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8.50 KB
- 80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基于供应链物联网技术的产品质追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3-
目录1.项目概述11.1项目提出背景、意义及必要性11.1.1符合XX省产业模式转型发展的需要11.2攻关目标和内容11.3项目形成成果、知识产权及完成时间12.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及市场需求分析22.1项目技术攻关的必要性22.2项目的市场需求分析23.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现有工作基础33.1国内外技术现状、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分析和国内现有的工作基础33.2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34.项目计划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34.1主要目标34.2研究与开发内容34.3项目的技术关键,包括技术难点、创新点35.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含市场风险分析、推广应用前景及产业化可行性)45.1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45.2推广应用前景分析(产业化可行性)45.3项目实施的风险分析(含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等)4-3-
6.计划实施年限、经费预算及来源渠道46.1年度计划46.2经费预算46.3经费来源47.必要的支撑条件、组织措施及实施方案47.1必要支撑条件47.2组织管理的措施47.3组织实施的方案48.其它说明49.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意见4-3-
1.项目概述1.1项目提出背景、意义及必要性1.1.1符合XX省产业模式转型发展的需要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我省“三个发展”的核心“转型发展”也被中央国务院重视认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还未见底,人类保护生态、低碳经济的意识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一揽子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旅游业涉及到的行业超过110个,由于其特有的旅游消费功能成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温家宝总理在XX考察时指出,旅游消费对住宿的贡献率超过90%,对银行和铁路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和商品零售业超过了40%。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建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国家开始从战略层面和全局高度指导和推进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旅游业发展势头蓬勃强劲,河南省提出“旅游立省”,XX要建设国际旅游岛等,形成了百舸争流的竞争势态,在全国新形势下实施我省旅游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将新技术、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提高我省旅游业的整体效率显得尤为迫切。77
1.1.2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当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XX省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XX省的高新技术产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必须引起重视。总体实力偏弱,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与开发经费投入不足,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相对较低,致使成果转化率低。此外,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少、实力弱,政府各类科研基金管理封闭,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领域的渠道不畅、载体不健全。也导致了科技资金投入的不足。高科技人才缺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因此,研发基于供应链物联网技术的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成为了发展高新技术的不二选择。1.1.3完善食品安全的监查,树立企业、政府形象食品质量安全不仅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甚至关系国家经济与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大量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这一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由生产厂商和经营厂商的败德行为及管理不善导致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以转基因食品为代表的新技术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77
在任何社会经济中,食品无疑都是最重要的商品之一,食品安全事故不仅直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导致大量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引发生产力水平下降、经济效益减少、医疗费用增加、国家财政支出上升,还直接阻碍食品行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贸易。这几方面形成合力,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经济发展受阻,甚至会影响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的稳定。基于供应链物联网技术的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是一套有效的食品监查追踪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食品质量问题,保证食品安全,树立企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1.1.4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总体比较稳定。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食品安全的基础还较薄弱,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充分认识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监管,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改善食品安全状况,使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全。77
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食品安全基础薄弱,受产业发展水平、企业管理水平、消费结构水平、诚信道德水平等因素制约,当前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一些违法违规顽疾仍未根治,新的问题时有发生,屡禁不止,特别是以食品非法添加为代表的食品安全问题比较集中地暴露出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食品安全体制机制、法规制度、技术能力等方面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影响着公众对食品消费的信心。1.2攻关目标和内容1.2.1基于供应链物联网技术的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核心——EPC技术EPC的全称是ElectronicProductCode,中文译作产品电子代码或电子产品编码。它是为了提高供应链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成本而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是一种编码系统。它建立在EAN.UCC(即全球统一标识系统)条型编码的基础之上,并对该条形编码系统做了一些扩充,用以实现对单品进行标志。产品电子代码是下一代产77
品标识代码,它可以对供应链中的对象(包括物品、货箱、货盘、位置等)进行全球唯一的标识。EPC存储在RFID标签上,这个标签包含一块硅芯片和一根天线。读取EPC标签时,它可以与一些动态数据连接EPC的信息编码方式可以与传统的条码兼容,但是其信息容量大大增强。弥补了条码技术不能识别到单品层次的不足。同时由于EPC系统采用了比条码技术更为先进的RFID技术.可以实现相对较远的距离快速识读,并且加强了标签的环境适应能力.被誉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技术。RFID技术RFID是一项易于操控、简单实用且特别适合用于自动化控制的灵活性应用技术。其所具备的独特优越性是其他识别技术无法企及的。它既可支持只读工作模式也可支持读写工作模式,且无需接触或瞄准,可自由工作在各77
种恶劣环境下,可进行高度的数据集成。另外,由于该技术很难被仿冒、侵入,使RFID具备了极高的安全防护能力。一个最基本的RFID系统一般包括三个部份:(1)标签(Tag):即射频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一般电子标签中保存有约定格式的电子数据。且含有内置天线.用于和射频天线间进行通信。(2)读写器(Reader):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它可无接触地读取并识别电子标签中所保存的电子数据,从而达到自动识别物体的目的。读写器通常通过读写器的RS232或RS485接口进一步与电脑相连。或使用WLAN技术进行数据传送。所读取的标签信息被传送到电脑进行下一步处理。(3)天线(Antenna):在标签和读写器之间传递射频信号。读写器是RFID系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最基本原理来说,读写器通过空间信道向射频标签发送命令,标签接收读写器的命令后做出必要的响应,由此77
实现射频识别。一般情况下,读写器能够接收来自应用系统的命令,并且根据应用系统的命令或约定的协议作出相应的响应(比如回送收集到的标签数据等)。1.2.2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分析 从供应链管理有效实施所依靠的两大载体(计算机信息系统和供应链配送中心)上不难发现,每一次信息化产业浪潮的出现都能给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带来契机。因此,物联网的出现也将为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供部分解决方案,并且为其在企业中的进一步有效应用带来机遇。下文分别通过分析物联网在供应链管理几大环节的应用以论证其对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影响。 运输环节。在运输环节,通过对在途货物和车辆贴上EPC标签,在运输线上的检查点上安装RFID接收转发装置,使供应商和经销商能实时了解到货物所处的位置、状态及预计到达时间,还可以合理调度在途车辆,最大限度提高车辆利用率。仓储环节。在仓储环节,基于EPC的实时盘点和智能货架技术可保证企业对其库存实现高效管理。通过对货物的智能化管理,还可以提高仓储空间的利用率,使企业实时了解有关库存情况,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企业库存管理的准确性。77
生产环节。在生产制造环节应用EPC技术,可以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在整个生产线上通过识别电子标签来实现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识别与跟踪,并且快速从品类繁多的库存中准确地找出工位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从而减少人工识别成本和出错率,提高效率和效益。除此之外,EPC技术还能帮助管理人员及时根据生产进度发出补货信息,使生产更加柔性化,同时也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与追踪。 配送/分销环节。在配送环节,通过更新贴在商品上的EPC标签的信息,使管理员可以通过电脑实施精确的库存控制,大大加快配送的速度和提高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并能减少人工、降低配送成本。 零售环节。在零售环节,通过利用配有嵌入式扫描器的货架,可以有效地监控商品的流动情况,还能起到货物防盗的作用。当商品存货数量降到偏低水平时,还能实现适时补货,减少库存成本。 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秤可以自动识别商品的类型,并按该商品来计量、计价和打印小票。在商场出口处,带有射频识别标签的商标由读写器将整车货物一次性扫描,并能从顾客的结算卡上自动扣除相应的金额。这些操作无需人工参与,节约了大量人工成本,提高了效率,加快了结账流程,同时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 77
1.3项目形成成果、知识产权及完成时间1.3.1完整的产品质量追溯系统1.3.2创新的供应链物联网技术1.3.3共享全省食品市场供需行情数据,促进食品产业发展1.3.4挖掘整理全省食品行业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1.3.3预计获得的知识产权商标、专利1.3.6项目进度规划及完成时间1、管理工作排序2、延时估算3、进度计划的编制1.)前期的市场调研:2个月2.)策划:2个月3.)系统研发:3个月4.)系统测试与完善:1个月5.)信息采集:与系统研发同步进行(4个月)6.)系统应用测试与完善:2个月4、进度计划变更的控制进度77
2.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及市场需求分析2.1项目技术攻关的必要性2.1.1物联网技术应用从整个供应链来看,EPC系统和RFID技术能使供应链的透明度大大提高,物品在供应链的任何地方都被实时追踪。安装在工厂配送中心、仓库及商品货架上的读写器能够自动记录物品在整个供应链的流动,从生产线到最终的消费者全程记录。EPC和RFID技术将在供应链的诸多环节上发挥重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1生产环节在生产制造环节应用EPC技术可以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实现在整个生产线上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77
