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50 KB
  • 5页

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发表于:中国植保导刊,2009,29(8):28-32.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刘万才,姜玉英,张跃进,冯晓东,夏冰,刘宇,曾娟(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100125)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蓬勃发展,在当前的发展中,既面临挑战,也充满了机遇。在总结分析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体系、建设队伍、强化保障、完善手段、研发技术、规范管理和注重宣传的发展对策。关键词: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病虫测报;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S43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6820(2009)08-0028-04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下称“病虫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肩负着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为防控工作提供情报信息指导的重任,历来受到各级领导和植保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当前的测报事业发展中,也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为进一步推进测报事业发展,在总结过去工作成就与经验(另文发表)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省级植保部门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初步明确了今后工作的对策与思路。1当前存在的问题1.1工作待遇偏低,测报队伍不稳相对来说,无论是农技推广服务,还是植保技术服务,其中尤以病虫测报的工作责任大、任务重、强度高、时间长。如我国南方负责水稻病虫测报的技术人员每年5~10月,要天天下田;对于稻纵卷叶螟的成虫赶蛾调查,更是要在每天早晨5:30以前下田,十分辛苦,但测报人员的待遇低,甚至不及植保其他专业。致使病虫测报队伍不稳问题突出,测报人员流失严重,技能传承断代。各地测报队伍中许多新同志经验不足、知识不全,有的甚至未掌握测报的基本技能。同时,从总体看,测报人员数量也明显不足。如安徽和河南等农业大省,拥有7万~10万hm2耕地的农业大县很多,但每县负责测报工作的技术人员只有2~3人,许多面上的病虫动态调查无法按照测报规范要求进行,致使病虫发生面积等的汇报数据代表性不强。1.2运行经费不足,保障措施不力近年来,通过第1、2期植保工程的建设,基层重点县级植保站,尤其是全国病虫测报网600个区域站的基础性工作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基本能满足病虫调查监测工作的需要。但是,当前全国病虫测报部门普遍突出存在运行经费不足问题,难以满足日常测报工作的需要。如许多地方基层测报站基本的办公、通讯、交通费用不足,对于下乡调查、大田普查等测报工作无法正常进行,难以发挥病虫测报指导防治的作用。1.3管理手段缺乏,基层力量薄弱随着地方机构改革的深入,全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尤其是乡级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据统计,2007年底,全国乡(镇)种植业技术推广机构中归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的仅占乡级推广机构总数的13.3%,归乡级政府管理的占70.0%,实行以乡级政府为主,县乡共同管理的占16.7%[1]。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形成了条块分割,人事分离,“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 ,造成体系管理严重脱节,尤其是乡级和村级植保测报力量非常薄弱,很多地方基层没人负责这项工作。由于在管理上缺乏抓手,在运行机制上缺乏科学的评价、考核、激励、惩罚机制,影响了基层测报体系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1.4测报调查繁重,技术研究滞后在实际测报工作中,目前还有一些病虫的测报调查方法还沿用以前开展病虫科学研究的调查方法,项目多、内容全、取样多,工作繁重。实践证明,这类调查方法很多地方可以简化,以减轻测报人员田间调查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目前测报调查技术研究滞后,也已成为阻碍测报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如利用害虫性诱剂的专一性对害虫进行诱测研究,开发出专用的性诱剂测报工具,现在才刚刚起步;虫情自动测报灯虽然实现了自动开启、自动转格逐日接虫,但在计数和种类鉴定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病虫信息虽然初步实现了网络传递,但数据的分析处理、系统的自动报警和智能化管理才列入议事日程,距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2面临的挑战与机遇2.1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给病虫测报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给测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确保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提出,要通过加大病虫监测和防控工作力度,到2020年,使病虫为害的损失再减少一半,每年再多挽回粮食损失100亿kg[2]。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二是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给测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实施农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生产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对病虫测报工作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增加了做好测报工作的复杂性。三是“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深入发展对测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病虫测报要更及时、更准确。同时,要求提高预报信息的到位率,以便科学地指导好防治,减少用药,减少污染。从而增加了做好测报工作的艰巨性。