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00 KB
- 45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GB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GB/T5036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water-savingirrigationengineering(征求意见稿)20**-**-**发布20**-**-**实施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前言本规范是依据住建部建标[2012]5号“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由水利部主管、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组织制定的。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家标准《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以下简称原规范)实施以来的经验,结合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实践,吸收了近年来节水灌溉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广泛征求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科研、设计、施工、管理等单位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反复修改和补充而修订。本规范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工程规划设计、灌溉水源、灌溉水的利用系数、灌溉制度和灌溉用水量、工程建设规模和技术方案比选、技术要求、效益与评价、管理等10章和3个附录。与原规范相比,将原“工程规划”调整为“工程规划设计”;将“工程及措施”调整为“技术要求”;将“效益”调整为“效益与评价”;将“灌溉管理”调整为“管理”;将正文的“节水灌溉面积”列入附录;按有关标准,修改补充原规范“总则”、“术语”、“灌溉水源”、“灌溉水的利用系数”、“灌溉制度和灌溉用水量”的有关内容。本规范由住建部负责管理,水利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水利部农村水利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省水利厅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目次1总则------------------------------------------------------------------12术语------------------------------------------------------------------23工程规划设计----------------------------------------------------------54灌溉水源--------------------------------------------------------------75灌溉制度和灌溉用水量--------------------------------------------------96灌溉水的利用系数-----------------------------------------------------107工程建设规模和技术方案比选-------------------------------------------118技术要求-------------------------------------------------------------129效益与评价-----------------------------------------------------------1810管理-----------------------------------------------------------------19附录A节水灌溉面积------------------------------------------------------21附录B有关参数的测定计算方法--------------------------------------------22附录C经济指标计算方法--------------------------------------------------26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29附:条文说明-------------------------------------------------------------30
1总则1.0.1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促进节水灌溉事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农、林、牧业,城市绿地,生态环境等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1.0.3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必须做到因地制宜、保证质量、加强管理、注重效益,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管理措施结合,有利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1.0.4承担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必须持有相应的资质证书。1.0.5节水灌溉工程应选用经过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的材料及设备。1.0.6节水灌溉工程应明晰产权并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1.0.7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1