和产成品的识别与跟踪,减少人工识别成本和出错率,提高效率和效益。采用了EPC技术之后,就能通过识别电子标签来快速从品类繁多的库存中准确地找出工位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EPC技术还能帮助管理人员及时根据生产进度发出补货信息实现流水线均衡、稳步生产,同时也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与追踪。生产线发料过程中,首先系统进行生产任务自动排产;AGV小车满载按一定规则摆放物料,经过生产线每个工位;安装在每个工位上的RFID读写器实时对经过的AGV小车进行扫描,即可实现自动识别当前工位需要的何种物料、需要多少、是否已经全部到位等,当前工位员工即可根据配备的显示屏的提示,拿取生产物料。在生产补料过程中,生产工位上的FRID自动识别当前工位物料的剩余情况,实时将物料需求信息传送到发料室,及时做好备料发料工作,保证生产线物料充足、不断料、不堆积等;提供现场物料周转率,使现场整洁。77
2运输环节在运输管理中在途运输的货物和车辆贴上EPC标签.运输线的一些检查点上安装上RFID接收转发装置。因此当货物在运输途中.无论是供应商还是经销商都能很好的了解货物目前所处的位置及预计到达时间。特别对于价值高的物品、危险易泄漏的物品、需要封箱运输的物品等,均可采用主动式RFID技术,将其封装与箱内;如果出现非正常开箱。中央监控系统即可获得物品状况,及时报警,减少危害和损失。3存储环节在仓库里,EPC技术最广泛的使用是存取货物与库存盘点,它能用来实现自动化的存货和取货等操作。基于EPC的实时盘点和智能货架技术保证了发货退货的正确性以及补货的及时性;而仓储区内商品可以实现77
自由放置,提高仓储区的空间利用率并能够提供有关库存情况的准确信息;从而降低了库存,增强了作业的准确性和快捷性,提高了服务质量,降低了储存成本,节省了劳动力和库存空间,同时减少了整个供应链中由于商品误置、送错、偷窃、损害和库存、出货错误等造成的损耗。4零售环节物联网可以改进零售商的库存管理,实现适时补货。有效跟踪运输与库存,提高效率,减少出错。比如:当贴有标签的物件发生移动时.货架自动识别并向系统报告这些货物的移动。智能货架会扫瞄货架上摆放的商品。若是存货数量降到偏低的水位,或是侦测到有人偷窃,就会通过计算机提醒店员注意。因此,能够实现适时补货,减少库存成本,还能起到货物防盗的作用。77
智能秤能根据果蔬的表皮特征、外观形状、颜色、大小等自动识别水果和蔬菜的类别,并按该商品来计量、计价和打印小票:在商场出口处,带有射频识别标签的商标由读写器将整车货物一次性扫描,并能从顾客的结算卡上自动扣除相应的金额。这些操作无需人工参与,节约了大量人工成本,提高了效率,加快了结账流程,同时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另外EPC标签包含了极其丰富的产品信息.例如生产Et期、保质期、储存方法以及与其不能共存的商品,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商品耗损。5配送/分销环节在配送环节采用EPC技术能大大加快配送的速度。提高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并能减少人工数量、降低配送成本。77
如果到达配送中心的所有商品都贴有EPC标签在进入配送中心时,装在门上的读写器就会读取托盘上所有货箱上的标签内容并存人数据库。系统将这些信息与发货记录进行核对,以检测出可能的错误,然后将EPC标签更新为最新的商品存放地点和状态。这样管理员只需操作电脑就可以轻松了解库存、通过物联网查询商品信息及通知供应商商品已到或缺货。这样就确保了精确的库存控制甚至可确切了解目前有多少货箱处于转运途中、转运地、始发地和目的地。以及预期的到达时间等信息。6集装箱、港口、码头、报关报检环节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通过安装在出入境车辆上的RF电子卡(或RFPDA)与分布在口岸监管区域的无线射频基站群的无线信息交互,实现对出入境人、车辆、货物实施电子化管理,从而取代了长期以来依靠司77
机填写纸质《出入境车辆检验检疫监管簿》申报的管理方式,实现出入境车辆及货物的快进快出、大进大出。集装箱上的电子标签可以记录固定信息,包括序列号、箱号、持箱人、箱型、尺寸等;还可以记录可改写信息。如货品信息、运单号、起运港、目的港、船名航次等。集装箱RFID自动识别系统完成装箱数据输入、集装箱信息实时采集和自动识别;通信系统完成数据无线传输;集装箱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对集装箱信息的实时处理和管理,能完成数据统计与分析,向客户提供集装箱信息查询服务。而港口集装箱管理系统可以监测、记录经过道口的集装箱、拖运车辆、事件发生时间、操作人员、集装箱堆放位置等信息:具有形象的3D集装箱堆场地图和放箱、找箱功能。77
2.2项目的市场需求分析2.2.1XX省食品安全体系完善的迫切需要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2011年3月至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开展了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工作。6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代表执法检查组向会议报告了检查情况:当前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少数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讲诚信道德,目无法纪,唯利是图,加之有些地方和部门重视不够,监管措施不到位,致使一些领域和地方的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近期,“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的集中暴露,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加剧了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77
六大突出问题制约食品安全: 一是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诚信道德低下。目前,一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从业人员唯利是图,置法律、道德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于不顾,肆无忌惮地生产加工有毒有害食品,而且手段不断翻新。 二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监管缺失,对违法行为打击不力,使食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路甬祥表示,目前,食品安全源头监管薄弱,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近年来的食品安全案件,大多发生在食品生产源头和初加工环节。因此,依法加强源头监管、消除安全隐患,是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尽快予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是体制调整尚未完全到位,某些职责分工不明确,造成一些环节监管缺失。在实际监管工作中监管交叉和监管空白同时存在,一些地方在发生问题后甚至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的体制机制尚未理顺。通过分析,XX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管理水平的落后,生产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文化教育素质整体偏低;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知识认识态度和行为亟待加强;食品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情况及控制体系较差,甚至有部分企业失控;食品的检验检测能力较差,从事检验检测的人员专业素质偏低;食品生产企业所遵循的质量标准不齐全。77
结论: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为人民提供足够的、安全的食品是食品生产企业的首要任务和责任。食品生产企业对从业人员必须严把从业准入条件,制定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完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食品生产企业的必须具备食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确保能对其所生产的食品进行全面检验检测;食品生产企业应加强食品生产的过程控制,政府应分阶段把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并通过IS09000体系、IS014000体系、GMP、HACCP体系管理作为食品企业准入的条件;政府应加快食品企业的产业化指导,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工业化、规模化水平。对传统食品企业应尽快制定传统食品的地方标准,提高食品生产企业准入条件,促进传统食品生产企业快速作强。食品安全的现状亟待食品安全体系的完善,基于供应链物联网技术的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将在最大程度上跟踪食品生产、流通过程,及时检测食品安全,将食品质量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基于供应链物联网技术的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还可在食品质量问题出现后,查找到问题源,以合理解决食品质量问题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此系统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2.2.2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高新技术是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支撑力量,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主要标准。高新技术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并列入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在现代经济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是技术进步和知识进步,而高新技术产业能够使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正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值迅速增加,年均增长达20%以上,超过同期全部工业年均增长速度10多个百分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的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正在逐步完善着我国的产业结构,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77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高新技术,并以迅猛的势头在发展,基于供应链物联网技术的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高新技术,将其与现今的食品安全问题相结合,必将使我国的食品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一次大发展,并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3.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现有工作基础3.1国内外技术现状、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分析和国内现有的工作基础3.1.1物联网技术以物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被誉为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2009年以来全球各国都在大力推动物联网的技术发展与应用。中国政府对物联网的发展极为重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一系列物联网发展的产业政策及规划相继出台,物联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物联网感知技术更加丰富,除RFID技术以外,面向所有感知技术开放,凡是能够起到自动感知的技术体系都可以纳入物联网感知技术体系,目前常用的传感知技术、RFID技术、GPS卫星定位与识别技术、视频识别或机器视觉技术等都可纳入物联网终端感知技术体系;网络方面,互联网、传感网、局域网、电视网、电信网也在走向融合,也可纳入物联网网络技术体系;智能应用则更加广泛了,从而打开了智能物联网发展创新的空间。一、物联网概念与主要技术体系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77
,即通过各类传感装置、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根据需要实现物品互联互通的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网络系统。物联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该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二、物联网技术在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应用状况分析(一)感知技术应用状况在中国供应链信息化领域,应用最普遍的物联网感知技术首先就是RFID技术。RFID标签及智能手持RF终端产品有比较广泛的应用,RFID技术主要用来感知定位、过程追溯、信息采集、物品分类拣选等。其次是GPS/GIS技术。供应链信息系统采用GPS/GIS感知技术,用于对供应链运输与配送环节的车辆或物品进行定位、追踪、监控与管理;尤其在具有运输环节的供应链信息系统,大部分均采用了这一感知技术。视频与图像感知技术居第三位。这一技术目前还停留在监控阶段,还需要人来对图像分析,不具备自动感知与识别的功能,在供应链系统中主要作为其他感知的辅助手段,也常用来对供应链系统安防监控,用于供应链运输中的安全防盗等,这一系统往往会与RFID、GPS等技术结合应用。传感器的感知技术居于第四位。传感器感知技术及传感网技术是近两年才在供应链领域得到重视与应用的技术,目前传感器感知技术也是与GPS、RFID等技术结合应用,主要用于对危险供应链系统、粮食供应链系统、冷链供应链系统的物品状况及环境进行感知。传感技术丰富了供应链物联网系统中的感知技术手段,在食品、医药冷链供应链和危险品供应链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扫描、红外、激光、蓝牙等其他感知技术在供应链领域也有零星应用。这些技术主要用在自动化供应链中心自动输送分拣系统,用于对物品编码自动扫描、计数、分拣等方面,激光和红外也应用于供应链系统中智能搬运机器人的导引。(注:上述扫描指自动输送分拣机上的条码扫描,不包括手持终端的条码扫描)。根据对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多项感知技术集成应用的情况也较多,如RFID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结合;如:GPS技术与RFID技术结合,如:车载视频与GPS技术结合等等。(二)网络与通信技术应用状况77
