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 MB
- 70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CECS279:2010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强夯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groundtreatmentbyheavytamping中国计划出版社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强夯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groundtreatmentbyheavytampingCECS279:2010主编单位山西省机械施工公司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施行151期2010年11月1日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北京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告第63号关于发布《强夯地基处理技术规程》的公告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协字E2008398号)的要求,由山西省机械施工公司、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等单位编制的《强夯地基处理技术规程》,经本协会建筑施工专业委员会组织审查,现批准发布,编号为CECS279:2010,自20lo年11月1日起施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二。一。年八月十六日
前言根据’}J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标协字[200819s号文《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制定本规程。强夯地基处理技术是1965年由法国梅纳公司创立,1978年引入我国。本规程是在深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国内30年来强夯施工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写的。本规程主要技术|土J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设计、施工、质量检测和验收。根据国家计委计标:l986]l649号文《关于请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委员会负责组织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推荐给工程建设、设计、施【等使用单位及工程技术人员采用。本规程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掷会建筑施工专业委员会管理并负责解释(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邮政编码:100835)。在使用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资料径寄解释单位。主编单位:山酣省机械施工公司山西建筑..[程(集团)总公司参编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江西省电力设计院北京交通大学赛鼎工程有限公司·1‘
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内蒙古新大地集团山西省高原岩土工程勘察检测公司主要起草人:安明张循当叶观宝崔江余李保华杨印旺刘淑芳肖美跃余凤先张旭红贾军刚李锋瑞贺武斌王丰张建民唐学峰郭伟林李英涛闫续屏岳效宁马建国王悦岳晓宏薛文兵主要审查人:龚晓南白晓红罗字生付昌宁裘以惠崔朝显高本礼甘厚义郝玉柱李彦利刘京安
目次1总则-2术语和符号·2l术语-··2.2符号---·3基本规定·4设计·1一般规定-一.2强夯法-3强夯置换法4特殊土地基强夯处理‘25人工填土地基强夯处理60施工-9l一般规定·9.2施工场地准备--‘O3施工机具·O4施工程序-l5施工质量控制与监测‘36环境保护·56质量检测和验收-66】强夯法地基处理质量检测和验收‘662强夯置换法地基处理质量检测和验收7本规程用词说明-·0引用标准名录-l附:条文说明-3.
ContentslGeneralprovisions·········--·········2’l"ermsandsymbols··-·····-·-·-···--····-·-··.·······●o2lTcrlglS········,,--·t···o22Symbols‘‘‘‘‘‘’’’’’’‘‘‘‘‘-··-’‘’·····-·--·-············o3Basicrequirement‘·····-·········-··-·o4Design’’·‘‘‘‘‘····’·一······················---············o41Generalrequirement’‘‘‘··-·----············42Heavylamping‘‘‘’’4’’’’‘‘‘‘--‘······43F3ynamiereplacement‘‘‘。一·‘‘···一·-··-、44Specialsoilfoundationtreatmentbyheavytamping4.5Artificialfillingfotmdationtreatmentbyheavytamping5Construct;On--······-...·................5lGeneralrequirement-···············--········---52Preparationofcortstructionsite············-··········53Constructionmachine--·····-·····-----··-···---·····-54Constractionprocedufe‘。‘‘‘·,··55Constructionqualitycontrolandmonitor···············56Environmentalprotection···’‘·············--·-··6Qualitytestandacceptante··········-··61Qualitytestandacceptanceofheavytamping··‘·’‘62QuatiIylestandacceptanceofdynamicreplacement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一I。istofquotedstandards·-----··········--············Addition·Explalmtionofprovisions·····-···.··········o,o坨¨∽¨加如“捣孙孙孙”如¨”·2·