2术语2.0.1节水灌溉water-savingirrigation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当地供水条件,高效利用降水和灌溉水,以取得农业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措施。2.0.2灌溉回归水irrigationreturnflow由田间、渠道排出或渗入地下并汇集到沟、渠、河道和地下含水层中的灌溉水,是一种可再利用的水源。2.0.3微咸水slightsalinewater矿化度为2~5g/L的水。2.0.4作物水分生产率cropwateruseefficiency在一定的作物品种和耕作栽培条件下,单位水量所获得的产量,其值等于作物产量与作物净耗水量或蒸发蒸腾量之比。2.0.5关键水mostefficientirrigation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缺水最敏感时期的灌水。2.0.6非充分灌溉deficitirrigation为了获得最佳总体效益最佳而采取的不充分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灌溉模式。2.0.7渠道水利用系数waterefficiencyofacanal渠道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2.0.8渠系水利用系数waterefficiencyofcanalsystem41
末级固定渠道输出流量(水量)之和与干渠首引入流量(水量)的比值,也为各级固定渠道水利用系数的乘积。2.0.9田间水利用系数waterefficiencyinthefield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末级固定渠道放出水量与末级固定渠道放出水量的比值。2.0.10灌溉水利用系数waterefficiencyofirrigation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渠首引进的总水量的比值。2.0.11大型灌区large-sizedirrigationscheme设计灌溉面积为20000hm2及以上的灌区。2.0.12中型灌区middle-sizedirrigationscheme设计灌溉面积为667~20000hm2的灌区。2.0.13小型灌区small-sizedirrigationscheme设计灌溉面积在667hm2以下的灌区。2.0.14井灌区groundwaterirrigationregion以井水作为灌溉水源的灌区。2.0.15井渠结合灌区irrigationdistrictwithconjunctiveuseofsurfacewaterandgroundwater灌溉水源既有地下水,又有地表水,并联合运用水井和渠道进行灌溉的灌区。2.0.16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mainworksoflargeandmiddle-sizedirrigationscheme41
流量大于等于1m3/s的固定渠(沟)道工程及相应的建筑物的统称。2.0.17渠道防渗率percentageofcanallining固定渠道最大过水面积的防渗面积与最大过水表面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计。2.0.18注水灌(含坐水种)partialirrigationwithinjection利用专门设备将一定量的水注入土中,改善土壤墒情,满足种子发芽和保苗需水的一种局部灌水方法。2.0.19节水灌溉工程面积water-savingirrigationarea满足本规范技术要求,且节水、增产、增效指标达到本规范规定的灌溉工程面积。41
3工程规划设计3.0.1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符合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水利发展规划的要求;应与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应结合道路、林带、供电等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已有水利工程设施。3.0.2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应符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根据区域水资源分配指标或水资源平衡分析结果确定工程规模。水资源紧缺地区、生态脆弱区应以现有灌溉面积节水改造为主,地下水超采区不得新发展灌溉面积。3.0.3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目标任务确定、总体布局、工程类型与方案比选、工程规模、建设内容、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运行管理、效益分析与评价。3.0.4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收集水源、水文地质、气象、地形、土壤、作物、水利工程、灌溉试验、动力、材料、设备、社会经济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3.0.5水资源平衡分析应提出符合灌溉设计保证率下的可供水量和需水量,并实现供需平衡。灌溉设计保证率应符合GB50288的要求。3.0.6节水灌溉工程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报告、概算书及工程布置图。灌溉面积大于等于333hm2的工程布置宜绘制在1/5000~1/10000的地形图上,面积小于333hm2的宜绘制在1/2000~1/5000的地形图上。41
3.0.7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应在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工程设计内容应主要包括基本资料、系统形式选择、设计参数确定、水量平衡计算、灌溉制度与工作制度、骨干管(渠)网和建筑物及其田间工程布置、水力计算、水源工程和首部枢纽以及建筑物选型设计、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投资概算等。设计成果应包括设计说明书、图纸和概算书。3.0.8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应符合第八章的技术要求。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深度应达到招投标或施工的要求。41
