进行。135 根据超高层风洞试验的结果,不锈钢卡勾的设计可参照以下要求进行:1卡勾的荷载设计值可按以下公式计算:P:风压力(kg/m2)h:离地面高度(m)c:风力系数2每个卡勾的承载力根据石材品种的不同而异,其计算可按以下经验公式:Ts:一个卡勾的短期容许拉力(kg)Tave:卡勾最大承重的平均值(试验值)(kg):卡勾最大承重的标准差(实验值)(kg)2/3:短期拉力折减系数3卡勾的最少数量每块石材最少的卡勾数量计算公式见下式,细长型的石材应适当考虑增加卡勾数量。n=s.A.p/Tn:卡勾的最少数量(取整数)A:每块石材的表面积(m2)s:安全系数4卡勾可按以下要求配置135 1)根据石材的形状,纵横向尽可能平均布置;2)原则上卡勾按照水平方向布置;3)原则上卡勾应多数列配置,但短边的宽度少于350mm是可配置一列;(多数列配置)(b≤350mm的场合,一列配置)4)卡勾离石材端部的距离可符合下图的要求。10.3.7混凝土预制构件的养护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预制构件可根据需要选择自然养护或蒸汽养护方式。为有效加快模板周转,提高生产效率通常采用蒸汽养护方式,并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静停、升温、恒温及降温四阶段的时间和温度变化要求。当采用蒸汽养护时应制订养护管理,蒸养要领如下:1蒸汽养护的开始及温度曲线按生产负责人的指示操作进行;2蒸汽养护要在产品浇灌完成后静置3小时以上才可以通气进行;3温度的升降幅度应控制在每小时15℃以内,最高温度不能超过60℃;4上述温度控制全数采用全自动温控装置。5外界气温20℃的温度曲线以下页中的图表为准。按年初制定的温度曲线图,边确认边改善调整。以最适合的模式为准。6养护方式如下页示意图所示。135 直至脱模为止蒸汽养护标准程序如下表所示。养护前放置时间上升幅度下降幅度最高温度最高温度持续时间春秋3.0h15℃15℃50℃5.0h夏季3.5h10℃10℃45℃3.5h冬季4.0h15℃15℃55℃5.5h135 蒸汽养护模式见下图:135 10.3.8为保证混凝土构件脱模起吊或翻转的质量,对混凝土强度提出的最低要求。预制构件脱模起吊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脱模时要避免出现有害的裂缝和破损。2构件的起吊要采用适合的吊具,避免对构件产生损坏。3构件起吊要平稳,堆放支撑点要准确,避免构件承受“急剧”外力作用导致构件损坏。10.4质量检验10.4.2明确预制构件质量检验的内容和要求。针对不同类别构件应重点检验控制的项目。10.4.5预制构件合格标志应满足可追溯性要求。10.5运输存放10.5.1预制构件存放场地和构件码放的要求。10.5.2预制构件应制订运输和成品保护方案的基本要求10.5.3运输预制构件车辆及可靠固定的要求。10.5.4明确墙板直立运输的技术要求。135 11.结构装配与施工11.1一般规定11.1.1提出构件安装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及其具体要求。由于预制构件的安装施工是影响建筑物施工工期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事先必须作出详细的计划。因此根据施工组织计划和质量控制计划编写预制构件专项施工方案。具体内容包括①全体构件安装工期②工区分割③安装作业的流水施工④临时设施计划⑤安装作业标准和留意事项⑥作业人员安排计划⑦安装作业的指挥⑧安装作业的检查要领及精度基准⑨安全留意项目全体安装工期在整体施工工期中应该有体现,但在实际施工时,必须根据安装的预制构件数、各构件的重量、各构件安装的所需时间以及考虑接合部混凝土的浇筑量来决定使用机械性能、台数和工区的分割,进而做出每工区或是每一层的施工流水,然后完成主体工程的施工流水安排。11.1.2施工单位要负责预制构件及其支架在施工阶段进行验算,确保施工安全。11.2安装准备11.2.1对装配式结构正式施工前进行试生产和试安装只是一种建议,开发商和施工单位可视工程具体情况选择是否采用。以下是某全装配式框架结构的单元施工循环步骤示例。11.3安装施工11.3.1预制构件安装过程中的调整就为应确保其临时支撑和固定的可靠安全。135 ※双线处为局图检查验收工作11.2.4要充分做好装配施工前的各项技术准备工作。11.2.5吊装设备应满足预制构件吊装重量和作业半径的要求,进场组装调试时其安全性必须符合施工要求。11.2.6合理规划构件运输通道和存放场地,设置必要的现场临时存放架,并制订成品保护措施。135 11.3安装施工11.3.1预制构件安装过程中的调整就为应确保其临时支撑和固定的可靠安全。11.3.3预制构件的装配节点处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11.3.5预制构件的装配节点采用套筒灌浆连接的施工应制订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11.3.7为满足设计要求对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构件施工提出的技术要求。11.4质量检验11.4.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现场施工前应检查项目。11.4.2连接节点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检查最重要的环节,应采取逐个检查记录。11.4.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检验内容及有关技术要求。当预制构件分为柱、墙等垂直构件和梁、楼板等水平构件时,应将构件安装的允许偏差要求定为不超过±5mm。而且现场安装的允许偏差要求包含了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的误差值在内。由于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尺寸、形状及钢筋、预埋件等位置和保护层的厚度比较容易获得保证。对于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施工工法,由于采用了高精度要求的预制构件,如果保证了安装的高精度要求的话,就能够保证建筑物主体的高质量要求135 12工程验收12.2装配式结构子分部工程验收12.2.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资料部分的要求。12.2.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现场验收部分的要求。135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