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50 KB
- 14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无公害黑木耳代料栽培技术规程 1要点范围 本要点提出了无公害黑木耳代料栽培过程中有关原种、栽培种生产的生产场地、厂房设置和布局、设备设施、使用品种、生产工艺流程、菌种管理、栽培管理技术、产品收获及病虫害防治要求,适用于本地区黑木耳代料栽培无公害生产。 2品种选用与菌种生产、管理 应使用符合国家《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规定已登记注册的优良品种,并经过栽培试验证明该品种的种性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抗逆性强,抗杂菌力强,菌丝生长健壮,原基产生整齐,子实体生长快,速生高产,商品性好的品种。如双丰1号、黑29等。 3菌种生产 3.1生产季节 根据生产季节、生产量的需要安排生产时间,10月—翌年5月初为菌种生产期,母种、原种、栽培种的生产应严格执行NY528—2002《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3.2生产场地选择 菌种生产厂(户)需具备合乎要求的标准生产厂房、交通方便、有水电、地势干燥、环境清洁、空气清新,300米以内无禽畜舍、无垃圾(粪便)场,无污水和其他污染源。 3.3菌种生产的厂房设置、设备、仪器 3.3.1
厂房设置 厂房或车间结构:砖木、砖混结构,水泥地面,四壁、天棚光洁,厂房设计既能密闭保温又能通风。 厂内条件:有水源、电源、供热设备、通风设备。 厂房布局:按工艺流程分设配料室、灭菌室、冷却室、接种室和培养室。 3.3.2配料机具 菌种配料所需基本设备:磅秤、拌料机械(拌料机、铁筛等)、装袋机。 3.3.3灭菌设备 灭菌设备:立式或卧式高压蒸汽灭菌锅、常压蒸汽灭菌锅灶等。 3.3.4接种设备 接种设备主要有接种箱及各种接种工具(接种锄、接种勺、接种镊、紫外线灯、酒精灯、乳胶手套、三角烧瓶等)。 3.3.5菌种培养设备、仪器 恒温箱、培养室(面积视栽培菌生产量而定,培养架层间距大于35cm、宽度80cm—100cm,要光滑、干燥)、排风机、暖气等。 3.3.6常用消毒药品:克霉灵、菇保一号、气雾消毒盒、酒精(75%)、石炭酸(5%苯酚)、新洁而灭(0.25%)等。 3.4
菌种分级、鉴别贮藏 分级:一级菌种(母种)、二级菌种(原种)、三级菌种(栽培种)。 母种鉴别:菌丝粗壮、密集、洁白、整齐、呈棉絮状、后期颜色加深、能分泌褐色色素。 原种鉴别:菌丝洁白、菌丝生长均匀密集,前缘平面整齐,上下一致,菌种瓶(袋)内菌种与瓶(袋)壁紧贴,水球无色为适龄菌种。 母种贮藏:低温保存4℃—6℃冰箱中。 原种贮藏:保存于避光、干燥、4℃—10℃洁净低温处。 3.5生产工艺流程 无公害备料→培养基配制→装袋(瓶)→灭菌→冷却→接种→菌丝培养(检查)→成品 3.6培养基配制 3.6.1原料的选择 木屑选用无霉变的柞、桦阔叶木屑为主料,杨、柳等阔叶木屑使用量不可超过30%;代料栽培黑木耳的主要辅料如麦麸、豆饼粉等应为经认证的无公害产品的新鲜的副产品;添加的钙离子用石膏或碳酸钙。 3.6.2培养基配方 (1)原种:木屑78%,麦麸20%,石膏1%,蔗糖1%。 (2)原种、栽培种:木屑86.5%,麦麸10%,豆饼粉2%,石膏1%,石灰0.5%。 3.6.3
配制方法 按配方比例准确称好主料和辅料(冬季生产需提前将所用木屑放到室内解冻,所需豆饼粉在低温处用容器提前6—12小时浸泡),先将主料堆放在洁净的水泥地上,再将麦麸、石膏、石灰拌匀后加入主料中,加适量水的同时将豆饼(糖水溶液)加入主料中,反复搅拌均匀(用手紧握料而指缝间有水渗出却不滴落为准),水分含量在60%—65%,PH值6.5—7.0之间。 3.7装袋灭菌 3.7.1装袋 原种的制作可选用玻璃瓶或规格为15cm×28cm×0.45c聚丙烯菌袋,栽培种的制作可选用17cm×33cm×0.4c—0.45c聚丙烯菌袋或聚乙烯菌袋。 人工装料时要边装料边用手压实,要求上下松紧度一致(菌袋装料时以不变形、袋面无皱褶、光滑为标准)。