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0 MB
  • 302页

通信工程标准化(修改)实作试题

  • 30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通信工程2一、通信传输系统线路施工标准2二、通信设备安装与配线施工标准9三、通信传输系统检验作业标准16四、用户接入网检验作业标准28五、杆塔及基础施工作业标准41六、漏泄同轴电缆施工作业标准72七、无线子系统设备安装与配线施工作业标准96八、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检验作业标准115九、电源检验作业标准122十、光纤监测系统检验作业标准135十一、数字调度通信系统作业标准142十二、数据通信系统检验作业标准159十三、同步及时钟分配系统检验作业标准175十四、综合布线系统作业标准188十五、应急通信系统检验作业标准221十六、综合网管系统作业标准228十七、光缆接续作业标准237十八、电缆接续施工作业标准256十九、综合视频监控系统施工标准267二十、客运专线客服系统施工标准276 通信工程一、通信传输系统线路施工标准1、适用范围适用于通信传输系统通信线路施工。(本标准仅供参考,各条线应根据各自线路实际条件进行编制可行的作业指导书)。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施工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光电缆敷设前应按长度及特性进行配盘。2.2外业技术准备对施工地段进行线路调查,对光电敷设路径复测,对光电缆槽道进行核查,确定人(手)孔位置及防护措施,并建立施工台帐。对施工作业层中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齐全。2.3材料、物资、人员准备工程所需光电缆材料进场并且经过检验合格;所需各类防护材料都经过报验检测合格;所需机械器具准备齐全,报验合格;工程所需人员都到位,并经过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 3、技术要求3.1光电缆主要设备材料到达现场应对其进行检查,其型号、规格、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3.2光电缆敷设前应进行单盘检测,其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3.3通信线路的敷设径路应符合设计规定。采用直埋方式时,其埋深应符合设计规定。当上下桥、护坡时的防护措施应符合设计规定。3.4光电缆接头完成后,需做光电缆线路性能测试,各种指标均要满足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4、施工程序施工程序为:施工准备→线路路径现场复测和确定→光电缆沟开挖→沟深检查→防护材料运送到位→光电缆敷设→余留处理→回填→检查回填质量→包封防护→光电缆接头→光电缆连接性能测试。其中每一个单独区段在光电缆接头前的工序可以单独进行,在相临区段的回填完成后,才能进行光电缆的接头处理和连接测试。5、施工要求5.1光电缆沟的规格光电缆沟要平直,与中心线左右偏移不可太大。弯曲的沟要符合光电缆弯头的孤形,不可急转弯。沟的深度要看地下各种设备的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是否水泥槽保护,按设计要求。埋式光电缆经过斜坡(约30°以上)沟应与斜坡顺势挖,过高的斜坡,最好把沟挖成“S”弯,以减少电缆混力。 5.2接头坑的规格埋式光电缆接头坑的度应和缆沟深度相同,宽度视土质和电缆接头多少而定,一壁要挖成梯形以利操作。线路较远的埋设光电缆,接头坑应挖在顺线路的一侧,但靠近道路时接头坑要在道路的内侧。5.3埋设电光缆的敷设规格埋式光电缆为可急转弯,光电缆弯头的弯曲半径不得小于光电缆外径的15倍。光电缆接头的两端除按一般规定留长外,还要多留一些,因为要打S型弯或弯孤形。两条以上光电缆同沟布放时应平行排列不可交叉。光电缆与其它管式建筑物平行、交越时,其安全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埋式电缆通过铁管后,管口电光缆的四周要垫丝棉后用水泥封固。埋式光电缆引入人手孔,光电缆进入人孔的壁洞口要用丝棉垫后水泥封固,并放在支架上。电缆敷设时,应按照电缆A、B端方向一致。5.4埋式光电缆敷设敷设之前的准备工作:a.核实段长,合理安排接续地点。较大工程准备好分切屯点。b.检查、清理槽道,凡有铁管、障碍、大转弯的地方在布放时要指定专人现场值守,做好保护措施。c.分工明确,要有专人指挥,牵引,穿越障碍,监护光电缆,及汽车绞盘和托车等。敷设埋式光电缆的方法:a.汽车绞盘牵引法 在地形有条件的地方,地段敷设电缆可以充分利用汽车绞盘进行牵引,具体作法是:先将光电缆托车或千斤支撑电缆停在沟槽障碍较少,容易停靠的地方,扎好梭子和汽车钢丝绳相连,为使电缆不扭转,一定在钢丝绳和电缆头联结处加转环,进行牵引。如穿越障碍较多也可采用沟内牵引的方法,先将钢丝绳牵过障碍。在无障碍处可将电缆放在沟边最后一次放入沟中。b.人工布放法在没有条件使用机械敷设的地方,利用人力进行敷设,组织要合理,一般4-5M一个人扛在肩上,沿沟槽向另一端布放,最后导入沟中时要从接头处一端逐渐导入沟中,以免多出电缆后,再进行托拉。5.5埋式光电缆保护装置埋式电缆如需铺砖保护时,应先铺过10CM细土后,再铺砖,一条电缆竖铺,二条电缆横铺。埋式电缆穿越桥涵时,应做钢管、水泥槽防护,内套子管,外加水泥包封防护。对于一些特殊地点无法达到埋深的要求,要加盖水泥槽倒扣防护。5.6标石石标位置通常埋设在:A:时接头处B:路径转弯处;C:暗式入井处;D:规划地区准备电缆处;E:直线离每300M处。标石埋设在线路一侧,一般离电缆水平距离为1M,(也有埋在接头正上向)标石的符号和编号应面向道路。5.7埋式光电缆回土夯实要求:回土之前要将埋式光电缆的位置、尺寸丈量并做好记录回填高度一般要稍高出路面20CM左右。在铁路路基开挖点,要做夯实处理。6、劳动组织6.1劳动力组织方式:采用架子队组织模式。 6.2施工人员应结合施工方案和实际情况。人员配置以单盘光电缆为基本配置。光电缆敷设人员配备表名称数量负责人1人技术员1人安质员1人防护员1人机械人员2人技工3-5人民工30-50人其中除民工外,其他人员必须是施工企业正式职工担任。民工数量可根据施工现场难以程度增加或减少。7、材料要求7.1原材料要符合设计要求;7.2用于光电缆防护的钢管、水泥槽、角钢和子管都必须准备充足,且经过检验合格;7.3用于水泥包封的水泥必须有产品合格证,石、沙和沥青浆都经过监理实验室检验合格;7.4施工用水符合工程用水标准;7.5工程取土必须有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7.6光电缆接头盒必须是产品合格,密封性好;7.7光电缆各种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和各种规范要求。8、设备机具配置主要施工机械车辆和设备配置表名称数量名称数量随车吊1辆对讲机4-6台人员运送车2-3辆弯管机1台熔接机1套喷灯1盏 光时域反射仪1台磁石电话机1部随车吊1辆对讲机4-6台光电缆盘支架1副拨线工具2副9、质量控制及检验9.1所有接续人员必须经接续培训合格和技术交底后,才能上岗;9.2光电缆单盘测试依据铁路、邮电施工规范要求严格进行;9.3所有接续材料、工具要有合格证,仪表要有有效的计量合格证。特别是接头盒,密封材料一定要仔细检验;9.4光电缆的弯曲半径、埋深、余留、防护、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要求。9.5光电缆接头测试必须满足设计和规范的技术指标;9.6各种工艺要整齐、规范、美观;9.7子管在管道中间不允许有接头;9.8路肩开挖接头坑必须经有关部门同意,当天挖当天回填,并分层夯实。9.9日常加强线路巡视,避免其它原因破坏接头;9.10所有施工工具及材料,必须放置妥当。注意防火;9.11特殊地带如桥上、隧道内接续,应有防护措施。接续时光线要充足。9.12严格按照有关工艺进行接续。工艺整齐、美观;9.13接头完毕后填写好表格及时要求随工监理人员进行确认,以此作为竣工验收依据。 10、安全及环保要求10.1安全要求施工开始时,必须有安全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工程施工车辆机具都必须经过检查合格,并且定期维护保养,机械师和车辆驾驶人员必须是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在敷设光电缆时,光电缆支架要选在平稳的地势摆放,在敷设过程中,需专人负责缆盘的转动控制。在开挖光电缆沟时,路径选择避免有塌方可能的地带。使用机具时,应注意临近人员的靠近,避免机具使用时误伤他人。在铁路既有线施工时,所有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并且听从防护员和安全监护员的管理。在施工现场设置安全防护。人员禁止在铁轨上休息,严禁机具侵入铁路限界。10.2环保要求10.2.1开挖光电缆沟时,应减少对环境植被的破坏。10.2.2光电缆接头完成后,应清理带走接头时产生的垃圾,集中处理。10.2.3包封完成后,剩余的混凝土不能随意抛弃。 二、通信设备安装与配线施工标准1、适用范围适用于通信设备安装及配线系统施工。(本标准仅供参考,各条线应根据各自线路实际条件进行编制可行的作业指导书)。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施工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2.2外业业技术准备施工前应做好施工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检查室、内外环境是否满足设备安装条件,预埋件、沟、槽、孔位置应准确无误、无遗漏,照明、施工用电源、地线及室内、外温度是否符合设备及设计要求,消防器材应齐全有效。电源系统的供电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2.3材料、物资、人员准备设备到达现场应进行了检查,其型号、规格、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单位完成设备向监理的报验程序。施工人员完成施工培训和安全、技术交底。 3、技术要求3.1设备到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型号、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3.2设备子架安装位置及单元电路板的规格和安装位置应正确、牢固。3.3开关电源机柜各单元应插接良好,电气接触点应接触可靠、连接紧密。3.4交流供电设备与直流供电设备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3.5蓄电池组安装应排列整齐、连接正确、接触良好。3.6线缆到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型号、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3.7电缆布放应符合图纸规定;设备信号线与电源线宜分道布放;若必须在同一走道,间距应大于50mm。3.8光缆尾纤应按标定的纤序连接设备。光缆尾纤应单独布放并用垫衬固定,不得挤压、扭曲、捆绑。弯曲半径不应小于40mm。3.9配线在电缆槽道或走线架上应按机列、机架顺序平直排列。电缆槽道内配线应顺直。电缆转弯曲率半径不得小于电缆外径的10倍;电缆不得有中间接头。3.10输入电源的相线和零线不得接错,其零线不得虚接或断开。3.11电源配线应符合下列规定:①电源配线的敷设径路和走线固定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②交、直流电源配线应分开布放,不应绑在同一线束内;③ 电源配线不得有接头;④电源端子接线正确,配线两端的标志齐全;⑤直流电源线必须以线色区别正、负极性,直流电源正负极严禁错接与短路,接触必须牢固;⑥严禁用接地线代替电源线。3.12通信站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通信站接地装置与发电、变电站的接地体间的距离不应小于200m。3.13设有通信设备的铁路建筑物应采取包含外部防雷措施和内部防雷措施的综合防护系统。新建通信站应远离牵引变电所、高大建筑物。3.14出、入机房的交流电力线路应选用具有金属恺装层的电力电缆,且埋设于地下,其金属护套两端应就近接地,缆内两端的芯线应加装避雷器。3.15出、入机房的通信线缆,其金属护层应做保护接地,其缆内芯线对应在引入设备前分别对地加装保安装置。由楼顶引入的线缆应选用具有金属护套的电缆,并应同样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后方可进入机房。直流电源工作地应从地线排上引入。交、直流配电设备的机壳应从地线排上引入保护地。交、直流配电设备内应有相应的分级防雷及浪涌保护装置。配线架应从地线排上引入保护地,同时配线架与机房机架间不应通过走线架形成电气连通。通信设备机壳应接到保护地。机房内活动地板下方应设金属网格,供活动地板支架作接地使用,该地网至少有两根从地线排引接的地线。3.16距离接触网带电体5m范围内的通信设备有条件时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3.17接地装置的焊接应采用搭接焊,搭接长度符合设计要求,搭接处应做防腐处理。3.18接地地线排安装应符合规定:①接地铜排端子分配符合设计规定。②接地铜排和螺栓、地线盘端子与室内接地配线连接紧密。3.19铁塔防雷装置、接地引下线和接地电阻应符合设计要求;天线避雷地线的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0Ω,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应符合设计要求。4、施工程序施工程序为:施工准备→设备位置确定→打底座→设备固定→做接地线→布设配线→连接设备→焊接端子→设备上电→设备调试。5、施工要求5.1设备安装与配线的验收包括室内各种通信设备和室外视频终端设备等安装与配线检验以及设备防雷与接地的检验。5.2施工前应做好施工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检查室、内外环境是否满足设备安装条件,预埋件、沟、槽、孔位置应准确无误、无遗漏,照明、施工用电源、地线及室内、外温度是否符合设备及设计要求,消防器材应齐全有效。电源系统的供电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5.3室内安装防静电电路板时,应按产品安装要求戴防静电手腕,施工中不得带电插、拔设备电路板。5.4设备上电前应对硬件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并对电源输出电压进行测量,检查正常后方可通电。5.5 机柜(架)的安装应端正牢固,垂直偏差不应大于机架高度的1‰,较高机柜(架)应采用膨胀螺栓对地加固。机柜(架)背面和侧面距离墙的净距不应小于0.8m。5.6光纤分配架(ODF)、数字配线架(DDF)端子板的位置、安装排列及各种标志应符合设计要求。ODF架上法兰盘的安装位置应正确、牢固、方向一致。5.7配线的支架、线槽、保护管安装应固定牢靠、排列整齐。5.8线缆捆绑要牢靠,松紧适度、平直、无扭绞,绑扎线扣均匀整齐;槽道内线缆应顺直,无明显扭绞和交叉,线缆不溢出槽道,不侧翻;线缆进出槽道应绑扎整齐。5.9架间线缆及布线的两端必须有明显标识,不得错接、漏接。架间线缆及布线插接完毕后应进行整理、绑扎。线缆的余留长度应满足维护要求。5.10光纤在槽道内应加套管防护,无套管防护部分用活扣扎带绑扎,松紧适宜。5.11电源配线的布放应平直整齐、稳固,不得有急剧转弯和起伏不平,无扭绞和交叉。6、劳动组织6.1劳动力组织方式:采用架子队组织模式。6.2施工人员应结合施工方案和实际情况。单个通信机房的设备安装与配线配备人员传输设备安装和配线人员配备表名称数量负责人1人 技术员1人技工2人普工2人7、材料要求7.1光电缆各种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和各种规范要求。7.2接地端子材质符合设计要求。7.3设备底座角钢材质符合设计要求。7.4焊锡、绝缘胶带、扎带和棉纱都应满足规范要求8、设备机具配置主要工具配置表名称数量名称数量电锤1个钢钎2根手锤2柄钢锯1把裁纸刀2套喷灯1盏剥线钳2台各类螺丝刀1套各类扳手1套万用表1台各类钳子1套电烙铁1个9、质量控制及检验9.1所有接续人员必须经接续培训合格和技术交底后,才能上岗;9.2设备内电缆焊接点要牢固、端正、焊点光滑,焊接完成后用万用表检查;9.3布线做到工艺整齐、规范、美观;9.4地线连接螺丝做到充分接触牢固,电气性能良好。9.5光电缆芯线连接无错线,每根芯线必须有标签标明组别和去向。9.6插板插入设备后,要充分切入,位正无偏斜。 10、安全及环保要求10.1安全要求设备上电前应对硬件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对电源输出电压进行测量,检查正常后方可通电对静电设备操作时,应带上绝缘手套。设备机箱金属外壳接地良好,防止有漏电伤人。10.2环保要求10.2.1机房设备安装和配线完成后,要清理整个机房,清扫移除工程垃圾,恢复机房原有地板,做到干净、干燥。 三、通信传输系统检验作业标准1、适用范围适用于通信传输系统检验。(本标准仅供参考,各条线应根据各自线路实际条件进行编制可行的作业指导书)。2、作业准备2.1内页业技术准备。在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2.2外页业技术准备单项设备上电检验之前,应确认设备配线正确、供电正常、接地良好。系统检验前,设备单机检验应完成并合格。系统检验前应确认相关的光电缆线路良好。检验所用仪器、仪表应经计量检验,并在计量检验有效期内。3、技术要求3.1SDH设备性能检测技术要求3.1.1光接口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1光接口的平均发送光功率、接收机灵敏度、过载光功率和反射系数应符合《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GB15941)的规定。2光输入口接收信号允许频偏不应大于±20×10-6。3SDH设备输出AIS信号的速率偏差对于再生器在范围±20×10-6内;对于复用器在保持工作方式下在范围±0.37×10-6内,在自由振荡工作方式下在范围±4.6×10-6内。3.1.2电接口输出信号(包括AIS)比特率、输入口允许频偏应满足下表的要求。电接口输出信号(包括AIS)比特率、输入口允许频偏比特率(kbit/s)容差测试用PRBS2048(VC-12)±50×10-6(2048000bit/s±103bit/s)215-134368(VC-3)±20×10-6(34368000bit/s±688bit/s)223-1139264(VC-4)±15×10-6(139264000bit/s±2089bit/s)223-1155520±20×10-6(155520000bit/s±3111bit/s)223-13.1.3SDH设备抖动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1SDH设备的网络STM-N输入口的抖动容限应符合《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GB15941)的规定。2PDH支路输入口抖动容限应符合《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GB15941)的规定。3再生器抖动传递函数特性应符合《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GB15941)的规定。4SDH设备的映射抖动:设备解复用侧接收没有指针活动的STM-N信号时,在PDH支路输出口所产生的抖动应符合下表的要求。映射抖动PDH接口(kbit/s)容差映射抖动(UIp-p)滤波器特性 f3~f4f1f3f42048±50×10-60.07520Hz18kHz100kHz34368±20×10-60.075100Hz10kHz800kHz139264±15×10-60.075200Hz10kz3500kHz5SDH设备的结合抖动:支路映射和指针调节结合作用,在设备的解复用侧PDH支路口所产生的抖动应符合下表的要求。结合抖动PDH接口(kbit/s)容差结合抖动f1~f4f3~f42048±50×10-60.40.40.40.0750.0750.07534368±20×10-60.40.40.40.0750.0750.0750.0750.075139264±15×10-60.40.40.40.0750.0750.0750.0750.075测试序列ABCDABCD3.1.4基于SDH的多业务节点(MSTP)的以太网接口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1以太网物理接口各项指标应符合《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技术条件》(YD/T1238)的相关要求。2以太网透传功能的性能指标应符合《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技术条件》(YD/T1238)的相关要求。3以太网二层交换功能的性能指标应符合《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技术条件》(YD/T1238)的相关要求。3.2SDH系统性能检测3.2.1光通道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1R点接收光功率为: P1≥PR+Mc+Me式中P1—实际测得光功率(dBm);PR—光接收机灵敏度(dBm);Mc—光缆线路余量(dB);Me—光设备余量。2STM-1、4、16系统光缆S点回波损耗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要求;STM-64系统光缆S点回波损耗除I-64.1r、I-64.1以及S-64.1的指标要求为14dB,其余为24dB。3.2.2SDH系统抖动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1SDH网络输出口和数字段输出口的输出抖动性能应满足下表。SDH网络和数字段输出口的输出抖动指标参数速率(kbit/s)输出抖动(UIp-p)滤波器特性f3~f4F1~f4f1f3f41555200.5(0.75)0.15(0.15)500Hz65kHz1.3MHz6220800.5(0.75)0.15(0.15)1000Hz250kHz5MHz24883200.5(0.75)0.15(0.15)5000Hz1MHz20MHz注:括号中数字为数字段指标。2SDH网络和数字段STM-N输入口的抖动容限应符合《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GB15941)的规定。3PDH网络输出口的输出抖动应满足下表的要求。PDH网络输出口的输出抖动参数速率(kbit/s)输出抖动(UIp-p)滤波器特性f1~f4f3~f4f1f3f420481.50.220Hz18kHz100kHz343681.50.15100Hz10kHz800kHz1392641.50.075200Hz10kz3500kHz3.2.3SDH系统误码性能参数指标应符合《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GB15941)的规定。 3.2.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系统应进行复用段保护或通道保护倒换,其保护倒换时间小于或等于50ms,恢复方式下的等待时间为5~12min:①信号丢失(LOS);②帧丢失(LOF);③告替指示信号(AIS);④超过门限的误码缺陷;⑤指针丢失(LOP)。3.2.4基于SDH的多业务节点(MSTP)系统以太网透传和交换的以下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①系统端口吞吐量;②系统丢包率;③系统数据传输时延;④系统长期丢包率。3.3SDH系统功能检验3.3.1对于STM-16及以上高速率的SDH设备接收系统未收到光信号时,激光器应能自动关闭。3.3.2SDH设备接收到各种告警信号后,应向上游和下游发出相应的告警响应信号,并应符合下表的要求。告警激励与响应告警再生段终端设备(RSTE)复用段终端设备(MSTE)通道终端设备(PTE)上游信号下游信号上游信号下游信号上游信号下游信号LOSMS-AISMSRDIP-AISTU-PRDITU-PAISLOFMS-AISMSRDIP-AISTU-PRDITU-PAISLOPP-AISTU-PRDITU-PAISMS-AISMSRDIP-AISTU-PRDITU-PAIS3.3.3各站勤务电话编号符合设计要求,选址方式呼叫正确;声音清晰,无杂音;群呼方式符合设计要求。3.3.4 基于SDH的多业务节点(MSTP)应具有下列以太网透传功能:1保证以太网业务的透明性,包括以太网MAC帧、VLAN标记等的透明传送;2以太网数据帧的封装采用PPP协议、LAPS协议或GFP协议;3传输链路带宽可配置;4数据帧可采用ML-PPP协议封装或采用VC的连续级联/虚级联映射来保证数据帧在传输过程的完整性。3.3.5基于SDH的多业务节点(MSTP)应具有下列以太网二层交换功能:①保证以太网业务的透明性,包括以太网MAC帧、VLAN标记等的透明传送;②以太网数据帧的封装采用PPP协议、LAPS协议或GFP协议;③传输链路带宽可配置;④数据帧可采用ML-PPP协议封装或采用VC的连续级联/虚级联映射来保证数据帧在传输过程的完整性;⑤转发/过滤以太网数据帧;⑥根据VLAN信息转发/过滤数据帧;⑦提供自学习和静态配置两种可选方式维护MAC地址表;⑧支持生成树(STP)协议;⑨支持以太网端口流量控制;⑩支持链路聚合。3.4SDH系统网管检验 3.4.1网管系统的基本功能应符合下列要求:①用户界面简洁、友好;界面显示为中文或英文。②支持本地接入和远程接入;支持多用户同时操作。③能够实时打印、存储。④备份软件和数据,当安全受到侵扰后,能利用备份文件恢复业务。3.4.1网管系统应具有下列管理功能:1配置管理功能:对网元数据、保护功能、时钟进行配置;检查配置数据的合法性与一致性;查询/打印配置数据。2故障管理功能:支持设备告警、服务质量告警、通信告警、环境告警及处理失败等告警类型;支持紧急告警、主要告警、次要告警、提示告警、未确认告警等告警级别;能够实现告警收集与显示、故障定位、告警查询与统计、告警确认与清除、告警过滤、告警同步等。3性能管理功能:能在指定的时间段内以指定的监测周期对指定的监测对象进行性能参数测量,包括设定/查询性能监测参数;设置性能参数门限;查询性能数据;存储性能数据生成报表等。4安全管理功能:包括用户管理、访问权限控制、操作日志管理、登录日志管理等。4、施工程序测量仪器性能检查→传输设备开机检查→测量仪器接入传输设备→测量数据和记录→检查和分析数据→分析和查找故障→故障处理→检查结束→恢复设备原有状态。 5、施工要求5.1在单机测试正常的情况下,按系统设计,可靠连接各设备单元,用网管进行数据配置。5.2参照相关测试规范或产品说明书,对SDH业务下列功能和性能进行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5.2.1SDH性能:数字段误码、系统抖动、SDH网路输出口的最大输出抖动、PDH网路接口最大允许输出抖动、光接口回波损耗、保护倒换时间测试(SDH线路系统保护倒换、SDH复用段倒换环保护倒换、通道倒换环保护倒换、多环或子网保护倒换)、SDH的开销和维护信号测试。5.2.2SDH功能①公务系统操作试验;②激光器保护功能;③开销和维护功能;④定时源选择和切换功能;⑤保护倒换功能:按设计要求的保护倒换准则进行试验。5.3参照相关测试规范或产品说明书,对以太网业务下列功能和性能进行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5.3.1透传功能试验:最大帧长度、最小帧长度、异常帧检测、流量控制、自协商、VLAN支持的ID范围测试、以太网帧格式测试、统计计数功能测试、带宽可配、用户安全隔离、映射颗粒测试、极限带宽测试、业务保护测试、吞吐量、过载丢包率、长期丢包率、时延、背靠背。