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8.50 KB
  • 66页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研究论文

  • 6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研究毕业论文目录中文摘要ABSTRACT1.绪论1.1课题研究背景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A企业项目安全管理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2.1A企业施工项目事故的直接原因2.2A企业项目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3国际上项目安全管理的成功经验及管理模式3.1国际上先进的项目安全管理模式3.2国外企业项目安全管理的成功经验4.国际上项目安全管理模式在我国的运用方法4.1强化项目安全责任管理,分解风险指标4.2确保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有效投入4.4抓好安全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4.5认真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和落实安全技术交底工作4.6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法律意识66 4.7完善应急管理,积极演练4.8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项目风险管控4.9大力开展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4.10加强政府安全监管工作5结论参考文献66 1.引言1.1课题研究背景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是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2007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50018.62亿元,同比增长20.35%(引自《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及对策》)。在建筑业产值持续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各地、各部门和各建筑施工企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化建筑施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加强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加大安全监管工作力度,有效地保障和促进了建筑业的安全发展。但建筑安全事故多发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不容乐观的是,虽然我们的安全生产法律不断出台、制度不断完善,上至中央下至各建筑企业,人人讲安全,人人抓安全,但具体落实到施工项目上往往不尽如人意,安全事故仍不断发生。据统计2008年4月,全国发生各类伤亡事故179166 18起,死亡30374人。建筑业的事故仍占安全生产事故的较大比重,共发生事故29起,死亡35人,共有36家企业被停止招投标(引自《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及对策》)。而且据业内人事透露建筑行业实际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次数、伤亡人数远高于主管部门统计。多么严峻的事实,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性的系统科学,也是非常严肃细致的管理工作。因此科学的分析安全事故频发的深层原因,明确包括现有技术措施等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不仅有助于推动各项安全生产法规和制度的贯彻执行,使项目安全管理由被动强制行为变为自动自愿;而且可以为项目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套科学的、有效的、操作性强的管理方法,有效预防事故发生。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研究目的分析找出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在体制、人员、成本、管理等多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漏洞。有助于推动各项安全生产法规和制度的贯彻执行,使建筑施工安全项目管理由被动强制行为变为自动自愿;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操作性强的管理方法。降低建筑安全事故率,提高建筑业生产率,增加效益。1.2.2研究意义66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1"3综合性的系统科学,也是非常严肃细致的一项工作。研究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对规范建筑企业安全管理,降低生命和财产损失,落实科学发展的需要。2.A企业项目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国有大型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国有大型企业的安全状况,代表了国家形象,代表了我国现阶段安全生产所能够达到的最好水平。国有大型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好于国内企业的一般水平,但是,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在安全生产工作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在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过程中,一些单位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生产与改革发展的关系,片面强调了效益优先,忽视了安全生产的重要地位;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结构和改制、改革过程中,一些单位削减了安全工作力量,甚至撤销了内部安全机构;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子公司、分公司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一些单位安全管理出现了“高位截瘫、层层衰减”现象,越到基层安全工作越薄弱。66 建筑施工企业是以建筑施工项目为主体形成的,研究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原因,就是研究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原因。并由此由小见大、举一反三,推而广之。本文以某大型中央建筑企业某施工项目的一例安全生产事故进行分析以管窥这个企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代表性问题,帮助找出建筑业安全管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求一个积极的解决办法。A企业是一大型中央建筑企业,是一级法人单位,下设十几个分公司,拥有员工五万人,年开复工面积五千多万平方米,年产值达三百多亿元。但不容乐观的是,2006年全年该企业发生三人以下亡人事故(含非责任事故)及媒体曝光事件共计13起,亡人总数14人,2007年全年发生三人以下亡人事故(含非责任事故)及媒体曝光事件共计12起,亡人总数16人,比去年同比增长143%,而且被某市停止在其行政区域范围内招投标三个月。在社会上产生极坏的影响,给企业带来了无可估量的损失。某市某工程,由A企业某项目部承建。其建筑面积为103286平方米。该工程高大厅延连五层,总高ZI.sm,长3x8.4m,宽2x8.4m,楼盖(顶板)面积423.36m,为四周支于框架梁上的预应力现浇空心楼板(厚550~,板内预埋中400GBF管),南、北侧边梁分别为0.85mx0.95m1.0mx1.3Om,东西两侧边梁均为0.6mXO.6m,混凝土总量198.6m3。采用混凝土输送泵和两台布料机浇筑。布料机分别设于板外侧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处,在北端达不到的地方加设溜槽。浇筑自下午5时开始,至晚上10时10分左右(已接近浇筑完成)时,从楼盖的中偏西部位的模板支撑体系突然发生凹陷式垮塌,坍塌部位为2一4工段,是在建楼的5层高大厅。据现场人员描述:当时看到楼板形成“66 尸形下折情况,支架立杆多波弯曲并逐渐扭转,随即整个楼盖连同布料机一起垮塌下来,砸落在地下一层顶板(首层底板)上,整个过程只延续了三分钟左右。坍落的混凝土、钢筋、模扳和支架绞缠在一起,形成0.5一2.0m的堆集,使清理和找人异常困难,至10日凌晨才挖挖出最后1名遇难人员。事故也招致邻跨的模板和钢筋向中厅下陷,粗大的梁筋(直插于柱中,端部无拐尺锚固段)被从柱中拉出(达lm左右),地下一层顶板局部严重破坏,框架梁下沉、破损、开裂,其下支架严重变形、歪斜,连地下二层的支撑架也有明显变形。此次事故共造成5人死亡、12人受伤。该工程建设单位是某市某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施工单位是A企业(A集团总公司)下属的Al公司的al项目部;勘察设计单位是某某规划设计研究院;监理单位是某某某咨询监理有限公司。2.1A企业施工项目事故的直接原因这是一起由结构施工中脚手架支撑体系失稳引起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是典型的项目安全管理过程中安全措施出现问题而导致的事故。根据事故致因理论中的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经调查发现在该工程项目施工期间,在模板支架施工设计方案尚未经批准的情况下,项目部便要求劳务队按该方案搭设模板支架,从而使模板支撑体系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而且未经监理方书面批准且支架搭建工程未经监理方验收合格的情况下,违章组织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l)支架方案编制粗糙,存在严重设计计算缺陷,不能保证施工安全要求;2)支架立杆伸出长度过大,是造成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66 3)支架塔设质量差,造成支撑体系局部承载力严重下降,是事故产生的重要原因;4)支架中使用的钢管杆件、扣件、顶托等材料存在质量缺陷,是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5)在安全保证体系,安全人员配置,模板支架方案审批、安全技术交底、日常安全检查、隐患整改、支架验收等管理环节中存在严重问题,是事故产生的管理原因。2.2A企业项目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2.2.1安全意识淡薄,法规、制度落实不到位事故发生后,经对该企业和工程项目现场实地进行调查,发现接受调查人员的安全意识普遍较差,对自己在施工过程中应承担的安全责任不明确,对项目部制订的安全规章制度不了解,安全措施不清楚。被调查的人员在被询问到施工生产中应有防范意识时的回答基本都是“干活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出事”之类的话。66 自1995年以来,为了减少建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降低建筑安全生产事故的损失和影响,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许可证制度》、《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多部法律、法规,颁布行业标准、规范、规程几十个,使安全生产管理法制化得已初步实现。经调查,该企业对于上级建设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国家的法规等,到达企业后形成了“老总认真看、主管老总仔细看、项目经理让别人看,基层安全管理人员看了也白看”的局面,对法律法规的掌握和落实逐级递减。有人戏说此怪现象:上面大会开三天,下面传达一袋烟,到了作业面就剩一句话“哥儿几个注意安全”。造成了自项目经理(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起的基层管理人员和直接从事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责任心淡漠,对生产过程中违法、违规行为没有能力发现、纠正,形成麻木不仁,习以为常的怪现象。企业责任制落实成了一句空话,各项制度措施成了一纸空文。2.2.2安全生产存在多层次的隐患事故发生后,对A企业项目部进行全面检查发现该项目部施工现场大量使用不合格或按规定应报废的安全帽、安全网、安全带、漏电保护器等安全防护用品;施工机械设备、安全防护器材不按国家规定检测、报废、更新。如直径48(壁厚3.5)和直径51(壁厚3)的架子管混用,且锈蚀、弯曲变形严重;又如1988年生产的卷扬机仍在施工现场使用,施工现场仍然有架子管搭设的简易式提升机在使用等(政府部门早已颁布行政法规禁止此种做法)。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不全面、不严密、不牢固;多数设施防护、防砸、防雨不到位;宿舍、食堂、卫生间等生活设施不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生活区、办公业区极度脏乱差,文明施工达不到国家现行标准。66 技术人员编制的专项方案欠缺针对性和科学性,而且方案可操作性差、审核审批流于形式,未能按规定要求进行专家论证。施工中未对施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施工项目部多数管理人员对安全隐患、违章作业和不文明施工行为视而不见,习以为常;对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不按要求整改或拒绝整改。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不健全,未按有关规定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配置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低、专业素质差、未按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内业不完整、外业有缺陷”,配置群众安全监督员时偷工减料,责权利不明,形同虚设。施工现场业弄虚作假、突击应付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上级安全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检查;“平时不去管,查前搞突击,查后即复原,出事钱摆平”是较为普遍、业内共知的一个“常规”现象。2.2.3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现象普遍项目经理和工长无视塔式起重机等特种设备没有专职信号指挥、司索工、架子工、电工、塔式起重机操作手在未经培训,没有取得资格证书或“人证不符”的情况,无视架体搭设、塔吊等特种设备安装完毕后未履行验收手续等即投入使用,开展生产:违章作业:基础施工不按设计要求防护,没有防止坍塌措施:临时施工用电未达到“三级配电二级保护”66 的要求,使用不合格或己淘汰的电闸箱,电线陈旧老化、绝缘破损,用电线路不按规范要求架设或埋设;脚手架不按规范进行防护,使用不合格或应淘汰的安全网或密目网;施工机械设备超期使用,不按规定进行维护保养与防护;现场的施工人员不戴安全帽,高处作业人员不使用安全带等。