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7.00 KB
  • 34页

江西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总体规划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江西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0年)江西省林业厅二○一七年十一月 前言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非常困难的自然灾害之一,对我省森林资源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进入21世纪以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省冬季出现干旱、高温、大风等极端恶劣天气明显增多,森林发生火灾的隐患也越来越多,导致森林火险等级不断升高,森林防火工作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江西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本世纪初提出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从“生态立省、绿色发展”,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再到“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不断拓展,内涵不断深化。这些战略与内涵的不断发展必须以保护森林资源作为生态立省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是森林资源保护的首要内容。江西省是中国南方重点林区和中国森林火灾高风险区,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任务相当繁重。我国森林防火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积极消灭”。预防是森林防火的前提和关键。完善林火阻隔系统是完善森林火灾预防体系的基础工程,是防止火灾蔓延、控制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的关键措施。《全国森林防火规划(2016—2025)》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重点区域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提高防范森林大火的能力。建设生物防火林带不仅能起到阻隔林火的作用,还有助于提高森林质量,发挥良好的景观效果,是完善森林防火阻隔系统的首选,加快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已成为我省当前森林防火基础性工作之一。基于目前森林防火现状 ,省林业厅组织编制了《江西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为宗旨,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大局,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划》涉及林带数据均采用各地区摸底调查数据,结合现状和规划布局落实到山头地块,形成生物防火林带空间数据库。本《规划》将作为2017—2020年全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主要实施依据。2017年11月 目录第一章江西省森林防火及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概况1第一节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概况1第二节生物防火林带现状及评价6第三节生物防火林带项目建设的必要性9第二章指导思想与目标12第一节指导思想12第二节规划目标15第三节主要任务15第三章建设布局与建设方案16第一节规划步骤16第二节建设布局16第三节建设方案17第四章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24第一节投资估算24第二节资金筹措方案25第三节效益评价26第五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28第一节组织保障28第二节政策保障28第三节资金保障28第四节科技保障29第五节管理保障2929 附表1.江西省森林防火基本情况统计表2.江西省森林防火阻隔系统现状情况统计表3.江西省生物防火林带按位置分布规划表4.江西省生物防火林带按树种规划表5.江西省生物防火林带分年度投资规划表6-1.江西省生物防火林带分年度规划详情表(南昌市)6-2.江西省生物防火林带分年度规划详情表(九江市)6-3.江西省生物防火林带分年度规划详情表(景德镇市)6-4.江西省生物防火林带分年度规划详情表(萍乡市)6-5.江西省生物防火林带分年度规划详情表(新余市)6-6.江西省生物防火林带分年度规划详情表(鹰潭市)6-7.江西省生物防火林带分年度规划详情表(赣州市)6-8.江西省生物防火林带分年度规划详情表(宜春市)6-9.江西省生物防火林带分年度规划详情表(上饶市)6-10.江西省生物防火林带分年度规划详情表(吉安市)6-11.江西省生物防火林带分年度规划详情表(抚州市)附图1.江西省森林资源分布图2.江西省森林防火重点区域分布图3.江西省分县(区、市)生物防火林带现状及规划示意图29 第一章江西省森林防火及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概况第一节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概况一、江西省概况(一)自然地理1、地理位置江西省地处我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省、福建省,南连广东省,西接湖南省,北毗湖北省、安徽省而共接长江,属于华东地区,地处北纬24°29′-30°04′,东经113°34′-118°28′,国土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7%。2、地形地貌江西省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省境东、西、南三面群山环绕,中部丘陵和河谷平原交错分布,北部则为鄱阳湖平原。