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9.50 KB
- 30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XXX备案号:XXXX-201X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201X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Theguideofplanninganddesignofdistributionnetwork201X-XX-XX发布201X-XX-XX实施国家能源局发布
DL/T0000-201X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35.供电区域与规划编制基础36.负荷预测与电力平衡57.主要技术原则68.电网结构119.设备选型1310.智能化基本要求1711.用户及电源接入要求1812.规划计算分析要求1913.技术经济分析20附 录 A(资料性附录)110~35kV电网结构示意图21附 录 B(资料性附录)10kV配电网结构示意图23附 录 C(资料性附录)220/380V配电网结构示意图24附 录 D(资料性附录)110~35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示意图25I
DL/T0000-201X前言本标准按照XXXXX的要求制定。本标准按照XXXXX的规则编写。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XXXXXXXX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XXXXX、XXXXX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XXX。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XXXXXXXX。II
DL/T0000-201X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110(66)kV电网、35kV及以下各电压等级配电网规划设计的技术原则。本标准用于指导我国110(66)kV电网、35kV及以下各电压等级配电网规划设计的有关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56 标准电压GB12325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GB/T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Z29328 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配电网 distributionnetwork从电源侧(输电网和发电设施)接受电能,并通过配电设施就地或逐级分配给各类用户的电力网络。其中,110kV~35kV电网为高压配电网,10(20、6)kV电网为中压配电网,220/380V电网为低压配电网。3.2 年最大负荷 annualmaximumload全年各小时整点供电负荷中的最大值。3.3 网供负荷 loadbypublicnetwork网供负荷一般分电压等级计算,指同一电压等级公用变压器所供负荷。3.4 饱和负荷 saturatedload区域经济社会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电力消费增长趋缓,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连续5年负荷增速小于2%,或电量增速小于1%),负荷呈现饱和状态,此时的负荷为该区域的饱和负荷。3.5 负荷发展特性曲线 load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curve描述一定区域内(一般小于5km2)负荷所处的发展阶段(慢速增长初期、快速增长期以及缓慢增长饱和期)的曲线,也称为负荷发展S型曲线。3.6 容载比 capacity-loadratio容载比一般分电压等级计算,指某一供电区域、同一电压等级电网的公用变电设备总容量与对应的总负荷(网供负荷)的比值。容载比一般用于评估某一供电区域内35kV及以上电网的容量裕度,是配电网规划的宏观指标。3.7 10kV主干线 10kVtrunkline变电站的10kV出线,并承担主要电力传输的线段为主干线。3.823
DL/T0000-201X 供电半径 powersupplyradius变电站供电半径指变电站供电范围的几何中心到边界的平均值。10kV及以下线路的供电半径指从变电站(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出线到其供电的最远负荷点之间的线路长度。3.9 供电可靠性 reliabilityofpowersupply配电网向用户持续供电的能力。3.10 N-1停运 firstcircuitoutagea)110~35kV电网中一台变压器或一条线路故障或计划退出运行。b)10kV线路中一个分段(包括架空线路的一个分段,电缆线路的一个环网单元或一段电缆进线本体)故障或计划退出运行。3.11 N-1-1停运 secondcircuitoutage110~35kV电网中一台变压器或一条线路计划停运情况下,同级电网中相关联的另一台变压器或一条线路因故障退出运行。3.12 转供能力 transfercapability某一供电区域内,当电网元件或变电站发生停运时,电网转移负荷的能力,一般量化为可转移的负荷占该区域总负荷的比例。3.13 应急能力 emergencycapability在发生突发事故时,电网维持或及时向重要用户恢复供电的能力。3.14 网络重构 networkreconfiguration通过改变分段开关、联络开关的分合状态,重新组合优化网络运行结构,以达到隔离故障、降低网损、消除过载、平衡负荷、提高电压质量等目的。3.15 自愈 self-healing电网在正常运行时能够及时发现、快速诊断、调整或消除故障隐患,在故障发生时能够快速隔离故障、自我恢复、不影响用户正常供电或将影响降至最小的能力。3.16 双电源 doublepower分别来自两个不同变电站,或来自不同电源进线的同一变电站内两段母线,为同一用户负荷供电的两路供电电源,称为双电源。3.17 双回路 doublecircuit指为同一用户负荷供电的两回供电线路。3.18 中压开关站MVswitchingstation设有中压配电进出线、对功率进行再分配的配电装置,相当于变电站母线的延伸,可用于解决变电站进出线间隔有限或进出线走廊受限,并在区域中起到电源支撑的作用。中压开关站内必要时可附设配电变压器。3.1923
DL/T0000-201X 环网单元ringmainunit也称环网柜或开闭器,用于中压电缆线路分段、联络及分接负荷,按结构可分为共箱型和间隔型等,按适用性能用于户内或户外,用于户外需要增加外箱壳防护,称为户外环网柜。3.20 配电室distributionroom也称配电房,主要为低压电力用户配送电能,设有中压进线(可有少量配出线)、配电变压器和低压配电装置,带有低压负荷的户内配电场所称为配电室。3.21 箱式变电站cabinet/pad-mounteddistributionsubstation指由中压开关、配电变压器、低压出线开关、无功补偿装置和计量装置等设备共同安装于一个封闭箱体内的户外配电装置,包括预装式变电站和组合式变电站。3.22 中压电缆分支箱MVcablebranchbox也称中压电缆分接箱,完成配电系统中电缆线路的汇集和分接功能,但一般不配置开关,不具备控制测量等二次辅助配置的户外专用电气连接设备。3.23 低压电缆分支箱LVcablebranchbox也称低压电缆分接箱,完成配电系统中电缆线路的汇集和分接功能,配置塑壳式断路器保护或熔断器-刀闸保护,一般采取户外或户内、落地或挂墙安装。4.