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 MB
  • 42页

高速公路绿化植物配置研究及其实践

  • 4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5讨论1绪论1.1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级公路建设已成为中国基础设施的投资热点和重点,其中高速公路的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高速公路是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干线公路。在未来20年里,依靠科学技术,建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千线,提高公路交通运输能力是中国交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正以每年1000-2000km的速度递增。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公路建设对原有景观和生态环境破坏极为严重,施工期间大量的开挖取土破坏了土体原有的自然结构和水的循环路径,改变了生物的生存环境,影响其生长、活动的规律,阻碍了生态系统的蔓延;公路运营后,路体分割了生物的生存空间,产生噪音、汽车尾气,使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空气、水、土壤)也逐渐恶化,路域生态环境恶劣。在这样的背景下,高速公路的环境建设和环境绿化被重新提出并加以了重视。在自然环境条件较差的地区,生态恢复仍是摆在公路绿化目的中第一任务,对此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以快速绿化公路建设破坏区域。到90年代末,随着绿化技术的进步,在条件恶劣的坡面恢复植被也己成为可能。同时,在一些自然条件或管护条件较好的地区,人们对高速公路绿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社会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关注程度逐步增加。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增长与生活观念的改变,人们出游的机会逐步增加,对交通环境艺术性的需求愈来愈高。高速公路作为联结地方物质和信息的纽带,作为提升地方形象、体现地方文明程度的表现形式,其绿化在安全、生态、景观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绿化己经发展成为体现多种功能的综合园林工程。但在早期的公路绿化中,往往只注重生态效益,道路绿化停留在粗放的“初级阶段”,一条路两行树,主要解决绿量的问题,公路绿化状况缺乏专业的设计,绿化植树只是在立地条件较好地段简单地种植乔灌木,树种选择少,种植形式单一,各路段绿化方式大同小异,形成的面貌相差无几,没有特色。这种单一的植物配置手法,很难在路段中创造出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 5讨论阻碍高速公路绿化建设向前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目前我国尚缺乏结合高速公路本身的特殊条件及功能对绿化植物选择及其布局的系统研究,对高速公路不同地段绿化的限制因子和主导因子认识不足;缺乏对道路周围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和生态、景观生、园林、道路工程技术以及造林等方面相关因素对绿化设计在布局形式、植物选择的影晌和限定作用的综合分析与深入研究;高速公路绿化形式与其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植物配置设计原理大多套用城市园林绿化或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或仅处于主观分析的阶段,认识模糊,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研究体系。从而导致绿化形式僵化,配置方式不能得到大胆运用,严重影响了高速公路绿化综合效益的提高。因此,开展高速公路绿化的植物配置研究,明确配置形式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帮助认识不同绿化植物配置在绿化效果上的差异,保障设计的最终成效,并以此作为.探讨绿化设计的基础是很有必要的。1.1国内外高速公路绿化研究概况1.1.1国外高速公路绿化概况国外高速公路绿化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间,己由以往的普通绿化发展到目前的生态公路或景观生态绿化。它强调公路绿化应综合考虑生态功能、景观美化功能、同周边环境协调功能、交通附属设施功能等多方面的完美结合,使公路建设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尤其重视湿地的保护,并采用多种机制奖励对公路绿化做出贡献的团体。西欧的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动物的保护问题,为动物修建了特殊通道,并把弃土场建成动物栖息地。日本对高速公路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研究也走在世界的前列,并十分注重人与景观的融合,在绿化区栽植与周围环境相同的树种;为使人与大自然融合,设置了散步的人行道,休息长凳等设施;设置了接近于大自然形态的停车带等。在公路绿化技术方面,各国也己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经过长期的实践,这些国家己拥有一套完善的生物防护种植工艺,可以根据不同的边坡条件和气候条件选用不同的种植方法。日本极为重视公路的坡面绿化工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学者仓田宜二郎首次提出“绿化工程”的概念,绿化工程经常是结合公路边坡坡面的综合治理工作同时进行,达到了坡面治理、保护公路、减少水土流失和美化环境、改造景观等综合目的。在公路绿化美化方面,美国除要求公路建设部门重视外,还鼓励全社会的参与,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来实现高速公路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而且在近年来对于乡土植物和野花的引种驯化和选择运用技术方面己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水平。在我国,中央分隔带的宽度基本上不超过3m。在美国,1967年各州高速公路工作者协会(AASHO)出版的《高速公路设计和运行实践与高速公路安全的关系》中提出,中央带最理想的宽度是19.29-24.38m。美国现行标准(1994年版绿皮书)规定,中央带最小宽度为巧15~30m,这样在景观建造、减弱噪声和交通气浪以及夜间行车眩光影响等方面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1.1.2国内高速公路绿化概况 5讨论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情况与国外有所不同。受用地限制,中央分隔带一般采用窄中间带形式,边坡情况更为复杂。公路绿化在八十年代才开始起步,经历的时间较短,但发展较快。与国外相比,我国高速公路边坡绿化阵线长、面积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相应较大。因此在80年代高速公路建设的初期,绿化工程研究主要集中在边坡绿化方面。开始时主要应用外来草本植物,以快速绿化公路建设破坏区域,但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水土保持能力差、防护效果低、持续时间短、景观和周围自然环境不协调等问题。在对国外技术引进和消化的基础上,通过近十年的研究和工程实践,高速公路生态恢复的技术逐渐成熟,湿法喷播技术和客土喷播技术得到普及和推广。同时高速公路生态恢复工程也趋于市场化。在理论上,也从十年前的“单一种草理论”演变到目前的“灌木为主、草本为辅”理念,从而开始研究使用本地植物种类进行绿化,并且从单纯使用草本植物到尝试应用多种乔木、灌木及藤本植物。到90年代末,随着绿化技术的进步,即使在条件恶劣的坡面恢复植被也已成为可能,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口注程度也逐步增加,出现了以在裸地上迅速营造乔灌草复层群落为绿化目的的要求。刘秀峰等(1999)提出将所有边坡区别开来,分别对待。在进入绿化施工之前,必须对特定地域的边坡结构、土壤概况、气候条件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来选择物种,并充分考虑乔、灌、藤、草的有机结合,进行合理的规划栽植,使之形成错落有致的特定路域景观。张阳等(2001)提出对于边坡挡土墙的景观设计,要从路桥工程中挡土墙的功能性、经济性及视觉效果等方面综合分析与归纳,要特别注重安全性、生态性和景观方面的要求。许文年(2000)等提出边坡绿化作为一种环保技术,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安全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永久性原则、经济性原则。蔡志洲等(2002)根据对北京一石家庄高速公路边坡的考察,结合在云南、安徽等省高速公路绿化的经验确定:以适宜的技术、方法在边坡上选择合适的灌木为主搭配草本植物绿化公路坡面,能够较好地达到防护、生态、景观一举三得的效果。我国的高速公路绿化植物配置虽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的不同其具体形式千差万别,但从植物配置的结构来看,主要表现为几种相对固定的形式。通过对我国主要高速公路绿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出中央分隔带绿化植物配置与边坡绿化植物配置的典型模式。以下通过典型实例的形式来进行归结与分析。(l)中央分隔带绿化植物配置1京开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植物配置及效果分析京开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采用桧柏、蜀桧经修剪成整齐的1.sm高绿篱状栽植,每7kxn更换一次植物品种或者改变株形、改变栽植方式来丰富景观的变化。配置图示及实景见图1-1,图1-2。图1-1京开高速公路中分带植物配置图示图1-2京开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绿篱型栽植 5讨论此类配置为灌木绿篱型,一般用于窄中央分隔带。典型的配置形式通常是选择2-3种常绿灌木规则等距栽植,植物每5一8km作一变换,选择适应性强、生长慢、分枝多、耐修剪的各种常绿植物为主。它经济易管护,适用于行车速度较快、位于郊区的直线路段。应用连续的绿篱式栽植可以大大增加行车的安全感。每隔5一8kin变化栽植植物种类,一方面可以增强景观效果,同时还能增加物种多样性,防止病虫害蔓延。这一类型在我国北方地区运用较多,主要受常绿植物选择范围小的限制。其绿化后植物种类较为单一,景观效果较差,实际配置中可以通过变化植株的栽植结构、修剪出不同的外形加以改善。