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8.00 KB
  • 31页

路基填筑施工方案1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路基填筑施工方案1、工程概况DHZQ-Ⅰ标路基工程分为D1K3+532.6~D1K4+828.819和D1K1+700~D1K2+305两段,全部位于海南省海口市辖区。路基总长1901.219米,D1K3+532.6~D1K4+828.819段起点D1K3+532.6与甲河双线特大桥连接;终点D1K4+828.819与新海口城市高架双线特大桥相接;D1K1+700~D1K2+305段起点D1K1+700与排涝渠大桥相接,终点D1K2+305与甲河双线特大桥相接。2、主要工程数量:级配碎石:26240m3;厂拌改良土:51113m3;3.施工布署及安排3.1施工组织机构设置根据项目特点,本工程采用二级管理模式进行施工管理。设项目经理1人,副经理1人,副书记1人,总工程师1人。下设施工队,各施工队设施工队长1人、副队长2人、技术员2人、安全员1人、质检员1人、工班长2-3人。项目负责人:郝文朝,技术负责人:穆成鹏。施工组织机构见图3-1。图3-1施工组织机构框图31 工区长郝文朝副工区长王宝国总工程师穆成鹏副书记樊松民施工技术部席小武安全质量部刘广亲物资保障部董久生计划财务部魏景威试验室马克相路基队陈江3.2、施工队伍安排及进场计划施工队伍安排及进场计划见附表3.3劳力保障措施做好劳动力储备,根据劳动力培训和休假计划,提前做好劳动力储备和教育培训工作,根据进场计划安排分批有序进场作业。工程开工前,集团公司将指定我单位部分职工、劳务人员为后备人员,一旦现场需要,立即开赴现场参与施工。3.4、临时工程布置及规划3.4.1施工驻地3.4.1.1驻地安排项目部设在海口市秀英区西秀镇镇政府院内。施工作业队驻地安排以便于靠前指挥,利于施工生产为原则,设在线路附近的西秀镇荣山村,办公和生活房屋均采用彩色钢板房。31 3.4.1.2临时生活住房规划工区生活和办公住房面积一般为800~1200m2;各施工队人员住房按每人3m2考虑,办公用房按照每人0.5m2考虑,食堂按照每人0.5m2考虑,厨房按照每人0.3m2考虑。表3.2-1临时生活住房规划汇总表序号名称人数(人)面积(m2)大致位置或里程租用新建1路基队150400荣山村3.4.2材料供应点根据外来材料供应计划,本工程共置材料厂1处,详见下表。表3.2-2DHZQ-1标段材料厂设置一览表序号材料厂名称设置地点供应范围起点里程终点里程1荣山材料厂荣山村D1K3+532.6D1K4+828.8193.4.3混凝土拌合站为保证混凝土供应和质量,本工程设1处混凝土拌合站进行集中拌和,拌合站位置见混凝土拌合站位置、规模及供应范围和生产能力计划表。表3.2-3混凝土拌合站位置、规模及供应范围和生产能力计划表序号供应范围和主要工点相对里程拌和能力(m3/h)生产规模(m3)1路基工程、桥梁工程D1K5+0001203.4.4改良土拌和站、级配碎石拌和站设置本施工区段计划设置1座改良土拌和机,改良土拌和机和级配碎石拌和机共用。表3.2-4改良土拌和站、级配碎石拌和站设置一览表序号站址里程供应范围生产能力备注1D1K4+000D1K3+532.6~D1K4+828.819400t/d31 3.5施工用电本标段沿线拥有众多的电厂、电站及输变电设施,电源充足,施工用电不考虑永临结合,全部考虑利用地方电源,并引设10kV线路临时供电。3.6施工用水施工用水采用线路两侧村民浇地用井水,或自己打井取水,经试验合格,可作为施工用水。31 4.施工总体方案4.1施工前对需改良的土料种类应进行核实,路堤填料种类、改良土外掺料的种类及技术条件应符合设计要求。填筑前对取土场填料进行取样检验;填筑时对运至现场的填料进行抽样检验。当填料土质发生变化或更换取土场时应重新进行检验。4.2用石灰改良时,土中硫酸盐含量应小于0.8%,有机质含量小于5%;用水泥改良时,土中硫酸盐含量应小于0.25%。4.3对符合要求的土质进行过筛处理,使土颗粒尽可能小,增加其表面积,并拌和均匀,能充分接触并发生反应。4.4水泥改良土外掺料的运输、使用应有环境保护的措施,外掺料应分类堆放、与原地面架空隔离,并有防风、雨设施,防止材料受潮、变质。4.5用于地基加固的土工格栅采用双向土工格栅,抗拉强度根据设计计算确定,但不小于80KN/m,土工格栅的幅度≥4.0m,对应延伸率≤5%。土工合成材料的性能还应满足下列要求:采用经遍双向土工格栅需外涂聚乙烯、改性沥青涂层或PVC材料。采用双向钢塑土工格栅其节点极限剥离强度不得小于300N,采用聚丙烯材料需含不小于2%的炭黑。4.6过渡段采用级配碎石掺5%水泥梯形过渡,具体过渡形式按设计施工图执行。加入水泥的级配碎石混合料宜在2h内使用完毕。级配碎石和级配砂砾石必须严格控制0.5mm以下细集料的含量及其液限和塑性指数。4.7路基全面开工前,根据工程土类性质和填料性质、压实机械条件,分别选择一定长度的试验区段进行路基填筑试验,以选定与路基填筑、压实、检测有关的工艺参数;改良土配合比、级配碎石的级配要求等施工工艺参数;确定新的快速试验检测办法与已规定的基本试验检测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验证和优化路基填筑施工方案,确定施工工艺参数。