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3.00 KB
  • 37页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 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5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国环评证乙字第1305号 1总论1.1项目建设的背景近年来,**县的县城建设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县城垃圾产量也日益增长。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尚没有一处符合规范要求的垃圾处理设施,垃圾沿沟随地倾倒堆放,对地下水、大气和周围田地均已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且蚊蝇滋生,同时存在火灾隐患。随着现实问题的不断暴露,各部门对垃圾收集、处理均给予了关注。为此,**县委、县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购置垃圾收集容器具,建设环卫设施,提高了生活垃圾收运的机械化与密闭化水平,使垃圾清运率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垃圾的最终消纳和污染问题就相当突出。为了使革命老区**县建设的更加清洁、文明、秀美,投资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建设得到促进,人民身体健康得到保障,必须新建完全符合“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的垃圾处理设施。它是改善县城环境,提高县城居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当前**县县城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件大事。1.2评价项目由来与过程说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该项目需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县城建局于2008年2月正式委托**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承担《**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1.3评价重点以环境空气、水环境为评价重点,同时加强工程分析和环境保护措施,并对场址的综合地质技术条件及场址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1.4.评价等级(1)环境空气根据工程排污特点、评价区环境特征及有关环境标准,确定大气评价等级为三级。(2)水环境地表水环境:由于本项目产生的废水不外排。因而,地表水环境进行一般性分析。地下水环境:考虑到垃圾填埋场的排污特征及对地下水的长远保护要求,确定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三级。2 (3)声环境本项目噪声产生源少,周围无敏感目标,属于小型项目,声环境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4)生态环境本项目生态影响范围小于三级评价要求,参照三级评价开展工作。1.5评价范围环境空气:以填埋区为中心,西北、东南各延伸2km,总面积16km2的矩形区域。地表水环境:关注本项目对西北侧约1.3km处涅河的影响。地下水环境:场址周边3km范围内的含水层。声环境:垃圾填埋场场界外1m以内及交通敏感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限于场地建设和使用活动扰动影响较大的场址附近距离。2 2区域环境概况2.1项目地理位置**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场址位于县城外的南部山地,丰州镇史家垴村境内,距规划城区边缘直线距离2.1km,距最近的史家垴村为500m。2.2自然环境2.2.1地质地貌**县域地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地势呈东西高、中间低的马鞍形,全县可分为石质山区、黄土丘陵山区和较平川区三个不同的地形区域,总观全县地质地貌可属黄土丘陵地带。本项目场址地貌类型为“U”型黄土冲沟。2.2.2地质构造沁水向斜轴部位于**县丰州镇以西,构造线走向为NNE向,两翼地层倾角为10~25°,相伴发育一组与主构造线一致的波状压密褶皱,地层倾角在5~10°之间。褶皱多位于县城以西,较大者有蓬莱山向斜、涌泉向斜、赵家凹向斜,下庄背斜、聂村背斜、峪口背斜、关河向斜、故县背斜、南亭向斜、杨家脑背斜、东沟向斜,褶皱轴向多为20~30°,轴长6~38km,两翼地层倾角为5~20°。主要的断裂为分布于县境NW的分水岭至二郎堂正断层组成对出现,形成地堑或地垒,断层走向多呈NEE向。东部洪水断层、蟠龙断层较为明显,走向NNE,断距55m。本项目场址内无断层,属于稳定场地。2.2.3水资源情况**境内主要河流有浊漳北源、涅河、马牧河、昌源河、云簇河、洪水河,按其流域归属分为黄河、海河两大流域,归汾河、南亭河两大水系,县境内流域面积为152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94.7%。**县城水源地位于马牧河汇入涅河的交汇处,面积约0.5km2,从构造上分析,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阳城凹褶带北端,发育有三条隐伏断裂,由于断裂破碎带的连通作用,有利于地下水汇集,所以在断裂带附近,富水性极强。2.2.4气候与气象**12 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季风强盛。全县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局部地区的地方性小气候也很明显,全县年平均气温约介于3℃至10℃之间,年平均日较差13.2℃。境内年平均无霜期在150天左右。境内最大冻土深度为1.0m左右。**县年降雨量的地理分布明显不均,年平均降雨量一般在500-600mm之间,**县历史上最大日降雨量113mm。年内各季降雨量差异很大。全年静风频率最高,频率达52.36%,次多风向为西北风,平均风速为1.4m/s。2.2.5地震近年来**县未发生大的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96-2001),县城抗震设防标准为烈度7度。2.2.6土壤**县土壤类型大体可分为白土、红土、黄土、砂土、壤土(二合土)、黑土、黑炉土、碱土等八类土壤。本项目场址所在区域土壤为白土。2.2.7植被**县境内自覆被较差,而且分布不匀。场址所在地植被稀疏、覆盖较差。2.2.8动物县内饲养动物有兔、猪、羊、牛、驴、骡、马等家畜,鸡、鸭、鹅、鸽等家禽和蚕、蜂;近年来还发展了四种从未饲养过的新动物——梅花鹿、虹鳟鱼、蚯蚓和水貂;五色鱼和鹦鹉鸟在县城也发展不少。**县野生动物品类繁多,分布极广,较大的野兽栖息在东西山上,一般兽类出没在平川、丘陵。鱼类、爬行、软体、腔肠动物品种不多,野鸟、两栖、环节、节肢动物遍及全境。2.3社会环境概况2.3.1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县现辖丰州镇、监漳镇、蟠龙镇、洪水镇、故城镇5个镇,墨镫乡、故县乡、乾北乡、石北乡、贾豁乡、分水岭乡、涌泉乡、上司乡、大有乡9个乡,374个行政村、942个自然村,2005年全县总人口20.3万人。本工程场址位于**县丰州镇史家垴村西北500m处。12 2.3.2社会经济概况**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即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0年突破30亿元,人均GDP达到全国中等水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8%,突破1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间下降25%以上。2.4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本项目距离环境保护目标见下表。