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00 KB
  • 172页

瓜渚湖——东岸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 17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瓜渚湖——东岸公园景观规划设计1、相关定义1.1、景观规划的概念及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景观规划的概念初步明确,它是产生于景观建筑学领域的。在1858年纽约城中心公园的设计中,美国著名设计师、现代景观建筑学之父——奥姆斯特德(FrederickLawOlmsted),首先提出了”景观建筑师”一词。同时,他作为一名倡导自然保护主义积极份子,他强调在规划设计中纳入景观保护的思想,在1865年促成了加利弗尼亚Yosemite峡谷保护区的建立,是第一个仅作4为公众观赏和游乐的风景景观建筑。奥姆斯特德还将自己所主要从事的城市绿地设计,以及城市及其交通网格局、大学校园、私人庄园等的规划与设计通称为”景观建筑”。1901年,在奥姆斯特德和第二任哈佛校长查尔斯爱略特等人的共同努力,于哈佛大学建立了全球首个景观建筑学科。随此之后,在1907年从景观建筑派生出了另一门独立的应用学科——城市规划学科,作为景观规划的早期分支。从此,景观建筑学便开始一直活跃于一个很广泛的领域,其中包括对一些大范围的规划与设计项目,如大型的开发区和景区的规划与设计;还包括一些较小尺度的,如道路、广场的选址和场地规划,在这些项目中,它都担当了十分重要角色[5]。这些都完善了景观建筑学中的景观规划学科体系,也为它的形成和建立奠定了的基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景观建筑学的领域进一步扩大了范围,它开始涉及到了城市景观的规划分析、废弃地的利用与重建,以及校园、大型工矿企业和房屋的 建筑规划等领域,并形成了由景观设计、景观规划和评价、立地(或场地)规划这三个方面组成的完整的景观建筑学科体系[8]。在二十世纪50年代,景观规划作为一个子学科,从欧洲及北美景观建筑学中分化出来了,它是一个综合性应用科学领域[5]。由于景观规划学科对自然特性和过程的综合性要求,使其不仅是景观建筑学的一个主要分支,也是地理学科中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与此同时景观生态学这门学科也逐步在向应用的领域发展,景观规划便成为了它的主要应用方向,从而才能够形成景观生态规划这一方法体系(LANDEP)[6]。景观规划不仅直接关系到了我们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同时又要求能够建立在人们对景观形成的自然过程与作用规律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景观规划是一门涉及到生态学、建筑学、地理学、风景园林等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也是连接社会、经济和管理等众多学科领域的桥梁。景观规划的形成并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景观建筑学科的领域,它还涉及到了文化学、地域学、地理学、生态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这些学科对于人类理解环境的结构和功能都有很大的影响。景观规划学科的建立也促使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景观规划的理论学家涌现了出来。苏格兰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是现代景观规划以及生态规划的著名先驱之一SirPatrickGeddes(1854~1932)。他在对于自然资源分类的系统上作出了重要的建议,也对景观调查技术的发展更新理论上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他的景观规划理论是建立在”地生态技术”上,他倡导一种运用现代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来恢复地球景观资源的技术[9]。美国森林学家Benton Mackaye(邦顿麦凯)也是颇有影响力的景观规划理论学家之一。运用”生态系统”的方法来对现代大都市的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就是由他最早提出的。为了5能够更好的调查和分析整体的景观,他归纳出了包括峡谷、沼泽地、地形分水岭、河漫滩、陡坡、滨海地区以及湖泊,应该作为被保护起来的土地类型,因为它们都能成为一种能有助于控制城市化泛滥的自然”堤坝”[10]。对于我国来说,景观规划这门学科是近几年来才刚刚开始起步的,所以我国相关研究学者对于其来源和背景的认识还存在许多的分歧。一些研究学者将景观规划理解为只是对生态环境的规划设计;还有一些学者狭义地将景观规划仅仅只是在做风景园林的规划[7]。此外,由于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与环境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有些相似,所以导致人们在对它们之间的理解往往容易发生混淆。1.2、景观主题的概念在定义景观主题之前,分别对景观、主题的内涵等信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研究的目的,本文的景观主题就是指景观的主题,即景观意象的文化内涵,它针对的是城市公园中微观层面的景观个体。例如彼得?沃克在日本京都高科技中心庭院”火山园”的设计中,用圆锥草皮土丘和柏树组合形成隐喻的”喷发火山”意象,以抽象形式对应了周围地貌的成因,很恰当地表现了景观主题(如图2-7)。景观主题是提倡个性化文化下的产物,它具有较鲜明的规划主题及概念,主张休闲参与、体验的文明化,景观塑造特色化,景观内涵寓教于乐化,由个体景 观到从整体上追求个性化的公园,使游客从心理上对它产生出认同感和归属感,[1]唐旭妍,居住社区主题景观的策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6)图2-7火山园景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最终形成景观主题的特色印象。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社会产品极大的丰富,然而产品个性的却逐渐丧失,出现了许多类似”千城一面”、”千人一面”的现象,抄袭之风严重。因此,在这个各个行业都在把玩概念的时代面前,都希望能独树一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吸引人们的注意,从而最终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城市公园的开发建设中,从最初的单纯追求娱乐性、观赏性,到现在对文化、内涵的诉求,导致许多高质量的城市公园景观应运而生。此外,我们经常见到一个比较相似的名词——主题景观。主题景观一般指主题性景观,主要针对的是总体的或是最主要的景观特性,偏宏观一点。在各种主题公园或者是主题小区中,主题景观是其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例如常州的恐龙主题公园,围绕恐龙这一主题展开规划设计(如图2-8)。通过以上对景观主题的探讨,以及与其相似概念主题景观的对比分析,了解到”景观主题”这个名词在论文研究中出现的频率较小,为使研究具有针对性,本文的景观主题基本可以基本概括为以下两点:1)景观主题即为景观的主题的简称,核心是主题。任何的景观都应赋予一定的主题;2)将主题内涵转化为有意义的、观察者能感知和理解的具体形象,努力实现景观主题的思想和精神价值。2.5城市公园景观主题国内外发展历程综述?考虑到论文是从景观主题策划和规划设计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的,因此,在介绍国内外研究综述时也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使其研究脉络更加清晰。 1.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相关理论和概念3.1环境承载力理论3.1环境承载力理论环境承载力指维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的前提上,环境所能够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而对于城市湿地公园来说,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满足人类正常游览需求的前提下,湿地公园能够承受的人类各项活动的阀值。我国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水环境污染、围湖造田以及河流改道等人类活动的加剧,已经远远超出了湿地的承受范围。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中,重点考虑的是湿地的恢复与重建工作,同时要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甚至是净化水体等功能。所以对湿地的环境承载力要有深刻的理解,以环境承载力理论为基础进行合理规划,才能够建设成具有良好湿地生态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作为一个城市湿地公园,它具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如果各方面的压力过大,就会破坏湿地公园的生态平衡,导致城市湿地公园受到破坏,失去其生态功能。对城市湿地公园的压力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游客密度对城市湿地公园具有很大的影响:游客密度越大,对城市湿地公园的压力也就越大。如果游客密度过大,超过城市湿地公园的环境承载力,就会使其受到严重的破坏。(2)环境污染程度对城市湿地公园也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城市湿地公园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但是如果污染程度超出了其承受范围,也会对城市湿地公园造成严重的破坏,使其失去生态及景观功能,失去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意义。(3)合理的规划布局直接影响城市湿地公园的环境承载力:湿地公园正因为 其合理的规划布局,使其具有良好的环境承载力,不合理的规划布局,直接影响其环境净化功能,加重了局部湿地的压力,时间长了就会破坏局部城市湿地公园。所以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时,要以合理的规划布局为前提,充分考虑游客密度、环境污染处理能力等对于湿地公园的影响,建设成一个能够满足一定数量游客游览,具有明显环境污染处理能力的城市湿地公园。同时在后期管理和保护时,也要根据规划指标,进行游客限制,同时要限制污染物的排放。归根结底,要减轻城市湿地公园的综合压力,才能够使其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1.4、都市农业景观概念1.4.1都市农业的概念1.4.1都市农业的概念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率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都市农业是指位于城市中与城市周边地区,依托城市的经济并服务于城市的现代农业(陈玲和丁楠2012)。发展现代化都市农业是为了顺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与生存。都市农业是将绿色生态、观光旅游、现代科技等集于一身的现代化农业模式。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农业生产达到工厂化与设施化,同时融合城市对农业市场的需求,将生态、生活与生产联系在一起,共同打造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在国内,由于都市农业的起步较晚,研究都市农业的方向也基本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国情与经济转变发展而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观点:(1)都市农业是在城郊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者的共同点都是顺应城市的发 展,依托城市的经济并服务于城市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然而都市农业不仅需要满足上述条件,还需要满足农业对城市人的休闲观光、对城市环境的生态打造等多重功能的综合农业体系。都市农业的位置位于城市中与城市周边地区。城郊农业主要是对城市农副产品的供给,以生产性为主,发展较为低端,位置位于城市周边地区(周德翼和杨海娟1997)。(2)都市农业,指位于城市中与城市周边地区,依托城市的经济并服务于城市,将绿色生态、观光旅游、现代科技等集于一身的现代化农业模式(党国印1998)。(3)都市农业兼具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示范带动功能等多种功能集于一身的综合性农业模式(郭焕成2006)。(4)都市农业同样具有充当城市与农业隔离带的作用,防止城市市区无度的扩张,同时也起着城市与农村联系的作用(俞菊生等1998)。(5)都市农业紧密依托于城市的信息、人才、技术、经济等优势,发展现代集约化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新鲜农副产品与环境优美的生态休闲农业园区环境(方志3权和吴方卫2008)。结合以上描述的都市农业的研究观点,将都市农业的概念总结为以下四点:(1)都市农业是位于城市中心及其周边地带;(2)都市农业主要以城市市场为先导,依托城市经济并服务于城市;(3)都市农业是集生产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将生活、生态、生产协调统一的综合型农业;(4)都市农业集中对农业高新技术、设施、人才、资金进行集约化管理、专业化生产。 1.5、都市农业景观的概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与城市建设面积地不断扩大,导致城市建设占用大量的耕地、林地、绿地,自然环境和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陈玲和丁楠2012)。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重视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与高质量的生活品味。农业不仅为人们提供生活所必须的农副产品,同时也为城市的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人们希望城市中保留一片农业的栖息地,它将人与自然和谐的联系在一起。建设都市农业景观的思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都市农业景观联系着人与自然,改善着城市的生活生态环境,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城市绿化种类的多样性,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将艺术、生态、科学合理的统一在一起,以其独到的景观形式,成为了城市中新的景观形态。都市农业景观是对农业元素高度抽象化的概括,是将传统农耕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艺术化的手法设计而成。它是当地农业文化的象征,是当地人们对农业的理解,是生态、自然、艺术与文化完美的融合(王默识等2008)。本文将都市农业景观具体的划分成了城市中的都市农业景观与城市郊区的都市农业景观两大类。城市中的都市农业景观主要包含农业公园、庭院园艺等,代表性的作品有沈阳稻田校园(见图1-1)、商场无土栽培蔬菜景观(见图1-2)等。城市郊区的都市农业主要包含都市农业园区、市民农园、民宿观光农庄等,代表性的作品有陕西杨凌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见图1-3)、陕西礼泉县白村市民农园(见图1-4)等。4图1-1 沈阳稻田校园图1-2商场无土栽培蔬菜景观Fig1-1ShenyangpaddycampusFig1-2Mallsoillesscultivationofvegetables图1-3陕西杨凌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图1-4陕西礼泉县白村市民农园Fig1-3ShaanxiYanglingstate-levelmodernFig1-4ShaanxiLiQuanxianBaicunpeoplefarmagriculturalpark1.6、高新区景观和规划相关概念(1)高新区概念高新区,全称为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指我国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的范围包括:电子信息技术和微电子科学,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材料科学,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光电子科学,生物工程技术和生命科学,高效节能技术和能源科学,环境保护技术和生态科学,海洋工程技术和地球科学,辐射技术和基本物质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和医药科学,其它应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2)景观的概念景观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泛指自然景色,景象。(3)高新区景观概念界定高新区景观,本文理解为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内通过保留或建设的景色,景象。(4)规划概念意即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5)高新区景观规划概念高新区景观规划是指在高新区内研究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景观与人类活动的相互 作用,以及建立优化利用的生态系统和空间结构,使基质、廊道、斑块等景观要素窨空间分布和数量合理,使能量流、物质流与信息流畅通,适合于人们居住和研发生产,并且符合美学规律。1.7、天坛概念规划天坛市民活动是本研究的主题,但是研究的目的是了能在总体规划为未来天坛所搭建的新格局中,解决市民活动与天坛的古建古树保护中的矛盾、在保证天坛文化遗产展示要求的前提下让市民活动有更好的开展空间、对于未来社会变化而引起的活动人群的可能变化提供预测和准备。也就是说,市民活动的游憩空间规划必须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以总体规划的大局为重。因此,本节首先归于总体规划的思路进行梳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方案是笔者个人的概念规划,为规划组的总体规划提供参考,不代表规划组的意见也更不是天坛总体规划的规划成果。1.8、汽车主题公园的概念与规划研究第一节主题公园的起源与产生第一节主题公园的起源与产生一、主题公园的起源一、主题公园的起源世界公认最早的主题公园诞生于娱乐园(AmusementPark)这种形式,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的集市杂耍,通过音乐、舞蹈、魔术、博彩等手段来营造喧嚣热闹的气氛以娱乐观众[1]。到十七世纪初,欧洲兴起以绿地、广场花园与相关设施组合再配以背景音 乐、表演和展览的娱乐花园[2]。到十九世纪末,随着机械工艺技术的突飞猛进,游乐园开始引进大型、惊险的机械游具,从而抛弃了表演和游人自娱的形式,转向了以机械游为特色,追求喧哗刺激[3]。1.9、模型描述(重要概念,理念,分析方法,指导规划的方法)象植物细胞和人体一样,这个有生命的景观系统包含三个主要特征:结构,功能和变化(structure,functioningandchange)。景观结构指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布局和排列(patternandarrangement);功能指动物、植物、水、风、物质和能量在结构之中的运动和流动(movementsandflows);变化指前二者(空间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动态改变(dynamicsandalteration)。①景观的空间结构由斑块、廊道和基底(patches,corridorsandmatrix)三个要素构成。即便对于差别极大的景观类型,这三个要素都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可以作为分析问题的工具。它们也是土地利用规划和景观规划设计的得力工具,因为空间结构的布局强有力的控制着运动、流动和变化(movements,flowsandchange)。景观生态学家在积极地研究空间布局与生物多样性布局和自然进程间的关系。比如,如何通过添加或者减少一个影响到功能运转的元素(灌木丛、水塘、房屋、树林、道路等),来改变功能运转。动物可能会因此改变他们的路线,水流可能会改变流向,土壤侵蚀特征可能改变,人类的活动可能也变得不同。除了添加和减少元素,对于现有元素的重新组合也会大大改变功能的运转。这些空间要素对于景观建筑师和土地规划师来讲都是可用的工具。 景观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廊道与流、基质与流以及网络。(1)廊道与流:廊道具有四种功能,生境、传输通道、过滤和阻抑作用以及作为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源或汇。廊道的上述四种功能均能包括物种流,后两种还包括了能量流和养分流。(2)基质与流:基质通过七种特征影响流,它们是连通性、景观抗阻、狭窄地带、孔隙率与斑块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范围、半岛交指状景观的影响以及流的方向。②(3)网络(network)是由廊道相互交叉而成的,并且包含着其它的景观要素。网络的特征可以用连接度、回环度和空隙度来描述。网络关系到景观①LandscapeEcology:PrinciplesinLandscapeArchitectureandLand-usePlanning.HarvardUniversityGraduateSchoolofDesign,IslandPressandtheAmericanSocietyofLandscapeArchitects,1996②李路平;关午军;《浅析城市开敞空间规划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以重庆茶园新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40的功能运转,因此规划师可以借此增强或者抑制景观中的各种运动和流动。1.10、城市生态型滨水公园景观的概念与理论2.1城市滨水景观的概念2.1城市滨水景观的概念2.1.1城市滨水区的概念2.1.1城市滨水区的概念滨水区是在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为水边、海滨、湖边,作为城市与江、河、湖、海接壤的区域,城镇临水体的部分。水滨按其临近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海滨、湖滨等。它的空间范围包括200-300米的水域空间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导距离为1-2㎞,相当于步行15-30 分钟的距离(黄金华2005)。在现如今的城市中拥有比较明确的导向性和渗透性较强的特征,同时城市滨水还具有自然山水的景观情趣和公共活动集中、历史文化因素的特点(宋伯年2007),是天然体系和人工建设体系相互融合的城市开放空间。城市滨水区所指的范围主要就是水域和陆地相互连接的地方。滨水区域在城市建设和开发的区域中,所具有先天的水陆优势。为城市的建造和发展以及人文景观和城市居民公共开放空间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1.11、湿地景观概念和设计意义第一节湿地第一节湿地一.湿地“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按《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是陆地、流水、静水、河口、和海洋系统中各种沼生、湿生区域的总称。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二.湿地恢复 湿地恢复,又名湿地修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湿地恢复的目标、策略不同,拟采用的关键技术也不同。湿地修复(恢复)在欧美国家研究较成熟。就世界而言,湿地保护政策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遏制湿地面积减少和通过综合政策手段增加湿地面积是其政策的共同点。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教训。在我国湿地保护政策体系建设中,不仅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更要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从发展的角度,本着人与自然相协调和可持续的原则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湿地保护措施体系。2、相关背景2.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景观规划4.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景观规划理论框架构建4.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景观规划理论框架构建图4-1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景观规划理论体系框架Fig.4-1TheFrameofTheoreticalSystemofthePlanningoftheLandscapeoftheRuralParkontheBackgroundofNewSocialistCountrysideConstruction通过对乡村公园景观资源特征的分析,可知乡村公园景观资源区别于城市公园的主要特征分别表现在空间、生态和文化三个方面,参考新农村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景观规划理论框架空间特征分析生态系统分析 文化主题提炼景观空间规划生态环境规划文化景观空间场所选择景观结构规划视线体系规划绿化景观规划道路景观规划文化景观规划空间生生态态文化空间生态文化空间生态文化39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景观评价的内容,本文以空间、生态和文化作为切入点,来探讨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景观规划理论内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按照宏观构架、中观落实、微观深化的思路构建乡村公园景观规划理论体系框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景观规划中宏观层面内容是对乡村公园整体性的把握,重点在于乡村公园空间特征分析和生态系统分析以及文化主题的提炼。中观层面乡村公园景观规划研究的重点在于空间格局与公园整体空间结构的整合和组织安排和景观结构的组织安排,以及生态环境规划和文化景观空间场所选择。微观层面乡村公园景观规划研究的重点在于公园活动性的可视性表现,游赏视距、视线的引导和道路景观规划以及文化景观的艺术处理。2.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公园道路景观规划4.4.2.1道路景观特征分析道路系统是公园内主要的信息廊道,担负引导交通、组织景观序列、架构公园景观结构等功能要求。构成道路的景观有三大元素: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刘滨谊,2002)。而乡村公园道路景观也包含这三个方面的元素,所不同的是针对公园具体的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侧重不同而己。(1)视觉景观形象49 乡村公园道路的视觉景观形象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观,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景观形象。道路是乡村公园空间格局以及景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道路在公园游线系统中多属于人文景观,由于该种道路形式不仅具有现代交通功能,同时还承载着大量景观信息,因此,在规划之中要注重功能性和景观美的相互融合,从以造就乡村公园道路强烈的景观体验功能。(2)环境生态绿化道路的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态环保意识的发展而注入到乡村公园道路景观规划的内容。乡村公园道路景观规划主要是从游人的心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道路物理环境,以满足游人在乡村公园游览时对适宜环境的需求。(3)大众行为心理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多种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乡村公园道路景观规划的内容。道路是公园景观游赏的重要媒体,乡村公园道路景观规划要求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觉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活动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其中文化特性是乡村公园的一项重要属性,乡村公园道路景观规划也要运用道路系统传达文化信息。4.4.2.2道路景观规划乡村公园道路景观类型按照其功能不同可分为交通型道路和游赏型道路。交通型道路是乡村公园功能区之间的连接性道路,承担主要的交通疏导功能,景观功能上较多与公园主景形成景观廊道。游赏型道路是指功 能区内部连接性道路,该种道路形式较为灵活自由,通常组织展开功能区内部景观序列。(1)交通型道路乡村公园交通型道路主要承担各功能区间的交通的集散和疏导功能。在乡村公园的道路系统规划中,道路规模应与公园景观规模相协调,从而对公园的景观展示起到引导和暗示的作用。该种类型的道路景观具有较强50的功能性,从而具有较强的景观导向性,因此,在乡村公园道路系统的规划中应该体现其体验性和识别性,如通过增加雕塑、解说牌、指示路标等方式增加乡村公园道路交通的可读性。同时,交通型道路线性的选择上应建设环路交通体系,以保证道路网络的四通八达和游人游览的方便,避免断头路的误导等不利于交通组织的道路模式,以增强公园的交通功能。(2)游赏型道路游赏型道路是乡村公园各功能区内部景观序列展开,视点组织的主要媒介,其规划也较为灵活,由游赏道路所引导的景观往往是由远景到中景最终达至近景的完整序列。乡村公园道路景观规划中,游赏道路景观视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景观观赏的质量,因而,道路方向应与景观最佳观赏面方向一致。在对游赏型道路规划时应以规划区内现有的景观节点为依据,满足游人走捷径等游赏行为规律。游赏型道路线性的选择上应避免直线所产生的单调、枯燥、乏味感,以蜿蜒曲折的道路形式增加观赏时间,增加景观层次避免景观一览无余,通过游赏视线视距的改变,增强主景的视觉冲击力,保证各类景观的可达性。2.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景观规划中观层面4.3.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景观空间规划4.3.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景观空间规划4.3.1.1空间格局布置空间格局是乡村公园景观各部分潜在的结构关系,是乡村公园景观整体意向的集中表现,公园的景观只有在其空间格局中才能更加丰富,明确地反映出其所蕴含的景观形象和文化内涵。空间格局在乡村公园景观游赏序列和景观形象表达上具有优势性,因此,空间上必须体现人为规划或自然形成的景观格局,如在大尺度空间的规划中突出自然环境背景及风水格局,在小尺度空间规划中利用构筑物的功能分区和组织安排等。乡村公园景观的规划要保证良好的空间格局,一方面要保证公园景观中心在空间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乡村公园要表现出具有控制性的景观中心,其他景观围绕其展开,这样的景观中心往往在视觉上具有绝对冲击力,在体量或形象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在规划中要加以强化;另一方面还要控制决定空间形式感的景观空间的轴线。空间对称中轴线与不对称的流水性轴线都产生43不同特点的空间格局,乡村公园景观总体规划中强调中轴线的中心地位,而区域规划要结合流水轴线的控制地位,与此同时,乡村公园也需要运用绿化等造景手段加强景观空间格局的表现性。4.3.1.2空间序列组织乡村公园环境中有着明确的起始、过渡、高潮、陪衬和结尾,其艺术感染力正是存在于公园空间的序列流程。空间序列是指空间环境先后活动的顺序关系,是景观在空间上的结构表现。乡村公园的空间序列是靠公园交通系统连贯起各个空间的,同样也可以通过视线进行联系,还可以通过眺望点进行联系。然而在空间序列的规划中,可以采用同一或类似的视觉 元素进行空间导向,利用虚实对比、隔景、借景等手法进行空间处理,并采用过渡空间将若干相对独立的空间有机地联系起来,将视线引向高潮,以巧妙地安排空间视觉中心和空间序列,让人充分领略到乡村公园景观空间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乡村公园空间序列规划应该采用对比、衬托、尺度、层次、对景、借景的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使园景小中见大,在有限的空间内有效的利用景观序列获得丰富的景观层次。如在进入较大有景区前,有曲折、狭窄、晦暗的小空间作为过渡,以收敛人们的视觉和尺度感,然后转到较大的空间,视觉豁然开朗,使人心旷神怡。2.4、规划研究背景1.1.1国家政策目前,我国的农村还比较落后,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多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国家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举措。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等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农业领域开展的重点内容。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央作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2.5、选题背景在当下21世纪,全球化带来的城市扩张运动,对乡村环境带来极大的冲击;基于我国现有经济和社会问题,乡村的建设得到了政府的重视,而”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正是在这种要求下出现的;同时现代城市的忙碌生活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也使得城市居民更加向往山清水秀的田园环境(刘嘉2007)。有关乡村旅游活动正在变得火热,我国乡村旅游表现出的巨大潜力。在上述背景下,为解决当下乡村旅游建设中的不合理问题如功能规划偏差、景观形象的商业化和庸俗化倾向、乡土文化的曲解和破坏,特从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的角度对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进行研究。2.6、郊野公园的建设发展背景2.1.郊野公园的概念探讨2.1.1.郊野公园概念的多种提法长期以来,由于学科背景、学科特点以及个人理解角度的差异,目前业内的专家学者对于”郊野公园”这一概念仍各持己见,看法不尽相同。“郊野公园”的名称起源于英国。在英国对郊野公园的定义为”:郊野公园是一个给游人享受郊游乐趣的公园”。(原文为:Acountryparkisanareadesignatedforpeopletovisitandenjoyrecreationinacountrysideenvironment.)(维基百禾斗全书,2007)在英国朗文地理词典(LongmanDictionaryofGeography)中,对郊野公园的定义为”:约10公顷的一片土地(有时有水),面积远小于国家公园,免费供公众游憩 使用,通常设有自然游步径且沿途设置标识牌,大部分郊野公园提供一些动植物科普信息”。(AudreyNClark,1985)牛津地理学词典(OxfordDictionaryofGeography)对郊野公园的定义为”:具有诸如野餐一、徒步一、骑乘、垂钓等娱乐设施的个乡村区域,可以为公众提供个享受郊野休闲的机会”。(SusanMayhew,1997)爱尔兰环境和遗产服务中心对郊野公园的定义为”一:个提供郊外休闲的便利场所”。(吴颖,2008)在《旅游与游憩规划设计手册》一书中”,郊野公园的定义为:在城市边缘区,土地比较便宜和容易获得的地区”。(曼纽尔?博拉、弗雷德?劳森,唐子颖、吴必虎等译,2004)我国的郊野公园最早起源和发展于香港。在1993年出版的《港澳大百科全书》中对郊野公园的定义为”:远离市中心区的郊野山林绿化地带,开辟郊野公园之目的是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回归和欣赏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和游玩的好去处”。(《港澳大百科全书》编委会,1993)李德根对香港郊野公园的定义为”:郊野公园是指在城市近郊的郊野地区划定的区域,这区域集环境保育、休息、康乐和自然教育于一身,它的划定和发展是有法律基础的,并由特定的政府部门去执行法律赋予权力的规划、发展、管制及管理的工作”。(李德根,1999)在维基百科全书中对香港的郊野公园定义为”:香港郊野公园是指由香港特区政府将市郊未开发地区的地方划出,作为康乐及保育用途的公园,地位与国家公园相若”。(维基百科全书,2007)而在内地,胡涌、张启翔对郊野公园的定义为”一:郊野公园般是位于城市郊区的野外公园”。(胡涌,张启翔,1998)在中国内地,我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将郊野公园4郊野公园的建设发展背景归属为G5 (其他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此类绿地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生态、景观、旅游、娱乐条件较好或亟须改善的区域”,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它的统计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一致”。(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2002)易澄从地理区位和绿地性质的角度对郊野公园定义为”:地处城市郊区,近、中、远郊较大面积的原始状态的自然景观区域,是介于城市公园和自然风景区中间状态的园林绿地,使位于城市外围近、中郊区绿化圈层”。(易澄,2002)。沈祖祥从生态作用和旅游资源的角度在对郊野公园的定义为”:郊野公园是指位于边缘或近郊,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的旅游区域,有的又称之为’城市森林’或’水源涵养地’”。(沈祖祥,2002)丛艳国、冯志坚从景观要素特征的角度对郊野公园的定义为”:郊野公园是指位于城市外围近、中郊区绿化圈层,具有较大面积的呈自然状态的绿色景观区域,包括人为干扰程度小的传统农田、处于原始或次生状态的郊野森林自然景观等”。(丛艳国、冯志坚,2004)刘海凌从功能的角度对郊野公园的定义为”:郊野公园是在城市的郊区划定的区域,区域内有良好的绿化及一定的服务设施,向公共开放。是以防止城市建成区无序蔓延为主要功能,兼具保护城市生态平衡,提供城市居民游息环境,开展户外科普活动场所等多种功能的城市绿地”。(刘海凌,2005)林楚燕从行业标准的角度对郊野公园的定义为”:城市建设用地以外,位于城市 郊区,以自然景观为主体,或经一定时间的生态保护、恢复后,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经科学保育和适度开发,为人们提供郊外休闲、游息、自然科普教育的公众开发性公园”。(林楚燕,2006)洪崇恩对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郊野公园的定义为”:位于交通便利的市郊,让公众享受自然和文化乐趣的园林”。(洪崇恩,2009)2.1.2.郊野公园的定义通过以上国内外从不同角度对郊野公园的定义,综合来看,笔者将郊野公园定义为:位于交通便利的城市近郊,具备良好的自然景观条件,能够满足公众对于郊野风光和休闲游憩活动的需求,同时可以为人们提供自然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幵放式公园。2.2.郊野公园的发展历程2.2.1.国外郊野公园的发展郊野公园(CountyPark)的名称源于英国,并发展于英国。1872年,全球首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theYellowstoneNationalPark)在美国建立,并将国家基于社会调査与统计分析的南海子公园规划与建设探讨公园这一全新的理念传至世界各地一。这理念对英国爱迪森委员会(AddisonCommittee)在929年提出郊野公园的预设形式以及日后郊野公园得以实施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数量的扩张、居民收入的增加、交通状况的改善种种因素不断刺激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们爱上了自驾郊游,却由于毫无秩序和盲目肆意的游玩对乡村郊外的自然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对此,1966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名为《LeisureintheCountryside》的白皮书,提出建立郊野公园的决议,意在由此降低人们对乡村资源的破坏,为人们享受郊外休闲娱乐提供一个便利而安静的场地。然而英国郊野公园真正的建设最早是在1968年英国会 议中的《CountrysideAct》才正式提出并启动实施。自那时起直至1995年,英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山林草地、荒野丘陵、湖泊河岸等,在全英建立了超过250个郊野公园,凭借着生态游憩、环境保护、科普教育等重要功能,每年吸引着3000多万的游客。但从80年代后期起,由于缺乏经济支持,英国创建郊野公园的推动力有所衰退。2000年,在《TheRuralWhitePaper》的政府实施计划中,正式纳入了郊野公园的复兴计划,具体项目包括复兴顾问组织的建立;未来网络系统拓展的讨论;对于公众参与和共享理念的加强;角色定位和发展目标的明确和清晰;可持续发展计划的确保等,再次建立品牌的郊野公园。2001年起,乡村事务局与合作者正式开始复兴郊野公园,并于2003年发表了《TowardsaCountryParksRenaissance》。现在英国的郊野公园共有大约267个,景观认证达到80%,总面积超过了31980平方公里,每年的游客量高达7300万人。英国郊野公园的成功之处,正是我们在郊野公园的建设上应当借鉴之处。(1)改造恶劣的场地条件郊野公园通常都拥有相当优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例如起伏蜿蜒的地表地形、优美宁静的自然景观、郁郁葱葱的山野林地以及丰富多变的水系形态等。