5.路基填筑施工工艺5.1改良土填筑5.1.1施工顺序施工准备—基底处理—填料加工—分层填筑—摊铺整平—碾压夯实31 —检测签证—路基整修5.1.2施工方法路基改良土换填按照“八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土源来自D1K3+600~D1K4+828段的路堑挖方。“八流程”即按施工顺序八个步骤施工作业。施工中采用挖掘机配合自卸汽车运输,填土采用推土机初平或装载机摊铺、平地机找平,振动压路机碾压密实三道工序循环作业的方法。填筑施工中始终坚持“三线四度”,三线即:中线、两侧边线,明确中线、边线的控制点;四度即:厚度、密实度、拱度、平整度。5.1.3施工工艺5.1.3.1路基改良土填筑施工工艺框图(见图1)31 中线、高程复测边桩测设施工准备场地清理机械试运转与调试水泥改良土拌和碎土机粉碎土合格水泥地基处理及验收分层填筑填料检验下层检测验收测量放样沉降观测设施安置接缝处理下一道工序场拌水泥土压实度检测碾压夯实养生水泥土运输层厚、平整度测量控制水泥土摊铺、平整检查验收连续施工不连续施工不合格图1路基填筑施工工艺框图5.1.3.2路基改良土填筑施工工艺说明(一)场地清理路基开挖并挖除桩头后,用推土机整平,并用平地机精平后静压一至两遍达到平整密实即可。31 (二)分层填筑(1)通过试验,确定松铺系数,填筑采取横断面全宽、纵向连续进行分层填筑,按照要求我施工段决定按照25cm、30cm、25cm分三层进行填料,按照松铺系数确定厚度控制,如地面有坡度,从低处开始进行分层填筑,达到一定条件后再进行全断面分段填筑。(2)填筑前确定好虚铺厚度,测量挂线控制。在两侧每10米设一个桩,每层虚铺厚度、压实厚度在桩上标记出来控制分层厚度。填土区划网格白线控制填土方量。在施工过程中自卸车运料为6m3,如果虚铺厚度按照27cm计算,网格尺寸为4.6m*4.8,当虚铺按照32cm计算时候网格尺寸为4.6m*4m,然后再进行初平、精平,要专人跟踪测量,达到准确及时找平的目的。(三)摊铺整平填筑段在卸土后,采用推土机初平、平地机终平。推土机按边桩标识的高度或堆土堆撒白灰的方法指示机手作业。平地机行驶路线从两侧纵向行驶,逐步向路基中心刮平,同时用人工配合填平凹坑,以保证压实质量。(四)填料质量控制①在拌和站由试验人员按表三测试含水量及水泥含量,现场再测一遍含水量。②换填时应随时检测填料含水量,碾压前应控制在最佳含水量的+2%以内。当含水量降低时,应及时洒水,洒水量根据测试的填料最佳含水量。当含水量超过规定值时进行翻晒。③水泥土中土的颗粒在10mm以内。(五)碾压①碾压施工顺序先两边后中间进退式碾压,振动压路机静压速度为2.0km/h,弱振速度为2.5km/h,强振速度为3.0km/h各区段交接处应相互重叠压实,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2.0m,纵向行与行之间的轮迹重叠不小于40cm,上下两层填筑接头应错开不小于3.0m。②碾压过程中,表面应始终保持湿润,没有“弹簧”31 、松散、起皮等现象产生。并每层都作成4%的横向排水坡。③根据填料种类、填土厚度和密实度标准,按试验段取得的数据控制压实遍数。(六)检测签证①松铺厚度控制按照网格法进行控制。②填料复查:试验段填料的各项指标均需经试验确定,在全线开工后应按下表所规定的频次和试验项目进行复查。表3填料复查分类项目和频次表材料名称试验项目频率要求适用规程土(含粗、中、细粒土)含水量每层压实前2次按现行《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TB10102)执行重型击实每5000m3一次或土质变化时颗粒分析液限及塑性指数承载比(CBR)每种土质有机质每1000m3一次水泥细度、胶砂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同厂、同品种、同标号、同编号、同一进场时间每200T检验一次改良土最大干密度每5000m3一次最优含水量③压实度检测:压实度检测采用灌砂法,试验段完工后大面积填土检测频率为每50米取样3点,每个断面左、中、右各1点。④质量检测:试验段检测项目为纵断面高程、中线偏差、宽度、压实度等项目。(七)路基整修路基整修严格按设计要求、规范规定和设计尺寸进行。31 5.1.4养生改良土碾压完成后,如不能连续施工进行养生,使改良土表面保湿养生不少于7天。养生期间勿使改良土过湿,更不能忽干忽湿,控制好交通,除洒水车外应封闭交通,其上遮盖防止水份蒸发散失。当改良土分层施工时,下层检验如压实度、平整度等指标合格后,上层填土能连续施工时可不进行专门的养生期。5.1.5施工作业组织1、施工工艺采用改良土换填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工艺可行。碾压采用:先静压一遍,平地机找平;再微振一遍,平地机找平后再强振三遍,最后再静压一遍收面;便可以达到设计要求。