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3.52 KB
- 56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王安沟金矿详查项目建设单位天水圣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联系人通讯地址天水市麦积区隆昌路34号联系电话传真邮政编码建设地点甘肃省天水麦积区利桥乡境内立项审批部门批准文号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改□行业类别及代码M747地质勘查占地面积(平方公里)3.12绿化面积(平方米)/总投资(万元)321.17其中:环保投资(万元)19.5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6.1%评价经费(万元)预见期投产日期项目内容及规模:1、项目建设背景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王安沟金矿详查项目主要任务是对区内现有矿点开展详查工作,基本查明区内主要矿体规模、产状、形态、矿石质量等,落实可供开发利用的金矿资源量,为今后开发利用资源提供必要的技术参数及有关资料,并为下一步矿业开发提供资源保障。5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要求,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王安沟金矿详查项目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因此,天水圣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我公司承担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王安沟金矿详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即派有关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踏看,收集了相关资料,编制出了《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王安沟金矿详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2、项目概况⑴历史沿革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王安沟金矿勘查项目探矿权于2005年由天水圣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首次申请设立,勘查证号:T62120080802016540,勘查面积6.39km2,有效期限:2005年8月5日至2007年8月5日,期满后,探矿权经过多次延续,2012年首次缩减面积后勘查面积变为4.79km2,有效期限:2012年8月6日至2014年8月5日,期满后,探矿权经过延续,2014年缩减面积后勘查面积变为3.12km2,有效期限:2014年8月5日至2016年8月4日。⑵以往地质工作情况上世纪六十年代,地质部陕西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完成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香泉幅),建立了地质构造框架和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为在该区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奠定了基础。“八五”期间,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天水矿产勘查院(原五队)于1991~1992年在天水南部地区开展1/10万分散流普查,91年完成党川~利桥1/10万分散流普查2450平方公里,异常初查5处。92年对党川~利桥测区的铜、银、金异常评价区进行细查,提交评价基地1~2处。55
2008~2009年度甘肃省有色地质调查院在本区开展预查工作。2010年甘肃省有色地质调查院在本区进行地质普查找矿工作,并提交《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王安沟金矿普查报告》。已通过评审。圈定金矿体2个,已获333+334级资源量:矿石量23187吨,金金属量58.68千克;其中333级资源量:矿石量2972吨,金金属量8.53千克;334级资源量:矿石量20215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天水矿产勘查院吨,金金属量50.15千克。2.1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及建设单位(1)项目名称: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王安沟金矿详查项目(2)建设性质:按照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本项目为新建项目。(3)项目建设单位:天水圣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2.2建设地点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王安沟金矿详查项目位于甘肃省天水麦积区利桥乡境内,理坐标为:东经106°26′00″~106°26′45″,北纬34°14′45″~34°16′15″,具体地理位置详见图1。勘查区范围见图2。本次勘查区的区块范围见表1。55
表1王安沟金矿详查勘查区范围拐点坐标拐点编号54坐标:(面积:3.12km2)80坐标(面积:3.12km2)备注东经北纬东经北纬1106°26′00″34°16′00″106°25′568638″34°16′002864″2106°26′15″34°16′00″106°26′118641″34°16′002865″3106°26′15″34°16′30″106°26′118637″34°16′302870″4106°27′00″34°16′30″106°26′568646″34°16′302874″5106°27′00″34°15′30″106°26′568653″34°15′302863″6106°26′45″34°15′30″106°26′418650″34°15′302862″7106°26′45″34°15′15″106°26′418652″34°15′152859″8106°26′15″34°15′15″106°26′118646″34°15′152856″9106°26′15″34°15′00″106°26′118648″34°15′002854″10106°26′00″34°15′00″106°25′568645″34°15′002852″2.3工程总投资及来源工程总投资321.17万元。全部由企业自筹。2.4项目主要探矿方式根据项目设计书目的任务、区内的地质构造特征、以往取得主要成果及地质工作程度,结合区内地形地貌与基岩出露情况,本项目勘察布置原则是先地表后深部,由已知到未知,由稀到密逐渐推进。在工作方法及手段选择上,运用地质填图、槽探、钻探、硐探等,地表工程以槽探、钻探硐探为主。2.5主要工程组成该矿矿区探矿面积3.12km2,包括主体工程(槽探、钻探和硐探)、辅助工程以及公用工程。矿区工程组成见表2,槽探主要设计工作量见表3、钻探主要设计工作量见表4、硐探主要设计工作量见表5。占地面积统计表见表6。55
表2矿区工程组成一览表工程类别单项工程名称工程内容主体工程槽探共设计5条探槽,按照40米间距基本垂直矿化带走向布置,总的开挖量为213m。钻探共设计4个钻探,无土石方量产生,临时占用面积为400m2硐探共设计2个坑口,分别为PD1和PD2,硐探断面形状为圆拱形,主巷道规格为2.0m×2.0m,坡度为3‰,辅助工程道路利用已有乡村道路公用工程办公室占地面积800m2,占用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职工宿舍供水从利桥乡拉取供电供电采用柴油发电机供电供热值班室冬季采用电暖气供暖表3槽探主要设计工作量位置工程号工程坐标工作量(m)设计目的备注0线TC0-1X:3793475Y:1863250038了解和控制Ⅰ号矿体延伸及含矿性2014年工作量4线TC4-1X:3793430Y:1863249650了解和控制Ⅰ号矿体延伸及含矿性2014年工作量8线TC8-1X:3793290Y:1863249850了解和控制Ⅰ号矿体延伸及含矿性2014年工作量3线TC5X:3793500Y:1863250040了解和控制Ⅰ号矿体延伸及含矿性2014年工作量7线TC7-1X:3793550Y:1863248035了解和控制Ⅰ号矿体延伸及含矿性2014年工作量合计21355
表4钻探主要设计工作量位置工程号工程坐标参数设计工作量(m)设计目的备注7线ZK7-2X:3793548,Y:1862536,H:1540方位:270°,倾角:82°150控制Ⅰ号矿体深部0线ZK0-0X:3793470,Y:1873280,H:1586方位:270°,倾角:82°170控制Ⅰ号矿体深部8线ZK8-1X:3793390,Y:18632590,H:1620方位:270°,倾角:82°220控制Ⅰ号矿体深部16线ZK16-1X:3793310,Y:18632592,H:1610方位:270°,倾角:82°260控制Ⅰ号矿体深部合计800表5硐探主要设计工作量位置工程号工程坐标工作量(m)设计目的备注0线PD10线坑口坐标X:3793470,Y:18632430H:1500400控制Ⅰ号矿体深部2014年工作量8线PD28线坑口坐标X:3793390,Y:18632470H:1540200控制Ⅰ号矿体深部合计600表6占地面积统计表编号名称占地面积(㎡)占地类型1槽探7500林地2钻探400林地3硐探400林地4办公室100林地5职工宿舍200林地6发电机房10林地合计8210--2.6主要设备项目主要设备见表7。55
