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5.00 KB
- 55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前言近十年来,我国和我省高速公路建设迅猛发展,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及交通安全设施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施工期间暴露的质量问题仍然不少,质量通病也未得到有效遏制。实践表明,亟须推行标准化施工,以促进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及交通安全设施工程质量的全面和稳步提高。为此,我部特组织编制了本指南。福建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及交通安全设施工程施工标准化指南是在现行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及交通安全设施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相关标准、规范基础上,总结我省多年来路面及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实践经验编制而成的。该指南着重从工序、技术、工艺和管理的角度对现行标准、规范做进一步补充,旨在消除质量通病,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实现沥青路面及交通安全设施工程施工标准化,确保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及交通安全设施工程质量。为使其更符合高速公路建设实际和更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我省高速公路各参建单位必须认真执行本指南。希望各单位在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反馈我部,以便修订时参考。
1总则1.1目的及适用范围1.2编制依据1.3章节划分2施工准备2.1施工场地规划2.2三通一平建设2.3驻地建设2.4拌和场2.5技术资料准备2.6作业条件准备3碎石的采备3.1料场作业3.2片石的开采3.3碎石的生产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4.1一般规定4.2材料要求4.3混合料组成设计4.4铺筑试验路段4.5施工工艺4.6质量管理及检查验收5级配碎石垫层、底基层、基层5.1一般规定5.2材料要求5.3混合料组成设计5.4铺筑试验路段5.3施工工艺5.4质量管理及检查验收6透层、粘层与下封层6.1透层、粘层6.2下封层7热拌料沥青混合料路面
7.1一般规定7.2材料要求7.3配合比设计7.4铺筑试验路段7.5施工工序7.6质量管理及检查验收8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工程8.1一般规定8.2施工工序8.3质量管理及检查验收9交通安全设施工程9.1道路交通标志9.2交通标线、突起路标9.3护栏9.5视线诱导设施9.6防眩设施
1总则1.1目的及适用范围1.1.1目的为总结我省高速公路路面及交通安全设施工程建设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规范路面及交通安全设施施工的各项工序操作,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实现全省路面及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标准化,克服质量通病,促进高速公路路面及交通安全设施施工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在现行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编写本指南。1.1.2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我省所有新建、在建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含连接线)路面及交通安全设施工程建设。1.2编制依据1.2.1交通部公路路面及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施工规范、验收标准等。1.2.2省高指提出的“一流的材料,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的要求及其有关施工管理、技术文件。1.2.3本行业通行的和先进的工艺和管理方法。1.3章节划分1.3.1本指南共九章,分为总则,施工准备,碎石的开采与生产,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级配碎石垫层、底基层、基层,透层、粘层与下封层,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工程,交通安全设施工程。
2施工准备2.1施工场地规划2.1.1承包人进场后应立即进行现场考察,收集气象、水文及地质等资料,结合工程的主要分项及特点,调查沿线料源的分布和交通条件,落实水泥稳定层拌和场以及沥青砼拌和场的具体位置、平面布置、占地面积以及各拌和场变压器的安装位置与容量等工作,并汇编调查报告报请监理工程师审批,指导项目部施工决策和进行施工场地规划。2.1.2施工现场布置1、在施工期间,承包人应在施工路段起终点、拌和楼、片石开采及破碎加工点等显著位置悬挂安全文明生产、质量管理、廉政建设等标牌标语。(1)工程简介牌:对工程的概况作一简要介绍。(2)安全质量保证牌:明确对该项工程的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3)施工场地布置牌:采用电脑绘制,对施工现场的布置采用图示表达,注明位置、面积、功能。(4)创优规划标识牌:主要明确该工程的创优目标及创优措施。(5)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牌:主要明确各工序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6)廉政监督牌:主要明确廉政制度、廉政领导小组、廉政监督小组和廉政监督电话等。(7)工程责任人标识牌:明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项目总工、质检工程师、分项工程负责人、质检员,现场监理工程师、监理员。(8)各种标识牌按矩形定制,采用白底蓝字。其中安全质量保证牌和廉政监督牌按1.5m×3m,其余按1.2m×2m定做。2、现场必须设置宣传栏,并及时反映现场安全情况。3、项目部应根据季节特点,做好“防汛抗台”工作,并落实好各类临时设施预防倒塌的措施。4、现场机械设备布置有序,必要时应悬挂安全操作规程,白底黑字。5、现场各种防火、防高空坠落、安全帽等安全标识牌按国家有关规定统一制作,悬挂于工地醒目位置。6、现场的周转材料、半成品材料的堆放严格按照有关材料堆放的规定进行,并按照0.4m×0.3m牌面,采用白底蓝字,分材料名称、产地、规格型号、生产日期、出产批号、进场日期、检验状态、进场数量、使用单位等进行标识。2.2三通一平建设
2.2.1施工便道、便桥1、施工便道、便桥的技术质量要求(1)施工便道路基宽度不小于4.5m,路面宽度不小于3.5m,曲线或地形复杂地段应适当加宽。视地形条件和视距要求,不大于400m设置一处错车道。错车道路基宽度不小于6.5m,路面宽度不小于5.5m,长度不小于20m。(2)土质路基地段便道建议基层为不小于20cm厚的片(碎)石垫层,其面层为8cm的泥结碎石面层。挖方石质地段便道表面用泥结碎石找平。(3)便道的两侧应设置排水沟。(4)便道急弯、陡坡地段设置安全护栏和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岔路口设置方向指示牌。(5)便桥应满足载重和排洪要求,汽车便桥桥面宽度不小于3.5m,设置防护栏杆和超限标牌。2、施工期间应指派专人负责对施工便道的日常检查和养护,做到雨天不泥泞,晴天不扬尘。3、各施工便道从起点起依序编号,设便道标识牌于路口处,标识牌按0.8m×0.6m尺寸制作,蓝底白字,标明便道序号、方向(通往××)、陡弯段里程、注意安全驾驶等内容。4、利用地方道路作为施工便道,承包人应提前与有关部门签订好协议,待工程完工后按照协议进行补偿或修复。5、工程完工后,承包人应将施工便道及便桥予以拆除。当地部门要求保留时,要与相关部门签订好协议,否则应予以复耕或对河道进行清理。2.2.2施工临时用电1、承包人申请用电应包括以下内容:临时用电负荷的计算;临时用电线路的平面布置图;临时用电的安全使用方案;临时用电的安全组织机构。按实际情况具体编制标段工程《外供电力需求计划表》2、引入工地的电力线路的架设和变压器的安装应严格按照电力施工的有关规范和要求进行施工。线路原则上应在施工便道或通道的一侧临空架设,架设高度必须符合安全要求。3、项目部应配有专职电工若干名,负责与地方供电部门的协调联系,对本标段施工用电进行统一管理,以及对各种用电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管理。4、各拌和场、碎石加工点的配电箱一律采用铁制,分大小两种,大型配电箱尺寸不小于1.0m×0.8m×
0.2m,内设各个分线闸刀、漏电保护器、电表等相关设备,必须建立配电房封闭管理,坚持一机一闸用电。小型配电箱采用当地电力部门统一农用配电箱。变压器和配电箱等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5、根据标段工程用电的特点,以及沿线的供电情况,确定工程用电的新接电源、自备电源组合方式。安装适当容量的变压器,以供拌和站及碎石加工用电。6、所有动力设备应有可靠的接地保护和防雷措施。2.2.3施工临时用水1、一般承包人应在进场后15天内完成对施工现场(周围)的水源进行调查,必要时要进行水质检测。2、根据项目工程的大小,并结合水稳、沥青等拌和场的设置位置,计算项目的生产、生活及消防等用水量,合理地提出施工用水计划。3、必要时应独立安设用水专线或打井,与居民生活用水分开。4、设置足够的蓄水池,蓄水池应加盖并有安全警示标志,防止人员进入。2.2.4场地平整1、施工场地平整主要有:生活区、拌和场、堆料场、预制场、碎石加工场、弃土(渣)场等,根据合同要求或实际需求,在进出拌和场不少于30米内铺筑宽3.5m、厚0.15m的砼硬化施工便道。2、施工场地平整工作应一次到位,做好防洪排水设施,所有清表、弃土(渣)应规范堆弃,必要时应对场地挖方处进行修整、喷洒草籽等防护处理。2.3驻地建设2.3.1承包人自接到中标通知书后56天以内或按合同谈判会议纪要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驻地建设。2.3.2项目经理部1、项目经理部应有适当的办公场所,其会议室应能容纳至少30人开会的需要,内贴工程简介、组织机构框图、施工总平面布置图、施工总体计划表、施工形象进度图、质量目标、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廉政制度、晴雨表、施工计划网络图等。会议室还应有1m2左右的写字板。2、项目经理部机构设置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设置应符合合同有关项目机构设置的要求,确保本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和投资等各项目标得以顺利实现。项目部各机构门前悬挂岗位牌,其岗位职责及工作制度一律上墙,主要包括:(1)项目经理室:施工总体形象进度图、年度计划进度曲线和实际对比图、项目经理职责等。
(2)工程技术部门:施工形象进度图、施工总体计划表及施工计划网络图、岗位职责等。(3)安全质量监控部门: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各级安全质量人员的岗位职责等。(4)物资设备部门:物资材料的进货、检验、发放流程图、设备管理的动态图、岗位职责等。(5)计划财务部门:负责工程款的支付、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与核算、项目的资金流转和走向、项目部其他财务部门的帐目往来等。3、项目部应做好以下规章制度的建立:(1)施工计划管理制度:确保合同工期的顺利实现。(2)技术管理制度:技术责任制、设计文件审查制、技术交底制等。(3)工程成本管理制度:保证工程投资的顺利进行。(4)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施工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进行,要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检查教育及事故处理报告制、安全设施、设备的检查验收制等。(5)物资采购与发放制度:保证建设物资的顺利供应。(6)试验检测管理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在受控状态下进行。4、项目部主要人员的有关要求(1)项目部主要人员的资质、数量应与投标承诺相一致。项目经理、总工、试验室主任等主要管理人员应保持稳定,若需更换,应按规定程序报业主批准。(2)项目管理人员因故离岗应按合同文件要求办理请假手续,特殊工种人员须持证上岗。(3)项目部应设有专职档案员,档案员必须要由工程类技术员以上的专业技术员担任,各种技术资料应填写规范、及时准确、手续完备、分类清晰、查阅方便,文件资料的编制整理应符合交通部有关竣工文件的编制办法的要求。2.3.3办公室、住房及生活区1、按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布置生产、生活设施。2、在中心驻地区域内,建造现场办公室和供所有人员的住房和生活区。3、应配置与工程规模相适应的现场办公设备(包括微机联网所需的机型及软件)、测量仪器、试验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4、绿化、美化生产、生活营地。消防、安全设施应齐全到位;并处理好临时雨水、污水排放,以防止污染环境。2.3.4资料档案室1、资料档案室应不小于20m2,所有档案资料宜保存在专用金属柜内,专人负责收发。2、资料档案室应能防潮、防火、通风,配备消防设备。