拟建项目重点环境保护目标类别保护目标保护性质与本项目的关系环境空气六盘垴村人居环境NE500m史家垴村SE500m阳城村NW1000m水环境区域地下水环境饮用水保护深度达11.0m以上涅河工业农业用水区NW1300m农业生态土壤累积影响厂址及周边区域农作物累积影响景观景观协调性农业生态项目建成后对周围景观有一定的改变声环境六盘垴村声环境影响本项目施工及服务期间对周边声环境的影响史家垴村人群健康近距离村庄及人口恶臭、蚊蝇、轻质垃圾飘散项目对评价区内的村庄和人群有一定的影响12 3工程分析3.1工程概况项目名称:**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建设单位:**县建设局;建设地点:**县丰州镇史家垴村西北500m处。服务区域:**县县城及丰州镇部分村庄;服务年限:14-16年;建设规模:日处理生活垃圾80t,拟选场址填埋区库容为56万m3。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填埋库区、管理区及其配套的公用工程、绿化工程等。本工程总投资:2210.19万元。本工程主要包括管理区和卫生填埋场区两大部分。总图布置:根据地形地势,将管理区布置在填埋区的东南侧山腰上。整个卫生填埋区随地势布置在山谷的沟头,垃圾运送车辆在长榆公路下线后,可沿着垃圾运送专用线进入生产管理区,而后再沿着专线道路和临时作业道路到达填埋场库区的垃圾填埋作业面。3.2垃圾处理工艺分析根据**县垃圾成分的特征、经济状况以及国内几种垃圾处理模式的特点,从经济上和技术上综合分析,**县生活垃圾处理选用卫生填埋工艺。填埋工艺流程:生活垃圾经收集后,由垃圾运输车运至垃圾填埋场,在现场人员的指挥下按填埋作业顺序进行倾倒、摊铺、压实、覆土和撒药。填埋场采用分层摊铺、分层碾压、分单元逐日覆土的填埋作业方式。分区方案:本项目采取分区分格填埋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实现雨污分流,利于填埋场的分期建设,防止土工膜的老化;而且由于垃圾的填埋区域较小,可以减少渗滤液的产生量。3.3主要工程内容3.3.1场地土方整治工程填埋场场底清整,需将表层覆盖土清除,并铲削侧壁余土,余土填至场底。填埋区清除的表层覆盖耕植土暂运至填埋区上游的沟头顶部平台内,用作填埋区封场。12 3.3.2垃圾坝工程垃圾坝采用碾压式粘土坝。3.3.3截洪沟工程填埋场周边的山地防洪和填埋场场地雨水排除,均采用截排水沟渠的工程设施。3.3.4防渗工程场底防渗:防渗膜采用两层土工布夹一层高密度聚乙烯膜。边坡防渗:铺设防渗膜,然后覆盖石棉盖板防止防渗膜老化和破坏。垃圾坝防渗:在修筑好的垃圾坝上采用两层土工布夹一层高密度聚乙烯防渗膜保护层,再覆盖石棉盖板防止防渗膜老化和破坏。3.3.5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渗滤液导排系统包括水平、垂直导排系统。水平系统铺设在场底水平防渗隔离层之上,包括导流层、导流主、次盲沟及导流干、支管。垂直收集导排系统即为设置在垃圾锥体上的气体垂直导排系统-导气石笼井。3.3.6填埋气收集导排系统填埋气体的导排系统采用垂直石笼井与水平导气碎石盲沟相结合的方式将填埋场内的气体排出。3.3.7封场填埋作业达到设计高度后,应在其顶面进行终场覆盖,目的是便于最终利用,并减少雨水渗入量和填埋气体逸散。封场时应形成由中间向四周的排水坡度,以便及时将场顶的雨水排出场外,对坡面垃圾的封场应用草皮植被进行护坡处理。3.4公用工程3.4.1给排水系统水源:场区自打深井一眼,作为本场生产、生活及消防用水要求。用水:生活用水、道路、场地、绿化洒水和洗车用水,以及消防用水。排水:垃圾填埋区渗滤液、洗车废水和生活污水三部分。3.4.2供电12 根据本工程所处位置及负荷情况,由场区南侧相距0.6km的架空线路引接。3.4.3采暖项目管理区冬季采暖采用电暖气。3.4.4道路工程填埋场至县城中心的垃圾运送线路为:0.7km专用公路、2.4km长榆公路、1.5km城市道路,共计4.6km。专用公路从长榆公路引接,长0.7km,路面宽度为6m,路面结构采用沥青砼面层。3.4.5垃圾的收运系统垃圾收运系统包括垃圾收集点、垃圾收集站和垃圾清运系统。3.5填埋场污染源情况及采取的措施填埋场施工过程中主要污染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机械噪声、废气和挖土、堆土料扬尘;服务期主要污染源为垃圾压实后垃圾中有机物发酵产生的有害气体及渗滤液,其次是垃圾运输、倾倒及覆土产生的扬尘,垃圾压实等作业设备产生的噪声。服务期满后,填埋气是主要污染源,它仍将持续产生10~15年。针对以上污染物排放情况,工程都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3.5.1施工期污染源排放情况及防治措施施工期间的产污染物环节:施工人员的进驻,将产生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施工场地清理和临时建筑的布设将破坏植被和景观,产生水土流失;施工机械产生噪声,燃油机械产生废气;运输车辆产生扬尘、噪声;临时堆土堆料产生水土流失。3.5.1.1施工期大气污染物排放分析及防治措施施工对空气的污染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施工作业中产生的扬(粉)尘;二是运输(包括装卸)车辆撒落和卷起的尘土;三是机械、车辆排放的废气;四是工地上的松散土砂料被风吹起等。①施工扬尘防治措施:增加洒水降尘措施。②道路扬尘防治措施:严格管理制度;增加洒水降尘措施。③机械车辆废气防治措施:要求选用尾气达标机械。④土砂料扬尘防治措施:要求采取临时苫盖或洒水降尘措施。因施工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为无组织排放,其产生量即为排放量。3.5.1.2施工期水污染物排放分析及防治措施12 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产生水污染物的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施工人员生活污水防治措施:沉淀后用于场地降尘洒水。②施工人员粪便修建旱厕收集,定期外运做农肥使用。3.5.1.3施工期声源声强分析及防治措施工程施工中,各种类型的机械运行时会产生噪声,材料装卸加工、临时弃渣清运、工地指挥哨声等也是噪声源。要求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夜间扰民。3.5.1.4施工期固废排放分析及防治措施施工期固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二是施工产生的堆土。生活垃圾:施工区的生活垃圾主要成分为厨房的蔬菜瓜果等有机弃料、破衣烂衫等织品、烟酒副食品等包装纸盒、玻璃器皿塑料等,玻璃、塑料可回收,其余可降解,无毒害,由当地环卫部门定期运至县垃圾场处理。施工堆土:第一填埋区产生的堆土堆存至第二区内,用作覆盖土。要求采取临时围挡措施。3.5.1.5施工期生态破坏环节分析及防治措施1)工程建设将使占地范围内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类型发生变化,永久占地范围内的土地将改变原有的性质,新的功能将长时间保持不变。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活动将会使施工占地范围内的一些植被数量和类型受到破坏,原有的植被类型的结构和分布将发生一定变化。施工活动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区域的植被覆盖率,从而增加了工程区产生新增水土流失的可能。主要是永久建筑物和临时建筑物破土动工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和垃圾场底清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2)采取的措施a)施工期防护措施:采取临时苫盖、洒水等措施;设临时排水措施,施工场地进行围拦,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和水土流失的产生;加强生态保护宣传,制定奖惩措施。b)生态恢复措施:施工结束后,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进行边坡防护、复垦、种草植树,搞好施工迹地生态恢复;施工中临时踏压的土地会硬化、板结,在施工结束后应立即翻耕,恢复其疏松状态。3.5.2服务期污染源排放情况及防治措施本项目运营过程中从环境要素角度对污染源的排放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12 3.5.2.1填埋场水污染源排放情况及防治措施1)垃圾渗滤液本项目垃圾渗滤液产生量为26.83m3/d。