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1.50 KB
- 69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检验生化生物化学习题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单项选择题(1)在生理pH条件下,下列哪个氨基酸带正电荷?A.丙氨酸B.酪氨酸C.色氨酸D.赖氨酸E.异亮氨酸(2)下列氨基酸中哪一种是非必需氨基酸?A.亮氨酸B.酪氨酸C.赖氨酸D.蛋氨酸E.苏氨酸(3)下列关于蛋白质α螺旋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分子内氢键使它稳定B.减少R团基间的相互作用可使它稳定C.疏水键使它稳定D.脯氨酸残基的存在可中断α螺旋E.它是一些蛋白质的二级结构(4)蛋白质含氮量平均约为A.20%B.5%C.8%D.16%E.23%(5)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酸酸中除哪一种外,其α碳原子均为不对称碳原子?A.丙氨酸B.异亮氨酸C.脯氨酸D.甘氨酸E.组氨酸(6)维系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化学键是A.盐键B.疏水键C.氢键D.二硫键E.肽键(7)维系蛋白质分子中α螺旋的化学键是A.肽键B.离子键C.二硫键D.氢键E.疏水键(8)维系蛋白质三级结构稳定的最重要的键或作用力是A.二硫键B.盐键C.氢键D.范德瓦力E.疏水键(9)含两个羧基的氨基酸是:A.色氨酸B.酪氨酸C.谷氨酸D.赖氨酸E.苏氨酸(10)蛋白质变性是由于A.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B.蛋白质亚基的解聚C.蛋白质空间构象的破坏D.辅基的脱落E.蛋白质水解(11)变性蛋白质的特点是A.不易被胃蛋白酶水解B.粘度下降C.溶解度增加D.颜色反应减弱E.丧失原有的生物活性(12)处于等电点的蛋白质A.分子表面净电荷为零B.分子最不稳定,易变性C.分子不易沉淀D.易聚合成多聚体E.易被蛋白酶水解(13)有一混合蛋白质溶液,各种蛋白质的pI分别为4.6,5.0,5.3,6.7,7.3,电泳时欲使其中四种泳向正极,缓冲液的pH应是多少?A.4.0B.5.0C.6.0D.7.0E.8.0(14)蛋白质所形成的胶体颗粒,在下列哪种条件下不稳定?A.溶液pH值大于pIB.溶液pH值小于pIC.溶液pH值等于pID.溶液pH值等于7.4E.在水溶液中(15)血清白蛋白(pI为4.7)在下列哪种pH值溶液中带正电荷?A.pH4.0B.pH5.0C.pH6.0D.pH7.0E.pH8.0(16)蛋白质变性不包括:A.氢键断裂B.肽键断裂C.疏水键断裂D.盐键断裂E.二硫键断裂(17)蛋白质分子组成中不含有下列哪种氨基酸?A.半胱氨酸B.蛋氨酸C.胱氨酸D.丝氨酸E.瓜氨酸(18)天然蛋白质分子量由多少种氨基酸组成?A.16种B.20种 C.22种D.32种E.64种-69-
检验生化(19)关于蛋白分子中的肽键,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A.肽键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B.肽键及其相关的6个原子位于一个刚性平面C.肽键是连接氨基酸的主键D.与肽键相连的α-碳原子两侧的单键可以自由旋转E.肽键可以自由旋转(20)蛋白质分子中α-螺旋构象的特点是:A.肽键平面呈螺旋状B.多为左手螺旋C.靠盐键(离子键)维持稳定D.氢键方向与长轴垂直E.一般为右手螺旋(21)下列哪种结构不属于蛋白质的二级结构?A.α-螺旋B.β-折叠C.β-转角D.无规卷曲 E.右手双螺旋(22)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的特征是A.分子中必定含有辅基B.每条多肽链都具有完整的生物学活性C.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完整三级结构的多肽链借次级键缔合而成D.四级结构的稳定性由肽键维持E.蛋白质必定经过合成后修饰(23)蛋白质变性是由于A.氨基酸的组成改变B.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改变C.肽键的断裂D.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E.蛋白质分子的表面电荷及水化膜破坏(24)有关分子伴侣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以促进肽链的正确折叠B.可以维持蛋白质的空间构象C.在二硫键的正确配对中不起作用D.在亚基聚合时发挥重要作用E.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变性(25)关于肽键与肽,正确的是A、肽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质B、是核酸分子中的基本结构键C、含三个肽键的肽称为三肽D、多肽经水解下来的氨基酸称氨基酸残基E、蛋白质的肽键也称为寡肽链(26)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是指A、氨基酸排列顺序B、肽链局部的原子排布C、整条肽链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布D、各亚基之间的空间关系E、没有活性的结构(27)蛋白质溶液的稳定因素是A、溶液的粘度大B、分子表面的疏水基团相互排斥C、分子表面的水化膜D、蛋白质溶液属于真溶液E、以上都不是2.多项选择题(1)关于蛋白质肽键的叙述,正确的是A.肽键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B.肽键较一般C-N单键短C.与肽键相连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呈反式结构D.肽键可自由旋转(2)妨碍蛋白质形成α螺旋的因素有A.脯氨酸的存在B.R基团大的氨基酸残基相邻存在C.酸性氨基酸的相邻存在D.碱性氨基酸的相邻存在(3)蛋白质变性后A.肽键断裂B.分子内部疏水基团暴露C.一级结构改变D.空间结构改变(4)下列氨基酸哪些具有疏水侧链?A.异亮氨酸B.蛋氨酸C.脯氨酸D.苯丙氨酸(5)关于蛋白质的组成正确的有A.由C,H,O,N等多种元素组成B.含氮量约为16%C.可水解成肽或氨基酸D.由α氨基酸组成(6)下列哪些氨基酸具有亲水侧链?A.苏氨酸B.丝氨酸C.谷氨酸D.亮氨酸-69-
检验生化(7)蛋白质变性时A.分子量发生改变B.溶解度降低C.溶液的粘度降低D.只有高级结构受破坏,一级结构无改变(8)蛋白质在电场中的泳动方向取决于A.蛋白质的分子量B.蛋白质分子所带的净电荷C.蛋白质所在溶液的温度D.蛋白质所在溶液的pH值(9)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A.都是α-氨基酸B.都是β-氨基酸C.除甘氨酸外都是L-系氨基酸D.除甘氨酸外都是D-系氨基酸(10)下列哪些是碱性氨基酸?A.组氨酸B.蛋氨酸C.精氨酸D.赖氨酸(11)关于肽键与肽的下列描述,哪些是正确的?A.肽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质B.是核酸分子中的基本结构键C.含两个肽键的肽称三肽D.肽链水解下来的氨基酸称氨基酸残基(12)变性蛋白质的特性有A.溶解度显著下降B.生物学活性丧失C.易被蛋白酶水解D.凝固或沉淀3.名词解释(1)肽键:蛋白质中前一氨基酸的α-羧基与后一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形成的酰胺键。(2)多肽链:由许多氨基酸借肽键连接而形成的链状化合物。(3)肽键平面:肽键中的C-N键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不能旋转,因此,肽键中的C、O、N、H四个原子处于一个平面上,称为肽键平面。(4)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是指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在多肽链中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5)亚基:在蛋白质分子的四级结构中,每一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单位,称为亚基。(6)蛋白质的等电点:在某-pH溶液中,蛋白质分子可游离成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的兼性离子,即蛋白质分子的净电荷等于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⑺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的现象。⑻协同效应: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响另一亚基与配体结合的能力。(正、负)如血红素与氧结合后,铁原子就能进入卟啉环的小孔中,继而引起肽链位置的变动。⑼变构效应:蛋白质分子因与某种小分子物质(效应剂)相互作用而致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其活性的现象。⑽分子伴侣:分子伴侣是细胞中一类保守蛋白质,可识别肽链的非天然构象,促进各功能域和整体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细胞至少有两种分子伴侣家族——热休克蛋白和伴侣素。4.填空题(1)多肽链是由许多氨基酸借(肽)键连接而成的链状化合物.多肽链中每一个氨基酸单位称为(氨基酸残基).多肽链有两端,即(N-端)和(C-端)。(2)不同的氨基酸侧链具有不同的功能基团,如丝氨酸残基的(羟)基,半胱氨酸残基上的(巯)基,谷氨酸残基上的(羧)基,赖氨酸残基上的(氨)基等。(3)维系蛋白质空间结构的键或作用力主要有(氢键),(盐键),(疏水键),(二硫键)和(范德华氏力)。(4)常见的蛋白质沉淀剂有(中性盐)、(有机溶剂)、(重金属盐)、(有机酸)等。(5)蛋白质按其组成可分为两大类,即(单纯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6)使蛋白质成为稳定的亲水胶体,有两种因素,即(颗粒表面的水化膜)和(颗粒表面的相同电荷)。5.问答题(1)用凯氏定氮法测得0.1g大豆中氮含量为4.4mg,试计算100g大豆中含多少克蛋白质?-69-
检验生化1克大豆中氮含量为4.4mg/0.1g=44mg/1g=0.044g/1g,100g大豆含蛋白质量为0.044×100×6.25=27.5g。(2)氨基酸侧链上可解离的功能基团有哪些?试举列说明之.不同的氨基酸侧链上具有不同的功能基团,如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上有羟基,半胱氨酸残基上有巯基,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残基上有羧基,赖氨酸残基上有氨基,精氨酸残基上有胍基,酪氨酸残基上有酚基等。(3)简述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指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在多肽链中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蛋白质分子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多肽链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列。多肽链在二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三维空间结构,即为蛋白质的三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独立存在并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借次级键缔合而成的空间结构,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4)使蛋白质沉淀的方法有哪些?简述之.使蛋白质沉淀的方法主要有四种:透析及超滤法;丙酮沉淀、盐析及免疫沉淀;电泳;层析;超速离心。(5)何谓蛋白质的变性作用?有何实用意义.蛋白质的变性作用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不改变其一级结构),因而失去天然蛋白质的特性,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实用意义:利用变性原理,如用酒精,加热和紫外线消毒灭菌,用热凝固法检查尿蛋白等;防止蛋白质变性,如制备或保存酶、疫苗、免疫血清等蛋白质制剂时,应选择适当条件,防止其变性失活。(6)写出蛋白质分子内的主键和次级键,简述其作用.蛋白质分子内的主键是肽键。次级键主要有氢键、盐键(离子键),疏水键,还有范德华氏力。有的蛋白质分子内还有二硫键,二硫键对维持空间结构也有重要作用。维持蛋白质分子一级结构的是肽键,还有二硫键。维持二级结构的次级键主要是氢键,维持三级结构的次级键主要是疏水键,维持四级结构的主要是氢键和盐键。(7)什么是蛋白质的两性电离?某蛋白质的pI=5,现在pH=8.6的环境中,该蛋白质带什么电荷?在电场中向哪极移动?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分子中即有能游离成正离子的基团,又有能游离成负离子的基团,所以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某蛋白质pI=5,在pH=8.6环境中带负电荷,向正极移动。⑻举例说明一级结构、空间构象与功能的关系。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空间构象和特异生物学功能的基础。一级结构相似结构表现相似的功能,催产素和抗利尿素只有两个氨基酸不同,其余的七个是相同的,所以催产素和抗利尿素有相似的功能。由于两个氨基酸不同,也说明一级结构不同功能不同。蛋白质分子空间构象与功能的关系十分密切。蛋白质分子空间构象是功能的基础。蛋白质分子空间构象改变,功能也随着改变,如核糖核酸酶的变性后肽链松散活性丧失,去除变性剂后天然构象恢复活性恢复。⑼谷胱甘肽(GSH)的组成与功能?答:GSH是由谷、半胱和甘氨酸组成的三肽。GSH的巯基具有还原性,可作为体内重要的还原剂,具有以下有一些功能:解毒;保护蛋白质的-HS免遭氧化;还原细胞内产生的H2O2。(10)什么是朊病毒,它是如何传染和致病的?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利·普鲁辛纳(StanleyB.PPrusiner),因为他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生物——朊病毒(Piron)。朊病毒本质上是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普鲁辛纳将此种蛋白质单体称为朊病毒蛋白(PrP)。对于人类而言,朊病毒病的传染有两种方式。其一为遗传性的,即人家族性朊病毒传染;其二为医源性的,如角膜移植、脑电图电极的植入、不慎使用污染的外科器械以及注射取自人垂体的生长激素等。-69-
检验生化人的朊病毒病已发现有4种:库鲁病(Ku-rmm)、克——雅氏综合症(CJD)、格斯特曼综合症(GSS)及致死性家庭性失眠症(FFI)。临床变化都局限于人和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1982年普鲁宰纳提出了朊病毒致病的“蛋白质构象致病假说”,以后魏斯曼等人对其逐步完善。其要点如下:①朊病毒蛋白有两种构象:细胞型(正常型PrPc)和搔痒型(致病型PrPsc)。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空间构象上的差异。PrPc仅存在a螺旋,而PrPsc有多个β折叠存在,后者溶解度低,且抗蛋白酶解;②Prpsc可胁迫PrPc转化为Prpsc,实现自我复制,并产生病理效应;③基因突变可导致细胞型PrPsc中的α螺旋结构不稳定,至一定量时产生自发性转化,β片层增加,最终变为Prpsc型,并通过多米诺效应倍增致病。(11)蛋白质四级结构形成的原理?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四级结构形成主要是靠亚基之间疏水作用,其次是氢键和离子键。(12)哪些氨基酸会妨碍α-螺旋形成?亮氨酸、谷氨酸和脯氨酸等对α-螺旋的形成有阻碍。(13)蛋白质变性、沉淀和凝固三者有何关系?蛋白质的变性是指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蛋白质沉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蛋白疏水侧链暴露在外,肽链融会相互缠绕继而聚集,因而从溶液中析出。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有时蛋白质发生沉淀,但并不变性。蛋白质的凝固作用是指蛋白质变性后的絮状物加热可变成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易再溶于强酸和强碱中。凝固是在变性的基础上发生的。(14)蛋白质变性后有哪些改变?溶解度显著下降;生物学活性丧失;易被蛋白酶水解;凝固或沉淀。(15)简要说明蛋白质电泳法、透析法、超速离心法和盐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电泳法:利用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表面电荷不同,在电场中泳动速度不同,使其分离。透析:高分子量蛋白质不能透过半透膜而与小分子物质分开。超离心法:蛋白质分子量大小不同,沉降行为不同,在一定离心力作用下而分离。盐析法: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中性盐,使蛋白质脱水,并减少其表面电荷。使蛋白质沉淀。(16)简述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构象类型,并描述蛋白质α-螺旋的结构特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构象类型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1)在α-螺旋结构中多肽键的主链围绕中心轴是有规律的螺旋式上升,螺旋的走向为顺时钟方向即右手螺旋,其氨基酸恻链伸向螺旋外侧。2)每3.6个氨基酸残基螺旋上升一圈,螺距为0.54nm。3)α-螺旋的每个肽键N-H和第四个肽键的羰基氧形成氢键,氢键的方向与螺旋长轴基本平行。肽链中的全部肽键都可形成氢键以稳固α-螺旋结构。(17)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其结构特征是什么?20种L-α-氨基酸。结构特征是具两性、不对称性(Gly除外)第二章核酸的化学结构与功能1.单项选择题(1)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A.核苷B.磷酸戊糖C.核苷酸D.多核苷酸E.脱氧核苷(2)下列哪一种碱基存在于RNA不存在于DNA中A.CB.GC.AD.UE.T(3)RNA和D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A.碱基不同,核糖相同B.碱基不同,核糖不同C.碱基相同,核糖不同D.核糖不同,部分碱基不同E.完全不同(4)稀有碱基在哪类核酸中多见-69-