总则4.1 为安全、可靠、经济地向用户供电,配电网应具有必备的容量裕度、适当的负荷转移能力、一定的自愈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合理的分布式电源接纳能力。4.2 配电网涉及高压配电线路和变电站、中压配电线路和配电变压器、低压配电线路、用户和分布式电源等四个紧密关联的层级。应将配电网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规划,以满足各层级间的协调配合、空间上的优化布局和时间上的合理过渡。4.3 配电网应与输电网协调配合,增强各层级电网间的负荷转移和相互支援,构建安全可靠、能力充足、适应性强的电网结构,满足用电需求,保障可靠供电,提高运行效率。4.4 配电网规划应遵循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的原则,分析由投资成本、运行成本、检修维护成本、故障成本和退役处置成本等组成的资产寿命周期成本,对多个方案进行比选,实现电网资产在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维检修等全过程的整体成本最小。4.5 配电网规划应实行差异化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用户性质和环境要求等情况,采用差异化的建设标准,合理满足区域发展和各类用户的用电需求。4.6 配电网规划应适应智能化发展趋势,满足分布式电源以及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等新型负荷的接入。4.7 配电网规划应加强计算分析,提高规划工作质量,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提高配电网投资效益。4.8 配电网规划应与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相互配合、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合理预留变电站、开关站、配电站站点布局及线路走廊用地。5.供电区域与规划编制基础5.1 供电区域划分供电区域划分主要依据行政级别或规划水平年的负荷密度,也可参考经济发达程度、用户重要程度、用电水平、GDP等因素确定,如表1所示。表1 供电区域划分表供电区域A+ABCDE23
DL/T0000-201X行政级别直辖市市中心区或σ≥30市区或15≤σ<30市区或6≤σ<15城镇或1≤σ<6农村或0.1≤σ<1—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σ≥30市中心区或15≤σ<30市区或6≤σ<15城镇或1≤σ<6农村或0.1≤σ<1—地级市(自治州、盟)—σ≥15市中心区或6≤σ<15市区、城镇或1≤σ<6农村或0.1≤σ<1农牧区县(县级市、旗)——σ≥6城镇或1≤σ<6农村或0.1≤σ<1农牧区注1:σ为供电区域的负荷密度(MW/km2)。注2:供电区域面积一般不小于5km2。注3:计算负荷密度时,应扣除110(66)kV专线负荷,以及高山、戈壁、荒漠、水域、森林等无效供电面积。5.2规划年限及编制要求5.2.1配电网规划年限应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致,一般分为近期(5年)、中期展望(10年)、远期战略(15年及以上)三个阶段。5.2.2近期规划应着重解决配电网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供电能力和可靠性,满足负荷需要。高压配电网近期规划应给出五年的网架规划和各年度新建与改造项目,并提出对上级电网建设的建议。中低压配电网近期规划应给出前三年的网架规划和各年度新建与改造项目,估算五年内的投资规模。5.2.3中期规划应与近期规划相衔接,着重将现有配电网结构逐步过渡到目标网架。根据负荷预测计算目标年的变电站布点及容量需求,预留变电站站址和线路走廊通道。5.2.4远景目标网架规划主要考虑配电网的长远发展目标,根据饱和负荷水平的预测结果,确定目标网架,提出电源布局需求,并将电网规划切实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各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5.2.5规划修编(1)配电网中期规划宜每五年编制一次。高压配电网近期规划宜每年进行滚动修编,中压配电网宜每年对规划项目库进行滚动修编。(2)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对配电网规划作相应修编:a)当地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或修改后;b)上级电网规划进行调整或修改后;c)国家出台新的相关经济技术政策;d)预测负荷有较大变动时;e)配电网技术有较大发展时;f)其它要求。5.3 规划目标5.3.1 各类供电区域应满足表2中的规划目标:表2 规划目标供电区域供电可靠率(RS-3)综合电压合格率A+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高于5分钟(≥99.999%)≥99.99%A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高于52分钟(≥99.990%)≥99.97%B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高于3小时(≥99.965%)≥99.95%C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高于12小时(≥99.863%)≥98.79%D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高于24小时(≥99.726%)≥97.00%E不低于向社会承诺的指标。不低于向社会承诺的指标。23
DL/T0000-201X注1:RS-3计及故障停电和预安排停电(不计系统电源不足导致的限电)。注2:用户年平均停电次数目标宜结合配电网历史数据与用户可接受水平制定。注3:各类供电区域宜由点至面、逐步实现相应的规划目标。5.3.2 配电网规划应分析可靠性远期目标和现状指标的差距,提出改善供电可靠性指标的投资需求,并进行电网投资项目与提升可靠性指标之间的灵敏度分析,提出可靠性近期目标。5.4 基本参考标准电网建设型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变电站建设型式(户内、半户内、户外)、线路建设型式(架空、电缆)、电网结构型式(链式、环网、辐射)、馈线自动化及通信方式等。各类供电区域配电网建设的基本参考标准如表3所示。表3 各类供电区域配电网建设的基本参考标准供电区域类型变电站线路电网结构配电自动化模式通信方式建设原则变电站型式变压器配置容量建设原则线路导线截面选用依据110~35kV线路型式10kV线路型式110~35kV电网10kV电网A+、A土建一次建成变压器可分期建设户内或半户内站大容量或中容量廊道一次到位导线截面一次选定以安全电流裕度为主,用经济载荷范围校核电缆或架空线电缆为主架空线为辅链式、环网为主环网为主集中式或智能分布式光纤通信B架空线必要时电缆架空线必要时电缆集中式或就地型重合器C半户内或户外站中容量或小容量架空线架空线必要时电缆光纤通信与无线通信相结合D户外或半户内站小容量以允许压降作为依据架空线架空线辐射为主辐射为主就地型重合器或故障指示器无线通信、载波通信E以允许压降为主,用机械强度校核架空线架空线故障指示器6.负荷预测与电力平衡6.1 一般要求6.1.1 负荷预测是配电网规划设计的基础,包括电量需求预测和电力需求预测,以及区域内各类电源发展预测。6.1.2 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用户类型以及空间负荷预测结果,确定负荷发展特性曲线(S型曲线),并以此作为规划的依据。6.1.3 负荷预测的基础数据包括经济社会和自然气候数据、上级电网规划对本规划区的负荷预测结果、历史年负荷和电量数据等。配电网规划应积累和采用规范的负荷及电量历史系列数据,作为预测依据。6.1.4 负荷预测应采用多种方法,经综合分析后给出高、中、低负荷预测方案,并提出推荐方案。6.1.5 负荷预测应分析用户终端用电方式变化和负荷特性变化,并考虑分布式电源以及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等新型负荷接入对预测结果的影响。6.1.6 负荷预测应给出电量和负荷的总量及分布(分区、分电压等级)预测结果。近期负荷预测结果应逐年列出,中期和远期可列出规划末期结果。23