原种菌袋包装采用装料→压实料面→窝口→扎棍→覆棉花→盖纸盖→系胶筋。栽培种菌袋包装采用装料→压实料面→窝口→扎棍。原种湿重0.6公斤,栽培种湿重1.15公斤。当天装的菌袋(瓶)要在当天灭菌,不能放置过夜,以免产生杂菌,发酵、酸败。如当天不能灭菌,应放到冷凉通风处过夜。 3.7.2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工作压力在1.1kg—1.5kg/cm2,温度121℃—125℃,原种灭菌需维持1—1.5小时,栽培种灭菌需维持3—4小时。 常压蒸汽灭菌:足火中气,开始火力大,始终保持水沸腾,4小时之内温度达到100℃
,同时注意补充锅内水量(需用开水补水)。灭菌温度升至100℃—103℃,维持6—8小时,达到灭菌效果。 无论是高压灭菌还是常压灭菌,排净冷空气是掌握蒸气灭菌的关键,否则会出现“假升压现象”,装袋过多、过紧会使空气流通受阻,传导热量不均匀,导致灭菌不彻底。菌袋摆放视菌袋封口方式而定,层间距大于5厘米。用金属筐(55cm×33cm×25cm)或耐高温塑料筐盛放瓶(袋),使相互间有一定间隙。 蒸气灭菌过程中常使棉塞、纸盖等受潮或吸水,在潮湿的棉塞、纸盖上最易招致杂菌的滋生,从而导致瓶、袋的污染。因此,在蒸气灭菌达到时间后,出锅前,应待锅内温度降至85℃以下,小开锅门,利用锅体、菌瓶(袋)的余热将棉塞、纸盖等烘干。接菌时及时更换受潮吸水的棉塞、纸盖等。 菌种转接前,应检查待接菌袋的灭菌情况(也是对锅体是否设计合理的检验)。检查方法:将灭菌后的菌袋置于25℃环境中培养7天以上,若菌袋中出现灰白、绿、黄、黑等颜色的菌丝或菌落,说明菌袋灭菌不彻底,应将其剔除更新处理;如果菌袋中无异常现象出现则可投入使用。 3.7.3冷却 灭菌后菌袋搬入干净的冷却室冷却或在已消毒过的培养室冷却,待料温降至30℃以下接种。 3.8
接种 接种可分为开放式、菌箱封闭式两种方式,以接种箱接种效果最佳。原种、栽培种在接种时都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要适时进行接种环境的消毒(二次消毒)。每支母种可扩接原种6—8瓶(袋),每瓶(袋)原种可扩接栽培种15—30袋。 3.9菌丝体的培养 3.9.1培养室消毒 进入培养室前,应将养菌室用气雾消毒剂或其它消毒药品进行消毒处理,使培养室保持空气清新、洁净。 3.9.2菌袋摆放 菌袋进入培养室后,在菌架上应立式摆放,若卧式叠放以3层为宜,行间需留有5厘米间距。 3.9.3温度、湿度、通风调控 接种后1—5天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5℃—28℃,5—15天随着菌丝的生长、扩展,菌丝本身会产生一种呼吸热,菌袋内温度逐渐上升、一般高出培养室温度2℃,所以室内温度控制在22℃—24℃。15—35天菌丝生长进入健壮期,菌丝分解吸收营养能力最强,新陈代谢加快,袋内温度比室温高3℃—4℃,将培养室温度降到20℃—22℃以防烧菌。35天以后菌丝进入生理成熟阶段,室温应控制在18℃—20℃。45天左右菌袋长满菌丝,可将培养室温度降至5℃—10℃
低温保藏。养菌期间室内卫生环境较好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无需加湿。每天早晚加大通风换气各一次,培养室内空气清新即可。 温度的把握是养菌期的关键,保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氧气有利于黑木耳菌丝的生长。要注意解决好培养室避光、适宜的温度调控与通风之间的关系。要注意防鼠、防虫,要定期检查菌袋、观察生长情况,发现杂菌及时清除。 3.10养菌期间不良表现特征及杂菌的鉴别和防治 3.10.1菌种老化:是菌龄过长而出现的生理衰退现象。 特征:菌种易出现菌丝体生长速度减缓,菌丝体色泽变暗,菌落过早分泌色素,“吃料”速度慢,提早形成耳基。 鉴别:木耳正常菌种的菌丝体在长满菌袋(或瓶)后5—10天,在适度光照条件下才形成原基,而老化菌种通常在接种到培养料中5—10天,便形成大量原基。 3.10.2菌丝徒长、细弱:麦麸、豆饼、玉米粉等辅料添加量过大或盲目添加化肥、持续高温导致“伤热”等。 3.10.3杂菌 3.10.3.1真菌瓶(袋)壁可出现色泽和大小不一的菌落,菌落与黑木耳菌丝体之间常有明显的拮抗线,后期形成黑褐色、青灰色、黄褐色或红色的孢子堆。 (1)木霉 木霉属木腐菌,有绿色木霉、多孢木霉等。菌丝体初期白色,逐渐变成浅绿色,最后变为深绿色。菌丝分解木质素能力很强,它还能分泌出毒素杀死黑木耳菌丝。 (2)青霉 青霉在28℃—32℃