检验生化A.rRNAB.mRNAC.tRNAD.核仁DNAE.线粒体DNA(5)RNA的核苷酸之间由哪种键相连接A.磷酸酯键B.疏水键C.糖苷键D.磷酸二酯键E.氢键(6)决定tRNA携带氨基酸特异性的关键部位是A.-CCA末端B.TψC环C.DHu环D.附加叉E.反密码环(7)绝大多数真核生物mRNA5′-末端有A.PolyAB.帽子结构C.起始密码D.终止密码E.Pribnow盒(8)DNA的二级结构是A.α-螺旋B.β-转角C.β-折叠D.超螺旋结构E.双螺旋结构(9)DNA的超螺旋结构是A.二级结构的一种形式B.三级结构C.一级结构D.四级结构E.无定型结构(10)核酸的紫外吸收特性来自A.核糖B.脱氧核糖C.嘌呤嘧啶碱基D.磷酸二酯键E.磷酸核糖(11)tRNA氨基酸臂的特点是A.5′-末端有羟基B.3′-末端有CCA-OH结构C.3′-末端有磷酸D.由九个碱基对组成E.富含腺嘌呤(12)有一DNA双链,已知其中一股单链A=30%,G=24%,其互补链的碱基组成应为AGCTA.302446B.243046C.463024D.462430E.20262430(13)DNA的Tm值A.只与DNA链的长短有直接关系B.与G-C碱基对含量成正比C.与A-T碱基对含量成正比D.与碱基组成无关E.所有真核生物Tm值都一样(14)下列是几种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比例,哪一种DNA的Tm值最高?A.A+T=15%B.G+C=25%C.G+C=40%D.A+T=80%E.G+C=35%(15)真核生物的mRNAA.在胞质内合成和发挥其功能B.帽子结构是一系列的腺苷酸C.有帽子结构和多聚A的尾巴D.mRNA因能携带遗传信息,所以可以长期存在E.mRNA的前身是rRNA(16)下列关于核酸分子杂交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不同来源的两条单链DNA,只要他们有大致相同的互补碱基顺序,它们就可以结合形成新的杂交DNA双螺旋B.DNA单链也可与相同或几乎相同的互补碱基RNA链杂交形成双螺旋C.RNA链可与其编码的多肽链结合形成杂交分子D.杂交技术可用于核酸结构与功能的研究E.杂交技术可用于基因工程的研究(17)在DNA的双螺旋模型中A.两条多核苷酸链完全相同B.一条链是左手螺旋,另一条是右手螺旋C.A+G/C+T的比值为1D.A+T/G+C的比值为1E.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共价键结合(18)关于DNA热变性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69-
检验生化A.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B.在260nm处光吸收增加C.二条链之间氢键断裂D.DNA粘度下降E.浮力密度升高(19)DNA携带生物遗传信息这一事实意味着A.不论哪一物种碱基组成均应相同B.病毒的侵染是靠蛋白质转移至宿主细胞来实现的C.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DNA,其碱基组成相同D.DNA碱基组成随机体年龄及营养状况而改变E.DNA以小环状结构存在(20)核酸变性后可发生哪种效应A.减色效应B.增色效应C.失去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D.最大吸收峰波长发生转移E.溶液粘度增加(21)核酸分子中储存、传递遗传信息的关键部分是A.核苷B.碱基序列C.磷酸戊糖D.磷酸二酯键E.戊糖磷酸骨架(22)关于tRNA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tRNA二级结构呈三叶单形B.tRNA分子中含有稀有碱基C.tRNA的二级结构有二氢尿嘧啶环D.反密码环是有CCA三个碱基组成反密码子E.tRNA分子中有一个额外环(23)下列关于双链DNA碱基含量关系,哪个是错误的A.A=TG=CB.A+G=C+TC.A+T=G+CD.A+C=G+TE.[A]/[T]=[G]/[C](24)某DNA分子中腺嘌呤的含量为15%,则胞嘧啶的含量应为A.15%B.30%C.40%D.35%E.7%(25)遗传物质一般储存在:A.核糖核酸B.脱氧核糖核酸C.组蛋白D.核蛋白 E.非组蛋白(26)碱基能较强吸收A.可见光 B.540nm波长的光C.280nm的紫外光D.红外光E.260nm的紫外光(27)核酸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为A.2′,3′-磷酸二酯键B.3′,5′-磷酸二酯键C.2′,5′-磷酸二酯键D.糖苷键E.肽键(28)双链DNA分子中,如果A的含量为20%,则T的含量为:A.20%B.30%C.40%D.50%E.60%(29)Watson—Crick的DNA结构模型A.是三链结构B.双股链的走向是反向平行的C.嘌呤和嘌呤配对,嘧啶和嘧啶配对D.碱基之间共价结合E.磷酸戊糖主链位于螺旋内侧(30)维持DNA双螺旋结构横向稳定的主要作用力是:A.盐键 B.疏水键C.氢键D.碱基堆积力E.共价键(31)核小体串珠状结构的珠状核心蛋白质是A.H2A、H2B、H3、H各一分子B.H2A、H2B、H3、H4各二分子C.H1组蛋白与140~145碱基对DNAD.非组蛋白E.H2A、H2B、H3、H4各四分子(32)密码子存在于A.DNAB.rRNAC.mRNAD.hnRNAE.tRNA(33)DNA变性时发生的变化A.两条单链形成右手双螺旋B.高色效应C.低色效应D.共价键断裂E.形成超螺旋(34)DNA变性时发生的变化是A、磷酸二酯键断裂B、糖苷键断裂C、碱基水解D、氢键断裂E、DNA分子与蛋白质间的疏水键断裂-69-
检验生化2.多项选择题(1)哪些碱基对会出现在DNA中A.A-TB.U-AC.G-CD.G-A(2)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是A.一个双链结构B.A=TG≡C配对C.碱基之间共价键结合D.DNA双链走向是反向平行的(3)核酸对紫外光的吸收A.其最大吸收峰在260nmB.其最大吸收峰在200nmC.利用此性质可进行核酸的定性及定量分析D.其最大吸收峰在380nm(4)DNAA.是脱氧核糖核酸B.主要分布在胞核中C.是遗传的物质基础D.富含尿嘧啶核苷酸(5)RNAA.是核糖核酸B.主要分布在胞核中C.主要分布在胞浆中D.富含脱氧胸苷酸(6)RNA中所含的碱基通常有A.A,GB.T,CC.U,CD.U,T(7)DNA分子杂交的基础是A.DNA变性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复性B.DNA粘度大C.DNA的刚性与柔性D.DNA变性双链解开,在一定条件下可重新缔合(8)DNA变性后A.260nm处紫外吸收增加B.旋光性下降C.溶液粘度下降D.糖苷键断裂(9)关于核酸和蛋白质的下述描写哪些是对的A.均是大分子B.都有各自的一、二、三级结构C.加热均可引起变性D.在适当的电场中可以泳动(10)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因素有A.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B.碱基堆积力C.骨架上磷酸之间的负电相斥力D.配对碱基之间的氢键3.名词解释(1)核酸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核酸双链间氢键断裂,双螺旋解开,变成无规则的线团,此种作用称核酸的变性。(2)DNA的复性作用:变性的DNA在适当的条件下,两条彼此分开的多核苷酸链又可重新通过氢键连接,形成原来的双螺旋结构,并恢复其原有的理化性质,此即DNA的复性。(3)杂交:两条不同来源的单链DNA,或一条单链DNA,一条RNA,只要它们有大部分互补的碱基顺序,也可以复性,形成一个杂合双链,此过程称杂交。(4)增色效应:DNA变性时,A260值随着增高,这种现象叫增色效应。(5)解链温度:在DNA热变性时,通常将DNA变性50%时的温度叫解链温度用Tm表示。(6)DNA的一级结构:DNA的一级结构是指DNA链中,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组成,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4.填空题(1)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多核苷酸链盘绕而成,而两条链通过碱基之间的(氢键)相连,碱基配对原则是(A)对(T)和(C)对(G).(2)真核生物mRNA的5'-帽子结构是(m7Gppp),其3'-末端有(polyA)结构.(3)核酸是由许多(单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键连接起来的多核苷酸链,核酸分子完全水解可得到(碱基),(戊糖),(磷酸).(4)tRNA的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形结构,含有(氨基酸臂),(二氢尿嘧啶环),(反密码环),(TφC环)和(额外环)。(5)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dAMP),(dGMP),(dCMP),(dTMP).(6)组成RNA的基本单位(AMP),(GMP),(CMP),(UMP).-69-
检验生化(7)核酸分子中含有(嘌呤碱)和(嘧定碱),所以对波长(260nm)有强烈吸收.(8)因为核酸分子中含有(嘌呤)碱和(嘧啶)碱,而这两类物质又均具有(其轭双键)结构,故使核酸对(260nm)波长的紫外线有吸收作用。(9)真核生物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其基本结构单位是(核小体)。(10)tRNA的氨基酸臂3′-末端最后三个碱基是(CCA),反密码环中间有三个相连的单核苷酸组成(反密码子),tRNA不同,(反密码子)也不同。5.问答题(1)试述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①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组成,它们围绕同一个中心轴盘绕成右手螺旋。②碱基位于双螺旋的内侧,两条多核苷酸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键相连,A与T配对,其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配对,其间形成三个氢键,A-T,G-C配对规律,称碱基互补原则。③每个碱基对的两个碱基处于同一平面,此平面垂直于螺旋的中心轴,相邻的碱基平面间有范德华引力,氢键及范德华引力是维持DNA双螺旋稳定的主要因素。④双螺旋的直径为2.37nm,螺距为3.54nm,每圈螺旋含10.5个碱基对,每一碱基平面间距离为0.34nm。(2)tRNA的二级结构有何特点?tRNA的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型结构,含有①氨基酸臂,其3′-末端为-CCA-OH是连接氨基酸的部位;②双氢尿嘧啶环(DHU),含有5,6-双氢尿嘧啶;③反密码环,此环顶部的三个碱基和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构成反密码子;④TφC环,含有假尿嘧啶(φ)和胸腺嘧啶(T);⑤额外环。(3)RNA和DNA有何异同点?化学组成:DNA由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D-2-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RNA由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D-2-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结构上:DN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但走向相反的脱氧多核苷酸链组成,RNA是单链结构。功能上:DNA的基本功能是以基因的形式荷载遗传信息,并作为基因复制和转录的模板。RNA主要与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有关。(4)酵母DNA按摩尔计含有32.8%的胸腺嘧啶,求其他碱基的摩尔百分数。T=32.8%,则A=32.8%G=17.2%C=17.2%(5)依5'→3'顺序写出以下DNA片段复制的互补顺序:A.GATCAAB.TCGAACC.ACGCGTD.TACCATE.CCTGCTA、TTGATCB、GTTCGAC、ACGCGTD、ATGGTAE、AGCAGG(6)影响DNA中Tm值的因素有哪些?影响DNA中Tm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这些:一定条件下核酸分子越长,Tm值越大;DNA中G,C对含量高,则Tm值高;溶液离子强度高,则Tm值高。(7)变性DNA的特点?变性DNA的特点主要有:OD260增高;粘度下降;比旋度下降;浮力密度升高;酸碱滴定曲线改变;生物活性丧失。(8)mRNA、tRNA、rRNA三者各有什么不同?从结构上看:大多数真核mRNA的5′末端均在转录后加上一个7-甲基鸟苷,同时第一个核苷酸的C′2也是甲基化,形成帽子结构:m7GpppNm-,大多数真核mRNA的3′末端有一个多聚腺苷酸(polyA)结构,称为多聚A尾;tRNA的一级结构特点:含10~20%稀有碱基,如DHU,3′末端为—CCA-OH,5′末端大多数为G,具有TyC。从功能上看:mRNA的功能是把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抄录并传送至核糖体,用以决定其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tRNA的功能是活化、搬运氨基酸到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翻译;rRNA的功能是参与组成核蛋白体,作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9)同样是双键,为什么A=T配对的稳定性比A=U配对要强?化学结构上DNA/DNA双链的结构,比DNA/RNA形成的杂化双链稳定。-69-
检验生化核酸的碱基之间形成配对不外三种,其稳定性是:GC>AT>AU。GC配对有3个氢键,是最稳定的。其他二种配对只有2个氢键,其中,A=T配对只在DNA双链形成;而A=U配对可在RNA分子或DNA/RNA杂化双链上形成,是三种碱基配对是稳定性最低的。虽然同是双键,A=U之间形成的是特异、低键能的氢键连接。(10)为什么由30S的小亚基和50S的大亚基构成的核蛋白体是70S而不是80S或其他?S是大分子物质在超速离心沉降中的一个物理学单位,可间接反映分子量的大小。分子的S数值越大,其分子量越大。但是S数值并不与分子量大小成正比例。(11)什么是增色效应?DNA变性时为什么会产生增色效应?增色效应是指DNA在紫外260NM处吸光值增加的现象,增色效应与DNA解链程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是观察DNA是否发生变性的一个重要指标。DNA分子之所以具有紫外吸收是因为DNA分子中存在共轭双键,而变性会使更多的共轭双键暴露,因此其吸光值更高。(12)区分核苷酸、核苷和核酸三者的含义?碱基和核糖(脱氧核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核苷(脱氧核苷);核苷(脱氧核苷)和磷酸以磷酸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脱氧核苷酸);核苷酸之间以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多核苷酸链,即核酸。(13)哪些核酸分子可以发生杂交?只要两种单链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碱基配对关系,在适宜的条件(温度及离子强度)下,都可以形成杂化双链。因此在不同的DNA与DNA之间形成,也可以在DNA和RNA分子间或者RNA与RNA分子间都可以发生杂交。(14)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蛋白质与核酸进行比较:蛋白质核酸一级结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序列核苷酸在多核苷酸链中的排列顺序。连接主键肽键磷酸二酯键空间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DNA的二级结构、DNA三级结构发夹结构tRNA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型tRNA的三级结构为倒L形主要功能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1)作为生物催化剂(酶)2)代谢调节作用3)免疫保护作用4)物质的转运和存储5)运动与支持作用6)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氧化供能DNA的功能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遗传信息复制的模板是基因转录的模板RNA的功能核蛋白体为蛋白质合成的场所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转运氨基酸mRNA功能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理化性质两性解离、胶体性质、沉淀、蛋白质的变性核酸的酸碱性质核酸的高分子性质核酸的紫外吸收核酸的变性、复性和杂交第三章酶学1.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酶的概念哪一项是正确的?A.所有的蛋白质都有酶活性B.其底物都是有机化合物C.其催化活性都需要特异的辅助因子D.对底物都有绝对专一性E.以上都不是(2)酶能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是由于哪一种效应?A.向反应体系提供能量B.降低反应的自由能变化-69-
检验生化C.降低反应的活化能D.降低底物的能量水平E.提高产物的能量水平(3)全酶是指什么?A.酶的辅助因子以外的部分B.酶的无活性前体C.专指调节酶D.一种酶-抑制剂复合物E.一种需要辅助因子的酶,并已具备各种成分(4)下列关于酶的活性中心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A.所有的酶都有活性中心B.所有酶的活性中心都含有辅酶C.酶的必需基团都位于活性中心之内D.所有抑制剂都作用于酶的活性中心E.所有酶的活性中心都含有金属离子(5)下列引起酶原激活方式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氢键断裂,酶分子的空间构象发生改变引起的B.酶蛋白与辅酶结合而实现的C.是由低活性的酶形式转变成高活性的酶形式D.酶蛋白被修饰E.部分肽键断裂,酶分子空间构象改变引起的(6)下列关于同工酶概念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是结构相同而存在部位不同的一组酶B.是催化相同化学反应而酶的一级结构和理化性质不同的一组酶C.是催化的反应及性质都相似而分布不同的一组酶D.是催化相同反应的所有酶E.以上都不是(7)乳酸脱氢酶是由两种亚基组成的四聚体共形成几种同工酶?A.2种B.3种C.4种D.5种E.6种(8)Km值是指A.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B.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酶浓度C.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温度D.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抑制剂浓度E.以上都不是(9)竞争性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具有下述哪项特征A.Km降低,Vmax增大B.Km不变,Vmax增大C.Km增大,Vmax增大D.Vmax降低,Km降低E.Km增大,Vmax不变(10)测定血清酶活性常用的方法是A.分离提纯酶蛋白,称取重量计算酶含量B.在最适条件下完成酶促反应所需要的时间C.在规定条件下,测定单位时间内酶促反应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D.以280nm的紫外线吸收测酶蛋白含量E.以上方法都常用(11)Km值与底物亲和力大小的关系是A.Km值越小,亲和力越大B.Km值越大,亲和力越大C.Km值越小,亲和力越小D.Km值大小与亲和力无关E.以上都是错误的(12)底物浓度达到饱和后,再增加底物浓度A.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B.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酶逐渐失活C.再增加酶浓度反应速度不再加快D.酶的结合部位全部被底物占据,反应速度不再增加E.形成酶一底物复合物增加(13)酶的Km值大小与A.酶浓度有关B.酶性质有关C.酶作用温度有关D.酶作用时间有关E.以上均有关(14)对可逆性抑制剂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A.使酶变性失活的抑制剂B.抑制剂与酶是共价键结合C.抑制剂与酶是非共价键结合D.可逆性抑制剂即指竞争性抑制剂E.抑制剂与酶结合后用透析等物理方法不能解除抑制(15)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效应是A.Vmax降低,Km不变B.Vmax不变,Km增加-69-