5.3.2 汇聚功能试验:多端口到单端口的以太网业务汇聚、多分支网元到中心网元的以太网业务汇聚、多端口到单端口的以太网业务共享。5.3.3二层交换系统性能测试和功能试验:最大帧长度、最小帧长度测试、异常包检测、流量控制、自协商、以太网帧格式测试、VLAN功能测试、VLAN优先级测试、单播帧处理测试、多播帧处理测试、广播帧处理测试、MAC地址动态学习功能测试、MAC地址静态配置功能测试、MAC地址学习速度测试、MAC地址老化时间测试、MAC地址表容量测试、生成树功能测试、统计计数功能测试、带宽可配、用户安全隔离、映射颗粒测试、极限带宽测试、业务保护测试、吞吐量、过载丢包率、长期丢包率、时延、背靠背、QOS策略。5.4参照相关测试规范或产品说明书,对ATM业务下列功能和性能进行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5.4.1ATM系统功能试验:VP空间组播测试、VC空间组播测试、VP逻辑组播测试、VC逻辑组播测试、增加一个或多个VP组播叶节点的测试、增加一个或多个VC组播叶节点的测试、移去一个或多个ATM组播叶节点的测试、ATM自动保护测试、层间保护测试、ATM保护倒换外部命令测试、端口环回测试。5.4.2ATM系统测试:信元传送质量测试(业务类型、信元丢失率CLR、信元差错率CER、信元传送时延CTD、信元时延变化CDV)。5.4.3通过系统网管,确认MSTP的时钟性能5.5参照相关测试规范或产品说明书,对传输系统的下列网管功能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5.5.1通用功能:系统接入方式、安全可靠性、软件管理、数据管理、软件技术、用户界面、系统性能、北向接口。5.5.2故障管理功能:告警类型、告警严重级别、告警状态、SDH告警、以太网告警、ATM告警、告警报告收集与显示、告警严重等级分配、告警屏蔽、告警相关性抑制和故障定位、告警查询与统计、告警确认、告警清除、告警显示过滤、告警同步。5.5.3性能管理功能:SDH性能参数、以太网业务性能参数、ATM业务性能参数、性能参数收集方式、设定性能监测参数、查询/修改性能监测参数、性能数据上报管理、性能门限管理、性能数据查询、性能数据存储。5.5.4配置管理功能:拓扑管理(网元拓扑视图、拓扑图查看、拓扑图导航、拓扑图定位、网络监视、拓扑编辑)、配置数据管理(配置日志管理、配置数据合法性检查、配置数据一致性检查、自动生成配置数据、拷贝配置数据、上载功能、下载功能)、网元配置管理(网元管理、SDH业务管理、设备保护和倒换管理、SDH保护管理、SDH设备保护倒换管理、以太网业务管理、ATM业务管理、ATMVP保护倒换、公务管理、同步定时源管理、同步时钟定时源管理、网元时间管理、扩容管理、SDH开销管理)。5.5.5安全管理功能:用户等级划分、用户管理、操作日志管理、查询操作日志、备份操作日志、删除操作日志。6、劳动组织劳动力组织方式:小组模式。 施工人员应结合施工方案和实际情况。单个通信机房的设备测试配备人员:传输系统检验人员配备表名称数量负责人1人工程师2人记录员2人7、材料要求根据工程需要配置。8、设备机具配置传输系统检验主要测试仪器配置表名称数量名称数量SDH测试仪2台光万用表2台笔记本电脑2台稳定光源1台光功率计1台光可变衰耗器1台误码测试仪1台PCM2Mb/s测试仪1台9、质量控制及检验9.1检验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资格考试取的资格认可后上岗操作。9.2检验所用仪表经过功能检验合格。9.3安装设备经过报验检查合格。 9.4设备安装完成后,做到设备内部走线顺序平直排列,槽道内配线应顺直,标签明显清晰。设备模块安装到位,接触良好。焊接点光滑牢固。9.5检测数据记录详细清楚,数据分析科学有效。9.6检测各项数据满足验标要求和设计技术要求。9.7检验必须按步骤检验,禁止跳步骤进行。10、安全及环保要求10.1在检验中严格按照用电规范进行电源连接,电源线布设有序,电源线接口接触良好且稳固,操作人员预防触电事故的发生。10.2设备接地连接良好,防止静电伤害。10.3检验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以免造成设备操作不当而损坏。10.4各种仪表性能良好,操作规范。10.5使用电源经过检验电压稳定。 四、用户接入网检验作业标准1、适用范围适用于通信用户接入网检验(本标准仅供参考,各条线应根据各自线路实际条件进行编制可行的作业指导书)。2、作业准备2.1内页业技术准备在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2.2外页业技术准备单项设备上电检验之前,应确认设备配线正确、供电正常、接地良好。系统检验前,设备单机检验应完成并合格。系统检验前应确认相关的传输通道良好。检验所用仪器、仪表应经计量检验,并在计量检验有效期内。3、技术要求3.1业务节点接口性能检测3.1.1V5接口协议的下列项目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3.1.1.1物理层检测;3.1.1.2系统启动程序检测;3.1.1.3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呼叫协议检测; 3.1.1.4控制协议检测;3.1.1.5承载通路连接(BCC)协议检测;3.1.1.6保护协议检测;3.1.1.7链路控制协议检测。3.1.2V5.1接口和V5.2接口每个2048kbit/s链路的误码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3.1.2.1误块秒比(ESR)应小于2.4×10-4;3.1.2.2严重误块秒比(SESR)应小于1.2×10-5;3.1.2.3背景误块比(BBER)应小于1.2×10-6。3.1.3V5.2接口呼叫应正常。3.2用户网络接口性能检测3.2.1音频二线/四线(2/4W)接口应符合下列要求:3.2.1.1检测条件见下表。音频二线/四线接口检测条件工作频率相对电平特性阻抗二线发二线收四线发四线收300~3400Hz0dBr(-7~0dBr)-3.5dBr(-7.5~-2dBr)-14dBr(-14~+1dBr)+4dBr(-11~+4dBr)600Ω(平衡)3.2.1.2通路特性要求:1)通路接收电平允许偏差为±0.6dB(四线-四线)、±0.8dB(二线-二线)(用参考测试频率1020Hz的正弦波信号,以-10dBm0的电平加到发送侧的输入端);2)净衰减频率特性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净衰减频率特性测试频率(Hz)200300400600820102024002800300034003600偏差限值(dB)二线(A-A)-+2.0+1.5+0.7+0.70+0.7+1.1+1.1+3.0--0.6-0.6-0.6-0.6-0.60-0.6-0.6-0.6-0.6-0.6四线(A-A)--0.5+0.5+0.5+0.50+0.5+0.9+0.9+1.8--0.5-0.5-0.5-0.5-0.50-0.5-0.5-0.5-0.5-0.53.2.1.3增益随输入电平的变化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增益随输入电平的变化输入电平(dBm0)-55-50-40-30-20-100+3偏差限值(dB)二线(四线)(A-A)±3.0±1.0±0.5±0.5±0.50±0.5±0.53.2.1.4空闲信道噪声(衡重噪声)不应大于-65dBm0p(音频通道输入、输出端都终接标称阻抗);3.2.1.5总失真应符合表一(正弦法)或表二(噪声法)的规定;表一总失真指标(正弦法)输入电平(dBm0)-45-40-30-20-100信号对总失真功率比的标准应大于(dB)二线(A-A)22.027.033.033.033.033.0四线(A-A)22.027.033.033.033.033.0表二总失真指标(噪声法)输入电平(dBm0)-55-40-34-27-20-10-6-3 信号对总失真功率比的标准应大于(dB)二线(A-A)11.126.130.732.432.432.432.424.8四线(A-A)12.627.632.233.933.933.933.926.33.2.1.6路际串音电平应小于-65dB。3.2.2数据终端/终接接口比特误码/块误码检测15min应无误码。3.2.3普通电话业务(POTS)接口呼叫检验应正常;呼叫接续故障率不应大于1×10-4。3.2.4综合业务数字网基本速率(ISDN-BRI)接口通道检测3min应无误码。3.2.5综合业务数字网基群速率(ISDN-PRI)接口通道检测3min应无误码。3.3系统性能检测3.3.1光线路终端(OLT)、光网络单元(ONU)的光发送器的平均发送光功率、光接收器的接收灵敏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或相关技术标准规定。3.3.2N×64kbit/s数字链路的误码性能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N×64kbit/s数字链路的误码性能指标误码性能馈线部分配线部分引入线部分误码秒比(ESR)2×10-34×10-36×10-3 严重误码秒比(SESR)2.5×10-55×10-57.5×10-53.3.3高比特率通道的误码性能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高比特率通道的误码性能指标比特率馈线部分配线部分引入线部分ESRSESRBBERESRSESRBBERESRSESRBBER2048kbit/sVC-124×10-42×10-52×10-68×10-44×10-54×10-61.2×10-36×10-56×10-68448kit/s5×10-42×10-52×10-61×10-34×10-54×10-61.5×10-36×10-56×10-634368kit/sVC-37.5×10-42×10-52×10-61.5×10-34×10-54×10-62.25×10-36×10-56×10-644736kit/s7.5×10-42×10-52×10-61.5×10-34×10-54×10-62.25×10-36×10-56×10-61139264kit/sVC-41.6×10-32×10-52×10-63.2×10-34×10-54×10-64.8×10-36×10-56×10-63.4系统功能检验3.4.1系统保护功能应符合下列要求:3.4.1.1人工中断光信号或人工增加光纤衰减(在光接口串接光衰减器,使系统误码率不小于1×10-3),系统应自动从工作系统倒换到保护系统。3.4.1.2撤除倒换条件,系统应自动恢复到工作系统。3.4.1.3倒换过程中,系统应保持正常。网管系统应有显示并作记录。3.4.2测量台功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3.4.2.1应能测量电阻、电容、交流电压、直流电压等用户外线特性;3.4.2.2应能测量环路电流、馈电电压、拨号音、脉冲拨号、双音多频发号等用户内线(电路);3.4.2.3应能测量多频按键话机的频率、电平和直流脉冲话机的拨号速度、断续比。3.5网管检验3.5.1网管系统的基本功能应符合下列要求:3.5.1.1能显示被管理范围内所有网络单元(NE)的拓扑图,并能访问被管理范围内的所有网元;3.5.1.2监视被管理的整个网络功能;3.5.1.3实时打印、存储功能;3.5.1.4备份软件和数据备份功能,当安全受到侵扰后,能利用备份文件恢复业务。3.5.2网管系统应具有下列管理功能:3.5.2.1配置管理功能:能从网元(NE)收集配置信息及提供数据给网元;能识别、定义、指配、控制和监视接入网中的管理对象,并能保证在业务正常运行的条件下进行软、硬件配置内容的增加、删除和修改。3.5.2.2故障管理功能:能提供对接入网及其环境的异常情况处理的支持手段,故障时间和位置的判定,故障修复的处理。管理系统可对接入网系统的各个部分进行持续的或间断的检测、观察。 3.5.2.3性能管理功能:能对接入网的网元进行性能监视,采集相关的性能统计数据,处理测量数据,分析测量结果,并采取网络管理控制,以改善和优化网络总体性能水平。3.5.2.4安全管理功能:包括用户管理、访问控制、安全日志。3.5.2.5日志管理功能:包括日志参数、日志操作、日志删除。3.5.2.6环境监控功能:能设置环境监控范围或阈值;可以设置响应动作,即当收到有关环境告警信息后应当采取的措施。4、施工程序接入网的施工流程为:施工准备→接入网设备安装与配线接入网设备单机调试→接入网系统调试→接入网网管调试。5、施工要求5.1接入网设备单机调试5.1.1在进行接入网设备的调试前,应先确认已符合下列要求:5.1.1.1温度、相对湿度、粉尘要求、防震和防静电、防磁等,均满足设计要求;机房交直流电源满足设备技术要求。5.1.1.2设备已可靠接地,电源线连接良好。5.1.1.3设备单机加电后运转良好、内置风扇正常启动,各单机显示告警状态符合当前实际使用情况。5.1.1.4按产品说明书进行各种告警功能试验,结果符合系统要求。5.1.2参照相关测试规范或产品说明书,对接入网设备下列功能和性能进行调试或检查,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5.1.2.1出厂检验报告检查项目①光线路终端(OLT)设备业务节点(SNI)的V5接口系统启动程序;公共电话交换网(PSTN)协议;控制协议;承载通路连接(BCC)协议;保护协议;链路控制协议。②光网络单元(ONU)设备用户接口(UNI)音频二/四线:通路电平、净衰耗频率特性、增益随输入电平变化特性、空闲信道噪声、总失真、路际串话电平(近/远端串音);普通电话业务POTS接口:频率、电压、断续时间;ISDN基本速率端口(2B+D):B通道和D通道误码;Nx64kbit/s(N=1~31)数据通道的误码性能。5.1.2.2单机调试项目①OLT、ONU的时钟接口同步功能试验:接收信号(V5)同步、内部时钟、外部时钟。②OLT、ONU的告警和监视功能试验。③系统业务节点(SNI)的V5接口(2M电接口)物理层性能误码、比特率、输出抖动、输入抖动容限。5.2接入网系统调试5.2.1在单机测试正常的情况下,按系统设计,可靠连接各设备单元,用网管进行数据配置,进行接入网的系统调试。5.3.2参照相关测试规范或产品说明书,对接入网下列功能和性能进行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5.3.2 .1站间音频二/四线性能:通路电平、净衰耗频率特性、增益随输入电平变化特性、空闲信道噪声、总失真、路际串话电平(近/远端串音)。5.3.2.2OLT与ONU之间的传输时延。5.3.2.3系统业务节点(SM)的V5接口1)物理层:V5接口2048kbit/s链路的性能(OLT与交换机线路设备LE之间的2M电接口误码、比特率、输出抖动、输入抖动容限)。2)系统启动程序:本地交换机触发的系统启动,接入网触发的系统启动,主链路从故障中恢复、次链路从故障中恢复、V5接口从中断中恢复后的系统启动。3)与公共电话交换网(PSTN)接口的协议①正常的接入网用户发起的呼叫;②不正常的接入网用户发起的呼叫;③处理通话阶段的事件;④正常的本地交换机侧用户发起的呼叫;⑤不正常的本地交换机侧用户发起的呼叫;⑥附加业务(如呼叫等待);⑦特殊事件;⑧接入网内两个用户之间建立的呼叫。4)控制协议:①PSTN用户端口控制;②ISDN-BRI用户端口控制;③ISDN-PRI用户端口控制;④重新指配程序。5)承载通路连接(BCC)协议:①接入网内部故障通知规程;②审计规程。6)保护协议:①成功的保护切换;②保护切换失败。7)链路控制协议(LCP)① 本地交换机启动的链路阻塞/解除阻塞,该链路不包含物理C通路;②本地交换机启动的链路阻塞/解除阻塞,该链路包含备用的C通路;③本地交换机启动的链路阻塞,该链路包含活动的C通路;④接入网启动的链路阻塞/解除阻塞,该链路不包含物理C通路;⑤接入网启动的链路阻塞/解除阻塞,该链路包含备用的C通路;⑥接入网启动的链路阻塞,该链路包含活动的C通路;⑦本地交换机请求的链路身份标识;⑧接入网请求的链路身份标识。5.3.2.4系统保护功能、时钟同步功能。5.3.2.5系统业务功能(单呼、组呼、全呼、会议电话、强插、外线拨入)、112测量台测量功能试验。5.3.2.6用户电话业务功能试验。5.3.2.7接通率测试。5.3接入网网管调试参照产品说明书,对接入网网管下列功能和性能进行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5.3.1网络拓扑、业务拓扑管理功能①接入网网管设备能显示被管理范围内所有网络单元的拓扑图,并访问被管理范围内的所有网元;②服务器对被管理的整个网络的监视功能;③网管设备的实时打印、存储、报表功能试验; ④数据备份功能:进行数据恢复试验。5.3.2配置管理功能:从网元上收集配置信息及提供数据给网元。能识别、定义、指配、控制和监视接入网中的管理对象,并能保证在业务正常情探下进行软、硬件配置内容的增加、删除和修改。5.3.3故障管理功能:能提供对接入网及其环境的异常情况的处理手段,故障时间和位置的判定,故障修复的处理。可对接入网系统的各个部分进行持续的或间断的测试、观察和检测。5.4性能管理功能:能对接入网的网元进行性能监视,采集相关的性能统计数据,处理测量数据,分析测量结果。5.5.安全管理功能:用户管理、访问控制、安全日志。6、劳动组织用户接入网检验人员配备表名称数量负责人1人工程师2人记录员2人7、材料要求按照招标文件承诺进行配置。8、设备机具配置用户接入网检验仪表配置表序号名称数量1地线测试仪2块 2万用表2块3分机测试仪1块4测试电话机4部5兆欧表1块6SDH/PDH分析仪1块7通用规程分析仪1块8数字频率计1块9光可变衰耗器3块102M通道测试仪2块11光回损测试仪1块12光时域反射机1块13光纤熔接机1台14激光光源1块15音频通道测试仪3块16光功率计2块17PC便携机1台18便携打印机1台9、.质量控制及检验9.1检验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资格考试取的资格认可后上岗操作。9.2检验所用仪表经过功能检验合格。9.3安装设备经过报验检查合格。 9.4设备安装完成后,做到设备内部走线顺序平直排列,槽道内配线应顺直,标签明显清晰。设备模块安装到位,接触良好。焊接点光滑牢固。9.5检测数据记录详细清楚,数据分析科学有效。9.6检测各项数据满足验标要求和设计技术要求。9.7检验必须按步骤检验,禁止跳步骤进行。10、安全及环保要求10.1在检验中严格按照用电规范进行电源连接,电源线布设有序,电源线接口接触良好且稳固,操作人员预防触电事故的发生。10.2设备接地连接良好,防止静电伤害。10.3检验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以免造成设备操作不当而损坏。10.4各种仪表性能良好,操作规范。10.5使用电源经过检验电压稳定。 五、杆塔及基础施工作业标准1、适用范围适用于GSM-R数字移动通信工程杆塔及基础施工。(本标准仅供参考,各条线应根据各自线路实际条件进行编制可行的作业指导书)。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高空作业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2.2外业技术准备征地完成,各类补偿到位,场地平整,地质勘察资料完备,车站机房、区间机房验收交付,塔材预制完毕,满足施工队伍进场施工需要。复核铁塔位置与通信图纸设计位置是否一致;根据图纸场坪标高复核实际场地标高是否一致。3、技术要求本工程铁塔设计使用年限50年,为龙厦线GSM-R数字移动通信工程铁塔,该塔设两层八角平台,设外爬梯,并设护栏,进入室内采用过桥连接,避雷针地线采用镀锌扁钢引下与地网焊接。塔内所有构件均采用热镀锌防腐,镀锌质量应符合GB:2694-81标准规定。 设计风速:30m/s基本风压:0.45KN/M2抗震:8″温度:45℃垂直度:≤1/1500塔单腿最大压力:330.1KN塔单腿最大拔力:256.0KN塔单腿最大水平力:53.8KN3.1铁塔基础3.1.1基础具有整体性,施工前进行地质核对,并形成记录。3.1.2坑底开挖位置、铁塔基础深度、塔基基底情况及回填、标高及塔靴安装位置均符合设计要求。3.1.3基础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的规格和强度等级均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并对混凝土基础配料比做混凝土试块送检。3.1.4钢筋绑扎的方式、间距与钢筋笼和预埋螺栓的安放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3.1.5铁塔基础顶面平整,塔靴与基础面紧密贴合,允许水平误差为3mm。3.1.6地脚螺栓露出基础顶面长度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螺栓垂直、不变形,基础养护期间做好保护。3.1.7各塔靴之间中心间距允许偏差不大于3mm,各塔靴的高度允许偏差不大于3mm。3.1.8塔靴调整好以后在塔靴钢板下面填充水泥砂浆,塔靴紧固螺栓做抹黄油防腐处理。 3.2杆体、塔体3.2.1设备材料到达现场后应进行检查,其型号、规格、数量及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3.2.2用经纬仪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检验天线杆(塔)的垂直度。3.2.3铁塔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3.2.3.1铁塔塔靴与基础预埋螺栓的连接应用双螺母,塔身安装螺栓穿入方向应一致,螺母应拧紧,螺栓外露丝扣不应少于2扣。铁塔全部连接螺栓均应做防松处理。用力矩扳手检查螺栓紧固度。3.2.3.2塔身各横截面应成相似多边形,同一横截面上对角线或边的长度偏差不应大于5mm。3.2.3.3所有焊接部位应牢固,无虚焊、漏焊等缺陷。其中螺栓紧固度的检查在塔身上、中、下三部分各抽验10个螺栓。3.2.4天线加挂支柱高度及方位、平台位置及尺寸、爬梯的设置方式及紧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3.2.5天线加挂支柱伸出平台时,支柱材料强度应满足支柱的承重和抗风要求。3.2.6天线杆(塔)防雷应符合下列要求:3.2.6.1天线杆(塔)防雷装置、接地引下线的安装位置及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3.2.6.2铁塔塔体的接地电阻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塔体金属构件间应保证电气连通。 3.2.6.3避雷针安装位置及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避雷针安装牢固、端正。用万用表检查电气连通性,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接地电阻。3.2.7所有铁塔构件、焊接部位和支架表面应采取热镀锌防腐措施。镀层均匀,无滴溜、漏镀。3.2.8杆塔还应满足下列主要技术要求:3.2.8.1、根据需要在塔身适当高度设两层平台,并预留移动通信天线安装件。3.2.8.2、设置爬梯、走线架及全方位平台,要求安全可靠,便于工作。3.2.8.3、安装避雷针,镀锌扁钢引下,并作防盗处理。3.2.8.4、抗当地30年一遇最大风速,抗地震烈度按当地地震烈度高1级考虑。3.2.8.5、荷载满足工程安装天馈线的要求,并留有余量。3.2.9天线杆(塔)结构性能(荷载时)应满足下列要求:3.2.9.1、垂度:应符合相关标准。3.2.9.2、轴向扭转摆动:小于1°。3.2.9.3、挠度:小于1°。3.2.9.4、构件允许偏差:当构件长度不大于5m时,其长度偏差不大于±2mm;当构件长度大于5m时,其长度偏差不大于±3mm,构件整体弯曲不大于长度的1/1000,局部弯曲不大于被测长度的1/750。法兰盘平面偏离设计平面的正切值不大于1/1000。3.2.10混凝土天线杆杆体不应有横向裂纹,。 本工程天线电杆为15m,埋深均要求2m。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施工程序每一个杆塔为一个完整的作业区。施工程序为:施工准备→杆塔基础材料检验→杆塔基础施工→杆塔材料检验→杆塔组立、安装。4.2工艺流程4.2.1基础放线基础所在位置场坪整理,基础位置与整个场坪内其他建筑布局协调合理,基础与通信基站房屋的距离大于3米,但不得大于10米,依据相关技术要求进行基础坑放线。铁塔基础边缘距离铁路桥梁侧边缘正投影线不小于8米,减小高速车辆行驶中产生的气流,冲压板式天线,影响天线的稳定性。根据图纸中不同的地基承载力数据,选择基坑大小和基础式样;当铁塔基础土方为填方土时,土质应层层压实。铁塔基础位置要避开易滑坡、坍塌位置;因地势狭小等特殊地段,可合理调整铁塔位置,做出不规则布置。 4.2.2基础开挖 基础开挖面积要大于基础设计底面积,开挖中密切关注坑壁土质情况,若土质松软,易发生坍塌情况下,可考虑设置侧挡土板;或放坡开挖。基坑内要做好排水,基坑边缘不得堆放土方、砂石、钢筋、砖块等物料,不得放置搅拌机等重型机械。基坑上下可设置木梯或开挖通道台阶进行人工上下;基坑挖好后,如发现地质条件和设计不符后,应通知设计进行变更设计。4.2.3基础防雷地网铁塔应设置地网,地网的设置复核相关规范的要求。铁塔地网应眼神到塔基四周外1.5米远的范围,网格尺寸不应大于3米*3米,其周边为封闭式,同时利用塔基地桩内两根以上的主钢筋作为铁塔地网的垂直接地体,铁塔的接地电阻应小于4欧姆,铁塔基础地网应与机房地网相连。接地体采用热镀锌钢材,其规格要求为:钢管不应小于¢50mm×5mm,角钢不应小于L50mm×5mm,扁钢不应小于-40mm×4mm。以基础十字中心线为基准轴,间距以小于3米,打入长度2.5米镀锌角铁(接地体),接地体顶端距地面埋深不小于80cm。接地体设置好后,先进行坑底部C15素混凝土垫层浇注;垫层混凝土凝固硬化后,进行钢筋网的编扎、焊接,具体要求参照图纸和规范。镀锌扁钢侧面放置,与角钢的L面贴紧焊接,上下两边都需焊接。4.2.4模板加工及安装 所用模板及支架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能足够承受新浇混凝土的重力、侧压力及施工中产生的其他荷载。模板支架支撑于可靠的基础上,并有足够的支撑面积和排水措施。模板接缝为企口接缝形式。模板由具有专业资质的厂家制作,以保证加工精度;模板加工、试拼组装,检验合格后,涂油防锈。模板进场按技术质量下发的模板验收程序进行验收。模板试拼完成在正式安装前,对模板进行除锈打磨,并均匀涂刷脱模剂。模板安装连接要牢固,保证其整体性;模板接缝严密,不漏浆;脚手架、工作平台等不得与模板、支架连接。拼装模板应在平整的场地进行,挤紧板缝,控制肋间距。拼钉木模的钉头,应钉平板面。凹入板面内的钉坑用油灰摸平。安装好后的模板满涂隔离剂,板面平整,接缝严密。模板立设完成后,检查模板安装误差及加固情况,主要检查轴线偏位、表面平整度、相邻模板错台、预留孔位等指标,自检完成并经监理检查合格后进行砼浇筑。模板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查方法1前后、左右距中心线尺寸±10测量检查2表面平整度3靠尺检查3相邻模板错台1尺量检查4桩基顶面高程0-5全站仪测量5预埋件5纵横向尺检4.2.5钢筋加工及安装钢筋加工及安装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及相关定型图进行。 4.2.5.1钢筋焊接4.2.5.1.1、钢筋焊接人员焊接人员必须持有焊工证,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并定期对焊工进行培训。4.2.5.12、焊接原材料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所需钢筋,焊条品种、规格,每批钢筋、焊条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和试验资料。1)、钢筋:(1)钢筋的牌号、级别、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2)钢筋表面应清洁,不得有裂纹、结疤、折叠和铁锈。(3)外观合格的钢筋每批必须符合拉伸(抗拉强度、屈服点、伸长率)和冷弯要求。