DL/T0000-201X6.1.7 应通过多种渠道做好负荷需求数据的调查与收集工作,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等用电主体应予以充分配合,提升负荷预测的准确性。6.2 负荷预测方法6.2.1 配电网规划常用的负荷预测方法有:空间负荷预测法、弹性系数法、单耗法、负荷密度法、趋势外推法等。6.2.2 应结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功能区域划分,开展规划区的空间负荷预测。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水平年供电小区土地利用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预测相应小区电力用户和负荷分布的地理位置、数量和时序。6.2.3 可根据规划区负荷预测的数据基础和实际需要,综合选用三种及以上适宜的方法进行预测,并相互校核。6.2.4 对于新增大用户负荷比重较大的地区,可采用点负荷增长与区域负荷自然增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测。6.3 电力电量平衡6.3.1 电力平衡是确定规划水平年新增变电容量规模的主要依据。6.3.2 电力平衡应分区、分电压等级、分年度进行,并考虑各类新能源、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等的影响。6.3.3 分电压等级电力平衡应结合负荷预测结果和现有变电容量,确定该电压等级所需新增的变电容量。6.3.4 水电能源的比例较高时,电力平衡应根据水火电源在不同季节的构成比例,分丰期、枯期进行平衡。6.3.5 对于受电电源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区域,既要进行电力平衡计算,也要进行电量平衡计算,确保规划结果的合理性。7.主要技术原则7.1 电压等级7.1.1 配电网电压等级的选择应符合GB156的规定。7.1.2 配电网应优化配置电压序列,简化变压层次,避免重复降压。7.1.3 主要电压等级序列如下:a)220(330)/110/10/0.38kVb)220/66/10/0.38kVc)220/35/10/0.38kVd)220(330)/110/35/10/0.38kVe)220(330)/110/35/0.38kVA+、A、B类供电区域一般可采用a)、b)、c)电压等级序列,C、D、E类供电区域一般可采用b)、d)电压等级序列,E类供电区域中的一些偏远地区也可采用e)电压等级序列。7.2 供电安全准则7.2.1 供电安全准则是保障配电网安全可靠供电的重要基础。7.2.2 高压配电网供电安全准则(1)高压配电网安全准则分别如表4所示。表4高压配电网供电安全准则供电区域类型供电安全准则A+类必须满足N-1,有条件可满足N-1-1A类必须满足N-1B、C类应满足N-123
DL/T0000-201XD类宜满足N-1E类不做强制要求(2)高压配电网中的一回线路或变电站中的一台主变压器发生故障停运时:a)正常运行方式(不含计划检修)的电力系统中任一元件(线路、发电机、变压器等)无故障或因故障断开,电力系统应能保持稳定运行和正常供电,其它元件不应超过事故过负荷的规定,不损失负荷,电压和频率均在允许的范围内。b)在计划检修停运的条件下又发生故障停运时,允许部分停电,但应在规定时间内恢复供电。(3)对于过渡时期仅有单回线路或单台变压器的供电情况,允许线路或变压器故障时,损失部分负荷。(4)同塔双回线路同时无故障或因故障断开,允许采取切机和切负荷等措施保持电网稳定。(5)同塔双回或多回线路任一回且仅一回线路无故障或因故障断开的情况属于N-1运行方式。(6)设备的事故过负荷能力应根据系统安全稳定极限、设备的具体运行状况,运行环境情况等,按照其合理承受能力确定。(7)A+、A、B、C类供电区域高压配电网本级不能满足N-1时,应通过加强中压线路站间联络提高转供能力,以满足高压配电网供电安全准则。(8)正常方式下,110kV及以下变电站供电范围宜相对独立。可根据负荷的重要性在相邻变电站或供电片区之间应建立适当联络,保证在事故情况下具备相互支援的能力。校核事故运行方式时,可考虑在规定时间内过负荷,且系统电压和频率均在运行范围内。7.2.3 中压配电网供电安全准则(1)中压配电网供电安全准则如表5所示。表5中压配电网安全准则供电区域类型安全准则A+、A类必须满足N-1B类应满足N-1C类宜满足N-1D类可满足N-1E类不做强制要求(2)中压配电网一回线路或配电站内一台配电变电器发生故障停运时:a)在正常情况下,除故障段外不停电,不应发生配电网电压偏低以及设备不允许的过负荷。b)在计划停运情况下,又发生故障停运时,允许部分停电,待故障修复后恢复供电。(3)为实现中压线路安全准则,线路最高负载率可按照以下控制原则:中压配电网为多分段、多联络的开环运行网络。为了能够实现对故障段隔离,实现非故障段恢复供电的目的,线路正常运行时的最大负载率应控制在(1)式中:——线路负载率(%);——对应线路安全电流限值的线路容量(kVA);——线路的预留备用容量(kVA),即其余联络线路故障停运时可能转移过来的最大负荷。23
DL/T0000-201X7.2.4 低压配电网供电安全准则(1)低压配电网中,当一台配电变压器或低压线路发生故障时,可允许部分停电,待故障修复后恢复供电。(2)低压配电网原则上不分段,不与其他台区低压配电网联络。(3)重要电力用户配电站的低压配电装置可相互联络,故障或检修状态下互为转供。7.2.5 为了满足供电安全准则,应从电网结构、设备安全裕度、配电自动化等方面考虑,还可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应急抢修指挥系统等方式,缩短故障响应和抢修时间。高压配电网可采用N-1原则配置主变压器和高压线路;中压配电网可采取线路合理分段、适度联络,以及配电自动化、不间断电源、备用电源、不停电作业等技术手段;低压配电网(含配电变压器)可采用双配电变压器配置或移动式配电变压器的方式。7.2.6 B、C类供电区域的建设初期及过渡期,高压配电网存在单线单变,中压配电网尚未建立相应联络,暂不具备故障负荷转移条件时,可适当放宽标准,但应根据负荷增长,通过建设与改造,逐步满足供电安全准则。7.3 容载比7.3.1 容载比是配电网规划的重要宏观性指标,合理的容载比与网架结构相结合,可确保故障时负荷的有序转移,保障供电可靠性,满足负荷增长需求。7.3.2 容载比的确定要考虑负荷分散系数、平均功率因数、变压器负载率、储备系数、负荷增长率等主要因素的影响。在工程中一般可采用式(2)估算:(2)式中: ——容载比(MVA/MW); ——该电压等级全网或供电区的年网供最大负荷; ——该电压等级全网或供电区内公用变电站主变容量之和。7.3.3 对于区域较大、负荷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负荷特性差异较大、分区最大负荷出现在不同季节的地区,可分区计算容载比。7.3.4 根据规划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应的配电网负荷增长速度可分为较慢、中等、较快三种情况,相应电压等级配电网的容载比如表6所示,总体宜控制在1.8~2.2范围之间。表6 110~35kV电网容载比选择范围负荷增长情况较慢增长中等增长较快增长年负荷平均增长率KPKP≤7%7%<KP≤12%KP>12%110~35kV容载比(建议值)1.8~2.01.9~2.12.0~2.2对处于负荷发展初期以及负荷快速发展期的地区、重点开发区或负荷较为分散的偏远地区,可适当提高容载比的取值;对于网络发展完善(负荷发展已进入饱和期)或规划期内负荷明确的地区,在满足用电需求和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容载比的取值。7.4 短路电流水平7.4.1 配电网规划应从网络结构、电压等级、阻抗选择和运行方式、变压器容量等方面合理23