2南京机场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植物配置及效果分析机场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宽3m,防眩树种选择了抗逆性强、枝叶浓密、常绿的蜀桧,高度控制在1.6m,单行株距2~3m,蓬径50cm。地表选用了高羊茅进行满铺,防止土污染路面达到保湿效果;为减少蜀桧的单调感,增强美化效果,间植了多种花灌木,种类有:矮生大花美人蕉、月季、丝兰、桅子等。配置图示及实景见图1-3,图1-4。图1-3南京机场高速公路中分带植物配置图示图1-4南京机场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植物实景图3宁杭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植物配置及效果分析中央分隔带宽3m,植物配置方案一为:以三株棕搁与一株红继木作交替栽植,株距1.sm,地面以葱兰覆盖。其中棕桐分两种规格,中间一棵高2m,两侧高1.5m,交错栽植以防眩。葱兰呈“品”字形布置,在中分带两边以10x10cm的株行距栽植三行,中间则以15x15cm的株行距栽植。配置图示及实景见图1-5,图1-6。图1-5宁杭高速公路中分带植物配置图示图1-6宁杭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植物实景图 5讨论植物配置方案二为:以丛植桂花作为防眩树种,紫薇及低矮常绿的丝兰作为配置,株距1.5m,其中桂花每丛4棵,每棵2-3分枝,高2m,绿化带两侧以三行金叶女贞按15X30cm的株行距呈“品”字形栽植,形成色叶灌木篱。配置图示及实景见图1-7,图1-8。图1-7宁杭高速公路中分带植物配置方案二图示图1-8宁杭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方案二实景图植物配置方案三为:以观花夹竹桃为基调,间植了观果的火棘与观花观叶兼俱的丝兰,地面以葱兰覆盖,各植株间距1.5m,葱兰以15x15cm的株行距呈“品”字形栽植。配置图示及实景见图1-9,图1-10。图1-9宁杭高速公路中分带植物配置方案三图示图1-10宁杭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方案三实景图由于中央分隔带宽度得以放宽,以上三种方案植物配置采用了较为复杂的乔灌草型,其中主要以乔木作为防眩树种,一般选择生长较慢的常绿小乔木类型,通过合理的高低错落布局或多株丛植来发挥其防眩的功能。这一配置形式使得防眩植株的选择范围由灌木向小乔木得到拓展,增加了中分带植物的多样性和空间的利用程度,具有较好的景观及生态效益。为增强景观效果以上方案选择了具有异域风情,观赏效果较好的棕桐;丰富秋冬季景观的观果类植物;大胆选用了树形优美而且是极佳的香化植物桂花,使得乔灌草型具有较高的观赏观赏价植及环境效益。其缺点在于这一模式中由于小乔木耐修剪程度不如灌木,随同日后植株的高生长,其防眩效果可能下降。如设计中考虑了棕搁强干性树种的特性,通过高矮间植使植株簇生叶之间在某一高度互相叠合,能起到较好防眩作用。但棕搁8-10年生后高生长迅速,由于叶全部簇生于干顶,枝叶间留有较大空隙,防眩效果必然受到影响。植物配置方案四为:以4种常绿植物大叶黄杨、蜀桧、桂花、棕搁为骨干树种,其中前三种株距均为1.5m,棕搁分两排以1.5x0.8m的株行距呈“品” 5讨论字形栽植于中央,大小轮流交替,每组共20棵。大叶黄杨两侧植有三排金叶女贞,以30x15cm的株行距呈“品”字形布置,棕搁下部栽有常绿植物毛叶杜鹃,所有裸露地表以葱兰覆盖。配置图示及实景见图1-11,图1-12。图1-11宁杭高速公路中分带植物配置方案四图示图1-12宁杭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方案四实景图4小结A以上实例表明: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绿化植物配置主要有灌木绿篱型、灌木+花草型、灌木+观赏小乔木型、乔灌草型、乔灌草复层型等几种类型,各种类型的运用受中央分隔带宽度、当地经济条件、管护水平以及自然环境的限制。各类型的植物配置在安全、生态、景观及经济方面有所差异。B随着立地条件的改善和景观要求的提高,中央分隔带植物选择的范围大大增加,乔、灌、藤、地被等均有应用。并大胆向香化、特色化、季相化作尝试。各个地区依据自身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对多种植物的运用及其配置形式进行了探索。C防眩模式有新的突破。通过对防眩要求的明确认识,以各类植株间的合理错落配置基本解决了主要的防眩问题,放宽了防眩植物的选择要求,使植株种类及在空间结构的组合上更趋多样和丰富。防眩模式更加灵活,由灌木绿篱型拓展到更多其它类型。(2)边坡植物配置现状边坡绿化的情况极为复杂,受高速公路环境的特殊性,绿化的功能性,管护的可操作性,地形、地质、气候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其绿化的综合性和专业性极强。主要有以下典型植物配置形式。①典型石质边坡的植物配置及效果分析A成雅高速公路石质挡土墙植物配置及效果分析上边坡一级2m高实体护面墙平台上种植络石,使其下垂,对挡土墙进行绿化覆盖。挡土墙底部及顶部挖种植坑或砌种植槽,槽内换肥沃的砂壤土和基肥,按50cm左右的间距植爬山虎。考虑与公路景观的一致性及快速行车的视觉特征,绿化植物景观以大尺度规则式为主,每3km作一变换,形成宏伟的景观特征。配置图示及实景见图1-13,图1-14。 5讨论图1-13成雅高速公路石质挡土墙植物配置图示图1-14成雅高速公路石质挡土墙实景图该配置为藤蔓覆盖绿化型,为目前较多采用的植物配置类型。为柔化路堑挡土墙生硬的外观,通常选用藤蔓类植物对墙面进行绿化覆盖。路堑挡土墙缺乏植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故在坡顶或坡脚栽种植物,选用悬垂型或攀援型藤蔓植物。为加快覆盖速度,可于坡顶与坡脚同时种植。这种栽植方式,可以大面积改善边坡护面墙单调、灰质的水泥景观,使道路的人工痕迹与自然景观尽可能地取得和谐统一。在该植物配置设计时考虑爬山虎属落叶植物,其冬季景观较差,因此选择了常绿的络石、常春藤与之伍配。兼顾了季相感与常绿的矛盾统一。藤蔓覆盖绿化型的植物配置可根据当地经济条件、管护水平、自然环境状况选择本地或野生的常绿种或观赏种进行配置。B重庆至遂宁高速公路路堑挡土墙植物配置设计及效果分析该段路堑挡土墙采用方格式预制硅挡护设计,将结构外移,在墙前设置绿化槽,种植紫薇、沙棘等,同一植物呈行状布局。配置图示及实景见图1-15,图1-16。图1-15重庆至遂宁高速公路石质挡图1-16重庆至遂宁高速公路石质土墙植物配置图示挡土墙实景图该路堑墙体的设计综合考虑了绿化与工程在结构上的统一,使挡土墙本身的景观质量有所改善,同时又便利于植物垂直绿化的空间布局。由于种植槽结构统一规整,使其与公路本身规整的人工景观相互呼应,植物配置点缀柔化了石质景观,突破了传统绿化的空间形式,结构新颖,景观及生态效果均较显著。与之类似的还有窗孔式预制硅等形式,均有较好的景观及生态效果。但这一方式增加了工程的开挖量,建设成本相对较高,适宜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段。②典型土质边坡植物配置及效果分析 5讨论A云南楚大高速公路土质边坡植物配置及效果分析绿化方式为在部分路段土质上边坡,在草坪绿化的基础上配置地被白三叶、红花醉浆草、扁竹兰等,为3-5株/丛或3-5球/丛,以15-20cm的穴距成穴栽植或以25-30cm的穴距成穴栽植,栽植时呈“品”字形布局,以减少垂直径流。该配置一到开花季节公路两侧都是花的海洋,景观效果十分优美。配置实景见图1-17,图1-18。图1-17地被覆盖护坡景观图1-18地被覆盖护坡景观该处植物配置采用地被覆盖护坡类型,有利于利用它们快速强健的分生能力迅速覆盖坡面,从而保证稳定的防护功能。适当添加草花可以改善公路景观效果,在景观要求较高或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采用。但在一些自然条件较差的路段采用地被覆盖类型的配置方式,由于养分供给不足,往往绿化难度大,景观不稳定,需要较高的管护水平。B成南高速公路土质边坡植物配置坡率为1:1,采用土工网植草防护,喷播矮生狗牙根,其上打孔500mmx500mm,间距4m,品字形排列方式见平面图,孔内种植火棘。下边坡方形骨架护坡内喷播矮生狗牙根,框内植红花夹竹桃,品字形排列。配置实景见图1-19,图1-20。图1-19草灌结合护坡景观图1-20草亚乔木护坡景观该类型为草灌结合方式。采用灌木、草本混栽,可以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益并有助于丰富景观。矮生狗牙根能很尽快覆盖坡面,减少地表冲蚀,但其持续能力较弱,受其生长状况的影响较大。火棘品字形栽植可以有效拦蓄斜面地表径流,减免侵蚀,栽植初期虽比狗牙根生长慢,覆盖地表能力差,但其抗性强,持久护坡能力好,在后期能为草本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栽植火棘增加了边坡的景观元素,火棘秋冬红果鲜艳夺目,可增加边坡景观的季相感,丰富秋冬植物景观。 5讨论与之类似的植物配置形式为草十亚乔木的配置形式,在山区高速公路路堑边坡较陡的情况下,坡面大多培了薄层客土,乔木型植物难以生长,即使偶有成活,受风、雨影响,对坡面土壤也有翻撬作用,会增加边坡的不稳定性,可选择亚乔木来丰富边坡的植物类型。该配置与草灌配置类型效果相近。C山东青黄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植物配置以常春藤进行坡面的覆盖,以减少雨水冲刷对边坡的影响,同时绿化坡面改善景观。配置实景见图1-21,图1-22。图1-21藤蔓覆盖边坡图1-22藤蔓覆盖边坡该类型为藤蔓覆盖类型。其植物配置形式除可用于石质边坡外,也可用于土质边坡的防护。此种护坡方式其种植形式及方法与石质坡的绿化方式一样,于坡顶或坡脚种植爬藤植物,以覆盖坡面。但由于是土质边坡,初期为避免雨水冲刷,可于坡面同时种植爬藤植物,种植行数视坡长而定或与植草方式伍配,以兼顾近期与远期的防护效果。D重庆机场高速公路上边坡及平台绿化植物配置及效果分析土质边坡共开挖成三级平台,每级平台覆土植草绿化。同时种植常春藤进行垂直绿化。一级平台处植观赏性小乔木黄花槐,单株列植,株距5m,二级平台植广玉兰,与一级平台植株错落栽植,株距5m,三级平台面积较宽,种植灌木雀舌黄杨,株距3m,每两株灌木间间植紫薇一株。绿化实景见图1-23图1-24。图1-23重庆机场高速公路边坡及平台绿化图1-24乔灌草复层型植物景观 5讨论该植物配置方式为乔灌草复层型,在这一设计中对坡面进行了全面的绿化覆盖,选择了三种观花小乔木,充分考虑了季相感,一般用于分级多阶挡土墙型的边坡绿化。分级多阶挡土墙型的边坡由于可以很好的保持边坡的坡形,方便施工、减轻压力,利于边坡的稳定、减缓雨水冲刷的强度,因而绿化条件也更为有利。可以在台阶的种植池中栽植多种乔灌木及藤本植物,在近路处栽植低矮灌木、地被植物及草本,在距路较远的地段种植大灌木、小乔木等形成复层的群落结构,从而发挥最大的安全、生态和景观效益。但这一类型绿化要求边坡较为平坦和稳定,在实际施工中若为多山地区将增加工程开挖量,增加工程成本,而且有的路段受环境用地局限,不能形成平缓的斜坡或平坡,在实际运用中还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只在一些地理环境条件较好或景观要求较高的路段中运用。③小结A边坡绿化的主要任务是保持水土,恢复植被,改善环境。但由于边坡情况复杂,一般按沿线气候、边坡类型、地形、地貌和位置,将边坡划分成不同区段进行设计。按位置分为上边坡、下边坡、挡墙顶花台和平台;按坡向分为阳坡和阴坡;根据重要性分为重点边坡及非重点边坡。充分考虑不同边坡对防护功能和景观效果的要求进行植物配置。