表7项目主要设备一览表序号设备名称单位数量型号1钻机台5XY-6B型岩心钻机2挖掘机台2柳工CLG2203装载机台1山工504变压器台1200KVA5空压机台22CVF-10/76发电机台26135AD(80KW)2.7原辅材料及能源消耗该项目原辅材料及能源消耗情况见表8。表8原辅材料及能源消耗表序号名称单位消耗量备注1水m3/a2484从利桥乡拉运至矿区水箱2电度3万采用柴油发电机供电2.8劳动定员与劳动制度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王安沟金矿详查项目由天水圣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天水矿产勘查院负责实施勘察工作。本项目共有探矿工作劳动定员30人,年工作270天,实行每天10小时工作制。2.10公用工程用水:项目用水主要为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新鲜用水量为9.2m3/d(2484m3/a),生活用水从利桥乡拉运至矿区水箱,生产用水来自探矿过程中产生的坑道渗水。供电:由当地供电局供给。供热:本项目冬季不进行探矿作业,值班室人员较少,采用电暖气供暖。55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1、地理位置天水市麦积区地处陕、甘、川之要冲,是甘肃省和天水市的“东大门”。1985年,随天水撤地建市,原天水县改为北道区,2005年1月1日更名为麦积区。全境总面积3480平方公里,东西长123公里,南北最宽处50公里,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东南部绵亘百余里的秦岭山峦叠翠,西北部黄土高原川梁沟峁纵横交错,境内森林覆盖率68%,四季分明,景色秀美,是名副其实的陇上“小江南”。本项目位于天水市麦积区王安沟,探矿面积3.12km2,天水--利桥简易公路由工作区西南角通过,车辆可直接由王安沟进入工作区内,交通便利。2、地形、地貌天水市麦积区处于我国地形分级的第二阶梯地带,属于秦岭地槽褶皱带和陇西陆台两大地质结构单位的过渡地带,西秦岭主脉横贯区中部,形成一条脊线,南部属秦岭地槽,北部属陇西陆台,大部分地处陇南山地。全区地形秦岭以南地势高于岭北,岭南为北高南低,向南、西呈倾斜状,岭北为西高东低,向东呈倾斜状。最高处为西部景东梁,海拔2716m,最低处为东部玉泉乡县家路村,海拔1110m。55
麦积区地貌按其成因和形状,大体可分秦岭山地和陇西黄土高原两部分。秦岭山地东起三皇咀,西至景东梁,东西长62km,南北宽41km,面积1504km2,占全区总面积的62.44%,形成于古生代末期。因成山以来久经侵蚀,山体陡峻,基岩裸露,坡度平均在30度以上,脊轴部分坡度大于45度,属于中深度切割的石质山。地表多为石质,土层薄、沙砾多为其主要特征。山坡平缓的台地上有风成黄土层覆盖,山沟河谷两岸有第四系冲积——洪积沙砾、砂土层。陇西黄土高原主要分布在耤河以北,属黄土高原南缘,面积904.97km2,占秦州总面积的37.56%。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的演变,加上流水、风力、冻融的侵蚀搬运及人类活动等外力久经作用下,不断的改变着地表形态,使原来比较平缓的地貌,逐渐发展成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黄土梁状沟壑山地,梁状山地与河谷平行成梳状分布,构成梁、沟相间的地貌,并形成大小不等的谷地和盆地,地形起伏坡度大,山多川少,地表支离破碎,沟谷纵横密布,是秦州的主要地貌特征。3、勘查区域地质背景、地质特征工作区位于祁连——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区域构造线呈东西向展布。区域褶皱及断裂构造发育,中酸性侵入岩分布广泛。区域变质作用及岩体外围热变质作用强烈,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3.1地层区域地层以墁坪——党川——李子园断裂为界,北部西段出露地层主要是葫芦河群(Z-O2)H绢云绿泥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变安山岩,变石英角斑岩,变粉砂岩。花石山——利桥断裂西南部出露地层主要是丹凤群木其滩组第二岩段(Z-O)DM255
斜长角闪片岩,绿帘绿泥片岩,石英岩,大理岩。第三岩段(Z-O)DM3二云石英片岩,绿泥绢云石英片岩,变英安斑岩,绿泥纳长片岩,大理岩,变角斑岩以及秦岭群第一岩段(PtQ1)混合岩化,糜棱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二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第二岩段(PtQ2)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夹黑云石英片岩,白云石大理岩,斜长角闪岩,第三岩段(PtQ3)灰白色厚层状含石墨白云石大理岩,第四岩段(PtQ4)黑云斜长片麻岩夹,角闪斜长片麻岩夹白云石大理岩及石英岩。这些地层普遍经历了加里东期强烈变形变质作用的改造,以低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发育为特色,普遍发育透入性面理构造,与周围地层多呈断裂构造接触关系,代表了造山带主期构造演化阶段的产物。3.2构造区域上断裂构造发育,表现为一组近东西向展布的李子园——党川——墁坪断裂构造,一组北西向展布的花石山——利桥断裂构造,一组北东向展布的墁坪——新民农场断裂构造。工作区处在上述三条区域断裂的三角夹持地带,这三条断裂构造控制着区域上重要的金矿床、铁矿床及铜矿点,该区具备良好的成矿构造条件。3.3岩浆岩55
区域上岩浆活动比较强烈,持续时间长,从加里东期至华力西期均有中酸性为主的侵入岩产出,工作区外围有百花,仙坪,党川等岩体,多呈岩基、岩株等产出。岩体外围有较多花岗斑岩脉、闪长岩脉、煌斑岩脉、花岗岩脉及石英脉等产出,脉岩一般宽几米至十几米,长几米至几十米。石英脉发育地段都有矿化显示。3.4变质作用区域上变质作用有区域变质、动力变质及接触变质。区域变质作用广泛,经历了加里东期强烈变形变质作用的改造,以低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发育为特色,普遍发育透入性面理构造。葫芦河群变质程度较浅,陇山群经历中深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仅限于断裂带、韧性剪切带及附近的变质地层,以碎裂岩、糜棱岩为代表岩石。接触变质主要表现为各期侵入岩体,特别是中酸性岩体的外接触带中,以角岩化、大理岩化、褪色化、重结晶化、混合岩化为特征。3.5区域矿产近年代,在该区周边区域先后发现了多处具有工业价值的金矿床(点)和多金属矿点。如李子园、吊坝子,金厂沟、木漆沟,夏家坪等多个具工业价值的金矿床,已构成金矿化集中区。3.6地质演化区域地质演化按地质时代不同可分为五个阶段。古元古代造山带结晶基底形成期主要为西秦岭秦岭岩群和祁连山陇山岩群结晶基底的形成和演化期。它们是造山带中残存的具有不同来源的拼合结晶基底岩块。中—新元古代过度性基底形成期以西秦岭中—新元古界宽坪岩群,新元古界木其滩组和祁连区中—新元古界葫芦河岩群为代表。早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与加里东期俯冲—碰撞造山期55
在西秦岭形成了以关子镇蛇绿岩为代表的洋盆系,加里东期发生俯冲-碰撞造山作用。早古生代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于志留纪。早古生代晚期是全区热事件、变质与变形极强烈时期,导致此前各期岩体再次变质与变形,并抬升裸露。晚古生代—三叠纪板内伸展裂陷和印支期全面碰撞造山期1.板内伸展裂陷与陆褶造山阶段晚古生代早期(泥盆纪),构造活动继承了早古生代晚期的热事件、变质与变形特征,有碰撞造山作用晚期岩浆活动。到石炭纪时,全区进入了板内伸展裂陷与陆褶造山阶段,最主要的构造事件是分隔测区西秦岭与祁连造山带的渭河大型韧性走滑剪切构造带(区域可称为天水-宝鸡走滑剪切带)的形成。2.印支期全面褶皱造山与逆冲推覆阶段印支期的构造活动致使本区以及整个西秦岭结束了海相沉积,之后进入内演化阶段。中—新生代陆内(板内)演化期秦岭全面褶皱造山后,中新生代发生了强烈的陆内(板内)构造作用,最终形成现今构造面貌与盆岭结构。4、气候、气象麦积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5.2-12.9℃,年最高气温34.3℃,最低气温-21.5℃,年平均降雨量703.6mm,年无霜期为143天。年均降水量673.0毫米,年蒸发量1290.5毫米,湿润度0.41,相对湿度约68%,最大冻土深度37cm。主导风向西北风。5、水文55
天水市境内河流以北秦岭为分水岭,岭南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主要河流有白家河、西汉水、苏门河,岭北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主要是藉河,流经区境30公里,流量7.71m3/s,沿河有普岔河、平峪沟、南沟河、吕二沟、水家沟等溪水相汇,曲向东流汇入渭河。6、土壤土壤主要是山地褐土和山地棕壤。山地褐土分布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森林、灌木林及农田等处,是本区地带性典型土壤。成土母质为碳酸岩与其它岩层上覆盖的红色粘土和黄土。土壤腐殖质含量少,呈中性、微碱性、通气良好、肥力较低。山地棕壤分布地海拔1600米以上的阴坡、半阴坡。成土母质为千枚岩、片麻岩、石灰岩、页岩、沙页等,偏酸性,肥力高。7、森林资源本项目探矿范围属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的万安沟。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现管辖小陇山林区的全部和西秦岭、关山林区的一部分,下设21个林场。上述林区位于甘肃东南部、渭河、嘉陵江、西汉水上游。东接陕西宝鸡、南连陕西略阳、西至漳县木寨岭岭罗山、北达关山。地理坐标北纬33°30′-34°49′、东径104°23′-106°43′。行政区跨天水市的秦城区、北道区、清水县、武山县、陇南地区的徽县、两当县、礼县、定西地区的漳县。55