全省地势南高北低,由周边向中心逐渐倾斜,形成一个以鄱阳湖平原为底向北开口的不对称的巨大盆地。境内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总长18400公里,主要有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系,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3、气候江西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3~19.5度,年均降水量1341~1943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482~2085小时,年均无霜期240~307天,年均相对湿度75%~83%。秋、冬季节长时间气候干燥,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29 4、土壤红壤和黄壤是江西省最有代表性的地带性土壤,以红壤分布最广,总面积13966万亩,约占我省国土总面积的56%;黄壤面积约2500万亩,约占我省国土总面积的10%。土层厚度不一,自然肥力一般较高,很适宜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此外还有山地黄棕壤、紫色土、冲积湖积性草甸土、石灰石土和水稻土等。5、植被江西省森林植被属于我国东部湿润森林分布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全省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有暖性针叶林、暖性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山顶矮林、灌木草丛及以杉、松类纯林为主的人工栽培植被等。森林植被种类丰富,生长茂盛,随着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力度的加大,林地内枯枝落叶积累增多,可燃物载量逐年增加,发生森林大火的隐患越来越高。(二)社会经济概况1、行政区划目前,江西省行政区划为11个设区市,11个县级市、66个县、23个市辖区。至2016年底,全省总人口达4592.3万人,其中城镇居住人口为2438.5万人,占53.1%;乡村居住人口为2153.8万人,占46.9%。劳动力资源2898.2万人,可利用率为71.1%,其中乡村劳动力1547.1万人。2、经济状况2016年,江西省实现生产总值18364.4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867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38元。29 3、交通状况江西省境内有京九、浙赣等6条骨干铁路和横南、向乐等7条铁路支线通过,有京台、昆台等6条高速铁路通过。截止到2016年末,江西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00公里。有沪昆、大广等几十条高速公路及316、319等6条国道。“三纵四横”高速公路架构,与国道、省道交织成一个林火阻隔带大框架,成为建设江西省林火阻隔系统的基础。二、江西省森林防火体系现状(一)组织机构与基础设施1、组织机构目前,全省设立的防火机构有江西省森林防火总指挥部、驻赣武警森林部队、江西省航空护林局、江西省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信息中心等;县级以上森林防火指挥部机构122个,领导成员2814人,森林防火办事机构126个,人数616人;防火检查站403个,人数1460人;县级以上森林防火专业(半专业)扑火队1593支,人数45440人;县级以上义务森林消防队8517支,人数158981人;配备专职护林员24828人,兼职护林员46503人。2、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建设,全省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建设内容涉及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森林防火通信系统、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和森林防火专业队伍装备等方面。至2016年末,全省建有火险要素监测站187个、可燃物因子采集站36个、视频监控系统475套、森林防火瞭望台18229 座,配备手持气象仪120台、无人机5架;有VSAT卫星固定站1套、VSAT便携站3套、固定数字超短波基站(中继站)40套、背负台(移动基站)100套,基地台112套、车载台40台、装备卫星电话9部;大屏幕显示系统74套、投影系统76套、视频会商系统81套等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设施设备;配置了大批量风力灭火机、风水灭火机、油锯、水泵、发电机等扑火装备。(二)林情与火情1、林情全省国土面积1669.5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072.0万公顷,占64.2%;非林业用地面积597.5万公顷,占35.8%。森林覆盖率63.1%。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918.5万公顷,占林业用地的85.7%;疏林地面积11.2万公顷,占林业用地的1.0%;灌木林地面积104.2万公顷,占林业用地的9.7%;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3.0万公顷,占林业用地的2.2%;苗圃地0.3万公顷、无立木林地面积8.7万公顷,占林业用地的0.8%;宜林地6.1万公顷,占林业用地的0.6%;辅助生产林地0.04万公顷。全省活立木总蓄积44530.5万立方米。森林类型以天然次生林为主,人工林次之,再次为在偏远山区保存少量较完好的原始森林。其中天然次生林主要由在演替过程中受到人为过度干扰和火烧、病虫害、干旱等自然灾害而形成的次生演替植被群落组成;个别植被群落演替不完整,甚至出现逆行演替,成为荒坡地。人工林主要是以杉木、马尾松为主的针叶纯林。原始森林主要分布在各自然保护区内,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组成。2、火情29 为了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江西省森林防火条例》规定,每年10月为江西省的森林防火宣传月。