野蛮施工,木工拆除外墙的梁、板、柱模板时,将拆除的模板直接扔在脚手架上的“平网”上,或者将“平网”解开作业结束后不恢复;室内抹地面清理时,从楼上向楼下抛扔建筑垃圾。2.2.4项目安全管理力量薄弱,执行力不强,管理失控在企项目管理人员中,安全管理人员只占到2.5%。且文化水平低,技能水平差。多数还处于仅仅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阶段(有的还未达到),不能满足岗位需要。劳务分包和专业分包单位不服从总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架子工等“特业”人员无证上岗不接受处罚;架子工、木工不按要求进行安全防护;不为劳务人员配备合格的安全帽、安全带等个人安全防护用品;有关人员不按检查要求整改安全隐患。2.2.5项目缺乏有效的事故应急机制调查中还发现该项目的《生产安全事故处置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只是一纸空文,且编制后就被束之高阁。首先是编制了应急预案没有发布实施,没有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演练;其次是应急响应和救援程序混乱;第三是没有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应急响应工作基础薄弱,体制、机制、法制不完善,大量存在应急设备设施缺乏,应急指挥机构形同虚设,机构中甚至有人已不在本项目,没有建立必要的应急队伍等问题。此次事故反映出现场人员对事故发生的敏锐性严重欠缺,组织抢险混乱无序,尤其是在事故发生的前5分钟里,现场管理66 人员束手无策,乱作一团。由于人员分工混乱(甚至没有分工),没有人组织抢救,没有人拨打急救电话,没有人向政府和上级领导报告事故情况。由于善后处理不及时,没有有效遏制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没有达到降低人员和财产损失的目的一“事前无预防措施、事中无应急措施、事后无经验教训总结”。2.3企业安全生产现状产生的深层原因2.3.1认识不足是安全意识缺乏的根本原因一个建筑企业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项目管理(包括项目安全管理)是企业活动的过程,产品质量是他的活动结果,经济效益是活动目的。于是就有很多人还是坚持着自己过去的传统观念,片面强调企业生存发展以经济效益的增长为目的,“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而淡化了安全生产这个过程控制的重要性。当前阶段,安全管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国家依法赋予专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与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职责、权利不被人(有时也包括自己)重视,有关职能部门未能依法履行相应的法律责任。落后的安全生产管理观念,致使“死看死守”仍然视为安全生产管理的主导思想。现有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多还是缘于96概算的“96”模式或基于01定额的“01”模式,还不适应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我国实行的“清单报价”。宿命论、经验论残余思想作怪,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心存侥幸。这也是企业应急机制不得完善的主要原因。陈旧的安全生产管理观念,僵化的安全生产意识等都导致安全生产法律意识淡薄,安全生产管理混乱、安全生产事故多发,事故发生后,事态得不到有效控制。如今社会,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拜金主义横行无忌,加上“66 一切向钱看”、“生产出效益,安全只花钱”等这些陈旧的认识,导致整个的社会意识中安全概念的薄弱,虽然近几年从国家到个人从政策到员工操作守则都在强化安全的范畴,但人们骨子里的重发展、轻安全的思想仍需时日和漫长的转变过程。2.3.2安全管理发展跟不上建筑业的高速增长建筑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基本建设规模快速扩大,城乡建筑增长过快,使建筑业现阶段呈现出事故高发、多发态势。从2004年开始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总产值就以每年23%的速度在增长,而企业和项目安全管理系统、机构、人员的发展基本停留在原有水平上,这一安全管理发展与建筑业高速发展增长的矛盾普遍存在。建设规模高速增长,施工战线拉长,安全风险加大的形势下,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管理滞后,安全责任的落实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如勘察、设计单位对工程前期安全因素重视不足,前期地质勘察设计深度不够,重大危险因素判识不明,地质类别不清,客观上缺乏对施工单位安全生产提供应有的有效支持;二是一些建设单位不能认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招投标环节不规范,不及时支付安全生产措施费用,任意调整和压缩工期,抢工期、赶进度,早竣工,早挣钱,是他们的终极目的;三是一些监理单位不认真履行对施工安全的监理职责,监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岗位资质与规范要求不符等问题;四是企业技术管理、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和安全管理工作不能适应企业规模发展的需要,难以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工序的安全监控。66 2.3.3建筑市场不规范,监控不力建设工程项目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筑市场秩序不规范,违法分包、非法转包、挂靠等现象比较普遍,建筑市场上存在着拆分项目过细、工程标价过低、不合理压缩工期等问题,特别是建筑业市场门槛儿过低,一些低水平、低素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及队伍进入建筑市场,给建筑安全造成隐患。建设单位对分部分项工程强行直接分包,要求“总包”企业的项目部统一管理。作为市场弱势的施工企业项目部只能接受。基础、结构和装修阶段“单项或多项工程”分包给无资质的个人;甚至是作业风险高、安全责任大的“脚手架”工程,也承包给资质不健全或根本没有资质的单位或个人。这样的分包单位,一无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二无施工技术人员,三是固定施工人员少,工期紧张时从社会上寻找未经专业培训的“三无”人员。施工企业对此管无所管,抓无从抓,责任无法规避,给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安全管理风险。建筑业专业门类较多,监管职责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造成政府监管主体责任不落实。比如建委和环境保护部门,建委和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政府与担负建筑市场监督审核职能的企业等等。一是建设项目等行业领域专业建设工程行业监管职责不明确,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人员配备不足,责任没有完全落实;二是各职能部门出台的政策规定职责重叠或互相矛盾或出现真空区域。三是一些地区和部门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相对比较薄66 弱,一些领域和环节存在监管盲区,如经济开发区、高科技园区、工业园区、一些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和工业建设项目、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村镇建设工程等游离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管之外,存在监管盲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中,企业出现问题和隐患,周旋一番,做做工作,就能过关,未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也未能触动、促进企业和项目加强自律,落实主体责任,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也只能是流于形式。2.3.4多方原因引起的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不足施工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迫使施工企业大量垫付工程款而产生高额利息;由于实行低价“中标”,企业为了揽到工程竞相让利,甚至不惜血本,降到成本线以下(寅吃卯粮,但毕竟还是有粮吃),意图从日后变更上找回或只是为了那“子虚乌有”的后续工程。虽政府明确规定建设单位必须设立安全专项基金,但建筑市场任然是买方市场,最终的所谓专项基金还是被无形的化解为施工单位的额外成本,或被以让利的形式让掉了。而且建设单位不按合同规定及时付款,人工费、材料费的增加等,造成施工成本增加、利润下降,使得安全生产费用投入严重不足,而且滥用、挪用,跑冒滴漏等,造成现场大量偷工减料,从而最终因安全防护设施不到位而引发事故。企业和项目领导不能正确理解“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66 的关系。认为进行正常的安全生产投入等于减少利润,所以就减少了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资金。一谈到安全就必然牵涉到投入,一谈到安全投入,就有很多人认为只要增加安全投入就增加了企业成本,减少了收入和利润。所以总认为安全工作本身是一种负效益,从而造成安全资金投入的不足。2.3.5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众多,控制难度大工程项目施工具有离散性的特点。离散性是指作为一线生产者的建筑工人,在生产时分散于施工现场的各个部位。尽管有各种规章制度,但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他们不得不依靠自己的经验做出判断。这样就增加了由于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工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导致事故的风险一假设每个施工现场有2000名农民工,就至少存在2000个作业点和可能的危险源,项目管理人员对此实在缺乏有效的监管。离散性的特点还决定了建筑业发生重大特大事故的频率比较低,因为一个危险源直接伤害的劳动者的数量通常是比较少的。工程施工中作业流动性大、露天作业多、规则性差、施工周期长,工期一紧再紧、施工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手工作业多、劳动条件差、强度大、设施设备量多,分布分散、管理难度大、人员及其素质不稳定、施工现场安全受地理环境条件和受季节气候影响;施工现场安全影响、高处作业多立体交叉作业多等等,都给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控制带来困难。2.3.6劳务分包状况对企业和项目施工安全影响巨大66 由于建筑行业相对而言门槛较低,且所需要的劳动力较多,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即便是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因而许多一线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匿乏,安全意识较弱,安全操作技能较低,自我救护能力较差,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和从事安全工作的人员本身也缺乏安全管理知识,安全管理水平不高,这些因素都大大增加了建筑业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近年来,亿万农民进城打一工,在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对规模巨大、居无定所、流动频率高的民工如何进行有效管理,趋利避害,迄今还无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施工作业人员中农民工占总从业人数的80%以上(引自《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及对策》),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脱贫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由于绝大部分农民工的文化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水平较低,劳务输出地的劳动技能培训落后(甚至不培训),农民工进城基本上处于刚放下锄头即拿砖刀、刚洗掉泥脚即戴巾(安全帽)的粗放劳动型。从总体上看,我们现行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及整个管理水平都远远跟不上民工发展的需要,未能有效地做到趋利避害。管理水平还处于低层次阶段。其表现在:一是对民工管理的指导思想,多以歧视和限制,不是把他们当着社会主义建设者来对待;二是普遍采取以收费为主的管理形式,重收费轻管理的现象十分普遍;三是单纯强调管理对象的义务,而忽略了民工权利的保护;四是管理手段少,只是办证登记两项,而实际办证登一记的并不多;五是全国未形成一套统一的、覆盖面广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低层次的管理既不利于民工积极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对负面影响的抑制和民工的有序流动。66 虽然各级主管部门和各建筑施工企业相继出台一些政策、办法和措施,名义上只是简单的无条件保护了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而实质上是使施工单位承担了与所得利益不对等及法律意义上并不应承担的额外的种种责任,却恰恰造就了那些个体黑心劳务老板们不需承担责任而尽得利益的社会主义奇谈怪论。而且由于违章作业等农民工自身问题引起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仍频频发生,使建筑行业成为继煤炭、交通之后的第三大安全事故高发行业;同时,统计数字和客观事实表明:超过95%工伤事故是由于农民工自身的“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原因造成的。也就是说,约有95%的施工企业被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是由于劳务人员违章造成的,是在处罚上都是“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XX天,停止招投标XX天”,这对于实施全面管理的总包企业,确有“代人受过”的嫌疑。政策导向的不明确和执法部门概念的模糊也是使劳务管理出现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无控制的日益增长与劳务供给市场的培育发展上,监管手段显得苍白无力,最终成全了那些黑心的开发商和个体包工头,倒霉的永远是建筑单位和个体农民工。在这个与建设有关的市场链条上,各利益方不能最大程度的形成利益共同体,必然使这个市场处在一个动荡摇摆的状态中,安全形式又从何谈起。3.