然而由于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等诸多人为因素,大量良好的自然资源己消耗殆尽,因而郊野公园的建设更多的变成了对城市棕地的改造和利用。(2)丰富的公园游憩活动英国的郊野公园类型丰富,并且每个郊野公园都是将多种功能相互融合,且各具特色,来满足人们不同的游憩活动需求。在英国,郊野公园内的游憩内容十分丰富, 且都配以相当完善的游憩设施。除此之外,郊野公园也会建立一些教育性项目以及一些盈利设施,来抵消高额的经营成本。(3)重视游客的参与活动英国郊野公园注重通过宣传教育来获得游客的支持和认可。政府和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公园的环境容量和游客的心理容量,通过研究和对游客的全面调查来获得其需求6郊野公园的建设发展背景的信息,来营造宜人的休闲娱乐环境,并鼓励游憩者参与互动、寓教于乐,从中接受教育和启发,同时也可以为周边居民创造就业良机,完善郊野公园的经营和管理。(4)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在英国的郊游公园建设和管理中,当地的政府负责其配套设施、安全防护建设和公园管理等事务,必要时还要高额补贴其投资及运营成本。英国的郊野公园允许设置一些盈利性游憩设施来抵消高额的经营成本,但投资一律需要公共部门的批准支持。2.2.2.国内郊野公园的发展2.2.2.1.香港的郊野公园建设香港位于华南沿岸,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内陆地区及262个大小不一的离岛组成,总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繁华的市区面积只占大约20%,而郊野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的面积高达40%。1965年,来自国际国家公园委员会的美国环境科学专家LeeM.Talbot及其妻子Marty应邀来港进行郊野公园系统可行性调查,在调査报告中强烈支持尽快实施郊野公园建设方案,并对指定区域、基本设施和管理策略给出了详细可行的建议。这份报告成为后来香港发展郊野公园的蓝本,LeeM.Talbot亦被尊称为”香港郊野公园之父”。(陈美兰,2008)而后,港英政府于1967年成立了“香港郊景护理研究委员会”和”临时郊区使用及护理局”,1971年设立了“香港及新界康乐发展及自然护理委员 会”,并落实郊野公园的发展计划。1972年第一,个郊野公园发展五年计划(1972年-1977年)立法通过,标志着香港郊野公园的规划和发展进入实质性阶段。1976年,《CountryParksOrdinance》的正式颁布为日后香港郊野公园的建设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迄今为止,全港已划定24个郊野公园,总面积超过4万公顷,占香港土地面积的4成左右,均分布在风景宜人的自然地带,不仅有效保护了香港地区的郊野资源,而且广受欢迎,每年吸引游客约1200万人次。郊野公园的建立使香港在人口密集、土地紧缺的情况下,仍然保持青山绿水生机盎然的景色,也为香港市民放松身心舒缓压力、休闲娱乐运动健身、到大自然之中游赏学习提供了重要场所。香港的郊野公园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与其合理规范的建设规划体制息息相关。香港政府在其建设之初就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并配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科学的规划政策和高效的管理机构,同时融合休闲游憩、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等多项功能,注重社会的参与性,为郊野公园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1)健全的法律法规,严格的管理体系《CountryParksOrdinance))的制定为香港郊野公园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法律依据。此外,香港政府还颁布了《野生动植物管理条例》、《郊野公园和特别地区管理条例》、《海岸公园条例》、《官地管理条例》等多项法规条例,为香港郊野公园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基于社会调査与统计分析的南海子公园规划与建设探讨根据《CountryParksOrdinance)),由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下设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管理局,统一管理全港的郊野公园。郊野公园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巡逻执法、教育 研究及与非政府组织进行社区宣传工作等,同时检控游客违反条例的不良行为。此外,郊野公园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对一些盈利活动一、建设活动等按定的标准进行收费,其它非盈利的活动均为免费。香港郊野公园建设发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其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其不仅仅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而且执法必严。(2)注重生态保护,发展生态旅游香港郊野公园讲求”以自然为本”,对于公园的生态保护更是面面倶到。郊野公园中最主要建筑——游客接待中心的设计均需讲求朴实自然,层高通常不得超过三层,多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生态材料。公园内的道路也大多以土路为主,需要有水泥修建的道路和台阶,也要选用天然生态的材料,力求自然。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自2002年起展开全港生态调查,以了解最新的生物多样性状况,作为拟定保护策略的基础;并将调查结果整理、编写成书,让大众加深对香港生态现况的认识和了解。野生动物的保护方面,管理人员尽可能的按照不同动物的习性来满足其对栖息环境的需求,为其营造适宜的生境条件。香港郊野公园还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在公园内设立雀鸟巢箱、开设生态探索、野外硏习、生态日记、海洋保育、伙伴关系、设立管制区等等。游客在参与郊野公园活动享受郊野乐趣的同时,也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香港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也曾遇到与郊野公园的生态保护相悖的情况,但最终均以保护郊野公园的生态性和完整性为首要因素,不惜花费巨资和大量时间精力,来将城市建设对郊野公园的影响降到最低值的建设方式和建设目标。(3)周全多样的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 郊野公园根据不同的地点和游赏内容,设有各类丰富完善的游憩设施,所有设施均经过精心设计,与自然环境互相协调。香港郊野公园的信息服务也相当周全,游人可以通过完善的网络信息获得交通、安全、预订、介绍等服务。(4)丰富的游憩活动,生动的科普教育香港郊野公园已然成为香港市民日常活动和接待游客的重要场所,广受大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公园包含丰富的游憩内容,游客在这里可以烧烤露营、漫步远足、游憩娱乐、锻炼身体、增进感情等;另一方面,游客在游憩之余也可以接受各类科普教育,寓教于乐,增强自然保护观念。园内设有各式可供观赏的动植物及相应的服务设施,如自然教育中心、绿膳教室、植物标本室等。此外,公园还通过承办各类然主题展览讲座、出版科普读物、制作视听教材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5)政府的大力支持,公众的积极参与香港郊野公园是香港政府最宝贵的自然资产,政府在平衡其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8郊野公园的建设发展背景系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财政方面,政府对郊野公园的建设给予了全面的支持,每年支付管理开支大约2.5亿万元,使其管理部门可以专注于保护珍贵的自然景观。渔农自然护理署通过多种媒介方式提示和引导市民合理利用和保护郊野公园,为郊野公园定期举行游客小组会议,促进市民对香港郊野公园建设与管理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也让市民直接反映对郊野公园的建议和看法,激发市民的积极参与性和责任感”。此外,郊野公园还不定期推行”郊野活动计划,发动市民以团体形式参与郊野公园的护理工作,或者组织各种环境教育活动,宣传普及环境保护知识,鼓励市民参 与到郊野公园的建设、发展和护理等工作中来,使郊野公园成为广大市民自己的公园。一些非政府慈善组织也先后成立,鼓励志愿者参与管理及善用郊野公园,可以协助政府机构宣传推广郊野公园。郊野公园之友会就是于1992年在此理念下成立的。该会以推动香港郊野公园的发展及鼓励市民善用郊区自然资源为目的,成为了郊野公园活动中最重要的非政府伙伴(杨家明,2007)。2.2.2.2.我国内地的郊野公园建设受到香港郊野公园的影响和启发,深圳是内地最早开始探索建设郊野公园的城市之一。自2003年以来,深圳借鉴了香港郊野公园的规划模式,开始规划与建设21个郊野公园,总面积约262平方公里,占城市总面积的13%,占林地总面积的27%。同时,《深圳市郊野公园规划》的编制工作己经展幵。上海自从2003年起对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以郊野公园与生态湿地相结合的形式,对市内生态良好的林地、湿地、森林以及一些城郊公园逐步改建,虽然目前并没有直接以郊野公园命名,但已具备了郊野公园的雏形,如己建成的世纪森林生态园、滨江森林公园,炮台湾湿地公园、顾村公园等。此外,南京、天津、成都、杭州、广州、东莞、中山、昆明、海口、石家庄等城市也先后开始郊野公园的规划与建设。郊野公园因其便利的地理区位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提供空间,也保护了城郊自然资源,丰富了城市绿地生态结构,解决了城市无序蔓延的问题,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建设力度最大、建设速度最快、规模最广、数量最多的正是北京郊野公园的建设。2.2.3.北京郊野公园的发展2.2.3.1.北京郊野公园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京津沪等城市先后提出了绿带的建设理念。1958年,受莫斯科规划影响下编制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城市用地”由以旧城为核心的中心地区和环绕周围的清河、南苑等10个边缘集团组成,在中心区与边缘集团之间以及各边缘集团之间用成片的大绿带进行隔离”(朱奕,2000),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形成分散集团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划定的市区面积为600平方公里,绿化隔离地区面积为314平方公里。在此后的北京市总体规划中,其总体规模9基于社会调査与统计分析的南海子公园规划与建设探讨和规划绿地面积一再缩水。然而,半个世纪以来,绿化隔离带对北京城市形态的发展和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却是有目共睹,首都也因此才在中心城区的周边留下了珍贵的环状绿色空间(郭竹梅等,2009)。2000年,北京市编制完成了《市区绿化隔离地区总体规划》和《绿化隔离地区绿地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一,并启动了第道绿化隔离带的建设,总面积约240平方公里,位于四环和五环之间,其中绿地面积为1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2003年3月,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其规划范围为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及市区边缘集团外界至六环路外侧1000米绿化带,其中包括通州、亦庄、黄村、良乡、长辛店、沙河六个卫星城及空港城,总用地面积约1650平方公里(北京市规划委员会,2003)。2007年初,北京市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开始启动”郊野公园环”的建设,即对北京市四环和五环之间的第一道绿化隔离带绿地进行近自然化和公园化改造(陈美兰,2008),并提出建立四大郊野公园,分别位于北京城历史轴和发展轴的顶端。2007年 10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委托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总体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以绿地为体、公园为形、自然为魂、市民为本”“,实现公园环京城、绿色促发展”的总体目标(蓝斌才,2009),预计到2020年,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昌平、大兴将建成公园集聚度较高的不同特色的6个公园片区”,最终完成”一环、六片、百园的空间结构布局,充分实现郊野公园围城一圈的设想,以此适应首都北京的发展,满足北京市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游憩需求,进一步地继承和巩固绿化隔离地区的建设成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2.2.3.2.北京郊野公园的建设现状北京市郊野公园的建设始终遵循着”以野为魂”,以林为体的原则,讲求因地制宜,在原有生态林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优化林木结构以建成郊野公园,人工雕饰较少,营造自然的生态景观,丰富生物的多样性,突显郊野的氛围,体现了园林中追寻野趣的本质。由于北京各区所处隔离地带的面积、人口和土地承载力不尽相同,各区间的郊野公园在用地规模、建设状况、规划定位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数量上看,近年来北京市郊野公园的建设呈现出越来越快的增长趋势。其中提出改造的15处郊野公园已于2008年相继向北京市民开放。2007年到2008年,全市共建设郊野公园30个,2009年12个,2010年10个,2011年10个,加上2006年前已有的29个公园,全市累计建成郊野公园81个,总面积达到57平方公里,分别完成建设公园个数的79.4%和绿地总面积50.9%,基本形成了“郊野公园环”。据规划,北京市郊野公园总数将超过100个”一,平均每隔3公里个一,最终实现环”、六片、百园的郊野公园环绕京城的空间整体结构。10郊野公园的建设发展背景 表2-1北京市郊野公园建设情况表来源:笔者自绘Tab.2-1DistirbutionofBeijingCountryParks序号所属区县建设时间公园名称占地面积(公顷)~1昌平区2007年东小口森林公园一期7922009年太平郊野公园7232011年半塔郊野公园28.64东小口森林公园二期74.25朝阳区2007年常营公园一期34.46朝来森林公园517东坝郊野公园一期62.58杜仲公园59.99古塔公园48.810将台将府公园一期2411京城梨园6212老君堂公园48.313兴隆公园45.7142008年白鹿郊野公园一期28.615常营公园二期4016东坝郊野公园二期13917东风公园一期8018海棠公园33.119鸿博公园一期8020将台将府公园二期3221金田郊野公园一期66.722京城槐园73.223太阳宫郊野公园一期29.7242009年百花公园3325东坝郊野公园三期3426黄草湾郊野公园3927金田郊野公园二期113.328清河营郊野公园57.6329镇海寺郊野公园33.55302010年朝来森林公园二期2031将台将府公园三期60.0132太阳宫郊野公园二期33.2733朝阳区2011年京城森林公园43.334平房体育场公园12035勇士营郊野公园20.436大兴区2007年旺兴湖公园一期37.111基于社会调査与统计分析的南海子公园规划与建设探讨序号所属区县建设时间公园名称占地面积(公顷)~T~l2008年旺兴湖公园二期(北)30838旺兴湖公园二期(南)60392010年南海子郊野公园一期152.440丰台区2007年万丰公园一期44412008年高鑫公园36.942海子公园2743绿堤公园10544天元公园32.845御康公园39.8462009年槐新公园9047经仪公园3248桃苑公园23.749 晓月郊野公园67.5502010年看丹公园-期49.1651万丰公园二期34522011年和义郊野公园2753榆树庄公园2154海淀区2007年丹青圃公园一期44.3655玉东公园一期64.5756长春健身园10.6572008年玉泉郊野公园4658玉亭郊野公园104.4592009年八家地郊野公园101.460平庄郊野公园43.961树村郊野公园37.2562石景山区2008年老山郊野公园79.1由表2-1可以看出,北京市郊野公园的建设差异很大,且分布不平衡。朝阳区郊野公园的建设规模最大,建设数量和面积也最多,其次是丰台区,随后依次是海淀区、昌平区、大兴区和石景山区。从空间分布上看(图2-1),新建的62个郊野公园分布各个行政区,大多数的郊野公园沿着环线分布,加上绿化隔离带中的其他公园绿地和林地,绿化隔离地区的”郊野公园环”已经初具雏形。已建成的北京郊野公园目前集中分布在朝阳区东部但其类型特征并不明显,公园的户外游憩性质也不够明确一,些郊野公园是由原有苗圃改造而成一’些是由片林改造而成,建设过程中部分公园致力于追求高品质的游憩环境,使得公园的建筑和游憩设施密度较高,人工化的痕迹较为明显,且在功能区域的划分上与城市公园类似,缺乏郊野公园的特征。因此,在如何对郊野公园定位,如何充分体现郊野公园的文化休闲功能和地方性的景观特征,如何既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环境又完善公园设施,都仍然需要我们的深思熟虑,更缺乏决策性的建设依据和高层面的审时度势。2.2.3.3.北京郊野公园建设的必要性随着高歌猛进的北京的城市化建设,城市空间逐渐向郊区蔓延,新城的建设已与 城市边缘的绿化隔离带相互接壤。城市建设对此区域的要求不能再仅仅停留在绿色屏障的功能与概念上,也要建立在生态与防护功能的基础上’同时还要结合周边区域的规划建设来提升其环境质量,增设健身、休闲、娱乐、游憩等功能,使其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能够发挥综合优势,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1)北京郊野公园的建设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对市域绿地结构的要求是”:市域绿地系统由中心城、平原地区、山区三个层次构成,其结构是以山区普遍绿化为基础,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绿化为重点,以’五河十路’绿化带和楔形绿地为骨架,以河流、道路和农田林网为脉络;完善第一道和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加强中心城、新城和小城镇等各级绿地系统的有机联系”。规划中还明确提出”:结合九片楔形绿色限制区,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四个功能明确、规模适度、生态作用明显的郊野公园”。13基于社会调査与统计分析的南海子公园规划与建设探讨由此可见,郊野公园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系统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楔形绿地、绿化隔离带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郊野公园体系,完善了城市绿地生态格局。(2)北京郊野公园的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要求随着北京的空间结构由单中心的空间格局向多中心的新城组团式的空间格局的转变,城市逐渐进行着大规模的郊区化的过程,为了遏制这一过程对城市郊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防止郊区农业带、防护林、绿化隔离带等绿地被新城的发展迅速吞噬,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建设模式再次上演,就必须在城市建设开发之 前采取行动,将城郊大片的绿地保留下来,保护生态资源的完整性与生物的多样性,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为引导和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将绿化隔离带提升为”郊野公园环”进行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必然。(3)北京郊野公园的建设是日益增长的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当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城市化,当人们追寻着越来越多现代化的物质享受时,我们也同时承担了越来越庞大的生活压力和越来越紧张的生活节奏,现代化科技产品的冰冷和人际的淡薄使得倍受身心压力的人们对亲近自然、体验自然更加渴望和奢求。2008年一,我国取消五长假,增设清明、端午、中秋小长假之后,人们在节假日长线旅游的意愿有所下降,市郊附近的游憩休闲比例大大增加,郊野公园正成为市民们在双休曰和短假期内享受高品质自然环境与游憩体验的最佳选择,为久囿于城市人工氛围的市民们提供一个回归自然的体验和放松身心的场所。简言之,北京”郊野公园环”的建设既符合北京对于城市总体空间格局发展的要求,也保护和改善了北京近郊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同时也大大满足了市民对绿色休闲、康体健身和愉悦身心的需求。2.2.3.4.北京郊野公园建设的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郊野公园环”的建设己成为北京市园林建设的重点之一,目前全市免费开放的郊野公园已多达34个,并且每年以20%到30%的数量不断增加。郊野公园建设热潮的到来让我们认识到,对正处于起步阶段的郊野公园而言,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1)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我国的郊野公园规划建设起步晚、发展快,最大的问题就是现阶段尚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因此,我们应当借鉴英国和香港郊野公园的经验,先制定出严密严格的法律法规,再进行建设。(2) 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论证北京市郊野公园仍处于边摸索边建设的阶段,相关发展模式的分析研究缺乏科学系统的论证,建设方法也很薄弱。因此,大规模的修建郊野公园是不科学、盲目的行为。某些设计理念不仅无法起到保护原场地自然特性的作用,反而破坏了自然基础,使郊野公园与城市公园毫无差别,或是忽略特点设计”千园一面”,或是没有设置完14郊野公园的建设发展背景善的基础设施和游憩项目,或是公园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脱节,使得公园可达性差等等,诸多问题导致郊野公园不断出现资金耗费大、过分矫揉造作,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还增加了城市的负担。(3)公众监督和保护意识不足在对北京市郊野公园现状的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游人乱扔垃圾,在湖边野餐后把喝剩的饮料倒入湖中,破坏树木,破坏公共设施等不文明行为依然随处可见一。些公园规定宠物不得入内,但仍有人带着宠物硬闯,使公园成为了遛狗场。种种不良的行为导致郊野公园的秩序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4)建设管理体系不健全北京的郊野公园管理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混为一谈,《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2004-2020)》也将郊野公园划入风景名胜区的体系中进行规划。然而,郊野公园不同于风景名胜区,其经济效益不可与风景名胜区相比,管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郊野公园的占地大多归集体所有,公园的实体性质和管理主体并不明确,管理机构也是五花八门,农业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自行组建园林公司等各种管理方式层出不穷,管理水平和效果不言而喻。此外,管理养护队伍的成员大多来自农村就业困难的劳动力,技能偏低,缺少专业管理人员。2.3.本章小结 本章从郊野公园的概念探讨、概念界定、国内外郊野公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对郊野公园的建设发展背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国内外郊野公园的建设现状有初步的认识。纵观国内外郊野公园,虽然在建设水平和发展情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人们对于郊野环境的期待和对郊野公园的需求是不相上下的。单从北京市的郊野公园建设来说,建设过程中要能看到英国和香港郊野公园的优势和成功之处,也要反省自己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在借鉴和学习其经验的同时,不能盲从,更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北京的城市发展现况和特色,找寻最适合自己的建设方法,创造最具自身特色的郊野公园。对北京市郊野公园的规划与建设而言,笔者认为应当从现状入手,选取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个例,对其进行较为深入和详尽的调查研究,分析其优势和弱势,保留精华,去除糟粕,以此为例研究并探讨北京市郊野公园的规划与建设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15基于社会调査与统计分析的南海子公园规划与建设探讨2.7、研究背景是城市中各种类型、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于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空间。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具有自净能力的部分,是维持城市景观生态平衡的重要载体,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城市的加速发展,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历史遗存以及城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受到 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人工环境的无序膨胀正逐渐消蚀着城市中仅存的少量的绿色和自然,如何合理高效的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中越来越重要的问题。现代城市的自然生态基础十分脆弱,若没有清洁的空气、充足的淡水、肥沃的土壤和生物生命维系网络,人类既不能繁衍,也不能生存。城市绿地水平与城市环境质量成正比关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是城市生存环境建设的指导性规划设计,目的是为了在城市生存环境中保护自然、利用自然、再现自然,把自然引到城市居民身边。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在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双重挑战面前,人们更加认识到城市绿地空间对于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特殊价值。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上还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业配套规划出现的,规划的深度和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所起到的效果并不大理想。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到了二2十世纪九十年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经开始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独立编制,其规划编制工作也相应地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⑴不断增强的环境意识,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越来越被重视十八世纪下半叶发生于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城市环境问题,它的到来彻底打破了以往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局面。各种环境问题,尤其是次生环 境问题(即第二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灭绝、生态恶化等等)频繁发生。从那时起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200多年时间内,各种类型的环境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恶化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的破坏和恶化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只有采取果断措施,改善人居环境,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环境问题得到了世界范围内最广泛认同、支持和最高级别的承诺。人们的环境意识充分地得到了加强,作为改善人居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防止地球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有力措施之一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⑵政府领导是推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实施的直接原因1992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绿化条例》,以法规的形式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纳入到政府的工作当中。2000年5月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印发《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通知(建城3[2001]106号)”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从组织管理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等方面确实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工作,从考核、量化的角度推动全国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的进行。2002年建设部又下发了“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的通知(建城[2002]240号)”,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的目标、任务、编制形式及程序。因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得到了政府在法规方面的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⑶ 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有更高质量的人居环境与之相适应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化。人们已经认识到城市环境对城市文化和经济的促进与制约作用,城市绿地系统是向城市输入自然因素、治理和建设城市环境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使得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适宜的、生态的人居环境是人们的一个重要追求目标。2.8、论文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全社会正在强烈呼唤把广州市建设成为最适宜创业发展和最适宜生活居住的生态城市,让广州成为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经济高效运行、环境良性循环的生态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基础设施。公园不仅应当为游客提供休憩、观赏,进行文化娱乐和科普活动的场所,而且理所当然地应对改善和调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发挥应有的作用。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介于人工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它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生态问题密切相关。从城市生态系统的角度而言,城市公园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因此提高城市公园生态效益对于我们是非常有意义。[1]而广州市已建成公园都具有一定的生态环保功能作用,但随着居民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公园的生态标准也有相应的提高,所以需要对公园进行生态完善建设。因而2002年 初,广州市市政园林局正式提出”开展广州公园生态完善建设活动”,并将当年定为”广州公园生态年”,作为广州公园生态建设活动的启动形式。目的在于把广州现有公园完善建设成为生态、景观质量良好,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水平较高,能有效地改善城市区域性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的文明窗口。通过推进公园生态完善规划和建设,使公园在建设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到2010年,全市公园将全面完成生态完善建设。[2]在广州各公园开展生态完善建设过程中,把编制生态完善建设(详细)规划作为公园生态建设的核心工作内容,指导公园实施生态完善建设。在2004年,广州市市政园林局召开了公园生态完善建设规划专家评审会,对试点单位编制的公园生态完善建设规划方案进行专家评审,明确了编制生态完善规划作为公园”红棉杯”检评[3]的主要内容。总体来看,公园的生态完善建设规划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不少公园在理论认识上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广州作为较早探索公园生态完善建设规划的城市,如何把握公园生态完善规划的核心思想,如何融入园林生态学理论,全面提高市区公园的生态质量,,很有必要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因此本文,[1]胡冬香.论公园的生态功能.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P1[2]谭广文陈国彬.广州公园生态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广东园林.2007,(增刊)P1[3]从1991年起,广州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开展了公园管理”红棉杯”劳动竞赛为主的行业评比活动,以促进广州公园管理水平的提高。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结合本人工作实践对公园生态完善规划如何与园林生态学相互结合进行阐述。 2.9、洹水公园修建背景洹水公园位于安阳市西北部,北依安阳的母亲河——洹水,故得名洹水公园。古时洹水向东穿过京广铁路桥即向南流去,绕过郭家湾村(公园修建以前的村子,现在已搬迁),又向北流去,呈”U”形流向,直到五七桥,才向东流去。每年遇到大雨季节,洹水流经此”U”形河道,急转弯处形成瓶颈状,导致河流不畅,汛期常常给郭家湾和安阳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20世纪90年代之初,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洹水对安阳的危害,在市政府倡导下,开展了一场根治水患的水利工程:将洹水郭家湾段裁弯取直,在郭家湾村北开辟河道,使得自西而来的洹水可以顺畅的向东流去,在洹水原河道进出口处,各筑一座四角亭闸门,以保证洹水的水质。由于洹水悠久的历史,在此遗留的文化遗址需要保护,这样在解决了洹水汛期的灾害的前提下,考虑到文化遗址保护、改善城市环境、调节气候等因素,安阳市政府也考虑到城市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足够的物质基础和空闲时间,散步、交流、社交活动已经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而公园成为是满足这种需求的主要载体。故在洹水”U”形河道上改造,因地制宜,将原郭家湾村作为河心大岛,周围的文化遗址不动,增加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古迹,设计建造中心湖,开辟了集文化娱乐、环境保护与遗址保护于一体的自然山水园——洹水公园,于1993年对外开放。洹水公园东门入口位于彰德路北段,交通便利,能更好地服务全市公民和游人。 入口大门采用仿古牌坊式大门,大门两侧的楹联为”洹上阅古三千载几多惊天动地事,邺下论古今八万里一幅海晏河清图”,楹联表明洹水三千多年的历史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纵观古今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楹联谈古论今,突破历史的空间限制,给游人以联想,起到今古过渡的作用,展示洹水公园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左侧偏门的楹联是:”剪取洹河一湾水,画成园景四时春”,楹联说明洹水公园清新雅致的自然景观;右侧偏门的楹联为:”邺水朱华思七子,行山皑雪忆三曹”,邺水指安阳北面的漳河,七子指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建安七子;行山,指太行山,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大门的楹联作为第一层欣赏景观,主要是书法的欣赏;而第二层的欣赏是楹联传递的思想感情,感叹几千年的历史兴亡和对古代文人的敬仰,给游人以无限的联想。洹水公园大门的楹联,体现了书法景观,同时传递了洹水公园是一个集历史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2.10、历史文化景点背景及特征4.1.1“钓台”4.1.1“钓台”“钓台”位于”珪塘桥”和”振衣亭”之间,”荷塘听香”水域的东岸边,岸上有一石龟,背上的石碑正面刻了“钓台”二字。旁边有这样的石碑,1909年1月2日,清廷摄政王载沣发布上谕:“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图4“钓台”遗址Fig.4DiaoTaiRuins示体恤之至意”(如图4)。袁世凯没有回老家项城,看洹水的河道似”乌纱帽”,为风水宝地,遂购买了现在的安阳洹水公园以北700m的洹水边上的一座别墅,起名”洹上村”,直到1927年被冯玉祥占领安 阳,将大部分器物搬走后,就逐渐的消失了。当时常来洹河的水域钓鱼,他时常头戴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斗笠,身披蓑衣,自称”洹上渔翁”,别号”容庵老人”,摆出一副与世无关的样子,并让人为自己拍照,取名《蓑笠垂钓图》,派人送到上海《东方》杂志社刊登,以表示自己的退隐之心,暗地里却与各地同盟保持联系,争取有一天能东山再起(如图5)。从文化功能上来讲,作为一处历史文图5袁世凯蓑笠垂钓图引自《东方》杂志化景点,它起到了历史文化传递的作用,Fig.5FishingwithSuoLiClothes而从景观功能上来讲,它满足了”珪塘书屋”空间的景观丰富度。由于中心湖原为洹水的河道,因此中心湖的驳岸几乎全为垂直式石砌驳岸,游人亲水性的驳岸比较缺乏,而钓台作为为数不多的亲水小平台之一,满足了游人对水的亲水性,同时又满足游人对水中荷花的亲近。”钓台”景点以石龟雕刻小品的形式来表达,在形式上与公园的文化相互统一协调,作为四个历史文化景点空间序列的起景,”钓台”将历史文化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变化统一于一体,通过联想和暗喻,可以了解和还原当时的历史风貌,以及对袁世凯的暗讽,加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从而起到历史文化的宣传作用。2.11、深圳湾内湖公园三大背景深圳内湖湾公园在设计时因为交通的便利,所以在设计建成之后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便利的活动场所,在该地区依靠着三大背景:城市、运动、生态三大主题背景作为依托来提升该地区的价值。 首先,从城市背景来看,后海填海片区是深圳未来城市中心中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区域。内湖公园将成为后海片区的绿核和最大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也必将带动周边地块的价值提升。滨水公园的建成就是为了能够让它和城市空间融为一体,让城市生活能够和滨水空间形成互利的关系,通过城市中的交通道路网络与城市的网络空间相互密切的连到一块,让城市中的肌理能够伸展到滨水空间中去,从而让滨水空间和城市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图6—1)。图6-1效果图来源网络Fig6-1Rendering其次,从运动背景上说,F1摩托艇是一项非常刺激的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人们通过现场观看来感受比赛所给人们带来的那份震撼,摩托艇在速度性、惊险性都能够29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以及北侧深圳湾体育中心的建成,注定运动这个特质,在场地众多特质中的脱颖而出。而且深圳本身就在这方面就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一年12个月里面这个地方都可以进行水上运动,在深圳旁边的香港就有几十万的游艇会员在这里注册,据调查得出珠江三角洲的人们要比长三角的人们富有,而且旁边还有5个国际机场,来这里游玩的交通是非常的方便的。