检验生化C.Vmax降低,Km降低D.Vmax不变,Km降低E.Vmax降低,Km增加(16)下列对酶活性测定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既可测定产物的生成量,又可测定底物的减少量B.一般来说,测定产物的生成量比测定底物的减少量更为准确C.需最适PHD.需最适温度E.与底物浓度无关(17)多酶体系是指A.某种细胞内所有的酶B.某种生物体内所有的酶C.细胞质中所有的酶D.某一代谢途径的反应链中所包括的一系列酶E.一种酶有多种功能(18)别构效应物与酶结合的部位是A.活性中心的底物结合部位B.活性中心的催化基团C.活性中心以外的特殊部位D.活性中心以外的任何部位E.酶的-SH(19)关于别构调节正确的是A.所有别构酶都有一个调节亚基,一个催化亚基B.别构酶的动力学特点是酶促反应与底物浓度的关系是S形C.别构激活和酶被离子、激动剂激活的机制相同D.别构抑制与非竞争性抑制相同E.别构抑制与竞争性抑制相同(20)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是A.有活性的酶浓度减少B.有活性的酶浓度无改变C.Vmax增加D.使表观Km值增加E.使表观Km值变小(21)磺胺类药物的类似物是A.四氢叶酸B.二氢叶酸C.对氨基苯甲酸D.叶酸E.嘧啶(22)某一酶促反应的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的80%时,Km等于A.[S]B.1/2[S]C.1/4[S]D.0.4[S]E.0.8[S](23)下列哪一项是米—曼氏方程式推导中的假定?A.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相等B.酶—底物复合物的浓度,因底物转变为产物而不断下降C.由于一些反应是可逆的,一些产物可能转变成底物D.反应速度与酶—底物复合物浓度成正比E.酶已被饱和(2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是A.温度从80℃增高10℃,酶促反应速度增加1~2倍B.能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C.从25~35℃增高10℃,达到活化能阈的底物分子数增加1~2倍。D.能使酶促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E.超过37℃后,温度升高时,酶促反应变快(25)酶原是指:A.在细胞合成时就形成活性中心,获得酶的全部活性B.在细胞合成时就无活性中心,无酶的活性C.在细胞合成及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D.在细胞合成及初分泌时,就为有活性前体E.合成时无活性,但接触底物后就有酶的催化活性(26)对酶的论述正确的是A、所有具催化活性的物质都是酶B、酶不能更新C、酶的底物都是有机物D、酶可改变反应的平衡点E、酶是生物催化剂(27)全酶是A、酶的无活性前体B、酶与抑制剂的复合物C、专指调节酶D、由蛋白质部分和辅助因子组成E、由辅酶和辅基组成(28)关于酶活性中心错误的叙述是A、是酶与底物结合的区域B、位于酶分子的缝隙凹陷或表面C、有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D、是竞争性抑制剂结合位点E、是变构抑制剂结合位点-69-
检验生化2.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些是酶的特征?A.酶能增加它所催化的反应速度B.对底物和所催化的反应都有专一性C.分子量一般在5,000以上D.大多数酶在中性pH附近活性最大(2)以重金属离子为辅助因子的酶,重金属离子的可能作用是A.作为活性中心的组成成分B.将底物和酶螯合起来形成络合物C.稳定酶蛋白构象使其保持催化活性D.传递电子(3)下列关于酶活性中心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是由一条多肽链中若干相邻的氨基酸残基以线状排列而成B.对于整个酶分子来说,只是酶的一小部分C.通过共价键与底物结合D.具三维结构(4)对酶的抑制剂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与酶可逆结合的抑制均呈竞争性抑制B.抑制程度与底物浓度无关时呈非竞争性抑制C.与酶不可逆抑制均呈非竞争性抑制D.抑制程度取决于底物和抑制剂相对比例时呈竞争性抑制(5)下列哪些辅酶或辅基参与递氢作用?A.辅酶IB.NADPC.FMND.CoA(6)下列哪些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A.胰蛋白酶B.胃蛋白酶C.肠激酶D.糜蛋白酶(7)磺胺药的抑菌作用机理A.结构与二氢叶酸相似B.是二氢叶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C.对人体核酸代谢有干扰D.抑制作用的强弱取决于药物和酶的底物浓度的相对比例(8)酶的辅助因子可以是A.金属离子B.小分子有机化合物C.酶活性中心的组分D.连接底物和酶分子的桥梁(9)辅酶是指酶的辅助因子中A.与酶蛋白结合紧密者B.与酶蛋白结合疏松者C.不易用透析或超滤法去除者D.可用透析或超滤法去除者(10)下列关于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的结构相似B.对Vmax无影响C.增加底物浓度可减弱抑制剂的作用D.使Km值变小(11)别构酶的特点有A.常由几个亚基构成B.多数是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C.分子内有与效应物结合的特殊部位D.效应物使酶的构象发生变化时,酶的活性升高(12)非竞争性抑制作用与竞争性抑制作用的不同点,在于前者A.Km值不变B.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基团结合C.提高底物浓度,Vmax仍然降低D.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13)测定酶活性时要测定酶促反应的初速度,其目的是A.为了节约使用底物B.为了防止出现底物抑制C.为了防止反应产物堆积的影响D.使酶促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14)对同工酶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是同一种属体内能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一级结构不同的一组酶B.是同一种属体内除用免疫学方法外,其他方法不能区分的一组酶C.是具有不同氯基酸组成而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的一组酶D.是只有一个氨基酸不同的单一多肽链组成的一组酶3.名词解释(1)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的较松,用透析等方法易于与酶分开。辅基-69-
检验生化:与酶蛋白结合的比较牢固,不易与酶蛋白脱离。(2)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在酶分子表面的一定区域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直接参与了将作用物转变为产物的反应过程,这个区域叫酶的活性中心。酶的必需基团:指与酶活性有关的化学基团,必需基团可以位于活性中心内,也可以位于酶的活性中心外。(3)同工酶: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4)可逆性抑制作用:酶蛋白与抑制剂以非共价键方式结合,使酶活力降低或丧失,但可用透析、超滤等方法将抑制剂除去,酶活力得以恢复。不可逆性抑制作用:酶与抑制以共价键相结合,用透析、超滤等方法不能除去抑制剂,故酶活力难以恢复。(5)酶:是一类由活细胞合成的,对其特异底物起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和核糖核酸。4.填空题(1)与酶活性有关的必需基团,常见的有(丝)氨酸上的(羟)基,(半胱)氨酸上的(巯)基,(组)氨酸上的(咪唑)基等.(2)乳酸脱氢酶是以(NAD)为辅酶,它的酶蛋白是由(4)个亚基构成的,其亚基可分为(M)型和(H)型,根据二型亚基的不同组合,可分为(5)种同工酶.(3)对结合酶来说,酶蛋白的作用是(决定反应的特异性),而辅酶的作用是(决定反应的类型).(4)磺胺药的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相似,它可以竞争性地抑制细菌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而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5)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温度),(酸碱度),(酶浓度),(底物浓度),(激动剂)和(抑制剂)等.(6)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有(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两种.(7)同一种酶可有几个底物,其中Km小的说明酶和底物之间(亲和力大),Km大者,说明酶和底物之间(亲和力小).5.问答题(1)酶与一般催化剂比较有哪些特点?(1)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和一般催化剂相比,又具有本身的特点。①酶具有高度的催化效率;②具有高度的特异性;③敏感性强;④在体内不断代谢更新。(2)什么是酶作用的特异性?酶的特异性可分为几种?酶作用的特异性:酶对其作用的底物有比较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或一定的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反应并生成一定的产物的现象称为酶作用的特异性。酶的特异性分三种类型。①绝对特异性,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进行一种反应并生成一定的产物。②相对特异性,酶对同一类化合物或同一种化学键都具有催化作用。③立体异构特异性,有的酶对底物的立体构型有特异的要求,只选择地作用于其中一种立体异构体。(3)何谓全酶、酶蛋白和辅助因子?在催化化学反应中各起什么作用?全酶即指结合蛋白酶,由酶蛋白和辅助因子构成,酶蛋白指全酶中的蛋白质部分,辅助因子指全酶中的非蛋白质部分。在催化反应中,只有全酶才表现有催化作用,其中酶蛋白决定反应的特异性,辅助因子决定反应的类型,即起传氢、传电子和转移某些基团的作用。(4)什么是酶原?什么是酶原激活?有何生理意义?酶原:指无活性的,酶的前身物。酶原激活:使无活性的酶原转变成有活性的酶的过程。生理意义:在于保护制造分泌酶原的组织不受酶的作用;同时也使酶原在不需要其表现活性时不呈现活性。(5)什么是酶作用的最适pH?什么是酶作用的最适温度?酶作用的最适pH:酶催化活性最大时,环境的pH值称为酶作用的最适pH。酶作用的最适温度:酶促反应速度最快时的温度,称为酶作用的最适温度。-69-
检验生化(6)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是如何影响的?在最适条件下,当底物浓度足够大时,酶促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即酶浓度愈大,反应速度愈快。(7)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是如何影响的?什么是米氏方程?什么是米氏常数?米氏常数的意义是什么?酶促反应体系中当酶浓度,pH和温度等恒定条件下,底物浓度不同,反应速度也不同,二者的关系呈矩形双曲线。即当底物浓度很低时,反应速度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底物浓度较高时,反应速度增高的趋势逐渐缓和;当底物浓度增加至一定高浓度时,反应速度趋于恒定,且达到了极限,即达最大反应速度。米-曼二氏根据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关系,推导出一个数学公式,即米氏方程:V=Vmax[S]/Km+[S]米氏方程中的Km称为米氏常数。米氏常数的意义:①Km值系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②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每一种酶都有它的Km值。Km值只与酶的结构,酶的底物有关,不受酶浓度化的影响。③Km值可以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Km愈小,则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愈大。(8)何谓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和非竞争性抑制作用?试用竞争性抑制作用原理阐明磺胺药物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机理。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能与底物竞争,与酶活性中心结合,形成酶一抑制剂复合物,从而阻碍底物与酶活性中心的结合,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酶的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是与酶活性中心结合部位以外的部位相结合,这种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抑制剂与底物无竞争关系,但生成酶-底物-抑制剂,不能生成产物,反应速度减慢。磺胺类药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是因为这些细菌的生长需要对氨基苯甲酸以合成叶酸,而磺胺类药的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相似,可竞争性地抑制菌体内二氢叶酸合成酶,从而阻碍叶酸的合成,导致细菌体内代谢紊乱而抑制其繁殖。因此磺胺类药的作用属于竞争性抑制作用。(9)酶活性测定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什么是酶的活性单位?酶活性测定的基本原则:在规定的条件下,测定该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即测定单位时间内酶促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酶活性单位:指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最合适的测定酶活性所需的底物浓度要足够大,使酶被底物饱和。(10)辅酶和辅基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什么?辅酶和辅基统称辅助因子,其与酶蛋白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金属离子类辅助因子主要生理功能是稳定酶的构象;参与催化反应,传递电子;在酶与底物间起桥梁作用;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中的静电斥力等。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类辅助因子主要生理功能是在反应中起运载体的作用,传递电子、质子或其它基团。(11)酶、核酶、核酸酶到底有何区别?酶是活细胞合成的、对其特异底物起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是机体内催化各种代谢反应最主要的催化剂。核酶和脱氧核酶是具有高效、特异催化作用的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是近年来发现的另一类生物催化剂,为数不多,主要作用于核酸。核酸酶是指所有可以水解核酸的酶,依据其底物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DNA酶和RNA酶两类。(12)酶抑制剂抑制作用的决定因素有哪些?凡能使酶的催化活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分为不可逆性抑制和可逆性抑制。不可逆性抑制其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可逆性抑制中的竞争性抑制其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与酶的相对亲和力及底物浓度;可逆性抑制中的非竞争性抑制其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可逆性抑制中的反竞争性抑制其抑制程度取决与抑制剂的浓度及底物的浓度;(13)变构调节和修饰调节各有什么特点?变构调节的特点:①酶活性的改变通过酶分子构象的改变而实现。②酶的变构仅涉及非共价键的变化。③调节酶活性的因素为代谢物(底物、中间产物、终产物)。④-69-
检验生化为一非耗能过程(其它酶的催化下)。共价修饰调节的特点:①酶以两种不同修饰和不同活性的形式结合。②有共价键的变化。③受其它调节因素(如激素)的影响。④一般为耗能过程。⑤存在放大效应。(14)简述酶与临床的关系答:酶与临床有密切关系。①有些疾病的发生直接或间接地与酶的异常或酶的活性受到抑制相关;②临床上许多组织器官的疾病常表现为血液等体液中一些酶的活性异常,酶常被作为这些酶的诊断指标;③酶也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许多药物都可以通过抑制生物体内的某些酶的表达达到治疗目的。(15)试述酶原激活的机制及其生理意义。机制:酶原肽链中一个或几个肽键断裂,导致构象改变,并形成酶的活性中心,使酶具有催化功能.生理意义:避免细胞产生的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并使酶在特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保证体内代谢正常进行第四章糖代谢1.单项选择题(1)下列物质除哪一种外其余为人体消化?A.淀粉B.纤维素C.糖原D.乳糖E.蔗糖(2)当血糖浓度超过下列哪一界限时即可随尿排出?A.120~130mg%B.130~140mg%C.140~150mg%D.150~160mg%E.160~180mg%(3)低血糖时首先受影响的器官是A.心B.脑C.肾D.肝E.胰(4)降低血糖的激素是A.肾上腺素B.胰岛素C.胰高血糖素D.生长素E.糖皮质素(5)饥饿12小时后血糖的主要来源途径是A.肠道吸收B.肝糖原分解C.肌糖原分解D.肾小管重吸收E.糖异生(6)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辅酶是A.FMNB.FADC.NAD+D.NADP+E.TPP(7)G-SH还原酶的辅酶是A.NADHB.FMNC.FADD.NADPHE.G-SH(8)糖的有氧氧化,糖酵解,糖原合成与分解的交叉点是A.3-磷酸甘油醛B.G-1-PC.G-6-PD.丙酮酸E.烯醇式丙酮酸(9)丙酮酸羧化酶催化丙酮酸羧化的产物是:A.柠檬酸B.乙酰乙酸C.天冬氨酸D.草酰乙酸E.烯醇式丙酮酸(10)糖酵解的终产物是A.丙酮酸B.CO2,H2OC.乙酰辅酶AD.乳酸E.乙醇(11)关于糖酵解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在细胞的胞浆中进行B.净生成2或3个ATPC.在有氧情况下,红细胞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D.它的完成需要有线粒体内酶的参与E.它的终产物是乳酸(12)1摩尔葡萄糖经糖酵解净生成ATP的摩尔数是A.1B.2C.3D.4E.5(13)下列除哪一项外,其余都是胰岛素的作用A.促进糖的氧化B.促进糖转变成脂肪C.抑制糖异生D.抑制血糖进入肌肉,脂肪组织细胞内E.促进肝葡萄糖激酶活性(14)巴斯德效应是指氧供给充足时A.糖酵解与有氧氧化独立进行B.糖酵解与有氧氧化均增强C.糖酵解抑制糖的有氧氧化D.糖的有氧氧化增强时抑制糖酵解E.糖酵解与三羧酸循环同时进行-69-