4.2.5.13、焊接方法及工艺A、闪光接触对焊B、电弧焊接一般以闪光接触对焊接钢筋,焊接时应在工地平面内焊接,个别情况方可在脚手架上施焊。(1)、闪光对焊接头①闪光对焊气温≥0℃,焊毕钢筋完全冷却后方可挪运。②接头周缘应有适当的墩粗部分,并呈均匀毛刺外形。(2)、电弧焊接接头 ①搭接焊A、双面搭接焊B、单面搭接焊a、一般采用双面搭接焊,无条件施焊时采用单面搭接焊。搭接焊时采用两点固定,且固定端离接头端部20cm以上。b、搭接接头的端部位应预弯,且搭接钢筋的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c、焊缝高度h及焊缝宽b应满足下表。②帮焊:a、帮焊时采用四点固定,且固定点离接头端部20cm以上。b、帮条宜采用与被帮钢筋同型号,同级别的钢筋。3)、注意事项:焊接件检查试验(1)、受力检验试验:a数量:同类型焊件以200个作为一批,从中取6个试件。(2)、方法:3个抗拉试验,3个冷弯试验。(3)、焊接接头检验:a数量:同类型焊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件。(4)、方法:见下表。电弧焊和闪光序号类别项目允许偏差检验方法1电弧(1)帮条对焊接头中心纵向偏移0.5d尺量检查 焊接头(2)接头处钢筋轴线弯折角4℃直尺或楔形塞尺检查偏移0.1d且不大于3mm(3)焊缝高度0.05d~0焊接工具尺和尺量检查(4)焊缝宽度0.1d~0(5)焊缝长度-0.5d(6)咬肉深度0.05d但不得大于0.5mm(7)在2d长的焊缝表面上,焊缝的气孔夹渣数量2个面积6mm22闪光接触对焊接头(1)接头处钢筋轴线弯折角4℃直尺或楔形塞尺检查偏移0.1d但不得大于2mm(2)接头表面裂纹不允许观察检查注意事项:(1)在无条件施焊时,对直径25mm及以下的钢筋,方可采用绑扎搭接。(2)搭接接头应分散布置,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的受力钢筋受弯受拉区不大于50%,轴向受拉不大于25%,受压不受限制。(3)施工过程中分不清受拉受压时,按受拉处理。(4)、焊工必须穿焊工服,戴电弧罩,高空作业时,需配戴安全绳。(5)、焊机要加盖遮雨棚,焊把线,焊接地线在外皮应无破损,焊接地线应与钢筋接触良好。(6)、在脚手架上焊钢筋时,上吊钢筋必须支护牢固。4.2.5.2钢筋绑扎 除设计及定型图有要求外,箍筋应与主筋垂直箍紧,在箍筋与主筋交叉处以铁丝绑扎。构件拐角处的交叉点全部绑扎,中间平面部分交错绑扎。绑扎接头的两端应向基础身内侧弯曲。接头应设在与柱的角部相交处,且沿柱的方向交错布置。钢筋绑扎接头的最小搭接长度序号钢筋级别受拉区受压区1Ⅰ级钢筋30d20d2Ⅱ级钢筋35d25d注:⑴、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除符合上表外,在受拉区不得小于250mm,在受压区不得小于200mm;⑵、d为钢筋直径。4.2.5.3保护层钢筋与模板之间用水泥沙浆垫块支垫,其强度不得低于设计混凝土强度,垫块应相互错开,分散布置,不得贯通同一截面。钢筋保护层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1保护层设计厚度≥35mm-5,+10钢筋安装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1受力主筋间距-5,+52箍筋间距绑扎-20,+20焊接-10,+103弯起点位置30 4.2.5.4混凝土施工1、基桩桩身混凝土的浇筑1)、凿除基础承台面上的混凝土浮浆,用高压水清洗干净;整修连接钢筋;测定基顶中线、标高,绑扎基桩柱身钢筋。2)、浇筑前,对模板、钢筋和预埋件进行检查,模板内的杂物、积水和钢筋上的污垢应清理干净;模板缝隙填塞严密。3)、混凝土搅拌前需做配合比检验,及进场砂石料、水泥、及水质检测,检查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坍落度,混凝土为C25。4)、浇注混凝土使用的脚手架,应便于人员与料具上下,且必须保证安全,必须与固定模板用的脚手架分离。5)、混凝土的分层浇筑厚度不宜超过30cm,串筒离混凝土面高度不大于2m。6)、基础一次连续浇注,尽量不留施工缝。若需设置施工缝时,则做好接缝处理,埋设连接钢筋等,结构物顶部45cm以内不准设置施工缝。7)、混凝土浇筑必须连续进行,如因故必须间断时,其间断时间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允许间断时间需经试验确定。若超过允许间断时间,按施工缝处理。8)、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注意观测:①所设置的预埋件、预留孔、预埋支座板的位置是否移动,若发现移位应及时校正。②预留孔的成型设备应及时抽拨或松动。 ③模板、支架等支撑情况及保护层,如有变形、移位或沉陷,应立即校正并加固,处理后方可继续浇筑。④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终凝后洒水养护。拆模后及时用塑料膜封闭墩身,洒水养护。⑤做好混凝土试块的检测,提供试块检测报告。混凝土墩台身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1墩台身前后、左右边缘距设计中线尺寸±202表面平整度53支承垫石顶面高差54支承垫石顶面高程-105预埋件和预留孔位置5注意事项1)施工前将模内杂物和钢筋上油物清理干净,模内不得有积水,模板缝隙空洞应堵塞不漏浆。2)基础桩身混凝土浇注时,模板不得与脚手架、人行通道联结。3)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模板、钢筋及预埋件的位置、尺寸是否正确。4)使用搬用模板时,要轻拿轻放。使用完毕后,要及时清理休整,涂油防锈、防腐。存放按要求按规格分类堆放,并做好防雨措施。5)单管塔基础施工时,基础中心预埋3根¢80镀锌钢管,出口方向对准基站房屋引入手孔。(具体施工要求见单管塔基础施工图)。4.2.6基坑回填及柱脚包封 回填基坑时,应先清除基坑中的杂物,并应在相对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并分层夯实,回填土的容重≥18KN/m3,压实系数入c≥95。所有铁塔柱脚部分采用C15混凝土包裹(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mm),并使包裹的混凝土高出地面150mm。5、施工要求基坑开挖及基础浇筑±0.000以现场指定地面高程为准,将铁塔所在位置整平后,方可开挖基础。基础开挖时,注意不得损坏地下既有管线、光电缆,如发现与施工有冲突时应通知带工人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接地:基坑开挖至设计深度后,接地系统按图施工,组网结点,连接均需要焊接。焊接面积大于100mm2,焊后用热沥青包封防蚀,接地电阻<4欧。基坑挖好后经夯实平整,浇注垫层混凝土,待混凝土硬化后,再绑扎钢筋,安放基础骨架,浇注基础混凝土。基础与连系梁混凝土一次浇注,不得留施工缝。基础梁钢筋保护层厚度25mm,其余均为50mm。本工程基础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采用C20钢筋混凝土,基础埋入老土不得小于1000㎜;基础加深采用基顶至±0.000标高间短柱相应加长(总长不得大于2400㎜);不足部分以基底砌M5水泥沙浆砌MV30毛石。 地锚螺栓:四组地锚螺栓四个一组,每组之间水平,对角误差小于10mm,标高误差小于4mm。施工时如地脚螺栓与钢箍相碰,则应后绑扎相碰的钢箍。基础骨架螺纹出混凝土部分涂凡士林油。基础回填土必须采取打夯机用每层300mm厚粘土分层夯实至设计标高,并做坡度为5%的散水坡,回填土夯实后的重度>16kn/m3基础施工完后,余土运走,地表做100mm厚C10素混凝土面层,出基边缘不小于2m,砼面层下以砂加碎石夯填不小于200cm。铁塔安装要求:铁塔安装前,应先验收基础,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铁塔安装前,应对所有构件逐件检查,检查构件规格、尺寸、数量、外形是否与设计图纸符合。立塔时必须严格控制塔身垂直度,全塔中心线顶点偏差不大于塔全高的1/1500。铁塔安装时,所有螺栓必须拧紧,经检查确已拧紧后,才能交付验收。一年后全塔螺栓复紧一遍,并在螺栓外露丝扣部分打冲防松。塔脚底板应与基础顶面接触良好。铁塔组装后,塔脚用C20混凝土包封,混凝土包封至螺栓顶50mm处。未尽事宜按现场施工规范、规程执行。铁塔加工、安装时满足现行的《铁塔钢结构施工及验收规程》、《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5.1铁塔基础5.1.1铁塔基础施工前对下列内容进行进场质量检查:5.1.1.1 水泥、钢筋(材)、焊条、焊剂的质量符合设计和相关技术标准要求,并具有出厂质量证明文件。5.1.1.2砂、石质量符合有关技术要求。5.1.1.3如采用新材料,要有鉴定证明、使用说明和检验报告。5.1.1.4外加剂出厂质量合格证书和说明书。5.1.2铁塔基础开挖过程中发现地下管线且无法避让时,采取保护措施。5.1.3铁塔基础按下列要求进行施工:5.1.3.1基础建在坚实的地基上,不得建在浮土、垃圾土、流质土和易受水冲刷的地方。5.1.3.2基坑开挖到设计深度后核对地质资料,并进行地基承载力试验以确认是否符合设计要求。5.1.3.3基础开挖后,夯实找平做垫层,待其硬化后,再进行基础钢筋绑扎并安装基础骨架;基础浇灌前埋设好防雷地线,防雷接地电阻符合设计要求;根据需要也可在基础引出接地扁钢,接入防雷地。5.1.3.4根据铁塔塔靴固定螺栓孔的相互尺寸制作模板一副,将地脚螺栓用模板固定后,浇灌在基础里,防止因震捣砼使地脚螺栓位置不准。5.1.3.5铁塔基础钢筋规格及绑扎方式符合设计要求。5.1.3.6铁塔基础混凝土配比符合铁塔基础设计规定的混凝土强度等级。5.1.3.7混凝土每一次浇灌,均提取混凝土试块并进行试验。5.1.3.8 基础混凝土浇灌后12h内用草垫或塑料薄膜加以覆盖并进行保湿养护,覆盖严密并保持塑料薄膜内有凝结水,一般要养护28天左右(由天气和温度决定)。5.2杆(塔)体5.2.1铁塔安装前按下列要求对主要材料进行进场质量检验:5.2.1.1钢材的品种、规格、性能等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并具有质量证明文件。5.2.1.2连接用高强度螺栓、普通螺栓、地脚螺栓等紧固标准件及螺母、垫圈等标准配件,其品种、规格、性能等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并具有质量证明文件。5.2.1.3铁塔构件的镀锌层均匀光滑、不翘皮,不得出现返锈现象。5.2.2铁塔塔靴按下列要求进行安装:5.2.2.1正确安装塔靴位置,各塔靴的中心间距允许偏差±3.0mm,各塔靴的高度允许偏差±3.0mm。5.2.2.2塔靴调整好后,在塔靴钢板下面填充水泥砂浆或用钢结构做永久性支撑。5.2.2.3塔靴紧固螺栓做防腐处理。5.2.3自立式铁塔按下列要求进行安装:5.2.3.1铁塔相互连接的主材及其连接板在安装前需进行试装。5.2.3.2每一个结构单元安装完毕及时进行校正和固定。5.2.3.3螺栓穿入方向一致,螺母拧紧后,螺栓外露丝扣不少于2扣。 5.2.3.4铁塔主体结构全部安装完,用经纬仪检查垂直度,其指标符合设计要求。5.2.3.5平台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铁塔楼梯踏步板平整,倾斜允许偏差±2.0mm,均与铁塔结构件牢固连接。5.2.3.6天线支架挂高、方位符合设计要求,并与铁塔结构件牢固连接。5.2.3.7为确保施工人员安全,在雷雨、能见度低、五级以上大风等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严禁登高进行铁塔安装。5.2.4单管塔按下列要求进行安装:5.2.4.1单管塔施工前,根据工艺和设计要求,编制安装工艺和施工组织设计。5.2.4.2施工安装前进行现场勘察,预先进行场地平整和地面加固,以保证构件组装和大型吊装机械对施工场地的要求。5.2.4.3施工安装前预先核实塔基的边距、标高、水平度、基础混凝土的强度等,符合设计要求;检查铁塔基础支承面、地脚螺栓的位置正确无误。5.2.4.4.单管塔构件到达现场后检查构件表面,无明显变形、碰伤、裂痕等;按图纸检查构件是否齐全,核实零部件是否匹,组装、吊装工具是否齐全到位。5.2.4.5对采用杆体组装后再整体吊装的单管塔,在组装时注意调节好各节杆体之间的直线度,并严格按工艺要求固定,以保证吊装时不脱节、不变形。 5.2.4.6对采用逐节吊装、空中对接固定的单管塔,在施工时注意在每节杆体吊装到位后,用高强度螺栓初拧,调整好直线度后再复拧固定。5.2.4.7在单管塔形成整体的空间结构后,自下而上逐节检查全部螺栓,终拧固定,并检测结构安装偏差,符合设计要求。5.2.4.8塔顶平台、爬梯、天线支架、抱杆、走线架、走线槽和避雷针的安装符合设计要求。5.2.5水泥天线杆按下列要求进行安装:5.2.5.1水泥天线杆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并有质量证明文件。5.2.5.2混凝土天线杆杆体裂纹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5.2.5.3水泥天线杆的埋深为2米。6、劳动组织6.1劳动力组织方式:采用架子队组织模式,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和安全培训,登高作业人员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6.2施工人员应结合首塔标准试验站确定的施工方案、机械、人员组合、工期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单个作业工地人员配备表负责人1技术主管1专兼职安全员1工班长1质检、测量及试验人员1 普工6以上人员除普工外均由正式职工担任,并可根据工程情况适当增配若干劳务工人。7、材料要求按有关规定对基础混凝土所用原材料供应方出具的产品质量证明文件进行检验,确认型号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设备材料到达现场后应对照设计文件检查其型号、规格、数量及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材料在运输过程中,应防止锈蚀、污染、碰撞和避免重压。装卸物品时应采用专用机具,不得随意抛掷。材料应存放于有足够空间的仓库内,库房应具备防火、防潮、防晒、防雨等贮存条件。材料堆码的基底应平实,底层应架空,并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材料应分类堆码整齐,并便于装卸、取放、清点。设有标签以识别材料的产地、型号、规格、数量。需临时露天堆放时应采取上盖下垫等防护措施。配备专职仓库管理人员,严格执行进料、领料登记手续,定期清点物品。设备运输应避免严重颠簸,并采取相应的运输保护措施。设备一次运输、二次运输后应外观完好,数量符合设计和订货合同的规定。混凝土天线杆杆体不应有横向裂纹。 所有铁塔构件、焊接部位和支架表面应采取热镀锌,镀锌层应均匀光滑,无漏镀,不得出现返锈现象。7.1材料要求:塔体和基础材料均采用优质钢材,水泥、砂石均出具检验报告。采用C20混凝土配比。焊条:焊条采用E43型,焊缝高度按设计要求,未标注处应不小于被焊母材厚度。铁塔钢材采用Q235其技术条件应符合GB:700-88标准中的有关规定。螺栓采用GB:5780-86.4.8级,其技术条件应符合GB:3098.1-82标准规定。底脚板及其它构件需要焊接时,焊接采用J422E4303型,焊缝高度除图中注明外,均不小于被焊构件厚度。当塔内构件需要对接时,一律采用双面焊接,并应打破口。7.2构件制造加工要求:图中材料明细表仅作统计材料用,各构件均应放样后下料。角钢侧面螺栓一般不在正面图中重复表示,塔身开合角由塔厂放样决定。外包交钢刨根,内包角钢铲背(均用刨床加工)。螺栓孔的加工:除平台,爬梯外一律采用钻孔,不得冲孔,必须扩孔时,扩孔数量不超过该节点螺孔数(或接头螺栓孔总数)的25%,孔径不得超过原孔径2mm。 塔身加工时,需注意天线、平台、隔面等对节点留孔要求。铁塔加工完毕,必须经试装,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出厂。铁塔加工安装说明除图中注明者外,必须遵照下列统一要求进行加工和组装:本塔构件采用螺栓连接,仅少数构件为焊接连接(如加劲板,塔座)。所有零件部件除注明为16Mn钢外,其余为Q235钢。采用螺栓为M16、M20及M24,M16为4.8级,M20为5.8级,M24为6.8级(均为热渡锌后的强度级)。采用的焊条为:16Mn钢用E50,Q235钢用E43。构件焊接应按照焊接规定,规范和有关规定进行。焊缝高度不小于连接构件的最小厚度。对于较厚的焊件,需按规定进行剖口后再焊接,以便焊透,保证连接强度。所有各种角钢、钢板、螺栓、焊条等材质均应符合有关专门规定,并有出厂合格证书。各结构图构件明细表中的角钢长度供备料用,需进行1:1放样后再下料,节点板的外形尺寸根据放样确定。角钢接头处,各角钢一律对接,两角钢接头处的间隙为10mm内。包钢连接时,采取铲内包钢背地方法,外包钢连接时,采取铲外包钢弧的方法,角钢对接处外贴连接钢板的螺孔距至少取2.0d(d-螺栓直径)。铁塔所有外露部分均需热浸镀锌防腐。 当采用双螺帽时,应确保装好螺帽后螺杆平扣或出扣。铁塔加工完成后,必须进行试组装,在现场验收合格后方可安装。考虑螺栓无扣长的加工误差影响,除图纸中统计的垫片数量外,需另按单线图中螺栓总数的30%增加垫片,以供安装铁案台紧固螺栓(垫再螺帽一侧)之用。铁塔加工组装时应满足《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8、设备机具配置设立专人管理施工机具和检测设备,负责日常的保管和养护工作,确保良好的运用状态。施工机具及检测仪器、仪表应通过安全认证和定期计量校核,不合格的严禁使用。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置表动力触探仪1台挖掘机1台混凝土搅拌机1台振捣器1台接地电阻测试仪1台万用表1台全站仪、经纬仪各1台力矩扳手1台夯土机1台吊装机1台升降机1台9、质量控制及检验9.1质量控制 天线杆塔及基础施工工程质量控制要点主要为五个方面:9.1.1地质验槽确认;9.1.2地基承载力;9.1.3原材料(砂、石、水泥、钢材);9.1.4试验配合比(铁塔基础混凝土);9.1.5防雷及接地电阻。9.2质量检验9.2.1基础开挖后,应通知勘测部门认真验槽,如发现勘测与地质报告不符,应由地质部门修改报告,经设计认可后,方可按图施工。9.2.2地基承载力的测试方法——用动力触探仪测试(此测试方法参照STTC-1轻型动力触探仪的试验方法编制):(1)先用钻具钻试验土层标高,然后对需进行试验的土层连续进行触探。(2)试验时,重锤落距为500mm,锤自由地贯入,将锥和杆垂直地打入土中,每打入300mm的锤击次数即为实测锤击数N10。其中,锤重量:10kg±10g;落距:500mm。最大贯入深度:6000mm;贯入锤锥度:60°;贯入锥最大直径:φ400mm具体测试数据参见下表:锤击数(N10)15202530承载力(t/m2)10141822一般黏性地承载力 黏性素填土承载力锤击数(N10)15202530承载力(t/m2)101418229.2.3原材料的规格和强度等级要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铁路行业现行标准《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的有关规定。9.2.4基础混凝土原材料的规格和强度等级要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并对混凝土基础配料比做混凝土试块送检。9.2.5天线杆(塔)防雷用万用表检查电气连通性,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接地电阻,阻值不得大于10Ω。9.2.6检验项目、方法9.2.6.1、铁塔基础开挖后应对地基情况进行勘测检查,铁塔基础应建在坚实地基上。铁塔基础深度、标高及塔靴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检查,用经纬仪测量。9.2.6.2、基础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的规格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检查。9.2.6.3、基础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标准应符合铁道部现行《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的有关规定。检验方法:做混凝土试块送检。 9.2.6.4、钢筋绑扎的方式、间距与钢筋笼和预埋螺栓的安放位置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9.2.6.5、铁塔基础顶面水平应平整,塔靴与基础面应紧密贴合,允许水平误差为3mm。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9.2.6.6、各个塔靴的高度、塔靴之间中心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9.2.6.7、铁塔的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垂直度不应大于1.5‰。检验方法:用经纬仪测量。9.2.6.8、天线加挂支柱高度及方位、平台位置及尺寸、爬梯过桥的设置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测量。9.2.6.9、铁塔防雷装置、接地引下线和接地电阻应符合设计要求<4Ω。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查,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接地电阻。9.2.6.10、塔体的接地电阻符合设计要求<4Ω,塔体金属构件间保证电气连通。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查,用万用表检查电气连通性,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接地电阻。9.2.6 .11、铁塔构件的镀锌层均匀光滑、不翘皮,不得出现反锈现象。检查方法:观察检查。9.2.6.12、铁塔塔靴与基础预埋螺栓的连接必须用双螺母,塔身安装螺栓穿入方向应一致,螺母应拧紧,螺栓外露丝扣不应少于两扣。检验方法:观察检查。用力矩扳手在塔身上、中、下三部分各抽验10个螺栓,其力矩值应符合设计要求。9.2.6.13、塔身各横截面成相似多边形,同一横截面上对角线或边的长度偏差不大于5mm。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9.2.6.14、设单独的避雷针,根部埋设单独的避雷地线,避雷针引下线(镀锌扁钢)做固定并与接地体连接良好。检验:观察检查。9.2.6.15、天线避雷针上端与天线上端夹角应小于45°。10、安全及环保要求10.1安全要求基坑开挖设防护标志,必须有支护,防止基坑四周垮塌,防止高处坠落、跌落,防止山体滑坡、山石滚落伤人。杆塔安装过程中必须有完善的登高作业安全措施,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凡患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病、癫痫病以及其他不适于高空作业的,不得从事高空作业。衣着要灵便,禁止穿硬底和带钉易滑的鞋。 高空作业所用材料要堆放平稳,工具应随手放入工具袋(套)内。上下传递物件禁止抛掷。遇有6级及以上大风或恶劣天气时,停止作业。高处作业人员必须必须戴安全帽、系好安全带,安全带应挂在人体上方牢固可靠处。塔材吊装组立过程中下面严禁站人。安全保护用品,每次使用前必须进行外观检查,有下列情况者严禁使用:(1)安全带铁环或铁链有裂纹,绳子有断股或腐烂,挂钩有裂纹或变形,皮带有损伤;(2)安全帽表面有损伤及无防震罩。安装工作不得在雨天、雾天、大风天气时施工。物件吊装时,应保证上下通信畅通并应有专人指挥,不准有人同时上下铁塔。所有紧固螺栓均应拧紧。10.2环保要求为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保证“干一项工程,树一块牌子,创一方信誉,留一方净土”,在施工中针对本项目的工程特点,采取以下措施,避免和减少由于施工方法不当引起的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10.2.1固体污染物采取的措施 在施工中取土、弃土等须按设计文件和甲方与当地环保部门签订的有关协议和要求进行处理。如有变更,必须首先通知甲方,经同意后方可进行施工。车辆不带泥砂出现场。人工拍土,清扫车轮、车帮;挖土装车不超装;车辆行驶不猛拐,不急刹车,防止洒土,卸土后注意关好车箱门;场区和场外安排人清扫洒水,做到不洒土、不扬尘,减少对周围环境污染。运输水泥、沙石等细颗粒粉状材料时,采取遮盖措施,防止沿途遗洒、扬尘。卸运时,采取库内存放措施,以减少扬尘。室外临时露天存放时,必须下垫上盖,严密遮盖防止扬尘。垃圾渣土和余土要及时清理出现场,并运至当地环保部门和建设单位要求的地点,防止污染道床、排水沟、路基、大坝和阻碍道路。现场拆除的模型板、包装箱、脚手架以及其它废弃物应及时清理回收,集中堆放。10.2.2噪声污染采取的措施从声源上降低噪声。选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代替高噪声设备与加工工艺。如低噪声振捣器等。或在声源处安装消声器消声。采用噪音小的施工机具,并采取噪音隔离措施,防止噪音污染。严格控制人为噪声,进入施工现场不得高声喊叫、无故甩打模板、乱吹哨,最大限度地减少噪声扰民。在人口稠密区进行强噪声作业时,须严格控制作业时间,晚10点到次日早6点之间停止强噪声作业。10.2.3水土保持措施 保护好施工中的路基、桥梁、道路、树木和公共绿地,使其尽量保持原状。开挖基坑时,把弃土装入编织袋存放,及时清理现场的施工垃圾,避免污染。贯彻边施工边防护的原则,按照甲方指定的地点取土、弃土,严禁向河流、沟渠任意弃土。 六、漏泄同轴电缆施工作业标准为保证无线通信系统的可靠传输,在山区、隧道、地铁等电磁波难以覆盖区域,需要采用泄漏同轴电缆,通过泄漏同轴电缆外导体的不完善来实现信号的泄漏作用,达到无线通信的全覆盖。漏泄同轴电缆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其典型结构为在外导体上轧纹、纹上铣孔的漏泄同轴电缆。该类型的漏缆由于其在外导体上开的槽孔的间距小于工作波长,电磁场通过小孔衍射,激发电缆外导体外部电磁场,因而在外导体的表面产生电流,于是存在电磁辐射。其电磁能量是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在电缆周围。即漏缆外导体上的表面波的二次效。由于在外导体上开的槽孔的间距小于工作波长,故其适用于宽频带传输。我们在该工程中采用的是该种型号漏缆。该类型漏缆特点为:有很宽的使用频率范围,其频率最高可以使用到其电缆的截止频率;由于该类型漏缆电磁能量的无方向性,故该类型漏缆在使用频率段具有良好的性能;由于外导体采用焊接轧纹开槽结构,它具有良好的纵向水密性,弯曲性能好,同时抗压强度也高。其用场所一般为公网(如G网、C网)的隧道覆盖及室内分布系统中。•辐射型漏缆 其典型结构是用薄铜带纵包作为外导体,并预先在薄铜带上开不同形状的槽孔。该类型的漏缆由于在外导体上开的槽孔的间距与工作波长(或半波长)相当,其槽孔结构使得信号在槽孔处产生同相叠加,这就要求唯有非常精确的槽孔结构和对于特定的窄频段才会产生同相叠加。该型漏缆由于与其工作频率密切相关,同时其电磁能量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电磁能量是以辐射的方式进行传播,故相同的漏泄能量可在辐射方向上相对集中,并且随距离的增加其能量减少较小。漏缆辐射区域为±25°。