从每年10月1日至翌年4月30日为江西省森林防火重点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决定提前或者延长森林防火重点期,决定提前或者延长森林防火重点期的,应当向社会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备案。近十年以来,全省共发生森林火灾2024起,因发生森林火灾造成的过火面积42818公顷,受害面积18809公顷,烧毁林木蓄积约24.6万立方米,幼林损失达2146.5万株,导致人员死亡25人。(三)森林火灾发生情况分析1、森林火灾起因分析江西省森林火灾起因绝大部分是由人为因素引起。森林火灾的火源主要是烧荒、烧田埂、炼山造林等生产性用火和上坟祭祖、野外吸烟等非生产性用火。其中又以生产性用火引起的森林火灾较多,特别是烧荒、烧田埂等农事活动是导致我省森林火灾频发的主要原因,也是我省森林防火工作中野外火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从历年森林火灾统计数据分析,农事活动引发的森林火灾占已查明森林火灾的90%,且发生时间多集中在春耕备耕期间。2、森林火灾发生区域分析江西省发生森林火灾的区域最主要集中在农林交错区。由于我省农事活动多种多样,在森林与农田交错的区域最容易发生火灾。其次,是坟墓集中区域容易发生森林火灾。我省坟墓大都分布在林区,烧纸祭祀、燃放烟花炮竹等上坟祭祖习俗容易引发森林火灾。再次,是路边、村边等人为活动频繁地段。路人随手丢弃的烟头、缺乏监管的人群玩火也是引发森林火灾的重要原因。3、森林火灾类型分析29 根据森林火灾受害面积损失程度,森林火灾分为一般森林火灾、较大森林火灾、重大森林火灾和特大森林火灾4种。影响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和损失程度大小的因素主要取决于组织扑救和火场的植被情况以及合理布局的林火阻隔带(包括生物防火林带)。生物防火林带既能阻止林带外的火源烧入林内,又能降低火势蔓延速度,有利于火灾扑救,防止一般森林火灾扩展为重大、特大森林火灾,大力建设生物防火林带是防范和控制森林火灾的重要措施。第二节生物防火林带现状及评价一、林火阻隔系统现状(一)自然阻隔带与工程阻隔带现状森林防火阻隔系统是由自然阻隔带(分布在林区内的宽度在10米以上的河流、沟壑、岩石裸露地带、沙丘、水湿地、水冻区等自然障碍物)、林区防火道路(林区等级公路、简易路、集材道等)、工程阻隔带(机耕带、防火线等)和生物阻隔带(林内林带、林缘、村屯、山脚田边林带等)紧密衔接而形成的预防林火蔓延,控制大面积林火发生的行之有效的阻隔网络。从阻隔系统组成看,自然阻隔带、林区防火道路和工程阻隔带总量相对稳定,而生物阻隔带(防火林带)建设则是提高林火阻隔效果的主要措施。从全省林火阻隔带布局看,生物防火林带和工程隔离带均呈线段状,区域各自为政,未形成完整的防护网络体系,整体布局不合理。29 目前,全省有防火隔离带41616.27公里,密度3.88米/公顷,其中工程隔离带31294.87公里、密度2.92米/公顷,生物防火林带10321.40公里、密度0.96米/公顷。(二)生物防火林带现状生物防火林带包括林中防火林带和林缘防火林带。目前,我省有生物防火林带10321.40公里,密度0.96米/公顷,面积25.3443万亩,造林树种主要是木荷,其次是经济树种油茶、茶叶。从防火效能角度分析,木荷的防火阻火效果较好,已经应用在许多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林缘营造的生物防火林带对林业工程效益的发挥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以经济树种与苗木为主的生物防火林带,由于经营主体投入比较大,生物防火林带的管护与抚育措施比较精细,林冠下的可燃物较少,防火效果较好。总体来看,我省当前生物防火林带保存面积较少,以往营造的生物防火林带遭受损失较大,其主要原因是管护技术粗放,措施不力。目前生物防火林带保存较好的主要集中在赣州、吉安和九江等三个设区市。二、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成效1、网络架构初步建成。通过全省林业系统多年来的共同努力,全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全省生物防火林带网络架构雏形基本形成,为今后完善江西省林火阻隔体系和林火阻隔网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森林防火效能显著。29 在林缘建设的生物防火林带,将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森林与农田隔离;一旦林外起火,防火林带可将火源阻隔在林缘之外,起到很好的防护效果。上世纪九十年代,全省各地区实施的速生丰产林工程,在林缘营造了大量的生物防火林带,工程造林的树种虽然是针叶树,仍然极少发生森林火灾。林缘的生物防火林带发挥了十分明显的作用。3、阻火减灾效果明显。在山脊、山谷营建的生物防火林带,将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森林分隔成若干小区,当林内发生火灾时,可将山火有效控制在隔离带内,阻火、隔火、断火的效能显著。防火林带使火警、一般火灾不至于蔓延成重大森林火灾,有效降低了重大森林火灾发生的几率。4、经济生态效益突出。营造油茶、杨梅、茶叶等经济林树种生物防火林带,时间短,产值高;营造木荷等树种的生态型生物防火林带,易于栽植,生长迅速,材质优良,成林后经济效益明显。营造生物防火林带,一方面,可将单纯林改造为混交林,有利于优化林分结构,抵御林业有害生物、保持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在开设防火线的山脊上营造生物防火林带,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森林面积,有效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对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有明显作用。5、建设经验日趋成熟。在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方面,通过对江西省生物防火林带的结构、规格、配置、宽度、株行距、网络系统的密度等相关指标进行研究,已摸索出比较适合我省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模式;在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林方式方面,通过结合大型营造林项目,做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效果显著。