检验生化(15)1克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净生成ATP的摩尔数是A.2B.3C.12D.15E.38(16)葡萄糖-6-磷酸酶主要分布于下列哪一器官?A.肾B.肝C.肌肉D.脑E.心(17)不参与糖酵解途径的酶是A.己糖激酶B.磷酸化酶C.烯醇化酶D.丙酮酸激酶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18)关于三羧酸循环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循环一周可生成4个NADH+H+B.循环一周可从ADP生成2个ATPC.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转变为草酰乙酸后可进行糖异生D.丙二酸抑制延胡索酸转变为苹果酸E.琥珀酰CoA是α-酮戊二酸变为琥珀酸时的中间产物(19)三羧酸循环和有关的呼吸链反应中能产生ATP最多的步骤是A.柠檬酸→异柠檬酸B.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C.琥珀酸→苹果酸D.α-酮戊二酸→琥珀酸E.苹果酸→草酰乙酸(20)合成糖原时,葡萄糖供体是A.1-磷的葡萄糖B.CDPAC.6-磷酸葡萄糖D.GDPGE.UDPG(21)下列酶中,哪一个与丙酮酸生成糖无关?A.果糖二磷酸酶B.丙酮酸激酶C.磷酸葡萄糖变位酶D.烯醇化酶E.醛缩酶(22)下列酶中哪一个直接参与底物水平磷酸化?A.α-酮戊二酸脱氢酶B.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C.琥珀酸脱氢酶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E.磷酸甘油酸激酶(23)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与许多维生素有关,但除外A.B1B.B2C.B6D.PPE.泛酸(24)在糖原合成中每加上一个葡萄糖线基需消耗高能键的数目是A.2B.3C.4D.5E.6(25)调节三羧酸循环运转最主要的酶是A.丙酮酸脱氢酶B.柠檬酸合成酶C.苹果酸脱氢酶D.α-酮戊二酸脱氢酶E.异柠檬酸脱氢酶(26)下列酶促反应中,哪一个是可逆的?A.糖原磷酸化酶B.已糖激酶C.果糖二磷酸酶D.磷酸甘油酸激酶E.丙酮酸激酶(27)红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不足,而引起溶血,原因是缺乏A.葡萄糖-6-磷酸酶B.果糖二磷酸酶C.磷酸果糖激酶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E.葡萄糖激酶(28)有关糖的无氧酵解过程可以认为A、不消耗ATP,同时通过底物磷酸化产生ATPB、催化反应的酶系存在于胞液和线粒体中C、通过氧化磷酸化生成ATPD、终产物是乳酸E、反应都是可逆的(29)糖原合成时,糖原合酶的底物是A、1—磷酸葡萄糖B、6—磷酸葡萄糖C、葡萄糖D、6—磷酸果糖E、UDPG(30)糖异生的关键酶的是A、丙酮酸激酶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C、乳酸脱氢酶D、磷酸果糖激酶-1E、己糖激酶2.多项选择题(1)食物中的糖有-69-
检验生化A.淀粉B.甘露醇C.丙酮D.纤维素(2)糖原合成的生理作用是A.将食入过多的糖储存于体内B.调节血糖浓度C.供糖异生D.贮存葡萄糖(3)人体合成糖原的重要器官有A.脑B.肌肉C.肝D.肾(4)对一个不能进食的病人,首先供应的是A.脂肪B.输注AAC.口服葡萄糖D.输注葡萄糖(5)糖原分解中有下列酶参加反应A.磷酸化酶B.磷酸葡萄糖变位酶C.葡萄糖-6-磷酸酶D.已糖激酶(6)正常情况下血糖的去路有A.氧化分解B.合成糖原C.转变成非糖物质D.随尿排出(7)下列哪些酶的辅酶是NAD?A.延胡索酸酶B.异柠檬酸脱氢酶C.苹果酸脱氢酶D.琥珀酸脱氢酶(8)糖异生的生理意义是A.使糖转变成非糖物质B.保证饥饿情况下血糖浓度恒定C.维持机体酸碱平衡D.促进AA转变成糖(9)三羧酸循环中有一些脱氢酶参加,它们是A.丙酮酸脱氢酶系B.异柠檬酸脱氢酶C.琥珀酸脱氢酶D.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10)参与三羧酸循环中柠檬酸的合成有A.丙酮酸B.乙酰辅酶AC.柠檬酸D.草酰乙酸(11)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后,哪些酶催化的反应可生成CO2?A.丙酮酸脱氢酶B.苹果酸酶C.异柠檬酸脱氢酶D.α-酮戊二酸脱氢酶(12)1分子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及呼吸链时A.生成12.5个ATPB.生成3分子CO2C.五次脱氢反应D.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13)糖异生的能障及膜障部位是在A.线粒体B.已糖激酶C.丙酮酸激酶D.磷酸果糖激酶(14)下列中间代谢物中,哪些既是葡萄糖的分解物又是异生为葡萄糖的原料?A.甘油B.乙酰CoAC.乳酸D.丙酮酸(15)糖酵解与糖异生途径中共有的酶是A.果糖二磷酸酶B.丙酮酸激酶C.丙酮酸羧化酶D.醛缩酶E.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16)催化三羧酸循环不可逆反应的酶是A.异柠檬酸脱氢酶B.琥珀酸硫激酶C.柠檬酸合成酶D.苹果酸脱氢酶E.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17)只在胞液中进行的糖代谢途径有A.糖酵解B.糖异生C.磷酸戊糖途径D.三羧酸循环E.糖原合成(18)葡萄糖进入肌肉细胞后可进行的代谢是A.糖异生B.糖原合成C.转变成脂肪D.有氧氧化E.糖酵解(19)丙酮酸脱氢酶系的辅助因子有A.FADB.TPPC.NAD+D.CoAE.生物素(20)能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激素有A.生长素B.肾上腺素C.胰岛素D.甲状旁腺素E.糖皮质激素(21)三羧酸循环的限速酶有A、柠檬酸合酶B、异柠檬酸合成酶C、异柠檬酸脱氢酶D、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E、α-酮戊二酸合成酶(22)血糖的去路包括-69-
检验生化A、转变为脂肪B、合成糖原C、转变为其它糖D、氧化供能E、转变为必需氨基酸第四章答案:1.单项选择题:(1)B(2)E(3)B(4)B(5)E(6)D(7)D(8)C(9)D(10)D(11)D(12)B(13)D(14)D(15)E(16)B(17)E(18)E(19)D(20)E(21)B(22)E(23)C(24)A(25)E(26)D(27)D(28)D(29)E(30)B2.多项选择题:(1)A.D.(2)B.D.(3)B.C.(4)B.D.(5)A.B.C.(6)A.B.C.(7)B.C.(8)B.C.(9)B.C.D.(10)B.D.(11)A.C.D.(12)A.B(13)A.B.C.D.(14)C.D.(15)D.E.(16)A.C.E.(17)A.C.E.(18)B.D.E.(19)A.B.C.D.(20)A.B.E.(21)A.C.D.(22)A.B.C.D.3.名词解释(1)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即为血糖。(2)糖酵解:糖酵解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缺氧条件下,分解为乳酸和产生少量能量的过程,反应在胞液中进行。(3)糖原分解:糖原分解是指由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4)乳酸循环:乳酸循环又叫Cori循环。肌肉糖酵解产生乳酸入血,再至肝合成肝糖原,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入血至肌肉,再酵解成乳酸,此反应循环进行,叫乳酸循环。(5)糖异生:糖异生是指由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和糖原和过程。(6)三羧酸循环:是由草酰乙酸与乙酰CoA缩合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开始的一系列反应的循环过程。4.填空题(1)1分子葡萄糖经无氧分解净生成2分子ATP;经有氧氧化净生成32(或30)分子ATP。1分子糖原经无氧氧化净生成3分子ATP;经有氧氧化净生成33(或31)分子ATP。(2)丙酮酸脱氢酸系是由三种酶和五种辅助因子组成。(3)肌组织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所以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4)糖酵解过程有三个限速酶,它们分别是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5)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生理意义是生成了NADPH+H+和5-磷酸核糖。(6)糖原合成的限速酶是糖原合成酶;糖原分解的限速酶是磷酸化酶。(7)催化丙酮酸羧化支路进行的两个酶是丙酮酸羧化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8)糖酵解中催化作用物水平磷酸化的两个酶是磷酸甘油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5.问答题:(1)试以乳酸为例,说明糖异生的主要过程及限速酶。-2H进线粒体丙酮酸羧化酶出线粒体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乳酸丙酮酸草酰乙酸磷酸烯醇式果糖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丙酮酸3-磷酸甘油醛F1,6DPF6PG6PG。(2)血糖有哪些来源与去路?血糖浓度为什么能保持动态平衡?血糖的来源有三:食物中的淀粉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其他非糖物质转变——即糖的异生作用。血糖的去路有四:在各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变成其他糖、脂类、氨基酸等;超过肾糖阈(160~180mg%)则由尿排出。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依靠体内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之间的动态平衡来维持。(3)何谓三羧酸循环?循环中有几步脱氢和脱羧?1分子乙酰辅酶经该循环氧化可生成多少分子ATP?-69-
检验生化这个途径首先是由Krebs提出,故又称Krebs循环。由于途径的起始是一分子草酰乙酸与一分子乙酰CoA缩合成具有3个羧基的柠檬酸,后经一系列连续反应再生成一分子草酰乙酸故称为三羧酸循环或柠檬酸循环。每循环一次有1分子乙酰CoA被氧化,包括2次脱羧和4次脱氢反应。1分子乙酰CoA经该循环可生成10分子ATP。(4)磷酸戊糖途径有何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生成两种重要的化合物具有生理意义:①5-磷酸核糖是合成核苷酸和核酸的原料。②该途径生成的NADpH+H+具有以下功能:A是脂肪酸,胆固醇,类固醇激素等生物合成的供氢体。B是羟化酶系的辅助因子,参与药物毒物等生物转化作用。C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维持谷胱甘肽的含量,保护巯基酶活性,保护红细胞膜的完整性。(5)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者为什么易发生溶血性贫血?患有先天性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的病人,由于其磷酸戊糖途径不能进行,使NADpH+H+生成减少,使G-SH含量减少,红细胞膜得不到保护而被破坏,则易发生溶血性贫血。(6)α-酮戊二酸如何彻底氧化成CO2、H2O,并释放能量的?三羧酸循环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乙酰CoA三羧酸循环脱氢生成的NADHH经NADH氧化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生成ATP。脱氢生成的FADH2经琥珀酸氧化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生成ATP。(7)试解释糖尿病时出现下列现象的生化机理。①高血糖与糖尿;②糖耐量曲线异常。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①胰岛素不足导致:a.肌肉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减少,b.肝脏葡萄糖分解利用减少,c.肌肉、肝脏糖原合成减弱,d.糖异生增强,e.糖变脂肪减弱。这些都使葡萄糖生成增多,血糖升高,当高于肾糖阈160mg/dL时,糖从尿中排出,出现尿糖。②胰岛素不足机体处理所给予葡萄糖能力降低,糖耐量曲线异常。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高于130mg/dL,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可超过肾糖阈,2小时内不能恢复至空腹血糖水平。(8)糖酵解过程中有哪些限速酶?各自的激活剂和抑制剂是什么?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整个过程中有三个激酶,分别是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葡萄糖激酶或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的变构激活剂有AMP、ADP、1,6-双磷酸果糖、2,6-双磷酸果糖;变构抑制剂有ATP和柠檬酸。丙酮酸激酶的变构激活剂有1,6-双磷酸果糖;变构抑制剂有ATP、cAMP(胰高血糖素)、丙氨酸(肝内)。葡萄糖激酶的变构激活剂有胰岛素;变构抑制剂有长链脂酰辅酶A。己糖激酶的变构抑制剂有6-磷酸葡萄糖。(9)试述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五种辅助因子的维生素来源?答: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参与丙酮酸的氧化脱羧过程,参与反应的辅酶有五种,分别是硫胺素焦磷酸脂(TPP)、硫辛酸、FAD、NAD+及CoA。它们的维生素来源分别是维生素B1、α硫辛酸、维生素B2、维生素PP、泛酸。(10)糖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答: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产生能量最主要的途径,它不仅产能效率高,而且由于产生的能量逐步分次释放,相当一部分形成ATP,所以能量的利用率也高,简言之,即“供能“。(11)为什么糖原完全分解生成31或33个ATP?一分子的葡萄糖完全氧化可生成30或32-69-
检验生化个ATP,这主要是线粒体外生成的NADH,其所携带的氢必须通过-磷酸甘油穿梭或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才能在线粒体内氧化磷酸化生成ATP,前者在线粒体内生成FADH2,后者在线粒体内生成NADH,因此通过前一穿梭机制少生成2分子ATP。糖原分解后产物为1-磷酸葡萄糖,经异构酶作用生成6-磷酸葡萄糖,比葡萄糖氧化少消耗一分子ATP。因此经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氧化分解得31或33个ATP。(12)糖酵解和糖异生不能共用的酶有哪些?糖酵解和糖异生途径中多数反应是共有的,可逆的,因此催化这些反应的酶也是相同的。只有6-磷酸果糖转变为1,6-双磷酸果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这个反应是不可逆的。在糖酵解途径分别由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己糖激酶催化,在糖异生途径分别由丙酮酸羧化酶,果糖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所催化。(13)三个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的地点?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琥珀酰CoA转变成琥珀酸。(14)肌糖原能否直接补充血糖?若能是怎样转变成血糖的?肌糖原不能直接补充血糖,因为肌肉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肌糖原分解出6-磷酸葡萄糖后,经糖酵解途径产生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循环到肝脏,以乳酸为原料经糖异生途径转变为葡萄糖并释放入血补充血糖。(15)糖原贮积症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它是一种遗传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体芮某些器官组织中有碍大量糖原贮积.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先天缺乏与此糖原代谢有关的酶类.(16)糖代谢与脂代谢是如何联系的?糖酵解过程中产生的磷酸二羟丙酮可转变为3-磷酸甘油,可作为脂肪合成中甘油的原料,由3-磷酸甘油和脂肪酰COA可进一步合成甘油三酯.糖的有氧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乙酰COA是酮体和脂肪酸合成的原料.脂肪酸分解产生的乙酰???COA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酮体氧化产生的乙酰COA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甘油先经磷酸甘油激酶后经磷酸甘油脱氢酶作用后,最终转变为磷酸二羟丙酮进入糖酵解或糖的有氧氧化途径.(17)胰岛素和以高血糖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机制?胰岛素的作用机制:①促进葡萄糖转运进入肝外细胞;②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③加快糖的有氧氧化;④抑制肝内糖异生;⑤减少脂肪动员。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机制:①促进肝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②抑制酵解途径,促进糖异生;③促进脂肪动员。(18)请写出糖有氧氧化途径和糖异生途径中限速酶催化的反应?己糖激酶Mg2+葡萄糖+ATP----------------------------------→6-磷酸葡萄糖+ADP磷酸果糖激酶-1Mg2+6-磷酸果糖+ATP-------------------------------→1,6二磷酸果糖+ADP丙酮酸激酶K2+Mg2+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丙酮酸+ATP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丙酮酸+NAD++HSCoA--------------------------→乙酰CoA+CO2+NADH+H+柠檬酸合酶草酰乙酸+乙酰辅酶A+H2O-----------------------→柠檬酸+HSCoA异柠檬酸脱氢酶Mg2+异柠檬酸+NAD+------------------------------→α-酮戊二酸+CO2+NADH+H+-69-