B随着边坡绿化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边坡绿化综合功能的重视,边坡的植物配置类型逐步由单一的草坪绿化向地被型、灌草型、藤本型发展,甚至出现了结构更为复杂的乔灌草型。边坡的植物配置必须是在认识植物生长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来实现。在此归结为表1-1。表1-1坡度与植物生长情形1.1存在问题1.1.1中央分隔带植物配置方面 5讨论防眩是中央分隔带绿化的首要任务,目前对我国中央分隔带植物防眩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为确保防眩效果,植物配置多采用常绿绿篱单一栽植的方式,但这种只注重于防眩效果的配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植物选择及布局的多样。缺乏对山区修建的高速公路防眩植株高度的研究。山区修建的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较窄,道路凹曲路段较多,与直线路段相比,在凹曲线路段上车辆前照灯光束与防眩植株顶部之间的空间关系有所改变。为确保防眩效果,需要对该地段防眩植株的高度进行必要的调整。但在具体的绿化设计及施工中,对需增加的高度认识较为模糊,多是以道路下凹路段适当提高防眩高度10-20cm等较为主观随意的方式来处理,与实际情况结合不紧,导致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充分满足各类使用者对防眩的要求。1.1.1土质边坡配置方面缺乏对土质边坡不同植物配置绿化效果差异的比较研究。土质边坡的绿化形式相对较多,条件适宜时可采用单一植草、草灌结合、草乔结合、藤本覆盖等形式,通常认为在相同条件下多种植物的配置形式较单一形式具有更大的总体效益。但高速公路边坡绿地不同于其它园林绿地,受坡度、土壤、植物种类、配置形式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边坡植物配置绿化效果的发挥不能完全套用城市园林绿化的研究结论,而目前的研究尚限于部分草种的配比研究方面。在灌木及乔木在高速公路边坡绿化中是否能够有效增加绿化的环境效益方面,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宏观归纳及主观分析上,理论依据不足,说服力不强。 5讨论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高速公路绿化不同于一般的绿化,它是在高速公路这一特定环境下进行的植树种草,以充分发挥绿化保障和改善交通安全状况、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公路景观、提升环境质量的综合功能。高速公路绿化在植物配置上首先要求满足的是交通安全性。高速公路行车速度快,一旦发生事故其损失会非常严重,因此绿化首先必须保证安全行车。对于高速公路的安全性来说,不同部位的绿化具体要求各不相同。对中央分隔带绿化而言,安全性体现在防眩和保障道路的通畅上;对边坡而言,交通安全性则体现在维护路基的稳定及保障坡面的稳定等方面。同时,生态性是与交通安全性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其它功能的基础与根本,对高速公路这一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条件恶劣的区域,绿化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栽植成活了事,而是应该追求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使得具体的绿化形式能在高速公路粗放的管理条件下保持长久,从而持续地发挥绿化的生态功能,并避免重复建设及高投入养护。在满足了安全性与生态性基础上同时应注重绿化的景观功能,通过对中央分隔带、重要的迎面坡进行植物造景,有利于创造优美的行车环境,改善行车舒适度,符合近年来人们提出建设“景观大道”的心理需求。因此,高速公路绿化植物配置是在交通安全性、生态适应性基础上景观性的综合统一,但在不同的绿化部位其功能又各有侧重。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就是针对具体绿化地段,选择适宜的绿化形式,使植物配置的结构更好地为其功能服务,从而达到最佳效果。防眩是中央分隔带绿化的主要功能,对安全行车具有重要作用,是摆在中央分隔带绿化设计中的首要考虑因素。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沈阳省高速公路大多处于山区和丘陵地区,山区公路纵坡较多,而绿化设计在其高度的调整上尚没有一个明确可行的标准,防眩高度的确定显得较为随意,使得在一些路段中央分隔带的防眩效果受到影响,尤其是随着交通量的逐步增大,道路夜间使用者增多和对交通安全性与舒适性要求的提高,对防眩需求的满足显得尤其紧迫。因此有必要通过专门的研究,科学地确定各路段适宜的防眩高度,保障道路使用者的交通安全需求。边坡绿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护坡上,在此基础上考虑生态效益及景观效果。对一些土质边坡,同一地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往往可以采用多种绿化植物配置形式,但不同绿化形式在对边坡水土保持及对土壤的改良以及对坡面的防护方面孰优孰劣?到底哪种形式更适宜并能发挥更大的环境效益?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植物配置的成效是否与园林绿地已有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对此尚缺乏研究或仅处于主观分析的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与作用,高速公路绿化不能完全照搬其它绿化体系的经验。因此,有必要开展对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植物配置形式与其功能之间的研究,通过不同绿化形式及其绿化效果的比较分析,明确不同植物配置形式间环境效益的差异,并以此作为指导绿化设计的基础是很有必要的。 5讨论1研究内容与方法1.1相关概念1.1.1高速公路绿化的概念1高速公路的概念高速公路是一种专供汽车高速、安全、顺畅行驶的现代化类型公路。在公路上由于采用了限制出入、分隔行驶、汽车专用、全部立交以及高标准的交通设施等措施,从而为汽车大量、快速、安全、舒适、连续地运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张廷楷、1991)。高速公路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是这样规定的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并且专供汽车分道行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为高速公路(张廷楷、1991)。它具备以下特点:有4个以上的车道,在道路的中央设有隔离带,双向分隔行驶,全封闭,道路两旁设有防护栏,严禁产生横向干扰,完全控制出入口,并且全部采用立体交叉。除此之外,还设有专用的自动化交通监控系统和必要的沿线服务设施等。值得一提的是,高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按1997年以前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规定,道路分为汽车专用公路和一般公路两类,汽车专用公路又包括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类,一般公路包括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高速公路丛书编委、1998)。而我国1997年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改变了这种分类方式,将道路等级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大类。根据对应的技术标准,定为高等级公路为二级以上的公路,包括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其中又以高速公路为其核心内容(吴海燕、1998)。现行标准中仍采用这种分类方式。修订在高速公路表中取消了60km/h;一级公路增加了80km/h;二级公路调整为80km/h、60km/h;三级公路调整为40km/h、30km/h;四级公路调整为20km/h一档。2高速公路绿化的概念1991年交通部发布的《国省干线GBM工程实施标准》中规定为:高速公路绿化是指在可绿化的路段以绿色植物合理覆盖公路两侧边坡、分隔带及公路用地范围内的一切可绿化空地,也就是指在高速公路占地范围内不影响交通安全的前提下,栽植绿色植物覆盖裸地及构筑物,以实现恢复自然生态,发挥积极的环境效益的手段和过程。在我国,一般的高速公路断面形式中可以看出,高速公路绿地的组成主要包括:中央分车带、路肩、边坡、隔离栏、林带以及其附属设施用的绿化,如管理站、互通和服务区等主要部分。广义上的绿化范围包括公路沿线的一切绿色覆盖,即公路周围的大环境绿化,它使公路与所经山丘、水体、农田、城镇相协调,形成公路绿化的总体布局。高速公路绿化的概念具有发展性,是随着环境科学及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就目前 5讨论来讲,高速公路绿化的发展主要集中向环保和景观两个方向深化。环保绿化以恢复和保护高速公路沿线的自然环境为主要目的,表现为:①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边坡,减少边坡冲刷与边坡损坏;②减少由于高速公路交通所带来的粉尘,减少高速公路汽车尾气的污染,降低交通噪声,净化空气;③减少高速公路路面地表水对高速公路沿线土壤的污染。景观绿化以提供优美舒适的交通环境为目的,表现为:提高环境景观质量,改善高速公路交通运输环境与条件;提高公路的服务质量等。环保与景观是绿化作用的体现,景观是在环保基础上的深化和提高。无论如何,高速公路的绿化已经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植树种草,而是包含并容纳了多学科多功能的涉及设计、施工、管护等多项工作的综合性绿化工程体系,其概念涵盖极广。在本文研究中主要以中央分隔带和边坡作为研究对象。1.1.1高速公路植物配置的概念高速公路植物配置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无明确定义,为便于对概念的理解,引入景观及景观设计的概念。参照此作为高速公路植物配置概念归结的依据。1景观景观最初是地理学名词。《辞海》中对景观的解释是:“①一般的概念:泛指地表的自然景色。②特定区域的概念:专指自然地理区划中起始的或基本的区域单位,是发生上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同一的区域,即自然地理区。③类型的概念:类型单位的通称,指相互隔离的地段,按其外部的特征的相似性,归为同一类型单位,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在景观学中,主要指特定区域的概念。可见,地理学对景观采取了一种客观的态度,强调了它的物质意义,景观在这里被当作一种自然界的客观物体来看待。如今,景观一词可以在许多领域接触到,但它己经背离了景观原初的、在地理学科中的含义,它常常指涉的是经过人的行为处理过的景象,也即人化的自然。“景观”一词包含了三个方面:形式、功能和意义。但强调的是形式的视觉特性。目前,大多数风景园林学者所理解的景观,也主要侧重于视觉意义。