现代供应链的特点就是系统化和网络化,目前供应链系统全部是网络化的运作,很少有供应链系统是点对点的单线管理与优化。因此供应链信息化的最大趋势就是网络化与智能化。目前供应链系统,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系统往往是与企业生产系统的运作与管理相融合,供应链作为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网络架构,往往都是以企业内部局域网为主体建设的独立的网络系统。在公司,面对大范围的供应作业,由于货物分布在全国各地,并且货物在实时移动过程中,因此供应的网络化信息管理往往是借助于互联网系统与企业局域网相结合应用,但也有企业全部采用局域网技术。在供应中心,供应网络往往基于局域网技术,也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组建供应信息网络系统。数据通信方面往往是采用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相结合,目前新的供应信息系统还大量采用了3G通信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根据不完全的对供应信息化案例的统计分析,采用互联网技术的占68%,采用局域网技术的占63%,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占24%,有的系统采用多种网络技术。如下图所示:(三)智能管理技术应用状况根据对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目前供应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供应过程智能控制与管理的还不多,物联网及供应链信息化还仅仅停留在对物品自动识别、自动感知、自动定位、过程追溯、在线追踪、在线调度等一般的应用。专家系统、数据挖掘、网络融合与信息共享优化、智能调度与线路自动化调整管理等智能管理技术应用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只是在企业供应链系统中,部分供应链系统还可以做到与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无缝结合,智能运作;在部分全智能化和自动化的供应中心的供应信息系统,可以做到全自动化与智能化供应链作业。3.1.2国外食品追溯系统应用现状与分析77
食品追溯系统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在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欧盟、美国、日本等国纷纷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一)主要国家应用追溯系统概况1、美国美国食物安全的监管特点是食物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由多个部门负责,主要负责部门为农业部、卫生和公共事业部及环境保护署,分别负责农产品、葡萄酒和饮用水等不同产品。此外,美国商业部、财政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也不同程度地承担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能。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生物反恐法案”,将食品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提出“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风险管理”。国家对食品安全实行强制性管理,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产品追溯制度。到2006年底所有与食品生产有关的企业必须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美国政府于2004年启动了国家动物标识系统(NAIS),通过对养殖场和动物个体或群体转移进行标识,确定其出生地和移动信息,最终保证在发现外来疫病的情况下,能够于48小时内确定所有与其有直接接触的企业。2、欧盟欧盟成立欧洲食品安全局对食物安全管理承担主要责任,成员国和欧盟共同执行食物安全管理政策。食品产业受成员国有关机构的监督,这些机构同时受欧盟的管理,欧盟委员会也参与对欧盟的食物安全管理。欧盟的畜产品追溯系统主要应用在牛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与一些价值较低、混合包装的产品只需追溯到生产批次不同,牛肉属于价值较高的产品,个体标记相对较为容易,其生产及包装特点决定了基本部位产品可以做到个体追溯,也因此欧盟在客观条件上能做到实行较严格、完善的追溯制度。事实上,欧盟强制性要求入盟国家对家畜和肉制品开发和流通实施追溯制度,从2002年起所有店内销售的产品必须具有追溯标签,该标签必须包含如下信息:出生国别、育肥国别及牛肉关联的其他畜体的引用数码标识、屠宰国别以及屠宰厂标识、分割包装国别、分割厂的批准号以及是否欧盟成员国生产等。3、澳大利亚澳大利亚70%的牛肉产品销往海外。通过实行国家牲畜标识计划(NLIS),澳畜产品得以顺利出口欧盟,总值约每年520077
万澳元。NLIS是一个永久性的身份系统,能够全程追踪家畜的出生到屠宰。家畜个体采用经NLIS认证的耳标或瘤胃标识球来标识身份,牛迁移到新的地点时,农场、寄养销售场或者屠宰场的射频身份读取器将读取并在NLIS数据库中记录其移动。NLIS的优点是,通过将胴体信息与家畜个体生产数据关联,改善管理和提高育种决策能力,满足消费者需求;通过自动数据采集,提高家畜个体记录准确性。4、日本日本政府已通过新立法,要求肉牛业实施强制性的零售点到农场的追溯系统,系统允许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输入包装盒上的牛身份号码,获取他们所购买的牛肉的原始生产信息,作为对疯牛病的反应,该法规要求日本肉品加工者在屠宰时采集并保存每头家畜的DNA样本。从国际发展状况来看,实施追溯既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现实需求,也代表了当前和未来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正是这种对食品进行跟踪和追溯的现实需求,推动了追溯系统的发展和应用。(二)、国外情况分析1、建立追溯系统的动机(1)追根溯源,控制疾病影响。自从1986年英国发生疯牛病以来,欧盟率先进行了肉牛和犊牛的追溯性研究,欧盟各国均建立了牛及牛肉标识追溯系统。加拿大、美国和日本也是在本国发生疯牛病后,纷纷引入了肉牛全程标识追溯系统。目前,追溯系统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及时发现病源,扼制疫情扩大。(2)设立壁垒,保护本国产业。欧盟建立追溯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设立贸易壁垒,保护本国产业。欧盟将肉品追溯作为一项准入门槛,既针对来自欧盟国家以外的国家,也针对新加入欧盟的其他成员国。(3)打破壁垒,促进肉品出口。澳大利亚NLIS77
系统使澳实现了畜产品从牧场到屠宰场的全程跟踪监测,获得欧盟认可,其牛肉对欧出口额超过其他任何国家。2、政府管理模式以欧盟、加拿大为代表的国家由一个独立的或专门设立的部门对肉品追溯进行统一管理。尽管美国采取了多部委共同负责的模式,但事实上对于某一特定产品,仍由单一部门对其生产和流通的各环节进行统一管理。这种一部门负责到底的管理模式集中了资源,大大提高政府产业规划、政策研究以及应急处理的能力。3、严格监管立法上,各国对食品追溯进行了强制性规定:欧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欧盟国家销售的牛肉制品和生鲜水果、蔬菜都要具有追溯功能,同时要求出口到欧盟国家的肉类产品从2005年起必须具备追溯功能;美国通过联邦立法来要求动物产品必须使用标识;日本通过立法要求牛肉产品必须追溯。信息管理上,美国NAIS信息系统(其数据库包括国家养殖场信息库和国家动物记录信息库)、澳大利亚NLIS数据库等都属于国家级别数据库,对录入的信息有统一的标准,由国家对其进行管理、分析。同时,各国均开始或已经制定法律支持系统信息的真实性。3.1.2国内食品追溯系统应用现状与分析我国已形成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网络通信相关技术和产业支持能力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传感器、RFID等感知端制造产业、高端软件和集成服务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软件与集成服务等产业虽已有较大规模,但真正与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和服务尚在起步。77
我国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产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我国形成了RFID低频和高频的完整产业链以及以京、沪、粤为主的空间布局,2009年市场规模达到85亿元并成为全球第3大市场。我国仪器仪表产业连续多年实现20%以上的增长,2009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企业数量为5000多个,小型企业数量占比达到90%。 在物联网网络通信服务业领域,我国物联网M2M网络服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目前M2M终端数已超过1000万,年均增长率超过80%,应用领域覆盖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能源环保、交通运输、公共事业、农业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快速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将突破亿级。三大电信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积极筹备,加紧建设M2M管理平台并推出终端通信协议标准,以推进M2M业务发展。国内通信模块厂商发展较为成熟,正依托现有优势向物联网领域扩展。国内M2M终端传感器及芯片厂商规模相对较小,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我国在物联网相关通信服务领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应在M2M通信网络技术、认知无线电和环境感知技术、传感器与通信集成终端、RFID与通信集成终端、物联网网关等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在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领域,虽然不是所有云计算产业都可纳入物联网产业范畴,但云计算是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也将大大推动云计算服务发展。国内云计算商业服务尚在起步,SaaS已形成一定规模,而真正具有云计算意义的IaaS和PaaS商业服务还未开展。目前,我国在云计算服务的基础设施(IDC77
中心)建设、云计算软硬件产业支持和超大规模云计算服务的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云安全方面,我国企业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随着物联网应用的规模推进、互联网快速发展和国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云计算服务将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十二五”期间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在物联网相关信息处理与数据服务业领域,信息处理与数据分析的关键技术主要是数据库与商业智能。我国数据库产业非常薄弱,知名企业只有三四家,只占国内市场10%左右的份额。商业智能(BI)领域我国虽然技术相对落后,但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国内现有BI厂商有近500家,但高端市场仍由国际厂商垄断。整体而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产品、BI产品和掌握关键技术的软件企业少,产业链不完整,缺乏产品线完整、软硬结合、竞争力强的国际企业。 在物联网应用服务业领域,整体上我国物联网应用服务业尚未成形,已有物联网应用大多是各行业或企业的内部化服务,未形成社会化、商业化的服务业,外部化的物联网应用服务业还需一个较长时期的市场培育,并需突破成本、安全、行业壁垒等一系列制约。 综上所述,我国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物联网产业形态和爆发点,物联网有形成巨大市场的潜力,但潜在空间转化为现实市场还需要较长时间培育,关键点是通过技术和应用创新形成新兴业态和新增市场。我们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多亿元规模,而真正可能形成万亿元级规模的时间节点预计在“十三五”后期。77
3.2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3.2.1几种重要的物联网技术在企业供应链的应用领域与前景(一)RFID技术在企业供应链的应用领域及前景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1、RFID技术在供应链业的应用在供应领域,RFID电子标签可以应用于自动仓储库存管理、产品供应链跟踪、供应链自动管理、产品装配和生产管理、产品防伪等多个方面。大量使用RFID电子标签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和供应链作业管理水平。RFID在供应链的重点应用方向包括:货运集装箱追踪与管理;道路货运车辆的跟踪与管理;托盘等装载设备的跟踪管理;配送中心管理;航空集装设备、货物追踪及行李管理;机场货运车辆的智能调度与管理。2、RFID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物联网的发展给RFID在企业供应链的应用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供应领域,RFID的应用将会由点到面,逐步拓展到更广的领域。据中国RFID产业联盟和计世资讯(CCWResearch)预测,供应链领域的应用将是中国RFID市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主要体现如下:(1)医疗与药品智能追溯系统进入成长期。医疗领域的RFID市场已基本完成培育期,正在进入成长期,在医疗领域采用RFID可以用生机勃勃来形容,几乎每一个RFID项目都可以立即得到回报。(2)食品卫生和动物疾病防疫领域发展迅速。食品卫生和动物疾病防疫等安全问题也为RIFD的大规模普及提供了契机,采用RFID智能标签,组建智能追溯的食品物联网体系,可以监控贯穿食品和药物供应链的实时信息,对动物的原产地和疾病进行追踪和控制。(3)智慧供应链与供应链市场需求可观,但对技术要求比较高。智慧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对RFID的市场需求量十分可观,只是目前还受种种因素的限制。RFID通过识别每一个货品、货箱及托盘,智能标签为运营商提供了清晰了解分销链的能力,从而识别任何一件货品,检查货品状态及来源史,并将货品发送到供销网络中的任何地点。77
