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2.50 KB
  • 48页

国家标准《尾矿堆积坝岩土工程技术规范》

  • 4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国家标准《尾矿堆积坝岩土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尾矿堆积坝岩土工程技术规范》编制组2007年3月31日 目次1总则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2符号3基本规定4勘察工作量布置4.1一般规定4.2搜集和分析资料4.3工程地质测绘4.4勘探4.5取样与试验4.6原位测试4.7水文地质测试5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5.1一般规定5.2静力触探试验5.3标准贯入测试5.4圆锥动力触探试验5.5十字板剪切试验5.6现场直剪试验5.7波速测试 5.8抽水试验5.9注水试验5.10室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5.11室内动力性质试验6岩土工程分析评价6.1一般规定6.2计算参数的分析和选取6.3渗流稳定分析6.4坝坡抗滑稳定性分析6.5液化分析7勘察文件的编制8监测8.1一般规定8.2日常巡视8.3地下水和库内水位监测8.4坝体变形监测9加固与治理9.1一般规定9.2加固和治理9.3抢险治理方案附录A尾矿堆积坝岩土工程勘察评价任务书附录B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钻探要求 附录C上游式尾矿坝的渗流计算简法附录D孔隙水压力计埋设方法 1总则1.0.1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确保尾矿堆积坝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特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上游式尾矿堆积坝的勘察、评价、监测和治理,对中线式、下游式尾矿堆积坝可参照执行。1.0.3尾矿堆积坝必须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评价。对运行中的尾矿堆积坝,勘察评价宜在堆积高度达到1/2至2/3设计最终坝高时进行;当需在最终坝以上继续加高坝体时,宜在达到最终坝高前进行;当需评价闭库后的堆积坝稳定性时,宜在闭库前进行。1.0.4尾矿堆积坝的岩土工程勘察和评价,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尾矿tailings选矿和工业生产中形成的细颗粒的、采用水力输送排放,可用土的特征描述的固体物质。2.1.2尾矿坝tailingsdam挡尾矿和水的尾矿库外围构筑物,常泛指尾矿库初期坝和堆积坝的总体。2.1.3尾矿库tailingspond是指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的用以贮存金属非金属矿山进行矿石选别后排出尾矿或其他工业废渣场所。2.1.4全库容wholestoragecapacity尾矿坝某标高顶面、下游坡面及库底面所围的容积,包括有效库容、死水库容、蓄水库容、调洪库容和安全库容5部分。2.1.5初期坝starterdam基建中用作支撑后期尾矿堆存体的坝。2.1.6堆积坝embankment生产过程中在初期坝坝顶上用尾矿充填料堆筑而成的坝。2.1.7上游式upstreamembankmentmethod在初期坝上游方向充填堆积尾矿的筑坝方式。2.1.8中线式centerlineembankmentmethod 在初期坝轴线处用旋流分级粗尾砂冲积尾矿的筑坝方式。2.1.9下游式downstreamembankmentmethod在初期坝下游方向用旋流分级粗尾砂冲积尾矿的筑坝方式。2.1.10沉积滩depositedbeach尾矿冲积形成的沉积体表层,其露出水面的部分称为干面滩。2.1.11浸润线seepageline库区内的水体向坝体下游方向渗流时,在坝体内形成的自由水位。2.1.12堆积高度accumulationheight尾矿堆积坝坝顶与初期坝坝顶的高差。2.1.13坝高damheight对初期坝和中线式、下游式筑坝为坝顶与坝轴线处坝底的高差,对上游式筑坝则为堆积坝坝顶与初期坝坝轴线处坝底的高差。2.1.14岩土工程勘察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根据尾矿堆积坝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堆积坝的岩土工程条件,评价坝体稳定性的活动。2.1.15监测monitoring堆积坝在排放堆积及运营过程中,对坝体变形、渗流等异常现象的监视和观测工作。2.2符号γ——重力密度;c"——粘聚力; φ"——内摩擦角;Fs——坝坡稳定系数;K——模量系数;n——模量指数;μ——泊松比;Rf——破坏比;G、F、D——计算泊松比试验常数;N——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cr——地基液化标准贯入击数临界值;IlE——地震时地基的液化指数;Wi——i土层液化权函数;vP——纵波波速;vs——横波波速;k——渗透系数。3基本规定 3.0.1尾矿堆积坝岩土工程勘察(以下简称“堆积坝勘察”)应事先取得委托单位提供的勘察任务书,任务书应包括设计单位提出的勘察技术要求,以及堆积坝现状的概况和相应图件。任务书的格式可参照附录A。3.0.2堆积坝勘察可根据尾矿库等别确定其勘察等级。三等及其以上尾矿库的堆积坝勘察等级宜定为甲级;其余的可定为乙级。3.0.3尾矿库的等别应根据其设计的全库容和坝高按表3.0.3确定。表3.0.3尾矿库等别等别全库容V(106m)坝高H(m)一二等库具备提高等别条件者二V≥100H≥100三10≤V<10060≤H<100四1≤V<1030≤H<60五V<1H<30注:1按库容与坝高指标分属不同等别,当两者相差1等时,按高的等别;当等别相差大于1等时,按高等别降低1等;2当尾矿库失事将使下游的重要城镇、工矿企业或铁路干线遭受严重灾害者,可按本表确定的等别提高1等。3.0.4尾矿堆积坝的级别应根据尾矿库的等别按表3.0.4确定表3.0.4尾矿堆积坝级别尾矿库等别一二三四五尾矿堆积坝级别123453.0.5尾矿可根据其粒度成分和塑性指数按表3.0.5确定其类别和名称,尾矿的性状可根据其分类参照同类土按现行有关标准进行描述。