同时在深圳诸多公园中,缺少这种具有运动性特质公园(如图6-2)。图6-2效果图来源网络Fig6-2Rendering最后,从生态背景上来说,公园周边的综合景观资源较好,作为后海片区的绿色核心,同时作为深圳湾滨海公园进入城市、继续延展的一部分,保留了对大自然的感受,体现出人类与自然生态在同一个环境中和平共处的原则,而且还展示出了这片区域的环境友好性能(如图6-3)。图6-3效果图来源网络 3、研究意义3.1、建设生态型城市综合公园的重大意义城市的快速扩张,使得城市内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从早期城市是大自然的点缀变成了大自然是城市的点缀[68]。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接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21世纪的时代要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会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而面临更高的挑战。现在许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口号,都把园林绿化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功能、展现城市风貌的重要举措。但目前在城市建设中一方面在大面积消灭自然绿地,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克隆”自然,渴望自然。实际上,在城市大面积营建绿地和”城市森林”的同时,却忘了大自然留给城里人的绿色礼物—自然地。如果将这些自然地加以保护、恢复并进行适当的维护,不仅能够保护城市中的自然生境,同时能够满足市26民渴望回归自然的愿望。城市生态公园的最大特点就是其自然性,比人工建设的公园绿地、城市森林更”自然”,更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而这一点又恰恰是目前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所忽略的。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生态公园以及城市自然生境的保护、恢复显示了特殊的意义。香港的生态公园(郊野公园)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典范[69]。3.2、研究的意义研究这个题目,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在跟随导师参与的渭南卤阳湖公园修建 性详规中,从如何去收集、整理资料,去发掘历史文化信息并确定公园的景观主题,通过一系列的规划设计,到一个个景点的完成,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园。因此,为了更加透彻的了解这类项目的规划设计,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总结,整理出以下几条重要意义:1)明确景观主题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总结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了解到景观主题在当下城市公园景点营造的重要性。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必要对目标市场进行正确的判断。本文以景观主题为研究对象,从概念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阐述了景观主题的相关理论,并总结出设计与时俱进景观主题的思路,为城市公园品质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因此,本文的研究也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明确了景观主题的重要性。2)了解景观主题的基本含义。课题的研究,首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研究对象定义的准确把握,切勿含糊其辞。本文开篇,通过参考文献,结合实际项目情况等方法,分别介绍了景观、主题以及景观主题的基本含义,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清晰地界定,是整个研究的前提,同时,基本含义本身也是一种研究。3)为公园景点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推动理论的发展,对理论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论对实践又起到支持、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卤阳湖等项目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具有一般性、实用性的理论,为以后城市公园的开发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4)使公园景点更好的满足市民的需求。随着城市居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对居住品质的要求也随之而来。为了更好的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对于城市公园,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 满足数量的同时,还应关注其品质的提升。开展城市公园景观主题的研究,精心打造每一处景点,其实就是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体现。例如西安曲江新区的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等,景点主题经过精心策划,品质明显提升,既满足了市民的精神需求,也达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3研究对象及范围的界定?3.3、城市综合公园对城市的重要意义2.2.1体现城市风貌的意义2.2.1体现城市风貌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城市公园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衡量城市现代化发展及居住适宜性的标准,城市综合性公园是塑造城市形象,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景观,也是城市文明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体现。3.4、福州古城中轴线景观的意义打造品牌是一个产品取得成功的核心要素,耐克(Nike)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耐克品牌背后所代表的运动精神;普拉达(Prada)受到追捧的关键就在于普拉达品牌背后所代表的强势女性的文化内涵;沃尔沃(Volvo)汽车取得成功的要义就在于沃尔沃品牌代表最高的安全系数。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巧妙地道出了品牌的实质:品牌是企业产品或服务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实质与文化内涵。从而郎教授在其节目《郎咸平说品牌背后的故事》中得出了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差异化,一流的企业做品牌的结论。古城旅游规划与郎教授的品牌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四川师范大学李小波教授在其研究中曾提到过:”中轴线是城市的景观中心, 同时也是中国儒家文化”礼制”的体现,中轴线上一系列古迹往往是城市文化的缩影1。”为此,可以说一座古城的中轴线往往蕴含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实质与文化内涵,打造古城中轴线,便是打造古城旅游的品牌。上文已然分析了历朝历代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都城变化的两大因素:”中原礼制”的政治性因素以及”因地制宜”的经济性因素。而福州作为一座地处东南一隅的海疆城市,虽然到中原礼制的影响较晚,但却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海洋性”。可以说福州古城的发展与变迁是在”中原礼制等级观念”与”海疆商业开放文化”这两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47成的。正是这两大因素的产生、摩擦与碰撞造就了今日的福州古城,这两大因素便是福州古城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与文化内涵,这两大因素便是福州古城的品牌,而福州古城的两条中轴线便是这两大因素的产生、摩擦、碰撞的缩影,与这两大因素息息相关。纵观福州古城的发展史,福州古城形成于汉代,当时汉代福州冶城还属蛮荒之地,百户人家,人不过数千,中原文化尚未进入,与海外联系也十分困难,城池的主要是出于军事之需而建,考虑自然资源因素规划,城市中轴线还只有一个原点。到了晋代,中原战乱,地处东南一隅的福建地区,政局相对稳定,于是大批的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逃入闽地,史称”衣冠南渡”。南逃到福州的中原人将中原的礼制文化带进了福州,伴随着礼制的影响,福州古城中轴线的雏形也在晋代时期初见端倪。唐代末年北方持续战乱,北方人民纷纷继续南迁,从而使得中原礼制在福州古城进一步深化,中轴线也逐渐完善,由原先的家族礼制空间上升 到了国家管理层面。到了梁代时期,中轴礼制影响的持续、福州城水退城进进一步发展,福州城的中轴线进一步延伸,形成了”三山两塔一条江”的千年格局。宋代时期,一方面中原礼制伴随着儒家理学的兴盛而进一步发展,福州古城北部老城区形成了四重城墙中轴对称的形态,礼制的规划秩序达到了巅峰。而另一方面,福州古城中轴线南段延伸到了闽江江畔伴,随着海商力量影响的不断扩大,出现了与老城区对峙的”双航”古商埠,并形成了东西向海洋经济中轴线的开端。至此,福州古城也发展成为了由中轴线——茶亭街连接北部礼制老城区与南部海洋文化商业区的独特哑铃型形态。由此也拉开了福州古城中原封建礼制观念与海疆开放商业文化的初次对峙。到了明代时期,由于中原礼制的影响在宋代福州古城早已到达顶峰,为此明代福州古城老城区并无变化。然而海商力量却日益崛起,为了有效限制海洋力量的扩展,明初福州古城实行了海禁,并于古城中轴线的北端修建了镇海楼进行监督。明代镇海楼的修建表面上是为了防止倭寇,实行海洋的控制,实际上却象征着中原王朝礼制思想与民间海商开放观念之间的一场碰撞,象征着南北向礼制中轴线对东西向经济中轴线的遏制,二者一起谱写了明代福州地缘政治的范本。最后到了清末与近代时期,随着海洋力量的继续发展,国际化的海洋力量——”外洋势力”开始入侵入侵,而腐朽的封建势力也展开了最后的抵抗,改造自身成为了先进经济文化的代表。从而形成了代表封建礼制势力的老城政治区、代表外洋势力的仓山使领馆区、代表先进经济文化的城东马尾造船工业区以及代表民间海商力量的中亭街。致此,福州城的发展正式进入多中心 组团的时代,南北中轴线衰微;中亭街、仓山、马尾三大中心和闽江一起构筑了古城东西向的海洋经济中轴线,开创了福州未来发展的蓝图。48表3.3福州古城中轴线的变迁与发展朝代汉晋唐梁宋明清末、近代要素南北中轴线南北中轴线中轴线礼制的巅峰与东两条中轴线的衰微与东中轴线中轴线原点中轴线雏形中轴线完善的加强西中轴线的的碰撞西向中轴线起点的崛起中原礼制与海无礼制>海洋礼制>海洋礼制>海洋礼制>海洋礼制=海洋礼制3.5、当代景观设计中”反规划”的概念及意义(一)、城市规划中的”反规划”思想快速发展的中国在进入21世纪之后,更强烈的城市发展压力和对土地的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使传统的城市规划编制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因此才有近来的远景规划、近期规划、概念规划、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等种种有益的探索。远景规划和近期规划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中应用比较广泛。但由于远景规划的不确定性,近期规划缺少前瞻性,两者又不能很有机的结合起来,所以它们并没有切实解决城市规划中的症结。城市概念规划和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试图在纵向的时间轴和横向的空间轴构成的坐标系中,从宏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区域关系及环境与资源特点中,把握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由此来减少或消除规划对象和目标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了远景规划和近期规划的有效结合率,显得更加合理化。概念规划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新加坡、美国(概念规划)、英国(结构 规划)、香港(发展战略)、波兰(城市与区域规划)。中国于2001年在广州完成了中国第一个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概念规划的涵义:赵燕青(2001):概念规划是一个横跨经济与空间的规划,内容涉及部分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包括总体规划大纲阶段的主要工作。张兵(2001):概念规划是表达城市与区域在较长阶段内的整体发展方向,以指导当前行动的整体框架,注重的是工作方法。王蒙徽(2001):概念规划是任何一个层次均可进行的规划,侧重发展方向和各科学的综合平衡。7顾朝林:是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一种类型,尤其注重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主要研究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方向、空间总体结构、城市功能定位等重大问题,涉及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城市与区域规划。然而在当前”非常规”的发展背景下,对上述改良式的规划体制改革,有的学者显然表示了怀疑的态度,如赵燕菁尖锐地指出:以”规模-性质”为依据的城市规划体系愈来愈不适应市场经济多变的需求,规划师们徒劳地试图在老的体系内改进自己的工具,而对规划基础的改变却浑然不知。也正是在当前”非常规”的发展背景下,吴良镛先生在2003年提出了从”战略结构规划-行动计划-城市总体设计”三个方面对现有”正式的”规划体制进行完善的框架。并指出在当前”非常规”的发展条件下,如果仍然以一般的方式照章办事,其结果将是非常危险的,应逐步酝酿建立新的规划体制。“反规划”则正是在吸取众多仁人志士的探索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一条解决中国”非常发展时期”的一条物质空间的规划途径。它对传统的基于发展计划的规划在方法论上指出一条根本性的改革出路。也许在理论提出的初始会遇到置 疑,会给早已形成的规划”顺式”带来冲击与改革,但对于今天盲目的城市规划与生存的巨大压力来说,”反规划”理论的提出是极其必要的。它从建设规划方法论,转为不建设规划方法论;对规划师来说,从主要进行有计划的建设规划方案的制定,转为优先制定不建设规划;从被动的因开发建设需要而进行的规划,走向主动的为生命土地和城市整体的安全和健康而进行的规划;政府和规划主管部门也将转向城市经营和城市管制。”反规划”是应对中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在市场经济下城市无序扩张的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途径(俞孔坚、李迪华2003)。“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它是一种城市规划途径,本质上讲是一种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就是说如果把当前常规的建设规划程序作为”正的顺序”或”顺序的规划”的话,那么”反规划”正是与其相反,在规划程序上表达了一种反动和一种逆动。首先它不依赖城市化进程的前瞻性、不依赖规划之前所做的人口预测结果、不依赖系统的规划草案、不把前期预算和考量作为城市空间扩展的依据,而是以维护生态系统、维护能源的合理利用、维护资源的可持续性、维护自然对人的服务功能为前提,展开城市空间的布局,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在初始阶段要本着保留、保全、保护、保持的四保原则,保留原生态景观、保全当地的地理人文和生物的多样性、保护资源和能源、保持可持续的发展。本着一个基本的立足点,那就是如果我们的知识不足以告诉我们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但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不做什么、保留什么、保护什么,以逸待劳,把”理性”重新挖掘出来。用这样的标准去设立城市发展扩张的底线,限制城市盲目的发展速度,减少对土地纵深的破坏程度。8 (二)、景观设计中的”反规划”思想城市规划中的“反规划”思想同样可以适用在具体的城市景观设计领域。上文我们已经谈到景观设计最本质的目的是要营造一个合适我们生存的空间,一个属于人类的栖息地,一个我们自己的家园。”反规划”思想同样在景观设计界为迷茫的人们指明了一条具体的可实施的出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到”理想景观”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景观才够的上“理想”什么样的景观才是我们真正想得到的呢?人们的景观理想深藏于人的内心深处,它与现实的景观追求和偏好有着一定的距离。本文开头向大家描绘了”桃花源”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描绘了一个真正的人类栖息地,一个真正的人类的家园。这也是我们心中所一直理想的家园的样子。然而,我们个体日常对功利追求,往往掩盖着景观理想的真实面目,但正如人们的社会理想那样,景观理想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指导着人们选择、改造和创造自己生活空间的景观结构。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现实生活空间,与其它现实环境相比,具有更多的非功利性特征,所以它使人们的景观理想得到较大程度的实现。园林设计实际是人类对心中理想家园的再现,但是这也正体现了园林设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园林是造出来的”自然”是虚伪的”自然”是围墙中的”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讲,随着人类社会理想的进一步实现,现实景观的理想成份将不断增加。所以,从选择”满意的景观”以满足其生存竞争的需要,到设计帝王和士大夫阶层的”围墙中的园林”,再到城市开放绿地,最后到整体人类生活空间的优化设计,人的景观理想将一步一步得到更大范围内的实现。城市规划中的”反规划”思想在这个时候介 入,应该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它会让我们心中的”理想景观”得以实现。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反规划”也应该有它自身的特点,有着它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反规划”不是反对规划也不是不规划,而是要求景观设计师应该在城市建设发展计划确立之前就通过识别和设计景观的生态、文化遗产、以及休憩的基础结构,引导和框限城市发展,即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保障生态过程的安全和健康、保护我们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身份、重建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这是景观设计中”反规划”的具体概念。以”自然”为本应该作为”反规划”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以往的景观设计理念中,设计师大多强调”以人为本”强调设计有多么多么的人性化,这无疑多少受到西方”人本”主义的影响。我们暂且不讨论这种思想的正确9与否,在景观设计领域中”人”和”自然”原本就应该是”同一”的。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把人放到自然中来理解,把人放到景观中来考虑,这就容易的多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经常受到自然的惩罚。海啸、洪水、地震、飓风、沙尘等等,我们分析了海潮淹没情况,由此制定出的防洪安全格局。不管怎么样洪水都会发生,为什么我们不给洪水提供一块任容其泛滥的场地呢?为什么我们不能为生物提供安全的迁徙繁衍通道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建立一个文化遗产网络呢?在这个文化遗产网络上,人的精神找到了可信的寄托。当然,我们还可以建立一个安全的游憩格局,让我们的后代能自由地行走在绿色的土地上。所有这些都必须先于城市空间扩张计划建立起来,所以这种方法就叫做”反规划”。”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在”反规划”的景观设计中应该是一回事,我们要在 深层次解决这个问题才行。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念,不同时代人跟自然和谐这是永恒的理念。所以强调自然就是在强调我们人类本身,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先满足它,之后我们得到满足;而不是先毁灭它,之后我们等待毁灭。以”自然”为本的思想其实在我国传统哲学中已经早有体现了。(三)、”反规划”思想与”道”家哲学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占据过统治地位的分别有儒、释、道三家。这三种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设计建设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艺术和哲学,都是人类认识和理解人生的一种方式或一种看世界的方法,用学术术语来说,都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只不过艺术和哲学用不同的方式和符号来表达对世界人生的认识而已。而面对今天,在景观设计中迷茫无措的我们正需要一种思想和我们的设计结合起来,使之慢慢的步入正轨。今天我们提出来的”反规划”思想,其中有很多的理念都恰恰是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和,这也给”反规划”理论提供了丰厚的思想理论资源。西方的一些智者像推崇圣经一样推崇《老子》的思想,就像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在领奖时说过的:”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或者这样说也许更正确:老子当时就发现了一种形势,这种形势虽然表面上完全不同于人类今天的情形,但事实上二者是很相似的。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他才写下这部奇书。不管怎么说,使人感到惊讶的是,生活在科学文明发展以前某一时代,老子怎么会向近代开始的科学文化提出那样严厉的指控。”一个诺贝尔奖得主都这样的惊诧于我们祖先的大智慧,我们就更不应该把这种思想束之高阁了,用我们祖先的智慧武装头脑,让我们的家园变得长久。 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创立的儒家学说一直以来占据着中国正统学派的地位,从根本上来讲,儒家思想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理论。孔子虽然也有关于自然的语录: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是他真正感兴趣的不是自然,而是社会生活,他的哲学是实用主义10的,可以称之为行为伦理学。这些哲学思想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们能轻而易举的在任何设计作品中发现它的存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北京和南京城的空间秩序)、房屋设计(北京四合院)、甚至室内设计(紫禁城的室内设计),都符合儒家的哲学准则。而禅宗思想,一方面遵守佛教中”空”的理念: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安祥的精神境界,因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正如《大智度论》中所说:“观一切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即无自性毕竟空,毕竟空者般若波罗密。”“般若波罗密”指禅宗虚空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下人的行为方式将变得单纯和简单。“空”是行为至上的观念,它对现实社会持消极态度。另一方面禅宗信仰者又置身于现实社会之中,这与他们”心既是佛”的与世无争”空”的信仰相矛盾。为解决现实与信仰的矛盾,他们或游山玩水,或种花造园,通过感受自然来抵达生活的真谛。园林为他们提供了寻求寂静瞑想的场所,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之中发现永恒。但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已是历史,今天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已同中国的明清时代有着本质的差异,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引发了人们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变革。古典园林景观的封闭心理,造成的园林空间狭小拥塞、欣赏小景、把玩细部、琐碎纤细、闺房后院的个人主义占有心理已经同现代的公共开放空间 和开放式的生活方式完全相悖。显然”儒”和”释”的思想已经不能再来满足当前的景观设计了,当代的景观规划也必须要从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思维中走出来。以尊重自然为核心的”道家”思想正是当前我们所要尊崇的。“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代哲学家就提出遵循自然,顺依自然的思想。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曾有关于世界观的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主张万物复归其本色根源,造作的人类和社会必须复归其原始状态才能实现万物和谐的境界。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之上。中国古代的美学思考和艺术设计一直受到这一基本逻辑的影响,在”道法自然”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景观设计的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到表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美是主观与客观、感情与理智和谐平衡的产物。这一审美方式反映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即对世界万物给予应有的尊重。”道法自然”建立了道与自然的联系,暗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并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深刻的敬意。世界万物包括人类自身的活动都应该遵守由道控制的自然运行法则。这是道家哲学中具有决定性的观点,可以说,这一结论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当前景观设计艺术。当然这一哲学的方法论,必须经过转换才能在景观艺术设计中显示其价值。”反规划”理论就为”道法自然”这一思想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运用提供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反规划”的核心也正是要做到向”自然”取法的“道法自然”。11 3.6、在公园生态完善建设规划引入园林生态学理论的意义引人园林生态学理论将使广州公园生态完善建设规划更具整体性、更具持续性。当前,越来越多广州市公园进行生态完善建设规划,而规划中需园林生态学的理论来指导,从而使公园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和能源及信息都达到最佳状态,是一种可持续的规划。相对于以往的公园规划它更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把握规划整体性,这也正是园林生态学理论的优越性所在。引人园林生态学理论将使广州公园生态完善规划更具科学性。以前的公园规划设计大多都以视觉美为标准,其内在的生态效应往往被忽视了。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以往的公园景观评价主要是把人的普遍审美观作为公园价值的衡量标准,从人的观赏需要出发,但它们都无法从生态的角度对公园景观作出评价,而且视觉意义上的评价主观性强,理性成分少。公园景观和环境除了美以外和游客使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内部的生态效应,园林生态学注重于分析生态问题,而生态完善规划和建设则注重于解决生态问题,两者结合的作用和意义非常重大,园林生态学在公园生态完善规划和建设的运用是公园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7]温国胜杨京平陈秋夏.园林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P6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3.7、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论述园林生态学的理论在公园的生态完善规划中的指导作用,通过运用园林生态学的理论对具体公园生态建设规划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公园生态完善规划须遵循生态原则,为今后同类型公园生态规划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分别为阐述园林生态学的理论和对广州公园生态完善建设规划的研究,以广州市内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越秀公园、黄花岗公园、流花湖公园为例子,运用园林生态学理论对植物配置、保护和利用公园资源、发挥公园整体功能最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提炼观点和论点,形成系统理论体系。而须要解决问题为在公园生态完善规划建设中,须要运用园林生态学理论是哪几方面,以及需要遵循哪几方面的生态规划原则。在公园生态完善建设规划中,我们将园林生态学和公园规划两门学科互相引进、互相借鉴,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融合,以现代可持续发展论、生态学、园林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和生态园林理论的发展,为这种融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园林生态学理论和公园生态完善建设规划之间关系,研究那些园林生态学理论运用到公园生态完善建设中,总结出公园生态完善建设须遵循生态学原则,解决公园生态完善建设存在问题,为日后公园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从而更好提升公园生态环境质量,创造更美化、优化的高质量公园环境。而公园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战略意义。3.8、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1.1完善城市湿地理论体系3.1.1完善城市湿地理论体系 城市湿地即在城市中分布的各种湿地,它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湿地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湿地资源的类型,同样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区域来进行研究。我国在城市湿地研究方面刚刚起步,与国外的研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城市湿地面临生态退化的巨大威胁,在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高潮时期,我们必须强化各项措施,在大力建设城市湿地公园的同时及时研究,有效的保护城市湿地资源,利用科技力量,完善我国城市湿地科学理论体系,保障城市湿地的健康发展,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3.9、湿地景观的设计意义一.环保意义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它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维持生物多样性。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种,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在4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中,约有1/2生活在湿地中。中国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亚洲有57种处于濒危状态的鸟,4在中国湿地已发现有31种;全世界有鹤类15种,中国湿地鹤类占9种。中国许多湿地是具 有国际意义的珍稀水禽、鱼类的栖息地,天然的湿地环境为鸟类、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商品意义的物种,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利用野生稻杂交培养的水稻新品种,使其具备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在提高粮食生产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2.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十分显著。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匀,通过天然和人工湿地的调节,储存来自降雨、河流过多的水量,从而避免发生洪水灾害,保证工农业生产有稳定的水源供给。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许多湖泊曾经发挥着储水功能,防止了无数次洪涝灾害;许多水库,在防洪、抗旱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沿海许多湿地抵御波浪和海潮的冲击,防止了风浪对海岸的侵蚀。中科院研究资料表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蓄水达38.4亿立方米,由于挠力河上游大面积河漫滩湿地的调节作用,能将下游的洪峰值消减50%。此外,湿地的蒸发在附近区域制造降雨,使区域气候条件稳定,具有调节区域气候作用。3.降解污染物。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它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二.文化意义通过恢复城市湿地,恢复与挖掘湿地历史、文化。保护湿地文化遗产,让生态文明建设更上层楼。如果说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网络,那麽,城市便是这个生命网络中 人类文明发展的起点恢复城市湿地,必须充分尊重城市的历史及其与湿地间的关系,从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再认识出发,增强对自然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从对自然遗产的保护来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使湿地这一日益减少的人类绿洲和天堂,能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同时得到保护、利用和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相互促进恢复城市湿地,让湿地文化保护意识渗透到全社会通过恢复城市湿地,让市民充分享受湿地的多重效益同时,恢复城市湿地并将城市湿地建设为湿地公园或城市湿地公园,将是将全国湿地保护的重要的宣传和教育窗口,通过湿地公园向全社会各界生动地介绍湿地知识、湿地功能与效益、国内外湿地保护的成功经验,是激发广大市民的湿地保护意识和参与湿地保护活动的有效途径,对全局性的湿地保护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实践意义1.经济意义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中国鱼产量和水稻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湿地提供的莲、藕、菱、芡及浅海水域的一些鱼、虾、贝、藻类等是富有营养的副食品;有些湿地动植物还可入药;有许多动植物还是发展轻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如芦苇就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动植物资源的利用还间接带动了加工业的发展;中国的农业、渔业、牧业和副业生产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于湿地提供的自然资源。提供水资源: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态要素,湿地是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我国众多的沼泽、河流、湖泊和水库在输水、储水和供水方面发挥着巨大效益。提供矿物资源。湿地中有各种矿砂和盐类资源。中国的青藏、蒙新地区的碱水湖 和盐湖,分布相对集中,盐的种类齐全,储量极大。盐湖中,不仅赋存大量的食盐、芒硝、天然碱、石膏等普通盐类,而且还富集着硼、锂等多种稀有元素。中国一些重要油田,大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湿地的地下油汽资源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重大。5能源和水运。湿地能够提供多种能源,水电在中国电力供应中占有重要地位,水能蕴藏占世界第一位,达6.8亿千瓦,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我国沿海多河口港湾,蕴藏着巨大的潮汐能。从湿地中直接采挖泥炭用于燃烧,湿地中的林草作为薪材,是湿地周边农村中重要的能源来源。湿地有着重要的水运价值,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惠于此。中国约有10万公里内河航道,内陆水运承担了大约30%的货运量。2.社会意义观光与旅游。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滨海的沙滩、海水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还有不少湖泊因自然景色壮观秀丽而吸引人们向往,辟为旅游和疗养圣地。滇池、太湖、洱海、杭州西湖等都是著名的风景区,除可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城市中的水体,在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3.教育与科研价值。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等,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它们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一些湿地中保留着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在研究环境演化,地理方面有着重要价值。本章小结: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目前在国内外,尚未有人给湿地国际公园确切的定义按照一般文献资料 上的理解,湿地国际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现在的湿地公园加强了人文景观和与之相匹配的旅游设施,各地尽力开发本地资源。现在的湿地公园已经成了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63.10、湿地景观概念和设计意义第一节湿地第一节湿地一.湿地“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按《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是陆地、流水、静水、河口、和海洋系统中各种沼生、湿生区域的总称。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 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二.湿地恢复湿地恢复,又名湿地修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湿地恢复的目标、策略不同,拟采用的关键技术也不同。湿地修复(恢复)在欧美国家研究较成熟。就世界而言,湿地保护政策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遏制湿地面积减少和通过综合政策手段增加湿地面积是其政策的共同点。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教训。在我国湿地保护政策体系建设中,不仅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更要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从发展的角度,本着人与自然相协调和可持续的原则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湿地保护措施体系。3.11、景观都市主义对综合公园改造的指导意义2.3.1城市中心复兴活力2.3.1城市中心复兴活力当前便捷的交通加上城市中心区域环境的恶化,使人们不断地迁往郊区,这无疑加重了城市中心区的活力丧失和绿色基础设施的使用率降低。如何重塑城市形象来刺激城市中心区的活力,成为许多大城市面临的一个问题。