1总则1.o.1为加强强夯地基处理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检测,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程。1.o.2本规程适用于天然地基、人工填土地基和特殊土地基的强夯地基处理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检测。1.o.3强夯地基处理应符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约资源的原则。1.o.4强夯地基处理工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强夯地基处理groundtreatmentbyheavytamping为了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变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用重型夯锤夯实和加固地基的方法。2.1.2强夯法heavytamping反复将夯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将地基土夯实的地基处理方法。2.1.3强夯置换法dynamicreplacemen!反复将夯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形成夯坑,并不断夯击坑内回填的砂石、钢渣等硬粒料,使其形成密实墩体的地基处理方法。2.1.4有效加固深度effectivereinforcementdepth从最初被加固地基土表面算起,经强夯地基处理后地基土满足了设计要求的加固深度。2.1_5山区地基foundationofmountainousarea分布于山区的地基,一般具有地基不均匀和边坡稳定性差的问题。2.1.6大块石填土地基fillingfoundationofbigblockstone填土材料为块石(粒径大于200ra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以上,最大粒径不超过800mm)的地基。2.1.7固体体积率solidvolumeratio土中固体颗粒的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2.1.8锤底静接地压力thestaticpressureofhammer静止状态下夯锤重量与锤底面积的比。·"。
2.2符号6——湿陷性黄土增湿时注水方格网边长;^——强夯地基有效加固深度;H——夯锤落距;“——液性指数;』r——塑性指数;S,——饱和度;w——锤的质量;w。——生石灰的吸水率;w——加固深度范围内不同土层含水量加权平均值;w。。——加固深度范围内不同土层最优含水量加权平均值a一一强夯有效加固深度修正系数;-d——加固深度范围内不同土层干密度加权平均值。
3基本规定3.0.1强夯地基处理根据加固原理、适用条件和施工工艺可划分为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两种类型。强夯置换法根据适用条件和墩体长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强夯置换法和强夯半置换法。3.0.2确定强夯地基处理方案应具备下列条件:1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资料;2人工填土地基应有填土场地原地表的地形地貌、地表植被、地表水分布及填土前的地表处理、排水、清淤等资料;并应有填土的岩土成分、土石比及颗粒级配等资料;3地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处理范围以及处理后要求达到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等资料;4当地强夯地基处理施工经验和施工情况以及地区相似场地上同类工程的处理经验和使用情况等资料;5临近建筑、地下工程和有关管线等情况;6掌握工程场地周围的环境情况。3.0.3选择强夯地基处理方案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并经技术经济比较,宜选用强夯地基处理或加强上部结构和强夯地基处理相结合的方案。3.0.4强夯施工振动对周围建筑物和环境的影响评估和安全施工距离应通过现场试夯振动测试确定,也可按当地经验确定。3.0.5已确定的强夯地基处理方案宜按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进行必要的测试。如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查明原因,修改设计参数或调整地基处理方案。3.0.6强夯地基处理可与其他地基处理方法联合使用。‘4·
3.0.7经强夯地基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和埋深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IGJ79的有关规定对本规程确定的地基承载力进行修正。3.0.8经强夯地基处理后的地基,当受力层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尚应验算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3.0.9按地基变形没计或应做变形验算且需进行地基处理的工程,应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变形验算。3.0.10受较大水平荷载或位于斜坡上的工程,当建造在处理后的地基上时,应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3.0.1l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0.12对需进行地基变形计算的工程,经强夯地基处理后应进行地基沉降观测。3.0.13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工程监理,施工结束后应按本规程的规定或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施工质量检验和验收。
4设计4.1一般规定4.1.1强夯地基处理可用于机场、道路、港口、堆场、储罐、仓贮、工厂和房屋建筑等工程场地的地基处理。4.1.2采用强夯法处理的地基,应进行强夯试验;采用强夯置换法处理的地基,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确定合适的强夯设计参数和施工参数。4.1.3强夯试验应达到下列要求:1确定地基有效加固深度,确定处理后地基土的强度、承载力和变形指标;2确定合适的夯击能、夯锤尺寸和落距等施工参数;3校核强夯后场地的平均沉降量或抬升量;4确定夯点间距、夯击次数、夯击遍数、最后两击夯沉量平均值和间隔时间等设计参数;5确定强夯施工停夯标准等施工质量控制指标;6了解强夯施工振动、侧向挤压等对周边环境和工程的影响,确定与周边工程的安全施工最小距离。4.1.4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工程规模、工程类型及施工工艺等确定,强夯试验面积不应小于20m×20re;应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应根据不同土质,待强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4.1.5强夯能级可按下列要求划分:1低能级:小于4000kN·m;2中等能级:4000kN·m~6000kN·m;-6·