施工作业组织图路基填筑压实工艺流程准备阶段整修验收阶段施工阶段填土区段整平区段压实区段检测区段施工测量基底处理灰土拌和分层填土摊铺整平洒水晾晒检测签证路基整修碾压密实2、改良土填筑最佳含水量为14.3%,在搅拌站含水量宜为16.3%-17.3%(施工过程含水量损失为2.6-3.6%,施工时根据天气具体情况进行调整);31 5.2土工合成材料施工采用画点布料控制松铺厚度,考虑铺设土工合成材料的要求,应选取合适的压实厚度。为方便机械操作及边坡的压实,填筑时两侧应各超宽30~50cm。整平时采用推土机初平后再用平地机终平,保持纵横平顺均匀,然后再用压路机压实,待测试符合要求后,其上铺设土工合成材料。铺设土工合成材料时,先将碾压密实的表面平整,每幅纵向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绑扎要压紧,然后在其上采用倒卸法施工上垫层。垫层施工完毕需覆土后方可进行静压,严禁振动压实。土工合成材料施工工艺流程图5.2铺设褥垫层平整压实检测、清理垫层人工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土工合成材料搭接、绑扎、固定倒卸法铺设上层垫层碾压检测测试元件埋设褥垫层夹铺土工合成材料施工工艺框图5.231 5.3级配碎石施工5.3.1填筑前对所需的材料作全面的检查,并提前作好储料的一切准备工作,并有足够的储料场和储料设备,保证基床表层的正常铺筑。5.3.2验收基床底层:基床表层填筑前应检查基床底层几何尺寸,核对压实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基床底层应进行修整,达到基床底层验收标准。5.3.3测量放样:在施工现场附近引临时水准点,报监理审批,严格控制标高;按10m一桩,放中线和边线,设置钢丝绳基准线。5.3.4拌和:级配碎石混合料用级配碎石拌和设备在拌和厂集中进行拌和,混合料需拌和均匀,采用不同粒径的碎石和石屑,按预定配合比在拌和设备内拌制级配碎石混合料。在正式拌制级配碎石混合料之前,必须先调试所用的厂拌设备,使混合料的颗粒组成、级配和含水量都能达到规定的要求,并通过试验段的试拌、试铺总结的各种施工参数进一步合理的调整和确定拌和需要各种级配的碎石数量,以使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填层具有更好的强度和刚度。5.3.5运输:装料时,车要有规律的移动,使混合料在装车时不致产生离析。采用大对吨位自卸车运输。并保证足够的运输车辆,确保摊铺机能够不间断的连续摊铺。车辆运输过程中用防水蓬布覆盖。运料汽车在摊铺机前10-30cm处停住,不得撞击摊铺机。卸料过程中汽车挂空挡,靠摊铺机推动前进,以确保摊铺层的平整度。5.3.6摊铺:摊铺时以日进度需要量和拌和设备的产量为度,合理计算卸料需要量。基床表层下层的级配碎石的摊铺可采用摊铺机或平地机进行,顶层必须用摊铺机摊铺。每层的摊铺厚度应按工艺试验确定的参数严格控制。用平地机摊铺时,必须在路基上采用方格网控制填料量,方格网纵向桩距不宜大于10m,横向应分别在路基两侧及路基中心设方格网桩。用摊铺机摊铺时,应根据摊铺机的摊铺能力及拌和厂的拌和能力配置运输车辆,使摊铺机的摊铺作业能够不间断的连续进行。31 5.3.7碾压:采用三轮压路机、重型光轮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按实验段确定的碾压遍数和程序进行压实,使其达到规定压实度,且表面须平整,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直线地段,应由两侧路肩开始向路中心碾压;曲线地段,应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进行碾压。碾压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的原则。各区段交接处应相互重叠压实,纵向搭接压实长度不小于2.0m,纵向行与行之间的轮迹重叠不小于40cm,上下两层填筑接头应错开不小于3.0m。5.3.8检测:每层施工完成后进行自检,合格后报验监理工程师抽检的质量检测系统,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的试验方法、试验点数、检验频次,逐层分段、分部进行试验检测。各类填料及压实标准应符合规定,凡检验不合格者,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验收基床底层区段搅拌运输区段摊铺碾压区段检测修整阶段测量放样检验修整基床底层拌合运输碾压修整养护摊铺检测试验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施工工艺框图5.35.4过渡段施工:路堤、路堑与横向结构物过渡5.4.1施工前,做好横向结构物两侧的排水施工,防止水流对填料的浸泡或冲刷,路堑地段做好结构物基坑边坡整型。31 5.4.2路堤基底原地面平整后,用振动碾压机碾压密实,并使K30≥60MPa/m。5.4.3在横向结构物两侧基础等达到设计及规范允许强度后,及时进行两端过渡段填筑,其压实度要求均与一般路基一致,但应分别对称分层填筑,防止由于不对称填筑造成对横向结构物的扰动。