所幸运的是,景观都市主义正以自身最大的潜力,在城市中心区的复兴道路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正如一些综合公园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运用景观都市主义的观点来改造城市的综合公园,可以将景观代替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媒介,丰富景观构成元素,从本质上改变城市中心区的形象,以带动周边区域的人气积累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 4、研究目的4.1、研究的目的过这篇论文的一些研究,总结出设计这类项目的一般方法或思路,在以后的工作中,如遇到类似的项目,可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这个题目的研究具有一定得现实意义,有研究的必要性。对城市公园景观的研究及相关论著不断涌现,城市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景观生态学等诸多学科都从各自的角度来探讨城市公园景观的发展问题,并研究相应的设计策略。但总的看来,多局限于各自专业偏重于自身理论、理论方法和实践的介绍,缺乏整体层面的深层次研究,这与城市公园绿地景观问题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综合性是有一定出入的。本着整体的、系统的研究、分析和解决城市公园现状问题,指导未来发展的精神,对城市公园的各个层面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应用到城市景观建设中去。对于本人来说,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充分的掌握和理解对景观主题的策划方法,并知道如何去规划设计,了解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以后遇到类似的项目就能轻易上手。尤其是景观主题的策划,是为了更好的表现景观的主题。一个好的景观主题,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并能最终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从经济上来讲,一个好的景观主题,往往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4.2、研究目的和意义中国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实践已经势在必行。目前,矿山公园作为工业旅游的主体,其研究工作已引起了旅游界、景观设计、环境保护等有关领域学科专家们的关注,它们为矿山公园的建设及其景观规划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持。但是,国内对矿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没有较为系统的规划理论与设计方法,加之国民的矿业遗迹资源保护和开发意识还比较淡薄,导致一些珍贵的矿业遗迹在矿山公园景观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中也没有得以很好的保护和利用,使得矿山公园的建设还面临许多问题。深入研究矿山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对矿山废弃地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态恢复与景观改造使旧矿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尊重场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生态与景观并重之路,尊重并科学地分析矿山公园建设场地的景观特征;对矿业废弃物和废弃建筑等典型景观通过采用艺术手段处理,对其进行保留和利用;并重视矿冶历史人文的收集与传承。本论文通过收集和分析有关专家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借鉴国外矿山公园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景观设计领域的理念与手法,并用理论研究分析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尝试总结出一套适合矿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为我国其他矿山公园的景观规划建设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对矿山公园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1)在对矿山公园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充分利用生态修复和人工造景的手法,恢复矿山秀美风貌,对矿区遭受破坏的环境造进行合理修复,以改善矿山生态环境和矿工生产生活环境。(2)充分利用矿山的景观资源来进行矿山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对矿山 废弃地的复垦、对矿山原有建设用地的整理,节约集约用地,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土地资源;以及将废旧的冶矿设备、建筑等加以改造利用,进行科普展示等项目建设,为后人参观学习矿业知识提供良好条件。(3)增加文化的积淀,有效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矿业景观遗迹资源,弘扬悠久的矿山历史文化,使自然遗迹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融为一体,形成新的景观2格局。(4)合理的规划设计矿山公园景观,促进矿业城镇经济转型,发展地方经济,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把保护和旅游和谐地统一起来。(5)能有效科学地为矿山公园做出远景规划,并充分考虑开发建设的总体性和可行性,加强公园内的矿冶遗址、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切实处理好矿山景观保护和开发的关系。3第2章矿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相关概念的概述4.3、目的、意义本文以江西省宁都县塔山公园为例分析现代城市综合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结合当地的现状情况,以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设计规划出最适宜的景观设计方案,以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并从公园的设计中体现城市风貌精神,历史文化内涵,使得时代精神和城市精神真正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城市综合公园作为时代的产物,与当时当地的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结合。因此,通过分析城市综合公园的发展,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利于为我们此次宁都县塔山公园项目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有利的借鉴。研究和规划设计宁都县塔山公园不仅能够为当地居民的各种活动提供场 所,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城市公园也是城市的生态绿洲,具有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尤其是综合公园,一般都具有规模大,功能多的特点,在规划设计中会充分利用水体形成滨水景观,利用地势形成山体绿地,点缀以园林小品和装饰小品,成为附近居民及游人休息、娱乐、观光的场所。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就是将公园景观的组成要素包括水体、山体、植物、构筑物以及各类景观小品等进行梳理和整合,使其在满足生态、经济的前提下、提供给人们优美的景色、满足人们亲水天性的多样化开放空间。在方案规划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城市综合公园的景观和城市的整体景观相协调,最好还能发挥优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4.4、湿地景观布局的目的与要求⑴满足生态需要从景观生态学上说,城市居住区湿地作为一个嵌块体存在于城市的大环境中,与城市产生物质、能量的交换,它们的发展也受到彼此的制约。根据相关资料研究显示,小面积的分散水面对于小气候环境的改善效果并不明显,生态稳定性也不高;只有形成集中、紧密联系的水系布局,才可以使水面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居住区湿地实际上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水体的条件,是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湿地景观,而这个规模的最低要求是上述的12m。⑵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游憩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不仅是物质 上的,精神上也需要提高[19]。居住区湿地是城市中除城市绿地以外另一类室外日常休闲活动的载体。大型的居住区湿地可以为居民提供不用离开城市就能亲近自然的场地,对于缓解城市居民的工作压力、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同时居住区湿地的物质产出还能给城市居民提供了许多新的活动项目。⑶满足城市面貌的需要居住区反应了一个城市人口的生活水平。动人的湿地水面不仅美化了居住环境,衬托了建筑,丰富的植物配置还能改善城市的天际线,使城市景观变得丰富29多彩。居住区湿地水系的布局与城市的山体、绿地、道路、广场等的结合,可以使自然与人工结合,形成城市的环境特色,体现出各个城市特有的自然景观及文化历史,改善了整个城市的面貌。304.5、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在上述的研究背景下,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松山湖景观的规划层面内容,探寻高新区景观的规划内容,在当前高新区大量建设的时期,从景观的角度,在高新区规划阶段,采取有效的规划手段对高新区整体的景观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结合景观生64.6、研究目的和意义机场绿化同城市绿化有共性的一面,可谓具体而微,其道路绿化、单位院内附属绿地等在空间景观设计(色彩、造型、艺术原理)方面与城市景观设计是一致的,机场区域以其完善的市政功能,本身就具备一个独立小城市2 的特征,其特殊性的一面,主要体现在机场独特的行业—航空,在功能方面需要充分保障飞行安全、防灾减灾、防恐反恐的需求,特别在规划布局、造景、树种选择方面应有合理的对策。现代化民航大机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通常占地面积大,生态环境影响广,机场绿地面积总量占所在城市的比例不可或缺,其生态功能不能被忽视,因此,本文通过对机场绿化从生态、景观、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历史发展中经验和教训,以期梳理出适合机场绿化的管理思路和营造方法,归纳出机场绿化建设的潜在规律,为现代机场绿化规划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韵味、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机场绿化做出努力。希望通过对虹桥机场绿化的发展分析研究有效地指导虹桥机场绿化建设、改造和管理的工作实践,特别在当前我国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跨越的发展过程中,能对机场绿化建设能起到普遍的指导意义。4.7、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青州”得名甚早,《禹贡》中就有记载:”海岱惟青州”。上古为东夷之地。以当今的青州为治所是从东晋开始,此后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封建王朝,建制频仍,青州均为州、府、郡、道、路的治所长达1600年之久,是山东境内的政治文化中心,青州自古为文明之邦,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众多的历史名人,优美的传说和光荣的传统。境内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有270多处。青州交通方便,铁路、公路四通八达,自然资源丰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中的气候条件,使青 州名胜荟萃,风光秀丽。本文以青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为研究对象,4旨在探索适于青州市发展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体系,这对于今后青州市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形成城市独具的个性风貌,提升城市地位,扩大城市影响,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4.8、研究目的及意义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论述园林生态学的理论在公园的生态完善规划中的指导作用,通过运用园林生态学的理论对具体公园生态建设规划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公园生态完善规划须遵循生态原则,为今后同类型公园生态规划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分别为阐述园林生态学的理论和对广州公园生态完善建设规划的研究,以广州市内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越秀公园、黄花岗公园、流花湖公园为例子,运用园林生态学理论对植物配置、保护和利用公园资源、发挥公园整体功能最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提炼观点和论点,形成系统理论体系。而须要解决问题为在公园生态完善规划建设中,须要运用园林生态学理论是哪几方面,以及需要遵循哪几方面的生态规划原则。在公园生态完善建设规划中,我们将园林生态学和公园规划两门学科互相引进、互相借鉴,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融合,以现代可持续发展论、生态学、园林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和生态园林理论的发展,为这种融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园林生态学理论和公园生态完善建设规划之间关系,研究那些园林生态学理论运用到公 园生态完善建设中,总结出公园生态完善建设须遵循生态学原则,解决公园生态完善建设存在问题,为日后公园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从而更好提升公园生态环境质量,创造更美化、优化的高质量公园环境。而公园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战略意义。4.9、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1.1完善城市湿地理论体系3.1.1完善城市湿地理论体系城市湿地即在城市中分布的各种湿地,它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湿地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湿地资源的类型,同样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区域来进行研究。我国在城市湿地研究方面刚刚起步,与国外的研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城市湿地面临生态退化的巨大威胁,在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高潮时期,我们必须强化各项措施,在大力建设城市湿地公园的同时及时研究,有效的保护城市湿地资源,利用科技力量,完善我国城市湿地科学理论体系,保障城市湿地的健康发展,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4.10、研究目的和意义任何两个或两个也上空间相接时都会产生边界空间,边界空间往往比内部空间更为6复杂,更加具有吸引力。而公园边界空间作为城市与公园的过渡区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边界空间对公园的空间范围进行了限定,对相邻空间起到过渡与联接的作用; 其次,近些年来心理学研究发现,边界空间往往是人们频繁使用、乐于逗留的场所;最后,边界空间又提供给公园一种可识别的景象,成为城市意象的一部分,对于城市文化的精神塑造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同时边界空间在公园绿地延伸到城市、增加公园利用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新公园建设和旧公园改造过程中对边界空间的设计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设计和改造往往过于简单,忽略了边界空间的重要性,在园林景观方面对边界空间的研究也没有形成系统理论,因此,边界空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11、研究目的通过实地考察测量研究,分析安阳市洹水公园景观文化特色的内涵,深层次地挖掘洹水公园景观文化特色呈现的特点,研究洹水公园景观与文化的融合性和关联性,在景观文化的呈现方面是如何表达的,分析洹水公园景观特色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原因,以便于促进洹水公园历史文化和园林空间文化风貌得到更好传承,彰显洹水公园独特的地域景观文化特色,更好地发挥城市公园文化宣传和服务民众的作用。5、国内外研究现状5.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3.1国内研究现状1.3.1国内研究现状楼家军(1998)认为中国游乐型主题公园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探索阶段和发展 阶段。主要是多样的活动与个性的主题相结合的方式。资本投资高,占用空间大,随着文化和高新技术生产结合,在游乐型主题公园的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客观评价指出了在我国游乐型主题公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此外,还对各地的游乐型主题公园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张整魁(2002)整理了中国游乐型主题公园不同的发展阶段。总结了游乐型主题公园不同时期的特点。以及做了对将来的展望。宋丁(2003)做了我国游乐型主题公园在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的分析,从游乐型主题公园的价值观,消费者需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吴必虎(2006)对于国家A级景区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数量,类型,空间分布,总结了中国游乐型主题公园的发展趋势。李春生(2007),研究了游乐型主题公园的发展现状及游乐型主题公园的性能。就主题的移植和模仿,及主题的单一进行多元化的主题方向发展。学科结构发展多重主位结构和集成的方向等。此外,一些硕士论文从宏观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我国的游乐性主题公园。比如张芳(2006)研究中国的游乐型主题公园的开发历程;张沛(2007)进行了中国游乐型主题公园转型发展研究;李珍珍(2008)的游乐型主题公园的企划和发展研究。5.2、国内外城市公园旅游景观规划研究现状综述1.2.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1.2.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1.2.1.1有关城市旅游研究有关”城市旅游”定义研究.由于城市牵涉的内容广泛,各城市的特色也不尽相同,所以界定”城市旅游”相当困难,所以也没有公认的定义。对于城市旅游的研究最早见诸于美国学者Stansfield的著作《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中[1];英国学者P.Pearce 认为定义”城市旅游”要以分析旅游者的社会心理(特别是动机)为基础,以影响人们选择城市作为旅游地的因素分析为出发点[2]。国外一般的概念是:旅游者被城市所吸引,并由城市提供的专业化功能,一系列的服务设施及优良的人文环境[3]。有关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城市规划学家凯文林奇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就先从感觉形式出发,提出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概念,对城市和区域形象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Echtner和Ritchie利用”非结构法”,结合实证,对旅游地形象进行了测量[5]。Gunn则从形象分类入手,按照产生原因,将形象分为诱导形象和自生形象两种[6]。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的形象,比如BasauiliUmarLubis以棉克萨旺为例研究了旅游城市目的地的开发中城市设计原则及其发挥的作用,评述了体现城市特征的城市意象和价值[7]。美国学者Jadd对美国许多城市因采用树立一个新的旅游品牌形象,建设大型的购物中心等促进旅游作了一个分析回顾[8]。美国学者Berg等人调查了8个欧洲城市旅游政策和策略发现城市发展的基本条件包含吸引人的意象,便利的可达性,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和可持续性[9]。除此之外城市旅游形象在国外被统归为”旅游地形象”(DestinationImage),JohnHunt认为旅游目的地和该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基础设施等都是旅游决策过程中的决定因素[10]。有关城市旅游的研究。在城市旅游系统中,Leiper(1990)认为,存在人的需要、有吸引力的地方、相关的信息推介,三者共存,才能产生旅游吸引[11]。MyriamJansenVerbeke(1986)认为,城市旅游资源(城市内部环境)、4 旅游者、广告商和开发商构成城市内部旅游系统[12]。在城市旅游的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是DouglasG.Pearce(2001)提出了城市旅游研究一体化体系,其构架模型为城市旅游形成系统、统一概念体系提供了一条极具参考价值的途径[13]。在城市吸引物研究方面,AnnaChiesura(2004)通过对阿姆斯特丹城市公园旅游者动机和体验效果的调查,认为城市美好的自然环境使人们积极情绪和热情工作的动力源,它满足了人类非物质和非消费性需求[14];StephenW.litvin(2005)以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的国王街为了,探讨了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城市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15].在城市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AntonioP.Russo(2002)研究了欧洲四个城市的游客友好度,认为对国际旅游者来说,城市旅游产品的软因素(质量、可进入性、形象)是城市吸引力的决定因素[16]。在城市旅游的空间结构研究,AspaGospodini(2001)探讨了城市设计、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旅游之间的关系,认为城市的空间形态可能对旅游者的偏好产生影响,城市形态的改变以及形态与功能的二维改变带来了城市旅游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17]在生态环境影响方面Ninas.Lukashina与MaratM.Amirkhanov(1996)认为燃料的废渣、汽车的尾气、工业的废品和旅游者的大量涌入,是导致俄罗斯疗养胜地索契(Sochi)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并不符合生态标准的旅游开发活动[18]。在社会文化影响方面,BertramM.Gordon(1998)建议应该扩展这方面的研究领域,他在二战时期德国占领巴黎为例,分析了德国纳粹文化对巴黎旅游业的影响[19]。 Shaw&Williams(1994)从分析城市旅游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入手,认为城市在地理上集中了各种设施与吸引物布局在最能满足旅游者与当地居民需要的地点上,并因为城市既有相似性;又具有独特性,使城市研究十分有意义[20]。综上所述,国外对城市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早,基本理论也较为成熟,其研究内容涉及城市旅游概念、城市旅游形象、城市旅游系统、城市吸引物、城市旅游的空间结构等。对各方面的研究都已经比较深入和全面,这些都可以为我国的学者提供借鉴。但是从城市旅游角度探讨城市公园景观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51.2.1.2有关景观规划研究在景观设计方面,1969年美国风景园林师McHarg[34]发表了《设计结合自然》,提出以生态原理作为各项建设的设计和决策的依据,使人类的建设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减小到最低程度。1978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学会主席西蒙兹[35]发表了他的《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对大地景观规划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在书中强调设计要遵循自然,且提出真正的设计途径来自一种体验,即规划仅对人具有意义。芦原义信[36]对城市空间环境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1985年出版的《外部空间设计》和《街道空间美学》两部著作中,在文中他提出了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和减法空间等新的概念,其外部空间理论既包括了传统的空间理论,也包含了现代设计的方法论。1987年查理斯摩尔[37]出版了《花园的诗意》,书中涉及到东西方多种园林文化,反映出他对世界园林极高的研究水准。(美)拉特利[38]出版了《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书中详细分析了人的行为与环境设计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城市公园景观的规划中更多的考虑了生态方面的各种因素,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市公园景观的设计规划也要更多的以人为本,应更多的从人的需要与生态平衡的角度做旅游景观规划。5.3、国外研究现状游乐型主题公园的历史学者的有不同的观点。许多主流观点认为迪斯尼是最初的游乐型主题公园,但一些学者提出的19世纪才是游乐型主题公园开始的年代。Cra(f1984),认为第一个游乐型主题公园开始于19世纪的下半叶。温斯坦(1991)提交的美国第一个游乐型主题公园是1893举行的世界哥伦比亚芝加哥世博园。1897,著名的游乐场,越野公园建成于纽约布鲁克林岛。1950年代中期的加利福尼亚的迪斯尼是划时代的事件。学者Milman(1990)研究了迪斯尼乐园的安全性,以及清洁美丽、精致的外观设计,娱乐项目的想象力来满足孩子与大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发展游乐型主题公园的大部分成为游乐休闲的目的地。研究了此时间段内的游乐型主题公园业务发展指标及游客的数量。布朗(1997)研究了十年前的美国游乐型主题公园,主题公园的游客数稳步增长,90年代持续增长3%~5%。即便1990-1991的经济低迷,仍保持稳定的增长水平。根据敏特公司市场的研究报告(2005),就2001而言并不景气。美国的主题公园的游客数量下降了接近1%以下年增长率。2002市场的成长率低于1990水平。短期的调整后,2004年增长率为1.8%的游客。2006世界发展的游乐型主题公园的数量,游客增加了1.5 %。是美国游乐型主题公园的游客数量的增长最快的时期。美国的游乐型主题公园已经到达成熟期。辛蒂(2007)拿美国的游乐型主题公园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发现2006的增长率算是最低的。这也证实了以前学者的研究。2行业中的一些学者将宏观角度的游乐型主题公园作为研究对象,例如布拉姆威尔(1990)和奥利弗(1988)的调查,研究公园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洛弗西德(1994)做了对美国游乐型主题公园产业的评价,提出了对未来的预测。奥尔森(1998)讨论了环境的变化对游乐型主题公园的机遇和威胁,以及主题游乐型主题公园的未来的发展。Milman(2000)对游乐型主题公园行业内的经纪人的调研,他从管理的角度探讨游乐型主题公园未来的发展。消费者喜欢冒险,幻想和神秘感的科幻小说题材的电影和电视。Craft(1987),游乐型主题公园应保持新鲜刺激和丰富的想象力,以避免失去它的魅力。欧洲和美国等国家研究的主要是游乐型主题公园和地区旅游经济关系的发展。游乐型主题公园领域的消费行动。以及游乐型主题公园主题的创新和发展。这些都属于微观研究。我国研究的是宏观的游乐型主题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及发展趋势。5.4、国外高新区景观规划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高新区建设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国际上,安娜李萨克森尼安(Annaleesaxenian)在高新区发展的精神特制、文化和动力机制方面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其中由加州大学教授曼纽尔卡斯特和英国城市地理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彼得 霍尔合著以创新环境作为主题的学术著作《世界技术城市》[9],该书对科学城、国家高技术城、技术带和科学园等规划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在多个案例分析中,探索了高科技中心是起源和形成,以及高科技中心如何发展及获得成功,以美国的硅谷(SiliconValley)、128公路、前苏联、日本筑波等各种类型的高新区为对象,采取系统阐述,以及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了高新区规划和景观设计等方面内容。在高新区具体方法和规划案例的研究上,较全面讨论有菲利普斯[10]的《thebestinSeienceofficeandBusinessParkDesign》。还有《技术密集城市探索》[11](平松守彦著)《硅谷热》[12](埃弗雷特.M.罗杰斯著)、以及《TheCambridgeSeientificParkLandCambridgePhenomena》(Sega1QuineeWeeksteed)等都对高新区研究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5.5、都市农业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6.1国外都市农业景观设计的发展研究1.6.1国外都市农业景观设计的发展研究都市农业的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最早提出都市农业思想的是一位英国社会活动家,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就是说把城市生活中的优点同乡村的田园环境融合起来,这就是都市农业的起源。1919年德国政府为了推广市民发展自给自足形式的菜园而建立了”市民农园”,并修订了相关法律”市民农园法”,促进了都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都市农业最早的雏形。1935年日本学者青鹿四郎首次提出了都市农业这一学术名词,并在其著作中对都市农业下了定义,即都市农业是分布在城市内的住宅区、 商业区或者分布在城市外围的特殊农业形态。在这些地区的农业形式均依附于城市经济并受到城市环境的影响。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欧文霍克提出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田应发展园艺产业、林果产业等农业项目。20世纪中后期以后,都市农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逐渐普及并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和实践。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很大程度的扩展了都市农业的领域与研究的空间,从而都市农业从原来狭义的城市中的农业被广泛的推广到城市中及其周边地带经济圈中的农业。随后,亚洲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与地区的都市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到了21世纪,都市农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城市发展农业的趋势。5.6、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景观规划研究的发展现状1.3.1国外发展现状1.3.1国外发展现状“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是由水利部根据我国自身情况提出的,国外并无此概念。但是国外对库10区景观营造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也较为完善,并且有许多成功的案例。据统计,有近140个国家拥有大型水坝,但将近80%集中在中国、美国、西班牙、日本和印度五个国家[5]。而美国、日本和西班牙目前的库区建设已相当完备,对水库的建设和管理的评估较为法制化和系统化,理论研究也相对系统化,可以为我国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在美国,水库工程主要由联邦代理机构如美国陆军工程兵团(USACE)、美国农垦局(USBR)、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VA),非联邦公有机构如州及地方性水利部门,以及私人公司运行管理[6]。其大部分的水利工程修建于20世纪初期至70 年代,与许多国家一样,美国水库大坝修建的目的主要是调节水资源、发电、航运等。70年代后,联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环保法规以及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水库的修建因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而受到限制,有的大坝因环境需要被拆除。国家将修建水库的重心转移到营造良好的库区旅游景观上,大多数的水库都建成了风景区。据了解,田纳西流域的水库游客高达7000万人次/年,年纯收入达1.5亿美元以上,目前流域内已建成310个风景区、110个宿营地和俱乐部、24个野生动物保护区[7][8][9]。在大型水库的建设上,美国实行有法可依、按合同操作;同时采用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联邦机构一条龙操作模式。如图1-5为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流程。而到了80年代,美国由于经济的发展陷入困境,水库景区的建设也一度处于停滞阶段。90年代后,随着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加深和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政府加强了各种环境资源的保护力度,图1-6日本黑部水库Fig.1-6KurobedamofJapan图1-5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Fig.1-5ThecomprehensivedevelopmentandmanagementofTennesseeriver11并更为严格地评价和审定以往的水库建设。如1996年对GlenCanyon大坝进行了实验、审定,调整水库释放水的策略,恢复了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近年来,美国水库的建设依旧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日本,水库大坝的建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早已引起政府与民众的关注,如日本政府为确保发电用水,曾在1949年建起了该国最大的水库——黑部水库,在建设过程中就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景区如图1-6所示。到了1973 年,政府通过了《库区发展专项措施法规》,其成为了日本库区建设的主要依据。同时随着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国家实行了新型的大坝评估系统,对库区的综合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洪水控制、环境影响、社会接受程度等多项指标进行评估。以Minoogawa坝景区的自然环境保护为例,该大坝虽然能控制下游洪水,但却对上游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10][11]。为解决该问题,由各方面专家组成考察研究组,对大坝周围的环境进行一系列的考察和研究。基于坝区自然环境的现状,提出了自然环境保护与恢复的基本准则:1.尽量减少破坏区的面积;2.尽可能恢复除永久建筑物所在地以外地区的初始自然特征;3.不采用快速恢复措施在短时间改善地表特征;4.主要依靠周围地区土生土长的植物与动物恢复地表环境;5.采取有利的认为措施促进自然的恢复[12][13]。到了90年代,日本又先后出台了多项法规如1993年的《基本环境法》、1994年与1999年分别颁布了《河流技术五年计划》,这些法律使得水域景区的环境保护有法可依。近年来,环境保护日益为政府和民众所重视,水库大坝的建设实现了综合发展,即既重视坝体建设的安全性,同时尽量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西班牙的水库建设历史悠久,有许多著名的大坝(如表1-1所示)。在2000多年前的罗马时期建设的两座大坝,即Proserpin和Comalvo大坝至今还正常使用[14]。到了20世纪下半叶,由于国内建设的需要,水库在西班牙的建设取得高速的发展。随着环保思想深入人心,西班牙政府及民众相当重视水库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自1985年起在EuropeanDirective的指导下开始了对水库大坝建设 的环境影响评价,并规定未来所有的水库建设都必须开展该评价。不仅如此,西班牙在最近的20多年中,更加注重对水资源的调节和水质改善,以及库区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如国家制定了相关条例以保障鸟类在库区的栖息,并计划到2015年,水体中的生物、水文形态、水体的物理化学等指标都要达到欧洲优良水质的要求[15][16]。12坝名修建时间坝高河流注解EsparragalejoⅠBC5—6ArroyodeLsAlbuhera连拱坝AlcantarillaⅡBC约20Guajaraz西班牙最旧的古罗马大坝Proserpina第二世纪18ArroyodeLaspardillas古罗马土坝,运行当中Cormslbo第二世纪21Allbarreyas古罗马土坝,运行当中Almonciddelscubs第二世纪30AguasvivasOntigola1563—15686Tibi159442.7Moneyre在高度方面3个世纪都载入世界纪录Elche1589—163224Vinalopo世界第一拱坝Relleu1653—177632Amadorio拱坝,现在沉积了32年泥沙EiGasco1787—179957Guadarrama设计为93m高,是Madarid-Sevlle通航河计划要素之一PuentesⅠ1646(开始)Guadalentin1648年被洪水冲毁PuentesⅡ1785—179150Guadalentin11年当中是世界上最高的重力坝,1802年失事PuentesⅢ1881—188469Guadalentin用于灌溉、水力发电PuentesⅣ1993年开始78Guadalentin用于灌溉、水力发电Alcantara1969135Tsjo世界上最高的支墩坝(3126×106㎡)VegadeTera195634Tera支墩损坏Almendra1970202Tortnes西班牙最高的拱坝LaSerena198988Zujar西班牙最大的水库,主要用于灌溉、给水、调节、防洪、水力发电Canales1992158Genil西班牙最高的土坝TousⅠ197871Jucar1982年漫顶TousⅡ1994135Jucar 用于供水控制、城市供水、灌溉作为世界大坝委员会的核心成员T.斯卡德,在《大坝的未来》一书上曾建议将环境影响指标包含在未来的大坝评估里,并认为对生态系统和下游人民有益的环境流量应当成为未来大坝计划的特征指标[5]。表1-1西班牙历史上著名的大坝Tab.1-1ThefamousdaminSpanishhistory135.7、公园生态完善建设规划的研究现状从2002开始,广州公园分别按照市政园林局的要求,积极开展生态完善建设,编制公园生态完善规划。而随着不断累积实践经验,相关学术论文相继出现。有关公园生态完善规划的学术文章大多见于《中国园林》、《广东园林》、《生态学报》等,其中具代表性学术文章为以下:2003年,黎春燕、谭广文编著《黄花岗公园生态完善建设规划构想》,提出该公园生态完善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对未来公园管理提出建议;2005年刘育文编著《广州动物园生态完善建设规划思路与分析》,论述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为动物营造更加舒适、生态的栖息环境,为游客提供最佳的游览环境、观赏效果以及科普知识宣传;2006年王晶编著《关于城市公园生态建设和管理的探讨》,从生态景观协调、创造植物多样性、完善生态系统以及营造生态文化氛围等方面,分析和探讨城市生态公园的后期建设和管理工作;2007年谭广文、陈国彬编著《广州公园生态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从广州公园开展生态建设活动历程,探讨了公园生态建设的成效和发展对策;2008年陈方慧 、姜磊编著《浅析广州近期城市公园生态设计方法与实践》.