3高能级:6000kN·m~8000kN·m:4超高能级:大于8000kN·m。4.1.6强夯地基处理过程中应动态化设计和信息化施工。4.2强夯法4.2.1强夯法适用于碎石土、砂土、非饱和细粒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的处理,对含有良好透水性夹层的饱和细粒土地基应通过试验确定。对采用桩基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可液化地基、填土地基、欠固结地基,可先用强夯法进行地基预处理,再进行桩基施工。4.2.2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在初步设计时可按公式(4.2.2)估算;在缺少试验资料、经验时也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和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H79的有关规定预估。h=d/可可(4.2.2)式中:^——强夯地基有效加固深度(m);W~一锤的质量(t);H一夯锤落距(m);a~一强夯法有效加固深度修正系数。可液化砂土地基n可取0.4~0.5;湿陷性黄土地基a按本规程表4.4.6取值;碎石土地基、填土地基、非饱和粘性土地基,可取035~0.45。4.2.3强夯夯点布置形式可根据基础形式、地基土类型和工程特点等因素,选用正方形、矩形、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形式。1当根据基础形式布点时,可采用等腰三角形、矩形等形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调整夯点间距,使基础柱距为夯距的整数倍;2)应保证基础重心位置或轴线上有夯点,同时基础外扩宽度应符合本规程第4.2.1l条的规定;·7·
2当不考虑基础形式布点,宜采用正三角形、正方形布点。3湿陷性黄土地基布点宜采用对称、均匀性较好的正三角形、正方形布点。4.2.4夯点间距宜为锤径的1.2倍~2.5倍。低能级时宜取小值,高能级及考虑能级组合时宜取大值。当布点形式为正三角形和正方形时,夯点间距可按表4.2.4取值。表4.2.4不同能级夯点间距经验值能缴(kN·m)锤底面积(m2)锤底直径(m)夯点问距(m)为锤径倍数1000225~2.5212~l32000525235~40L58740~4.5178640002.524.5~5.02O25250~5.S218S2.5255~6.0238525260~65238注:正三角形币点肘取大值t正方彤布点时取小值。4.2.5强夯法施工工艺设计应根据地基土类型、地基处理要求及经济技术比较,采用下列组合:I按点夯、复夯、满夯的工艺组合:1)点夯可一遍完成,也可隔行或隔行隔点分遍完成;2)当点夯夯坑深度过大时,应增加一遍复夯,复夯能级可取主夯能级的l/2或按夯坑深度确定。2按不同能级组合:高能级处理深层,中能级处理中间层,低能级处理浅层,满夯处理表层的组合。4.2.6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确定,·H·
并应同时符合下列要求:1最后两击夯沉量平均值不宜大于设计值;2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3不应因夯坑过深发生提锤困难。4.2.7最后两击夯沉量平均值的设计值应通过试夯确定。4.2.8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问隔,间隔时间应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决定,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4.2.9满夯能级应根据点夯后地表扰动层的厚度确定,满夯可一遍或隔行分两遍完成,夯击时点与点之间宜搭接1/4锤径。满夯的击数可根据设计地基承载力确定,当地基承载力在150kPa~250kPa时,满夯击数不宜低于4击。4.2.10满夯后的地表应加一遍机械碾压,以满足地基土的压实度要求。4.2.11强夯地基处理范围应大于工程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基础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2/3,并不宜小于3m。4.2.12强夯法应预估地面的平均夯沉量,并在试夯时予以校正。场地起夯面标高应根据场地夯后的平均夯沉量和夯后地面的整平设计标高确定。夯后的地面整平标高应根据场地的使用要求、基坑开挖时的土方平衡确定,宜高于基底设计标高0.5m以上。4.2.13强夯法地基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载荷斌验确定。4.2.14强夯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4.3强夯置换法T强夯置换法4.3.1强夯置换法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等软塑~流塑的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地基处理。4.3.2强夯置换墩的深度应由土层条件决定,应穿透软土层到达硬质土层上,置换墩体深度不宜超过7m;采用柱锤时不宜超过
10rn。4.3.3强夯置换法的单击夯击能和置换深度应通过试验确定。4.3.4墩体材料可用级配良好的块石、碎石、矿渣、建筑垃圾等硬质粗颗粒材料,填料中粒径大于300mm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全重的30%,最大粒径不应大于800mm。4.3.5夯点的夯击次数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要求:1墩体应穿透软弱土层,并达到设计墩长;2累计夯沉量应为设计墩长的1.5倍~2.0倍;3最后两击的夯沉量平均值不应大于试夯确定的设计值。4.3.6墩位布置宜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对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根据基础形状与宽度相应布置。4.3.7墩间距应根据荷载大小和原土的承载力选定,当满堂布置时可取夯锤直径的2倍~3倍,对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取夯锤直径的1.5倍~2.0倍。墩的计算直径可取夯锤直径的1.1倍~1.2倍。4.3.8当墩间净距较大时,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较好时,可适当增大墩问净距。4.3.9强夯置换处理范围应符合本规程第4.2.11条的规定。4.3.10墩顶应铺一层厚度不小于500mm的压实垫层,垫层材料可与墩体相同,粒径不应大于lOOmm。4.3.11强夯置换设计时,应预估地面抬升值,并在试夯时予以校正,起夯面标高和夯后整平标高应符合本规程第4.2.12条的规定。4.3.12强夯置换法试验方案的确定,应符合本规程第4.I.4条的规定。4。3.13确定软牯土强夯置换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可只考虑墩体,不考虑墩间土的作用,其承载力应通过现场单墩载荷试验确定。4.3.14强夯置换地基的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1n·