2.3.5工地试验室1、工地中心试验室应设置在沥青混合料拌和场附近,并应在水泥稳定碎石拌和场及碎石加工场建立分部试验室。2、仪器设备在合同规定的天数内必须到位,并完成安装、调试、标定和临时资质申请。3、试验室各室面积:水泥室、沥青室、办公室、标养室不小于20m2,水泥稳定料室、沥青混合料室、集料室不小于30m2。4、所有试验检测人员都必须经过试验检测培训取得上岗证,并保持稳定,不得随意更换。5、试验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组织机构框图、岗位责任制、试验检测工作程序、主要仪器操作规定、试验室管理制度、检验质量保证制度、试验记录报告填写制度、取制样及样品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等)上墙。6、各种试验资料应及时整理,做到填写完整、签字齐全、文字简洁、字迹清晰、数据准确、结论正确,并要妥善保管。2.3.6医疗卫生与消防设施1、工地医疗(1)工程实施期间,应负责为工地人员提供必要的医疗和急救服务。(2)为工地聘请有行医资格的、在卫生保健与急救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务人员。(3)配备的医疗设施(包括房间、器械、药品、急救车辆等)应取得当地医疗卫生管理部门的批准。(4)应就有关供水、环境卫生、垃圾与污水处理以及工人健康等方面的有关问题,取得并遵从有关医疗卫生防疫和管理部门的意见。2、防火工程施工期间,应按当地消防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配置消防器材,并设专人负责对工地人员进行防火知识教育。2.3.7其他建设1、车间与工作场地(1)为了对本工程使用的所有施工机械进行养护、检修或改进以及对工程材料(如钢筋、钢板等)的再加工,车间必须要有相适应的加工设备。(2)施工机械停放场,应保持整洁和便于工人操作,并保证出入通道畅通。2、仓库、贮料场
仓库区的规模和组成应能为贮存材料、燃料、备料及其他物件提供足够的面积,所贮存的材料及备件数量能保证本工程的需求。仓库及贮料场应保持整洁,地面应硬化,不同材料应设标志分别堆放,灰粉状材料应建库房储存,不能简易遮盖。2.4拌和场2.4.1拌和场应合理划分为生活区、拌和作业区、石料堆放区、材料库及运输车辆停放区,并设立其平面布置示意图。2.4.2拌和站的场地处理1、拌和场的所有场地必须进行砼硬化处理,要求使用20cm厚片、碎石垫层,12~15cm厚的C15砼作为面层。2、场地硬化按照四周低,中心高的原则进行,排水坡度不应小于1.5%,场地四周应设置排水沟,排水沟底面采用M7.5砂浆进行抹面。3、在场地外侧合适的位置设置沉砂井及污水过滤池,严禁将场内生产废水直接排放。4、拌和场应采用封闭式管理,四周设置围墙,进出场设置大门,并悬挂安全生产标语。2.4.3拌和能力1、水稳拌和采用强制式拌和机,配置四个集料仓和一个水泥仓,自动补水器加水,拌和机性能应保持良好,满足连续施工要求,拌和能力不低于400t/h;沥青混合料拌和采用大型的沥青混合料全自动拌和设备,性能先进,拌和能力应符合投标时的承诺,并至少不低于240t/h。2、拌和楼的计量设备通过有关部门标定后方可投入生产,使用过程中应不定期进行复检,确保计量准确。2.4.4水泥库房1、承包人原则上应使用散装水泥,在不具备使用散装水泥的情况下使用袋装水泥,应建造库房存放。2、水泥库房原则上采用钢材、砖石等材料搭设,周围封闭,顶蓬为石棉瓦或油毛毡等防水耐晒材料,四周做好排水沟,确保库房不漏水。3、库房尽量靠近拌和楼,地面采用C15砼进行硬化,上铺2层油毡,然后利用方木或砖砌上搭5cm木板,铺设油毡,使水泥储存离地30cm。各个分区的水泥存放应远离四周墙体30cm以上。4、不同品种、库房内不同批次、不同生产日期的水泥应分区堆入,并根据不同的检验状态和结果采用统一的材料标识牌进行标识;库房应设置进库门和出库门,确保水泥的正常循环使用。5、水泥库房内应建立详细的调拨台帐,使物资的使用具有可追溯性。
6、使用散装水泥的拌和站,要设水泥储存罐,根据用量选定水泥罐容量,配合电脑自动输入。2.4.5堆料场1、堆料场地应进行硬化,场地平整,排水通畅,始终保持不翻浆。2、破碎碎石分批堆放,统一规划,不同材料严格分开存放,并设置分隔墙。3、粗集料堆放分层堆垛,每层设置10~15°的倾角,汽车紧密卸料,然后推平。禁止汽车自料堆顶部往下卸料,以减少集料离析。4、沥青面层细集料(石屑和砂)必须搭设遮雨棚,水稳层细集料(石屑和砂)宜搭设遮雨棚。5、所有碎石分批验收,验收合格的的材料方可入仓,料源不同的碎石,分别隔仓堆放,不可相互混合。2.5技术资料准备2.5.1在开工前,应对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和现场核对,并熟悉设计文件内容,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请设计单位解决,并做好设计技术交底。2.5.2完成试验室临时资质申报和材料的招标工作、项目质量计划、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及报批。2.5.3承包人接桩后,应按合同文件要求完成导线、水准点的复测和加密测量工作,并做好各桩点的保护措施直到工程竣工。2.5.4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承包人在签订合同协议书后的28天内完成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编制依据、工程概况、场地布置及临时工程的准备情况、主要施工人员、设备、机构设置、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材料及机械设备的上场供应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单位、分部及分项工程划分、工区划分、主要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安全、文明施工的各项保证体系和措施。选择施工方案应根据工期要求、施工技术力量、安全生产、机械设备、材料、劳动力组合等情况合理确定,并依此编制进度计划。2.5.5单位、分部、分项工程的划分承包人应按照《公路工程质量验收评定标准》(JTGF80/1-2004)的规定,在工程开工前将本项目《单位、分部、分项工程的划分表》书面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批,作为工程内业资料编制的依据之一。2.5.6总体开工报告
开工前应向监理工程师报批,主要内容包括:施工机构、质检体系、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劳动力安排,材料、机械及检测仪器设备进场情况,水电供应,临时设施的修建,施工方案准备情况等。2.5.7分部或分项工程开工报告分部或分项工程开工前14天向监理工程师提交开工报告,其内容包括:施工地段与工程名称;现场负责人名单;施工组织和劳动力安排;材料供应、机械进场等情况;材料试验及质量检查手段;水电供应;临时工程的修建;施工方案进度计划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等。2.6作业条件准备2.6.1材料的采备1、路面施工前应提前做好沥青、抗剥落剂、矿粉、水泥、砂石料、钢筋(材)、交通安全设施等各项材料的招标定购工作,并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制定材料供应计划。2、材料采购应严格按材料招投标程序进行,选择供应能力强、质量合格、价格优惠的供应厂家。3、材料进场前严格进行检查验收和取样送检,试验合格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后方可进料;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现场。2.6.2组织机械设备进场路面前期需进场的机械设备应本着性能优良、配套合理、工效高的原则配备,并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安排,分阶段,分期组织进场,以满足施工需要,并应满足投标承诺。2.6.3组织施工队伍进场路面施工的水稳基层、沥青面层、透层、粘层与下封层、砼附属工程、交通安全设施工程等作业均应安排专业化队伍进行施工,施工前应根据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技术水平等制定详细的劳动力计划,及时组织进场,以满足施工需要。2.6.4材料样品及有关技术条件资料应列入建设档案备查。
3碎石的开采与生产3.1料场作业3.1.1料场在组织开采前应做好材料的相关试验,所有指标满足要求并报监理工程师和业主同意后方可组织开采。3.1.2料场在开采之前应办好所有相关的用地手续及生产许可证。3.1.3料场爆破作业应取得当地公安机关的批准,特殊工种人员应持证上岗。炸药库的位置与设计、炸药运输方法、炸药的管理使用以及防止事故所采取的预防措施等,都应符合国家的法定规章。3.1.4料场应剥去覆盖层,清除杂草和其他杂质后始得开采。弃土应在指定的地点处理。3.1.5材料开采完毕后,应进行清理,防止水土流失,并符合环境保护部门的有关要求。3.2片石的开采质量3.2.1应尽量减少片石开采点,以防品种杂乱、质量参差不齐。3.2.2生产碎石用的原石不得含有土块、杂物。3.2.3所开采的片石、路基弃方片石、隧道洞渣均采用挖掘机装车,选择合格、干净的片石。不干净的片石或洞渣应经过高压水冲洗干净后,方可用于破碎,风化石应去除。3.2.4对于沥青路面,不同料场来的片石不得混杂破碎。3.3碎石的生产质量3.3.1水稳稳定碎石、级配碎石、沥青面层碎石必须采用配有反击式破碎机或圆锥式破碎机的联合筛分设备进行生产。3.3.2破碎筛分设备的工艺流程设计、设备配套必须满足碎石生产的质量要求。3.3.3片石进入破碎机前必须用高压水冲洗以清除片石上的泥土和装载机(或汽车)装料时粘带的泥土等杂物,并从振动喂料机下的废料皮带机排出,从而保证石料的清洁。3.3.4沥青面层碎石和产时,石料破碎场必须配备干式除尘装置,以减少碎石生产的粉尘,保护环境,同时减少集料中的0.075mm颗粒的含量。同时,所有粗集料均应水洗,水洗设备、工序应报监理工程师和业主批准,水洗应采用循环水洗,确保水洗彻底。3.3.5各种碎石均应按照预先定好的不同粒径规格进行筛分。当碎石生产一定数量并规格稳定后要及时开始级配试配工作,及时调整生产工艺,确保生产出来的碎石能配成符合规范级配要求的混合料。3.3.6雨天不得进行碎石生产。
3.3.7碎石生产过程中应加强试验检测,以保证生产的碎石稳定,变异性小,针片状颗粒含量和0.075mm颗粒含量等符合规范要求。
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4.1一般规定4.1.1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应在春末和气温较高季节组织施工,施工期的最低气温应在5℃以上。4.1.2在雨季施工时,应特别注意气候变化,勿使水泥和混合料遭雨淋。降雨时应停止施工,但已经摊铺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应尽快碾压密实并及时覆盖。4.1.3配料必须准确,拌和必须均匀。4.1.4应严格掌握底基层、基层厚度和高程,其路拱横坡应与面层一致。4.1.5应在混合料处于或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直至达到按重型击实试验法确定的要求压实度。底基层要求≥97%,基层要求≥98%。4.1.6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20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规定时,应分层铺筑,每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为10cm,下层应稍厚。严禁用薄层贴补法进行找平。分层铺筑时,每层都要做压实度检验,并应达到规定要求。压实度检测时挖出的坑洞应及时进行有效回填。4.1.7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均应采用集中厂拌法拌制混合料,并用摊铺机摊铺。从加水拌和到碾压终了的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4.1.8水泥稳定碎石分层施工时,在铺筑上层水泥稳定碎石之前,应始终保持下层表面湿润干净。为增加上下层之间的粘结性,在铺筑上层水泥稳定碎石时,宜在下层表面撒少量水泥或水泥浆。4.1.9每一段碾压完成并经压实度检查后,应立即开始养生。除上基层外,其余各层必须采用土工布覆盖养生,养生期间应始终保持表面湿润。上基层应紧接在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高渗透乳化沥青透层油进行养生。对于煤油稀释沥青透层油,则应在上基层用土工布覆盖养生7天后及时进行喷洒。4.2材料要求4.2.1集料1、用于水泥稳定的碎石的压碎值应不大于30%。2、用于底基层时,单个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用于基层时,单个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碎石应预先筛分成3个不同粒级,建议底基层分37.5~19mm、19~9.5mm、9.5~0mm,基层分31.5~19mm、19~9.5mm、9.5~0mm。承包人可根据自己的施工经验,在保证级配稳定的前提下,自行划分碎石生产规格。但碎石生产规格应事先得到监理工程师的批准。各种粒级的超尺寸数量不得超过10%,欠尺寸数量不得超过15%。合成的颗粒组成应符合表4.2.1要求。