通过对珠江公园、流花湖公园等生态设计实践的研究,论述公园生态设计方法的运用;2009年陈淑燕、黄永光编著《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建设与发展的生态园林化设想》运用生态园林理论论述公园生态建设的生态学原则。5.8、主题公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外有关主题公园的研究机构主要有:国际娱乐园协会(IAAPA)、美国国家娱乐公园历史协会(NAPHA)、经济研究所(ERA)和主题公园在线(ThemeParksOnline)等[12]。80年代,国外一些专家学者发表文章总结了主题公园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主要有理查德莱昂(RichardLyon)(1987)的《主题公园在美国》(ThemeParksintheUnitedStates),约翰布朗(JohnBrown)和安邱奇(AnnChurch)(1987)的《主题公园在欧洲》(ThemeParksintheEurope)以及石琦肇士、音哲丸的《主题公园在日本》等[13]。关于主题公园区位选址的研究,较为重要并且有影响的是美国华盛顿的城市土地研究所(TheUrbanLandInstitute)(1989)所作的研究,它指出,一个大型主题公园必须位于没有强烈竞争的市场地区,其一级客源市场最少需要200万人口,二级要有200万人口,三级客源市场也有帮助,但由于三级客源市场的交通费用太高,不能过分依赖、期望三级客源市场。这里所指一级客源市场范围在50英里或1小时路程汽车距离内,二级客源市场在150英里或3小时汽车距离内,在此距离内,旅游者可以在1天内往返; 二级市场以外以及流动人口属于三级客源市场[14]。该所的研究同时指出主题公园的用地选址要考虑下列重要因素:(1)位于交通主要干线旁或附近,有二级道路可以作为辅助或紧急出入口。(2)视线开阔,可以向经过的汽车司机展示标志性景点。(3)有足够的水、电、污水处理设施。(4)附近居民不反对。(5)充足的土地,一个大型主题公园至少需要200英亩,地形平坦或略有起伏,理想的用地为长方形,以3:2为佳[15]。5近几年,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主题公园与区域旅游互动发展的机制。麦考姆库柏(MalcolmCooper)在《在新的都市环境内发展旅游业—利用主题公园重新吸引游客来哈维湾》(Thedevelopmentoftourisminanewurbanenvironment:Usingathemeparktore-establishtouristflowstothecityofHarveyBay)一文中介绍了澳大利亚的一个滨海小镇哈维湾如何利用主题公园吸引游客的情况[16]。彼特戴贝达尔(PeterDybedal)所著的《主题公园是农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ThemeparkasFlagshipAttractionsinPeripheralAreas)主要研究了主题公园对发展边远地区旅游业的作用[17]。大致可以看出,国外关于主题公园的研究虽然只有二十几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内容日趋全面。5.9、相关的研究现状1.4.1园林生态学研究现状1.4.1园林生态学研究现状我国提出园林生态的概念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初,到了90年代,园林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始酝酿,随后,在我国园林和生态学领域,对园 林生态学科的研究与讨论又掀起了新的高潮。尽管《园林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问世时间很短,还没有园林生态学的专门学术期刊出版,有关园林生态学的学术文章大多散见于《中国园林》、《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8]目前园林生态学专著主要有:1994年徐绍惠的等编著的《城市园林生态学》,介绍城市环境因子与园林植物的生[7]温国胜杨京平陈秋夏.园林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P4[8]蔺银鼎武小刚.园林生态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中国林业教育.2006,P3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态关系、城市生态系统及园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基本功能、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效益以及城市生态平衡与园林绿化的关系;1997年李嘉乐编著的《园林生态学》,正式提出园林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框架拟议;2001年赵慎、陈尔鹤编著的《园林生态学刍议》,对园林生态学的名称、内涵、结构、功能与应用作了讨论;2006年蔺银鼎武小钢编著《园林生态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论述园林生态学科产生的背景、该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迄今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2007年温国胜、杨京平、陈秋夏编著的《园林生态学》,系统论述了园林生态学基础、园林植物种群生态、园林植物群落生态、园林生态实践和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这些学术成果的产生有力地推动了园林生态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开展。5.10、国内湿地公园研究建设现状1.2.2.1国内湿地公园研究现状我国湿地研究源于20世纪50 年代,我国学者从不同侧面对湿地的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基础性资源调查。从城市湿地保护的角度分析,研究历史尚较浅近[12]。国内湿地公园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大致分为两个方面:5(1)理论研究方面。现有研究文献集中在湿地公园的概念、湿地公园功能研究、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人工湿地的水处理、景观价值的评价等方面。黄成才等对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俞孔坚利用人工湿地的原理对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设计,李旭对银川大西湖湿地公园提出了规划设想。虽然国内湿地公园的研究还不成熟,但湿地公园的建设确方兴未艾,大多数是作为城市建设的配套设施,以城市休闲为主要目的,以园林营建为主要内容[13]。(2)政策和管理方面。目前我国湿地公园的发展处在起步阶段,审批部门也有2个,分别为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林业局。其中,建设部负责审批城市湿地公园,国家林业局负责审批自然类湿地公园[13]。国家建设部在”关于印发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第三条中明确规定,申请设立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①可供人们观赏、游览,开展科普教育和科学文化活动,并具有较高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14];②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14];③占地面积达500亩以上[14];④具有天然湿地类型,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14]。表1-1建设部与林业部对申请设立(城市)湿地公园的条件比较tab.1-1conditioncomparisonofapplicationforsetablishmentofurbanwetlandparkbytheconstructiondepartmentandtheforestrybureau审批部门发文号面积要求功能要求湿地景观要求 基他要求林业局林护发[2005]118适宜的规划面积应能保持湿地生态完整性和其周边的风貌以湿地景观为主,融合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科学、教育、其他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价值具有显著和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湿地生态特征显著建设部城建[2005]16号500亩以上能供人们观赏、游览,开展科普教育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并且有较高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具有天然湿地类型的,或具有一定的影响及代表性的景观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的1.2.2.2国内湿地公园建设现状(1)在我国的湿地公园建设方面,现有的湿地公园按类型分为”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按等级分为”国家湿地公园”和”省级湿地公园”。初步统计,全国己部分建成、新建及正在规划中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共68个。截至2009年12月,我国住房6和城乡建设部共颁布六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名录,我国现有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计37处。具体见附录1。(2)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对于基地现状和营建主要目的不同,城市湿地公园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综合型:张家港暨阳湖生态园区、厦门马銮湾湿地公园;生态展示型:成都活水公园、镜湖国家湿地公园、西澳湿地;休闲公园型:南京玄武湖景区、苏州太湖湿地公园;生物及生态保护型:香港湿地米浦湿地公园(黑嘴鸥、黄嘴白鹭等候鸟、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常德市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塌陷地生态修复型:徐州九里湖湿地公园、济南腊山湖湿地公园 5.11、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现状1.城市湿地公园概念提出的缘由1.1城市化进程的影响1.1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城市是人类创造的最庞大、最复杂的人工与生态的复合体,是消耗资源和能源的最主要载体。快速城市化不仅使湿地面积减少,生境破碎化情况加剧,也导致了城市湿地生境的丧失。一方面,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对湿地资源长期过度开发。20世纪初至今,城市人口增长了近10倍,城市人口比例从14%增到50%,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预计到2010年,全球总人口中的55%将居住在城市[12]。随之而来的是对环境的巨大压力,如北京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期,有8个湖泊共33.4平方公里的湿地面积被填;具有500年历史的护城河也遭同样厄运,1953年护城河面积为41.19平方公里,现在剩下的总长度不到原来的一半[13]。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过程中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湿地污染,不仅使水质恶化,并降低了湿地的生态及社会服务功能,目前许多天然湿地已成为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质严重污染的湖泊数量急剧增加,据中科院抽样调查分析,80-90年代的10年间,已有20%的湖泊因污染而丧失了基本使用功能,近年来,水体污染总体仍呈继续恶化趋势。因此,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将会从某种意义上缓解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城市压力。5.12、课题研究的现状 湿地是位于水域和陆地之间的生态交错区,可以控制水域对陆地的侵蚀,对化学物质具有高效的处理与净化能力,还能够提供滨海咸水、河口或淡水栖息地。湿地是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多种生物的避风港,其价值远远高于人们最初的认识。然而,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的影响,当今世界各地的湿地处于不断退化或即将退化的过程中。湿地恢复研究是当今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保护湿地以及湿地生态的恢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湿地又在控制污染、调节径流和气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湿地被誉为自然之肾、生物基因库和人类的摇篮。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全世界共有湿地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4%。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拥有260多个人工湿地在所有的性质储备,1650,000平方公里的湿地面积,相当于10%世界湿地总面积,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位,。6、研究方法、思路6.1、都市农业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及方法研究17事物行为的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研究[55],我们要把伦理关系从人类内部扩展到自然界,人与自然都具有生命的存在,挖掘、利用、复兴和发扬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和伦理精神的传统,成为当代社会建立关爱自然的伦理学的必由之路。依据此理论,我们在都市农业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应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并始终贯穿可持续 发展观,在自然界承受范围内,控制对自然界的开发强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2.2.4景观三元论景观三元论[56]是刘滨谊教授提出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他着眼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应蕴含并追求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个不同层级的内容。6.2、老校区景观改造方法研究——以天津大学为例456.1学校概况6.1学校概况天津大学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1.1-12.3℃,年降水量550~680mm,年太阳总辐射5024~5652MJ/m2,年日照时数2610~3100h,近年来中心城区因污染加重,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都有减少趋势,气温有上升趋势。土壤为轻度盐渍化土,地下水位0.8-1.2m。因受限于原有较浅的管网系统,所以一般不做盲管排灌措施。主要植物品种为对盐碱有一定抗性的植物。除了受天津市大环境影响,因楼宇、湖面等分割形成的小环境气候各有不同,学校整体地势东高西低,地下水位深度东深西浅。校园总体布局如图6-1。6.3、研究方法与框架1.5.1研究方法1.5.1研究方法本文研究采用理论综述、实例分析相结合方法进行。首先,通过对公园生态完善建第一章绪论5设规划和园林生态学理论进行整理和分析,然后,在广州市公园生态完善规划实例研究,从园林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推导出公园生态完善规划的共性特点,探索建设公园生态完善规划生态原则。1.文献调查 资料检索主要采用了三种方式:(1)正式出版的书籍、报刊,及相关的学术期刊;(2)网络资料。通过学校网络资源检索有关院校己有的研究成果;(3)国家管理部门颁发的规范文件。2.案例分析对近年来广州市一些公园生态完善规划进行案例分析,主要是归纳总结以生态园林建设为导向的公园完善规划与传统城公园规划的差异,从园林规划理论和园林生态学的角度对公园生态完善规划进行研究。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园林生态学理论分析和研究和公园生态善规划案例分析,结合自己在参与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生态完善建设过程中几年来的一点经验和总结,将工作实践整理汇总成系统指导理论,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6.4、研究方法本文是一个案研究的总结,是以案例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式。从环境行为学的理论视角出发,研究天坛市民活动行为与天坛的物质空间与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互为影响关系;借用社会学某些研究方法,如文献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获取第一手的、现场的资料;借用GISSPSS等数据分析工具处理现有的数据、记录;引入Forman景观生态学模型,对于物质空间和人的行为分离研究,再在规划设计中综合。图1.1研究思路示意图6.5、研究方法1.5.1文献法1.5.1文献法 通过查阅安阳历史及园林资料,界定景观文化、历史文化等相关概念,对安阳历史文化,特别是洹水公园历史文化,纵向考察相关的园林文化理论,通过向洹水公园管理处等单位收集相关基础资料,查找国内外相关期刊、文献、书籍,借鉴一些学者专家的研究方法和经验,寻找理论上的依据。6.6、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5.1研究方法1.5.1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是指通过图书馆、网络期刊等途径对与本论文相关的书籍及文献资料进行收集,获取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书籍及文献资料,并仔细阅读研究,在吸取并总结其精华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作为本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2)实例分析法通过对公园绿地中边界空间处理较为突出的巴黎贝西公园、成都活水公园、西安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绿地进行资料整合和调查分析,从中归纳总结边界空间设计的规律及方法。(3)实践研究法在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对兴庆宫公园边界空间进行设计,将理论付出于实际,得到更加直观的研究成果。106.7、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本文重点结合实地调研与相关案例研究的结果,采取分析归纳等研究方法,力图在工作中能够把设计做的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实地调研:实地调研是认识和了解整个研究对象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尚贤河四期周边环境的实地考察,全面的了解本案 的自然、水文条件。生物的多样性。和社会因素,提供准确的场地数据和相应的影像资料,促进分析和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文献调研:通过参看国内外湿地的相关介绍和相关国家关于湿地规定作为设计依据。以期对对象有全面的认识及启发设计思路。比较研究:通过收集国内外关于研究的相关资料,结合国内外设计的相关案例。总结其设计的特征与方法,借鉴学习。同时与本案进行比较,对设计起到指导作用。归纳研究:通过前期对于湿地公园的研究,结合本案分析研究总结得出较之更适合本案的研究方法,确保设计工作的逻辑性与合理性。创新点:1.湿地恢复中对于基地本身结构的保护与利用。2.湿地恢复体验中对于人类知觉模式的研究对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研究。3.具体设计中对于场地内建筑与小品等景观设施的研究。研究内容:第一章: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第二章:本次湿地规划在充分考虑周边用地是未来太湖新城的文化教育中心的基础上,在湿地探知区重建生态栖息地,规划中特别注重对湿地中关于湿地理念的体验活动。使之串联起来形成连续性的湿地概念体验活动。第三章:综合细致分析尚贤河湿地四期现状立地条件、历史人文等风景资源以及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兼顾统筹,以尚贤河湿地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地块功能为主导,因地制宜对湿地水系、生态敏感区域、展示教育区域进行统筹规划。并且,有效将外围城市环境对 湿地生态系统的干扰尽量规避,同时又要将湿地环境营造成为城市景观可以值得借鉴利用的自然景观资源。2设计框图36.8、园区规划布局方法的研究过去对于设施布局都是依靠建设者主观的工作经验来设计布局的,但随着3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变革,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众多专家开始对规划布局进行科学的归纳分析总结,提出了多种经典的科学规划理论方法,主要有:(1)摆样法:它的主要步骤就是将要被布局规划的对象如设备,区域等以同等的比例做成样片,用这些样片代表布局的对象在平面上不断的调整摆放,从而得到理想的布局方式。这种方法直观简易,但比较适用于单一化的设施系统中。(2)系统布置设计(SLP)法:由RichardMuther经过上百个布局案例的经验下归纳得出的方法,也是目前最实用最普遍的规划方法。它的主要实施步骤就是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各功能区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邻关系,从而得到整个园区各功能区的位置分布图,再结合各功能区计算的占地面积得到平面布局方案。刘旺盛,兰培真在详细分析SLP用于企业设施布置规划中的不足后,结合现在企业的作业方式,对SLP进行了一定得改进,提出了动线型SLP法广泛应用于现代企业的布局设计[15]。琚科昌,王转运用SLP法的原理来进行企业物流设施的布局,并且提出了流程型物流设施布置的分析方法,最后运用实际案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16]。朱苍晖在详细分析物流园区外部交通对内部功能区作业的影响后,首次提 出外部控制点与内部功能区关系的结合分析,从而使改进的SLP法既能分析功能区之间物流与非物流关系,也能得到内部功能区与外部交通的关联度,从而使园区的规划更具实际性和综合性[17]。柴磊运用SLP方法来进行农产品物流园的布局,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规划方案的可行性[18]。李娟运用SLP法进行物流中心的布局规划,得到初步方案,再结合加权评价得到最优布局方案[19]。(3)计算机仿真法:这种方法一般是与其他平面布局法结合起来使用的,因为它的步骤是必须已有一套或多套布局方案以后,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该方案的实际操作情况,对结果进行分析优化,得出最终方案。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发很多用于计算机仿真的专业化的软件,例如:Automod,Arena,Flexsim,Witness等。李暄[20]研究某配送中心时,运用Flexsim软件来仿真模拟其分拣系统,并对结果分析优化改进。王文铭[21]则是用Witness软件仿真模拟了某个配送中心的整体运作经过来验证其方案的合理性。杨磊[22]在对某医药物流系统研究过程中,4则是选用的Arena系统下的仿真模型,进行分析优化获得最终方案。张占一[22]在对某个农产品批发园进行具体分析时,是用eM-Plant软件对该中心的拣选作业进行模拟分析的。吴阿敏在验证其规划的仓储系统运行是否顺畅时是用AutoMod仿真软件来模拟观察的。Arena,Witness由于开发时间较早不能进行三维模拟,而Automod的三维虚拟技术又只限于线框模型(WIREFRAME)的代表,不是实质模拟技术,很多软件都是抽象化的不能实质上模拟出实际的运行情况。但是Flexsim能进行完美的三维虚拟技术,客观准确的将实际运行情况模拟出来[24][25][26]。另外 还有国外学者J.Cagan[27]运用模拟退火法进行了规划布局;C.Papahristodoulou[28]详细研究了二元线性模型;Kyu-YeulLee[29]、FranciscoMotaFilho[30]都对遗传算法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一定改进。周鑫[31]将SLP与Flexsim仿真相结合,先对于一个车间的设施进行定性分析得到初步方案,再进行定量分析改进,获得优化后的合理布局。由上述现状分析可得,SLP方法在园区规划应用中比较普遍,说明该方法是目前比较实用、经典的,但它也有一定的不足就是过于主观性以及偏重于设施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对仿真软件的应用中,可发现Flexsim在园区规划中的应用更为普遍,而计算机仿真技术又需要与另一种平面布局方法结合使用。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将SLP与Flexsim仿真结合起来,先规划出初步布局图,再利用仿真模拟得出最优方案。6.9、城乡风貌规划的研究方法城乡风貌规划的体系方法研究有很多种,本文的研究基于城乡风貌构成的独特性,借助系统科学的原理,通过对城乡范围内各种构成要素的归纳分析,同时考虑各种外在影响因素,结合城乡规划管理体系,构筑城乡风貌的总体格局,建立结构合理、特色浓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融的规划体系。从宏观层面来讲,对于城乡总体风貌的构成,首先应从物质载体形态以及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角度,同时考虑各类物化要素的具体属性特征,将其分为生态系构成、人工系构成和复合系构成三大类。由于人工与生态概念的界定并非 绝对,所以复合系的构成作为城乡风貌中一类特殊的构成系,为城乡风貌规划研究方法提供了特殊的视角。在研究城乡风貌的总体构成后,需要进一步提炼城乡风貌的总体空间结构模式,进而推导出城乡总体的风貌定位,由此确定城乡风貌的整体景观格局。在中观层面分析,涵盖城乡景观风貌区与载体系统,特色风貌区是在城乡景观资源现状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以同类的风貌物化要素共同构建的风貌特征区,从而体现出载体系统的构成背景。每一个风貌区可能是一种或者多种风貌特征为主导,区域的划分可以根据物化构成要素的关联性,也可以根据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契合程度,总之每一类风貌特征区都是一个复合的构成体系。同时考虑风貌构成的物化要素自身属性,从自然及人文要素角度分类,另外结合风貌空间体态的具体表达方式,将整体风貌系统控制归纳为以下五大类:自然景观风貌、人文景观系统、路径风貌系统、标志标识系统、视觉空间系统。五大系统是根据不同的风貌认知角度,综合考虑物质载体系统、空间形态、视觉空间、环境艺术等诸多方面的构成要素。最后在微观层面,对风貌空间节点控制引导,风貌节点作为城乡风貌系统中最为直观的空间场所,它通过点的放大集中体现出系统的特征,同时结合城乡风貌体系中空间构成要素的主要特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和微观指引,分三个层次实现风貌的规划编制与管理。因此,风貌规划体系应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即城乡总体风貌定位、城乡景观风貌系统与分区指引、景观要素控制与重点地区建设导引,它们分别对应城乡规划建设的各个阶段。城乡风貌特色体系的具体研究方法见表 2-1。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24-表2-1城乡风貌规划技术方法层次构成内容成果宏观城乡总体风貌总体风貌构成生态系构成、人工系构成、复合系构成总体定位景观格局规划结构城乡风貌总体空间结构确定城乡风貌空间结构模式城乡风貌宏观定位确定城乡形象总体定位、概括城乡主要特征中观城乡风貌系统控制自然景观系统确定区域自然山体、河道、动植物资源等要素,提出控制导则现状特征目标结构布局分类控制导则人文景观系统确定城市开敞空间、建筑风格与色彩,城市街道景观,提出控制导则路径风貌系统确定重要线性景观,例如交通道路、生态河道等,提出设计控制导则标志标识系统确定城市各类标志物的位置、性质、特征、设计主题,提出设计控制导则视觉空间系统确定重要的视觉空间廊道、视觉区域、全景视点,提出设计控制引导。城乡风貌分区导引现状特征在总体设计结构的框架指导下,进一步丰富城乡系统控制内容,在分区目标特征、景观结构、重点控制要素等方面进行设计指引分区指引与控制特色目标相关规划整合景观控制结构系统控制要求风貌要素控制微观空间节点、构成要素控制细则重点地区建设引导城乡重要交通性、功能性节点,如城市出入口、广场、公园等风貌要素控制细则表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库6.10、景观格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1景观及景观生态学1.1.1景观1.1.1景观 景观(landscape)的含义极其丰富,它具有”风景”、”自然综合体”、”异质性镶嵌体”等多种含义。在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1]。狭义的景观即人们通常所指的宏观景观,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异质景观要素组合而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5]。而反映生物、地理、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相应地称为区域。广义景观则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1,5]。广义景观概念强调空间异质性,景观的绝对空间尺度随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的改变而变化。广义的景观概念体现了生态学系统中多尺度和等级结构的特征,有利于人们进行多学科、多途径的研究。目前,广义的景观概念正越来越广泛地为生态学家所关注和采用。6.11、林地景观格局研究方法对林地景观空间格局与异质性的定量描述是分析景观结构、功能及过程的基础。通过林地格局和异质性分析就可以把林地景观的空间特征与时间过程联系起来,从而能够较清楚的对林地景观内在规律性进行分析和描述。景观指数是指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因此,通过景观指数来描述景观格局,进而建立景观结构与过程或现象的联系,可更好地解释与理解景观功能。但许多学者在用景观指数描述景观结构,对景观过程进行生态学解释时,发现有些 景观指数的生态学意义并不明确,甚至有相互矛盾的现象。因此本文以吴起县林地景观格局为研究内容,根据景观斑块结构特点和研究思路,参考国内景观结构的多种研究实例,本着准确、全面、简洁地描述吴起县林地景观格局为原则,根据许多学者[84]研究景观指数相关性的结果,筛选出部分景观指数进行分析研究。(1)类斑面积(CA):1110000nijjCAa==∑??????(1)CA是某一斑块类型中所有斑块的面积之和,即某斑块类型的总面积(hm2);aij是斑块ij的面积,10000是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转换系数。(2)景观面积(TA):1TA=A???10000???(2)TA是景观的总面积(hm2),A是GIS输出的景观总面积(m2),TA决定了景观的范围以及研究和分析的最大尺度。(3)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PLAND):()1100nijjaPLANDPiA===∑(3)解译标志图像校正图像增强(融合)林地信息提取结果分析17PLAND是某一斑块类型(i)的总面积占整个景观面积的百分比(%)。取值范围:06.12、景观格局研究方法研究景观的结构(即组成单元的特征及其空间格局)是研究景观功能和动态的基础。对景观格局进行定量描述和分析,是揭示景观功能、结构、动态变化的基本途径。分析景观结构或空间格局一般由以下几个基本步骤组成:收集和处理景观数据(如野外考察、测量、遥感及图像处理等),然后将景观数字化,并适当选用格局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最后对分析结果加以解释和综合。-6- 目前,景观格局定量分析主要有三大类方法: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分析法、景观格局分析模型分析法以及景观模拟模型分析法[19-20]。7、相关技术7.1、”3S”技术应用的相关研究1.2.4.1“3S”技术概念“3S”技术是指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及其集成技术。”3S”技术囊括了监测、定位和空间数据管理等多个方面,其集成技术可提供时空上的强大技术手段(表1-2)。9表1-2“3S”技术简介名称简称原理平台目的主要特点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电磁测距原理、三角测量定位原理GPS卫星和精密测时测距地面快速精确定位和导航精确定位、全天候、全球性、精度高、效率高、应用广、功能多遥感RemotesensingRS利用地物对电磁波的不同响应特性从远距离来识别目标物卫星、飞机、气球、三角架等提取目标物或地物的特征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范围广、周期短、更新快、信息广、受地面限制少等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利用点、线、面要素对现实世界进行表达计算机图形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借助数字化技术,以实现对现实世界中空间对象的分析和应用的自动化、智能化空间数据管理、空间信息分析和应用1.2.4.2“3S”技术应用领域(1)土地利用管理张婧等以河北海兴县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和管理为例,阐述了利用RS技术获 取土地利用信息,利用GPS技术开展野外调查、采集变更数据和更新数据库,利用GIS技术贯穿数据库建设和管理始终。[44]刘海等分析了城郊森林公园土地利用的特点,并以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为例,借助3S技术,以1989年、1995年、1998年、2005年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分析了马鞍山森林公园土地的现状、变化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45]。李义玲等研究综合运用3S技术与相关辅助数据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目视解译遥感影像,开展新疆绿洲耕地盐渍化现状调查[46]。(2)地质灾害传统上,区域野外地质灾害调查主要是利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等工具进行等在野外完成,日后专业人员获取这些灾害点的相关原始数据需要从资料室的资料柜里进行查找并整理后进行统计分析,这种工作模式不利于数据共享与管理,也不适应”数字国土”工程的建设节奏,因此,基于3S技术建立一套集野外数字采集、成图、分析以及数据输出一体化的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字采集系统是10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曾青石等从需求分析着手,从系统构成、野外数据采集模型、实体模型、系统功能等方面对系统的构建进行探讨研究,最后结合本文的设计,利用国产的嵌入式GIS软件MAPGIS,实现了集野外数据的组织、采集背景文件的发布、采集数据收集一体化工作流程的地质灾害野外数据数字采集系统[47];孙芹芹等在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和信息编码体系支持下,对基于3S技术和三维模拟技术的城市地质灾害进行分析、评价与预测,并进一步分析类的属性、行为及相互关系,采用UML语言建立起城市地质防灾领域的概念模型,为地质防灾应急系统的开发提供快速高效的模型基础,实现对地质灾害的预警和决策知识支持[48] ;潘雅辉等在指出近年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基于3S技术的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新方法(IM3S),该方法充分应用3S技术手段,在调查工作的各个阶段综合利用虚拟GIS、遥感技术和GPS技术,以求解决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调查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彰显了科学防灾、减灾的科技力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49];肇忠主要讨论了”3S”及其集成技术在水利防洪减灾方面的应用情况,并对今后的应用发展提出了建议[50]。(3)地质调查地质工作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但如果没有地质调查信息化的建设,就很难满足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因而我们要充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应用,促进地质调查向”3S”技术的现代工作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地质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加工与分析全过程的信息化,提高矿产资源评价的研究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全国海量的地质工作成果资料进行数字化,建立国家地学数据库,实现地学信息社会共享,为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51]。何虎军等从地矿信息化工程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实现数字化地质填图的意义,结合地矿勘查、开发特点,详细介绍了CAD技术在数字化地质填图中的方法、工作流程、创新成果及应用意义,阐述了数字化地质填图建立在”3S”技术基础上的应用方法、发展趋势,并结合上述技术归纳了数字化地质填图的工作流程,讨论了数字化地质填图技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在未来的发展方向[52]。(4)林业11常规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方法存在速度慢、周期长、开支大、效益低、 成果不易保存的缺点。俞立民介绍了”3S”技术应用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具体方法,分析了”3S”技术在经费投入、耗费时间和精度提高方面的优点,指出了应该注意的具体问题[53];崔彦军等在总结RS、GIS和GPS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3S的集成与发展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多波段、多平台的RS信息以及在野外调查中所必需的GPS和多功能GIS的结合使用,在林业中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54]。(5)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卫超以黄山云谷景区为例,结合景观生态学及”3S”技术等相关知识,探讨了生态敏感度分析在风景区生态规划中的应用,并从水系和地质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景区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方法[55];龚建周等基于生态安全的数字评价图,从生态安全的等级配置和空间结构的角度,分别运用景观指数和半变异函数的方法探讨广州市生态安全的景观格局与动态特征[56];范文义等利用3S技术与外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哈尔滨市的3条环线区域和5个市级行政区绿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57];李凤陆介绍了目前3S技术在城市规划测量中的应用[58];郑丽娜等简单介绍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以及3S技术在道路选线中的应用[59]。(6)旅游汪刘艳等提出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中,运用3S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技术等信息技术来构建一个综合的生态旅游信息系统,建立一个生态和旅游和谐共荣的服务、管理机制[60];王秋玲等首先简述了数字地球平台的概念和发展,针对数字旅游建设分析了数字地球平台的特点和优势,总结出基于数字地球平台的数字旅游所具有的功能和特 点,最后结合具体的应用详细论述其过程的技术和方法,得出了利用数字地球平台来建设数字旅游系统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的结论,并指出了未来数字旅游的发展趋势[61]。7.2、国内外相关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由于油田开采的逐渐加深,采油工程发展规划,无论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规划,已经变得十分重要,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从采油工程规划的编制角度来看,河南油田已经拥有了功能较为健全的采油工程规划决策支持系统,而且也运用于”九五”油田开发规划的编制工作之中。