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 MB
- 93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附件1UDCDBJ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J43/TXX-2013P备案号JXXX-2013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2013-XX-XX发布2013-XX-XX实施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5—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技术规程DBJ43/TXX-2013批准部门: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施行日期:2013年XX月XX日—5—
前言为了进一步提升本省建筑工业化技术水平,规范本省建筑工业化的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等环节,经研究决定成立编制组,编制《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技术规程》。在本规程制订过程中,规程编制组开展了各项专题研究和相关的试验研究工作,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查阅了大量国外相关文献,认真总结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工程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主要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内现行标准,并在本省实际项目设计、生产、施工等所有环节反复验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程。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材料;5.建筑设计;6.结构设计;7.节点设计;8.外墙挂板设计;9.构件生产;10.安装与施工;11.工程验收。本规程由湖南大学、长沙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5—
目次1总则……………………………………………………………12术语……………………………………………………………22.1术语………………………………………………………22.2符号………………………………………………………33基本规定………………………………………………………74材料…………………………………………………………94.1混凝土…………………………………………………94.2钢筋……………………………………………………94.3连接材料………………………………………………94.4其它材料………………………………………………105建筑设计……………………………………………………135.1一般规定………………………………………………135.2平面设计………………………………………………145.3立面、外墙设计………………………………………155.4内装修设计……………………………………………195.5设备管线设计…………………………………………196结构设计……………………………………………………226.1一般规定………………………………………………226.2作用及作用组合………………………………………236.3结构分析………………………………………………25—41—
6.4预制构件设计………………………………………266.5连接设计………………………………………………276.6楼盖设计………………………………………………327节点设计……………………………………………………387.1一般规定………………………………………………387.2承载力计算……………………………………………387.3构造设计………………………………………………408外墙挂板设计………………………………………………488.1一般规定………………………………………………488.2作用与作用效应………………………………………508.3外墙挂板设计…………………………………………548.4连接节点设计…………………………………………569构件生产……………………………………………………609.1一般规定……………………………………………609.2生产准备………………………………………………609.3模具拼装………………………………………………629.4钢筋网、钢筋骨架和预埋件…………………………629.5混凝土浇筑与饰面处理………………………………649.6混凝土养护……………………………………………659.7脱模与表面修补………………………………………659.8混凝土强度的检验评定………………………………679.9构件出厂检验…………………………………………68—41—
9.10构件存放……………………………………………719.11构件运输……………………………………………7210安装与施工………………………………………………7410.1一般规定……………………………………………7410.2安装准备……………………………………………7510.3外墙板安装施工……………………………………7710.4叠合梁安装施工……………………………………7910.5叠合楼板安装施工…………………………………8110.6外墙防水…………………………………………8310.7安全施工……………………………………………8411工程验收………………………………………………8611.1一般规定……………………………………………8611.2主控项目……………………………………………8711.3一般项目……………………………………………8811.4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89附录A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外墙板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90附录B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内墙板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92附录C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叠合梁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94附录D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41—
叠合楼板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96附录E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其它预制构件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98引用标准名录………………………………………………100本规程用词说明……………………………………………101—41—
1总则1.0.1为了在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的建造中贯彻执行国家和本省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节能、环保、经济,保证质量,特制订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及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抗震设计的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房屋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JGJ3-2010的有关规定。甲类建筑以及9度抗震设计的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应进行专门论证。1.0.3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的设计、制造、施工、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1—
2术语2.1术语2.1.1叠合梁compositebeam在预制钢筋混凝土梁上架立受力负筋后,再在预制梁上部浇筑一定高度的混凝土所形成的整体梁。2.1.2叠合板compositeslab在预制钢筋混凝土板上架立受力负筋后,再在预制板上部浇筑一定高度混凝土所形成的整体楼板。2.1.3叠合楼盖compositefloorsystem由叠合梁和叠合楼板通过大于60m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组成的性能等同现浇的楼盖。2.1.4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assembledmonolithicconcretebuildingwithcompositefloorsystem水平受力构件采用叠合楼盖,竖向受力构件采用现浇剪力墙、柱组成的装配整体式建筑。2.1.5接合面connectinginterface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之间由于二次浇筑所形成的接触面,称接合面。2.1.6混凝土抗剪粗糙面roughface采用特殊的工具或工艺形成混凝土凹凸不平或骨料显露的表面,实现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的牢固接合,简称粗糙面。—41—
2.1.7预制外墙挂板precastfacadepanel仅起围护作用的非承重预制混凝土外墙板。2.1.8预制混凝土夹芯保温外墙板precastsandwichwallpanel两层混凝土墙板通过连接件相连,中间夹有轻质高效保温材料的墙板。邻近室内的墙板称为内叶墙板,邻近室外的墙板称为外叶墙板。简称预制夹芯外墙板。2.2符号2.2.1材料性能C30——表示立方体强度标准值为30N/mm2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普通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fyv——穿过叠合面的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2.2.2作用,作用效应及承载力——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接缝作用效应组合设计值;——外墙挂板的重力荷载标准值;——重力荷载效应标准值;—41—
——风荷载效应标准值;——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剪力设计值;——结构层间相对位移;——接缝承载力设计值;——地震作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接缝承载力设计值;——静力承载力极限状态下受剪承载力设计值;——被连接构件的相应承载力设计值;——施加于外墙挂板的重心上的地震作用力标准值;2.2.1几何参数——楼层层高;As——垂直穿越接合面全部钢筋的截面面积;b——叠合面的宽度;h0——截面的有效高度;Asv——垂直穿越叠合面全部箍筋的截面面积;s——叠合面内箍筋间距;2.2.2计算系数及其他——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接缝强连接系数;——结构重要性系数,按国家标准规定取用;—41—
——风荷载分项系数;——重力荷载分项系数;——地震作用分项系数;——风荷载组合系数;——接缝内力增大系数;——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8.2.6采用;——动力放大系数;—41—
3基本规定3.0.1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的设计应在方案设计阶段进行整体策划,协调业主、设计、制造、施工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加强建筑、结构、设备、装修等各专业密切配合。【说明:由于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自身的特点,在方案阶段,建设、设计、施工、制作各单位之间即应协同工作,对应用预制构配件的技术经济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论证,并进行整体策划。同时,在方案阶段,建筑、结构、设备、装修等各专业即应密切配合,对预制构配件制作的可能性、经济性、标准化工作以及安装要求等作出预测。这与目前大量采用的全现浇结构设计可能在施工过程中加以完善的特点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此项工作显得十分重要。】3.0.2设计宜符合《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GB50002的规定。在同时满足建筑功能和结构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建筑构配件标准化与系列化的原则,确定建筑平立面的基本单元,实现“少规格、多组合”的设计原则。【说明: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的建筑设计原则,宜实现基本单元的标准化定型,以提高定型的建筑构配件的重复使用率。抗震设计时,特别不规则的建筑会出现各种非标准化的构件,不符合“少规格、多组合”的设计原则。】3.0.3设计应进行概念设计和预制构件的连接设计,并应设置冗余约束。必要时,应进行防连续倒塌设计。【说明: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的设计应注重概念设计和结构分析,特别是预制构件的连接设计。对于可能遭受偶然作用,且倒塌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重要混凝土结构,宜进行防连续倒塌设计。】3.0.4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41—
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房屋高度等选择适当的连接节点构造。连接节点构造应受力明确、传力可靠,满足结构的承载力、延性和耐久性要求。【说明: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的关键在于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连接节点构造不仅应满足结构的力学性能,尚应满足建筑物理性能和立面设计的要求。连接节点构造类型的选用,主要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建筑高度和抗震要求确定,没有足够经验的重要连接节点性能应进行试验验证。】3.0.1构件拆分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被拆分的预制构件宜符合模数协调原则,优化预制构件的尺寸,减少预制构件的种类;2相关的连接接缝构造应简单,所形成的结构体系承载能力应安全可靠;3被拆分的预制构件应满足施工吊装能力,并应便于施工安装,便于进行质量控制和验收。4满足结构设计计算模型假定的要求。【说明:预制构件的拆分应同时满足模数协调、结构承载能力及便于施工的要求。】3.0.2对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应进行施工图和预制构件制作详图两阶段设计,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施工图阶段,应完成整体计算分析、结构构件的截面和配筋设计、节点连接构造设计、结构构件安装图等,其内容和深度应满足施工装配的要求;2预制构件制作详图应综合建筑、结构、设备、装修等各专业设计、以及制作和施工各环节的要求,协调各专业和各阶段所用预埋件,进行综合深化设计,确定合理的制作和安装公差等,其内容和深度应满足构件加工的要求。并对构件的脱模、吊装、运输、存放、施工等环节的受力状况进行核算。【说明: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的设计包含施工图和预制构件制作详图两阶段设计,应由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完成。本条规定了两个设计阶段各自的设计深度要求。】—41—