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为了减少垃圾填埋场内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在填埋场应设置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包括水平、垂直导排系统。渗滤液调节池:渗滤液调节池在填埋场中是必需的。其主要功能:调蓄渗滤液水量,确保渗滤液回喷处理时间上的稳定;调整渗滤液水质。渗滤液回喷系统:本项目渗滤液回喷系统的主要设施是回喷泵(潜污泵)和回喷管道。2)其他污水包括管理区生活污水和洗车废水,产生量为2.73m3/d。。生活污水和洗车废水一并由管道输送至渗滤液调节池,和渗滤液一并回喷至垃圾填埋区。3.5.2.2主要大气污染源排放情况及防治措施1)填埋气填埋气是指填入填埋场的生活垃圾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产生的气体,是卫生填埋场加强管理和严格控制的主要大气污染因子。经计算得第16年时产甲烷量最大,达443.5万m3,填埋气中甲烷含量约为60%。估算第16年填埋气产量为739.2万m3。**县填埋气排放情况一览表t/a污染源填埋阶段产气量(万m3/a)CH4H2SNH3填埋堆体近期(第5年)150.9434.62.26100.0062中期(第10年)488.61408.17.32100.0201远期(第15年)706.12033.710.57990.0290本工程采用垂直石笼井与水平导气碎石盲沟相结合,将填埋场内的气体排出。垃圾场填埋气具有一定的综合利用价值。但是限于**县的经济发展状况,目前难以确定固定的用户,难以保证综合利用工程的经济性。周边村庄目前的生活水平较低,因而,不考虑填埋气的综合利用,直接焚烧放散。2)粉尘①填埋场粉尘12 垃圾填埋场内粉尘的主要来源有:车辆在带土的干路面上行驶产生的道路扬尘;干垃圾的倾倒、压实;干土的挖掘、运输、倾倒及压实;干燥天气较大风力时路面及垃圾填埋表面扬尘。本工程采取在路面及垃圾填埋表面及时喷水的方式抑制二次扬尘的产生。本项目防尘措施包括:及时清理场地与道路积尘、缩小堆存面积尽量减少露头垃圾量、表面增湿和遮盖、设周边挡风设施、在填埋区四周设置防护网、种植防护林带等。②覆盖料堆存场粉尘为防止覆盖土受风侵袭带来的粉尘污染,在土堆上覆盖防护网。3)恶臭生活垃圾是城市最重要的恶臭源之一,引起恶臭的主要物质是垃圾发酵气中的H2S、吲哚类、硫醚类及氨气等。本工程通过垃圾层层压实,每日及时覆盖土层,可以抑制恶臭气体逸散,对外环境影响较小。4)蚊蝇填埋场是蚊蝇孳生地,由于垃圾堆体内温度较高,四季都适合蚊蝇栖息和生长。为此,对蚊蝇实行分季度、有重点的杀灭成虫。填埋场填埋作业严格执行作业单元逐日覆土填埋,控制蚊蝇世代繁殖,并且在填埋作业过程中用喷药车进行喷药灭杀,减少蚊蝇和鼠类繁殖。3.5.2.3服务期主要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及其防治措施服务期生产管理区有少量固体废弃物产生,主要是生活垃圾等。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1t/a。直接进入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3.5.2.4填埋场作业期间的噪声源该阶段噪声污染源分场内噪声源和交通噪声源。场内噪声源主要为填埋作业区内的机械噪声,噪声设备主要有:压实机、推土机、挖土机和运输车辆等,其噪声类比值80-100dB(A)。对服务期噪声影响的控制,主要针对可能受到影响的保护目标。减少对居民点声环境干扰的措施主要是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尽量避免夜间作业。服务期场外交通噪声源主要是运垃圾运输车辆的影响,进场专用道路位于场址南侧,距离村庄较远,且每天运输不足30车次,对交通环境的影响轻微。12 3.5.3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分析填埋区在生活垃圾填满达到设计填埋标高和设计容量时,必须进行封场处理。其作用是减少大气降雨进入填埋区内,提高表面排水能力,从而减少渗滤液的产量,减少腐蚀,防止沉降,并进行填埋区土地的的再利用。封场后仍会产生一定数量的渗滤液,填埋气仍会持续排放15年左右,应继续进行下列维护管理工作:1)维护最终覆盖层的完整性和有效性;2)继续进行渗滤液和填埋气的收集和处理;3)继续监测地下水水质的变化。当发现场址或处置系统的设计有不可改正的错误,或发生严重事故及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使得填埋场不能继续运行时,应实行非正常封场。非正常封场应预先提出相应补救计划,防止污染扩散。实施非正常封场必须得到环保主管部门的批准。12 4环境影响因子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在进行项目工程分析和评价区域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各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结合区域环境敏感因素,采用矩阵分析方法,进行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以此为基础,确定主要评价内容、评价重点及各环境要素的评价因子。4.1建设和服务期的主要污染环节和生态扰动活动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是城市重要的环境基础设施,其建设目的是消除和减缓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因此,项目首先有着显著的环境正效益。但是由于处理对象是**县县城的大宗固体废物,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二次污染和生态扰动,在建设场地一定区域范围内产生负面影响,这是环境影响评价关注的评价对象。4.2区域环境敏感因素结合当地环境背景状况和本项目环境影响特征,分析项目实施各阶段对环境各要素的影响。本项目对区域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主要有:——填埋场大面积占地和大量土方工程对土壤和植物生态的影响;——填埋场作业过程、土方堆存过程及垃圾倾倒过程中有轻质垃圾飞扬和扬尘;——取土过程产生粉尘;——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高浓度的渗滤液;——垃圾曝露时产生恶臭气味;——施工和作业过程机械和运输工具有噪声影响。4.3环境影响因子识别本项目实施对改善**县环境安全状况,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其社会和环境效益明显。本项目建设施工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为环境空气、生态环境、声环境等方面。服务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填埋气对环境空气的影响,渗滤液和其它废水等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4.4评价因子筛选14 根据对建设项目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综合分析结果,结合拟建工程的排污种类、排污强度及对环境影响程度的大小,确定本项目的评价因子。1)环境空气评价因子筛选综合考虑环境和工程因素,选择TSP、PM10、NO2、H2S、NH3为评价因子,导气石笼井出口处填埋气中H2S、NH3及填埋气燃烧后生成的SO2、NO2为预测因子。2)水环境评价因子筛选结合本项目污水特征污染物和可能的污染途径,考虑涅河的例行监测项目,确定地表水评价因子为: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物需氧量、氨氮、汞、砷、镉、六价铬、铅、粪大肠菌群、流速、流量。确定地下水评价因子为:pH、总硬度、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高锰酸钾指数、溶解性固体、硫酸盐、氟化物、氯化物、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铁、汞、砷、镉、铅、六价铬。3)生态环境评价因子筛选考虑到项目建设大量取土、开挖等工程特点和区域植被条件差的生态特征,确定评价的生态因子为植被生态和水土流失。4)声环境评价因子筛选控制场地边界噪声影响,评价因子确定为等效声级。14 5环境空气影响评价5.