(4)资产与物品仓储管理的增长将会让闭环应用将成主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如何将RFID用于闭环应用。目前的IT资产管理就是一种公司将RFID技术用于闭环的应用,通过部署RFID系统来跟踪资产设备,可以更安全地追踪到设备的位置及使用者的身份,这样就能避免因设备丢失造成的损失并能保持敏感数据的安全性。RFID技术还可用于跟踪生产环境中的工具和用品和工厂内的消耗物品。(5)与电信技术的融合衍生出了NFC等新领域。电信技术与RFID技术结合可为各行业建立物联网与信息化最后1公尺的建设提供开放、标准化的基础,极大地节约社会资源、创造经济效益。目前一些行业管理市场化水平比较高、信息化基础比较完善,将是RFID通信技术应用的先行行业,比如电子支付、物品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安全控制等领域应用潜力都比较大。总之,RFID技术在供应链信息化领域应用市场前景广阔,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更为RFID技术在供应链业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了抓住RFID市场机遇,建议企业在供应链业RFID技术应用的开发方面瞄准下列六个方向。(1)针对供应链应用RFID技术进展缓慢的现状,支持开发适用于各种供应环境的特种电子标签,包括各种材质的托盘、周转箱标签、集装箱标识标签、温度传感标签、堆场定位标签、车辆标签等。(2)开发整合集成RFID技术的供应装备,进行RFID技术与现有供应装备的整合。(3)支持RFID中间件的开发,开发支持多协议读写器、同时能与现有的供应链仓储、运输等管理系统无缝对接的RFID中间件系统。(4)支持与鼓励面向供应链的RFID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示范,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RFID信息的识别、采集、传输与信息应用服务,满足企业进行RFID系统快速部署的需求,并与现有供应信息公共平台进行互联互通。(5)支持企业供应链RFID应用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包括供应链领域RFID数据规范、RFID技术与供应装备的整合标准、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操作规范,RFID中间件与供应系统、数据平台的数据交换标准等。(6)推广RFID技术在供应链九大重点工程中的应用示范。包括在多式联运和转运设施、大型供应链园区、城市配送及冷链供应链、大宗商品和农村供应链、制造业和供应链业联动发展、供应链公共信息平台、供应链标准和技术推广、供应链科技攻关、应急供应链中的应用示范。(二)全球卫星导航技术在企业供应链的应用领域与前景77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简称GPS)是美国国防部发射的24颗卫星组成的全球的定位、导航及授时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是与GPS相类似的技术,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这些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与电子地理系统结合,可以对移动的物体进行定位、追踪、检测、联网,这一技术是对移动中的物品进行联网与定位追踪的最好的技术手段,当然也是供应链行业最主要应用的物联网技术之一。1、全球卫星导航技术在企业供应链中的应用GPS应用于车辆运行管理中,可对运输的车辆和货物进行实时定位、跟踪和监控,还可以对车辆进行调度,同时提供车辆报警等功能以确保货物安全,发展车载式GPS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其具体可以应用于对特种专用车辆的定位跟踪、城市出租车管理、公交系统、长途运输等领域。在基于GPS的供应链配送监控系统中,GPS主要辅助实现车辆跟踪、路线的规划导航、话务指挥、信息查询、紧急救援与应急供应链等供应链配送监控功能。在基于网络的GPS系统中,通过在互联网上构建公共GPS监控平台,可以免除公司自身设置监控中心所导致的大量费用,包括各种硬件配置、管理软件等。网络GPS使投资费用降低和无地域性限制的信息获取,提高了GPS的普及率,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在基于GPS技术的智能港口物联网中,通过利用GPS等技术,可建立港口物联网支撑技术与平台。如江阴打造的智能港系统,即包括有专用车载GPS监控系统、集装箱卡车GPS监控软件、专用车载GPS监控系统软件等,这些技术为江阴打造智能港口提供了关键技术。2、GPS技术在企业供应链的应用前景随着中国产业的振兴,基于GPS/GIS的移动物联网技术将获得巨大发展。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企业供应链领域对GPS系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对GPS系统的需求量,将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三)无线传感网在企业供应链应用领域与前景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SensorNetworks)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77
WSN在企业供应链的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价值,包括生产中的设备监测、仓库环境监测、运输车辆及在运物资的跟踪与监测、危险品供应管理以及冷链供应管理等。WSN在供应链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大规模的应用还有待时日。根据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得知,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在供应链中的应用十分有限,大部分还都停留在学术研究或是开发实验阶段。要在供应链获得广泛应用,其中有很多关键技术还需要探讨,如能量管理、节点定位、拓扑控制、MAC协议和路由协议等技术,此外应用成本问题也需要解决。(四)智能机器人在企业供应链应用情况及前景智能机器人是物联网家族的重要成员,是物联网智能应用的执行者之一。智能机器人技术也是物联网重要的技术产品。借助于物联网,将机器人纳入物联网系统中,利用机器人的自动化性能,可实现智能作业与管理。企业供应链机器人的应用最早出现在1995年前后,在我国烟草行业供应链作业系统中首先得到应用的。当时卷烟厂采用智能码垛机器人对其卷烟成品进行码垛作业,用AGV(自动搬运车)进行自动搬运作业,节省了大量人力,减少了烟箱破损,提高了自动化水平。这时候的机器人还只是单线的点对点作业,还未融入供应链网络系统。目前智能机器人在我国烟草供应链、汽车供应链、医药供应链等先进的供应链系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供应链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也有独立的作业环节开始融入供应链作业系统,成为现代供应链系统的一部分,成为智慧供应链的重要装备。在中国现代供应链系统中,智能机器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从事堆码跺供应链作业的码垛机器人,一种是从事自动化搬运的无人搬运小车AGV,这些智能机器人在全自动化供应链系统中执行供应链网络系统的堆码跺作业指令和自动化智能搬运作业指令。码垛机器人主要有:直角坐标式机器人、关节式机器人和极坐标式机器人。主要从事码垛、成品拆码、拣选等几种作业。现在码垛设备在各个方面都在发展改进,包括从机械手到操纵它的软件。最近市场上对灵活性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一个趋势已经影响到了包装的多个方面。现代的无人搬运小车AGV都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多数的AGVS配有系统集中控制与管理计算机,用于对AGV的作业过程进行优化,发出搬运指令,跟踪传送中的构件以及控制AGV的路线。随着传感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AGV也在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77
3.2.2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以更快的反应速度满足顾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能否快速、及时的满足客户日益个性化的需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随着物联网的不断普及,可以预见,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将可以利用物联网,增加供应链的可视性,提高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透明度,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以达到在尽可能小的成本下,更加快速、及时的响应客户的需求,从而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水平的目的。 (二)以更加优化的供应链成员缩小供给库规模供应链成员的类型及数量是引发供应链管理复杂性的直接原因。如何优化企业的供应链成员以降低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成为很多企业思考的重点。通过利用物联网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共享和协调供应链成员的作业计划,从而对供应链进行集成。物联网形势下供应链管理的高度优化还可以保证企业及时评估合作伙伴,并筛选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优秀企业,与其建立统一的业绩标准,更好的管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对供应链进行整体监控。 (三)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使供应链管理高度敏捷化和信息化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可以将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活动进行整合,通过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实时了解生产状况,及时根据生产进度发出补货信息,实现流水线均衡,使生产变得更加柔性化。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敏捷化和集成化可以使得企业存货水平,特别是供应链渠道中的存货水平不断降低,资产生产率不断提高。77
(四)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智能化集成供应链管理涉及许多环节,需要环环紧扣,与产品生产有关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在物联网被充分利用到供应链管理中后,企业可以实现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识别与跟踪。通过在各个环节上实现对货物的智能化管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及追踪,保证企业能够提供尽可能高品质的产品。 (五)以产品服务化理念创建服务供应链许多公司在完善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把精力集中到了加强资本投入以及采购、供应链和生产等上游流程上,却忽视了客户满意度、需求模式的变化等下游流程。面对客户需求模式的变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物联网,在保证采购、供应链和生产等上游流程稳定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监控商品流动情况,及时读取客户需求的变化,实施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切实提高客户对企业产品的满意度和企业的竞争力。 总而言之,物联网形势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将呈现出利用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将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智能化集成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敏捷化和集成化,以产品服务化的理念结合更加优化的供应链成员、更小的供给库规模和更快的反应速度满足顾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提高整个供应链价值的发展趋势。 77
虽然物联网离真正进入大规模实用阶段还有很长时间,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降低成本、制定产业标准、研发核心技术等等问题,但基于EPC/RFID技术的物联网已融入到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地影响。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应用的不断深入,物联网必将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预见,供应链管理即将迎来一个新的管理模式。物联网时代,海量数据传输和处理需求对传输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运营商对现有网络进行扩容和升级,这将给通信设备制造商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另外,从产业链角度来看,还将给通信芯片、RFID/传感器产业、系统集成、电信运营商等带来巨大的产业机会。从受益时间的角度来看,物联网的发展首先受益的是RFID和传感器厂商,接着是系统集成商,最后是物联网运营商。这是因为:第一、RFID和传感器需求量最为广泛,且厂商目前最了解客户需求;第二、物联网涉及众多技术和行业,系统集成需求巨大,且系统集成商有可能掌控上游供应商;第三、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的应用将从行业垂直应用向横向扩展,对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需求将随之提高,同时也将凸显物联网运营商在产业链的重要地位。但从增长空间的角度看,增长最大的是物联网运营商,其次是系统集成商,最小的是RFID和传感器供应商。这是因为:第一、未来物联网具有海量信息的处理和管理需求、个性化的数据分析要求的特点,必将催生物联网运营商的需求量,且未来很可能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第二、系统集成的需求将远高于目前电信网和互联网的需求;第三、RFID和传感器厂商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度较低,很可能形成完全竞争的格局。 77
4.项目计划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4.1主要目标基于供应链物联网技术的产品质量追溯系统4.2研究与开发内容1.3.1完整的产品质量追溯系统1.3.2创新的供应链物联网技术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的物与物相互联系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铁路、公路、桥梁、隧道、建筑、电网、供水系统、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77
