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92 KB
  • 45页

九景衢三标路基施工注意事项

  • 4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九景衢三标路基施工注意事项(一)基本要求1、路基工程施工应严格执行国家行业标准、铁路施工的现有规范、规程、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必须满足路基设计规范、设计文件对路基各部分提出的技术要求,确保路基的强度与变形符合要求,且在列车荷载的长期反复作用下,以及各种不良自然环境(气候、降雨、地震、洪涝)影响下,路基长期强度与变形保持稳定,列车平稳、舒适,高速安全运营。2、200km/h时速铁路路基应作为土工结构物精心组织,精心施工,严格按照工程质量标准进行管理,落实责任制、设备应满足技术、施工质量的要求,进场时应做验收或抽检,不符合质量要求或存在质量问题,不得用于路基工程。3、施工前应作好系统排水工程,防止降水和地表水浸润路基基床、本体及边坡;正式施工前,应详细探明工点范围内各种管线,并在迁改完成后方可进行挖除换填施工。4、施工中必须加强施工地质核对,发现实际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通报有关各方,以便对设计进行调整,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5、200km/h时速铁路路基在安全和技术(如强度、刚度、沉降变形和不均匀沉降等)方面有严格的控制标准和要求,路基施工时应建立完善的检测(如路堑基床条件、地基加固和处理后质量检测等)、动态监测(路堤沉降变形、路堑边坡变形监测等)系统,以指导施工及试运营期的养护维修。6、路基应按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沉降监测,施工完成后应有不少于6~ 18个月的调整期及沉降观测期,由专业单位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估路基工后沉降,工后沉降满足设计与相关规范要求后才能进行道碴与轨道铺设。7、本线有粉土、第四系粉质黏土及黏土类填料、砂类土填料、碎砾石土类填料、岩块类填料等,各类填料施工前均进行填筑工艺性试验,以及质量检测方法、质量控制标准的试验,重点应研究好各类填料的颗粒粒径控制方法及合理的级配范围等试验,确保路基的填筑施工质量,确保路基在长期运营以及各种不良环境下,路基的强度与变形满足200km/h铁路安全、舒适、平稳运营的要求。8、由于基底地基条件变化复杂,各种不同地基条件下的不同地基加固措施施工前均应进行工艺性试验,确保施工质量以及地基加固处理措施的有效性,满足工后沉降的控制要求。9、本线路基的混凝土工程严格执行《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TB10005-2010、J1167-2011)相关要求;对于复合地基地段(如搅拌桩、水泥砂浆桩、旋喷桩、CFG桩等)、锚索(杆)加固路基地段,混凝土桩基与挡墙地段,当地表水、地下水存在侵蚀性时,应根据相关规范要求,采用相应标准的水泥、抗侵蚀水泥、或掺防腐掺合料等防腐措施,且骨料、外加剂、掺和料及搅拌用水应满足有关规范要求。10、施工中,严禁抽采路基基底以及路基附近的地下水,以免引起路基沉降和稳定;当路基附近的构筑物必须抽取地下水时,应加强附近路基的变形与稳定监测,做好沉降变形与稳定分析。路基建成后,线路两侧1km范围内应禁止抽采地下水,线路两侧1km范围外如须抽采地下水,应进行安全评估,不得引起路基沉降、影响线路稳定与安全。 11、既有线路加宽与改道施工应严格执行相关规范,采取专项安全保障措施,确保施工人员、机具、设备与铁路运营等安全。(二)、路基基床1、路基基床施工应严格根据基床表层、基床底层的结构型式、材料类型和规格、压实标准等技术要求进行。路堤基床分层填筑施工前,填层的铺填厚度与压实遍数应通过现场压实试验确定。压实标准应根据结构位置、材料类型和规格同时满足多指标的要求。2、路基基床施工宜分为填土、整平、压实、检测四区段进行流水作业。各道工序后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检测、验收,并做好记录、签署,在上一道工序满足技术要求条件下,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路基基床表层的检测应连续进行。3、路堑基床开挖后必须加强检测,确保动应力主要分布范围内的地基土土质均匀,并具有足够的强度与抗变形能力,且在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以及各种自然环境下保持不变。当软质岩、强风化的硬质岩及土质路堑(当地基采用复合地基、桩网结构加固时除外)开挖至设计基床底层换填底部以上约0.3m时,开始进行地基土检测,地基系数K30、承载力等不满足路基相应部位的规定要求时,应加大换填厚度或进行地基处理。4 、铁路路基内及路肩上各附属构筑物(包括电缆槽、接触网、声屏障、综合接地线、信号电缆过轨钢管、防灾安全监控等设备)多,应确保不得因各种设施的施工而损坏和危及路基工程的稳固和安全。其中综合接地线、信号电缆过轨钢管要求与路基填筑同步施工;电缆槽、接触网、声屏障、线间集水井路基成型后整体切割施工,线间集水井横向排水管路基填筑施工中预埋,施工应根据设计的要求安排施工工序,不得遗漏或倒序进行。同时严格做好路基(特别是基床)防、排水工程,尤其做好隐蔽工程、建筑物之间的施工缝、伸缩缝的连接、填塞,防止表水的下渗。5、路基面及相关附属结构物的施工顺序:路基填筑至路肩标高,且沉降监测与评估满足铺轨条件后,依次道碴施工→整体切割接触网立柱基础→浇筑接触网立柱基础→按图中示意线切割电缆槽及手孔→铺设电缆槽底部找平层→按图示安放电缆槽及电缆井,接入综合接地线,并做好槽底防水封闭及槽侧泄水孔、排水管的对接→施工护肩背后的透水无纺土工布反滤层与C25混凝土护肩→修整路基面→轨道施工,采用沥青混凝土充填各施工缝。(三)、路堤填筑1、路堤填筑前应按设计要求对基底或处理后的地基面进行检查,选择试验段做摊铺压实性试验,确定施工工艺参数,并报监理和相关单位确认。2、路堤各部位,应分层填筑并压实到规范与设计规定的压实系数K、地基系数K30和孔隙率n等要求。填层的铺填厚度与压实遍数应通过现场压实试验确定。填层应整平,厚度均匀,压实层表面应大致平整。每层表面应做成不小于2%的横向排水坡。3、路堤填筑的材料、施工工艺等一般要求:①当路堤填筑硬质岩石及不易风化的软质岩的碎、块石时,应采用级配较好的材料,不应倾填,分层压实,路基基床底层填料的最大粒径无砟轨道一般不大于不大于10cm ,基床以下路基填料的最大粒径无砟轨道一般不大于15cm;路堤填料的压实标准应满足规范与设计规定要求。②不同种类的填料不得混杂填筑,每一水平层的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当渗水土填在非渗水土上时,非渗水土层顶面应向两侧做成不小于4%的排水坡。当采用包心路堤时,对堤心与两侧的填料应分别进行施工控制。在颗粒大小相差悬殊的两填层间应加设粒径过渡垫层。4、软弱土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按设计与规范要求加强稳定与变形监测。(四)、路堑挖方1、土石方施工前,应先实施地面排水设施,防止表水冲刷开挖面或避免局部积水,恶化边坡的地质条件,影响边坡的稳定。所采用的施工方法及施工顺序应避免扰动山体,以免引发工程滑坡。2、路堑开挖前必须先将堑顶排水沟修好,对表水可能对边坡土体产生冲刷或浸泡地段,应修建临时排水沟,避免表水对开挖边坡产生冲刷或浸泡,以免引起边坡溜坍、失稳。堑顶为斜坡时,应加强施工核查,如堑顶斜坡存在松散易坍滑的土体或其他不良地质体,应清除干净;对堑顶易松动的落石、块石或危岩必须全部清除干净,对难以清除者应采取加固措施。3 、路堑边坡开挖必须自上而下采用分级开挖和分级及时加固防护,上一级边坡开挖并支护完成施工达到设计要求后,才能进行下一级边坡的开挖和支护。深路堑施工要做好土石方开挖与支挡加固工程的有机结合和进度协调,坚持“分级开挖、分级支护”的原则,自上而下,开挖一级,加固防护一级,严禁一挖到底再进行支挡防护。土石开挖禁止大爆破施工,靠近路堑设计边坡时,如需爆破,应采用小剂量爆破方法,确保堑坡平顺。在岩体破碎、土质松软或有水地段修建支挡结构,宜在旱季施工,并应集中力量,分段施工,不应长段拉开挖基。与桩板墙或预加固桩相连地段,其相连边坡先不开挖,先施工桩,待桩施工完成并达到龄期要求和设计要求后再开挖桩前土石方及其相连边坡,严禁先开挖桩前土石方后施工桩。