林区总经营面积1245.622万亩,其中有林地603.9886万亩(天然林466.6681万亩、人工林137.320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0.944万亩,灌木林地114.4646万亩,无林地175.6388万亩,其中适宜造林的土地约有175万亩,苗圃地0.1719万亩。全区国有林活立木总蓄积量(不含西秦岭和关山二林场)为2707万立方米,其中天然林2563.7万立方米,人工林143.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985年为44.8%、1993年为49.8%、1999年为52.6%、2001年为55.7%。森林资源的特点是:⑴分布不均。集中分布于秦岭南北坡的深山沟脑,关山与西秦岭资源很少,滩歌、大河店、江洛几无资源,99.5%的资源分布于陡坡、急坡和险坡,林分多与农地、灌丛、草坡镶嵌分布。⑵林种以防护林兼用材林为主,占95.9%,经济林及特用林仅占4.1%。⑶数代同堂。以中幼龄林为主,占90%,近成过熟林极少,仅占10%,后备资源有望,但目前利用资源匮乏。⑷天然林大多属于多代(三代以上)萌生的次生林,生产力低下,亩均蓄积量仅5.5m3,平均净生长率仅2.18%,且林质不佳。⑸组成树种复杂。栎类与硬阔为主,分别占47%和23%,结构欠佳,少针(占面积的18%、蓄积的8.5%)多阔(占面积的82%、蓄积的91.5%),少珍贵多一般,少密多稀,少端直多弯曲,少主干多分杈,少健壮多病虫害。拟建项目位于百花林场范围,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利桥乡、小陇山林区中心腹地,全场总经营面积43.65万亩,林地面积40.6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309.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91.9%55
8、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有鸟类、兽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计81科、231属、384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者计13种,属国家二级保护者计46种。陆生野生动物计210种。昆虫主要有14目、183科、1677种,螨类有1目1科2种。本项目探矿区周围主要野生动物有:野猪、锦鸡、蛇类等。9、矿藏麦积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品种多,贮量大。区内有金、银、铜、铅、锌、铁等金属矿产和石灰岩、大理石、硅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17种,其中金矿储量达20余吨,大理石潜在资源在1亿m3以上,石灰岩储量在1亿吨左右。55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1、人口状况天水市麦积区地处陕、甘、川之要冲,是甘肃省和天水市的“东大门”。现辖11个镇、6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2.8万。麦积区现辖15个行政村,2.1万人,总耕地面积4.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8万亩)。镇内设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15所,卫生院2个,村卫生所30个,2、经济结构据统计,2012年末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4.6亿元,同比增长13.1%,全年实现109亿元,增长12.3%。财政支出完成16.05亿元,全年将突破20亿元;固定资产投入实现55.54亿元,全年实现67.5亿元,增长40%。2012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9.1亿元,增长18.3%;完成工业增加值37.13亿元,增长17.5%。据统计,2013年1-2月,麦积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2071.6万元(含烟厂划拨),同比增长22.6%,实现工业增加值89040.6万元(含烟厂划拨),同比增长23.6%,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53910.1万元(含烟厂划拨),同比增长31.3%,产销率达到108.3%,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轻工业生产增长较快。以轻重工业来看,1-2月轻工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77342.2万元,同比增长26.9%,重工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1698.4万元,同比增长7.7%,轻工业生产增速高于总值增速3.3个百分点,高于重工业19.2个百分点。55
国有企业生产所占比重较大。1-2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54922.2万元,同比增长26.5%,股份制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33327.1万元,同比增长14.7%,外商及中外合资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791.3万元,同比增长9.1%,其中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分别占麦积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总额的61.7%和37.4%。部分重点行业生产形势看好。1-2月麦积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色金属制造、商品混凝土、乳制品、机床生产等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其中天力特种管、嘉诚实业、嘉乐乳业、锻压机床等企业的生产,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58.5%、130.3%、52.5%和42.7%。3、教育2012年,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装备水平,加快推进渭滨中学等34个续建项目,积极争取薄弱校改造、校舍安全工程等25个新建项目,启动桥南体育场改造工程,创建区级示范校10所,继续举办好颖川河全国山地自行车大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积极申报50个村卫生室、4个乡镇卫生院周转房项目。加快区博物馆大楼工程建设进度,完成2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8个社区农家书屋项目申报立项工作,启动实施街亭古镇示范性保护开发和何家山广播电视转播台提升改造项目。全力抓好“四术一费”任务落实,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建设,提高人口信息质量,稳定低生育水平。。4、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麦积区有文物古迹79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5处。55
本项目探矿范围属于百花林场范围内,百花园林场内无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古迹等分布。55
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项目所在地为山区,属于农村地区,周围无工业企业,项目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状况良好。2.声环境质量现状项目所在地为农村地区,声环境质量状况较好。3.水环境质量现状勘查区位于北秦岭山区,山势陡峻,海拔1500~1900米左右,相对高差400米。区内水系、植被发育,岩石露头较少。气候温暖潮湿,雨量较多,集中于六至九月份,年平均降雨量650~950毫米,占年降水量70%,无霜期180天左右。嘉陵江水系的红崖河呈南北走向穿越勘查区。4、生态环境现状勘查区内大部分为林地,主要树种为灌木幼树,幼树以华山松,栎类及其他硬阔叶为主,草本植物以禾本科,莎草科,菊科等为主,覆盖较高。评价区无国家及省级保护植物物种。55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1、项目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2、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质量,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区标准。3、项目周围敏感点分布情况项目周围2.5km内无村庄居民点,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故该项目周围无环境敏感点。55