4灌溉水源4.0.1节水灌溉水源应综合利用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微咸水和经过处理的污废水等多种水源形式。应优化配置、合理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发挥灌溉水资源的最大效益。4.0.2节水灌溉应充分利用当地降水。井灌区应防止地下水超采;渠灌区应收集利用灌溉回归水;井渠结合灌区应通过地面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调度运用,提高灌溉水的重复利用率。4.0.3资源性缺水地区,在区域性节水灌溉发展规划中应进行水资源论证分析,在水资源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合理确定灌溉水源的型式、取(供)水能力。工程性缺水地区,宜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管理方便、运行管护成本等因素,合理确定水源工程的型式、取(供)水能力。4.0.4灌溉水水质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的规定。4.0.5用微咸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宜采用咸、淡水混灌或轮灌。4.0.6用生活污废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必须经过净化处理,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要求。1利用再生水作为园林绿地灌溉水源时,水质应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的规定,使用再生水灌溉时,应设置明显的标志。2不宜使用再生水作为蔬菜类作物的灌溉水源。4.0.7灌溉水源应进行工程供水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分析。41
4.0.8集蓄雨水作为节水灌溉水源时,水源工程规模必须经过论证。集蓄工程的集流能力应与蓄水容量相一致,并应满足节水灌溉水量要求。41
5灌溉制度和灌溉用水量5.0.1灌溉制度应依据当地节水灌溉条件下的灌溉试验资料确定。缺少资料地区可参照条件相近地区试验资料或按水量平衡原理拟定。5.0.2灌溉制度设计应有利于提高降水利用率,减少无效蒸发,降低灌溉定额。5.0.3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应提出与灌溉设计保证率一致的典型年的灌溉制度与灌溉用水量。5.0.4灌溉用水量应按作物产量和水分生产率高的灌溉制度确定。作物水分生产率应按本规范附录B公式(B.0.1)计算。5.0.5水资源紧缺地区灌溉用水量宜根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缺水的敏感性,采用灌关键水、非充分灌溉等方式确定。5.0.6非充分灌溉制度应以有限水资源为前提,以灌溉试验成果为依据,根据灌溉水量分配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以单位面积产量最大或总效益最大为目标,通过优化确定。41
6灌溉水的利用系数6.0.1渠系水利用系数应按本规范附录B第B.0.2条规定进行测定。6.0.2渠系水利用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大型灌区不应低于0.55;中型灌区不应低于0.65;小型灌区不应低于0.75;全部实行井渠结合的灌区可在上述范围内降低0.1,部分实行井渠结合的灌区可按井渠结合灌溉面积占全灌区面积的比例降低;井灌区采用渠道防渗不应低于0.90,采用管道输水不应低于0.95。6.0.3田间水利用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水稻灌区不宜低于0.95;旱作物灌区不宜低于0.90。田间水利用系数应按规范附录B公式(B.0.3-1)或公式(B.0.3-2)计算。6.0.4灌溉水利用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大型灌区不应低于0.50,中型灌区不应低于0.60,小型灌区不应低于0.70;井灌区不应低于0.80;喷灌区不应低于0.80;微喷灌区不应低于0.85;滴灌区不应低于0.90。6.0.5井渠结合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可根据井、渠用水量加权平均按附录B公式(B.0.4)计算确定。6.0.6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方法可采用首尾测算法进行监测计算。41
7工程建设规模和技术方案比选7.0.1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规模应根据规划和投资确定工程范围和面积。7.0.2应通过方案比较,选择最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7.0.3应综合考虑水源条件、地形、土壤、作物类型及种植模式、耕作措施和管理条件等进行节水灌溉工程总体布局,合理选择节水灌溉技术模式。1当采用地表水作为灌溉水源、无地下水回补要求时,宜对输、配水渠道采取防渗措施。2对输水损失大、输水效率低的1m3/s以上渠道宜采取防渗措施。3纯井灌区和有条件的渠灌区田间输水工程宜采用管道输水灌溉。4水稻灌区应格田化,灌排分开,有条件时宜采用控制灌溉技术。5旱作地区大田作物宜采用节水型沟、畦灌溉技术。6在水资源充沛或水资源短缺但不受本规范3.0.2条限制的地区、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种植区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地区等,宜采用喷灌、微灌等技术。41
8技术要求8.1渠道防渗工程8.1.1防渗材料应根据渠道的运行条件、地区气候特点等具体情况,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选择,应满足防渗、抗冻、强度等要求,并应无毒、无环境污染。8.1.2防渗结构应遵循经济适用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工程技术要求、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情况以及生态环境因素等,通过技术经济论证选定。8.1.3防渗渠道断面尺寸应通过水力计算确定。流量1m3/s以上宜采用弧型坡脚或弧形底梯形断面,1m3/s以下宜采用U形断面。8.1.4地下水位高于渠底的刚性材料防渗渠道和埋铺式膜料防渗渠道,应按有关规定在渠基设置排水设施,并保证排水出口畅通。8.1.5刚性材料渠道防渗结构应设置伸缩缝。伸缩缝的间距应依据渠道断面、护面厚度按有关标准、规定确定。8.1.6标准冻深大于10cm的地区,衬砌渠道的地基冻胀量大于允许位移时,应采用防冻胀的技术措施。8.1.7渠道防渗率:大型灌区不应低于40%;中型灌区不应低于50%;小型灌区不应低于70%;井渠结合灌区在上述范围内可降低15%~20%;井灌区固定渠道应全部防渗。渠道防渗率应按本规范附录B公式(B.0.5-141