水泥稳定碎石的颗粒组成范围表4.2.1结构层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比(%)液限(%)塑性指数37.531.526.5199.54.752.360.60.075底基层10090~10067~9045~6829~5018~388~220~7<28<6基层10090~10072~89-47~6729~4917~358~220~7<28<6注:集料中0.5mm以下细集料有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5%,且塑性指数应小于6;0.5mm以下细集料无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3、当细集料数量不足时,允许掺配一定比例的砂。砂应洁净、坚硬、干燥,无风化、无杂质,符合级配要求。4.2.2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都可用于水泥稳定碎石层。水泥强度等级宜采用32.5级,初凝时间应在3h以上、终凝时间应在4.5h以上。但不得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受潮变质的水泥。4.2.3水水应洁净,不含有害物质。来自可疑水源的水应按照《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要求进行试验。4.3混合料组成设计4.3.1水泥稳定碎石的混合料组成设计应严格按照《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的规定进行。4.3.2各种材料必须在使用前56天选定。承包人应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在监理工程师确认的试验室进行材料的标准试验及混合料组成设计。4.3.3水泥稳定碎石的各项试验应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057)进行。4.3.4水泥稳定碎石的组成设计应根据设计图纸所规定的强度标准,通过试验选取最适宜于稳定的集料,确定必需的水泥剂量和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4.3.5确定各种规格料的掺配比例,使组成级配符合4.2.1条的规定,其中9.5mm、4.75mm、2.36mm的筛孔通过率应尽量接近规定范围的中值。
4.3.6水泥的最小剂量应在满足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同时满足:底基层≥2.5%,基层≥4%。4.3.7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组成设计结果应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批。4.4试验路段4.4.1在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正式开工之前,承包人应在监理工程师批准的地点铺筑长度为100~200米的试验路段。4.4.2在试验路段开始至少14天这前,承包人应提出铺筑试验路段的施工方案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批。施工方案内容包括:试验人员、机械设备、施工工序和施工工艺等详细说明。4.4.3在铺筑试验路段过程中,应做好观察和记录,研究、解决发现的各种问题。4.4.4通过铺筑试验路段,确定以下主要项目:1、用于施工的集料配合比例。2、混合料的松铺系数(摊铺机行走速度、振幅、频率)。3、确定标准施工方法:(1)集料数量的控制;(2)混合料的摊铺方法和机具;(3)合适的拌和机械、拌和方法和拌和时间;(4)混合料含水量的增加和控制方法;(5)控制水泥剂量和拌和均匀性的方法(6)压实机械的选择和组合,压实的顺序、速度和遍数;(7)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机械的协调和配合;(8)密实度的检查方法,初定每作业段的最小检查数量。4、确定每一作业段的合适长度。5、确定一次铺筑的合适厚度。4.4.5试验路段应在监理工程师监督下进行。如果试验路段经监理工程师批准验收,可作为永久工程的一部分,并按合同规定进行计量支付。否则,应移出重做试验路段,费用由承包人自负。4.4.6承包人应根据试验路段所取得的资料与数据,编写试验路总结报告报监理工程师审查批准,并作为正式开工的依据。试验路段确认的压实方法、压实机械类型、工序、压实系数、碾压遍数和压实厚度、最佳含水量等均作为今后施工现场控制的依据。4.5施工工艺4.5.1准备工作面
承包人应在水泥稳定碎石层施工前一天准备好工作面,并报请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对于路基,表面应平整、坚实,具有规定的路拱,没有任何松散的材料和软弱地点;对于水泥稳定碎石层,表面应平整、坚实、干净,具有规定的路拱,没有坑洞、搓板、辙槽以及任何松散材料。4.5.2施工放样承包人应在施工前做好放样工作。恢复中线时,直线段每15~20m设一桩,平曲线段每10~15m设一桩,并在两侧路肩边缘外设指示桩,在指示桩上用明显标记标出水泥稳定碎石层边缘的设计高。要用白灰划出水泥稳定碎石层的边缘线。4.5.3拌和与运输1、在正式拌制混合料前,必须先调试所用的设备,使混合料的颗粒组成和含水量都达到规定的要求。水泥输运量应定期进行标定。2、拌和前应测定各种规格料的含水量,根据含水量、天气情况和运距的长度调整加水量。夏季施工时可先对碎石进行洒水湿润。3、料仓的加料应有足够数量的装载机,以确保拌和楼各仓集料充足并且相互之间数量协调。拌和楼在每天结束使用前应清理干净,检查并进行适当维护,尤其要注意避免水泥结块而堵塞水泥下料口。4、混合料运输应采用大吨位的自卸车,车况应良好,数量应满足运输要求,装料时车辆应前后移动。拌成的混合料应尽快运送到铺筑现场。当摊铺现场距拌和场较远时,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应加覆盖,减少水分损失。在摊铺机前应配备一保熟练的工人指挥自卸车的卸料,以避免自卸车撞击摊铺机。4.5.4摊铺1、待等候的混合料运输车多于5辆后开始摊铺混合料并保持摊铺连续。2、现场摊铺采用两台摊铺机阶梯式联合摊铺作业,两台摊铺机前后相距5~10m,前台摊铺机采用路侧钢丝和设置在路中的导梁控制路面高程,后台摊铺机路侧采用钢丝、路中采用滑靴控制高程和厚度。前后两台摊铺重叠50~100mm,中缝辅以人工修整。内侧一台摊铺机应采用宽度自动伸缩式摊铺机,以适应内侧宽度变化的需要。3、摊铺过程中应根据拌和能力和运输能力确定摊铺速度,避免摊铺机停机待料的情况。4、在摊铺机后面跟随修整小队,对于局部粗细料离析现象,采用细料进行修补,严重部位挖除后用符合要求的混合料填补,挖除深度不小于15cm。4.5.5碾压1、在摊铺、修整后立即用压路机跟在摊铺机后在全宽范围内进行碾压。碾压应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从低到高的原则。
2、碾压程序应按试验路段确认的方法施工。碾压时,应重叠1/2轮宽,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各部分碾压到的次数应尽量相同,两侧应多压2~3遍。压路机压不到的地方用小型平板式振动器施振密实。3、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应保证水泥稳定碎石层表面不受破坏。4、压实后表面做到平整,无轮迹或隆起,不得产生“大波浪”现象。碾压后对边线进行人工拍打,使边坡整齐、密实,坡面平整、不松散。4.5.6接缝处理1、施工中应避免纵向接缝。在不能避免纵向接缝的情况下,纵缝必须垂直相接,在下一幅施工前,将接缝处松散的混合料铲除。2、每天施工结束后要做施工横缝。首先用3m直尺检测端部水泥稳定碎石层的平整度,确定切割的范围并划线,然后沿划出的线将平整度不合格的混合料铲除。在全幅范围内的横缝严禁采用企口缝。4.6质量管理及检查验收4.6.1必须建立、健全工地试验、质量检查及工序间的交接验收等项目制度。试验、检验应做到原始记录齐全,数据真实可靠。4.6.2原材料试验应按照《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表9.2.2规定及招标文件技术规范有关规定进行。4.6.3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项目、频度和质量标准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表9.4.3的要求及招标文件技术规范有关规定。4.6.4施工过程中外形尺寸检查项目、频度和质量标准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表9.4.2的要求和《福建省高速公路质量管理纲要》的规定。4.6.5竣工工程外形的检查项目、频度和质量标准应符合《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表7.7.2的要求。外观方面应做到:表面平整密实、无坑洼、无明显离析,施工接茬平整、稳定。
5级配碎石垫层、底基层、基层5.1一般规定5.1.1配料必须准确,拌和必须均匀。5.1.2应严格掌握垫层、底基层、基层厚度和高程,其路拱横坡应与面层一致。5.1.3应在混合料处于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直至达到按重型击实试验法确定的要求压实度。垫层、底基层要求≥96%,基层要求≥98%。5.1.4级配碎石垫层、底基层、基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20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规定时,应分层铺筑,每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为10cm。严禁用薄层贴补法进行找平。分层铺筑时,每层都要做压实度检验,并应达到规定要求。5.1.5级配碎石垫层、底基层、基层均应采用集中厂拌法拌制混合料,并用摊铺机摊铺。5.2材料要求5.2.1集料1、级配碎石所用石料的压碎值应不大于26%。2、用于垫层、底基层时,单个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用于基层时,单个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碎石应预先筛分成3个不同粒级,建议垫层、底基层分37.5~19mm、19~9.5mm、9.5~0mm,基层分31.5~19mm、19~9.5mm、9.5~0mm。各种粒级的超尺寸数量不得超过10%,欠尺寸数量不得超过15%。合成的颗粒组成应符合表5.2.1的要求,碎石中针片状颗粒的总含量应不超过20%。级配碎石的颗粒组成范围表5.2.1结构层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比(%)液限(%)塑性指数37.531.5199.54.752.360.60.075垫层、底基层10090~10073~8849~6929~5417~378~200~7<28<6基层10085~10052~7429~5417~378~200~7<28<6注:集料中0.5mm以下细集料有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5%,且塑性指数应小于6;0.5mm以下细集料无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可接近高限。3、当细集料数量不足时,允许掺配一定比例的砂。砂应洁净、坚硬、干燥,无风化、无杂质,符合级配要求。
5.2.2水水应洁净,不含有害物质。来自可疑水源的水应按照《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要求进行试验。5.3混合料组成设计5.3.1各种材料必须在使用前56天选定。承包人应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在监理工程师确认的试验室进行材料的标准试验及混合料组成设计。5.3.2承包人应在级配碎石混合料组成设计开始前,首先选取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下列原材料试验:1、颗粒组成分析2、液限和塑性指数3、相对密度4、含水量5、击实试验6、压碎值7、针片状颗粒的含量5.3.3混合料的组成设计步骤1、确定各种规格料的掺配比例,使组成级配符合4.2.1条的规定,并使形成的级配曲线是一根顺滑的曲线。其中9.5mm、4.75mm、2.36mm的筛孔通过率应尽量接近规定范围的中值。2、确定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5.4试验路段5.4.1在级配碎石垫层、底基层、基层正式开工之前,承包人应在监理工程师批准的地点铺筑长度为100~200米的试验路段。5.4.2在试验路段开始至少14天之前,承包人应提出铺筑试验路段的施工方案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批。施工方案内容包括:试验人员、机械设备、施工工序和施工工艺等详细说明。5.4.3在铺筑试验路段过程中,应做好观察和记录,研究、解决发现的各种问题。5.4.4通过铺筑试验路段,确定以下主要项目:1、用于施工的集料配合比例。2、混合料的松铺系数(摊铺机行走速度、振幅、频率)。3、确定标准施工方法:
(1)集料数量的控制;(2)混合料的摊铺方法和机具;(3)合适的拌和机械、拌和方法和拌和时间;(4)混合料含水量的增加和控制方法;(5)压实机械的选择和组合,压实的顺序、速度和遍数;(6)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机械的协调和配合;(7)密实度的检查方法,初定每作业段的最小检查数量。4、确定每一作业段的合适长度。5、确定一次铺筑的合适厚度。5.4.5试验路段应在监理工程师监督下进行。如果试验路段经监理工程师批准验收,可作为永久工程的一部分,并按合同规定进行计量支付。否则,应移出重做试验路段,费用由承包人自负。5.4.6承包人应根据试验路段所取得的资料与数据,编写试验路总结报告报监理工程师审查批准,并作为正式开工的依据。试验路段确认的压实方法、压实机械类型、工序、压实系数、碾压遍数和压实厚度、最佳含水量等均作为今后施工现场控制的依据。5.5施工工艺5.5.1级配碎石除接缝处理与水泥稳定碎石层有所区别外,其余施工工艺参照水泥稳定碎层要求。5.5.2横向接缝处理。靠近摊铺机当天未压实的混合料,可与第二天摊铺的混合料一起碾压,但应注意此部分混合料的含水量。必要时,应人工补充洒水,使其含水量达到规定的要求。5.5.3应避免纵向接缝。在不能避免纵向接缝的情况下,纵缝必须垂直相接,不应斜接。5.5.4级配碎石层施工完成后,应设专人进行交通管制,禁止开放交通,以保护表层不受破坏。同时应尽快开始上覆层的施工。5.6质量管理及检查验收5.6.1必须建立、健全工地试验、质量检查及工序间的交接验收等项目制度。试验、检验应做到原始记录齐全,数据真实可靠。5.6.2原材料试验应按照《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表9.2.2规定及招标文件技术规范有关规定进行。5.6.3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项目、频度和质量标准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表9.4.3的要求及招标文件技术规范有关规定。垫层与底基层要求相同。5.6.4施工过程中外形尺寸检查项目、频度和质量标准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表9.4.2的要求和《福建省高速公路质量管理纲要》的规定。垫层与底基层要求相同。5.6.5竣工工程外形的检查项目、频度和质量标准应符合《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表7.12.2的要求。外观方面应做到:表面平整密实、边线整齐,无松散。
6透层、粘层与下封层6.1透层、粘层6.1.1一般规定1、先用扫帚将基层表面进行全面清扫,再用强力鼓风机将浮尘吹净,必要时用水冲洗。2、气温低于10℃或遇大风或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与粘层沥青。6.1.2材料及设备要求1、材料(1)透层材料主要为高渗透乳化沥青或煤油稀释沥青,其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第4章的要求。采用其它材料时,应报监理工程师批准。透层油的粘度宜通过调节稀释剂的用量或乳化沥青的浓度并经试验确定,以透层油渗透深度大于5mm以上为准。(2)透层油的洒布量应通过试洒确定,不宜超出《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9.1.4要求的范围。(3)粘层沥青材料采用快裂或中裂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也可采用快、中凝液体石油沥青,所使用的基质沥青的种类、标号应采用与面层相同的道路石油沥青。(4)粘层油品种和用量,应根据下卧层的类型通过试洒确定,并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9.2.3的要求。2、设备(1)应配备清刷机、鼓风机等清理设备,确保施工前下承层洁净。(2)透层与粘层沥青洒布应采用配有电脑控制洒布量和导热油保温装置的沥青洒布车喷洒。洒布车应能准确控制沥青洒布量,保证沥青洒布均匀,并能根据路面宽度调节洒布的宽度。沥青洒布必须呈雾状。6.1.3施工工序1、机具的准备。检查沥青喷洒车的使用状况,标定喷洒量。2、基层的清扫。先用强力清刷机将基层表面进行全面清扫,再用强力鼓风机将浮尘吹净,必要时用水冲洗。3、喷洒(1)透层油宜紧接在水稳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高渗透乳化沥青。对于煤油稀释沥青应在养生7天后进行喷洒。(2)透层油用量应按设计的沥青用量采用专用沥青洒布车一次浇洒均匀,当有遗漏时,应用人工补洒。
(3)乳化沥青粘层油宜在当天洒布,待乳化沥青破乳、水分蒸发完成后,紧跟着铺筑沥青层,确保粘层不受污染。(4)喷洒的粘层油必须成均匀雾状,在路面全宽度内均匀分布成一薄层,不得有洒花漏空或成条状,也不得有堆积。喷洒不足的要补洒,喷洒过量处应予刮除。4、养生(1)喷洒透层沥青后严禁车辆通行,对于乳化沥青要有足够的破乳时间,而对于煤油稀释沥青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给养生时间,以便煤油挥发。(2)喷洒粘层油后,严禁运料车外的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并待乳化沥青破乳、水分蒸发完成,或稀释沥青中的稀释剂基本挥发完成后,紧跟着铺筑沥青层,确保粘层不受污染。6.1.4 施工质量1、煤油稀释沥青的制作要均匀,稀释要彻底,并无小块未稀释的沥青存在。2、透层沥青渗透深度应>5㎜,表面透层沥青不应流淌并不得形成沥青油膜。3、当局部地方有多余的透层沥青未渗入基层时应予清除。4、粘层沥青应洒布均匀、适量。6.2下封层6.2.1 一般规定1、下封层宜采用层铺法单层表面处治或稀浆封层法施工。稀浆封层可采用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作结合料。2、下封层的厚度不宜小于6mm,且做到完全密水。3、气温低于10℃或遇大风或即将降雨时不得施工。4、下封层应在下面层施工前一天完成,不宜过早施工,避免造成下封层的二次污染。6.2.2材料及设备要求1、材料(1)层铺法下封层应采用与面层所使用的种类、标号相同的重交石油沥青,沥青的规格和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要求。矿料规格宜采用4.75~9.5mm的预拌(沥青用量0.4~0.6%)碎石,矿料用量宜为(9~10)kg/m2。(2)稀浆封层宜采用细封层和中封层级配,乳化沥青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规范要求。添加剂可分为促凝剂和缓凝剂,其作用主要是加快或减缓乳化沥青在稀浆混合料中的破乳速度,从而调节成浆状态,满足拌和摊铺和开放交通的需要。2、设备
(1)层铺法下封层沥青洒布应采用配有电脑控制洒布量和导热油保温装置的沥青洒布车喷洒。洒布车应能准确控制沥青洒布量,保证沥青洒布均匀,并能根据路面宽度调节洒布的宽度。沥青洒布必须呈雾化。预拌碎石采用配有电脑控制的集料洒布机洒布,碎石碾压采用6~8t轻型压路机。(2)稀浆封层必须使用专用的摊铺机进行摊铺。6.2.3施工工艺及施工质量1、层铺法施工(1)先用扫帚清扫下承层,再用强力鼓风机将浮尘吹净。(2)道路石油沥青洒布量应控制在0.7~1.0kg/m2,4.75~9.5mm粒径的预拌碎石的沥青含量控制在0.4~0.6%。(3)沥青洒布车和集料撒布机联合作业。沥青洒布速度应与集料撒布速度相协调,并应洒布(撒铺)均匀,局部可用人工扫匀集料和嵌缝料。(4)道路石油沥青洒布温度控制在135~165℃。洒布应均匀、不流淌,保证洒布连续性。预拌碎石的出料温度宜为160~170℃,撒布温度不低于150℃。(5)撒布一段集料后,使用6~8t轻型压路机趁热将预拌碎石压入沥青层,从侧向中间进行,碾压速度不超过2Km/h。扫除多余松散颗粒。(6)如存在泛油现象,则必须进行返工处理。(7)沥青油膜均匀,不成堆,不出现空白、缺边现象,横向无明显流淌。(8)集料洒布均匀,无大量重叠、成堆现象,无明显的压碎迹象。(9)施工后不得大量开放交通,限制行车速度不超过20km/h。2、稀浆封层施工(1)透层油施工后要封闭养生,禁止施工车辆通行。(2)摊铺下封层时各矿料的配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3)稀浆封层摊铺作业时控制好车速,摊铺厚度要均匀,左右接缝与前后接缝要平整,禁止出现漏铺和过厚现象。(4)稀浆封层破乳后采用胶轮压路机碾压1~2遍,碾压掌握好时机,过早易出现轮迹和剥落。(5)施工期间必须封闭交通,待干燥成型后方可开放交通,早期行车不得在封层上调头、刹车、起步,以保证封层的完整性。(6)当下封层养生完成后,要开放交通,这样有利于封层的密实度和基层的粘结。(7)稀浆封层铺筑后的表面不得有超粒径拖拉的严重划痕,横向接缝和纵向接缝处不得出现余料堆积或缺料现象,用3米直尺测量接缝处的平整度不得大于6mm。
热拌料沥青混合料路面7.1一般规定7.1.1沥青路面应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实行动态质量管理。7.1.2所有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原始记录、试验检测及计算数据、汇总表格,必须如实记录和保存。对已经采取措施进行返工和补救的项目,可在原始记录和数据上注明,但不得销毁。7.1.3施工前必须检查各种材料的来源和质量。对经招标程序购进的沥青、集料等重要材料,供货单位必须提交最新检测的的正式试验报告。从国外进口的材料应提供该批材料的船运单。7.1.4工程开始前,必须对材料的存放场地、防雨和排水措施进行确认。进场的各种材料的来源、品种、质量应与招标时提供的样品一致,不符要求的材料严禁使用。7.1.5施工前应对沥青拌和楼、摊铺机、压路机等各种施工机械和设备进行调试,对机械设备的配套情况、技术性能、传感器计量精度等进行认真检查、标定,并得到监理的认可。7.1.6正式开工前,各种原材料的试验结果,及据此进行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设计结果,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业主及监理工程师提出正式报告,待取得正式认可后,方可使用。7.1.7沥青面层宜连续施工,避免与可能污染沥青层的其他工序交叉干扰,以杜绝施工和运输污染。中央分隔带的回填土应在沥青层施工前完成。7.2材料要求7.2.1沥青结合料1、道路石油沥青(1)应满足表7.2.1中道路石油沥青70号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及福建省公路项目沥青采购招标文件的技术要求。应测定其相对密度。70号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表7.2.1试验项目技术要求针入度(25℃,5s,100g)(0.1mm)60~70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1.5~+1.0
延度(5cm/min,15℃)不小于(cm)100延度(5cm/min,10℃)不小于(cm)15软化点(环球法)不小于(℃)47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180闪点(COC)不小于(℃)260含蜡量(蒸馏法)不大于(%)2.2密度(15℃)(g/cm3)实测记录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9.5TFOT或RTFOT质量变化不大于(%)±0.8针入度比不小于(%)61延度(10℃)不小于(cm)6(2)沥青必须按品种、标号分开存放。除长期不使用的沥青可放在自然温度下存储外,沥青在储罐中的贮存温度不宜低于130℃,并不高于170℃。桶装沥青应直立堆放,加盖苫布。(3)道路石油沥青在贮运、使用及存放过程中应有良好的防水措施,避免雨水或加热管道蒸气进入沥青中。2、改性沥青(1)应满足表7.2.2中改性沥青I-D级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及福建省公路项目改性沥青采购招标文件的技术要求。应测定其相对密度。并检验改性沥青的热储存特性,要求在使用时满足上述各项技术指标要求。I-D级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表7.2.2试验项目技术指标针入度(25℃,100g,5s)(0.1mm)30~60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