评价适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中第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的二级排放标准;《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1类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指标本项目无总量控制指标。55
建设项目分析1、工艺流程简述(图示):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王安沟金矿详查项目主要工艺包括槽探和钻探两部分,槽探、钻探及硐探具体位置见工程布置图3。1.1槽探施工工艺及产污流程该项目槽探共有5条,分别为TC0-1、TC4-1、TC8-1、TC5-1和TC7-1,工艺流程见下图4所示。噪声、粉尘噪声、粉尘测量放线表土剥离槽探作业采样分析回填噪声、粉尘图4槽探工艺流程图1、测量放线:控制网、控制点测量。根据详查工作需要,对测区进行E级GPS网的布设与联测。采用全站仪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对地形线和特殊地物一一进行测量,同步绘制草图并记录名称,便于室内编辑成图。根据勘查工作的需要,由地质工程技术人员实地指定地质点、钻孔、地质探槽等工程点的位置,采用全站仪直接测得其点位的坐标和高程。勘探线测量采用全站仪,剖面起始点高程和终点高程用GPS卫星定位仪测定值予以校正复查。2、表土剥离:将表层熟土剥离,待取完样品后立即回填,不产生固废。3、槽探作业:槽探工程的布置按地质规范要求进行,槽探工程以布设在垂直矿体走向的勘探线上为主,用测绳划定槽探边界。槽探施工要求槽形完整、断面呈梯形、槽帮平滑、槽底平整。槽底宽不小于0.6m,掘进深度应进入新鲜基岩0.3-0.5m55
。边坡角不大于80°,松软潮湿地层不应大于65°。深度原则上不超过3m为宜,以搞清地层、岩石、产状及接触关系、矿体达到可采样为标准。施工过程中地质技术人员应随时检查、验收,在探槽竣工三天内完成野外编录工作。探槽编录一壁一底,若两壁地质情况变化较大时则编录两壁一底。编录时应认真、细致地按照地质规范要求详尽观察和描述,凡大于10厘米的地质体和大于1㎝的石英细脉均反映在素描图上。编录后及时进行了室内整理和清绘。在编录过程中应详细记录石英脉的位置、产状、含矿性、脉幅、脉频等地质特征。槽探工程竣工后由地质技术人员同测量人员一起进行实地测量定位。样品一般布置在槽底与槽壁交线的槽壁一侧,规格为10×5厘米(宽×深)。样品的分析、鉴定、测定送交有资质的化验单位进行。1.2钻探施工工艺及产污流程该项目钻探共有4处,具体工艺流程见下图5所示。钻探作业噪声、粉尘取样分析提取岩芯确定钻孔废水、固废封孔图5钻探工艺流程图1、确定钻孔:收集资料设计钻孔。2、钻探作业:确定钻孔位置后,表土剥离后安装钻探设备及附属设备,使用钻机进行钻探作业。3、提取岩芯:当钻头位置达到矿层后,更换钻头,取出岩芯,以便用于取样分析。4、封孔:钻探结束之后,将钻孔使用水泥封闭。55
样品的分析、鉴定、测定送交有资质的化验单位进行。1.3硐探施工工艺及产污流程本项目硐探工程的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如下图6所示。图6硐探工艺流程图2、水平衡项目用水主要为生产用水及工作人员生活用水,总用水量为9.2m3/d(2484m3/a)。生产用水主要是钻孔用水及冷却钻头循环用水,用水量约为8.0m3/d(2160m3/a);项目劳动定员30人,每人每天用水量按40L/人·d计,年工作时间为270天,用水量为1.2m3/d(324m3/a)。项目生产过程中水平衡见表9及图7。表9项目水平衡表用水用水部门单位用水量新鲜用水量损耗量排水量生产用水钻孔用水8m3/d8m3/d8m3/d0生活用水职工生活用水40L/人·d1.2m3/d0.24m3/d0.96m3/d合计9.2m3/d8.24m3/d0.96m3/d55
图7项目水平衡图55
主要污染工序项目探矿作业时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在营运期,如粉尘和废气、生活污水、设备运行产生的噪声、地表剥离物和生活垃圾等。1、废气本项目废气主要为探矿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及车辆机械尾气。(1)探矿粉尘项目在探矿过程中会产生粉尘,属于无组织排放。项目采用湿式凿岩,槽探过程中遇到干旱天气条件,采取适量洒水方式进行除尘,同时项目区扩散条件较好,经采取上述措施后,降低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车辆机械废气探矿期挖掘机、矿区车辆等机械设备运行时排放的尾气,排放量相对较小且分散,所在区域地势较开阔地带,空气对流强烈,污染易扩散。2、废水矿山探矿过程生产用水主要为凿岩钻孔用水及冷却钻头循环用水等,用水量约为8.0m3/d,全部被矿石吸收或自然蒸发,因此本项目废水主要产生于职工生活污水,主要污染因子为BOD5、CODCr、SS、氨氮等。生活污水最大产生量为0.96m3/d(259.2m³/a)(污水量按用水量的80%计),生活污水产生量小,直接泼洒降尘,对环境影响较小。矿区构造带内岩石多呈碎裂状、粉末状,渗透性强,渗漏水主要从沟谷两侧及断层破碎带中排泄。该区地表无河流。含水层主要以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富水性弱。矿体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上本次探矿槽探和钻探作业均不在含水层以下,故项目对周围地下水影响不大。3、固体废物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王安沟金矿详查项目中探矿方式主要是槽探、55
钻探和硐探,其中:槽探开挖取样后立即回填,无土石方量产生;钻探过程中产生的固废主要是地表剥离物。硐探过程中产生的废石设置废石场堆放。因此,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钻探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剥离物、废石和生活垃圾。(1)地表剥离物钻探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剥离物,地表剥离物产生量为9.6m³(每个探点的地表剥离物约2.4m³,共4个探点),其产生量较少,建议每个钻探点的剥离物就近平整压实。(2)硐探废石本项目共设计两个硐,工程号为PD1和PD2,硐探断面形状为圆拱形,主巷道规格为2.0m,坡度为3‰。硐探工程量PD1为400m,PD2为200m。因此硐探过程中产生的废石量为3768m3,废石全部堆放在废石场,废石场占地类型为荒地,占地面积为1800m2。(3)生活垃圾矿区劳动定员共有30人,生活垃圾按每人0.5kg/d计算,年工作270天,则年产生量约为4.05t/a。固体废物产生和排放情况具体见表10。表10固体废物产生及排放情况一览表固体废物种类产生量最终处置去向地表剥离物9.6m3/a临时堆放,要求取样完立即恢复地表原状硐探废石3768m3/a废石全部堆放在废石场生活垃圾4.05t/a生活垃圾进行定点、集中收集,定期运往麦积区生活垃圾场填埋处理处置4、噪声55
该项目主要噪声来自于钻机、挖掘机、装载机、空压机等机械设备的噪声,根据类比调查,各具体声源等效声级值见表11。表11项目声源类比调查情况表序号噪声源等效声级[dB(A)]备注1钻机93距设备1m处2挖掘机98距设备1m处3装载机84.8距设备1m处4空压机76距设备1m处5、对植被的破坏影响分析探矿对森林植被的破坏主要由钻探及探槽开挖、废石堆放及作业区人群活动而造成。本项目进行探矿过程中主要破坏为森林植被。钻点及探槽与人群活动会践踏、破坏一定范围内植被,影响植被正常生长,其破坏影响的程度视作业工作强度与时间长短不同而不同。6、水土流失因素分析探矿使地表遭受较大的扰动,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原有地表的稳定性与植被,极易产生水土流失,探矿过程的剥离、采挖,将产生废渣堆存,若不采取任何防止措施,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本项目水土流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槽探过程中开挖的土石方未及时回填,造成水土流失;二是由于钻探作业临时占地未平整压实。7、对野生动物影响因素分析本项目对野生动物影响主要表现在探矿过程中噪声以及施工人员活动对野生动物的正常栖息、活动造成影响。55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内容类型排放源(编号)污染物名称处理前产生浓度及产生量排放浓度及排放量大气污染物机械车辆扬尘、尾气少量少量水污染物生活污水CODcr、BOD5、SS、氨氮259.2m³/a0固体废弃物矿山地表剥离物9.6m³/a9.6m³/a废石量3768m³/a3768m³/a职工生活垃圾4.05t/a4.05t/a噪声噪声源主要为钻机、挖掘机、装载机等机械设备噪声,噪声源强在80~100dB(A)之间。主要生态影响(不够时可附另页)对植物的影响分析本工程探矿期对陆生植物影响主要源于占压、开挖等活动及探矿人员进驻导致的植物破坏。本次探矿作业范围内占地类型为林地,植被覆盖度较大,对植被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矿山探矿活动是一项人为活动过程,对矿区植被造成直接破坏。待矿山探矿活动结束后,要求平整场地,进行植被恢复,以降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动物的影响分析该项目区域内自然生境良好,动物主要以鸟类、鼠、兔等小型动物为主。探矿区很少有野生大中型动物出没,而且动物移动较快,活动范围也较为广阔,因此对陆生动物的影响较小。环评要求在探矿作业时,严禁工作人员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保护动物;禁止工作人员进入矿区以外的区域,严格控制探点作业范围;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管力度,防止他们对动物的捕食。水土流失分析本项目探矿活动将会对原地形地貌、地表组成物质产生扰动、破坏或再塑,使其失去原有固土防冲的能力,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探矿工作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易导致水土流失,可能会引发次生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55
