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00 KB
  • 34页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X省X市2012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X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项目概要---------------------------------11.1项目背景--------------------------------------11.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21.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31.4效益------------------------------------------31.5组织领导与管理--------------------------------4第二章项目区概况-------------------------------52.1自然概况--------------------------------------52.2社会经济情况----------------------------------72.3基础设施--------------------------------------8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93.1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9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9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2第四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134.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134.2项目区供水量、需水量及供需平衡分析------------13 第五章规划设计----------------------------------135.1指导思想、工作思路----------------------------135.2选项原则--------------------------------------145.3建设标准--------------------------------------155.4技术方案优化选择------------------------------175.5规划布局--------------------------------------17第六章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176.1开发任务--------------------------------------176.2建设内容--------------------------------------18第七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207.1投资估算--------------------------------------207.2资金筹措--------------------------------------217.3群众投工投劳----------------------------------21第八章综合效益分析-----------------------------228.1社会效益--------------------------------------228.2生态效益--------------------------------------238.3经济效益--------------------------------------248.4经济评价--------------------------------------25第九章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289.1项目组织机构设置------------------------------289.2实施管理--------------------------------------289.3工程运行管理与维护----------------------------28第十章环境影响与评价---------------------------29 10.1环境现状分析---------------------------------2910.2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29第十一章结论与建议-----------------------------3011.1可行性研究结论------------------------------3011.2问题和建议----------------------------------30附录(一)附表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概要表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表(二)附件1.项目公示2.农民筹资筹劳意见书3.水资源评估论证报告4.林业措施实施方案(三)工程估算1.水利措施工程投资估算2.田间路工程投资估算3.管护房工程投资估算(四)附图:(见图集)1.X市2012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X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位置图2.X市2012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X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现状图3.X市2012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X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规划图 4.渠道及衬砌设计图5.育苗大棚设计图6.田间路设计图7.管护房设计图X市农业综合开发2013年X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估算书第一章项目概要1.1项目背景按照我省“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现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通过土地治理来改造中低产田,以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提高粮食产量,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X 省西部地区,是我国东北西部松嫩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坦,耕地后备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是X省乃至全国最具农业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但该区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农牧交错带和环境变化敏感带,土地盐碱化、沙化和草原退化的“三化”问题日益突出,是制约X省西部地区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出发,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为根本,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目标,X省做出了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重大战略决策,并得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根据X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文件吉农发【2011】54号关于印发《2012年X省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的有关规定,本着“增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以西部土地整理工程为依托,以X省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粮食增产为主线,利用现有资源优势,集成现代农业技术,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任务。