DL/T0000-201X控制各级电压的短路容量,使各级电压断路器的开断电流与相关设备的动、热稳定电流相配合。变电站内母线的短路电流水平一般不应超过表7中的对应数值。表7 各电压等级的短路电流限定值电压等级短路电流限定值(kA)A+、A、B类供电区域C类供电区域D、E类供电区域110kV31.5、4031.5、4031.566kV31.531.531.535kV31.525、31.525、31.510kV20、2520、2516、20注1:对于主变容量较大的110kV变电站(40MVA及以上)、35kV变电站(20MVA及以上),其低压侧可选取表中较高的数值,对于主变容量较小的110~35kV变电站的低压侧可选取表中较低的数值。注2:10kV线路短路容量沿线路递减,配电设备可根据安装位置适当降低短路容量标准。7.4.2 对于变电站站址资源紧张、主变容量较大的变电站,需合理控制配电网的短路容量,主要技术措施包括:a)配电网络分片、开环,母线分段,主变分列。b)合理选择接线方式(如二次绕组为分裂式)或采用高阻抗变压器。7.4.3 对处于系统末端、短路容量较小的供电区域,可通过适当增大主变容量、采用主变并列运行等方式,增加系统短路容量,提高配电网的电压稳定性。7.5 无功补偿和电压调整7.5.1 配电网规划需保证有功和无功的协调,电力系统配置的无功补偿装置应在系统有功负荷高峰和负荷低谷运行方式下,保证分(电压)层和分(供电)区的无功平衡。变电站、线路和配电台区的无功设备应协调配合,按以下原则进行无功补偿配置:a)无功补偿装置应按就地平衡和便于调整电压的原则进行配置,可采用变电站集中补偿和分散就地补偿相结合,电网补偿与用户补偿相结合,高压补偿与低压补偿相结合等方式。接近用电端的分散补偿装置主要用于提高功率因数,降低线路损耗;集中安装在变电站内的无功补偿装置主要用于控制电压水平。b)应从系统角度考虑无功补偿装置的优化配置,以利于全网无功补偿装置的优化投切。c)变电站无功补偿配置应与变压器分接头的选择相配合,以保证电压质量和系统无功平衡。d)对于电缆化率较高的地区,必要时应考虑配置适当容量的感性无功补偿装置。e)大用户应按照电力系统有关电力用户功率因数的要求配置无功补偿装置,并不得向系统倒送无功。f)在配置无功补偿装置时应考虑谐波治理措施。g)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后,原则上不应从电网吸收无功,否则需配置合理的无功补偿装置。7.5.2 110~35kV电网应根据网络结构、电缆所占比例、主变负载率、负荷侧功率因数等条件,经计算确定无功配置方案。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无功优化计算,寻求满足一定目标条件(无功设备费用最小、网损最小等)的最优配置方案。7.5.3 110~35kV变电站一般宜在变压器低压侧配置自动投切或动态连续调节无功补偿装置,使变压器高压侧的功率因数在高峰负荷时达到0.95及以上,无功补偿装置总容量应经计算确定,对于分组投切的电容器,可根据低谷负荷确定电容器的单组容量,以避免投切振荡。7.5.4 配电变压器的无功补偿装置容量应依据变压器最大负载率、负荷自然功率因数等进行配置。23
DL/T0000-201X7.5.5 在供电距离远、功率因数低的10kV架空线路上可适当安装无功补偿装置,其容量应经过计算确定,且不宜在低谷负荷时向系统倒送无功。7.5.6 提倡220/380V用户改善功率因数。7.5.7 电压调整方式配电网应有足够的电压调节能力,将电压维持在规定范围内,主要有下列方式:a)通过配置无功补偿装置进行电压调节。b)选用有载或无载调压变压器,通过改变分接头进行电压调节。c)通过线路调压器进行电压调节。7.6 电压质量及其监测7.6.1供电电压允许偏差配电网规划要保证网络中各节点满足电压损失及其分配要求,各类用户受电电压质量执行GB12325的规定。a)110~35kV供电电压正负偏差的绝对值之和不超过额定电压的10%。b)10kV及以下三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额定电压的±7%。c)220V单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额定电压的+7%与-10%。d)对供电点短路容量较小、供电距离较长以及对供电电压偏差有特殊要求的用户,由供、用电双方协议确定。7.6.2电压监测电压偏差的监测是评价配电网电压质量的重要手段,应在配电网以及各电压等级用户设置足够数量且具有代表性的电压监测点,配电网电压监测点设置应执行相关规定。7.7 中性点接地方式7.7.1 中性点接地方式对供电可靠性、人身安全、设备绝缘水平及继电保护方式等有直接影响。配电网应综合考虑可靠性与经济性,选择合理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同一区域内宜统一中性点接地方式,以利于负荷转供;中性点接地方式不同的配电网应避免互带负荷。7.7.2 中性点接地方式一般可分为直接接地方式和非直接接地方式两大类,非直接接地方式又分不接地、消弧线圈接地和阻性接地。a)110kV系统采用直接接地方式。b)66kV系统宜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c)35kV、10kV系统可采用不接地、消弧线圈接地或低电阻接地方式。7.7.3 35kV架空网宜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35kV电缆网宜采用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方式,宜将接地电流控制在1000A以下。7.7.4 1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a)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在10A及以下,宜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b)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在10A~150A,宜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c)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达到150A以上,宜采用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方式,并应将接地电流控制在150A~800A范围内。7.7.5 10kV电缆和架空混合型配电网,如采用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方式,应采取以下措施:a)提高架空线路绝缘化程度,降低单相接地跳闸次数。b)完善线路分段和联络,提高负荷转供能力。c)降低配电网设备、设施的接地电阻,将单相接地时的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控制在规定范围内。7.7.6 220/380V配电网主要采用TN、TT、IT接地方式,其中TN接地方式主要采用TN-C-S、TN-S。用户应根据用电特性、环境条件或特殊要求等具体情况,正确选择接地系统。23