关于油田产能建设优化评价和长期规划辅助决策理论等方面,我国一些大专院校也做了许多的研究。某厂地质大队于2008年制造出了采油工程规划编制辅助软件系统。但采油工程规划的工作量预测方法研究至今国内外还没有看到相关成果。现今,采油工程规划工作量基本上是人工整理统计、分析研究而编制制定的,由于数据资料的增多,人工统计、分析难度逐渐增大。鉴于规划工作量繁重、规划方案人员有限和人工统计分析难度大等一些问题,研究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辅助完成规划工作必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1.2.1采油工程规划研究的国内外现状采油工程规划方法的研究源于上世纪50年代,克雷洛夫开创了开发总体设计思想,首次把指标计划、地质分析和经济评价相结合,并且按产量要求设计地面建设。在1958年,Aronofsky和Lee在JPT杂志上发表了”ALinearProgrammingModelForSchedulingcrudeoil Production”这篇文章。文章以生产效益最大为目标,使用线形规划方法探讨了有限多个均质油气藏的生产问题。随后又有很多文章出现在期刊上,例如:Den等人全面系统地给出了一个最优化模型来确定多个油气田的最优化开发与生产规划,Rowan和Warren解释了如何用最优控制模型来系统地阐述油气田的开采问题。然而在1985年之前,这些文章也仅仅是初探性的,在采油工程规划决策中的应用,优化方法还未能引起充分的关注,因此在采油工程规划领域中成功的应用仍然很少。从1985年以后,随着采油工程规划的优化方法和实际需要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怎样2东北石油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科学预测产量实现最佳经济效益是管理决策者常常面临的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确立优化预测模型。美国、前苏联和中国等国的一些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石油公司都积极地运用优化技术研究各种各样的采油工程规划优化预测问题,在建模、求解和应用等方面都有了很好的研究成果。确立优化预测模型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的:(1)考虑经济效益确立优化预测模型,一般目标函数是生产成本、措施费用、投入资金量、利润和最大的产量等,比如:在《油田开发优化决策的目标规划模型》中张在旭等人综合考虑了生产成本、资金投资和措施量等因素,把措施增油费用作为目标,确立了线性规划模型;在《油田增产措施优化方法》一文中,候风华等人在措施有效期内全面考虑了各种因素,把措施增产利润最大作为目标确立了优化模型;我国石油大学葛家理教授把单位产油气量成本最小作为目标,运用直接法求解,确立了一个成组油气田开发优化配产的 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考虑把利润为最大的优化模型有两篇文章,分别是:尚明忠《产量构成非线性优化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和刘秀婷《产量优化模型的建立及应用探讨》;张在旭研究把产量作为约束条件,开采成本作为目标的规划模型的文章有《油田开发系统规划的策略》和《油田开发最优规划模型的求解》。(2)考虑油气产量与时间的关系确立优化预测模型,这类模型从20世纪80年代翁文波院士建立生命旋回理论以来,在国内发展比较成熟,在采油工程规划中应用预测效果也不错。常用的预测模型有Logistic模型和翁氏模型等,还有一些一般比较复杂,计算过程较繁杂的预测模型,比如:威布尔(Weibull)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及文献这类等模型,这些比较适合应用于勘探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或油气田动态复杂的区块。(3)考虑系统功能确立优化预测模型,详细分析采油工程规划系统的投入和产出,主要根据油气藏开发系统的特征,引入了决策变量和状态变量,确立了输入与输出关系的采油工程规划的优化预测模型。有的文献应用控制论方法确立了采油工程产量规划状态模型,而有的文献依据灰色理论的基本思路给出了措施产量的组合预测模型、多项式预测模型和GM(1,1)预测模型,确立的年度措施产量优化预测模型。还有的文献试着把灰色建模理论和灰色理论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多变量灰色模型MGM(1,n)结合起来,进而运用油气井的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确立模型,最终预测了油气井的单井产量。实现采油工程规划优化预测主要有下面五种方法:(1)概率统计运用系统观点来看,注水开发油田是一个非平稳的随机过程体系,它具有随机性、时 变性、整体性、统计规律性、互相联系性。对于油田这类资源有限体系,翁文波最早给出可采用Poisson概率分布函数来描述其产量变化,全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开始、发展、高峰到衰减;采用Logistic概率分布函数可以描述油田含水变化的全过程。刘青年率先给出了整体信息预测模型的概念,它的基本结构是以Logistic旋回和Poisson旋回公式为模型,确定模型中的参数运用了系统辨识推广的递推梯度算法,最终获得了综合含水率和油田产3第一章绪论油量预测的数学模型。(2)经验统计油田动态指标经验判断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并且结合开发经验,基于渗流力学原理的预测方法。比如:依据Muskai给出的采油指数概念进而预测油井产能的采油指数递减方法。该方法应用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保证油田动态系统是稳定的、驱替特征曲线斜率B保持不变、油水运动完全服从达西定律,利用经验判断给出预测时间段内地层压力的变化值,这样就完成了预测。实际证明,假若预测人员的判断精准、经验很足,那么在短期预测中同样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预测结果。然而仅仅从预测角度来看,运用这类方法实现预测精度是很难达到的。水驱特征曲线法主要是基于斜率B恒定的假设,来对油田动态进行预测的。实践可知,由于随机特征存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那么就使得水驱特征曲线斜率B值具有时变性,就是说明,B值的恒定是在严格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的,而实际上通常与假设的条件相差巨大,所以维持B值的恒定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做到的[2]。(3)数值摸拟Dougherty有如下评价和描述的:”截止到1997年,很多研究工作都一直运用摄动方法, 并且在平面的变化上把油藏流动系数用人工分区方法进行表示,对于贮存系数来说也是这样。所运用的求解方法跟最小二乘多元回归法相关,可以运用非线性目标函数进行反复多次调整处理。在过去这些实践中,所需要的敏感系数是由多次模拟才得到的,网格块参数每改变一个,都需要再进行一次模拟。在上面这些非线性最小二乘实施调节过程当中,总是会面临振动和其它收敛不好的情况,比如:求解的矩阵奇异。在此领域内,具有首创性的是Jacquard的成果,对贮存系数或者流动系数,他给出在网格点上逐点求值和满足合理计算条件下能够完成敏感系数逐节点计算的方法,从此就消除了参数人为分区的可能性。但是,由于牵涉到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不能把问题进行简单化,所以客观上依然是不可行的。Jacquard舍弃了参数分区同时引入系统论,对于贮存系数和流动系数都采用网格块计算敏感系数做法,利用伴随态模拟获得参数辅助计算实现。(4)系统论系统论方法已经被普遍地应用到采油工程规划设计之中。GrenVillRowan曾指出,采油工程首先是控制问题,然后才是规划问题。所以,把采油工程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过程,并且是在人为干预控制下进行的,运用黑箱理论、系统思想、灰箱理论和现代控制论来控制预测采油工程产能指标,从而能够作出合理科学的采油工程中后期开发规划设计。把采油工程过程各指标分为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阐述。其中,状态变量是说油田开采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变量,比如:产水量、产油量、地层压力等;控制变量是说开采过程中人为控制的因素变量,比如:压裂井层数、新增油井数、水井作业井层数和注水量等。齐与峰 运用现代最优控制理论确立油田动态控制模型,刘志斌等人运用灰色理论建立了最优控制模型[3]。(5)神经网络4东北石油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因为地下油藏机理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开采过程中的众多不可预知性,使得我们认识油田开采动态产生了很多的阻碍。即使有很多常规有效的动态预测方法,比如:动态辩识系统方法和水驱特征曲线法等等,但是这些方法需要有不同的前提条件,适用于不同的开采范围和阶段,所以它们各自有自己的局限性。而神经网络方法则避免了这些不足,根据油田过去的生产数据资料,分析采油过程的各因素间动态过程,进而有效地为油田作出控制和预测决策,编制出最佳的采油工程规划方案。一些文献在油田动态预测方面,运用神经网络确立了油田各变量之间的动态预测模型[4]。1.2.2采油工程数据库研究现状采油工程数据库是指《开发数据库逻辑结构及填写规定》中属于采油工程部分的数据库,它是由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颁布实施的。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分别是:采油管理、井下作业、油气集输,虽然措施井效果和增产数据是开发动态部分中的,但是也被规划为采油工程数据库的一部分。采油工程数据库是油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也是各油田采油工程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十分重要的有机构成部分,同时,它还是应用各类工程软件和实现采油工程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在我国很多油田,采油工程数据库都有比较普遍的应用,自1900年以来,对于胜利油田来说,开发数据库中采油工程部分的建设就已经部署了,而广泛的录入工作主要集中在1997年,1997年末全局数据录入量到了1.SGB,大概完成总工作量的百分之七十,历史资料已经基本录入数据库。从1998 年之后,很多公司都在积极完善相关数据文件的制定,运用多种技术方法实现数据当日录入数据库。工程数据库的初建为采油工程系统的信息技术化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对于大庆油田来说,开发数据库现在有215个数据表,包括8个方面:开采静态、开采动态、采油管理、井下作业、油气集输、油田监测、分析化验、生产管理等。采用的开发数据库标准结构统一是由原大庆石油管理局制定的,采用分布式存储的ORCALE数据库。自从1991年以来,开发数据库一直在建设,随着数据库不断深入地发展,大量的油田生产数据已经保存在开发数据库之中,开发数据库工作也由数据资料整理、分析、入库和积累,逐步进入数据库应用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采油工程系统大型的开发数据库应用产品就是采油工程生产管理分析系统。在1999年,完成了采油工程生产管理分析,从2000年之后,采油工程系统在很多油田进行推广应用,目前60多个油田采油矿已经应用。该系统拥有16个功能系统模块,根据开发数据库结构标准研制,涉及150余个字段数据,开发数据库45个数据表[5]。7.3、城乡统筹背景下农业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相关技术3.2.1规划体系的打造3.2.1规划体系的打造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是园区规划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园区规划的高速发展,造成了规划建设的盲目性和模仿性,缺乏地方独有特点和总体的统一规划,影响着区域发展优势。鉴于这种情况,在今后的农业产业园区规划 设计中首先要建立一个管理机构,负责总体规划的编制和相关工作的协调;其次要联合相关规划设计单位、科研院校专家进行项目策划、可行性分析和总体规划的概念设计;最后通过详细的现状分析,完成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37]。7.4、相关技术概念CDMA简介1.1.1TD-SCDMA简介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是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现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根据多年的研究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特色的3G通信标准,是中国百年通信史上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通信标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整个中国通信业的重大突破。TD-SCDMA的提出同时得到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该标准文件在我国无线通信标准组(CWTS)最终修改完成后,经原邮电部批准,于1998年6月代表我国提交到ITU(国际电信联盟)和相关国际标准组织。TD-SCDMA系统全面满足IMT-2000的基本要求。采用不需配对频率的TDD(时分双工)工作方式,以及FDMA/TDMA/CDMA相结合的多址接入方式,同时使用1.28Mcps的低码片速率,扩频带宽为1.6MHz。TD-SCDMA系统还采用了智能天线、联合检测、同步CDMA、接力切换及自适应功率控制等诸多关键技术,与其它3G系统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频谱灵活性和支持蜂窝网的能力TD-SCDMA采用TDD方式,仅需要1.6MHz(单载波)的最小带宽。因此频率安排灵活,不需要成对的频率,可以使用任何零碎的频段,能较好地解决当 前频率资源紧张的矛盾;若带宽为5MHz则支持3个载波,在一个地区可组成蜂窝网,支持移动业务。(2)高频谱利用率TD-SCDMA频谱利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系统容量大,适用于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传输对称与非对称业务。尤其适合于移动Internet业务(它将是第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TD-SCDMA关键技术在规划工具中的实现-3-三代移动通信的主要业务);(3)适用于多种使用环境TD-CDMA系统全面满足ITU的要求,适用于多种环境。(4)设备成本低TD-CDMA系统设备成本低,系统性能价格比高。具有我国自主的知识产权,在网络规划、系统设计、工程建设以及为国内运营商提供长期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带来方便,可大大节省系统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由上述可见基于TDD模式的TD-SCDMA虽然起步较晚,但它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的灵活性方面以及在许多方面非常符合移动通信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些优势,使它在3G之争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TD-SCDMA标准公开之后,在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2000年5月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正式接纳TD-SCDMA为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从而使TD-SCDMA与欧洲、日本提出的WCDMA、美国提出的cdma2000并列为三大主流标准之一。这是百年来中国电信史上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移动通信技术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3]7.5、课题相关技术背景 这里提出的”景观设计的文化传承”,引入宝安区深圳市西部的沿海地区的核心城市的生动描绘,具有重要地理优势。同时,区内有山有湖,还有海,自1然条件丰富,对景观设计的文化传承有着良好的开端和指示作用。并且宝安区正属于经济贸易和物流的中心,通过广域干线道路,与邻近的南山区商业文化中心,华侨城欢光娱乐中心,以及东部的福田区市中心和罗湖区市连成一片,形成市政府规划中的带状城市结构,并其构成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后,预计将有更多的居民和劳务人员来到这里,不仅如此,世界各国的人们将造访此地,预计这里将会成为世界注目地区。为此,在进行宝安区中心区的具体开发作业,不仅考虑到各种设施的功能能性和方便性,而且从美观、品味、及活力等所谓城市设计的角度,要创造让人引以为豪的城市景观,同时形成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宝安区的地位相称的、并能够引起访客的共鸣的景观,更好的把握景观的文化传承。7.6、数字技术、电影数字化、数字电影等相关概念的阐述一般来说,数字技术(DigitalTechnology)指的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和专用设备将图像、声音、文字等事物的所有关键属性提取出来,转化成电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并对其进行存储、处理和重现的技术①。由于在运算、加工、存储、传送、还原等环节中需要借助于计算机来对信息进行编码、压缩和解码,因此也称之为数码技术或计算机技术等。数字技术依赖于计算机的出现,并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正如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所说:”数 字革命将改变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教授在《数字化生存》一书的前言中也开宗明义地写道:”计算不再只和计算?①梁国伟著.跨越时空的影像交流——数字电影的媒介形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P98②[美]安妮?利尔编著.网络的未来[M].岳云霞,徐莺燕,钱家红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前言5。????????????????????????????????????????????????????????????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①。他认为一个以”比特”为思考基础的新格局正悄然来临,它将使学校变得像博物馆甚至游乐园;使远在千里之外的影像瞬间呈现于眼前;使地球在人们的感觉中如针尖般渺小。数字技术将使我们摆脱鼠标、键盘和显示器的束缚,在远距离时空中仍可以及时的自由交谈、互相触摸甚至穿戴所见的影像当依赖于画面和声音的电影艺术遇到数字技术之时,影片的创作形式和制作流程也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艺术家们从胶片与摄影机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用数字技术重新描绘和展示这个世界。电影数字化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以摄影机为工具,用胶片为载体所摄录的影像以数字信号的方式采集到计算机中存储,并进行后期的编辑、加工、合成等处理,制作出电影成品后再以胶片的形式输出放映或直接使用数字放映机放映的电影制作方式。对传统胶片电影来讲,电影制作环节的数字化,它就是胶片电影过渡到完整意义上的数字电影的中间产物,是当下银幕影像上看到最多的电影形式,即采用了一些数字特技制作出来的胶片电影形式。 目前电影制作主要停留在数字化上,电影传输的方式并没有改变。在前期拍摄中,仍旧采用饱和度和对比度极佳的胶片摄影机摄制,后期剪辑时才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所摄影像数字化,是真实景物影像与数字影像合成制作需求的必然产物,是对电影艺术不彻底的数字化。有文章这样诠释,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的,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②。完整意义上的数字电影的概念,是指电影制作包括前期脚本预演、中期影像拍摄、后期影片剪辑、图像合成和渲染输出等诸多环节,以及电影发行放映包括信号压缩、加密、刻录、传输、接收、放映、存储等整个流程均用数字格式统一,实现全数字化的电影。简言之,数字电影就是无胶片电影,它将代表着电影发展的未来。而用来制作数字电影所使用的技术就称之为数字电影技术。从数字技术到数字电影技术,从电影的数字化到数字电影,可看出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它是伴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①[美]尼葛洛庞蒂著.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南:海南出版社,1996.P14②张文俊等编著.数字媒体技术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P2856????????????????????????????????????????????????????????????而逐渐广为使用的,它将成为未来电影中占主导地位的创作因素。 8、应用8.1、LRE方法在公园细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5.6.1风景园林规划法在公园细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公园建筑的风格、景观造型与布局要体现园林美学的特征,运用艺术造型来表现体形与线条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风景园林规划法在公园细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园林建筑设计方面。秀峰公园内的建筑是人工构筑于自然景观之上的艺术品,它反映了深刻的文化意蕴,是自然的升华,在艺术语汇上兼容古典园林的符号,并结合益阳市乡土建筑的元素,充分体现园林建筑在景区中的画龙点睛作用,同时结合地形,巧于因借,充分体现园林建筑在点景方面的魅力。建筑外观轻盈得体,建筑造型与环境景观融合,色彩淡雅,尺度宜人,外观上以四坡屋顶为主,屋檐带小起翘,屋瓦以青瓦为主;园林建筑小品多半体现生态特色的塑竹、塑木等为建筑装饰材料,与环境景观相融洽,在开放空间部分,建筑材料适当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如轻钢构架、阳光板、张拉膜等,体现现代化气息。主要建筑包括生态观荷区、儿童游戏服务建筑、静乐茶室及花卉馆:生态观荷区的综合服务建筑用于餐饮,综合服务,管理,做花鸟集市交易市场等,建筑布局形散神不散,充分利用连廊,构筑开敞与半开敞的空间,与环境相融合,体现园林建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特征;儿童游戏服务建筑位于西大门广场以北,内设置电子游戏房,小型儿童游乐器械室,同时在户外设置系列游乐器械;静乐茶室位于山水竹文化区内,茶室以为老年人服务为主,同时对垂钓区提供服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益阳市秀峰公园为例花卉馆位于山水竹文化区,花卉馆用于成列各种适宜室内栽植的名贵花卉, 同时按照观花、观叶、盆景、插花艺术欣赏等不同类别设置展室。花卉馆尽量体现生态特色,外观上可采用玻璃温室的形式,气质上与竹林的清雅特征相呼应。景观建筑主要包括藕香阁、听泉廊及远香阁:藕香阁位于生态观荷区,六面亭,屋面双层,体量通透轻盈,屋瓦用塑木为材料;听泉廊位于生态观荷区,以轻钢为材料,以阳光板为屋面;远香阁建筑形式与藕香阁相似,功能以游憩、娱乐为主。5.6.2游憩规划法在公园细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园路、园桥将游人的游览线路与公园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园路的宽度、园桥的尺度大小等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满足游人的需求,游憩规划法在公园细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园路设计、园桥设计与广场设计等方面。5.6.2.1园路设计园路除主要干道采用沥青铺设外,次级园路设计均采用景观花岗岩及大理石材,园路宽度符合人的尺度,材料结合本地产鹅卵石进行艺术拼花造型设计,丰富园路景观。5.6.2.2园桥设计秀峰公园是以水体为主的公园,岛,诸之间以桥相连接,在桥的设计形式上本着多样化与以人为本的原则,原有的桥除观赏价值比较高的单拱桥保留外,其余的园桥在比例,尺度上有失妥当,同时不符合新的游客量的需求,予以拆除,在桥的造型设计上可用单拱桥,斜拉桥,平桥,塑木桥,塑竹桥等多种手段,将环境空间表现得丰富多变。5.6.2.3广场铺装设计广场铺装尽量采用当地的花岗岩和大理石,采用对比、排列等手段将广场铺地空间表现得简洁大气而不失端庄稳重,与周边生态环境景观相协调。5.6.2.4道路景观规划利用公园现有的道路,考虑游人的需要,将道路设置与景点系列结合在一起,并形成环状,体现人本主义精神。道路系统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游路为sm的主干道,是公园的主游路及园内消防车、运输通行之路,为一块板模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益阳市秀峰公园为例二级游路为3m的通车道路,是公园内主要的游览道,它串通各个景点,为一块板模式,三级游路为1.0一1.5m的步行小道,是连接功能区域内部的游览道路,由卵石、水泥等其它材料铺砌而成。道路系统成网成环,主次分明,指示系统明确,方便游客游玩,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5.6.3生态规划法在公园细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植物景观是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规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园景观的好坏。融入乡土化的景观规划,体现野趣的韵味,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怀。运用当地传统文化给予的启示,凸显地方性景观特色,在植物景观的配置上,尽量采用当地乡土植物,保持原有景观空间的完整性,减少人类的痕迹,生态规划法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公园植物景观规划方面。城市公园是城市园林中的精华,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风景优美的城市,不仅要有优美的自然地貌和良好的建筑群体,植物景观的好坏对城市面貌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城市景观效果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公园主要由丰富的植物、变化的地形、宜人的水景、明丽的建筑、流畅的道路等景观元素构成,在其中惟有公园植物有生命、能生长,通过季相、色相的变化、优美的姿态,营造出多姿多彩的城市公园景观。城市公园强调植物的合理配置及生物的多样性,在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构图中,对于这种景观的季节变化,并不是听任自然,不经安排的。把植物景观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根据城 市公共空间多种功能的综合要求与艺术节奏结合起来,做出多样统一的安排,就能形成丰富多彩的季相构图。许多植物,从开花到结果,从展叶到落叶,像交响乐一样,时刻变化着,从色彩,光泽和体形,都像音乐一样流动着,目的是使公园景观空间表现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做到”远近高低各不同”,“浓妆淡抹总相宜”。在季相构图上,要做到有序曲,有高潮,有结尾,每一处植物景观,每一种植物类型,在季相布局上,应该各有特色,应该各有不同的高潮。有的植物景观,可以春花为高潮,有的植物景观,可以秋实为高潮。在植物造景上将乔木、灌木、草坪及地被植物相结合,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组成有层次、有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从而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以植物群落为基本的绿化单元,这样不但丰富了公园的绿化景色,增添了自然美感,增加了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益阳市秀峰公园为例面积的绿量,有效地提高了公园的生态效益,更为有益地改善了环境。秀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应在充分调查了解当地植被类型及自然植物群落的基础上,以乡土树种为主,保持适当的常绿林与落叶林,乔木与灌木的搭配比例,并注意高低层次及其色相、季相的变化。在树种较差的地段,应依据植物种群交替的自然规律,充分发挥植物的自然特性,以形、色、香为造景素材,采取以孤植、列植、丛植、群植等为配置的手法,从平面和空间上组成丰富多彩的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公园内植物景观的配置上还应与山水、建筑、园路等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协调,并服从于功能的要求,组织主题与景观特色。如水上活动区植物造景应以 水生植物为主,堤岸旁栽植杨树、柳树,湖水中多植荷花、浮萍,两者构成丰富的湖边植物景观。休闲观赏区以植物的自然群落为主,多栽植以高达乔木,下层配置低矮的灌木及花丛,地面则多以耐荫的地被植物予以覆盖,做到层次分明,色彩丰富。老年活动区等游人较为集中的地段,植物配植以稀疏草坪为主,并形成较为开敞的空间景观效果。公园植物景观要突出四季变化,创造四时的植物景观,即春赏桃花、牡丹,夏赏荷花、紫薇,秋赏金桂、红枫,东赏翠竹、红梅,使秀峰公园植物造景达到“春花烂漫多采,夏荫浓郁葱郁,秋色绚丽飘香,东景树木峥嵘”的特点。具体园林植物景观规划包括:在西大门入口区种植各种造型优美的观赏植物如广玉兰、悬铃木、樟树、枫香等,在莲塘景观区种植以荷花,睡莲为主的水上观赏植物,在杉林揽秀景区的水岸及浅水中种植水杉、池杉、落羽杉等裸子植物,在秋叶景观区片植或孤植银杏、悬铃木、枫香、红枫、紫薇、红花继木等秋天观叶植物,在柳岸临风景区在湖堤边列植或自由种植垂柳,间植春花类植物;在翠堤揽秀景区一围山渠与秀峰湖连接地段,在斜堤上的护坡种植池内种植草花及整形灌木;在群岛芳诸景区种植桃树、李树、杏树、梅树等春花类植物,营造春花烂漫的世外桃源,在野趣小境群岛芳诸环绕的小水面,种植野趣色彩浓郁的植物,如水草、菱角、浮萍等,营造湿地生态景观,在景观竹林区,充分利用益阳发达的竹文化基础,种植各种不同种类的竹子,如:紫竹、凤尾竹、罗汉竹、肚佛、慈竹等;在浪漫花野景区与城市次干道的连接处种植多种花卉;在西大门入口广场以北,不同的标高地段筑缓坡,种植以市花月季,杜鹃为主的各种时花,形成“百花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益阳市秀峰公园为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益阳市秀峰公园为例6结论与展望6.1结论城市公园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也是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它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与游憩的场所,也为市民文化的开展提供了交流与活动的场所,通过优化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可以提高城市公园的生态价值、文化娱乐价值、美学等价值,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理论结合实际,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研究动态及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相关理论进行研究、提炼,在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益阳市秀峰公园景观规划实例论证,取得以下主要成果:(l)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应从相关理论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对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进行分析与研究。将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人本主义等理论相结合综合运用于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当中。{2)在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学、游憩学、城市规划学等理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一LRE规划法,提出LRE规划法在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步骤。(3)将LRE规划法运用于秀峰公园景观规划,并贯穿于规划的全过程,体现城市公园景观的园林学、生态美及人本主义理念。(4)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综合,需要有规划、建筑、园林、生态等各专业人士的协同合作,使其积极参与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当中,探索和总结出更多适合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宝贵经验与理论。6.2展望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理论一、方法和实践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我国城市公园景 观规划起步较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太成熟。城市公园景观规划涉及的内容广,融合风景园林学、游憩学、生态学等理论,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的工程。是科学与艺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因此景观规划师应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在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吸取国内外的理论和经验,扩展知识面与社会阅历,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实践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益阳市秀峰公园为例[1]WilliamThompsonandKimSorvig.SustainableLandscapeConstruction[M].Washington,USADC,2000,9:29-60.[2]Water,B.,Arkin,L..,andCrenshaw,R.(Eds.),SustainableCities:ConceptsandstrategiesforEco-cityDevelopment[M].LosAngeles:Eco-HomeMedia,1992.[3]PaulKnoxandPeterOzolins.DesignProfessionalsandtheBuiltEnviroment[J].WestSussex,2000:118.[4]许浩.对日本城市公园绿地历史发展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2(3):57-59.[5]DanaH.Taplin.art,nature,andpeoplelandscapevaluesofurbanpark[D].AdegreeofdoctorofcityUniversityofNewYork,2002.[6]张庆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大自然探索,1997,16(4):98-101.[7]张庆费.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3):36-38.[8]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4(11):1-9.[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CJJ/T85—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CJJ/T91—200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1]吴人韦.城市绿地的分类[J].中国园林,1999,(6):60-61.[12]徐波等.关于公共绿地和公园的讨论[J].中国园林,2001(2):6-8.[13]徐波等.城市绿地分类标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6-21.[14]贾建中,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58.[15]孟刚,李岚,李瑞冬,等.城市公园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7-14.[16]封云,林磊.公园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2.[17]Craznz.G.Thepoliticsofparkdesign:AhistoryofurbanparksinAmerica.Cambridge[M].Mass:MITPress,1982.[18]Hayward,J.Urbanparks:Research,Planning,andsocialchange.InAltman.PublicplacesandSpace[M].NewYork:plenum,1990.[19]景观中国制作.景观设计大师纪念专题.www.landscapecn.com,2003.[20]Beveridge,C.andRocheleau,FredercikLawOlmsted:DesigningtheAmerican??landscape[M].NewYork:Rizzoli,1995.[21]JoanneConnell,Thepurestofhumanpleasures:thecharacteristicsandmotivationsofgardenvisitorsinGreatBritain[J].TourismManagement,2004:230.[22]Graff,M.M.CentralPark,prospectpark:Anewperspective[M].NewYork:GreenseadFoundation,1982.[23]DepartmentoftheInteriorNationalParkService.TheNationalparksystem.www.factmonster.com,2003.[24]TerenceYoung,Socialreformthroughparks:theAmericanCivicAssociation’sprogramforabetterAmerica[J].JournalofHistoricalGeography,1996:460-472. [25]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等合编.城市园林规划[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83.[26]李德英.公园里的社会冲突-以近代成都城市公园为例[J].史林,2003(1).[27]TomTurner.OpenSpaceplanninginLondon:fromstandardsper1000togreenstrategy[J].TPR,1992,63(4):365-386.[28]Krier,Leon.TheReconstructionoftheEuropeanCity[M].RIBATransactions,1982.[29]张庆费.伦敦的城市绿化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建设科技,2000,(3):31-32.[30]陆伟芳.城市公共空间与大众健康-19世纪英国城市公园发展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2003(4):81-83.[31]JamesWalwin.EnglishUrbanlife1776-1851[M].London:Hutchinson,1984.[32]MarkGirouard.TheEnglishTown[M].London:YaleUniversityPress,1990.[33]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4]朱建宁.探索未来的城市公园-拉.维莱特公园[J].中国园林,1999,15(2):74-76.[35]朱建宁,丁珂.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J].中国园林,2004,(3):13-19.[36]朱建宁.法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先驱雅克.西蒙[J].中国园林,2002,18(2):44-48.[37]朱建宁,李学伟.法国当今风景园林设计旗手吉尔.克莱芒及其作品[J].中国园林,2003,19(8):6-10.[38]王庆,张晋.拓宽园林理论,促进环境建设-美加城市园林绿化考察心得[J].当代建设,2001,(6):42-43.[39]龙传楷.美国加拿大城市园林掠影[J].中国花卉园艺,2003(3):26-28.[40]黄庆喜.美国城市园林绿地管窥[J].中国园林,1992,8(3):57-61.[41]肖国清.美国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建议[J].城市规划,1991,(5):36-40.[42]DepartmentofthePark.Parks,RecreationandOpenSpace.www.uli.org,2001.[43]TomFox.UrbanOpenSpace-An InvestmentThatPays[M].NewYork:TheNeighborhoodOpenSpaceCoalition,1990.[44]BrookeWatrick.lookingforHometownAmerica[J].UrbanLand,1997,(2).[45]李嘉乐等.