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由于项目所在区域地处黄土丘陵区,降水量小,且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植被覆盖状况差、表层土壤含水率低以及干旱多风等情况,造成当地风沙扬尘严重,因此环境空气中大部分颗粒物主要来自自然扬尘,造成了PM10的超标。5.2环境空气影响预测及评价5.2.1预测内容本项目近期产生的填埋气量较小,不考虑填埋气的燃烧;中远期填埋气的产生量初具规模,可在导气石笼井出口处对其进行燃烧。因此确定本项目的预测内容如下:①不同气象条件下,近期填埋气中H2S、NH3及中、远期填埋气燃烧后生成的SO2、NO2的地面轴线浓度;②各阶段填埋气中污染物的年均浓度贡献值。5.2.2预测结果分析评价环境空气影响预测评价因子为SO2、NO2、H2S和NH3。其中SO2和NO2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对于H2S、NH3无相应标准,本次评价采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79-36)中居住区最高允许一次浓度进行评价。1)一次地面轴线浓度经预测,在近、中、远期,NH3、SO2和NO2均可达标,H2S超标,但是中远期H2S分别在420m,600m外可达标。距离填埋场最近的为500m远的史家垴村,由于其处在填埋场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位置,污染物的排放不会对其造成明显影响。鉴于H2S远期600m外一次轴线浓度才可达标,环评要求加强填埋气的导排焚烧。2)年均浓度在近、中、远期,SO2、NO2、H2S、NH3对关心点的最大贡献值均不超标。5.3小结由预测结果可知,本工程投产后,由于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污染物排放量小,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当地环境空气质量基本可维持现状。因此只要加强管理、严格落实环保措施,从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的角度出发,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21 6水环境影响评价6.1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6.1.1地表水概况**境内主要河流有浊漳北源、涅河、马牧河等。县境内流域面积为152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94.7%。涅河位于**县城西部,是浊漳北源河较大的一级支流,河水由西流向东南,在关河水库下游汇入浊漳北源干流,境内全长48km,流域面积424km2,一般流量为1m3/s。6.1.2地表水水质现状本次评价采用**县环境监测站2008年3月17日~24日对涅河阳城村段的水质监测数据,可以看出,涅河阳城村段现状水质较差,COD、BOD和氨氮都超标。其余指标可达Ⅲ类水质标准。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沿河生活污水的排放。6.1.3本项目对涅河水质的影响分析本项目污水全部收集到渗滤液调节池,回喷至填埋库区,不外排进入水环境,故本项目对涅河水质基本无影响。6.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6.2.1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本次评价采用**县环境监测站2008年3月17日~24日对史家垴村、阳城村水井的水质监测数据。可以看出,除阳城村采样井总硬度超标外,其余各项目均可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水质标准。说明评价区地下水水质较好。6.2.2本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6.2.2.1对县城水源地的影响分析本项目场址距离水源地二级保护区1.4km,相距较远。项目产生的污水经渗滤液调节池收集后全部回喷至填埋库区,不外排。6.2.2.2填埋场对当地地下水的影响分析21 本项目采取了严格的防渗措施,并设置地下水观测井,进行长期水位和水质动态观测。如若土工膜防渗层不慎破裂,发现渗滤液下渗的情况,将及时停止作业,采取应急措施,进行防渗层的补漏。即使渗滤液发生下渗,填埋场底的粘土层属不透水层,隔水效果良好,可以有效的防止渗滤液下渗污染地下水。因而,本项目建成后,对当地地下水的影响轻微。21 7生态环境影响评价7.1评价目的通过对填埋场所在地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结合项目建设施工和营运的影响特征,对评价范围内生物量、绿地、土地和水土流失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项目建设和运营时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和要求。7.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本项目场址地貌类型为“U”型黄土冲沟。场址所在地植被稀疏、覆盖较差。本项目位于县城南的黄土冲沟,地势起伏,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沟头处接近台垣,水土流失现象不明显,深沟处由于沟坡较陡,造成了一定的水土流失。7.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区域植被破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施工过程中项目占用土地内的植被将完全遭到破坏,植物种类将随着垃圾填埋场建设而消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该地区的植被生物量。由于项目建设区域内的植物种类均不属于列为保护的种类,因而项目建这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小。2)挖土、堆积土的生态环境影响在项目施工期间,由于植被的破坏使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雨点直接打击地面,土壤侵蚀程度会明显加重。挖土和堆积土的过程还将产生大量扬尘,对场址周边的农田植被产生一定影响。3)填埋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对植物的影响分析甲烷和二氧化碳是填埋气中的主要成份,当其聚集在植物根部,可阻止空气进入,使植物根部缺氧,降低有毒化合物的氧化分解,抑制植物生长并危害植物生长。4)填埋气中H2S、NH3对植物的影响分析H2S、NH3对植物的生长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项目填埋气中NH3的浓度较低,不会对植物造成影响;H2S的浓度较高,若直接排放会对周围的植物造成一定的伤害。5)颗粒物对农作物影响分析环境中降尘被植物叶片截留后,会堵塞植物叶片气孔,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即作物产量和使作物籽粒品质的下降。21 6)对区域景观的影响项目建设将会改变区域的景观组成,。同时项目建设初期的景观与周边有一定的不协调性。7.4生态保护对策和措施1)生态环境防护措施减少植被破坏的面积: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取用土方平衡,将植被破坏的面积尽量控制在场界范围内。场界和场区内绿化:沿填埋场封场四周种植防护绿化林带。管理区和辅助生产区之间、不同功能的建构筑物群体之间也进行绿化,增加植被覆盖率。采取科学的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施工和运营方案:垃圾场分成若干段,逐段建设和填埋。采取填埋后逐段绿化的措施,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由于雨天开挖造成的水土流失较严重,因而应尽量避免雨天施工建设。2)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本项目填埋场所在区域自然植被覆盖度较低,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为此采取相应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①生物措施对填埋场界四周隔离带进行绿化,同时对道路干道两边和管理区四周进行绿化,并对已填埋完的场区及时进行绿化。