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该项目属于矿山探矿活动,施工期主要为矿区道路的建设以及职工基本生活设施(包括职工宿舍、办公区、变压器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现场踏看,项目探矿区道路是原有矿山修建的道路,矿区办公生活区的基本设施的建设已完成,因此对施工期环境影响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1、废水处理:施工期机械清洗废水采用沉淀处理后回用,生活污水用于泼洒降尘及绿化。无遗留环境问题。2、噪声及降尘措施:场内交通道路定期洒水降尘;选用了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对振动较大机械设备使用了减振机座降低噪声。无遗留环境问题。3、固体废物处置:在生活区未放置垃圾桶,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环评要求生活区放置生活垃圾收集桶,定期运往麦积区生活垃圾场填埋处理处置。总体来讲施工期对周围的环境影响较小。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探矿时主要大气污染源是粉尘,本项目粉尘主要来源于探矿过程中表土剥离、开挖槽等过程产生的粉尘及车辆废气。扬尘污染主要决定于开挖量、剥离物堆放及风力等因素,其中受风力因素的影响最大。在一般气象条件下,平均风速为2.5m/s时,工作区内TSP浓度为其上风向对照点的2~2.5倍,扬尘的影响范围在其下风向可达150m55
。采取覆盖和洒水降尘后,可使扬尘量减少70%左右,扬尘造成的TSP污染距离可缩小到20-50m范围。本项目距探矿点2.5km内无敏感点,因此采取防治措施后,扬尘污染对周围敏感点影响较小。为减少粉尘对环境的影响,在开挖槽、钻探和硐探等过程应采取降尘措施。在探矿过程中要求采取湿法钻探;槽探过程中遇到干旱天气条件,采取适量洒水方式进行除尘;距探矿点2.5km内无敏感点,粉尘污染主要对探矿作业人员产生影响,探矿时做好作业人员的个体防护工作,减少影响。综上所述,本探矿作业场地开阔、地势高,粉尘易于扩散,局部污染减轻,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较小。2、水环境影响分析2.1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项目生产废水主要来源于矿工生活污水。本项目生活污水产生量为0.96m3/d(259.2m³/a),生活污水产生量小,直接泼洒降尘,对环境影响较小。2.2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1)项目区地质概况区内出露地层大部分为变质火山—沉积建造的寒武—奥陶系地层,次有上古生界地层,主要出露在测区南部,另有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层零星出露。1、秦岭群(Pt1-2qn):主要岩性为:黑云母石榴子石斜长片麻岩、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变粒岩、矽线石石榴子黑云母片麻岩、透辉石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石墨大理岩。2、李子园群(Pz155
Lz):主要岩性为:绿帘斜长角闪片岩、绢云母绿泥石片岩、变玄武岩、石榴子石绿泥阳起片岩、变流纹质凝灰岩、结晶灰岩、变砂岩、千枚岩。3、花石山群(Pz1hs):主要岩性为:片状大理岩及堇青石透闪大理岩、绿泥绢云母片岩、石英片岩、变砂岩。4、草滩沟群下段(Oct1):主要岩性为:灰色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质板岩。5、草滩沟群上段(Oct2):主要岩性为:绿泥石片岩、变质砂岩、凝灰岩、熔岩等。主要分布在望天背斜的倾覆端及南翼,呈“L”型横贯整个测区。矿(化)点多赋存与该层,是本区的主要含矿层之一。6、泥盆系(D):上泥盆统大草滩群(D13dc):棕灰色、灰色及中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夹少量长石石英砂岩及灰绿色绿泥石绢云母千枚岩。7、侏罗系(J1-2):主要岩性为:灰黄色、灰色砾岩、粗砂岩、砂页岩夹碳质板岩及薄层煤等。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8、新近系(E、N):主要岩性为:红色砂砾岩、粘土等。9、第四系(Q):主要岩性为:残坡积、冲积、洪积层及黄土层组成,分布广泛。(2)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根据地层岩性及地下水赋存条件,矿区构造带内岩石多呈碎裂状、粉末状,渗透性强,渗漏水主要从沟谷两侧及断层破碎带中排泄。该区地表无河流,多见第四系冲沟,南高北低,大气降水形成暴雨时,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含水层主要以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富水性弱。矿体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上,本次探矿作业不在含水层以下,故项目对周围地下水影响不大。3、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55
固体废物主要来自地表剥离物、硐探废石和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3.1地表剥离物固废的来源主要为钻探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剥离物,项目地表剥离物产生量为9.6m³,产生量少。地表剥离物的临时堆放在一定时间内会造成水土流失,并可能将附近少量植被掩埋、覆盖、破坏,在雨季会防碍排水与排洪,造成水土流失,并引起潜在环境安全隐患,探矿期间要求地表剥离物就近平整压实,未及时平整压实需遮盖篷布,以防水土流失。3.2硐探废石硐探过程中会产生废石,废石产生量为3768m3/a,废石全部堆放在废石场。废石场距硐口的距离600m,废石场占地为荒地,占地面积为1800m3。3.3生活垃圾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产生的生活垃圾为4.05t/a,环评要求生活区放置垃圾桶,定期运往麦积区生活垃圾场填埋处理处置。由于生活垃圾的成分比较简单,因此在生活垃圾及时清运的情况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大,不会对附近区域环境产生影响。综上所述,项目探矿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4、噪声环境影响分析该项目主要噪声源为钻机、挖掘机、装载机等设备。噪声值范围为80~100dB(A),噪声值较高,采用点声源距离衰减模式预测结果见表12。55
表12点声源距离衰减模式预测结果声源源强dB(A)距声源距离m1060100150200300400500钻机937357.45349.54743.54139.1挖掘机987862.55854.562.048.546.044.00装载机84.864.848.844.840.938.835.332.830.8空压机765640.43632.529.9---备注采用有限长线声源远场噪声距离衰减公式计算,衰减公式如下:式中:Lp(r)、Lp(r0)——r、r0处的噪声值,dB(A)r、r0——距噪声源的距离,m由表11可知,各设备、车辆噪声随着距离的衰减,在距声源100m处可衰减到60dB(A)以下,项目夜间不进行探矿活动,因此能够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级标准(昼间60dB(A)、夜间50dB(A))。本矿区周边无声环境敏感点,且受山体阻隔,设备噪声排放主要影响作业场地工作人员,对外环境影响较小。5、生态环境影响分析5.1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1.1土地利用现状项目所在地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矿区勘查面积3.12km2。矿区服务性设施的建设,改变了原有土地的利用类型。5.1.2动植物资源现状据现场调查,勘查区占地类型为林地,植被覆盖度较大,对植被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矿区地处山区,探矿活动对该地区动物有一定的影响。据调查,项目区内未见珍稀动植物物种,动物主要以鸟类、55