国际上项目安全管理的成功经验及管理模式66 下面我们通过对引言中提到的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比较成功的安全管理经验进行阐述,为加强我们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整体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3.1国际上先进的项目安全管理模式21世纪安全科学管理不断深化,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断加强。现代安全管理逐步实现: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的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如下安全管理模式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并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l)企业HsE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三结合的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意识,激励企业员工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工作热情,最终改进企业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效能,实现人类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效益。2)企业OHSAS18000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AS)。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统一规范下,企业要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这是国际标准一体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随着1509000和15014000在各国逐步得到认可和取得成功的背景下,国际工业社会重视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这一体系的推行,将促进和改善人类社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和水平。66 3)企业“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在企业,无论是人身伤亡事故,还是财产损失事故;无论是交通事故,还是生产事故,甚至是火灾或治安案件,都对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害。这些为人们所不期望的现象,无论从根源、过程和后果,都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人类对其进行防范和控制,也都有共同的对策和手段。因此,把企业的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治安、环保等专业,进行综合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21世纪,企业建立“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是大势所趋。4)国家安全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国家一企业一员工三方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构建国家监察一行业协调一企业自律一工会监督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制;二是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身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等目标出发,建立国家的大安全管理模式(机构、组织、立法、管理体系等)。3.2国外企业项目安全管理的成功经验3.2.1广泛明确的法律责任美国是一个高度法制化国家,法律法规比较健全、完善和配套。在建筑安全管理方面,除民法、劳工法、雇主责任法等法律规定外,主要依据1970年颁发的适用于美国各洲和地区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该法在第5节货任“66 第1条明确规定,每个雇主都应遵守下列要求:(l)必须为每个雇员提供没有被认为对雇员造成或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生理伤害危险的工作和工作场所;(2)必须遵守根据本法令颁布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可知,按照《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法》的规定,业主和总承包商要承担相当大的安全责任风险。从近一二十年涉及建筑安全的法律诉讼案例看,建筑伤亡事故的最终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有相当大的部分落到了业主身上。因此在美国,安全责任己经超出了传统的雇主一雇员关系。从90年代初期开始,业主和总承包商对安全问题己越来越重视。为避免日后的法律纠纷,业主在工程项目招标时,一般都将承包商良好的安全施工记录列为取得投标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工程施工阶段,业主还积极参与承包商的安全管理,通常都会采取以下安全措施:在每一个项目中委派业主安全代表,与承包商共同召开安全会议;要求承包商坚决执行由业主制定的安全标准;为承包商的安全培训提供便利条件;要求所有的承包商接受安全指导,审查其安全计划;对承包商的安全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在所有的建设项目中实行安全激励计划。业主对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促使承包商意识到,提供安全的工程服务是他们在业界立足和发展的唯一途径。66 英国健康与安全委员会(HealthandSafetyCommission,HSC)以及健康与安全执行局(HealthandsafetyExeeutive,HsE)提出了2010年英国职业安全与健康工作的目标:以1999/2000年度的数据为基准,到2010年,要将因工伤和与工作相关的疾病而减少的工作日数量至少降低30%;将死亡和重大工伤事故的发生率降低10%;将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发生率降低20%(引自《国际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模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HSE提出了包括44项行动要点的行动计划。这些行动要点包括:通过向雇主说明良好的健康安全制度对产业带来的好处以更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和扩展职业健康工作的覆盖面并强调康复规定的重要性;确保在教育课程中包含更多风险概念方面的内容等等。在44项行动要点中,第19项、20项和21项是专门是针对建筑业的:第19项为“在建筑业即将开始的新业主宪章运动中包含健康与安全方面的目标以提升行业健康安全标准”,第20项为“地方政府应考虑如何通过建筑采购更有效影响安全与健康”,第21项为“HSE将编写指南,为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在他们参与的工程项目上最好地遵守相关健康安全标准提供指导”。日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生产安全事故呈现“井喷”状态,建筑业死亡事故超过2400起(1961年,2652起),国家生产事故预防监督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能适应建筑业的发展,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日本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先后颁布了《生产事故预防组织法》(1964年),《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法》((IndustrialsafetyandHealthLaw,1972年),于是成立了“建筑业安全健康协会”,施工现场推行总、分包各负其责的全面安全管理体系(overallandindividualsafetyandhealth66 management),到2005年死亡事故减少到500起以内(引自《国际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模式》)。日本厚生劳动大臣依据《劳动安全健康法》第6条制定了针对所有行业的2003一2007年度工伤事故防止计划,主要有以下三个目标:(l)争取每年大幅降低所有行业的工伤死亡总人数—争取低于1500人;(2)在计划实施期间,工伤事故总数减少20%以上;(引自《国际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模式》)(3)减少由超负荷劳动及工作压力等工作原因引起的疾病。其中由于建筑业事故高发,死亡人数多,该计划专门要求:提高中小型工地专业施工人员的安全卫生管理能力,采取综合性战略措施促进工人领导的培训,然后由工人领导召集没有工作经验的工人学习;为了防止约占死亡事故10%的建筑机械事故发生,应普及具备吊车功能的拖拉铲运机,促进检测危险系统等安全对策的实施;为了防止约占死亡事故40%的坠落、跌倒事故发生,要在脚手架工地普及栏杆的安装,使其成为操作标准。3.2.2市场经济杠杆对建筑安全问题的有效调节按照美国法律规定,进行工程项目建设前,业主和承包商必须办理有关强制性保险(ForcedInsurance),否则将无法从事相应的业务活动。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市场,保险业十分发达,竞争激烈,保险品种门类齐全,与保险相配套的法律体系健全完善。美国法律规定的与工程有关的保险种类主要有:承包商险(Buildersrisk),安装工程险(InstallationFloater),劳工赔偿(Workerscompensation),职业责任险((Professional66 Risk)等。尽管法律规定工程建设涉及主体必须投保强制性险,但投保人却可以自由选择满意的保险公司,并且保费费率完全按市场规律协商确定。在美国,承包商交纳安全保费的多少,和其安全施工的业绩与信誉密切相关。承包商若具有良好的安全业绩和信誉,往往保费低廉,施工利润较高;反之保费高昂,可能导致施工成本亏损,甚至出现保险公司拒保,承包商无法获得主体施工资格。在这种市场经济杠杆作用下,不仅承包商自己安全意识十分强烈,而且保险公司为自身利益,也对施工安全极为重视,积极参与到施工安全管理之中。此外,通过大量的实践,承包商意识到,建立良好的施工安全业绩不仅仅要节约安全投保费用,而且因为安全生产,减少了工作损失时间,提高了员工生产率,降低了诉讼费用,企业总施工成本费用反而得到显著降低。3.2.3较完备的项目安全量化评估指标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业绩,美国劳工部成立了职业安全与健康局OSHA(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Administration),负责管理、一记录有关安全与健康问题和事件,并科学地设立了一系列安全量化评估指标,供政府有关部门、业主、保险公司、科研机构评价施工企业安全业绩和进行安全科学研究使用。这些评估指标都是根据施工企业历年的安全纪录而计算出的,主要包括:经验调整系数(ExperienceModificationRate),伤害事故率(RecordableIncidentRate),损失时间事故率(LostTimeIncidentRate),劳工索赔率(WorkersCompensationClaimsFrequency)等。指标从不同的侧面较为科学地反映出企业安全状况,提供了企业间安全状况的可比量化依据,因此被誉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指示。66 3.2.4严厉、严格的项目安全执法检查良好的安全业绩是由一系列评估指标反映的,评估指标的可靠性首先在于安全事故一记录的真实性、规范性。美国己经建立了一套关于安全事故记录、维护、检查、处罚的完备的规章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各方对建筑业安全信息的了解。美国法律规定,拥有n名或以上雇员的雇主必须记录和保存每名雇员的详细安全情况,一记录分两种规定格式,即职业伤害与疾病日志(OSHANo.200)和职业伤害与疾病补充记录(OSHA66 No.101)。每一起职业伤害或疾病事件都要在事件发生后的6个工作日内做出详细记录,内容包括伤害和疾病发生的时间,受影响员工的姓名,受伤害或生病员工所从事的工作,受伤害员工所属的工作部门,伤害或疾病所属类别,由于伤害或疾病所导致的工时损失,伤害及疾病事件发生原因的描述,以及有关其他受影响事物的列表等。此外,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局(OSHA)还要求每一个雇主都必须为其管辖的每一个工地准备一份年度报告。这些记录和报告并没有必要送交OSHA,但要求在雇主处保存至少5年以上(从事故发生的当年算起),在OSHA或劳动统计局(BLS)的检查官员以及州一级的官员需要时能随时出示。按照法律规定,雇主必须在每年的2月1日之前将前一年度的安全一记录表张贴公告,使所有的雇员都能方便看到。即使上一年工伤和职业病的总数为零,也要求公告,公告必须保存到3月1日,便于员工检查监督和举报。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法(1970)规定,任何篡改安全记录的行为,将处以1万美元的罚款或半年的监禁,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违反公告要求,将处以7000美元的罚款;检察官有权对工地现场进行检查,任何阻止、反对、妨碍以及干涉检查官员工作,将处以5000美元的罚款以及3年以下的监禁;检查官员检查前一般不得通知雇主,不能泄漏检查的消息,否则将对检察官处以1000美元的罚款或者6个月的监禁;检查时若发现违规行为,视情节处以数额不等的罚款甚至刑事处分。4.国际上项目安全管理模式在我国的运用方法下面本文通过对A企业上述安全管理产生问题原因结合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提出一些加强该企业安全管理的措施和办法,同时对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也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4.1强化项目安全责任管理,分解风险指标66 前面提到A企业是一级法人单位的大型建筑企业(在建筑行业一级法人只有一个《建筑业企业安全资格证书》,这一证书时企业在进行招投标时的必要条件。发生事故后,由于证被暂扣,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进行招投标。如为多个法人,则有多个证,暂扣一个、两个还有其他的),下设十几个分公司,企业管理体制是一级(个)法人,三级管理,即总公司、公司、工程项目部。一旦有安全事故在一个工程项目部发生,其法律责任却要集中到一级法人的总公司名下,即所有公司和工程项目都要受到影响。此次事故后,该企业因多个分公司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多起安全责任事故,被列入行政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督警示系统中,并被停止招标90天,给企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为使企业摆脱为各分支单位承担法律责任的状况,集团、总公司企业设立公司,公司下辖项目部;让各公司成为独立法人,为其办理《建筑企业资质证书》、《建筑业企业安全资格证书》、《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等资质证书,并由其独立承揽项目工程,合理规避,有效分担企业安全管理风险,避免总是“最后一滴血”参与残酷的市场竞争。