5.4.4路堤轨底距结构物顶垂直距离小于1.5时,采取两次过渡方式,水泥级配碎石过渡段施工完毕后,再用A、B组填料回填过渡段与路堤之间倒梯形部位,压实标准与路堤相同。5.4.5结构物顶的填料与结构物两侧2m范围内的水泥级配碎石同时采用小型振动机碾压成型。5.4.6每层混合料施工完毕后需按要求进行养护。施工工艺框图如下图5.4:路堤、路堑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施工工艺框图5.431 6.施工注意事项6.1改良土填筑6.1.1对地面纵坡与线路纵坡不平行的段落,应由地面最低处逐段进行调整,但每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应为经路基填筑试验段确定的最大松铺厚度,最薄处的松铺厚度不得少于15cm,纵坡调整应在基床下部的路堤顶层填筑前完成。6.1.2要注意石灰改良土和水泥改良土对土的塑性指数及液限、塑限要求是不一样的,水泥改良土适合掺入塑性指数较小的土质。因此在取土场内设置拌和站时,应对土的性质、改良土外掺料的种类、剂量、运距等综合考虑。6.1.3要特别注意对水泥改良土从拌和站的拌和开始至碾压完成的时间控制,使用时间在3个小时。6.2土工合成材料施工6.2.1土工合成材料的连接应牢固,受力方向连接强度不低于设计抗拉强度。6.2.2土工合成材料铺设时,必须拉紧展平插钉固定,并应与路基面密贴不得有褶皱扭曲。6.2.3铺设多层土工合成材料时,其上、下层接缝应交替错开,错开距离不宜小于0.5m。6.2.4土工合成材料不得直接铺设在碎石等坚硬的下承层上。应在土工合成材料和碎石之间铺设5cm的中、粗砂保护层。6.2.5褥垫层施工完毕后才可进行电缆槽(沟)施工。6.3级配碎石的填筑6.3.1集料配合比应经过反复试验比选,既要按颗粒级配要求和是否易于达到压实质量标准两方面验证,还要兼顾各种集料的生产比例,以保证施工质量,降低工程成本。6.3.2基层表层级配碎石与上部道床及下部填土之间应满足D15<4d85的要求。31 6.3.3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应分层填筑,每层的最大填筑压实厚度不得大于30cm,最小填筑压实厚度不得小15cm,具体的摊铺厚度及碾压遍数按工艺试验确定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参数进行控制。6.3.4横向接缝处填料应翻挖并与新铺的填料混合均匀后再进行碾压,并注意调整其含水率,纵向应避免工作缝。6.3.5在摊铺机或平地机摊铺后应由人工及时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6.3.6局部表面不平整应进行补平,碾压后的基床表层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对构造物等基础周围采用人工及小型机具摊铺整形,小型振动夯实机具夯实。6.3.7整形后,当表面尚处湿润状态时应立即进行碾压。如表面水分蒸发较多,明显干燥失水,应在其表面喷洒适量水分,再进行碾压。用平地机摊铺的地段,应用轮胎压路机快速碾压一遍,暴露的潜在不平整再用平地机整平和整形。6.3.8已完成的基床表层应采取措施控制车辆通行,并做好基床表面的保护工作,防止表层扰动破坏。严禁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6.4过渡段施工:6.4.1横向结构物两侧必须对称填筑,在填筑过程中注意作好防排水工作,每层均应做好横向人字坡和纵向排水。6.4.2基坑底面以下部分回填混凝土或者碎石,并保证基坑底部与侧壁之间密实、无虚土。6.4.3水泥级配碎石混合料宜在2h内使用完毕。6.4.4路堑地段回填片石混凝土时,应做好基坑边坡防护,防止发生意外。7.主要材料计划和供应方案、措施7.1计划用料措施31 物资设备管理人员根据施工进度,分阶段编制材料用量计划,按不同阶段所需材料品种、规格、数量、质量要求做好材料供应计划,需要甲方招标采购的,提前向甲方报用料计划,确定供货时间,订好供货合同,自行采购料,最少提前1个月与供货商签订供合同,确定供货时间,确保材料品种、数量、质量满足施工计划需求。7.2先检验后使用措施为防止因材料质量不合格,需等有合格料而影响工期,所有材料一是提前准备,二是进场前先试验或检验,合格后进场,防止使用前才发现不合格而影响工期。7.3材料储备为保证施工高峰期工程材料满足工程需要,在拌和站建立水泥库和土存储场,材料的储备量按照施工高峰期7天的用量进行储备。7.4施工材料供应计划根据施工安排及进度计划,主要材料采取由局指挥部统一招标采购,统一调配提前组织,分批次进场。8.路基沉降观测施工工艺路基沉降观测按设计要求进行。深层沉降监测、加筋(土工格栅)变形和应力监测按不同的地质地貌单元,选择有代表性地基类型工点进行;在一般路基地段,监测点布置于路基基底和基床底层顶面;软土及松软土路基填筑时,沿线纵向每隔20~50m在距坡脚2m处设置位移边桩。路基沉降观测施工工艺流程图。