供应链管理(简称SCM)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概念是指在全球制造出现之后,企业经营集团化和国际化的形势下提出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供应链管理得到了普遍应用。其具体环节如图1。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20%左右,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将订货到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0%~3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5%以上。因此,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够使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并保持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进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实施供应链管理诚然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好处,但不容忽视的是,供应链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且动态、多变,涉及到众多目标不同的企业,牵扯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基于供应链物联网技术的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是将供应链和物联网进行合理融合,研发出一种全新的供应链物联网技术,专门应用于食品质量追踪系统中。4.3项目的技术关键,包括技术难点、创新点http://tech.rfidworld.com.cn/2011_06/79cf01d9315272a4.html77
食品的追溯系统就是食品供应体系中食品构成与流向的信息与文件记录系统。这就意味着,要建立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上信息的标识、采集、传递和关联管理,实现信息的整合、共享,才能在整个供应链中实现追溯能力。因此,从本质上说,追溯系统就是一套信息管理系统。综合当前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实施追溯系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一)信息标识技术追溯系统实际上就是一套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的前提是用能够广泛接受的标准进行信息的标识表示,然后才能进行信息的采集和传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实施追溯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信息流动的全球性,必须采用全球通用的标准体系来进行追溯信息的管理。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GlobalStandard1,由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AN和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联合而成)开发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AN·UCC系统来实施商品信息的标识、采集和传递。EAN·UCC系统是以对贸易项目、物流单元、位置、资产、服务关系等的编码为核心,集条码和射频等自动数据采集、电子数据交换、全球产品分类、全球数据同步、产品电子代码(77
EPC)等技术系统为一体的,服务于物流供应链的开放的标准体系。目前,全球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自工业、商业、出版业、医疗卫生、物流、金融保险和服务业等行业超过100万家的企业,采用EAN·UCC系统,对物品进行标识和供应链管理。因此,该系统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二)信息采集技术在对有关信息用全球通用的标准标识以后,还需要用全球通用的标准载体来承载这些信息,以便于信息的采集,实现供应链全程的无缝链接。目前,最常用的信息采集技术是条码技术,而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和EPC(ElectronicProductCode,产品电子代码)技术也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1、条码技术条码技术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集编码、印刷、识别、数据采集和处理于一体。条码技术利用光电扫描设备识读条码符号,从而实现机器的自动识别,并快速准确地将信息录入到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以达到自动化管理之目的。条码技术具有以下特点:77
l简单。条码符号制作容易,扫描操作简单易行。l信息采集速度快。普通计算机的键盘录入速度是200字符/分钟,而利用条码扫描录入信息的速度是键盘录入的20倍。l采集信息量大。利用条码扫描,依次可以采集几十位字符的信息,而且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码制的条码增加字符密度,使采集的信息量成倍增加。l可靠性高。键盘录入数据,误码率为三百分之一,利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误码率约为万分之一。而采用条码扫描录入方式,误码率仅有百万分之一,首读率可达98%以上。l灵活、实用。条码符号作为一种识别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有关设备组成识别系统实现自动化识别,还可和其他控制设备联系起来实现整个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同时,在没有自动识别设备时,也可实现手工键盘输入。l自由度大。识别装置与条码标签相对位置的自由度要比光学字符识别(OCR)大得多。条码通常只在一维方向上表示信息,而同一条码符号上所表示的信息是连续的,这样即使是标签上的条码符号在条的方向上有部分残缺,仍可以从正常部分识读正确的信息。77
l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条码符号识别设备的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无需专门训练。与其他自动化识别技术相比较,推广应用条码技术,所需费用较低。利用条码技术采集信息的速度快、可靠性高、灵活、实用等特点,以及在供应链管理中的成熟、广泛应用,建立对产品的追溯标签,实现有关信息的标采集,这也是实施追溯的关键之一。采用EAN·UCC系统的编码体系可以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进行有效的标识,利用条码技术,建立相关信息的条码载体,通过扫描可以获取各个节点的有关数据编码信息,包括给每一个产品赋予的全球惟一的EAN·UCC代码,即全球贸易项目代码(GTIN);通过应用标识符(AI)对产品属性进行标识的代码,如批次、有效期、保质期等;通过全球位置码(GLN)对食品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及参与方进行标识;通过系列货运包装箱代码(SSCC)对食品的运输环节进行标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有关信息,采用UCC/EAN-128条码符号来表示(在终端销售环节,贸易项目采用EAN/UPC条码符号进行表示)。这样就建立了实施追溯的基础——以条码为基础的标签,为各个环节实施信息传递和交换提供依据。2、RFID技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77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识别的距离可达几十厘米至几米,且根据读写的方式,可以输入数千字节的信息,同时,还具有极高的保密性。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读写器(Reader):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天线(Antenna):在标签和读写器间传递射频信号。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读写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读写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77
采用RFID技术的标签俗称电子标签,与现在广泛应用的条形码技术相比,RFID标签除了可以省去人工操作,还具有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等优势。另外,由于电子标签上的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大,而且存储信息可以更改,因而它比条码的应用范围更广泛,使用起来也更方便。在食品安全的追溯应用中,RFID电子标签能带来更便利、安全、透明的使用。比如在食品或原材料源头由企业加入RFID标签,写入食品或原材料在源头的基本信息,如产地、出产日期、储存方法及食用方法等;从原产地出来的商品到达食品加工厂,加工厂再把加工好或包装后信息写入;检疫局写入检疫信息、仓储阶段写入入库信息;出库分销到地方代理机构,直到超市、餐饮、快餐以及饭店,再将这一层信息写入实现跟踪链的最后环节;最后食品到达餐桌。经过这个流程能实现个从整个链上可以追踪食品的各环节。RFID77
系统通过为每一件货品提供单独的识别身份及储运历史记录,从而提供了一个详尽而具有独特视角的供应链,实现了跟踪和追溯的目标。目前,有些国家采用RFID和条码结合来对肉食产品的生产、流通进行跟踪。具体方案是在动物的饲养阶段,用RFID芯片代进行跟踪,而等动物被屠宰上市,肉品包装再采用条码技术。在动物生长阶段使用RFID而不是条码,可以避免条码因动物活动而丢失或损坏,并且RFID标签在动物屠宰之后可以回收再使用。而被销售的肉品一旦发生质量问题,根据包装的条码就可以实现全程追踪和监管。不过,由于RFID目前在技术上还存在信号识别范围仍有限,金属和液态物体会干扰射频信号传播并影响阅读正确性等问题;在经济上还存在成本过高影响推广的问题;在标准上,还存在混乱现象,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统一标准,不像条码技术那样有一个全球统一的标准,各厂家推出的电子标签产品兼容性不高,因而阻碍了RFID产品的使用。随着新的RFID标签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会促使RFID标签价格大幅度降低,未来RFID标签将会有着更广泛的应用。3、EPCEPC(ElectronicProductCode,77
产品电子代码)是为了提高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成本而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可以实现对所有实体对象(包括零售商品、物流单元、集装箱、货运包装等)的唯一有效标识。EPC系统是一个非常先进的、综合性的和复杂的系统。其最终目标是为每一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它由全球产品电子代码(EPC)体系、射频识别系统及信息网络系统三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如下表所示:(1)全球产品电子代码编码体系全球产品电子代码EPC编码体系是新一代的与EAN·UCC系统的编码体系兼容的编码标准,它是EAN·UCC系统的拓展和延伸,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EPC系统的核心与关键。EPC77
代码是由标头、管理者代码、对象分类代码、序列号等数据字段组成的一组数字。具有科学性、兼容性、全面性、合理性、国际性、无歧视性等特性。(2)射频识别系统EPC射频识别系统是实现EPC代码自动采集的功能模块,由射频标签和射频识读器组成。射频标签是产品电子代码(EPC)的载体,附着于可跟踪的物品上,在全球流通。射频识读器与信息系统相连,是读取标签中的EPC代码并将其输入网络信息系统的设备。EPC系统射频标签与射频识读器之间利用无线感应方式进行信息交换,具有非接触识别、可以识别快速移动物品、可同时识别多个物品等特点。EPC射频识别系统为数据采集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人工干预,实现了完全自动化,是“物联网”形成的重要环节。(3)EPC信息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由本地网络和全球互联网组成,是实现信息管理、信息流通的功能模块。EPC系统的信息网络系统是在全球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EPC中间、对象命名称解析服务(ONS)和EPC信息服务(EPCIS)来实现全球“实物互联”。在由EPC标签、读写器、EPC中间件、Internet、ONS服务器、EPC信息服务(EPCIS77
)以及众多数据库组成的实物互联网中,读写器读出的EPC只是一个信息参考(指针),由这个信息参考从INTERNET找到IP地址并获取该地址中存放的相关的物品信息,并采用分布式的EPC中间件处理由读写器读取的一连串EPC信息。由于在标签上只有一个EPC代码,计算机需要知道与该EPC匹配的其它信息,这就需要ONS来提供一种自动化的网络数据库服务,EPC中间件将EPC代码传给ONS,ONS指示EPC中间件到一个保存着产品文件的服务器(EPCIS)查找,该文件可由EPC中间件复制,因而文件中的产品信息就能传到供应链上。从EPC的技术构成和特点可以看出,它作为条码技术的拓展和延续,实现了对单个物品全球唯一的标识,并利用RFID的技术优势以及互联网的便捷,构筑了世界万事万物交流沟通的“物联网”,已经成为EAN·UCC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EPC的出现,极大地丰富和扩大了EAN·UCC77
系统,对加强供应链跟踪与追溯、提高供应链透明度带来了革命性的手段。EPC可为每一单个商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以EPC软硬件技术构成的“EPC物联网”,能够使产品的生产、仓储、采购、运输、销售、及消费的全过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大大提高全球供应链的性能。因此,EPC系统在食品安全的追溯中,也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食品在生产阶段被贴上一个唯一的EPC标签,对单品包装以后放在托盘上,产品出库的时候有固定扫描器读取下来。在进入配送中心时,通过读写器把所有单品的信息,托盘的信息全部记录下来,实际上也实现了对商品的库存管理。从配送中心把食品运到零售店的时候,不管是在门店还是在仓库,通过读写器,可以把商品的信息再一次记录下来,在最后的零售阶段把产品的信息读写下来,这样就实现了产品的全程跟踪,并且处理的效率会更高。EPC系统是一个全球的大系统,供应链各个环节,各个节点,各个方面都可受益,但对低价值的识别对象来说,如:食品,消费品等,它们对EPC系统引起的附加价格十分敏感。EPC系统正在考虑通过本身技术的进步,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通过系统的整体改进使供应链管理得到更好的应用,提高效益,以便抵消和降低附加价格。目前,在全球共有90个终端用户和75个系统集成商进行EPC系统的测试,他们一起合作,整合EPC系统的产品标识,建立EPC实施方案。4、EPC与RFID的关系采用RFID77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高效管理,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因此对于供应链管理应用来说,RFID是一项非常适合的技术。但由于标准不统一等原因,该技术在市场中并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EPC产品电子代码及EPC系统的出现,使RFID技术向跨地区、跨国界物品识别与跟踪领域的应用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EPC与RFID之间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从技术上来讲,EPC系统包括物品编码技术、RFID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软件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多个学科技术,而RFID技术只是EPC系统的一部分,主要用于EPC系统数据存储与数据读写,是实现系统其他技术的必要条件;而对RFID技术来说,EPC系统应用只是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之一,EPC的应用特点,决定了射频标签的价格必须降低到市场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且某些标签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功能(如保密功能等)。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的RFID射频标签都适合做EPC射频标签,只是符合特定频段的低成本射频标签才能应用到EPC系统。EPC与RFID之间关系如下图所示:77