)或公式(B.0.5-2)或公式(B.0.5-3)计算。8.1.8防渗渠道在经过村庄或人员密集区的渠段,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或必要的防护设施,保护渠道运行期的人身安全。8.2低压管道输水工程8.2.1田间固定管道长度应不低于90m/hm2,且不宜大于180m/hm2。8.2.2支管走向宜平行于作物种植行,支管间距宜采用50~100m,单向浇地时取较小值,双向浇地时取较大值。8.2.3给水栓间距宜为50~100m。8.2.4应布置管道压力、流量量测及安全设施,配套率达到100%。8.2.5应做到田间工程配套齐全、灌水方法合理、灌水定额适当,田间水利用系数应符合本规范6.0.3的要求。8.2.6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条件下的畦田与灌水沟规格及适宜流量,应符合《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规定。8.2.7对规划中将要实施喷灌的输水管道系统,应符合喷灌工程的技术要求。8.2.8选用水泵的流量应满足灌溉系统设计流量的要求;扬程应根据灌溉系统设计扬程合理选定;在灌溉系统设计流量下,水泵应工作在高效区。8.3喷灌工程8.3.141
喷灌应满足设计风速条件下的喷洒水利用系数、喷灌强度、喷灌均匀度和喷灌雾化指标要求,不得漏喷,不得产生地表径流。8.3.2喷洒水利用系数应满足《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的规定。8.3.3定喷式喷灌系统的设计喷灌强度不得大于土壤的允许喷灌强度。8.3.4喷灌的雾化指标应满足《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的规定。8.3.5喷灌均匀系数:定喷式喷灌系统不应低于0.75,行喷式喷灌系统应达到0.85。8.3.6喷灌系统的喷头设计工作压力均应在该喷头所规定的压力范围内;任何喷头的实际工作压力不得低于喷头设计工作压力的90%;同一条支管上任意两个喷头之间的工作压力差应在喷头设计工作压力的20%以内。8.3.7喷灌系统日运行时间应根据管理水平确定,最大宜取20-22h。移动式、半固定式喷灌系统、定点式轻型和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日工作时数应考虑机组和管道拆装、搬移所需的时间。8.3.8喷灌系统的骨干管道,宜采用PVC管道,地形复杂或有冻胀的地区宜选用PE管道。8.3.9喷灌系统应有控制、量测、泄水设备和安全保护装置,应保证运行安全、可靠。8.4微灌工程8.4.1微灌系统中一个轮灌组内灌水器的设计允许流量偏差率不应大于20%。8.4.2滴头设计水头,可根据灌水小区田块表面平整情况在7~10m41
范围内选取,田面平整的取较小值,反之则取较大值。对于单个小面积的温室大棚等的滴灌,可采用更小的滴头设计水头,但不宜小于1m。8.4.3系统日最大运行时间宜取20-22h。8.4.4设计土壤湿润比和设计灌溉补充强度满足《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485的要求。8.4.5田间实测微灌均匀系数宜不小于0.8。8.4.6微灌用水必须经过净化处理,并设过滤装置。8.4.7微灌工程应安装控制、量测、排水设备和安全保护装置。8.4.8微灌工程田间管网和滴灌管(带)布置应与农业种植模式相协调。8.4.9是否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应根据田间试验确定。采用膜下滴灌时,应采取措施回收地膜,避免地膜污染土壤。8.4.10微灌工程应配置施肥装置。施肥(药)装置应配套必要的人身安全防护措施。8.4.11微灌系统首部应安装逆止阀。清洗过滤器、施肥(药)装置的废水不得排入原水源中。8.5节水地面灌溉工程8.5.1旱作物灌区应平整土地,畦灌田面坡度宜为1/800~1/300,水平畦灌田面坡度不宜大于1/3000,沟灌田面坡度宜为1/500~l/200。8.5.2自流灌区畦田长度不宜超过75m,提水灌区和井灌区畦田长度不宜超过50m,畦宽应应按当地农机具作业宽度的整数倍确定,不宜超过4m。41
8.5.3沟灌灌水沟长度不宜超过l00m,提水灌区和井灌区灌水沟长度不宜超过50m,灌水沟间距应与作物行距相协调。8.5.4平原水稻区格田长度宜为60m~120m,宽度宜为20m~30m,面积不大于0.3hm2;山丘区应根据地形作适当调整;盐碱地冲洗灌溉格田,长度宜为50m~100m,宽度宜为10m~20m;土地平整应以格田为基本单元,格田田面高差应小于3cm。8.5.5水平畦田田面相对高程标准偏差宜小于2cm,畦田长度和宽度宜根据渠道可供流量、田间输配水系统布置和当地实际条件确定,应保证灌溉水流快速覆盖整个田面。8.5.6覆膜沟灌适用于透水性中等以上土壤的旱作物,田块尾端宜封闭。畦宽宜不超过4m,畦长宜选40m~240m,开孔率宜选用3%~5%;覆膜沟灌的沟长宜不大于300m,开孔率宜选用3%~5%。8.5.7激光平地技术实施后田面平整精度不应低于3cm,水平格田或水平畦田灌不宜低于2cm。激光平地技术实施后,畦田规格宜适当增大。8.5.8水稻控制灌溉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实施后节水率不应低于30%。2水稻移栽至返青期田面保持0.5~2.5cm的浅水层,返青以后田面不再建立水层。3水稻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根层土壤含水量上限为饱和含水量,下限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抽穗开花期及时补水,保持土壤的饱和状态;灌浆期上限为土壤饱和含水量,下限为田间最大持水量;黄熟初期排干。41
8.6其它8.6.1注水灌(含坐水种)1应有可靠水源和取水、运水设备,注水灌设备和供水量应满足作物在最佳时期内播种和苗期灌水的要求,且灌水均匀。2水源的控制面积应按每次用水量不少于75m3/hm2计算。3水源至田间的运水距离:采用畜力运水时,不宜大于200m;采用机械运水时,不宜大于500m。8.6.2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用于灌溉应符合下列要求:1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应包括集流、输水、沉淀、拦污、蓄存、节水灌溉设施,且配套合理。2专用集流面应采用集流效率高且环保的防渗材料铺设,蓄水窑(池)应采取防渗措施。3微灌时蓄水工程规模宜按每次灌水量不小于150m3/hm2确定。4对于南方灌溉田块零星分散的山区,可利用雨水集蓄,修建地头水柜(水塘)等水源工程。8.6.3地面移动软管灌溉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有可靠水源,机、泵、管道配套合理。2软管长度不宜大于200m。3地面灌溉的田间工程应符合本规范8.5的规定。41