②工程措施垃圾填埋在设计建设时,在填埋库区底部纵、横向坡度均不小于2%,封场顶面坡度不小于5%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坡度。在坡度较陡的情况下,必须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以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一些土地处理措施,如平整、压实、建立拦沙坝或沉沙池等措施。可有效控制雨水对土壤的侵蚀。3)生态环境的恢复措施填埋区封场后应及时绿化,按照不同植物对垃圾堆体覆盖土壤后的生态适宜性,先种植较容易生存的植物,在这些先锋植物对生境进行影响改善后,逐渐引入生态效应和观赏性更高的植物类群,使恢复后的生态系统不断向较理想的顶极群落演替。21 8声环境现状与影响评价8.1项目区噪声现状监测与评价为了解建设项目的声环境背景,对史家垴村顶、填埋场区边界、管理站边界进行了噪声现状监测。可看出,所有监测点均不超标,项目区整体声环境质量较好。8.2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8.2.1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及其噪声源强度调查垃圾填埋场施工期的主要工程项目有:土方开挖、地基平整、压实、渗滤液调节池、房屋等的建设。这些工程使用的机械主要有铲平机、压路机、搅拌机。这些机械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可能对作业人员和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施工机械噪声源源强表单位:dB(A)距源距离施工机械7.5m50m100m铲平机79.168.555.4压路机83.869.852.8搅拌机92.678.064.88.2.2施工噪声环境影响分析白天施工机械噪声超标仅在100m范围内,对周围影响不大,夜间将对周围600m范围内的居民产生影响。距填埋场场区最近的村庄为史家垴村,直线距离为500m,但两者之间有丘陵相隔,因此场区施工机械噪声对其影响不大,受影响的主要是作业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8.3运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8.3.1运营期噪声源情况填埋场运营期噪声污染主要为场内填埋作业噪声和交通噪声。场内填埋作业噪声主要是填埋场的推土机、压实机、挖掘机等,其噪声类比值在80~90dB(A)。埋填场服务机械噪声情况表序号设备名称数量单位声压级dB(A)排放特征1推土机1台85间断2压实机1台80间断3挖掘机1台85间断4装载机1台80间断21 5自卸卡车2辆80间断6污水提升泵2台90间断8.3.2预测结果及评价选择填埋场东、南、西、北边界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工程运行后,综合考虑各类噪声源的影响,场界噪声都可以达标。说明本工程对场界声环境影响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场址距史家垴村500m,且有丘陵相隔,同时也可以确保填埋场作业噪声对史家垴村的影响是轻微的,不会使村庄声环境产生明显的变化。8.3.3环评要求采取的防噪减振措施1)填埋场选择先进可靠的低噪声设备,从根本上控制设备噪声。2)将水泵等高噪声源置于房屋内,同时对其基座设置减震措施。3)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尽量避免夜间作业。4)加强厂区及周围绿化,减少噪声对周围的影响。8.4小结1)声环境质量现状:从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可看出,史家垴村顶、管理站边界、填埋场界噪声值均未超标,声环境背景良好。2)声环境影响分析:由预测结果可看出,项目运行后场界噪声不超标,可以说,工程运行后对周围声环境影响较小。21 9场址选择可行性分析9.1场址比选**县城外围为山地丘陵地区,可作为垃圾填埋场的荒山沟壑较多。在县城建、环保、土地及县城周边村庄各部门支持下,推选出胡家垴沟场址、野胡庄沟场址、柳泉沟场址和史家垴沟场址四个候选场址。经过比较,史家垴沟场址方案的各项评价指标均符合垃圾填埋场的建设标准,多项指标优于其它场址方案,最终确定史家垴沟场址为本工程项目的填埋场拟选建设场址。9.2拟建场址的环境可行性分析9.2.1符合县城总体规划用地规划及发展方向的要求拟选的史家垴村自然冲沟位于县城南部,不在县城规划用地范围内,距离县城规划区南部边界约2.1km,符合县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布局及发展方向的要求,而且符合环卫设施专项规划的要求。9.2.2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拟选场址位于**县城南部,距县城约2.1km。场地属黄土冲沟,基本维持原貌,地质环境未受破坏。**县夏季主导风向为SE,县城处于拟选场址主导风向的侧风向。9.2.3满足卫生防护距离本次环评设置500m的卫生防护距离。在防护范围内不得新建居住、办公、商用等活动场所。目前,距离场址最近的村庄为史家垴村,约500m。且位于填埋场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可以满足垃圾填埋场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场址距省道长榆公路直线距离600m余,且填埋场不在公路的视域范围内,因此填埋场对公路的影响轻微。9.2.4对水环境的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1)地表水:本项目设计将垃圾渗滤液经渗滤液调节池收集后回喷至填埋区,可以全部消化自身产生的废水,不排放。因而,本项目的建设不会对涅河造成影响。28 2)地下水:项目采取了严格的防渗措施,并设置了地下水观测井,可以有效的防止渗滤液下渗对地下水的污染。3)水源地:场址距水源地保护区较远。项目产生的污水收集后经渗滤液调节池收集后回喷至填埋区,无废水外排,切断了沿沟谷排泄下渗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而且,项目采取了严格的防渗措施,水平方向迁移的可能性也很小,因而,本项目对县城水源地的影响轻微。9.2.5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可得到有效补偿场址选择于生态脆弱区,生态现状条件差,不是生态功能重点保护区,也没有重要植被资源保护对象。因此,垃圾场在此建设不会对区域植被造成破坏。垃圾场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取土和覆土作业会对局部生态环境产生扰动,但由于史家垴沟内受到人为控制,其水土流失状况将得到有效改善,在垃圾填埋场部分封场和全面封场后,这里的植被条件将得到显著改观。9.2.6满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选址要求1)场址不在重点保护区和环境敏感区场址不在城市工农业发展规划区、农业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考古)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供水远景规划区、矿产资源储备区、军事要地、国家保密地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2)场址不在灾害多发区和地质敏感区场址的标高应位于重现期不小于50年一遇的洪水位之上,并建设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的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场址不在破坏性地震及活动构造区;活动中的坍塌、滑坡和隆起地带;活动中的断裂带;石灰岩熔洞发育带;废弃矿区的活动塌陷区;活动沙丘区;海啸及涌浪影响区;湿地;尚未稳定的冲积扇及冲沟地区;泥炭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填埋场安全的区域。9.2.7工程地质条件由于场址边坡及底部为大面积的黄土,湿陷类型为非自重,地基湿限等级为Ⅰ级(轻微),工程中应考虑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同时,还应采取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加强填埋场的地基处理。