如速生丰产林建设项目在造林的同时,在林缘、山脊栽种木荷防火林带,取得了很好效果。列入省级财政专项补助的专项生物防火林带项目建设,成功率和保存率效果良好。6、建设热情日益高涨。29 随着森林防火长效机制的完善,各级领导和林业工作者对生物防火林带的防控效能认识也不断提高。普遍认为网络化的生物防火林带能够大幅降低森林防火工作的压力。随着生物防火林带专项建设资金和自筹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大,组织安排和规划设计生物防火林带的主动性增强,为全面推进全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夯实了基础。三、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存在的问题1、总体结构不合理。全省生物防火林带的密度偏低,分布不均,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林火阻隔网络,生物防火林带的防火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2、资金筹措渠道单一。现阶段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省级补助专项资金,通过其它方式筹集的建设资金偏少,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投入不足,导致全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进程缓慢。3、后期跟踪管理不严。一些建设单位存在重造轻管的现象。栽后抚育措施没有落实,管理不到位,导致新造生物防火林带没有及时郁闭成林,造成部分生物防火林带项目营建失败。一些建成多年的生物防火林带跟踪管理不善,树木长大后被林权单位采伐、或被周边群众当作薪炭材采伐。第三节生物防火林带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是防范森林火灾的需要加快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健全完善全省森林防火阻隔网络体系,不仅有利于减少森林火灾发生概率,而且有助于减少火灾蔓延范围,从而降低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损害的程度,降低了森林火警扩展为重大火灾和特大火灾的概率。2、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需要29 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可以有效增加森林植被的丰富程度,调整林分结构,可以将单纯林改造为混交林,有利于优化林分结构,抑制林业有害生物的自然传播,有效控制生物灾害的发生,保持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森林火灾造成森林资源的消减,提高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升森林景观的效果,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3、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是森林质量提升实施精准扶贫的需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划树种优先选择有防火效果的经济树种,如油茶、茶叶、杨梅等,在发挥防火效能的同时还能提供林产品。此外,生物防火林带的防火效能可以有效的减少商品林和公益林的损失,从而达到培育和巩固森林资源的作用,既提升了森林质量,又提高了林产品的供给能力,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4、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是建立森林防火长效机制的需要通过比较各种森林防火手段和措施,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控制、阻隔森林火灾发生与蔓延,提高森林自身抵御森林火灾能力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森林防火长效机制的有力举措。一些森林火灾频发地段,通过加大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力度,森林火灾发生频率显著下降,防控能力明显提升。5、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需要森林是林区群众的重要财产,也是林区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林区一旦发生火灾,不仅森林资源遭受破坏,还可能直接威胁着林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使林区群众失去家园,造成人员伤亡,给林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困扰。因此,建设生物防火林带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29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为宗旨,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大局,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构筑以生物防火林带为主体的林火阻隔体系,逐步形成省际、县际、林区际与自然、工程阻隔相互衔接的林火阻隔网络,提高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能力,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为全省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二、规划原则(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结合我省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可控程度,综合考虑各地自然条件、山脉、道路、河流等核心要素,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生物防火林带与自然阻隔带、工程阻隔带等紧密连接,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林火阻隔系统网络。