该类型漏缆的特点:由于按照特定的使用频率设计,故使用场所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实现宽频段用;由于电磁能量的方向性,故该型漏缆在某一特定的使用频段有良好的性能优势;其用场所一般为专网(如公安网、消防网)的隧道覆盖等系统中。•铁路用辐射型漏缆其漏缆典型结构是用单面铝塑带纵包作为外导体,并预先在铝带上开八字形槽孔。该类型的漏缆由于在外导体上开的槽孔的间距与工作波长(或半波长)相当,其电磁能量是以辐射的方式进行传播,故相同的漏泄能量可在辐射方向上相对集中,并且随距离的增加其能量减少较小。同时可以根据八字槽开槽角度的改变而改变该类型漏缆的衰减和耦合损耗的数值。该类型漏缆的特点:由于按照特定的使用频率设计,无法实现宽频段用;由于电磁能量的方向性,故该类型漏缆在特定的使用频段有良好的性能优势;其用场所为铁路无线列调及地铁集群调度等隧道覆盖等系统中。漏泄同轴电缆的要求: 低衰减、低驻波比、性能指标稳定、可靠性高电缆重量轻、具有优越的弯曲性能、施工方便绝缘层泡孔独立、具有可靠的水密性、外界环境影响小使用寿命长⑤免充气、维护方便。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新建铁路龙厦线龙岩至漳州南段GSM-R数字移动通信工程漏泄同轴电缆施工。(本标准仅供参考,各条线应根据各自线路实际条件进行编制可行的作业指导书)。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施工前根据设计图和铁路公里标对下列内容进行复测:1隧道外架挂漏泄同轴电缆区段的电杆位置、杆距、杆高及漏泄同轴电缆长度;2隧道内漏泄同轴电缆架挂位置、长度;3区间机房位置、供电方式及供电线路径路。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2.2外业技术准备 隧道二衬施工验收结束,隧道壁具备打眼条件,满足施工队伍进场施工需要。复核漏缆位置与通信图纸设计位置是否一致;根据轨顶标高复核漏缆吊挂高度。3、技术要求3.1漏泄同轴电缆到达现场后进行检查,其型号、规格、数量及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3.2漏泄同轴电缆单盘直流电气特性符合表3.2的规定。交流电气特性主要检查特性阻抗、电压驻波比、标称耦合损耗、传输衰减等,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表3.2漏泄同轴电缆单盘直流电气性能标准序号项目单位漏泄同轴电缆规格4232221内导体最大直流电阻(20℃)光滑铜管Ω/km0.691.09螺旋皱纹铜管0.882外导体最大直流电阻(20℃)Ω/km0.420.571.203绝缘介电强度(直流,1min)V1500010000100004最小绝缘电阻MΩ·km5000注:漏泄同轴电缆规格代号:42——绝缘层标称外径42mm,对英寸:1-5/8英寸;32——绝缘层标称外径32mm,对英寸:1-1/4英寸;22——绝缘层标称外径22mm,对英寸:7/8英寸。3.3隧道内漏泄同轴电缆支架的安装位置和固定方式符合设计要求。 3.4隧道内漏泄同轴电缆吊挂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吊挂高度距轨面4.5m。3.5隧道外漏泄同轴电缆架设方式采用H型钢柱支撑和钢丝承力索吊挂方式。承力索采用7×φ2.6mm的镀锌钢绞线。3.6漏泄同轴电缆的接续可靠、牢固,装配后接头外部按设计要求进行防护。3.7漏泄同轴电缆防护地线的设置及接地电阻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3.8电气化区段隧道内吊挂漏泄同轴电缆在接触网回流线的另侧;在同侧吊挂时,与回流线的距离大于0.6m;与吸上线交越时,漏泄同轴电缆外作防护。3.9漏泄同轴电缆的外导体在直放站端接保护地。3.10漏泄同轴电缆专用的隔直流单元的规格型号、数量、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3.11漏泄同轴电缆的中继段检测符合表3.2的规定,传输损耗符合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3.12隧道外漏泄同轴电缆支撑电杆高度与间距符合设计要求。电杆埋深1.2m。3.13漏泄同轴电缆的泄漏槽指向线路侧。3.14漏泄同轴电缆不急剧弯曲,弯曲半径符合表3.14的规定。表3.14漏泄同轴电缆最小弯曲半径标准项目单位规格代号 423222最小弯曲半径(单次弯曲)mm600400240最小弯曲半径(多次弯曲)mm10207605003.15漏泄同轴电缆吊挂后的垂度在20℃时保持在0.15~0.2m范围内。3.16漏泄同轴电缆在承力索上采用吊夹固定,吊夹规格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施工程序4.1.1单盘测试与配盘1、单盘测试:单盘漏缆主要测试环阻、绝缘电阻和耐压等特性。终端及调相软缆测试绝缘电阻和耐压直流特性。电缆型号项目HLCAY-50-12(1/2")HLCTY-50-22(7/8")HLCTY-50-33(1-1/4")HLHTY-50-44(1-5/8")护套外径(mm)15.7027.7038.6049.50直流电阻(Ω/km)内导体1.041.100.690.88外导体2.381.300.570.42标称电容PF/m75757575特性阻抗Ω50505050绝缘电阻(MΩ·km)≥10000标称衰减 20℃ dB/100m150MHz3.301.901.300.80450MHz6.603.303.002.00900MHz9.505.004.302.701800MHz13.107.505.604.402400MHz15.709.206.905.60耦合损耗dB距电缆两米处测量值 150MHz58656471450MHz63697580900MHz687177791800MHz738484892400MHz73767689最小弯曲半径单弯曲(mm)2001509050重复弯曲(mm)510380250125最少弯曲次数15151515工程用(mm)9007005003502、配盘:根据设计文件及漏缆设计长度,采用中继段内分级补偿的办法进行配盘。按照每种耦合损耗规格漏缆的定测长度,进行合理配置,以最大限度利用出厂单盘漏缆,尽量减少剩余短段漏缆和接头数目。每段漏缆最短使用长度为50m。4.1.2隧道外漏缆架设隧道外漏缆采用钢柱支撑、镀锌钢绞线承力索和吊夹吊挂方式。漏缆和电力电缆同杆架设。使用高6mH型钢柱,钢柱埋设间距30~40m。力点与承力索采用7×φ2.6mm镀锌钢绞线,拉线用7×φ2.6mm,吊夹间距2.5~5m,每隔30m安装一个防火吊夹。承力索上吊夹前加(300±30)kg/km的张紧力,吊挂后的漏缆垂度在气温20℃时在0.15~0.2m。漏缆吊挂高度距轨面4.5~4.6m,与回流线PW线间距离大于0.6m,与牵引供电设备带电部分≥2m。调相接头采用调相支架固定,终端支架固定终端接头。施工时严禁急剧弯曲,弯曲半径不得小于0.5m。过轨时换接阻抗相同的软缆。4.1.3隧道内漏泄同轴电缆的架挂 隧道内漏缆采用支架+吊夹方式吊挂。1、隧道内漏缆支架安装漏缆支架孔的位置,距离钢轨面高度一般为4.5~4.6m。用冲击钻在洞壁预定位置钻出一个φ8mm的孔,孔深为50-55mm。孔平直不可成喇叭状。将胀管及螺杆装在一起放入φ8mm的孔内,用木锤打入洞内,要注意保护螺杆螺纹。支架装配按洞内吊夹图,将垫圈螺母拧好固定,夹板固定位置要统一,以使电缆与洞壁之间的距离保持一致。洞内吊夹可根据设计文件或漏缆敷设环境的实际需要每隔1m安装一个。洞内防火型吊夹一般每隔30m安装一个。2、隧道内吊挂漏泄同轴电缆漏缆吊挂在隧道侧壁,槽口向下,筋对着隧道壁。在一般隧道内距轨面的吊挂高度为4.5~4.6m。电气化区段隧道内吊挂漏缆在接触网回流线的另侧。不得已设在同侧时,漏缆与回流线或PW线的距离大于0.6mm。与吸上线交越时,漏缆外再套厚8mm,长0.5m的聚乙烯塑料护套作防护。隧道内漏缆采用人工抬放。布放电缆不得拉得过紧。吊挂电缆平直,不得出现过松现象。4.1.4漏缆连接器安装1、工具、材料工业酒精、棉纱、卷尺、单面刀片、电工刀、钢锯、螺丝刀、木锉、小平板锉、小圆锉、滚压钳、活络扳手、专用固定扳手。2、装配前准备工作 在连接器装配前,使待接的电缆端面15cm内与电缆轴线垂直,然后用蘸有工业酒精的面纱,对需要装接本插座的漏缆相部位进行清洁处理。3、装接步骤割去吊索约200mm;剥去外护套,使内导体铜管露出44mm;按连接器顺序套上尾螺母、垫圈、密封圈、扁螺母,并压环于漏缆上;装入内导体并滚压;纵向割开护套成20~25mm长、15mm间隔之槽隙;依次序装压环、绝缘子;套进外壳;用专用扳手旋紧扁螺母;加涂硅橡胶密封圈;旋紧尾螺母;装上法兰或其他相的零件。4、装配质量检查用万用表进行通电试验,检查内外导体装接情况,并轻敲连接器,看万用表有否变化,判断装配接触的质量;用摇表进行绝缘电阻测量,判断装接的清洁度;检查各零件螺栓是否旋紧;接头保证电特性指标,对于阻抗过大、绝缘不良、衰减偏大的接头锯断重做。5、连接器装配后的辅助保护措施密封保护:接头外部绕包橡胶自粘带3~5层,再在外部包上宽胶带三层。固定措施:用铁线绑扎或固定夹板。4.1.5漏缆测试每个漏缆中继段进行直流特性(绝缘、环阻、耐压)和场强测试。 4.2工艺流程漏泄同轴电缆终端接头制作工艺同轴电缆终端接头分别适用于馈线电缆与铁塔上天线及室内与同轴避雷器的连接。铁塔上端为了施工方便,需要在下面先将同轴终端头做好后再敷设。本工艺也适用于室外的施工。4.2.1施工准备1、劳动组织劳动组织表表1序号工种人数备注1通信工22、机具设备表机具设备配置表表2序号名称规格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钢锯把22钢卷尺把23美工刀把24活动扳手300mm把25卡尺把26固定扳手32mm把27固定扳手22mm把28切割专用工具把29尖嘴钳把210斜口钳把211克丝钳把212手锤把13、主要设备材料表主要材料设备表表3序号名称规格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同轴接头个2 2橡胶自粘带50~100mm盘13宽窄胶带黑色盘14热可缩管SY-60/20-100根24.2.2操作程序同轴电缆接头如图13(0),施工程序如图12所示。本工艺分为使用专用工具施工和使用普通工具两种情况分别说明。A.使用专用工具制作程序(如图13所示)1、根据设备安装位置,在室内距馈线窗0.5~1.0m处将馈线电缆截断。用小刀去除部分外护套,长度为45mm,如图13(1)。 2、把靠近外护套的第一节波纹安放在专用工具的定位凸起上,再转动工具直至电缆末端被完全切除,如图13(2)。3、用小刀沿切痕剥去外护套,如图13(3)。4、将O型圈套在电缆上,如图13(4)。5、把专用工具底部的柱状凸起插入电缆内导体中,如图13(5)。6、用力转动工具,进行扩口并去除毛刺,如图13(6)。7、检查电缆整修部分的尺寸和扩口直径,如图13(7)。8、把连接器推上电缆并盖过O型圈,如图13(8)。 9、用力按下连接器,直至发出两次“咔”声,连接器即被锁定在外导体上,如图13(9)。10、尝试拉拔连接器,以确认锁定与否,如图13(10)。11、仅用后侧扳手缩紧螺母,如图13(11)。12、制作后的同轴电缆接头如图13(12)。用于室外时,为了避免潮气渗入连接器背后及电缆中,先缠绕两层50~100mm的橡胶自粘带,再缠绕两层黑色电工胶布或用热可缩管密封。B.使用普通工具制作程序(如图14所示)1、根据设备安装位置,在室内距馈线窗0.5~1.0m处将馈线电缆截断。用小刀去除部分外护套,长度为45mm,如图14(1)。 2、用钢锯在自电缆端数起的第四个波纹处割下电缆,切割面与电缆轴垂直,并整修外护套,如图14(2)。3、将O型圈套在电缆上,如图14(3)。4、用刀尖使外导体与绝缘体分离,形成扩口,扩口必须圆得均匀,并与电缆轴保持同心,如图14(4)。5、清理电缆端,检查电缆整修部分的尺寸和扩口直径,如图14(5)。6、把连接器推上电缆并盖过O型圈,如图14(6)。 7、用力按下连接器,直至发出两次“咔”声,连接器即被锁定在外导体上,如图14(7)。8、尝试拉拔连接器,以确认锁定与否,如图14(8)。9、仅用后侧扳手缩紧螺母,如图14(9)。10、制作后的同轴电缆接头如图14(10)。用于室外时,为了避免潮气渗入连接器背后及电缆中,先缠绕两层50~100mm的橡胶自粘带,再缠绕两层黑色电工胶布或用热可缩管密封。4.2.3标准1、同轴电缆的制作符合《铁路通信施工规范》(TB10205-1999)及设备技术规范书的要求。21、同轴电缆头与同轴电缆芯线的焊接光滑无虚焊,不松动。32、安装好的同轴电缆接头,检查是否有短路或芯线断开的故障。4.2.4注意事项1、用于室外时,为了避免潮气渗入连接器,必须进行防潮处理。2、室内馈线电缆裁截长度根据设备的安装位置确定,不可太长。3、同轴电缆裁截后,必须用毛刷细致清扫,将杂质清除干净。4、接地位置距离接头1M以内,尽可能远,缠绕宽胶带为3-5层,必须为单数。5、漏缆与跳线连接处要用胶泥做填充、填充后,用胶泥纵向覆盖一层,大概要3-4片胶泥,宽胶带三层覆盖,然后用窄胶带三层覆盖。6、接头做防水的时候要去除接头后端10cm 的筋,要求漏缆面平整,方便做防水。5、施工要求5.1漏泄同轴电缆到达现场后,进行下列进场质量检查:1核对电缆盘标识、盘号、盘长,检查包装有无破损、漏泄同轴电缆有无压扁损坏等现象,并做好记录。2收集漏泄同轴电缆出厂记录、合格证,根据出厂测试记录核查漏泄同轴电缆的电特性和物理性能(低烟、无卤、阻燃、防紫外线),满足设计要求。5.2敷设前对单盘漏泄同轴电缆进行测试,其性能满足下列要求:‘1单盘漏泄同轴电缆的内外导体直流电阻、绝缘介电强度、绝缘电阻等电气特性指标符合表5.2的要求。表5.2单盘漏泄同轴电缆电气特性指标序号项目单位漏泄同轴电缆规格代号42mm(1英寸)32mm(1英寸)22mm(1英寸)1内导体直流电阻20℃,max光滑铜管Ω/km0.691.09螺旋皱纹铜管0.882外导体直流电阻20℃,maxΩ/km0.420.571.203绝缘介电强度DC,1minV1500010000100004最小绝缘电阻MΩ·km50002漏泄同轴电缆的交流电气特性作为批量出厂前在厂内进行抽测项目,或采用工厂提供的出厂测试记录。交流电气特性主要检查特性阻抗、电压驻波比、标称耦合损耗、传输衰减等,指标符合设计要 求。3测试方法参照现行通信行业标准《通信电缆—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漏泄同轴电缆》(YD/T1120)进行。4单盘测试后,用热可缩帽对电缆头作密封处理。5.3隧道内漏泄同轴电缆支架按下列要求进行安装:1支架孔的高度符合设计要求,孔距为0.8~1.5m。2支架孔施工采用打眼作业车,保证施工精度和质量。3支架孔的直径为φ19mm,孔深为70mm±3mm。孔平直,不得成喇叭状。4洞内的防火吊夹间距符合设计要求。5隧道内无衬砌面时,采用钢丝承力索吊挂电缆方式,支架采用40mm×40mm×4mm角钢,孔深为120mm,角钢支架间距符合设计要求。6电气化区段隧道内安装支架时,在关闭该段接触网供电情况下进行作业,两端设防护人员。5.4隧道内漏泄同轴电缆按下列要求进行敷设:1漏泄同轴电缆吊挂在隧道侧壁,槽口朝向线路侧。2电气化区段隧道内吊挂漏泄同轴电缆在接触网回流线的另侧。不得已设在同侧时,漏泄同轴电缆与回流线、接地母的距离不小于0.5m。3电气化区段隧道内敷设漏泄同轴电缆时,在关闭该段接触网供电情况下进行作业,两端设防护人员。 4敷设隧道内漏泄同轴电缆采用机械施工,施工时运载软道车不得猛起动或急刹车。当采用人工抬放、展放时人员间隔不超过5~7m,以免漏泄同轴电缆拖地。5漏泄同轴电缆在敷设施工过程中,严禁急剧弯曲。漏泄同轴电缆最小弯曲半径符合表5.4的规定。表5.4漏泄同轴电缆最小弯曲半径序号项目漏泄同轴电缆规格代号4232221最小弯曲半径(单次弯曲)(mm)6004002402最小弯曲半径(多次弯曲)(mm)10207605006漏泄同轴电缆与其他线经同支架安装时,尽可能避免交叉。如无法避免时,注意将漏泄同轴电缆布设在外侧,避免其他线缆阻挡漏泄同轴电缆的信号覆盖。7与既有漏泄同轴电缆间距不小于30cm。5.5隧道外漏泄同轴电缆支撑杆按下列要求进行安装:1漏泄同轴电缆支撑杆埋设深度符合现行铁路行业标准《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163号)的有关规定。2混凝土天线杆杆体裂纹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3隧道外漏泄同轴电缆架设采用支撑杆安装时,其钢丝承力索采用7×φ2.2mm镀锌钢绞线。5.6隧道外漏泄同轴电缆按下列要求进行敷设: 1漏泄同轴电缆吊挂方式及高度符合设计要求。在电气化区段,与回流线的距离不小于0.6m,与牵引供电设备带电部分的距离不小于2m。2漏泄同轴电缆上吊夹前,钢丝承力索加300kg±30kg的张紧力,吊挂后漏泄同轴电缆垂度保持在20℃时±0.15~0.2m范围内。3漏泄同轴电缆过轨时换接阻抗相同的射频电缆。4漏泄同轴电缆在敷设施工过程中,严禁急剧弯曲,其最小弯曲半径符合表5.4的规定。5与既有漏泄同轴电缆间距不小于30cm。5.7漏泄同轴电缆连接器按下列要求进行安装:1漏泄同轴电缆连接器安装包括固定连接器、阻抗转换连接器、DC模块、功率分配器及终端匹配负载。2漏泄同轴电缆连接器安装工艺要求:①固定接头保持原电缆结构开槽间距不变。②接头保证电特性指标,对于驻波比过大、阻值过大、绝缘不良、衰耗偏大的接头锯断重接。3连接器装配完毕进行质量检查:用万用表检查内、外导体装接情况,并轻敲连接器,看万用表有否变化,判断装配接触质量。用绝缘电阻测试仪测量绝缘电阻,判断装接质量。检查各零部件螺栓是否旋紧。4连接器装配后接头外部进行防护。5连接器可靠地固定在承力索或电杆上。 5.8漏泄同轴电缆及其连接器安装结束后检测内外导体直流电阻、绝缘介电强度、绝缘电阻、电压驻波比等。测试指标满足设计要求。6、劳动组织6.1劳动力组织方式:采用架子队组织模式,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和安全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6.2施工人员结合首段标准试验段确定的施工方案、机械、人员组合、工期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单个作业工地人员配备表负责人1技术主管1专兼职安全员3工班长2质检、测量及试验人员1普工16以上人员除普工外均由正式职工担任,并可根据工程情况适当增配若干劳务工人。7、材料要求7.1漏缆到达现场后进行下列进场质量检查:1核对电缆盘标识、盘号、盘长,检查包装有无破损、漏泄同轴电缆有无压扁损坏等现象,并做好记录。2收集漏泄同轴电缆出厂记录、合格证,根据出厂测试记录核查漏泄同轴电缆的电特性和物理性能(低烟、无卤、阻燃、防紫外线),满足设计要求。 7.2按有关规定对漏缆供方出具的产品质量证明文件进行检验,确认型号、规格、数量及质量满足设计文件要求。7.3漏缆在运输过程中避免严重颠簸,要采取相的运输保护措施,防止碰撞和避免挤压;装卸漏缆时采用专用吊车,不得随意推落、滚动。8、设备机具配置设立专人管理施工机具和检测设备,负责日常的保管和养护工作,确保良好的运用状态。施工机具及检测仪器、仪表通过安全认证和定期计量校核,不合格严禁使用。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置表序号名称规格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装载汽车台22自卸吊台13面包车台14支架付15对讲机台96电锤把37紧线器把28万用表台29绝缘电阻测试仪台210接地电阻测试仪台111直流电桥台112打眼作业车台213打眼作业梯台214钢锯把215钢卷尺把216美工刀把217活动扳手300mm把218卡尺把219固定扳手32mm把220固定扳手22mm把221切割专用工具把2 22尖嘴钳把29、质量控制及检验9.1质量控制漏泄同轴电缆施工工程质量控制要点主要为五个方面:1单盘测试;2电缆配盘;3接头安装;4接地;5中继段检测。9.2质量检验9.2.1漏泄同轴电缆单盘直流电气特性符合表9.2.1的规定。交流电气特性主要检查特性阻抗、电压驻波比、标称耦合损耗、传输衰减等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表9.2.1漏泄同轴电缆单盘直流电气性能标准序号项目单位漏泄同轴电缆规格4232221内导体最大直流电阻(20℃)光滑铜管Ω/km0.691.09螺旋皱纹铜管0.882外导体最大直流电阻(20℃)Ω/km0.420.571.203绝缘介电强度(直流,1min)V1500010000100004最小绝缘电阻MΩ·km5000注:漏泄同轴电缆规格代号:42——绝缘层标称外径42mm,对英寸:1-5/8英寸;32——绝缘层标称外径32mm,对英寸:1-1/4英寸; 22——绝缘层标称外径22mm,对英寸:7/8英寸。检验方法:直流电气特性在施工现场、交流电气特性在生产工厂,按现行通信行业标准《通信电缆—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漏泄同轴电缆》(YD/T1120)进行检测。9.2.2根据设计文件及漏缆设计长度,采用中继段内分级补偿的办法进行配盘。按照每种耦合损耗规格漏缆的定测长度,进行合理配置,以最大限度利用出厂单盘漏缆,尽量减少剩余短段漏缆和接头数目。每段漏缆最短使用长度为50m。9.2.3漏泄同轴电缆接续可靠、牢固,装配后接头外部按设计要求进行防护。检验方法:用万用表检查接头的接续质量,观察检查接头防护。9.2.4漏泄同轴电缆防护地线的设置及接地电阻符合设计要求,漏泄同轴电缆的外导体在直放站端接保护地。检验方法: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检查。9.2.5漏泄同轴电缆的中继段检测、传输损耗符合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检验方法:直流电气特性在施工现场、交流电气特性在生产工厂,按现行通信行业标准《通信电缆一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漏泄同轴电缆》(YD/T1120)进行检测。10、安全及环保要求10.1安全要求 打眼、支架安装、漏缆吊挂过程中必须有完善的登高作业安全措施,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登高作业人员必须戴安全帽、佩带安全带。打孔时施工人员配备防尘眼罩、防护帽等防护用具。使用的扶梯有专人防护。梯子不得缺档,不得垫高使用。梯子横档间距以30cm为宜。使用时上端要扎牢,下端采取防滑措施。单面梯与地面夹角以60~70度为宜,禁止二人同时在梯上作业。如需接长使用,绑扎牢固。隧道内进行高处作业,装设满足施工的照明设施。隧道照明不得闪烁和眩目,亮度均匀。隧洞内不宜长时间连续施工、调整作息时间,采取倒班、换人措施,加强通风。各类支架和漏泄电缆均固定牢固,不得松动、脱落。漏泄电缆每隔30m安装一个防火夹子。漏泄电缆的金属外皮和铁塔、防雷地线可靠接地。工具使用时进行外观检查,发现有下列情况者不得使用:1滑轮组吊钩有裂纹或明显变形,滑轮边缘有裂纹或严重磨损,轴承变形、轴瓦磨损,钢丝绳断股、严重锈蚀或严重扭绞;2各种紧线器外表有裂纹或变形,夹口磨损严重;3手扳葫芦外表有明显变形、损伤、锈蚀现象及操作时打滑。10.2环保要求为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保证“干一项工程,树一块牌子,创一方信誉,留一方净土” ,在施工中针对本项目的工程特点,采取以下措施,避免和减少由于施工方法不当引起的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10.2.1固体污染物采取的措施施工中与站前施工单位签订有关协议,经同意后方可进入隧洞内施工。施工作业区域内现场做到不洒土、不扬尘,减少对周围环境污染。隧道洞壁打眼产生的细颗粒粉状材料时,采取遮盖措施,防止遗洒、扬尘。废弃的包装物要及时回收,带出洞外并交于指定部门进行处理。10.2.2噪声污染采取的措施从声源上降低噪声。选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代替高噪声设备与加工工艺。如低噪声电锤等。或在声源处安装消声器消声,采用噪音小的施工机具,并采取噪音隔离措施,防止噪音污染。严格控制人为噪声,进入隧洞内施工现场不得高声喊叫、打闹、乱吹哨,最大限度地减少噪声。 七、无线子系统设备安装与配线施工作业标准1、适用范围适用于GSM-R数字移动通信工程无线子系统设备安装与配线施工(本标准仅供参考,各条线应根据各自线路实际条件进行编制可行的作业指导书)。2、作业准备工程开工前所要进行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安装所需要的工具,机房条件的检查,货物开箱和货物清点等等。2.1工具准备:通用工具:丈量工具包括卷尺、水平尺、角度仪、指南针、记号笔;钻孔工具包括电锤、电钻、配套钻头若干;禁固工具包括各种螺丝刀、固定扳手、固定扳手、内六角扳手、套筒扳手,羊角锤;钳工工具包括钢锯、手钳、斜口钳、鲤嘴钳、锉刀;辅助工具包括镊子、油漆刷、剪刀、电烙铁、焊锡丝、裁纸刀、热吹风、吸锡器、液压钳、梯子、滑轮、绳子、发电机、电焊机、电源插座。专用工具:馈线剪、安全刀、馈线施工等专用工具。通用仪表:万用表、天馈分析仪、功率计。2.2机房条件检查机房接地系统:系统接地的目的在于保障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抗击外界电磁干扰,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接地系统包括室内部分、室外部分及建筑物的地下接地网,为保证接地系统有效,不允许在接地系统中的连接通道设置开关、熔丝类的可断开器件。接地系统的室外部分包括建筑物接地、天线铁塔接地、天馈线接地,其作用是迅速泄放雷电引起的强浪涌电流,本系统设计要求电阻不大于4欧姆,接地线应尽可能直线走线。室外接地排为镀锌铜排,非镀锌铜排螺丝连接处涂凡士林处理。如果传输信号线及一次整流设备的交流电源线是经过室外露天环境引入室内的,则传输信号线和交流供电线要经过相应的防浪涌保安单元后才能接入设备。2.3开箱检查填写开箱检查记录,施工方与设备厂商现场督导、监理共同确认。3、技术要求3.1设备到达现场后应进行检查,其型号、规格、数量及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3.2设备引入电源前加接的防雷隔离装置应符合设计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3.3设备防护地线的设置及接地电阻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3.4设备安装位置及安装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3.5设备机架底部应对地加固,安装应垂直,垂直偏差不应大于1.0‰ 。同一列机架的设备面板应成一直线,相邻机架的缝隙不应大于3mm。设备上的各种零件、部件等标志应正确、清晰、齐全。3.6光纤连接线在槽道或铁架内布放时应加套管或线槽防护。3.7线缆敷设时信号线缆与电源线缆应分开排放,间距应大于15cm。设备的信号线缆敷设应按顺序出线,布放应顺直、整齐。线缆拐弯应均匀、圆滑一致,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60mm。芯线应无差错、断线、混线。线缆插接位置正确,接触应紧密、牢靠,插接端子应完好无损。3.8射频同轴电缆的敷设应符合表3.8的规定。表3.8射频电缆单盘电气性能标准3.9射频同轴电缆与连接器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3.9.1连接器的规格应与射频同轴电缆吻合。3.9.2 连接器的组装应做到口面平整、无损伤、无变形,各配件完整无损。连接器与电缆的组合良好,内导体的焊接或插接应牢固可靠。3.9.3焊接式连接器的焊接应牢固端正,焊点光滑,无虚焊、无气泡,不应损伤电缆绝缘层。3.9.4密封连接器应密封良好。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施工程序基站配套设备分为两部分:室内设备:BTS机柜、交流配电箱、开关电源、电源避雷器、走线架、室内接地排、电池组(内置)、空调、DDF盒(内置)、天馈避雷器以及各种连线。室外设备:天线支撑架、天线、功分器、馈线、防雷接地夹、室外接地排等。4.1.1设备安装4.1.1.1在水泥地面垫上纸质包装物、塑料泡沫等软质物品,设备背面朝下,将设备水平倒放,去掉设备底部的脚轮。