2.2现代农业建设给病虫测报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是现代科技发展为病虫测报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为测报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从2009年开始,在农业部种植业司的支持下,全国农技中心病虫害测报处着手进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各省、各地的病虫监控系统建设也在加紧筹划和进行,这将极大地提高对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和管理能力。二是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病虫测报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对生物灾害管理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各级领导越来越认识到测报工作的重要性,对测报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为测报工作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植保工程立项建设为病虫测报带来了新的机遇。1998年以来,通过国家第1、2期植保工程项目建设,一些地方基层植保部门的设施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病虫监测的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农业部又在抓紧研究制定植保工程3期规划。不久的将来,随着植保工程建设的深入实施,全国各级病虫测报机构的设施和网络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将为病虫测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3发展对策设想3.1加强体系建设,完善测报网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 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力争3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病虫测报作为国家公共服务机构的一部分,必须得到加强。从全国病虫测报工作的需要来讲,要重点加强省级站和区域站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测报体系,保证每1个县站,至少是区域站有一定数量专门从事测报工作的人员。要继续配合农业部发展计划司、种植业管理司,争取通过植保工程等项目建设,按照“项目构建工程,工程支撑体系,体系保障发展”的总体构架,通过加强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防控技术指导等设施、设备建设,形成由国家、33个省级、333个市级、2500多个主要农区县(场)级病虫监测与防控区域工作站和每0.3万~0.4万hm2耕地设立1个病虫监测与防控指导点组成的“覆盖全国、运转高效、反应迅速、功能齐全、防控有力”的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控体系,实现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数字化,显著提高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水平。3.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根据现阶段我国病虫测报工作实际,加强队伍建设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科学定编、定员。对县及县以下植保测报机构,要根据作物种植面积、生态类型等情况,确定测报人员数量,并确保一线测报人员不低于全县测报人员编制的2/3,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编制的80%。二是强化技能培训。要大力加强知识更新培训,通过加强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测报培训基地建设,改善测报培训条件,结合短期培训和中长期培训,建立基层测报技术人员定期轮训制度、上岗培训制度,扩大测报人员的知识面,提高测报人员应用现代科技设备的技能,并通过推行竞争上岗、持证上岗,以及人才引进、交流、培养等,不断提高基层测报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三是提升业务能力。要通过加强学习、培训和生产实践,切实提高测报人员对病虫发生流行基本情况调研、基本数据分析、基本规律把握和基本趋势判断等方面的业务能力。四是提高工作待遇。要积极探索通过加大测报调查补贴和表彰等措施,提高测报人员待遇,激发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五是加强职业责任教育。通过对测报人员进行职业责任教育,提高对测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在现有条件下搞好测报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3.3强化保障措施,增强服务功能一是资金保障。采取“上下连动、分级负责,中央主投、地方配套,中央养事、地方养人”的原则,保障测报工作“四费”(人员和公用经费、条件和手段建设经费、队伍建设经费、推广项目经费),尤其要突出加强测报调查补助等运行经费的保障力度,保证测报工作正常开展。二是政策保障。要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国发〔2006〕30号文件的要求[3],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措施文件,逐步提高测报人员待遇,稳定测报队伍。三是设施条件保障。要改善测报办公条件,使植保测报机构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配套的病理实验室、昆虫实验室、化验室、标本室、档案室、图书室等;要建立稳定的、标准的病虫调查观测基地和场所,提高病虫观测资料的系统性和可比性;要改善测报手段,将来测报工作的发展必须要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来减轻测报人员的田间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使基层测报机构拥有先进的自动病虫监测设备、信息传输网络设备、病虫电视预报设备,以及测报调查交通工具,提高病虫测报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4]。3.4实行分级管理,突出重点病虫 病虫测报的首要任务,是要把重大病虫害的发生趋势预报做好。对于国家和省级植保部门来讲,要重点做好重大病虫害的中长期趋势预报,为领导部门制定防控决策和提前进行防控工作准备服务。其次,要实行分级管理,根据重大病虫大范围流行和远距离迁飞扩散程度的强弱,突发、暴发特点,以及发生范围、损失的大小等将监测对象分为特级和一、二、三级4个档次。其中,特级监测对象主要指重大迁飞性害虫和烈性流行性病害,具有突发和暴发的特点,一旦失去监控,将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这类病虫由国家病虫测报机构组织全国各级植保测报机构联合监测。一、二、三级监测对象的发生流行强度和为害损失依次减弱,负责监测管理的工作中心也应相应下移。其中二、三级监测对象主要由地方测报机构负责监测预警。第三,要更多地关注重点病虫,对重点病虫进行系统监测和重点监测,做到随时掌握其发生动态和趋势。同时,对于一些新发生的、造成为害较重的病虫,以及对某一地区经济影响较大的病虫应予以关注,掌握其发生情况。