表3.0.5尾矿分类类别名称分类标准 砂性尾矿尾砾砂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25%~50%尾粗砂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尾中砂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尾细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85%尾粉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粉性尾矿尾粉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不大于10粘性尾矿尾粉质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尾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7注:1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2对烧结法赤泥除按上述分类外还可根据其固化程度划分为固化、未固化两类。3.0.6堆积坝勘察应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及适用的勘探、测试、试验手段和方法查明以下问题::1坝体及其上游一定范围内的已有堆积物的成分、颗粒组成、密实程度、沉积规律和分布特征;2已有堆积物的工程特性,特别是在高应力下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在地震基本烈度等于和大于7度地区尚应查明其动力特性;3堆积体内浸润线位置及其变化规律;4调查坝体变形、反滤层失效、坝区渗漏等各种异常现象;3.0.7堆积坝勘察应对下列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有关运行和治理建议;1分析和评价堆积坝现状坝高时(包括初期坝和已建堆积坝)在不同条件下的静力稳定性和渗透稳定性;2分析和评价堆积坝达到设计最终坝高时在不同条件下的静力稳定性和渗透稳定性; 3在地震基本烈度等于和大于7度地区应对尾矿材料进行液化判别和评价堆积坝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4提出堆积坝在排放堆积位置、方式、速率、堆积高度、运行管理、坝体监测等方面的合理建议,以及对存在问题的治理建议;5分析和预估堆积坝运行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3.0.8堆积坝在运行期间应进行监测工作。监测工作宜包括以下内容:1坝体的宏观变形观测;2坝体的变形测量;3坝体浸润线的量测和渗流观测;4坝体及坝基中的孔隙水压力监测。3.0.9对存在病患的尾矿堆积坝应对存在的病患进行专项勘察,查明病患规模、原因,提出治理病患的措施和方案。4勘察工作量布置 4.1一般规定4.1.1堆积坝勘察应在明确勘察目的、任务和技术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现场踏勘了解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编制合理可行的勘察纲要。4.1.2勘察方法应以搜集与分析已有资料、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钻探、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为主,必要时尚应采用适宜的物探、井探和槽探等方法。4.1.3当水文地质条件对堆积坝稳定性评价和工程降水有重大影响时,宜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并应符合《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有关要求。4.1.4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的项目、方法和条件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尾矿的特点综合确定。静力触探、动力触探作为勘探手段时,应与钻探等其他勘探方法配合使用。4.1.5除长期观测孔外,所有钻孔和探井完工后均必须封堵回填。4.2搜集和分析资料4.2.1应全面搜集、分析和整理与堆积坝有关的资料,并充分利用前期勘察成果。4.2.2勘察前应搜集下列资料1尾矿的矿产类型、选矿工艺类型、尾矿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份、尾矿的颗粒组成;选矿药剂、添加剂、溶浸溶剂等废水的类型和化学成份; 2堆场的尾矿排放堆积方式、历次及最终堆积高度和堆场运行情况;堆积坝升高速度;沉积滩的范围及其变化情况;3初期坝的结构形式、反滤和排渗设施的设置及其运行情况;4堆积坝及其附近其他构筑物分布情况;5堆积坝所在地区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和地震地质资料;水文气象资料;前期勘察资料;6坝体位移、坝体浸润线、孔隙水压力、渗透水量及其浑浊度等观测设施设置情况;堆积坝渗漏情况及邻近区域的环境质量;7类似堆积坝的工程经验资料。4.1工程地质测绘4.1.1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范围,应包括堆积坝及其有关的外围。测绘的比例尺和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坝区及复杂地段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宜采用1:500~1:1000,有关的外围地段工程地质宜为1:1000;2对堆积坝有重大影响的坝的变形、裂缝、滑坡、渗漏、流土、管涌、坝面保护、断层、软弱夹层和洞穴等地质单元体,可扩大比例尺表示;3地质界线和地质观测点测绘精度在相应比例尺图上的误差不应超过3mm。4.1.2地质观测点的布置、密度和定位应符合下列要求:1地质观测点宜按网状布置,但应包括对堆积坝有重大影响的地质单元体的点和边界; 2地质观测点的密度应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确定,并应具代表性,在图上的间距宜为2~5cm;3地质观测点应采用仪器定位。4.1勘探4.1.1勘探方法应以钻探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为主,可配合适量探井和探槽。钻探工作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4.1.2当需要查明隐伏断层的位置、破碎带的宽度及水文地质条件等时,应进行适宜的物探工作。4.1.3勘探线宜垂直坝轴线布置,且不得少于3条,上游法筑坝的勘探线长度应自初期坝下游约30m起至堆场内干面滩边缘,并宜有不少于2条勘探线进入堆场水线内50m,勘探点应沿勘探线布置。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宜符合表4.4.3规定。