4、膨胀土、红黏土、软质岩、地下水发育路堑、高边坡、顺层路堑等特殊地段与岩层走向、倾向不利于边坡稳定及施工安全的地段,路堑开挖,易引起边坡失稳、坍滑,施工中应采取预加固措施或临时支护措施,尽量避免雨季施工,加强边坡变形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安排施工进度,如在一个旱季不能完成的工程,应在雨天来临前对已开挖的堑坡做好边坡加固与防护工程,以免岩土体边坡遇水软化,引发坍滑。5、岩质高边坡如采用大孔径、深孔、大剂量爆破将形成数十米的表层松动带和卸荷变形带,极易造成边坡岩体开裂和失稳,施工中应采用小孔径、密眼、小剂量爆破,并在距边坡开挖面4.0m左右范围采用预裂爆破。6、既有路堑并行增建Ⅱ线路堑设挡墙地段,应先施工至挡墙平台,下部既有堑坡(挡墙)分段开挖(拆除),每开挖(拆除)一段应立即施工好新建支挡工程,新建支挡工程施工好后,方可拆除下一段既有边坡及支挡工程。严禁一次将既有挡墙全部拆除,严禁将既有堑坡脚一次全部挖开。既有路堑岩质边坡开挖与挡墙拆除等爆破施工严格按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控制爆破和防护,确保施工人员、机具、设备与铁路运营等安全。(五)支挡工程 支挡结构施工前,应在上方作好截、排水及防渗设施,雨季施工宜搭设雨棚,地下水发育路堑地段,应做好截排水措施。支挡工程基坑或基础开挖中,若发现实际地质条件与设计不符,特别是可溶岩区发育溶洞时,地基条件已发生变化,应及时通报有关各方,进行变更设计。1、片石混凝土或混凝土挡墙(1)一般要求①片石混凝土或混凝土挡墙墙身采用C30片石混凝土或C30混凝土浇筑,水泥标号为一般为PO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当地下水具有侵蚀性时,采用抗侵蚀水泥;所用片石必须为坚硬、不易风化的片石,强度不低于MU30,软化系数不小于0.8。②墙身沿线路方向每隔10~20m结合墙高或地质情况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一道,缝宽0.02m,缝内全墙填塞沥青麻筋。③挡土墙施工应随开挖、随下基、随砌筑墙身,保证排水设施的施工质量,及时回填基坑和墙背。④挡墙沿纵向每50m左右,左右交错设置设检查梯,踏蹬钢筋为φ=16mm,步距0.2m。⑤挡墙墙身不应有水平通缝,斜基底不得改缓或改陡。雨季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表水渗入挡墙基坑、墙背,软化地层,降低地层强度指标;同时施工中尽量减少施工扰动。(2)路肩或路堤挡土墙 ①挡土墙基础墙趾埋置应满足支挡规范和设计要求的埋入深度和距地面水平距离的要求;斜基底不得改缓或改陡;挡墙墙身不应有水平通缝。墙后填料必须满足设计要求;为保证挡土墙在施工过程中的自身稳定,必须及时填土,填土面与墙体浇筑顶面不得超过1.0m。②墙基沿线路方向位于斜坡上时,基底纵坡应不陡于5%,否则基底应做成台阶式。当墙后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按规定将地面挖成台阶和进行必要的处理后方可填筑,以免填方顺原地面滑动。③路肩或路堤挡土墙墙后设整体复合式渗排水材料,并通长设无砂混凝土块反滤层,厚度不小于20cm;且最底排的泄水孔下部和墙顶0.5m高的范围内设置夯填黏土防渗层。④墙身地面以上部分于墙背反滤层范围相应位置每隔2m上、下、左、右交错设置设置泄水孔,墙身于地面处一定要设置泄水孔,泄水孔采用φ=0.1m的RCP渗排水管。⑤墙前基坑开挖线内采用C15片石混凝土回填,超挖部分采用原土回填,夯填密实,并将回填面做成向外倾斜不小于4%的横向流水坡,以免积水软化地基。⑥墙后填料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填土在填筑过程中应按有关施工规范、规则办理。(2)路堑挡土墙①路堑挡墙基础埋置深度:土质及软质岩地层应在侧沟平台以下不小于1.2m;膨胀土、地下水发育地层不小于1.5m;硬质岩地层不小于1.0m,并低于侧沟砌体底面不小于0.2m。②路堑挡墙应分段跳槽开挖长度不大于20m,并及时浇筑墙身;临时开挖边坡尽可能与墙背保持一致,软岩或土质路堑挡墙墙高大于等于5m 时,施工临时边坡采用锚喷措施;临时边坡如超挖、局部坍塌、掉块等,应采用C15片石混凝土回填。③墙前基坑开挖线坡率1:0.5~1.0,开挖线内采用C15片石混凝土回填,超挖部分采用原土回填,夯填密实,并将回填面做成向外倾斜不小于4%的横向流水坡,以免积水软化地基。④当墙背岩土的φ≤45°时,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墙背设设整体复合式渗排水材料+厚0.3m砂夹卵石反滤层;砂夹卵石土、地下水发育地段及膨胀土地区墙背设整体复合式渗排水材料+厚0.5m砂夹卵石反滤层。当55°>φ>45°时,泄水孔处可设厚0.3m窝状反滤层;当φ≥55°时不设反滤层。反滤层下部和距墙顶0.5m高范围内(墙顶设浆砌片石平台地段0.3m)设置夯填黏土防渗层。⑤墙身于路肩以上部分每隔2m上、下、左、右交错设置φ=0.1m的RCP管泄水孔,其排水坡不少于4%。地下水发育以及有大股水流处,应加密泄水孔或加大其尺寸,折线墙背易积水处必须设置泄水孔。3、桩基挡墙(1)桩基挡墙主要由下部基桩、承台和上部挡墙组成;下部基桩施工要求同抗滑桩;承台采用C35钢筋混凝土现浇,节长一般为8~10m,采用基桩桩顶预留钢筋与承台连接,桩体埋入承台内长度不少于10cm。相邻承台间留2cm的伸缩缝。(2)桩基挡墙承台需先凿毛,然后才能浇筑挡墙,以增强挡墙和承台的摩擦力。上部挡墙采用C30片石混凝土或C35混凝土现浇。(3 )承台施工绑扎钢筋前,必须将灌注桩桩头浮浆部分或锤击面破坏部分去除,并应确保桩体埋入承台长度。承台分节混凝土应一次性浇注完成,混凝土入槽宜用平铺法。(4)下部基桩和上部挡墙的结构尺寸按具体工点设计图实施,施工要求及其注意事项同抗滑桩或钻孔桩、重力式挡墙相关内容和相应要求。4、抗滑桩、桩板墙、预加固桩、桩基挡墙的基桩等锚固桩(1)抗滑桩、桩板墙、预加固桩、桩基挡墙的基桩等锚固桩桩身所用水泥标号为不低于PO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一般采用C35以上钢筋混凝土现浇桩,桩孔采用人工挖孔;桩板墙桩间可采用挡土板或桩间挡墙,挡土板一般采用预制C35钢筋混凝土板,高0.5m。桩板墙挡板下部设C25平层,厚0.3m,设桩间挡墙地段采用C30混凝土挡墙或C30片石混凝土挡墙。(2)基坑护壁,采用C20素混凝土或C15钢筋混凝土现浇,厚0.15~0.3m,护壁节长1.0m,土石分界和滑动面处不能分节;锚固桩井口应设置锁口,锁口高出地面0.2m,厚0.3m,锁口和护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在挖桩孔过程中,发现地形、地质条件与设计资料不吻合时(如灰岩区发育溶洞、片岩风化程度差异大、土石界面变化等),应及时上报,进行变更设计,以便及时调整桩位、桩截面及桩长等。(3)当抗滑桩位于滑坡地段,有滑动迹象或需加快施工进度时,宜采用速凝、早强混凝土。桩板墙桩身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安放桩间挡土板,以及进行墙背填土或开挖桩前土体。滑坡地段桩前土体应间隔开挖;并宜从上至下逐层开挖,随挖随安装挡土板。(4 )开挖桩孔如遇地下水中、强水流时,不能持续强抽水,应及时会同设计等有关各方研究处理措施,以免造成严重坍孔。(5)桩板墙桩身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安放桩间挡土板,以及进行墙背填土或开挖桩前土体;滑坡地段桩前土体应间隔开挖,并应从上至下逐层开挖,随挖随安装挡土板;路堤式、路肩式桩板墙的墙后填土应在桩身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以后,才能进行填筑。(6)桩体质量检验应在成桩28天后进行,采用钻孔抽芯检测桩身强度、预埋深测管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详见《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相关规程、规范要求。4、预应力锚索、锚杆(1)预应力锚索①施工前应先进行预应力锚索拉拔试验,试验孔不得在实际锚固工程部位进行,可选择与加固工程地质条件相似的场地进行。预应力锚索拉拔试验要求:一般每个工点或相邻工点相同地层条件下,不少于2组试验孔,当工点地层变化大时(岩性、风化程度),适当增加;每组试验孔为5孔,各孔自由段均为4.0m,锚固段长分别为:弱风化硬质岩时分别为1m、3m、5m、7m、9m,软质岩、土质或全~强风化硬质岩的全风化层时分别为2m、4m、6m、8m、10m。②锚索施工工序:钻孔→清孔→锚索制作→锚索安装→锚索注浆→养护→锚索张拉→补张拉及锁定→锚头封闭。 ③锚索锚孔必须采用风动钻进,严禁采用水冲钻进。