4.1.1.2将设备立起,去除前、后门。在安装机柜过程中,注意对机柜的外壳、机柜背板、机柜内部配线的保护,避免损伤。安装中避免手指挤伤,设备倾倒砸伤人员。4.1.1.3 根据工程设计图纸确定机柜的正确摆放位置,标出固定底座膨胀螺栓的位置,选择合适的锤头(根据随机配置的螺栓大小)。使用冲击钻打孔时,应保证垂直地面,双手紧握手柄,把握好方向。不要摇晃,以免使孔倾斜。打孔深度应为膨胀管长度加上锥头长度。各孔孔深应一致,清除孔内渣土。如地面过硬,钻头不易定位,可用样铳事前凿出坑点,辅助定位。膨胀螺丝带上螺母,与丝扣平齐,用手锤轻轻砸入孔内,后用扳手旋拧,拉爆膨胀管。固定设备加工底座,螺栓应交叉紧固。将设备移至固定好的底座上,使之四孔对齐,穿上螺丝与底座连接。机架安装应端正牢固,垂直偏差不应大于机架高度的1‰。其他带底座设备安装与上述过程类似,同一列设备要平齐,设备间的缝隙要均匀,满足视觉观感。4.1.1.4直放站(远端站)、环境监控等设备采用房屋内部预留好的托架上壁挂安装。需检查安装预留条件及预留管、孔条件是否满足要求。4.1.2布放缆线电源线:基站电源线分蓝(-48V)、黑色(工作地)、黄绿色(保护地)电源线布放安装流程:比划好电源线和保护地线长度,截取相应的缆长。用裁纸刀切除电源线头处的绝缘外皮,其长度与线鼻柄等长,用液压钳将线鼻压紧,再用热缩管套上热缩,不得露出裸线。电源线不得接头。传输信号线布放:为避免传输信号遭到干扰,传输线不得和直流电源线、交流电源线和其他强信号电缆共同布放。中继线、电源线、地线应分开绑扎,间距大于10cm. 4.1.3天馈系统安装天馈线系统安装是基站设备安装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安装操作的规范性,操作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性能。天馈系统安装主要包括:接头制作、天线安装、馈线室外布放、接头密封防水处理、馈线接地夹安装、天线及跳线连接安装、馈线入室与避雷器安装、室内馈线的制作和绑扎等。天馈线安装前的准备:该步骤中主要完成安装人员的准备、对安装环境的检查、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等。安装人员的准备:安装人员应具备丰富的天馈施工经验,或经培训获得认证的人员,对于高空作业人员应取得相关的资格认证证明。安装环境检查:(1)天馈的室外施工应尽可能的安排在晴朗无强风的白天进行,为保证施工质量,避免在雨雪天气和夜间进行施工,为保证施工人员安全,雷雨天禁止天馈施工。(2)塔上安装人员必须使用安全保险带,天馈施工人员必须头戴安全帽,塔上人员一律不得穿宽松的衣服和易答话的鞋,随身携带简易的创伤爆炸药品(如创可贴)。 (3)施工现场应竖立明显标记以提醒施工无关人员远离现场。塔上所有可能滑落造成塔下人员伤害的器具必须做好安全处理,对暂不使用的工具、安装器件等装入工具袋,工具袋随用随封口。(4)上塔时应让携带工具的人后上,而下塔时应让携带工具的人先下,防止工具等物脱落伤人。(5))对天线支撑架的牢固程度进行检查,能否承担天线的安装操作。天线的安装:天线的主体和附件安装按相关说明书进行组装,安装天线时注意,天线应在避雷针保护区域内,保护区域在避雷针顶点下倾45º范围内。定向天线的安装可在塔下进行,考虑到实际的安装情况,可将跳线和天线在塔下连接好,然后再吊装到塔上。天线上部的紧固件用来调整天线的俯仰角,下部紧固件用来紧固天线。天线吊装:用绳子和滑轮组将天线、附件、工具等吊至塔顶平台,放置不易滑落处,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吊装可由塔上和塔下双方协调进行。安装过程中,严格避免天线和塔身的磕碰,密切注意人身的安全。天线的预固定:按照设计图纸初步安装天线的方位角,不易过紧和松动,用指南针确定方位角。轻轻转动天线,直至满足设计文件方位角要求,通常要求方位角不大于5度。将天线下部固定夹拧紧,直到用手无法转动天线为止,注意指南针使用时尽量远离铁塔和金属物体,影响指南针的正确使用。天线俯仰角调整: 带有安装角度和孔位的天线,按其说明进行,但应保证天线的支撑杆和地面严格垂直。用角度仪确定天线俯仰角进行验证,通常要求误差不大于0.5度,后将上部螺丝拧紧,直至推拉不动为止。注意:在安装过程中,注意人身和设备的安全,在天线安装和调节过程中,保护好已做好的跳线,避免任何损伤。馈线的布放:实地测量工程设计所需的馈缆长度,并加3米的工程余量,事前在料场接好后拉至施工现场吊装。馈缆两头做好封堵,贴上标签,标明长度和顺序号。馈缆在存放、搬运、吊装中不得损伤,不得踩踏和野蛮装运。在塔下做好馈缆一头的接头,离馈线接头1米处贴上工程标签。绳子打结绑定在接头0.4米处,在4.4米处再将绳子打结绑扎,一边上下协调共同调运馈缆。吊装的馈缆做好接头时,应对接头进行缠绕胶带或套泡沫包装塑料袋防护,避免接头和塔体碰撞时损伤。馈缆吊至平台后可采用双联卡或单联卡、扎带固定,可进行多点固定,防止馈缆滑落。沿馈线走线架布放馈缆,每2米进行固定。理顺馈缆,排列整齐后上进馈线卡。馈线的排列应考虑馈线入室排列顺序,不交叉,馈缆最小弯曲半径不小于直径的20倍。跳线和天线的连接应做好避水湾,其接头处做好防水处理。尽量平直,弯曲半径要大于20倍直径,其绑扎使用配发的黑扎带,截断扎带后留有0.5-1cm的余量。馈缆的避雷依靠避雷针、馈线避雷夹、室内避雷器三部分完成,避雷夹设置位置按设计和厂家督导要求进行。当馈线长度超60米 时,适当增加避雷夹数量。接地夹的引线应由天线至基站方向,与馈线夹角不宜大于15度,引线应平直,不宜弯曲过大或拉伸过紧。接地夹引线与接地点连接处应做防腐处理。馈缆进入室内一般在800-1500mm处截断,由此避雷器的安装位置就确定了,本工程的避雷器一般安装在垂直走线架上,考虑3米跳线和基站设备的连接长度和美观度,室内避雷器端口使用正确、安装位置朝向一致,整齐美观,置于走线架横担空档处,不与走线架接触,其引线接至室外手孔内的接地装置。跳线的走线和绑扎要松紧适宜,跳线弯曲半径大于20倍直径,不得交叉。每一横担都要绑扎,扎线扎扣朝向一致,齐根剪齐,不留余量。完成后使用天馈分析仪测试结果,测试结果VSWR<1.3,其使用参照说明书。室内缆线贴上相应的标签,室外馈缆挂金属标签。当天无法完成任务,其馈线、天线口要做好防潮处理。工程施工完毕后,应将各种包装箱、盒、袋及废料放至指定位置,或随车拉回,不得随意丢弃,破坏当地环境。工程施工完毕,工程督导应进行工程质量自检工作,对存在问题的部分,应与工程施工方一起认真整改。4.2工艺流程施工准备→走线架、槽道安装→机架、机柜安装→线缆布放→设备配线 5、施工要求5.1一般规定5.1.1室内设备包括无线子系统、交换子系统、智能网子系统、通用分组无线(GPRS)子系统、网管子系统。5.1.2室内设备安装包括走线架、槽道安装,机架(柜)安装,缆线布放,设备配线等。5.1.3设备到达现场应进行开箱检查,并符合下列要求:5.1.3.1设备型号、规格、质量及数量应符合设计和订货合同的规定,设备所附带的产品出厂文件和图纸、产品合格证和检验报告、附件及备品等应按装箱单数量详细清点、做好记录。文件和图纸、合格证和检验报告、附件及备品在完工时,应移交给运营维护单位。5.1.3.2设备和附备件、设备内部所有部件以及机内布线应齐全完整,机体无弯曲变形,无元件脱落或螺栓松脱,布线绑扎整齐无散落,无活动和断头现象,机体无受潮发霉及锈蚀现象,镀层和漆饰应完整。5.2走线架、植道安装5.2.1机房内线缆走线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5.2.1.1安装线缆走线架位置偏差应不大于50mm,垂直走线架位里应与楼板孔相适应,穿墙走线架位置应与洞孔相适应。5.2.1.2组装线缆走线架,应做到支铁垂直不晃动,边铁竖直,横铁平直且与边铁垂直。5.2.1.3调节水平走线架,水平度每米偏差应不大于2mm 。调节垂直走线架,垂直偏差应不大于3mm。5.2.1.4所有线缆走线架的油漆颜色,应与大列铁架的漆色一致,走道油漆应完整。5.2.1.5安装沿墙单边或双边线缆走线架时,在墙上埋设的支撑物应牢固可靠,沿水平方向的间隔距离应均匀。5.2.1.6线缆走线架的吊架所用扁钢与走线架边铁应相同,吊架安装位置及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5.2.2机房内槽道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5.2.1.1槽道安装尺寸应与机架排列位置相对应,并与机架垂直。调整槽道安装位置偏差,不应大于50mm;槽道边帮应成一直线,其偏差不应大于3mm;相邻两列槽道水平偏差,不应大于3mm。5.2.1.2设备下走线时列内和列间的槽道应安装在横梁上,底面应平贴,如列间距离大,可在两横梁间增加一段横梁承担槽道。槽道搭接处应在铁梁上,列内槽道两端应伸入列间低槽道内20mm.5.2.1.3设备上走线时,列间槽道用支架安装方法应与线缆走线架支铁安装相同。槽道搭接处应在槽道支架上。5.3机架(柜)安装5.3.1设备的安装位置及安装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5.3.2设备机架底部应对地加固,机架安装应垂直,允许垂直偏差不应大于1.0‰。同一列机架的设备面板应成一直线,相邻机架的缝隙不应大于3mm。设备上的各种零件、部件及有关标志应正确、清晰、齐全。 5.4线缆布放5.4.1线缆敷设时信号线、控制线和电源线应分开布放,间距应为15~20cm。5.4.2信号线缆敷设应按顺序出线,布放应顺直、整齐。线缆转弯应均匀、圆滑一致,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60mm。线缆在走线架的每根横铁上均应绑扎(或用尼龙锁紧扣卡固),绑扎线扣(或卡固点)应松紧适度。线缆两端应有明确的标志。5.4.3机架间的软射频同轴电缆敷设应符合设计要求。5.4.4跳纤在槽道或铁架内布放时应加套管或线槽防护。5.4.5同轴线布放的路由应合理,机架内穿线、分线绑扎应均匀顺直。同轴线端子收发排列要一致,每一排端子应编扎线把,分线清晰并留有一定余量。5.4.6高频电缆、电线的放、绑应符合下列要求:5.4.6.1高频电缆和高频隔离线,应与其他电源线、音频线分开绑扎,并按施工图规定保持一定的距离。5.4.6.2高频电缆、电线在走线架上下线转弯时,其曲率半径不应小于电缆直径的12倍。高频隔离线转弯的曲率半径不应小于直径的5倍。同轴软线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直径的15倍。5.4.7配线在电缆走道上,应按机列、机架顺序平直排列整齐。电缆转弯曲率半径不得小于60mm,63芯以上电缆的曲率半径不应小于电缆直径的5倍。5.4.8电缆槽道内配线应顺直,列间电缆、电线应均匀分布。 5.5设备配线.5.5.1按照正确位置插接线缆,接触应紧密、牢靠,电气性能良好,擂接端子应完好无损。5.5.2射频同轴电缆与连接器的连接应符合设计要求或产品技术说明的规定。5.5.3机架地线应连接良好。在安装有防静电要求的单元板时,应穿上防静电服或防静电接地手腕。5.5.4同轴线焊接后的芯线绝缘应无烫伤、开裂及后缩现象,绝缘层离开端子边缘露铜不得大于1mm,内、外导体应接在对应的同轴端子上。5.5.5配线用电缆和电线的型号、规格应符合使用要求。布放前,对配线用电缆和电线,应进行对号和绝缘电阻测试,芯线应无错线或断线、混线,分段电缆芯线间的配线电缆绝缘电阻应符合表5.5.5的规定。表5.5.5配线电缆绝缘电阻序号名称规格绝缘电阻(MΩ)备注1音频配线电缆HJ(P)VV≥50250V兆欧测量2高频配线电缆≥100500V兆欧表测量3同轴配线电缆SFF-75-2≥10001000V兆欧表测量 5.5.6配线电缆中间不得有接头。5.5.7音频配线电缆近端串音衰减不应小于78dB。6、劳动组织6.1劳动力组织方式:成立设备安装与配线作业班组,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和安全培训。6.2施工人员应结合首站标准示范站确定的施工方案、人员组合、工期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单个作业工地人员配备表工班长1副工长兼职安全员1安装工程师2配线工程师2质检工程师1普工2以上人员除普工外均由正式职工担任,并可根据工程情况适当增配若干劳务工人。7、材料要求按照招标文件进行配置8、设备机具配置设立专人管理施工机具和检测设备,负责日常的保管和养护工作,确保良好的运用状态。严禁仪表过载,精密仪器仪表应由专人操作。施工机具及检测仪器、仪表应通过安全认证和定期计量校核,不合格的严禁使用。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置表天馈分析仪1台功率计2套万用表数字式、指针式各1块接地电阻测试仪2台绝缘电阻测试仪2台发电机2台电焊机1台电源插座3块电锤(配套钻头若干)2台电钻(配套钻头若干)2台水平尺2台卷尺2把角度仪1把指南针1把馈线剪、安全刀、馈线施工等专用工具2套皮老虎1把各种螺丝刀2套固定扳手3把固定扳手3把内六角扳手3把套筒扳手5把羊角锤2把钢锯2把手钳3把斜口钳2把鲤嘴钳3把锉刀1把电烙铁2把吹风机1把液压钳2把梯子2把记号笔2把 9、质量控制及检验9.1质量控制无线子系统设备安装与配线质量控制要点主要为四个方面:9.1.1.开箱检验;9.1.2.防雷隔离装置;9.1.3.防护地线及接地电阻;9.1.4.线缆敷设。9.2质量检验9.2.1设备到达现场后对照设计文件检查其型号、规格、数量及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9.2.2设备引入电源前加接的防雷隔离装置符合设计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9.2.3设备防护地线的设置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检查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Ω。9.2.4设备安装位置及安装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9.2.5设备机架底部应对地加固,安装应垂直,垂直偏差不应大于1.0‰。同一列机架的设备面板应成一直线,相邻机架的缝隙不应大于3mm。设备上的各种零件、部件等标志应正确、清晰、齐全。9.2.6光纤连接线在槽道或铁架内布放时应加套管或线槽防护。9.2.7线缆敷设时信号线缆与电源线缆应分开排放,间距应大于15cm。设备的信号线缆敷设应按顺序出线,布放应顺直、整齐。线缆拐弯应均匀、圆滑一致,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60mm 。芯线应无差错、断线、混线。线缆插接位置正确,接触应紧密、牢靠,插接端子应完好无损。9.2.8射频同轴电缆的敷设应符合表9.2.8的规定。表3.8射频电缆单盘电气性能标准9.2.9射频同轴电缆与连接器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9.2.9.1连接器的规格应与射频同轴电缆吻合。9.2.9.2连接器的组装应做到口面平整、无损伤、无变形,各配件完整无损。连接器与电缆的组合良好,内导体的焊接或插接应牢固可靠。9.2.9.3焊接式连接器的焊接应牢固端正,焊点光滑,无虚焊、无气泡,不应损伤电缆绝缘层。 9.2.9.4密封连接器应密封良好。10、安全及环保要求10.1安全要求10.1.1机械室内严格执行“三不动、三不离”制度,并遵守下列规定:10.1.1.1高大笨重机架竖立后应及时固定;10.1.1.2竖立机架、放绑配线和光、电缆等作业,不得攀扶骨列架、走线架;10.1.1.3在设备加电前,电源极性、电压值、各种熔丝规格以及保护接地应符合要求;10.1.1.4需更换插件板时应逐级切断电源,并采取放静电措施;10.1.1.5不应直视光通信设备和仪表上的激光发射端孔和尾纤;10.1.1.6电源室应保持干燥通风和通道畅通。10.1.1.7严禁仪表过载,精密仪器仪表应由专人操作。10.1.2蓄电池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0.1.2.1安装环境不应有有机溶剂和腐蚀性气体;10.1.2.2蓄电池应避免阳光直射,不应接近热源和火源,与变压器、电源开关或保险闸刀等设施的距离不应大于0.5m;10.1.2.3蓄电池密封阀不应松动,不得擅自拆卸密封阀;10.1.2.4蓄电池重量较重时应选用运输吊装工具;10.1.2.5清洗时不得使用有机溶剂。10.2环保要求 现场拆除的模型板、包装箱以及其它废弃物及时清理回收,集中堆放。 八、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检验作业标准1、适用范围适用于通信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检验。(标准仅供参考,各条线应根据各自线路实际条件进行编制可行的作业指导书)2、作业准备2.1内页业技术准备在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检验工程师取得相应资格证书。2.2外页业技术准备2.2.1电源和环境监控系统的接入不应影响被监控设备的功能、降低性能;监测系统的故障不应影响被监控设备的正常工作。2.2.2系统检验前,设备单机检验应完成并合格。系统检验前应确认监控信息的传输通道良好。2.2.3检验所用仪器、仪表应经计量检验,并在计量检验有效期内。3、技术要求3.1性能检测和功能检验3.1.1电源的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交流输入电压、电流测量相对误差小于或等于2%; 直流输出电压测量相对误差小于或等于0.5%;直流电流测量相对误差小于或等于2%。3.1.2蓄电池的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2V单体电池端电压误差范围±5mV;6V单体电池端电压误差范围±10mV;12V单体电池端电压误差范围±20mV;总电压相对误差范围±0.5%;温度误差范围±1℃;充放电监测情况与实际相符。3.1.3环境监测的下列项目应在各监控终端实时正确显示:温湿度;烟雾;水浸;移动物体(通过红外双鉴);门禁状态。3.1.4监控系统应能够设置监控对象的告警门限,且送至监控中心的告替信号时限应在30s内。3.1.5监控中心与监控点网络接口模块的通信协议、数据传输格式、速率应符合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要求。3.1.6监控系统的管理功能应满足下列要求:3.1.6.1配置管理:对设备、监控对象状态进行配置;对软件进行管理。 3.1.6.2故障管理:实现故障信息采集、告馨查询、告警确认、告警信息同步、告警统计与分析以及告警输出打印等。3.1.6.3性能管理:实现性能数据采集、性能数据存储、性能数据分析和统计、性能门限管理等。3.1.6.4安全管理:对接入权限、管理权限进行控制,具备访问日志和操作日志管理功能。4、检验程序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的施工和检验程序:施工准备→通信电源与环境监控设备安装与配线→通信电源与环境监控设备单机调试→通信电源与环境监控系统调试→数据记录和分析→故障分析和排除→全部数据检验合格检验完成。5、施工要求5.1通信电源与环境监控设备安装与配线5.1.1通信电源与环境监控设备的安装与配线应符合下列要求:5.1.1.1传感器、变送器的安装位置应能真实地反映被测量值,不应受其他因素的影响。5.1.1.2在通信电源设备机房内安装监控设备柜(箱)时,安装位置应不影响通信电源设备正常的操作、维护,不应占据维护、安全通道以及电源设备的远期预留位置,设备安装应垂直、平整、牢固。5.1.1.3在监控室安装的设备应布局合理,便于操作、观察及维护。监控中心设备及设备各构件间应连接紧密、牢固,安装用的紧固件应有防锈层。 5.1.1.4信号传输线、交流电源线应分开布放,不得占用预留的交流电源线敷设管道。5.1.1.5通信电源与环境监控设备安装与配线的其他要求设备安装与配线作业指导书上的要求。5.1.1.6电源模块裸露导体之间或者与其他裸导体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4mm,当无法满足时,相互间必须绝缘。5.2通信电源与环境监控设备单机调试5.2.1参照产品说明书,对通信电源与环境监控设备单机进行下列功能试验和性能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5.2.1.1前端采集设备的输出模式、量值、精度;5.2.1.2网络传输及接口设备应与传输网络及所连计算机形成相容通路。5.3通信电源与环境监控系统调试5.3.1参照产品说明书,对通信电源与环境监控系统进行下列功能试验和性能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5.3.1.1控制中心对前端采集设备间系统功能:前端各类数据采集、数据存储与报表、数据交换、图形组网与动态显示、过程报警、过程控制、图表输出、数据处理等。5.3.1.2控制中心对前端采集设备间系统性能1) 遥控:系统应正确执行所有遥控的内容;对于未经下达遥控命令而某设备状态改变时,系统应有反应,并发出告警;各种受控设备的操作均不得违反该设备原有的正常操作程序;对某设备下达遥控命令时,现场应有可闻告警信号,并有充分时间使现场人员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2)遥测:系统对所有遥测内容进行抽测,测量精度应达到相关规定的指标。3)遥信:系统对所规定的所有遥信内容进行抽测,信息反应应正确无误。4)通信网络适应性:系统网络应能自检通信误差与故障,自动重发数据,具有自愈及告警措施。5.3.1.3系统可靠性:系统软件备份、数据备份、设备冗余、系统重启恢复等性能。5.3.2系统绝缘测试必须符合下列规定:5.3.2.1设备带电部分与金属外壳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5MΩ;5.3.2.2配线的芯线间和芯线对地的绝缘电阻应大于1MΩ。5.3.3监控设备的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Ω。6、检验人员组织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检验人员配备表名称数量负责人1人工程师2人记录员2人 7、材料要求检验内容主要为仪表对设备性能的测试检验及设备本身的监测功能检验,无特殊其他材料要求。8、设备仪表配置主要设备仪表配置表名称数量名称数量万用表1台温度计1支500V兆欧表1台网络分析仪1台电阻测试仪1台便携式计算机1台9、质量控制及检验9.1检验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资格考试取的资格认可后上岗操作。9.2检验所用仪表经过功能检验合格。9.3监控中心、中间站被监控机房的建筑装饰、暗配管道、预留孔、预埋件的技术条件与施工设计图纸一致。中间站各类传感器/变送器、探测器的安装地点、环境应满足设计要求。9.4被监控的电源设备、空调设备及其他自动开关在手动操作状态下运行正常,并能接收中间站环境及电源监控系统的指令。9.5电量传感器安装时严禁电压传感器输入端短路和电流传感器输出端开路;烟雾探测器至空调送风口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 9.6监控系统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适应于铁路运输通信提供的多种通信通道。9.7设备调试前应对硬件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检查正常后方可通电。系统调试应在保证传输通道、供电以及单机设备正常的情况下进行。9.8检测数据记录详细清楚,数据分析科学有效。9.9检测各项数据满足验标要求和设计技术要求。9.10检验必须按步骤检验,禁止跳步骤进行。10、安全及环保要求10.1在检验中严格按照用电规范进行电源连接,电源线布设有序,电源线接口接触良好且稳固,操作人员预防触电事故的发生。10.2设备接地连接良好,防止静电伤害。10.3检验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以免造成设备操作不当而损坏。10.4各种仪表性能良好,操作规范。10.5使用电源经过检验电压稳定。 九、电源检验作业标准1、适用范围适用于电源检验。(本标准仅供参考,各条线应根据各自线路实际条件进行编制可行的作业指导书)2、作业准备2.1内页业技术准备在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2.2外页业技术准备2.2.1电源单项设备上电检验之前,应确认设备配线正确、外部电源正常、接地良好。2.2.2检验所用仪器、仪表应经计量检验,并在计量检验有效期内。2.2.3电源检验合格之前,不得对负载供电。3、技术要求3.1高频开关电源检验3.1.1高频开关电源容量应满足设计要求。3.1.2-48V直流输出电压允许的电源电压变动范围应为-40~-57V。-24 V直流输出电压允许的电源电压变动范围应为-21.6~―26.4V3.1.3-48V直流输出端子处的杂音指标应满足下表的要求。-48V直流输出端子处的杂音项目指标要求峰-峰值杂音电压≤400mV,0~300Hz宽频杂音电压≤100mV(有效值),3.4~150kHz;≤30mV(有效值),150kHz~30MHz离散频率杂音电压≤5mV(有效值),3.4~150kHz;≤3mV(有效值),150~200kHz;≤2mV(有效值),200~500kHz;≤1mV(有效值),500kHz~30MHz3.1.4-24V直流电源输出端子处的杂音指标满足下列要求:1峰一峰值杂音电压:0~300Hz,≤400mV;2电话衡重杂音电压:≤2mV。3.1.5电源系统绝缘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源设备带电部分与金属外壳间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MΩ;2电源配线的芯线间和芯线对地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MΩ。3.1.6电源设备的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人工或自动转换时,供电不得中断;故障报警应准确、可靠;输出电压和电流超限时,保护电路动作应准确;输入电源故障时,应自动转换蓄电池组供电。3.2逆变器检验3.2.1逆变器容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3.2.2逆变器应符合下列要求:输入电压范围为-40~-57V;输出220V交流单相,频率50Hz;稳压精度不大于±5%;频率精度不大于±2%;市电与逆变器输出的转换,根据需要分为不间断转换和间断转换。间断转换的中断时间不大于10ms;负载电流为额定值的150%时,允许持续时间不小于10s。3.3交流不间断电源(UPS)检验3.3.1交流不间断电源(UPS)容量应满足设计要求。3.3.2交流不间断电源(UPS)应符合下列要求:1输入指标:电压额定值为AC220V/380V,允许变动范围为-15%~+10%;频率额定值为50Hz,允许变动范围为±4%。2输出指标:电压额定值为AC220V/380V,可调范围为±5%;频率额定值为50Hz;电压精度±1%(稳态),±5%(瞬态);瞬态电压恢复时间不大于50ms;频率精度11%(内同步)。3.4蓄电池检验3.4.1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容量应满足设计要求。3.4.2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浮充单体电压为2.23-2.27V;⑵均充单体电压为2.30-2.35V;蓄电池组各单体间的开路电压最高与最低差值不大于20mV;以30I10(A)放电1min,极柱不应熔断,其外观不得出现异常; 正常工作过程中应无酸雾溢出;最大充电电流不大于2.5I10(A)时,蓄电池各项指标应正常。4、电源检验程序5、施工要求5.1电源设备安装与配线5.1.1电源设备在安装前应进行下列检查:5.1.1.1检查设备的型号、规格、数量、性能等主要技术数据是否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和合同内容。5.1.1.2检查设备外表有无变形、缺陷、脱漆、破损、裂痕、撞击痕迹等。