表4.4.3勘探线、点间距(m)堆积场等级勘探线间距勘探点间距堆积坝体以粉性、粘性尾矿为主堆积坝体以砂性尾矿为主一至三级≤200≤25030~60每条勘探线不宜少于6个勘探点四、五级≤100≤15020~50每条勘探线不宜少于5个勘探点注:1.当发现软弱夹层,特别是可能产生滑动的夹层时,应增加勘探点;2.重点勘探线上勘探点间距取小值;一般勘探线上勘探点间距在坝体部分宜取小值,在沉积滩部分可取大值;3.当需要查明初期坝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时,应在初期坝地段布置足够的勘探点;4.勘探点应避开渗流控制等设施; 4.1.1勘探孔深度应穿过可能滑动面,进入稳定地层,控制性勘探孔应深入稳定地层一定深度,并宜符合表4.4.5规定。表4.4.5勘探孔深度(m)堆积场等级一般性勘探孔(自原天然地面向下)控制性勘探孔(自原天然地面向下)坝体堆场内一至三级1~215~205~8四、五级10~153~5注:1.控制性勘探孔不宜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且每条勘探线上不宜少于3个控制性勘探孔;2.在勘探深度内遇见稳定基岩时,或场地内已有可满足部分要求的地质资料资料时,勘探孔深度可根据情况进行调整;3.场地内存在岩溶等不良地质作用时,勘探点深度应另行确定;4.若表中所列勘探孔深度以下存在软弱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应穿过软弱地层;5.当坝体和堆场内设有加筋或防渗层时,勘探孔深度应另行确定。4.2取样与试验4.2.1采取岩土试样应符合下列要求:1所有勘探点均应取样,对以粉性和粘性为主的尾矿土应采取不扰动样,砂性为主的尾矿土应采用取砂器采取不扰动样,取样的垂直间距宜为1.0~3.0m;2场地内每一主要尾矿层和岩土层的不扰动试样不宜少于10件(组);试样数量应满足试验项目的需要。3场地内软弱夹层,特别是可能产生滑动的夹层,应采取试样;4当尾矿层和岩土层不均匀时,应增加取样数量。4.2.2所有标准贯入试验点均应采取扰动样。4.2.3 当有充分资料,认定场地的尾矿、土和地下水对建筑材料不具腐蚀性时,可不取样进行腐蚀性评价。否则,尾矿、土和水的腐蚀性试验取样数量不宜少于各3件。4.1.1室内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室内试验的试验项目应根据设计要求、尾矿和岩土特性综合确定;2土工试验项目宜根据尾矿土类别包括下列指标:1)砂性尾矿:颗粒级配、比重、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相对密度、抗剪强度、渗透系数、天然休止角、毛细水上升高度等。2)粉性尾矿:颗粒级配、液限、塑限、比重、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相对密度、抗剪强度、渗透系数等。3)粘性尾矿:液限、塑限、比重、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抗剪强度、渗透系数等。3对细粒尾矿土应分别进行垂直、水平渗透试验;4当需要计算坝基和坝体变形时,应对坝基的粉性和粘性土层以及坝体的以粉性和粘性为主的尾矿土层、粘性土层和粉土层按设计最终坝高的垂直压力进行固结试验,测定相应压力下各压力段的压缩模量及压缩指数、固结系数和先期固结压力;5当进行坝体及坝坡的稳定性分析时,应根据不同的计算方法和土的类别按表6.2.2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剪切试验。6 当场地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7度时,应进行尾矿和坝基土的动力性质试验,测定动模量、阻尼比、动强度和液化应力比等指标。动力性质试验宜采用原状试样进行,当不能采取原状试样时,可采用符合要求的重塑试样制备。7尾矿、土和水的腐蚀性试验项目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4.1原位测试4.1.1静力触探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主剖面勘探线上所有钻孔处均宜进行静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孔与钻孔间距不宜大于1.5m。2静力触探试验孔深度宜穿过可能滑动面;3静力触探宜在钻探和十字板剪切试验之前进行。4.1.2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针对不同类别的尾矿和土层,可分别采取轻型、重型和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2同一层位试验点不宜少于8个,各试验点数据不得少于是10个。4.1.3标准贯入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砂性和粉性尾矿层中应进行标准贯入试验;2标准贯入试验数量应满足划分砂性和粉性尾矿层的状态、判定砂性和粉性尾矿层液化可能性的要求,试验点的垂直间距宜为1.0~1.5m;且同一层位的试验数据不得少于10个。4.1.4十字板剪切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尾矿堆积物中饱和软粘土特征的尾粘土或尾粉质粘土,宜进行十字板剪切试验,测定 饱和软粘性尾矿层、软粘性土层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和灵敏度;2十字板剪切试验测点间距宜为1m,且同一层位的试验数据不得少于10个。4.1.1现场直接剪切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现场直接剪切试验可在堆积坝下游坡面和平面滩上选择适宜的地点进行。2尾矿土的现场直接剪切试验数量不宜少于3个。4.1.2波速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地震基本烈度等于和大于7度区,应进行波速测试;2波速测试宜在勘探线全部钻孔的全孔段进行。测点垂直间距宜取1~3m;4.2水文地质测试4.2.1所有钻孔均应测定地下水位,地下水位的量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遇地下水时应量测水位2稳定水位应初见水位后一定的稳定时间后量测;3对多层含水层的水位量测,应采取止水措施,将被测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隔开。4.2.2堆积坝勘察应采用抽水试验或注水试验测定尾矿土的渗透系数,并符合下列规定:1在沉积滩上宜进行不少于3处抽水试验或注水试验。2在以砂性和粉性为主的废渣层中,宜采用抽水试验;3渗水试验和注水试验可在探井或钻孔中进行。 