检验生化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α-酮戊二酸+NAD++HSCoA---------------------→琥珀酰CoA+CO2+NADH+H+丙酮酸羧化酶,生物素丙酮酸+CO2+ATP----------------------------→草酰乙酸+ADP+Pi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草酰乙酸+G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GDP+CO2果糖双磷酸酶-11,6二磷酸果糖+H2O-----------------------→6磷酸果糖+H3PO4葡萄糖-6-磷酸酶6-磷酸葡萄糖+H2O--------------------------→葡萄糖+H3PO4(19)试述糖有氧氧化途径中哪些反应参与利用或生成ATP和还原当量?己糖激酶Mg2+葡萄糖+ATP----------------------------------→6-磷酸葡萄糖+ADP磷酸果糖激酶-1Mg2+6-磷酸果糖+ATP-------------------------------→1,6二磷酸果糖+ADP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3-磷酸甘油醛+H3PO4+NAD+---------------------→1,3-二磷酸甘油酸+NADH+H+磷酸甘油酸激酶Mg2+1,3-二磷酸甘油酸+ADP------------------------→3-磷酸甘油酸+ATP丙酮酸激酶K2+Mg2+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丙酮酸+ATP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丙酮酸+NAD++HSCoA--------------------------→乙酰CoA+CO2+NADH+H+异柠檬酸脱氢酶Mg2+异柠檬酸+NAD+------------------------------→α-酮戊二酸+CO2+NADH+H+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α-酮戊二酸+NAD++HSCoA---------------------→琥珀酰CoA+CO2+NADH+H+-69-
检验生化琥珀酰CoA合成酶琥珀酰CoA+GDP+Pi----------------------------→琥珀酸+GTP琥珀酸脱氢酶琥珀酸+FAD-------------------------------→延胡索酸+FADH2苹果酸脱氢酶苹果酸+NAD+-------------------------------→草酰乙酸+NADH+H+(20)写出糖酵解的限速酶并简述糖酵解的生理意义。限速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葡萄糖激酶或己糖激酶。生理意义:迅速供能。①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②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③终产物乳酸是能源物质。第五章脂类代谢1.单项选择题(1)胆固醇是下述哪种物质的前体?A.辅酶AB.辅酶QC.维生素AD.维生素DE.维生素E(2)下述哪种辅助因子用于脂肪酸的还原合成?A.NADPB.FADC.FADH2D.NADPHE.NADH(3)下述哪种情况机体能量的提供主要来自脂肪?A.空腹B.进餐后C.禁食D.剧烈运动E.安静状态(4)高β脂蛋白血症病人,血浆脂类含量测定可出现A.TG明显升高,ch正常B.ch明显升高,TG正常C.TG明显升高,ch明显升高D.TG明显升高,ch轻度升高E.TG轻度升高,ch轻度升高(5)试选出下列血浆脂蛋白密度由低到高的正确顺序A.LDL,HDL,VLDL,CMB.CM,VLDL,HDL,LDLC.VLDL,HDL,LDL,CMD.CM,VLDL,LDL,HDLE.HDL,VLDL,LDL,CM(6)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是:A.HMGCoA合成酶B.HMGCoA还原酶C.HMGCoA裂解酶D.甲羟戊酸激酶E.鲨烯环氧酶(7)密度最低的脂蛋白是A.乳糜微粒B.β-脂蛋白C.前β-脂蛋白D.α-脂蛋白E.中间密度脂蛋白(8)脂肪酸的生物合成A.不需乙酰CoAB.中间产物是丙二酸单酰CoAC.在线粒体内进行D.以NADH为还原剂E.最终产物为十碳以下脂肪酸(9)肝脏生成乙酰乙酸的直接前体是A.β-羟丁酸B.乙酰乙酰CoAC.β-羟丁酰CoAD.甲羟戊酸E.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CoA(10)胞浆中合成脂肪酸的限速酶是A.β-酮脂酰合成酶B.水化酶C.乙酰CoA羧化酶D.脂酰转移酶E.软脂酸脱酰酶(11)下列关于肉毒碱功能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转运中链脂酸进入肠上皮细胞B.转运中链脂酸通过线粒体内膜C.参与视网膜的暗适应D.参与脂酰转移酶促反应E.为脂酸合成时所需的一种辅酶-69-
检验生化(12)下列哪一生化反应主要在线粒体内进行?A.脂酸合成B.脂酸β-氧化C.脂酸W氧化D.胆固醇合成E.甘油三酯分解(13)脂蛋白脂肪酶(LPL)催化A.脂肪细胞中TG的水解B.肝细胞中TG的水解C.VLDL中TG的水解D.HDL中TG的水解E.LDL中TG的水解(14)体内贮存的脂肪主要来自A.类脂B.生糖氨基酸C.葡萄糖D.脂肪酸E.酮体(15)下列化合物中哪一个不是β-氧化所需的辅助因子?A.NADB.肉毒碱C.FADD.CoAE.NADP(16)脂肪大量动员时肝内生成的乙酰CoA主要转变为A.葡萄糖B.胆固醇C.脂肪酸D.酮体E.草酰乙酸(17)合成卵磷脂时所需的活性胆碱是A.TDP-胆碱B.ADP-胆碱C.UDP-胆碱D.GDP-胆碱E.CDP-胆碱(18)软脂酰CoA经过一次β-氧化,其产物通过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生成ATP的克分子数为A.5B.9C.12D.14E.20(19)脂肪酰CoA的β-氧化,其酶促反应的顺序为A.脱氢,再脱氢,加水,硫解B.硫解,脱氢,加水,再脱氢C.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D.脱氢,脱水,再脱氢,硫解E.加水,脱氢,硫解,再脱氢(20)导致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是A.食入脂肪过多B.食入过量糖类食品C.肝内脂肪合成过多D.肝内脂肪分解障碍E.肝内脂肪运出障碍(21)下列哪一种化合物不是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的?A.皮质醇B.胆汁酸C.雌二醇D.胆红素E.1,25-(OH)2-D3(22)对下列血浆脂蛋白的作用,哪种描述是正确的?A.CM主要转运内源性TGB.VLDL主要转运外源性TGC.HDL主要将ch从肝内转运至肝外组织D.中间密度脂蛋白(IDL)主要转运TGE.LDL是运输ch的主要形式(23)脂肪酸的β-氧化需要下列哪组维生素参加?A.维生素B1+维生素B2+泛酸B.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B2C.维生素B6+泛酸+维生素B1D.生物素+维生素B6+泛酸E.维生素B2+维生素PP+泛酸(24)八碳的饱和脂肪酸经β-氧化分解为4摩尔乙酰CoA,同时可形成A.15摩尔ATPB.52摩尔ATPC.13摩尔ATPD.63摩尔ATPE.48摩尔ATP(25)下列哪种代谢形成的乙酰CoA为酮体生成的原料A.葡萄糖氧化分解所产生的乙酰CoAB.甘油转变的乙酰CoAC.脂肪酸β-氧化所形成的乙酰CoAD.丙氨酸转变而成的乙酰CoAE.甘氨酸转变而成的乙酰CoA(26)严重糖尿病患者,不妥善处理可危及生命,主要是由于A.代谢性酸中毒B.丙酮过多C.脂肪酸不能氧化D.葡萄糖从尿中排出过多E.消瘦(27)乙酰CoA羧化酶受抑制时,下列哪种代谢会受影响?A.胆固醇的合成B.脂肪酸的氧化C.酮体的合成D.糖异生E.脂肪酸的合成(28)当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受抑制时,影响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是因为A.乙酰CoA生成减少B.柠檬酸减少C.ATP形成减少D.NADPH+H+生成减少E.丙二酸单酰CoA减少(29)脂肪动员时,甘油三酯逐步水解所释放的脂肪酸在血中的运输形式是-69-
检验生化A.与载脂蛋白结合B.与球蛋白结合C.与清蛋白结合D.与磷脂结合E.与胆红素结合(30)在脂肪酸β-氧化的每一次循环中,不生成下述哪种化合物?A.H2OB.乙酰CoAC.脂酰CoAD.NADH+H+E.FADH2(31)下列物质均为十八碳,若在体内彻底氧化,哪一种生成ATP最多A.3分子葡萄糖B.1分子硬脂酸C.6分子甘油D.6分子丙酮酸E.9分子乙酰CoA(32)糖与脂肪酸及胆固醇的代谢交叉点是A.磷酸烯醇式丙柄酸B.丙酮酸C.乙酰CoAD.琥珀酸E.延胡索酸(33)某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浆VLDL增高宜以何种膳食治疗为宜A.无胆固醇膳食B.低脂膳食C.低糖膳食D.低脂低胆固醇膳食E.普通膳食(34)肝脏在脂肪代谢中产生过多酮体意味着A.肝功能不好B.肝中脂肪代谢紊乱C.脂肪摄食过多D.酮体是病理性产生E.糖的代应不足(35)血浆中催化脂肪酰转移到胆固醇生成胆固醇酯的酶是A.LCATB.脂酰转移酶C.LPLD.磷脂酶E.肉碱脂酰转移酶(36)关于载脂蛋白(Apo)的功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与脂类结合,在血浆中转运脂类B.ApoA-Ⅰ能激活LCATC.ApoB能识别细胞膜上的LDL受体D.ApoC-Ⅰ能激活LPLE.ApoC-Ⅱ能激活LPL(37)酮体生成过多主要见于A.摄入脂肪过多B.肝内脂肪代谢紊乱C.脂肪运转障碍D.肝功低下E.糖供给不足或利用障碍(38)甘油氧化分解及其异生成糖的共同中间产物是A.丙酮酸B.2-磷酸酸甘油酸C.3-磷酸甘油酸D.磷酸二羟丙酮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39)一分子4C的饱和脂肪酸彻底氧化,可净合成多少分子ATP?A.27B.29C.22D.17E.19(40)体内合成卵磷脂时不需要A.ATP与CTPB.NADPH+H+C.甘油二酯D.丝氨酸E.S-腺苷蛋氨酸(41)合成脂酸所需的氢由下列哪一种递氢体提供?(A、NADH+H+B、FADH2C、FMNH2D、NADPH+H+E、CoQH(42)脂肪分解的限速酶是A、甘油一脂脂肪酶B、甘油二脂脂肪酶C、甘油三脂脂肪酶D、甘油激酶E、胰脂肪酶(43)脂酸β氧化过程中底物所脱下的氢由下列哪些辅助因子接受?A、FAD,NAD+B、FMN,NAD+C、FAD,NADP+D,FMN、NADP+E,COQ、TPP2.多项选择题(1)下面哪些对于酮体的叙述是正确的?A.酮体包括丙酮和乙酰乙酸B.可排泄于尿中C.饥饿可产生酮体D.糖尿病患者酮体增多(2)测定禁食12小时后正常人血浆中胆固醇,这些胆固醇存在于下列哪些血浆脂蛋白中?A.乳糜微粒B.LDLC.VLDLD.HDL(3)人类营养必需脂肪酸包括:A.软脂酸B.硬脂酸C.亚油酸D.亚麻酸(4)下述哪种组织或细胞能把酮体氧化成CO2?A.红细胞B.脑C.肝D.心肌(5)下述哪种组织不能从脂肪酸合成酮体?A.红细胞B.脑C.骨骼肌D.肝(6)下述哪些物质与卵磷脂的合成有关?-69-
检验生化A.乙醇胺B.蛋氨酸C.CTPD.甘油二酯(7)下列对胆固醇合成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A.肝是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场所B.磷酸戊糖途径旺盛时,可促进胆固醇的合成C.从鲨烯转变成胆固醇的一系列反应是在内质网中进行D.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是HMGCoA合成酶(8)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与脂肪酸的β-氧化不同点是:A.前者在胞液中进行后者在微粒体B.前者需要生物素参加,后者不需要C.前者需要NADH+H+,后者需要FADD.前者有乙酰CoA羧化酶参与,后者不需要(9)乳糜微粒由下列哪些化合物组成?A.甘油三酯B.胆固醇C.磷脂D.蛋白质(10)由乙酰CoA可合成:A.胆固醇B.酮体C.脂肪酸D.甘油(11)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的血浆脂蛋白有A.VLDLB.LDLC.CMD.HDL(12)S-腺苷蛋氨酸参与A.卵磷脂的合成B.胆固醇的合成C.胆碱的合成D.脂肪酸的合成(13)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发病的原因常由于A.脂肪食入过多B.载脂蛋白缺陷C.磷脂合成不足D.LDL受体缺陷(14)影响食物中胆固醇吸收的主要因素有A.植物固醇B.胆汁酸C.纤维素D.肠道PH(15)血浆脂蛋白通常都含有A.载脂蛋白B.磷脂C.胆固醇及其酯D.甘油三酯(16)临床上的高脂血症多见于哪些脂蛋白含量增高?A.CMB.VLDLC.IDLD.LDLE.HDL(17)乙酰CoA在不同组织中均可生成A.CO2、H2O和能量B.脂肪酸C.酮体D.胆固醇E.葡萄糖(18)合成酮体和胆固醇均需A.乙酰CoAB.NADPH+H+C.HMGCoA合成酶D.HMGCoA裂解酶E.HMGCoA还原酶(19)合成脑磷脂、卵磷脂的共同原料是A.α-磷酸甘油B.脂肪酸C.丝氨酸D.S-腺苷蛋氨酸E.ATP与CTP(20)出现酮症的病因可有A.糖尿病B.缺氧C.糖供给不足或利用障碍D.持续高烧不能进食E.不断呕吐(21)胆固醇的体内可转化为下列哪些化合物A、胆汁酸B、孕激素C、乙酰乙酸D、1,25—(OH)2维生素D3E、CO2和H2O第五章脂类代谢答案:1.单项选择题:(1)D(2)D(3)C(4)B(5)D(6)B(7)A(8)B(9)E(10)C(11)D(12)B(13)C(14)C(15)E(16)D(17)E(18)D(19)C(20)E(21)D(22)E(23)E(24)B(25)C(26)A(27)E(28)D(29)C(30)A(31)B(32)C(33)D(34)E(35)A(36)D(37)E(38)D(39)C(40)B(41)D(42)C(43)A2.多项选择题:(1)A.B.C.D.(2)B.D.(3)C.D.(4)B.D.(5)A.B.C.(6)A.B.C.D.(7)A.B.C.(8)B.D.(9)A.B.C.D.(10)A.B.C.(11)A.B.(12)A.C.(13)A.B.C.D.(14)A.B.C.(15)A.B.C.D.(16)B.D.(17)A.B.D.(18)A.C.(19)A.B.C.E.(20)A.C.D.E.(21)A.B.D.-69-
检验生化3.名词解释(1)脂蛋白与载脂蛋白脂蛋白:是脂类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由血浆中的脂类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载脂蛋白:指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2)廓清因子:脂肪消化吸收后,小肠粘膜细胞再合成甘油三酯,连同合成及吸收的磷脂,胆固醇,加上载脂蛋白等形成乳糜微粒(CM),CM入血后,因其直径大,引起血浆混浊,但数小时后便又澄清,这种现象称为脂肪的廓清。这是因为CM在组织毛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脂蛋白脂肪酶(LPL)的催化下,使CM中的甘油三酯逐步水解,CM颗粒逐渐变小。人们称LPL为廓清因子。(3)脂肪动员:脂库中的储存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逐步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以供其他组织利用,此过程称为脂肪动员。(4)酮症:脂肪酸在肝脏可分解并生成酮体,但肝细胞中缺乏利用酮体的酶,只能将酮体经血循环运至肝外组织利用。在糖尿病等病理情况下,体内大量动用脂肪,酮体的生成量超过肝外组织利用量时,可引起酮症。此时血中酮体升高,并可出现酮尿。(5)必需脂肪酸:是指体内需要而又不能合成的少数不饱和脂肪酸,目前认为必需脂肪酸有三种,即亚油酸,亚麻酸及花生四烯酸。(6)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类脂:是一类物理性质与脂肪相似的物质,主要有磷脂、糖脂、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等。4.填空题(1)动物脂肪中含量最丰富的饱和脂肪酸为软脂酸和硬脂酸。(2)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变成几种重要的类固醇,它们是胆汁酸,类固醇激素,7-脱氢胆固醇。后者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变成维生素D3。(3)酮体是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的总称。酮体在肝脏组织生成,在肝外组织氧化利用。(4)合成脂肪酸的直接原料是乙酰CoA,糖是脂肪酸合成的最主要碳源。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是乙酰CoA羧化酶,供氢体是NADPH+H+。(5)合成胆固醇的原料是乙酰CoA,合成的限速酶是HMGCoA还原酶。(6)甘油二酯与CDP-胆碱作用生成卵磷脂,与CDP-胆胺作用生成脑磷脂,与脂肪酰CoA作用生成甘油三酯。(7)哺乳动物的必需脂肪酸有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8)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受脂蛋白脂肪酶酶催化水解而脂肪组织中的甘油三酯受脂肪酶酶催化水解,限速酶是甘油三酯脂肪酶。(9)血浆脂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按其迁移速度从快至慢的顺序可分为α-脂蛋白,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和乳糜微粒。(10)脂肪组织甘油三酯水解生成的甘油,主要经血入肝,在甘油磷酸激酶作用下转变成α-磷酸甘油,然后进一步代谢,脂肪组织中用于合成甘油三酯的α-磷酸甘油主要来源于糖代谢的中间物磷酸二羟丙酮。(11)长链脂肪酸吸收后,在肠粘膜细胞内质网与甘油一酯反应生成甘油三酯,然后再合成乳糜微粒,经淋巴入血。(12)载脂蛋白C-Ⅱ能激活脂蛋白脂肪酶(LPL),促进VLDL和CM脱脂。(13)血液中胆固醇酯化,需LCAT酶催化,组织细胞内胆固醇酯化需ACAT酶催化。(14)体内卵磷脂的生成过程是丝氨酸经脱羧生成胆胺,再由S-腺苷甲硫氨酸提供甲基生成胆碱,后者再与ATP作用形成磷酸胆碱,然后与CTP作用可生成CDP-胆碱,最后与甘油二酯反应形成卵磷脂。5.问答题:(1)什么是血脂?血脂包括哪些成分?每种成分的含量是多少?血脂:是指血浆中所含的脂类。-69-