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1999(1):40-42.[46]刘滨谊等.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6):77-79.[47]俞孔坚,刘东云.美国的景观设计专业[J].国外城市规划,1999(2):10-12.[48]姜允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49]E.H.Zube.GreenwaysandUSNationalParkSystem[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17-26.[50]林森.德国城市绿化剪影[J].甘肃林业,2002,(2):25-26.[51]唐军.从功能理性到公众参与—西方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社会脚印[J].新建筑,2001,17(4):101-104.[52]凯文.林奇等著,黄富厢(译)总体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53]丽萍.日本的城市园林绿化[J].绿化与生活,1997,(3):35-36.[54]章俊华.自然风景的再现:日本景观建筑师三谷澈及其作品[J].中国园林,2003,(4):10-13.[55]章俊华.大地回忆:日本景观设计师长谷川浩已的设计作品[J].中国园林,2003,(2):8-10.[56]宋泽绿.具有东方特色的日本园林绿化[J].云南林业,2000,21(1):26.[57]麦克哈格L.L.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2.[58]金俊.理想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4-5.t59](美)约翰西蒙.景观设计学:场地设计[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0.320-321.[60]路易斯.卡布拉尔,露西尔迪布罗卡等.贝雅城市公园,贝雅,葡萄牙[J].世界建筑,2006,(01):87-89. [61]张婷,阿尔巴库尔城市公园,塞图巴尔,葡萄牙[J].世界建筑,2006,(01):90-92.[62]朱建宁.法国风景园林大师米歇尔高哈汝及其苏塞公园[J].中国园林,2000,(06):58-61.[63]刘晓明,王朝忠.美国风景园林大师彼得沃克及其极简主义园林[J].中国园林,2000,(4):59-61.[64]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65]李敏.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的与时俱进[J].中国园林,2002(5):17-20.[66]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7]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7.[68]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9]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12-119.[70]K.Fieldhouse,Parksandgreenspaces:unlockingafreshvision[J].MunicipalEngineer,2002:213-216.[71]Gallagher,J.Patternsofgardenvisits.Somepreliminaryfindingsofagardenvisitingproject[J].WyeCollege,UniversityofLondon,1981:64-71.[72]WilliamD.Soleckiav,JoanMf.Welchb.Urbanparks:greenspacesorgreenwall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93-106.[73]JoanneConnell,Thepurestofhumanpleasures:thecharacteristicsandmotivationsofgardenvisitorsinGreatBritain[J].TourismManagement,2004:233.[74]Lewis,C.A.Healingintheurbanenvironment:Apersonplantviewpoint[J].JournaloftheAmericanInstituteofPlanners,1979:330-338.[75]勒.勃.卢恩茨.绿化建设[M].朱均珍译.前苏联.1965. [76]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81.[77]日本建筑学会.建筑与城市空间绿化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8]BrookeWarrick,etal.lookingforHometownAmerica[J].Urbanland,1997(2):27-29.[79]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318.[80]AnnaChiesura,Theroleofurbanparksforthesustainablecity[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4:129-138.[81]宋永昌,由文辉,王祥荣.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2]刘浩,蒋文蓓.江南水乡中的水空间[J].同济大学学报,1999,(1):18-24.[83]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0.36-41.[84]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3.[85]FarinaA.PrinciplesandMethodsinLandscapeEcology[M].Landon:Chapman&Hall,1998.[86]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5-17.[87]FormanRTTandGodronM.[J].LandscapeEcology,1986.[88]傅伯杰,陈利顶.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J].地理学报,51(5):454-461.[89]刘滨谊.走进当代景观建筑学[J].时代建筑,997,(3):10-11.[90]刘玉杰.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诠释—由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谈起[J].中国园林,2002(1):19-22.[91](英)G卡伦.城市景观艺术[M].刘杰,周湘津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56-60.[92]东孝光.都市景观整治[J].城市规划,1999,23(10):59-60.[93]俞孔坚.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园林,1998(1):17-21.[94]肖笃宁,李秀珍.国外城市景观生态学发展的新方向[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8(3):29-32. [95]肖笃宁.论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框架,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10.[96]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97]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3).27-31.[98]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99]吴家骅著,叶南译.(景观美学比较研究)景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00]李瑜青等.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特征与基础[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24[101]明庆忠,李庆雷.旅游规划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65.[102]陈爽,张皓.国外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绿色思考[J].规划师,2003,(4):71-74.[103]朱庆华.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J].林业调查规划,2002,27(2):93-97.[104]E.Howard.GardenCitiesofTomorrow[M].London:Faber,1946.[105]Rooijen,M.V.Gardencityversusgreentown:thecaseofAmsterdam1920-1935[J].PlanningPerspectives,1990(5):285-293.[106]吴良镛.芒福德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J].城市规划,1996,(1):35-41,48..[107]顾孟潮.论钱学森建筑科学五大理论[J].建筑创作,2003:51.[108]钱学森.社会主义中国应建山水城市[J].建筑学报,1993(6).[109]陈易.当代发达国家可持续社区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社区,2001,2:26-27.[110]吴承照.现代城市游憩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9.[111]周曦,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7.[112]俞孔坚.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4-6. [113]俞孔坚,庞伟.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2,(8):47.[114]陈六汀.艺术之水—水环境艺术文化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115]日本土木学会.滨水景观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益阳市秀峰公园为例8.2、LRE方法在公园景观规划中应用的具体步骤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建筑景观规划、植物景观规划、道路景观规划、水体景观规划等。如何把LRE规划方法更好地应用于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值得我们探索与研究。LRE规划方法在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应用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与决策阶段,本阶段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游憩学等相关理论,对公园规划项目的背景及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公园景观规划的可行性与实施的可操作性;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益阳市秀峰公园为例(2)项目初期阶段,本阶段运用常规的规划方法,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与城市公园相关的规范,确定公园景观规划的目标、原则与理念;(3)总体规划阶段,本阶段主要综合运用风景园林规划法、游憩规划法与生态规划法,依据公园的目标、理念进行功能分区规划,其主要包括休闲观赏区、娱乐活动区、老年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与体育活动区。休闲观赏区以观赏、游览参观为主,在区内主要进行安静的活动,风景园林规划法在公园景观规划中主要体现在园林美学的应用与景观构图等方面,因此在休闲观赏区主要采用风景 园林规划法;娱乐活动区、老年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体育活动区是各年龄阶段的游人开展游憩、活动、交流、运动的场所,场所中的建筑、小品、植物等都应从游人的生理与心理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游人的需求与使用,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与人文关怀,游憩规划法作为一种规划理念贯穿于公园景观规划的全过程,该方法从游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人为中心,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凸显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地方特色,积极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憩,在娱乐活动区、老年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体育活动区主要采用游憩规划法;(4)详细规划阶段,本阶段综合运用风景园林规划法、游憩规划法与生态规划法,在公园细部景观规划中,公园建筑的风格、景观造型与布局体现园林美学的特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风景园林规划法在公园细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建筑景观的设计方面;园路、园桥将游人的游览线路与公园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园路的宽度、园桥的尺度大小等都要满足游人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游憩规划法在公园细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园路设计、园桥设计等方面;生态规划法是公园景观规划的重要方法之一,公园景观规划应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保持原有景观空间的完整性,使其对景观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体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合作与友爱关系,在地形的利用与改造、植物景观规划主要采用生态规划法,植物配置上尽量采用乡土植物,保持原有景观空间的完整性,减少人类的痕迹,凸显场所的景观特性;(5)风景园林规划法、游憩规划法与生态规划法相辅相成,综合运用于公园景观规划当中并贯穿景观规划的全过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益阳市秀峰公园为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益阳市秀峰公园为例5益阳市秀峰公园景观规划实践5.1基地城市背景分析与公园现状分析5.1.1基地城市背景分析5.1.1.1历史沿革益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秦置县至今己有2200多年历史。清末,城区人口逐渐增多,市场日趋繁荣。民国时期,兴建长常公路,益阳开始成为湘中北地区重镇,对外商贸相当发达。1950年3月,益阳县城关镇升为县级,1950年9月设立县级益阳市。1951年4月成立湖南省益阳专员公署,驻地在益阳市。此后,1994年3月地市合并。现辖一市三区三县(沉江市、资阳区、赫山区、大通湖区、桃江县、安化县、南县)。5.1.1.2地理位置益阳市位于湘中偏北,资水下游,洞庭湖之滨(图5.1)。地理位置位于北纬27058’38”一29031’42”,东经110043’02”一112055‘48’‘之间,东与长沙市和岳阳市毗邻,南与湘潭市、娄底市交界,西与怀化市相连,北与常德市接壤,是一座山水秀丽、历史悠久的古城,具有真山真水的山水城市特征。境内有319与207两条国道穿越,铁路有石长铁路与洛湛铁路,长常高速公路也已建成通车,陆路交通十分便捷。水运也很发达,益阳港作为湖南省的五大港口之一,可通过洞庭湖水系直达长江中下游。由于地理位置比较优越,水陆交通两便,益阳市已成为富有潜力的湘中北地区及环洞庭湖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5.1.1.3自然条件图5.1益阳区位图fig.5.lLoeationofyiyang益阳地处亚热带,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大陆性特色明显的东亚季风湿润气候区。盛行风向冬季为西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平均风速为2.7米/秒。年平均气温16.9℃,最高气温43.6℃ ,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益阳市秀峰公园为例低气温一15.5℃。年日照14一16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414.6mm,历年最大积雪厚度为24厘米,年平均降雪日为9天,平均水位28.03米,最高水位37.36米(黄海高程,96年洪峰高位),最低水位24.71米(1992年12月19日),最大流量153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90.5立方米/秒,河流平均坡降0.3%。地震烈度为里氏6级。5.1.1.4经济腹地至2004年底,益阳市域总人口458.55万人,其中益阳市区人口41万人,城区面积40.3平方公里。市区腹地包括资阳区、赫山区。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873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国民经济呈快速增长的势头。5.1.2公园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公园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热点与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的公园景观环境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与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已成为每一个城市居民的理想与追求。益阳市自秦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市区内景点繁多,人文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具有独特的风景资源与山水丘陵地貌特征。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城市建设的纵深开展,益阳市城市绿化工作已日渐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绿化面积总量严重不足,发展不平衡,空间布局不合理,城市旧城区绿化太少,绿化景观环境质量较差。各类建设工程的绿化配套建设无法落实,违反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随意侵占绿地的现象时有发生,绿化资金奇缺,养护管理资金严重不足。城市绿化法制建设不健全,管理工作薄弱。由于种种原因,益阳市的城市公园景观建设不尽人意,城市公园景观空间严重不足。寻求一片绿色休憩空 间已成为每一个益阳市民的追求与梦想。因此,益阳市人民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对秀峰公园进行景观规划,以此提高城市品位,打造一片全新的城市绿色游憩空间。秀峰公园位于益阳市城区中心繁华地段,东邻康复北路,西靠金山北路,南与市人大楼接壤,北接桃花仑路,交通位置优越,公园西与会龙山呼吁,北闻资江水声,总用地面积22.18hm2,其中水域面积约为llh澎,公园内水体部分被东北面的三个小岛和路分割成四个水面,秀峰公园东部有一条围山渠,渠水向北流入资江。整个公园地势东高西低,植被、水体保护较好,环湖遍植垂柳,有部分以水上项目为主的游乐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一一以益阳市秀峰公园为例5.2公园性质及定位依据《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益阳市城市性质为:湘中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洞庭湖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之一,是长沙、株洲、湘潭的城市后花园。逐步发展建设成为湖南省核心经济区中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现代化的山水城市。结合益阳的自然条件,规划将益阳建设成具有山水城市特色的现代新城。经过分析研究得出秀峰公园的性质定位:以水竹林园为主,突出现代园林建筑特色,突出山水风光与自然特色,基础完备,设施齐全的全市性的集游憩、运动、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5.3规划依据与目标5.3.1规划依据本规划应与有关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水利发展规划等相协调。规划的主要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益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益阳市城区排水规划》等。七,内_七一、,.5.3.2规划目标 本规划立足于秀峰公园的自然条件,从景观、休闲活动、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特色等各方面充分考虑,塑造一个面向21世纪的为市民共享、”山水一体、山水相间、真山真水城中园”现代化城市环境。5.4规划原则与理念5.4.1规划原则以人为本、回归自然,传承历史文脉,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规划原则,力求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逐步完善,营造舒适、优雅、别致的公园景观,体现时代特点与当地场所特征,充分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与蕴含的深厚文化,建成为市民共享、突出山水风光与自然特色的全市性的集游憩、运动、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5.4.1.1以人为本原则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的活动与休憩的场所,城市居民是城市公园主要的服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益阳市秀峰公园为例对象。满足城市公园使用者,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不同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公园景观规划中应充分了解居民生活习性,在尊重和满足公众意愿和要求的基础上,有效改善游憩环境,任何公园景观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与归宿点,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营造优美的公园景观环境。公园景观应从游客的行为习惯和心理要求出发,满足使用者交往、游憩、运动、娱乐等多种要求。细致周到的人性化设计,不仅使人们感到亲切与舒适,而且潜移默化地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4.1.2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自然环境、维护自然过程是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前提。在进行公园景观规划中,对区域的自然环境进行详细的考察,并给予高度重视和尊重。一个区 域的自然环境是本地特色的最基本的体现。自然生态成为维系场所生命功能最基本和最有活力的基础。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体现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公园景观规划应充分尊重自然,景观规划中不仅要考虑创造景观,同时也要重视保持生态平衡方面的问题。从生态学来说作为独立生态系统的城市公园景观也是一种变化活动的系统,因此如何让公园景观能自我的延续与持续的发展是城市公园景观研究的一个较大问题:一:,做到益阳市城市中心的一个”绿肺”,在满足游憩、运动、娱乐、休闲、观赏、教育等各种功能之外,规划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保留原有山体与大量的水面。:41.3对历史、人文继承,对乡土元素充分利用原则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应植根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规划问题,规划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益阳市拥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公园景观规划中应尊重传统文化与乡土气息,应植根于所在的场所特征。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物质资料和精神寄托,包括水、食物、能源、药物等,其生活空间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意的,他们关于环境景观的认识和理解是公园景观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一个适宜于大众的公园景观规划,应考虑当地人或是传统文化给予的启示。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应适应当地的自然过程,不同时代的人对其需求不尽相同,现代人的需求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的人需要不尽相同,因此,公园景观规划不能仅仅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公园景观规划应以当地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这些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益阳市秀峰公园为例自然过程包括当地的阳光、地形、水、土壤、风、植被及能量等,将这些因素结合到公园景观规划中,维护场所的健康运行。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景观规划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树种不但最适宜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低,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与利用地方性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规划师的伦理要求。因此,在景观规划中,尽量使用乡土元素。所以,对乡土元素充分利用原则也是一种适应性原理,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的景观规划必须适合其原有状态,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带来的最小的负作用。5.4.1.4追求个性与特色的规划原则公园特色危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展示出公园独特的景观风貌,才能鲜明地把本地区与其他地区区别开来,如果规划理念人云亦云,缺乏特色,就根本起不到规划理念应起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其文化特色所反映的精神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设有个性与特色的城市公园,必须立足于地方性,尊重自然、尊重历史、突出特点,公园景观规划要适应自然生态的特征,考虑阳光、风雨雪霜的影响,冬夏温差的变化,其规划的绿地、花草树木应与当她的生态条件与景观特点相符合。公园景观规划要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使当地的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得到充分的发挥。历史文化是城市公园特色的根,唯有地方的、民族的、传统的特色魅力的公园,才是世界的。此外,城市公园要因地制宜,根据公园的不同的主题与功能要求,结合当地的经济条件,确定合适的规模与尺度,要充分利用场地自身的特征,使人工因素与自然因素有 机结合在一起,公园的设施、铺装尽可能就地取材,对采用地方材料,减少资金的投入。公园场所感的创造在于人们对公园景观环境的体验与感知。现代场所理论强调空间环境与人的互动性,在公园景观规划中外部形态应唤起人们潜在的渴望,映射出景观主题一的精神。力求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公园景观环境,把乡土元素运用于景观规划中,体现独特的地方特色化与文化气息,构建公园景观特征,营造个性化的场所,提供使用者休憩娱乐、交流活动的健康环境。5.4.1.5可操作性、可实施性、经济性原则尊更公园景观规划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以人为本原则、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重历史、人文的继‘承原则、追求个性与特色原则等以上四种原则的综合运用,为重要的是,景观规划应具有可操作性,施行性强,就好比一个项目的规划建设,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益阳市秀峰公园为例在规划上就算是如何意识超前,规划似乎做的很冠冕堂皇,如果不考虑项目的成本与经济性,实际操作的时候问题一大堆,也很难得以实施。从景观规划理念从内容到形式,从实施到传播等各个环节都是符合规范的,切实可行的或可操作的,科学制定近远期规划,逐步实施。因此,在景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项目工程的经济因素与操作性等问题,所以一个好的公园景观规划,应是以上五种规划原则的有机结合与统一。5.4.2规划理念5.4.2.1”自然山水”益阳市地处洞庭湖地区,丘陵起伏,山体线型优美,水的形态多变,兼有江,湖,溪,涧等各种形态,春季潮湿多雾,夏季高温少风,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湿多雨;植物景观以竹类为主,同时有”桃花源”“桃花江”等植物景观,整个城 市浓墨重彩[“2],这些本土特色是本景观规划最重要的生态依据。因此在景观规划形态将对现有山水地形作进一步强化,体现出与会龙山公园和资江相应的山水格局,营造出山水田园城市的模式。5.4.2.2”亮丽都会”已呀,‘一益阳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传统文化基础,根据《益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益阳市桥南公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秀峰公园景区西面是规划中的古典园林建筑区,是以会龙山为主体的山体公园,西北面为规划中的历史宗教区,有白鹿晚钟、裴亭云树两处重要的历史人文旅游景点,纵观益阳市的城市建设成果,不乏崭新和现代的建筑物和景观,如何在传统氛围浓郁的城市地段营造出崭新的城市氛围与气息,而又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统一,并且在景观规划中凸显益阳的本土特色,也是本景观规划的依据,综合以上分析,在建筑景观上尽量体现乡土的特色与气息,攫取传统符号与元素,体现现代园林建筑的风貌特征,在园林小品设计上考虑生态方面的需求,可采用木,竹等建筑材料,广场铺装形式采用竹的设计意象,体现简洁,清新,挺拔向上的意象,小园路铺装上采用本地产的鹅卵石,照明上表达重要节点的充分亮化,交通通道方面以淡雅为主,其他街道设施及环艺作品方面,能表达清新自然的景观风格,同时与所处的场所相协调统一[川z。5.4.2.3”雅趣人生”益阳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文化底蕴丰厚。在这片土地上,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益阳市秀峰公园为例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如:唐代的诗僧齐已,明末才子郭都贤等,纵观益阳人的气质特征,他们既能传承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也 能接受和学习新生的事物,在生活方式上能亲近自然山水,享受自然界带来的无限美感,也需要在公园景观游憩中获取新的艺术生命力,因此在公园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主题,将亲近自然山水,享受自然的无限美感作为人们生活一部分,同时在环境景观的营造中增加展览,科教宣传的功能,在园林小品的设计上提升其艺术品位,营造雅趣、休闲的规划主题。5.4.2.4总体规划,分期建设实施在考虑景观规划理念的同时,充分考虑远期和近期的投资规模,分期进行建设,近期综合平衡投资规模和社会效应,拆迁和建设同时进行,利用资源共享,促进招商引资,营造生态效应,整治城市风貌,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秀峰公园二期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8.3、景观生态学在湿地公园建设中的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并且与湿地生态旅游强调的湿地生态内涵相一致,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景观生态学为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宣传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景观生态学揭示了城市湿地公园的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公众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的认识。其次他强调了湿地公园要满足旅游者的心理和审美需求,同时也需要旅游者保护湿地公园的一草一木。通过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旅游者进行相应的环境教育,可以减少旅游者进行对湿地公园有破坏性的行为,提高其保护湿地环境的自觉性。 (2)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景观生态学对于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第一,通过前期科学实验与建立生态系统数学模型,能够为公园的规划提供一系列的方法、技术、数据,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合理规划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指导。第二,协调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矛盾,实现城市湿地公园合理的结构规划,达到景观的优化利用。景观生态系统协调有序的空间结构是18实现湿地良好功能的基础。在进行湿地公园结构规划是,要充分考虑到湿地的现有结构和功能特征,在充分了解到其景观生态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选择或者调控的方式可以达到景观的优化利用。第三,能够为规划提供重要的理论框架,提出相应的生态系统管理途径与措施,建立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生态区划。合理和管理途径和措施避免了旅游活动对于湿地的破坏,实现了游客的合理分流,使现有的湿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3)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湿地公园后期管理上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湿地公园的管理也是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通过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方法,合理分配游览人群,协调各个景区的资源分配,实现湿地公园的结构和功能的协调处理,从而能够实现湿地生态系统资源的良性循环,实现其保护与恢复的目的。对于湿地公园的管理包括对于园区内设施和人的管理。(1)对于设施的管理:在管理上要协调人工景观设施与天然景观之间的关系。避免人工设施与周围景观不相协调的情况出现。(2)对于人的管理:首先是对于人流的分配,要根据公园内部的环境容量, 合理指导游人的游览方式,避免局部区域人流量过大的情况出现;其次是要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让游人共同参与公园的生态保护。8.4、高校景观规划原则与应用163.2人性化原则3.2人性化原则人性化设计的基石是环境心理学和行为理论,讲究一切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综合考虑身处校园环境之中的人们尤其是学生的工作、学习、交通、文化活动、交往、归属感、舒适度、私密性、审美需求等,结合校园活动的规律进行未雨绸缪。近年来为残障人士提供便利的服务的呼声也逐渐强烈起来——便道上的盲道设置,建筑入口无障碍通道,电梯、洗手间专为行动不便人士所做的改进等等。景观设计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预留的景观道路没人去走,整齐的草地被踩出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小路,笔直如线的绿篱上出现几处不和谐的豁口,停车场内遮阴的树木被撞得东倒西歪,预留的运动器械、园林桌椅无人问津等等,这不能全怪人们素质不高,景观设计师也应反思,做规划时是不是没有经过充分调研,对人们的真实需求缺乏了解,只是一厢情愿希望或是强迫人们遵从设计者的安排,而不管这种安排是否违背了人们的习惯或情感。国内景观尤其应该引起景观规划者注意的是大片草坪中园路设计问题,如图3-2是南开大学草坪中被践踏出来的小路,这是没有考虑到草坪地块大而人们会抄捷径的问题,图3-3中显示的是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的这段园路旁边又被踩出一条土路,如果设计之初将人流量考虑进去,园路适当留宽,应该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8.5、推广应用乡土植物1.越秀公园自开展生态完善建设以来,越秀公园在原有植被条件基础上,向多层次、多空间、多特色的植物景观发展,分批引进深山含笑、孔雀豆、山杜英、山苍子、红花荷、灰木莲等乡土树种10多个种共7000多株,增加了公园植物的多样性,丰富了植物层次和色彩。同时着重选择和保留一些不同季节开花、结果的植物:如朴树、樟树、潺槁树、图6-14工人在增加附生植物资料来源:流花湖公园提供图6-15乡土植物—艳山姜资料来源:黄花岗公园提供8.6、城市湿地公园的研究与应用湿地本身所具有的生态作用以及独特的景观效果开始为广大人们所重视,并且涉及当前很多热门的学术领域,包括生态、环保、风景园林、旅游、经济等。其研究内容复杂而综合,主要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构建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开发和保护既对立又相互依赖,二者是规范建设城市湿地公园的基本内容。湿地公园的开发是基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其核心是强调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要把开发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一定的阈值内。8.7、”级区模型”在城市公园范畴应用的局限讨论(1)具有景观评价心理和认知模式的通病 “级区模型”对景观特色的评价方面是基于公众参与的模式,这方面属于景观评价的”心理模式”与”认知模式”,因此有着统一弊病:过于依赖公众的感受。公众往往是从自身使用角度考虑问题,对能带来的直接利益的景观更为喜欢,他们对造成景观长-68-4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评价总结及形成因素分析远价值的增加或损害的开发缺少判断力。这点通病也造成了我们要讨论的”级区模型”的下一个局限性。(2)数学模型建立过程每个评价元对景观总评分的贡献是否平权的讨论“级区模型”有自己的一个数学模型,虽然建立时提到实质上只是一个”计算方法”,但是该方法还是有一系列的推演过程,过程中提到了各个景观特色评价元对景观特色总程度贡献率的问题,并且引入了”权重因子Wi”,但是最终却只是说Wi=l,即不同景观特色评价元对景观特色总评是平权的,我们姑且认为是由于城市范畴过于广泛,所以每一个景观特色评价元的作用比较均衡,但是城市公园范畴的景观特色评价元的作用是否是均衡的,这是值得考虑的。由于首次尝试在城市公园范畴内使用该评价模型,虽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问题,但限于本研究的一部分就是对”级区模型”本身对城市公园景观特色评价的尝试,因此还是沿用了模型的原方法,建议后期使用该模型评价城市公园景观特色时,仔细分析这一点,可借用”层次分析法”中权重的计算检验方法对每个景观特色评价元进行权重分析。(3)问卷调查主体问题的设置过于笼统和专业“级区模型”对景观特色评价主要是基于公众参与,模型指导下的问卷主体问题设置就显得过于专业和笼统。公众对景观不会有很专业层面的理解,虽然本次评价已经在主体问题中加了”解释” 一栏,试图对公众作出专业词汇的解释和评价方面的引导,但是通过实际操作发现这样还是不够理想,很多公众还是需要我们当时给出解释,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建议”级区模型”的问卷主体问题设置更加详尽,比如对”植物景观特色”的调查,可以在问卷中设置成”要求为植物色彩特色选择分值”、”要求为植物造型特色选择分值”等,将相关的不同问题穿插设置,在数据统计时注意同一种景观特色评价元的不同问题得分放在一起统计即可。在今后的类似研究中,调查问卷最好分别设置为专家和大众两种,调查结果会更加趋于准确和科学。(4)利用”级区模型”对一个城市的城市公园进行景观评价,很难直接对城市公园系统整体进行评价,原因有两点:首先城市公园不是一个明显的行政区域,其次更重要的是该评价模型得到的评价结果本身的绝对价值就很少只用来表现景观特色的属性,计算得来的结果也并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用来进行比较的相对值。