5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5.1一般规定 5.1.1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的试验项目、试验方法、试验条件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尾矿土的特点综合确定。5.1.2室内试验的样品宜采用天然结构的试样,制样前应进行原状样的质量鉴定。5.1.3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的设备、试验操作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5.2静力触探试验5.2.1静力触探适用于砂性、粉性、粘性尾矿土的测试。5.2.2静力触探测试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1静力触探可根据工程需要采用单桥探头,双桥探头或带孔隙水压力量测的单、双桥探头,测定尾矿土的贯入阻力,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和贯入时的孔隙水压力;2选择试验设备时,其贯入的能力应满足探测深度的要求;5.2.3静力触探测试成果宜包括下列内容:1绘制各种测试指标与深度的关系曲线和孔隙水压力消数曲线;2根据贯入曲线的特征,结合相邻钻孔资料,判别和划分土层。计算相关测试数据的平均数,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各土层的静力触探测试指标;5.3标准贯入测试5.3.1标准贯入适用于砂性、粉性尾矿土的测试。5.3.2标准贯入测试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1试验应提供标准贯入试验的锤击数; 2在孔壁不稳定时宜采取套管护壁或泥浆护壁的回转钻进法钻进,钻至试验标高以上15cm处,应清除孔底残土再进行试验。5.3.3标准贯入试验成果宜包括下列内容:1绘制单孔标准贯入锤击数与深度关系的直方图或将锤击数直方图标注在钻孔柱状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的相应深度上;2分层统计标准贯入锤击数N值的平均值,统计时应剔除异常值。5.4圆锥动力触探试验5.4.1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适用砂性、粉性、粘土尾矿及初期坝废石堆坝的碎石、坝基碎石层、极软岩的测试。5.4.2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1冲击方式应采用自动脱钩落锥装置;2触探杆最大偏斜度不应超过2%,试验过程中应控制探杆的偏斜和侧向晃动。锤击速率宜每分钟15~30击;3轻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以每贯入30cm的锤击数为试验指标,以N10表示;4重型、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以每贯入10cm的的锤击数为试验指标,以N63.5和N120表示;5对轻型动力触探,当N10>100或贯入15cm锤击数超过50时,可停止试验,对重型动力触探,当连续三次N63.5>50时,可停止试验或改用超重型动力触探;5.4.3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成果宜包括下列内容: 1绘制单孔触探试验锤击数与贯入深度关系曲线;2分层统计触探贯入锤击数的平均值,统计时应剔除异常值。5.5十字板剪切试验5.5.1十字板剪切试验适用于饱和粘性尾矿土层中进行不排水抗剪强度和灵敏度测试。5.5.2十字板剪切试验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1当尾矿堆积层中存在厚度大于0.5米的饱和粘性尾矿土或地基中存在软土时,宜在钻孔中进行十字板剪切试验,测定其不排水抗剪强度及灵敏度;2十字板剪切试验点的布置:对均质土,竖向间距宜为1.0~1.5米测一个点,同一层位测定总数不宜少于3个;对非均质或夹薄层粉性、砂性尾矿土的层位,宜先作静力触探,结合土层变化,选择软粘土或饱和粉性尾矿土部位进行试验;3当试验点的深度超过10米时,应注意安装好导正系统及测试设备,拧紧接箍,消失人为与机械误差。5.5.3十字板剪切试验成果宜包括下列内容:1计算各试验点饱和粘性和尾矿土或坝基软土的不排水抗剪峰值强度、残余强度、重塑土强度和灵敏度;2根据土层条件和工程经验,对实测的十字板不排水抗剪强度进行修正;3绘制单孔不排水峰值强度、残余强度、重塑土强度和灵敏度随深度的变化曲线,需要时,绘制抗剪强度与扭剪角的关系曲线。 5.6现场直剪试验5.6.1现场直剪试验适用于尾矿土体、尾矿软弱夹层的接触面、库岸基底地层的软弱结构面的剪切试验。5.6.2野外剪切试验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1试验的场地应根据尾矿的沉积特征或库岸基底软弱层结构面的展布状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试验;2试验的剪切方向应与岩土体在工程中的受力状态基本相似;3每组的试验不应少于3个试验点,每一组的各试验点岩性应基本相同,试体的高度不宜小于20cm,剪切面积不宜小于0.3m2;4最大法向力应大于设计荷载。5.6.3现场直剪试验成果宜包括下列内容:1绘制剪应力与剪切位移曲线,剪应力与垂直位移曲线,确定比例强度,屈服强度,峰值强度,剪胀点和剪胀强度;2绘制法向应力与比例强度、屈服强度,峰值强度,残余强度的曲线,确定相应的强度参数。5.7波速测试5.7.1波速测试适用于各类尾矿堆积层及坝基各类天然土层的压缩波,剪切波的波速测定,以获得各岩土层的动力参数。5.7.2波速测试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1波速测试可根据任务要求采用单孔法、跨孔法;2测点宜布设在孔内地层岩性交界面处,当层厚较大时,可在层中部增加测点,测点间距宜为1.0~3.0米; 5.7.3波速测试成果宜包括下列内容:1按不同深度提出各测孔的纵波、横波波速VP、VS;2计算各岩土层的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和动泊杜比。5.8抽水试验5.8.1抽水试验适用于获得尾矿土的综合渗透系数、涌水量、影响半径及下降漏斗的形状等水文地质参数。5.8.2抽水试验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1抽水试验可根据具体条件选择稳定流或非稳定流的试验方法。稳定流试验宜作三次降深;非稳定流试验,其出水量应保持常量;2当水位较深、水量不大时,可选择用抽筒提水进行简易抽水试验;3观测孔宜垂直和平行地下水流向各布一条观测线,每条观测线宜布置1~3个孔。