延度(5cm/min,5℃)不小于(cm)20软化点(环球法)不小于(℃)60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闪点(COC)不小于(℃)230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9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弹性恢复(25℃)不小于(%)75TFOT或RTFOT质量变化不大于(%)±1.0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延度(5℃)不小于(cm)15(2)制造改性沥青的基质沥青应与改性剂有良好的配伍性。供应商在提供改性沥青的质量报告时应提供基质沥青的质量检验报告或沥青样品。(3)改性沥青宜在固定式工厂或在现场设厂集中制作,改性沥青的加工温度不宜超过180℃。(4)现场制造的改性沥青宜随配随用,需作短时间保存,或运送到附近的工地时,使用前必须搅拌均匀,在不发生离析的状态下使用。改性沥青制作设备必须设有随机采集样品的取样口,采集的试样宜立即在现场灌模。(5)工厂制作的成品改性沥青到达施工现场后存贮在改性沥青罐中,改性沥青罐中必须加设搅拌设备并进行搅拌,使用前改性沥青必须搅拌均匀。在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取样检验产品质量,发现离析等质量不符要求的改性沥青不得使用。7.2.2矿料1、粗集料高速公路粗集料采用具有足够强度和耐磨性的碎石,其表面应清洁、无风化、无杂质。其质量要求见表7.2.3。高速公路沥青面层粗集料质量要求表7.2.3指标技术要求表面层其他层次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0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表观相对密度2.60~3.00吸水率不大于(%)2.0
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5级4级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51218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软石含量不大于(%)3石料磨光值不小于(%)42注:对于3~5规格的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可不予要求,<0.075mm含量可放宽到3%。2、细集料细集料是指天然砂、人工机制砂和石屑等。质量要求见表7.2.4。细集料的洁净程度,天然砂以小于0.075mm含量的百分数表示,石屑和机制砂以砂当量(适用于0~4.75mm)或亚甲蓝值(适用于0~2.36或0~0.15mm)表示。高速公路沥青面层用细集料质量要求表7.2.4指标技术要求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50坚固性(>0.3mm部分)不大于(%)12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3砂当量不小于(%)60亚甲蓝值不大于(g/kg)25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3、填料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要求干燥,不含泥土,其质量应符合表7.2.5的技术要求。为改善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要求在矿粉中掺加矿粉总量20%的一级消石灰。高速公路沥青用矿粉质量要求表7.2.5指标技术要求表观密度不小于(t/m3)2.50含水量不大于(%)1粒度范围<0.6mm(%)<0.15mm(%)<0.075mm(%)10090~10075~100
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塑性指数<47.3配合比设计7.3.1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严格按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阶段进行。7.3.2目标配合比设计1、目的:目标配合比初步确定可行的级配和沥青用量,确定冷料仓的上料比例。2、依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规定的方法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各项技术指标均应满足要求。福建属于高温多雨地区,所设计的沥青混合料中的粗集料应能形成骨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抗车辙能力。3、设计中混合料的最大理论密度:对于道路石油沥青应采用最大理论密度仪进行测定,理论计算值进行校核;对于改性沥青应采用理论计算方法,实测值进行校核。4、70号沥青的混合料拌和与压实温度按粘温曲线的规定粘度确定。对于改性沥青,应按施工经验及改性沥青供应商提供的参考温度进行综合确定。5、水稳定性检验(1)采用48小时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普通沥青混合料≥80%,改性沥青混合料≥85%。(2)采用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普通沥青混合料≥75%,改性沥青混合料≥80%。6、热稳性评价采用T0717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DS对热稳性评价。要求:普通沥青混合料DS≥1200次/mm改性沥青混合料(1-D区,福建)DS≥3000次/mm7、渗水性能检验采用T0728试验方法,要求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渗水系数不大于120ml/min。8、目标配合设计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1)总说明:包括工程概况、材料性能汇总表、合成级配一览表、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汇总表、最佳用油量的确定、以及其它说明等。(2)附相关材料试验的数据与表格。(3)附混合料试验过程的数据及表格,设计混合料性能检验结果。(4)附中心试验室的配合比检验报告(包括旋转压实检验等)。
9、目标配合比报告的审批施工单位完成的目标配合比报告应在规定期限内向监理工程师及项目业主提出正式报告,并经监理工程师及业主中心试验室复核,取得正式批复后,方可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并作为生产配合比的设计依据。在目标配合比设计过程中省高指可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7.3.3生产配合比的设计1、目的:(1)确定热料仓的筛网尺寸、各料仓的比例。(2)确定混合料的拌和温度及拌和时间。(3)检验混合料的技术指标是否满足要求。(4)检验拌和设备的技术性能是否稳定可靠。2、为了确保料堆集料送料的准确,对沥青拌和楼冷料仓的送料速度与电机转速的关系应进行标定,并根据形成的关系曲线,选定相应的电机转速进行送料。3、根据目标配合比设计确定的各冷料仓比例进行上料,采用试配法使合成级配最大限度地与设计级配相一致。关键筛孔4.75mm、2.36mm与0.075mm的通过率的偏差不得大于1%。4、采用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沥青用量及沥青用量±0.3%对混合料进行试拌,确定适合的拌和温度与拌和时间,并进行马歇尔试验。检验混合料级配组成、沥青含量与马歇尔特性。5、根据试拌结果确定生产配合比的级配及最佳沥青用量。由此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与目标配合比设计的结果的差值不宜大于±0.2%。7.3.4生产配合比的验证拌和机按生产配合比结果进行试拌,并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由此确定生产用的配合比。生产配合比的矿料合成级配中,至少应包括0.075mm、2.36mm、4.75mm及公称最大粒径筛孔的通过率接近优选的工程设计级配范围的中值,并避免在0.3~0.6mm处出现“驼峰”。7.3.5生产配合设计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1、总说明:生产配合比设计的过程的简要介绍及结论,其中至少应包括所确定的热料仓筛网尺寸、各热料仓的比例、混合料的拌和时间及其马歇尔试验的关键数据等;2、附件:相关的试验表格,其中应包括各热料仓的筛分试验、合成级配、马歇尔击实试验、抽提试验、以及水稳定性检验等。3、应附经批准的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可不附材料试验及混合料试验过程数据)。7.3.6生产配合比报告的审批
施工单位完成的生产配合比报告及试验路段铺筑方案应在规定期限内向监理工程师及项目业主提出正式报告,并经监理工程师及业主中心试验室复核,取得正式批复后,方可进行试验路段的铺筑。7.4铺筑试验路段7.4.1试验路段铺筑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项目业主应共同进行技术交底。7.4.2试验路段的长度宜为200~300m,宜选在正线上铺筑。7.4.3试验段的铺筑,应达到如下目的:1、确定大面积施工的标准配合比,必要时可对生产配合比进行适当调整。2、确定合理的施工机械配置,包括机械数量及组合方式。3、确定标准施工方法:(1)摊铺机的摊铺温度、摊铺速度、摊铺宽度、自动找平方式等;(2)压路机的压实顺序、碾压温度、碾压组合方式及压实效果;(3)松铺系数、接缝方法等。4、确定每一作业段的合适长度。7.4.4试验段检验合格后,写出详细的总结报告,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1、总说明:就试验路的全过程进行简要介绍,试验路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推荐的混合料施工温度、摊铺及碾压工艺、松铺系数等,并应有试验路抽检的主要数据。2、附试验表格:混合料的马歇尔试验、抽提试验、所取芯样的试验及试验路的其它相关数据。3、附:经批准的目标配合比及生产配合比试验报告。4、附:中心试验室的试验路抽检报告。7.4.5若试验路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则应查明原因后重新铺筑试验段。若试验段的质量未达到相关的技术标准,则应由施工单位自费予以铲除。7.4.6试验段总结报告报监理工程师及项目业主审批后,方可作为大面积施工的指导方案,并在具备以下完整的技术资料和得到项目业主的开工令后主可进行正式施工:1、总监办对沥青混凝土配合比的批复2、施工单位的试验路总结报告3、中心试验室的试验路抽检报告4、施工单位生产配合比设计报告5、施工单位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6、中心试验室的配合比验证报告7.4.7
对确定的标准配合比,宜再次进行车辙试验和水稳定性检验。以上完整的技术资料应报备省高速公路建设总指挥部。在取得省高指的认可后方可进行大面积的施工。7.4.8注意事项1、经设计确定的标准配合经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2、生产过程中,如遇进场材料发生变化并经检测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马歇尔技术指标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调整配合比,使沥青混合料质量符合要求并保持稳定,必要时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7.5施工工序7.5.1混合料的拌制1、生产沥青混合料要避免对周围环境的污染。2、拌和场应具有完备的排水设施。各种集料必须分隔贮存,细集料场必须设防雨顶棚,料场及场内道路应作硬化处理,严禁泥土污染集料。3、沥青拌和场应有不低于240t/h的拌和能力。冷料仓的数量满足配合比需要,通常不宜少于5~6个。中、下面层拌和应至少使用5个以上热料仓,上面层应至少使用4个以上热料仓。4、集料进场宜在料堆顶部平台卸料,经推土机推平后,铲运机从底部按顺序竖直装料,减小集料离析。5、间歇式拌和机必须配备计算机设备,拌和过程中逐盘采集并打印各个传感器测定的材料用量和沥青混合料拌和量、拌和温度等各种参数。每个台班结束时打印出一个台班的统计量,进行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及铺筑厚度的总量检验。总量检验的数据有异常波动时,应立即停止生产,分析原因。6、沥青混合料的拌和应保证沥青结合料先于矿粉进入搅拌仓。7、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时间由试验确定,普通沥青混合料每盘拌和时间不宜少于45秒(其中干拌时间不少于5~10秒),改性沥青混合料每盘拌和时间宜为60秒左右(其中干拌时间不少于10秒),以使混合料拌和均匀,无花白料。8、在施工过程中,每工作日必须至少取样2次进行混合料检验。9、间歇式拌和机宜备有保温性能好的成品储料仓,贮存过程中混合料温降不得大于10℃,且不能有沥青滴漏。普通沥青混合料的贮存时间不得超过72h;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贮存时间不宜超过24h。7.5.2混合料的运输1、在运料车装载时,采用三次或多次卸料法,以减小混合料发生粗细集料的离析,即第1、2次卸料分别位于车厢两端,第三次卸料位于车厢中部。