因此若想只对一个城市的城市公园景观特色做出评价,最好选用本研究的选取典型、得到典型公园数据、通过分析典型的数据和现状对整体的做出评判的方式。当然还可以对不同城市的城市公园景观特色做出比较,此时可以将某一个城市的城市公园系统看作一个评价对象。总的来说,”级区模型”在城市公园范畴的景观特色评价中是适用的,但不适用于要求非常专业和科学的评价,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动和优化。-69-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3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形成因素分析4.3.1快速发展型城市景观特色形成的普遍因素改革开放使得”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使得一部分城市先借由经济政治改革之东 风快速发展了起来,比如上海、青岛、深圳等。这些城市往往是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条件的沿海城市,良好的滨海自然优势、国家发展政策扶持以及特殊的历史文化沉淀,对这些城市景观特色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当然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景观特色形成也首先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深圳、上海、青岛、大连等城市,都具有良好的滨海景观资源,海岸线迂回曲折、地形地貌变化丰富、沙滩细幼平坦,为创造滨海城市景观提供自然优势,更加利于滨海城市公园的规划和开发。如青岛的鲁迅公园(原海滨公园)、大连的海之韵公园、深圳的大梅沙海滨公园等,都是依托海滨自然风光的、公园度假设施完善的城市公园。快速发展型城市无论是城市整体景观还是城市公园景观的形成,与经济政策的开放发展是离不开的。这些城市由于自身的地理区域优势,在发展历史上往往充当着门户的角色,每个历史时期在这些区域的经济、文化的”进出口”都相对活跃。虽然近代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殖民时期是民族的耻辱,然而在这个时期上海、青岛等沿海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建设速度和城市工业文明确实是有着快速的发展,形成一些城市以资源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布局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幵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与西方外部交流越来越多,包括深圳等城市的”门户”区域首当其冲地接受并消化着外来的文化和思想,规划思想也是其中之[一42]。多国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对这些城市的建筑、街道规划建设的影响不言而喻,形成国际化特色的建筑和城市片区的城市景观特色。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首先要服从它的上级规划,即所在城市的城市规划方 案,因此快速发展型城市的城市公园也有着国际化的特征,如深圳市的很多城市公园都规划有开阔的疏林草地、公园中的各类风景园林建筑也都具有现代风格,这与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特色是相符的。容易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快速发展型城市对新型的建设技术和材料的运用也是其城市景观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优越的沿海地理位置和中外交流门户的地位,为深圳、上海等快速发展城市提供了国际之间知识和技术的交流平台。国际先进的规划思想和技术更容易传入这些城市,为快速发展型城市现代化的城市景观特色形成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支持。总体来说,优越的海滨自然地理条件、开放的城市政策、多重文化碰撞以及先进的技术水平是快速发展型城市景观特色形成的普遍因素。4.3.2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形成的特殊性深圳具有快速发展型城市景观特色形成的普遍原因,加上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幵放政策对深圳城市经济直接的影响,让深圳原本一个弹丸之地在短短三十余年迅速发展成了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最快的城市,”深圳速度”享誉世界。深圳城市公园景观-70-4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评价总结及形成因素分析特色也如同”深圳速度”一样,有着与其它快速发展型城市不一样的独特之处。其中原因笔者认为有优势也有劣势,如由于城市发展历史较短,自然的城市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与其它很多城市相比明显薄弱一些,但不论是优势还是劣势,都是这些原因的集合才形成了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甚至深圳的整体城市景观特色。4.3.2.1独有的自然环境影响城市公园自然景观特色形成明清史《深港地区山水略》记载:”邑以梧桐山为巨,镇三峰,嵯峨矗立宵汉,其 余如大鹏、杯渡诸山,层恋叠嶂,屏卫环列,指不胜屈。邑三面溯海,汪洋潔湃,烟云变灭,凡侦江、端溪诸水会珠江,折曲百余里,至蛇犀,合龙江经虎门汇分流湖注之东焉,诚一矩观也。”⑷丨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深圳湾、大鹏湾畔,是一个背山面海、风谓、、务A,■光秀聊的沿海城市。深圳大鹏湾海岸_;...条!线_曲折长达70多公里.,那里分布”lif.—嘲着小梅沙、大梅沙、溪冲、酬等拥有洁白海雑織肺公卿職浴场。位于深圳巾部深圳湾畔蔓延70多公顷的红树林海滨公园,其中湿生、水生植物繁荣茂盛,多种候鸟休憩觅图4-15梧lfnj山麵(来源:自摄)深圳河自城市东部的梧桐山发源,集八谷渠水,在市区婉转横流汇入深圳湾。市区内整体地势总体平坦,梧桐山为第一高峰(图4-15),山上溪涧纵横、山顶梧岭天池风清水碧。市区内的城市公园中也多有高低起伏、变化多样的自然地形景观,峰形如笔架的笔架山更是让笔架山公园在景观特色评价中获得了地形景观特色绝对值高分。深圳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植物景观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深圳城市公园巾植物造景多选用代表性强、造型优雅洒脱、整体挺拔壮观的掠掘科植物,再搭配木疲萝、惹枝、芒果等开花结果树种,合理配置乔、灌、草,呈现一派热带风光。对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评价划分景观特色评价元时,并没有明确划分人文和自然景观,但是P]以看出深圳自身的自然条件——海岸、地形、植物资源因素是城市公园地形和植物景观特色的自然部分形成的原因。4.3.2.2社会人文因素对城市公园人文景观特色形成的影响(1)历史与传统文化影响深圳特区形成只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城市本身并没有什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最 能影响城市公园景观特色形成的是深圳所处的岭南地区文化。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岭南文化以农业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发展中吸取融合中原文化与海外文化,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总结岭南文化特点,一是语言认同文化、二是固-71-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有的本土文化、三是南迁的中原文化、四是舶来的域外文化,这样的岭南历史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岭南园林和建筑特色,这两方面景观特色对深圳城市公园的影响是直接和巨大的。岭南园林不同于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具有浓郁的儒家意味,由于原理政治中心,岭南人将一种忤逆和反叛带入了园林中,具体表现在古典园林建筑梁架的不规范和现代城市公园中对文联匾对的不重视,岭南园林更重视园林空间的实用性,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岭南建筑形成特别注重实用性,由于岭南地区水漠和湿气较重,建筑通常会有高的活动面和高柱基础;为应付台风、多雨气候,建筑会形成缓屋面、宽檐廊;因为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岭南建筑往往设有高墙冷巷;岭南园林建筑装饰图案通常选自自然,龙、鱼、水草、蛇、龟、色蕉等主题和图案是最常见的园林建筑装饰。深圳城市公园并不只是传统的岭南园林的继承,但是仍然可以在公园中看到岭南园林元素的痕迹,一些城市公园的亭廊等服务设施采用的是岭南风格(图4-16),很多城市公园在理水手法上沿用岭南园林”崖瀑潭局”的手法,如图4-17所示的中山公园,设计师将理水叠山的传统造园手法与现代景园设计理念相结合,塑造出舒朗开阔、优雅深渊的景观形式。图4-16屮心公园岭南风格休闲亭图4-17屮山公园入口侧岭南园林式”潭”理水 (来源:均为自摄)(2)现代移民都市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深圳人U巾百分之九十都是外来人口,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人U结构复杂,来自不同年代、不同生长背景、不同阶层的人们有着各异的价值观念、审美需求和欣赏水平[44丨,对城市规划、城市公园设计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虽然思想认知上会有差异,但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都赞同深圳现代化的景观环境,他们认为深圳是我国现代化城市的代表,是我国与国际交流的重要门户和平台,为符合这样的城市定位和气质,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公园同时也应该有简洁、新颖、时尚、现代的国际化的人工景观,笔者认为这也是OCT广场作为一个小体量的社区公-72-4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评价总结及形成因素分析园能够聚集高人气的原因之一(图4-18)。现代化特色的景观在城市公园中体现之处还有建筑景观特色,景观特色调查中深圳城市公园建筑景观特色评价元绝对值分相对较高,在寻找并分析原因时我们发现,大多数的深圳城市公园的公共厕所等小型风景园林建筑都是经过设计的,它们大多有着实用的设备和简介的造型。國’f,.>??“_‘‘乂SSLaSI阁4-18OCT广场中现代化的景观(来源:自摄)既然是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大都市,深圳除了简介明快的城市景观特色,还有着巨大的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人们来这里寻找机会,也必须要承受孤独,城市决策者不能够忽视这种压力,压力造成孤独,孤独往往会带来不幸福感,城市公园在这方面的责任重大,因为人们往往会在工作闲暇选择去到城市公园中疏解压力、放松心情,深圳公园建 设时大多会注重人的需求,创造宜人的场地设施,营造在钢筋水泥森林生活的人们内心真正向往的自然、乡野的生态景观,如中心公园和OCT广场的生态植景观,让城市,公园景观体现浓浓的人文关怀。4.3.2.3特殊发展条件促进深圳城市公园国际化景观特色形成(1)区位因素二十世纪末至新世纪以来,随着商业贸易、金融等产业的迅速发展,素有”粤省前哨”之称的深圳在南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日益突显,深圳作为我国通往世界的重要口岸枢纽与门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45],因此,城市新区更加重视金融中心、CBD等的建筑环境与景观空间的建设,密度适中,建筑精致,环境幽雅的新型金融商贸区景观特色日趋在城市新巾心区体现出来。这样的城市建筑景观也影响了深圳城市公园建设中对风景同林建设的影响,深圳城市中的建筑设施,多设计精巧、实用性高,富有现代先锋与使用特征(图4-19、4-20)。-73-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議龜图4-19莲花山公园”鸣翠谷”茶室示意图图4-20莲花山公园山顶观景平台示意图(来源:均来自深圳莲花山公园整体规划设计)深圳Otf邻香港,因境内与香港之间的界河——深圳河而得名。深圳市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北靠惠州、东竞,南接香港,东临大亚湾、大鹏湾,西滨珠江口,特殊的经济区位使得深圳在新世纪以来,随着金融产业、商业贸易的快速发展,”粤省前哨”的称谓更加巩固,曾经的制造业名城也慢慢转变为更加注重环境与景观空间建设、城市密度适中、建筑环境精致优雅的新型金融商贸的城市景观特色。这种汲取了国内外现代建筑材质形式、和景观规划设计理念也形成了深圳城市公园巾现代景观特色之一。(2)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公园景观特色影响 深圳产业最初以工业、建筑业的第二产业为主导,形成了工业为主的外向性经济格局,城市土地面临着高强度开发,随着特大城市特征出现和强化,深圳城市高强度的幵发从未停止,城市建设更是”上山下海”全面铺开,深圳境内的自然地貌不断被城市建设”侵烛”(图4-21),在超强密度的城市形态下如何能够科学协调社会经济和环境容量,是深圳城市公园整体规划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深圳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现以高新产业和服务业为主,土地开发趋于科学性,城市公园建设形成游憩型、景观型和生态型绿化系统,特别强调增加绿量、生物多样性建设的角度梳理深圳城市公园景观。!9掷年讀挪年2垂挈觀糊議輪嫁布建慮g_0然图4-211979年-2006年深圳自然地貌变化示意图(来源:《城市开放空间风景园林设计与城市记忆研究一深圳屮心区公园设计案例》)深圳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利用植物景观资源,打造出与现代城市景观和谐融合-74-4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评价总结及形成因素分析的绿色生态风光,给高压力、高强度下的人们提供能够彻底舒展身心的绿色系统。4.3.2.4其它特殊因素对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形成旳影响(1)良好的绿化基础为城市公园景观特色形成前提自然山水是深圳城市环境重要的组成,深圳的海滨绿带、山地林带、城市组团绿化带以及全市135个大大小小公园,通过10-50米宽的道路绿化串联,形成了城市绿色生态廊道,面积超过五千平方米的绿地占60%以上,深圳各方面的环境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园林城市”的标准,绿地绿化基础能够充分发挥生态功效[47]。由表4-2深圳市绿地 斑块分布统计表,深圳市的绿地斑块在整个深圳范围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分布均匀,深圳对绝大多数绿地斑块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包括深圳道路绿化与街头绿地(图4-22、4-23),正是这样的合理科学布局的绿地系统和艺术的景观规划设计,形成了全市范围内完善的绿地网络,为城市公园建设”绿量”的增加和生态景观的营造提供了参考。表4-2深圳市绿地斑块分布统计表数据来源:《深圳特区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析》一绿地斑块类型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360.744.411.14斑块数(个)12289150而积(h2m)48.6784.3114.4112.87159.27大型斑块所占比例(%)4.6512.241.9591.766.54斑块数(个)11315552上圳T、r面积(h2m)981.05572.50664.972218.52tT”‘一所占比例(%)93.6J83.1296.8791.03斑块数(个)913729图4-22深圳市道路绿化景观:图屮为深南大道绿化景观(图片来源:自摄)-75-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23深圳市街头绿地景观:左图为红蒜路旁街头绿地、右图为深圳大学附近街头绿地(图片来源:均为自摄)(2)良好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城市公园建设有序化深圳经济在这30余年里健康发展,能够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的同时,保障市场运营顺利的法律体系日趋完善。包括城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公园规划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也相对完备。深圳已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市容与环境卫生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园林条例》、《深圳特区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等深圳特区为环境规划建设制定的特殊法规[48],同国内其他相关法规一起,为深圳的园林绿化业保驾护航。除了现有法律法规,深圳还在制定相关的绿化补偿标准,从严控制占用绿地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评价规范》 中就有相当多数量的条例对建筑项目的绿地量进行了严格规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还需要与有效的监管措施相互配合,才能保证深圳市规划建设的有序性,深圳城市公园规划建设才能有效、有序地进行。4.4本章小结本章基于上一章对5个典型公园的景观特色评价得出的数据,进行了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评价的结果汇总,并从总体评分和各个景观特色元素方面对5个受评价的公园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由于本文是”级区模型”第一次在城市公园范畴内的应用尝试,评价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本章进行了总结,希望对”级区模型”和城市公园景观评价的后续研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本章还分析了影响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形成的普遍和特殊性因素。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形成即受到海滨自然地理条件、开放性政策、多元文化和技术的碰撞等快速发展型城市具有的普遍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岭南文化、移民文化和独特区位、经济产业结构等深圳特区特色因素的影响。景观特色形成因素的分析建立在前一章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并且对下文将进行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营造探讨做了提前-76-4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评价总结及形成因素分析说明,也是营造探讨的理论背景。-77-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营造策略5.1把握公园现状条件任何一个城市公园的建立都不是平地而起,在选址时期规划者就会考虑到场地的条件,规划一个城市公园,现状条件包括有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包括有当地历 史文脉、公园选址的交通条件;自然现状条件包括有公园用地范围内的地形地貌条件,水系水体,特别是自然植被资源。把握好公园现状,科学利用能够创造出特色鲜明的景观环境。深圳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就是基于独特的自然资源——红树林植物群落这一现状条件而建立的,公园合理保护并开发了这一现状条件,建成了深圳滨海的一颗璀壤的绿色明珠,植物景观也得到了游人市民的高度认可。把握现状条件局”中的石潭和瀑布,;二是湖景,如惠州、潮州、雷州、福州、泉州的西湖,肇庆星湖,广州流花湖、东山湖和荡湾湖等;三是潭,与”崖瀑潭局”不同的是没有瀑布,水面较阔;四是流滴之曲水,如广州雕塑公园中的云溪;五是井泉;六是一船水池。岭南庭园的造水多用几何的形式,一般为人工造池,形有方形,圆形,半月形,曲尺形等,也有将池岸做成几何形式与自然山水的结合体,这种理水形式成为岭南造园的一大特色。(2)当代城市公园水景营造手法-84-5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营造策略1)与新技术结合的水体形态营造人们对水景的形态、建设规格,视觉、听觉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的园林水景已经加入了非自然的科技成分。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兴技术的产生正在逐渐满足人们这方面的某些要求。声、光、电、各种化学材料以及水系循环技术的使用,使得水艺景观朝着形态多样化、丰富化、功能全面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2)水的形态塑造传统的”涧瀑生奇”指的是垂落式的水景,随着科技的发展水的体态亦可以被塑造出来如喷泉。现代的水景设计师利用发动机等设备将水的运动的”形”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进行探讨,有的水形甚至是一种”动态的雕塑”。3)与其它景观元素结合水景营造不是独立的,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形态和主题要求,结合植物、廊桥、山 石驳岸、廊桥等其它景观元素进行造景。5.4.3植物景观(1)利用深圳乡土植物深圳乡土观赏植物有着多样的生活型,这是由深圳丰富的园林植物类型与其地处热带北缘,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的特点决定的。而生活型的多样性,就决定了这些乡土观赏植物广泛的可利用性。生活型的多样性,也使得营造植物景落变得更为简单,在维护中需更少的外部支持,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深圳乡土观赏植物巾,乔木、灌木、草本及攀援植物资源均十分丰富,其中乔木类型129种,草本类型294种,攀援植物类型106种[54]。深圳市区公园的建设年代较短,因而在文化底蕴方面与老城市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更有必要利用当地土观赏植物资源,提高公园的植物景观特色。(2)综合各方考虑、科学营造植物景观深圳市有着经济发达的优势,有的地方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采用过分的高密度、多层次、堆砲式植物配置,造成经济上不必要的浪费,也给养护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建议深圳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营造应该从生态效益、空间舒适度、生态适应程度、养护管理难易程度等方面综合考虑,科学地营造有深圳地方特色的公园植物景观。(3)增加植物配置的文化内容,培育各大公园的植物景观特色有些植物有”地域象征”的文化功能,深圳的市树落枝、市花勒杜il在深圳城市公园中应用比例就很高,原有的大片荡枝林大多都得到了保留,如中山公园、蒸香公园等,除此之外人工种植形成了荡枝疏林草地、惹枝山体背景林居多,还有一些公园将蔡枝树作为孤植树形成的植物景观效果也不错。-85-东北林业大学造型独特、线条流畅、高大挺拔的高层建筑;后现代建筑景观特色:造型具有明显象征性、结 构新颖、色彩鲜明的公共建筑;简约派建筑景观特色(外型简洁、立面舒展、内部空间丰富、色彩淡雅的低层建筑。深训城市鞋I-J办*—%F园聞晋园械建箱.相西昔彳I/、々、?-1告II?U,I_IIg色(_凸_kI1昆’Ir.M的V城市?t*/A*—?r园由的违zj、‘观〉條任1VVN?.}invLL>IW‘‘,.有?i-j两个方向的营造方式,一是借鉴岭南建筑风格,但是建筑借鉴并不能够照搬照抄,城市公园中的建筑是风景园林建筑,一般体量较小并且比其它建筑更加注重装饰性和美观性,因此深圳城市公园建筑景观建造时可以提取岭南建筑风格的元素[55],运用到建筑景观中;二是依循深圳城市建筑景观的现代、先锋特色,在城市公园中设计出现代化的建筑形式并利用新型材料,创造国际化的现代风景园林景观[56]。(2)小品景观在园林景观中,创造优质的园林小品,对丰富与提高环境空间的品质与强化空间的特色具有重观设计以传统的风筝为蓝本(图5-14),采用透明、半透明结构做成,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材质上,都与”芳草竞鸾”区的功能和主题相协调。2)小品景观营造文化场景。雕塑造景可以点明城市公园的文化主题,可以描绘一些历史文化典故,也可以塑造文化生活情节。如图5-15是深圳中山公园主入口处设置的孙中山头像石雕,该石雕是我国体积最大的孙巾山先生头像雕塑,它的设置不仅起到点明公园主题的作用,更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缅怀一代伟人的纪念性标志;而图5-16同样是在中山公园,在公园内部某场地中设置的一组生活化的雕塑生动描绘着和乐家庭活动的情景,自然地放置于公园疏林草地巾也给人们以生动活拨仿佛是真实的场景一般。 图5-15深圳中山公园晨曦中的孙中III头像石雕图5-16中山公园中描绘家庭活动的雕塑引人参与(来源:自摄)-87-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材料与造型上的时代特色。用途一样的小品在材料和造型上具有鲜明的现代特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5.4.5铺装景观(1)依据公园主题定位选择铺装整体基调铺装景观是城市公园的”底色”,良好的景观铺装对空间起到供托、补充或i全释主题的增彩作用,利用铺装强化意境也是中国园林艺术手法之一。(2)根据场地具体使用人群和功能决定铺装材质、色彩色彩、形状、创意及质感等成了园林铺装的关键点,而如何带动人的情绪、体现人性化、使人迅速融入到园林景观也是园林铺装的关键点。人们总在期待人性化舒适度不断提高,期待着充满个性、亲切而令人愉快的道路空间。以人为本的人行道空间,是在结合考虑功能方面的体感性、弹性及对不同气候的适应性等特点的同时兼顾材料的质感、色彩等美感特性以及与环境协调等因素情况下营造出来的。(3)使用当地材料城市公园铺装与城市整体铺装相比,铺装量小,但是对艺术和观赏性要求较高,很多时候铺装也可以传达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中国园林传统的铺装形式中就有很多象征意义的铺装构形的运用,在现代公园中使用当地材料是体现地域特色的一种有效途径。(4)先进的铺设手法和构形体现深圳现代化景观特色5.5针对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营造的几点原则5.5.1注重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结合运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思想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现代材料技术、和丨料加工技木、现代美学艺术、环境科学技术以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显不111了现 代城市公园明显的技术发展趋势,特别是在深圳这样一个现代化景观凸显的城市中,城市公园的特色景观营造离不幵新技术的运用。城市公园能够用到的现代新材料包括树脂、金属、塑料,甚至还有许多出其不意的材料运用,比如玛莎?施瓦兹与1980年发表与《景观建筑》杂志上的”面包圈花园”,利用了经过防水处理的面包圈营造一种独特的序列景观。深圳城市公园中新材料的运用多体现于风景园林建筑、服务型小品设施、观赏型小品景观的营造。新技术在现代景观中的运用首先体现在对材料的挑选上,如选择新型金属、高分了材料、合成纤维等材料运用基础上,如何通过技术保证材料的再循环利用[57>;其次在传统的景观中利用新技术来保障景观营造的科学性和独特性,如铺装技术中透气、透气性生态铺装技术,照明技术中光纤照明、LED照明、太阳能照明等新技术的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应该是有限度的,毕竟城市公园不会像是主题公园那样完全为了展示某一个思想或景观点来进行规划,城市公园需要有综合性的景观,如果全园都-88-5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营造策略是新兴材料和技术,只会形成一个过于先锋的空间,也许景观特色会很凸显,但是违背了城市公园的建造初衷,所以城市公园特色景观营造运用新技术新材料的同时不能够抛弃传统文化内涵,利用新技术材料体现传统文化内涵,也符合深圳这样一个既有岭南文化背景、独特发展脉络,又有现代气息、国际风范的城市景观特色,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营造需要传统文化、新型技术的”两条腿”走路。5.5.2注重公园景观与人的互动我们多次强调,城市公园的使用主体是人,营造与人互动性强的公园景观,不仅提 升场地人气,还能创造出具有活力、生命力的公众活动景观。营造与人互动的城市公园景观,要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在材料选择、色彩搭配、尺度设置上都尽力做到和谐宜人。城市公园在规划中应该要先调查了解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游览生活习惯,做好公园使用状况分析,在尊重和满足民众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公园的具体问题,高效地改善和创造游赏环境品质。营造让人积极参与的景观环境,在外部交通上要增强城市公园”可达性”,在内部空间上要增强公园”可留性”,为特色的公众活动景观的形成提供硬件和软件条件。如植物景观选择不会对人体有毒害的植物材料,建筑景观选址和形式考虑人的生理需求,服务型小品设施不要为了形式而夸张到不适宜人的尺度,空间的营造考虑人们对私密性和表现欲的满足等。5.5.3注重”流行设计”的节制参考一个城市公园的规划前期,除了要进行现场场地调研分析外,一般还会搜集各种文字、图片、案例资料作为公园规划设计的参考,这时候规划设计人员往往会搜集选择那些成功的、”流行的”或者符合他们审美的资料,这种参考或借鉴,一定要控制好度。很多好的设计是经历了时间历史的过滤,受到了普遍的喜爱,这些设计一定成功的设计,然而成功的设计是有自己的形成条件的,或者符合当时时代需要、或者符合当地审美需求,因此成功的设计也并不是”百搭”的。现在很多城市公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着照搬照抄的现象,很多设计者不考虑一个成型的景观形式是否适合当下的城市公园而要生搬硬套用在公园设计中。近几年,”生态景观”流行,于是各地冒出了很 多的”湿地公园”,但是相当多的湿地公园并没有成熟的技术支持和艺术手段,建成的公园不伦不类,打着生态的旗号做成普通的综合公园,却又因为保护湿地的责任牵洋而无法提供综合性公园应有的游憩设施,导致公园人气不高,受到冷落的后果往往会缺少资金进行维护,最后公园荒废生态也得不到科学保护,这种只跟随流行的规划设计是不可取的。这样的例子在现在的景观规划业界有很多,”大地景观”的流行,出现了一批用农作物造景的公园;”红飘带”的成功,又出现一批扯着飘带却”红”不起来的公园。深圳市一个开放性的城市,流行思想容易涌入,但不一定所有的都话合本土的景观,流行的参考和借鉴,一定要有节制。-89-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6本章小结本章是基于第三章对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以及第四章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形成因素的研究而形成的,本章探讨了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的营造,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流程探讨,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几点原则。总的来说,城市公园景观要想规划设计地有特色,需要从设计立意开始,尽力发掘公园背后的人文或自然条件,制定一个领导整个规划的特色主题;准确定位公园在一个区域或城市中的地位,得出需要它解决的功能需求;分析公园所在场地的现状条件,包括地区历史文化脉络、交通状况、使用人群习惯以及公园自然资源条件等,做到规划建设时清楚取舍;城市公园分区建设每个区域尽力做到统一于主题思想,形成即有各自特色又能够统一加强主题特色的公园格局;在每一种景观特色营造,注重细节表达。规划同时还应该注意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运用比例,最好能找到方式方法把二者结合,创造出既传承传统又具有时代气息 的特色景观;人的活力和生命力是最独特的景观形式,城市公园规划要注重景观与人的交流,设法让人参与到景观营造中;设计往往会有参考,但是需要规划设计人员把握好借鉴的度,在参考时充分分析是否适合自己的设计。-90-5深圳城市公园景观特色营造策略8.8、”级区模型”在城市公园范畴应用的优势讨论(1)对景观进行分解的方式使得景观评价清晰明确“级区模型”对景观特色评价元的划分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景观成因、景观形态、景观元素、景观层次、景观特征、景观视点和景观光源。城市公园的景观与城市范畴的景观比较相对简单一些,一直以来的公园景观设计大多从景观元素入手,因此认为城市公因景观特色评价元的划分从”景观元素”方面进行更加合理和容易。通过对景观分解后分别评价的方式,不仅评价起来容易操作,得到的结果也有更为详细和针对性的指导作用。(2)“景观特色级区模型”空间维度广泛使得应用范围广泛“级区模型”的景观特色区的划分由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决定,在该模式建立时就强调了它的空间维度是广泛的,可以从世界范围内到城市某一个区域中,因此决定了在公园范畴的适用。(3)“景观特色级区模型”简单易懂操作性强“级区模型”有着完整的理论构架,问卷的设置和操作也给出了指导方法,数学模型提出的计算方法不涉及到高深的软件操作,只需要简单的Excd表格和CAD就可以完成,操作起来简单易行,比较适合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前期对其余同级公园评价,得出参考数据。 8.9、应用架构规划如图3-3所示:图3-3企业应用架构蓝图34应用架构的设计必须从企业实际应用需求为出发点,在模块和层次的设计上偏向于功能性并进行深入细分,在对企业业务和经营管理活动全覆盖的基础上,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梳理,进行企业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块的重组。YC企业应用架构涵盖了全市行业所有核心业务的应用系统,主要包括综合营销信息系统、专卖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数据中心,覆盖全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管理决策三大应用域。从经营层次上看,YC企业主要分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个层面。其中,决策层负责企业业务战略决策的制定、宏观计划的调配以及业务运营的监管;管理层负责对执行层的活动进行监管,并为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执行层是具体业务的执行单元,负责流通经营各环节业务活动的执行。各个业务系统根据各经营层次的管理需求设置相应的功能模块,从而对各层次的业务提供信息化支撑。1.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应用主要是指综合营销系统,是支撑YC企业业务发展的核心应用,占据了资源投入的主要部分。综合营销系统可划分为营销和物流运营两大应用域。营销应用需要向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精准营销等功能延展,以提高经营的市场响应速度、预测准确度和客户满意度。具体应用提升内容包括:(1)提升供应链协同能力。拓展货源组织功能,开发工商协同和网上配货组件,在工商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 (2)实施精准营销。在终端管理软件及其他信息采集渠道支撑下,实现精确信息采集,准确划分零售户类别,实现精准投放。(3)拓宽分销手段,实现零售客户多渠道网上订货、网上配货、网上结算及终端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全方位的网络营销。(4)加强终端服务,通过企业营销工作法及现场工具,实现零售户现场服务精细化及市场信息采集。如图3‐4所示:35图3-4营销应用域功能模块架构图物流运营应用是以物联网感知技术和物流自动化应用为基础,实现物流业务管理、物流作业管理、物流现场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建设。物流运营应用域的功能模块架构如图3-5所示:图3-5物流运营应用域功能模块架构图36YC企业物流信息化将以新物流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模式调整为契机,以构建“作业高效、管理精细、服务优质、决策智能”的现代物流体系为根本目标,纵向上实现作业层向管理层的延伸,广度上实现向上游延伸至工业企业,向下游延伸至零售户的供应链信息协同,提到物流运营能力:(1)工商零订单全程跟踪,提高物流服务能力与工商物流在途系统集成,自工业送货车辆发车开始,对其行驶路线、品种数量、车辆位置等进行全面记录,完整跟踪工商订单执行过程。适度应用物联网技术,自零售户订单产生开始,完整跟踪订单优化、分拣、下线、暂存、装车、发货、在途、送达等每个环节的信息,实现商零订单执行过程的全程可感知。融合视频监控、温湿度传感和GIS/GPS技术,提高在途和在库两大环节的现场管理能力,保障各个环节的人财物安全。全面整合物流调度功能,实现工业到货、分拣作业、配送车辆、设备维修等多个环节的调度智能化。(2)完善管控机制,加强物流管理水平 建立完整的物流二级核算体系,费用项目细化到分拣线和单台车辆,统一核算口径,加强成本控制的力度和精细化水平。以行业物流对标指标和绩效评价标准为基础,建立健全物流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将绩效指标分解到每个部门、岗位和人员,绩效评价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对物流各个环节的跟踪记录,支持量化、客观和精准的绩效评价和监控,使对标管理真正融入到每个作业环节和岗位。建立设施、设备、车辆、耗材、容器以及人员等物流资源的动态档案,详细跟踪各类物流资源的使用或消耗情况,准确把握物流配送中心各类资源实际利用率。2.电子政务应用电子政务应用以提升全系统政务信息化水平、推进政务信息一体化建设为目标,全面实现政务管理体系的流程化、规范化。电子政务应用的功能模块架构如图3-6所示:37图3-6电子政务应用域功能模块架构图3.管理决策应用管理决策应用以加强决策指挥管控能力为目标,通过数据整合突破企业信息孤岛,同时进行企业近期业务分析以及长期趋势预测,实现数据简单展现向决策分析的转化。如图3-7所示:图3-7管理决策应用域功能模块架构图383.6数数据架构构规划数数据架构的规划中模块块与层次的设计应充分分考虑到数数据的逻辑分分类的基础础上,实现现数据的共享享和交互,保证数据资资源的完整性、及时性性,体现数据据服务的方方式,并考考虑到数据安安全与质量量的问题。1.数据架架构从信息资源源角度看,数据架构就就是支撑企企业信息体系的骨架。从数据在在企业中的的生命周期来来看包括:数据的产生生、数据的的处理、数据存储、数数据的应用用、数据存存档及备份。。YC企业数数据架构如如图3-8所示示:图3-8企业数据架架构蓝图YC 企业数数据架构体系系结构包括括OLTP数据据存储体系系、数据加工工存储体系系、数据交交换服务体系系、数据分分析应用体系系、基础数数据资源管理与质量管管理体系、信息资源源标准体系和和信息安全全保障体系。。YC企业数数据架构重重点工作内容容包括前置置环境、基础础数据管理与与数据质量量管理体系以以及企业服服务总线的建建设。2.数据逻逻辑分层架构构如图3‐9所所示:39图3-9企业数据逻辑分层架构YC企业需要在业务活动中记录、产生或更新数据项或信息内容,并梳理各数据项之间的关系。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用分层架构来表示,图3-9中将YC企业的数据逻辑分为编码数据、主数据、交易数据、分析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五层,表示各业务领域中承载关键业务信息的数据逻辑关系。8.10、景观生态学在规划中应用景观生态学是指导现代生态规划的重要理论,在其理论指导下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布局规划,对规划基址如何构建良好的生态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关于基址、斑块、廊道的具体空间尺度尚需进一步完善,使之具有更科学合理的定量化规划。8.11、规划识别的应用规划识别问题是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这是因为规划识别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早期的规划识别主要应用在自然语言理解(谈话分析、故事理解、机器翻译)和智能计算机接口等领域;现在规 划识别的应用已扩展到计算机应用的各个领域,如网络入侵检测、程序理解、智能用户接口、多agent的协作以及程序理解等。1.故事理解(StoryUnderstanding)在故事中,世界状态和故事agent的动作被描述。故事理解程序在执行的时候,试图推导可能引起描述的规划。一旦规划被识别,故事理解程序产生一个概述回答关于故事的相关问题。早期的故事理解系统SAM(ScriptApplierMechanism)和PAM(PlanApplierMechanism)都采用了规划识别来提取故事的结构。2.自动驾驶(Automateddriving)在自动驾驶中,agent必须将自己的规划与其他驾驶员的规划相互协调。这种协调依赖于对其他驾驶员动作的观察,如车的移动及标志。根据观察到的其他驾驶员的动作识别出其他驾驶员的规划,然后调整和修改自己的驾驶规划。3.自然语言理解(NaturalLanguage)规划识别研究的早期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是自然语言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是有意地识别,需要识别讲话者的意图。通过获得口头的动作和世界状态的描述,规划识别器生成一个能够解释人类语言的规划。4.智能用户接口在智能用户接口中,规划识别器通过用户和计算机之间的交互,试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