(二)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结合我省省情、林情、民情实际,坚持因害、因险设防,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先急后缓”29 的要求,科学合理地配置生物防火林带,努力形成科学完善的林火阻隔网络体系,充分发挥生物防火林带的功能。(三)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各地立地条件,结合防火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和造林学特性,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其他防火树种为辅;因地制宜,努力做到科学、合理地选择造林树种,力求建设一段,成功一段。(四)防火为主、效益兼顾营造生物防火林带要充分考虑树种的适生性、经济性以及林农生产的习惯,在山脚林田交界处发展常绿、耐火、抗火、速生的生态经济型防火林带,使生物防火林带在发挥其防火效能的同时,尽可能产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五)分步实施、循序推进结合我省经济状况,有计划、分步骤、有效地推进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优先开展高火险等级区域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尽量与其他防火阻隔带形成闭合圈,逐步形成林火阻隔网络。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应纳入林业建设全过程,与新造林“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确保取得预期成效。三、规划依据本规划以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文件为依据。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29日修正)29 (2)《森林防火条例》(国务院令第541号,2008年)(3)《江西省森林防火条例》(2012年10月)(二)部门规章(1)《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LY1063-2008)(2)《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LYJ127-91)(3)《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标准》(LY/T5007-2014)(4)《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5)《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三)政策文件(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3)《全国森林防火规划(2016-2025年)》(4)《江西省森林防火规划(2017-2025年)》(5)《江西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6)《江西省森林火险县级单位等级名录》(江西省林业厅,2014年)(四)规范规程及其它(1)《木荷防火林带营建技术规程》(LY/T2328-2014)(2)《生物防火林带经营管护技术规程》(LY/T2616-2016)(3)其它相关资料29 第二节规划目标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涉及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萍乡市、新余市、鹰潭市、赣州市、宜春市、上饶市、吉安市、抚州市等11个设区市的102个有森林防火任务的县(市、区、管理局、管委会)。二、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7—2020年。三、规划目标至2020年末,生物防火林带保存长度达2.8万公里,保存面积达70.4万亩,生物防火林带密度达到2.6米/公顷以上。林区重点区域或重点部位的林带阻隔体系基本配置完备,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形成以生物防火林带为主体,与自然阻隔带、工程阻隔带相结合的林火阻隔网络体系,争取成为全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示范工程。第三节主要任务规划期内拟新建生物防火林带长度17701.63公里,面积450542亩。按建设年度划分:2017年建设林带长度4491.61公里,面积117525亩;2018年建设林带长度4694.88公里,面积117283亩;2019年建设林带长度4356.90公里,面积109904亩;2020年建设林带长度4158.25公里,面积105830亩。29 第三章建设布局与建设方案第一节规划步骤规划工作分四步走:一是摸清现状。各地区林业防火单位组织力量对生物防火林带现状(包括树种、年龄、长度、宽度、分布地点、生长情况等)进行全面摸底调查。二是提出需求。各地区按照规划基本原则和布局重点,结合摸底情况,按实际需求上报拟建设生物防火林带数量,将现状和规划任务全部落实到山头地块,并提交矢量数据。三是测算生物防火林带总规模。根据全省防火林带现状和其它防火阻隔带分布情况,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划目标,初步测算全省规划的总任务量,统筹制定规划各设区市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分配方案。四是完成总体规划初稿和审定稿。《规划》初稿经广泛征求意见和专家论证后形成定稿。第二节建设布局逐步完善江西省生物防火林带地理信息数据库,在已建生物防火林带图、等高线、林班、公路、河流水系等图层基础上,尽可能与已建成的生物防火林带、自然阻隔带和工程阻隔带形成林火阻隔闭合圈。重点布局的范围是:重点防范区村边、路边、田边、坟边和重要设施周边;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外围分界线、国有林场;乡镇级以上行政边界,以及能起关键阻火作用的主山脊;全省重点生态区位边界;针叶林分布比较集中的林地。