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可按下式计算:E,。一[1+m(”一1)]E。14.3.14)式中;E。。一复合土层压缩模量(MPa);E;一一桩间土压缩模量(MPa),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压缩模量;m——面积置换率;”一一桩土应力比。在无实测资料时,对牯性土可取2~4,对粉土可取1.5~3,原土强度低取大值,原土强度高取小值。lI强夯半置换法4.3.15强夯半置换法适用于处理厚度较大、饱和度较高的湿陷性黄土、红粘土、一般粘性土和高饱和度的粉土地基。4.3.16强夯半置换的单击夯击能和置换后的处理深度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4.3.17强夯半置换墩体深度应达到土层处理深度的1/z~z/a。4.3.18墩体材料应符合本规程第4.3.4条的要求。4.3.19夯点的夯击次数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同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累计夯沉量应为设计墩长的1.5倍~2.0倍;2最后两击的夯沉量平均值不应大于试夯确定的设计值。4.3.20墩位布置应按本规程第4.3.6条执行。4.3.21墩间距应根据荷载大小和原土的承载力选定,当满堂布置时可取夯锤直径的2倍~2.5倍,对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取夯锤直径的1.5倍~2.0倍。4.3.22当墩问净距较大时,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较好时,可适当增大墩问净距。4.3.23强夯半置换处理范围应符合本规程第4.2.1l条的规定。4.3.24墩顶压实垫层的铺设应按本规程第4.3.10条执行。·11·
4.3.25强夯半置换设计时,应预估地面抬升值,并在试夯时予以校正,起夯面标高和夯后整平标高应符合本规程第4.2.12条的规定。4.3.26强夯半置换法试验方案的确定应符台本规程第41.4条的规定。4.3.27强夯半置换地基承载力可按复合地基确定,墩体与墩间土的承载力可分别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m—m^k+(1—7/1),sk(43.27)式中:^。——强夯半置换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一一地基载荷试验确定的墩体承载力特征值(kPa);,“——地基载荷试验确定的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m一一墩体面积置换率。4.3.28强夯半置换地基的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变形指标压缩模量可按置换段和非置换段分别确定,置换段复合土层压缩模量的计算可按本规程第4.3.14条计算;非置换段压缩模量应通过经强夯半置换处理后的原地基土土工试验和原位测试确定。4.4特殊土地基强夯处理4.4.1特殊土地基包括软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和山区地基等。4.4.2软土地基处理可采用强夯置换法、降水联台低能级强夯法和碎(砂)石桩联合低能级强夯法等方法处理。4.4.3软土地基采用强夯置换法时应符合本规程第4.3节的规定。4.4.4软土地基采用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软土地基采用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法时,适用于处理渗透系数在i×101cm/s~i×10_5cm/s的中细砂~粉土地基。·】2·
2软上地基大面积强夯地基处理前,应结合勘察报告进行暗浜排杳,并将沟浜塘换填。对于地质条件特殊,且无经验的场地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试夯,通过夯沉量、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监测以及夯前夯后加固效果的检测确定夯击能、夯击击数和间隔时间等设计参数。3软土地基强夯宜采用低能级、少击数、多遍夯、先轻后重的原则进行施工,宜采用2~4遍进行夯击,单击夯击能可从400kN·n堰渐增大到200(3kN·m以上,具体工艺参数应通过试夯来确定。4降水联合强夯地基处理应根据处理面积,处理深度和降水设备容量划分成若干个各自独立的降水系统,小区外围3n、~4m处布置的封堵井点宜为l排~2排,井点间距宜为lm~2m。小区内按设计加固深度、土体渗透性确定井点密度和井管深度、降水时间、降水深度。井点布置成长方型或正方型网络。5软土强夯地基变形计算应包括有效加固深度范围内的沉降和加固区下卧层的沉降,有效加固深度内土层的压缩模量应通过原位测试或土工试验确定。4.4.5碎(砂)石桩联合低能级强夯适用于下部为软土、冲填土地基,上部为碎石填土的地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上部填土应在碎(砂)石桩施工完成后回填,然后进行强夯。2碎(砂)石桩联合低能级强夯软土地基变形计算包括上部填土强夯段和下部碎(砂)石桩段的沉降。上部填土段的压缩模量应通过原位测试确定;下部碎(砂)石桩段的压缩模量应采用复合土层压缩模量,其计算应符合本规程第4.3.14条的规定。4.4.6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强夯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消除湿陷深度)应通过强夯试验确定。当湿陷性黄土地基含水量平均值大于或等于lo%时,初步设计确定有效加固深度时,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湿陷·】3·
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的有关规定确定,也可按本规程公式4.2.2估算,式中修正系数a可按表4.4.6取值。表4.4.6湿陷性黄土口值粉土(JP≤10)粉质粘土(b>10)JL“取伉范周备注n“取值范周备注j。绝对值大眦JP小时取大值,,L<00.35~O45fL<0020~0.30取小值,凡绝对值b大时取小值小时取大值几小时JL小时取小值,0≤n<025036~04S取小值,几fL>00,45~0,5大时取大值。JL大时取大值0.25≤IL<050.452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宜低于塑限含水量l%~3%。在拟夯实的土层内,当土的天然含水量低于8%时,必须采取增湿措施;当土的天然含水量低于10%时,宜对其增湿接近最优含水量;当土的天然含水量大于塑限含水量3%以上时,宜采用晾晒或其他降低含水量的措施。3强夯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单位面积夯击能,应根据施工设备、黄土地质年代、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和要求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有效深度等因素确定,宜取1000kN·m/m2~5000kN·rn/m2;4对于湿陷土层厚度超过14m、含水量偏低、土质坚硬的超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应采用下列施工措施:1)增湿法;2)大夯距、多遍数、隔行隔点施工;3)以夯坑深度为夯击质量控制标准。第一、第二遍的夯坑深度宜大于5m,第三、第四遍的夯坑深度宜大于4.5m。5对于含水量低于最佳含水量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前按下列方法采取增湿措施:按~定间距的方格网点并在中心加一点的布孔方式钻孔(一·1d’