5.1.1.3继电器、接触器和开关应动作灵活,接触紧密,无锈蚀、损坏。5.1.1.4紧固件、接线端子应完好无损,且无污物和锈蚀。 5.1.1.5蓄电池硫酸无外溢,贮存期不超过6个月,密封阀无松动或遗失,蓄电池的单端电压的开路电压大于2.13V。5.1.1.6印刷电路板无变形、接插件接触可靠、焊点光滑,无腐蚀、外接线。5.1.1.7设备柜内外配线应无缺损、断线,配线标记应完善;接线应紧密,无松动现象,无裸露导电部分。5.1.1.8设备的接地符合图纸和相关规定的要求,连接牢固、接触良好。5.1.2电源设备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5.1.3电源设备的基础型钢制作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5.1.3.1根据柜体尺寸大小和室内地面荷载力预制基础型钢,除锈刷漆,做好接地。5.1.32基础型钢顶部宜高出室内抹平地面10mm,当地面铺设防静电地板时,基础型钢顶部与防静电地板应等高。5.1.4蓄电池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5.1.4.1蓄电池柜(架)的加工形式、规格尺寸和平面布置符合设计要求。5.1.4.2蓄电池应排列整齐,距离均匀一致;蓄电池连接应接触良好。安装蓄电池所用的工具应注意绝缘,防止短路;正、负极连接正确,连接电缆应尽可能短。5.1.4.3蓄电池与充电器或负载相连接时,电路开关要放在“断开”的位置;严禁接反极性或短路。 5.1.5交流配电设备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5.1.5.1交流配电设备的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5.1.5.2交流配电柜的每路配电开关及保护装置的规格、型号符合设计要求。5.1.5.3交流配电箱应部件齐全;箱体开孔与导管管径适配;暗装配电箱箱盖紧贴墙面;箱涂层完整;箱体中心距地面的高度宜为1.3~1.5m.5.1.5.4交流配电箱安装在混凝土墙、柱或基础上时,应采用膨胀螺栓固定。5.1.5.5交流配电设备应有可靠的电击保护。5.1.6电源系统的配线应符合下列要求:5.1.6.1电源配线的外护层及绝缘层应无破损、受潮发霉或老化现象。5.1.6.2电源配线的走线方式和布放应符合设计要求,配线中间不得有接头。5.1.6.3电源配线与设备端子的连接要求截面10mm2及以下的单芯电源线打圈连接时,在导线与螺母间应加装垫圈,每处最多允许连接两根导线,并在两导线间加装垫圈,接线螺母应拧紧;截面10mm2以上的多股电源配线,应加装相应规格的铜线鼻子或线卡子,焊接或压接牢固后,再与电源端子连接;电池室内接线应使用铜质线鼻子或镀锡的铜鼻子; 电源配线与设备连接时,不得使设备端子受到机械应力;电源配线时,开剥绝缘层或护套的剖头,应使配线悬空裸露长度保持1~2mm;5.1.6.4电源端子配线应正确,配线两端的标志应齐全正确。5.1.7电源防雷保安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5.1.7.1防雷保安器的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5.1.7.2带有接线端子的电源线路防雷保安器应采用压接;带有接线柱的防雷保安器宜采用线鼻子与接线柱连接。5.1.7.3防雷保安器的连接导线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连接应平直。5.2电源系统接地装置安装与引接5.2.1在建筑物周围设接地装置时,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5.2.1.1接地装置的水平接地体距建筑物外墙间距不小于1m,埋深不应小于0.7m。5.2.1.2接地装置的垂直接地体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其长度的2倍,并应均匀布置。5.2.2接地系统接地电阻应符合设计要求,在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可采取下列降阻措施:接地体利用电镀技术,采用热熔焊剂焊接接地极和接地连线;埋深接地体;加降阻剂。5.2.3接地装置的焊接采用搭接焊时,搭接处应做防腐处理。 5.2.4电源系统的下列部分均应接地:5.2.4.1电源设备的基础型钢、金属框架、外露导电部分、装有电器的可开启的柜门;5.2.4.2电缆线路的金属护套和屏蔽层,防护用金属管路、金属桥架;5.2.4.3电源系统的各种防雷保安器。5.2.5综合接地系统应设置供引接线接地引接的接地端子或接地母排;室外接地端子或接地母排应直接灌注在电缆槽或其他混凝土制品中。5.2.6地线盘(箱)、接地铜排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5.2.6.1接地铜排端子分配符合设计要求;5.2.6.2接地铜排和螺栓结合紧密、导电性能良好;5.2.6.3地线盘(箱)、接地铜排与地网连接牢固、可靠。5.2.7室内配线屏蔽接地,应采用一点接地;接地配线应分别从接地汇流排引接,引接应符合下列要求:5.2.7.1联合地线应分别接至下列各处:各种直流电源母线需要接地的一级;各通信机械的防雷保安器;直流变压设备和铃流发生器(用直流电源)的机架(壳)、引入电缆、室内电缆和配线的金属屏蔽层、各通信机械的金属机架及其他需要屏蔽的处所; 引入架、引入试验架、试验架、测量台、试验台等需要测试的接地;防静电地板。5.2.7.2保护地线应接至下列各处:开关电源及其他交流电源设备的机架或机壳;交流电源线的金属外皮;交流380/220V三相四线制配电系统的中性线重复接地端子;交流直供的其他设备。5.3电源系统调试5.3.1电源设备的绝缘性能应采用500V的绝缘电阻测试仪测试,并满足下列要求:5.3.1.1电源设备的带电部分与金属外壳间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MΩ;5.3.1.2电源配线的芯线间和芯线对地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MΩ。5.3.2电源系统加载前应检查下列各处无短路:5.3.2.1交流配电箱至自动切换配电柜之间的电源线;5.3.2.2自动切换配电柜内部交流电源线;5.3.2.3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之间。5.3.3用电压表测试相线与相线、各相线与零线之间的交流电压应在正常范围内。5.3.4电源设备严禁强行送电。向设备送电前应按设备电气原理图与施工配线图检查核对;所有电源设备的开关均应处于“断开”的位置;熔断器容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5.3.5交流配电箱的机械电气双重连锁功能、切换功能、欠电压和过电流保护等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5.3.6利用计时装置自动切换配电柜通电试验时,应对两路电源自动切换装置的延时性能进行测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5.3.7不间断电源(UPS)系统启动正常后,对下列UPS性能进行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或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5.3.7.1输入交流电压额定值、频率额定值;5.3.7.2输出电压额定值、频率额定值、电压精度、瞬态电压恢复时间、过载能力、频率精度;5.3.7.3UPS蓄电池的充电电压及充电电流;5.3.7.4UPS设备的切换时间及切换电压值、输出电压、输出频率、负荷充放电时间。5.3.8按产品说明书,对不间断电源(UPS)的下列功能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或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5.3.8.1输入电压过高、过低,输出电压过高、过低,过流、欠流,UPS设备过载,短路,蓄电池欠压,熔断器熔断等自动保护动作,声光告警功能。5.3.8.2输入电源故障时,手动与自动转换、自动稳压及稳流、切换及超载试验。5.3.8.3远程报警,充电显示,温度过高检查等功能。5.3.9蓄电池的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5.3.9.1蓄电池组的容量符合设计要求。 5.3.9.2蓄电池安装结束后或开始使用前应进行补充电;浮充充电宜采用限流恒压法,浮充电压应为2.23~2.28V/单体。5.3.9.3蓄电池充电时,环境温度应在21℃~32℃范围内,超出上述范围,应调整充电电压。相对于25℃,每差1℃其电压修正应为±0.003V/单体,即温度升高1℃,浮充电压应降低3mV;温度降低1℃,浮充电压升高3mV温度每变化5℃应将浮充电压调整1次。5.3.10蓄电池发生下列情况时应进行均衡充电:5.3.10.1指示蓄电池的浮充电压小于2.20V时;5.3.10.2紧急放电后,蓄电池需要在短时间内再充电时;5.3.10.3单体蓄电池的电压值参差不齐时;5.3.10.4全浮充连续运行3个月以上时;5.3.10.5均衡充电应采用定电压充电方法,充电参数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均衡充电参数表单体电压(V)2.252.302.35充电时间(h)浮充电24125.3.11高频开关电源通电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5.3.11.1整流模块的控制调整和输出特性符合产品技术条件规定。5.3.11.2高频开关电源整流模块的N+1热备份功能符合设计要求。5.3.12电源系统配线的通电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5.3.12.1通电后测量电池出线端与设备进线端的电源配线电压降,符合设计要求。5.3.12.2通电1h后检查电源线的铜芯、铜线鼻子或电源配线与设备连接处的温度,不应出现过热现象。5.3.13对通信电源系统进行手动方式模拟故障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5.3.13.1进行人工或自动转换时,对通信设备供电不得中断;5.3.13.2故障报警应准确、可靠;5.3.13.3额定负荷时,蓄电池组备用时间符合设计要求;5.3.13.4输出电压和电流超限时,保护电路动作准确;5.3.13.5输入电源故障时,能自动转换至蓄电池组供电。6、检验人员组织电源检测人员配备表名称数量负责人1人工程师2人记录员2人7、材料要求电源检验中无特殊材料要求,主要为仪表检验和电源本体的功能检测。8、工具和仪表配置主要工具和仪表配置表名称数量名称数量 电压表1台电笔一支杂音计1台500V兆姆表1台频率计1台电线电阻仪1台9、质量控制及检验9.1检验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资格考试取的资格认可后上岗操作。9.2安装设备经过报验检查合格,仪表在使用前经过功能检验合格。9.3检验必须按步骤检验,禁止跳步骤进行。9.4检测数据记录详细清楚,数据分析科学有效。9.5各项测试数据满足验标要求和设计技术要求10、安全及环保要求10.1在检验工程中,操作人员必须熟知操作规程,电源的切断和闭合,需经过严格的操作规程判别。10.2人员对电源设备的各种数据要明确,电源正负极位置、电压额度和电流额度都要明确。10.3电源的连接线走向在检测前必须认真查看,电源设备的接地良好。10.4在检验时,仪表和设备连接时必须是正确到位,严禁误接。10.5高压、高电流电源设备,操作人员必须穿戴绝缘手套。10.6检测人员携带的仪表仪器、操作工具以及私人物品,严禁直接摆放带电源设备中。10.7所使用的工具都必须做相应的绝缘处理。 十、光纤监测系统检验作业标准1、适用范围适用于数据通信系统检验。(本标准仅供参考,各条线应根据各自线路实际条件进行编制可行的作业指导书)。2、作业准备2.1内页业技术准备在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检验人员对设备运行数据掌握准确。2.2外页业技术准备2.2.1光纤监测系统的接入不应影响被监控设备的功能、降低性能;监测系统的故障不应影响被监控设备的正常工作。2.2.2检验所用仪器、仪表应经计量检验,并在计量检验有效期内。3、技术要求3.1性能检测和功能检验3.1.1从监测中心发出点名检测口令,检测结果的回传率应达到100%。3.1.2对被监测光纤进行周期检测,检测结果回传率应达到100%,且周期检测数据偏差和准确性应分别满足表一和表二的要求。 表一周期检测数据偏差指标项目全程传输损耗接续损耗光纤长度指标要求≤0.25dB(无活动连接器)≤0.025dB(熔接接头)≤25m≤0.25dB(无活动连接器)≤0.05dB(活动接头)表二周期检测数据准确性指标项目全程传输损耗接续损耗光纤长度指标要求≤0.25dB+基准值×5%(无活动连接器)≤0.025dB+基准值×5%(熔接接头)≤25m+基准值×1%≤0.25dB+基准值×5%(无活动连接器)≤0.05dB+基准值×5%(活动接头)注:1上述检测条件是在OTDR动态范围(10μs脉宽)满足10dB的检测精度;20.5dB以上的熔接接头按活动接头考虑。3.1.3系统应具有下列基本功能:3.1.3.1监测光纤状态,及时发现并定位故障。3.1.3.2可进行周期检测、故障告警检测、点名检测。3.1.3.3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处理,对光纤传输特性的劣化进行预测。3.1.3.4将告警信息和监测数据信息、工作日志等回传给监控管理中心。监测数据保存期限至少一年,并可对其进行多种统计查询,打印输出。3.1.4系统检测优先级顺序应满足下列要求: 3.1.4.1障碍告警检测应优于点名检测和周期检测;3.1.4.2长途光缆线路障碍告警检测应优于本地网光缆线路障碍告警检测。3.1.5系统应具有下列管理功能:3.1.5.1故障管理:识别、定位故障;进行告警过滤;设置告警等级。3.1.5.2性能管理:设置性能门限;定期存贮报告性能事件;报告点名检测的性能监视数据。3.1.5.3配置管理:系统初始化配置及系统备份。3.1.5.4安全管理:按授权接入。3.1.6系统可集成地理信息,使光纤检测结果和光纤相关资料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实现故障的准确地理定位。4、检验程序光纤监测系统的施工流程为:施工准备→光纤监测设备安装与配线光纤监测设备单机调试→光纤监测系统调试→光纤监测系统网管调试→数据记录和分析→故障分析和排除→全部数据检验合格检验完成5、施工要求5.1光纤监测设备安装与配线光纤监测设备安装与配线应与设备安装与配线作业指导书一致。5.2光纤监测设备单机调试5.2.1 参照产品说明书,对光纤监测系统设备的单机进行下列功能试验和性能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5.2.1.1光纤本地测试:光纤通道的全程传输衰耗及其光纤的光学长度、光纤接头损耗、两接头点间的衰耗、S点和R点之间的最大离散反射。5.2.1.2光器件介入测试:通信系统误码性能、介入器件前后的通信系统接收光功率、介入器件前后的通信系统富余度。5.3光纤监测系统调试5.3.1参照产品说明书,对光纤监测系统进行下列功能试验和性能调测,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5.3.1.1系统性能测试:数据连接传递、数据偏差、数据准确性、数据稳定性、障碍告警准确率、系统冗余倒换性能、系统备份和故障处理能力。5.3.1.2系统功能试验:点名测试、周期性测试、故障告警、测试优先级;监测系统通过测试应能发现故障,判断故障性质和障碍等级,报出故障点距离,同时发出报警。5.4光纤监测系统网管调试5.4.1参照产品说明书,对光纤监测系统进行网管系统功能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5.4.1.1故障管理功能:识别故障并进行故障定位;报告告警信号及其记录的细节; 告警过滤和遮蔽;设置故障严重等级。5.4.1.2性能管理功能:监测所有受测光纤;对监视门限进行设置;周期存储和报告性能事件数据;报告点名测试的性能监视数据。5.4.1.3配置管理功能:系统初始化配置;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状态和控制;被监测网络的配置应按请求以图形方式在监测中心屏幕上完成。5.4.1.4安全管理功能验证:未经授权不能接入管理系统;具有有限授权的人只能接入相应授权的部分;应对所有试图接入受限资源的申请进行监视和实施控制。6、检验人员光纤检测系统检验人员表名称数量负责人1人工程师2人记录员2人7、材料要求无特别材料要求。 8、仪器设备配置主要仪表配置表名称数量名称数量OTDR1台光源1台光功率计1台回波损耗测试仪1台PMD测试仪1台万用表1台9、质量控制及检验9.1检验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资格考试取的资格认可后上岗操作。9.2安装设备经过报验检查合格。9.3检验必须按步骤检验,禁止跳步骤进行。9.4检测数据记录详细清楚,数据分析科学有效。9.5各项测试数据满足验标要求和设计技术要求。10、安全及环保要求10.1在检验中严格按照用电规范进行电源连接,电源线布设有序,电源线接口接触良好且稳固,操作人员预防触电事故的发生。10.2设备接地连接良好,防止静电伤害。10.3检验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以免造成设备操作不当而损坏设备。10.4使用电源经过检验电压稳定。 10.5安装防静电电路板时,须戴防静电手套,施工中严禁带电插、拔设备上的机盘。10.6设备调试前应对硬件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检查正常后方可通电。系统调试应在保证传输通道以及单机设备正常的情况下进行。10.7中间站电源设备电源报警时,应及时排除故障,严禁强行送电。 十一、数字调度通信系统作业标准1、适用范围适用于通信工程数字调度通信系统检验。(本标准仅供参考,各条线应根据各自线路实际条件进行编制可行的作业指导书)2、作业准备2.1内页业技术准备在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检查人员取得相应的技术证书。2.2外页业技术准备单项设备上电检验之前,应确认设备配线正确、供电正常、接地良好。系统检验前,设备单机检验应完成并合格。系统检验前应确认相关的传输通道良好。检验所用仪器、仪表应经计量检验,并在计量检验有效期内。3、技术要求3.1设备性能检测3.1.1设备物理接口应符合下列要求:3.1.1.1ISDN基群速率接口(30B+D)物理电气性能应符合ITU-TG.703建议; 满足《ISDN用户—网络接口规范第1部分:物理层技术规范》(YDN034.1)ISDN基群速率接口要求;支持DSS1信令。3.1.1.2ISDN基本速率接口(2B+D)电气特性应符合《ISDN(2B+D)NTI用户—网络接口设备技术要求》(GB/T16654)中关于U接口的规定;支持DSS1信令;、支持UUS信令。3.1.1.3Z接口电气特性应符合《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YDN065)的规定。终端平衡回损满足下列要求:300~500Hz:不小于16dB;500~2500Hz:不小于20dB;2500~3400Hz:不小于16dB。远距离用户环阻不大于3kfl(含话机)应保证接收。3.1.1.4磁石接口外线阻抗600Ω;二线相对电平:输入0dBr,输出-3.5dBr;铃流:频率25Hz±3Hz,电压75V±15V;发送信号时长3s±0.3s;接收灵敏度:频率25Hz±10Hz,电压V.。不小于30 V,持续0.5s保证接收。3.1.1.5音频2/4线接口阻抗600Ω;二线相对电平:输入0dBr,输出-3.5dBr;四线相对电平:输入-3.5dBr,输出-3.5dB。3.1.2用户线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3.1.2.1用户环路电阻不大于1800Ω,馈电电流不小于18mA;3.1.2.2用户线线间绝缘电阻不小于20kΩ;3.1.2.3用户线线间电容不大于0.5μF。3.1.3用户信号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3.1.3.1直流脉冲接收脉冲速度8~14脉冲/s;脉冲断续比(1.3~2.5):1;脉冲串间隔不小于350ms。3.1.3.2双音多频接收见下表。双音多频接收用户技术指标项目指标要求频偏±2.0%以内可靠接收;±3.0%以上保证不接收;±2.0%~3.0%之间不保证接收电平双频工作时单频接收电平范围:-4~-23dBm;双频工作时单频不动作电平:-31dBm;双频电平差不大于6dB信号极限时长30~40ms/位信号间隔时长30~40ms 3.1.4信号音和铃流应符合下表的要求。信号音和铃流指标项目拨号音回铃音忙音空号音铃流频率450Hz±25Hz450Hz±25Hz450Hz±25Hz450Hz±25Hz25Hz±3Hz电平-10dBm0±3dBm0-10dBm0±3dBm0-10dBm0±3dBm0-10dBm0±3dBm0电压:75V±15V谐波失真≤10%≤10%≤10%≤10%≤10%断续时间连续信号1s送,4s断0.35s送,0.35s断0.1s送,0.1s断,共0.6s;0.45s送,0.45s断1s送,4s断3.1.5呼叫接续故障率应符合下列要求:3.1.5.1本局呼叫接续故障率不大于1×10-4;3.1.5.2出局呼叫接续故障率不大于1×10-4。3.1.6系统接入GSM-R网络的PRI接口信令应满足《ISDN用户—网络接口规范第3部分:第三层基本呼叫控制技术规范》(YDN034.3)的相关要求。3.2系统性能检测3.2.1系统传输特性应符合下列要求:3.2.1.1调度台至值班台间传输损耗应不大于7dB,具备可率耗时不得小于3.5dB,不具备可率耗时不得小于2dB。在基准频率为1020Hz,实际的传输损耗在两个传输方向的差别不得超过1dB。以频率为1020Hz,电平为-10 dBmO的信号加入一个Z接口,在另一个Z接口接收到的电平在任一标准运行的10min间隔内与开始检测时的电平比较,其变化值不大于±0.2dB。3.2.1.2当一个基准频率1020Hz,电平为-10dBmO的正弦信号加到一个Z接口的输入端,在频率300~3400Hz范围内,在输出端以1020Hz测得的衰减为0dB,其他频率衰减偏离值应符合下列要求:300~400Hz-0.6~2.0dB400~600Hz-0.6~1.5dB600~2400Hz-0.6~0.7dB2400~3000Hz-0.6~1.1dB3000~3400Hz-0.6~3.0dB3.2.1.3一次局内接续输入电平值为-55~+3dBm0,频率1020Hz的正弦信号,其输出端口相对于-10dBm0输入信号的电平波动应符合下列值:+3dBm0~-40dBm0±0.5dB-40dBm0~-50dBm0±11.0dB-50dBm0~-55dBm0±3.0dB3.2.1.4空闲信道噪声不应大于-65dBm0。3.2.1.5一次局内二线接口间接续用1020Hz正弦信号加到输入端进行测量时,信号总失真指标值见表9.3.1。表9.3.1总失真指标发送电平(dB)0-10-20-30-40-45 二线模拟接口-7.0dBr总失真(dB)33.032.932.028.219.214.2-3.5dBr33.033.032.630.221.916.93.2.1.6输入信号频率为1020Hz,电平为0dBm0,任何两个相邻的通话回路间的串音衰减应大于67dB。3.3系统功能检验3.3.1数字调度通信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3.3.1.1基本功能能完成64kbit/s电路交换;为用户提供直接呼入和呼出;为用户提供承载业务;为用户提供各种ISDN补充服务和新业务;采用DSS1信令与GSM-R交换机进行互联;送出主叫号码和呼出优先级;接收、存储和向局端转发号码;根据ISDN地址码进行寻址,完成电路接续。3.3.1.2能向用户提供实时、双向的基本电话业务。3.3.1.3电话补充业务主叫线识别提供(CLIP);主叫线识别限制(CLIR;被接线识别提供(COLP);被接线识别限制(COLR); 无条件呼叫前转(WFU);呼叫等待(CW);呼叫保持(CH);会议呼叫(CONF)。3.3.1.4调度业务具有呼叫优先级划分功能;具有组呼业务;具有强插、强拆功能;调度呼叫接续无阻塞;具有区别振铃的功能;支持呼叫转接业务。3.3.1.5提供电路型承载业务,提供低速速率的透明传送数据业务。3.3.1.6其他业务呼叫限制(OCB);热线服务(HLS);黑白名单过滤功能。3.3.1.7GSM-R固定用户接入功能以ISDN号码呼叫移动用户;以功能号码呼叫移动用户;组呼移动用户;语音广播; 接受移动用户呼叫。3.3.2系统可靠性应满足下列要求:2M数字环自愈;分系统断电直通;主要设备或板卡冗余配置;FAS系统保护切换。3.4网管检验3.4.1数字调度通信系统网管应具有下列功能:3.4.1.1配置管理功能局数据、用户数据等数据的输入和修改,数据输入和修改不应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数据库文件自动备份,出现故障能迅速恢复到备份数据库;查阅局数据、用户数据、话务统计数据等各种数据。3.4.1.2性能管理功能查看设备运行状态、程序数据版本;性能数据的采集、诊断、分析;自动/人工控制主、备用设备的启用、转换和停用。3.4.1.3故障管理功能硬件和软件故障自动监测和诊断;硬件故障定位和隔离;自动或人工控制主、备用设备的启用、转换和停用。3.4.1.4安全管理功能 用户鉴权、操作权限的管理;日志管理,包括登录日志管理和操作日志管理。5人机界面管理系统的人机界面应采用中文、图形显示方式。4、检验程序检验程序为:施工准备→数字调度通信设备安装与配线数字调度通信设备单机调试→数字调度通信系统调试→数字调度通信系统网管调试→数据分析→故障处理→全部数据检验合格。5、施工要求5.1数字调度通信设备安装与配线数字调度通信设备安装与配线参照设备安装与配线作业指导书。5.2数字调度通信设备单机调试5.2.1设备加电时应进行下列检查:5.2.1.1温度、相对湿度、粉尘要求、防震、防静电、防磁等均满足设计要求;机房交直流电源满足设备技术要求。5.2.1.2设备已可靠接地,电源线连接良好。5.2.1.3设备单机加电后运转良好、内置风扇正常启动,各单机显示告警状态符合当前实际使用情况。 5.2.2参照铁道行业标准《铁路调度通信系统第1部分:技术条件》(TB/T3160.1),《铁路调度通信系统第2部分:试验方法》(TB/T3160.2)和产品说明书,对单机的下列项目进行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1)相关接口电气性能测试1)ISDN基群速率接口(30B+D)①物理电气性能应符合ITU-TG.703系列数字接口的物理/电特性建议;②支持DSS1信令。2)ISDN基本速率接口(2B+D)①电气特性应符合《ISDN(2B+D)NT1用户一网络接口设备技术要求》(GB/T6654)中关于U接口的规定;②支持DSS1信令;③支持UUS信令。 3)Z接口①电气特性应符合《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YDN065)的规定;②终端平衡回损满足上图的要求;③远距离用户环阻不大于3M(含话机)时应保证接收。4)共总接口①直流馈电电流:20mA±4mA(恒流供电);②铃流:频率25Hz士3Hz,电压75V±15V;③用户环阻不大于2kfl(含话机)应保证摘机。5)共分接口①收铃灵敏度不小于30V(25Hz,持续0.5s以上);②用户环阻不小于300Ω(-48V直流电压供电)。6)磁石接口①外线阻抗600Ω;②二线相对电平:输入0dBr,输出-3.5dBr;③铃流:频率25Hz±3Hz,电压75V±15V;④发送信号时长:3s±0.3s;⑤接收灵敏度:频率25Hz±10Hz,交流电压不小于30V,持续0.5s保证接收。7)音频2/4线接口①阻抗600Ω;②二线相对电平:输入0dBr,输出-3.5dBr;③四线相对电平:输入-3.5dBr,输出-3.5dBr。