鼠、兔等小型动物为主。5.2生态影响分析5.2.1水土流失本项目属非污染生态建设项目,工程因地表剥离物的堆放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主要发生于工程运营期。槽探工程的开挖使原地面组成物质以及地形地貌受到扰动,如果不及时回填会使表层土壤裸露,失去原有植被的水土保持能力,使其自然状态受到破坏。(1)对水土保持能力影响分析项目所在区域水土流失不严重。工程的开展将破坏局部区域土层的稳定性,并使地表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尤其是暴雨较集中的时段,容易形成小范围的水土流失。同时,工程开挖、表层剥离土的不合理堆放,会对现状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可能加剧水土流失。(2)水土流失分析探矿活动将会对原地形地貌、地表组成物质和植被产生扰动、破坏或再塑,使其失去原有固土防冲的能力,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土壤侵蚀强度较施工前显著增加。槽探过程中如不及时回填不仅占压土地、破坏原有地貌,而且土石较为松散,为水土流失和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来源。临时地表剥离物堆放场在雨水的冲刷下,如果不采取防护措施,就会产生水土流失,环评要求必须立即回填,如若遇风雨天气立即遮盖篷布,以防水土流失加剧。5.2.2对动植物的影响分析据现场调查,勘查区占地类型为林地,植被覆盖度较大,对植被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项目的实施对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55
探矿过程中因探矿机械和装卸车辆产生的噪声会惊吓周边出来觅食的动物,特别是鸟类和一些对声音较敏感的动物。地表的开挖以及地表剥离物的临时堆放会破坏原有地貌,这些因素会使动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感到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它们的活动空间和饮水、觅食等活动,从而迁徙到新的栖息地。但由于该项目实施范围小,且项目区外仍有大量的觅食和栖息区域,因此不会造成区域动物的整体迁徙,对动物种群结构产生的影响较小。6、地质灾害影响分析勘查区地形地貌条件简单,岩石归类单一,建造类型清楚,构造及次级构造发育,但未发现有活动断裂及大断裂,构造条件简单,对区域稳定性影响不大。岩石较完整,强度较好,硬度中等,矿区工程地质勘探类型为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矿区地表剥离物、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如果处理不当,或不处理,都将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环评要求槽探过程中开挖的土石方取样完立即回填压实,不得裸露堆放。7、项目产业政策及选址符合性分析7.1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分析对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2013年修正)项目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范围,可视为允许类,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7.2项目选址的合理性分析矿区有简易公路,交通较为便利。本项目建设单位已经取得了由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根据现场调查,探矿作业(槽探、钻探)不占用农田、人畜饮用水水源,无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等保护区,且55
项目附近无其他工业污染源。从环保角度分析,本项目选址符合要求。55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内容类型排放源(编号)污染物名称防治措施预期治理效果大气污染物探矿作业粉尘洒水降尘、绿化合理处置水污染物探矿作业生活污水泼洒降尘不外排固体废物探矿作业地表剥离物回填合理处置废石废石场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运至麦积区生活垃圾场填埋处理处置噪声选择低噪声设备,对作业人员采取限制工作时间、佩带耳塞等有效的保护措施,可防止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对生产设备要注意润滑,并对老化和性能降低的旧设备进行及时更换等。可实现厂界达标。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本项目勘查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探点表层剥离土的临时堆放对土地的占压;探矿活动对动物的影响等。待工程结束后应对该部分临时用地进行迹地恢复,恢复植被;在探矿过程中,尽量减小和有效控制对探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尽量避免大风降雨天气下施工。总之,在勘查结束后恢复与周围景观基本相协调,与原生地形、地貌基本一致,无明显斑块状、条带状视觉印象。55
污染防治措施及预期效果1、废气治理措施探矿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呈无组织排放,为减少粉尘对环境的影响,在槽探及钻探等过程应采取降尘措施:槽探过程中遇到干旱天气条件,采取适量洒水方式进行除尘。同时项目区扩散条件较好,采取上述措施后,大气污染物治理措施可行。2、固体废物治理措施槽探不产生固废,但如果不及时回填,会造成水土流失,环评要求建设单位取完样品及时回填,不得将槽探开挖产生的废土石长期堆放,应立即回填,未及时回填的地表剥离物要求遮盖篷布。固体废物主要来自钻探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剥离物以及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地表剥离物产生量为9.6m³,产生量少,环评要求每个钻探点的剥离物就近平整压实,不得裸露堆放;硐探工程产生的废石主要堆放在废石场。在废石场西北侧修建4.5m高(含地下0.5m)、40m长挡渣墙(边坡比为1:1)1处,在挡渣墙修建完成后方能进行废石的堆放。生活垃圾在职工办公生活区设置垃圾桶,生活垃圾集中、定点收集后,运送至麦积区生活垃圾场填埋处理处置,不得随意抛弃、转移和扩散。3、噪声治理措施本项目拟采取的噪声治理措施如下:⑴在设备选型时选择低噪声设备。⑵对作业人员采取限制工作时间、佩带耳塞等有效的保护措施,可防止噪声对人体的危害。⑶潜孔钻机、挖掘机55
等生产设备要注意润滑,并对老化和性能降低的旧设备进行及时更换;⑷防止矿区车辆交通噪声污染,加强对司机的宣传教育,注意对车辆的养护。4、废水治理措施拟采取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如下:矿区产生的污水主要为职工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最大产生量为0.96m3/d(259.2m³/a),生活污水产生量小,直接泼洒降尘;钻孔用水被矿石吸收或自然蒸发,不外排。采取以上措施后,本项目产生的废水产生量较小,且均得到有效处置,项目废水治理措施可行。5、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本项目勘查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表土剥离物的临时堆放对土地的占压;探矿活动对动植物的影响等。现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如下:(1)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措施①对矿区栖息的动物应予以保护,严禁在矿区围捕、猎杀。②矿山探矿区人群活动应集中在探矿区周围,必须限制人群在矿区大面积无组织频繁活动,以免影响动物的栖息生存。③高噪声源特别是突发性高噪声源对动物生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对突发性噪声的时间段予以限制,夜间(晚10:00~凌晨6:00)不允许施工,以免对动物体憩、繁殖造成影响。④晚间矿山探矿中,对矿区灯火应有遮挡防护,以防灯光四射,强光对矿区夜间活动的动物有影响,因此要予以防护。采取以上措施后,可降低矿山探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5
(2)植物保护措施①探矿过程中开挖取样过程中,尽量避开有植被的区域。②探矿结束后必须清除占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对临时占地进行植物恢复,尽量按原植被类型、群系予以恢复。(3)土壤保护及水土保护措施探矿区土壤层不厚,应将作业区内开挖、剥离表层土壤异地移存,探矿完毕后用于用于表层土壤覆盖。探矿取完样品后立即将表层剥离土回填平整压实,严禁裸露堆放。6、探矿结束后的环境恢复和治理措施探矿结束后的环境恢复和治理措施如下:(1)应拆除地表设施(如生活生产设施等),并对区内各勘查施工器材统一收集、处理,不得遗留在区内。(2)巡视调查整个探矿区域,查看区域内施工迹地的生态恢复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处理,不留遗留问题。(3)根据环评要求,将人为活动限制在最小范围内,不因地质工作深化而增加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环保投资工程总投资321.17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为19.5万元,占总项目投资的6.1%,环保投资详见表13。55
表13环保投资估算项目治理措施金额(万元)1噪声治理工作人员防噪用品、设备维护3.02固废处置生活垃圾的收集(垃圾桶)、转运;遮盖篷布2.53地表剥离物槽探开挖取样完立即回填、钻探表土就近平整压实24植被恢复占地范围内植被恢复45土地整治占地范围内土地平整、覆土10合计29.555