检验生化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及游离脂肪酸。正常人空腹时血浆中脂类的含量:甘油三酯20~110mg%总胆固醇100~230mg%(其中胆固醇酯占60~75%)磷脂110~210mg%游离脂肪酸6~16mg%(2)什么是血浆脂蛋白?分离血浆脂蛋白的方法有几种?各将血浆脂蛋白分成哪几种?血浆脂蛋白:由血浆中的脂类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分离血浆脂蛋白常用的方法有超速离心法和电泳法。超速离心法将血浆脂蛋白分为四类:即: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电泳法将血浆脂蛋白分为四类,分别称为乳糜微粒,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α-脂蛋白。(3)密度分离法将血浆脂蛋白分成哪几类?试述每类血浆脂蛋白的合成部位,组成特点及生理功能。各种血浆脂蛋白的合成部位,组成特点及生理功能分类合成部位组成特点生理功能CM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含大量甘油三酯转运外源性脂肪VLDL肝细胞含多量甘油三酯转运内源性脂肪LDL血浆中由VLDL转变而来含多量胆固醇及其酯转运胆固醇给肝外组织HDL主要由肝细胞合成磷脂及胆固醇转运磷脂及胆固醇(4)脂肪酸β-氧化分哪几个阶段?限速酶是什么?写出第三阶段的反应过程。三个阶段:㈠1.脂酸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2.脂酰CoA进入线粒体3.脂酸的β-氧化㈡肉碱脂酰转移酶Ⅰ㈢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RCH2CH2CH2COCoA脂酰CoA脂酰CoA脱氢酶FAD→FADH2RCH2CH=CHCOCoA反Δ2烯脂酰CoA反Δ2烯脂酰CoA水化酶+H2ORCH2CHOHCH2COCoAL(+)β-羟脂酰CoAL(+)β-羟脂酰CoA脱氢酶NAD+→NADH+H+RCH2COCH2COCoAβ-酮脂酰CoAβ-酮脂酰CoA硫解酶+HSCoARCH2COCoA+CH3COCoA生成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和乙酰CoA脂肪酸在氧化前须活化成脂酰辅酶A,还需通过肉毒碱运载体将其带至线粒体基质中。在基质中脂酰辅酶A经β-氧化的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四步反应,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辅酶A。如此循环,最终可完全降解成乙酰CoA,产生的乙酰CoA可以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5)计算一克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能生成多少克分子ATP?净得多少克分子ATP?一分子软脂酸,它活化生成软脂酰CoA,需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软脂酰CoA再经7次β-氧化,生成7分子的FADH2,7分子NADH+H+和8分子乙酰CoA。经氧化磷酸化和三羧酸循环,总共可生成(1.5×7)+(2.5×7)+(10×8)=108摩尔ATP,除去活化时所耗,则一摩尔软脂酸彻底化净生成106摩尔ATP。-69-
检验生化(6)什么是酮体?在何处生成,在何处氧化利用?试述酮体的生成过程及氧化利用过程,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什么是酮症?对机体有何危害?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中分解氧化时产生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酮体的生成部位——肝脏,酮体的氧化部位——肝外组织。酮体的生成过程及氧化过程:酮体在肝线粒体生成,脂酸经β-氧化生成的大量乙酰CoA是合成酮体的原料。合成过程及限速酶(1)2分子乙酰CoA在肝线粒体乙酰乙酰CoA硫解酶的作用下,缩合成乙酰乙酰CoA,并释出1分子CoASH。(2)乙酰乙酰CoA在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HMGCoA)合成酶的催化下,再与1分子乙酰CoA缩合生成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HMGCoA),并释出1分子CoASH。(3)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在HMGCoA裂解酶的作用下,裂解生成乙酰乙酸和乙酰CoA。乙酰乙酸在线粒体内膜β-羟丁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被还原成β-羟丁酸,所需的氢由NADH提供,还原的速度由NADH/NAD+的比值决定。部分乙酰乙酸可在酶催化下脱羧而成丙酮。酮体的氧化利用在肝外组织。⑴琥珀酰CoA转硫酶:在有琥珀酰CoA存在时,此酶能使乙酰乙酸活化,生成乙酰乙酰CoA。⑵乙酰乙酰硫激酶:可直接活化乙酰乙酸生成乙酰乙酰CoA。⑶乙酰乙酰CoA硫解酶:使乙酰乙酰CoA硫解,生成2分子乙酰CoA,后者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β-羟丁酸在β-羟丁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脱氢生成乙酰乙酸;然后再转变成乙酰CoA而被氧化。部分丙酮可在一系列酶作用下转变为丙酮酸或乳酸,进而异生成糖。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酮体分子较小,易溶于水,并易通过血脑屏障及肌肉的毛细血管壁,这为肝外组织提供了易被利用的能源。酮症: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糖供给不足或糖代谢障碍时,脂肪动员增强,肝中酮体的生成增多,超过肝组织氧化利用酮体的能力,血中酮体含量过多,称为酮症。酮体中乙酰乙酸,β-羟丁酸是酸性物质,血中酮体浓度过多,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7)脂肪酸合成的原料是什么?合成的限速酶是什么?原料是:乙酰CoA,NADpH+H+,ATP。脂肪酸合成过程的限速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8)磷脂合成的原料是什么?磷脂合成的原料:甘油,脂肪酸,磷酸胆碱或胆胺及ATP,CTP参与。(9)试述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原料及基本过程。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是什么?合成部位:肝脏为最主要器官,其次为小肠,皮肤,肾上腺皮质,性腺等组织。胆固醇的合成原料:乙酰CoA,NADpH+H+,ATP提供能量。胆固醇合成的基本过程(略)胆固醇合成过程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10)胆固醇可以转变成哪几种具有重要生理功用的物质?胆固醇在体内不能彻底分解成CO2和水,可转变成具有重要生理功用的类固醇物质。如胆汁酸,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3。(11)乙酰CoA可由哪些物质代谢产生?它又有哪些代谢去路?乙酰CoA的来源:由糖、脂肪、氨基酸及酮体分解产生。乙酰CoA的去路: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合成脂肪酸、胆固醇及酮体。(12)试以脂类代谢及代谢紊乱理论分析酮症、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因。①酮症:在糖尿病或糖供给障碍等病理情况下,胰岛素分泌减少(或作用低下),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分泌↑→脂肪动员↑→脂肪酸在肝内分解↑→酮体生成↑,超过肝外组织利用限度→出现酮症。②脂肪肝:肝细胞内脂肪来源多及去路少导致脂肪积存。原因有:a.糖代谢障碍导致脂肪动员↑,进入肝内脂肪酸↑,合成脂肪↑,b.肝细胞用于合成脂蛋白的磷脂缺乏(包括合成磷-69-
检验生化脂原料缺乏)c.肝功低下,合成磷脂、脂蛋白能力↓,导致肝内脂肪运出障碍(这是最多见原因)。③动脉粥样硬化,血浆中LDL↑或(及)HDL↓,均使血浆中胆固醇易在动脉内膜下沉积,久而久之导致动脉粥样硬化。(13)什么是载脂蛋白,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称载脂蛋白,迄今已从人血浆分离出apo有20种之多。主要有apoA、B、C、D及E等五类。载脂蛋白不仅在结合和转运脂质及稳定脂蛋白的结构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还调节脂蛋白代谢关键酶活性,参与脂蛋白受体的识别,在脂蛋白代谢上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14)甘油三酯有何生理功能?甘油三酯主要有以下生理功能:1.储脂供能;2.提供必需脂酸;3.促脂溶性维生素吸收;4.热垫作用;5.保护垫作用;6.构成血浆脂蛋白。(15)胆固醇的生理功能?a.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对控制生物膜的流动性有重要作用;b.是合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及维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16)哪些脂蛋白含量增高临床上被称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主要是指LDL和VLDL升高。(17)简述激素对脂肪动员的调节。激素的调节:在脂肪动员中,脂肪细胞内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HSL)起决定性作用,它是脂肪分解的限速酶,称为激素敏感性脂肪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激活HSL促进脂肪动员;胰岛素,前列腺素E及烟酸等抑制HSL,抑制脂肪的动员。第六章生物氧化1.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一分子中含维生素B2(核黄素)?A.NAD+B.NADP+C.FMND.Fe-SE.CoQ(2)氰化物能与下列哪一种物质结合?A.细胞色素aa3B.细胞色素bC.细胞色素cD.细胞色素nE.细胞色素P450(3)细胞色素aa3中除含有铁外还含有:A.钼B.镁C.锰D.铜E.钴(4)经过呼吸链氧化的终产物是:A.H2OB.H2O2C.O2-D.CO2E.H+(5)下列物质哪一个是细胞色素氧化酶?A.细胞色素bB.细胞色素cC.细胞色素aD.细胞色素aa3E.细胞色素P450(6)下列物质中哪一个不经NADH氧化呼吸链氧化?A.琥珀酸B.苹果酸C.β-羟丁酸D.异柠檬酸E.谷氨酸(7)参与药物毒物生物转化过程的是A.Cytaa3B.CytbC.CytcD.CytP450E.CytC1(8)能将2H+游离于介质而将电子递给细胞色素的是A.NADH+H+B.FADH2C.CoQC.FMNH2E.NADPH(9)能使氧化磷酸化加速的物质是A.ATPB.ADPC.CoA-SHD.GTPE.阿米妥(10)与线粒体内膜结合得最疏松的细胞色素是A.细胞色素bB.细胞色素cC.细胞色素aa3D.细胞色素c1E.细胞色素p450(11)不是呼吸链抑制剂的物质是A.鱼藤酮B.阿米妥C寡霉素D.COE.CN-(12)体内CO2来自A.碳原子被氧原子氧化B.呼吸链的氧化还原过程-69-
检验生化C.有机酸脱羧D.糖原分解E.甘油三酯水解(13)调节氧化磷酸化的重要激素是A.肾上腺素B.甲状腺素C.肾皮质素D.胰岛素E.生长素(14)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有A.铜B.锌C.硒D.钼E.硫(15)ATP分子中含有A、1个高能磷酸键B、2个高能磷酸键C、3个高能磷酸键D、4个高能磷酸键E、高能硫酯键(16)属于生物氧化的方式是:A、燃烧B、脱氢C、得电子D、脱氧E、脱羧2.多项选择题(1)能作为递氢体的物质有:A.NAD+B.Cytaa3C.FADD.Fe-S(2)能经过NADH氧化呼吸链氧化的物质有?A.苹果酸B.异柠檬酸C.β-羟丁酸D.α磷酸甘油(3)下列物质中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有A.G-6-PB.磷酸肌酸C.磷酸甘油D.1,3二磷酸甘油酸(4)下列物质中哪些是呼吸链抑制剂A.氰化物B.一氧化碳C.抗霉素AD.寡霉素(5)下列物质中哪些不是氧化磷酸化抑制剂A.叠氮化物B.阿米妥C.寡霉素D.一氧化碳(6)细胞色素氧化酶含有A.镁B.铁C.铜D.钼(7)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是在A.NADH→CoQB.FADH2→CoQC.Cytb→CytcD.Cytaa3→O2(8)下列可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的物质有A.琥珀酰辅酶AB.6-磷酸葡萄糖C.1,3-二磷酸甘油酸D.乙酰辅酶A(9)能使过氧化氢分解的酶有A.细胞色素氧化酶B.过氧化氢酶C.过氧化物酶D.超氧化物岐化酶(10)线粒体内的生物氧化酶类包括A.氧化酶类B.加单氧酶类C.过氧化物酶D.不需氧脱氢酶(11)苹果酸穿梭作用可以A.生成3个ATPB.将线粒体外NADH转入线粒体氧化C.苹果酸可自由穿过线粒体内膜D.草酰乙酸可自由穿过线粒体内膜(12)非线粒体生物氧化特点是A.不伴有磷酸化B.参与药物、毒物的生物转化C.主要包括微粒体和过氧化酶体氧化体系D.仅存在于肝脏中第六章生物氧化答案1.单项选择题:(1)C(2)A(3)D(4)A(5)D(6)A(7)D(8)C(9)B(10)B(11)C(12)C(13)B(14)C(15)B(16)B2.多项选择题:(1)A.C(2)A.B.C(3)B.D(4)A.B.C(5)A.B.D(6)B.C.(7)A.C.D(8)A.C(9)B.C(10)A.D(11)A.B.C(12)A.B.C3.名词解释(1)呼吸链:由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按一定排列顺序组成的链锁反应体系,它与细胞摄取氧有关,所以叫呼吸链。-69-
检验生化(2)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氢经呼吸链传给氧化合成水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使ADP磷酸化为ATP的反应过程。(3)生物氧化: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成H2O、CO2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即为生物氧化。(4)底物水平磷酸化:指代谢物因脱氢或脱水等,使分子内能量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转给ADP(或GDP),而生成ATP(或GTP)的反应称底物水平磷酸化。(5)P/O比值:每消耗1克原子氧所消耗无机磷的克原子数。通过P/O比值测定可推测出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4.填空题(1)体内CO2的生成不是碳与氧的直接化合,而是有机酸脱羧产生的.(2)体内ATP的生成方式有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两种.(3)氰化物,CO抑制电子由Cytaa向O2传递.(4)FAD中含维生素B2;NAD+中含维生素PP、TPP中含维生素B1;辅酶A中含维生素泛酸.(5)线粒体内重要的呼吸链有二条,他们是NADH氧化呼吸链和琥珀酸氧化呼吸链。(6)解偶联剂是抑制ADP磷酸化生成ATP,典型解偶联剂是2,4二硝基酚。5.问答题(1)苹果酸脱下的氢是如何氧化成水的?它同琥珀酸脱下的氢氧化成水的过程有何不同?苹果酸→NAD→FMN→CoQ→Cyt-Fe2+(b→c1→c→aa3)→1/2O2→H2O而琥珀酸脱下之氢是经FAD呼吸链氧化成水的,该呼吸链较短,产生1.5个ATP。(2)何谓氧化磷酸化作用?NADH呼吸链中有几个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AH→A↓2H→呼吸链→1/2O2→H2O能ADP+PiE氧化磷酸化NADH呼吸链有3个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它们分别是NADH→CoQ,Cytb→Cytc,Cytaa3→O2(3)胞液中NADH是如何进入线粒体氧化成水的?胞液中NADH需经穿梭作用进入线粒体氧化。穿梭作用有二种:①α磷酸甘油穿梭(神经、骨骼肌等),②苹果酸穿梭(心、肝)。(4)试举例说明,体内二氧化碳生成方式有几种?体内CO2生成是有机酸脱羧产生的。脱羧方式,包括直接脱羧和氧化脱羧二种:如1.R·CH·COOHR·CH2NH2+CO2(直接脱羧)NH22.CH3·CO·COOH+CoASHCH3CO~SCoA(氧化脱羧)-2HCO(5)琥珀酸脱下的氢是如何氧化成水的?琥珀酸→FAD→CoQH2→Cyt-Fe3+→b→c1→c→aa3→O2-→H2O(6)体内可消除过氧化氢的酶有哪些?主要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7)什么是还原当量?生物化学将相当于一个电子或一个氢原子的还原力的量叫做一个还原当量。本课程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将相当于一对电子或一个氢负离子(hydrideion)的还原力的量叫做一个还原当量。因此,NAD+是氢负离子的载体,也就是一对电子和一个质子的载体,当然也是一对电子的载体。脱氢酶的辅酶NAD+作为一对电子(即还原当量)的载体,其氧化型是空载的,其还原型携带了还原当量的,所以也有人把还原型辅酶当作还原当量,或把它称为还原力。6.简答题:-69-
检验生化(1)试写出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催化的反应?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2G-SH+H2O2G-S-S-G+2H2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2G-SH+ROOHG-S-S-G+ROH+H2O(2)甲状腺素是如何影响氧化磷酸化作用的?甲状腺素可诱导许多细胞膜上Na+K+-ATP酶的生成,它可使ATPADP+Pi,进入线粒体ADP量的增加,可使氧化磷酸化反应加速进行。由于ATP合成和分解都增加,所以可使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3)CO和氰化物中毒的生化机理如何?CO可与还原型细胞色素aa3结合,CN-可与氧化型细胞色素aa3结合,阻断电子传给氧。二者均影响能量代谢。第七章蛋白质分解代谢1.单项选择题(1)体内运输-碳单位的载体是A.叶酸B.泛酸C.VitB12D.FH4E.S-腺苷蛋氨酸(2)脑中γ-氨基丁酸是由哪种物质转化产生的A.天冬氨酸B.谷氨酸C.α-酮戊二酸D.草酰乙酸E.苹果酸(3)儿茶酚胺是由哪种物质转化产生的A.色氨酸B.谷氨酸C.天冬氨酸D.酪氨酸E.赖氨酸(4)体内氨的主要去路是A.形成谷氨酰胺B.形成氨盐排出体外C.形成尿素D.形成非必需氨基酸E.形成嘌呤嘧啶等其它含氮物(5)血氨升高最主要的原因是A.食入蛋白质过多B.肝功能障碍C.肠道吸收氨增多D.肾功能障碍E.以上都不是(6)营养必需氨基酸是A.可在体内由糖转变而来B.可在体内由脂肪转变而来C.可在体内由其它氨基酸转变而来D.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需由食物蛋白供给E.必需由食物蛋白供给原料在体内合成(7)下列哪组氨基酸都是营养必需氨基酸A.赖、苯丙、酪、色B.蛋、苯丙、苏、赖C.赖、缬、异亮、丙D.蛋、半胱、苏、色E.谷、色、蛋、赖(8)谷氨酸脱氨基作用的产物是A.丙氨酸B.α-酮戊二酸C.草酰乙酸D.延胡索酸E.琥珀酸(9)尿素合成的限速酶是A.谷氨酰胺酶B.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C.精氨酸酶D.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E.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10)肾小管中排出的氨主要来自A.血中游离氨B.谷氨酰胺分解C.氨基酸氧化脱氨D.联合脱氨基作用E.嘌呤核苷酸循环(11)组氨酸经过下列哪种作用生成组胺A.转氨基作用B.羟化作用C.氧化作用D.脱羧基作用E.氧化脱氨基作用(12)下列氨基酸中哪种能生成血管扩张物质A.精氨酸B.谷氨酸C.组氨酸D.天冬氨酸E.色氨酸(13)氨基酸脱羧酶的辅酶是A.硫胺素B.硫辛酸C.磷酸吡哆醛D.辅酶AE.Vitpp(14)转氨酶的辅酶含-69-