9.2.8垃圾场建设的资源条件1)土地利用价值低,周边人口密度小28 场址为天然沟谷,无基本农田,土地征用价格低。该区域零散分布的村庄人口较少,人口密度稀疏。距场址最近的村庄在500m外,项目对其影响很小。2)库容较大,土源丰富场址坐落于山沟的沟头,可利用库容达56万m3,满足**县15年的填埋量。在沟底及沟谷两侧有丰富的土源,可以直接为填埋场取用,不需外运土方。3)地形条件较好,施工方便为沟谷型场址,场地准备期间直接利用两侧边坡修整的余土对沟底进行铺垫处理;场地排水集流面积较小,排水渠道铺设方便,节省投资。4)交通方便,运距合理项目东侧直距省道长榆公路600m,垃圾运输可利用现有道路,再从长榆公路引接0.7km垃圾专用线进入填埋场区,交通方便。9.3选址结论经过场址预选后,最终确定的史家垴沟场址在工程建设条件和场地资源利用条件方面均符合条件要求;从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分析,对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影响的控制均可以达到规范和标准的要求;与周围村庄满足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评价认为史家垴沟场址作为垃圾填埋场建设场址基本可行。28 10总量控制本项目生活管理区冬季采暖采用电暖气,垃圾渗滤液及生活污水均回喷至填埋区,不外排。无总量控制指标。28 11环境保护措施技术经济论证11.1工程主要环境问题及对策11.1.1渗滤液、填埋气控制措施垃圾填埋场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垃圾渗滤液对水环境的影响;垃圾填埋气中恶臭气体对空气环境的影响,填埋气主要成份甲烷集聚产生的火灾隐患及由于恶臭而带来的蚊、蝇、鼠类等带菌体的孳生;次要环境影响还有管理区洗车和生活污水排放,以及作业场和运输过程的声环境影响。针对主要环境问题的环保对策如下:1)填埋场防渗、渗滤液收集与处理系统为防止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地表水的污染,填埋场采用了两布一膜防渗系统,采取水平和垂直导排系统对渗滤液进行导排;设置渗滤液调节池和渗滤液回喷系统,将渗滤液回喷至填埋区,不进入水环境。管理区废水也经收集后和渗滤液一并回喷至填埋区。2)设置填埋场气体导排和燃烧系统,规范作业区分层覆盖操作采用垂直石笼井与水平导气碎石盲沟相结合的方式将填埋气排出,并集中引出燃烧排放;由于填埋区地形属山地带状沟壑地势,在功能上采用分区填埋,层层压实,每日覆土洒药,有效防止恶臭扩散和蚊、蝇孳生。11.1.2填埋场粉尘控制措施填埋场的粉尘属于无组织排放源。为了尽量较少扬尘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场内和场外运输车辆均采取封闭遮盖措施,防止扬尘和抛撒。对施工场地和运输路段采用洒水降尘等措施。工程密闭垃圾运输车辆在出场返城前,要对车辆轮胎和车体进行冲洗,防止出场带尘土进入城区。考虑到本项目厂址距离史家垴村和史家垴村较近,在填埋后期,随着垃圾体的升高,在填埋场周围设置3m高的防护网阻截被风刮起的垃圾。此外,严格落实逐日覆土,同时在整个场区四周种植防护林带,防止轻质垃圾和扬尘等随意飘散。11.1.3填埋场恶臭及带菌体危害控制措施1)恶臭控制对策28 本工程采用卫生填埋的方式,垃圾层层压实,每日覆盖土层,并在填埋作业过程中用喷药车进行喷药灭杀,减少蚊蝇和鼠类繁殖,防止气体逸散。在填埋作业完毕后对车辆输送道路进行清扫。2)蚊蝇等控制措施对于场外带进的或场内产生的蚊、蝇等带菌体,实行分季度、有重点的杀灭成虫。填埋场填埋作业严格执行作业单元逐日覆土填埋,控制蚊蝇繁殖下一代。加强苍蝇繁殖期密度监测,集中喷药杀灭。加强填埋场填埋作业的管理,实行全封闭管理,禁止拾荒者和家畜进入垃圾场。同时严格按照卫生填埋的要求,对当日填埋的垃圾当日覆盖、压实,还可以控制鸟、鼠类觅食导致病菌病毒的扩散。11.1.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选用运行噪音较低的填埋机械,并对产生噪音较大的设备,采取消音、隔声和减震措施,并维持设备良好运行状态。禁止在夜间使用高噪声作业机械。为减小交通噪声影响,在距村庄200m以内范围禁止鸣喇叭,并保持路面平整。11.1.5填埋场区及周围环境绿化措施增加绿化面积。场区绿化主要包括沿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对管理区进行成片成组的重点绿化,以及沿填埋场四周种植防护绿化林带。填埋区内填埋作业完成后的最终覆盖面均进行绿化造景。永久性道路两旁进行植树,需防护的边坡段上要进行草皮绿化,有效改善填埋区环境。11.1.6垃圾填埋场终场处理及其生态系统重建土地复垦和绿化是本垃圾填埋场设计、施工、运行和封场等环节均需要重视的一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设计中应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复垦做出总体规划,提出实施的要求,填埋场最终覆土应考虑复垦和绿化的条件。2)填埋场运行过程中填埋第一区时外运覆盖土方堆存于第二填埋区内,填埋第二区时,堆放至场外堆土场。堆土场要采取压实、围护措施,减少扬尘。3)填埋场的最终覆土区域,应及时分期进行绿化,宜先种植草皮,待稳定后进行复垦造地,或做其他用地。根据卫生填埋的规定,最终覆土层一般需要不应小于80cm的厚度,如果种植浅根植物,不应小于15cm的营养土,若种深根植物时,还应加厚营养土,总覆土厚度应在1m以上。11.2环境保护措施汇总28 由于本项目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全部投资均可视为环保投资,为方便项目的环保“三同时”管理,将工程中以消除二次污染和保障当地环境安全为目的的投资项目列于下表中,用于指导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环境保护设施与投资估算序号投资项目投资额(万元)备注1填埋场四周防护网20.02填埋气报警与点火装置28.03填埋场专用洒水车12.01辆4吸粪车12.01辆5渗滤液调节池及回喷系统60.07绿化工程50.08地下水监测井25.09环境监测设备与仪器22.410自动监控设备40.0合计269.428 12环境管理与监控计划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机构的建立,是从保护环境出发,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尤其是企业内部的重大环境因素,以及相应环保措施的落实,以一定的管理机构、制度,制定确保环保措施实施的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监督各项环保措施的实施,监测各项环保设施运行效果,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12.1环境管理机构及人员的设置**县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筹备处设置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定员4人,负责场内的环境管理和监测工作,及时监督和掌握污染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技术部门对填埋场库区作业、环境监测实行统一管理,特别注意以下几项工作:1)垃圾覆土的管理:垃圾及时覆土能够减少大量的恶臭污染物的逸散,减少环境空气污染程度和范围。故本工程一定要制定覆土操作规程,做到及时覆土。2)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措施:同类型垃圾填埋场的经验表明,填埋场发生污染事故具有突发性,防范不足就会造成较大的环境影响和危害。因此本工程要切实抓好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措施。3)污水处理管理:垃圾填埋场较为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就是渗滤液,而解决好渗滤液的关键就在于渗滤液回喷系统的运行管理。故本项目要严格渗滤液回喷系统的操作规程,使其正常连续运转,确保处理效率和水质。4)灭蝇、灭蚊管理:垃圾填埋场各类细菌较多,如管理不妥,则会蚊蝇孳生,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季节就更加突出。因而填埋场要加强杀菌消毒工作,定期进行杀菌、灭蝇、灭蚊。