DL/T0000-201X7.8 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7.8.1 配电网应按GB/T14285的要求配置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7.8.2 配电网设备应装设短路故障和异常运行保护装置。设备短路故障的保护应有主保护和后备保护,必要时可再增设辅助保护。7.8.3 10kV配电网应采用过流、速断保护,架空及架空电缆混合线路应配置重合闸;低电阻接地系统中的线路应增设零序电流保护;合环运行的配电线路应增设相应保护装置,确保能够快速切除故障。7.8.4 接入110~10kV电网的各类电源,采用专线接入方式时,其接入线路宜配置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对于分布式光伏发电以10kV电压等级接入的线路,可不配置光纤纵差保护。采用T接方式时,在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要求时,其接入线路可采用电流电压保护。7.8.5 保护信息的传输宜采用光纤通道。对于线路电流差动保护的传输通道,往返均应采用同一信号通道传输。7.8.6 分布式电源接入时,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配置方案应符合相关继电保护技术规程、运行规程和反事故措施的规定,定值应与电网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配合整定;公共电网线路投入自动重合闸时,应校核重合闸时间。7.9 防灾减灾7.9.1 为提高配电网的防灾减灾能力,对如下线路可结合当地的气象条件和运行经验,实施差异化规划设计,提高标准以抵御重大自然灾害:a)高危地区线路、重要联络线路;b)承担主要城市、重要用户保安电源的送出线路;c)具有“黑启动”能力的电源送出线路;d)线路故障将引发系统稳定的电源送出线路。7.9.2 规划阶段优先考虑设备布置高度,再综合考虑防洪排涝设施,预防内涝问题。7.9.3 变电站的选址应避开地震断裂、滑坡、塌陷、溶洞地带。7.9.4 配电网规划中应将具有“黑启动”和“孤网运行”能力的发电厂(含分布式电源)考虑为抗灾保障电源,并充分考虑灾害发生时应急状态的黑启动方案和措施。8.电网结构8.1 一般要求8.1.1 合理的电网结构是满足供电可靠性、提高运行灵活性、降低网络损耗的基础。高压、中压和低压配电网三个层级应相互匹配、强简有序、相互支援,以实现配电网技术经济的整体最优。A+、A、B、C类供电区的配电网结构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a)正常运行时,各变电站应有相互独立的供电区域,供电区不交叉、不重叠,故障或检修时,变电站之间应有一定比例的负荷转供能力。b)在同一供电区域内,变电站中压出线长度及所带负荷宜均衡,应有合理的分段和联络;故障或检修时,中压线路应具有转供非停运段负荷的能力。c)接入一定容量的分布式电源时,应合理选择接入点,控制短路电流及电压水平。d)高可靠性的配电网结构应具备网络重构能力,便于实现故障自动隔离。D、E类供电区的配电网以满足基本用电需求为主,可采用辐射状结构。8.1.2 转供能力主要取决于正常运行时的变压器容量裕度、线路容量裕度、中压主干线的合理分段数和联络情况等。8.1.3 配电网的拓扑结构包括常开点、常闭点、负荷点、电源接入点等,在规划时需合理配置,以保证运行的灵活性。各电压等级配电网的主要结构如下:23
DL/T0000-201Xa)高压配电网结构主要有:链式、环网和辐射状结构;变电站接入方式主要有:T接和π接。b)中压配电网结构主要有:双环式、单环式、多分段适度联络和辐射状结构。c)低压配电网宜采用辐射状结构。8.1.4 在电网建设的初期及过渡期,可以根据供电安全准则要求与目标电网结构,选择合适的过渡电网结构,分阶段逐步建成目标网架。8.2 110~35kV电网8.2.1 同一地区同类供电区域的电网结构应尽量统一。各类供电区域110~35kV电网目标电网结构推荐表如表8所示。表8 110~35kV电网目标电网结构推荐表电压等级供电区域类型链式环网辐射三链双链单链双环网单环网双辐射单辐射110(66)kVA+、A类√√√√√B类√√√√√C类√√√√√√D类√√√E类√35kVA+、A类√√√√√B类√√√√C类√√√√D类√√√E类√注1:A+、A、B类供电区域供电安全水平要求高,110~35kV电网宜采用链式结构,上级电源点不足时可采用双环网结构,在上级电网较为坚强且10kV具有较强的站间转供能力时,也可采用双辐射结构。注2:C类供电区域供电安全水平要求较高,110~35kV电网宜采用链式、环网结构,也可采用双辐射结构。注3:D类供电区域110~35kV电网可采用单辐射结构,有条件的地区也可采用双辐射或环网结构。注4:E类供电区域110~35kV电网一般可采用单辐射结构。8.2.2 A+、A、B类供电区域的110~35kV变电站宜采用双侧电源供电,条件不具备或电网发展的过渡阶段,也可同杆架设双电源供电,但应加强10kV配电网的联络。8.2.3 变电站电气主接线应根据变电站在电网中的地位、出线回路数、设备特点及负荷性质等条件确定,并满足供电可靠、运行灵活、操作检修方便、节约投资和便于扩建等要求。各类供电区域110kV、35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推荐如表9、表10所示。表9110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推荐表供电区域类型A+类A类B类C类D类E类电压等级110kV环入环出、单母线分段、线变组环入环出、单母线分段、桥式、线变组单母线分段、单母线、桥式、线变组单母线、线变组35kV——单母线分段10kV单母线分段23
DL/T0000-201X表1035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推荐表供电区域类型A+类A类B类C类D类E类电压等级35kV单母线分段、桥式、线变组单母线分段、单母线、桥式、线变组单母线、线变组10kV单母线分段8.3 10kV电网8.3.1 各类供电区域10kV配电网目标电网结构推荐表如表11所示。表11 10kV配电网目标电网结构推荐表供电区域类型推荐电网结构A+、A类电缆网:双环式、单环式架空网:多分段适度联络B类架空网:多分段适度联络电缆网:单环式C类架空网:多分段适度联络电缆网:单环式D类架空网:多分段适度联络、辐射状E类架空网:辐射状8.3.2 中压配电网应根据变电站位置、负荷密度和运行管理的需要,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供电区。分区应有大致明确的供电范围,正常运行时一般不交叉、不重叠,分区的供电范围应随新增加的变电站及负荷的增长而进行调整。8.3.3 对于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区域,还应加强中压主干线路之间的联络,在分区之间构建负荷转移通道。8.3.4 10kV架空线路主干线应根据线路长度和负荷分布情况进行分段(一般不超过5段),并装设分段开关,重要分支线路首端亦可安装分段开关。8.3.5 10kV电缆线路一般可采用环网结构,环网单元通过环进环出方式接入主干网。8.3.6 双射式、对射式可作为辐射状向单环式、双环式过渡的电网结构。8.3.7 应根据城乡规划和电网规划,预留目标网架的廊道,以满足配电网发展的需要。8.4 220/380V电网8.4.1 220/380V配电网应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一般采用辐射式结构。8.4.2 220/380V配电网应以配电站供电范围实行分区供电。低压架空线路可与中压架空线路同杆架设。低压架空线路不应跨越中压分段开关区域。8.4.3 对于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区域,可采用低压线路末端联络的接线方式。采用双公变配置的配电站,两台配变的低压母线之间宜装设联络开关,变压器低压进线开关与母线联络开关设置可靠的连锁机构。23