实践证明,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的调整,2007年底至今该企业再未因事故指标超标而被列入行政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警示系统中。4.2确保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有效投入前文已提到该企业因种种原因不能保证安全管理的有效投入也是频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谈到安全投入,总有一种“想说爱你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的感觉”。诚然,我们都知道安全工作表现出来的是成本的增加,但其本质应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对安全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并不像普通的投资那样直接反映在产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进上,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中,保证生产的正常和连续地进行。这种投入的直接结果是,企业不发生或减少发生事故和职业病,而这个结果是企业持续生产、保证正常效益取得的必要条件。安全与效益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66 效益,从广义上讲,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企业信誉和员工士气等,这里所指的效益仅指经济效益。包涵:投资者的盈利希望和尽可能多的投资回报;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希望即增加个人收入等,而要使经济效益的实现就有一项基本前提:就是必须保证安全生产。所谓“安全生产”,就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避免发生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而采取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企业的财产安全。显然,如果不能保证安全生产,在生产经营中发生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就会给各方面造成巨大损失,产生严重的负效益。另一方面说,安全生产与安全投入也存在矛盾,比如,在企业资金一定的情况下,投到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多一些,投到其它方面的资金就会少一些;企业用于安全生产的费用多一些,成本就会高一些,生产效率就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等等。要处理安全生产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就要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安全第一”的方针。2005年“亚太地区安全生产工作论坛”66 上,一位著名学者发表了他的一项研究成果:相对于各种投资来讲,安全投资有它巨大的效益,但有其滞后性,有的两三年才能见到成效,但安全投入与效益之比约为1:5。也就是说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收益率(1+X)2一3=5。年收益率在71%一123.6%之间。现阶段,一般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率是5%,71%一123.6%>>5ry0。当然,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说的安全投入,是广义的,包括法制上的,意识上,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也包括安全管理工作本身等等。虽然安全投入得回报率如此之高,但做好安全工作却并不是就列个方程,算个数值这么简单。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安全生产的投入越多越好,安全系数越高越好,每个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不同,同样的安全投入得出的安全系数也不相同,每个企业在重视安全投入的同时,也会有效运用资源和管理方法,找到经济效益与安全投入的最佳投入点。在小于最佳安全投入点时: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效益是其安全投入的单调增加函数,即随着安全投入的增加,企业的效益也随之增加。在大于最佳安全投入点时,安全投入的增加就不能再对效益有所增加,相反可能会对管理者的管理造成一定的负作用,从而使企业的效益反而较少了。本文中提到的A企业的下属企业A2的一工地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被责令停工整改,其直接经济损失一般在55万元左右,包括伤亡赔付、停工整改造成的机具设备的滞压以及因整改原因出现的“整改支出”等,50万元的经济损失相当于一个造价5000一8000万元的项目的所有安全投入。经济损失之外,该企业又被禁止投标一个月等等这些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震荡,因为经营困难、收入锐减、人心不稳、干群矛盾加剧等种种以往潜伏的问题都会应运而生,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一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企业元气大伤,如果出现被降低资质则后果更不堪设想。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确保安全生产与效益是单调增加的。4.2.1加强安全投入的管理,确保投入66 在每次经营活动中均应对安全投入的需要进行预算,这里的预算有的是经验数字,有的是定额数字。经过多方调查分析,建议将经营成本的千分之六作为专项安全基金,设专门账户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这笔资金不得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管是政府政策是否调整还是建设方资金是否到位,这笔投入都不能省,权当企业的硬性成本。4.2.2确定安全改进方法上面所说的安全费用预算中的数字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达到的,小于该数,安全生产就不能保证,发生安全事故的频率就非常大。但只要超过该数字的安全投入,产生的效益也非常明显,比如:在保证安全失稳点的前提下,企业提供的设备可能保证安全生产,但其设备陈旧、需要经常维修,这时的安全投入就没有产生效益,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因为设备的损坏还可能增加安全投入。如果我们在经营活动开始时就着手更新设备并加大企业安全生产科技进步的投入,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就会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安全生产能力和水平。从而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益。4.2.3合理地进行安全投入66 安全投入是一种投资,但又不像一般的投资那样,投入量越大,获得的收益可能越大。所以合理地进行安全投入就给企业的安全管理带来了考验。在不断改进安全技术、安全措施和管理方法的同时也会得到不同的安全投入产生的安全系数,这时最佳的安全投入点的安全系数应为最高,但可能因为管理方法、安全技术措施等不同,所投入的安全费用可能不同。所以寻找最佳安全投入点—安全保障点,并以此作为生产决策的指导,是一项重要任务。由以上阐述可以说明:安全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安全投入少于定额数字(安全失稳点)时,企业就不能保证安全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企业就没有抗风险,预防事故的能力。66 在安全失稳点和最佳安全投入点(安全保障点)之间是企业安全改进的空间,不同的企业在安全投入相同的情况下,由于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的不同可能会收到不同的效益。这是每个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管理中有待探索关注的问题。并不是安全投入越多企业得到的效益就越高,企业的正常的安全投入都应该在安全失稳点与安全保障点之间,超过安全保障点的安全投入可能就是盲目投入,得到的效果必然会适得其反,增加了安全管理难度。降低了企业的效益。前一段时间,某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下发过一个通知,要求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投入应该保持在工程造价的0.8一1.3%之间。在此基础上,本文也针对有关安全投入这一课题专门进行过一些调研,因测算周期过短,相对还不十分准确。通过测算,我们认为:保证“职业安全成本”最小的情况下,“预防成本”应保持在工程造价的0.8一1.00k之间,某市安全监督站提出的1.3%的比例相对过高,至于先前规定的0.5%则又偏低,大多数安全管理比较到位的项目,其安全投入基本上维持在1.0%左右。当然,这一数据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测算方法和测算手段的不同造成的,因为“预防成本”到底应该包涵哪些内容,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在统计上进行规范和统一,还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的意见和观点。66 4.3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完善项目安全管理的PDCA循环该企业己先后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取1509000认证,15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0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认证,而且该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比较成熟比较规范,并且已取得了不错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该企业在另外两个标准的贯彻执行方面非常不到位,前面已提到,基本是流于形式。像这种企业存在三个平行的相互独立的管理体系,违背了管理的系统原理。根据系统的观点,为达到组织的管理效果最佳,其所有管理活动必须纳入一个整体考虑,这就意味着任何管理子系统都应该成为组织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运作,从而达到节约管理资源,提高整体效益的目的。质量、环境、安全三种管理体系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在体系运行方式上也体现了相同的管理学原理。三套管理体系同时作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如影响质量的因素SMIE中就有人员和环境的因素,在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中,管理者很难把质量、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割裂开来,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正体现了三者的内在联系。66 该企业参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模式,结合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和安全管理的要求,在成功管理体系中加入其他管理要素,逐步发展成为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如在已建立的15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纳入环境和安全管理的要素,这样可把质量体系的成功经验运用于各种管理要素的运作之中,做到平稳过渡。采取一体化途径,是先通过体系文件的通用化和共享,来逐步达到一体化文件的形成。因为不同的管理体系都要通过程序文件进行运作,管理体系一体化的标志就是各层次体系文件的有机结合,做到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的一体化。然而,文件一体化并非指一定要构成单一的一套金字塔文件结构。由于各体系的目标不同,也考虑到当前体系认证的现实,各体系手册可以形式上分开,但要保证在结构形式、组织目标和运行模式上的一致。对于程序文件的一体化,可以通过用参考表格形式来说明程序文件与每个部门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处理好接口的协调和优化;对于作业文件,则必须做到完全一体化,不但要做到文件内容、格式和编号的一致,而且要实现作业和执行过程的一体化。严格执行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产现场,重点是管理的标准化和作业的标准化。因此,强化重点管理,加强生产作业全过程中对人、机、环境的持续有效监控,保持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的良好状态,做到人人职责清晰、事事标准明确、处处管理规范、时时监控有效。66 根据管理理论中的系统原理,全面综合管理的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建筑安全管理,借以降低建筑安全事故率,提高建筑业生产率,增加效益。下面将PD以循环的理念和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论述如下:PDCA循环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之所以称之为PDCA循环,是因为这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可能还有其它问题尚未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次循环,其基本模型如下图1所示。PDCA循环有如下三个特点:1、大环带小环。如果把整个企业的工作作为一个大的PDCA循环,那么各个部门、小组还有各自小的PDCA循环,就像一个行星轮系一样,大环带动小环,一级带一级,有机地构成一个运转的体系。66 (引自《建立现场安全管理模式)))2、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进一步,水平就提高一步。到了下一次循环,又有了新的目标和内容,更上一层楼。图2表示了这个阶梯式上升的过程。3、科学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PDCA循环应用以QC七种工具为主的统计处理方法以及工业工程(IE)中工作研究的方法,作为进行工作和发现、解决问题的工具。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又可细分为八个步骤,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和所用的方法如下表3所述。阶段步骤主要方法p1.分析现状,找出方法。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2、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或原因因果图66 3、找出主要影响因素排列图、相关图4、针对主要原因,制定措施计划回答“5WIH”为什么制定措施(why)?