2012年X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项目区选择在X乡的姜家围子村,X灌区二分干渠控制范围内的支渠Ⅱ-2-9和支渠Ⅱ-2-11控制的灌溉面积。X灌区为国家重点项目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中。X灌区位于松嫩平原西部嫩江下游右岸,X省X市东半部。东为嫩江一级阶地组成的X台地,西为X市安广及平安镇所在的台地;北临洮儿河口的月亮泡水库,南抵霍林河末端北岸及其河口至查干湖。地理坐标为北纬45°20′~45°40′,东经123°45′~125°00′,行政区为X 市所辖的红岗子、两家子、太山、联合、乐胜、大榆树、西大洼、安广、新平安等乡镇和草原站的部分地区。幅员面积为329万亩。X灌区水田灌溉面积为54.84万亩,旱田灌溉面积4.89万亩。X灌区在北起月亮湖,南至查干湖的X古河道盐碱区域,将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规模综合性农业灌区,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经济区。无论从灌区总规模,还是从产业综合性,以及整治恶化的盐碱生态环境的范围看,将是整个东北地区前所未有的世纪工程。X灌区一分干,东至总干渠和太山镇高家村高家窝棚屯旱地,西至安广镇胜利村及龙泉泡,南至两家子镇两家子村旱地及珲乌铁路,北至长春至白城公路。一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23°47′56.2″至124°02′49.5″,北纬45°31′51.4″至45°36′39.1″之间,项目区南北长约10km,东西宽约20km,总面积为7701.43ha。建设规模6779.23ha。一分干总长18.202km。包括7条支渠,总长度25.5km;36条斗渠,长度48km。1.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范围:项目区选择在X乡的姜家围子村,X灌区二分干渠控制范围内的支渠Ⅱ-2-9和支渠Ⅱ-2-11控制的灌溉面积。规模:中低产田改造1万亩。主要建设内容:水利措施:修建毛渠11.55公里,毛渠衬砌11.55公里。农业措施:增施农家肥1.8万立方米,客土1.614万立方米,育苗大棚40栋,管护房838平方米,砼硬化路3.1公里。林业措施:植农田防护林135亩。科技措施:建沼气池40处。 1.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3.1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估算990万元,其中:水利措施281万元,农业措施630万元,林业措施30万元,科技措施20万元,其他工作措施29万元。1.3.2资金筹措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的通知(财发[2010]46号)有关规定,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农村集体和农民筹资投劳几方面构成,其投资比例为1:0.4:0.1。资金来源安排:中央财政资金66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64万元,农民自筹资金66万元。1.4效益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实现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完善一整套全新的农业基础设施,建成了一片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可灌、涝能排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实施后,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极大地改善项目区内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营规模化,也使其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项目实施后,农民科技意识将普遍增强,并可充分利用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大大提高项目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能进一步降低农民的经营成本与风险,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1.5组织领导与管理1.5.1组织领导X市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农业的副市长担任,成员由各涉水、农、林局一把领导担任,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X市农发办,同时抽调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参加工程建设。1.5.2项目管理项目实施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工程建设标准进行,在工程建设上,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政府采购制,工程招标制和项目监理制。在资金管理上,实行县级报帐制,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三专、四定、五统一”,会计电算化管理,并及时邀请审计部门和上级农发部门对资金使用进行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项目建设完工后,办理好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对各项工程进行编号登记。向上级农发部门申请工程竣工验收。提交验收申请及竣工报告,验收合格后,项目交给X市X乡,X乡负责调度运用和日常维护管理。第二章项目区概况2.1自然概况2.1.1地理位置及范围项目区位于X乡的姜家围子村,X灌区二分干渠控制范围内的支渠Ⅱ-2-9和支渠Ⅱ-2-11控制的灌溉面积。2.1.2水文地质及气象 (1)水文地质X市水资源充足,境内“一江两河”(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环绕,年均过境水量207.7亿立方米,水域面积109.5万亩,占总面积的15.0%,在X省处于第二位,其中可养鱼水面占42.6%。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最大的月亮湖水库蓄水10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3.2亿立方米/年,主要包括潜水、第一承压水、第二承压水。潜水分布较广,埋藏于第三纪亚沙土层,深度2-10米,涌水量3-15吨/时。第一承压水埋藏于第四纪地层砂砾中,埋藏深度90-130米,涌水量60-130吨/时。农田灌溉用水主要取自第一承压水,水质较好,经抽样化验分析,符合我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及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0-2000)和无公害食品水质标准(NY5010-2001),适合人畜饮用和农田灌溉要求。