般以洛阳铲成iL),孔中灌砂后.向孔中定量注水,将处理厚度内的含水量增至接近最优含水量,每}L注水量应按下式计算:v一!:i!坠r,二雯墅!函户w式中:v——每孔注水量(m3);W、W。。——分别为润湿土体厚度h内土层的天然含水量加权平均值和最优含水量加权平均值,以小数计;6——注水孔方格网边长(n·),可取im~2m;z——加水增湿的土层厚度(m);i。——增湿厚度内土层天然干密度加权平均值(g/cml);p。——水的密度(g/cm3),取lg/cm3。}L中注水不宜采取大水漫灌,应分遍逐孔灌注,并在每遍灌注后测定土层含水量,直至含水量满足设计要求。6对于饱和度较高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前可采取以下方法降低含水量:按一定间距的方格网点并在中心加一点的布孔方式钻孔(一般以洛阳铲成孔),孔中填人生石灰块,将处理厚度内七体的含水量降至接近最优含水量,每孔填灰量按下式计算:v一!.!!雯二里!£!!:!至!×lloomsow式中:V——每7L填灰量(kg)5W、雨。——分别为处理深度土体厚度内土层的天然含水量加权平均值和最优含水量加权平均值,以小数计;6——灌灰iL方格网(m)边长,可取2m;z——需降低含水量的土层厚度(m);-d——降湿厚度内土层天然干密度加权平均值(g/cm3);口。——水的密度(g/cm3),取lg/cm3;m。——每千克生石灰的吸水率,可取0.6~O.75。4.4.7山区地基强夯地基处理可用于下列几种情况:·】5·
l建设场地存在软弱地基土,可能存在滑坡、断层破碎带;2在施工过程中,因挖方、填方、堆载和卸载等对山坡的稳定性造成影响;3建设场地地基不均匀;4岩溶和土洞发育。4.5人工填土地基强夯处理4.5.1人工填土强夯地基的填料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级配良好的粗粒料。2性能稳定的工业废料、建筑垃圾。3以粉质粘土、粉土作为填料时,其最优含水量可采用重型击实试验确定。4潮湿多雨地区的填土地基不宜采用成分单一的粉质粘土、粉土作填料,应掺入不少于30%的粗骨料。5不得使用淤泥、耕土、冻土及有机质含量大于5%的土。6膨胀性岩土可作为地下水位以上高填方地基填筑体下部的填筑材料,并满足条件:P。≤P。(4.5.1)式中:P。——为膨胀性岩土的膨胀力(kPa);P。。——为膨胀性填土顶面以上非膨胀性填土的自重压力(kPa)。7泥岩、页岩、板岩等易软化、泥化岩石可作为地下水以上部位填土地基的材料。在气候潮湿多雨的地区,可用于排水条件良好的高填方地带。8砂岩、泥岩等易风化岩作为填土材料,应考虑地基发生渗透变形和渗透破坏的可能性,并制定相应的防止渗透变形和破坏的级配控制标准、回填方法和施工措施。9大块石填土材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800rnm。4.5.2人工填土地基回填前的场地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6-
1人r填土地基填筑前应先清除或处理场地填土层底面以、F的耕植和软弱土层;2回填场地回填前的场地软弱土层的处理可采用抛石挤淤、强夯和强夯置换、挖除换填、振冲桩等方法。可根据现场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经济技术比较,择优选用;3当高填方地基原地基需要加固,其天然坡度在l:5~l:2.5之问时,应将天然地面开挖成倒坡台阶形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2m;当天然坡度陡于l:2.5时,应验算地基整体稳定性。4.5.3人工填士强夯地基的回填应符合下列规定:1成分简单、粒径均匀的回填土可采用抛填;2成分复杂、粒径不均匀的块石和碎石土回填地基,除抛石填海和抛石挤淤地基外,应采用分层堆填,禁止抛填。分层堆填的亚层厚度可取0.8n·~1.2m。3强夯填土地基的填筑厚度应根据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确定,对于填土高度较大的高填方地基,应将填土分层回填、分层强夯。除块石填土地基外,填土地基的强夯分层厚度可按表4.5.3确定。表4.5.3填土地基强夯的分层厚度雌击夯.h能级(kN)控制填土厚度(m)64当填土区有地下径流、泉水、裂隙水出露时,应在填筑体中构筑排水盲沟网。排水盲沟网应设在两个强夯地基处理分层的中间;排水盲沟网可根据填土区的高度设一层或数层;排水盲沟应用土工布包裹。4.5.4人工填土地基分层强夯应符合下列规定:1人工填土地基应根据回填土的成分、饱和度、强夯的适用·17·
条件和施工环境等因素选择强夯方法,确定强夯施工工艺,并应通过强夯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2块石填方地基的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和分层处理厚度应通过强夯试验确定;3在气候潮湿多雨的地区,易软化、泥化岩块填土地基,应及时回填,及时强夯,不宜久置和长期受雨水浸泡,受水浸泡后的泥岩填土地基表面软化层在强夯时应去除;4分层强夯的填土地基地表应设置截水和排水系统。
5施工5.1一般规定5.1.1施工前应具备下列资料:1强夯地基处理设计文件及图纸会审记录;2主要施工机具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性能资料;3强夯试验的有关资料,当地有关强夯施工的经验资料。5.1.2施工前应完成下列工作:1强夯地基处理的施工组织设计;2对粘性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必要时测定地基处理深度内的含水量;3对填土地基详细了解填土的成分、构成、级配和土石比等;4做必要的颗粒分析、固体体积率、击实试验,确定填土粗颗粒料的粒径控制和级配.以及细颗粒料的最大于密度和最佳含水量,为填土的夯实提供质量控制依据;5对山区地基应了解地下径流、泉水和裂隙水的出露情况,并做好记录,标出坐标位置;6设置测量控制网,建立现场坐标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5.1.3施工前,对进入施工现场的设备应进行性能认定,并对夯锤质量、尺寸进行核对和确认,对控制落距的牵引钢丝绳进行位置锁定,做出标记。5.1.4强夯施工侧向挤压水平变形对人工边坡、海堤、挡墙等构筑物产生的影响应通过现场强夯试夯施工深层水平位移测试确定,安全施工距离可按施工经验和现场变形监测确定。