观测孔与抽水孔的距离应根据含水层的厚度确定,第一孔宜为含水层厚度的一倍;第二孔为含水层厚度的1.5倍;第三孔宜为影响半径的0.178倍;4试验期间,应对坝体上的钻孔水位及库内水位、库坡渗水点进行静水位、动水位、恢复水位的测量;5.8.3抽水试验成果宜包括的内容:1抽水试验成果应编制抽水试验综合图,内容包括钻孔平面位置,钻孔柱状图,抽水钻孔结构图以及涌水量与时间关系曲线Q=f(t)、水位降深与时间关系曲线S=f(t)、涌水量与降深关系曲线Q=f(s)、单位涌水量也降深关系曲线q=f(s); 2根据上述成果和水文地质条件,计算影响半径和渗透系数。5.9注水试验5.9.1注水试验适用于测定地下水位以上以及地下水位以下尾矿土层的垂直渗透系数。5.9.2注水试验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1注水试验宜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尾矿土层的渗透性强弱选择相应的试验方法;2试坑单环法适用于地下水埋深大于5米的砂性尾矿土层的注水试验;试坑双环自流水法适用于粘性、粉性尾矿土的注水试验;3钻孔降水头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粉性、砂性尾矿土的注水试验;钻孔常水头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下渗透性较强的初期坝体堆积层的注水试验;5.9.3注水试验成果宜包括下列内容:1试坑单环法和试坑双环法的成果整理应绘制稳定流量与时间关系曲线Q=f(t),并计算土层的渗透系数;2钻孔降水头法应绘制水头比H/Ho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确定滞后时间T,并计算渗透系数;3钻孔常水头法应绘制流量q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并计算渗透系数k。5.10室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5.10.1室内土工试验的方法和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 5.10.2颗粒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根据尾矿的类别采用筛分法、沉淀法、密度计法、移液管法进行试验,各种方法的试验成果均以颗粒组成的百分数表示;2要求最小粒径做到0.002mm;3提供平均粒径、有效粒径、不均匀系数。5.10.3当进行尾矿土的垂直、水平渗透试验时,应分别采用垂直天然层理和平行天然层理的不扰动样测定垂直、水平两个方向的渗透系数。5.10.4土的固结试验应根据工程要求确定试验方法,并提供下列成果:1当采用压缩模量进行沉降计算时,应进行压缩试验,最大压力应与最终坝高相适应,并提供e-p曲线及各压力段的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2当考虑土的应力进行沉降计算时,应进行先期固结压力试验,最大压力应满足e-lgp曲线下段出现不少于三个压力点的直线锻,提供e-lgp曲线及土的先期固结压力、压缩指数与回弹指数;3当需要进行沉降历时分析时,应进行固结系数试验,提供相关土层的固结系数。5.10.5当采用极限平衡理论分析尾矿堆积坝坝坡的稳定性时,尾矿土的抗剪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按总应力法进行分析计算时,宜采用直剪试验方法进行固结快剪试验,提供相应的c"、φ"、; 2当按有效应力法进行分析计算时,宜采用直剪试验方法的慢剪或三轴固结排水剪(对粘性夹尾矿土为固结不排水剪、测孔压),提供相应的c"、φ"、;5.10.6当采用非线性弹性模型分析静力条件下坝体的稳定性时,应进行三轴试验,并符合下列要求:1当按总应力法进行分析时,应进行固结不排水剪试验;当按有效应力法进行分析时,尾砂土、尾粉土应采用固结快剪;尾粘土采用固结不排水剪测孔压。2试验应采用不少于三种小主应力3,其中最大的小主应力应与坝高自重应力相当;3三轴固结不排水剪试验应提供主应力差(1-3)与轴向应变ξa的关系曲线及体应变ξu的关系曲线;4提供粘聚力c"、内摩擦角φ"、破坏比Rf、模量系数K、模量指数n、计算泊桑比的参数(G、F、D)。5.11室内动力性质试验5.11.1当工程设计要求测定尾矿土的动力性质时,可采用动三轴、共振柱试验。选择试验方法和仪器时,应注意其动应变的适用范围。5.11.2测定小应变范围内的动力特性参数宜采用共振柱试验;测定较大应变范围内的动力特性参数宜采用动三轴试验。5.11.3砂性尾矿土的动三轴试验,可采用扰动土制备试样。试样制备时采用的干密度、含水率应根据未扰动样的试验成果确定。5.11.4动力性质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动强度试验的固结比宜采用1.0、1.5、2.0;最小主应力一般采用100、200、300Kpa,振动周期10、20、30周次;2测定液化应力比时,采用的最小主应力3宜与可能液化层位深度的应力相适应;3测定动弹模和阻尼比时,宜采用较大的最小主应力,3与坝高相适应;4共振柱的围压应根据工程实际确定,一般为50、100、200、400Kpa。5.11.5土的动力试验成果宜包括下列内容:1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阻尼比、动强度、液化应力比等参数;2动三轴试验提供:动弹模、动阻尼比与动应变的关系;既定循环周数下的动应力和动应变关系;饱和土的液化剪应力与动应力循环周数关系;3共振柱试验提供小应变时的动弹模和动阻尼比。6岩土工程分析评价6.1一般规定 6.1.1尾矿堆积坝的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应包括渗流稳定性分析、静力稳定性分析;在地震基本烈度等于和大于7度地区尚应包括动力稳定性分析和液化稳定分析。对地震基本烈度等于和小于6度地区的5级尾矿堆积坝、当坝外坡比小于1:4时,除原尾矿属尾粘土和尾粉质粘土以及软弱坝基外,可不进行稳定性计算。6.1.2坝体稳定性计算应选取不少于两个筑坝高度分别进行计算,第一计算阶段应为勘察时的已有坝高(宜为最终设计坝高的1/3~1/2),第二计算阶段应为最终设计坝标高。6.1.3尾矿堆积坝的岩土工程分析应在对堆积坝勘察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尾矿沉积规律,按颗粒粗细程度对计算断面进行概化分区,并根据工程需要选用适宜的计算分析方法。6.2计算参数的分析和选取6.2.1尾矿堆积坝基岩土工程分析应按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的要求选取所需要的各项岩土工程参数。尾矿土和坝基土的各项物理力学指标应按计算断面的概化分区分别统计。6.2.2尾矿土及坝基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应根据计算方法和土的类别按表6.2.2选取。