如遇地层松散破碎、容易坍孔时,应采用跟管钻进技术。如遇坍孔,应立即停钻,进行灌浆固壁处理,待水泥砂浆初凝后重新扫孔钻进。钻孔孔位、深度、孔斜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定位偏差不大于20mm,孔深不小于设计孔深,孔斜度不超过±1°,钻孔深度应超过锚索设计长度0.5m;锚索钻孔时应注意核对地层情况,以保证锚固段地层与设计相符。④锚索锚孔孔径为φ=110mm(130mm),锚索材料采用高强度低松驰φ15.2的预应力钢绞线,钢绞线强度Rb=1860MPa,并采用与其配套的QVM15-x锚具系列,锚孔内灌注M40水泥砂浆,水泥采用PO5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当地下水具有侵蚀性时,采用抗侵蚀水泥。⑤锚孔注浆:将自由端涂满防锈油,套上波纹管,管内注满黄油,并严格封闭两端。注浆浆液应采用高速搅拌机制浆,集中供浆;灌浆必须形成密实的、完整的保护层,对于岩层较好地段锚索,可采用自孔底朝上一次灌满方式,而对于块石土、软质岩或煤系地层中的锚索应采用高压注桨或二次劈裂注浆技术,不能留空隙,以确保承载力满足要求。⑥张拉锁定:锚索张拉必须在孔内砂浆及外锚头等达到设计强度后方才进行。张拉应分级进行,每级按设计预应力的25%递增,每级稳定5分钟后,下一级才能进行,最后一级超张拉110%并稳定20~30分钟,为克服地层徐变等因素造成的预应力损失,间隔6~10天后再进行补偿张拉,然后锁定,切除多余的钢绞线,用混凝土封闭锚头。锚索张拉过程中应对锚索伸长及受力作好记录,核实伸长与受力值是否相符。为减少预应力损失,总张拉力应包括超张拉值,自由段为土层时超张拉值宜为15%~25%,自由段为岩层时宜为10%~15%。 ⑦当预应力锚索位于锚固桩上时,锚索与桩按变形协调设计,设计施加预应力为理论计算值,施工中应根据不同阶段桩的变形观测结果进行预应力调整,以确保桩与拉索变形协调受力达到最佳状态。⑧锚孔孔位、孔深、倾角以及布置形式等应符合设计要求;锚索的承力面应平整,且与锚索的受力方向垂直;锚索锁定后48h内,若发现有明显应力松弛时,应进行补偿张拉;锚梁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外观上顺直、美观、无麻面。(2)框架锚杆①锚杆施工工序:钻孔→安装锚杆→注浆→锚头封闭,成孔后应立即进行锚杆安装并注浆。②钻孔:钻孔过程中严禁水冲,若地层松散破碎易坍孔时,应采用跟管钻进技术,坍孔严重时应立即停钻,进行灌浆固壁处理,待水泥砂浆初凝后重新扫孔钻进,确保成孔质量和钻进进度。③锚杆孔径为φ=90mm(110mm),孔内灌注M40水泥砂浆,水泥采用PO5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当地下水具有侵蚀性时,采用抗侵蚀水泥;锚杆钢筋直径、长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不得有锈蚀和损伤。④注浆采用孔底返浆法一次注浆技术,中途不得停注。⑤张拉锁定:锚杆采用千斤顶适当张拉(张拉力5kN)后,锚杆外露段沿框架梁长度方向弯折10cm或用三根Ф16mm钢筋(L形)与其焊接固定,最后用C35混凝土封闭锚头。(3)锚梁、框架梁、锚墩①锚梁、框架梁、锚墩采用C35钢筋混凝土现浇,水泥采用PO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截面尺寸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②框架锚梁(墩)应先放线后施工,位置、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框架锚梁(墩)纵横梁应与坡面密贴,开挖坡面采用凿平、嵌补垫平;锚梁、框架梁采用全断面嵌入式,顶面与边坡坡面齐平;梁背面与槽底面宜密贴,凹凸不平处用水泥砂浆或混凝土填背,确保梁均匀受力。③锚索梁、框架梁采取现场定位、制作,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锚梁模板及钢筋混凝土的施工应符合相关规范的有关规定。④应确保锚头承载受力面与锚索方向垂直;锚梁(墩)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才能进行张拉施工;当每条锚索梁上的锚索孔应2孔一组同时张拉,锚索张拉时,应对坡面及构筑物加强观测。(六)、路基边坡加固及防护防护砌体施工应符合现行《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的规定。各种防护设施应在稳定的地基和坡体上施工,在设置防护工程、排水设施地段,应先做好排水设施和支挡工程,有地下水露头时应做引排处理,再施工防护工程。防护的坡体表面应先整平,防护层应与土石坡面密贴结合,背后不留空隙。施工中应加强现场监控,按设计要求布设观测网以观测边坡位移状况,指导设计和施工。1、边坡绿色防护主要包括栽种灌木、植草、客土植草、立体植被网内客土植草、基材客土植草、三维生态防护等。(1)喷植前应修好天沟等排水设施,修整坡面,嵌补凹槽、坑洼、准备好喷植混合材料等,喷植材料应随拌随喷。(2)草籽需选用根系发达茎矮叶茂且适于本地区成活的多年生草种, 黑麦草(8g/m2)、狗牙根(5g/m2)、高羊茅(4g/m2)、白三叶(6g/m2)、紫花苜蓿(5g/m2)混合草种,总计28g/m2,并应含有30%的灌木籽,具体根据当地情况适当调整。完成植播后,需及时进行洒水养生。批量种子应进行抽检,检验项目包括种子净度、种子发芽试验、种子活力测定等。(3)大面积的施工前应先进行试播,以得到合理的种子、肥料、农药、保水剂和营养土等的配合比。喷射机作业应严格执行喷射机操作规程:应连续向喷射机供料;保持喷射机工作风压稳定;完成或因故中断喷射作业时,应将喷射机和输料管内的积料清除干净。(4)客土植草是选用适合于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植物生长基质(客土)和种子,先沿坡面铺设一层基质(客土),然后将草籽、肥料、黏着剂、纸浆、土壤改良剂和色素等按一定比例在混合箱内配水搅匀,通过机械加压喷射到边坡坡面而完成植草施工的绿化技术。客土植草的施工工艺顺序为清理坡面,铺设客土。客土的配方包含土壤、纤维、肥料、保水剂、黏结剂、稳定剂。配制后的客土能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基本厚度、酸碱度、空隙率、营养成分、水分以及耐久性。这些指标不仅与具体的边坡地质条件有关,而且还受当地的气候条件的影响。(5)立体植被网顺坡面铺设,纵横向每隔0.5~1.5m左右用不短于20cm竹钉垂直打入边坡固定;搭接宽度不小于5cm,搭接部位适当加密竹钉,铺设完成后需对坡面夯拍,使网垫与坡面密贴。路堤伸入护肩或边坡平台内不小于0.6m,埋入深度不小于0.4m;路堤坡脚处埋入地面以下不小于0.4m;坡脚有脚墙段应埋入脚墙内侧宽0.4m 范围内。路堑埋入侧沟平台以下不小于0.4m或应至堑顶以外1.0m;坡脚有挡墙段应埋入挡墙内侧宽0.4m范围内。立体植被网内客土植草措施施工工序为:平整边坡→铺设立体植被网→摊铺客土→人工(或机械)播种→覆盖砂土,还可在草皮培育场按上述工序培植草皮后,再整体贴铺在需要防护的边坡上,具有加固边坡的功能,在播种初期还起到防止冲刷、保持土壤以利草籽发芽、生长的作用。随着植物生长、成熟,坡面逐渐被植物覆盖,这样植物与立体植被网就共同对边坡起到了长期防护、绿化作用。(6)基材客土植草适用于软质岩强~弱风化、硬质岩强风化及碎砾石类土等植被较难直接生长发育的路堑坡面防护,由黏土、谷壳、锯末、水泥、复合肥以及草木种籽等通过一定配方拌和的混合物喷射在边坡上,厚度为0.10m,水泥标号不得低于PO42.5级,机编高镀锌铁丝网网条,其抗拉强度不低于380kPa。a.施工前应清除坡面浮土、松石,并将较大裂缝、凹坑嵌补牢实、平整。b.按照设计布置锚杆孔位,用风钻凿孔,锚杆钻孔直径φ=50mm,深2.0m,间距2.0×2.0m,锚孔的孔轴方向垂直于开挖面。锚杆采用φ=20mm的HRB400级钢筋,筋长1.90m,锚固深1.80m,孔内灌注M30水泥砂浆。对岩层局部较破碎地段需加设随机锚杆,锚杆锚固深度不小于3.0m。防护工程的周边或遇不利结构(节理、裂隙等)面应视具体情况加长加密锚杆。c.网条采用φ2.2~2.6mm机编镀锌铁丝网,网目尺寸8×12cm,其抗拉强度不低于380kPa,挂网幅边采用φ2.2mm 铁丝绑扎联接。挂网应与锚杆牢固连接,并与坡面保持规定的间距。坡面陡缓不一时可采用长30cm,φ=8mm的HPB300级钢筋作销钉,在变坡处调整和固定铁丝网。d.坡面有地下水渗出时,坡面设直径φ50mm排水孔,矩形布置,间距3.0m,孔深0.7m,扭坡部位水平尺寸可作适当调整,孔位沿堑坡走向尽可能在一条线上。e.喷植基材前应修好天沟等排水设施,修整坡面,准备好喷植混合材料,喷植材料应随拌随喷。