4材料4.1混凝土4.1.1混凝土的各项力学指标和有关结构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基本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4.1.2混凝土分为预制混凝土构件部分和现浇混凝土构件部分。预制混凝土构件分为预制普通混凝土构件和预制轻质混凝土构件,预制普通混凝土构件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预制轻质混凝土构件强度等级不宜低于LC7.5,仅用于非承重构件。4.1.3现浇混凝土构件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宜采用自密实混凝土进行浇筑。4.2钢筋4.2.1钢筋的各项力学指标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4.2.2钢筋焊接网质量要求按《钢筋混凝土用钢第3部分:钢筋焊接网》GB/T1499.3的要求执行。4.2.3;钢筋桁架质量要求按行业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筋桁架》YB/T4262要求执行。【说明:应鼓励在预制混凝土构件中采用钢筋焊接网,以提高其工业化生产水平。有关要求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筋焊接网》GB/T14910.3的要求中的规定。】4.3连接材料4.3.1预制构件连接用预埋件,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41—
【说明:预制构件的连结方式,根据建筑物的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形式,其中受力钢筋通过预埋件进行连接的也是一个重要的连接方式,特别是非承重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此时,对预埋件,以及用于预埋件之间相连的焊接材料或螺栓的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0010的相关规定。】4.3.2夹芯墙板中内外叶墙体的连接件应满足下列要求:1连接件应进行系统的验证性试验,必要时应通过专门论证,经鉴定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采用;2连接件可采用复合非金属连接件,也可采用金属连接件。当采用金属连接件时应满足耐久性要求。3连接件应具有足够的抗拉承载力、抗剪承载力和抗扭承载力、以及与混凝土的锚固力;连接件还应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说明:由于夹芯墙板作为围护结构,具有保温节能功能,它集承重、保温、防水、防火、装饰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国外称其为三明治墙板,在我国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广。但是,保证内外叶墙板的连接质量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内外叶墙板的连接件多采用复合高强纤维或不锈钢制作。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产品标准,本标准仅定性地提出上述要求。】4.4其它材料4.4.1预制构件脱模、翻转、吊装用内埋式螺母或内埋式吊钉及配套的吊具,应根据相应的产品标准和应用技术规定选用;当采用吊环时,应采用未经冷加工的HPB300钢筋制作。【说明:预制构件起吊用预埋件,应同时考虑脱模和翻转等各个工况。】4.4.2外墙板接缝处密封材料应满足下列要求:—41—
1应选用耐候性密封胶,密封胶应与混凝土具有相容性,并具有低温柔性、防霉及防水等性能;其最大伸缩变形量、剪切变形等除应满足设计要求外,其性能满足以下要求:撕裂强度宜大于7N/mm;断裂伸长率宜大于400%;E—弹性模量宜小于0.35N/mm2;工作温度范围为-30℃到70℃;弹性恢复率宜大于75%;且尚应满足行业标准《混凝土建筑接缝用密封胶》JC/T881的规定;2接缝中的背衬宜采用发泡聚乙烯塑料棒,或发泡氯丁橡胶等。【说明:外墙板的接缝材料应具有防水、防霉、耐候等功能,可按《混凝土建筑接缝用密封胶》JC/T881的规定执行。根据使用经验,由于挤塑聚苯乙烯板(XPS)的抗压强度高,吸水率低,因此XPS在夹芯外墙板中受到最广泛的应用,使用时还需对其做界面隔离处理,以允许外叶墙板的自由伸缩。当采用改性聚氨酯时,多采用带有塑料表皮的改性聚氨酯板材。】4.4.3夹芯墙板夹芯层中的保温材料,应采用低导热系数、低吸水率、抗压强度较高的轻质保温材料,其导热系数不宜大于0.04W/(m·K),吸水率(体积比)不宜大于1.0%。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级;2采用B级保温材料时,保温材料两侧应采用混凝土等不燃材料,且外侧墙体的厚度应不小于50mm;3夹芯墙板整体的耐火极限应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要求。—41—
5建筑设计5.1一般规定5.1.1设计所选用的各类建筑构配件的规格或型号、室内装修系统与设备管线系统等,应符合建筑功能和性能要求。5.1.2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的室内装修宜一次到位。宜采用结构主体部件、内装修部品和管线设备的三部分装配化集成技术系统,实现室内装修(填充体)和管道设备与主体结构(支撑体)的分离。【说明: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内装修与管线设计应提倡与主体结构分离的设计。中国住宅提倡CSI住宅体系。CSI住宅体系借鉴国际先进SI住宅建设发展经验,而确立的一种新型的具有中国住宅产业化特色的住宅建筑体系。SI住宅体系是将住宅的支撑体部分和填充体部分相分离的住宅建筑体系。其中C是CHINA的缩写,S是英文Skeleton的缩写,表示具有耐久性、公共性的住宅支撑体,包括结构主体、共用管线及设备等,是住宅中不允许住户随意变动的一部分;I是英文Infill的缩写,表示具有灵活性、专有性的住宅内充填体,包括各类套内设备管线、隔墙、整体厨卫和内装修等,是住户在住宅全寿命周期内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改变的部分。现建筑设计施工尤其住宅设计与施工将设备管线埋在楼板混凝土垫层或墙体中,把使用年限不同的主体结构与管线设备混在一起建造,大量的住宅虽然主体结构尚可,但装修和设备等却早已老化,却无法改造更新从而导致不得不拆除重建,建筑使用寿命短。CSI住宅体系通过S(Skelton支撑体)和I(Infill填充体)的分离,提倡采用结构主体部件、内装修部品和管线设备的三部分装配化集成技术系统,使住宅具备结构耐久性,室内空间灵活性以及填充体可更新性等特点,同时兼备低能耗、高品质和长寿命的优势。—41—
例如:传统的同层排水卫生间,采用湿式法施工,下沉部位需要填充,不仅防水工艺不好控制,而且后期维修极为不便。整体卫浴采用地脚螺栓调节底盘高度,无需回填,检修方便,且整体卫浴从设计、选材、制造、选配到运输安装,一切都由专业人人员负责,能确保质量,有效避免交房矛盾。】5.1.3围护结构、以及公共楼梯、阳台、隔墙、空调板等配套构件宜采用工厂化加工的标准预制构件。5.1.4外围护结构应按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要求确定保温隔热措施。外墙、屋顶、门窗、楼板、分户墙等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窗墙面积比等要求应符合国家及湖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说明:根据不同建筑的类型相应执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5.2平面设计5.2.1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宜优先选用大开间、大进深及满足建筑功能需求的结构体系,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长宽比及高宽比应满足结构设计要求。5.2.2楼梯间、电梯间(核心筒)的剪力墙宜采用平面刚度对称的方式均匀布置;承重墙、柱等竖向构件应上下对应贯通。5.2.3门窗洞口的平面位置和尺寸应满足构件拆分的最小尺寸限制及结构受力要求。5.2.4平面设计应充分考虑厨房与卫生间平面功能合理分区,宜采用标准化的整体卫浴及整体橱柜;厨卫间的水电设备管线宜采用管井集中布置。—41—
【说明: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设计的思想。平面设计应考虑建筑各功能空间使用尺寸,应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合理拆分结构预制构配件(部件),并注意预制构配件(部件)的定位尺寸应满足平面功能需要,同时应符合模数协调的原则。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平面设计应充分考虑设备管线与结构体系的关系。例如住宅卫生间涉及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路等四大专业,需多工种协作完成,平面设计时应考虑卫生间平面位置与竖向管线的关系、卫生间降板范围与结构关系等。如采用标准化的整体卫浴及标准化的厨房整体橱柜,除考虑设备管线的接口设计,还应考虑卫生间、厨房平面设计尺寸与整体卫浴及标准化的厨房整体橱柜部品尺寸间的模数协调。】5.3立面、外墙设计5.3.1建筑外墙的设计应结合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的特点,通过基本单元组合、外墙立面有规则的变化,采用凹凸、虚实、色彩变化和装饰混凝土等方法,满足建筑外立面多样化和经济美观的要求。【说明:预制混凝土具有可塑性,通过模具浇筑可以形成任意形状,通过涂料装饰可实现任何色彩需求,通过形状、色彩模拟可仿制所用常见饰面,通过面层处理可形成露骨料混凝土、清水混凝土。】5.3.2建筑外墙饰面材料宜结合当地条件,采用耐久、不易污染的材料,并体现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立面造型的特点。5.3.3建筑造型除应符合建筑功能及结构设计要求外,尚应符合节能建筑体形系数的要求。5.3.4外墙宜采用夹芯保温外墙构造满足墙体的保温隔热要求。采用夹芯外墙板时穿透保温材料的连接件,宜采用非金属材料。当采用金属连接件来连接内外两层混凝土板时,应有防止热桥部位结露的措施。—41—
【说明:可根据热工计算方法核算墙体内部各结合面温度。当可能产生“结露”时,埋设的金属连接件应采用表面防腐预处理。】5.3.5外墙的接缝及门窗洞口等防水薄弱部位设计应采用材料防水和构造防水、材料防水和结构防水结合做法,如图5.3.5a水平板缝防水构造,图5.3.5b垂直板缝防水构造。【说明: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外墙的设计关键在于连接节点的构造设计。对于预制外墙挂板、预制夹芯复合外墙板等不同外墙板连接节点的构造设计和悬挑构件连接节点的构造设计以及门窗连接节点的构造设计应分别满足结构、热工、防水、防火、保温、隔热、隔声及建筑造型设计等要求。预制外墙板的各类接缝设计应构造合理、施工方便、坚固耐久,并结合本地材料、制作及施工条件进行综合考虑。防水材料主要采用发泡芯棒与密封胶。】—41—
1—建筑密封胶;2—保温背衬胶条;3—硬质垫块;4—限位连接件;5—夹芯保温外墙板;6—叠合梁;7—混凝土现浇层;8—叠合楼板预制层;9—夹芯保温外墙板内外叶连接件图5.3.5a水平板缝防水构造。—41—
1—混凝土现浇层;2—夹芯保温外墙板;3—建筑密封胶;4—发泡限位胶条;5—临时固定件图5.3.5b垂直板缝防水构造5.3.6门窗应采用标准化部品,门窗与预制墙板应采用弹性连接。5.3.7空调板宜与阳台等悬挑构件合并或集中布置。【说明:集中布置的目的是提高预制外墙板的标准化和经济性。】5.3.8预制女儿墙板宜采用与下部墙板结构相同的分块方式和节点做法,女儿墙板内侧在要求的泛水高度处宜设置金属泛水板。【说明:在要求的泛水高度处设置金属泛水板,主要便于屋面防水材料的收头。】—41—
5.4内装修设计5.4.1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宜实施建筑设计和装修设计一体化,在初步方案阶段就进行装修设计,强化与建筑设计(包括建筑、结构、设备、电气等专业)的相互衔接,建筑内水、暖、电、气等设备、设施与管线的设计宜定型定位,避免后期装修造成的结构破坏和浪费。5.4.2宜采用工业化装修。装修所采用的部品部件,应工业化加工生产,现场装配。同时应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5.4.3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的部品与公共管网系统连接、部品与配管连接、配管与主管网连接、部品之间的连接,其接口应标准化。5.4.4厨房及卫生间等湿区应采取可靠防水措施。5.5设备管线设计5.5.1给排水设计1)给排水管道不应敷设在结构层内,预留孔洞宜在预制构件内设置完成。2)住宅套内排水管道宜同层敷设,器具排水竖管不宜穿越楼板进入另一套内,同层排水的卫生间地面应有可靠的防渗漏水措施。3)给水支管可敷设在架空地板内、吊顶内或明装,不宜敷设在找平层内。【说明:一般建筑的排水横管设置在楼板下,称为异层排水;排水横管布置在本层称为同层排水。住宅建筑卫生间宜优先采用同层排水方式。】5.5.2供暖、通风与空调设计—41—
1)采用散热器供暖系统时,散热器应明装。必须暗装时,装饰罩应有合理的气流通道、足够的通道面积,并方便维修。2)设置供暖系统供、回水主立管的专用管道井,应预留进户用供暖水管的孔洞或预埋套管。3)采用散热器供暖系统时,散热器的挂件或可连接挂件的预埋件应预埋在实体墙上。4)采用分体式空调建筑的外墙应预埋空调器DN75穿墙套管,套管内高外低,坡度为1%.5.5.3电气设计1)住宅设备管线的设计应注意套内管线的综合设计,每套的管线应户界分明。2)当采用整体卫生间时,热水器在吊顶内安装,其电源插座安装不应低于2.5m。3)设有淋浴或浴盆的卫生间,应预留局部等电位接线端子箱。端子箱安装于实体墙上或天花板内。4)低压配电系统的主干线宜在公共区域的电气竖井内设置。5)应根据装修和设备要求预先在预制墙板中预留孔洞、沟槽,预留埋设必要的电器接口及吊挂配件。不宜在房间围护结构安装后凿剔沟、槽、孔、洞。6)防雷引下线可利用现浇结构内2根主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6mm,亦可采用25x4镀锌扁钢沿现浇柱引下与基础钢筋焊接。7)弱电系统的主干线宜在公共区域的弱电竖井内设置。【说明: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应根据装修和设备要求预先在预制墙板中预留孔洞、沟槽,预留埋设必要的电器接口及吊挂配件。不应在房间围护结构安装后凿剔沟、槽、孔、洞。】—41—
