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13 KB
  • 5页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探究视角评述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探究视角评述摘要:本文以已形成的道路景观设计理论成果的研究视角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综述,主要的研究视角包括从道路功能的的角度研究、从空间形态的角度研究、从视觉角度研究、从生态角度研究以及从设计手法角度研究五个方面。通过上述研究希望能对道路景观设计的理论部分起到积极的作用。关键词:道路景观,街道景观,研究视角,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随着国内外城市道路改造与更新的不断发展,其理论体系在日益完善。相关理论实践在各国发展并不同步,因而本文不以历史脉络为线索来进行综述,而是以已形成的理论成果的研究视角为出发点进行综述,主要的研究视角包括从道路功能的的角度研究、从空间形态的角度研究、从视觉角度研究、从生态角度研究以及从设计手法角度研究五个方面。1.从道路功能的角度研究20世纪初期,汽车在欧美国家的大量使用使“速度”成为当时道路改造与设计的主要因素,道路的主要功能沦为“交通功能",认为道路应当最大限度地保证机动车交通的安全和效率,城市道路的设计走向了工程技术化及标准化的方向。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和规划 师很快接受了速度对于城市设计的颠覆性意义,认为在街道更新中应增加道路的宽度,减少道路交叉,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从此技术主义街道设计成为城市道路设计的主流范式。这种过分追求等级化和功能化的设计理念使街道空间蜕化为纯粹的交通空间,破坏了城市街道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20世纪80年代,城市主义街道设计逐步发展起来了,它是以多功能街道为基本特征的街道设计范式,认为街道空间应成为一种社交场所,人们的交往活动应使街道成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鼓励人们在街道上行走和停留,使步行成为一种生活和交通方式。对这一设计理念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著作是加拿大学者简?雅各布斯在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书中讲到“街道不应再仅被视作让汽车开得越来越快的动脉线了,他们应被视作必须为多种使用者提供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为了避免机动车对城市造成的破坏,雅各布斯提倡严格的交通管制,包括拓宽步行道的宽度,降低车速,不鼓励机动交通进入非必要区域等。她认为人行道上的社交活动与参加纪念性宴会是一样必要的,彼此不相识的人们聚集而亲密的社会模式是很重要的。街道趣味性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她还提出了著名的“街道眼”理论,即有活动产生的、被关注着的街道是街道安全的重要保障。总之,雅各布斯主张街道应从单纯的交通通道转 变为多样化的复杂空间。新城市主义的设计理念落实的她的想法。另外,我国学者彭钢《城市街道活力的营造》(2006年)以及马水静《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北京城市街道活力研究》(2009年)都是对于道路功能所决定的街道活力的研究。1.从空间形态的角度研究道路空间形态主要包括道路空间高宽比、街道的轮廓线、道路界面等方面。日本学者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中运用当代一些建筑设计理论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的原则,对日本和意大利等西欧国家的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比较、分析和研究。从而归纳出东方与西方在空间观念、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书中讨论了空间领域内部与外部的涵义,指出了欧洲与日本,内与外的不同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墙与街道在形式与意义上的不同。在街道构成方面,芦原义信先生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及形态的视觉法则对意大利、英国和伊斯兰国家的街道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情境特征的宽高之比、广场空间的构成条件、阴角空间和下沉式庭院技法、密接原理和两次轮廓线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强调了街道的美学价值和社会生活价值。 对于道路界面我国学者杜鹏在《街道界面的质感》(2006年)中,任琪在《城市道路景观界面分析》(2007年)中分别做了深入的研究。杜鹏以纯粹建筑学的视角,从质感的角度对街道的界面进行了研究;任琪认为道路的视觉景观形象包括道路的建筑界面、道路景观设施界面、道路路面界面等,道路景观的生态环境包括道路的绿化界面、水体界面等。他强调了城市道路景观界面分析的连续性、层次感和识别性。1.从视觉角度研究美国城市规划学者凯文?林奇在1960年出版的《城市意象》中从文化、艺术、人类心理学等方面出发,根据对有关城市景观的分析,探讨"道路意向"这一概念,使人们对于道路的认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对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及洛杉矶中心地区城市印象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归纳出五个影响城市意象的重要因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其中道路是城市意象中的主导元素。提出理想的道路景观应具有的特点:可识别性(道路的特色);景观的连续性;交通线路清晰的方向性;道路应具有一定指向性(明确的起点和终点);清晰的道路节点;道路空间的序列。他在书中还提到:“人们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他的环境元素也沿着道路展开布局”。无独有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也说过类似的观点,她说: “当你想到一个城市时,你脑中出现的是什么?是街道。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有意思,那这个城市也会显得很有意思;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单调乏味,那么这个城市也会非常乏味单调。”可见,道路意象也就是道路风貌之于城市形象的重要性。基于城市特色风貌的道路景观研究也是一种从视觉角度的研究方式,其中加入了地域文化的要素。刘志峰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物质文化研究》(2009年)中讲述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必须从物质文化的功能性、环境生态性、美观性和文化性四个方面考虑,将人、车、路、景高度统一,才能塑造出和谐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观。从而表达出城市的特色,达到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经济效益的目的。李晓佳在《以线性空间理论解读富有城市特色的道路景观》(2010年)中指出:城市中的道路景观不仅要承担一定的城市文化职能,完善道路空间的组织结构及功能,而且要起到构造城市景观特性及个性、体现城市文化氛围等作用。因此创造富有浓郁文化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观体系是满足现代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