基材混合物应将绿化基材、纤维、种植土及混合植被种子按照一定比例依次倒入混凝土搅拌机料斗搅拌,搅拌时间不少于1分钟。f.喷射基材混合料作业前应通过试喷,喷射机作业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1)应连续向喷射机供料;(2)保持喷射机工作风压稳定;(3)完成或因故中断喷射作业时,应将喷射机和输料管内的积料清除干净;(4)喷射作业应自下而上逐排作圆形绕动,喷枪嘴宜与坡面保持约1m的距离,喷枪宜垂直于坡面喷射。g.基材混合物喷射厚度不小于0.1m,草籽需选用根系发达茎矮叶茂并适于本地区成活的多年生草种,喷播草籽含量每平方米不小于28g。护坡喷植后,进行不少于20天的喷(洒)水养生,使基材混合物始终具有足够水份,促使草籽发芽、生长。h.金属网及锚杆头不得外露,并应做好喷层周边与未防护坡面的衔接封闭处理,防止水从缝隙浸入。(7)在雨、雪、大风天气及气温低于0°C时不得进行喷射作业。护坡喷植后,在20天内必须喷(洒)水养生(下雨例外) ,务使喷植护坡始终具有足够水份,促使草籽发芽、生长。(8)施工完毕后应进行精细的养护管理,包括覆盖、浇水、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养生期不少于30天。对漏喷、草籽发芽成活过稀部位要进行补种或喷补,成活率应达90%。养生期内,需用透气农膜覆盖,避免雨水冲刷。(9)三维生态防护①三维生态护坡集土木工程结构、绿化、环保、节能降耗于一体,组件主要包括:生态袋、扎口带、缝袋线及满足多向排水功能与强度要求的网肋型联结扣等。②三维生态护坡材料设计要求A、生态袋:以聚丙烯为主要原料,要求具有抗紫外线、抗老化、抗酸碱盐、抗微生物侵蚀、透水不透土等功能,生态袋的缝袋线要求是具有同样抗紫外线破坏的黑色线,生态袋扎口带要求是具有同样抗紫外线破坏的单向自锁结构功能的自锁式黑色带。采用无纺针刺工艺经单面烧结制成,袋体材料不含对环境有危害性影响的联苯胺等23种禁用的可分解芳香胺成分;其力学参数和等效孔径指标满足国标(GB/T17639-1998,纵向≥4.5KN/m、横向≥4.5KN/m、CBR顶破强力≥800N、等效孔径O95为0.07-0.20mm)要求;对植物非常友善,植物根茎能自由穿透袋体快速生长;其常用型号为LB-M,规格为815×440(mm);其缝袋线必须是黑色且具有抗紫外线性能。B、联结扣:是将生态袋单体联结成一个整体,使护坡结构达到安全稳定的构件。要求如下: a.其材质及环保性能与生态袋相符。b.其上下面必须有具备倒钩特性的棘爪,棘爪总数不少于12个,高度不小于25mm,按力学要求科学合理分布,任意两个棘爪均不在同一剪切破坏轨迹上,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棘爪的力学作用。c.满足植物生长和排水的垂直孔洞不少于32个,每个孔洞直径大于15mm,孔洞透水面积不小于联结扣总面积的45%,以满足多向排滤水及植物根系生长的要求。d.其双向凹槽和垂直孔洞组合成相互交错的非线性凸肋结构,与科学合理分布的倒钩棘爪形成内磨擦紧锁结构,以满足结构安全稳定的要求。e.上下面各6个棘爪的网肋型联结扣(型号规格等级为308×83×50),单个棘爪所能承受的抗剪力大于360N。棘爪的分布和形状是按结构受力特点与要求设计,联结扣基板的垂直穿孔数不得少于33个。f.断裂强力:纵向为5.81KN/m,横向为7.24KN/m。CBR顶破强力为1458N。③生态袋内采用级配良好的颗粒材料填充,同时加入基肥或复合肥、土壤的均匀混合物,坡面采用喷播种植,并采用塑料排水带以利边坡体排水,塑料排水带梅花状布置,1根/4平方米。④原有边坡进行修整,清除杂物,杂草等。沟坎填平顺。⑤现场装填砂土,搀和蘑菇肥以利植被生长,蘑菇肥加入量按3公斤/平方米。⑥草本:高羊毛、结缕草,采用喷播;藤本:爬山虎,采用扦插,4棵/袋。 ⑦植被养护期一定要保证浇水量和浇水次数。⑧每施工2.0米高浇水预沉降后,再进行下道工序。(10)栽种灌木路基边坡绿化一般采用植草+栽种灌木相结合,灌木采用紫穗槐、夹竹桃、柏木,按区间变换树种,灌木栽植,整齐排列,间距0.8m×0.8m,紫穗槐、夹竹桃每穴栽植3株,柏木每穴栽植1株。完成灌木栽种后,视季节及天气情况需及时进行洒水养生。2、截水骨架护坡(含方格型、人字型、拱型)(1)截水骨架、镶边、基础、边坡平台、踏步均采用M10浆砌片石就地砌筑,挡土板采用C25混凝土预制,截水骨架的肋断面形式为L型,其中拱型、人字型的主骨架应作成槽型,用以分流排除地表水。(2)骨架护坡起、终点侧边及顶部0.5m宽,底部基础0.8m宽设镶边,镶边、基础及骨架均采用M10浆砌片石砌筑。为便利养护,应沿线路左右两侧交错设置阶梯形踏步。(3)施工前应先清刷坡面浮土,填补坑凹,使坡面大体平整。当骨架内需另铺种植土时,应先将坡面适当清刷。(4)砌筑骨架前应按设计要求在每条骨架的起讫点挂线放样,然后开挖骨架沟槽,沟槽尺寸根据骨架尺寸而定。(5)施工时应先砌筑骨架衔接处,再砌筑其他部位骨架,两骨架衔接处应处于同一高度。应自下而上逐条砌筑骨架。骨架应与坡面密贴,骨架流水面应与草坡表面平顺。骨架基础与下部侧沟平台,浆砌片石或浆砌片石水沟连接时,应整体砌筑,灰浆饱满不留缝隙。 (6)骨架内铺立体植被护坡网、喷播植草、铺空心砖、喷混植生等措施时,施工注意事项及要求详见相应说明。(7)骨架护坡地段设置支撑渗沟、仰斜排水孔、踏步宜设置于主骨架处。4、空心砖护坡(1)空心砖一般采用水泥、粗砂、细砂和水配制而成,砖的强度应不小于C25混凝土。空心砖为正六边形,当用于坡面满铺时,采用边长17.5cm,高5.0cm,厚3.0cm;当用于骨架内时,采用边长15.0cm,高5.0cm,厚2.5cm;当边坡采用满铺混凝土空心砖,底部采用M10水泥砂浆砌片石加固,路堤坡脚须设脚墙基础。(2)施工前应整修好坡面,清除浮土,填补坑凹,使坡面大致平整。自下而上铺设混凝土空心砖,铺设时应拿橡皮锤击打,不得使用铁锤等重物。(3)边坡满铺混凝土空心砖,坡脚须设脚墙、护脚基础。砌筑基础应按设计要求挂线放样,基础顶面应平顺。自下而上铺设混凝土空心砖,铺设时应拿橡皮锤击打,不得使用铁锤等重物。(5)骨架内的混凝土空心砖可用木桩或竹钉固定在坡面上,以形成稳定的杠架,空心砖与空心砖、空心砖与骨架密贴,缝隙处采用砂浆塞满。边坡铺设完后,砖的空心部分应回填土,坡面采用(客土)植草+栽种灌木防护,按植草和灌木的要求进行养护。5、浆(干)砌片石护坡(1)浆砌片石护坡:采用M10水泥砂浆砌片石砌筑,浆砌片石护坡内设截水植草窗(方形、拱型两种),方形植草窗边长4.24m,植草窗间距 6m,上、下、左、右交错设置,植草窗靠上两边设C10混凝土板拦水坎,以防止表水直接流入植草窗;拱形截水植生窗横向净间距1.0m、2.0m相间设置,底部距侧沟平台以上1.0m,窗口上部及左右周边设置预制混凝土立板作为拦水埂,厚10cm,嵌入护坡20cm,外露10cm。植草窗内要求铺培适宜植物生长的黏性土,并进行(客土)植草+栽种灌木、空心砖内(客土)植草+栽种灌木、挂网喷混植生等防护。护坡每隔2~3m上、下、左、右交错设置泄水孔,泄水孔采用RCP管,孔径0.1m,孔后0.5m*0.5m范围内设卵砾石窝状反滤层,厚0.3m。沿线路方向每隔10~20m设伸缩缝一道,缝宽0.02m,缝内填塞沥青麻筋。坡面适当位置设置台阶形踏步,宽0.6m,单级高0.2m。(2)干砌片石护坡:单层厚度一般为0.3m,双层厚度为0.6m,其下设渗排水材料+厚0.15m砂夹卵石反滤层。当平台采用干砌片石加固时,干砌片石应嵌入边坡内0.2m,以防表水冲蚀。3、干砌片石护坡表面采用M10水泥砂浆勾缝,护坡每隔2~3m上、下、左、右交错设置φ100RCP泄水孔,勾缝前应先将松动、变形处修补整平完好。(3)施工前必须清刷坡面松动土层、石块,必要时应进行夯实。局部超挖或凹陷处应挖成台阶并补砌与护坡相同之圬工,严禁采用夯填土回填。(4)为保证工程质量及外观整齐,施工时应按设计坡度及厚度准确挂线砌筑。(5)砌体应采用坚硬、不易风化的片石以挤浆法砌筑,片石的强度不应低于MU30 ,护坡浆砌前应将石料表面泥土冲洗干净。砌筑石块的施工顺序应自下而上进行,石块应立砌,缝要错开,石块之间应镶紧,缝隙间用小石块填满塞紧。护坡表面及两端面应砌筑平顺,背面必须与路堑坡面密贴,顶面与边坡间的缝隙必须封严。(6)干砌片墙基础应设置在稳固的岩层上;地基软弱时,应采取加深基脚或加固地基的措施。基础埋置深度除应符合设计要求外,当其外侧有取土坑时,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基脚。当存在冲刷时,基础埋深应满足冲刷要求。6、填缝、灌浆、嵌补、支顶等填缝、灌浆前应先清除草根、泥土,并冲洗缝隙。填缝砂浆应嵌入缝中,并与岩石牢固结合。对较大的裂缝可用M10水泥砂浆或C15混凝土灌注封闭。嵌补坡面空洞及凹槽,应先清除松动岩石,在将基座凿平,并保持襟边宽度不小于0.5m,然后再行砌筑;应做到嵌体稳固,表面平顺,周边封严。支顶危石、悬岩,其砌体基础应置于完整、稳固的岩体上,并整平或凿成台阶。