(三)信息交换技术在食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建立了追溯标签之后,还需要在各个环节之间建立无缝链接,实现标签信息传递和交换的关联管理,这样才能实现供应链全程的跟踪和追溯。否则,任何一个环节断了,整个链条就脱节了,也就无法实现可追溯的目的。而这需要数据交换的全球通用的技术标准来保证。为实现贸易伙伴间电子数据信息快速、准确、低成本、高效率的交换,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制定了电子数据交换(EDI: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的全球标准,它包括电子数据交换标准实施指南(EANCOM)和可扩展的商业标语言标准(ebXML)两个部分。EANCOM以EAN·UCC系统的编码体系(GTIN、SSCC、GLN等)为基础,是联合国EDIFACT(联合国有关行政、商业及交通运输的电子资料交换)标准的应用指南,是经过GS1简化而引入的。EANCOM提供了清楚的定义和说明,让EDI的应用更加简单便捷。EANCOM在全球零售业有广泛的影响,并已扩展到金融和运输领域。XML提供了通过因特网交换商业信息的标准,全球标准化组织开发的几个XML报文标准,全都使用标准代码,例如GTIN,GLN77
。从而在不论贸易各方所使用的软、硬件类型是否一致的情况下,使数据资料在互联网上可以快速、高效、准确地进行交换。此外,全球标准化组织还为ebXML电子商务的实施提出了整合全球产品数据的全新理念:全球数据同步(GDS:GlobalDataSynchronization)/全球数据字典(GDD:GlobalDataDictionary)。它提供了一个全球产品数据平台,通过采用自愿协调一致的标准,使贸易伙伴彼此间在供应链中连续不断的协调产品数据属性,共享主数据,保证各数据库的主数据同步及各数据库之间协调一致。EAN·UCC编码体系的GTIN、GLN、GDD等标准使全球供应链中产品的标识、分类和描述一致性成为可能,而GDS提供了实施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它的实质就是要在供应链上建立一种无缝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机制,而这正契合了可追溯的信息关联管理的需求。(四)物流跟踪技术前面提到,只有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间有效链接起来,才能实现可追溯,这种链接是通过食品的物流运输来实现的。食品尤其是生鲜食品,对温度等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对物流运输的要求就比较高。因此,物流运输过程的管理对食品的安全来说就非常重要,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来监控、管理食品物流运输过程,使之能够高效进行。同时,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也能够对运输环节进行追溯。77
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eographicalPositionSystem)提供了对物流运输过程进行准确跟踪记录的技术。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地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无论它来自数据库、电子表格文件或直接在程序中输入)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其显示范围可以从洲际地图到非常详细的街区地图,显示对象包括人口、销售情况、运输线路以及其他内容。GPS是一种先进的导航技术,它由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构成,发射装置由若干颗位于地球卫星静止轨道、不同方位的导航卫星构成,不断向地球表面发射无线电波。接收装置通常装在移动的目标(如车辆、船、飞机)上,接收装置接收不同方位的导航卫星的定位信号,就可以计算出它当前的经纬度坐标,然后将其坐标信息记录下来或发回监控中心。地面监控中心利用GPS技术可以实时监控车辆等移动目标的位置,根据道路交通状况向移动目标发出实时调度指令。GPS77
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天候优势的导航定位、定时、测速功能,由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用户接收系统三大子系统构成。GPS主要用来实时采集、定位目标点的地理坐标,GIS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支持下存储、分析、处理、输出空间地理信息的系统。GIS可以用来管理和应用由GPS获取的坐标位置数据;而GPS可以为GIS高精度快速地采集数据源,也可为GIS提供实时的监控对象。二者紧密联系,共同开创和深化更多领域的空间应用。在物流运输中,GIS/GPS技术可以对车辆进行定位、跟踪、监控。物流运输过程也就是物品空间位置转移过程,涉及到的商品的运输、仓储、装卸、送递等处理环节。运用GIS/GPS技术,不仅可以对运输车辆进行实时跟踪、监控,还可以对车辆温度进行监控、调整。该技术还能根据实时跟踪状况,计算出最佳物流路径,给运输设备导航,减少运行时间,降低运行费用。因此,GIS/GPS技术可以在可追溯系统中,对商品的物流过程进行全程跟踪记录,提供实施追溯的信息基础。77
5.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含市场风险分析、推广应用前景及产业化可行性)5.1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5.1.1经济效益一、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是产品质量的提高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安全食品供应链的全程跟踪和追溯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比如,“放心猪肉”每千克价格一般比普通猪肉高几元。另一方面是节省生产成本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基于RFID技术的食品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减少人手,节省人工工资;通过对产品个体的监测和精细饲养可以节省饲料,降低生产成本;应用RFID可以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实现信息共享,完善监控手段,减少隐性成本。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加大我国食品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四、有利于打破国际贸易壁垒 在食品供应链中采用RFID技术,可以满足当前一些国家对食品质量安全跟踪与追溯的基本要求,从而打破国外因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而设置的贸易壁垒,提高我国出口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五、促进全球贸易一体化。77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在食品物流各个环节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标识体系,实现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正确标识,增强农产品来源的可靠性和信息传输处理速度,为电子商务和全球贸易一体化奠定基础。5.1.2社会效益一、从国内来看通过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可识别出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实行产品召回或撤销,获得更具可信度的信息,由此有利于食品链过程的透明化,提高食品安全,并增强食品链不同利益方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它包括两个途径:一是从上往下进行追踪,即从农场、食品原材料供应商、加工商、运输商到销售商,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查找质量问题的原因,确定产品的原产地和特征;另一种是从下往上进行追溯,也就是消费者在销售点购买的食品发现了安全问题,可以向上层层进行追溯,最终确定问题所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问题召回。食品企业承担追溯责任77
据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我国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的基础设施薄弱,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加上当前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农药、兽药滥用得不到有效管理,导致农产品和畜产品农药、兽药残留和污染问题严重,特别是掺杂使假等不法行为更使食品安全雪上加霜。正因如此,如果食品信息不全,很可能导致消费者对其缺乏信任。同时,生产者因为分散经营,产品无标识,也难以追究责任。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制约,但这是一项长期渐进的工作。在当前的条件下,由食品加工流通企业来承担这样的责任,显然是最为便捷有效的。企业作为明确的市场责任主体,可以以自己的信誉来监督生产者,并以此向消费者担保。这是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所以,一旦建立了这样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明确了食品的来龙去脉,无疑是给消费者吃下一枚食品安全的定心丸。具体表现为:1、借助全球统一标识管理平台促进我国食品质量的控制。2、强化产业链各企业责任,扶正抑劣,有力的保护企业信誉。通过实施追溯能够查询到市场上流通的产品源头信息,切实找到产品质量负责人,迫使有安全隐患的企业退出市场,而生产质量好的企业也可以建立信誉。3、帮助企业寻找危害的原因与风险的程度,通过管理将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4、给与消费者知情权。消费者能够通过终端查询系统查到食品的来源地以及食品种植、生产、加工、运输等情况进行查询,并决定是否购买。 5、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77
发现食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时,能够利用RFID技术快速地反应、追本溯源,确定问题所在,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的问题。 6、提高消费者的信心 消费者和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之间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消费者在购买时对食品信息知之甚少。通过RFID技术,消费者可以清楚地了解购买产品的信息,提高消费者对购买食品的放心程度,促进食品的销售。二、从国际的形势看来实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同样是刻不容缓。欧盟、美国早已率先提出建立一个系统,对出口到当地的食品进行跟踪和追溯。欧盟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欧盟内销售的牛肉制品和生鲜水果、蔬菜都要具有可追溯功能,以保证饮食安全卫生。同时要求出口到欧盟的肉类产品从2005年1月起必须具备可追溯功能,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该法令实际上对食品制造业形成了新的技术壁垒。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也要求在美国国内和外国从事生产、加工、包装或掌握人群或动物消费的食品部门,于2003年12月12日前向该局进行登记,以便进行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由于这一体系最早由欧盟和美国提出,所以,如何适应欧盟和美国的新法规要求就成了世界各主要食品出口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更进一步讲,建立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体系已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要求。提高了全球供应链的效率77
实施食品安全可追溯性工作,可以快速地查出问题食品的来源,缩小问题食品的范围,减少损失。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AN·UCC系统)对食品进行食品安全可追溯性的工作。采用EAN·UCC系统对食品进行跟踪与追溯的优点在于它利用了现有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这套系统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全球供应链中的零售业和物流业,避免了众多互不兼容的系统所带来的时间和资源的浪费,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避免造成供应链的迟缓和不确定性。采用全球统一的标识系统,即大家采用一个共同的数据语言可以实现信息流和实物流快速、准确地无缝链接。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00万家公司和企业加入到了这个全球统一标识系统中,在制造业、商业、物流、医疗卫生、出版、金融保险和服务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全球供应链的效率。这些企业中不乏食品企业,这些食品企业可以将已经获得的厂商识别代码应用于其产品的追溯,而不必再开发新的可追溯系统。目前在法国100%上市销售的牛肉产品均采用这套追溯系统,在澳大利亚和日本也是如此。采用EAN·77
UCC系统对食品原料的生长、加工、运输、仓储及零售等供应链环节的管理对象进行标识,并相互连接,然后将这些标识用条码与人工可识读方式表示出来。一旦食品出现卫生安全问题,可以通过这些标识进行追溯,准确地缩小食品安全问题的范围,查出问题出现的环节,可追溯到食品的源头。例如,如果牛肉产品出现了问题,可以追溯到牛的出生地、饲养地,直至个体牛;如果蔬菜出现了问题,可以追溯到蔬菜生长的田地。这样就可以阻断这些地方的货源流入市场,然后进行有效的治理。EAN·U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就像一条纽带,将食品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信息连接在一起。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食品的卫生安全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卫生问题非常严重,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将来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也将面对进口国法律法规的限制。因此,农产品的质量追溯问题,引起了各方的重视。5.2推广应用前景分析(产业化可行性)5.2.1物联网的发展 从产业链内部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来看,物联网的价值链与通信产业较为相似。通信产业的价值链形式可进一步细化为“设备制造商一网络运营商一业务服务提供商一用户一终端设备提供商”。在通信产业发展的初期,通信设备是信息技术发展和通信服务的重要承载物,消费者对于通信服务的需求主要显性化为对于终端通信设备的需求,而网络运营商仅仅扮演着提供通信服务的辅助角色。尽管各类企业都有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的驱动力,但是随着产业的不断成熟、制造成本下降和用户资源的集中,网络运营商逐渐在产业链中形成了强大优势和控制能力,扮演着资源整合者的角色。 物联网产业的价值链形态可细化为“77