6结构设计6.1一般规定6.1.1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可采用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及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各种结构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3.3.1条的规定。6.1.2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表3.3.2的规定。6.1.3抗震设计时,抗震等级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表6.1.2规定。6.1.4高层建筑宜设置地下室,地下室可采用叠合楼板,除有人防要求外。6.1.5转换梁不宜采用预制构件。【说明:转换梁、转换柱是保证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受力部位,且往往构件截面较大、配筋多,节点构造复杂,不适合采用预制构件。】6.1.6整体稳定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结构连接应保证构件的连续性和结构的整体性,并应避免结构在偶然荷载下发生连续性坍塌;2增强疏散通道、避难空间及结构关键传力部位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3在施工阶段,结构在装配过程中未形成整体时,应采取临时支撑、拉结钢筋等可靠措施。—41—
【说明:在地震、爆炸力、撞击力等偶然荷载作用下,整体稳定性对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的安全至关重要。对于按照本规程中的规定设计的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节点、接缝等部位的连接构造措施可保证构件的连续性和结构的整体性。】6.1.1预制结构构件应根据结构整体分析的结果,对各类构件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计算。6.1.2抗震设计时,预制构件及接缝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表6.1.8采用。当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抗震调整系数均应取为1.0。表6.1.8预制构件及接缝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构件及接缝类型及受力性质梁、外墙挂板受弯0.75各类构件受剪、偏拉0.85接缝受弯、偏拉、受剪0.85局部受压1.0【说明: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6.2作用及作用组合6.2.1荷载应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3确定。—41—
【说明:对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荷载和地震作用的取值及其组合均按相关规范执行。】6.2.1对预制构件进行计算时,应取下列荷载组合:1承载力(包括失稳)计算,应采用荷载的基本组合;2变形、抗裂验算,应采用荷载的标准组合。6.2.2预制构件在脱模、翻转、运输、安装等各工况的施工验算,应将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脱模吸附系数或动力系数后作为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脱模吸附系数宜取1.5,也可根据构件和模具表面状况按表6.2.3取用;2构件吊运、运输时,动力系数宜取1.5;构件翻转及安装过程中就位、临时固定时,动力系数可取1.2。3当有可靠经验时,脱模吸附系数和动力系数可根据实际受力情况和安全要求适当增减。表6.2.3脱模吸附系数预制构件型式模具表面光洁度涂阻滞剂外露骨料水性脱模剂光滑模板带活动侧模的平板,无槽口或槽边1.21.3带活动侧模的平板,有槽口或槽边1.31.4凹槽板1.41.6雕塑面板1.51.7【说明:此条规定与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9.2.2条相同。】6.2.3进行后浇叠合层混凝土施工阶段验算时,叠合楼盖的施工活荷载取值应考虑实际施工情况且不宜小于1.5kN/m2。6.3结构分析—41—
6.3.1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说明:在预制构件之间采用安全可靠的连接方式的前提下,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的整体性能与现浇结构类似,设计中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并根据本规程的相关规定对计算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应该根据结构的特点、连接节点的性能选取适当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6.3.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作用效应分析可采用线弹性方法。6.3.3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宜符合《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表3.7.3规定。【说明:结构的层间位移角限值与现浇结构相同。】6.3.4当进行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采用装配式叠合楼板的楼面中,应考虑叠合板对梁刚度的增大作用,中梁可根据翼缘情况取1.3~2.0的增大系数,边梁可根据翼缘情况取1.0~1.5的增大系数。【说明:叠合楼板中预制部分之间如采用整体式接缝,则考虑预制楼板对楼面梁刚度的贡献;如叠合楼板中预制部分之间接缝不连接,仅考虑现浇部分对楼面梁刚度的贡献。】6.3.5对于新型的装配式结构构件和节点,宜进行精细的有限元分析,必要时采用试验方法对其性能进行验证。【说明:对结构构件和节点进行精细有限元分析时,较大规模的分析模型中,梁、柱采用梁单元,墙、板采用壳单元;单元宜细分,模型中应包括对节点及接缝的模拟。局部模型中,宜采用块单元模拟构件,接缝可考虑采用接触单元、弹簧单元等模拟。可根据分析目的采用弹性或者弹塑性的材料本构关系。试验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50152的要求。】—41—
6.4预制构件设计6.4.1预制构件的计算及其构造应考虑脱模、翻转、运输、安装、堆放和使用各个阶段的不同工况,并应根据相应的荷载值,按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混凝土结构施工规范》GB50666的规定,进行各个阶段的承载力、变形及裂缝控制验算。【说明:预制构件在脱模、翻转、运输、安装等各个环节的设计验算是不能忽视的。预制构件应考虑施工阶段的附加要求,对制作、运输、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分析。这主要是由于:1)此阶段的受力状态和计算模式经常与使用阶段不同;2)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在此阶段尚未达到设计强度。因此,许多预制构件的配筋,不是使用阶段的设计计算起控制作用,而经常是此阶段的设计计算起控制作用。】6.4.2预制构件应合理选择吊具和吊点的数量和位置,使其在脱模、翻转、运输及安装阶段满足设计要求。6.4.3预制构件中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除应满足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要求外,尚应符合相关规范的防火要求。6.4.4预制楼梯板宜配置连续的上部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15%。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下部钢筋应按计算确定。【说明:预制楼梯两端通常为简支,按照简支构件计算截面下部钢筋。但为了保证吊装、运输机安装过程中的构件截面承载力及控制裂缝宽度,对其上部构造钢筋的最小配筋进行了规定。】6.4.5预埋吊件应满足下列要求:1预制构件吊装用预埋吊件的位置应能保证构件在吊装、运输过程中平稳受力。设置预埋件、吊环、吊装孔及各种内埋式预留吊具时,应—41—
对构件在该处承受的吊装作用效应进行承载力的验算,并应采取构造措施避免吊点处混凝土局部破坏;2内埋式螺母或内埋式吊杆的设计与构造,应满足起吊方便和吊装安全的要求。专用内埋式螺母或内埋式吊杆及配套的吊具,应根据相应的技术规程选用;3吊环锚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应小于30d并应焊接或绑扎在钢筋骨架上,d为吊环钢筋的直径。在构件的自重标准值作用下,每个吊环按二个截面计算的吊环应力不应大于65N/mm2;当在一个构件上设有四个吊环时,应按三个吊环进行计算。【说明:预埋吊件的要求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要求。】6.5连接设计6.5.1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中,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连接接缝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进行验算:1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6.5.1-1)2地震设计状况:在控制区域:(6.5.1-2)且(6.5.1-3)在一般区域:(6.5.1-4)注:控制区域指梁柱箍筋加密区、墙板边缘构件区和底部加强部位,其他区域为一般区域。式中:——结构重要性系数,按国家相关标准规定取用;—41—
——接缝内力增大系数,取值见表6.5.1-2;——接缝作用效应组合设计值;——静力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接缝承载力设计值;——地震作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接缝承载力设计值;——被连接构件的相应承载力设计值,即被连接构件的正截面抗压、抗拉、抗弯承载力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接缝强连接系数,取值见表6.5.1-1;——接缝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本规程6.1.11条确定。表6.5.1-1接缝强连接系数取值抗震等级一二三四抗剪连接1.51.41.31.2其他连接1.11.11.11.1表6.5.1-2接缝内力增大系数抗震等级一二三四抗剪1.41.31.21.1其他1.11.11.11.1—41—
【说明:结构中的接缝主要指预制构件之间的接缝及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之间的界面。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中,接缝是影响结构受力性能的重要部位。对于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控制区域,接缝要实现强连接,保证不在接缝处发生破坏,即要求接缝的承载力大于被连接构件的设计承载力乘以强连接系数,强连接系数根据抗震等级、连接区域的重要性以及连接类型。同时,也要求接缝的承载力设计值大于设计内力,保证接缝的安全。对于其他区域的接缝,可采用延性连接,可在连接部位产生塑性变形,但要求接缝的承载力设计值大于设计内力乘以增大系数,保证接缝的安全。】6.5.1接缝受压、受拉及受弯承载力设计值,可按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构件的相应规定计算,其中接缝混凝土等效抗压强度,应取构件、接缝处灌浆以及后浇混凝土中的较低值。6.5.2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中,节点及接缝处的纵向钢筋连接宜根据受力特点选用机械连接、焊接连接;当采用机械连接时,应满足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的要求。【说明:接缝的压力通过后浇混凝土、灌浆或座浆直接传递;拉力由各种连接筋、预埋件传递;接缝剪力由结合面的粘结强度、混凝土键槽或者粗糙面、钢筋的摩擦抗剪作用、销栓抗剪作用承担,节点及接缝处于受压、受弯状态时,静力摩擦可承担一部分剪力。预制构件连接接缝一般采用抗压强度高于构件的后浇混凝土及灌浆料,当节点、接缝所配钢筋及后浇混凝土或者灌浆料抗压强度高于构件,且接缝处钢筋不少于构件内钢筋并符合本规程规定时,可认为节点及接缝的受压、受拉及受弯承载力高于构件,不必进行承载力计算。后浇混凝土或者灌浆料与预制构件界面的粘结抗拉强度、粘结抗剪强度往往低于预制构件本身混凝土的抗拉及抗剪强度。因此,预制构件的连接节点、接缝一般都需要进行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具体到各种结构形式中的接缝,其受剪承载力的主要组成是:—41—
叠合梁向结合面受剪承载力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界面粘结强度及混凝土键槽或者粗糙面的抗剪强度;现浇叠合层的抗剪强度;梁纵筋的摩擦抗剪作用及销栓抗剪作用,由于钢筋直径较粗,以销栓抗剪作用为主。钢筋的销栓抗剪作用通常是在混凝土键槽或粗糙面的抗剪失效以后再起主要作用,因此一般不能叠加。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规程,针对各种形式接缝分别提出了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列在第7章的相关条文中。】6.5.1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的接合面宜做成粗糙面或键槽,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预制梁、板与现浇混凝土之间的水平接合面宜做成粗糙面,凹凸不宜小于4mm;2预制梁端面宜做成梯形键槽,键槽的尺寸和数量应通过计算确定;键槽的深度不宜小于30mm;键槽端部斜面与侧边的倾角宜为45°。6.5.2预制构件纵向受力钢筋宜在节点区直线锚固,当直线锚固长度不足时可采用弯折、锚固板、锚头等机械锚固措施。6.5.3采用预埋件连接时,应按施工过程和使用阶段中的各种不利荷载的组合进行预埋件等连接件承载力的计算,并应满足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要求。6.5.4连接节点应采取防腐蚀措施,其耐久性应满足工程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所有外露金属件(包括连接件和预埋件)的设计均应考虑环境类别的影响进行封锚或防腐防锈处理。有防火要求的连接件应采取防火措施。6.5.5预制构件的精度和连接部位构造应与连接方式相适应。预制构件尺寸、连接筋、预留孔洞及预埋件等位置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6.5.6预制楼梯与支承构件之间宜采用简支连接,端部应有防止位移过大时楼梯从支承构件上滑落的构造措施,且在支承构件上的搁置长度不宜小于75mm。—41—