(2)气象特征本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比较充足,全年太阳总幅射量为125.6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多达301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8%,全年平均气温为4.3℃,全年无霜期一般在5月8日-9月23日,长达137天。降雨偏少,全年平均降雨量为413毫米左右,大部分集中在夏季,6-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80%,春季仅占全年降雨量的9.5%,但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大风次数多,主要发生在春季,风速>17米/秒的大风主要发生4-5月份,占全年的80%,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49毫米 ,最大冻层深度为1.8-2.0米。2.1.3地形、地貌及土壤本区位于松辽平原中西部,地势东南部高,西北部低,地势平坦开阔;区内地貌按成因类型及形态分为:人工堆积地形和微波状岗地。地面微波起伏,宽度较大,分布呈岛状、条带状,部分已形成浅碟形低洼地。土壤多为淡黑钙土、草甸土、盐土、碱土等,通过开发种植水稻,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资源利用价值。2.1.4水资源项目区供水统一由X灌区提水站提取嫩江水,通过一分干渠供水到项目区,水量能满足项目区作物需水要求。2.1.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项目区总幅员面积5753公顷,耕地面积210公顷,草原面积2705公顷,新整理开发水田1371公顷。项目区土壤主要有淡黑钙土、草甸淡黑钙土、盐化草甸淡黑钙土、草甸土、盐化草甸土、盐土等。2.1.6主要自然灾害项目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为旱灾、风灾、涝灾。(1)旱灾从X气象站的资料上看,本市旱灾的机率为1.4年一遇,可见旱灾在我市是经常发生。旱灾多以春旱为主,由于冬季降雪少,春耕时,春风大,降水少,蒸发量强。播种时必须抗旱播种,否则种不上地或不出苗、缺苗,补种现象经常发生。 (2)风灾风灾也是项目区自然灾害之一,尤其是春季大风是造成耕地被风蚀的主要因素,禾苗被风摔打萎缩,露根枯死,被风沙埋没,有的耕地表层土被刮走,垄台被刮平。(3)其它雨涝时有发生,特别是沿河地区,排水不畅。另外,寒潮一般发生在春秋雨季,对农业生产影响大,春季寒潮使作物播种期限推迟,造成缺苗、毁苗。秋季寒潮影响作物后期成熟,作物减产。2.2社会经济情况2.2.1人口及劳动力项目区农业人口1090人,农户264户,劳动力453人。2.2.2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总幅员面积5753公顷,耕地面积210公顷,草原面积2705公顷,新整理水田面积1371公顷(未耕种),种植结构单一,土地利用率不高。2.2.3农业生产水平项目区农业水平低下,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基本上仍停留在靠天吃饭的水平。2.2.4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2011年,项目区农村粮食总产量为204.4万公斤,农民人均收入3000元。 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项目区内各乡(镇)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各乡(镇)政府都分别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站、林业站、畜牧站、水管站、农电所和农经站等,完全可以保证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各项服务。2.3基础设施2.3.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X灌区正在建设中,一区工程已基本完工,田间渠系已基本配套。现已完成提水站1座,灌水干渠1条,支渠7条等主体工程。2.3.2田间工程现状X省土地整治工程已在项目区完成支渠7条,斗渠34条,农渠182条,田间路长49780延长米,进水闸、农道桥等田间建筑物246座。其中2009-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已衬砌支渠4条,斗渠5条,农渠12条,其它渠道均为土渠,没有护砌设施。在项目区内,已达到工程配套率100%,衬砌率达到30%。2.3.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项目区现有大中小型拖拉机204台,农机具15台套,农机总动力3120千瓦,乡政府设农机服务站1处,有民营农机经销及维修站3处,服务体系健全。2.3.4交通与电力项目区各村屯基本上已经修建了村村通混凝土路,为水稻生产运营提供了便利条件。区内有60千伏以上变电所,各村屯有1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电力设施配套齐全,具有充足的电力。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项目区是我省西部自然灾害最突出的地区,土地又多为盐碱地,同时本区为半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400-450mm,无灌溉农业在本区是不可持续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至使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粮食产量低而且不稳,农民收入得不到保证,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目前,X灌区正在项目区内组织实施引水工程与土地整理项目的建设,这些工程可为在X市X乡组织和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提供工作基础和可靠的水资源保障,对遏制项目区土地沙化、盐碱化,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1)毛渠衬砌的重要性由于项目区属于盐碱地,土质含有一定量的可溶性盐和交换性钠,遇水溶解,如果用此类土修筑毛渠,将造成水土流失,渠道漏水,失去控制。因此我们在水利措施上做一下节水灌溉试验性的尝试,把毛渠做成固定渠道,用砼U型槽做衬砌,这样毛渠就不会因土质含可溶性盐和交换性钠遇水溶解而遭到破坏,毛渠中的水而失去控制,所以对特殊的土质筑成的毛渠进行衬砌,从而起到节水作用,可见对毛渠衬砌是非常必要的。在灌溉时,我们采用的是单排单灌的灌溉方式,单灌单排根据“盐随水来,水携盐去”的原理,这样可以不再重复利用含有盐碱的水进行灌溉,这样有利用于作物的正常生长。 (2)增施农家肥和换客土的重要性项目区属于典型的土地盐碱化区域,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我们对其进行土壤改良,主要改良方法为增施农家肥、换客土。1)增施农家肥对盐碱地改良的重要性盐碱地中有机质极度匮乏,农家肥经非生物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增加盐碱土壤的腐殖质,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腐殖质可以和碳酸钠作用,形成腐殖质酸钠,能刺激作物生长,增强抗盐碱能力;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恶劣,不利于作物根系生长,施加农家肥有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使孔隙度增加,透水性增强,有利于盐分淋洗,抑制返盐,改良盐碱地的通气、透水和养分情况;高PH值是盐碱地危害作物生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一方面可以中和土壤碱性,另一方面可以加速养分分解,促进迟效养分转化,提高磷的有效性。