未超填选择观测断面埋设测点填土压实位移及沉降观测计算位移及沉降速率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推算预留沉降量暂停填筑超填31 8.1沉降观测控制标准路堤中线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1.0cm,坡脚水平位移速率每昼夜≯0.5cm,如果超出此限应立即停止填筑,待观测值恢复到限界值以下再进行填筑,填筑速率以水平位移控制为主。8.2监测测试项目以路基中心沉降监测为重点,其他包括路基面位移监测、基底沉降位移监测、路堤本体沉降监测、深厚层第四系地层的深层沉降监测,另外还有软土或松软土地段的边桩位移监测等。(1)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堤地段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点。每个监测断面共3个点。采用监测桩方式,路基成形后设置。路堑地段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点。每个监测断面共3个点。采用监测桩(φ40钢钎)方式,路基成形后设置。路堑地段主要指:厚层地质、全风化层路堑;浅挖路堑(挖深≤3m)。(2)路堤基底沉降监测路堤填筑前,分别于路堤基底地面的线路中线、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点,每个监测断面共3个测点。测试设备可为沉降板或预埋单点沉降计。在试验段路基加密。(3)路堤基底全断面沉降监测试验段路基全断面沉降监测可采用剖面沉降仪进行。监测设备选用水平测斜仪,以满足测试精度要求。(4)地基深层沉降监测土层、全风化层厚度≥10m(软土、松软土厚度大于6m)地基,一般每隔50m设置一处深层沉降监测断面,过渡段路基必须设置。采用串联式分层沉降仪,每断面设1个,于路堤中心地基中设置。(5)软土地基水平位移监测软土、松软土路基地段,沿线路纵向每隔30m~50m在坡脚外2m处设置边桩进行水平位移监测,以控制软土地段的填土速率。每监测断面设3个测点。31 8.3测量的精度及频度观测频率应与位移速率相适应,位移越小,观测频率也可减慢,反之位移越大,观测频率越要加快。当位移曲线骤然变大时,更要跟踪观测,分析原因,并考虑是否需要采取措施。测量精度一般应达到二级水准测量标准;测量频度:在路堤填筑期间,应每天监测一次,各种原因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监测一次,以后每3天测试一次。填筑施工完成后,前15天内每3天监测一次,第15~30天每星期监测一次,第30~90天每15天监测一次,以后每个月监测一次。雨后应加密监测。8.4具体监测类型和方法(1)一般路堤地段沉降监测一般路堤地段沉降监测见表8.4-1。表8.4-1一般路堤地段沉降监测顺序监测类型监测仪器单位数量适合条件1路基面沉降监测监测桩3个/断面一般路堤地段指地基土良好,无下卧软层,无复合地基处理地段2路堤基底沉降监测沉降板3个/断面(2)一般软弱土地基路堤地段沉降监测一般软弱土地基路堤地段沉降监测见表8.4-2。表8.4-2一般软弱土地基路堤地段沉降监测表顺序监测类型监测仪器单位数量适合条件1路基面沉降监测监测桩3个/断面软土、松软土地基≤6.0m;可塑状的第四系黏性土≤6.0m;砂类土、岩石风化层≤8.0m地段。2路堤基底沉降监测沉降板3个/断面3软土水平位移监测边桩3个/断面软土,松软土地段设置(3)深厚覆盖层地基地段沉降监测深厚覆盖层地基地段沉降监测见表8.4-3。表8.4-3深厚覆盖层地基地段沉降监测表31 顺序监测类型监测仪器单位数量适合条件1路基面沉降监测监测桩3个/断面软土、松软土地基>6.0m;厚层的可塑状的第四系黏性土>6.0m;厚层砂类土、路堤地段。2路堤基底沉降监测沉降板3个/断面3水平位移监测边桩(监测桩)3个/断面4地基深层沉降监测串联式分层沉降仪1个/断面(4)低填浅挖路基地段沉降监测低填浅挖路基地段沉降监测见表8.4-4。表8.4-4低填浅挖路基地段沉降监测表监测类型监测仪器单位数量适合条件路基面位移监测监测桩3个/断面路基填土高小于3m以及极软岩路堑地段。(5)过渡段路基位移监测过渡段路基位移监测见表8.4-5。表8.4-5过渡段路基位移监测表监测类型监测仪器单位数量适合条件A-D类监测类型之一过渡段路基的沉降监测可根据具体的地基条件,选择A-D类监测类型之一,同时每个过渡段沿纵向对沉降差进行监测。过渡段沉降差监测路基面监测桩3~5个/断面(6)路堑地段路基面变形监测路堑地段路基面变形监测见表8.4-6。表8.4-6路堑地段路基面变形监测表监测类型监测仪器单位数量适合条件路基面位移监测监测桩3个/断面厚层土质,风化软岩路堑。8.5路基工后沉降的评价路基沉降观测及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推算工后沉降值,确定轨下基础的施工时间。31 路堤建成后发生的变形、沉降主要有:路堤在列车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变形;路堤本体在自重作用下的压密沉降;支承路基的地基压密沉降。