DL/T0000-201X9.设备选型9.1 一般要求9.1.1 配电网设备的选择应遵循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坚持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原则,采用技术成熟、少(免)维护、低损耗、节能环保、具备可扩展功能的设备,所选设备应通过入网检测。9.1.2 配电网设备应根据供电区域的类型差异化选配。在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环境条件恶劣(高海拔、高寒、盐雾、污秽严重等)及灾害多发的区域,宜适当提高设备的配置标准。9.1.3 配电网设备应有较强的适应性。变压器容量、导线截面、开关遮断容量应留有合理裕度,保证设备在负荷波动或转供时满足运行要求。9.1.4 配电网设备选型应实现标准化、序列化。在同一供电地区,高压配电线路、主变压器、中压配电线路(主干线、分支线、次分支线)、配电变压器、低压线路的选型,应根据电网网络结构、负荷发展平与全寿命周期成本综合确定,并构成合理的序列。9.1.5 配电网设备选型和配置应适应智能配电网的发展要求,在计划实施配电自动化的规划区域内,应同步考虑配电自动化的建设需求。9.1.6 配电线路一般可优先选用架空方式。对于确有必要采用电缆型式时,电缆敷设方式应根据电压等级、最终数量、施工条件及投资等因素确定,主要包括隧道、排管、沟槽、直埋等敷设方式。9.2 110~35kV变电站9.2.1 应综合考虑负荷密度、空间资源条件,以及上下级电网的协调和整体经济性等因素,确定变电站的供电范围以及主变压器的容量序列。同一规划区域中,相同电压等级的主变压器单台容量规格不宜超过3种,同一变电站的主变压器宜统一规格。各类供电区域变电站推荐的容量配置如表12所示。表12 各类供电区域变电站最终容量配置推荐表电压等级供电区域类型台数(台)单台容量(MVA)110kVA+、A类3~463、50B类2~363、50、40C类2~350、40、31.5D类2~340、31.5、20E类1~220、12.5、6.366kVA+、A类3~450、40B类2~350、40、31.5C类2~340、31.5、20D类2~320、10、6.3E类1~26.3、3.1535kVA+、A类2~331.5、20B类2~331.5、20、10C类2~320、10、6.3D类1~310、6.3、3.15E类1~23.15、2注1:上表中的主变低压侧为10kV。注2:对于负荷确定的供电区域,可适当采用小容量变压器。23
DL/T0000-201X注3:A+、A、B类区域中31.5MVA变压器(35kV)适用于电源来自220kV变电站的情况。9.2.2 应根据负荷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阶段,合理安排供电区域内变电站建设时序。变电站内主变台数最终规模不宜超过4台。9.2.3 变电站的布置应因地制宜、紧凑合理,尽可能节约用地。原则上,A+、A、B类供电区域可采用户内或半户内站,根据情况可考虑采用紧凑型变电站,A+、A类供电区域如有必要也可考虑与其它建设物混合建设,或建设半地下、地下变电站;B、C、D、E类供电区域可采用半户内或户外站,沿海或污秽严重地区,可采用户内站。9.2.4 应明确变电站供电范围,随着负荷的增长和新变电站站址的确定,应及时调整相关变电站的供电范围。9.2.5 变压器宜采用有载调压方式。9.2.6 变压器并列运行时其参数应满足相关技术要求。9.3 110~35kV线路9.3.1 110~35kV线路导线截面的选取应符合下述要求:a)线路导线截面宜综合饱和负荷状况、线路全寿命周期选定。b)线路导线截面应与电网结构、变压器容量和台数相匹配。c)线路导线截面应按照安全电流裕度选取,并以经济载荷范围校核。9.3.2 A+、A、B类供电区域110(66)kV架空线路截面不宜小于240mm2,35kV架空线路截面不宜小于150mm2;C、D、E类供电区域110kV架空线路截面不宜小于150mm2,66kV、35kV架空线路截面不宜小于120mm2。9.3.3 110~35kV线路跨区供电时,导线截面宜按建设标准较高区域选取。导线截面选取宜适当留有裕度,以避免频繁更换导线。9.3.4 110~35kV架空线路导线宜采用钢芯铝绞线,沿海及有腐蚀性地区可选用防腐型导线。9.3.5 110~35kV电缆线路宜选用交联聚乙烯绝缘铜芯电缆,载流量应与该区域架空线路相匹配。9.4 10kV线路9.4.1 10kV配电网应有较强的适应性,主干线截面宜综合饱和负荷状况、线路全寿命周期一次选定。导线截面选择应系列化,同一规划区的主干线导线截面不宜超过3种,主变容量与10kV出线间隔及线路导线截面的配合一般可参考表13选择。表13 主变容量与10kV出线间隔及线路导线截面配合推荐表110~35kV主变容量(MVA)10kV出线间隔数10kV主干线截面(mm2)10kV分支线截面(mm2)架空电缆架空电缆6312及以上240、185400、300150、120240、18550、408~14240、185、150400、300、240150、120、95240、185、15031.58~12185、150300、240120、95185、150206~8150、120240、18595、70150、12012.5、10、6.34~8150、120、95——95、70、50——3.15、24~895、70——50——注1:中压架空线路通常为铝芯,沿海高盐雾地区可采用铜绞线,A+、A、B、C类供电区域的中压架空线路宜采用架空绝缘线。注2:表中推荐的电缆线路为铜芯,也可采用相同载流量的铝芯电缆。沿海或污秽严重地区,可选用电缆线路。23
DL/T0000-201X注3:对于专线用户较为集中的区域,可适当增加变电站10kV出线间隔数。9.4.2 10kV线路供电半径应满足末端电压质量的要求。原则上A+、A、B类供电区域供电半径不宜超过3km;C类不宜超过5km;D类不宜超过15km;E类供电区域供电半径应根据需要经计算确定。9.5 配电设备9.5.1 柱上变压器配电变压器应按“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配置,应尽量靠近负荷中心,根据需要也可采用单相变压器。配电变压器容量应根据负荷需要选取,不同类型供电区域的配电变压器容量选取一般应参照表14。表14 10kV柱上变压器容量推荐表供电区域类型三相柱上变压器容量(kVA)单相柱上变压器容量(kVA)A+、A、B、C类≤400≤100D类≤315≤50E类≤100≤30注:在低电压问题突出的E类供电区域,亦可采用35kV配电化建设模式,35/0.38kV配电变压器单台容量不宜超过630kVA。9.5.2 配电室a)配电室一般配置双路电源,10kV侧一般采用环网开关,220/380V侧为单母线分段接线。变压器接线组别一般采用D,yn11,单台容量不宜超过1000kVA。b)配电室一般独立建设。受条件所限必须进楼时,可设置在地下一层,但不宜设置在最底层。其配电变压器宜选用干式,并采取屏蔽、减振、防潮措施。9.5.3 箱式变电站箱式变电站一般用于配电室建设改造困难的情况,如架空线路入地改造地区、配电室无法扩容改造的场所,以及施工用电、临时用电等,其单台变压器容量一般不宜超过630kVA。9.5.4 柱上开关a)规划实施配电自动化的地区,开关性能及自动化原理应一致,并预留自动化接口。b)对过长的架空线路,当变电站出线断路器保护段不满足要求时,可在线路中后部安装重合器,或安装带过流保护的断路器。9.5.5 开关站a)开关站宜建于负荷中心区,一般配置双电源,分别取自不同变电站或同一座变电站的不同母线。b)开关站接线宜简化,一般采用两路电源进线、6~12路出线,单母线分段接线,出线断路器带保护。开关站应按配电自动化要求设计并留有发展余地。9.5.6 环网单元环网单元一般采用两路电源进线、4路出线,必要时可增加出线。9.5.7 线路调压器在缺少电源站点的地区,当10kV架空线路过长,电压质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在线路适当位置加装线路调压器。9.6 220/380V线路9.6.1 220/380V配电网应有较强的适应性,主干线截面应按远期规划一次选定。导线截面选择应系列化,同一规划区内主干线导线截面不宜超过3种。各类供电区域220/380V主干23