9效益与评价9.0.1节水灌溉应能促进受益区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区域化种植和规模化经营,同时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节水灌溉应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9.0.2节水灌溉应有利于提高灌溉保证率,并使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管理措施有机结合,提高灌溉用水的产出率和产出效益。9.0.3实现节水灌溉后,受益区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粮棉总产量)应提高15%以上,粮食作物的水分生产率应提高20%以上,且不低于1.2kg/m3。9.0.4节水灌溉项目效益费用比应按本规范附录B公式(B.0.6)计算,且应大于1.0。9.0.5节水灌溉项目实施后经济指标应按本规范附录C规定的方法计算。41
10管理10.0.1应重视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管理,明确建设管理机构和责任人,加强设备采购管理,规范施工监理,做好质量监管工作。10.0.2应在开工建设前,明晰节水灌溉工程产权和使用权,界定受益对象和范围。保持节水灌溉工程资产的有效性。10.0.3重视工程管护机制建设,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经费和管护制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保护投资者与受益者权益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10.0.4灌溉管理设施应与工程设施同步建设,节水灌溉工程管理人员要进行上岗培训,掌握工程运行管理、维护技能。10.0.5节水灌溉工程应安装计量水设施。井灌区应以井为单位配备量水设施;渠灌区应建立符合要求的量水网点。节水灌溉工程的量水设施测量允许误差±5%。计征水费应以斗口实测水量为依据,有条件的灌区宜计量到农口。10.0.6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以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发展节水灌溉工程规模,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增加灌溉用水量时,应做好水资源论证及取水许可工作。10.0.7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利用地下水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时,要按照相关要求,配备地下水位、水质监测设施。10.0.841
存在次生盐碱化或其潜在威胁的地区,应建立必要的水盐动态监测系统,有效地控制地下水埋深。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应依据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提供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水量。10.0.9大型灌区应根据《灌溉试验规范》SL13规定开展灌溉试验;中、小型灌区和集中联片的井灌区,应定点进行田间用水观测;水资源紧缺地区应进行非充分灌溉试验。41
附录A节水灌溉面积A.0.1满足以下条件之一,且节水、增产、效益指标达到本规范规定,可认定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渠道输水灌溉工程,渠道符合本规范第6.0.2条或第8.1节的规定,田间符合本规范第6.0.3条或第8.5节的规定。2低压管道输水工程符合本规范第6.0.2条或第8.2节的规定,田间符合本规范第6.0.3条或第8.5条的规定。3喷灌工程符合本规范第6.0.4条和第8.3节的规定。4微灌工程符合本规范第6.0.4条和第8.4节的规定。A.0.2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可认定为节水灌溉措施面积:1渠道输水工程符合本规范第6.0.2条或第8.1节的规定。2低压管道输水工程符合本规范第6.0.2条或第8.2节的规定。3喷灌工程符合本规范第6.0.4条或第8.3节的规定。4微灌工程符合本规范第6.0.4条或第8.4节的规定。5田间工程符合本规范第8.5节的规定。6注水灌(含坐水种)符合本规范第8.6.1条的规定。7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用于灌溉符合本规范第第8.6.2条的规定。8地面移动软管灌溉符合本规范第8.6.3条的规定。A.0.3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与节水灌溉措施面积不得重复统计。在同一灌溉面积上,采用多种节水灌溉工程或措施时,只能依据主要工程或措施统计一种。41
附录B 有关参数的测定计算方法B.O.1作物水分生产率应按公式(B.0.1)计算: I=Y/ET(B.0.1)ET=M+P0+D+(W1-W2) (B.0.2)式中 I—作物水分生产率(kg/m3); ET—作物耗水量(m3/hm2)Y—作物产量(kg/hm2); M—作物生育期内净灌溉水量(m3/hm2); P0—作物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m3/hm2); D—作物生育期内地下水补给量(m3/hm2);W1—播种时土壤中的储水量(m3/hm2)W2—收获时土壤中的储水量(m3/hm2)。B.0.2渠道水利用系数应按下列方法进行测定: 1 动水测定法。应根据渠道沿线的水文地质条件,选择中间无分支、有代表性的渠段,观测上下游两个断面同一时段通过的水量,其差值即为损失水量。动水法测验应满足下列要求:1)测验应在选定的上下两个观测断面上进行流量测定。2)观测期间流量稳定,中间无分流。41