路堤填土的压密沉降主要通过压实密度来控制。路堤填土压实沉降量一般在路堤竣工之后一年左右完成。因此控制路堤沉降主要是控制地基的工后沉降。路堤建成后,松软地基不仅沉降量大而且需延续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沉降过程:为了分析沉降过程,计算采用一维固结理论编制的电算程序得到瞬时加载的沉降—时间曲线,按加载过程采用实际填筑高度—时间关系进行修正,由修正后的曲线预估工后沉降及其完成所需的时间。沉降分析、预测采用半经验半理论模式,根据实测资料不断调整计算参数、模型,使预测与实测尽量吻合,使推算的工后沉降满足要求。路基施工至设计标高后,先持续监测不少于6个月的时间,根据监测数据,绘制“时间—填土高—沉降量”曲线,按实测沉降推算法或沉降的反演分析法,分析并推算总沉降量、工后沉降值以及后期沉降速率,并初步分析推测最终沉降完成时间,确定轨下基础施工时间。经检算当路基沉降不满足要求时,进行地基加固处理。按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挖除换填、强夯、排水固结、堆载预压、碎石桩、旋喷桩、CFG桩等。路基沉降观测及评价框图见图8.5-131 路基工后沉降控制设计满足要求:沉降理论计算、数值分析与沉降预测施工质量严格控制施工工艺与质量检验,Evd、EV2、K30、K、n等现场观测与分析科研攻关小组专家组分层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土压力观测水位观测桩基观测地基承载力观测观测数据整理分析、修正并获得主要参数,画出实测沉降曲线并与理论计算沉降曲线比较实测曲线与计算曲线吻合实测曲线与计算曲线不吻合,实测值大于计算值继续观测并推算沉降趋势和估算工后沉降值确认计算无误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堆载预压、注浆加固、桩板结构等,继续观测并估算工后沉降值在计划工期内工后沉降满足铺设无碴轨道的要求继续观测直至继续观测直至获取更多的参数,为优化设计、完善施工和验证、修改沉降计算模型提供参考长期观测图8.5-1路基沉降观测及评价框图31 9创优规划、质量保证体系和措施9.1创优目标⑴达到承诺的质量目标,同时响应客运专线工程全线质量创优规划要求,坚决服从业主及建设单位安排。⑵本工程争创客运专线优质样板工程,公司优质工程。⑶工地现场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工地要求。9.2.质量目标管理制度根据本工程的总体质量目标进行量化分解,落实到每个分部分项工程、每一个施工环节和施工工序等,并逐级落实到相关部室、施工队、施工班组、作业人员,一级包一级,一级保一级,逐级签订包保责任状,使得质量管理工作标准化、程序化,确保总体质量目标的实现。31 质量保证体系组织保证管理制度保证施工质量保证思想保证质量检查保证经济保证项目经理负责制健全职能机构思想政治工作施工织设计方针目标制度经济责任制质量信息管理保证质量信息反馈网络TQC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熟练技术规范原材料、设备质量保证施工调度组织施工机械、仪器、设备保证项目经理部各部室负责人质量竞赛提高质量竞赛管理水平、企业素质检验批检查分项工程质量检查单位工程质量检查分部工程质量检查质量评定工艺保证人员素质、技术保证检验测试材料设备质量保证制度保证各施工队负责人工班长项目部质量领导小组工区施工队质检员工班组质检员全员奖惩制度岗位责任技术责任信息反馈TQC领导小组下达目标各项目部负责人制定对策及措施落实目标工班或个人限定完成时间及工程量基本奖金包干岗位责任制奖惩制度质量责任考核实行奖罚经济兑现质量信息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质检单位监理单位信息管理员信息传递员项目指挥长信息反馈信息反馈制度生长过程施工单位优质工程图9.2-1质量保证体系框图31 10.安全保证措施10.1.安全目标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完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以确保施工安全为重点,消灭行车险性以上、人身重伤以上、机械大事故等安全责任事故,无重大塌方坠落事故、无等级火灾事故、无爆炸事故、无爆炸品丢失事故,员工因工轻伤率控制在2‰以内。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工地。10.2.安全保证体系10.2.1.安全管理机构为加强安全领导,进行系统化、网络化管理,成立现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工区长任组长,副区长、总工程师、党工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安质室全体人员为组员。