环境风险影响分析1、环境风险识别1.1物质风险识别本项目的主要风险因子是探矿过程中使用的矿用炸药、雷管,雷管、炸药属典型的易燃易爆危险品,其理化特性见表14、表15。表14雷管物化特性标识英文名Detonatora别名爆管:起爆管性状雷管根据装药情况分为单式雷管和复式雷管两类。单式雷管仅装起爆约;而复式雷管则装有起爆药和猛性炸药。外壳有金属、纸质、塑料等数备种。危险特性接触明火,电火花、震动、撞击有引起爆炸的危险。储运事项储存在专门仓库内,仓间要求阴凉、通风、干燥。最高仓温不宜超过30℃,相对湿渡在75%以下,防止受潮。堆放雷管的库房应与炸药库分开,搬运时应轻装轻卸,防止因碰撞而引起危险,储存期一般为一年。交接时要清点数量,做好记录,保管应按“五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灭火器爆炸后若起火,可用水扑救。表15导火索物化特性标识英文名AmmoninmNitrateExplosives别名铵梯炸药阿英特性状硝酸铵与TNT等猛恶性炸药的混合物,其机械敏感度大于TNT理化常数爆燃点250-300℃爆速4700-6000m/s危险特性本品遇撞击、摩擦、明火、高温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爆药与炸药隔离贮存。储运事项储于郊外专业仓库内,仓内应阴凉通风,仓温不高于30℃,防爆灯,开关在仓外,防止阳光直射与起爆器材分库存放,管理按“五双管理制度”执行。存放在货架上,防止震动倒桩,搬运时轻装轻卸,雨天防潮,严禁使用易发生火花工具。灭火器雾状水,禁止用砂土压盖2、事故风险识别雷管、炸药这些物料存在的危险主要为炸药运输、贮存及使用过程中炸药爆炸事故。根据对项目的物料危险性、自然灾害因素等危险性因素的分析看,一旦本项目发生灾害事故,主要表现在破坏生态环境,污染环境,以及造成人员伤亡。3、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55
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将该库区贮存的工业炸药、工业雷管的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见下表:表16重大危险源辨识表序号名称临界量(t)日常存储量(t)辨识结果依据1雷管100.01否GB18218-20092炸药1033/10+0.01/10=0.301<1由上表辨识结果表明:麦积区王安沟地区金矿详查项目库区不构成重大危险源。4、事故影响分析雷管、炸药这些物料贮运过程正常情况下环境风险很小,但当发生交通或遇火种意外事故时:①会产生爆炸,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②含有硝基化合物的有毒有害的爆炸烟气会造成周围大气环境污染,并影响周围生态环境;③炸药撒落或爆炸残留物通过下雨淋溶将会造成周围土地或地表水的污染。因此这类物质存在的危险主要为炸药运输、贮存及使用过程中炸药爆炸事故。4.1事故后果计算民用爆炸物品的贮存、运输过程中经常出现火灾、爆炸的重大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影响社会安定。本次评价采用分析爆炸冲击波对周围人员和建筑物破坏严重程度,来定量分析库房爆炸后的影响范围及后果。△P土地=0.23Q1/3/r+7.73(Q1/3/r)2+6.81(Q1/3/r)3(3≤r/Q1/3≤18)(有屏障)△P地面=1.06Q1/3/r+4.30(Q1/3/r)2+14.00(Q1/3/r)3(1≤r/Q1/3≤10~15)(无屏障)55
式中:△P——爆炸时的冲击波峰值超压,105pa;r——距爆炸中心的距离,m;Q——梯恩梯当量,kg。以炸药库爆炸后形成的爆炸空气冲击波伤害为例进行评价,当其达到最大允许存药量3t发生爆炸时,对其人员伤亡和邻近建筑破坏程度进行评价。式中将1kg炸药折算成0.76kgTNT计算,得出结果如下。A、对人员可能造成的伤亡后果评价对人员可能造成的灾害评价见下表:表17冲击波超压对人员可能造成的伤亡后果评价分析表序号超压△P(105pa)R值r(m)伤害作用1<0.20>7.2>94.6基本无伤害20.2~0.35.8~7.276.9~94.6轻微损伤30.3~0.54.5~5.859.7~76.9听觉器官损失或骨折40.5~1.03.3~4.542.8~59.7内脏严重损失或死亡5>1.0<3.3<42.8大部分人员死亡A、对邻近建筑设施可能造成的破坏评价对邻近建筑设施灾害评价见下表:表18冲击波超压对建筑物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评价分析表序号超压△P(105pa)R值r(m)伤害作用1≤0.20≥26.5≥349.4一级(基本无破坏)20.9~0.211.0~26.5144.7~349.4二级(次轻度破坏)32.5~0.96.4~11.084.3~144.7三级(轻度破坏)44.0~2.55.1~6.466.6~84.3四级(中度破坏)55.5~4.04.3~5.157.0~66.6五级(次度破坏)67.6~5.53.7~4.348.7~57.0六级(严重破坏)7≥7.6≤3.7≤48.7七级(完全破坏)根据以上计算结果,结合近年来爆炸事故案例,炸药库最大允许存药量为3t时,炸药库一旦发生爆炸事故,除本库房受到整体破坏外,还可能造成距爆炸点42.8-59.7m范围内的人员内脏严重损伤或死亡,距爆炸点76.9-94.6m范围内的人员轻微损伤;同时,造成距爆炸点48.7m55
内的建筑完全破坏,距爆炸点144.7m-349.4m范围内其他建筑物次轻度破坏。由此产生的其他殉爆及飞石等,加之其他因素(如防护土堤缺陷、临时性的人员作业、交通及危险品转运等)可能造成事故影响的扩大。评价结论:根据以上计算及分析可以看出,该库房爆炸伤害(破坏)距离范围内无住户,但是企业仍应严格控制危险库房内的存药量和危险区域内人员,最大限度地减轻爆炸事故发生后对人员的伤亡程度和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建议:根据以上分析、评价,企业在满足储存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该库房存药量,并严格控制危险区域内的人员数量,警示周围人员远离,以降低事故风险。5、事故风险防范措施(1)领取炸药时必须有专用的药包或(箱),由两人分开搬运,不得混装。(2)炸药运输过程中避免强烈震动或摩擦;库内储存时,应分垛堆放,以便于散热通风,防治热量聚积。(3)爆破器材领取后,不得在中途和随意乱放停留。(4)在爆破作业中,必须将爆破器材存放在远离电气设备、支架完好无浮石、无淋水等的安全地带。(5)装药时,必须严格遵守《作业规程》,用专用工具装药,不得违章作业;严格按照规定控制库房储存量,严禁超量储存。(6)在起爆时,必须将电气设备撤出爆破地点,不得停风。(7)55
库区应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并定期检查,以保证随时完好有效;库区应有足够容量的消防水源,并随时保证足够的补给水量,如发现水池漏水应及时维修,确保水量充足。(8)报废的危险品及可能粘附危险品药剂的包装物、工器具等不得进入库房与合格品同储同放,防止发生意外;退回的工业雷管严禁进雷管库和炸药库存放。(9)易燃、易爆器材,严禁放在电缆接头、轨道接头或接地极附件。(10)爆炸器材库选址距硐口距离应符合规范要求,配齐消防和防雷电及防静电等安全保护措施。(11)爆破必须进行爆破设计和编制爆破说明书,明确爆破信号和警戒方式,安全措施,特别要重视贯通警戒工作。(12)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消防意识的教育,对外来人员严格管理,禁止人员随意进入、抽烟等有意无意的带进火种,引发火灾;无关人员不得随意入库,外来人员需登记后方可在值守人员带领下入库。(13)采取措施,保持安全装置和安全设施正常有效,如遇雷暴天气可临时撤防,关闭电源,但应加强人员巡查。(14)库房应按规定设置警示牌;落实对库区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制度,严禁违规存放性质不明的危险品,严禁库房超员。6、管理要求各类事故及非正常生产情况的发生大多数与操作管理不当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关注:①把每个工作人员在业务上、工作上与消防安全管理上的职责、责任明确起来。②55
对各类贮存容器、机电装置、安全设施、消防器材等,进行各种日常的、定期的、专业的防火安全检查,并将发现的问题落实到人、限期落实整改。环境管理与监控计划55
1、环境管理计划1.1管理体制与机构本项目由一名副经理(兼职)主管环保工作,具体工作由公司技术人员负责专管。1.2管理职责⑴贯彻执行国家、省级、地方各项环保政策、法规、标准,根据本项目实际,编制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监督执行。⑵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环保治理措施进行考核指标,组织落实,定期检查。⑶组织和管理公司的污染治理工作,负责环保管理工作,建立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双项控制制度。⑷定期进行公司环境管理人员和环保知识与技术培训工作。⑸做好常规环境监测资料统计工作,掌握各项治理设施的运行状况。2、监控措施本项目具体监控措施如下:⑴矿山探矿时的地表剥离物应及时回填,严禁随意堆放,以免造成水土流失或其它危害。⑵矿山探矿中的边坡要及时进行稳定性处理。⑶探矿阶段对矿山上山公路沿线的安全隐患要予以监督解决,确保运输车辆和人员安全。⑷服务期满后,环境监控计划由天水市环境监测站监理。3、环境监控3.1环境监控计划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环境保护管理的要求,项目监测项目为:55