表6.2.2尾矿及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类别强度计算方法土的类别强度指标类别使用仪器试样起始状态试验方法强度指标总无粘性土固结不排水剪Cu、Φu三轴仪1.坝体材料 应力法a.含水量及密度与原状一致;b.侵润线以下和水下要预先饱和;c.试验应力与坝体实际应力向一致。2.坝基用原状土少粘性土固结快剪直剪仪固结不排水剪三轴仪粘性土固结快剪直剪仪固结不排水剪三轴仪有效应力法无粘性土慢剪C′、Φ直剪仪固结排水剪三轴仪粘性土慢剪直剪仪固结不排水剪、测孔压三轴仪注:①少粘性土指粘粒含量小于15%的尾矿。②软弱尾粘土类粘性土采用固结快剪指标时,应根据其固结程度确定;当采用十字板杭剪强度指标时,应考虑土体固结后强度的增长。6.3渗流稳定分析6.3.1尾矿堆积坝的渗流稳定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堆积坝体的浸润线及其下游可能出逸点的位置;2计算坝体和坝基的渗流量;3当发生坝坡或坝基浸润线出逸时,确定其出逸比降以及堆积坝中不同尾矿土层之间的渗透比降。6.3.2对1、2级堆积坝宜采用二维或三维有限元法等数值分析方法对渗流进行分析。6.3.3对3级和3级以下堆积坝宜采用附录B上游法尾矿坝渗流计算简法进行计算分析。6.4坝坡抗滑稳定性分析6.4.1尾矿堆积坝的静力稳定性分析应采用极限平衡法,并宜采用瑞典圆弧法或简化毕肖普法进行计算分析。对2级和2级以上堆积坝宜采用二维或三维有限元法进行稳定性分析。6.4.2 3级和3级以下的尾矿堆积坝的动力稳定性分析可采用拟静力法;2级和2级以上堆积坝的动力稳定性分析宜采用二维或三维有限元法。6.4.3尾矿堆积坝稳定性分析时应根据评价要求采用正常运行、洪水运行和特殊运行等3种不同条件分别计算,各种计算条件下的荷载组合应根据运行情况按表6.4.3采用。表6.4.3不同计算条件的荷载组合荷载类别计算条件12345正常运行总应力法有有有效应力法有有有洪水运行总应力法有有有效应力法有有有特殊运行总应力法有有有有效应力法有有有有荷载类别:1.筑坝期正常高水位的渗透压力;2.坝体自重;3.坝体及坝基中的孔隙压力;4.最高洪水位有可能形成的稳定渗透压力;5.地震荷载。6.4.4采用极限平衡法分析评价尾矿堆积坝稳定性时,坝坡抗滑稳定的安全系数应根据采用的计算方法分别不小于表6.4.4-1或表6.4.4-2规定的最小安全系数。表6.4.4-1坝坡抗滑稳定最小安全系数(瑞典圆弧法)坝的级别计算条件1234、5正常运行1.301.251.201.15洪水运行1.201.151.101.05特殊运行1.101.051.051.00表6.4.4-2坝坡抗滑稳定最小安全系数(简化毕肖普法)坝的级别计算条件1234、5正常运行1.501.351.301.25洪水运行1.301.251.201.15特殊运行1.201.151.151.10 6.5液化分析6.5.1位于地震基本烈度等于或大于7度地区的尾矿堆积坝应判别堆积坝坝体和坝基的饱和砂类土和粉土的液化可能性和液化势。6.5.2尾矿土的液化判别和评价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规定的方法执行。对3级和3级以下尾矿堆积坝的液化分析可采用一维简化动力法计算,对1、2级尾矿堆积坝应采用二维时程法计算分析。6.5.33级和3级以下尾矿堆积坝的深度不大于15m的饱和砂类土和粉土的液化判别和液化等级的确定,也可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按现行有关国家标准执行,或根据工程经验采用其他方法。7勘察文件的编制7.0.1勘察报告应在原始资料整理、检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勘察文件,应做到资料齐全,论证有据,评价正确、建议合理。7.0.2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根据任务要求,工程特点、地质条件和所需要评价的问题进行编制,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概况,包括尾矿堆积坝的设计参数、现状条件和运行状况等;2勘察技术要求、勘察工作实施的依据和技术标准;3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量;4场地位置、地形、地貌及区域地质概况;5堆积坝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场地地层、地质构造、不良地质作用以及尾矿堆积层的层位分布、岩性特征、沉积规律等;6初期坝坝体、尾矿堆积体及坝基岩土的工程性能指标等;7堆场水文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尾矿堆积体的渗透性和浸润线条件;8场地地震动参数;9堆积坝的岩土工程分析和评价;10堆积坝存在病患的分析和整治处理措施建议;11根据坝体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对监测项目及监测工作的建议;12为保障堆积坝的稳定与安全运营的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措施。7.0.3勘察报告应附下列图表:1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2图例;3勘探点平面布置图;4工程地质剖面图; 5稳定性分析计算图表;6原位测试成果图表;7室内试验成果图表。7.0.4勘察报告可根据需要附下列图表:1区域地质图;2综合工程地质图;3工程地质柱状图;4与工程有关的照片;5各种有关的物探测试成果图表;6其他需要的图表。7.0.5勘察报告可根据需要附下列附件:1工程任务委托书(或含勘察技术要求的勘察合同);2与工程相关的重要函电;3与工程相关的审查报告或审查会纪要;4专门性试验或专题研究报告或监测报告;5其他需要的报告及资料。7.0.6勘察文件的文字、术语、符号、数字、计量单位、标点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8监测8.1一般规定 8.1.1为提供坝体稳定性分析、安全性评价和加固的基础资料,以及预测环境影响,应对堆积坝进行监测。8.1.2应根据堆积坝的规模、工程环境、运营状况确定监测项目和要求。监测项目宜包括地下水动态监测,库内水位和坝体排渗、溢流监测、坝体变形监测,以及库岸不良地质监视等。8.1.3监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并建立监测图表记录档案,发现异常时必须及时报告。8.2日常巡视8.2.1日常巡视应包括安全设施的运营状况,坝坡的维护和异常变形,库内水位的涨落,浸润线出逸引起的管涌,排渗流量和混浊度变化,以及影响堆积坝安全的库岸滑坡、泥石流、岩溶、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8.2.2巡视工作宜采用现场记录、绘制草图、拍照、录像等手段进行。