3)测验段前、后断面观测条件、观测仪器一致。4)观测断面应选择在渠道的顺直段,其长度不小于10倍渠宽,水流均匀,无漩涡和回流。 2 静水测定法。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渠段,长度为50~100m,两端堵死,渠道中间设置水位标志,然后向渠中充水,进行恒水位、变水位的观测,同时进行降雨量和蒸发量观测。根据水位的变化可计算出损失水量和渠道水利用系数。B.O.3田间水利用系数应按下列方法进行测量计算: 1 平均法。 ηt=(B.0.3-1)式中ηt--田间水利用系数;m--某次灌水后计划湿润层增加的水量(m3/hm2);A--末级固定渠道控制的实灌面积(hm2);W--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总水量(m3)。2实测法。在灌区中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通过实测灌水前后(l~3d内)计划湿润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计算净灌水定额,算出田间水利用系数: ηt=102(β2-β1)γHA/W(B.0.3-2)式中β1、β2--分别为灌水前、后计划湿润层的土壤含水率(以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 γ--土的干容重(t/m3)41
; H--计划湿润深度(m)。B.O.4 井渠结合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可按公式(B.0.4)计算:ηz=(ηjWj+ηqWq)/W(B.0.4)式中 ηz--井渠结合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 ηj--井灌地灌溉水利用系数; Wj--地下水用量(m3); ηq--渠灌地灌溉水利用系数; Wq--地表水用量(m3); W--井渠结合灌区总用水量W=Wj+Wq(m3)。B.0.5 渠道防渗率应按下列公式计算:(B.0.5-1)或(B.0.5-2)或(B.0.5-3)式中:E-渠道防渗率;∑Sf-灌区固定渠道最大过水表面积的防渗面积(m2);∑S-灌区全部固定渠道最大过水表面积(m2);Sfg、Sfz、Sfd、Sfn-分别为灌区干、支、斗、农渠的最大过水表面积的防渗面积(m2);Sg、Sz、Sd、Sn-分别为干、支、斗、农渠最大过水表面积(m2);41
λg、λz、λd、λn-分别为干、支、斗、农渠平均最大过水断面湿周(m);Lfg、Lfz、Lfd、Lfn-分别为干、支、斗、农渠的防渗长度(m);Lg、Lz、Ld、Ln-分别为干、支、斗、农渠道的长度(m)。B.0.6 节水灌溉项目效益费用比可采用有无项目的增量费用与增量效益分析,应按公式(B.0.6)计算。(B.0.6)式中 R--效益费用比; Bt--节水灌溉工程第t年的增产值(万元);Ct--节水灌溉工程第t年的运行费(万元);i0--资金年利率(%);n--节水灌溉工程使用年限(年);t--计算年。41
附录C经济指标计算方法C.0.1单位面积投资以工程总投资与工程控制的总面积之比表示,按式(C.0.1)计算:(C.0.1)式中:——工程单位面积投资(元/hm2);k——工程总投资(元);A——工程控制的总面积(hm2)。C.0.2动力能耗用单位面积年用电量表示,按式(C.0.2)计算:(C.0.2)式中:——单位面积用电量(kW·h/年·hm2);——工程平均年用电量(kW·h/年);A——工程控制的总面积(hm2)。C.0.3灌溉劳动效率以灌溉作业单位面积年均用工表示,按式(C.0.3)计算:(C.0.3)式中:——单位面积年均用工(工日/年.hm2);——年用工总数(工日/年);41
A——工程控制的总面积(hm2)。C.0.4节地率以原田间渠系占地面积和节水灌溉系统占地面积的差与工程控制面积之比表示,按式(C.0.4)计算:(C.0.4)式中:——节地率(%);——田间渠系占地面积(hm2);——节水灌溉系统占地面积(hm2);A——工程控制的总面积,单位为公顷(hm2)。C.0.5节水率以工程实施后的省水量占原灌溉用水量的百分比表示,按式(C.0.5)计算:(C.0.5)式中:——节水率,%;——工程建成前年毛总用水量(m3/年);——工程实施后年毛总用水量(m3/年)。C.0.6费用指标以单位面积年运行费或年成本表示,按式(C.0.6-1)和(C.0.6-2)计算:(C.0.6-1)(C.0.6-2)41
式中:、——单位面积年运行费或年费用,(元/年.hm2);——年运行费(元/年);——年折旧费(元/年);A——工程控制的总面积(hm2)。C.0.7节水灌溉工程增产值应按已发生年份的实际增产值计算。计算期内的未发生年份应按包括丰水、平水和枯水年份在内的多年平均增产值计算。农业技术措施基本相同时,增产值等于有、无节水灌溉工程相比所增加的产值,按式(C.0.7)计算:(C.0.7)式中:Bj——第j年灌区内的增产值(元);Ai——工程建成前灌区第i种作物的种植面积(hm2);,——工程建成后,第i种作物主副产品的产量(kg/hm2);,——工程建成前,第i种作物主副产品的产量,(kg/hm2);,——第i种作物主副产品的单价(元/kg);i——作物种类序号;n——该区种植作物种类数。农业技术措施不同时,增产值的计算应在式(C.0.7)中乘以工程效益分摊系数,其值可参考类似地区的实验成果或调查资料分析确定。无资料时,可按ε=0.2~0.6进行估算,丰水年取小值,枯水年取大值。41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2.本规范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节水灌溉技术规范GB/T50363—20**条文说明41
目次1总则-----------------------------------------------------323工程规划设计-----------------------------------------------334灌溉水源---------------------------------------------------345灌溉制度和灌溉用水量---------------------------------------356灌溉水的利用系数-------------------------------------------367工程建设规模和技术方案比选---------------------------------378技术要求---------------------------------------------------389效益与评价-------------------------------------------------4010管理-------------------------------------------------------4141