因此,增施农家肥是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2)客土法对改良盐碱地的重要性盐碱地物理性质恶劣,低渗透性严重影响作物水分吸收,客土能改善盐碱地的物理性质,增加土壤渗透性;盐碱地高PH值、高EC值等化学性质不利于作物生长,客土具有抑盐、淋盐、压碱等改善土壤化学性质的作用;盐碱地营养成分匮乏,客土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客土可以重新构建土壤环境,使其含盐碱量降低到不致危害作物生长的程度。 因此,客土法是改良盐碱土壤环境,提高盐碱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3)其它配套设施的重要性由于项目区离姜家村较远,这样给农民耕种时带来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项目区内设置工程管护房,每处管护房附近配套有水稻育苗大棚,这样给农民耕作提供便利条件。为了提供交通便利条件,对项目区内的主要交通要道进行砼硬化,并且对硬化路的两侧进行绿化。姜家村是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根据项目村的具体情况,我们为农户配套了一些小户型沼气发酵装置,即解决了家庭能源短缺问题又改善了大气环境污染,这样更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实施本项目建设,可以改善项目区土壤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状况,可以合理利用项目区水土资源,充分挖掘土地资源利用潜力,遏制土地盐碱化和保证新增耕地数量;有效缓解国家对东北粮食的紧迫需求,提高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促进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3.3.1项目区有一定的水利工程基础目前,X灌区正在项目区内组织实施引水工程与土地整理项目的建设,这些工程可为在X市X乡组织和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提供工作基础和可靠的水资源保障。3.3.2政府重视、项目区内农民群众积极性高 按照X市“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及《X省2012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申报指南》(吉农发【2011】54号)文件精神,X市委市政府决定2012年在X乡姜家围子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项目。X灌区开发建设是X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也是X省六大水利工程项目之一。本项目区作为X灌区提高支渠口以下建设标准的项目,对于提高项目区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土地增值,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以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主要的作用。X市政府为了加快项目开发步伐,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各级相关部门都全力支持,为今后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项目建成后,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善,土地流转后,成立各种合作组织,农田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剩余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解放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对项目区所涉及村委员及村民代表调查数据显示,群众积极性较高,95%以上农民支持开发建设。3.3.3项目经济评价合理根据工程投资情况及改造后效益,计算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效益费用比等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并对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做出评价。经过评价计算,各项经济指标均合理,可见经济评价项目可行。 综上所述,在项目区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第四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4.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项目区利用地表水灌溉,灌溉供水统一由X灌区提水站提取嫩江水,通过二分干渠供水到项目区。4.2项目区供水量、需水量及供需平衡分析4.2.1地表水项目区水田灌水率为0.69立方米/秒/万亩,支渠Ⅱ-2-9控制面积6050亩,需水流量0.42立方米/秒,X灌区分给流量为1.28立方米/秒;支渠Ⅱ-2-11控制面积3950亩,需水流量0.27立方米/秒,X灌区分给流量为0.72立方米/秒。可见地表水资源量是有保障的。第五章规划设计5.1指导思想5.1.1指导思想以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立足农业综合开发基本任务,继续以加强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立足项目区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和壮大农业主导产业特别是粮食产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我省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增产百亿斤商品粮食工程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5.1.2工作思路按照“两个聚集”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以中低产田改造为基础,针对现有农田主要生产要素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六个提高、六个增强”,即大力提高农田水利、土壤改良设施化水平,切实增强粮食的稳产高产能力;大力提高科技化水平,切实增强农业的节本增效能力;大力提高机械化水平,切实增强农业生产的机械作业能力;大力提高标准化水平,切实增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能力;大力提高产业化水平,切实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大力提高合作化水平,切实增强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能力。5.2选项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水利优先,以水定地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X灌区资源优势,立足长远发展进行全面规划。要突出抓好水利设施建设,特别是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着眼水资源供需发展趋势,合理确定中低产田改造建设示范区。