6.6楼盖设计6.6.1楼盖应采用叠合楼盖。结构转换层、加强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较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应采用现浇楼盖。6.6.2叠合楼板与梁或剪力墙之间应通过现浇叠合层进行连接。6.6.3叠合板应符合下列要求:1叠合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预制板厚度不宜小于50mm,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2当叠合板的预制板搁置在梁上或剪力墙上时,搁置长度不宜小于15mm;3对于楼板较厚及整体性要求较高的楼盖或屋盖结构,宜采用桁架钢筋叠合楼板。图6.6.3预制楼板设置桁架钢筋示意【说明:—41—
叠合板现浇层最小厚度的规定考虑了楼板整体性要求以及管线预埋、面筋铺设、施工误差等因素。预制板最小厚度的规定考虑了脱模、吊装、运输、施工等因素。但有足够的构造措施,比如预设桁架钢筋增加其预制板刚度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当厚度减少。为防止在施工时预制构件坠落以及混凝土浇筑时漏浆,预制板需要与其支承构件有一定的支承长度,一般不小于15mm。为了增加预制板的整体刚度和水平界面抗剪性能,可在预制板内设置桁架钢筋,如图6.6.3所示。钢筋桁架的下弦及上弦可作为楼板的下部和上部受力钢筋使用。施工阶段,验算预制板的承载力及变形时,可考虑桁架钢筋的作用,减小预制板下的临时支撑。】6.6.1对叠合面不配抗剪钢筋的叠合板,叠合面的表面做成凹凸不小于4mm的粗糙面时,其叠合面的受剪强度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N/mm2)(6.6.4)V——水平接合面剪力设计值(N);b——叠合面的宽度(mm);h0——叠合面的有效高度(mm)。【说明:本公式引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附录H.0.4】6.6.2对以下情况,叠合板的叠合面应设置抗剪桁架钢筋:1当叠合板跨度超过5m时的板;2当相邻悬挑板的上部钢筋伸入叠合板中的锚固范围内;【说明:预制混凝土叠合板当跨度超过5m—41—
或悬挑板上部钢筋伸入时,叠合板周边1/4跨或悬挑板上部钢筋伸入范围内,叠合面的水平剪力较大,需设置界面抗剪连接钢筋来保证水平界面的抗剪能力。必要时应根据水平叠合面抗剪计算的结果来设置抗剪钢筋。】6.6.6预埋在预制板内的抗剪桁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中心间距不应大于800mm,伸入到现浇层的上部钢筋高度不应小于40mm。6.6.7叠合楼板可采用整体式拼缝的预制叠合板(图6.6.7)的形式,叠合后的楼板可近似按双向板计算。带拼缝的预制叠合板1—预制叠合板;2—梁或墙;3—板端支座;4—板边界拼缝;5—板中央整体式拼缝;图6.6.7预制叠合板形式【说明:根据楼板边界支座条件、板块尺寸、预制板尺寸及拼缝构造,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计算。整个楼板厚度取叠合板与现浇层厚度的总和,但拼缝处板带的厚度只取现浇层厚度,拼缝处板带的宽度可取100mm。预制混凝土板拼缝位置宜避开叠合板受力较大部位。支座及拼缝构造详见本节后几条规定。】6.6.8叠合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锚入支承梁或墙的现浇混凝土层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及100mm的较大值,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6.6.8a)。单向预制板的板侧支座处,钢筋可不伸出,支座处宜贴预制板顶面在现浇混凝土中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内同向钢筋面积,在现浇混凝土层内锚固长度不小于0.8la—41—
,在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及100mm的较大值,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6.6.8b)。(a)板端支座(b)板侧支座1—梁或墙;2—预制板;3—纵向受力钢筋;4—附加钢筋图6.6.8预制叠合板端及板侧构造【说明: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即为叠合楼板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在板端宜按照现浇楼板的要求伸入支座。在预制板侧面的构造钢筋为了预制板加工及施工方便可不伸出,但应采用附加钢筋的方式,保证楼面的整体性及连续性。当现浇层的厚度较大(如大于75mm)且板内配置了钢筋桁架时,也可在板端采用图6.6.7(b)的方式。】6.6.9预制叠合板板侧的拼缝应配置附加接缝钢筋(图6.6.9),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接缝处的预制板顶面设置垂直于板缝的接缝钢筋,接缝钢筋与预制板钢筋的搭接长度在板跨中部位不应小于1.2la;2接缝钢筋配筋应按计算确定,且不宜小于该方向预制板中受力钢筋的50%,配筋率不宜小于0.3%;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41—
1—现浇层;2—预制板;3—现浇层内钢筋;4—接缝钢筋图6.6.8板侧分离式拼缝构造【说明:本条所述的拼缝形式较简单,利于构件生产机施工。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做法的是可行的。叠合楼板的整体受力性能介于按板缝划分的单向板和整体双向板之间,与楼板的尺寸、后浇层与预制板的厚度比例、接缝钢筋数量等因素有关。开裂特征类似于单向板,承载力高于单向板,挠度小于单向板但大于双向板。当现浇层厚度较大,且设置钢筋桁架并设置足够数量的接缝钢筋时,拼缝可承受足够大的弯矩及剪力,应计算接缝处的弯矩设计值,按照现浇层的厚度计算接缝处需要的钢筋数量。】6.6.10板的负弯矩可进行调幅,设置在现浇层内的负弯矩钢筋应按叠合受弯构件的计算确定,其构造要求与现浇板的负弯矩钢筋相同。6.6.11阳台板宜采用预制构件或预制叠合构件。当采用预制叠合构件时,悬臂叠合构件负弯矩钢筋应在现浇层中锚固并应置于现浇层主要受力钢筋内侧。—41—
7节点设计7.1一般规定7.2.1叠合楼盖现浇框架结构由现浇柱与叠合楼盖组成,应通过节点连接的合理设计,达到等效于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要求。【说明:对叠合楼盖现浇框架结构,当节点及接缝采用适当的构造并满足本规程中6.5.1、6.5.2条的要求时,可认为其性能与现浇结构基本一致,并采用和现浇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设计。叠合楼盖现浇框架结构的柱采用现浇柱,楼面体系一般采用叠合梁及叠合楼板,既能发挥预制装配式结构施工快捷、节省模板的优点,又可以保证结构整体性。】7.2.2叠合楼盖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采用现浇方式,连梁可采用叠合梁,对于跨高比小于2.5的连梁宜采用现浇方式。【说明:跨高比小于2.5的连梁受到的剪力较大,为保证其承载力,可采用现浇方式。】7.2承载力计算7.2.1一、二、三级框架的节点核芯区应进行抗震验算;四级框架的节点核芯区可不进行抗震验算,但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中的构造措施要求。7.2.2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竖向接合面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本规程第6.5.1条的要求,接合面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照下列公式计算:—95—
(7.2.2)式中:——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穿过接合面所有钢筋的面积;,图7.2.2叠合梁结合面形式【说明:本条根据《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JGJ1-91公式6.3.5-1给出,忽略混凝土抗剪键的抗剪作用。叠合梁端结合面主要包括框架梁与节点区的结合面、梁自身拼接的结合面以及次梁与主梁的结合面。结合面的受剪承载力主要包括:压力产生的静摩擦力、键槽的抗剪、梁纵向钢筋的抗剪作用,本规程主要考虑梁纵向钢筋及构造钢筋的抗剪作用,抗剪键槽所提供的竖向抗剪承载力不另计算,这种作用仅作为一个安全储备。】—95—
7.2.1钢筋混凝土叠合受弯构件叠合面的构造除应符合本规程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有关规定外,配置箍筋叠合受弯构件的叠合面受剪承载力尚应符合下列规定:(7.2.3)式中:V——水平接合面剪力设计值;ft——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取叠合层和预制构件中的较低值;b——叠合面的宽度;h0——叠合构件的有效高度;fyv——穿过叠合面的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Asv——叠合面内箍筋的全部截面面积;s——叠合面内箍筋间距。【说明:本条文参照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附录H的公式H.0.4-1。叠合构件中叠合面有可能先于斜截面达到其受剪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叠合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是以剪摩擦传力模型为基础,根据叠合构件试验结果和剪摩擦试件试验结果给出的。叠合式受弯构件的箍筋应按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和叠合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得出的较大值配置。】7.3构造设计—95—
7.3.1叠合楼盖的叠合梁预制部分可采用矩形或凹口截面形式(图7.3.1),叠合梁的现浇层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120mm,次梁的现浇层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120mm;当采用凹口截面预制梁时,凹口深度不宜小于50mm,凹口边厚度不宜小于60mm。a预制部分为矩形截面b预制部分为凹口截面图7.3.1叠合梁截面1—现浇层;2—预制梁;3—叠合板或现浇板【说明:采用叠合梁时,楼板一般采用预制叠合板,预制板搭在梁的预制部分上,梁、板的现浇层一起浇筑。当板的总厚度不小于梁的现浇层厚度要求时,可采用矩形截面预制梁。当板的总厚度小于梁的现浇层厚度要求时,为增加梁的现浇层厚度,可采用凹口形截面预制梁。某些情况下,为施工方便,预制梁也可采用其他截面形式,如倒T形截面或者传统的花篮梁的形式。】7.3.2叠合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叠合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应在梁柱节点区或梁拼接处连接或锚固;2叠合梁的箍筋宜采用封闭箍,梁上部纵向钢筋可预穿在箍筋内(图7.3.2a);3箍筋也可采用开口箍现场封闭的形式(图7.3.2b),开口箍筋与预制梁在工厂一同制作,开口箍上方采用135度弯钩且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现场采用箍筋帽封闭开口箍,箍筋帽两侧均采用135度弯钩且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梁上部纵筋现场安装;4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叠合梁不应采用开口箍,明显受扭的叠合梁不宜采用开口箍。—95—
预制部分叠合梁(a)预制部分叠合梁(b)图7.3.2叠合梁钢筋构造1—预制梁;2—预制箍筋;3—上部纵筋;4—箍筋帽【说明:采用叠合梁时,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箍筋宜采用闭口箍筋。当采用闭口箍筋无法安装上部纵筋时,采用开口箍筋加箍筋帽的形式。】7.3.1主梁与次梁的连接可采用刚接或铰接的方式。当采用刚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连接节点处主梁上应设置现浇段;边节点处,次梁纵向钢筋锚入主梁现浇段内(图7.3.3-1);中间节点处,两侧次梁的下部钢筋在现浇段内锚固(图7.3.3-2)或连接;次梁上部纵筋在现浇层内连续;钢筋锚固长度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有关规定。—95—
(a)(b)图7.3.3-1次梁端部节点1—主梁现浇段;2—次梁;3—现浇层混凝土;4—次梁上部钢筋锚固;5—次梁下部钢筋锚固(a)(b)图7.3.3-2连续次梁中间节点1—主梁现浇段;2—次梁;3—现浇层混凝土;4—次梁上部钢筋连续;5—次梁下部钢筋锚固7.3.1梁、柱、墙纵向钢筋在节点区内采用直线锚固、弯折锚固或机械锚固的方式时,其锚固长度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有关规定;梁纵向钢筋采用焊端锚板或螺栓锚头的机械锚固方式时,锚板或者锚头宜位于柱纵向受力钢筋的内侧。7.3.6叠合梁与剪力墙、柱连接节点处,宜将预制梁伸入现浇剪力墙、柱边内15mm,并将钢筋伸入现浇节点区内锚固或连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95—
1在中节点处(图7.3.6-1),节点两侧的梁下部纵向钢筋可采用套筒连接或焊接的方式直接连接,或者锚固在节点区混凝土内;上部钢筋在节点区现浇层内应连续;(a)梁下部纵向钢筋锚固(b)梁下部纵向钢筋套筒连接或者焊接图7.3.6-1现浇剪力墙、柱叠合梁节点1—现浇节点;2—下部纵筋锚固;3—预制梁;4—现浇剪力墙、柱;5—下部纵筋连接2在边节点处(图7.3.6-2),梁纵向钢筋锚固在节点区混凝土内;当剪力墙、柱截面尺寸不满足直线锚固要求时,宜采用90度弯折锚固,也可采用焊端锚板或螺栓锚头的机械锚固方式;图7.3.6-2中间层边节点1—现浇节点;2—梁纵筋锚固;3—预制梁;4—现浇剪力墙、柱3在顶层中节点处(图7.3.6-3),梁钢筋构造同中间层中节点;剪力墙、—95—
柱纵向钢筋锚固在节点区内,宜采用焊端锚板或螺栓锚头的机械锚固方式,当截面尺寸不满足锚固长度要求时,可将剪力墙、柱向上延长;(a)梁下部纵向钢筋锚固(b)梁下部纵向钢筋套筒连接或者焊接图7.3.6-3顶层中节点1-现浇节点;2-下部纵筋锚固;3-预制梁;4-下部纵筋连接4在顶层边节点处(图7.3.6-4),梁下部纵向钢筋应锚固在节点区混凝土内可采用弯折锚固或机械锚固方式;梁上部钢筋与剪力墙、柱外侧纵向钢筋宜在节点区搭接(图7.3.6-4a);或将剪力墙、柱向上伸出一段并将剪力墙、柱纵向钢筋锚固在伸出段内,可采用弯折锚固的方式(图7.3.6-4b);钢筋搭接的构造要求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规定。(a)梁、柱(剪力墙)外侧钢筋搭接(b)柱(剪力墙)向上伸长图7.3.6-4顶层边节点1—现浇节点;2—纵筋锚固;3—预制梁;4—柱(剪力墙)延伸段;5—梁、柱(剪力墙)外侧钢筋搭接—95—