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办法和奖惩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的安全工作职责。各级各类人员各负其责,定期检查、考核,奖惩兑现。引入竞争机制,把安全生产纳入承包内容,与业主签订安全生产协议,与施工队逐级签订安全生产包保责任状,做到上对下一级包一级,下对上一级保一级。主管必须先管安全,明确分工,责任到人。10.2.2.安全保证体系框图建立完整的安全保证体系,见图10.2-1。31 消灭施工安全等级事故的安全保证体系技术保证组织保证制度保证经济保证安全技术措施安全领导小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奖罚制度安全质量部安全检查和奖罚制度安全施工方案审批制度安全规则教育队安全生产小组实现安全目标工班安全检查员经济兑现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各项安全预案安全岗位责任制度图10.2-1安全保证体系框图10.2.3.安全保障措施10.2.3.1.安全保障管理措施10.2.3.1.1.安全管理制度必须遵守当地和所有适用本工程的安全规定,采取预防措施消除现场安全隐患,负责在现场所有人员的安全,在完工和规定移交前提供围栏、照明、保卫、看守。因实施工程,占用人使用和对其保护,为公众及邻近土地的所有人,提供可能需要的任何临时工程(包括道路、人行道、防护物和围拦等)。10.2.3.1.2.安全责任追究制度31 强化施工现场管理,建立安全责任追究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做到突出重点,分批落实,规范施工,注重实效。安全责任人全部签订责任状,并按单位的规章制度及相关法规实行安全责任终身制。10.2.3.1.3.安全教育组织上场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规定》、《铁路施工技术安全规则》等有关施工安全的法律、法规、规定,对全体现场职工进行主人翁责任感和安全第一的教育、本职工作安全基本知识技能安全教育、操作规程、排除险情和应急措施的教育、遵守规章制度和岗位作业标准教育。10.2.3.1.4.进入施工现场安全教育施工现场制作安全宣传栏和警示标志,配齐安全防护用品。对全体职工进行安全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熟悉和遵守有关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进行安全考试。对进入施工现场人员要交代安全注意事项,穿戴安全防护用品。10.2.3.1.5.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对从事高空等作业的人员、各种机械的操作人员和机动车辆驾驶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并经专业培训和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10.2.3.1.6.安全生产的经常性教育现场安全领导小组坚持开展安全活动,认真贯彻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安全制度,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进行岗前培训,加强工前、工间和工后安全教育。对各类人员的安全教育每年不少于50学时。10.2.3.1.7.安全检查建立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做到班组日查,队周总结,项目部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教育和检查评比,使警钟常鸣,常抓不懈。为保证安全规定及措施的落实,建立安全检查程序见图10.2-2。31 图10.2-2安全检查程序框图10.2.3.2.专项安全技术措施专项安全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用电、机械,各施工单位应按相关安全技术规程进行作业,严禁违章指挥、违章操作。⑴施工现场安全技术措施以建设安全标准工地为载体,强化施工现场作业控制。各施工队结合本队施工的内容,制订出各自的施工安全标准。现场安全管理瞄准施工的交叉作业的管理、运输、运架梁、安全用电和消防安全等重点主攻方面,按照铁路施工有关施工技术安全规则执行。在运输过程中,布置好汽车与施工人员的行走路线,杜绝施工人员与各种施工车辆碰撞而造成受伤、亡人事件。31 施工工地平整,经常保持排水畅通,工地内的各种道路平整、坚实,保持畅通,且有照明设施。施工现场设置安全警示标志,设置安全生产宣传栏。在重点作业场所、危险区、主要通道设立“五牌一图”,即:工程告示牌、安全生产记录牌、防火须知牌、安全无事故记录牌、工地主要管理人员名牌和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现场设立安全标志,危险区必须悬挂“危险”、“禁止通行”等标识。