8)模拟调度总机接口 ①外线阻抗600Ω或1400Ω可选;②选叫信号电平:5dB±2dB;③选叫频率偏差≤±0.4%;④第一选叫信号持续时间:2s±0.2s;⑤第二选叫信号持续时间:2s±0.2s。9)用户信号方式直流脉冲接收要求①脉冲速度:8~14脉冲/s;②脉冲断续比:(1.3~2.5):1;③脉冲串间隔不小于350ms。④双音多频接收用户信号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双音多频接收用户信号技术指标项目指标要求频偏±2.0%以内可靠接收;±3.0%以上保证不接收;±2.0%~±3.0%之间不保证接收电平双频工作时单频接收电平范围:-4~-23dBm双频工作时单频不动作电平:-31dBm双频电平差不大于6dBm信号极限时长30~40ms/位信号间隔时长30~40ms10)信号音和铃流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信号音和铃流指标项目拨号音回铃音忙音空号音铃流 频率450Hz±25Hz450Hz±25Hz450Hz±25Hz450Hz±25Hz25Hz±3Hz电平-10dBm0±3dBm0-10dBm0±3dBm0-10dBm0±3dBm0-10dBm0±3dBm0电压:75V±15V谐波失真≤10%≤10%≤10%≤10%≤10%断续时间连续信号1s送,4s断0.35s送,0.35s断0.1s送,0.1s断,共0.6s;0.45s送,0.45s断1s送,4s断(2)单机呼叫处理能力测试:内部呼叫接通率、过负荷控制能力。5.3数字调度通信系统调试5.3.1按照铁道行业标准《铁路调度通信系统第1部分:技术条件》(TB/T3160.1),《铁路调度通信系统第2部分:试验方法》(TB/T3160.2)和产品说明书,对数字调度系统进行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或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1)系统的时钟同步性能调测:时钟同步的状态显示及监测功能、控制功能、告警功能应良好;网同步基准应能自动或人工倒换,主备时钟应能自动或人工倒换;时钟频偏应符合设计要求。(2)系统的呼叫业务功能试验:系统间个呼、组呼、全呼、会议呼叫业务;站间通话、区间电话接入功能、数模兼容等;呼叫优先级、呼叫限制、呼叫显示等。5.3.2 参照产品说明书,对下列系统可靠性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2M数字环自愈功能;掉电直通功能;主要设备冗余倒换功能。5.3.3参照相关测试规范或产品说明书,对下列系统性能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数字电路系统间传输误码;系统间呼叫接通率;呼叫建立时延;传输性能测试:传输损耗、两个方向间传输损耗一致性、短时间内损耗随时间的变化、损耗频率失真、增益随输入电平的一变化、总失真等。5.3.4参照相关测试规范或产品说明书,进行下列与GSM-R系统间功能验证及性能调溅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1)系统间DSS1信令协议测试;(2)系统间呼叫业务实现验证:个呼、组呼、广播呼叫、功能号呼叫、呼叫优先级、呼叫限制、呼叫显示等;(3)系统间性能测试:呼叫接通率、呼叫接续时延。5.4数字调度通信系统网管调试5.4.1参照铁道行业标准《铁路调度通信系统第1部分:技术条件》(TB/T3160.1),《铁路调度通信系统第2部分:试验方法》(TB/T3160.2 )和产品说明书,对下列网管功能进行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或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1)配置管理功能:输入和修改局数据、用户数据等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2)性能管理功能:验证设备运行状态、程序数据版本功能;验证性能数据的采集、诊断、分析功能;验证自动/人工控制主、备用设备的启用、转换和停用功能。(3)故障管理功能:验证硬件和软件故障自动监测和诊断功能;验证硬件故障定位和隔离功能;验证软件故障自动纠错能力和自动恢复功能,包括再启动和再装入等;验证系统进行故障记录和显示告警,告警具有声音和显示两种警示方式,故障恢复后系统自动解除告警。故障告警内容应包括报告序号、告警地点、故障板件、告警等级、影响程度、发生时间、结束时间。(4)安全管理功能:验证用户鉴权、操作权限的管理功能;验证日志管理功能,包括登录日志管理和操作日志管理。6、人力组织数字调度系统检验所需人员名称数量 负责人1人工程师2人记录员2人7、材料要求无特殊材料需求。8、仪表配置主要仪表设备配置表名称数量名称数量万用表2台话路分析仪2台500V兆欧表2台振荡器2台电平表1台直流电桥1台误码测试仪1台模拟电话1台9、质量控制及检验9.1检验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资格考试取的资格认可后上岗操作。9.2检验所用仪表经过功能检验合格。9.3安装设备经过报验检查合格。9.4设备安装完成后,做到设备内部走线顺序平直排列,槽道内配线应顺直,标签明显清晰。设备模块安装到位,接触良好。焊接点光滑牢固。9.5检测数据记录详细清楚,数据分析科学有效。9.6检测各项数据满足验标要求和设计技术要求。9.7检验必须按步骤检验,禁止跳步骤进行。 9.8时钟系统子钟的安装位置和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固定牢靠;石英钟的零部件不得缺损,机芯固定应可靠;数字式子钟LED像素管应无松动及管壳破裂现象。电源及信号线引线应隐蔽安装。10、安全及环保要求10.1在检验中严格按照用电规范进行电源连接,电源线布设有序,电源线接口接触良好且稳固,操作人员预防触电事故的发生。10.2设备接地连接良好,防止静电伤害。10.3检验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以免造成设备操作不当而损坏。10.4各种仪表性能良好,操作规范。10.5使用电源经过检验电压稳定。 十二、数据通信系统检验作业标准1、适用范围适用于数据通信系统检验。(本标准仅供参考,各条线应根据各自线路实际条件进行编制可行的作业指导书)。2、作业准备2.1内页业技术准备在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检验人员对设备运行数据掌握准确。2.2外页业技术准备2.2.1单项设备上电检验之前,应确认设备配线正确、供电正常、接地良好。2.2.2系统检验前,设备单机检验应完成并合格。系统检验前应确认相关的传输通道良好。2.2.3检验所用仪器、仪表应经计量检验,并在计量检验有效期内。3、技术要求3.1路由器检验3.1.1路由器单机设备以太网接口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3.1.1.1千兆以太网光接口平均发送光功率 -11.5dBm≤P≤-3dBm(1000Base-LX);-9.5dBm≤P≤-4dBm(1000Base-SX)。中心波长1270nm≤λ≤1355nm(1000Base-LX);770nm≤λ≤860nm(1000Base-SX)。3.1.1.接收灵敏度小于-19dBm(1000Base-LX);小于-17dBm(1000Base-SX)。3.1.1.10/100/1000Base-T以太网电口通过五类非屏蔽线传输的最大距离应不小于100m。3.1.2路由器单机设备POS接口的物理层指标应满足《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GB15941)的相关规定。3.1.3路由器单机设备V.24数据接口特性应符合《使用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的数据终端设备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之间的接口》(GB6107)的有关规定。3.1.4路由器单机设备V.35数据接口特性应符合《数据通信34插针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GB9951)的有关规定。3.1.5路由器单机设备E1接口特性应符合《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路数字接口参数》(GB7611)的有关规定。3.1.6路由器单机设备性能和QoS应符合下列要求:3.1.6.1端口吞吐量应满足设计要求。3.1.6.2吞吐量下的包转发时延 高端路由器:小于1ms;低端路由器:64字节IP包,时延小于1ms;512字节IP包,时延小于15ms;1518字节IP包,时延小于350ms,3.1.6.3丢包率高端路由器:路由器轻载(端口吞吐量10%),丢包率小于0.05%;路由器重载(端口吞吐量80%),丢包率小于0.1%。低端路由器:路由器轻载(端口吞吐量10%),丢包率小于0.1%;路由器重载(端口吞吐量80%),丢包率小于0.3%。·3.1.6.4以最小的发送间隔发送数据流量,背对背的缓存能力应保证数据转发无丢包。3.1.6.5高端路由器路由表容量应满足支持至少250000条路由,50个BGP对等,50个IGP邻居。3.1.6.6QoS策略应符合设计规定。3.1.6.7ACL访问控制列表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3.1.7路由器应支持下列路由协议,并具备相应的协议功能:RIP协议;OSPF协议;BGP4协议;IS-IS协议;PIM-SM、DVMRP组播协议; MPLS协议。3.1.8路由器可靠性应符合下列要求:3.1.8.1电源、系统处理器应该热备份,保证设备可靠工作。3.1.8.2设备接口卡具备热插拔功能。3.1.8.3现场软件版本更新设备可正常工作。3.2以太网交换机检验3.2.1以太网交换机以太网物理接口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3.2.1.1千兆以太网光接口平均发送光功率-11.5dBm≤P≤-3dBm(1000Base-LX);-9.5dBm≤P≤-4dBm(1000Base-SX)。中心波长1270nm≤λ≤1355nm(1000Base-LX);770nm≤λ≤860nm(1000Base-SX)。接收灵敏度小于-19dBm(1000Base-LX);小于-17dBm(1000Base-SX)。3.2.1.210/100/1000Base-T以太网电口通过五类非屏蔽线传输的最大距离应不小于100m。3.2.2以太网交换机POS接口的物理层指标应满足《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GB15941)的相关规定。3.2.3以太网交换机应具备下列功能:数据交换; MAC地址学习;MAC地址学习时间老化;组播;地址过滤。3.2.4二层以太网交换机的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3.2.4.1对不同帧长的数据包能实现线速转发;3.2.4.2转发最小合法帧间隔的数据包无丢包;3.2.4.364字节的数据帧吞吐量下的转发时延小于100μs;3.2.4.4丢包率小于0.01%。3.2.5三层以太网交换机的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3.2.5.1对不同帧长的数据包能实现线速转发;3.2.5.2转发最小合法帧间隔的数据包无丢包;3.2.5.364字节的数据帧吞吐量下的转发时延不超过1ms;3.2.5.4二层、三层交换丢包率均为0;3.2.5.5路由表容量符合设计规定;3.2.5.6QoS排队策略和拥塞控制符合设计规定;7所支持的VLAN数量不小于交换机端口数量。3.2.6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下列协议,并具备相应的协议功能:生成树协议(二层交换机);VLAN协议(二层交换机);RIP协议(三层交换机);OSPF协议(三层交换机); BGP4协议(三层交换机);IS-IS协议(三层交换机);PIM-SM,DVMRP组播协议(三层交换机);MPLS协议(三层交换机)。3.2.7以太网交换机的可靠性应符合下列要求:电源、处理器具有热备份;关键模块支持热插拔。3.3系统检验3.3.1全网路由节点均应连通。3.3.2路由策略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3.3.3下列端到端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吞吐量;数据时延;丢包率。3.3.4VPN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3.3.5防火墙及入侵检测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3.3.6路由收敛功能及收敛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3.4网管检验3.4.1网管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3.4.1.1资源管理:实现设备管理、电路管理、路径管理、IP地址管理、软件版本管理、MPLSVPN管理、资源报表统计、资源预警等。 3.4.1.2拓扑管理:根据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侧重层次,拓扑图可以有不同的视图:实现拓扑自动发现、监视与浏览;实现基于拓扑的流量显示、资源显示、配置显示和故障显示等。3.4.1.3配置管理:实现对网元设备的配置,可保存历史配置信息并可对不同配置进行比较。3.4.1.4故障管理:提供列表形式的告警监视窗口,可在窗口视图上监视到网元的实时告警、对相关告警进行操作或启动相关网元的告警历史信息查询浏览;具备各种告警提示手段;支持告警过滤、告警转发、告警确认和告警升级、告警清除;支持故障关联分析。3.4.1.5性能监测与分析:对网络性能进行监测,可从网元、路由信息、端到端路径、网络应用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对网络的性能进行分析;通过对性能数据的监视及时发现故障,并进行前期预警。3.4.1.6路由管理:对网络中的路由实体进行监视,对网络路由信息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3.4.1.7QoS管理:提供面向网络的QoS的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网络层QoS参数配置、基于QoS的性能监测、基于QoS的流量分析等功能。3.4.1.8WEB信息发布:以WEB形式发布各种网管实时信息或统计信息。3.4.1.9报表统计:实现对网络业务、资源、故障以及性能等信息进行统计,提供多种形式的报告和图表。3.4.1.10VPN管理:提供VPN的配置、监控与图形化管理。 3.4.1.11流量采集与分析:通过采集网络流量,实现对各个网络层次的链路负载和链路拥塞的分析,对网络流量流向及网络业务类型分布进行分析。3.4.1.12安全管理:防火墙功能。4、检验程序数据通信系统检验程序为:施工准备→数据通信设备安装与配线数据通信设备单机调试→数据通信系统调试→数据通信系统网管调试数据记录和分析→故障分析和排除→全部数据检验合格。5、施工要求5.1数据通信设备单机调试5.1.1在进行接入网设备的调试前,应先确认已符合下列要求:5.1.1.1温度、相对湿度、粉尘要求、防震、防静电、防磁等均满足设计要求;机房交直流电源满足设备技术要求。5.1.1.2设备已可靠接地,电源线连接良好。5.1.1.3设备单机加电后运转良好,内置风扇正常启动,各单机显示告警状态符合当前实际使用情况。5.1.1.4各种业务接入时,已按设计要求和用户入网方式,分清接口类型,进行正确连接。5.1.1.5在连接各种终端设备以前,应检查接口之间(含连接线)的电气指标,满足传输频带、特性阻抗、允许衰减和耐压指标的要求。其功能特性应保证系统联调时设备工作正常。5.1.2 设备单机加电后,应根据设计文件,参照产品说明书,对数据通信设备进行IP地址、路由协议等参数的配置。5.1.3检查数据通信设备出厂检验记录或厂验报告,下列项目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规定:5.1.3.1接口性能1000Base-LX/SX接口:平均发送光功率,中心波长,消光比,接口上升时间,接口下降时间,数据相关抖动,光发送信号波形,光谱宽,接收灵敏度,接口误码特性,传输距离,半双工一全双工自动协商,全双工线路的流量控制,半双工线路的载波扩展式流量控制,半双工线路的背压式流量控制,过载功率,主从时钟自动协商。1000Base-T接口:误码特性,传输距离,绝缘电阻,漏电流,直通一交叉线自动协商,半双工一全双工自动协商,全双工线路的流量控制,半双工线路的载波扩展式流量控制,半双工线路的背压式流量控制,主从时钟自动协商。POS接口:STM-1、STM-4、STM-16、STM-64光接口物理层性能,HDLC功能,LAPS功能,PPP协议。ATM接口:光谱特性,平均发送功率,消光比,光线路码型,发送眼图,接收机灵敏度,过载功率,输出抖动,输入抖动容限。5.1.3.2路由协议RIPV2:兼容性切换,认证状态,应答报文端口非法,应答报文条目值非法,应答报文条目中地址域为非法,应答报文条目中下一跳地址项非法,更新路由信息,路由删除处理,各种请求报文的响应,触发更新,不带毒性逆转的水平分割,带毒性逆转的水平分割。 OSPF:OSPF协议的域内路由的计算功能,OSPF协议的跨域路由的计算功能,OSPF协议的外部路由引入功能,OSPF路由协议负载分担功能。BGP4:BGP协议路由计算及引入的功能,BGPPeer数量,路由表容量,Path容量,EBGP负载分担功育旨。IS-IS:路由器支持的IS-IS邻居数目,单个Level支持的is-is路由数目,IS-IS路由协议负载分担功能。PIM-SM:邻居发送Hello消息,自引导BOOTSTRAP消息,发送和接收候选汇聚点(RP)报告消息,发送和接收加入/剪除消息,发送和接收注册消息和注册停止消息。5.1.3.3IP协议:ARP,IP,ICMP,IGMP,UDP,TCP,5.1.3.4防火墙性能和功能:最大规则数,包过滤,基于代理技术的安全认证,支持VPN,信息内容过滤,网络地址转化(NAT),流量检测抗攻击,系统管理。5.1.4参照相关测试规范或产品说明书,对路由器单机设备进粉下列性能和功能进行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5.1.4.1接口测试1000Base-LX/SX接口:平均发送光功率、接收灵敏度、过载功率;1000Base-T接口:通过五类非屏蔽线传输的最大距离;POS接口:平均发送功率、接收灵敏度; ATM接口:平均发送光功率、接收灵敏度。5.1.4.2单机状态检查:单机上电,终端登录(通过Console口登录),检查版本信息,检查设备状态,检查当前配置信息,查询接口信息,设置环回(Loopback)接口的IP地址。5.1.4.3性能测试:端口吞吐量,丢包率,包转发时延,背对背缓冲能力,路由表容量,混合包转发时延。5.1.4.4路由协议功能试验:按照实际业务需求进行路由协议功能验证试验。5.1.4.5服务质量(QOS)测试:优先级数目的验证,各优先级的丢包率。5.1.4.6可靠性测试:整机加电启动,主、备电源的切换,主、备系统处理器的切换,热插拔功能,现场软件版本更新测试。5.1.5参照相关测试规范或产品说明书,对以太网交换机单机设备下列性能和功能进行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5.1.5.1接口测试1000Base-LX/SX光接口平均发送光功率;10/100/1000Base-T以太网电口通过五类非屏蔽线传输的最大距离。5.1.5.2功能试验:流量控制,组播,地址过滤。5.1.5.3 二层性能测试:吞吐量,突发长度,时延,丢包率,帧长度测试,异常包检测,流量控制,自协商,以太网帧格式,VLAN功能,单播帧处理,多播帧处理,广播帧处理,MAC地址动态学习功能,MAC地址老化时间,MAC地址表容量,MAC静态地址配置。5.1.5.4三层性能测试:吞吐量,时延,丢包率,QOS策略,路由表容量。5.1.5.5协议功能试验:按照实际业务需求进行协议功能验证试验。5.1.5.6可靠性测试:主、备电源的切换,主、备系统处理器的切换,热插拔功能。5.1.6参照相关测试规范或产品说明书,对防火墙单机设备下列性能和功能进行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5.1.6.1性能测试:时延,吞吐量,丢包率,并发连接数。5.1.6.2功能试验:包过滤,基于代理技术的安全认证,支持VPN,信息内容过滤,网络地址转化(NAT),流量检测抗攻击,系统管理。5.2数据通信系统调试5.2.1数据通信系统调试前应检查下列项目:5.2.1.1用误码测试仪测试传输通道的误码率,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5.2.1.2数据通信设备与传输通道连接后,设备连接状态正确。5.2.2参照相关测试规范或产品说明书,对系统进行下列性能测试和功能试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操作维护终端登录:串口登录,Telnet登录功能; 数据保存测试;时间设置测试;软件加载试验;网络性能测试:IP数据包端到端的转发丢包率、时延、吞吐量测试;路由收敛测试。5.2.3参照相关测试规范或产品说明书,对系统下列路由策略功能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路由协议的选用;路由路径验证;流量均衡检查。5.2.4参照相关测试规范或产品说明书,对下列系统功能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VLAN功能;Eth-Trunk逻辑端口功能;MPLSVPN功能;GRE的基本功能:包括GREtunnel建立,GREtunnel识别关键字;QoS策略;安全功能;NAT基本功能;可靠性功能 主备倒换功能,主控板的主备倒换功能,交换板的主备倒换,路由模块冗余热插拔能力,冗余电源,系统复位时间,路由器软件升级能力,VRRP协议基本功能试验。5.2.5参照相关测试规范或产品说明书,对系统下列网络安全功能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5.2.5.1网络设备安全:包括设备访问安全控制,对口令字串的加密,网络设备管理日志功能;5.2.5.2路由安全:包括IGP路由处理和信息交换的加密传输,路由处理和信息交换的加密传输。5.3数据通信系统网管调试5.3.1数据通信系统网管配置、管理、诊断等功能符合设计要求。5.3.2参照产品说明书,对数据通信系统下列网管功能进行验证试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5.3.2.1资源管理:实现设备管理、电路管理、路径管理、IP地址管理、软件版本管理、MPLSVPN管理、资源报表统计、资源预警等功能。5.3.2.2拓扑管理:实现拓扑管理功能。根据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侧重层次,拓扑图可以有不同的视图:实现拓扑自动发现、监视与浏览;实现基于拓扑的流量显示、资源显示、配置显示和故障显示等。5.3.2.3配置管理:实现对网元设备的配置,可保存历史配置信息并可对不同配置进行比较。5.3.2.4 故障管理:提供列表形式的告警监视窗口,可在窗口视图上监视到网元的实时告警、对相关告警进行操作或启动相关网元的告警历史信息查询浏览功能;具备各种告警提示手段;支持告警过滤、告警转发、告警确认和告警升级、告警清除;支持故障关联分析。5.3.2.5性能监测与分析:对网络性能进行监测,可从网元、路由信息、端到端路径、网络应用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对网络的性能进行分析。通过对性能数据的监视及时发现故障,并进行前期预警。5.3.2.6路由管理:对网络中的路由实体进行监视,对网络路由信息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5.3.2.7QoS管理:提供面向网络的QoS的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网络层QoS参数配置、基于QoS的性能监测、基于QoS的流量分析等功能。5.3.2.8WEB信息发布:以WEB形式发布各种网管实时信息或统计信息。5.3.2.9报表统计:实现对网络业务、资源、故障以及性能等信息进行统计,提供多种形式的报告和图表。5.3.2.10VPN管理:提供VPN的配置、监控与图形化管理。5.3.2.11流量采集与分析:通过采集网络流量,实现对各个网络层次的链路负载和链路拥塞的分析,对网络流量流向及网络业务类型分布进行分析;5.3.2.12安全管理:防火墙功能。6、检验人员检验人员表 名称数量负责人1人工程师2人记录员2人7、材料要求检验内容主要为仪表对设备性能的测试检验及设备本身的监测功能检验,无特殊其他材料要求。8、仪器设备配置数据通信系统的检验主要是针对路由器和交换机的性能检验,各项技术要求的测试可以在路由器和交换机本身测试系统上完成,无需另外增加测试仪表。9、质量控制及检验9.1检验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资格考试取的资格认可后上岗操作。9.2安装设备经过报验检查合格。9.3检验必须按步骤检验,禁止跳步骤进行。9.4检测数据记录详细清楚,数据分析科学有效。9.5各项测试数据满足验标要求和设计技术要求。10、安全及环保要求10.1在检验中严格按照用电规范进行电源连接,电源线布设有序,电源线接口接触良好且稳固,操作人员预防触电事故的发生。10.2设备接地连接良好,防止静电伤害。10.3 检验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以免造成设备操作不当而损坏设备。10.4使用电源经过检验电压稳定。 十三、同步及时钟分配系统检验作业标准1、适用范围适用于通信工程同步及时钟分配系统检验。(本标准仅供参考,各条线应根据各自线路实际条件进行编制可行的作业指导书)2、作业准备2.1内页业技术准备在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检验工程师取得相应资格证书。2.2外页业技术准备2.2.1单项设备上电检验之前,应确认设备配线正确、供电正常、接地良好。2.2.2系统检验前,设备单机检验应完成并合格。系统检验前应确认相关的传输通道良好。2.2.3检验所用仪器、仪表应经计量检验,并在计量检验有效期内。3、技术要求3.1数字同步网时钟设备性能检测3.1.1数字同步网2、3级节点时钟特性应满足下列要求:3.1.1.1 连续同步工作30天,2、3级时钟的频率准确度应分别不低于±1.6×10-8和±4.6×10-6。3.1.1.2牵引入和保持入范围应符合下表的要求。牵引入/保持入范围时钟等级最小牵引入范围最小保持入范围2级节点时钟±1.6×10-8±1.6×10-83级节点时钟±4.6×10-6±4.6×10-63.1.1.3恒温下,漂动的产生应不超过表一、表二给出的MTIE、TDEV限值。表一恒温下23级时钟漂动产生要求(MTIE)观察时间τ(s)0.1<τ≤99<τ≤400400<τ≤10000MTIE要求(ns)248×τ0.5160表二恒温下23级时钟漂动产生要求(TDEV)积分时间τ(s)0.1<τ≤2525<τ≤100100<τ≤1000TDEV要求(ns)30.12τ123.1.1.4抖动的产生:2048kHz和2048kbit/,接口的输出抖动,采用折角频率分别为20Hz和100kHz的单极点带通滤波器测量时,60s内测得的固有抖动不应超过0.05Uip-p。STM-N接口的输出抖动不应超过下表的限值。STM-N接口抖动的产生接口类型测量滤波器(-3dB频点)峰-峰幅度(UIp-p)STM-1电接口500Hz~1.3MHz0.5065kHz~1.3MHz0.075 STM-1光接口500Hz~1.3MHz0.5065kHz~1.3MHz0.10STM-41000Hz~5MHz0.50250kHz~5MHz0.10STM-165000Hz~20MHz0.501~20MHz0.103.1.1.5输入漂动容限:MTIE限值见表一,TDEV限值见表二。