二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是X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发展必须与X市的农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中低产田改造建设示范工程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重点区域、重点项目,明确资金的重点投向,突出加大对农业主产区的扶持力度。  三是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坚持按灌区、流域和区域整体规划,采取“集中力量,重点投入,连片开发” 的治理方式,加大规模开发力度,确保治理区域集中连片,力争治理一片,成效一片,致富一方。  四是坚持效益优先、务求实效的原则。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既要讲经济效益,也要讲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三者的协调统一,经济效益是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前提,而生态效益可以保证取得更大、更好、更持久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则不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保障。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应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鼓励地方在建设中低产田改造过程中,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调整耕作模式,提高开发效益。 5.3建设标准从项目实施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对本项目进行规划设计,使项目实施后,项目区能形成设施先进、配套齐全的现代化的中低产田项目区。综合标准:   (1)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应达到田地平整、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建设,使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建成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2)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项目区按灌区或流域进行统筹规划, 集中连片进行规模开发治理。治理措施要突出解决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因地制宜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使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基本实现园田化。    (3)项目建设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密切结合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落实工程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建成工程长期发挥效益。(4)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项目区应设置永久性标识牌。5.3.1水利措施   (1)灌溉系统规划科学,灌溉用水有保证,水质符合农田灌溉用水标准,因地制宜采取节水措施,灌溉制度科学合理。   (2)灌溉保证率水田区不低于80%。     (3)输水渠系衬砌采用混凝土,坚固耐用,抗冻性能好。    (4)推行科学合理的灌溉模式和灌水技术。水稻区推广“薄、浅、湿、晒”模式。5.3.2农业措施    1.土壤改良   (1)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深翻技术等措施,使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2)改造瘠薄地加厚土层,使耕作层达到20cm以上。改造盐碱土易板结地块,采取掺沙改土、种植绿肥等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形成团粒结构。 5.3.3田间道路标准    田间道路建设可实现硬质化,路面混凝土材料硬化,保证晴雨天畅通,能满足农产品运输和大、中型农业机械的通行。5.4技术方案优化选择方案一:毛渠渠道边坡较陡,如果采用现浇PP纤维砼护坡形式,因为边坡太陡,无法进行振捣和浇筑,质量难以保证。方案二:采用预制砼U型槽铺设,施工质量有保证,适应较陡坡度衬砌,工程造价比较低。由以上可知,毛渠衬砌采用预制砼U型槽铺设护坡形式比较合理。5.5规划布局根据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集中连片建设中低产田改造1万亩。具体规划详见工程规划布置图。第六章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6.1开发任务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6.2建设内容6.2.1水利措施水利措施主要建设内容为毛渠修建及衬砌,开挖毛渠长度11.55公里,毛渠衬砌长度11.55公里。1.毛渠开挖设计由于毛渠全部为填方渠道,施工时先筑堤,之后再按照毛渠的设计尺寸开挖毛渠。筑堤为梯形断面,上口宽180厘米,下口宽340厘米,堤高80厘米,边坡1:1。毛渠开挖尺寸为渠深 60厘米,下口宽56厘米,上口宽80厘米,内边坡1:0.2,渠顶宽左右均为50厘米。2.毛渠衬砌设计渠道修整完之后进行渠道衬砌,衬砌采用预制砼U型槽砌筑,砼U型槽槽身厚度5厘米,上口净宽60厘米,净高度50厘米,每节U型槽槽身长50厘米,每两节槽身连接处利用水泥砂浆勾缝,槽身四周用中砂填充,填充厚度为5厘米,并且设有土工布(400g/m2)一层。具体各部位尺寸详见毛渠开挖及砌筑设计图纸。6.2.2农业措施该项目农业措施为增施农家肥、换客土、建育苗大棚、修建管护房等措施。项目区内大部分土壤属瘠薄型和盐碱化型,但均可以通过施肥、换客土等措施实现改良。农业措施:增施农家肥1.8万立方米,换客土1.614万立方米,育苗大棚40栋,管护房838平方米,混凝土硬化田间路全长3.1公里。具体设计详见设计图。6.2.3林业措施详见林业措施实施方案,本节不再叙述。6.2.4科技措施本次规划建沼气池40处,每处8立方米。具体详见沼气池设计说明。各项措施规划详见下表。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主要建设内容规划表表6.1序号措施名称单位数量备注一水利措施毛渠开挖公里11.55毛渠衬砌公里11.55二农业措施施农家肥万立方米1.8客土万立方米1.614育苗大棚平方米1612840栋管护房平方米8384栋田间道路公里3.1砼路面宽4.5米三林业措施亩135四科技措施处40每处沼气池8立方米第七章投资估算7.1投资估算7.1.1估算依据(1)根据X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文件吉农发【2011】54号关于印发《2012年X省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的有关规定;(2)国家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件规定;A. 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发布的《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B.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发布的《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C.