5.2施工场地准备5.2.1施工区的范围应在强夯处理范围的基础上再增加向外扩展的用以施工设备支撑、转移、回转所需宽度。5.2.2施工前,必须查明施工区周围及场地范围内需保护的建筑物、地下构筑物、挡土墙和地下管线等的位置及标高,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5.2.3施工范围确定后,应清除场地耕植土、污染土、有机物质、植物、树木和拆除建筑物的基础等,有积水的洼地应进行排水、清淤。5.2.4整平场地至起夯面标高,整平后的施工场地平整度、密实度应能承受施工机械的重量,满足施工设备行走、运转和运输的要求。5.2.5高水位地基强夯时,地下水位以上必须保持3.5m以上的覆盖层厚度,当不满足这一条件时,应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或采取降水措施。强夯置换场地表土松软时,应铺设1.0m~2.Om厚的硬质粗骨料垫层。5.2.6应用20m×20m方格网测量夯前场地标高。5.2.7施工场地应根据周围环境需要设置截水和排水系统。5.3施工机具5.3.1施工机具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强夯能级,选用带有自动脱钩器装置、与夯锤质量相匹配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中、高能级强夯施工时,起重机宜配门架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5.3.2脱钩器的设计应保证强度和耐久性,结构形式应轻便灵活、易于操作。5.3.3强夯法夯锤宜采用圆形夯锤,锤底直径宜为2.Om~3.0m,重心应在中垂线上。夯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n·
接地压力可取25k1’a~4一)kI’a,高能级强夯锤底接地压力可增加至80kPa,超高能级强夯的锤底接地压力可增加至lOOkPa以上。强夯夯锤应按底面积大小均匀设置4~6个直径250mm~500ram上下贯通的排气孔。5.3.4强夯置换夯锤可采用圆柱形夯锤,锤底直径可在1.Om~2.Om之间.锤底接地压力宜为lOOkPa~300kPa,强夯置换夯锤宜在周边布置排气槽。强夯半置换宜采片J普通的强夯夯锤,锤底直径2.0111~2.5111,锤底接地静压力宜为40kPa~lOOkPa。5.3.5夯锤的质量应有明显的永久标志,夯锤出厂证上应注明夯锤的几何尺寸,包括顶面直径、底面直径、锤的高度。锤的高度应为锤柱体顶面交线与底面交线的距离。当夯锤磨损严重时,锤的质量应予折减。5.4施工程序5.4.1强夯法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清理并整平施工场地;2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测量夯点地面高程;3夯机就位,起吊吊钩至设计落距高度,将吊钩牵引钢丝绳固定,锁定落距;4将夯锤平稳提起置于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程;5起吊夯锤至预定高度,夯锤自动脱钩下落夯击夯点;6测量锤顶高程,记录夯坑下沉量;7重复步骤5~6,按设计的夯击数和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8夯锤移位到下一个夯点,重复步骤2~5,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9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或推平,用方格网测量场地高程,计算本遍场地夯沉量;10在规定的问歇时间后,按以上步骤完成全部夯击遍数;·21·
11满足间歇时间后,进行满夯施工。5.4.2强夯置换法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当表层土松软时,铺设一层厚度为1.Om~2.Om的硬质粗粒料施工垫层;2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用白灰洒出夯位轮廓线,并测量夯点地面高程;3夯机就位,起吊吊钩至设计落距高度,将吊钩牵引钢丝绳固定,锁定落距;4将夯锤平稳提起置于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程;5起吊夯锤至预定高度,夯锤自动脱钩下落夯击夯点,并逐击记录夯坑深度。当夯坑过深发生提锤困难时停夯,向坑内填料至与坑顶齐平,记录填料数量并如此重复直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当夯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可随时清除,并在夯点周围铺垫碎石,继续施工;6按由内而外、隔行跳打原则,完成本遍全部夯点的施工;7用方格网测量场地高程,计算本遍场地抬升量。当抬升量超过场地设计标高时,应用推土机将超高的部分推除;8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完成下遍夯点的夯击。5.4.3满夯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平整场地;2测量场地高程,放出一遍满夯基准线;3起重机就位,将夯锤置于基准线端;4按照夯印搭接I/4锤径的原则逐点夯击,完成规定的夯击数;5逐排夯击,完成一遍满夯,用方格网测量场地高程;6场地整平;7测量场地高程,放出二遍满夯基准线;.8按以上步骤完成第二遍满夯;9平整场地(如果满夯为一遍完成时步骤7~9略去)。·22·
5.4.4满夯整平后的场地应用压路机将虚土层碾压密实,并用方格网测量场地高程。5.4.5采用真空降水利,真空泵排气量不应小于100L/s,系统真空度应达到65kPa~90k11a,单级降水深度应达到6m~8m。每套系统所带的井管数量由设计真空度高低而定。埋设降水井管时,井孔深度应比井管深0.jn、~0.6n、,井管与井壁之间应及时用中粗砂回填灌实,并用粘土封7L口,防止漏气。5.4.6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法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平整场地,安装设置降排水系统及封堵系统,并预埋孔隙水压力计和水位观测管,进行第一遍降水;2监测地下水位变化,当达到设计水位并稳定至少两天后,拆除场区内的降水设备,保留封堵系统,然后按夯点布点位置进行第一遍强夯;3一遍夯后即可插设降水管,安装降水设备,进行第二遍降水;4按照设计的强夯参数进行第二遍强夯施工;5重复步骤3、4,直至达到设计的强夯遍数;6全部夯击结束后,进行推平和碾压。5.4.7人工填土地基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场地清理;2回填场地原地基处理;3填土地基回填和强夯地基处理。5.5施工质量控制与监测5.5.1施工质量偏差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夯点测量定位允许偏差±50ram;2夯锤就位允许偏差±150ram;3满夯后场地整平平整度允许偏差±lOOmm。5.5.2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下列质量检验和监测工作:·23·
施工过程中的检测项目应按表5.5.2的规定执行。强夯置换施工中可采用超重型或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检测置换墩的着底情况。表5.5.2施工质量检验和监测项目序呼检查项口允许偏差或允i1=值检测方浊1夯锤落距(mm)士300钢尺量,钢索没标志2锤重(kg)土100称重夯击遍数及顺序按设计要求计数法夯点问距(nlnl)±500钢足娃夯击范F研(超出基础宽度)按醍计要求钢尺量间歇时问按设计要求夯击击数按没计要求引数}上蛀后贿击夯机量平均值按设计要求水准仪5.5.3施工与竣工后的场地均应设置良好的排水系统,防止场地被雨水浸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夯区周围根据地形情况开挖截水沟或砌筑围堰,保证外围水不流人夯区内,在夯区内,规划排水沟和集水井。夯坑内有积水,可采用小水泵和软管及时将水抽排在夯区外;2当天打完的夯坑应及时回填,并整平压实;3当遇暴雨,夯坑积水时,必须将水排除后,挖净坑底淤土,使其晾干或填人干土后方可继续夯击施工。5.5.4强夯在冬季施工时,应采取下列措施:1强夯冬季施工应根据所在地区的气温、冻深和施工设备性能及施工效益综合确定;2当最低温度在一15℃以上、冻深在80em以内时,可进行点夯施工,不可进行满夯施工,但点夯的能级与击数应适当增加。·24·