传感网络设备制造商一传感网络运营商一物联网服务提供商一商家一用户一传感终端设备提供商”。由于产业链下游价值增溢的存在,未来物联网产业链的构架同样可能打破专业化分工,产业链中的企业会尽可能地向最终消费者延伸业务。问题在于由谁来主导产业链的整合。从目前的产业发展态势来看,物联网作为一个刚刚显露雏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基础还不够牢固、商业模式还未能形成,传感设备制造商、传感网络运营商和物联网服务提供商等都在分头寻求突破,相互间缺乏有机联系。由于在传感设备领域相关技术标准的不成熟,设备商提供商,包括网络设备制造商和终端设备提供商充当着产业发展先锋的角色。一方面他们积极拓展客户资源,整合行业客户需求,另一方面以产品为中心,通过与服务提供商合作,开发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并通过相对成熟的电信运营商网络,形成最终的整体解决方案。这种以设备产品为中心的产业协作模式对于客户需求可以进行及时、准确的把握,但是由于市场分散、资源控制能力弱和融资能力差等原因,设备制造企业难以得到规模化的发展,产业链的整合难度较大。尤其是设备制造商对产业链的主导,造成服务提供商的商业模式创新明显滞后于传感设备和基础网络所能提供的技术可能性或解决方案,使潜力巨大的物联网应用市场难以大规模启动。77
因此,我国物联网产业应当迅速进入下一个阶段,即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和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阶段,由以设备制造商为核心转变为主要依赖网络运营商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开发应用商业模式。而由于传感基础网络是由已经相当成熟的基本通信网承担,整体解决方案可以说已经是水到渠成,所以服务提供商的应用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前物联网发展的关键点。这样看来,下一步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以技术发展的基本方向为依据,以推动服务提供商的应用服务创新为重点,确定物联网的基本商业模式,以商业模式整合物联网产业链,以市场创造带动新一轮技术升级和网络建设。政府推动物联网发展的政策重心,也应当抓住关键契机,提供引导机制,适时转移到鼓励和支持服务提供商开拓应用市场和开发商业模式上来。 国外的经历也给我们以启示。早在2004年,一些发达国家的电信运营商就已经推出了基于物联网的业务应用,例如法国电信和英国沃达丰均推出了M2M服务产品,包括办公室设备互连,电子抄表,安全监控,自动售货机和供应链车辆跟踪,等等。但是由于市场分散、市场开发能力弱和其他技术、设备和服务等原因,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应用并未能够在其他领域得到大规模发展。我国物联网产业虽然起步不久,但传感设备制造进展迅猛,传感基础网络已经相对发达,随着成本、标准、关键技术和安全隐私等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就显露出来,应用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滞后正在成为制约物联网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事实上,在国内的物联网应用实践中,已经涌现出一批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市场应用创新和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案例。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中经汇通独创的商业模式为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77
我国是目前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物联网发展。 5.3项目实施的风险分析(含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等)5.3.1市场风险一、目前,物联网的基础工业还不在中国,发展越快,最后越容易给外国人准备一个大市场。虽然目前国内已经做了很多应用,但其中的芯片、传感器等基础硬件基本上都是进口的国外厂商产品,真正我国自己核心知识产权的东西并不多,做集成的多,原创的少。二、物联网成为关注的焦点,竞争压力巨大。三、如果缺少政府和资本的支持,中国本地企业的努力将面临很大挑战。四、由于物联网大都是垂直的细分行业市场,所以无论是传感器还是应用,都种类繁杂,细分规模偏小,难以支撑企业的研发投入,往往陷入“大公司不愿投,小公司投不起”的僵局。就目前而言,公司收入还主要依赖于手机、消费数码等行业的关联应用,物联网的盈收还不能实现。77
5.3.2技术风险:一、在芯片、传感器、云计算等物联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中国还远远落后,部分领域甚至未实现“零的突破”。二、“现在做的应用,大都是为外国公司做嫁衣。”,在传感器领域,基本上都是国外巨头垄断,国内少数几家厂商,也大多是在国外的芯片基础上加工,在操作系统,在中间件、在云存储、在云计算等各个环节,中国厂商都远居下风,“现在的应用很多都是用外资的产品和应用,本土公司只是做关系,做集成。”这一差距并非短期内可以弥补,物联网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它并不是凭空出现,而是传统IT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集成。在国外已发展数十年的传感器等领域,中国近乎空白,因此,物联网热潮甚至放大了中国传统IT业与国际领先厂商的差距。三、中国的信息产业目前非常缺乏核心专利。半导体专利国外企业占85%,电子元器件、专用设备、仪器和器材专利国外企业占70%。无线电传输国外企业所占比例高达93%,移动通信和传输设备国外企业也占到了91%和89%。四、“物联网常用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尤其是被动式的RFID,也极有可能出问题。”77
在目前的安全体系下,除了身份证等高度加密的应用外,绝大多数的RFID信息,都可以轻易地被所有信息采集设备读取。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其个人信息,甚至财产。五、其他的技术方式,比如无线传感器或能解决这一问题。不过,一些人士表示,物联网的基本构架就是建立一个信息采集网络,然后根据外界要求反馈或接收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技术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5.3.3管理风险一、当前我国对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认识和应用还非常有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信息化程度低实施食品安全可追溯对信息技术管理要求较高,而我国目前食品生产主体多为中小企业或分散农户,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比较落后,资金实力有限,企业的规模和实力限制了对相关技术的采用。这些导致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可追溯系统确有困难。2、食品供应链的协调难度大77
实施食品可追溯需要供应链各方的共同参与,就供应链全过程中的产品及其属性信息、参与方信息等,进行有效的标识达成一致,形成普遍共识。我国的食品行业,不仅生产企业比较分散,而且多种食品流通渠道如传统的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与现代的连锁超市并存,而且前者还占有相当比例,这种状况增加了供应链的复杂程度和实施可追溯的难度。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我国以《食品卫生法》为主导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均是对食品生产经营的某个环节或某类产品的专门规制,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另外,现行相关法律的有关规定严重落后于国际标准和现实需要,为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这种情况使得可追溯的实施缺乏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4、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有待改善我国对食品供应链的监管体制采取的是“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管理体制,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不同部门分别负责不同的环节。这种监管主体多元化的体制在明确监管权限的同时,也带来了体制不畅,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联动,影响监管效率。监管力量上的分散,难以形成对食品供应链的系统化监管,对推动实施食品安全的可追溯,起不到有效的推动作用。5、有关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的推广应用不够普及当前,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标准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标准滞后、缺失、交叉重复、甚至相互矛盾等问题,这既不利于有关部门的监管,也不利于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在商品、物流、信息化的软硬件设施等方面,也存在相关标准不统一,形式多样等问题。二是我国的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问题,主要是我国的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或者是对于国际标准有规定的,我国尚未建立相关标准。6、实施可追溯的成本问题77
实施食品安全的可追溯,需要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进行标识,建立可追溯的标签,无疑会给参与企业带来成本的增加,在短期内难以看到回报的情况下,企业是没有动力去建设可追溯系统的。另外,即便建立了可追溯系统,必然会带来企业产品价格的提升,这对企业的市场竞争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些因素就成为企业实施可追溯的顾虑所在。7、全社会对可追溯的了解不够虽然民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非常高,但对实施可追溯来保障食品安全得知识了解还非常少,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可追溯的推广和实施。二、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出现了若干问题。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的管理模式同单个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传统模式的矛盾。传统企业管理的立足点是单一企业,由于企业间信息缺乏交互性,导致在有业务关联的各企业之间的利益具有排他性。这种供应链的分裂也导致了竞争关系的效力损失。77
许多部门和企业未按照标准的字段、类型和长度建立商品信息数据库,从而影响了供应链成员的信息交换和共享。由于供应链缺乏足够的可视性,许多企业将本应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共享的信息,当作企业宝贵的信息资源加以保密,造成信息流的人为阻滞而中断,使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实时共享成为不可能。由于供应链管理技术实施费用太大,企业自身实力有限,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管理的非标准化导致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之上的管理软件在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供应链管理技术并未得到有效的应用。为了应对顾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供应链成员之间常常建立动态联盟。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和协调供应链成员的作业计划。动态联盟的暂时性和非静态性,也导致无法建立稳定、统一的业绩标准,缺乏整体监控。 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价值成为很多企业家与学者追求的目标。1、国家安全 中国大型企业、政府机构,如果与国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如何确保企业商业机密、国家机密不被泄漏?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国家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个人隐私77
在物联网中,射频识别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在射频识别系统中,标签有可能预先被嵌入任何物品中,比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物品中,但由于该物品(比如衣物)的拥有者,不一定能够觉察该物品预先已嵌入有电子标签以及自身可能不受控制地被扫描、定位和追踪,这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问题受到侵犯。因此,如何确保标签物的拥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便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以至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政治和法律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从技术上和法律上予以解决。造成侵犯个人隐私问题的关键在于射频识别标签的基本功能:任意一个标签的标识(ID)或识别码都能在远程被任意的扫描,且标签自动地,不加区别地回应阅读器的指令并将其所存储的信息传输给阅读器。这一特性可用来追踪和定位某个特定用户或物品,从而获得相关的隐私信息。这就带来了如何确保嵌入有标签的物品的持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的问题。3、商业模式 没有创新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很难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目前物联网的主要模式还是客户通过自建平台、识读器、识读终端,然后租用运营商的网络进行通信传输,客户建设物联网应用的主要目的还是从自身管理的角度进行信息的收集,在这其中典型的应用就是电力远程监控,特别是电力变压器远程监控和远程抄表的应用。这个是随着电力行业的重视和管理的要求带来,也带动了电力行业的物联网业务应用,但是整个投资及运维的成本压力就都在电力公司身上。因此电力公司就是属于这么一种目前典型的商务模式77