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发布的《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3)X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费用构成及标准(试行);7.1.2单价编制方法(1)人工预算单价根据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发布的《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按六类地区,结合本工程具体实际情况,人工预算单价计算结果为:工长:5.24元/工时;高级工:4.90元/工时;中级工:4.20元/工时;初级工:2.27元/工时。(2)主要材料预算单价:工程材料预算价格均按X市2012年第一季度市场价格水平计算。根据工程区现状,工程所需材料全部用汽车运往工地,材料预算价格由材料市场价、运费、装卸费和采购保管费(费率3%)四项构成。7.1.3概算编制工程单价由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和税金四项构成。取费标准按吉农发[2005]43号文规定执行。其他临时工程:按建安量的3%计算。 项目建设管理费:按建筑安装工程费的0.5%计取。项目建设监理费:按建筑安装工程费的1.5%计取。勘测设计费:按一至四部分费用的2.5%计取。基本预备费,按一至五部分费用的5%计取。7.1.4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估算990万元,其中:水利措施281万元,农业措施630万元,林业措施30万元,科技措施20万元,其他工作措施29万元。7.2资金筹措方案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的通知(财发[2010]46号)有关规定,中低产田改造建设示范工程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农村集体和农民筹资投劳几方面构成,其投资比例为1:0.4:0.1。资金来源安排:中央财政资金66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64万元,农民自筹资金66万元。7.3群众投工投劳X市X乡姜家围子村农民对这个项目的积极性非常高,自觉自愿以劳抵资和多方面筹资,还提供了附有村民代表联名签字的筹资计划,保证如数的筹集到资金。第八章效益分析8.1经济效益1.通过该工程的实施,可以重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以达到增加耕地的目的。项目实施后新增中低产田改造1 万亩。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地关系,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2.通过工程建设,不仅新增大量耕地,且随着配套较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农田灌排系统,将建立起互联互通的道路网络和灌排网络,使项目区内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加强,提高耕地的保水保肥能力,耕地质量将得到全面提高。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有利于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方向发展,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逐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3、项目实施后,将形成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灌排系统,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极大地改善项目区内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营规模化,也使其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项目实施后,农民科技意识将普遍增强,并可充分利用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大大提高项目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能进一步降低农民的经营成本与风险,提高劳动生产率,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4、通过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民素质显著提高,可有力推进项目区内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同时,通过一系列节本增效措施的配套实施,可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建成后,对探索我市农业发展方向,带动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一套成功经验。通过项目的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通过综合治理水、 田、林、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民素质显著提高,推进项目区内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将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项目实施后,水稻亩增产120公斤,项目区年可增产粮食120万公斤,增加收入330万元。8.2社会效益通过项目的示范与引导,推广土壤深松、测土施肥、节水灌溉等保护性机械化耕作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改善耕层土壤结构,这样既减少了污染,又保护了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低产田改造建设会使原有项目区内土地生态系统更加有序化,增加生态环境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耕地面积。主要通过对未利用地和已经退化的草地进行整理,整理后种植水田。(2)控制水土流失。通过对一些荒坡地且利用率不高的岗地开展平整、绿化和水利建设等进行综合整台,在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改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3)提高土地质量和产出率。项目区内耕地的生产力普遍不高,通过土地整理,对中、低产田进行改良,提高项目区内耕地的质量和产出率。(4)提高耕地的集约化经营。通过土地整理,使原来零星的、高低不平的田块变成田、林、路、沟、渠相配套的标准化农田,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促进耕地的集约化经营。 (5)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对原有退化的盐碱地和荒草地进行综合整治,增加土地植被覆盖面积,同时规划后水田属于湿地,大大改善了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8.3生态效益项目实施后,将形成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灌排系统,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极大地改善项目区内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营规模化,也使其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项目实施后,农民科技意识将普遍增强,并可充分利用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大大提高项目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能进一步降低农民的经营成本与风险,提高劳动生产率,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8.4经济评价8.4.1评价目的及依据项目经济评价,是在项目投资估算的基础上,对项目建成后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和分析。