景观设计就是通过对土地及其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的安排,来协调和完善景观的各种功能,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参照对设计过程的理解,一个完整的景观设计过程包括:(l)陈述模型:对景观现象和结构的描述及分析;(2)过程模型:对景观功能的分析;(3)评价模型:对现存的景观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做出评价,以找出所应解决的问题;(4)改变模型:提出解决各种途径和办法,使景观的现有结构和功能得以改变;(5)影响模型:预测所提出的解决办法将会造成的后果;(6)决策模型:选择一个较优的解决方案,并努力将其付之实施。其中前三个阶段着重于如何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而后三个阶段着重于如何解决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前者决定了后者。 5讨论2高速公路植物配置通过以上分述,可以对高速公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进行这样的归结:在高速公路这一特定环境下,通过对植物及其组合所产生的功能的分析,确定符合某些绿化效果的植物材料及种植结构形式,使绿化形成相对稳定的景观,体现景观的内在功能,达到预期效果的过程。1.1铁阜高速公路土质下边坡不同植物配置绿化效果的对比试验研究1.1.1研究地概括1铁岭地理铁岭地处辽宁省北部,松辽平原中段。南与沈阳市毗邻,北与吉林省四平市相连,东与抚顺市为邻,西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铁岭市的地形主要为半丘陵地带。山脉铁岭市在植被区划上位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和温带针阔混交林区交汇处,森林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约有1400余种。其中,乔灌木树种300余种。全市森林面积46万多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4.8%,人均森林面积0.18公顷,森林覆盖率32.58%,森林蓄积量为175O多万立方米,人均森林蓄积量7.0立方米。树木种类以阔叶,落叶树为主。在阔叶树种中柞树为优势树种,另有杨,柳,桦,刺槐,榆,水曲柳,胡桃秋,黄菠萝等珍贵树种。针叶树多为人工营造林,以落叶松为最多,其次为油松,红松,樟子松和云冷杉。年可生产4万多立方米木材。铁岭市西丰县、开原市及铁岭县的东部山区地处长白山支脉,东高西低,雨量充沛,土层深厚肥沃,发展林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这里群山绵亘,树木参天,林海茫茫,松涛阵阵,置身其中,犹如在原始森林。中西部丘陵平原地区人工防护林带纵横交错。公路两旁垂杨婆娑,水渠两岸绿柳依依,方田林网,构成了庞大的人工平原林区。水文铁岭水资源丰富。以辽河为主包括87条大小支流在内的辽河水系,水资源总量31.41亿立方米,可利用量21.15亿立方米,不仅满足了铁岭城乡人民生活用水,而且为全市及其下游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条件。建国以来,经过50多年的努力,全市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具有蓄水、拦洪、泄洪、排灌、发电、养殖多项功能的水库工程配套体系。清河、柴河、南城子、榛子岭4座大型水库犹如4面硕大明镜,78座中小型水库宛如耀眼明珠,镶嵌在辽北大地上。水库总控制面积6163.95平方公里,总库容量22.02亿立方米,一改过去无雨河见底,暴雨水成灾状况。全省著名的清河水库融防洪、灌溉、工业用水、养鱼、旅游为一体,控制流域面积2376平方公里,最大库容量为9.71亿立方米,不仅为沈阳、铁岭、鞍山、盘锦4市10个县的5.2万公顷稻田提供灌溉用水,同时每年还为东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清河电厂提供8亿立方米发电用水。库容量为6.36亿立方米的柴河水库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不仅保证铁岭市区生活用水,而且每年为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铁岭电厂提供2500万立方米发电用水。 5讨论气候铁岭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全年日照为2700小时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7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6.3℃,最低气温一31℃,最高气温34.4℃,封冻期150天左右,无霜期127—162天。全年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2阜新地形地貌阜新市是内蒙古高原和辽河平原的中间过渡带,属辽宁西部的低山丘陵区。全区是长矩形,中轴斜交于北纬42.l0和东经122.0交点上,斜卧方向是东北一西南向。全境东西长170公里,南北宽84公里,总面积10355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高,东北低。海拔最高点为西北部的乌兰木头山,831.4米;海拔最低点为东南部的十家子乡南甸子村,48.5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延伸,西南部的医巫间山从其构造体系看延伸较远,尾部形成剥蚀平原,在绕阳河西岸匿迹。小松岭从西南向阜新地区延伸,在锦州地区为高丘陵状态,到阜新地区后即成尾部。努鲁儿虎山山脉也是从西部向本区延伸,该山多阴山向构造(即纬向构造),到阜新地区亦成尾部。由于这些山地的尾部在阜新地区相会,地形骨架构造形成错综复杂的格局。地势高差阜新地区地势纵横方向有明显高差。长矩形区域内西南高,东北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化石戈乡地势基线在海拔250米左右,由此往东北,过务欢池乡以后地势明显下降,到建设乡一带地势为海拔150米左右,到柳河东侧的彰武县前福兴地乡,海拔高度只有100米左右,此高差线形成矩形的中轴,西南和东北高差150米左右。西北高,东南低:全地区西北一东南向距离较长,大体上有3个高差段。地处西北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旧庙乡,地势基线在海拔300米左右;地处东南的富荣镇基线在海拔100米以下,高差超过200米。阜新地区中部的平安地乡和+家子乡也呈西北一东南走向,西北的海拔高度为250米,东南的海拔高度为48.5米。两地高差201.5米。阜新地区东部的柳河,呈西北一东南流向.流经阜新地区的最北端海拔为200米以上,最南端海拔高度为54.5米,两地高相差为145.5米。地形差异阜新地区西南和东北两个地区,地形类型有明显的差异。以绕阳河干流和其东北的彰武县哈尔套镇、四堡子乡为界。此界西南是连续的丘陵,过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务欢池(西北一东南划线)线以西,有形态各异集中和分散的低山。此界东北(彰武县境内)则以水积和风积的平原和沙地、沙丘为主,只有彰武县境的东南有小面积的火山岩丘陵。地势微升迹象阜新地区西北部地势有微升迹象。从阜新地区东北部向西北侧延伸的柳河流域可见3级阶地:彰武县境的哈尔套镇丘陵黄土状的亚粘土冲沟中,沟壁高达20米左右;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五家子乡哈尔套街一带在黄土冲沟中,沟壁亦高达10米左右;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于寺乡和化石戈乡交界处的黄土状亚粘土的冲沟,并行而生,沟深壁陡。这些特点都是地壳上升的迹象。 5讨论气候阜新市“夏至"太阳高度角是“冬至"的3倍,“夏至"的昼长比“冬至"多6小时14分。“夏至"太阳辐射值是“冬至"的3倍多。日平均气温“复至"比“冬至"高32℃;“秋分"比“春分"高15℃。阜新市高空处于西风环流带中,常有气旋(低气压)和反气旋(高气压)由西向东移动。特别是春季,气旋和反气旋常呈追逐式移动,导致西南与西北大风交替出现,气温因之忽高忽低。夏季季风来自南部海上,阜新市在副热带高压(或其边缘)控制下,高温高湿,多阴雨天气。冬季季风来自西伯利亚,受大陆冷高压控制,阜新市气温低而多晴。阜新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式下降,山丘多由西南向东北伸展,对来自西方的气流有下沉作用。西来气流含水汽较少。所以西来系统过境雨水稀少;南来系统因地形抬升作用降水有所加强。阜新市的四季是以候平均气温高于20℃为夏季,低于3℃为冬季(全国标准:高于22℃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介于二者之间的气温分别为春、秋季。冬季冬季是四季中最长的季节,从11月6日至翌年3月13日,为146天(闰年为147天),基本上是结冻期。.根据气温变化,冬季可分为初冬(11月初至11月底),候平均气温由3℃降到一5℃。土壤开始结冻,蛰伏,人着棉装,城市供暖。隆冬(12月初至翌年2月底),候平均气温降至一5℃以下,冬至到立春问候平均气温低一10℃;日最低气温的极值就出现在这个时期,是一年最冷的时候,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有时风雪袭人,户外活动艰难。晚冬(2月底至3月下旬),候平均气温由一5℃升到3℃,虽是微寒结冰期,但人们在户外活动增多,备耕开始繁忙。春季春季从4月1日至6月10日,为71天。4月初候平均气温回升到3℃以上,西南风增强,野草吐绿,树木萌动,河流融水,土壤渐渐解冻,水稻、蔬菜和春小麦开始育苗播种。早春时候,时有冷空气侵入,气温变化大。4月下旬气温升至10℃以上,河流解冻,终雪,可闻雷声,大田作物播种进入高潮。到5月初,终霜,花开叶绿,春意盎然。夏季夏季从6月11日至9月5日,为87天。6月中旬候平均气温升至20℃以上,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为盛夏,降雨集中,高温高湿。从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易出现洪涝灾害。但个别年份,盛夏时一旦受副热带太平洋高压控制,则久晴无雨,可出现35℃以上的酷热天气,如1952年6月18日至217日连续10天无降水,22—25日有3天最高气温达35℃以上。秋季秋季从9月6日至11月5日,为61天。9月上旬(白露前后)候平均气温降至20℃左右,由暖转凉,是秋收大忙时节。从9月末至10月初,秋风劲,树叶落,初霜,初结冰。10月上旬,青蛙绝迹,燕南归,霜降前后气温骤降,草枯树秃,花卉凋零。 5讨论1.1.1研究内容及方法1试验设计铁阜高速公路土质下边坡绿化设计有三种基本模式:单一植草、丁香+草、金叶榆+草,植草方式为草种无茫雀麦。选择具有单一植草,丁香+草,金叶榆+草三种绿化形式的边坡作为研究对象,按路段不同设为三个重复,尽量保证重复间在海拔、气候、坡度、坡向、土壤情况等因素的一致。进行不同植物配置类型之间的对比:草木结合方式与单一植草方式绿化效果的对比;同一类型不同配置种类之间的对比:丁香+草与金叶榆+草之间绿化效果的对比。2绿化效果对照内容及项目对土质边坡而言,绿化效果反映在护坡有效性、生态适应性及景观性方面。有关研究表明植被保持水土的有效性主要通过以下方面来反映:植被上层结构,植被覆盖度,地表枯落物以及植被根系等。