表一2、3级时钟输入漂动容限(MTIE)观察时间τ(s)0.1<τ≤7.57.5<τ≤2020<τ≤400400<τ≤10001000<τ≤10000MTIE要求(μs)0.750.1τ20.005τ5表二2、3级时钟输入漂动容限(TDEV)积分时间τ(s)0.1<τ≤2020<τ≤100100<τ≤10001000<τ≤10000TDEV要求(ns)341.7τ1705.4×τ0.53.1.1.6输入抖动容限:最大可容忍的正弦输入抖动的限制范围见下表。2、3级时钟最大正弦输入抖动容限频率范围(Hz)1<f≤24002400<≤1800018000<f≤100000峰-峰抖动幅度(ns)7501.8×106fτ-11003.1.1.7相位不连续性:当从钟进行内部检测或者重组操作时,2、3级时钟输出的相位不连续性应满足下表中MTIE的规定。 2、3级时钟最大正弦输入抖动容限观察时间τ(s)τ≤0.0010.001<τ≤4τ>4MTIE要求(ns)60120τ2403.2数字同步网时钟设备功能检验3.2.1数字同步网节点从钟的定时输入功能应满足下列要求:定时输入应能冗余配置;定时输入信号类型包括2048kbit/s和2048kHz两种;2级节点时钟设备的定时输入信号至少4个,3级节点时钟设备的定时输入信号至少2个;对于2048kbit/s信号,应具有按SSM信息和按优先级进行人工或自动倒换的功能;对于2048kHz信号,应具有按优先级进行人工或自动倒换的功能。3.2.2数字同步网节点从钟的时钟功能应满足下列要求:设备应能配置2级节点时钟或3级节点时钟;设备的时钟功能应能冗余配置;设备时钟应具有自由运行、快捕、锁定、保持功能。3.2.3数字同步网节点从钟的定时输出功能应满足下列要求:定时输出应能冗余配置;定时输出信号类型至少包括2048kbit/s和2048kHz两种;至少提供300路定时输出信号;对于2048kbit/s信号,应具有SSM功能。 3.2.4教字同步网节点从钟的监测功能应满足下列要求:3.2.4.1应具备对所有定时输入信号进行监测的能力;3.2.4.2检测项目传辐性能监测参数:信号丢失、循环冗余校验、双极性破坏、告警指示信号等;定时性能监测参数:原始相位数据、最大时间间隔误差、时间偏差、相对频率偏差等。3.2.5数字向步网节点从钟的监控功能应满足下列要求:信息上报的通信功能;监控管理功能。3.3时间同步系统检验3.3.1时间同步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3.3.1.1定时功能:时间同步系统应通过卫星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卫星原子钟的时间信号,根据卫星授时系统时间信号对本地设备时间进行校准。3.3.1.2授时功能:时间服务器应能采用NTP广播方式和/或NTP客户端/服务器方式发播标准时间,从而使得各服务器中的其他设备达到时间同步。3.3.1.3守时功能:时间同步系统应能将本地钟已校准的标准时间保持。3.3.1 .4其他功能:时间同步系统应支持远端访问,允许通过FTP远程对系统进行升级。为了加强安全性,C/S之间的通信采用MD5安全协议,以保护C/S不受到攻击。3.3.2时间同步系统性能应满足如下要求:3.3.2.1时间同步系统:时间服务器单NTP物理端口每秒应能处理5000个NTP服务请求。3.3.2.2卫星授时系统接收机/天线:卫星授时系统接收机可为12并行通道接收机,高增益授时天线,可接收以UTC时钟为基准的卫星授时系统时钟。UTC时间精度小于20ns。考虑到网络因素,用户终端的同步时钟精度为1~10ms(典型值)。4、检验程序同步及时钟分配系统的施工流程为:施工准备→同步及时钟分配设备安装与配线→同步及时钟分配设备单机调试→同步及时钟分配系统调试→时间同步系统网管调试→数据分析故障处理→全部数据检验合格→检验完成5、施工要求5.1同步及时钟分配设备安装与配线5.1.1时间同步系统设备的机架安装应和设备安装与配线作业指导书相关要求。5.1.2站厅子钟的吊装和室内子钟的安装应平直、牢固,安装方式符合设计要求;所有子钟的安装位置应远离自动喷淋系统的喷头,安装高度宜为下沿距地面不小于2.2m。5.1.3同步及时钟分配系统的配线走线、绑扎和电缆头制作的要求,应符合设备安装与配线作业指导书相关要求。 5.1.4子钟与母钟(或母钟输出接口)之间布线的长度应小于系统的要求。5.1.5调度所时间同步系统卫星天线的架设和馈线的引入应按下列要求进行:5.1.5.1安装前应确认天线的型号、规格与设计要求一致。5.1.5.2检查天线的外观有无凹凸、破损、断裂等现象,并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处理。5.1.5.3检测天线的驻波比,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5.1.5.4天线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5.1.5.5按照施工地区的环境条件采用合适的天线固定方式,满足天线强度要求。5.1.5.6室外安装天线支撑架时,连接地线应就近焊接于防雷接地装置。5.1.5.7检测连接天线和GPS接收器的射频馈线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5.1.5.8室外安装天线时,馈线入室之前,在尽量接近进楼点处安装防雷器;防雷器应接地可靠;防雷器和馈线接头应经良好防水处理。5.1.5.9馈线的固定可以根据现场情况采用馈线夹具、吊线、走线槽(架)等方式进行;馈线弯曲半径应符合所用电缆的技术要求。室外安装天线时,馈线应通过馈线密封窗导入室内。5.2同步及时钟分配设备单机调试 5.2.1参照产品说明书,对下列时间同步设备进行功能试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5.2.1.1设备工作状态检查:所有部件工作状态指示都应为正常,卫星接收机、时钟卡应处于跟踪状态。5.2.1.2倒换功能检查:电源板、时钟板的冗余备份功能正常;当部件故障时,能自动倒换到备份部件,系统工作正常。5.2.1.3告警功能检验:设备面板、机架及列柜上应有正确的告警指示及音响信号,且通信口上应送出相应告警信息。5.2.1.4通信功能检验:应能接收人机命令,并能送出正确的响应信息;能正确送出设备的告警事件信息。5.2.1.5当外时钟标准信号源故障时,母钟能利用自身的稳定信号源工作,并按自身的计时精度输出校时信号。5.2.1.6当中断外部校时信号时,子钟能按自运行计时精度正常显示时间。5.2.2参照产品说明书,对下列时间同步设备的单机性能进行测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5.2.2.1出厂检验报告检查项目母钟:同步精度、自由运行精度、卫星定位信号恢复时自动校准完成时长;显示子钟:同步精度、自由运行精度;NTP接口处理能力。5.2.2.2单机调试项目:NTP接口的时间精度、NTP协议。 5.2.3测试BITS输出端口,应符合下列指标要求:静态相位差≤15ns;电气隔离度≥55dB。5.3同步及时钟分配系统调试5.3.1检查既有时钟同步网输出的2048kHz、2048kbit/s同步信号,应符合设计要求的同步精度和稳定度。5.3.2对传送同步信号的SDH传输网的时钟功能和性能调试,应符合SDH传输网的相关要求。5.3.3参照相关测试规范或产品说明书,对BITS系统的下列性能进行检查,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频率准确度、牵引入/保持入范围、漂动、抖动、输入漂动容限、输入抖动容限、漂动传递特性、相位瞬变、保持性能、相位不连续性。5.3.4测试调度中心(所)时间同步输出接口至车站、段所的链路传输误码、传输时延,确认调度中心(所)与各车站之间的时钟传输通道连接正常。5.3.5时间服务器应能采用NTP客户端/服务器方式发播标准时间,NTP协议功能试验正常;测试调度所NTP时间输出端口至客户端的时间同步精度。5.3.6观察子钟复位及走时状态,子钟应能正常复位追时至与母钟显示时间一致。5.4时间同步系统网管调试5.4.1 参照产品说明书对监测功能进行试验,网络管理计算机应能监视各站母钟、子钟运行状态,控制对所有车站或部分车站的连续监控,故障可以定位到任一母、子钟。5.4.2参照产品说明书,对告警功能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下列要求:5.4.2.1能实时接收时钟设备送出的各种告警、事件及清除信息;5.4.2.2能根据转发条件向上一级中心转发告警信息、事件。5.4.3参照产品说明书,对配置功能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下列要求:5.4.3.1能显示时钟设备当前配置,并运行参数;5.4.3.2能修改时钟设备的配置,并运行参数。5.4.4参照产品说明书,对性能数据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下列要求:5.4.4.1能定时或随机调取性能数据;5.4.4.2能根据转发条件向上一级中心转发数据。5.4.5参照产品说明书,以仿真终端形式直接访问时钟设备,进行终端仿真试验。5.4.6参照产品说明书,根据库中信息作出各种报表,进行统计功能试验。5.4.7参照产品说明书,建立和修改监控系统本身的运行参数(如增、删设备,修改轮询时间),进行系统维护功能试验。5.4.8参照产品说明书,对下列安全性能进行检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的规定: 用户权限设置;记录关键性操作;程序运行密码保护。5.4.9参照产品说明书,对通信功能进行调试,应能够完成通信链路的建立和拆除。5.4.10参照产品说明书,对监控管理系统软、硬件故障进行统计试验。6、检验人员组织同步及时钟分配系统人员配备表名称数量负责人1人工程师2人记录员2人7、材料要求检验内容主要为仪表对设备性能的测试检验及设备本身的监测功能检验,无特殊其他材料要求。8、设备仪表配置主要设备仪表配置表名称数量名称数量电阻测试仪1台带通滤波器1台500V兆欧表1台便携仿真终端1台数字示波器1台频率综合仪1台可调衰减器1台针结构发生器1台基准定时源1台 9、质量控制及检验9.1检验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资格考试取的资格认可后上岗操作。9.2检验所用仪表经过功能检验合格。9.3时钟系统设备检查之前应安装完好,其外观应完整,无损伤及任何变形;文件资料和附件齐全;各种部件、设备的型号、规格和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设备的配线用电缆和电线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9.4检测数据记录详细清楚,数据分析科学有效。9.5检测各项数据满足验标要求和设计技术要求。9.6检验必须按步骤检验,禁止跳步骤进行。9.7时钟系统子钟的安装位置和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固定牢靠;石英钟的零部件不得缺损,机芯固定应可靠;数字式子钟LED像素管应无松动及管壳破裂现象。电源及信号线引线应隐蔽安。10、安全及环保要求10.1在检验中严格按照用电规范进行电源连接,电源线布设有序,电源线接口接触良好且稳固,操作人员预防触电事故的发生。10.2设备接地连接良好,防止静电伤害。10.3检验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以免造成设备操作不当而损坏。10.4各种仪表性能良好,操作规范。10.5使用电源经过检验电压稳定。 十四、综合布线系统作业标准1、适用范围适用于通信工程综合布线系统。(本标准仅供参考,各条线应根据各自线路实际条件进行编制可行的作业指导书)。2、作业准备2.1内页业技术准备在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2.2外页业技术准备2.2.1施工前应做好施工调查,工作间、设备间应具备下列条件:土建工程竣工,房屋地面平整、光洁,门的高度、宽度符合设计要求;房屋预埋线槽、暗管、孔洞和竖井的位置、数量、尺寸符合设计要求;铺设防静电地板的场所,地板防静电措施和接地符合设计要求;提供220V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提供可靠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及接地装置的设置符合设计要求;面积、高度、通风、防火及环境温、湿度符合设计要求。 2.2.2电缆长度应逐盘核对,并根据设计图上各段线路的长度来选配电缆。2.2.3检验所用仪器、仪表应经计量检验,并在计量检验有效期内。3、技术要求3.1布线安装3.1.1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线到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型号、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3.1.2金属电缆桥架、管线的安装位置与走向应符合设计要求。3.1.3对绞电缆芯线终接时,应保持原有的扭绞状态,与模块式通用插座的连接,在同一布线工程中T568A和T568B两种连接方式不应混合使用。3.1.4屏蔽对绞线的屏蔽层与接插件终接处屏蔽罩应可靠接触。3.1.5各种插座面板应有标识,应以颜色、图形或文字区分终端设备的类型。3.1.6模块式通用插座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时,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接线盒盖应与地面齐平并可开启,并应具有防水、防尘、抗压功能。3.1.7预埋暗管的转弯角度不应小于90°,在路径上每根暗管的转弯角不得多于2个,并不应有S弯。暗管转弯的曲率半径不应小于该管外径的6倍,如暗管外径大于50mm时,不应小于10倍。3.1.8水平金属线槽在接头处、每间隔3m 处、离开线槽两端出口0.5m处及转弯处应有支架或吊架;垂直金属线槽固定在建筑物构体上的间距宜小于2m,距地1.8m以下部分应有金属盖板保护。3.1.9线槽在缆线通道两端出口处宜有填充材料进行封堵,线槽盖板应可开启。过线盒盖应能开启,并与地面齐平,盒盖处应具有防水功能。3.1.10在公用立柱中布放缆线时,立柱支撑应牢固,立柱中电力线和综合布线缆线合一布放时,中间应有金属板隔开,间隔应符合设计要求。3.1.11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4倍;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8倍;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0倍;2芯或4芯水平光缆的弯曲半径应大于25mm;其他芯数的水平光缆、主干光缆和室外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0倍。3.2电缆特性检验3.2.13类、5类线信道衰减量应符合表3.2.1的要求。表3.2.1信道衰减量(20℃)频率(MHz)1.004.008.0010.0016.0020.0025.0031.2562.50100.003类(dB)4.27.310.211.514.9-----5类(dB)2.54.56.37.09.210.311.412.818.524.0注:总长度为100m以内。对3类对绞电缆,每增加1℃则衰减量增加1.5%;对5类对绞电缆,则每增加1℃会有0.4%的变化。 3.2.23类、5类线基本链路衰减量应符合表3.2.2的要求。表3.2.2基本链路衰减量(20℃)频率(MHz)1.004.008.0010.0016.0020.0025.0031.2562.50100.003类(dB)3.26.18.810.013.2-----5类(dB)2.14.05.76.38.29.210.311.516.721.6注:总长度为94m以内。对3类对绞电缆,每增加1℃则衰减量增加1.5%;对5类对绞电缆,则每增加1℃会有0.4%的变化。3.2.33类、5类线线对间信道近端串音应符合表3.2.3的要求。表3.2.3信道近端串音(最差线间)频率(MHz)1.004.008.0010.0016.0020.0025.0031.2562.50100.003类(dB)39.129.324.322.719.3-----5类(dB)60.050.645.644.040.639.037.435.730.627.1注:最差值限于60dB。3.2.43类、5类线线对间基本链路近端串音应符合表18.3.4的要求。表3.2.4基本链路近端串音(最差线间)频率(MHz)1.004.008.0010.0016.0020.0025.0031.2562.50100.003类(dB)40.130.725.924.321.0-----5类(dB)60.051.847.145.542.340.739.137.632.729.3注:最差值限于60dB。3.2.55e类、6类和7类线缆信道性能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3.2.5.1回波损耗(RL):只在布线系统中的C、D、E、F级采用,信道的每一线对和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回波损耗值的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最小回波损耗值应符合表3.2.5-1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5-2所列关键频率的回波损耗建议值。表3.2.5-1信道回波损耗值级别频率(MHz)最小回波损耗(dB)级别频率(MHz)最小回波损耗(dB)Cl≤f≤1615.0F1≤f<l019.0D1≤f<2017.010≤f<4024—5lg(f)20≤f≤10030—10lg(f)40≤f<251.232—10lg(f)E1≤f<l019.0251.2≤f≤6008.010≤f<4024—5lg(f)40≤f<25032—10lg(f)表3.2.5-2信道回波损耗建议值频率(MHz)116100250600最小回波损耗(dB)C级15.015.0D级17.017.010.0E级19.018.012.08.0F级19.018.012.08.08.03.2.5.2插入损耗(IL):布线系统信道每一线对的插入损耗值应符合表3.2.5 -4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5-5所列关键频率的插入损耗建议值。表3.2.5-4信道插入损耗值级别频率(MHz)最大插入损耗(dB)Af=0.116.0Bf=0.15.5f=15.8C1≤f≤l61.05×(3.23)+4×0.2D1≤f≤1001.05×(1.9108+0.222×f+0.2/)+4×0.04×E1≤f≤2501.05×(1.82+0.0169×f+0.25/)+4×0.04×F1≤f≤6001.05×(1.8+0.01×f+0.2/)+4×0.04×注:插入损耗(IL)的计算值小于4.0dB时均按4.0dB考虑。表3.2.5-5信道插入损耗建议值频率(MHz)最大插入损耗(dB)A级B级C级D级E级F级0.116.05.5————————1——5.84.24.04.04.016————14.49.18.38.1100——————24.021.720.8250————————35.933.8600——————————54.63.2.5.3近端串音(NEXT):在布线系统信道的两端,线对与线对之间的近端串音值均应符合表3.2.5 -6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5-7所列关键频率的近端串音建议值。表3.2.5-6信道近端串音值级别频率(MHz)最小NEXT(dB)Af=0.127.0Bf=125-lgfC1≤f≤l639.1-16.4lgfD1≤f≤100-20lg(10+2×10)①E1≤f≤250-20lg(10+2×10)②F1≤f≤600-20lg(10+2×10)②注:①NEXT计算值大于60.0dB时均按60.0dB考虑;②NEXT计算值大于65.0dB时均按65.0dB考虑。表3.2.5-7信道近端串音建议值频率(MHz)最小NEXT(dB)A级B级C级D级E级F级0.127.040.0————————1——25.039.160.065.065.016————19.443.653.265.0100——————30.139.962.9250————————33.156.9600——————————51.23.2.5.4近端串音功率和(PSNEXT):只应用于布线系统的D、E、F级,信道的每一线对和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PSNEXT值的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最小PSNEXT值应符合表3.2.5-8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5-9所列关键频率的近端串音功率和建议值。 表3.2.5-8信道PSNEXT值级别频率(MHz)最小PSNEXT(dB)D1≤f≤100-20lg(10+2×10)①E1≤f≤250-20lg(10+2×10)②F1≤f≤600-20lg(10+2×10)②注:①PSNEXT计算值大于57.0dB时均按57.0dB考虑;②PSNEXT计算值大于62.0dB时均按62.0dB考虑。表3.2.5-9信道PSNEXT建议值频率(MHz)116100250600最小PSNEXT值(dB)D级57.040.627.1————E级62.050.637.130.2——F级62.062.059.953.948.23.2.5.5线对与线对之间的衰减串音比(ACR);只应用于布线系统的D、E、F级,信道的每一线对和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ACR值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ACR值可用以下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可参考表3.2.5-10所列关键频率的ACR建议值。线对i与k间衰减串音比的计算公式如下:ACRik=NEXTik—ILk式中i—线对号;k—线对号;NEXTik—线对i、k间的近端串音; ILk—线对k的插入损耗。表3.2.5-10信道ACR建议值频率(MHz)116100250600最小ACR(dB)D级56.034.56.1————E级61.044.918.2-2.8——F级61.056.942.123.1-3.43.2.5.6ACR功率和(PSACR):为近端串音功率和与插入损耗之间的差值,信道的每一线对和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PSACR值可用以下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可参考表3.2.5-11所列关键频率的PSACR建议值。线对k的ACR功率和的计算公式如下:PSACRk=PSNEXTk—ILk式中k—线对号;PSNEXTk—线对k的近端串音功率和;ILk—线对k的插入损耗。表3.2.5-11信道PSACR建议值频率(MHz)116100250600最小PSACR(dB)D级53.031.53.1————E级58.042.315.4-5.8——F级58.053.939.120.1-6.43.2.5.7线对与线对之间等电平远端串音(ELFEXT):为远端串音与插入损耗之间的差值,只应用于布线系统的D、E、F级。布线系统信道每一线对的ELFEXT数值应符合表3.2.5-12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5-13所列关键频率的ELFEXT建议值。 表3.2.5-12信道ELFEXT值级别频率(MHz)最小ELFEXT(dB)①D1≤f≤100-20lg(10+4×10)②E1≤f≤250-20lg(10+4×10)③F1≤f≤600-20lg(10+4×10)③注:①与测量的近端串音FEXT值对应的ELFEXT值若大于70.0则仅供参考;②ELFEXT计算值大于60.0dB时均按60.0dB考虑;③ELFEXT计算值大于65.0dB时均按65.0dB考虑。表3.2.5-13信道ELFEXT建议值频率(MHz)116100250600最小ELFEXT(dB)D级57.433.317.4————E级63.339.223.315.3——F级65.057.544.437.831.33.2.5.8等电平远端串音功率和(PSELFEXT):布线系统信道每一线对的PSELFEXT数值应符合表3.2.5-14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5-15所列关键频率的PSELFEXT建议值。表3.2.5-14信道PSELFEXT值级别频率(MHz)最小PSELFEXT(dB)①D1≤f≤100-20lg(10+4×10)② E1≤f≤250-20lg(10+4×10)③F1≤f≤600-20lg(10+4×10)③注:①与测量的远端串音FEXT值对应的PSELFEXT值若大于70.0则仅供参考;②PSELFEXT计算值大于57.0dB时均按57.0dB考虑;③PSELFEXT计算值大于62.0dB时均按62.0dB考虑。表3.2.5-15信道PSELFEXT建议值频率(MHz)116100250600最小PSELFEXT(dB)D级54.430.314.4————E级60.336.220.312.3——F级62.054.541.434.828.33.2.5.9直流(d.c.)环路电阻:布线系统信道每一线对的直流环路电阻应符合表3.2.5-16的要求。表3.2.5-16信道直流环路电阻最大直流环路电阻(Ω)A级B级C级D级E级F级560170402525253.2.5.10传播时延:布线系统信道每一线对的传播时延应符合表3.2.5-17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5-18所列关键频率建议值。表3.2.5-17信道传播时延 级别频率(MHz)最大传播时延(μs)Af=0.120.000B0.1≤f≤l5.000C1≤f≤l60.534+0.036/+4×0.0025D1≤f≤1000.534+0.036/+4×0.0025E1≤f≤2500.534+0.036/+4×0.0025F1≤f≤6000.534+0.036/+4×0.0025表3.2.5-18信道传播时延建议值频率(MHz)最大传播时延(μs)A级B级C级D级E级F级0.120.0005.000————————1——5.0000.5800.5800.5800.58016————0.5530.5530.5530.553100——————0.5480.5480.548250————————0.5460.546600——————————0.5453.2.5.11传播时延偏差:布线系统信道所有线对间的传播时延偏差应符合表3.2.5-19的要求。表3.2.5-19信道传播时延偏差级别A级B级C级D级E级F级频率f=0.10.1≤f≤11≤f≤161≤f≤1001≤f≤2501≤f≤600最大传播时延偏差(μs)————0.050①0.050①0.050①0.030②注:①0.050为0.045+4×0.00125的计算结果; ②0.030为0.025+4×0.00125的计算结果。3.2.65e类、6类和7类线缆永久链路或CP链路性能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1)回波损耗(RL):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每一线对和布线两端的回波损耗均应符合表3.2.6-1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6-2所列的关键频率建议值。表3.2.6-1永久链路或CP链路回波损耗值级别频率(MHz)最小回波损耗(dB)级别频率(MHz)最小回波损耗(dB)Cl≤f≤1615.0F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