本项目只做财务评价。根据工程投资情况实施进度及改造后效益,计算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效益费用比等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并对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做出评价。本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依照《农业综合开发经济评价指标》进行计算。8.4.2效益计算本工程建成后,可改善灌溉面积1万亩,年可增收330万元。8.4.3费用计算项目区工程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年运行费。本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为建设工程投资,为990万元。 年运行费用:包括运行期间每年所需支出的全部费用。包括燃料费、维修费、大修费、工资、行政管理费等。本工程年运行费用取总投资的6%,为59.4万元。8.4.4财务盈利能力(1)财务内部收益率(EIRR):是指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效益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nΣ(B-C)t(1+EIRR)-t=0t=1式中:B-年效益C-年费用n-计算期t-计算期各年的序号(2)财务净现值(EVPV):是指社会折现率(i)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净效益折算到计算期初的现值之和。nEVPV=Σ(B-C)t(1+I)-tt=1式中符号同上。(3)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指项目效益现值与费用现值之比。nΣBt(1+i)-tt=1EBCR=nΣCt(1+i)-tt=1 式中:Bt-第t年的效益Ct-第t年的费用i-社会折现率(4)财务效益评价成果该项目建设期为1年,经济计算期为30年。社会折现率8%,按动态计算各项指标,其各项财务指标见评价指标表。评价指标表表8.4.1项目指标值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22.941153.081.766从各项经济指标中可以看出,财务内部收益率22.94%,大于社会折现率8%;财务净现值1153.08万元,大于0;经济效益费用比1.766,大于1,投资回收期为5年。该项目在财务评价上是可行的。详见项目经济评价表。 第九章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9.1项目组织机构设置X市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农业的副市长担任,成员由各涉农业务局一把领导担任,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X市农发办,同时抽调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参加工程建设。9.2实施管理 项目规划申报、工程施工等环节,积极与土地整治工程相配合,在坚持规划一致、设计一致、资金整合的同时,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进行。在工程建设上,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政府采购制,工程招标制和项目监理制。在资金管理上,实行县级报帐制,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办法进行,实行“三专、四定、五统一”,会计电算化管理,并及时邀请审计部门和上级农发部门对资金使用进行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9.3工程运行管理与维护9.3.1工程运行管理项目建设完工后,办理好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对各项工程进行编号登记。向上级农发部门申请工程竣工验收。提交验收申请及竣工报告,验收合格后,项目移交给项目区有关管理部门进行使用和管理。9.3.2工程设施维护(1)工程全部移交给项目区组建的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2)实行专门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充分培养群众对工程设施保护意识。(3)定期对工程管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便更好地管好、用好现有工程。第十章环境影响与评价 10.1环境现状分析10.1.1自然环境由于受大陆季风影响,特别是蒙古气团及西伯利亚气团影响,春季多大风,并干旱,土壤风蚀严重,耕地退化较快,项目区内天然植被多。降水主要集中在7、8、9月份,易形成地表径流,低洼处形成碱地。因此项目区大部分碱地,水土流失较轻。10.1.2水环境项目区的供水水源为嫩江干流地表水。由三道岗子灌水站提水通过干渠引进项目区。嫩江干流入境水资源丰富,可利用量为17.86亿m3,现实际利用量仅为1.64亿m3,仅占可利用量的9%,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本灌区计划用水5.495亿m3(其中:地下水3930万m3)。嫩江干流水资源可以满足灌区开发的用水需求。10.2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该项目完成后,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理化性状,增加该区域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减少盐碱化土地面积,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化的绿色生态体系,使季风的侵袭得以有效地缓解,土壤“两化”将得到控制。第十一章结论与建议11.1可行性研究结论本项目实施,充分利用了项目区水土资源,使闲置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不但增加了项目区农民收入,也为国家提供优质粮食。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实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完善一整套全新的农业基础设施,建成了一片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可灌、涝能排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年增产粮食120万公斤,年增加农业产值330万元,项目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11.2问题和建议农民分散经营土地,不利于农业机械的使用和推广,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建议把土地经营权流转到种田大户,增加农业机械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