高温高湿条件下生长较快,孢子可在1—2天萌发成菌丝,初期菌丝体白色,繁殖迅速,很快长出绿色孢子。菌丝覆盖料面后隔绝了空气,它分泌的毒素能杀死黑木耳菌丝。 (3)毛霉 好湿性真菌,菌丝一开始纤细洁白,后期产生黑色孢子,生长极为迅速,一般轻微的毛霉侵染只要黑木耳菌丝生长健壮,加大通风,降低湿度会自行消失。 (4)链孢霉(亦叫脉孢霉) 链孢霉属竞争性杂菌,在高温高湿、不通风条件下极易产生,孢子桔红色的繁殖极快,对黑木耳菌种的危害最大。 (5)曲霉 常见的有白曲霉、黄曲霉、黑曲霉、红曲霉等。适宜在25℃—32℃的温度中生长,菌丝比毛霉菌丝短而粗,抑制黑木耳菌丝的生长。曲霉往往在糖麸量偏大、培养料水分过少的情况下发生。 3.10.3.2细菌 适于生活在中性、碱性、微碱性及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培养料含水量偏高、料温偏高都有利于细菌的发生和生长。其性状呈粘湿、色深,并散发出酸臭味,致使木耳菌菌丝生长受阻,严重时培养料变质、发臭、腐烂。 3.10.3.3酵母菌 种类繁多,均不产生绒状或棉絮状的气生菌丝,其共性为引起培养料发酵,发粘变质,散发出酒酸气味,形成白色、红色、橙色、黄色的粘稠菌落,气温较高和通气不良的情况下极易发生,抑制黑木耳菌丝的生长。 3.10.3.4
传播方式它们经土壤、空气、培养料、工具、人、昆虫、水及栽培菌的菌丝和孢子传播,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大量生长繁殖。 3.10.4防治方法 3.10.4.1 对培养室地面、墙壁、培养架等可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洒,或克霉灵1:800—1:1000喷雾,气雾消毒剂消毒后封闭15—30分钟。 3.10.4.2 对局部感染用克霉灵1:200—1:300倍液局部注射,隔一天一次,连用三次。 3.10.4.3 细菌防治:灭菌彻底,无霉变原料。如发生危害可注射庆大霉素或金霉素等。 4栽培管理技术 4.1栽培季节的选择 在安排栽培季节时要考虑出耳期的最适温度和不允许超出的范围。要避开三伏天,避免高温、高湿造成的杂菌感染和流耳。5月上旬—6月初或白天平均气温达到10度以上菌袋下地摆放适宜。 4.2栽培场地 伊春林区常用的栽培方法有林下栽培、露地床式栽培、室外荫棚挂袋栽培。 栽培场地要选在靠近水源、水质优良,排灌方便、通风良好、光线适宜、保温保湿性能好、无有毒有害气体,周围3公里以内没有污染企业的地方。 4.3
林下黑木耳栽培 充分利用林地空气清洁、氧气充足、气候湿润、遮荫度适宜的环境进行黑木耳栽培。 林下黑木耳栽培场地可分为三类: 一类:20年生以上樟子松、落叶松林,距公路500米以外,较高地势,水源方便,水质优良,自然整枝良好,林下杂灌木稀少,通风、透光、保湿性能良好,郁闭度0.5—0.7,坡度低于100,坡向西南。 二类:针阔混交林,有杂灌木或杂草,距公路200米以外,较高地势,水源方便,水质较优良,通风、透光、保湿性状较好,坡度100以下,阳坡、半阳坡。 三类:公路两侧落叶松林、白桦次生林、疏林地等,有水源,水质较好,通风、透光一般,保湿性较好,排水状况较差。 4.3.1整床作畦 清除林缘、林下灌木、杂草及地面枯枝落叶,使林下有良好的通风环境,沿坡向做高20厘米、1.2—1.5米宽的菌床,过道(作业道)0.5米。摆袋前,需向菌床面喷洒杀虫剂,消灭地表土层中的虫卵,而后撒一层白灰消毒,抑制杂菌的滋生。4.3.2喷灌设施 根据栽培菌袋生产量需要设置水泵、输水管道、微喷管(或微喷头)。 4.3.3