气温低于一15℃时,宜停止强夯作业;3冬季点夯处理的地基,应在解冻后进行满夯,并应考虑冻土层夯入地层中增加的深度,能级应适当增加;4强夯施工完成的地基如跨年度长期不能进行基础施工,在冬季来临时,应填土覆盖进行保护,避免地基受冻害,覆盖层厚度应大于或等于当地标准冻深。5.5.5竣工验收后的强夯场地应及时投入使用,不应久置。5.5.6强夯竣工面应防止重型车辆碾压。5.6环境保护5.6.1强夯施工前应做好强夯振动、噪声和扬尘可能对周围环境、居民、工程、设施设备和工作生产造成的影响及风险的评估,并与当地环保部门沟通联系和备案。5.6.2在被保护的工程周围应选取下列隔振防振措施:1设置应力释放}L;2开挖隔振沟;3应力释放iL和隔振沟的深度应大于强夯振动速度衰减到满足安全标准时的深度,孔内和沟内可回填锯末、木屑等异性介质;4在靠近被防护对象的地带,可采取降低强夯能级或分层强夯的措施,还可采取改变施工参数,用小面积夯锤、小夯击能的施工方法。
6质量检测和验收6.1强夯法地基处理质量检测和验收6.1.1强夯法地基竣工验收质量检测项目,包括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检验标准应符合表6.1.1的规定。表6.1.1强夯法地基竣工验收质量检验标准项臼序号检矗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查方法地基强度(或压实廑)按设计要求按规定方法主控压缩模量按殴计要求接规定方法项地基承戴力接设计要求按规定■法lj有效加固槔度按设仆要求按规定^法1夯锤蒋距(ram)±300钢索设标志锤重(kg)±100称重一夯clf遍数及顺序接i殳计要求计数法般项夯点间距(mm)士500钢尺量目夯击范围(超出基础5按设计要求钢足量范围距离)前后两遍间歇时间按设计要求注;主控项日应接州地基处理的设计要求和不同行业的质量验收标准确定。6.1.2强夯法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应在施工结束后一定时间进行;对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7d~14d;粉土、粘性土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14d~28d。6.1.3强夯法地基竣工验收时,检验项目应按不同行业的设计要·26·
求和相关验评标准,采用两种以上的原位测试方法进行。1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地基载荷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方法;2对湿陷性黄土地基、一般粘性土地基应采用探井取骧状土样,土工分析检测,提供地基承载力、地基强度、变形参数、密实度和湿陷系数等指标,评价地基有效加固深度和黄土的湿陷性消除深度;3对砂土、粉土等可液化地基,应采用标准贯人试验、粘粒含量测定,评价液化消除深度,提供地基承载力、地基强度、变形参数等指标;4对碎石土、砂石地基、杂填土地基应采用重型动力触探或超重型动力触探、评价地基有效加固深度、土的强度、变形参数和地基承裁力等;5对分层夯实的填土地基,当采用压实度指标控制质量时,对细粒土可采用环刀法,对粗粒土可采用灌砂法、灌水法进行密实度检测;对土夹石碎石土、块石填土地基可采用固体体积率进行检测,评价地基的均匀性和密实度。6.1.4强夯法地基竣工后验收的质量检验数量应按不同行业要求,执行国家现行有关质量验收与评定的标准。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和工程的重要性确定。对于简单场地七的一般建筑物,每个建筑物地基的载荷试验检测点不应少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应增加检验点数。6.1.5强夯法地基夯后检测位置宜选在夯后整平面以下0.jm~o.8m进行。6.2强夯置换法地基处理质量检测和验收6.2.1强夯置换法地基竣工验收质量检测项目,包括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检验标准应符合表6.21的规定。·27·
表6.2.1强夯置换法地基竣工验收质量检验标准项目序号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查方法地基强度按设计要求按规定方法主2地基,矗载力按设计要求按规定方法控项变形模量按设计要求按规定方法口有效加固深度或墩体按设计要求按规定订法着底情况1夯锤落距(ram)士300钢索设标志锤重(kg)士100称重~3夯击遍数及顺序按没计要求计数法般项夯点问距(mm)土500钢尺量目夯击范围(超出基5按设计要求钢尺鲢础范围距离)前后两遍间歇时间按设计要求注;主控项目应按照地基处理的设计要求和不I司行业的质量验收标准确定。6.2.2强夯置换法地基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应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对粉土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14d~28d;对粘性土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28d。6.2.3强夯置换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除应采用单墩载荷试验检验外,尚应采用重型动力触探或超重型动力触探等有效手段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对饱和粉土地基和强夯半置换地基,允许采用单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代替单墩载荷试验。6.2.4对强夯半置换地基可采用探井取样土工分析、标准贯人试验、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方法,对墩间土进行检测,评价地基的有效加固深度、土的强度、变形参数和地基承载力等。6.2.5竣工验收的质量检测项目、检测数量应按不同行业的要求·28·
执行国家现行有关质量验收与评定的标准。6.2.6强夯置换地基载荷试验和置换墩着底情况检验数量均不应少于墩点数1%,且不应少于3点。6.2.7强夯置换地基夯后检测位置应按本规程第6.1.5条执行。
本规程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目录《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强夯地基处理技术规程条文说明
目次总则37基本规定38设计46.1一般规定462强夯法463强夯置换法-514特殊土地基强夯处理5245人工壤土地基强夯处理--··555施工·-585.3施工机具--·-585.5施工质量控制与监测··596质量检测和验收··606.1强夯法地基处理质量检测和验收6O
1总则1.0.1本条规定了本规程制定的宗旨。1.0.2本条明确了本规程适用的范围。1.0.3本条规定了强夯地基处理遵循的原则。1.0.4本条明确了本规程的使用还应符合其他相关标准的要求。