8.2.3巡视周期可每周一次,暴雨季节或坝体出现险情时应连续监视。8.3地下水和库内水位监测8.3.1坝体浸润线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浸润线监测可通过布设在坝坡上的滤水管井水位观测进行。2 观测井宜沿垂直坝轴线方向的剖面布置。对于沟谷型坝,宜布置3条观测剖面,短坝也可于沟谷中心布设1条观测培面。平地筑坝,可区别不同坝段,分别选择代表性剖面布设观测井。 3 观测剖面应自初期坝坝趾至堆积坝坝顶,并随堆积坝加高而向上延伸。渗流水对坝外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地段,坝前应根据其影响范围增设观测井。4 观测井间距可按25~50m布置,并视坝体规模和渗流变化情况调整。其中初期坝坝坡、初期坝与堆积坝的结合部,以及排渗设施两侧均应布置观测井。5 观测井深度应至浸润线设计埋深以下3~5m。6 观测井宜采用清水钻孔,当采用泥浆钻进时必须采用清水洗井。井管下部渗水管长度宜为3~5m,外包无纺布和粗砂滤料,管底应封闭。7 水位量测宜采用电子水位计,有条件时也可采用自记水位计。8 观测周期一般宜为每周一次。在库内水位异常变化,或放矿点变动期间,应每天进行观测。8.3.2坝体孔隙水压力监测应符合以下要求:1 坝体孔隙水压力监测宜通过埋设在坝体不同部位和不同深度的孔隙水压力计进行。2 孔隙水压力观测点宜沿垂直坝轴线方向的剖面布设。主要观测剖面应选在坝坡断面最大的部位,其他部位可根据堆积坝运营状态和稳定性分析的需要设置。3 观测剖面应自初期坝坝趾向上至堆积坝坝顶,观测点平面间距可按25~50m布置,渗流条件突变部位应增设观测点。 4 孔隙水压力计竖向分层埋设深度和层数应根据含水层变化情况选定。如果坝底有透水层,孔隙水压力计设置应自坝基开始。孔隙水压力计埋设方法可参照本规范附录D。5 孔隙水压力观测周期可与浸润线观测同步进行。8.3.3库内水位和坝体排渗及溢流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库内水位监测应在库内淹没范围内设置固定水位标尺进行观测,并同时量测库内水位与堆积坝坝顶高差和干面滩长度。2 坝体排渗流量和溢出点流量监测可采用三角堰或流量计量测,流量偏小时也可采用容量法测定。水的混浊度可取样进行固体含量分析。3 监测工作可与巡视工作同步进行。8.4坝体变形监测8.4.1坝面水平变形和竖向变形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 坝面变形监测宜按垂直坝轴线方向布置观测剖面。沟谷型坝宜视坝长布置1~3条。平地型坝,可区分不同坝段选择不利剖面布置观测点。2 观测剖面应自初期坝坝趾至堆积坝坝顶。观测点水平间距可视坝坡规模和复杂程度按25~50m布设,其中初期坝的坝坡和坝顶应布置观测点。3 坝面水平变形和竖向变形监测应根据地形地貌条件建立适宜的观测网站。水平变形观测的测角应采用J1 级经纬仪,测距应采用钢尺,长距离宜采用光电测距仪,每期观测不应少于2个回次,回次误差不应超过5mm,竖向变形观测应达到国家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观测周期每月不少于一次。4 观测基准点和测点的埋设需牢固可靠,具体要求应符合国家有关测量技术标准。8.4.2坝体分层水平变形监测宜符合下列要求:1 对于已有变形隐患的坝坡,宜在最不利坝剖面上埋设垂直测斜管,采用测斜仪进行坝体不同深度水平差异变形观测和为判断滑动面的深度。2 测斜管的设置间距可视坝体规模和复杂程度选定,每个观测剖面不宜少于5根。3 测斜管可采用钻孔法埋设,垂直误差不得大于1度。管的下端应进入坝基以下稳定地层不少于2m。4 坝体分层水平差异变形观测周期,不应少于每月一次,并宜与坝面变形观测同步进行。9加固与治理9.1一般规定9.1.1 经安全评价,尾矿库(坝)安全度被定为危库、险库和病库的,应进行安全治理或抢险。9.1.2用于土质边坡稳定加固和地基加固处理的岩土工程技术措施,可选用于尾矿堆积坝的安全治理,选用前结合尾矿堆积坝的特点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用于水库大坝(土坝)和堤防抢险的工程技术措施,也可适用于尾矿库的抢险。9.2加固和治理9.2.1尾矿坝体出现裂缝时,应通过表面观测和开挖探坑、探槽等手段,查明裂缝的部位、宽度、长度、深度、错距、产状等,综合分析裂缝的成因,并可采用以下治理措施:1对缝深小于5m的裂缝可采用开挖回填法处理,开挖深度应超过裂缝最大深度0.3~0.5m,开挖长度应超出裂缝两端不小于2m,回填土料宜与原土料相同,回填应分层夯实;2对较深的裂缝可采用灌浆法处理或上部开挖回填,下部灌浆的方法处理。灌浆的浆液可采用纯黏土浆或黏土水泥浆。9.2.2坝体塌坑应根据查明的成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沉陷塌坑,可进行回填夯实处理;对管涌塌坑,应先治理管涌再进行回填。9.2.3坝坡冲沟应以土、石及时分层夯实填平,并增设坝坡排水沟。9.2.4坝体出现滑坡迹象时,可采取下列治理措施:1下游坡加压坡戗台,戗台宜采用堆石料等;2放缓坝坡;3降低坝体浸润线;4其他措施。 9.2.5上游式尾矿堆积坝需要控制渗流时可采取下列措施:1在尾矿筑坝的地基设置排渗褥垫、水平排渗管(沟)及排水井等;2在尾矿堆积体内设置水平排渗管(沟)、垂直排渗井或水平与垂直联合排渗系统及贴坡排渗体等;3在与山坡接触的尾矿堆积坡脚处设置贴坡排渗体或排渗管沟等;4适当降低库内水位,增大沉积滩长;5坝前均匀放矿。9.2.6当坝面或坝肩出现集中渗流、流土、管涌、大面积沼泽化、渗水量增大或渗水变浑等异常现象时,可采取下列治理措施:1在渗水部位铺设土工布或天然反滤料,其上再以堆石料压坡;2增加排渗设施,降低浸润线。9.2.7尾矿堆积坝抗震能力不足时,必须进行抗震加固治理,并宜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尾矿坝的抗震稳定性:1降低库内水位或增设排渗设施,降低坝体浸润线;2在下游坡坡脚增设土石料压坡体;3对堆积坝削坡,放缓坝坡;4对坝体进行加密。9.3抢险治理方案9.3.1当尾矿库(坝)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采取抢险治理措施:1坝体出现严重的管涌、流土等现象,威胁坝体安全的; 2坝体出现严重裂缝、坍塌和滑动迹象,有垮坝危险的;3库内水位超过限制的最高洪水位,有洪水浸顶危险的;4正在使用的排水井倒塌或者排水管(洞)坍塌堵塞,丧失或者降低排洪能力的;5其他危及尾矿库安全的险情。9.3.2抢险治理应根据堆积坝的条件、险情类别选用合理、有效的措施。当根据水情预报,有洪水漫顶可能时,应采取下列措施:1抢筑子堤。各坝高度应满足防止洪水漫顶的要求;抢筑子堤可采用土袋筑坝或土板、埽捆子堤筑坝等方法。2采取非常排洪措施⑴打开原已封堵的斜槽盖板、排水井窗口或排水井拱形挡板等,增加进水口排水能力,降低坝前水位;⑵打开已建好的非常溢洪道或临时抢开非常溢洪道。