5)垃圾场封闭管理:垃圾场建成运营后,应在四周设置防护网,并在入口处设置标志牌,禁止闲杂人等随便出入垃圾场。12.2环境监控计划环境监测的目的是检查、跟踪运行期内各项环保措施实施的情况与效果,以及环境质量变化动态。环境监测站的任务是定期监测填埋场渗滤液、填埋监测井井水以及监测场区内大气环境、填埋气体、土壤等环境指标,同时做好监测数据的归档工作。12.2.1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在渗滤液调节池出口设监测点,每天取样一次进行渗滤液水质监测。 12.2.2地下水水质的动态监测根据该填埋场具体情况,按照《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设置6个地下水观测井:本底井一眼:设在填埋场区地下水流向上游30-50m处;排水井一眼:设在填埋场地下水主管出口处;污染扩散井两眼:分别设在垂直填埋场地下水走向的两侧各30-50m;污染监视井两眼:分别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下游30、100m处。按照《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在填埋场投入使用前监测一次本底水平;在生活垃圾填埋场投入使用之时即对地下水进行持续监测,直至封场后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中水污染物浓度连续2年低于《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表2中的限值为止。12.2.3填埋场气体监测1)场址周围环境空气现状监测在填埋场投入使用前进行一次场址周围大气本底值的监测,连续监测五天,监测项目主要包括:TSP、PM10、SO2、NO2、H2S、NH3。2)填埋场场区大气监测按照《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中规定,生活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是对无组织排放源的控制。其控制项目:硫化氢、氨、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和恶臭。恶臭污染物采样点和频率按照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6.2规定执行,即填埋场场界下风向侧,相隔2小时采一次,共采集4次,取其最大测定值。3)甲烷气体的监测监测点位:场区内和填埋场石笼井导气管排放口为监测采样点。生活垃圾填埋场管理机构应每天进行一次甲烷浓度监测,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应每3个月进行一次监督性监测。12.2.4封场监测生活垃圾填埋场管理机构和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均应对封场后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污染物浓度进行测定。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悬浮物、总氮、氨氮等指标每3个月测定一次,其他指标每年测定一次。 13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是一项改善**县县城环境质量,提升县城环境功能、建设清洁文明县城和造福子孙后代的市政公用工程。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外部效果,所产生的效益除部分经济效益可以定量计算外,大部分则表现为难以用货币量化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13.1环保投资与运营成本由于垃圾填埋场本身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全部工程投资均为环保投资,即总投资为2210.19万元。根据国家县城基础设施市场化、产业化运营的要求,**县为保证垃圾场建设和运行所需资金,应本着“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由县城垃圾产生者交纳垃圾处理费,项目年运行成本150.01万元。可以保证项目保本微利条件下经营。13.2环境损益分析实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解决了垃圾裸露堆放带来的污染,有效的控制垃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蚊蝇孳生、鼠害,消除疾病传染,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卫生填埋场在处理垃圾的同时,还采取了大量防治二次污染的工程措施,保证了环保工程的环境效益。绿化工程对于改善垃圾处理场区环境质量的作用十分明显。首先,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叶面蒸腾,可消耗掉大量水分,巨大的水分消耗减少了进入垃圾处理场的水量,最终减少了垃圾渗滤液的产量,是减少垃圾渗滤液隐患和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其次,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滞扬尘,杀灭细菌,改善局部小气候,可以明显改善垃圾处理场的环境;第三,高大植物具有遮挡、隔离垃圾飘飞物、遮挡公众视线、改善垃圾填埋场的外观环境和周围环境质量的作用。环境效益主要表现在:(1)彻底解决垃圾简易堆放带来的污染,有效地控制垃圾对大气、地下水、生态环境的影响;(2)避免垃圾的随意堆放对县城建设用地的侵占;(3)控制蚊蝇孽生和鼠害,消除疾病传染,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4)为城区人民创造文明、整洁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3.3小结**县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总投资2210.19万元,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设计的现代化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该项工程的建设将对改善县城环境质量、完善县城基础设施,促进市域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其综合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14结论与建议14.1基本结论14.1.1项目建设的意义生活垃圾是城市主要环境公害之一。多年来,**县生活垃圾围城、倾倒水体、随处堆积现象不仅污染环境,易造成病菌传播,还严重影响了县城的形象和人居环境质量。不完善的垃圾收集和处置系统制了县城环境功能的提升,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了建设清洁、文明、秀美的**县,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建设,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建设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要求的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设施,彻底解决县城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是当前**县县城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件大事。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是一项公益环保基础设施项目。14.1.2项目建设内容与主要环境问题本项目服务区域为**县城区,采用卫生填埋工艺,场址填埋区库容为56万m3,服务年限15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活管理区、填埋区、公用设施及绿化工程等。