7、支撑渗沟(1)边坡支撑渗沟断面采用矩形截面,宽度一般采用1.5m,渗沟的排水层厚度根据地下水埋深、水量确定,地下水发育及膨胀土地段采用1.5m,其余地段采用1.0m,内排水层采用干砌片石充填,排水层与渗水的沟壁之间设置双层反滤层,反滤层采用砂砾石和卵砾石,各层厚0.15m。渗沟底部采用C25混凝土砌筑,顶部覆以C25混凝土,厚0.3m。(2 )渗沟的出水口应与纵向排水设施或挡土墙上的排水孔紧密衔接,保证排水畅通。其下部设排水孔,排水孔出口位于路堑侧沟平台以上或侧沟沟底以上0.2m,排水孔为孔径0.15m*0.15m的方形孔。当支撑渗沟加固与拱型截水骨架护坡同时采用时,支撑渗沟设在主骨架处,主骨架宽度与渗沟宽度相同,渗沟深度和间距按设计图要求办理。桩板墙地段支撑渗沟应与挡土板位置相对应。(3)支撑渗沟断面采用矩形,排水层应用干砌片石充填。渗沟的设置位置应结合现场开挖边坡的高度、地层岩性、风化破碎程度和地下水发育(特别是集中水流的位置)综合考虑设置,一般情况下,最高或最不利边坡处、岩层集中破碎地段和地下水集中发育地段应设置渗沟。(4)反滤层材料及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采用土工合成材料作渗沟反滤层,应铺设平顺,松紧适度,并与沟壁土体密贴,不得有褶皱;接头搭接宽度不宜小于0.2m。(5)渗沟顶部应封闭严密,防止地表水流入沟内。渗沟基底应置于边坡潮湿带以下较稳定干燥的土层内,基底应铺砌防渗并应低于该地区土的冻结线以下至少0.5m。(6)渗沟的出水口应与纵向排水设施或挡土墙上的排水孔紧密衔接,保证排水畅通。桩板墙地段支撑渗沟应置挡土板位置相对应。(7)当渗沟加固与截水骨架护坡同时采用时,渗沟应设在主骨架处,主骨架宽度与渗沟宽度相同,渗沟深度和间距按设计图要求施工。8、主动、被动防护网(1)主动防护网由高强度钢绳网、格栅网、钢绳锚杆及锚固基础组成。 (2)被动拦石网由钢立柱、高强度棱形镀锌钢绳网、锚绳及锚固基础组成,钢立柱间距10m,位置和标高应根据现场地形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钢柱的倾角误差不大于5°,不满足要求的可重新调整或增设下拉锚绳。对于坡度大于45°斜坡上防护网,宜搭设施工用脚手架或作业平台,加强对作业人员和坡面作业机具的保护。拦石网基础尽量采用人工开挖,必要时采用小药量控制爆破,并做好施工防护。(3)危岩落石治理原则上应在主体工程施工前完成,尤其是治理施工会影响主体工程安全时必须在主体工程开工前完成。严格遵循先清方,再嵌补、支顶、锚固、包裹的施工顺序,最后施工拦截工程。施工遵循从上至下的施工顺序,先对最上一层陡崖危石进行整治,再进行坡面上危石、下一级陡崖及坡面上的危石进行治理。(4)所有支顶和嵌补工程(M10浆砌片石、C25片石混凝土及C30钢筋混凝土)的基础均要开挖台阶施工,台阶宽度不小于1m。其中位于陡崖下方支顶嵌补工作的基础要置于完整岩层上。所有拦截工程在坡面上与乡村小路相交时,要在适当位置断开,设置行人通道。(5)施工中严禁在陡崖下方采石,形成新的坡面滚石。清除危石时,要采取措施(设置临时排架等),注意施工安全,防止产生落石。(6)施工中要进一步核对现场实际情况,对个别具体危石处理措施进行调整。当新发现危及线路安全的危岩落石及实际情况和设计有较大出入时,应即时通知设计单位做相应的补充和修改设计。(7)主动网施工顺序及方法:a.施工前应先清除坡面浮土及浮石; b.锚杆孔位应放线测定(根据地形条件,孔距可有0.3m的调整量),并在每一孔位凿出深度不小于锚杆外露环套长度的凹坑,口径0.2m,深0.2m;c.按设计锚固长钻锚杆孔并清孔,孔径φ=42mm,孔深比锚杆长0.2m;当受凿岩设备限制时,构成每根锚杆的两股钢绳可分别锚入两个孔径不小于φ35mm的锚孔内,形成人字形锚杆,夹角15°~30°,以达到相同的锚固效果;d.锚孔注浆采用M30水泥砂浆(环套段不能注浆),插入锚杆,锚杆的外露环套不能露出地表,以确保张拉后网绳紧贴地表。优先选用粒径不大于3mm的中细砂。e.安装纵横向支撑绳,张拉紧后两端各用2~4根支撑绳与锚杆外露环套固定连接;支撑绳长度要求:小于15m时4根,大于30m时2根,其间为3根。f.从上向下铺设钢绳网并缝合,缝合绳为φ8钢绳,每张钢绳网均用一根长约31m的缝合绳与四周支撑绳缝合并预张拉,缝合绳两端各用两个绳卡与网绳固定连接。(8)铁路运营后,要加强巡视,对损坏的工程设施及时进行修复。未尽事宜按铁道部运输局印发的《SNS边坡柔性防护系统设计,施工,验收暂行办法》办理。(七)、地基加固处理一)、一般要求1 、路基基底平整与处理:地基加固处理,施工前应清除表层种植土,平整场地,做好地表排水系统。当地表存在斜坡时,当需挖台阶时,台阶高应在0.6m左右,挖台阶后的场坪斜坡度:一般情况下横向不宜陡于1:5,纵向不宜陡于1:2,场坪平整好后,必须重新测量场坪标高。2、复合地基加固桩布桩要求:(1)复合地基(CFG桩、水泥砂浆桩、搅拌桩、旋喷桩、预应力管桩等)加固桩平面一般采用三角形、正方形两种布桩形式,现场布桩时,横断面方向一般从线路中心往两侧坡脚布置,路堤坡脚附近应有1根桩。(2)当加固范围内存在涵洞等横向构筑物时,应注意过渡段范围内的布桩与横向构筑物的加固措施协调,确保不均匀沉降满足要求。3、软土及松软地区复合地基加固地段,应于坡脚外2.0m设观测桩进行水平位移观测,相应的路基中心位置设沉降观测点,纵向间距20~30m,填筑过程中必须进行观测,根据观测结果控制填土速率,控制标准应为:路堤中心沉降速率小于1.0cm/d,水平位移速率小于0.5cm/d。4、岩溶注浆施工、旋喷桩复合地基复合地基施工地段,必须加强地表变形监测,一般应在线路中心、路基两侧坡脚、以及坡脚外6~10m各设一排沉降观测桩,纵向间距一般不大于30m。施工期间必须每天进行地表变形监测,实测地表变形量,测量精度不小于1mm。5、地基加固桩的的质量控制应贯穿在施工的全过程,实施全程的施工监理,施工过程中必须随时检查施工记录和计量记录。6、复合地基桩桩顶端浮浆应清除干净,直至露出新鲜混凝土面。清除浮浆后桩的有效长度应满足设计桩长。清土和截桩时,不得造成桩顶标高以下桩身断裂和扰动桩间土。 7、复合地基加固桩加固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和穿透软弱土层(压缩层)到硬底。8、复合地基施工完成后,桩身完整性、均匀性、无侧限抗压强度以及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严格按《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等相关规范和有关规定进行。二)、各类地基加固措施的基本要求1、基底挖除换填(1)挖除换填厚度、范围按设计要求进行,若施工中发现设计换填底以下仍存在软弱土层或人工弃填土时,应全部清除至硬底,再按照路堤相应部位规定的填料、压实标准和填筑工艺进行回填。(2)半挖半填地段或路堑地段挖除换填时,按设计要求进行,特别注意保证换填底部纵、横向的排水坡度,以避免积水、淤水,软化地基。(3)当底部起伏较大,可设置台阶或缓坡,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换填施工。2、铺基底垫层(碎石、砂砾石垫层)(1)基底垫层的结构组成路基基底垫层厚60cm,当设计为内铺二层土工格栅时,结构组成可按20cm碎砾石(第一层)+第一层土工格栅+5cm中粗砂+15cm碎砾石(第二层)+第二层土工格栅+5cm中粗砂+15cm碎砾石(第三层)进行填筑;当设计采用内铺一层土工格栅,结构组成可按25cm碎砾石(第一层)+5cm中粗砂+土工格栅+5cm中粗砂+25cm碎砾石(第二层)。 路基基底垫层厚60cm,当设计为内铺二层土工格室时,结构组成可按20cm中粗砂砾石(第一层)+第一层土工格室(高5cm,内填粗砂砾石)+15cm中粗砂砾石(第二层)+第一层土工格室(高5cm,内填粗砂砾石)+15cm中粗砂砾石(第三层)进行填筑;当设计采用内铺一层土工格室,结构组成可按30cm中粗砂砾石(第一层)+土工格室(高5cm,内填粗砂砾石)+25cm中粗砂砾石(第二层)。(2)填料材料:垫层应选用渗水性较好中粗砂、砂砾石、碎石等,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32.5mm,含泥量不大于5%,且不含草根、垃圾等杂质。(3)施工前应做现场压实工艺性试验、确定分层厚度、压实遍数等主要工艺参数,报监理单位确认。(4)垫层用砂、碎砾石进场时应进行验收,并对其杂质含量、粒径级配进行检验;砂垫层铺设宽度及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5)垫层的施工方法、分层铺填厚度、每层压实遍数等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一般情况下,垫层的分层铺填厚度可取20~30cm。(6)垫层压实标准应满足规范与设计规定的路基相应部位相应填料的压实要求。