达到什么目标(what)?在何处执行(where)?由谁负责完成(who)?什么时间完成(what)?如何完成(how)?D5、执行、实施计划C6、检查计划执行结果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A7、总结成功经验,制定相关标准制定修改检查规程、工作规程及其他相关规章制度8、将为解决的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表3PDCA循环的步骤和方法4.3.1安全决策阶段一计划(Plan)66 安全决策阶段包括企业和项目制订某段具体时间如一年(整个项即、一个季度、一个月的安全管理计划;分析建筑安装生产系统的安全现状识别重大危险源;提出安全工作指标;编制专项安全措施计划等四个方面。选定企业和项目安全管理目标的依据主要是企业该时期的安全工作方针,上级有关部门对安全工作的指示、要求,以及企业当时的安全生产状况等。安全管理的目标一经选定就应成为企业和项目该时期安全管理工作的主题。分析生产系统安全现状的目的主要是根据安全工作目标编制安全措施实施计划。在进行现状分析时,应从企业当时的安全生产形势和生产状况着手,通过与历史上最好阶段、一般阶段、最坏阶段以及与企业具有可比性的其它企业的同类状况相比较,经过周密调查、细致分析和充分论证,确定出企业该段时间内具体的、可以量化的安全工作指标。在安全指标己经确立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关联图、因果图等工具对前期(一般为上一阶段)曾发生的事故(或隐患)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和汇总,找出导致事故(或隐患)发生的全部末端因素(可采取措施预防的因素),进而运用排列图、“G一1”评分法等工具找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施工生产现场予以确认。在此基础上,依据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企业的总体安全措施计划内容,然后依据企业各部门的职能划分情况,将其逐层细化到职能部门、项目部、工程队、班组以及个人的职责范围内,并指定各自的负责人、检查人和完成期限,同时绘制出目标管理图。全面做好企业和项目安全生产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有效的控制。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是一项事前控制,我国安全生产总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66 ,安全生产只有事前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才能把被动的事故处理变为主动的事故预防。危险源的确定一般考虑因素有:一是容易发生重大人身、设备、爆破、洪水、塌方、高边坡、滑坡危害等;二是作业环境不良,事故发生率高;三是具有一定的事故频率和严重度、作业密度高和潜在危险性大。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常见的危险源有:施工生产用电、民用爆破器材管理与使用、特种设备作业现场、地下涌水、有毒有害气体、高空作业、滑坡、塌方危险地质段、重点防火防盗区域等。对危险源的识别和确定要准确才能有效地制定针对危险所采取的相应的技术措施和防护方法。危险源一经确定,就必须纳入控制管理范围及时传达到施工作业区的每位工作人员,并设置危险源安全标志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危险源区域内的安全警示标志,现场指挥人员和施工人员要高度重视本区域安全动态,危险源若发生变化,尤其是升级时,应及时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身和机械设备的安全。危险源的撤离和消号必须在确定无安全隐患时才能实施。作为施工企业,有着自身固有的特点。首先,施工领域广,存在高空作业、机械伤害、触电、化学性爆炸等,是重大危险源最多的行业之一,建筑装饰企业员工千人因工死亡和千人重伤率控制指数也远远高于一般行业。其次,施工程序复杂且不同的建筑形式及施工具有不同的操作规程,各种功能要求的建筑装饰工程项目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施工手段,工程施工中的每道工序、在每个阶段都有着一定的操作差异,其中蕴涵的不安全因素也各种各样,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同时这些变化还有不规则性的特点。再次,施工单位的整体素质不尽相同,一旦各单位之间不能有效地协调、配合,就可能造成重大危险源。如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重大危险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66 (1)物体打击。包括高空作业时的坠落物,可能发生的砸伤、碰伤等伤害。(2)高处坠落。在高层建筑装施工作业中,由于作业人员的失误和防护措施不到位,易发生作业人员的坠落事故。(3)机械伤害。大中小型机械设备在作业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违章操作或机械故障未被及时排除,发生绞、碾、碰、轧、挤等事故。(4)触电伤害。施工现场用电不规范,未实现“三级配电,两级保护”,存在乱拉乱接,对电闸刀、接线盒、电动机及其传输系统等无可靠的防护,非专业人员进行用电作业等极易造成安全事故。(5)作业人员在装作施工现场不能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用品也是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原因。(6)特种作业人员未经培训无证上岗,对所从事的作业规程似是而非、似懂非懂,想当然做事而发生安全事故。(7)易燃、易爆及危险品不按严格的规章制度搬运、使用和保管时易发生安全事故。4.3.2计划实施阶段一实施(Do)66 依据细化后的安全措施计划,企业和项目中各有关部门和个人应层层负责、逐级落实,按照既定进度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各单位或个人可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也可在自身的工作范围内进行新的PDCA循环(该循环包含于企业的总的PD以循环之中)。经过一定阶段的实施后,企业安全管理计划的总目标负责人应召集各分目标负责人,分析和汇总各部门的实施情况,以便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实施进程进行分析、协调及修正,必要时可组织有关部门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最后确定出下一阶段的实施计划,通过几次反复循环直到所制订的目标最终全部完成。要真正落实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对于一个工程施工项目,项目经理是制定控制重大危险源风险的第一责任人,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把施工现场中各类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现场配备足够的安全管理人员,制定积极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措施。施工过程中,实施定人定期跟踪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同时,组织制定施工现场中重大危险源的控制目标,实行安全岗位责任制,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层层分解,责任到人。4.3.3效果检查阶段一检查(Check)当制订的安全目标达到或计划进行了一段时间后,企业各部门、各单位、各项目部均针对自身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其最终的、整体的效果如何,还需在生产过程中检验和确认。这种对初步实施效果进行检验或确认的过程称为成果巩固期(一般需数月之久)。巩固期过后,企业安全管理目标负责人或其业务主管部门应及时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最终的检查和评估。最终的检查评估与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检查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正式的、全面的和最终的。66 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是工作的一般程序。安全生产也不例外,在安全生产布置工作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检查计划。检查形式是多样的,施工企业安全检查一般分为常规性安全检查、特殊性安全检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施工场区生产环境复杂,工作面多、工序繁杂、施工机械的性能和施工人员的技术等级、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施工活动场所内常规性安全检查成为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环节,常规性同时也意味着长期性,安全作业人员对那些带有安全隐患的工作场所长期地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特殊性安全大检查是在某一特定时段和区域进行参加人员层次多、检查范围广,可根据需要带有针对性(也可称为专项治理)。定期检查是施工企业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制定的一项检查制度,有固定的时间属于例行检查范畴。不定期的检查虽不是制度化的检查,但它的意义非同一般,不定期检查带有突击性检查的性质,也就是说在没有预先通知和施工现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所接受的安全检查,它更有实际性这样反映的安全问题更真实更客观,解决处理的安全问题更有效,作为施工企业尤其是项目施工现场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检查和指导,目的在于扎扎实实的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4.3.4汇总总结阶段一处理(Action)理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手段,明确安全生产管理职责。PDCA循环的关键环节是总结阶段,它是安全水平改进与提高的基础。具体做法为:对实施情况检查评估后,企业和项目安全管理目标负责人召集与安全有关的所有单位或部门的负责人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讨论、汇总和总结,并将有效的经验或措施用书面形式固定下来,依照既定的工作程序纳入企业有关的技术或管理标准之中,同时将未解决的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66 4.4抓好安全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安全组织机构在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中是一项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该企业以前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安全组织机构(如图一),安全管理人员基本属于单兵作战。现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和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要求对安全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实现安全管理全员参与的综合管理体系的管理理念(如图二)。企业一把手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安全工作重大问题的组织研究和决策。机构第二内容就是安全生产的主要负责人负责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机构的第三个内容是企业安全职能部门,施工企业的性质决定设立安全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监督和落实。安全组织机构的设置充分体现了高效精干,既有较强的责任心又有一定的吃苦精神;既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法律意识又有丰富的现场实际经验;既有一定的组织分析能力又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调整后的安全机构不是框架,不是迫于形式要求的一个设置机构。而是对国家法律、法规知识了解掌握;并贯穿到基层中去;负责修订和不断完善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负责组织学习、培训企业在职人员安全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负责监督、检查、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执行情况;负责查处企业安全生产中违章、违规行为;负责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及相应处理。在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同时,层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制分解到单位、部门和岗位。建立和完善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管理的首要工作。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66 的安全管理原则,施工现场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建立项目安全管理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项目各成员,明确项目各管理人员、班组各成员的安全管理职责,并用制度固定下来,把安全与生产从组织领导上统一起来,形成一个较为严密的管理体系。另外,在施工现场分工种、按不同劳务、专业班组,每6一8人设置一名“群众安全监督员”,与总包单位的专职安全员共同对对作业监督管理,从一个重要方面弥补了现有安全管理体系的不足。安全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实现制度化管理是一项重要课题,安全制度的制定依据要符合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制度的内容齐全、针对性强,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应该体现更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企业性质面向生产一线贴近员工生活,让员工体会并理解透彻。