2、在运输时,为防混合料粘在车厢底板上,可采取涂刷一薄层油水(柴油:水为1:3)混合液来避免。但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3、每辆自卸车都应具有大小适宜的覆盖篷布,运输时覆盖在车顶上,并覆盖密实,以起到保温、防雨、防污染的作用。4、自卸车要采用大吨位的自卸车,数量应根据运距、拌和能力、摊铺能力及速度确定。一般情况下,摊铺机前的运料车不少于5辆,对一套拌和性能良好的拌和楼,运输车不应少于20辆,以满足拌和设备及摊铺机连续作业为准。要尽量避免停机待料情况。5、运送沥青混合料车辆的车厢底板面及侧板必须清洁,不得沾有有机物质,对不符合温度要求或已经结成团块、已遭雨淋湿的混合料做废弃处理。及时清理车厢内的残余料,保持车厢整洁。运料车进入摊铺现场时,轮胎上不得沾有泥土等可能污染路面的脏物,否则应设水池少洗净轮胎后进入工程现场。7.5.3混合料的摊铺1、沥青中、下面层应采用双机联合作业,两幅搭接位置宜躲开车道的轮迹带,,前后两台摊铺机轨道重叠30~60mm,上下两层的搭接位置宜错开200mm以上,(其中一台摊铺机可以自动调整宽度),两台摊铺机前后的距离一般为10~20m以确保混合料不发生离析和纵向接缝是热接缝。纵向接缝应分别紧挨路面标线两侧。除非监理工程师及业主同意,上面层也应采用双机联合作业,纵向接缝应位于标线处。2、摊铺机开工前应提前0.5~1h预热熨平板不低于120℃。铺筑过程中应选择熨平板的振捣或夯锤压实装置具有适宜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以提高路面的初始压实度。熨平板加宽连接应仔细调节至摊铺的混合料没有明显的离析痕迹。3、摊铺机铺筑下面层宜采用挂线法施工,中、上面层宜采用非接触平衡梁或浮动基准梁装置施工,但在桥头过渡段应采用挂线法施工。在路面狭窄部分、平曲线半径过小的匝道或加宽部分,以及小规模工程不能采用摊铺机铺筑时可用人工摊铺混合料。4、沥青路面不得在气温低于10℃的情况下施工。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最低摊铺温度根据铺筑层厚度、气温、风速及下卧层表面温度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5.2.2条执行,且不得低于规范表5.6.6的要求。5、沥青混合料的摊铺速度控制在2~6m/min为宜,以使其摊铺用料量和拌合机的产量相适应,同时为保证连续摊铺,摊铺机前至少应保证有5辆以上料车在等候卸料。6、弯道超高段,当弯道超高段内合成纵坡较小时,上面层摊铺采用移动路脊法施工,以利于路面排水,具体施工方法如下:
(1)采用移动路脊法施工的路段长度一般不大于100m,路段过长会加大施工难度,过短则会造成行车不适,路面外观差。路脊的横坡,一般应控制在2%左右,以免造成路面变形过大。(2)确定施工板块根据拟采用移动路脊法施工的路段长度,在路段的起始端的两侧取对角线,划分两个板块施工。摊铺方向摊铺方向第一块板(阴影部分为铣刨面)第二块板(阴影部分为人工补齐面)(3)施工机械选择及工艺采用摊铺机和铣刨机配合作业,第一板块施工时,摊铺机根据路面宽度,采用不同宽度多幅摊铺,每幅铺筑均采用钢丝控制标高,每幅在铺至对角线时停止,另起一幅摊铺,直至一个板块全部铺完为止,用铣刨机沿对角线主向进行铣刨,另一幅也采用多幅铺筑,摊铺机不足部分由人工补齐。7.5.4混合料的压实及成型1、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层最大厚度不宜大于100mm。2、沥青路面施工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压路机,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铺筑双车道沥青路面的压路机数量不宜少于5台。施工气温低、风大、碾压层薄时,压路机数量应适当增加,轮胎压路机轮胎外围宜加设围裙保温。3、压路机的碾压温度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5.2.2条的要求,并根据混合料种类、压路机、气温、层厚等情况经试压确定。4、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应分初压、复压和终压。(1)初压。初压应紧跟摊铺机后碾压,并保持较短的初压长度。宜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1~2遍。对摊铺后初始压实度较大,经实践证明采用振动压路机或轮胎压路机直接碾压无严重推移而有良好效果时,可免去初压,直接进入复压工序。(2)复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复压宜优先采用2台25t以上重型的轮胎压路机进行搓揉碾压,碾压的总长度应不超过60~80m,压实遍数应达4~6遍。相邻碾压带应重叠1/3~1/2的碾压轮宽度。对粗集料为主的较大粒径的混合料,宜优先采用振动压路机复压。
(3)终压。终压应紧接在复压后进行,如经复压已无明显轮迹可免去终压。终压可选用双轮钢筒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不宜少于2遍,至无明显轮迹为止。最后用1台钢轮压路机在终压温度以上完成消迹碾压。5、碾压过程注意事项:(1)碾压过程中不得在碾压区内转向、调头、左右移动位置、中途停留、变速或突然刹车。(2)碾压不到之处,用手扶振动压路机振压密实,消除碾压死角。(3)在超高路段施工时,应先从低的一边开始碾压,逐步向高的一边碾压。(4)碾压要做到“紧跟、慢碾、高频、低幅、小水”的方法。沥青路面成功与否碾压是关键,必须控制好碾压过程各工艺环节。(5)路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因改性沥青的特性,改性沥青路面,一般施工三天以后才能开放交通。7.5.5接缝处理1、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应错位1m以上。各层横向接缝均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每天摊铺混合料收工时用3米直尺在碾压好的端头处检查平整度,选择合格的横断面,画上直线,然后用切缝机切出立茬,多余的料弃掉,并清理干净。切割时留下的泥水必须冲洗干净,待干燥后涂刷粘层油。2、接缝处摊铺沥青混合料时,熨平板放到已碾压好的路面上,在路面和熨平板之间应垫钢板,其厚度为压实厚度与虚铺厚度之差。3、横向缝接续施工前应涂刷粘层油并用熨平板预热。4、为了保证横向接缝处的平顺,摊铺后即用三米直尺检查平整度,去高补低,之后用双驱双振(不振动)压路机沿路横向碾压,碾压时压路机的滚筒大部分应在已铺好的路面上,仅有10~15厘米的宽度压到新摊铺的混合料上,然后逐渐移动跨过横向接缝。5、摊铺机采用梯队作业的纵缝严禁产生冷接缝。对于特殊段落不可避免地出现冷接缝时,冷接缝处理方案应报监理工程师批准。7.6质量管理及检查验收7.6.1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管理要重视过程控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项目业主应严格进行施工质量的检查与试验,严把四道质量关,即材料、混合料的设计、混合料的生产、混合料的铺筑,控制三个关键因素,即:混合料的级配、沥青用量、路面空隙率。7.6.2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必须按《福建省高速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办法》规定的检查项目与频率,对各种原材料进行抽样试验,其质量应符合本指南规定的技术要求。
7.6.3沥青拌和厂必须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规定的步骤对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并按规范表11.4.4规定的项目和频度检查沥青混合料产品的质量,如实计算产品的合格率。7.6.4沥青路面铺筑过程中必须随时对铺筑质量进行评定,质量检查的内容、频度、允许差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11.4.5-1的规定。7.6.5施工过程控制的返工标准1、工作面不清洁。在沥青摊铺施工作业中,当监理、业主、中心试验室或省高指任何一方检查发现作业面不清洁,将影响到沥青路面的层间粘结力和耐久性时,则责令当天已施工的全部铲除,重新清理工作面。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2、混合料配合比偏离。当施工单位、监理或中心试验室的混合料抽提试验显示配合比严重偏离标准配合比,则按如下原则处理:(1)当关键筛孔的通过率及沥青用量偏差如下:0.075mm≥±1.5%≤2.36mm≥±4.0%≥4.75mm≥±5.0%沥青用量≥±0.20%,应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将偏差及时纠正,必要时应停工整改。(2)当关键筛孔的通过率及沥青用量偏差如下:0.075mm≥±2.0%≤2.36mm≥±5.0%≥4.75mm≥±6.0%沥青用量≥±0.30%,应立即进行停工整改,查明原因及应返工的范围及长度,及时作返工处理,经监理同意方可继续施工。(3)当关键筛孔的通过率及沥青用量偏差如下:0.075mm≥±2.5%≤2.36mm≥±6.0%≥4.75mm≥±7.0%沥青用量≥±0.35%,应将当天施工沥青面层全部无条件做返工处理,并停工查找原因,直至所采取的措施能确保混合料的配合比得以有效控制,经业主同意方可继续施工。(4)凡是由省高指中心试验室抽检发现上述配合比偏离现象,则整改过程和结果均应向省高指进行书面反馈。7.6.6压实度要求
1、压实度检测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附录E的规定执行。并应满足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7%以上,理论最大密度的93%以上。如果现场空隙率<3%,应查找原因。2、沥青路面的压实度采取重点对碾压工艺进行过程控制,适度钻孔抽检压实度的方法。各方应合作进行钻孔检测,为减少钻孔数量,施工、监理、中心试验室监督随机选点取样,以避免重复钻孔。钻孔后应及时将孔中灰浆捣净,吸净余水,待干燥后用相同的沥青混合料分层填充夯实。7.6.7压实度的动态控制1、当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持续稳定,则可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11.4.7的有关规定进入压实度取芯检验的动态控制。质量的持续稳定是指:(1)抽提结果显示,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及用油量保持稳定;(2)从已施工路段显示,无明显的拉条和离析现象;(3)从取芯检验显示,压实度没有出现离散太大或不合格现象。2、压实度取芯检验以三个试件为一组,取芯频率分为四个等级(以标准四车道的单幅延长米计):A级每3000m取一组,B级每1000m取一组,C级每500m取一组,D级每200m取一组。取芯的位置应在出发前抽取随机数进行确定,不得在现场临时确定。3、当所有试验检测的结果显示其管理措施严格有效、施工质量稳定,压实度持续五个正常工作日稳定并符合要求时,钻孔取芯的控制可提升一级。但应经监理工程师和业主认可,最高的等级为A级。4、当中心试验室抽检结果显示其材料、配合比或压实度任何一项有不合格的现象时,则取芯的控制等级将下降一级。一个合同段在同一层施工过程中若出现三次抽检不合格现象,则该层的压实度取芯不再实行动态控制,全部按D级频率控制。施工过程中钻孔的试件应编号贴上标签予以保存,以备工程交工验收时使用。7.6.8沥青路面的施工应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附录F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实行动态质量管理,并计算平均值、极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以及各项指标的合格率。拌和楼的所有数据必须打印并存档备查。7.6.9公路施工的关键工序或重要部位宜拍摄照片或进行录像,作为实态记录及保存资料的一部分。
8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工程8.1一般规定8.1.1水泥混凝土桥桥面铺筑的沥青铺装层,应满足与混凝土桥面的粘结、防止渗水、抗滑及有较高抵抗振动变形的能力等功能性要求。8.1.2铺装沥青层的下卧层必须符合平整、粗糙、整洁的要求,桥面纵横坡符合要求。8.1.3桥面板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1、桥面板表面必须牢固、结实、无浮浆,不能有钢筋尖锐突出物;2、桥面板板面要求完全干燥。8.2施工工序8.2.1清除施工作业现场作业区及周围的障碍物;8.2.2 水泥混凝土桥面板表面应作铣刨拉毛处理,凿除桥面找平层混凝土浮浆和平整凹凸不平处,清除油污和杂物,用除尘机将桥面灰尘吹除干净。8.2.3桥面伸缩缝临时槽应始终保证密实,不应出现松散、空洞现象。8.2.4桥面防水层采用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施工工序同粘层油施工。8.2.5桥面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同热拌沥青混合料。8.3质量管理及检查验收8.3.1沥青面层的施工碾压宜采用轮胎压路机复压及轻型钢筒式压路机终压的方式,不得采用有可能损坏桥梁的大型振动压路机或重型钢筒式压路机。8.3.2桥面铺装和公路路面的连接部位,应连接平顺,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桥头工后沉降。