3.5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测报水平要加强对重大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的研究,提高病虫发生趋势的分析判断和管理能力。通过加大技术创新,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病虫测报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监测和预报水平。一是测报调查规范化。要在认真推广30种病虫测报技术规范国家(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做好修订、简化工作,确定简便的系统测报调查取样方法。同时,要适应生产形势和工作的需要,为基层测报机构制定简要、实用的一般测报方法,全面推进测报技术的标准化。二是信息传递网络化。要在1996~1998年开发使用病虫测报信息计算机网络传输与管理系统(Pest.Net)和2005年建成全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中心信息网络系统的基础上,下大力量建好中央、省、地和县四级测报信息网络,尽快实现相互联网,资源共享。三是信息采集和资料处理自动化。要通过加大测报技术创新力度,积极研究开发先进实用的自动病虫监测工具。如自动虫情诱测灯、害虫性诱剂测报工具和昆虫自动识别计数系统等,提高病虫害观察调查数据的自动采集水平;通过加强测报专用软件的开发,实现资料处理自动化,减轻测报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四是预报发布定时可视化。要总结近10年来全国及各地开展病虫电视预报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规范预报内容,开发通用软件,提升预报发布可视化水平,及时、快捷将信息送到基层和农户。3.6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测报管理病虫测报工作与地震和洪水等灾情预报一样,必须由专门的机构进行监测和发布,其他社会机构和人员不得随意发布病虫预报,以免造成社会恐慌等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健全制度,加强管理,确保测报工作正常开展。当前,要突出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善测报管理办法。1993年农业部颁发的《农作物病虫预报管理暂行办法》在规范测报管理、促进测报工作开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0多年过去了,农业生产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必须尽快启动《农作物病虫预报管理办法》的制(修)订工作,进一步明确测报工作职责、各级测报机构的预报管理对象,从而进一步规范测报工作管理,保障测报事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强区域站的管理。近年来,通过实施植保工程,国家已在1000多个地、县投资建设了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与防控区域工作站,要对这些站统一下达国家病虫监测任务,制定管理办法,加强业务考核,发挥其对重大病虫害的联合监测预警作用。同时,要注意加强对这些区域站的保护利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区域站资产被侵占、能力被削弱。三是要加强政策调研。把在改革开放30年中积累起来的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病虫测报事业发展的经验、政策措施和做法,用文件、政策的形式固定下来,保障病虫测报事业的健康发展。3.7加强测报宣传,争取各方支持 病虫测报在农业减灾防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有意识地研究加强测报工作宣传的途径和方法,发挥病虫测报的作用,扩大测报工作影响,提升测报工作地位。为此,一要注意研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向有关领导汇报和宣传病虫测报工作情况和预报结果,让领导切实明白和理解病虫的发生趋势及其危害性。二要通过开辟病虫预报结果的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发布渠道,保障测报信息发布渠道畅通,提高病虫测报的到位率和宣传效果,充分发挥病虫测报在服务和指导农业生产、控制生物灾害蔓延中的作用。三要加大病虫测报成果、贡献的宣传,加大病虫测报在有害生物治理中作用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测报,形成全社会关心测报、支持测报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病虫测报事业的健康发展。综上所述,这个设想是在总结全国各级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人员近几十年来测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是对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近期工作思路的初步设想。这个设想还不全面,还需要充实和细化。我们愿和全国各级病虫测报技术人员一起为将这个设想变为现实不懈努力,一项一项去奋斗,一项一项去落实。争取在不久的将来,打开互联网就能直观地看到全国各地主要病虫的发生动态和发展趋势;有重大病虫灾情的潜在危险时,都能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报纸等媒体提醒广大农民不失时机地开展防治工作,将病虫害控制在成灾之前,确保农业安全生产。参考文献:[1]夏敬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技推广,2009,25(1):4~14.[2]新华社.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OL/EB].(2008-11-13)[2009-06-09].http://news.sohu.com/2008-11-13/n260625267.shtml.[3]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08-10-19)[2008-12-09].http://www.gov.cn/jrzg/2008-10-19/content_1125094.htm/[4]夏敬源.农技推广促进粮食安全的战略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09,25(2):4~11.收稿日期:2009-06-14作者简介:刘万才(1967—),男,宁夏同心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管理工作。鸣谢!本文综合吸纳了2009年4月湖南长沙全国春季病虫测报与防控工作研讨会,以及2009年5月江苏南京水稻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项目启动暨早稻病虫发生趋势会商会上,来自河北、江西、安徽、陕西、山东、湖南、天津、北京、甘肃、内蒙古、新疆和江苏、重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湖北、浙江、上海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植检站(局)部分站长、科长的发言材料,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