DL/T0000-201X线路导线截面一般可参考表15选择。表15 线路导线截面推荐表线路形式供电区域类型主干线(mm2)电缆线路A+、A、B、C类≥120架空线路A+、A、B、C类≥120D、E类≥50注1:表中推荐的架空线路为铝芯,电缆线路为铜芯。注2:A+、A、B、C类供电区域宜采用绝缘导线。9.6.2 农村人流密集的地方、树(竹)线矛盾较突出的地段,可选用绝缘导线。9.6.3 220/380V电缆可采用排管、沟槽、直埋等敷设方式。穿越道路时,应采用抗压力保护管。9.6.4 220/380V线路应有明确的供电范围,供电半径应满足末端电压质量的要求。原则上A+、A类供电区域供电半径不宜超过150m,B类不宜超过250m,C类不宜超过400m,D类不宜超过500m,E类供电区域供电半径应根据需要经计算确定。10.智能化基本要求10.1 一般要求10.1.1 为提高配电网运营管理水平和供电可靠性水平,应在配电网一次规划方案基础上考虑配电自动化、配电网通信系统等智能化的要求。10.1.2 在配电网信息化方面,应遵循相关信息安全防护要求,充分利用开放、标准的信息交互总线,实现规划设计、运维检修、营销服务等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数据源端唯一、信息全面共享、工作流程互通、业务深度融合。10.1.3 应根据规划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供电可靠性需求、网架结构以及设备状况,编制相应的配电网智能化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功能、规模等。10.1.4 配电网智能化专项规划应满足相关专业标准及技术规范要求,遵循“标准化设计,差异化实施”原则,按照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充分利用设备资源,优先采用成熟先进的技术和设备。10.2 配电自动化10.2.1 配电自动化是配电网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智能配电网的必要条件,是提高供电可靠性和运行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对配电网的监测和控制,实时监控运行工况和故障处理,能够迅速进行故障研判,隔离故障区段,缩小停电范围,快速恢复供电,支撑配电网调度运行和抢修指挥等业务需求,并为配电网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信息。故障处理功能应适应分布式电源接入。10.2.2 配电自动化建设应与配电网一次网架相协调。实施前应对建设区域供电可靠性、一次网架、配电设备等进行评估,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制定合理的配电自动化方案,因地制宜、分步实施。A+、A类供电区域宜采用集中式或智能分布式,具备快速的故障恢复能力,B、C类供电区域可采用集中式或就地型重合器式,D类供电区域可根据实际需求采用就地型重合器式或故障指示器方式,E类供电区域可采用故障指示器方式。10.2.3 应根据可靠性需求、网架结构和设备状况,合理选用配电设备信息采集形式。对关键性节点,如主干线联络开关、必要的分段开关,进出线较多的开关站、环网单元和配电室,应配置“三遥”(遥信、遥测、遥控)配电自动化终端;对一般性节点,如分支开关、无联络的末端站室,应配置“二遥”(遥信、遥测)配电自动化终端,用户进线处应配置分界开关或具备遥信、遥测功能的故障指示器。23
DL/T0000-201X10.2.4 应根据各区域配电网规模和应用需求,合理确定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的功能。10.3 配电通信网10.3.1 在配电网一次网架规划时,应同步进行通信网规划,并预留相应位置和通道。10.3.2 根据实施配电自动化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光纤、无线、载波通信等)。A+类供电区域以光纤通信方式为主,A、B、C类供电区域应根据配电终端的配置方式确定采用光纤、无线或载波通信方式,D、E类供电区域以无线通信方式为主。10.3.3 配电网通信系统应满足配电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及储能装置站点的通信需求。10.4.2 智能电表应具备供电可靠性信息采集及上传功能。11.用户及电源接入要求11.1 用户接入11.1.1 用户接入应符合电网规划,不应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行及电能质量。11.1.2 用户的供电电压等级应根据当地电网条件、最大用电负荷、用户报装容量,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供电电压等级一般可参照表16确定。供电半径较长、负荷较大的用户,当电压不满足要求时,应采用高一级电压供电。表16 用户接入容量和供电电压等级推荐表供电电压等级用电设备容量受电变压器总容量220V10kW及以下单相设备—380V100kW及以下50kVA及以下10kV—50kVA~10MVA35kV—5MVA~40MVA66kV—15MVA~40MVA110kV—20MVA~100MVA注:无35kV电压等级的电网,10kV电压等级受电变压器总容量为50kVA至20MVA。11.1.3 应严格控制专线数量,以节约廊道和间隔资源,提高电网利用效率。11.1.4 100kVA及以上的用户,在高峰负荷时的功率因数不宜低于0.95;其他用户和大、中型电力排灌站,功率因数不宜低于0.90;农业用电功率因数不宜低于0.85。11.1.5 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配置应符合GB/Z29328的规定。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应采用多电源、双电源或双回路供电,当任何一路或一路以上电源发生故障时,至少仍有一路电源应能满足保安负荷持续供电。特级重要电力用户宜采用双电源或多电源供电;一级重要电力用户宜采用双电源供电;二级重要电力用户宜采用双回路供电。11.1.6 重要电力用户应自备应急电源,电源容量至少应满足全部保安负荷正常供电的要求,并应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11.1.7 用户因畸变负荷、冲击负荷、波动负荷和不对称负荷对公用电网造成污染的,应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和“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运、同步达标”的原则,在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时提出治理、监测措施。11.1.8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接入电网时应进行论证,分析各种充电方式对配电网的影响。11.2 电源接入11.2.1 配电网应满足国家鼓励发展的各类电源的接入要求,根据电源容量确定并网电压等级。电源并网电压等级一般可参照表17。表17 电源并网电压等级23