一部合理、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有利于规范企业和企业员工行为,有利于指导企业生产一线安全生产的实施,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最终实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生存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安全生产定期检查整改制度、安全生产奖罚制度、安全生产培训制度(三级教育);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消防保卫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文明施工制度;现场用电管理制度:现场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等)以及各类应急预案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66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要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现行的法律、法规,颁布行业标准、规范、规程,编制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尽管该公司目前编制出台了《文明施工安全管理标准》,实施近两年来收效显著,但是距离建设部《建设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一99)和北京市建委《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安全管理标准》以及《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资料规程》等国标、地标还有一定差距,如何立足企业,从施工现场出发,从综合管理体系出发,将以上标准规范合理合法企业化是我们各级管理人员(不仅仅是安全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根据管理理论中的强制原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手段的震慑力,强化安全管理人员的权威性和正确实施“安全管理一票否决制”这是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同时,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和奖惩,也非常重要。仅有制度没有措施不行,必须坚持安全责任与经济责任挂钩二者统一的原则,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把治理安全隐患、监控危险源,预防和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作为考核安全责任制是否落实的主要内容。对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做出显著成绩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职责履行不好,安全生产目标不能实现的要进行处罚,对因玩忽职守而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必须严肃查处。66 安全生产同时建立奖惩机制和企业制定的其他奖罚制度一样,目的在于奖勤罚赖、奖优罚劣。企业的安全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关系到企业生存的大事。安全工作做不好,企业遭受损失、员工生命受到威胁,所以对哪些管理混乱、无视安全生产、违规指挥、违规操作、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制度和规定给予处理。后果严重的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程序予以严罚。同时对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方针、政策、法规规定;在改善劳动条件及防止工伤事故和员工危害做出显著成绩;消除事故隐患、避免重大事故发生;发生事故积极抢救并采取措施能防止事故扩大;以及提出重要建议,有科研成果成绩显著的按相关规定给予奖励。使安全生产工作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管理。建立企业内部安全生产技术等级制度,制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资标准,通过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内、外业的考核,确定技术等级并根据技术等级确定工资标准。各单位都有自己的奖罚制度,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阶段性考核和阶段性奖励相结合的问题。本文建议可以在机关、项目上以月、季度、年度或工期为单位逐阶段建立考核奖罚机制,明确公司月检中无隐患违章的项目管理人员给予奖励,集团、总公司季度检查没有隐患和违章的公司和项目管理人员给予奖励,对整个工程范围内政府和机关各级检查都未出现罚款、隐患和曝光的,即使未申办文明安全工地或样板、示范工地的也要给予奖励。4.5认真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和落实安全技术交底工作66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施工现场全部安全生产活动的重要技术文件,是根据拟建工程规模、结构特点要求和对原始资料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编制的能切实指导工程全部施工活动的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一99)规定,应对以下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单独编制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1)脚手架(包括各种脚手架)与卸料平台的施工方案(含设计计算书);(2)基坑支护施工方案(基坑支护超过5m,含支护结构设计书);(3)模板工程施工方案(含支撑系统设计计算书和混凝上输送安全措施);(4)施工用电施工组织设计;(5)井架物料提升机安装与拆除施工方案;(6)外用电梯安装与拆卸方案;(7)塔式起重机安装与拆卸施工组织设计;(8)起重吊装施工作业方案。另外,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工程预防高处坠落事故若干规定>和<建筑工程预防坍塌事故若干规定>的通知》(建质「2003」82号)要求,项目部应结合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建筑工程特点编制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的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制定预防坍塌事故的专项施工方案。此外,有条件的工地还应根据工程特点编制文明施工组织设计(包括施工消防措施)、三宝四口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安全技术交底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保证施工安全十分重要。施工作业人员操作前,专职安全员要以书而形式和清楚、简洁的方法,对施工全体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双方签字确认。安全技术交底应分不同工种、不同施工对象,或是分阶段、分部分项、分工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的内容应包括施工中的特殊问题和危险部位所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总之,安全技术交底应及时、细致、切合现场实际,做到有的放矢。4.6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法律意识66 前文己就劳务分包状况对企业和项目施工安全影响巨大已进行分析,并重点提到该企业和该项目严重存在人员安全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结合管理理论中的人本原理,在管理活动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员工的安全教育在施工企业中应该是一堂必修课,而且应该具有计划性、长期性和系统性,安全教育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按照综合体系的要求纳入员工统一教育、培训计划,由安全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和组织实施,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生产知识,有效地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安全教育培训要适时适地,内容合理方式多样,形成制度,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谨讲求实效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4.6.1进场教育对于项目新入场的员工和调换工种的员工应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准上岗。一般企业对于进场的员工实行三级安全教育,它也是新员工接受的首次安全生产方面的教育。企业对新员工进行初步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劳动保护意识和任务的教育;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和安全知识的教育;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二级单位对新分配来的员工进行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技术操作一般规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法律和文明施工要求;工程的基本情况现场环境、施工特点、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班组对新分配来的员工进行工作前的安全教育包括:从事施工必要的安全知识、机具设备及安全防护设施的性能和作用教育: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班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基本要求和劳动纪律;本工种容易发生事故环节、部位及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要求。66 另外,对项目施工现场作业的劳务作业人员,利用“农民工夜校”的形式加强教育、培训、考核,持之以恒,也能收到提高安全意识和作业技能的目的。4.6.2特种及特定的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除按一般性安全教育外,还要按照《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划》的有关规定,按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规定进行特种专业培训、资格考核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后方可上岗。再就对季节性变化、工作对象改变、工种变换、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使用以及发现事故隐患或事故后,应进行特定的适时地安全教育。4.6.3经常性安全教育企业和项目在做好新员工进场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和各级领导干部、安全管理干部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同时,还必须把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贯穿于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并根据接受教育的对象和不同特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法进行安全生产教育。经常性安全教育反应安全教育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长期性,有利于加强企业领导干部的安全理念,有利于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更加具体地反映出安全生产不是一时一事、一朝一夕而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社会化公益性工程。施工现场的班前安全活动会就是经常性教育的一个缩影,长期有效地班前活动更面向一线、贴近生活,具体地指出了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该怎样做,注意那些不安全因素,怎样消除那些不安全隐患从而保证安全生产,提高施工效率。66 4.6.4安全培训企业和项目的培训是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培训分为理论知识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规定、新法规也不断的在施工活动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因此就要组织员工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通过培训让其了解掌握新知识的内涵,更好的运用到工作中去,通过培训让员工熟悉掌握新工艺、新设备的基本施工程序和基本操作要点。同样对一些新转岗的员工和脱岗时间长的员工也应该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工作,以便在正式上岗之前熟悉掌握本岗位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注意事项。4.6.5项目班组人员的安全教育66 安全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做好对人的管理关键是提高班组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素质的提高是一切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度等得以顺利贯彻的前提。目前,施工班组的建筑工人绝大多数是来自边远落后地区的农民工,这些民工未受过专业培训,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较差,他们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对工地安全生产中的基本安全常识及操作规程知之甚少,这无疑给工地的安全生产埋下重大的隐患。为此,项目部在配合公司做好工人的二级安全教育的同时,必须将安全教育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首先要根据施工现场作业的特点及注意事项进行进场安全教育;其次是进行各工种的安全教育,要分班组对工人进行安全操作规程教育.使其明白该工种怎样做才安全.才可避免意外发生,让工人明白在施工过程中,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再次是经常开展班组安全学习,专职安全员要定期组织班组根据工程进度变化、作业环境改变及班组安全动态,结合周边发生的事故例子组织班组人员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此外,还要不定期、有针对性地组织工人收看一些事故案例的VCD录像。总之,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安全常识,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大大讲,以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使其在工作中做到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也不被人伤害。