8外墙挂板设计8.1一般规定8.1.1外墙挂板应采用合理的连接节点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连接节点应传力简捷,保证主体结构受力清晰。【说明:外墙挂板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主要包括:梁式外墙挂板、柱式外墙挂板和墙式外墙挂板,他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墙板宽度和高度之间的比例不同,因此导致设计计算和连接节点的许多不同。鉴于我国对外墙挂板所做的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经验都比较少,本章涉及的内容基本还限于墙式外墙挂板,即非承重的、作为围护结构使用的外墙挂板。对预制构件而言,连接问题始终是最重要的问题,外墙挂板也不例外。因此,应重视连接件及预埋件的设计,其中包括主体结构支承构件中的预埋件,以及在外挂墙板中的预埋件设计。同时,应注重外墙挂板与主体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外墙挂板与主体结构应采用合理的连接节点,以保证荷载传递路径简捷,符合结构的计算假定。】8.1.2外墙挂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节点宜选用柔性连接的点支承,也可采用刚性连接的线支承。当采用柔性连接的点支承时,主体结构分析时可不计入外墙挂板的刚度。当采用刚性连接的线支承时,可采用周期调整等简化方法计入外墙挂板刚度对主体结构的影响。【说明:目前,外墙挂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节点主要采用点支承的方式。线支承的方式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并有多年的应用历史。】8.1.3支承外墙挂板的结构构件,应满足下列要求:—95—
1应具有足够的尺度,满足连接件的锚固要求;2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刚度;3应将外墙挂板的地震作用效应作为附加作用。【说明:一般来说,外墙挂板与其支承构件不在同一平面内,对主体结构进行分析时,不应忽视外墙挂板引起的偏心的影响。】8.1.4连接节点用连接件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2应具有足够的延性;3应具有适当的转动能力,满足在设防烈度下主体结构层间变形的要求,并适应施工过程中允许的施工误差和构件制作误差。【说明:混凝土的徐变、收缩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引起的混凝土的体积改变,节点构造处理不当时,混凝土的体积变化可能产生严重后果。预制外墙挂板的连接节点应设计成可以包容这些位移和变形时;如果这些位移和变形受到约束,在外墙挂板内会导致过大的应力,引起墙板开裂。】8.1.5外墙挂板的连接节点应采取可靠的防腐蚀和防火措施;外墙挂板间的接缝构造应能满足防水、防火、耐候、环保等性能要求。【说明:外墙挂板是墙体围护结构,不仅应重视其结构性能,尚应重视其建筑物理性能。所有连接构造应对所采用的型钢、连接板、螺栓等零部件的规格加以限制,力争做到标准化,使得整个项目中,各种零部件的规格统一化,数量最小化,避免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差错,以便保证和控制质量。】8.1.6设计外墙挂板和连接节点时,应采用荷载的最不利组合;相应的结构构件重要系数应取不小于1.0,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取1.0。【说明:作用在外墙挂板和连接节点上的荷载包括多种组合,为简化连接节点设计,应选取其最不利组合。】—95—
8.2作用与作用效应8.2.1设计外墙挂板及其连接节点时,在使用阶段应计算下列作用效应:1非抗震设计时,应计算重力荷载和风荷载效应;2抗震设计时,应计算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效应;3必要时,应计算由于支承系统的扭转和变形,以及对外墙挂板体积变化产生的约束引起的荷载效应。【说明:外墙挂板由于常年受到日晒雨淋、热胀冷缩的作用,再加之混凝土自身的徐变和收缩,其体积会有所改变;其支承系统也可能发生扭转和挠曲,例如支承在刚度较小的悬臂构件上。这些可能会对外墙挂板内力产生影响因素应尽量避免,当实在不能避免时,应进行定量的计算。外墙挂板不应支承在可能产生较大扭转和挠曲的结构构件上,如刚度较小、跨度较大的悬臂构件,可能会对外墙挂板引起不良影响。】8.2.2在进行外墙挂板脱模、翻转、吊装、运输、安装等环节的施工阶段验算时,脱模或动力作用的等效荷载应符合本规程第6.2.3条的有关规定。【说明:应重视对外墙挂板施工阶段的验算,有时,施工阶段的荷载可能会起控制作用。】8.2.3计算使用阶段外墙挂板和连接节点中的重力荷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计入依附于外墙挂板的其它部件和材料的重量;2应计算由于重力荷载对连接节点偏心的影响。【说明:由于外墙挂板与其连接节点不在同一平面内,外墙挂板的重力荷载会对连接节点引起偏心,从而在连接节点中不仅引起的垂直反力,还会引起出平面的水平力(拉力会压力)。应重视重力荷载的偏心对连接件及其锚固设计的影响。】8.2.4—95—
计算外墙挂板和连接节点中采用的风荷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风荷载标准值应按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有关围护结构的规定确定;2应按风吸力和风压力分别计算在连接节点中引起的平面外反力;3计算连接节点时,可将风荷载施加于外墙挂板的形心,并应计算风荷载对连接节点的偏心影响。【说明:根据我国规范,在计算风荷载时,一般取其为均布荷载。在进行连接件及其锚固的设计计算,为便于计算偏心影响,可将风荷载作为集中力,作用在外墙挂板的形心处。当外墙挂板的形心与连接件的中心不在同一位置时,应计算风荷载对连接节点的偏心影响。风吸力和风压力都应进行计算,以便于随后的荷载组合。】8.2.5计算外墙挂板和连接节点的地震作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计入由于外墙挂板自重产生的地震作用,并可采用等效侧力法计算;地震力应施加于外墙挂板的重心,并应计入地震作用对连接节点的偏心影响;2应计算外墙挂板对连接节点产生的平面外水平地震力,以及平面内水平和垂直地震力;【说明:外墙挂板的地震作用是依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于非结构构件的规定。地震作用会在外墙挂板和连接节点处引起平面外(包括出平面和向平面两个方向)水平地震力,以及平面内水平(包括向左和向右两个方向)和垂直(包括向上和向下两个方向)地震力,计算时不应遗漏,以免影响随后的荷载组合】8.2.6当采用等效侧力法时,外墙挂板重力荷载产生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8.2.6-1)式中:——施加于外墙挂板的重心上的地震作用力标准值;—95—
——动力放大系数,可取5.0;——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8.2.6采用;——外墙挂板的重力荷载标准值;表8.2.6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8度0.040.08(0.12)0.16(0.24)注:7、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说明: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于非结构构件的规定制订。】8.2.7外墙挂板因其支承点相对水平位移产生的内力,可按该构件在位移方向的刚度乘以规定的支承点相对水平位移计算。外墙挂板在位移方向的刚度,应根据其端部的实际连接状态,分别采用刚接、铰接、弹性连接或滑动连接等简化的力学模型。相邻楼层的相对水平位移,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主体结构弹性层间位移限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主体结构弹性层间位移限值的3倍。主体结构弹性层间位移限值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有关规定。8.2.8进行使用阶段外墙挂板及连接节点的承载力计算时,应采用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应按下式进行:(8.2.8-1)2有地震作用效应时(9.2.8-2)—95—
式中:S——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重力荷载效应标准值;——风荷载效应标准值;——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重力荷载分项系数,当其效应对承载力不利时,对由风荷载或地震作用效应控制的组合取1.2,对由重力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取1.35;当其效应对承载力有利时,取值不应大于1.0;——风荷载分项系数,取1.4;——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取1.3;——风荷载组合系数,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取1.0;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取0.2。【说明: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建筑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制订。】8.2.9外墙挂板进行施工阶段验算时,不考虑荷载效应的组合。8.2.10外墙挂板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应采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说明:施工阶段的荷载是重力荷载和等效静力荷载的和,未考虑组合系数;使用阶段的荷载组合要求根据国家标准《建筑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制订。】8.3外墙挂板设计8.3.1外墙挂板的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1外墙挂板的高度不宜大于一个层高,跨度不宜大于一个柱距或相邻承重墙之间的距离,厚度不宜小于100mm;—95—
2预制夹芯外墙挂板的总厚度不宜小于150mm,且内、外叶墙板的厚度均不宜小于50mm;保温材料的厚度不宜小于30mm,且不宜大于120mm。【说明:根据我国国情,主要是我国吊车的起重能力、卡车的运输能力、施工单位的施工水平、以及连接节点构造的成熟程度,目前还不宜将构件做得过大。构件尺度过长或过高,或跨越两个层高后,需考虑主体结构位移对外墙挂板内力的影响,甚至需要考虑构件的P-Δ效应。本版规程暂时不考虑。】8.3.2外墙挂板竖向和水平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2%;且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说明:由于外墙挂板在受到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在平面外的双向作用,因此应双层、双向配筋,且应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8.3.3外墙挂板中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饰面材料为石材或面砖外墙挂板,不应小于15mm;2对清水外墙挂板,不应小于20mm;3对露骨料外墙挂板,应从最凹处混凝土表面计起,且不应小于20mm。【说明:外墙挂板的饰面可以有多种做法,应根据外墙挂板饰面的不同做法,确定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不同要求。特别应注意,当外墙挂板的饰面采用表面露出不同深度或不同颜色的骨料时,其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从最凹处混凝土表面计起。】8.3.4外墙挂板承载力计算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可采用线弹性方法。当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施工阶段,外墙挂板的板面不应开裂,并应满足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有关规定;2对使用阶段,当允许外墙挂板的板面开裂时,按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计算的最大裂缝宽度不宜大于0.20mm;—95—
3对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外墙挂板的挠度均不宜大于,其中为计算跨度;对悬臂端,按实际悬臂长度的2倍取用。【说明:对外墙挂板承载能力的分析可以采用线弹性方法,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均应控制墙面的开裂。】8.3.5点支承的外墙挂板受到垂直于板面的荷载作用时,可采用等代梁法进行内力和变形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按纵横两个方向分别计算,且均应考虑全部荷载的作用;2等代梁的宽度可取计算方向上支点两侧支点中心间距的1/2或支点到板边缘的距离,且不宜大于板厚的12倍;3挠度计算时,可取两个方向等代梁跨中最大弯矩处的刚度平均值作为该板刚度按梁的弹性挠度公式计算。8.3.6边支承的外墙挂板受到垂直于板面的荷载作用时,其内力和变形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边或两对边支承的挂板应按单向板计算;2三边或四边支承的板,当长边与短边之比不大于2.0时,应按双向板计算;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2.0,但小于3.0时,宜按双向板计算;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小于3.0时,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3挠度计算时,可取两个方向跨中最大弯矩处的刚度采用板的弹性挠度公式计算。8.4连接节点设计8.4.1外墙挂板与主体结构连接节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主体结构的支承构件,应能够承受外墙挂板通过连接节点传递的荷载和作用;2连接件的承载力设计值应大于外墙挂板传来的最不利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的1.3倍;3预埋件承载力设计值应大于连接件承载力设计值。—95—