噪声监测厂界等效A声级。2.4监测点设置⑴在厂界东、南、西、北设置厂界噪声监测点。2.5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按《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执行。4、环保验收建议⑴与本项目有关的各项环保措施,包括为污染物和保护环境所建的配套工程、设备、装置和检测手段,各项生态保护设施等。⑵本报告表和有关文件规定的应采取的其他各项环保措施,详见表19。表19工程环保竣工验收一览表污染源处理方式验收标准噪声凿岩噪声工作人员防噪用品、钻机设备维护等《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固废生活垃圾设置垃圾桶、生活垃圾定点收集--地表剥离物槽探取完样品后及时回填;钻探剥离物是否平整压实,是否恢复地表现状废石废石堆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结论与建议55
1、结论1.1工程基本情况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王安沟金矿详查项目位于天水市麦积区利桥乡境内,矿区勘查面积3.12km2。工程总投资321.17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为19.5万元,占总项目投资的6.1%。本项目勘察工作布置原则是先地表后深部,由已知到未知,由稀到密逐渐推进。在工作方法及手段选择上,运用地质填图、槽探、钻探、硐探等,地表工程以槽探、钻探和硐探为主。1.2环境质量现状项目所在地为山区,属于农村地区,周围无工业企业,项目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状况良好。声环境质量状况较好。项目所在地周围主要是林地,植被覆盖度较大。1.3规划和产业政策符合性对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2013年修正)项目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范围,可视为允许类,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1.4环境影响分析与环保措施项目矿区办公生活区的基本设施的建设已完成,主要的环境影响发生在营运期。在探矿作业期间,本项目对环境影响因素主要为废水、噪声、废气、固体废物以及临时废石堆放产生的影响。探矿时主要大气污染源是粉尘,本项目粉尘主要来源于探矿过程中表土剥离、槽探等过程产生的粉尘,产生的粉尘呈无组织排放。在探矿过程中要求采取湿法钻探;槽探过程中遇到干旱天气条件,采取适量洒水方式进行除尘;对地表剥离物55
采取局部遮挡、蓬盖等措施。探矿作业场地开阔、地势高,粉尘易于扩散,局部污染减轻,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较小。项目生产废水主要来源于矿工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产生量小,直接泼洒降尘。槽探不产生固废,设置临时废石堆场短期堆放,但如果不及时回填,会造成水土流失,环评要求建设单位取完样品及时回填,不得将槽探开挖产生的废土石长期堆放,应立即回填。固体废物主要来自钻探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剥离物以及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地表剥离物产生量少,要求每个钻探点的剥离物就近平整压实;项目产生的生活垃圾为4.05t/a,环评要求生活区放置生活垃圾桶,定期运往麦积区生活垃圾场填埋处理处置。该项目主要噪声源为钻机、挖掘机、装载机等设备。噪声值范围为80~100dB(A),本矿区周边无声环境敏感点,且受山体阻隔,设备噪声排放主要影响作业场地工作人员,对外环境影响较小。本项目属非污染生态建设项目,工程因地表剥离物的堆放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槽探工程的开挖使原地面组成物质以及地形地貌受到扰动,如果不及时回填会使表层土壤裸露,失去原有植被的水土保持能力,使其自然状态受到破坏。环评要求必须立即回填,如若遇风雨天气立即遮盖篷布,以防水土流失加剧。据现场调查,植被生长较差,占地类型为林地,植被覆盖度较大,对植被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该项目区域内动物主要以鸟类、鼠、兔等小型动物为主。探矿区很少有野生大中型动物出没,而且动物移动较快,活动范围也较为广阔,因此对陆生动物的影响较小。该项目实施范围小,且项目区外仍有大量的觅食和栖息区域,55
并且不会造成区域动物的整体迁徙,对动物种群结构产生的影响较小。1.5综合结论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王安沟金矿详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严格采取环评要求的污染防治措施,同时落实“三同时”制度,保证各治污设备正常运转的条件下,各污染物可实现达标排放。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项目的选址和建设是可行的。2、建议2.1该项目为矿产资源勘探项目,因此,严禁以探矿代替开采。2.2在探矿过程中,要宣传野生动资源保护法律;其次除占用地以外的工作作业区范围,禁止人群在其它区域活动。对动物的保护,探矿区人群活动应集中在探矿区周围,必须限制人群大面积无组织频繁活动,另外高噪声源特别是突发性高噪声源对动物生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对突发性噪声的时间段予以限制,夜间(晚22:00~零晨6:00)不允许作业,以免对动物体憩、繁殖造成影响。55
审批意见:荣而艰巨的任务。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制定“十二五”规划、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〇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元。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荣而艰巨的任务。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制定“十二五”规划、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〇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元。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公章经办人:年月日55
注释一、本报告表应附以下附件、图:附件1立项批准文件附件2其他与环评有关的行政管理文件附件3项目地理位置图(应反映行政区划、水系、标明纳污口位置和地形地貌等)二、如果本报告不能说明项目产生的污染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进行专项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当地的环境特征,应选下列1-2项进行专项评价。1、大气环境影响专项评价。2、水环境影响专项评价(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3、生态影响专项评价4、声影响专项评价5、土壤影响专项评价6、固体废弃物影响专项评价以上专项评未包括的可另列专项,专项评价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要求进行。55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车集散基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采石场年开采21万吨_建筑用石料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中崎商业机器有限公司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兆伦纸业二期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南山森林公园绿化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南车特种装备非标工装和游乐轨道观光车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商品混凝土生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环境影响报告表
- 图王数码喷绘加工制作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志方电器有限公司新增年产3000吨铝压铸生产线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新兴羽毛加工有限公司羽毛球片加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新增2万套环保家具生产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新树林农林有限公司山羊养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新芦淞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果园路支渠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研制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某水产种苗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梦里水乡温泉会所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