规划生物防火林带总体布局分布详见附图4。29 第三节建设方案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江西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模进行规划,各地区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申报、建设资金筹措、建设地块落实等具体情况合理调整,如遇到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不宜进行采伐重造的,按照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有关要求处理。一、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划全省生物防火林带拟建规模为:长度17701.63公里,宽度10~20米,建设面积450542亩。1、按行政区域:南昌市规划建设长度298.76公里,面积8171亩;九江市规划建设长度2221.85公里,面积51534亩;景德镇市规划建设长度262.32公里,面积6649亩;萍乡市规划建设长度1056.05公里,面积22855亩;新余市规划建设长度268.86公里,面积6354亩;鹰潭市规划建设长度440.57公里,面积12246亩;赣州市规划建设长度5604.14公里,面积168125亩;宜春市规划建设长度1564.96公里,面积38475亩;上饶市规划建设长度2131.98公里,面积63358亩;吉安市规划建设长度2114.59公里,面积40480亩;抚州市规划建设长度1737.55公里,面积32295亩。详见附表3,各市林带建设面积占比见图5-1。2、按区位: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重要军事设施等重点保护区域规划建设长度4693.13公里,面积120504亩;村边、路边、田边、公墓边等火灾多发易发区域规划建设长度9753.95公里,面积242382亩;省界县界规划建设长度3254.56公里,面积87656亩。具体详见附表3,各区域林带面积占比见图5-2。29 3、按营建树种:木荷林带长度14447.21公里,面积361756亩;油茶林带长度2150.11公里,面积58603亩;茶叶林带长度238.69公里,面积7208亩;杨梅林带长度116.43公里,面积2610亩;其它林带长度749.2公里,面积20363亩。详见附表4,各树种林带面积占比见图5-3。29 4、按建设年度:2017年规划建设长度4491.61公里,面积117525亩;2018年规划建设长度4694.88公里,面积117283亩;2019年规划建设长度4356.90公里,面积109904亩;2020年规划建设长度4158.25公里,面积105830亩。详见附表5,各年度林带面积占比见图5-4。二、新建林带造林技术措施(一)林带建设标准29 (1)林带宽度:防火林带的宽度应以满足阻火入林和阻隔林火蔓延为原则,一般不小于生物阻隔带两侧成熟林木的最大树高、或林火火焰高度的两倍,规划宽度10~20米。(2)林带长度:单条生物防火林带连续长度1公里以上。(二)造林方式与模式防火林带采用人工植苗造林方式,以营造纯林为主,混交为辅,或乔灌结合的立体混交模式。(三)造林树种的选择树种选择须因地制宜,根据树种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使用适宜本地生长的枝叶茂盛、含水量大、含油脂少、抗火性强、生长迅速、郁闭快、适应性强、萌芽力强、抗林业有害生物的树种,严禁种植外来有害植物。主要选择木荷、油茶、火力楠、杜英、米老排、华木莲、杨桐、红花油茶、女贞、杨梅、茶叶等防火效果明显的树种。(四)种苗设计良种壮苗是造林的物质基础。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确保造林成效,防火林带造林所用苗木执行《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规定,采用Ⅰ级壮苗或容器苗造林。考虑到苗木损失,初植密度应增加10%,需确保苗木供应。(五)整地和施肥对林地进行全面清理,清理林下杂灌、病腐木、枯立木和倒木等可燃物。采用块状整地、施基肥、回表土。植穴规格经济树种60厘米×50厘米×40厘米,其它树种50厘米×40厘米×40厘米29 ,容器苗可适当减小挖穴规格。(六)造林密度根据建设林带的立地条件、树种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提倡适当密植,木荷、火力楠等树种造林密度167~200株/亩,株行距2米×2米~1.82米×1.82米;油茶造林密度100~150株/亩,株行距2.4米×2.8米~2.2米×2.0米;杨梅造林密度60~80株/亩,株行距3.3米×3.4米~2.8米×2.9米。其他树种造林密度参照《造林技术规程》“附录A.2新建林带造林密度”执行。为有效控制造林地的水土流失,新造林木种植穴宜按三角形配置(品字形排列)。造林密度以成林后能抑制易燃杂草和易燃灌木生长为宜。新造防火林带造林成活率低于90%的,于次年用大苗补植。(七)造林时间木荷、火力楠、油茶及其它乡土阔叶树一般在幼苗尚未萌动的2月阴雨天定植,撕掉塑料袋,苗放正,培土压实。其他树种参照其生物学特性选择造林季节。(八)林带抚育及维护造林后连续抚育三年,共抚育5次。造林当年8~9月进行第一次抚育,要求全面锄草、扩穴培土、挖净茅蔸。随后连续两年每年4~5月和8~9月各进行一次锄草抚育。经济林带可结合施肥、修剪与抚育同步进行,以促进幼苗幼树生长。新建林带及时清理林下杂灌、病腐木、枯立木和倒木等可燃物。林分郁闭后每年定期清理一次地表可燃物。可用无公害、低残留化学药剂清除幼嫩杂草和灌木。29 (九)管护抚育结束后进入林带的管护阶段,严禁乱砍滥伐,及时清理林带内枯枝落叶,及时发现和防治林带内的有害生物,防止人畜破坏,确保防火林带内树木的正常生长。(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应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进行综合防治。加强监测预报工作,指定专人负责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报告;加强经营管理,促进树木健康生长,增强抗有害生物灾害的能力;结合抚育等营林措施,去除受害植株,消灭越冬病虫源;改善林地环境,减少林业有害生物的繁殖;保护和人工繁殖各种天敌,注重生物防治,严格限制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的使用,多种措施并举、做到标本兼治,最大限度地减轻林业有害生物对防火林带的危害。