9交通工程及安全设施9.1道路交通标志9.1.1施工前提条件1、研究标志的设置位置,考虑标志的易识别性。2、研究道路的几何线形、交通流量、流向和交通组成、道路沿线设施等对标志设置位置的影响。3、有关技术文件和施工方案编制已完成并经审核批准。4、施工技术人员与工人已全部到位,并进行技术交底,明确了质量、安全文明、工期、环保等要求;钢筋、水泥、砂、碎石等材料均已到场并通过检验。9.1.2施工工序1、测量放样、基础开挖施工前,先由测量员按照交通标志的设计桩号定出具体位置,用石灰线标出拟开挖的范围,并用水准仪测出标高,根据测出的标高和基础设计标高算出拟开挖基坑的深度。基坑开挖尺寸应稍大于基础的尺寸,但也不宜过大。最后清理基坑,并报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可进入下一工序。2、基础浇筑交通标志基础现场浇筑,严格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进行施工。(1)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基础钢筋的加工和安装。基础预埋件应预先作热浸镀锌处理,并在砼浇筑过程中安装预埋件。(2)模板安装要稳固,避免在砼浇筑中发生跑模现象。(3)砼严格按施工配合比进行配料,搅拌要均匀、充分。(4)砼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到锚板以上20cm左右,去掉浮渣,对预埋螺栓进行精确校正后,再浇筑剩余部分砼。砼振捣要密实,不得有明显的蜂窝和麻面的情况出现。(5)基础砼浇筑应在沥青面层施工前完成,以免污染路面;基础砼浇筑完成后,采用干净的无纺土工布覆盖洒水养生,养生时间不少于7天。(6)拆模回填土,并进行压实处理。(7)基础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对受破坏的路基边坡、防护及排水等设施进行修复。3、标志板加工(1)标志板在车间剪裁或切割,以使板边缘整齐、方正,无毛刺。(2)标志板面一律做折边处理。
(3)除尺寸大的指路标志外,所有标志板应由单块铝合金板加工制成,不允许拼接;大型板面的拼接,应采用对接,接缝最大间隙为1mm。所有接缝均用龙骨(与板面同材料)加强。(4)标志板和龙骨之间采用铝合金铆钉连接,连接必须牢固。铆钉间距应小于20cm,龙骨宽度应小于50cm。(5)完工后的标志板面应无裂缝或其他表面缺陷;板边缘整齐、光滑;外边尺寸及偏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6)粘贴反光膜前对标志板面进行磨面和清洗处理,清除表面杂质、浮尘。(7)清洁后的铝合金标志板面放在阳光下晒干。去除板面及拼缝中的潮气。(8)贴膜前1个月做出标志板面上的图案、字符的平面布设样品并制作标准试样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批,经同意后再粘贴反光膜。(9)贴膜车间的温度、湿度的控制都必须符合粘贴3M反光膜的施工要求。按照先下后上、顺序搭接的施工工艺粘贴反光膜(底膜),并确保底膜粘贴牢固,标志板面平整,无气泡、皱痕、污损等。(10)粘贴底膜的工序结束后,必须经车间检验员检验,合格后方可粘贴字膜。粘贴字膜、图案前必须按照设计要求,在底膜上打格放样,并确认放样正确后,方可采用转移膜粘贴字膜、图案。(11)反光膜应尽可能减少拼接,必须拼接时,采用搭接接缝,横向不宜有拼接,竖向拼接时,上膜须压接下膜,搭接处要有5~10mm的重叠部分。距标志板边缘5cm内,不得有拼接。反光膜伸出板面上、下边缘最小长度为8mm,且紧密粘贴在上、下边缘上。(12)制作完成后将标志板储存在干净、干燥的室内。4、交通标志安装(1)经监理工程师同意后,方可安装标志。(2)标志板运输要求两块标志板邻接面之间用衬垫材料分隔,以免磨损标志板面。(3)支撑结构的架设必须在基础砼强度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4)标志安装过程以高空吊车为主。标志的紧固方法必须符合设计图纸要求。(5)标志安装角度必须符合设计图纸要求。9.1.3施工质量1、基本要求(1)安装完成后的标志板面应无任何裂纹和划痕以及明显的颜色不均,在任何一处面积为0.25m2表面上不得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总面积大于10mm2的气泡。(2)标志制作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和《公路交通标志板技术条件》(JT/T279─95)的规定。标志板的外形尺寸偏差不大于±
5mm;四边互相垂直,平面翘曲度不大于±1°,垂直度偏差不大于±3mm/m。2、检查项目交通标志规定值或允许偏差见《公路公路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11.2.2条规定。3、外观鉴定(1)金属构件镀锌面不得有划痕、擦伤等损伤。不允许漏镀、露铁等缺陷。(2)标志板面不得有划痕、较大气泡和颜色不均等表面缺陷。9.2交通标线、突起路标9.2.1施工前提条件1、审核设计文件,对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2、设备进场到位,并调试完毕,随时可以施工。3、材料进场到位,并经检验合格。4、交通路标、警告标志等准备到位。9.2.2交通标线施工工序因高速公路使用热熔型涂料,常温型和加热型涂料施工工序略。施工工艺:封闭交通→清扫路面→测量放样→划底线→涂底油→涂敷→撒玻璃珠→修整→开放交通1、在施划路面标线前,将道路表面的污物、灰尘、松散的颗粒和其它杂物清除干净,使路面干燥,以符合施工要求。2、精确放样,并划出底线,线形与道路线形一致。3、为提高路面与涂膜之间的粘结力,须在路面上先涂热熔型专用粘结剂,粘结剂均匀地涂于所弹线的右侧。4、应将热熔型标线涂料(预混15%~23%的玻璃珠)装入热熔釜中均匀加热,搅拌涂料至一定的温度,然后装入划线车中。并待底油干燥后喷涂标线,涂敷的同时要撒布玻璃珠,以0.3%kg/m2的用量加压撒布在所有标线上。5、喷涂工作一般在白天进行,路面潮湿,灰尘过多,风速过大或温度低于10℃时,喷涂路面标线工作应暂停施工。6、喷涂标线时应匀速、连续,确保涂膜厚度均匀、整齐。施工时,标线起终点应粘贴胶带纸。7、去除溢出和垂落的涂膜,对不符合要求的标线进行修整,检查厚度、尺寸、玻璃珠的撒布情况,收集四处散落的玻璃珠。9.2.3突起路标施工工序
施工工艺:封闭交通→清扫路面→测量放样→涂粘结剂→安装突起路标→开放交通1、粘贴时路面面层应干燥清洁、无杂质;路面潮湿,灰尘过多,风速过大或温度过低时,不得进行粘贴。 2、突起路标粘贴在两侧路缘带上,距离车行道边缘线20mm。隧道路段在中间粘贴突起路标,粘贴突起路标处不得划熔融标线。 3、将环氧树脂等粘接剂均匀涂敷于突起路标的底部,涂敷厚度约为8mm,粘结剂凝固前不得扰动。4、在水泥砼路面设置突起路标时,先用硬刷和10%盐酸溶液洗刷砼表面,然后用清水洗干净待路面清洁干燥后安装突起路标。5、突起路标设置高度,顶部不得高出路面25mm。9.2.4施工质量1、基本要求(1)所有路面标线的设置、颜色、形状,应符合设计和《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标准的规定。(2)突起路标所用的粘贴剂品种、粘贴厚度应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反光材料粘贴牢固,表面无缺损或断裂现象。2、检查项目交通标线规定值或允许偏差见《公路公路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表11.3.2的规定。3、外观鉴定(1)路面标线以外的路面,应保持清洁,不得被标线材料污染;当某处污染面积超过0.001m2时,应进行清除,路面要修补。(2)热涂后的标线,边缘无毛边;毛边长度每公里超过1%时,应进行清除和修补。(3)标线应顺直或圆顺、流畅,与道路线形相协调,不允许出现折线,不符合要求时,应清除和修补。(4)标线表面不得出现网状裂缝、断裂裂缝及起泡、露黑现象。(5)反光标线玻璃珠应撒布均匀、附着牢固,夜间检查反光均匀。9.3护栏9.3.1施工前提条件1人员准备: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机构,配备精干的管理人员,合理配置施工班组,合理配置劳动力。
2材料情况:根据工程进度需要,制定合理的材料进场计划。钢护栏产品必须有合格证,经验收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钢筋、水泥、砂、碎石等材料均已到场并通过检验。3设备情况:根据工程需要组织机械设备到位。9.3.2施工工序1、波形梁护栏施工工艺:立柱、波形梁、螺栓制作→运输→测量放样→植桩→防阻块安装→挂板、调整→紧固连接和拼接螺栓(1)原材料进场按《试验规程》规定频率抽检,合格后方可使用。(2)运输:立柱、护栏板、螺栓等在工厂内制作完毕后,运至施工现场安装。在运输过程中,应做好成品的保护工作。 (3)根据设计要求及实地情况,放样时以桥梁、通道、涵洞、中央分隔带开口和隧道进出口等作为控制点进行测距定位,保证立柱间距,定出立柱准确位置和标准高度,利用调整段调整立柱间距,用石灰标明具体位置,并使立柱与道路线形一致。当土路肩宽度0.75m,保证立柱外边缘到路肩的最小距离大于0.25m;当土路肩宽度0.50m,保证立柱外边缘到路肩的最小距离大于0.14m。立柱放样后应及时调查地下管线、泄水管或结构物情况,并及时调整立柱位置或改变立柱固定方式。 (4)采用液压式打桩机组平行推进施工法,将立柱对准标记打入,打入时随时观测立柱高度、竖直度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严防偏移、跑位和打入过深,使立柱竖直度偏差控制在±5mm/m以内,立柱孔位中心高度偏差控制在±20mm/m以内。打入立柱时,注意顶部无塌边、变形、开裂或镀锌层损坏等现象。同时,要求液压打桩机底部应挂帆布或彩条布,以免漏油污染沥青面层。(5)埋入式立柱施工时,按照设计要求开挖基坑、加工、安装基础钢筋,然后用混凝土进行立柱埋设浇注,砼搅拌应严格按配合比施工,搅拌要充分,振捣密实。混凝土集中拌合,用混凝土运输车运输至施工现场,完成砼浇筑后,洒水养生。待水泥混凝土强度达到70%时,方可进行立柱和波形梁板安装。(6)预埋基础施工时,预埋套筒底部先涂一层沥青,立柱直接埋设在预埋套筒中,浇注混凝土振捣,顶面再涂一层沥青,注意立柱高度和线形。采用法兰盘基础时,应确保预埋件位置准确,安装立柱时,应把下法兰盘和地脚螺栓、螺母清理干净。(7)施工中立柱在纵向和横向都应垂直竖立,间距应准确,使在架设护栏时无需为对孔或其他任何原因而移动。用经纬仪、水平仪等检测工具对立柱中距、竖直度、高度线形进行调整、检测,对不符合标准的立柱,用拔桩机拔去,调整立柱间距后重新打入施工。(8)立柱准确定位后安装防阻块,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得有明显变形、扭转、倾斜。
(9)波形梁板安装应顺行车方向拼接,其顶面应与道路竖曲线相协调,连接螺栓及拼接螺栓应待线形平顺后再拧紧,以利于波形梁的调整。同时,要求中央分隔带波形护栏应在中面层施工前完成,以避免施工车辆横穿中央分隔带而污染沥青路面。(10)波形梁调整时梁板及立柱不得现场焊割或钻孔,也不得通过使防阻块明显变形来调整。2、混凝土护栏施工(1)混凝土护栏施工前必须对设计图纸和现场进行认真核对,根据设计文件和规范规定的尺寸、标高组织施工,并对场地、基础进行必要的平整、夯实。(2)混凝土护栏模板必须采用高强度的全新钢模板,厚度不小于4mm,钢模板侧面要刨光,接缝平顺、严密、牢固,尺寸符合设计图纸要求;预制护栏模具共备30副,现浇护栏应按图纸分段制模。(3)在浇注混凝土前,应按设计要求安装好钢筋及预埋件,要求固定紧密,保证浇筑后的钢筋成竖直度,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才可准备浇筑混凝土。(4)混凝土应采用机械集中拌合,严格按照配合比配料并搅拌均匀、充分,且混凝土必须一次性浇筑完成,不得间断,振捣过程及转入下一模施工时应检查模板变形情况,及时加以纠正。(5)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采用土工布覆盖养生。(6)预制砼护栏在脱模、移动、堆放、吊装及现浇砼护栏脱模时,其混凝土强度应不得小于设计强度的70%。(7)混凝土护栏安装或现浇前,应先精确放洋定位并复核标高和平面位置,安装时应从一端逐步向前推进并使中线与道路线形相一致。(8)在混凝土基础达到设计强度并对基础检测合格,经监理工程师同意,可将检验合格的混凝土护栏块件进行吊装,并先将基础面及相邻块件的各接缝面湿润和坐浆,厚度均匀,然后护栏块件渐渐落坐,进行纵向企口连接,但不能碰撞相邻砌块;落座时位置正确,砌缝挤紧,宽度不大于10mm,灰浆饱满,线条顺直。(9)当在超高地段的中央分隔带的一侧,设有排水沟、集水井以及纵向或横向排水管或有预埋管线工程等时,护栏施工不应损坏已经完成的上述管线及设施。(10)现浇护栏要求在沥青面层施工前完成。3、活动护栏施工(1)活动护栏施工前应准确放洋定位,其基础应在路面铺装前完成,施工中基础预埋件应采取保护措施,以防施工机械压坏或杂物掉入。(2)活动护栏也可在路面施工完成后采用取芯机钻孔后浇注基础砼,钻孔后应及时清洗路面。
(3)活动护栏的安装,应垂直于地面,纵向线形适顺,不得有凹凸和扭曲。9.3.4施工质量1、基本要求(1)护栏线形应与道路线形相协调,线形圆滑顺畅,不得有明显的凹凸和起伏现象。(2)钢护栏构件镀锌、镀塑必须符合国标要求,且表面色泽均匀、光滑、连续;护栏立柱垂直度应不超过±5mm/m。(3)混凝土护栏块件之间的错位不大于5mm。2、检查项目波形梁钢护栏规定值或允许偏差见《公路公路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表11.4.2的规定。混凝土护栏规定值或允许偏差见《公路公路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表11.5.2的规定。3、外观鉴定(1)焊接钢管的焊缝应平整,无焊渣、突起。镀锌表面不得有流挂、滴瘤或多余结块;无漏镀、漏铁、插痕等缺陷。(2)立柱及柱帽安装牢固,顶部应无明显塌边、变形、开裂等缺陷。(3)混凝土护栏外观、色泽均匀一致,表面的蜂窝麻面、裂缝、脱皮等缺陷面积不超过该面面积的0.5%。9.4隔离栅、桥上防护网9.4.1施工前提条件1、平整预制场地,接通水、电等基本条件。2、合理配置施工班组,合理配置劳动力。3、根据工程进度需要,制定合理的材料需要量计划,并组织材料采购,按规定地点和指定方式进场堆放。做好材料进场的试验工作。4、设备提前进场,并在开工前做好安装调试工作。9.4.2刺铁丝隔离栅施工工序施工工艺:立柱预制→测量放样→基础开挖→立柱埋设→砼基础浇筑→拉丝1、立柱预制(1)原材料进场按《试验规程》规定频率抽检,合格后方可使用。(2)按设计要求尺寸制作立柱钢模,其中一面侧模应设有刺铁丝预埋钢钩的预留孔。