⑵安全用电措施加强现场用电管理。生产、生活用电按照有关规定架设线路、建立变电站和安装变压器级配电盘。电工由经过专业培训、取得上岗证并有丰富管电经验的人员组成。设置好断电和灭火装置、消防器材。在高压线下作业或堆放物料,搭设临时设施,停放机械设备,起重作业,都严格按规定的高度和范围进行。严禁乱拉电线和私接电器设备,非专业电工不得从事电工作业。⑶施工机械安全保障措施物资设备部对工地所有机械统一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消除不安全的因素。各种机械设备均制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认真检查落实情况。工作前对机械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离开机械设备时,按规定将机械平稳停放在安全位置,并将驾驶室锁好,或将电器设备的控制箱拉闸上锁。严禁无证驾驶及酒后驾驶。非机动机械需持操作证操作机械。各种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经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培训,考试合格后持有效证件上岗。定期检查机械设备的安全保护装置和安全指示装置,以确保以上两种装置的齐全、灵敏、可靠。机械操作人员必须听从施工人员的正确指挥,精心操作。但对施工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和可能引起危险事故的指挥,操作人员有权拒绝执行,并及时向工地负责人反映。加强工程机械和车辆的检查维修,对驾驶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严禁违章开车,杜绝交通事故的发生。10.2.3.3.安全预案领导机构及职责⑴安全预案领导机构31 针对可能发生险情,项目部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主管安全的项目副经理和项目总工为副组长。上场后由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会同安全管理部门编制火灾及爆炸、起重作业掉梁和架桥机倾覆、坍塌、机械、急性作业中毒等安全事故和洪水等自然灾害救援预案,并交由业主及监理工程师审定。工区长:郝文朝副区长:王宝国安全员调度:王伟华安全总监:刘广亲总工:穆成鹏安全领导小组组织机构10.2.3.4.突发事故报告、应急措施及处理10.2.3.4.1.突发事故报告⑴事故报告与报警施工中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后,施工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和专业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报告,火灾事故同时向119报警。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初步判断事故发生的原因,采取了哪些措施及现场控制情况,所需的专业人员和抢险设备、器材、交通路线、联系电话、联系人姓名等。⑵应急程序①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向上级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汇报事故情况以及救援情况。②事故发生初期,现场人员采取积极自救、互救措施,防止事故扩大,指派专人负责引导指挥人员及各专业队伍进入事故现场。③指挥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了解现场情况及事故的性质,确定警戒区域和事故应急救援具体实施方案,布置各专业救援队任务。④31 各专业咨询人员到达现场后,迅速对事故情况作出判断,提出处置实施办法和防范措施;事故得到控制后,参与事故调查及提出整改措施。⑤救援队伍到达现场后,按照应急救援小组安排,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按各自的分工开展抢险和救援工作。⑥施工队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因抢救伤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时,必须及时做出标志、摄影、拍照、详细纪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并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等。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