DL/T0000-201X电源总容量范围并网电压等级8kW及以下220V8kW~400kW380V400kW~6MW10kV6MW~50MW35kV、66kV、110kV11.2.2 接入110~35kV电网的电源,宜采用专线方式并网;接入10kV电网的电源可采用专线接入变电站低压侧或开关站的出线侧,在满足电网安全运行及电能质量要求时,也可采用T接方式并网。11.2.3 在分布式电源接入前,应对接入的配电线路载流量、变压器容量进行校核,并对接入的母线、线路、开关等进行短路电流和热稳定校核,如有必要也可进行动稳定校核。11.2.4 在满足供电安全及系统调峰的条件下,接入单条线路的电源总容量不应超过线路的允许容量;接入本级配电网的电源总容量不应超过上一级变压器的额定容量以及上一级线路的允许容量。11.2.5 电源接入后配电线路的短路电流不应超过该电压等级的短路电流限定值,否则应重新选择电源接入点。11.2.6 分布式电源并网点的系统短路电流与电源额定电流之比不宜低于10。11.2.7 分布式电源并网点应安装易操作、可闭锁、具有明显开断点、带接地功能、可开断故障电流的开断设备。11.2.8 接入10kV电网的分布式电源应满足相应的调度管理要求。12.规划计算分析要求12.1 一般要求12.1.1 配电网计算分析的任务是通过量化计算,确定配电网的短路电流水平、供电安全水平和供电可靠性水平,以及无功优化配置方案,并研究提高配电网安全性、可靠性和适应性的措施。12.1.2 配电网计算分析应采用合适的模型,数据不足时可采用典型模型和参数。计算分析所采用的数据(包括拓扑信息、设备参数、运行数据等)应遵循统一的标准与规范。12.1.3 分布式电源以及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等新型负荷接入配电网时,如有必要应进行相关计算分析。12.2 潮流计算分析12.2.1 潮流计算的目的是根据给定的运行条件和拓扑结构确定网络的运行状态,是供电能力校核、线损分析、短路电流计算、供电安全水平分析、可靠性计算和无功规划计算的基础。12.2.2 应按典型方式对规划水平年的110~35kV配电网进行潮流计算。12.2.3 10kV电网潮流计算可按分区、变电站或线路计算到节点或等效节点。12.3 短路电流计算分析12.3.1 短路电流计算的目的是确定短路电流水平,选择电气设备参数,提出限制短路电流的措施等。12.3.2 110~10kV电网短路电流计算,应综合考虑上级电源和本地电源接入情况,计算至变电站10kV母线、电源接入点。12.4 供电安全水平分析12.4.1 供电安全水平分析的目的是校核电网是否满足供电安全标准,即模拟低压线路故障、配电变压器故障、中压线路(线段)故障、110~35kV变压器或线路故障对电网的影响,校验负荷损失程度,检查负荷转移后相关元件是否过负荷,电网电压是否越限。12.4.2 可按典型运行方式对配电网的典型区域进行供电安全水平分析。12.5 可靠性计算分析23
DL/T0000-201X12.5.1 供电可靠性计算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现状和规划期内配电网的可靠性指标,分析影响供电可靠性的薄弱环节,提出改善供电可靠性指标的规划方案。12.5.2 供电可靠性指标可按给定的电网结构、典型运行方式以及可靠性相关计算参数等条件选取典型区域进行计算分析。计算指标包括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用户平均停电次数、供电可靠率、用户平均停电缺供电量等。12.6 无功规划计算分析12.6.1 无功规划计算的目的是确定无功补偿方案(方式、位置和容量),以保证电压质量,降低网损。12.6.2 无功配置方案的优化分析,需结合节点电压允许偏差范围、节点功率因数要求、变压器、无功设备与线路等设备参数以及不同运行方式下的负荷水平,按照大负荷方式计算无功总容量需求,按照小负荷方式计算无功补偿装置的分组容量,以达到无功设备投资最小或网损最小的目标。13.技术经济分析13.1 技术经济分析是指在评估周期内对规划项目各备选方案进行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其目的是评估规划项目(新建、改扩建)在技术、经济上的可行性及合理性,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13.2 技术经济分析需确定供电可靠性和全寿命周期内投资费用的最佳组合,一般有两种不同的评估方式,一是在给定投资额度的条件下选择供电可靠性最高的方案;二是在给定供电可靠性目标的条件下选择投资最小的方案。13.3 技术经济分析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最小费用评估法、收益/成本评估法以及收益增量/成本增量评估法。评估指标主要包括供电能力、转供能力、线损率、供电可靠性、设备投资费用、运行费用、检修维护费用、故障损失费用等。13.4 技术经济分析的过程主要包括:对规划项目各备选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评估,根据指标对备选方案进行比较、排序,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确定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的最优方案。13.5 在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进行财务评价。财务评价主要根据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以及折旧率、贷款利息等计算参数的合理假定,采用财务内部收益率法、财务净现值法、年费用法、投资回收期法等方法,分析配电网规划期内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23
DL/T0000-201X附 录 A(资料性附录)110~35kV电网结构示意图A.1 辐射图A.1 单辐射(a)(b)(c)图A.2 双辐射A.2 环网(环型结构,开环运行)图A.3 单环网图A.4 双环网23
DL/T0000-201XA.3 链式图A.5 单链(a)T接(b)π接(c)T、π混合图A.6 双链(a)T接(b)π接图A.7 三链23
DL/T0000-201X附 录 B(资料性附录)10kV配电网结构示意图B.1 架空网图B.1 辐射状图B.2 多分段适度联络B.2 电缆网图B.3 单环式图B.4 双环式23
DL/T0000-201X附 录 C(资料性附录)220/380V配电网结构示意图图C.1 放射式23DL/T0000-201X25
DL/T0000-201X附 录 D(资料性附录)110~35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示意图D.1 单母线图D.1 单母线D.2 单母线分段图D.2 单母线分段D.3 桥式图D.3 桥式(内桥、外桥、扩大内桥)25
DL/T0000-201XD.4 线变组图D.4 线变组D.5 环入环出图D.5 环入环出2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gbt 25973-2010 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技术导则
- gbt 25739-2010 核电厂阀门调试技术导则
- gbt 28058-2011 海洋生态资本评估技术导则
- gbt 25875-2010 草原蝗虫宜生区划分与监测技术导则
- 《电网间歇性电源与电动汽车充电协同调度技术导则》2016-送审稿
- 《架空输电线路山火风险预报技术导则》(2015征求意见稿)
- 《电网节能项目节约电力电量测量与验证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 dlt 586-201x 电力设备监理技术导则(2016送审稿)
- 《架空输电线路机器人巡检技术导则》(2016编制说明)
- 《电网间歇性电源与电动汽车充电协同调度技术导则》(2015征求意见稿)
- gbt 28548-2012 核电厂主回路水压试验技术导则
- gbt 28419-2012 风沙源区草原沙化遥感监测技术导则
- dl xxxx-201x《同塔多回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2015征求意见稿
- dl_t 599-2015 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 gbt 28617-2012 绿色制造通用技术导则 铸造
- gbt 28570-2012 水轮发电机组状态在线监测系统技术导则
- gbt 28551-2012 核电厂离心泵组调试技术导则
- gbt 28615-2012 绿色制造 金属切削机床再制造技术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