1总则1.0.1~1.0.2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为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节水意识,建立节水型社会。灌溉是用水大户,是节水的重点。为指导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统一节水灌溉的技术要求,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使新建、扩建或改建的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等有章可循,在原水利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本规范。1.0.6工程是基础,管理是关键。鉴于不少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必须强调节水灌溉工程应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1.0.7中国已发布的与节水灌溉有关的标准,主要有:《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50600、《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485、《地面灌溉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558、《灌溉试验规范》SL13、《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机井技术规范》GB/T50625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等。41
3工程规划设计3.0.1节水灌溉工程是为农业生产提供水利保障的技术措施,因此节水灌溉工程总体规划应符合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水利发展规划的要求。同时,灌溉规划与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环境保护规划等必须做到协调,与道路、林带、供电等做到统筹兼顾,作到技术、经济全面合理规划。3.0.2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灌溉工程规划设计应符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用水总量,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3.0.4不同的水文年份,可供水量、需水量差异很大,水资源平衡分析必须考虑水文年份。应与工程发展规模、类型相适应,提出符合灌溉设计保证率下的可供水量和需水量及其平衡结果分析。41
4灌溉水源4.0.1~4.0.2灌溉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回归水以及微咸水和经过处理的污废水。节水灌溉应合理开发利用灌溉水源,避免地下水超采和破坏生态环境。4.0.3节水灌溉工程规划中,水源工程应结合资源性缺水地区和工程性缺水地区确定主要设计原则,提出合理的水源工程方案。4.0.5微咸水作为水源时,要节约浅薄层淡水的开发,采取咸淡混交的方式,灌溉制度设计应从节约用水的角度,合理制定轮灌制度。4.0.6用再生水作为农田或园林灌溉水源时,应符合相关要求,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蔬菜类作物,不宜用再生水灌溉。4.0.7应根据水源的类型,对来水的保证程度进行合理分析,结合工程的供水能力,对工程供水的可靠性进行分析。4.0.8参照《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的相应规定而制定。41
5灌溉制度和灌溉用水量5.0.1灌溉制度受气候条件、作物品种、土壤理化性状、地下水埋深、耕作与农艺技术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在灌溉试验的基础上提出节水灌溉制度。在当地无实测资料或资料系列较短时,可参照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种植模式相近地区的试验资料,并结合当地实际条件确定。当无法取得条件相似地区的试验资料时,可采用分析计算法确定。5.0.2灌溉制度设计时,除工程措施外,应充分考虑农艺措施的设计和实施,减少无效蒸发,提高降水的利用率。5.0.3在灌溉制度设计中,要根据水量平衡时提出的灌溉设计保证率,进行灌溉用水量的计算分析。5.0.4灌溉试验研究表明,作物水分投入与产出并不呈正比关系。因此,在确定灌溉制度时,不能单纯强调高产,应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满足节水、增产、增效的综合要求。5.0.5我国西北、华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水资源不足,往往不能满足作物丰产灌溉的要求。为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应在作物产量形成对缺水最敏感的阶段进行灌溉,其它阶段少灌或不灌。41
6灌溉水的利用系数6.0.2~6.0.42006年9月《节水灌溉技术规范》GB/T50363-2006施行以来,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对渠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系数指标没有提出异议,故这次修编仍采用这些取值范围。6.0.5附录B公式(B.0.4)中的井灌地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井水近距离输送或就地利用的情况。6.0.6为便于测算统计分析和应用,首尾测算法一般以一年作为测算期,通过统计当年灌溉用水总量、各种作物的实灌面积,测算分析各种作物的亩均净灌溉用水量,经计算得出灌区该年度的灌溉水利用率。41
7工程建设规模和技术方案比选7.0.1对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阶段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规模的确定。7.0.3本条第2款,针对大中型灌区的骨干输水渠道;本条第4款,控制灌溉技术包括“湿润灌、薄浅湿晒、控制排水”等新技术;本条第6款,针对虽然水源不足,但地下水位正常的地区。41