受场地和时间限制,本研究选择植被覆盖度、根系情况、植物保存率、植株平均株高、植株平均冠幅、植株平均胸径、土壤容重、土壤抗蚀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不同植物配置的绿化效果对比项目,比较铁阜高速公路下边坡单一植草、金叶榆十草、丁香+草三种植物配置方式绿化效果各自的差异。对比内容见表3-1。表3-1绿化效果对照及内容3指标及对比项目的观测方法(l)植被覆盖状况调查植被覆盖度、根系情况、植物保存率、平均株高、平均冠幅、平均胸径等通过外业查获得。由于高速公路绿地的带状性,标准地的设置参照胡冬香(2003)的研究方法,以沿道路分别在各类栽植模式内设置带状分布的宽lm,长27m的标准地。测量树木的株高,冠幅,胸径,计算平均株高、平均冠幅、平均胸径,同时调查保存率。观测植株土壤情况及植株的根系情况,直接测量其根系深度。草本盖度测定方法为:采用针刺法进行盖度测定。先确定一个lm2的样方,共取5个,然后用一根细钢针在每个样方内插100次,若针与植物接触即算一次有,若针与植物不接触则算一次无,最后统计出有植物刺点的次数,求出总盖度。总盖度=(有植物刺点总数/500)x100%(2)土壤调查 5讨论对土壤容重、土壤抗蚀性、土壤有机质含量等通过实验测定方法获得。①土壤采样由于高速公路绿化方式以规则列植方式布局,不能郁闭成林,立木对土壤的影响不如林地明显。为加强对照性,充分说明草、乔不同绿化模式对土壤的作用差别,设置树冠投影内土壤为乔木影响下的土壤样本,毗邻树冠外围草地为单一植草对照土壤样本,采样点对照设置详见表3-2。表3-1土壤采样点设置植物配置采样点丁香+草丁香+草苗木树冠投影内立地对照单-植草毗邻丁香+草苗木树冠投影外围立地金叶榆+草金叶榆+草苗木树冠投影内立地对照单-植草毗邻金叶榆+草苗木树冠投影外围立地在各标准地选择株龄6年,栽植时间均为4年三株有代表性植株,在其冠径投影内以离主根的远近及不同方位三角形法)选择三点,挖掘剖面,观测根的深度及分布情况,进行总体描述记载,分别采集剖面层土样,按0-15cm,和15一30cm采集(由于高速公路边坡土层较薄,故土样深度较森林土壤的调查深度浅)。同一标准地不同样点的同层次样品经均匀混合后,取Ikg,带回实验室分析。在各标准地植株冠径投影外毗邻植草处,以不同方位、离树冠不同远近选择三处草地,挖掘三处土壤剖面,观测根的深度及分布情况,进行总体描述记载。按0-15cm,和15-30cm采集土样。同一标准地不同样点的同层次样品经均匀混合后,取1kg,带回实验室分析。②土样的测定A土壤容重测定。采用烘千法。每样品3次重复,取平均值。B土壤有机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土壤速效养分与全量养分受人工施肥影响较大,在此不列入研究。每样品3次重复,取平均值。C土壤抗蚀性测定。每样品3次重复,取平均值。方法为:将土样编号后带回实验室风干,然后将土进行筛分,选取直径7-10mm的土粒50粒,均匀放在孔径为5mm的金属网格上,然后置于静水中进行观测。以一分钟为间隔,分别记录分散土粒的数量,连续观测10分钟内完成的土粒总数(包括半分散数)o并采用校正系数校正,计算出其水稳性指数。校正系数如下: 5讨论1.1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防眩植株高度的研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J074一94《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以试验及数学方法对分隔带植株的防眩进行讨论。1.1.1平面情况下车辆与防眩植株高度的关系已有的研究表明:道路平面段,中央分隔带防眩植物高度与视力高度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计算,具体公式为:H二HI+(HZ-Hl)xK1/K图3-1平面防眩高度与视力及前照灯高度的关系示意图H1------汽车前照灯高度,大型车取1.0m,小型车取0.5m。H2------司机视线高度,大型车取2.0m,小型车取1.3m。K1、K2------分别为对向行驶的车辆距防眩设施中心线的距离。K=K1+K2据此,可计算出防眩设施的最小高度。 5讨论1.1.1道路下凹段对防眩植株高度的要求1通过数学计算得到不同凹曲线半径段(形成不同曲度的下凹段)防眩高度为简化问题的分析,先在不考虑汽车的照射角的情况下进行计算。计算以主车道为小型车,超车道为大型车这一极限情况下的值,以确保防眩效果。将计算结果在铁阜高速公路下凹段进行防眩效果的检测,坡长确定为l00m,超过l00m的远距离灯光可不予以考虑。在此若不考虑汽车的照射角,可以将其与相应路段的关系简化。其计算公式为:T=2Rsinф圆弧C1GC20其曲率半径为R,为了保证C1和C20两点不通视,在C1C20路段必须增大植株的高度。圆弧C1GC20上各点与弦C1C20之间的垂直高差为△H,△H即为植株应增高度值。如图3-2,建立以曲率圆圆心O为原点的直角坐标系,则竖曲线的方程为:图3-2应增防眩高度与凹曲线半径关系示意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推《规范》有关规定同(表3-4)可解得结果。表4-4高度公路凹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2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 5讨论在成南、成雅高速公路不同凹曲线半径处,选择不同凹曲线半径段最大防眩要求处进行防眩效果的直接观察。试验中,远距离灯光可不予以考虑,坡长确定为100m,将防眩木板放置于纵坡坡底处中央分隔带植株上,观察以满足主车道为小型车,超车道为大型车时的防眩效果,记下能够满足防眩时的高度。另选几点进行观察并记录,取最大值。将所测结果以凹曲线半径作为变量进行回归。 5讨论1结果与分析1.1铁阜高速公路土质下边坡不同植物配置的对比试验结果1.1.1数据结果及分析1外业调查结果及分析(l)保存率经实地调查,成雅高速公路下边坡柳杉+草及大叶香樟+草保存率中,柳杉的保存率较低,实地存活株数仅为设计株数的约70%,而大叶香樟保存率较高,为80%。(2)植株生长情况各种绿化植物生长情况如表4-1,表4-2所示。从反映植株外在形态指标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冠幅来看,金叶榆较丁香生长更快。同时金叶榆较丁香冠形圆整,枝叶浓密,郁闭度更高。金叶榆立木下草本盖度较丁香更高。表明:金叶榆较丁香在该立地条件下生长更快,与立木下草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较丁香更好。表4-1调查结果一览表植被类型草的盖度乔木郁闭度植株保存率%平均冠幅cm平均树高cm平均胸径cm丁香+草90%0.2711041923.1金叶榆+草93%0.4831122563.9表4-2株高及冠幅的测定结果项目丁香金叶榆重复一重复二重复三平均值重复一重复二重复三平均值株高/cm179203194192250258260256冠幅/cm89105118104109114113112(3)根系情况表4-3不同植物配置样地根系调查情况表不同植物根系在土层中的深度0-10cm10-20cm20-30cm35cm以上草+++丁香+++++金叶榆+++++根系分布多记为+++根系有较多分布记为++根系有较少分布记为+根系调查情况如表4-3所示。从表4-3中可以看出,草根主要集中在0-10cm的土壤中,丁香根系主要集中在0-20cm土壤中,金叶榆根系在土层0~35cm均有分布。样地中无茫雀麦须根发达,在土壤表层2-8cm内草根密布,缠绕交错,且以≤ 5讨论1mm的根为主,这类根系抗蚀性最强。在10-20cm内草根量大幅度减少,主要为丁香及金叶榆的根系,20~35cm少见丁香根系,主要为金叶榆根系,其主根性明显,深入土层35cm以下。表明金叶榆具有明显的深根性,而丁香的根系多集中在表层,受土壤表面的水分影响较大,受外界环境的湿度影响较大,因此金叶榆与丁香相比更为耐旱。金叶榆+草的根系在各土层中均有分布且深入土层较深,丁香+草的根系主要集中在土壤的上层分布,深入土层的深度较浅,从根系对土壤的空间利用来看,前者更为合理。同时,深根性植物具有更好的抗倒伏能力,在道路绿化的安全性方面,金叶榆优于丁香。2土样测定结果与分析(l)土壤容重土壤性质的不同,对植物生长发育和水土流失控制具有直接的影响。土壤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内原状土壤干土的质量,是说明土壤坚实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容重较小的土壤具有较大的非毛管孔隙度,较容重大的土壤更利于土壤气体的交换和渗透性的提高。图4-1不同植物植物配置对土壤容重的影响1丁香冠内2丁香冠外3金叶榆冠内4金叶榆冠外土样的测定结果表明(结果见图4-1,数据见表4-4):上层(0~15cm)土壤的容重明显低于下层(15一30cm)土壤。上层土壤中金叶榆+草和以丁香+草结合方式的土壤容重均低于其各自对照的冠外单一植草方式的土壤容重。这是由于在上层土壤中分布有乔木及草本两类根系,较单一植草的上层土样具有更大的根体积,说明以丁香+草和金叶榆十草这一类草木结合的方式可以较单一植草方式提高上层土壤的通透性。同时以金叶榆+草结合方式的土壤容重与丁香+草方式的土壤容重差异不明显。下层土壤中以金叶榆+草与丁香十草结合方式土壤容重均明显低于以单一植草方式的土壤容重。同时金叶榆+草的土壤容重低于丁香+草方式。这是因为草本的根主要集中分布于土层0-15cm的部位,较少深入到下层土壤,而丁香的根在0-20cm处有集中分布,根的活动较少深入到较深层的土壤中。在下层土中由于金叶榆根的活动,通过其物理和化学作用,对下层土壤的容重有明显影响。 5讨论表4-4三重复分层土壤容重测量结果类型0~15cm0~X15cm15~30cmX15~30cm丁香冠内1.411.481.451.4471.651.631.661.657丁香冠外1.521.511.541.5231.741.761.731.743金叶榆冠内1.521.481.461.4871.611.631.641.626金叶榆冠外1.531.521.531.5261.791.761.791.780(2)土壤抗蚀性土壤抗蚀性是指土壤抗分散、侵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土壤的抗蚀性反映了土壤对侵蚀的敏感性,是土壤的一个基本稳定性质。在大暴雨期间,土壤的抗分散和抗侵蚀能力越强,则径流系数越小,土壤侵蚀量也越小,反之,则侵蚀量越大。因此可以通过土壤的抗蚀性分析边坡土壤的稳定性质。图4-2不同植物配置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1丁香冠内2丁香冠外3金叶榆冠内4金叶榆冠外表4-5三重复分层土壤抗蚀性测量结果类型0~15cm0~X15cm15~30cmX15~30cm丁香冠内63.564.363.463.756.255.854.555.5丁香冠外63.863.262.663.254.954.753.254.3金叶榆冠内63.364.264.463.957.257.858.358.1金叶榆冠外63.564.163.463.854.954.755.154.9测量结果表明(结果见图4-2,数据见表4-5):上层(0-15cm)土壤的抗蚀性明显高于下层(15-30cm)。上层土壤:以金叶榆+草方式土壤的抗蚀性与丁香+草方式土壤的抗蚀性差异较小。而两种方式冠内土壤的抗蚀性与冠外差异亦不明显,表明在上层土壤中,采用草木结合的种植方式与单一植草的种植方式对土壤的抗蚀能力的差异不大。下层土壤中以金叶榆+草结合方式土壤的抗蚀性冠内高于冠外,且明显高于丁香+草方式土壤的抗蚀性。表明在下层土壤中,土壤受乔木的根的活动使土壤团聚体数量有所增加。影响土壤抗蚀性的因素有两类:一是土壤本身的属性,二是土壤的利用状况。土壤的自然属性受土壤利用情况的影响。