4、土工合成材料(1)土工合成材料运送至工地后,应分批整齐堆放在料棚(库)内,防止日晒雨淋,并保持料棚通风干燥。(2)土工合成材料应按有关规定在出厂前后分批分别进行材料性能与强度等检测,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后才能进行施工。(3 )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应拉紧,不得有褶皱,必要时可用插钉固定;多层铺设时,其上、下层接缝应交替错开,错开距离不宜小于0.5m。(4)铺设土工合成材料的填土顶面应平整,不得有坚硬凸出物,严禁碾压机械直接在土工合成材料表面上进行行走或碾压。(5)土工合成材料摊铺后应及时填筑填料,避免阳光长时间直接照射。(6)铺设土工合成材料时,应将强度高的方向置于垂直于填方边坡方向。(7)用于基床防排水复合土工膜采用经编复合土工膜或长丝复合土工膜,幅宽不小于5.0m,沿线路方向铺设,两幅间搭接长度不小于0.5m,膜厚不小于0.35mm,CBR顶破强度不小于2.5kN,断裂强度不少于20kN/m,垂直渗透系数不大于1*10-11cm/s,不得使用裂膜丝或PE膜,最大伸长率小于30%,同时必须耐腐蚀、抗老化。结构组成按5cm中粗砂+复合土工膜+10cm中粗砂的顺序进行铺设。(8)用于边坡补强及基底加固的土工格栅沿线路方向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幅宽不小于3.0m,受力方向的搭接强度不得低于材料的设计容许抗拉强度,另一方向应密贴排放,纵向搭接宽度不小于幅宽10%,且不小于0.3m;地基处理铺设土工格栅时,两端回折不小于2.0m。①用于边坡防护的强度不小于25km/m的土工格栅可选用塑料或双向涤纶经编土工格栅。其中:A、双向高强涤纶经编土工格栅,其双向抗拉强度不小于25kN/m,对应伸长率≤10%。其高强涤纶丝的重量不应少于110克/m,外涂层重量不少于30克/m,总重量不小于140克/m,幅宽3m,网格尺寸25.4× 25.4mm。B、塑料土工格栅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抗拉强度不小于25kN/m,对应伸长率≤10%。②用于地基处理与边坡的强度不小于110kN/m的土工格栅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单向土工格栅,③用于地基处理强度不小于200kN/m的土工格栅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单向土工格栅。(9)用于地基处理的土工格室,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整体式插接高强土工格室,抗拉强度与连接点强度均不小于160kN/m,格室高度50mm,网格尺寸40×40cm,高强土工格室的网带连接方式采用U型钢钉插接编织,U型钉直径≥2.5mm,网带厚度:0.4±0.1(mm),单网面积≥50㎡。地基处理垫层应采用中粗砂砾石,格室内填粗砂砾石,不得采用碎石填筑。(10)严禁采用玻璃纤维产品用于本线路基工程土工合成材料施工。(11)土工合成材料设计与施工除符合设计要求外,施工与质量检测等还应符合《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TB10414-2003)、《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铁路路基土工合成材料应用设计规范》(TB10118-2006、J532-2006)和铁路总公司、建设单位等有关规定的相关要求。5、冲击压实和振动碾压(1)冲击压实、振动碾压施工前应先按设计的高程整平施工场地,按设计要求和现场工艺试验选取合适的施工机械。 (2)冲击压实、振动碾压施工前,应进行现场试验,以确定冲击压实及振动碾压遍数,及冲击能、振动功率等参数;确定质量检测方法,评价标准等。(2)现场施工时冲击压实次数根据设计要求的压实度和沉降量控制值来控制冲击压实次数。(3)岩溶发育区同时采用冲击压实及岩溶注浆处理时,应先进行冲击压实后再进行岩溶注浆。当桥、涵附近需进行冲击压实时,应先进行冲击压实后再施工桥台或涵洞。(4)冲击压实和振动碾压的范围应超出路基两侧坡脚外宽度为处理深度的1/2~2/3,且不小于3.0m。(5)当存在下列情况,不得采用冲击压实技术:地面以下2~3m范围内存在软土夹层;粉土地基;地层含水量大于60%地层;附近受既有建筑物影响(如距桥台、防洪堤、危房、古建筑、支挡构筑物30m范围的路堤段);各种已有复合地基加固的地基。(6)碎砾石及砂土地基压实遍数宜控制在6遍左右,黏性土地基压实遍数一般为3~6遍。(7)冲击压实及振动碾压处理除符合设计要求外,处理效果应符合《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TB10414-2003)、《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20010、J1078-2010)等规范和铁路总公司、建设单位等有关规定的相关要求。 6、强夯置换(1)强夯置换设计采用夯击能范围值3000~5000kN·m,夯锤直径一般2m左右,夯锤质量30T左右,设计初定夯击一般遍数3~4遍,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2~3遍。(2)强夯置换施工前,必须核查强夯对施工场坪周围的建筑物工程是否有影响,如存在不良影响,必须采取隔震、防震措施,确保周围建筑物的安全。(3)强夯置换施工前应先按设计的高程整平施工场地,并做好防震设施。按设计要求选取合适的强夯锤及施工机械。各夯点应放线定位。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及漏夯应及时纠正。(3)强夯置换正式施工前,根据设计拟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待试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测试,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正式施工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4)强夯置换夯坑填料应采用块石、碎石、矿碴等坚硬粗颗粒材料,且最大粒径不得大于300mm。(5)夯击点的位置、间距可根据试夯确定的夯击遍数确定。强夯范围应超出路基两侧坡脚外宽度为处理深度的1/2~2/3,且不小于3.0m。(6)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当单击夯击能较大时不大于100mm;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7)当场地地表土软弱或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时,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使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2m。坑内或场地积水应及时排除。(8)当强夯施工附近存在桥涵等构筑物、复合地基加固桩、岩溶注浆工程时,应先进行强夯施工后,方可进行相关构筑物及其他地基加固措施的施工。(9)强夯置换的施工质量检验:施工完成后28天后采用挖探、重型动力触探进行强夯地基均匀性检测,抽检率为每个处理地段3000m2抽样检验9点,且不少于9点;施工完成后28天后采用载荷试验检验承载力,抽检率为每个处理地段3000m2检测3处,且不少于3处。(10)强夯置换施工与检测除符合设计要求外,还应符合《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TB10414-2003)、《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20010、J1078-2010)等规范和铁路总公司、建设单位等有关规定的相关要求。7、搅拌桩(含浆喷桩、粉喷桩)复合地基(1)搅拌桩一般采用PO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具体应通过室内配方试验确定,要求水泥土无侧限抭压强度不小于1.0Mpa;若地下水对水泥混凝土有腐蚀性问题,设计应选用不同的耐腐蚀混凝土及相应工程措施。当用于阻水帷幕时,还应满足渗透系数K≤1×10-7cm/s。(2)搅拌桩桩径为0.5m ,一般呈正方形或三角形布置,桩长、桩间距按工点设计施工,且桩长原则上必须穿透软弱层至硬底。