三、改建林带技术措施改建林带主要是指宽度、郁闭度或造林密度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林带。通过伐除非目的树种、补植防火树种,培植成合格的防火林带。(一)改建林带建设标准(1)林带宽度:改建林带宽10~20米。(2)林带长度:单条林带连续长度达到1公里以上。(二)改造方式(129 )林地清理:清除规划林带内的倒木、枯立木、濒死木以及林带内杂草和灌木。(2)抚育间伐:分2~3次伐除规划林带内易燃树种,保留防火树种,其中第一年的间伐强度不大于50%,且林分郁闭度需保持在0.4以上。(3)补植:对达不到防火林带造林密度标准的林带或地段,及时进行补植,补植程度一般不低于造林初植密度的60%或保证成林后郁闭度达到0.7以上。(三)其它技术措施改建林带建设的树种选择、种苗、施肥、抚育、管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与新建林带标准相同。29 第四章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第一节投资估算一、估算依据(1)《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07﹞525号)(2)《国家林业局关于颁布〈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林计发﹝2003﹞207号)》(3)营造林工程费参照当地培育林木种苗的实际消耗定额综合确定(4)规划设计、工程监理、招标及验收、单位管理等工程建设其它费用按相关规定执行(5)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16)二、估算范围本规划投资主要是新建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林工程费用及抚育费用。本项目造林的估算,生物型林带以木荷的造林成本为参照标准,经济型林带以油茶的造林成本为参照标准进行估算。生物防火林带造林成本估算表项目生态型防火林带(木荷)经济型防火林带(油茶)备注亩均费用单价单位每亩用量亩均费用单价单位每亩用量小计15352190苗木1000.5元/株2003002元/株150肥料1800.9元/株2002251.5元/株150每株0.3千克29 整地(含砍杂打穴等)600600元/亩750750元/亩施肥3030元/亩4040元/亩栽植1000.5元/株200750.5元/株150抚育(含砍杂扩穴培土等)525105元/亩次5800160元/亩次5第1年1次,后2、3年每年2次三、投资规划根据年度投资估算,规划总投资额为73455.66万元,详见附表5。其中2017年投资19329.91万元,占26.3%;2018年投资19168.91万元,占26.1%;2019年投资17808.05万元,占总投资的24.2%;2020年投资17148.79万元,占总投资的23.4%。投资按行政区域分,南昌市1366.85万元,占总投资的1.9%;九江市8383.90万元,占11.4%;景德镇市1115.97万元,占1.5%;萍乡市3742.27万元,占5.1%;新余市975.12万元,占1.3%;鹰潭市1953.79万元,占2.7%;赣州市27909.70万元,占38.0%;宜春市6381.61万元,占8.7%;上饶市10223.37万元,占13.9%;吉安市6250.94万元,占8.5%;抚州市5152.14万元,占7.0%。第二节资金筹措方案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资金筹措来源主要有:一是申报国家建设项目资金。《全国森林防火规划(2016—2025年)》安排了林火阻隔系统重点建设项目,其中上饶市、鹰潭市、抚州市部分县(市、区)列入武夷山森林防火重点区生物阻隔带建设区,赣州市列入29 南岭森林防火重点区生物阻隔带建设区,相关的项目建设单位可组织申报国家防火项目资金。二是申报省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自2017年至2020年,争取省财政每年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助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各项目建设单位可按要求组织申报;三是利用低产低效林改造项目、国家战略储备林项目建设资金,同步规划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四是充分利用扶贫攻坚资金用于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五是通过争取地方财政和林业规费作为配套资金。六是经营主体单位投资。鼓励并引导经营主体自筹部分资金投入或投工投劳,以解决政府对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第三节效益评价一、经济效益生物防火林带既可以通过收获木材和经济产品而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也可以通过发挥其他功能产生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选择经济树种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如杨梅、油茶、茶叶等),收获产品所产生的价值;二是栽植在防火林带上的乔木生长而产生的林木蓄积。间接经济效益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提高抵御森林火灾的能力,减少因火灾造成的森林资源损失,从而增加森林的经济效益;二是节省维修防火线的费用,从长远看,营造生物防火林带与维修防火线相比,能节省人力物力,一次投入能长期受益。二、生态效益29 生物防火林带栽植的树种为木荷、杨梅、油茶等阔叶树,分布于山脊、山脚、田边,形成大范围的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对改善土壤肥力、有效控制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项目的建设可以增加阔叶林面积多达30036公顷,且星散分布全省重点防火区域,有利于优化全省树种和林种结构,增强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等生态功能。三、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全省森林防火阻隔网络体系将得到明显的完善,防火防灾能力将得到明显提高。1、降低森林火灾隐患。