1、客户全部自建模式:客户建设包括业务平台、终端识读器、识读终端标识,同时租赁运营商的通信网络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客户承担了物联网平台的全部费用,客户的投资压力大,需要有充足的资金链保证。这种模式下的物联网应用一般来说都有其私密性要求,行业性特点足,其识读器和识读编码都有极强的个性化,跨行业的拓展性难。典型的代表有电力行业的电力远程监控、水利行业的水文监控、环保行业的污染源监控。 2、平台租赁运营模式:平台运营商搭建公共平台,客户无需建设平台,只需要承担物联网识读器和物联网识读标识的费用,并支付相关通信费用。GPS车辆定位、视频监控在这个模式下使用得最多,当然也不排除由通信运营商搭建相关公共平台,但是对于客户来说平台搭建成本得到了均摊,建设成本能够降低较多。 3、广告模式:由平台运营商搭建公共平台、物联网识读器和物联网识读标识,然后租赁给广告商进行运营,广告商通过广告收入来支付物联网平台运营费用。由于物联网的物品管理可以做到精细化,因此也越来越成为广告商看好的一个渠道,象出租车、公交车的移动LED(电视),楼宇、营业厅的移动广告机等。77
4、政府BOT模式:由运营商搭建公共平台,项目运营商自行建设物联网识读器和物联网识读标识,同时支付给运营商相关通信费用,通过项目的运营收入来支付相关费用。比较典型的例子就象公共停车位的收费管理,通信运营商搭建停车场管理的平台,并制定相关规范,项目运营商通过BOT模式建设相关公共停车场的收费系统,通过公共停车位的收费来补贴相关设备及通信费用。 5、移动支付模式:由客户进行相关平台的建设,并自行搭建相关设备,租赁通信运营商的网络,通过现金的佣金进行相关费用的贴补。目前这个应用主要集中在银行的移动POS应用,目前通信运营商也开始通过移动支付和一卡通的应用开始介入该市场。4、政策法规 物联网不是一个小产品,也不是一个小企业可以做出来,它不仅需要技术,更牵涉到各个行业、产业,需要多种力量的整合。因此对于复杂的物联网,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立法上要走在前面,要制定出适合这个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政府必须要有专门人和专门的机构来研究和协调,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发展。5、技术标准77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标准化问题解决的非常好,全球进行传输的协议TCP/IP协议,路由器协议,终端的构架与操作系统,都解决的非常好,因此,我们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使用电脑,连接到互联网中去,很方便上网。物联网发展过程中,传感、传输、应用各个层面会有大量的技术出现,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如果各行其是,结果将是灾难的,大量的小而破的专用网,相互无法联网,不能形成规模经济,不能形成整合的商业模式,也不能降低研发成本。因此,尽快统一技术标准,形成一个管理机制,这是物联网马上就要面对问题;这和第一问题相关联,政府应该有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和协调,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统一、协调标准。6、管理平台 物联网是什么?我们经常会说RFID,这只是感知。物联网的价值在于网,而不在于物。传感是容易的,但是感知的信息,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不能进行管理和整合,那网络就没有意义。因此,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庞大的,综合的业务管理平台,把各种传感信息进行收集,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进行有指向性的传输,是一个大问题。一个小企业都可以开发出传感技术和传感应用。但小企业没办法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高效网络。没有这个平台,各自为政的结果一定是效率低,成本高,很难发展起来,也很难起到效果。 这个平台,电信运营商最有力量与可能来建设,这个过程中,也许会有新的管理平台建设与提供者出现。平台的建设者会在未来的物联网发展中,取得较好的市场地位,甚至是最大受益者。7、安全体系77
物联网目前的传感技术主要是RFID,植入这个芯片的产品,是有可能被任何人进行感知的,它对于产品的主人而言,有这样的一个体系,可以方便的进行管理。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其他人也能进行感知,比如产品的竞争对手,那么如何做到在感知、传输、应用过程中,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为我所用,却不被别人所用,尤其不被竞争对手所用。这就需要在安全上下功夫,形成一套强大的安全体系。现在应该说,会有哪些安全问题出现,如何应对这些安全问题,怎么进行屏蔽都是一些非常复杂的问题,甚至是不清晰的。但是这些问题一定值得注意,尤其是这个管理平台的提供者。安全问题解决不好,有一天可能有价值的物联网会成为给竞争对手提供信息方便的平台,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大的打折扣,也不会有企业愿意和敢于去使用。8、实际应用物联网的价值不是一个可传感的网络,而是必须各个行业参与进来进行应用,不同行业,会有不同的应用,也会有各自不同的要求,这些必须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开发。这些应用开发不能依靠运营商,也不能仅仅依靠所谓物联网企业,因为运营商和技术企业都无法理解行业的要求和这个行业具体的特点。很大程度上,这是非常难的一步,也是需要时间来等待。需要一个物联网的体系基本形成,需要一些应用形成示范,更多的传统行业感受到物联网的价值,这样才能有更多企业看清楚物联网的意义,看清楚物联网有可能带来的商业价值,也会把自己的应用和业务与物联网结合起来。77
6.计划实施年限、经费预算及来源渠道6.1年度计划6.2经费预算6.3经费来源7.必要的支撑条件、组织措施及实施方案7.1必要支撑条件77
7.1.1实施食品追溯的管理基础实施食品安全追溯,除了需要相关的技术保证以外,还需要供应链各个方面的参与和配合,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就无法实施跟踪与追溯。这就要求对供应链的生产、加工、运输、配送、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保证在每个环节能够进行标准、真实、准确的信息标识,并能够将这些信息安全、快速地传递给下一个环节,使得对商品的跟踪成为可能,也为以后的追溯奠定基础。以蔬菜、水果的供应链来说,主要经过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生产环节77
蔬果生产环节,由生产者对产品有关信息进行标识,包括生产者代码、产品名称、等级、尺寸、产地、净重、批号等信息。只有当生产者具有相当的规模,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较高,在生产环节建立信息标识才有可能。当前我国的蔬果等农产品生产,绝大部分由千家万户的个体农民进行,生产比较分散,科技应用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因此,从农产品生产环节实施跟踪,一方面要推动农民与有关企业建立合同生产,定向生产,建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以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要推动蔬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科技化、标准化水平。目前,我国有相当部分经营生鲜农产品的连锁超市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和采购基地,如北京京客隆超市,福建永辉超市,山东家家悦超市等,这就具备了从生产环节进行信息标识跟踪的基础条件。加工/包装环节这一环节,将根据蔬果产品的质量、尺寸、色彩进行分级,包装成物流单元,并利用生产环节传递过来的标识信息,生成所需信息的条码标签。按照需求不同,可以生成箱/盒标签和托盘标签两种标签。如果产品要进行分销和零售,就生成箱/盒标签,标签要包含:GTIN、批号、包装日期、国家批准号码或供货商全球位置码、原产国(地)、农田代码(可选)、收获日期(可选)等。如果产品要进行仓储和物流运输,就生成托盘标签,标签要包含:SSCC、物流单元内贸易项目的GTIN、物流单元内贸易项目的数量、托盘化日期、净重、毛重、原产国(地)、农田代码(可选)等。仓储/运输环节蔬果等生鲜产品在仓储/运输过程中也很容易发生变质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仓储/运输环节的信息如仓储/运输的主体、位置、时间等进行标识和记录。可以通过条码标签、RFID技术、GIS/GPS技术等来实现对仓储/77
运输过程的跟踪。分销/零售环节在这一环节,承载产品信息的条码标签要能够通过POS扫描,采集有关信息,这些信息进入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并保证能够随时调用和分析。对于蔬菜、水果这些规格、重量不固定的产品,有时还要在这个环节进行再次加工包装,就要采用店内条码。这个环节的标签要包含以下内容:产品名称、分级/分类、原产国(地)、重量等内容。当销售出去的商品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根据条码信息,进行追溯,快速、准确地锁定问题出现的环节,找出原因。另外,在这一环节,一些基本的管理手段和原则,如批次管理、单品管理、先进先出、货位管理等,都将有助于实现食品的可追溯。以上这个几个环节必须协调进行,各方应各负其责地提供正确的条码数据信息,确保记录与维护这些信息的安全、真实和准确。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整个过程就中断了。所以,各方应就各自所标识的信息、方式等达成协议,采用国际通用的有关标准来进行。7.1.2软件业为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提供支撑7.1.3政府、政策支撑 中国将采取四大措施支持电信运营企业开展物联网技术创新与应用。这些措施包括:77
1.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创新。同时结合物联网特点,在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时,研发和推广应用技术,加强行业和领域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应用技术为支撑突破应用创新。 2.制订中国物联网发展规划,全面布局。重点发展高端传感器、MEMS、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网节点、传感器网关;超高频RFID、有源RFID和RFID中间件产业等,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终端和设备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 3.推动典型物联网应用示范,带动发展。通过应用引导和技术研发的互动式发展,带动物联网的产业发展。重点建设传感网在公众服务与重点行业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确立以应用带动产业的发展模式,消除制约传感网规模发展的瓶颈。深度开发物联网采集来的信息资源,提升物联网的应用过程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4.加强物联网国际国内标准,保障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满足产业需要,形成技术创新、标准和知识产权协调互动机制。面向重点业务应用,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建设标准验证、测试和仿真等标准服务平台,加快关键标准的制定、实施和应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整合国内研究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国内自主创新研究成果推向国际。77
7.1.4其他支撑物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各方的参与。其中,政府是创新基础设施的重要引导和推动者,比如欧盟通过政府搭台、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创新基础设施来服务用户,激发市场及社会的活力。用户是创新2.0模式的关键,也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而用户的参与需要强大的创新基础设施来支撑。物联网的发展不仅将推动创新基础设施的构建,也将受益于创新基础设施的全面支撑。作为创新2.0时代的重要产业发展战略,物联网的发展必须实现从‘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再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转变。7.2组织管理的措施7.3组织实施的方案8.说明9.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意见7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养殖专业合作社可行性研究报告
- 基于北斗的X市应急管理能力增强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药配方颗粒及提取物产业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县移动办公楼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农业综合开发核桃基地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商业街可行性研究报告
- 医疗污水处理成套设备成果转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住宅小区Ⅰ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垃圾填埋场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药神安胶囊工艺改进及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县幼儿园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养殖专业合作社肉羊围栏养殖建设项目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
- 住宅小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医疗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
- 垃圾填埋场市垃圾处理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塑胶颗粒废旧轮胎回收处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 县职业中学教辅用房建设项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