【说明:外墙挂板与主体结构连接节点的设计应全面考虑,其中包括与支承构件的关系,连接件自身的承载力要求,以及预埋件的设计要求等。】8.4.2连接节点的预埋件、吊装用预埋吊件、以及用于临时支撑的预埋件均应分别设置。【说明:对于每个不同目的,应使用不同的预埋件。例如,用于连接节点的预埋件不可以作为起吊墙板的预埋吊具。】8.4.3外墙挂板采用柔性连接的点支承与主体结构相连时,其节点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根据外墙挂板的形状、尺寸以及主体结构层间位移等特点,确定连接件的数量和位置;2抵抗重力荷载和平面外拉力或压力的连接件应分别设置。用于抵抗重力荷载的连接件,每块板不应多于两个;3连接件的设计应使外墙挂板具有相对于主体结构的位移能力;并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所应提供的平移能力或转动能力;4连接件对外墙挂板所提供的位移能力,应能满足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要求,并为施工安装提供可调整的空间。【说明:根据工程实践经验,点支承的连接节点一般采用在连接件和预埋件、垫板间设置滑移垫片配合长圆孔形成平行板面的可滑移支座;当外墙挂板相对于主体结构可能产生转动时,长圆孔宜按垂直方向设置;当外墙挂板相对于主体结构可能产生平动时,长圆孔宜按水平方向设置。长圆孔的尺寸应能满足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要求。】8.4.4外墙挂板采用刚性连接的线支承与主体结构相连时,其节点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外墙挂板宜通过在板侧面上部设置的连接用钢筋与主体结构相连;2连接用钢筋在现浇混凝土中的锚固长度通过计算并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要求。—95—
【说明:目前,我国有关线支承的科研成果和理论研究还较少,本规程仅提出最基本的原则。】8.4.5连接节点的预埋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预埋件应在外墙挂板和主体结构混凝土施工时埋入。【说明:连接节点在外墙挂板和主体结构中的固定不得采用后锚固的方法,应采用预埋件。预埋件应根据本章规定的荷载及其组合的要求,取其最不利组合,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8.4.6预制夹心外墙挂板内外叶墙体的连接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连接件应能够承受内、外叶墙体间传递的荷载和作用;2连接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其承载力安全系数不宜小于4.0;3连接件应具有足够的耐久性;严寒或寒冷地区使用的连接件应满足耐低温要求;4连接件必须采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程的连接材料。【说明:由于我国有关预制夹心外墙挂板内外叶墙体的连接件的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刚刚启动,本规程仅提出原则的要求。相关标准颁布后,应按相关标准执行。】—95—
9构件生产9.1一般规定9.1.1构件生产宜在工厂进行。9.1.2混凝土构件应根据构件制作图制作,并应根据预制混凝土构件型号、形状、重量等特点制定相应的工艺流程,明确质量要求和生产各阶段质量控制要点,编制完整的构件制作计划书,对预制构件生产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和计划管理。9.1.3构件生产前应进行技术交底和专业技术操作技能培训。9.1.4上道工序质量检验不符合设计要求、相关标准规定或低于本规范的要求时,不应进行下道工序。9.1.5构件制作全过程应对预制构件设置可靠标识,并应采取防止预制构件破损或受到污染的措施;对不合格构件,应使用明显标志在构件显著进行标识,不合格构件应远离合格构件区域,单独存放并集中处理。9.2生产准备9.2.1混凝土原材料应按品种、数量分别存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泥和掺合料应存放在密封、干燥、防止受潮的筒仓内。不同生产企业、不同品种、不同强度等级原材料不得混仓;2砂、石应按不同品种、规格分别存放,并应有防混料、防尘和防雨措施;—95—
3外加剂应按不同生产企业、不同品种分别存放,并有防止沉淀等措施;4原材料进场复验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的规定。9.2.2构件设计图应包括下列内容:1单个预制构件模板图、配筋图;2预埋吊件及其连接埋件构造图;3保温、密封和饰面等细部构造图;4系统构件拼装图;5机电设备预埋图。9.2.3构件生产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1生产计划及生产工艺;2模板方案及模板计划;3材料和构件的技术质量控制措施;4物流管理计划;5成品保护措施。9.2.4应根据预制构件的质量要求、生产计划、工艺流程、模具周转参数,确定模具设计和加工方案。模具设计应满足下列条件:1满足混凝土浇筑、振捣、脱模、翻转、养护、起吊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2满足预埋管线、预留孔洞、插筋、吊件、固定件等的定位要求。—95—
9.3模具拼装9.3.1模具拼装应按拼装顺序进行,对于特殊构件和要求钢筋先入模后拼的特殊模具,应严格按照操作步骤执行。9.3.2模具拼装应连接牢固、缝隙严密,拼装时应进行表面清洗和涂刷水性或蜡质脱模剂,接触面不应有划痕、锈渍和氧化层脱落等现象。9.3.3模具拼装时,模板接触面平整度、板面弯曲、拼装缝隙、几何尺寸等应满足相关设计要求,模具几何尺寸的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表4.2.8的规定。9.4钢筋网、钢筋骨架和预埋件9.4.1钢筋网、钢筋骨架应满足构件设计图要求,宜采用专用钢筋定位件,入模应符合下列要求:1钢筋骨架尺寸应准确,骨架吊装时应采用多吊点的专用吊架,防止骨架产生变形;2保护层垫块宜采用塑料类垫块,且应与钢筋骨架或网片卡装牢固;垫块按梅花状布置。间距满足钢筋限位及控制变形要求;3钢筋骨架入模时应平直、无损伤,表面不得有油污或者锈蚀;4应按构件图安装好钢筋连接套管、连接件、预埋件。—95—
9.4.2钢筋网片或骨架装入模具后,应按设计图纸要求对钢筋位置、规格、间距、保护层厚度等进行检查,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9.4.2规定。表9.4.2钢筋网或钢筋骨架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项次检验项目及内容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1绑扎钢筋网长、宽±10钢尺检查网眼尺寸±20钢尺量连续三档,取最大值2绑扎钢筋骨架宽、高±5钢尺检查长±10钢尺检查3受力钢筋间距±10钢尺量两端、中间各一点排距±5钢尺检查保护层厚度柱、梁±5钢尺检查板、墙、±3钢尺检查4绑扎箍筋、横向钢筋间距间距±20钢尺量两端、中间各一点5钢筋弯起点位置20钢尺检查9.4.3—95—
预制构件表面的预埋件、螺栓孔和预留孔洞应按构件模板进行配置,满足预制构件吊装、施工工况下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稳定性。预留和预埋质量要求和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应满足表9.4.3的规定。表9.4.3预埋件质量要求和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项次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1预埋件中心线位置10钢尺检查2预留孔中心线位置5钢尺检查预留洞中心线位置15钢尺检查5预留钢筋钢筋位置5钢尺检查钢筋外露长度+10,-5钢尺检查9.5混凝土浇筑与饰面处理9.5.1混凝土浇筑前,应逐项对模具、钢筋、钢筋网、钢筋骨架、连接件、预埋件、吊具、预留孔洞、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进行检查验收,并做好隐蔽工程记录。9.5.2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的结合面的粗糙度,宜采用机械处理,也可采用化学处理。9.5.3带外装饰面的预制混凝土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外装饰石材、面砖、涂料的图案、分格、色彩、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2—95—
外装饰石材、面砖铺贴之前按照外装饰敷设图的编号分类摆放;9.5.4混凝土搅拌原材料计量误差应满足表9.5.4的规定。表9.5.4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允许偏差材料的种类计量误差(%)水泥±2粗、细骨料±3水±2掺合物±2外加剂±29.5.6混凝土浇筑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混凝土浇筑时应保证模具、预埋件、连接件不发生变形或者移动,如有偏差应采取措施及时纠正;2混凝土振捣宜采用振动台振捣;3混凝土从出机到浇筑时间及间歇时间不宜超过40min;4带保温材料的预制构件宜采用水平浇筑方式成型。采用夹芯保温的预制构件,上层混凝土振捣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完成。9.6混凝土养护9.6.1混凝土可采用覆膜保湿的自然养护、化学保护膜养护、蒸汽养护、养护窑养护等方法。—95—
9.6.2混凝土采用覆膜养护湿度不低于95%。9.6.3冬期生产的预制混凝土构件宜采用养护窑恒温养护方式。9.7脱模与表面修补9.7.1构件脱模应严格按照顺序拆除模具,不得使用振动方式拆模。9.7.2构件脱模时应仔细检查确认构件与模具之间的连接部分完全拆除后方可起吊。9.7.3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脱模起吊时,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且不宜小于15MPa。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运输、起吊强度应不低于设计强度的75%。9.7.4构件起吊应平稳,楼板应采用专用多点吊架进行起吊,复杂构件应采用专门的吊架进行起吊。预制构件脱模起吊时,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不宜小于15MPa。9.7.5构件脱模后,钢筋、预埋件或者连接件锚固的局部破损和构件表面的不影响结构性能的非受力裂缝时,可用修补浆料进行表面修补后使用,详见表9.7.5表9.7.5构件表面破损和裂缝处理方案—95—
项目处理方案检查依据与方法破损1.影响结构性能且不能恢复的破损2.影响钢筋、连接件、预埋件锚固的破损3.上述1.2以外的,破损长度超过20mm;4.上述1.2以外的,破损长度20mm以下;废弃目测废弃目测修补1目测、卡尺测量现场修补裂缝1.影响结构性能且不可恢复的裂缝;2.影响钢筋、连接件、预埋件锚固的裂缝;3.裂缝宽度大于0.3mm、且裂缝长度超过300mm;4.上述1.2.3以外的,裂缝宽度超过0.2mm;5.上述1.2.3以外的,宽度不足0.2mm、且在外表面时。废弃目测废弃目测废弃目测、卡尺测量修补2目测、卡尺测量修补3目测、卡尺测量注:修补1:用不低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的专用修补浆料修补。修补2:用环氧树脂浆料修补。修补3:用专用防水浆料修补。—95—
9.8混凝土强度的检验评定9.8.1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应分批进行检验评定。一个检验批的混凝土应由强度等级相同、试验龄期相同、生产工艺条件和配合比基本相同混凝土组成。9.8.2预制构件混凝土试样应在工厂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9.8.3试件的取样频率和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100盘,但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混凝土,取样次数不应少于一次;2每一工作班拌制的同配合比混凝土,不足100盘和100m3时其取样次数不应少于一次;3当一次连续浇筑的同配合比混凝土超过1000m3时,每200m3取样不应少于一次;9.9构件出厂检验9.9.1一般规定1构件质量出厂检验,应按构件的观感质量、外形尺寸、预埋件、安装偏差进行。2结构构件(指单独受力的构件,如预制楼梯)应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要求进行结构性能检验。构件结构性能检验不合格的构件不得使用。3—95—
叠合类结构构件(如叠合梁、叠合楼板)和非结构构件(如外墙板、夹芯墙板、内隔墙板),当材料管理、生产管理、工厂监造、备案管理等方面有可查实的质量控制文件和质量证明文件时,可不进行结构性能检验。4当构件质量检验符合本规范时,构件质量评定为合格产品。5构件质量经检验不符合本规范要求,但不影响结构性能、安装和使用时,允许进行修补处理。修补后应重新进行检验,符合本规范要求后允许使用,修补方案和检验结果应记录存档。9.9.2质量检验1构件生产过程中,各分项工程(隐蔽工程)应有检查记录和验收合格单。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所有验收合格单必须签字齐全、日期准确方可归档。2构件应在明显部位标识构件编号、生产日期和质量验收标志。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构件编号、生产日期和质量验收标志准确。3构件的预留钢筋、连接件、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应满足本规程表9.4.3的规定。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对照构件制作图和变更图进行观察、测量。4预制混凝土构件观感质量不宜有一般缺陷,判断方法应符合表9.9.2-4—95—
的规定,对于已经出现的一般缺陷,应按技术处理方案进行处理,并重新检查验收。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技术处理方案。表9.9.2-4构件观感质量判定方法名称现象严重缺陷一般缺陷露筋构件内钢筋未被砼包裹而外露纵向受力钢筋有露筋其他钢筋有少量露筋蜂窝砼表面缺少水泥浆而形成石子外露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蜂窝其他部位有少量蜂窝孔洞砼中孔穴深度和长度均超过保护层厚度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孔洞其他部位有少量孔洞夹渣砼中夹有杂物且深度超过保护层厚度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夹渣其他部位有少量夹渣疏松混凝土中局部不密实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疏松其他部位有少量疏松裂缝缝隙从砼表面延伸至砼内部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有影响结构性能或使用功能的裂缝其他部位有少量不影响结构性能或使用功能的裂缝连接部位缺陷构件连接处砼缺陷及连接钢筋、连接铁件松动连接部位有影响结构传力性能的缺陷连接部位有基本不影响结构传力性能的缺陷外形缺陷缺棱掉角、棱角不直、翘曲不平、飞出凸肋等清水砼构件内有影响使用功能或装饰效果的外形缺陷其他砼构件有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外形缺陷外表缺陷构件表面麻面、掉皮、起砂、沾污等具有重要装饰效果的清水砼构件有外表缺陷其他砼构件有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外表缺陷5构件外形尺寸偏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9.9.2-5的规定。检查数量:同一工作班生产的同类型构件,经全数自检、互检合格后,专检抽检不应少于30%,且不少于5件。—95—