金叶榆 5讨论在下层土壤中对土壤所施加的压力引起附近的土粒分离,并使土壤单体挤压在一起形成团聚体,其毛根的穿透、缠绕作用可以将土粒固结,降低其分散系数。(3)土壤的有机质图4-3不同植物配置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1丁香冠内2丁香冠外3金叶榆冠内4金叶榆冠外测量结果表明(结果见图4-3,数据见表4-6):上层(0-15cm)土壤的有机质明显高于下层(15-30cm)。上层土壤:以金叶榆+草和丁香+草结合方式土壤的有机质均较单一植草方式土壤的有机质略高,但差异不明显。表明在上层土壤中,采用草木结合的种植方式与单一植草的种植方式对土壤的有机质差异不大。下层土壤:以金叶榆+草和丁香+草结合方式土壤的有机质均高于单一植草方式土壤的有机质。以金叶榆+草方式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于丁香+草结合方式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表明在下层土壤中,采用草木结合的种植方式与单一植草的种植方式对土壤的有机质有较大影响,下层土壤乔木的根的活动,根的分泌物及根的死亡体等是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的主要原因。表4-6三重复分层土壤有机质测量结果类型0~15cm0~X15cm15~30cmX15~30cm丁香冠内17.4417.9118.3417.939.1610.229.969.73丁香冠外17.1217.2817.1717.198.278.418.348.34金叶榆冠内17.417.8917.8417.7112.5412.1212.0912.25金叶榆冠外17.1617.2517.2817.238.255.418.248.301.1.1绿化效果比较1护坡有效性的比较从根系深度、土壤容重、土壤抗蚀性、土壤有机质含量、植被覆盖度几个指标来看,比较结果见表4-7。 5讨论表4-7护坡有效性的比较比较指标比较结果配置类型间的比较配置类型内的比较根系浓度草木结合>单一植草金叶榆+草>丁香+草土壤容重草木结合<单一植草金叶榆+草≈丁香+草土壤抗蚀性草木结合>单一植草金叶榆+草≈丁香+草土壤有机质草木结合>单一植草金叶榆+草≈丁香+草植被覆盖度草木结合>单一植草金叶榆+草>丁香+草2生态适应性比较对草木结合与单一植草间生态适应性的比较较为复杂,在此仅对木本植物探讨。以下从木本植物间保存率、平均株高、平均冠幅、平均胸径几个指标来进行植物配置类型内的比较,结果见表4-8。表4-8生态适应性的比较比较指标比较结果配置类型内的比较植物保存率金叶榆+草>丁香+草金叶榆+草>丁香+草金叶榆+草>丁香+草金叶榆+草>丁香+草平均株高平均冠幅平均胸径3景观性的比较高速公路下边坡以人工规划式景观为主,因此如果绿化区内栽植乔木以人工规划式栽植的话,植株株高、冠幅的差异性越小则植株越整齐,景观效果也越好。同时栽种物种越丰富,其景观的层次性也越强。对表4-2中丁香、金叶榆的株高、冠幅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9,表4-10,表4-11,表4-12。表4-9植株株高的数值特征物种观测数和平均方差丁香3576192147金叶榆376825628表4-10植株株高的方差分析 5讨论表4-11植株冠幅的数值特征物种观测数和平均方差丁香3312104211金叶榆33361127表4-12植株冠幅的方差分析以上结果表明:丁香在株高、冠幅上的差异性比金叶榆。原因有两方面:一、丁香栽植后死亡率较金叶榆大,补植的植株一般较小。二、丁香对环境的要求较金叶榆高,在不同地段其适应性差异较大。由此可得以下比较结果(表4-13)。表4-13景观性的比较比较指标比较结果配置类型间的比较配置类型内的比较植株株高、冠幅的差异性金叶榆+草<丁香+草物种的丰富度草木结合>单一植草金叶榆+草≈丁香+草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l)木本植物有更深的根系,通过根的不断更新,不但给土壤补充了丰富的有机质,同时根系腐烂所形成的孔洞,改变深层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得土壤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加,抗蚀性增强,提高了土壤通透性和涵蓄能力。同时木本植物根系对深层土体的串联、缠绕,使得土壤固定能力得以加强,通过与浅层草本根系的共同作用,提高了在持续降降雨情况下的土体的抗冲性。(2)金叶榆较丁香保存率更高,植株株高冠幅值更大,变差异性更小。表明金叶榆较丁香的抗逆性更强。从两者的根系情况来看,丁香的根系大都密集于20cm以内的表土层中,而金叶榆根系较深,能深入40cm土层底部,抗风暴能力较强,且较丁香更能充分利用土壤的垂直空间结构,一方面可以减少与浅层草根在土壤中同一土层的营养竞争,一方面能够利用土层深层的水分及养分,从而表现出更强的耐早性。同时金叶榆较丁香在植株株高冠幅值上变差异性更小,表明其受环境差异的影响较小,应用的范围可以更广。3结论 5讨论通过对成雅高速公路研究段边坡绿化植物配置不同绿化效果指标的综合分析比较,可得出以下结论:②木结合方式绿化效果优于单一植草。②金叶榆较丁香具有更高的适应性。1.1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防眩植株高度的研究结果1.1.1平面情况下车辆与防眩植株高度的关系平面情况下车辆与防眩植株高度的关系见表4-14。表4-14不同车辆组合时的防眩植株最小高度1.1.2数学方法计算不同凹曲线半径段防眩植株高度的结果与分析1数学公式计算结果参考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有关规定值,可以得出其相应车道数情况下,最小半径情况下,当主车道上的车为小型车,超车道上的车为大型车时的极限值,其它情况一般要小于该值,故可以确保有足够的高度来满足各种车辆免受眩光的干扰。见表4-15。表4-15铁阜高速公路凹曲线半径与应增防眩高度的关系2防眩高度的检测在铁阜高速公路最大纵坡处将按数学方法计算出的防眩高度值在场地内进行观察,发现在极限情况下其高度均偏小,不能完全满足防眩的要求。 5讨论1.1.1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不同凹曲线半径段经多处试验,防眩高度观察结果记录见表4-16。表4-16防眩高度观测值(4车道)经置信度95%防眩高度增加值对C1与C20之间的高差的数据回归分析,其分析结果及线性拟合图见表4-17,表4-18,表4-19,图4-4。表4-17回归分析表表4-18回归方程特征表表4-19回归方程检测表 5讨论图4-4凹曲线半径值与防眩高度线性拟合图可知凹曲线半径值与防眩高度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192.4-0.005X其中Y为防眩高度(cm)X为凹曲线半径值(m)1.1.1结论(1)由此可知,当不考虑前照灯照射角时,防眩植株的高度与车辆前照灯高度、驾驶员视线高度、道路状况和车型组合等因素有关。在不考虑前照灯照射角的值时所得公式计算的防眩高度偏小,表明在实际情况中汽车前照灯的照射角对防眩高度有明显影响。由于车辆前照灯高度及照射角一般是固定值,且主要受车型的影响,所以道路状况(凹曲线半径大小)和车型组合是决定防眩植株的高度的主要因素。(2)在平面主线段,防眩高度可基本不变,但在凹曲线段,为满足防眩要求则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防眩高度。对本研究的观测数据进行一元回归可知凹曲线半径值与防眩高度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192.4-0.005X。表明在高速公路各种因素的极限影响下,中央分隔带的防眩高度最大不超过192cm,最低不低于109cm,并随着凹曲线半径值的增加,其防眩高度降低。 5讨论1讨论1.1下边坡植物配置形式的探讨1.1.1下边坡植物配置类型的适宜性1单一植草类型与草木类型在本研究中,对该段试验结果表明以草木结合的方式其综合效果优于单一植草方式,但这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情况下的配置模式。边坡的绿化,既要考虑高速公路的水土保持和护坡的需要,同时也不能违背生态学的规律。草木结合的配置方式对立地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受土质肥力、土壤厚度、边坡稳定性、边坡坡度、与道路的距离等多因素限制。单一植草的方式在高速公路的边坡绿化中主要被大量应用于高陡边坡及土质痔薄边坡,在边坡生物防护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快速覆盖的先锋植物,有利于改良绿化早期的边坡土壤条件,创造其它生物的生长小环境150]。但一些寿命较短,固土能力有限的外来草坪草种,虽能快速绿化边坡,但寿命较短,而且其根系浅,固化能力差,要求管理水平高,难以适应高速公路恶劣的环境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草坪退化严重,甚至完全从绿化区域中消失,难以保证高速公路绿化的最基本要求。同时草本根系入土深度浅,抗拉强度小且逐年减弱,对风化土层的固持力小,长期残存人类开发痕迹,与周围景观协调功能差。因此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应考虑采用草本、藤本、灌木等的植物混播形式,避免形成单一的植物群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2金叶榆与丁香从本研究中边坡绿化植物配置现状来看,金叶榆较丁香具有更高的适应性。但不排除丁香在一些地段生长很好(如在地段二),原因在于该处位于山林围合地带,周边原有植被丰富,附近水湿条件好,空气湿度高,该处丁香的长势比在其它路段好,呈现规整树形,同时其色泽浓绿,姿态端庄,气势雄伟,使得该处绿化亦非常优美,景观独具特色又饶有趣味。因此,在这一区域,运用丁香来进行绿化亦是较为成功的,这表明,绿化的植物配置必须与具体环境紧密结合,才可能在绿化中扩大植物的运用种类,丰富绿化景观,体现统一风格中多样性的功能与作用。1.1.2下边坡植物配置类型的运用在绿化形式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植物配置类型。目前下边坡绿化植被类型可分为乔灌草型、灌草型、藤本型、地被型、草坪型六种形式。乔灌草型绿化一般用于较缓较长边坡,靠近路边栽植低矮灌木、地被植物或草坪以保证安全功能,远离路边的边坡则逐渐应用大灌木、小乔木乃至大乔木的复层群落。这种绿化方式具有良好的视线引导、边坡防护、生态效益发挥、景观协调等重要功能。此外,这种多层次的搭配,还具有优美的景观效果,容易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创造出“车移景异” 5讨论的景观。灌木型和藤本型绿化方式的生态功能、安全性和景观效果也都较好,其综合功能虽然不如乔灌草绿化方式高,但因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强适用范围广,所以可大范围应用于各种边坡绿化。单纯的草本植物覆盖形式运用面积仍然较大,主要是因为初期生长状况良好,绿化效果明显,被大量采用。为了保证绿化长期的防护效果,可以通过对乡土草本的选择进行合理的搭配栽植。在可以实现草木结合配置的下边坡,除可以较单一植草形式具有更大的生态效益外,其交通安全效益及景观效益更大。表现在:1诱导交通,有利安全人的视野有水平的宽度和空间的深度。汽车在行驶时人的视野是按道路前方情况而变化的,画面的形状、内容、宽度和深度经常在不断地变化。