8技术要求8.1渠道防渗是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的主要工程措施。根据《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50600-2010,对防渗材料选择、防渗结构论证、断面尺寸设计、防冻胀要求、渠道防渗率、警示和防护设施设置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8.2根据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推广的经验,并参照《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06第4.2.1条~4.2.5条的有关规定,提出了田间固定管道长度、支管间距、给水栓密度以及设置安全保护装置等技术要求。8.3根据《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2007第4.1.1条~4.4.4条的有关规定,并根据不同类型系统的特点和我国实际运用状况,分别提出了喷灌均匀度、喷灌强度、喷灌雾化指标等主要技术要求。“管理水平”指自动控制系统或便于昼夜操作不受影响的系统,设计时应尽量选取较大的工作时数,以减小系统输水管道直径。8.4根据《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485-2009第4.0.1条~4.0.13条的有关规定,并根据不同微灌技术形式的特点和我国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了灌溉设计保证率、允许流量偏差、日工作小时数等主要技术要求。8.5根据《地面灌溉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558-2011第4.2.1条~4.5.7条的有关规定,提出水稻灌区格田化和旱作物灌区平整土地,41
采用短畦、窄畦、短沟进行灌溉,有利于保证灌溉质量和提高田间水利用系数,参考国内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了畦田、灌水沟和格田尺寸的取值范围。8.6.1东北地区春季经常出现严重干旱,影响作物播种和出苗,但出苗后若能赶上雨季,正常年份降雨可基本满足后期生长需要,因此保证出全苗、壮苗成为生产的关键环节。吉林、黑龙江省的经验表明,只要水源和设备有保证,采取注水灌就能取得良好效果,据此提出了水源控制面积和注水灌设备等基本要求。8.6.2参照《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2010有关规定制定。8.6.3地面移动软管灌溉俗称“小白龙”、“小黑龙”,在北方井灌区应用较多。根据华北、西北、东北地区运用情况,针对主要问题提出相应要求。41
9效益与评价9.0.1节水灌溉除应注重节水、增产、增效等直接经济效益外,还需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并有利于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区域化种植和规模化经营,因此作了本条规定。9.0.2农作物产量、品质受多种技术因素的综合影响。必须强调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措施与耕作栽培等农艺措施、管理措施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灌溉用水的产出效益。9.0.3节水灌溉经济效益体现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或者水分生产率的提高。根据国内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典型调查,对于中低产田,实施节水灌溉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可提高15%~20%;在现状产量较高的地区,实施节水灌溉后,水分生产率提高20%~30%;国内已建成的示范区,粮食水分生产率均在1.2kg/m3以上。因此,本规范的规定是可行的。9.0.4节水灌溉项目的效益费用比能直观反映出其经济可比性。考虑到灌溉工程项目大部分为公益性项目,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效益费用比应大于1.0。41
10管理10.0.1~10.0.3节水灌溉工程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其投资结构是多元化的,包括中央、地方政府、集体、农民以及社会机构和各类企业。因此必须在竣工验收的同时,明晰产权,体现“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故应及时界定节水灌溉工程的受益对象和范围,切实保护投资者与受益者的权益。10.0.5~10.0.7根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工作要求,对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前期工作提出水资源论证工作的要求,并结合地下水井灌区灌溉水资源管理的经验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4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20千伏变电站微机防误系统技术规范
- 500kv变电站线路保护技术规范
- 500千伏变电站220v直流电源技术规范
- 500千伏变电站母线保护技术规范
- 110千伏变电站故障录波装置技术规范
- 22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线路保护技术规范
- 220千伏变电站220、110母线保护、断路器失灵保护技术规范
- 220千伏变电站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 《建筑结构风振控制技术规范》(2015征求意见稿)
- 220千伏变电站ups电源技术规范
- 《35kv及以下热缩电缆附件特性技术规范》(2016征求意见稿)
- 《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2015征求意见稿)
- 110千伏变电站220v直流蓄电池技术规范
- 《电力安全设施配置技术规范 第2部分:线路》(编制说明)
- 《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2015征求意见稿)
- 《水电仿真机技术规范》(送审稿)
- 《智能变电站施工技术规范》条文说明
- 《垃圾发电厂炉渣处理技术规范》(2016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