划口摆袋 菌袋运到出耳场地后,放置2—3天,有利于运输过程中受损伤的菌丝恢复生长。 菌袋表面消毒:用5%石灰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喷洒菌袋表面。 划口:用消过毒的刀片在菌袋上划“V”字型口,边长1.5cm—2.0cm,角度45°,深0.5cm,每袋划12个口,品字型,均匀分布。 摆袋催芽:将菌袋按间距2—3厘米摆放菌床上,每平方米放45—50袋,上覆塑料膜、遮阳网(75%)集中催芽,菌床两头及菌床边侧每隔4—5米设通风口,进行保温保湿催芽处理,应注意及时拣出菌床内染杂菌菌袋,定时观测温湿度,防高温高湿。待原基封口后,再将菌袋分床,按每平方米20袋摆放。每亩摆8000—9000袋。子实体原基形成期温度15℃—20℃,空气相对湿度80%—85%,时间7—10天。 4.3.4子实体分化期管理 子实体分化期,由原基形成珊瑚状耳基,长至杏核大圆球以后,上面开始伸展出小耳片。耳基形成后,给一定的温湿度、温差、通风等条件,慢慢分化。可任稀疏杂草生长至0.25米,以利于形成保湿小气候,切忌浇重水、勤浇水。这个阶段温度15℃—25℃,空气相对湿度85%—90%,时间7—20天。 4.3.5子实体生长发育期管理 耳基开始分化后,及时清除菌床上的杂草,创造良好的通风环境,以利于耳片的分化和生长。应逐渐加大浇水量,喷水尽量喷雾状水,温度15℃—25℃
,空气相对湿度90%—95%。 4.3.6适时采耳 当子实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变薄,耳根收缩,腹面略见白色孢子,八分成熟时采收。应该选择晴朗天气,停水、晾晒,耳片收缩发干时采收。采摘时一手捏住塑料袋,一手捏住子实体根部,把子实体连耳根拔出来,采收后用刀除去带培养基的根部,用水洗净附在子实体上的杂质,晾晒或烘干。 在出耳管理过程中,应及时清除受杂菌侵染的菌袋,以避免因遇高温高湿情况而造成大面积的污染。 当年秋末或翌年初春,应将林下菌床上的废弃菌袋清理干净,保持林内清洁。 4.4露地床式黑木耳栽培 4.4.1 陆地:地势平缓、运输方便,无污染源,排水良好,有水源,水质优良,管理便利。 可采用室内催芽、菌床集中催芽两种方式。 4.4.2 荒山荒地:地势平缓,运输方便,排水良好,临近水源,水质较好。 以上两种栽培模式的出耳管理和采摘可参照林下黑木耳栽培。 4.5 室外荫棚挂袋黑木耳栽培 4.5.1室外搭棚:棚高2—2.5米
,选用直径12—15厘米小杆做立柱。中间应根据荫棚的长宽和横木的长度适当增设立柱,棚顶的经纬木需用铁丝扎紧。棚顶及四周用茅草或遮阳网铺盖,达到遮阳、保温、保湿的目的。 4.5.2开口挂袋:开口法与地栽相同,将开好口的菌袋倒挂(口向下)或系在一根长塑料绳上,每根绳上可系10—12袋,菌袋间距5厘米左右,最下部菌袋距地表20厘米。挂袋栽培可随划口随挂袋,亦可先划口子待原基形成后再挂袋。 出耳管理和采摘可参照林下黑木耳栽培。 5出耳期综合管理 5.1 防高温高湿,避免造成黑木耳菌丝内细胞质膨大,细胞壁破裂,吐黄水,各种杂菌侵染,导致黑木耳菌丝死亡。 5.2 喷水必须按照子实体生长历期,灵活掌握。看天给水,看耳给量。 5.3 防杂草过密导致子实体呼吸受阻,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出现烂耳、流耳等。 5.4 采用饵料诱杀法诱杀伪步行(俗名为黑壳子虫、鱼儿虫)、蜘蛛、蓟马、蚂蚁、螨类(俗称菌虱)、蜗牛、蛞蝓、线虫等害虫。 5.5及时清理耳床内采耳时散落的培养基、子实体、草杆、感染袋、废弃物等。 5.6病虫害的发生与预防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用药品种及用量应符合NY/T393的要求,原基形成后至采收禁止使用任何农药。 6黑木耳产品初加工及贮藏 6.1初加工 6.1.1水洗,用干净清水洗去泥沙杂质,保证耳片无杂质。
6.1.2把耳朵大的撕成片状。 6.1.3去掉培养基和耳根。 6.2晾晒 6.2.1摆放在塑料晒网上,在日光下直接晒干,如遇到雨天设法烘干,防止霉变。 6.2.2晾晒时先晒耳面,待耳边缘见干时用手拿起,翻晒耳背面,注意不要用手滚动木耳,以防晒成拳耳。 6.2.3及时清除霉烂耳,虫蛀耳,流失耳等无商品价值的次品。 6.2.4晾晒好的耳片,应是握之声脆、扎手具有弹性,耳片不碎。 6.3 贮藏 晾晒成干品后贮存,应在避光、干燥、无异味处贮存,注意防霉、防虫、防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