检查方法:激光尺、靠尺、调平尺、保护层厚度测定仪检查。表9.9.2-5构件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长度外墙、内墙板±5钢尺检查叠合梁+10,-5叠合楼板+10,-5楼梯板±5宽度±5钢尺检查厚度±5钢尺量一端及中部,取其中较大值对角线差叠合楼板、内墙、外墙板10钢尺量两个对角线预埋件中心线位置10钢尺检查钢筋位置5钢筋外露长度+10,-5预留孔中心线位置5钢尺检查预留洞中心线位置15钢尺检查主筋保护层厚度叠合梁±5钢尺或保护层厚度测定仪量测检查内墙、外墙板、叠合楼板±3表面平整度内墙、外墙板52m靠尺和塞尺检查侧向弯曲叠合楼板、叠合梁L/750且≤20拉线、钢尺量最大侧向弯曲处内墙、外墙板L/1000且≤20注:当采用计数检验时,除有专门要求外,合格点率应达到80%及以上,且不得有严重缺陷,可以评定为合格。6—95—
构件外装饰外观应符合《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的规定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观察、钢尺检查。9.9.3按本规范要求检验合格后,工厂质检人员应对产品(半成品)签发合格证和说明书,宜在预制混凝土构件表面醒目位置标注产品代码。9.10构件存放9.10.1构件的存放场地宜为混凝土硬化地面或经人工处理的自然地坪,预制构件运输与堆放时的支承位置应经计算确定并应满足平整度和地基承载力要求,场地应有排水措施。9.10.2构件应按型号、出厂日期分别存放。9.10.3构件应按吊装、存放的受力特征选择卡具、索具、托架等吊装和固定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构件堆放时,最下层构件应垫实;预埋吊环宜向上,标识向外;2柱、梁等细长构件存储宜平放,且采用两条垫木支撑;3每层构件间的垫木或垫块应在同一垂直线上;4楼板、楼梯、阳台板构件存储宜平放,采用专用存放架支撑,叠放存储不宜超过6层;5外墙板宜采用托架立放;9.10.4—95—
预制构件脱模后,在吊装、存放、运输过程中应对产品进行保护。9.11构件运输9.11.1预制混凝土构件运输宜选用低平板车,并采用专用托架,构件与托架绑扎牢固。9.11.2预制叠合楼板、阳台板宜采用平放运输,堆放层数不超过6层;外墙板宜采用竖直立放运输;柱应采用平放运输,当采用立放运输时应防止倾覆。9.11.3预制叠合梁构件运输时平放不宜超过2层。9.11.4搬运托架、车厢板和预制混凝土构件间应放入柔性材料,构件应用钢丝绳或夹具与托架绑扎,构件边角或锁链接触部位的混凝土应采用柔性垫衬材料保护。9.12.5构件运输到现场后,应按照型号、构件所在部位、施工吊装顺序分别设置存放场地,存放场地应在吊车工作范围内。—95—
10安装与施工10.1一般规定10.1.1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1整体进度计划:结构总体施工进度计划,构件生产计划,构件安装进度计划;2预制构件运输方案:车辆型号数量,运输路线,现场装卸方法;3施工场地布置:场内通道,吊装设备,吊装方案,构件码放场地等;4专项施工方案:构件安装方案,节点施工方案,防水施工方案等;5施工安全:吊装安全措施,专项施工安全措施;6质量管理:构件安装的专项施工质量管理;7绿色施工与环境保护措施。10.1.2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进行必要的施工验算。施工验算应包括以下内容:1预制构件运输、码放及吊装过程中按吊装工况进行承载力验算;2预制构件安装过程中施工临时荷载作用下构件支架系统和临时固定装置的承载力验算。10.1.3预制构件在安装过程中,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混凝土同条件立方体抗压强度不宜小于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75%;2—95—
应根据预制构件形状、尺寸及重量要求选择适宜的吊具,在吊装过程中,吊索水平夹角不宜小于60°;尺寸较大或形状复杂的预制构件应选择专用吊具,并应保证每个吊点受力均匀;3施工全过程应对预制构件采取施工保护措施,不得出现破损或污染。10.1.4吊具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自制、改造、修复和新购置的吊具,应按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验算,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10.2安装准备10.2.1根据设计图纸编制出外墙板、内墙板、叠合梁、叠合楼板的安装顺序图。10.2.2安装施工前应按工序要求检查核对已施工完成结构部分的质量。10.2.3预制构件、安装用材料及配件等应按标准要求进场验收,未经检验或不合格的产品不得使用。10.2.4吊装机械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根据构件拆分图和结构图计算构件数量、重量及各构件吊装部位和工期要求合理排布吊装机械的位置、数量和型号;2构件吊装机械宜采用塔式起重机,吊机尽量布置在靠近最重的构件处,以有效覆盖最大吊装面积为宜;3吊装机械布置时应综合考虑附墙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附墙件应与主体结构剪力墙或框架柱相连。相应部位的剪力墙、框架柱应经结构计算进行相应补强。附墙件的布置数量需根据塔吊型号及生产厂家要求进行布置。10.2.5轴线与标高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1—95—
高层建筑或受场地条件环境限制的建筑物宜采用“内控法”放线,在房屋的首层根据坐标设置四条标准轴线(纵横轴方向各两条)控制桩,用经纬仪或全站仪定出建筑物的四条控制轴线,将轴线的交叉点作为控制点;通过垂准仪向上将控制点投侧至每个楼层,控制点相连即为控制轴线。控制轴线施工完成后应通过“外控法”进行复核;2每栋建筑物设标准水准点1~2个,在首层墙、柱上确定控制水平线;3根据控制轴线及控制水平线依次放出建筑物的纵横轴线,依据轴线放出墙、柱、门洞口及结构各节点的细部位置线和安装楼板的标高线、楼梯的标高线、异型构件的位置线及编号;4轴线放线偏差不得超过4㎜,放线遇有连续偏差时,应考虑从建筑物中间一条轴线向两侧调整。10.2.6预制构件安装前的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核对已施工完成结构的混凝土强度、外观质量、尺寸偏差等符合设计要求和本规程的有关规定;2应核对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及预制构件和配件的型号、规格、数量等符合设计要求;3应在已施工完成预制构件定位的控制边线,及标高抄平垫块,并通过复核确认;4应确认吊装设备及吊具处于安全操作状态。10.3外墙板安装施工10.3.1外墙板安装施工工艺流程检查外墙板控制边线→检查外墙板支承面标高→外墙板吊装→安装外墙斜支撑→外墙板校正→安装外墙板连接件→外墙板拼缝封堵10.3.2外墙板安装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95—
1依据图纸在楼板面放出每块预制墙板的具体位置线,并进行有效的复核;2根据已放出的每块预制墙板的具体位置线,采用专用垫片调整预制墙体的标高及找平;3在每一块墙板两端底部放置专用垫块,并用水准仪测量,使其在同一个水平标高上。10.3.3外墙板吊装就位:1插放式及靠放式墙板可以直接从车上进行起吊;2应按照安装图和事先制定好的安装顺序进行吊装,原则上宜从离塔吊最远的板开始,逐块进行安装,形成一个封闭的外围护结构;3吊装外墙板时,根据墙板上预埋的吊钉数量采用两点或四点起吊。就位应垂直平稳,吊装钢丝绳与构件水平面夹角不宜小于60°。就位时要小心缓慢的将墙板放置于垫片之上。10.3.4安装外墙板斜支撑:1每块外墙板通常需用两个斜支撑来固定,斜撑上部通过专用螺栓与在外墙板上部2/3高度处固定,斜支撑底部与地面(或楼板)用膨胀螺栓或专用螺检进行锚固;支撑与水平楼面夹角在40°~55°之间;高层施工时,外墙板下部也需有临时固定措施,防止施工就位时外墙板向外滑移。2安装过程中,必须在确保两个斜支撑安装牢固后方可解除外墙板上的吊车吊钩。—95—
10.3.5外墙板的校正1根据地面控制边线,用专用工具对墙板位置进行微调。使外墙板构件边缘与地面控制边线重合;2外墙板的垂直度调整,通过两根斜支撑上的螺纹套管调整来实现,两根斜支撑要同时调整;3外墙板吊装就位后应复核外墙板横向、竖向拼缝宽度及构件垂直度;4应对外立面横向、竖向接缝高低差进行严格控制。10.3.6安装外墙板连接件1用专用固定螺栓将墙板连接件与外墙板上预埋的套筒相连;2外墙板与外墙板相连均有一组连接件;3连接件安装时应注意观察外立面的接缝高低差;4连接件安装完成后需组织专人对外墙板安装质量进行验收。10.3.7外墙板拼缝封堵外墙板缝可采用发泡剂或泡沫胶条进行封堵,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漏浆。10.3.8外墙施工其它规定:1外墙板充当外模板时,应充分考虑现浇混凝土施工时的侧向压力,需确保外墙板不开裂;2后浇混凝土其它部位的模板应在混凝土浇筑时不产生明显变形漏浆,并宜采用周转次数较多的大钢模;3后浇混凝土层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检查结合面粗糙度、清洁度,检查并校正预制构件的外露钢筋;4—95—
浇筑混凝土前应对结合部进行处理,包括清扫垃圾、清理污渍、洒水湿润等;5竖向构件混凝土浇筑时,浇筑完成顶部标高不宜高于叠合板板底标高;6竖向构件的混凝土宜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施工;7现浇部分的施工环节还应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中相关条款的要求。10.4叠合梁安装施工10.4.1叠合梁安装施工工艺流程叠合梁安装控制线的施工→安装叠合梁垂直支撑→叠合梁吊装→安装叠合梁夹具→叠合梁垂直度的检查10.4.2叠合梁安装控制线的施工1根据设计标高,将叠合梁底标高线标识在外墙板上;2根据叠合梁长度及地面控制轴线,将叠合梁端部控制线标识在外墙板上。10.4.3安装叠合梁垂直支撑1叠合梁的支撑应根据设计要求或施工方案设置。设计无要求时,长度小于等于4m时应设置2道垂直支撑,长度大于4m时应增设置垂直支撑;2垂直支撑安装完成后,应对顶面标高进行检查复核。10.4.4叠合梁吊装1叠合梁起吊的吊点应对称布置;2叠合梁起吊时应调整水平度;—95—
3叠合梁根据外墙板上底部和端部控制线就位。10.4.5安装叠合梁夹具1叠合梁就位后应用专用夹具临时固定;2每个叠合梁不少于两个专用夹具,专用夹具距叠合梁端不少于300mm。10.4.6叠合梁垂直度的检查叠合梁安装就位后应对垂直度、安装位置进行检查。10.4.7叠合梁施工其它规定1叠合梁后浇混凝土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检查结合面粗糙度、清洁度,检查并校正预制构件的外露钢筋;2叠合梁应根据构件类型、跨度来确定后浇混凝土支撑件的拆除时间。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承受全部设计荷载;3叠合梁后浇混凝土施工前应对结合部进行处理,包括清扫垃圾、清理污渍、洒水湿润等;4现浇部分的施工环节还应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中相关条款的要求。10.5叠合楼板安装施工10.5.1叠合楼板安装施工工艺流程叠合楼板支撑体系安装→叠合楼板底标高复核→叠合楼板挂钩起吊就位→校核叠合楼板板底接缝高低差10.5.2叠合楼板支撑体系安装1叠合楼板的支撑应根据设计要求或施工方案设置。设计无要求时,垂直支撑间距横向(垂直于叠合板板缝方向)间距不大于1500mm;纵向(平行于叠合板板缝方向)间距不大于1500mm;—95—
2垂直支撑顶部设置可调托座,可调托座插入垂直支撑的长度不应小于150mm,螺杆伸出垂直支撑的长度不应大于300mm;3可调托座顶托上放置60*80mm的木枋。木枋与顶托用铁丝绑扎牢固。木枋铺设方向与叠合板拼缝垂直;4直支撑标高除应符合设计规定外,尚应考虑支承系统本身的施工变形。10.5.3叠合楼板挂钩起吊就位1叠合楼板的安装铺设顺序应按照楼板的安装布置图进行,并有利于起吊和安全;2叠合楼板起吊不少于4个吊点,吊点位置为钢筋桁架上弦与腹筋交接处,跨度大于5m的叠合楼板应增加吊点起吊;3吊点应左右、前后对称布置,且有专用吊具平均分担受力,均衡起吊;4在叠合板上堆放其它材料时,应避免单个叠合楼板承受较大的集中荷载,未经设计允许不得对叠合楼板进行切割、开洞;10.5.4校核叠合楼板板底接缝高低差1叠合楼板吊装完后必须有专人对叠合楼板板底接缝高低差进行校核;2叠合楼板板底接缝高低差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将构件重新起吊,通过可调托座进行调节。10.5.5叠合楼板施工其它要求1叠合构件后浇混凝土层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检查结合面粗糙度、清洁度,检查并校正预制构件的外露钢筋;2叠合构件应根据构件类型、跨度来确定后浇混凝土支撑件的拆除时间。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承受全部设计荷载;3浇筑叠合楼板面层混凝土前应对结合部进行处理,包括清扫垃圾、清理污渍、洒水湿润等;—95—
4叠合楼板面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严格控制现浇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5现浇部分的施工环节还应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中相关条款的要求。10.6外墙防水10.6.1拼缝宽度:为保证胶条具备足够的变形能力,最小的接缝宽度为10mm。当接缝宽度小于10mm时,需对墙板缝宽进行切割。打胶宽深比A:B=2:1,且胶厚不少于10mm10.6.2拼缝处理:1通过角磨机或钢丝刷去除不利于粘结的基层,如:油脂,灰尘,油漆,水泥浮浆和其他不利于粘接的微粒;2用毛刷或者真空吸尘器清洁基材表面上由于打磨而残留的灰尘、杂质等,保证基面干净、干燥、结构均一;3处理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接缝基层的破坏。10.6.3背衬材料和美纹纸胶带1使用柔软闭孔的圆形或扁平的发泡聚乙烯条作为背衬材料,控制密封胶的施胶深度和形状,实现宽深比2:1(通常情况下,背衬材料应大于接缝宽度的25%。2背衬材料安置完毕后,需用美纹纸胶带遮盖接缝边缘,但是必须确保美纹纸胶带与基面是相容的。10.6.4—95—
外墙墙板拼缝防水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提供相应的试验及检验报告如:相溶性、抗撕裂、耐候性、防火等试验报告。10.6.5施工密封胶前需确认:1背衬材料放置完毕,并保证宽深比2:1;2.基材接缝四周边缘贴上美纹纸胶带。10.6.6封胶施工完成后,用压舌棒、刮片或其它工具将密封胶刮平压实,加强密封效果。10.6.7施工时注胶应均匀、顺直、饱和、密实,表面应光滑,不应有裂缝现象,不应漏嵌和虚粘。密封防水胶应采用有弹性、耐老化的密封材料,衬垫材料与防水胶应相容。耐老化与使用年限应满足设计要求。10.7安全施工10.7.1预制结构施工过程中应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和《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146等安全、职业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执行。10.7.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安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和施工用电专项方案的规定。10.7.3吊运预制构件前,应编制详细的吊装方案。吊装方案需明确构件堆放场地。为防止建筑物操作层坠物伤人,需在建筑吊装区域内设置警戒线。10.7.4吊装工和吊装指挥须持证上岗并具备相应吊装经验。吊运预制构件时,构件下方禁止站人。—95—