检验生化A.VitB1B.VitB2C.VitB6D.VitppE.VitC(15)在肝细胞中尿素合成的部位是A.线粒体B.胞液C.胞液及线粒体D.内质网E.微粒体(16)以NH3和α-酮酸合成氨基酸的主要方式是下列哪一途径的逆反应A.联合脱氨基作用B.氧化脱氨基作用C.转氨基作用D.非氧化脱氨基作用E.核苷酸循环脱氨基作用(17)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的终产物是A.氨基酸B.肽类C.氨基酸、肽类D.肌苷、肌酸E.CO2、H2O、尿素(18)体内尿素是经下列哪条途径生成的A.蛋氨酸循环B.乳酸循环C.鸟氨酸循环D.尿素的肝肠循环E.嘌呤核苷酸循环(19)急性肝炎时血中主要是哪种酶活性增加A.GOTB.GPTC.LDHD.淀粉酶E.脂蛋白脂肪酶(20)体内甲基直接供体是A.N10-甲基FH4B.S-腺苷蛋氨酸C.蛋氨酸D.胆碱E.肾上腺素(21)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经转氨酶和下述哪一种酶的连续作用才能产生游离的NH3A.谷氨酰胺酶B.谷草转氨酶C.谷氨酸脱氢酶D.谷氨酰胺合成酶E.α-酮戊二酸脱氢酶(22)肌肉中氨基酸脱氨的主要方式是A.联合脱氨基作用B.L-谷氨酸氧化脱氨作用C.转氨作用D.鸟氨酸循环E.嘌呤核苷酸循环(23)S-腺苷蛋氨酸的重要作用是A.补充蛋氨酸B.合成FH4C.提供甲基D.生成腺嘌呤核苷E.合成同型半胱氨酸(24)下列哪一种化合物不能由酪氨酸合成?A.甲状腺素B.肾上腺素C.苯丙氨酸D.多巴胺E.黑色素(25)由氨基酸生成糖的过程称为A.糖原分解作用B.糖原生成作用C.糖酵解D.糖异生作用E.以上都不是(26)四氢叶酸不是下列哪种基团或化合物的载体A.-CHOB.CO2C.-CH=D.-CH3E.-CH=NH(27)苯丙酮酸尿症患者,尿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苯丙氨酸,因为体内缺乏哪种酶A.酪氨酸转氨酶B.磷酸吡哆醛C.苯丙氨酸羟化酶D.多巴脱羧酶E.酪氨酸羟化酶(28)白化病是由于缺乏A.色氨酸羟化酶B.酪氨酸酶C.苯丙氨酸羟化酶D.脯氨酸羟化酶E.以上都不是(29)下列哪一个不是“一碳单位”A.-CH3B.≡CHC.CO2D.=CH2E.-CHO(30)能直接转变成α-酮戊二酸的氨基酸是A.天冬氨酸B.丙氨酸C.谷氨酸D.谷氨酰胺E.天冬酰胺(31)转氨酶在体内蛋白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血清ALT升高,反映体内蛋白质代谢是A.合成代谢增强,分解代谢增强B.合成代谢减弱,分解代谢减弱C.合成代谢增强,分解代谢减弱D.合成代谢减弱,分解代谢增强E.以上均不是(32)直接参与鸟氨酸循环的氨基酸有A、鸟氨酸,赖氨酸B、天冬氨酸,精氨酸C、谷氨酸,鸟氨酸D、精氨酸,N-乙酰谷氨酸E、鸟氨酸,N-乙酰谷氨酸(33)生糖兼生酮氨基酸是A、亮氨酸,异亮氨酸B、苯丙氨酸,色氨酸C、亮氨酸,酪氨酸D、酪氨酸,赖氨酸E、苯丙氨酸,天冬氨酸(34)成人体内氨的最主要代谢去路是A、合成氨基酸B、合成必需氨基酸C、生成谷氨酰胺D、合成尿素E、-69-
检验生化合成嘌呤、嘧啶核苷酸2.多项选择题(1)下列氨基酸中属于必需氨基酸的是A.色氨酸B.精氨酸C.蛋氨酸D.谷氨酸(2)α-酮酸的代谢途径有A.氨基化生成相应的非必需氨基酸B.转变成糖或脂肪C.氧化成CO-2和水,产生ATPD.合成某些必需氨基酸(3)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主要方式有A.氧化脱氨基作用B.转氨基作用C.联合脱氨基作用D.水解脱氨基作用(4)一碳单位可由下列哪些物质产生A.丝氨酸B.肌酸C.组氨酸D.赖氨酸(5)下列关于转氨基作用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A.是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重要途径B.转氨酶均以磷酸吡哆醛为辅酶C.转氨基作用是氨基酸分解过程中的重要反应D.转氨基反应是不可逆反应(6)催化联合脱氨基作用的酶有A.L-氨基酸氧化酶B.L-谷氨酸脱氢酶C.谷氨酰胺氧化酶D.转氨酶(7)S-腺苷蛋氨酸在体内A.由蛋氨酸转变而来B.由氨和酮酸合成C.甲基的直接供体D.甲基的间接供体(8)一碳单位的主要存在形式有A.-CH3B.=CH2C.-CHOD.-CH=NH(9)血氨的主要来源有A.肠菌产氨B.氨基酸氧化脱氨C.肾脏泌氨D.转氨基作用(10)血氨可通过下列哪些方式消除A.鸟氨酸循环B.合成氨基酸C.合成嘧啶D.嘌呤核苷酸循环(11)一碳单位是合成下列哪些物质所需要的原料A.腺嘌呤B.胆固醇C.血红素D.胸腺嘧啶(12)转氨基作用不是氨基酸脱氨基的主要方式,因为A.转氨酶在体内分布不广泛B.转氨酶的辅酶容易缺乏C.转氨酶作用的特异性不强D.只是转氨基,没有游离氨产生(13)谷氨酸在蛋白质化谢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A.参与转氨基作用B.参与氨的贮存和利用C.参与尿素的合成D.参与-碳单位的代谢(14)半胱氨酸代谢能生成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为A.5-羟色胺B.γ-氨基丁酸C.牛磺酸D.谷胱甘肽(15)S-腺苷蛋氨酸参与A.胆固醇的合成B.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C.胆碱的合成D.肉毒碱的合成(16)属于神经递质的物质是A.γ-氨基丁酸B.5-羟色胺C.组胺D.多巴胺(17)体内合成肌酸的原料是A.精氨酸B.甘氨酸C.S-腺苷蛋氨酸D.鸟氨酸(18)若病人血氨升高,其原因可能有A.严重肝细胞功能障碍B.糖尿病C.消化道出血D.进食大量脂肪(19)严重肝病患者,为减少外源性氨的来源,可采取下列措施A.酸性灌肠B.抑制肠道细菌繁殖C.控制蛋白质进食量D.防止消化道出血(20)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缺陷时可能导致A.苯丙酮酸尿症B.白化病C.尿黑酸尿症D.镰刀形贫血E.蚕豆病(21)当体内FH4缺乏时,下列哪些物质合成受阻?-69-
检验生化A.脂肪酸B.糖原C.嘌呤核苷酸D.RNA和DNAE.胞嘧啶核苷酸(22)体内氨的主要运输形式是A、尿素B、丙氨酸C、苯丙氨酸D、谷氨酰胺E、天冬氨酸(23)谷氨酰胺是A、NH3的解毒产物B、NH3的运输形式C、NH3的储备形式D、蛋白质的合成原料E、在肾脏中可被水解第七章蛋白质分解代谢答案1.单项选择题:(1)D(2)B(3)D(4)C(5)B(6)D(7)B(8)B(9)D(10)B(11)D(12)C(13)C(14)C(15)C(16)A(17)E(18)C(19)B(20)B(21)C(22)E(23)C(24)C(25)D(26)B(27)C(28)B(29)C(30)C(31)E(32)B(33)B(34)D2.多项选择题:(1)A.C(2)A.B.C(3)A.B.C(4)A.C(5)A.B.C(6)B.D(7)A.C(8)A.B.C.D(9)A.B.C(10)A.B.C(11)A.D(12)D(13)A.B.C(14)C.D(15)B.C.D(16)A.B.D(17)A.B.C(18)A.C(19)A.B.C.D(20)A.B.C(21)C.D(22)B.D(23)A.B.C.D.E3.名词解释(1)必需氨基酸:机体正常生长所需,但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包括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2)氧化脱氨基作用:氨基酸在氨基酸氧化酶的作用下,脱去氨基,生成氨和α-酮酸的过程。(3)转氨基作用:在转氨酶的催化下,α-氨基酸的氨基与α-酮酸的酮基互换,生成相应的α-氨基酸和α-酮酸的过程。(4)联合脱氨基作用:由两种(以上)酶的联合催化作用使氨基酸的α-氨基脱下,并产生游离氨的过程。(5)一碳单位: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生成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有机基团。(6)氨基酸代谢库:食物蛋白质经消化而被吸收的氨基酸(外源性氨基酸)与体内合成及组织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内源性氨基酸)混在一起,分布于体内各处,参与代谢,称为氨基酸代谢库。(7)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它是由于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和氨基酸组成不同,所以营养价值不同,营养价值较低的食物混和食用,必需氨基酸相互补充,提高了食物的营养价值就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8)甲硫氨酸循环:指甲硫氨酸经S-腺苷甲硫氨酸、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重新生成甲硫氨酸的过程。(9)鸟氨酸循环:指氨与CO2通过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生成尿素的过程。(10)γ-谷氨酰基循环:指通过谷胱甘肽的代谢作用将氨基酸吸收和转运的过程。为在动物细胞中与氨基酸的吸收有关的肽转移、变化的循环。(11)丙氨酸-葡萄糖循环:肌肉中的氨基酸将氨基转给丙酮酸生成丙氨酸,后者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再脱氨基,生成的丙酮酸经糖异生转变为葡萄糖后再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肌肉重新分解产生丙酮酸,这一循环过程就称为丙氨酸-葡萄糖循环。(12)苯丙酮酸尿症: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酶缺陷所致,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名的的遗传性代谢障碍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4.填空题(1)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主要方式有氧化脱氨基、转氨基、联合脱氨基等,其中最重要的脱氨方式是联合脱氨基。(2)体内以NH3和α-酮酸合成氨基酸的主要方式是联合脱氨基的逆反应。(3)氨在体内最主要的代谢去路是在肝脏生成尿素。(4)体内氨的来源有氨基酸脱氨基、肠道产氨、肾谷氨酰胺的分解,氨的去路有合成尿素、合成谷氨酰胺、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等其它含氮物。(5)体内一碳单位主要来源于甘氨酸、组氨酸、丝氨酸等某些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一碳单位包括-69-
检验生化甲基、甲烯基、甲炔基、亚氨甲基、甲酰基等基团,其代谢的辅酶是四氢叶酸。(6)氨基酸分解代谢产生的α-酮酸主要去向有再合成氨基酸、转变成糖、脂、彻底氧化。(7)L-谷氨酸脱氢酶的辅酶是NAD,含维生素PP。(8)急性肝炎时血清中的GPT活性明显升高,心肌梗塞时血清中GOT活性明显上升。(9)各种转氨酶均以磷酸吡哆醛或磷酸吡哆胺为辅酶,它们在反应中起氨基传递体的作用。(10)乌氨酸循环生成尿素过程中,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为限速酶。(11)谷氨酸脱羧生成r-氨基丁酸,为脑组织中抑制性神经递质。(12)转氨酶的辅酶是磷酸吡哆醛,氨基酸脱羧酶的辅酶是磷酸吡哆醛。5.问答题(1)氨基酸脱氨基作用有哪些方式?其中哪一种最重要,为什么?写出其反应过程.氨基酸脱氨基的作用方式有氧化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和联合脱氨基作用等方式。其中以联合脱氨基作用最重要。在氧化脱氨基中,L-氨基酸氧化酶活性不高,D-氨基酸氧化酶底物缺乏,谷氨酸脱氢酶的特异性强,仅仅作用于谷氨酸,所以氨基酸氧化酶在体内氨基酸氧化脱氨基作用中意义不大。转氨基作用,只是一种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另一种酮酸,生成另一种氨基酸,没有游离氨的产生。而联合脱氨基作用中常见的是上述两个过程联合进行,由转氨酶与谷氨酸脱氢酶共同作用,这两种酶分布广泛,活性又强,使多种氨基酸脱氨。由此可见,体内以联合脱氨基作用最重要。反应过程简写为:α-氨基酸α-酮戊二酸NH3+NADH+H+转氨酶谷氨酸脱氢酶α-酮酸谷氨酸NAD++H2O(2)概述体内血氨的来源与去路。并写出主要去路反应过程来源:㈠氨基酸脱氨基及胺的分解㈡肠道吸收蛋白质腐败作用产生的氨(氨基酸脱氨基、尿素分解)㈢肾小管分泌氨去路:㈠在肝脏合成尿素(主要去路,反应略)㈡合成非必需氨基酸㈢合成谷氨酰胺用于嘌呤、嘧啶化合物(3)何谓联合脱氨基作用、鸟氨酸循环、蛋氨酸循环?各有何意义?联合脱氨基作用的意义:联合脱氨基是多种氨基酸在体内完成脱氨基作用的主要方式,同时此过程是可逆的,因此,它也是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主要途径。鸟氨酸循环的意义:是解氨毒,即将有毒性的氨转变为相对无毒性的尿素,再由肾排出体外。蛋氨酸循环的意义:通过此循环,能将其它来源的一碳单位转变为活性甲基。再经转甲基作用可生成多种含甲基的、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物质。联合脱氨基作用、鸟氨酸循环、蛋氨酸循环的概念:略(4)试述维生素B6在氨基酸代谢中有何重要作用?维生素B6的磷酸酯是氨基酸代谢中许多酶的辅酶,它们是:①是转氨酶的辅酶,参与体内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及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②磷酸吡哆醛是氨基酸脱羧酶的辅酶,因此它与γ-氨基丁酸、组胺、5-羟色胺、儿茶酚胺类、牛磺酸、多胺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有关。(5)氨中毒学说氨进入脑细胞,可以和脑细胞中的α-酮戊二酸或谷氨酸结合。当血氨升高时,可使α-酮戊二酸减少,α-酮戊二酸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α-酮戊二酸减少使脑中ATP生成减少,引起大脑功能障碍。这就是氨中毒学说。(6)氨基酸转氨基作用的意义如何?-69-
检验生化转氨基作用是指一种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另一种α-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另一种α氨基酸的作用。这是大多数氨基酸降解和交换氨基的主要过程。也是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途径之一。(7)葡萄糖-丙氨酸循环有何意义?通过这个循环可以将肌肉中的氨以无毒的丙氨酸形式运输达到肝脏,同时肝又为肌肉提供了能生成丙酮酸的葡萄糖。(8)脑组织中谷氨酸若转变成尿素的主要代谢过程如何?谷氨酸由脑中L-谷氨酸脱氢酶催化脱氨基,在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催化下,生成谷氨酰胺,经过过谷氨酰胺的运氨作用由脑转运到肝脏。在肝脏中通过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9)一碳单位代谢障碍产生巨幼红细胞贫血的生化机理?叶酸携带一碳单位参与代谢。多种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分子上的甲基来源于一碳单位,一碳单位是嘌呤、嘧啶的合成原料。叶酸缺乏则嘌呤、嘧啶核苷酸合成障碍,进一步影响RNA、DNA的合成,蛋白质合成受阻,影响细胞增殖,形成巨幼红细胞贫血。(10)尿素循环与三羧酸循环的关系。通过鸟氨酸循环,氨在肝脏生成尿素。精氨酸代琥珀酸是鸟氨酸循环的中间产物。精氨酸代琥珀酸在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作用下,生成精氨酸和延胡索酸。延胡索酸是糖有氧氧化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由此可见尿素与三羧酸循环的关系密切。(11)α-氨基酸脱氨基后的代谢去路?氨基酸脱去氨基生成-酮酸,有以下几条去路:a.α-酮酸氨基化生成非必需氨基酸。b.大多数的氨基酸在体内可以生糖,为生糖氨基酸。少数氨基酸如丙氨酸既可以生成糖又可以生成通=酮体,为生糖兼生酮氨基酸,亮氨酸只能生成酮体,为生酮氨基酸。这三类氨基酸都可以转变为非必需脂肪酸。c.纳入糖代谢途径,彻底氧化功能。(12)试述谷氨酰胺的生成及生理作用。氨是有毒物质,除合成尿素外,谷氨酰胺的生成是氨在组织中的解毒方式。大脑、骨骼肌、心肌等是生成谷氨酰胺的主要组织。谷氨酰胺的合成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活动具有重要作用。谷氨酰胺又是氨在体内的运输形式,经过血液运输至肝、肾及小肠等组织中参加进一步代谢。谷氨酰胺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谷氨酰胺是合成嘌呤、嘧啶等含氮化合物的原料。在肾脏中,谷氨酰胺经谷氨酰胺酶水解释放氨,氨可与肾小管管腔内的氢离子结合成NH4+随尿排出,以促进排出多余的H+,并换回Na+调节酸碱平衡,这在酸中毒时尤为重要。(13)简述血液氨基酸的来源与去路。来源: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组织蛋白质分解、其它化合物转变生成的非必需氨基酸。去路:合成组织蛋白质、合成其它化合物、氧化供能。(14)讨论鸟氨酸循环、丙氨酸-葡萄糖循环、甲硫氨酸循环的基本过程与生理意义。鸟氨酸循环:①氨基甲酰磷酸的合成:来自外周组织或肝脏自身代谢所生成的NH3及C02,首先在肝细胞内合成氨基甲酰磷酸。②瓜氨酸的合成:氨基甲酰磷酸在线粒体内经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的催化,将氨基甲酰转移至鸟氨酸而合成瓜氨酸。③精氨酸的合成:瓜氨酸在线粒体内合成后,即被转运到线粒体外,在胞质中经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的催化,与天冬氨酸反应生成精氨酸代琥珀酸。④精氨酸代琥珀酸受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的作用,裂解为精氨酸及延胡索酸。⑤精氨酸水解生成尿素:在胞质中形成的精氨酸受精氨酸酶的催化生成尿素和鸟氨酸,鸟氨酸再进入线粒体参与瓜氨酸的合成。生理意义:将有毒的氨转变为无毒的尿素,经肾排出体外。是机体最重要的解氨毒的方式。-69-