3其他抢险措施附录A尾矿堆积坝岩土工程勘察评价任务书表A尾矿堆积坝岩土工程勘察评价任务书建设单位工程名称 已建初期坝坝型坝体结构坝体材料高度:m顶宽:m底宽:m坝基埋深:m坝顶高程:m坝基底面高程:m坝坡比:上游下游设计堆积坝设计最终坝高:m设计全库容:m3堆坝材料:堆坝方法:上游式/下游式/中线式每级子坝高度:m马道宽度:m子坝坡比:堆积速率:m/a已建堆积坝已有堆积高度:m子坝级数:每级子坝高度:马道宽度:m子坝坡比:堆积速率:m/a排水构筑物初期坝排渗设施:尾矿库排水构筑物:勘察评价技术要求□1.查明堆积坝及其上游一定范围内已有堆积物的成分,颗粒组成、密实度、沉积规律;□2.查明堆积物的岩土工程特性;□3.查明坝体浸润线及变化规律;□4.分析评价现状坝高和最终坝高时的渗透稳定性和静力稳定性;□5.分析评价在地震基本烈度为度时的现状坝高和最终坝高的稳定性,并进行液化分析;□6.分析评价堆积坝运行中的环境问题;□7.对堆积坝的运行、管理、监测提出建议,对堆积坝存在的病患提出防治建议。委托勘察评价日期:年月日要求提交成果日期:年月日要求提交成果份数:份委托单位(盖章):设计单位(盖章):委托人:提任务书人:电话:电话:附录B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钻探要求B.0.1一般要求1本要求适用于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钻探工作。 2钻探在尾矿堆积坝勘察中应满足:为钻进的尾矿和地层鉴别岩性、确定各尾矿和地层埋藏深度与厚度、采取符合质量要求的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查明钻进深度范围内地下水的赋存情况。3钻探工作应以钻探技术要求或任务书为施工作业依据。在钻探过程中应防止对反滤层、排水棱体、排渗褥垫、水平排渗管(沟)、垂直排渗井、渗流控制等设施和自然环境的破坏。4除长期观测孔外,所有钻孔和探井完工后均必须封堵回填。5进行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钻探时,除应符合本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B.0.2施工准备1钻探负责人应搜集工作区有关地层岩性资料,参加现场踏勘,了解现场施工条件。2根据钻探技术要求、场地地层岩性分布情况和现场施工条件等,编制钻探施工方案。3钻探开工前,所有钻探人员必须认真听取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钻探技术要求和钻探技术负责人介绍钻探技术方案。4钻孔点位应设置有编号的标志桩。开工之前应按设计要求核对桩号及其实地位置,两者必须符合。点位平面允许偏差±0.25m,高程允许偏差±5cm。因障碍改变点位时,应及时将实际点位标明在平面图上。B.0.3钻探 1钻孔口径、钻具规格和钻进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钻孔口径应满足钻进工艺、钻探目的、取样和原位测试要求。2在浅部尾矿层中可采用套管护壁。在地下水位以下饱和尾矿和土层中宜采取泥浆护壁。在碎石类土和破碎岩体中可视需要采用优质泥浆、水泥浆或化学浆护壁。冲洗液漏失严重时,应采取充填、封闭等堵漏措施。3提拔钻具或取土器开始速度应稍慢,保持向孔底通气通水,并及时向孔内补充泥浆,以确保泥浆护壁效果。4钻进中孔内水头压力不得小于孔周地下水压,采取缓压慢提。5在尾矿和土层中回次进尺不宜超过1.0m,在岩体中回次进尺不得超过1.5m,在重点研究部位回次进尺不宜超过0.5m。重点研究的坝体沉陷和变形部位、滑动面、渗漏带和破碎带应连续取芯。6当进行水上钻探时,应根据现场地形、水情和现有水上设备能力,制定专门施工措施。B.0.4.取样1尾矿和土样质量等级的划分标准、取样工具或方法的选用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和《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等有关规定的要求。2在钻孔中采取Ⅰ、Ⅱ级尾矿和土试样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尾矿、软土和砂土中采用套管护壁时,取样位置应低于套管底3倍孔径的距离;2) 放置取土器前应仔细清孔,孔底残留的浮土厚度不得大于取土器上端废土段长度(活塞取土器除外);1)取土器应缓慢均匀下放,严禁冲击孔底;2)软粘性尾矿和软土宜采用薄壁取土器静压法取样,砂性尾矿和砂层宜采用重锤少击法取样;3)刃口卷折、内壁锈蚀或活塞不灵的取土器不得使用;4)取土器提出地面后,严禁敲打和水冲,应用专用工具取出试样,并立即密封和妥善存放。2试样必须及时贴上标签。标签上应填写工程名称、勘探点及试样编号、取样深度、试样等级、试样主要特性、取样日期和取样人等内容。B.0.5.现场编录1钻进过程中各项深度数据均应丈量获得,累计量测允许误差为±5cm。2记录必须真实及时,字迹应清楚端正,钻孔按回次逐次编录,探井应边挖边进行编录,严禁事后追记或用橡皮擦改。原始记录签署必须齐全。3各类尾矿和岩土层颜色应在天然湿度下进行描述,并应副色在前、主色在后。4尾矿土的岩性描述内容应符合同类天然土层的描述要求。5对尾矿土层中厚度大于或等于30cm的软弱夹层应单独描述。6所有钻孔均应按1.0m分段依次摆放岩芯,并对重要的或代表性的钻孔拍摄岩芯照片,以便检查和核对原始钻探记录。 1探井描述应反映地层的平均厚度、最大厚度和最小厚度。当地层水平时,可选择有代表性的点进行测定;当地层倾斜时,应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进行测定;当地层复杂或工程需要时应做出井壁展示图并标出井壁方向。附录C上游式尾矿坝的渗流计算简法将计算条件下的滩长换算为化引滩长,从而得到高于计算库水位的化引库水位。 化引滩长可按下式计算:放矿水覆盖绝大部分滩面时(附1.1)放矿水覆盖部分滩面时(附1.2)式中:——化引滩长,m;——计算滩长,m。按化引库水位和化引滩长,用二相均质渗流计算方法确定浸润线,取其下游坝坡范围内的线段作为坝下游坡部分的浸润线。从下游坡浸润线上端点至计算库水位水边线用对数曲线连接成光滑曲线,即为沉积滩部分的浸润线。附录D孔隙水压力计埋设方法 D.0.1孔隙水压力计可采用钻孔法埋设,钻孔直径108~148mm,清水钻进。如果使用泥浆护壁钻孔,当钻孔达到最终深度时必须进行清水洗孔。D.0.2成孔后应先填入约20cm厚度的中砂,随之将最下面一个孔隙水压力传感器送到预定深度,再用中砂掩盖,中砂掩盖至传感器以上50cm左右,然后用粘土球封堵至上一个孔隙水压力传感器设置深度。再填入20cm厚度中砂,开始埋设上一层孔隙水压力传感器,直至把不同深度的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全部埋设完成,剩余孔深用粘土球封孔,并做好孔隙水压力计的接头和电缆管的安装保护。D.0.3孔隙水压力计埋设过程中,应随时检测,发现故障时必须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