3基本规定3.0.1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将强夯分为以下两类:1强夯法,适用于碎石土、砂类土、低饱和度(Sr<60%)的粉土与牯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2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软塑~流塑状的淤泥、淤泥质土、粉土、粘性土等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我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工程有关教材对强夯加固机理分为三类:1动力密实。强夯加固多}L隙、粗颗粒、非饱和土是基于动力密实的机理,即用冲击型动力荷载使土中的孔隙体积减小,土体变得密实,从而提高地基土的强度,非饱和土的夯实过程,就是土中的气相被挤出的过程。2动力固结。动力固结理论是梅纳本人提出的,梅纳认为:由于土中存在微小气泡,孔隙水具有压缩性;由于冲击力的反复作用,孔隙水压力上升,地基发生液化#由于裂隙土接近液化或处于液化状态,还由于细粒土的薄膜水有一部分变为自由水,土的透水性增大;由于静置,孔隙水压力降低,土的触变性恢复。强夯法处理细颗粒饱和土,即饱和度较高的粘性土、湿陷性黄土就是基于这一固结机理。但这一机理在很长时间内,在强夯实践中并没有明显效果。3动力置换。动力置换可分为整体置换和桩式置换。整体置换是采用强夯·38·
将碎石整体挤入淤泥中,其作用机理类似于换土垫层法;桩式置换是通过强夯将碎石土填筑土体中,部分碎石墩间隔地夯入土中,形成桩式或墩式的碎石桩(墩)。其作用机理类似于振冲法等形成的碎石桩,它主要靠碎石摩擦角和墩问土的侧限来维持桩体的平衡,并与墩问土起复合地基的作用。山西省机械施工公司在多年的工程实践中,在对强夯机理及施工方法总结的基础上,将强夯分为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两个大类,强夯置换法又根据适用土层的不同和置换深度的不同分为两个亚类。1强夯法。强夯法相当于动力密实法。2强夯置换法。强夯置换法是山西省机械施工公司20世纪80年代末在武钢龙角湖四烧软土地基处理试验中形成的一种方法,详见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HGJ79。3强夯半置换法(相当于动力固结法)。单纯的动力固结法,很长时间以来只有理论意义,而没有实际意义,在工程实际中由于iL隙水消散时间过长,或大面积施工时排水路径被封死而失去了实用意义,但利用动力固结原理,通过在夯坑中加硬质粗颗粒填料,建立排水通道,使地基土夯坑周围与夯坑底的孔隙水就近转移,加快土层固结,使得动力固结原理在工程实践中有了应用价值。3.0.2本条规定在确定强夯地基处理方案前应完成的工作,其中强调要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强夯法不仅仅用在天然地基的处理,现在更广泛用于人工填土地基的处理。近年来大量的人工填土地基,如挖山填沟、挖山填海地基,成为解决建筑用地的主要途径。人们在大量建造人工地基的时候,也形成了数量不小的人为不良地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不排水,不清淤、不清基的回填地基;·39·
2在未经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建造填土地基;3不考虑颗粒级配,不控制粒径,不控制回填分层厚度,随意抛填的块石填土地基;4有地下径流出露,不采取引流排泄措施回填的填土地基。以上这些问题不仅给地基处理留下了隐患,同时也增大了地基处理的难度,对于拟采用强夯法处理的人工回填地基,特别要注意这方面的现场调查。3.0.4强夯施工时产生的振动影响的安全距离的确定,历来是强夯施工中的难题,涉及安全标准的确定、地基土的特性、强夯能级的大小、夯锤的面积大小等诸多因素。如果不进行现场振动测试很难给出确切的依据,但现场振动测试也并不是每项工程都有条件做到,特别是在地基处理方案初步确定阶段就进行现场振动测试也不现实。根据目前所积累的施工经验和所掌握的一些资料,这里提供一些意见,供广大设计和施工人员参考。1强夯振动有以下一些普遍规律:1)强夯振动主频率一般在50Hz以下,且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2)强夯振动的振波在短距离内主要以面波的形式向周围扩散。振动强度随着距振源点距离的增大而衰减。振动强度的衰减速率和地基土的特性有关。当地基土层软弱、松散、密实度低、厚度大时,振动强度衰减迅速;当地基土层坚硬密实或土层软弱厚度薄、下卧土层坚硬时,振动强度衰减较慢;3)强夯振源点位于相对标高低处时,在相对标高较高处的振动效应是放大;强夯振源点位于相对标高较高处时,在相对标高较低处的振动效应是衰减;4)强夯振动强度随着能级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夯锤面积的减小而减小。·4n·
了解了强夯振动的这些特点和规律,在确定强夯施工方案时,就可以根据地基土的特点,对强夯振动影响做一些初步评估。2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强夯振动安全标准,工程界一般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爆破安全规程》GB6722的相关规定,见表1。表1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标准安全允许振速(cm/s)序号保护对象类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熏烟法防霜技术规程
- 关于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的习题
- 广东省标准-新建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2010.doc
- 湖北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规程
-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1999)
- 宁波市餐饮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及维护技术规程.doc
- 城镇供水管网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
- 大中型泵站主机组检修技术规程(批准稿)
-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
- 抹灰砂浆技术规程jgjt(完整)
- 胡萝卜生产技术规程
- 自流平地面工程技术规程—基层要求和处理
- 苋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 菜心、芥兰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 db21t1978-2012刺参海上网箱生态育苗技术规程doc
- 建筑外遮阳工程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
-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
- 《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