当加固工点还有注浆孔时,注浆孔位如未回填则应布置一根加固地基桩,当布桩难以到位时,应将注浆孔采用M15水泥砂浆封孔密实。(3)施工前应通过工艺性试桩,掌握对该场地的成桩经验及各种操作技术参数,各工点试验桩不得少于2根。搅拌桩施工,软土、松软土地层一般采用干法,含水量不高的松散砂土层一般采用湿法;当地层的有机质含量较高时,应适当提高置换率、增加水泥掺入量。(4)施工前应现场取样做室内配方试验,按照设计要求,通过试验确定固化剂最佳用量、水灰比和外加剂用量,要求拌和的灰土早期强度高、龄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并了解强度增长和龄期的关系。配制的灰浆应流动性好、不离析、便于泵送、喷搅。(5)根据地基的加固深度选择合适的钻机、粉体(浆)发送器及配套设备,严禁没有计量装置的机械投入使用。采用的材料应具有质量合格证;不得使用受潮结块、变质的加固料。采用的固化剂和外加剂的品种、规格及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6)搅拌桩施工中应控制钻机下钻深度、高程及停灰面,确保搅拌桩桩长度。当钻头提升至地面以下0.5m时,喷粉(浆)机应停止,桩顶以下一定范围内应复搅。在成桩过程中遇有故障而停止喷粉(浆)时,第二次喷粉(浆)接桩时,其重叠长度不得小于1m(浆体喷射搅拌桩为不小于0.5m),接桩间隔时间不大于24 小时,否则应重打该桩。搅拌桩施工时全桩上下应再重复复搅不得少于一次,当桩周土为成层状地层时,应对相对软弱的土层增加复搅次数,并增加水泥掺入量。施工中随时检查加固料用量、桩长、复搅长度及施工中有无异常情况,记录其处理办法及措施。(7)施工时应定时检查机械的成桩直径及搅拌均匀程度,对使用的钻头应定期复核检查,其直径磨耗量不得大于20mm。(8)搅拌桩的施工质量检验:成桩28天后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检验承载力,抽检率为桩数的0.2%,且每一工点不少于3根。成桩28天后检测桩身无侧限抗压强度,抽检率为桩数的0.2%,且不少于3根。(9)搅拌桩施工完成后,桩身完整性、均匀性、无侧限抗压强度以及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压缩模量检验严格按《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TB10414-2003)、《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20010、J1078-2010)等规范和铁路总公司、建设单位等有关规定的相关要求。8、水泥砂浆桩复合地基(1)水泥砂浆桩一般采用PO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入量应通过室内配方试验确定,要求水泥砂浆桩试块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1.4MPa。若地下水对水泥混凝土有腐蚀性问题,设计应选用不同的耐腐蚀混凝土及相应工程措施。(2)水泥砂浆桩桩径为0.5m,一般呈正方形或三角形布置,桩长、桩间距按工点设计施工,且桩长原则上必须穿透软弱层至硬底。当加固工点还有注浆孔时,注浆孔位如未回填则应布置一根加固地基桩,当布桩难以到位时,应将注浆孔采用M15水泥砂浆封孔密实。(3 )施工前应通过工艺性试桩,掌握该场地的成桩经验及各种操作技术参数。各工点试验桩不得少于2根。水泥砂浆桩施工时全桩上下应再重复复搅不得少于一次,当桩周土为成层状地层时,应对相对软弱的土层增加复搅次数,并增加水泥掺入量。(4)施工前应现场取样做室内配方试验,按照设计要求,通过试验确定固化剂最佳用量、水灰比、砂和外加剂用量,要求拌和的水泥砂浆早期强度高、龄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并了解强度增长和龄期的关系。配制的砂浆与灰浆应流动性好、不离析、便于泵送。(5)根据地基的加固深度选择合适的钻机、粉体(浆)发送器及配套设备,严禁没有计量装置的机械投入使用。采用的材料应具有质量合格证;不得使用受潮结块、变质的加固料。采用的固化剂和外加剂的品种、规格及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6)水泥砂浆桩施工中应控制钻机下钻深度、喷砂浆高程及停浆面,确保水泥砂浆桩桩长度。在成桩过程中遇有故障而停止喷砂浆时,第二次喷砂浆接桩时,其重叠长度不得小于1m,接桩间隔时间不大于24小时,否则应重打该桩。施工中随时检查加固料用量、桩长及施工中有无异常情况,记录其处理办法及措施。(7)施工时应定时检查机械的成桩直径及搅拌均匀程度,对使用的钻头应定期复核检查,其直径磨耗量不得大于20mm。(8)水泥砂浆桩的施工质量检验:成桩28天后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检验承载力,抽检率为桩数的0.2%,且每一工点不少于3根。成桩28天后检测桩身无侧限抗压强度,抽检率为桩数的0.2%,且不少于3根。(9 )水泥砂浆桩施工与检测施工与检测还应符合《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TB10414-2003)、《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20010、J1078-2010)等规范和铁路总公司、建设单位等有关规定的相关要求。9、CFG桩复合地基(1)CFG桩一般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法和长螺旋成孔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成桩法两种工艺成桩。具体应通过各工点的具体地质条件、设计桩长、桩间距选择有效的施工工艺,施工前应进行成桩工艺试验,以检验设备、工艺是否适宜,确定选用的技术参数是否满足设计要求。(2)桩体材料:桩体原材料采用碎石、石屑、粉煤灰、水泥配合而成,材料按C15砼配比。长螺旋成孔、管内泵压混合料成桩施工的坍落度宜为160~200mm,振动沉管灌注成桩施工的坍落度宜为30~50mm,振动沉管灌注成桩后桩顶浮浆厚度不宜超过200mm。水泥为P042.5级及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合料28天龄期标准试块抗压强度应达到C15混凝土的标准。施工前应由室内试验室进行配比试验,施工时按配合比配制混合料。成桩过程中,应抽样做混合料试块,每台机械每天至少应做一组(不少于3块)试块,标准养护,测定其抗压强度。(3)CFG桩直径一般为0.5m,一般呈正方形或正三角形布置,桩长、桩间距按工点设计施工,桩长原则上必须穿透软土至硬底。当加固工点还有注浆孔时,原则上注浆孔位应布置一根地基加固桩,当布桩难以到位时,应将注浆孔采用M15水泥砂浆封孔密实。(4 )根据地质情况和设计桩径,施工前进行成桩工艺试验,选择适宜的施工方法、工艺及参数,并配备相应的机具。采用的固化剂和外加剂的品种、规格及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5)施工前需清基回填并平整场地。施工桩顶标高宜高出设计桩顶标高不少于0.5m,CFG桩达设计强度后,桩头0.5m范围应挖除;清土和截桩时不得造成桩顶标高以下桩身断裂和扰动桩间土。CFG桩采用圆形扩大桩帽(CFG桩+筏板地基除外),桩帽顶宽0.9m,高0.5m,现场浇注C25混凝土。(6)必须按照设计的桩位、桩径、桩长和桩数施工,桩位偏差不应大于0.1倍桩径,桩长不应小于设计值,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CFG桩施工应严格按照试桩确定的工艺操作。灰浆应搅拌均匀,利用振动打桩机成桩,在管内边填料,边振动,填满料后振动拔管,并分三次振动反插,直到拌和料表面出浆为止。(7)CFG桩施工,一般应进行跳桩法施工,避免造成相邻桩断桩,尤其是是沉管法施工时,一般跳桩1~3根。清土和截桩时,不得造成桩顶标高以下桩身断裂和扰动桩间土。(8)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成桩施工在钻至设计深度后,应准确掌握提拔钻杆时间,混合料泵送量应与拔管速度相配合,遇到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层,不得停泵待料;沉管灌注成桩施工拔管速度应按匀速控制,拔管速度应控制在1.2~1.5m/min左右,如遇淤泥或淤泥质土,拔管速度应适当放慢。(9)桩体质量检验应在成桩28天后进行,采用低应变动力试验检测CFG桩桩身完整性,抽检率为桩数的10% ;承载力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抽检率为桩数的0.2%,且每工点不少于3根。