(3)模板安装前应先清理干净,涂刷脱模油,将模板安装牢固,避免砼浇筑时发生漏浆等现象。(4)按照设计要求加工、安装立柱钢筋及预埋钢钩的埋设。(5)砼搅拌应严格按配合比施工,搅拌要充分,振捣密实。及时制作砼试块。(6)完成砼浇筑后,洒水养生。等完成养生后即可出坑,并按时间顺序堆放砼立柱,砼柱应在水泥砼强度达到70%后方可搬运,堆放整齐。2、测量放样(1)应根据设计图进行施工放样,先定中心线,然后按设计的柱距定出柱位。(2)施工前应对场地进行必要的修整、夯实;对地形起伏的地段,应将地面整修成一定的纵坡并顺坡设置,也可按阶梯形设置。3、基础开挖:根据柱位进行基坑开挖,开挖到设计要求深度几何尺寸,将基底清净,经检验合格后,方进行下道工序。4、立柱埋设:每个柱位均应按设计要求确定高程,并与公路界地形协调。立柱基础可采用现浇,也可采用预制。当采用现浇基础时,立柱的坑底垫混凝土,放入立柱后,检查柱顶标高,并用临时支撑固定立柱,检查其垂直度,符合要求后浇注砼并及时养生;当采用预制基础时,基础尺寸、埋置深度及砼强度必须符合设计文件要求。立柱的埋设应分段进行,先埋两端的立柱,然后拉线埋设中间立柱。立柱纵向应在一条直线上,不得出现参差不平的现象,柱顶应平顺,不得存在忽高忽低的情况。5、拉丝:刺铁丝采用11号镀锌铁丝,镀锌量应高于250g/m2,刺间距10cm。首先将每捆刺铁丝用机械或车辆等外力在现场拉直后使用,先拉斜撑刺铁丝再拉水平丝,用专业工具拉紧刺铁丝力求网面平整,线形流畅,刺铁丝之间要求平行、平直。绷紧后用11号铁丝与砼立柱上预埋的铁钩绑扎固定,横向与斜向刺铁丝相交处用11号铁丝绑扎。6、要求每10m在刺铁丝与立柱挂钩点需要用点焊焊牢,点焊后应对焊位采用喷锌粉进行防腐处理。7、拉丝完成后,应及时对立柱基础进行最后压实处理。9.4.3电焊网隔离栅施工工序施工工艺:网片制作→运输→测量放样→基础开挖→立柱埋设→砼基础浇筑→网片安装1、网片制作工艺:施工前的隔离栅制作,其电焊网隔离栅所用的钢管立柱、浸塑网片及连接件的加工将在工厂内集中制作。生产中严格按JT/T374-98标准进行生产,以保证产品质量。电焊网用φ4mm的低碳钢丝制造,应符合《一般用途低碳钢丝》(GB/T343-1994)、《一般用途热镀锌低碳钢丝》(YB243-65)的规定。立柱材料性能应符合GB700-88,尺寸规格应符合GB6723-86的规定。电焊网的加工尺寸为2880×
1816,其拐角部分应一次折弯形成。施焊前,要求各单体矫正平直并去毛刺及锈迹。焊接部位要求过渡圆滑、无焊渣、虚焊、气孔等缺陷。电焊网隔离栅采用镀锌后镀塑的防腐形式。第一层热浸镀锌所用的锌应为《锌锭》(GB/T470-1983)中规定的特一号或一号锌,镀锌量:网片为90g/m2,紧固件、连接件为120g/m2,立柱、横梁等为270g/m2。第二层非金属镀层可为聚(氯)乙烯或聚脂,厚度为聚(氯)乙烯:网片为0.3mm,其他为0.4mm;聚脂材料0.1mm,紧固件连接件也可采用一层热浸镀锌的防腐方法,镀锌量为350g/m2。镀塑层应满足:均匀光滑、连续、无肉眼可分辨的小孔、空洞、孔隙、裂缝、脱皮及其他有害缺陷;镀层应附着良好,在人工加速试验后,镀层不允许产生裂缝、破损等损伤现象及褪色。2、隔离栅运输:网片在工厂内制作完毕后,运至施工现场安装。在运输过程中,应做好成品的保护工作,保证不碰撞、翘曲、变形等现象。3、测量放样、基坑开挖、立柱埋设参见刺铁丝隔离栅条款说明。隔离栅每隔24m设置一个斜撑。斜撑与抱箍应首先焊接成整体,然后进行上述的防腐处理。4、网片安装:立柱砼基础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以后进行网片安装。从端头立柱开始,先将金属网片挂在立柱钩上扣牢,然后纵向展开,边铺设边拉紧。展网要自如,持钩时保证网不变形。框架与立柱应连接牢固,整体连接平顺。5、网片安装完成后,应及时对立柱基础进行最后压实处理。9.4.4桥上防护网施工工序施工工序:防护网制作→测量放样→立柱安装→上网片1、防护网制作防护网、立柱及连接件的加工应在有资质的生产厂家内集中制作,并运输至施工现场安装。网片钢丝要求为冷拔状态,抗拉强度不得低于640N/mm2。施焊前,要求各单体矫正平直并去毛刺及锈迹。焊接部位要求过渡圆滑、无焊渣、虚焊、气孔等缺陷。预埋件采用热浸镀锌的防腐方式及镀塑层要求同电焊网隔离栅有关要求。2、测量放样施工放样精度是桥上防护网施工安装质量的保证,按设计要求检查预埋件的精确度。然后,测量立柱的准确位置,并将每个立柱位定出标记,预埋件螺栓上油调直除锈。3、安装立柱放样后,经检查合格开始立柱安装,由桥的一边至桥另一边依次安装,立柱安装应保证其中距与竖直度。
施工时,首先在跨线桥与主线(或被交道路)交点处预埋一块法兰盘,然后以该交点为中心,向两侧以2m为间距对称预埋。当上跨桥梁为斜桥时,桥梁防护网应加长,以确保主线的安全。施工时,需在合适位置安装接地避雷铜线,铜线埋深应在地表2m以下。4、网片安装立柱安装完毕后,经自检合格后,开始安装网片。并拧紧螺丝紧固件,确保其不松动及顺直度。9.4.5施工质量1、基本要求(1)钢板或铁丝网片和刺铁丝网制作的隔离栅,安装后要求网面平整,无明显翘曲和凹凸现象,刺铁丝拉紧固定后的中心垂度小于15mm。(2)金属立柱弯曲度不得超过8mm/m,且不得有明显变形、卷边或划伤。(3)钢板或铁丝网片、刺铁丝网、金属立柱、斜撑构件和连接件的材质、规格及防腐处理均应满足设计要求,具有产品合格证并经取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4)立柱埋深应符合设计要求。立柱与基础、隔离栅与立柱之间的连接应稳固。(5)隔离栅起终点应符合设计对端头围封的要求。(6)立柱和基础的砼强度及几何尺寸不小于设计要求。2、检查项目隔离栅规定值或允许偏差见《公路公路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表11.10.2的规定。3、外观鉴定(1)电焊网片不得脱焊、虚焊,焊点数应符合设计要求。刺铁丝表面不得有锈蚀、檫伤、折叠。(2)立柱砼应平整,无裂缝、翘曲、蜂窝、麻面等表面缺陷;金属立柱不得有漏镀、露铁、流挂、滴瘤或多余结块和划伤等表面缺陷。涂塑层应均匀光滑、连续,无小孔、空隙、裂缝、脱皮等缺陷。(3)网面不得有锈蛀、擦伤等表面缺陷。(4)混凝土立柱应密实平整,无裂缝、翘曲、蜂窝、麻面等缺陷。9.5视线诱导设施9.5.1施工前提条件1、在施工安装前,应对全线诱导设施的埋设条件、位置、数量进行核对,并作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
2、反射器、柱体、支架、连接件质量应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施工前及时到位。3、基础砼用的水泥、砂、碎石、钢筋等各项原材料质量应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并根据施工进展情况及时到位。4、劳动组织合理,安排专业化班组进行施工。5、水、电、道路等作业条件满足施工需要。9.5.2视线诱导设施的分类视线诱导设施可分为轮廓标、分(合)流诱导标、线形诱导标。轮廓标、分(合)流诱导标的设置方式可分为柱式和附着式,线形诱导标的设置方式一般为柱式。9.5.3柱式轮廓标施工工序1、测量放样、开挖基础施工前,根据设计间距要求,定出具体位置,用石灰线作标记。按照设计尺寸要求开挖基坑,并清理干净。2、浇注砼3、柱体加工轮廓标的柱体应在交通部鉴定合格的生产厂家集中加工制作,并运输至现场安装。加工质量应国家标准的规定。4、柱体的安装轮廓标的柱体应采用装配式,直接插入预留孔中,或者采用法兰盘连接。也可采用现浇砼基础。安装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设置高度(指反射器的中心高度)应与附着式轮廓标的高度大致相同。(2)轮廓标反射器的安装角度,无论在直线段或者在曲线上,应尽可能与司机视线方向垂直。(3)反射器与柱体或者支架之间应粘结牢固,以免脱落。(4)柱体应垂直于地平面,三角形柱体的顶面平分线应垂直于道路中心线。(5)柱式轮廓标应于路面施工完成后进行。9.5.4附着式轮廓标、线形诱导标施工工序1、放样根据设计间距要求,定出具体位置,并作标记。2、轮廓标安装
(1)附着波形梁上的轮廓标,有反射器、支架、连接件组成。根据建筑物的种类及埋置的部位采用不同形状的轮廓标和不同的连接方式。附着于波形梁护栏中间的槽内时,反射器为梯形,与后底板铆接在一起,其后底板固定在护栏与立柱的连接螺栓上,且不能采用气割孔进行螺栓固定。后底板应做成一定的角度,角度的大小以保证汽车前照灯光能大致与其保持垂直为原则。(2)附着于砼护栏、隧道侧墙上的轮廓标,应按设计高度、间距要求先做好标记,后用电钻在侧墙上打孔,采用膨胀螺栓将支架固定。打孔时不得损坏砼结构物。(3)附着于护栏上的线形诱导标,由反射器、底板、立柱和连接件组成,立柱通过抱箍与护栏柱连接固定。面板应与驾驶员视线尽量垂直,安装高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安装过程中应保持面板的平整度。9.5.5柱式分(合)诱导标、线形诱导标施工工序柱式分(合)诱导标、线形诱导标施工工序见本指南9.1节。9.5.6施工质量1、基本要求(1)反射器的光学性能在入射角为0°~20°范围内应保持稳定,安装角度须正确,颜色与设计相符,反光材料表面无缺损或断裂现象。(2)视线诱导标的图形、符号及材质、几何尺寸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规定,板面应平整,垂直度超过±3mm/m不得使用。(3)立柱式视线诱导标的基础砼强度、几何尺寸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规定。(4)安装前检验反射器、板材、型材、管材的产品质量合格证,不合格者不得使用。(5)视线诱导标的粘贴剂品种、粘贴厚度及其工艺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2、检查项目视线诱导标规定值或允许值见表9.5.1视线诱导标规定值或允许值表9.5.1项次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1反射器中心高度(mm)±3直尺:抽检10%2反射器中距(mm)±100卷尺:抽检10%3反射器安装角度(°)±3拉线、量角器:抽检10%4反射器横向偏位(mm)±20直尺:抽检10%3、外观鉴定(1)立柱损边、掉角、缺损长度不超过50mm。线形顺畅。(2)防锈层不得有气泡、擦伤、痕迹等表面缺陷。(3)立柱式视线诱导标的垂直度不超过±3mm/m。9.5.7安全文明1、加强安全施工教育,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2、建立健全安全机构,充实安检人员,完善工作制度。3、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9.6防眩设施9.6.1施工前提条件1、防眩板、钢支架、紧固件等质量应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施工前及时到位。2、水、电、道路等作业条件满足施工需要。3、安排专业化班组进行施工。9.6.2附着式防眩板施工工序施工工艺:防眩板制作→运输→放样→打孔→支架安装→防眩板安装1、防眩板的制作防眩板及连接件的加工应在交通部鉴定合格的生产厂家内集中制作,镀锌涂塑防腐处理应符合规范要求。并运输至施工现场安装。防眩板及其连接件的尺寸应结合结构和景观等因素确定。2、按照施工设计要求的间距放样,定出标记,用电钻打孔,施工时不得破坏通信管道、砼护栏等其他设施。3、膨胀螺栓固定钢支架,检查三角形钢支架顶面标高及顺直度。4、安装防眩板,拧紧螺栓紧固件,确保其不松动及顺直度。5、安装防眩板时必须挂线,带手套,以保证顶面平整,平齐及清洁。6、应按设计要求处理好路段与桥梁上的防眩设施的位置及高度,不得出现高低不平甚至扭曲的外形。7、施工过程不应损伤金属涂层。如有损伤,均应在24h之内修补。9.6.3施工质量1、基本要求(1)防眩板的材质、防腐处理、几何尺寸应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2)防眩设施整体应与路线线形一致,遮光角应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3)防眩板平面弯曲度超过板长的0.3%时,该防眩板不得使用(4)防眩设施安装牢固2、检查项目防眩板规定值或允许偏差见《公路公路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表11.9.2的规定。3、外观鉴定(1)防眩板设置应无高低不平现象以及色泽不均、变色等外观缺陷。
(2)防眩板表面不得有气泡、裂纹、疤痕、端面分层、毛刺等表面缺陷。
附加说明:本指南是在省高指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处室的大力支持下完成的,这期间得到了福建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和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致谢!本指南完成人员:编写:方荣渝杨金栋审查:孙建林漆光荣赵宣宪陈礼彪王朝龙杨龙清刘光榆审定:孙建林各有关单位执行本指南所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可函告方荣渝(地址:350001福州市东水路18号21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