垃圾填埋场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垃圾散发的恶臭气体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填埋气集聚产生的火灾隐患及蚊、蝇、鼠类等带菌体的孳生;次要环境影响还有管理区洗车和生活污水排放,以及作业场和运输过程的声环境影响等。14.1.3区域环境质量现状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场址所在地属黄土沟壑区,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在当地较为明显,降水量小,多年平均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植被覆盖差,表层土壤含水率低、干旱多风,加重了当地地表植被的破坏,造成当地风沙扬尘严重,使得当地环境空气中颗粒物含量高。2)水环境质量现状地表水环境:涅河阳城村段现状水质较差,COD、BOD和氨氮都超标。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沿河生活污水的排放。 地下水环境:除阳城村采样井总硬度超标外,其余各项目均达标。说明评价区地下水水质较好。3)生态环境现状本项目场址位于黄土冲沟区。出露的均为黄土,而且其下游地区仍覆盖有很厚的黄土。沟两侧边坡植被稀疏,植物群落以草本和灌木为主,未发现被列为保护的动植物。评价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水平较低。14.1.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环境空气影响评价各项污染物对各关心点的贡献值均很低。因而,项目实施后环境影响在可接受范围,项目对环境空气的影响轻微,当地环境空气质量基本可维持现状。2)水环境影响评价本项目污水(包括生活污水、洗车废水和渗滤液)全部经渗滤液调节池收集后回喷至填埋库区,不外排进入水环境。对涅河基本无影响。由于本项目采取了严格的防渗措施,并禁止场区废水外排,可以有效地控制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由于场区一带自然生态条件原本很差,以次生植被为主,无原始生态保护要求,只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尤其在使用过程和填埋场封场后,加强生态建设,重视以防治水土流失为重点的生态恢复和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将很轻微,伴随着项目建设,还会有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14.1.5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对策项目污染防治与环保对策的制定主要依据总量控制要求、相关排放标准和规范的要求。采取的污染防治与环保保护措施汇总见下表。为减轻项目对当地环境的影响,采取了加强防护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场区四周设置防护网,减少纸张、塑料等轻质垃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根据每日实际进场的垃圾量,合理规划当天所需的作业区域,必须实现每日及时覆土,减少蚊蝇等带菌体的孳生及恶臭的影响。3)在场区四周种植防护林带。 环境保护措施汇总表环境要素工程环境问题防治措施水环境渗滤液对地下水产生影响①场底及边坡采用HDPE土工膜复合衬层结构。②填埋场底设地下水导排系统将地下水引至场区下游沟道。③严把防渗材料质量关;保证防渗膜的施工焊接质量,注重膜保护。对地表水产生影响①渗滤液收集入调节池,回喷至填埋库区。②加强管理,确保垃圾渗滤液回喷设施的稳定运行,渗滤液回喷系统应有备用设备,杜绝外排现象的发生。③渗滤液回喷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回喷时注意方式和每次回喷的量。生活污水、洗车废水的影响生活污水、冲洗废水和渗滤液一并进入渗滤液调节池进行处理。环境空气填埋气火灾隐患和填埋气污染①垂直石笼井与水平导气碎石盲沟相结合,将填埋场内的气体排出。②运行中后期,填埋气直接焚烧放散。将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综合利用。③在场内设置固定的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进行连续的测定和监视。恶臭气体对空气环境的影响①垃圾层层压实,每日覆盖,填埋过程中用喷药车进行喷药灭杀,减少蚊蝇、鼠类繁殖;加强蚊、蝇等带菌体繁殖期密度监测,有重点的集中杀灭成虫。②实行全封闭管理,严格按填埋作业操作,禁止拾荒者和家畜进入垃圾场随意翻捡垃圾。填埋作业及垃圾运输扬尘污染①配备有专用洒水车,对场区道路及垃圾作业区表面洒水抑制二次扬尘。②垃圾运输车辆为全密闭运输车辆。③运输车辆出场前进行冲洗;对施工区和运输车辆采取覆盖封闭措施。④土源挖掘装运场所,也应洒水抑制二次扬尘。覆盖料堆存在其上覆盖柔性防护丝网,减少由于受风侵袭带来的扬尘等。声环境填埋作业过程中对声环境的影响①禁止在夜间使用高噪声作业机械。②限制鸣笛,保持路面平整。③选用低噪音填埋机械,对噪音较大的设备,实施音源控制措施生态环境水土流失①边坡修整后要采取工程和生态防护相结合的措施。②非雨季及时清理淤积物。生态恢复①填埋场封场后,进行生态恢复。②填埋场的最终覆土区域,应及时分期进行绿化。绿化措施场区绿化面积为8500m2,在场区四周种植10m的绿化林带。14.1.6场址环境可行性 经过多场址预选最终确定的史家垴沟场址在工程建设条件和场地资源利用条件方面都有优势,该场址场地综合地质技术条件良好;项目对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影响的控制均可以达到规范和标准的要求;与周边村庄与人畜栖息点满足卫生防护距离,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场地整体稳定性较好。因而,该场址作为垃圾填埋场建设场址是可行的。14.2评价结论1)产业政策:本项目选择卫生填埋工艺处理生活垃圾,符合**省的实际情况和国家关于固体废物产业政策的要求,是消除和减轻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的重要的环保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实施对提高**县的整体环境功能,改善环境质量有积极、重要的作用,项目环境效益显著。2)总体发展规划与环境功能要求:本项目符合《**县县城总体规划》的要求。厂址所在地为环境空气二类功能区,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3)工程配套的填埋气收集排放、垃圾渗滤液收集处理工艺较先进,适应于本工程建设。4)达标排放:填埋作业工艺、环境保护设施以及封场措施,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要求,可以实现污染源和场界达标。5)项目冬季采暖采用电暖气,废水全部回喷至垃圾填埋区,无总量控制指标。6)环境质量变化与环境功能符合性:经预测本项目对环境影响轻微,项目建成后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基本能维持现状。7)场址可行性:项目所在的土地资源和建设条件均符合选址要求;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条件良好;对近距离史家垴村的影响可降到最低,可以保证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场址选址基本可行。评价认为,项目在严格落实环评报告规定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规范填埋作业规程,加强营运期及封场后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和情况下,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可行。14.3建议1)推进县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促进垃圾资源化和减量化。2)应保证工程配套建设的集运系统,相应做好垃圾转运站和集运系统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确保全县垃圾处理过程的环境影响得到有效控制。3)加强垃圾车的封闭运输管理、严格监管执行每日覆盖,减少恶臭和蚊蝇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