公路的绿化植物,是视野所及的重要参照物,成片的、成丛的、成行的树木花草,可成为人的视觉器官的屏障,可以通过视线诱导来指示司机道路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在竖曲线顶部等路线走向不明的地段,可以使路线走向变得十分明显,或者在道口的弧形上栽植竖向植物,使得司机在较长距离或较大的框域内尽早预知线形走势,从而从容地控制车速,以保证车辆行驶平稳、舒顺和安全。这一功能要求下的植株的布局多采取行列式,目的在于尽可能地以自然的方式使前方视野范围内的线形更清晰明了。在平曲线路段时,为使车辆行驶在弯道时有良好的行车视距,可外侧植树。同时应控制树高,过高过密的树阵易使司机产生压迫感。因此,除植少量高树作标志或指示功能树外,以栽植低矮灌木为主。为保证视线通畅,当弯道内侧半径小于loom时不栽树。在竖曲线路段中线形如峰形的地方,其顶部种植低树,在稍低一点的地方种植高,这样可以从远处越过峰顶看见后面的高树的顶端,使方向明确,起到视线诱导的作用。谷形区间的栽植中,若为突出谷形,则在谷形区间排列种植高树,使视野狭窄,加深谷深,更加突出谷形。若为缓和谷深,则在谷底植高树,路面高竖向段植较低的树,则可形成视觉上的错觉,起到调节心理感受的作用。2减轻交通事故后果道路两侧栽植树干有弹性、枝叶浓密、树冠宽厚的灌木或乔木,在当车辆与路外物体碰撞时,可以有效降低车辆及人员的损害程度。尤其在山区等地形险要路段,行车道两侧的树木更成为保护生命和财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栽植主要采用高度适中且有一定宽度的树阵形式。3改善道路景观,提供优美的行车环境(l)改变景观。当公路通过没有变化的地形(如平坦的地带)时,公路景观往往长时间没有变化,显得单调沉闷,容易引起视觉惯性和视疲劳。可以通过改变路域种植植株的外观效果(如改变栽植布局、植株颜色和高度的变化、植株的不同组合等)来改变公路单调的景观,消除景观的平泛感。目前高速公路一般限速80km/t至20km/ 5讨论t,因此在改变景观时,其尺度不宜过小,否则稍纵即失,起不到对感观的调节作用。通常采用的形式有常绿树与花灌木、绿篱与黄杨球的搭配等,都可以通过点景的跃动,打破原有景观。(2)遮蔽、柔化功能植物形态丰富、婀娜多姿,可以柔化构筑物使其富有美感。因此用于遮蔽不利于行车或给车行人员带来不快的不协调构筑物的遮蔽栽植是被运用较广的一种栽植形式。遮蔽对象有公路外侧刺眼的建筑物、广告、边坡以及一些不雅的物体。(3)指示功能不同植物所体现的形态颜色等差异具有特异性,可以有助于公路通行者明确差异,提醒变化。采用具有地方代表性的物种,可以提示地域特征,采用具有独异性的植株,可以给观者留下强烈印象,具有标志的作用。(4)美化景观高速公路绿化用地大多处于郊野,周边山川、湖泊、草地、农田虽然景致优美,但与公路人造景观割裂、不协调,同时缺乏层次和变化,显得平板平泛。植物浓密的枝叶尤如景物的边框,遮蔽了景观底部与道路边际线的生硬感,不同植物深浅色泽的点缀与烘托,为景物提供了开阔、纵深的视野,类似造景中透、漏手法的运用更能提升原有景观的质量,为车行人员提供一个观赏沿途美景或远方秀丽景致的视角和区域。1.1中央分隔带植物配置高度与防眩的关系1.1.1合理的防眩植株高度的确定中央分隔带防眩植株高度的确定与车辆前照灯照射角和高度、驾驶员视线高度、道路状况和车型组合等因素有关。防眩植株高度太低达不到防眩的目的;同时由于树冠的不规整性,枝叶有稀疏漏光等情况,因此对防眩植株的高度要求应根据不同的路段使用情况及防眩植株的情况来划分,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1根据道路的不同使用情况根据道路的不同使用情况对防眩植株的高度进行确定,据此可将道路按使用情况划分为几种类型的防眩高度(表5-1)。表5-1道路使用情况与防眩植株高度的关系2根据防眩植株的自身特性根据防眩植株的自身特性,包括植株生长的快慢,植物配置或枝叶的紧凑程度,可以进行几种类型的防眩高度划分(表5-2) 5讨论表5-2防眩植株情况与防眩植株高度的关系1.1.1防眩植株高度的控制随着植物的生长,防眩高度相应增高,过高的植株会隔断公路景观的连续性,对司乘人员的心理有不利影响,一旦被强风刮倒,还会影响行车安全。高速公路行车快,植株较高时易使路面出现斑驳树影影响驾驶员的视力,造成眩目和视力疲倦。因此需要对植株高度进行控制,以免干扰行车环境。高速公路由于养护不便,可在种植早期,植株高度控制在比成型后低20-50cm左右,或通过选择生长缓慢的常绿植株,或喷施药剂来加以控制等。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日本兴起的一种中分带绿化方式可以有助于有效稳定合理的防眩高度,对防眩要求较高的路段可以采用这一形式。方法是:在中分带中横向设置固定高与固定宽的铁丝网,以常青藤攀援生长,使其在铁丝网上延伸,而且可以覆盖地面,代替草坪。栽植常青藤不用剪枝,长满常青藤的地面,杂草不再生长,所以不用除草;有些地方还套种牵牛花等爬藤类花草,美化环境。虽然早期投入较大,但长远来看这种栽植方法既经济又省力,而且防护和景观美化效果都非常好,有利于有效维护稳定的防眩高度,而且绿化成功后期管护成本较低,绿化形式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千万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结论”以前的所有正文内容都要编写在此行之前。 参考文献结论高速公路绿化不同于一般的绿化,它是在高速公路这一特定环境下进行的植树种草,以充分发挥绿化保障和改善交通安全状况、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公路景观、提升环境质量的综合功能。高速公路绿化在植物配置上首先要求满足的是交通安全性。高速公路行车速度快,一旦发生事故其损失会非常严重,因此绿化首先必须保证安全行车。对于高速公路的安全性来说,不同部位的绿化具体要求各不相同。对中央分隔带绿化而言,安全性体现在防眩和保障道路的通畅上;对边坡而言,交通安全性则体现在维护路基的稳定及保障坡面的稳定等方面。同时,生态性是与交通安全性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其它功能的基础与根本,对高速公路这一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条件恶劣的区域,绿化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栽植成活了事,而是应该追求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使得具体的绿化形式能在高速公路粗放的管理条件下保持长久,从而持续地发挥绿化的生态功能,并避免重复建设及高投入养护。在满足了安全性与生态性基础上同时应注重绿化的景观功能,通过对中央分隔带、重要的迎面坡进行植物造景,有利于创造优美的行车环境,改善行车舒适度,符合近年来人们提出建设“景观大道”的心理需求。因此,高速公路绿化植物配置是在交通安全性、生态适应性基础上景观性的综合统一,但在不同的绿化部位其功能又各有侧重。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就是针对具体绿化地段,选择适宜的绿化形式,使植物配置的结构更好地为其功能服务,从而达到最佳效果。防眩是中央分隔带绿化的主要功能,对安全行车具有重要作用,是摆在中央分隔带绿化设计中的首要考虑因素。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沈阳省高速公路大多处于山区和丘陵地区,山区公路纵坡较多,而绿化设计在其高度的调整上尚没有一个明确可行的标准,防眩高度的确定显得较为随意,使得在一些路段中央分隔带的防眩效果受到影响,尤其是随着交通量的逐步增大,道路夜间使用者增多和对交通安全性与舒适性要求的提高,对防眩需求的满足显得尤其紧迫。边坡绿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护坡上,在此基础上考虑生态效益及景观效果。对一些土质边坡,同一地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往往可以采用多种绿化植物配置形式,但不同绿化形式在对边坡水土保持及对土壤的改良以及对坡面的防护方面孰优孰劣?到底哪种形式更适宜并能发挥更大的环境效益?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植物配置的成效是否与园林绿地已有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对此尚缺乏研究或仅处于主观分析的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与作用,高速公路绿化不能完全照搬其它绿化体系的经验。因此,通过不同绿化形式及其绿化效果的比较分析,明确不同植物配置形式间环境效益的差异,并以此作为指导绿化设计的基础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对铁阜高速公路下边坡两种植物配置类型(草木结合与单一植草)及同一植物配置类型不同植物种类之间(金叶榆和丁香)的绿化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确立了护坡的有效性、生态适应性、景观性三个方面作为边坡绿化效果的对比内容。但这仅是初步的尝试。在今后的研究中,尚需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1完善边坡绿化效果的评价体系,通过确立各项绿化功能指标适宜的权重和赋值,定量对比评价不同绿化效果。2延长观测时段,增加不同植物配置情况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指标。 参考文献3扩大研究范围,进行多种植物配置情况的绿化效果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新华社.世界高速公路里程前五名简介「Z〕.质监信息,2002,(2),[2]梦戈.“五纵七横”简介[J〕.质监信息,2001,(2).[3]席嘉宾,张惠霞.几种混播绿化组合对高等级公路边坡防护效益的研究「J]草业科学.2000,17(4).[4]陈晓斌.高速公路绿化设计的探讨一以京珠高速公路广珠段为例〔J].广东园林,2000(4):10~12.[5]交通部.国省干线GBM工程实施标准.1991[6]黄小军,陈兵.高速公路生态恢复若干问题探讨〔J」.云南交通科技,2001,(2)13一14[7]李根有,屠娟丽,哀建国等.山体断面绿化植物的选择、配置及种植措施「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19(l):95一99.[8]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9]席嘉宾,杨中艺,陈宝书等.西安地区高等级公路边坡护坡绿化草种的引种栽培试验「J].草业科学.1998,15(5).[10]王思成,兰剑,王宁.高速公路边坡生物防护技术研究进展叮〕.宁夏农学院学报,2003,24(2)[11]朱锐,陈宇晖.惠河高速公路(H期)边坡防护效果调查与分析〔J」.中外公路,2003,23(5)[1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主要修订内容.产经网一中国交通http:/’/~.Sina.netZoo3年09月1旧[13]张阳,武六元.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0,32(1):96一98.[14]曹家仁.高速公路绿化设计及养护管理初探〔J〕.辽宁林业科技,2000(1):41一42.[15]刘孔杰,刘龙,周存秀.生物多样性在路域植被恢复中的应用「J〕.交通环保,2002(4):10一12.[16]宋国平,刘国东.四川省高等级公路环保现状与存在问题[J」.四川环境,2002,21(4):62~64[17]聂新,陈秀芝.