10.7.5高空作业吊装时,严禁攀爬柱、墙的钢筋,也不得在构件墙顶面上行走。10.7.6当构件吊至操作层时,操作人员应在楼层内用专用钩子将构件上系扣的揽风绳勾至楼层内,然后将外墙板拉到就位位置。10.7.7预制构件吊装应单件(块)逐块安装。10.7.8遇到大雨、雪、雾天气,或者风力大于5级时,不得吊装预制构件。10.7.9安全防护采用工具式围挡时,可不搭设外墙脚手架。楼层围挡高度不应低于1.2m。10.7.10工具式围挡应与结构层有可靠连接,满足安全防护措施。10.7.11工具式围挡固定外墙板上时,应采取吊装一块外墙板,拆除一块围挡的方法,按吊装顺序逐块进行。工具式围挡固定在叠合梁上时,围挡在外墙板吊装时可一直保留,外墙板吊装完毕形成封闭的围护结构后再将围挡拆除。—95—
11工程验收11.1一般规定11.1.1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体系验收的内容、程序、组织、记录,应按照国家标准GB50300、GB50204和本规程规定进行。11.1.2根据建筑物的层数,将主体结构分部工程拆分为2-3个施工段,每个施工段由8-10层组成。主体结构由:构件(外墙板、叠合梁、内墙板、叠合楼板、其它构件)安装分项工程、钢筋分项工程、混凝土分项工程、模板分项工程组成。11.1.3施工段内各分项工程验收合格,可进行该施工段内的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建筑给水、排水、电气及采暖工程等的施工。11.1.4构件安装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1.1.4要求。表11.1.4构件安装尺寸允许偏差检查项目允许偏差(mm)柱、墙等竖向结构构件标高±10中心线位置5垂直度5梁、楼板等水平构件中心线位置5标高±10外墙板面板缝宽度±5通长缝直线度5接缝高低差511.1.5—95—
对外墙接缝应进行防水性能抽查,并做淋水试验。渗漏部位应进行修补。每栋房屋淋水试验的数量,每道墙面不少于10%~20%的缝,且不少于一条缝。试验时,在屋檐下竖缝1.0m宽范围内淋水40min,应形成水幕。11.1.6检验批合格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主控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合格;2一般项目的质量经验收合格,且没有出现影响结构安全、安装施工和使用要求的缺陷;3一般项目中允许偏差项目合格率大于等于80%,允许偏差不得超过最大值的1.5倍,且没有出现影响结构安全、安装施工和使用要求的缺陷。11.2主控项目11.2.1分项工程验收应提交下列资料:1施工图和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图、设计变更文件;2工程施工所用各种材料、连接件及预制混凝土构件的产品合格证书、性能测试报告、进场验收记录和复试报告;3分项工程验收记录。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检查施工记录。11.2.2预制构件和结构之间的连接、叠合、复合、密封应符合设计要求。子分部工程验收时,尚应提交下列文件:1钢筋连接、机械连接的节点构造隐蔽工程检验记录;—95—
2构件叠合和构件连接部位的后浇混凝土或砂浆强度检测报告;3外墙防水工程进场材料的复验报告、淋水检测报告;11.3一般项目11.3.1现场装配施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1.3.1的要求。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测量、尺量。表11.3.1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构件安装尺寸允许偏差检查项目允许偏差(mm)柱、墙等竖向结构构件标高±10中心线位置5垂直度5梁、楼板等水平构件中心线位置5标高±10外墙板面板缝宽度±5通长缝直线度5接缝高低差511.3.2钢筋分项工程、模板分项工程、混凝土分项工程的允许偏差应符合《混凝土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相关要求。—95—
11.4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11.4.1子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验批质量验收合格,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附录A中表A.0.1规定;2分项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合格,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附录A中表A.0.2规定;3子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合格,符合《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附录A中表A.0.3规定。11.4.2子分项工程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理:1经返工、返修或更换构件、部件的检验批,应重新进行检验;2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达到设计要求的检验批,应予以验收;3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但经原设计单位核算并确认仍可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检验批,可予以验收;4经返修或加固处理能够满足结构安全使用要求的分项工程,可根据技术处理方案和协商文件进行验收。11.4.3子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合格后,应将所有的验收文件存档备案。—95—
附录A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外墙板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工程名称分项工程名称验收单位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施工执行标准名称及编号专业工长分包单位施工班组组长主控项目质量验收规定检查评定记录监理(建设)单位验收记录1.外墙板强度设计要求2.外墙板连接件设计要求3.外墙板型号、安装位置设计要求4.外墙板预埋件数量、位置设计要求5.外墙板水平缝、竖缝宽度±5一般项目1.基础层面标高±102.楼层高度±103.外墙板轴线位移44.外墙板垂直度55.外墙板预留钢筋伸出长度±106.建筑物全高垂直度H/1000且≤307.建筑物全高±30施工单位检查评定结果项目专业质量检验员: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年月日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年月日注:本表由施工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填写。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95—
附录B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内墙板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工程名称分项工程名称验收单位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施工执行标准名称及编号专业工长分包单位施工班组组长主控项目质量验收规定检查评定记录监理(建设)单位验收记录1内墙板强度设计要求2.内墙板规格、型号设计要求3.内墙板预埋件数量、位置设计要求一般项目1.基础层面标高±102.楼层高度±103.内墙板轴线位移44.内墙板垂直度55.内墙板竖缝宽度±56.内墙板预留钢筋伸出长度±107.建筑物全高±30施工单位检查评定结果项目专业质量检验员: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年月日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年月日注:本表由施工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填写。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95—
附录C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叠合梁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工程名称分项工程名称验收单位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施工执行标准名称及编号专业工长分包单位施工班组组长主控项目质量验收规定检查评定记录监理(建设)单位验收记录1叠合梁强度设计要求2.叠合梁支撑件强度设计要求3.叠合梁规格、型号设计要求4.叠合梁预埋件数量、位置设计要求一般项目1.叠合梁支撑件标高±102.叠合梁位置偏差±53.叠合梁轴线位移44.叠合梁垂直度55.叠合梁预留钢筋伸出长度±10施工单位检查评定结果项目专业质量检验员: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年月日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年月日注:本表由施工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填写。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95—
附录D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叠合楼板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工程名称分项工程名称验收单位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施工执行标准名称及编号专业工长分包单位施工班组组长主控项目质量验收规定检查评定记录监理(建设)单位验收记录1叠合楼板强度设计要求2.叠合楼板支撑件强度设计要求3.叠合楼板规格、型号设计要求4.叠合楼板预埋件数量、位置设计要求一般项目1.叠合楼板安装标高±52.叠合楼板搁置长度±103.相邻板底接缝高差54.叠合楼板拼缝宽度±55.叠合楼板预留钢筋伸出长度±10施工单位检查评定结果项目专业质量检验员: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年月日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年月日注:本表由施工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填写。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95—
附录E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其它预制构件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工程名称分项工程名称验收单位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施工执行标准名称及编号专业工长分包单位施工班组组长主控项目质量验收规定检查评定记录监理(建设)单位验收记录1预制构件质量设计要求2.预制构件强度设计要求3.预制构件支撑体系设计要求4.叠合楼板预埋件数量、位置设计要求一般项目1.预制构件安装标高±52.预制构件预留钢筋伸出长度±10施工单位检查评定结果项目专业质量检验员: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年月日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年月日注:本表由施工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填写。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95—
引用标准名录1《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GB/T50000-2001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GB50045-954《住宅设计规范》(2003年版)GB50096-2011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7《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2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1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01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14《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5《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16《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200317《CSI住宅建设技术导则》(试行)—95—
本规程用词说明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允许时首先这样做的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规范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9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江油烧碱工艺技术规程1
-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
- 山东省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 福建《人民防空工程维护管理技术规程》
-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_附件
- 番茄嫁接育苗生产技术规程
- xq-1金相试样镶嵌机使用技术规程
- 《黄褐毛忍冬栽培和采收加工技术规程》
- dbj011052006厨房、厕浴间防水施工技术规程
-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规程
- 透水水泥混凝土场地技术规程
-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免费)
- 贵州《麻疯树育苗技术规程》
- 河南省贴膜技术规程
-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
- 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 建筑给水铝塑复合管(pap)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 消防管道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