企业通过科学的管理,及时有效地培训和教育以及科学合理的项目经理部的安全活动,抓好队伍建设,提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技术员的专业水平。安全管理部门每月、季组织一次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学习;每年进行一次专业知识考试并备案,作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企业内部任用、进职、进级的依据之一。技术部门每年组织编制技术内业的技术员进行一次安全技术内业编写学习,提高技术员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措施的水平。通过专职安全员和“群众安全监督员”联合协作,杜绝“三违”,及时消除隐患是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是预防事故发生的最根本措施。4.7完善应急管理,积极演练66 A企业需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综合性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提高应急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处置能力。同时通过危险辨识、事故后果分析,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且使可能发生的事故控制在局部,尽量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和不良影响,防止事故的蔓延。4.7.1加强各级预案的编制工作为了在重大事故发生后能及时予以控制,防止重大事故的蔓延,有效地组织抢险和救助,施工单位应对己初步认定的危险场所和部位进行重大事故危险源的评估。对所有被认定的重大危险场所,应事先进行重大事故后果定量预测,估计在重大事故发生后的状态、人员伤亡情况及设备破坏和损失程度,以及由于物料的泄漏可能引起的爆炸、火灾、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对单位及周边地区可能造成危害程度的预测。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要求,根据项目施工的特点,对施工现场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环节进行重点监控,制定项目施工生产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防为主,防救结合”4.7.2完善应急队伍及设施要从容地应付紧急情况,需要周密的应急计划、严密的应急组织、精干的应急队伍、灵敏的报警系统和完备的应急救援设施。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应建立各种不脱产的专业救援队伍,包括:抢险抢修队、医疗救护队、义务消防队、通讯保障队、治安队等,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担负单位各类重大事故的处置任务。单位的员工医院应承担中毒伤员的现场和院内抢救治疗任务。4.7.3加强培训演练,妥善应对值得注意的是,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要经常演练,才能在事故发生时做出快速反应,投入救援。“66 及时进行救援处理”和“减轻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是事故损失控制的两个关键点。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原则,然而无论预防工作如何周密,事故和灾难总是难以根本避免的。为了避免或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失,应付紧急情况,就应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才能在事故和灾害发生的紧急关头反应迅速、措施正确。加强对各救援队伍的培训。指挥领导小组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危险源可能发生的事故,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模拟演习,把指挥机构和各救援队伍训练成一支思想好、技术精、作风硬的指挥班子和抢救队伍。一旦发生事故,指挥机构能正确指挥,各救援队伍能根据各自任务及时有效地排除险情、控制并消灭事故、抢救伤员,做好应急救援工作。4.8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项目风险管控风险管理,本世纪三十年代创于美国。目前,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它已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专门职能。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西方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错综复杂,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同时,西方社会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所形成的买方市场,使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特别在日新月异的需求变化的情况下,产品寿命周期日益缩短,技术革新的风险越来越大;再加上国际环境动荡不安,使涉外经营风险的防范与处理,成为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重大课题。因此,风险管理已受到西方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按照美国法律规定,进行工程项目建设前,业主和承包商必须办理有关强制性保险(Forced66 Insurance),否则将无法从事相应的业务活动。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市场,保险业十分发达,竞争激烈,保险品种门类齐全,与保险相配套的法律体系健全完善。美国法律规定的与工程有关的旨制性保险种类主要有:承包商险(BuildersRISk),安装工程险(InstallationFI。ater),劳工赔偿险(WorkersCompensati。n),职业责任险(ProfeSSionalRISk)等。尽管法律规定工程建设涉及主体必须投保强制性险,但投保人却可以自由选择满意的保险公司,并且保费费率完全按市场规律协商确定。在美国,承包商交纳安全保费的多少,和其安全施工的业绩与信誉密切相关。承包商若具有良好的安全业绩和信誉,往往保费低廉,施工利润较高;反之保费高昂,可能导致施工成本亏损,甚至出现保险公司拒保,承包商无法获得主体施工资格。在这种市场经济杠杆作用下,不仅承包商自己安全意识十分强烈,而且保险公司为自身利益,也对施工安全极为重视,积极参与到施工安全管理之中。此外,通过大量的实践,承包商意识到,建立良好的施工安全业绩不仅仅要节约安全投保费用,而且因为安全生产,减少了工作损失时间,提高了员工生产率,降低了诉讼费用,企业总施工成本费用反而得到显著降低。所以近年来,各国建筑界自发广泛地掀起了一股以追求零伤害为目标的安全施工管理潮流,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的“零”思维模式。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是属于挪威国家所有的公司,现有员工18000人,拥有120名HSE专家,HSE部门是一个咨询机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HSE管理方面,挪威国家石油公司采取“零”思维模式,即“零事故、零伤害、零损失”66 ,并将其置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企业文化的显著位置。“零事故、零伤害、零损失”的意思是:无伤害、无职业病、无废气排放、无火灾或气体泄漏、无财产损失。由以上事故造成的意外伤害和损失是完全不允许的。所有事故和伤害都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公司不会给任何一个部门发生这些事故的“限额,,或“预算,,的余地。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投保意识普遍较差,这和我国建筑法律不健全,保险市场单一有很大关系。我国《建筑法》只在第四十八条强制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员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而国际普遍通行的建筑工程一切险、安装工程一切险、雇主责任险等强制险并没有明确规定要求。目前,我国保险市场条块分割,保险业务险种少,保费高,服务尚不如人意;建筑市场没有建立权威的安全统计信息,使得理赔时互相推委,各自的合法权益无法保护。在执法不严,缺乏相互制约机制的情况下,必然造成施工企业的短期意识,抱有侥幸心理,不重视建筑安全生产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工作。市场经济的杠杆调节对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没有很好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66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企业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并自担风险。企业法和企业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以及破产法在部分地区的试行,促使我国的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面对风险管理,例如许多承包经营的企业,已开始建立风险基金或利用各种保险,以保障企业安全经营。这说明,风险管理在我国己开始起步,但这种起步尚无系统的理论指导,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创造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模式,以解决企业的风险管理职能、如何识别和衡量损失风险、风险管理的对策、对策的选择、如何分析保险合同以及保险人的活动如何等等。工程项目的施工具有野外、露天、高空作业多,流动性大,不安全因素多,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工程建设期间所承受的风险也比较大,一旦出现意外风险,往往超出工程承包人的承受能力,就要求进行保险。在国际工程承包时几乎所有的工程都被强制要求进行各种保险,这种强制性保险既保障了业主的利益,同时又减少了承包商的风险。保险是施工企业转移和减轻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保险的种类很多,对施工企业而言,最主要的有四种:工程保险、第三方责任险、工人工伤事故险以及设备损坏险等。以上所提到的保险业务,基本上属于比较成熟的国际惯例,而对于重大项目,保险方、施工方、政府主管部门之间如何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险约束机制、运转模式以及保险费率等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工伤事故的人身保险更为复杂。我国的社会制度与欧美西方国家不同,尽管保险可以从经济上部分解决受害者的损失,但却不能把受害者的生命与保险费简单地等同起来。因此就需要加强保险后的风险管理。例如安全监理就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它不仅减少了保险公司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兼顾了政府行为的延伸,使被保险者的施工安全伤害风险大大降低,控制风险的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保护了各方面的利益,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66 为了提高企业的安全防范能力,大型施工项目必须依据工程的施工难度、施工环境、人员以及施工设施条件,对施工安全做出客观的风险分析、识别与评价,并寻找控制的合理手段。大型施工项目的安全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基表现可以用平稳二项随机过程来近似描述,安全事故的概率分布近似服从极值分布。风险控制的可行办法,利用跟踪安全监理的手段比较切合实际情况,行之有效。风险转移的有效手段是如何利用保险这一机制增加对安全管理的制约性,而不是施工总包方利用合同向分包方转移施工安全风险的方法,这种转移不太适合我国的国情,其责任不易追查,安全管理易失控。人身伤害事故保险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保险公司仅仅依靠无赔款退款的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有机地与现场的安全监理人员合作,才能真正使现场的安全状况得到控制。4.9大力开展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安全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产生的安全活动文化。它包括安全生产月、宣传教育、安全培训、危害识别与评价、安全标识标牌和个体行为。企业形成一套适应性较强、特色鲜明的文化,并逐步渗透到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使企业的安全文化逐步得到了深化。实现了企业安全由经验管理到体系管理的跨越,使员工树立了“安全才能生产,安全才有效益、安全才能回家”的理念。66 企业安全文化是实实在在的,是企业在组织、管理、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是积淀于企业及其员工心灵深处的安全意识形态,是企业的安全理念、行为和表现在企业的各个层次的宣扬和推介,是企业员工应遵循的安全行为方式,是安全管理的准则和灵魂,贯穿于企业安全活动的全过程,是企业各阶层安全观念、意识形态、行为方式的基础。本为中的A企业是国有大型企业,有着自己的一套企业文化,但安全文化的比重很小而且影响较小,无法影响到企业的整体风气。针对于此,按照综合管理体系的组织层次,加大企业文化中安全文化的策划并定期不定期的加大普及力度。争取做到企业人人讲安全事事要安全。4.9.1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的内在联系安全管理的主体是对人的管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安全生产起主要因素的是人。人是国家和企业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六大之后,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安全生产管理上,首先是要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健康权和生存权。企业安全文化的特点就是重视人的价值,把尊重人、关注人、关心人作为中心内容。安全管理的对象是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环境的改变、机器设备状况的改变、设备的操作与管理,都是靠人来实现的。环境、设备状况的改变,不仅要有必要的安全投入,还要靠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来制约,管理与操作要靠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来实现。