(10)CFG桩复合地基的施工与质量检验除按设计要求外,其余还应符合《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TB10414-2003)、《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20010、J1078-2010)等规范和铁路总公司、建设单位等有关规定的相关要求。(八)过渡段路基1、过渡段路基应与其连接的路基按一整体同时施工,并将过渡段与连接路基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高度进行填筑。2、过渡段路基填筑前,应选择试验段做摊铺压实试验,确定主要的工艺参数;桥路、涵路、隧路过渡段的填筑必须待桥、涵、隧的结构混凝土或砌体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地基工程经验收合格后方能施工。3、过渡段路基填筑前,非复合地基加固地段的地基采用冲击碾压技术进行地基的填前压实,但受既有建筑物影响(如距桥台、防洪堤、危房或古建筑50m范围的路堤段)、填方高度小于5.0m且有涵管的地段以及两侧或单侧已设置路肩挡墙地段不应使用冲击压实,改用小型振动碾压机碾压密实。4、过渡段所用级配碎石、水泥、砂、土工合成材料等材料的品种、规格、质量要符合设计要求,进场时应经检验合格方可用于施工。5、过渡段填筑应按设计要求,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分层摊铺厚度根据工艺性试验确定;压实标准应符合各部分的设计要求。 6、隧路过渡段的具体形式根据隧道洞门形式(斜切式、挡翼墙式)确定;施工中特别注意各种管线、地下、地表排水设施的顺接。当桥隧间距离很短,采用级配碎石掺5%水泥填筑难以达到压实标准时,则应改用C25混凝土填筑。7、路基过渡段施工前应核对地形、地质、类型等变化情况,特别是过渡段形式改变或当多种过渡段组合形式变化时,应按现场实际情况修改,并及时通知设计单位。8、当冲击压实、强夯与地基桩加固或桥台、涵洞等交接时,桥台、涵洞等结构物附近需进行强夯(或冲击压实)时,应先进行强夯(或冲击压实)后再施工桥台或涵洞;岩溶发育地区同时采用强夯(或冲击压实)及岩溶注浆处理时,应先进行强夯(或冲击压实)后再进行岩溶注浆;桩加固与强夯(或冲击压实)交接的范围内,应先进行强夯(或冲击压实)处理再进行地基桩加固。”(九)路基排水工程1、路基排水工程应及时实施,防止施工期间因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侵入而造成路基松软或坡面坍塌。2、排水设施的结构形式、截面尺寸、材料规格以及平面位置、纵坡、铺砌厚度、平整度必须满足或符合设计要求。当路基单侧或两侧汇水面积较大,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采用的截面尺寸施工,不得随意更改水沟截面、位置、设置长度等。3、砌体、混凝土所用材料(水泥、砂、石、钢筋)、土工合成材料的品种、规格、质量要符合设计要求,进场时应经检验合格方可用于施工。 4、新设排水系统应确保排水的顺畅,注意各排水工程间的顺接,杜绝排水系统存在局部的堵塞、突变、急陡急拐等现象,注意临时排水设施宜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并与原有地表排水系统相适应。排出的水不得损害路基及附近建筑物地基、道路和农田。路堑侧沟的水流,原则上不得经隧道排出。5、所有排水沟渠应从下游出口向上游开挖。路堑施工应先做好堑顶截、排水,并经常检查防止渗漏。堑顶为土质或含有软弱夹层的岩层时,天沟应及时铺砌或采取其他防渗措施。6、天沟、侧沟、吊沟及其他引、截、排水设施,应按设计放样施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沟基稳固,排水沟严禁设在未做处理的废砟、弃土上。(2)沟形整齐,沟坡、沟底平顺,沟内无浮土及杂物。(3)水沟排水不得对路基产生危害。(4)天沟、吊沟应挖在原地面以下,不应在地面坑凹处通过;当需要通过时,应按照路堤填筑压实的要求将坑凹填平,然后挖沟,并应放止填土沉降变形。7、滑坡地段地面排水工程施工应先做好滑坡体外的截、排水沟,并随开挖随铺砌。对施工用水应严加管理,防止流入滑坡体内。滑坡体上不得积水,裂缝应夯填密实,洼地应整平压实。8 、路基本体防、排水系统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路基的安全、稳定,施工中应严格控制路基各部分(线间排水、电缆槽及护肩防排水、坡面排水槽、排水盲沟、土工膜防水层、泄水孔预留等)防、排水工程的质量及其之间的衔接,避免局部积水、漏水现象,降低路基(特别是基床)的强度及稳定。9、施工中发现现场地形、地质情况、地表水、地下水变化与设计不符时,特别是危及路基安全或存在安全隐患时,应及时通知修改设计,并做好临时处理措施。(十)电缆槽、综合接地、声屏障等附属结构物1、路基内及路肩上各附属构筑物(包括电缆槽、接触网、声屏障、综合接地线、信号电缆过轨钢管、防灾安全监控等设备)多,附属结构物的形状、施工方法、施工时期等,应事先与有关单位商定,必须十分注意它的设置不致损坏和危及路基土工结构物的安全。对较大规模的土工作业,应与土工结构物同时施工;对较小规模的土工作业,则宜在土工结构物竣工或者接近竣工时,再开挖、设置和埋设。2、附属结构物中综合接地线、信号电缆过轨钢管与路基填筑同步施工,应预埋各种过轨通信、信号及电力管线;电缆槽、接触网、声屏障、线间集水井待路基成型后整体切割或采用钻孔桩等方法施工,但必须做好防渗漏封闭措施,其中线间集水井横向排水管路基填筑施工中预埋。路基刚性过渡地段,应在刚性过渡段施工过程中,应预留电缆槽、接触网立柱基础、声屏障基础、集水井的位置。(十一)雨季施工1、雨季施工前应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提前掌握长期天气变化趋势,根据雨季天气情况,结合工程不同特点,区分段落,进行适合于雨季施工项目的安排。 2、施工前,应按照"永临结合"的原则,做好场地范围内系统排水工程,防止降水和地表水冲刷、浸润岩土本体,影响边坡稳定性。3、加强各类支挡临时基坑防排水处理,防止积水浸润地基,导致强度无法满足要求。施工期间还应加强基坑周边以及边坡变形观测,一旦发生较大变形应迅速采取措施防止变形继续发展,并注意人身及施工安全。4、填方分层填筑施工时,每层填筑面应做成不小于2%的向外排水坡;雨前或每日收工前应将摊铺的松土碾压、夯实完毕,若来不及碾压应及时覆盖。强降水时应及时填土施工面采用塑料布覆盖;并按要求做好边坡临时排水槽,将边坡水引至填方以外。5、填方填筑地段,不宜安排在雨季施工;严禁在雨天进行非渗水土的填筑施工作业。雨季填方施工应在无降雨时,合理组织施工,不宜全面铺开。6、填筑完成的区域,应及时施作坡面排水系统;换填处理地段,应注意防止换填部位积水,有积水地段应疏干、晾晒后方可填筑施工;雨后必须待填筑层面晾干或采取其它措施,确认填料含水量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7、雨季开挖土质边坡时,应分层进行开挖,每层底面设大于1%的向外排水坡,防止边坡被降雨冲蚀和软化岩土体发生边坡变形破坏。(十二)其他注意事项1、施工参照《九景衢铁路施工图施工图路基设计总说明》及《九景衢铁路施工图路基工程设计与施工参考图集》,并严格执行《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285号) 、《铁路路基土工合成材料应用设计规范》(TB10118-2006、《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J532-2006)、《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TB10415-2003)、“《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等十九项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局部修订条文的通知”(铁建设[2007]159号)及相关规程规范及有关通知。2、路基地段综合接地系统详细设计参见《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号(2009)9301〕。3、电缆槽的详细设计、施工及相关注意事项参见《铁路路基电缆槽》〔通路(2010)8401〕。4、路基工程施工完成后应将施工工序、沉降观测、压实检测等全套资料交付建设单位。5、房屋密集地段待征迁补充勘察后根据地层变化情况再修改完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