樟组植物在上海地区的引种栽培「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2增:75一80.[18]肖培青,等.植物措施防护边坡的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4):119一121.[19]蒲智.植物措施在公路工程护坡中的应用仁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3(4):337一338.[20]席嘉宾,彭坚,杨中艺.中央分隔带树木的养护与管理【J」.公路2002(3):巧一18.[21]林秀峰,等.贵遵高等级公路边坡生境调查及植被演替初探.贵州农业科学,2000,28(6):41一44.[22]谭志坚,等.中国重庆地区高速公路绿化现状和策略「J〕.四川草原,2002(4):43一47.[23]王健.交通美学一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24]欧阳贵明,等.陡坡地水保植物栽培的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03(1):4~6.[25]陈江南,等,高速公路边坡水土保持植物防护设计方案探讨【J〕.水土保持学报,2002(9):94~97.[26]胡冬香,长乐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研究.中南林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27]张敏杰.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绿化与交通安全【J].中南汽车运输,1998(3),[28]王迎春.退耕还林地水土保持研究.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29]赵佳军.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的绿化改造「J〕.江苏交通科技.[30]梁爱学,等.京沪公路青县至吴桥段高速公路生态绿化设计[J〕.公路交通科技,2003(6):186一188.[31]杨立伟.京秦高速公路植被建植方式探讨「J].交通环保,2003(5):24一26.[32]刘子剑.美国高速公路几何设计(上)〔J」.国外公路,200一,21(2):1一6[33]李群善,等.平西高速公路植被限制因子及恢复措施[J〕.公路交通科技,2003(8):152一154.[34]付美兰,祝于华.浅谈山丘地区公路边坡绿化设计〔J」、中国园林,2002(3):63一64 参考文献[1]叶建军,王铁桥,许文年.工程边坡绿化技术初探〔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3(6)[2]禹忠耀,郭俊杰,孙建芳.太旧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绿化树种选择【J〕.山西建筑,2002(11):140一141.[3]秦仁杰,刘朝晖.高速公路路域景观绿化美化设计〔JJ.交通环保,2002,23(3):22[4]张玉平,等.信九高速公路边坡植物防护技术及施工验收要求.[5]肖培青,等.植物措施防护边坡的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4):119一121.[6]苏学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出版社,2000[7]阎宏伟.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8]朱钧珍.中国园林景观风格的形成[z].中国园林,2003(9):33一35[9]林万明,高速公路的空间环境与景观设计[,].中国园林,2003(3):65~68[10]周仲祥,陈振雄,黄树钦.京珠高速公路广珠段绿化设计与施工实践阴.中国园林,2002(l):79~81[11]陈兵.大保高速公路边坡绿化及立交区景观设计[J].云南交通科技,2002,18(5):92~95[12]李小华.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方式的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3(1)[13]彭清波.高速公路绿化美化几个问题的探讨[J1.中外公路,2002,22(3):63一“[14]石东扬,等.高速公路边坡绿化的研究[J].中国园林,2001(3):10一13[15]罗成荣,慕长成.四川盆地高速公路绿化树种的选择[Jl.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8,16(3):385一387[16]李听,张新全.草本植物在荒漠化治理、高速公路绿化及铁路护坡中的作用[J].四川草原,2003(5)44[17]褚建民,周凌娟,东北地区高速公路绿化树种选择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3(2):34一36[18]周卫生,等.我国高速公路的绿化[J].四川草原,2002(2):41一45[19]李鹏,李占斌,郑良勇.植被保持水土有效性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2,9(l)[20]韦红波,李锐,杨全科.我国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研究进展[J].植物生态学报,2002,26(4)486一4%[21]刘定辉,李勇.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侵蚀性机理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3)[22]杨海滨,郭俊杰.边坡植物防护技术探讨[J]山西建筑,2002,28(11)145一146[23]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高速公路规划与设计〔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24]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高速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25]王正武,吴江宁.防眩板设置方式与间距探讨明.中南公路工程,2000,25(l)[26]李爱民.高速公路防眩设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1994(3):17一18[27]于水.京沪高速公路(河北段)防眩设计与施工[J].中国公路,[28]李铁成,娄红英,赵淑敏.浅谈许漂高速公路防眩设施的设计与施工明.河南交通科技,2000,20(2)45一47[29]吴汉杰,李琳.浅谈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J1.中南公路工程,2002,27(2)[3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J001一97).公路工程技术标准〔5].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1]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工程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32]颜佑启,沈守云.公路竖曲线路段防眩植株种植高度参数的修正[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22(l)[33]安韶山,等.宁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土壤养分效应研究明.西北植物学报,2003,23(8):1429一1432[34]马海天才,廖心北.边坡生物防护研究现状初探[J].四川草原,2O03(3):[35]杨玉盛,等.严重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的植物多样性与地力差异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4)[36]章宇强,等.杭宁高速公路(浙江段)一期绿化设计及景观效果分析[J].浙江林业科技,2002,23(4)[71][37]尹光吉.高速公路绿化初探.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硕士论文,2002 参考文献[1]夏惠荣,崔裕.高速公路植物防护方法的研究【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1,21(3):巧[2]李旭光,毛文碧,徐福有.日本的公路边坡绿化与防护【J〕.公路交通科技,1995,12(2)[3]蔡志洲等,公路边坡灌木生态绿化研究fJ].交通环保,2002,23(3):25千万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独创性声明 参考文献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林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林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林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电话:通讯地址:邮编: 参考文献致谢“致谢”意味着本阶段论文的写作即将完成;意味着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情即将画上篇章的句号;意味着一个阶段结束的标记;又意味着另一个新阶段即将开始。论文即将脱稿之际,我仍然感到研究中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深入,存有很多的遗憾,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能不断的弥补。同时,由于本人理论水平的限制,论述中也难免会出现许多理解上的不足和观点上的偏颇,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指正。在此,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刘晓东教授。在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期间,他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豁达的人格,使我受益良多。正是他的高瞻远瞩才使得论文的选题得以成形,正是他的深厚素养才使得论文的写作得以顺利展开,正是他的严谨认真才使得论文的完成有了良好保证。他在我学业中所倾注的大量心血使我终身难忘,在论文完成之际,向导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祝他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美满幸福。同时,感谢许大为院长、夏为老师、姜虹老师在我学习期间所给予的帮助和指教。特别感谢我的家人,正是他们给予我无私的爱和无私的支持,才使我一路顺利走来,使我在面对未来时充满力量和希望。最后,感谢在学习期间给予我帮助的所有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