精神文化是用以规范企业员工安全生产工作规范、增强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文化,是企业员工共同的追求。河南油田以“诚惶诚恐知敬畏”,使员工在安全观念上确立了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的行为标准,使员工知道自己该敬畏什么。所谓敬畏,就是敬畏生命、敬畏责任、敬畏法律。员工一旦违背了行为标准,违背了安全生产理念,就会自责,会受到共同意识的压力和公共舆论的谴责,使其自动纠正错误行为。66 物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基础,企业通过对工作环境的优化、劳动条件的改善、文化设施的建设,来满足员工追求的安全生产的需要,以合理的安全奖励机制,来满足员工追求的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激励员工安全生产的工作积极性。制度文化是对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行为规范进行约束的规则。《安全生产法》明确了各级人员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来明确企业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的行为规范。用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来明确员工从事生产经营过程的操作规范。只有形成责任明确,责权一体,在安全管理才能做到敢抓敢管,才能落实执行力度,使员工逐步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行为文化是规范生产经营活动中个体行为的文化。在管理学上有一个“海恩法则”,讲述了安全管理的金子塔原理:每10000起不安全行为,孕育着3000起被忽视的隐患、300期可一记录在案的隐患、30起严重的违章操作和1起安全事故。要想消除这一起事故,就必须从细节上把这10000起不安全行为控制着。要通过安全活动、预案演练、安全教育、技能培训、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等,并把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列入日常安全管理和生产运行中,提高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能力,使员工熟练掌握本岗位安全操作技能,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员工自觉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4.9.2安全管理、安全文化与执行力的辩证关系安全管理的主体是对人的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是要靠文化,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安全文化是实实在在的,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基础上,责权分明,在执行过程中,要“责权一体”66 ,强化执行力度,使安全生产理念在员工心灵中逐步扎根,促进精神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以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大家都发自内心的做好自我安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安全管理规定的落实,靠的是执行力。管理的规则是先有行为标准,后有执行行为。目前,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行各业的安全管理制度、标准都逐步完善,但在执行上往往出现偏差。出现偏差的原因:一是,一些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有意识的忽视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降低了生产环境、生产设施的基本安全条件,使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出现严重的漏洞,在执行上出现偏差。二是,一些企业在用人上不是“用人唯贤”,而是“用人唯亲”,企业高层、中层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规定、标准都有了,但对管理过程控制力和结果评估力度不够,造成企业执行力差,在执行上出现偏差。三是,一些企业在安全行为文化的推介上重视程度不够,对操作人员的安全素质、技术素质、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能力、事故预防能力等的培训不到位,使个人在执行和完成任务等方面能力差,在执行上出现偏差。所以,一个企业要在安全管理上达到一个最高境界,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寻找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用人唯贤,提高企业执行力度,才能让管理行为用规章制度说话,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行为,才能保证执行正确、有序和执行有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4.10加强政府安全监管工作上面本文对施工企业提出了一些加强安全管理的措施和办法,在此对我们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也提一些看法和改进的建议。4.10.1规范建筑市场,实施综合治理66 目前建筑市场不规范,秩序混乱,严重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必须实施综合治理,切实加以解决。一是规范建设业主的市场准入制度,防止不具备经营条件的投资者作为建设业主进入市场。二是加强对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管,规范招投标行为,并明确在工程招投标中,将安全生产费用专项列出,不纳入商务竞标,并要求业主对该费用的使用管理做出明确规定。同时,改变低价中标的方式,支持合理标价中标,防止一味追求压缩投资,为企业设备更新和安全投入提供一定的空间。三是着力培育建筑二级市场特别是劳务市场等,依托地方政府开办农民工培训学校,加强劳务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安全素质和基本技能,有组织和成建制地提供劳务用工服务。四是要提高建筑市场企业准入门槛,杜绝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资质能力差,管理混乱的企业和劳务队伍进入建筑市场从事建筑施工活动。五是依法严厉处罚违法违规分包、转包、挂靠等企业和个人行为。4.102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是新形势下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的治本之策。一是联合有关部门修订、制定建筑安全生产监管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及安全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等,完善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如目前我们国家对建筑企业安全状况评估,主要按照建设部颁布的《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一99)执行,采用“安全检查评分表”66 打分的方法进行评估。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但打分多少易受人为因素干扰,得分高低也不能真实反映出发生安全事故的损失程度,而且企业间安全状况缺乏可比性,难以适应现代化安全管理的信息要求。为此,研究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建筑企业安全的科学评估体系,对提高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二是研究建筑业安全状况评价指标及要素体系,形成科学综合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相关行业领域建设工程安全死亡、重伤事故信息统计分析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三是继续配合有关部门切实落实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费用等经济政策措施,强化工程建设项目特别是高风险项目的安全投入,推进政策治本。四是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深化调查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地方和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及时研究安全生产的重大倾向性、共性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和政策建议等。当前应建立健全村镇农房建设安全监管体系,消除监管盲区,加强监管和指导。五是要研究建设单位(业主)全面认真履行工程建设项目安全职责的政策措施,督促落实业主在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安全投入等方面,以及对参见设各方主体安全责任的履行加强监管。5结论66 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但是建筑工程的安全事故还是经常发生。如脚手架倒塌、塔机失稳事故;高空坠落及触电事故等等。这些事故的发生,都明显存在违反操作规程、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等原因。本文通过对A企业一个事故案例对其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和办法,实践证明该企业在采纳这些意见和措施后,安全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安全管理形式也有了较好的局面。截止到2008年8月,该企业未发生一起责任亡人事故,未发生一起媒体曝光事件,充分而有效的完成了2007年底指定的阶段性各项安全管理指标,圆满的完成了安全管理的既定目标。目前该企业的安全管理在综合管理体系的运作模式下一直处于受控状态。综上所述,安全管理安全生产其根本在于安全工作不是靠单一的部门和个人管理的工作,它应该是一项社会化工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全过程控制的过程。不过想要在经济迅猛发展,人业人员素质函待整体提高,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施工企业首先需从自身做起,从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入手,摆正位置,以人为本,完善制度,抓好落实,普及教育,增进学习,底线防守、提高创新,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发挥市场经济杠杆对安全的调节作用,建立权威和透明的建筑安全事故的记录、维护、检查、评估制度,加速建筑安全文化建设方才是企业安全管理之金光大道。66 本文在结尾再次阐述了政府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虽然短时间有可能无法得到实践的见证,但随着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工作还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政府将尽快从政策导向、制度完善入手,纠正或明确过去的一些错误观念和模糊概念。规范建筑市场,实施综合治理,强化主动控制,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使得建筑生产的各方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安全生产管理之中,从而使我国的建筑安全形势得到根本性的好转。参考文献「1」王力争,韩涨《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及对策》《理论导刊》2008年02期8一13「2」王子宏《国际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模式》《中国工程咨询》2008年05期巧一18「3」黄吉欣《国际建筑安全现状与发展趋势》《国际工程与劳务》2008年6月02期4一9「4」方车辛《建筑安全监督与管理:国内外的实践与进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5〕杨胜来,刘铁民《新型安全管理模式—HSE管理体系的理念与模式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年06期66一6866 「6」田元福,李慧民《中国建筑业的过度竞争与原因分析》南京出版社2002年〔7〕方东平,黄新宇《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年「8]白皓《建立现场安全管理模式》《商业时代》2002年06期27一29「9」袁旭,曹琦《安全管理文化模式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15一20「10」白运良《入世后的中国》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11」吕先昌《安全与环境工程》《东北水利水电》1999年04期23一30「12」丛培经《实用工程项目管理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13」欧立雄,部晓奇《我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研究》中国管理科学1999年〔14」阎长俊张晓明《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防范》《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1月01期15一23「15」吴之明,卢有杰《项目管理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6」陈立文《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基建优化》1998年08期8一18〔17」陈鹏郎,阎文周《论工程项目管理》《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7年盯期30一35「18」胡军《跨文化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66 「19」丁贵宝《企业安全生产科学管理18法》江苏科技出版社1994年2月「20」吕先昌、王先华等《企业现代化安全管理技术的探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3年02期3一10「21」张景林《安全系统工程》《太原机械学院讲义》1995年05期18一23「22」北京市建设委员会DBll/383一2006《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规程》北京2006年10月1日「2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JGJ59一9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北京1999年5月1日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