森林防火阻隔网络的建成,大大提高综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能力,明显减少森林火灾损失,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林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巩固绿化成果。项目一次建设,长期受益,为维持良好的林业生产秩序、稳定山区经济、促进全省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促进社会稳定。在省界、县界、乡界及林区界营造防火林带,将有助于稳定山林权属、减少山林纠纷。同时,林带建设分布广,将森林分割、封边成块,增强了森林景观的多样性,丰富了森林旅游资源,有利于全省森林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3、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建设生物防火林带需要使用当地劳动力,从事营造林、林木保护、苗木采购等林业生产活动;在防火线上营造的生物防火林带充分利用了土地,增加了林地产出,提供了木材及林副产品,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求。4、提升防火宣传效果。在村庄、道路旁大张旗鼓地营造生物防火林带,能起到比标语、牌匾更好的宣传效果,对提高全民的森林防火意识、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9 29 第五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第一节组织保障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森林防火工作中的一项绿色防火战略工程。对保护森林资源、巩固绿化成果、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必须有坚强的组织保障。因此,项目建设要全面落实责任,切实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纳入当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工作目标,细化责任,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使项目建设有章可循。各级政府要尽快成立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领导小组,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监督地开展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第二节政策保障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纳入各级政府森林防火目标责任考核,提高各级领导对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重要性认识,使各级部门建立有助于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政策框架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政策导向;使各级部门积极争取和完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有效促进林业可持续经营和生态文明建设。第三节资金保障29 生物防火林带范围广、投入大,其资金投入实行各级财政和社会多元化投入相结合的保障机制,积极争取省财政专项资金逐步增加投放,积极申报国家林火阻隔带建设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解决部分投资,整合相关林业项目建设资金,逐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与此同时,林权单位(个人)有责任和义务把防火林带建设好,要积极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投工投劳投资。第四节科技保障科学地制定项目建设新技术推广计划,依靠科学技术,走科技兴林之路,在确保适地适树的前提下,推广良种壮苗,高标准整地,精心栽植,及时抚育,强化管理。同时,提高防火苗木栽培技术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的适用技术的推广,提高科学建设水平。鼓励林业科技人员到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各建设单位要加强对作业员工的林业新技术的培训,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劳动技能。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林带建设技术指导和跟踪,重点加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划、设计、施工的指导,促进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第五节管理保障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要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制度,严把工程管理质量关。严格项目财务管理制度,按照资金使用相关规定,对项目建设资金设立专户,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截留、挪用,确保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项目建设的质量。落实项目的配套或自筹资金及项目日常运行维护资金,保证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建立项目建设检查管理制度,跟踪监测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对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政府有关部门汇报。同时,接受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确保项目建设的有序推进和取得成效。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