检验生化丙氨酸-葡萄糖循环:在骨骼肌中,氨和丙酮酸作用(转氨基或联合脱氨基方式)生成丙氨酸,后者被释放入血,经血液运至肝脏后再经联合脱氨基作用释放出氨用于合成尿素。丙酮酸则在肝脏中经糖异生作用转变成葡萄糖,后者再运至肌肉中,在肌肉收缩时又转变成丙酮酸,加氨再转变为丙氨酸。生理意义:肌肉中氨以无毒的丙氨酸形式运输到肝;肝为肌肉提供葡萄糖。甲硫氨酸循环:甲硫氨酸→S-腺苷甲硫氨酸→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生理意义:甲硫氨酸循环的生理意义是甲硫氨酸的再利用。甲硫氨酸是体内重要的甲基供体,但必须先转变成它的活性形式SAM,才能供给甲基。提高叶酸的利用率。(15)叶酸、B12缺乏产生巨细胞贫血的生化机理。在硫氨酸循环反应中,因N5-甲基FH4同型半胱氨酸转甲基酶的辅酶是甲基维生素B12,故维生素B12缺乏时,N5-甲基FH4的甲基不能转移,不仅影响了甲硫氨酸的合成,同时由于已结合了甲基的FH4不能游离出来,无法重新利用以转运一碳单位,如此,可导致DNA合成障碍,影响细胞分裂,最终可能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16)说明高氨血症导致昏迷的生化基础。鸟氨酸循环是处理氨的主要途径。各种因素(包括酶的遗传缺陷等)导致的鸟氨酸循环障碍,均可使血氨浓度升高,甚至引起肝昏迷,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脑组织仅能合成极少量尿素,故在脑组织中解除氨毒性的主要机制是形成谷氨酰胺。当血氨浓度升高时,原先由机体供给脑组织的血谷氨酸显然就不足以将过量的氨转变成谷氨酰胺,因此,脑组织必须动用a-酮戊二酸来合成谷氨酸。由于谷氨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趋向谷氨酸的生成,这一反应不仅消耗了NADH,也导致了三羧酸循环中a-酮戊二酸量的减少。此外,合成谷氨酰胺时又需要ATP供能,故谷氨酸和谷氨酰胺的大量合成严重干扰了脑组织中的能量代谢。总之,过量的有毒的氨明显地减少了脑组织中ATP的含量。谷氨酸水平的降低也影响了g-氨基丁酸(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由谷氨酸脱羧形成)的合成,因此,脑组织对氨的敏感性反应不仅包括ATP生成减少,同样涉及神经递质的耗尽,但肝昏迷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还有其它学说进行解释。(17)写出下列氨基酸转氨基后生成相应α-酮酸的名称。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天冬氨酸→草酰乙酸;谷氨酸→a-酮戊二酸;丙氨酸→丙酮酸;苯丙氨酸→苯丙酮酸(18)简述谷氨酸在体内转变成尿素、CO2与水的主要代谢途径。谷氨酸脱氢酶谷氨酸------------→a-酮戊二酸+NADH+H++NH3三羧酸循环a-酮戊二酸------------→草酰乙酸+CO2+FADH2+NADH+H+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草酰乙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激酶丙酮酸脱氢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乙酰辅酶A三羧酸循环乙酰辅酶A------------→2CO2+FADH2+3NADH+3H++ATP氧化呼吸链FADH2+NADH+H++O2+ADP+Pi--------→ATP+H2O+FAD+NAD+鸟氨酸循环NH3+CO2+ATP--→氨基甲酰磷酸------------→尿素(19)简述天冬氨酸在体内转变成葡萄糖的主要代谢途径。谷草转氨酶-69-
检验生化天冬氨酸+a-酮戊二酸------------→草酰乙酸+谷氨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草酰乙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糖异生糖异生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6-二磷酸果糖------------→葡萄糖(20)举例说明尿素是在肝合成的实验依据。动物(犬)的肝切除,则血液及尿中尿素含量明显降低;若给此动物喂饲氨基酸,则会发现大部分氨基酸积存于血液中,一部分经尿排出,少量经脱氨基代谢转变成a-酮酸和氨,因而血氨增高;若只切除犬的肾而保留肝,则尿素仍然可以合成,但不能排出尿素,因此血中尿素增高;若将犬的肝、肾同时切除,则血中尿素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而血氨浓度明显升高。这些实验表明肝是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21)苯丙酮酸尿症与白化病发生的生化基础。苯丙氨酸羟化酶苯丙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转氨酶苯丙氨酸------------→苯丙酮酸------------→苯乙酸正常时苯丙氨酸主要生成酪氨酸,当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时苯丙氨酸经转氨酶作用形成苯丙酮酸等,出现苯丙酮酸尿症。酪氨酸酶酪氨酸------------→黑色素白化病患者色素细胞内酪氨酸酶缺陷时黑色素生成受阻。(22)为什么对高氨血症患者禁用碱性肥皂水灌肠和不宜用碱性利尿剂。H+在肠道NH3比NH4+易吸收,NH3↔NH4+,用碱性肥皂水灌肠会加速肠道氨的吸收,而使用碱性利OH—尿剂会阻碍肾小管细胞的泌铵作用,二者的结果均会使血氨升高(23)为什么测定血清中转氨酶活性可以作为肝、心组织损伤的参考指标?正常时体内多种转氨酶主要存在于相应组织细胞内,血清含量极低,如谷丙转氨酶(GPT)在肝细胞中活性最高,而谷草转氨酶(GOT)在心肌细胞中活性最高,当肝细胞或心肌细胞损伤时上述转氨酶分别释放入血。第八章核苷酸代谢1.单项选择题(1)在嘌呤环的合成中向嘌呤环只提供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是A.CO2B.谷氨酰胺C.天冬氨酸D.甲酸E.甘氨酸(2)嘌呤环中第4位和第5位碳原子来自下列哪种化合物A.甘氨酸B.丙氨酸C.乙醇D.天冬氨酸E.谷氨酸(3)人体内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主要终产物是A.尿素B.尿酸C.肌酐D.尿苷酸E.肌酸(4)嘧啶核苷酸生物合成时CO-2中的碳原子进入嘧啶环的哪个部位A.C2B.C4C.C5D.C6E.没有进入(5)dTMP合成的直接前体是A.TMPB.dUMPC.TDPD.dUDPE.dCMP(6)下列关于嘧啶分解代谢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产生尿酸B.可引起痛风C.产生尿囊酸D.需要黄嘌呤氧化酶E.产生氨和二氧化碳(7)在体内能分解为β-氨基异丁酸的核苷酸A.CMPB.AMPC.TMPD.UMPE.IMP(8)下列哪种物质可作为体内从头合成IMP和UMP的共同原料A.氨基甲酰磷酸B.PRPPC.天冬氨酸D.N5、N10次甲基四氢叶酸E.谷氨酸-69-
检验生化(9)嘌呤核苷酸合成和嘧啶核苷酸合成共同需要的物质是A.延胡索酸B.甲酸C.天门冬酰胺D.谷氨酰胺E.核糖-1-磷酸(10)下列哪种氨基酸为嘌呤和嘧啶核苷酸合成的共同原料A.谷氨酸B.甘氨酸C.天冬氨酸D.丙氨酸E.天冬酰胺(11)dTMP分子中甲基的直接供体是A.S-腺苷蛋氨酸B.N5-CH=NHFH4C.N5-CH3FH4D.N5-CHOFH4E.N5,N10-CH2-FH4(12)5-Fu的抗癌作用机理为A.合成错误的DNA,抑制癌细胞生长B.抑制尿嘧啶的合成,从而减少RNA的生物合成C.抑制胞嘧啶的合成,从而抑制DNA的生物合成D.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抑制了DNA的生物合成E.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活性,从而抑制了TMP的合成(13)脱氧核糖核苷酸生成方式主要是A.直接由核糖还原B.由核苷还原C.由核苷酸还原D.由二磷酸核苷还原E.由三磷酸苷还原(14)6-巯基嘌呤核苷酸不抑制A.IMP→AMPB.IMP→GMPC.酰胺转移酶D.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E.尿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15)下列嘌呤核苷酸之间的转变,哪项是不能直接进行的?A.GMP→IMPB.AMP→IMPC.AMP→GMPD.IMP→XMPE.XMP→GMP(16)最直接联系核苷酸合成与糖代谢的物质是A.葡萄糖B.6-磷酸葡萄糖C.1-磷酸葡萄糖D.1,6-二磷酸葡萄糖E.5-磷酸核糖(17)HGPRT(次黄嘌呤-乌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参与下列哪种反应A.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B.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C.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D.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E.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18)提供其分子中全部N和C原子合成嘌呤环的氨基酸是A.丝氨酸B.天冬氨酸C.甘氨酸D.丙氨酸E.谷氨酸(19)氨基喋呤和氨甲喋呤抑制核苷酸合成中的哪个反应?A.谷氨酰胺中酰胺氮的转移B.向新生的环状结构中加入CO2C.ATP中磷酸键能量的传递D.天冬氨酸上氮的提供E.抑制二氢吐酸还原酶,使叶酸不能还原为FH2及FH4(20)使用谷氨酰胺的类似物作抗代谢物,不能阻断核酸代谢的哪些环节?A.UMP→dUMPB.IMP的生成C.IMP→GMPD.UMP→CMPE.UTP→CTP(21)嘧啶环中的氮原子来自:A、谷氨酸与天冬氨酸 B、甘氨酸与谷氨酸C、甘氨酸与天冬氨酸D、甘氨酸、天冬氨酸与谷氨酸E、天冬氨酸与谷氨酰胺2.多项选择题(1)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包括下列哪些物质A.磷酸核糖B.一碳单位C.CO2D.谷氨酰胺和天冬氨酸(2)嘌呤环中氮原子的来源是A.甘氨酸B.天冬氨酸C.谷氨酰胺D.谷氨酸(3)尿酸是下列哪些化合物分解的终产物A.AMPB.IMPC.UMPD.TMP(4)嘧啶的分解代谢产物有A.CO2B.NH3C.β-氨基异丁酸与β-丙氨酸D.尿酸(5)β丙氨酸是下列哪些物质的分解产物A.CMPB.UMPC.GMPD.AMP-69-
检验生化(6)6-巯基嘌呤(6-MP)抑制嘌呤核苷酸合成,是由于A.6-MP抑制IMP生成AMPB.6-MP抑制IMP生成GMPC.6-MP的结构与次黄嘌呤结构相似,所以6-MP对次黄嘌呤的某些代谢有抑制作用D.6-MP抑制补救合成途径(7)下列关于硫氧化还原蛋白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是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反应中所需的一种蛋白质B.是脱氧核糖核苷酸形成时的递氢体C.它的氧化还原作用由硫氧化还原蛋白还原酶所催化D.它含有-SH(8)下列哪些反应需要一碳单位参加?A.IMP的合成B.IMP→GMPC.UMP的合成D.dTHP的合成(9)关于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需要PRPPB.先合成嘌呤环、后合成嘌呤核苷酸C.需要-碳单位D.酰胺转移酶是限速酶(10)在细胞中自UMP合成dTMP的有关反应涉及A.FH4衍生物传递一碳单位B.中间产物为dUDPC.受5Fu的抑制D.涉及磷酸化反应第八章核苷酸代谢答案1.单项选择题:(1)A(2)A(3)B(4)A(5)B(6)E(7)C(8)C(9)D(10)C(11)E(12)D(13)D(14)E(15)C(16)E(17)C(18)C(19)E(20)A(21)E2.多项选择题:(1)A.B.C.D(2)A.B.C(3)A.B(4)A.B.C(5)A.B(6)A.B.C.D(7)A.B.C.D(8)A.D(9)A.C.D(10)A.B.C.D3.名词解释(1)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利用一些小分子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核苷酸的过程。(2)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利用体内游离的碱基或核苷,经过比较简单的酶促反应合成核苷酸的过程。4.填空题(1)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原料为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CO2、一碳单位及R-5-P。(2)嘧啶环的合成原料为天冬氨酸、谷氨酰胺和CO2。.(3)人和灵长目动物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是尿酸。(4)胞嘧啶和尿嘧啶分解代谢最终生成NH3、CO2、β-丙氨酸。胸腺嘧啶的降解产物为NH3、CO2和β-氨基异丁酸。(5)脱氧核苷酸在二磷酸核苷水平上还原生成。脱氧胸苷酸由dUMP经甲基化而生成.(6)核苷酸合成代谢调节的主要方式反馈调节,其生理意义是满足机体对核苷酸的需要,并避免营养物及能量的浪费。(7)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症的原理是由于其结构与次黄嘌呤相似,它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8)氨甲喋呤(MTX)干扰核苷酸合成是因为其结构与叶酸相似,它能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进而影响一碳单位的代谢。(9)核苷酸抗代谢物中,常见的嘌呤类似物有6-巯基嘌呤;常见的嘧啶类似物有5-氟尿嘧啶。(10)体内ATP与GTP的生成交叉调节,以维持二者的平衡,这种调节是由于IMP→AMP需要GTP;而IMP→GMP需要ATP。5.问答题:(1)嘌呤碱和嘧啶碱的合成原料各是什么?嘌呤碱和嘧啶碱的分解产物又各有哪些?嘌呤碱的合成原料有,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CO2,分解代谢的终产物是尿酸,嘧啶碱的合成原料有,天冬氨酸,谷氨酰胺,CO2,胞嘧啶,尿嘧啶分解代谢终产物是NH3,-69-
检验生化CO2,β-丙氨酸,胸腺嘧啶分解代谢终产物是NH3,CO2,β-氨基异丁酸。(2)脱氧核糖核苷酸怎样生成的?是在二磷酸核苷水平上还原生成的ADPdADPCDPNADPH+H+NADP++H2OdCDPATPADPdATPGDPdGDPdCTPUDPdUDP激酶dGTPdTMP的生成不能通过上述途径,而是由于dUMP经甲基化而生成:N5,N10-CH2-FH4FH2dUMPdTMP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ATPADPATPADPdTMP激酶dTDP激酶dTTP(3)5-氟尿嘧啶(5-Fu)的作用机理是什么?5-Fu临床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5-Fu在体内可合成5-FuMP,后者再还原成5-FdUMP,5-FdUMP是TMP合成酶强而又特异的抑制剂,从而抑制了dUMP转变成dTMP的过程,进而抑制DNA的生物合成。因而5-Fu可作为抗肿瘤药物,抑制肿瘤的生长。(4)核酸的变性与降解有何区别?DNA变性是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DNA变性的本质是双链间氢键的断裂,其一级结构没有被破坏,一般是可逆的。降解是指在核酸酶的作用下,其磷酸二酯键断裂,核酸由大分子物质变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其一级结构被破坏,为不可逆的过程。(5)高尿酸血症是如何形成的?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生理条件下,尿酸以尿酸盐和游离尿酸形式存在。当体液的PH〈5·75时,以游离尿酸为主,体液PH〉5·75时以钠盐为主。尿酸钠37℃时血清中的溶解度是70MG/L尿酸的溶解度仅为其钠盐的1/17。当体瑞尿酸钠浓度持续超过其溶解度时,称为高尿酸血症。(6)嘌呤和嘧啶碱的降解产物有何不同?嘌呤碱基在人体最终分解成尿酸,溶解度低,嘧啶碱基的降解产物是β-氨基酸,易溶于水。(7)嘧啶核苷酸的降解和嘌呤核苷酸降解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在嘧啶核苷酸降解过程中嘧啶环破裂,最终氧化生成CO2、NH3和β-丙氨酸或β-氨基异丁酸。而在嘌呤核苷酸降解时嘌呤环不被破裂,最终氧化产物是尿酸。(8)填写下表:药物名称用途作用原理5-Fu5-氟尿嘧啶抑制肿瘤生长抑制dTMP的合成MTX氨甲蝶呤抑制肿瘤生长抑制四氢叶酸生成,干扰一碳单位代谢6-MP6-巯基嘌呤抑制肿瘤生长抑制IMP、AMP、GMP的合成别嘌呤醇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的生成(9)讨论核苷酸在体内的主要生理功能。作为核酸合成的原料(最主要功能);体内能量的利用形式,ATP,GTP,UTP,CTP;参与代谢和生理调节,cAMP,cGMP;组成辅酶,NAD、FAD等;活化中间代谢物,UDP-葡萄糖,CDP-胆碱,SAM,PAPS。(10)讨论PRPP在核苷酸代谢中的重要性。PRPP(磷酸核糖焦磷酸)在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与补救合成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成分,表现在:①核苷酸补救合成中,补救合成过程中PRPP与游离碱基直接生成各种一磷酸核苷;②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过程中,PRPP作为起始原料与谷氨酰胺生成PRA,然后逐步生成各种核苷酸;③嘧啶-69-
检验生化核苷酸从头合成过程中,PRPP参与乳清酸核苷酸的生成,再逐步合成嘧啶一磷酸核苷等。(11)试从合成原料、合成程序、反馈调节等方面比较嘌呤核苷酸与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过程的异同点。如下表所示: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原料Gly、Gln、CO2、Asp、一碳单位、PRPPGln、CO2、Asp、一碳单位、PRPP程序在磷酸核糖分子上逐步合成嘌呤环,从首先合成嘧啶环,再与磷酸核糖结合而形成嘌呤核苷酸形成核苷酸反馈嘌呤核苷酸产物反馈抑制PRPP合成酶嘧啶核苷酸产物反馈抑制PRPP合成酶调节、酰胺转移酶等起始反应的酶、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天冬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等起始反应的酶(12)讨论各类核苷酸抗代谢物的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氨基蝶呤和氨甲蝶呤、氮杂丝氨酸等核苷酸抗代谢物均可作为临床抗肿瘤药物,其各自机理如下:抗肿瘤药物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氨基蝶呤和氨甲蝶呤氮杂丝氨酸核苷酸代谢胸腺嘧啶次黄嘌呤叶酸谷氨酰胺类似物作用机理抑制胸腺嘧啶抑制IMP转为AMP抑制二氢叶酸干扰嘌呤、嘧啶核苷酸合成酶和GMP的反应;抑制还原酶核苷酸的合成IIMP、GMP的补救合成第九章物质代谢的调节1.单项选择题(1)变构效应物与酶结合的部位是A.活性中心的底物结合部位B.活性中心的催化基团C.酶的巯基D.活性中心外的特定部位E.活性中心外的任何部位(2)关于关键酶(限速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关键酶常位于代谢途径的第一个反应B.关键酶常位于代谢途径的分叉处C.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活性最高D.关键酶常是变构酶E.受激素调节的酶常是关键酶(3)可使细胞浆内cAMP浓度降低的酶是A.磷酸二酯酶B.腺苷酸环化酶C.蛋白激酶D.氨茶碱E.ATP(4)cAMP激活下列何种酶A.葡萄糖激酶B.磷酸化酶C.糖原合成酶D.脂酸硫激酶E.蛋白激酶A(5)通过细胞膜受体发挥作用的激素是A.甲状腺素B.肾上腺素C.雌激素D.肾上腺皮质激素E.睾丸酮(6)通过细胞内受体起作用的激素是A.肾上腺素B.胰高血糖素C.生长素D.甲状腺素E.胰岛素(7)饥饿可使肝内哪一代谢途径增强A.磷酸戊糖途径B.糖异生C.脂肪合成D.糖酵解E.糖原合成(8)下列哪项反应在胞浆中进行A.三羧酸循环B.氧化磷酸化C.丙酮酸羧化D.脂肪酸β氧化E.脂肪酸合成(9)类固醇激素是通过下列哪种物质发挥生理作用?A.cAMPB.激素-受体活性复合物C.cGMPD.Ca2+E.蛋白激酶-69-
检验生化(10)短期饥饿时,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是A.食物中的蛋白质B.体内贮存的脂肪C.肝糖原D.血中葡萄糖E.外源性脂肪(11)底物对酶合成的影响是:A.阻遏酶蛋白的合成B.诱导酶蛋白的合成C.促进酶蛋白的降解D.抑制酶蛋白的降解E.影响辅酶合成(12)长期服用苯巴比妥的病人,可以产生耐药性,原因是:A.诱导混合功能氧化酶的合成,使药物分解B.产生竞争性抑制C.胃肠道消化酶的破坏D.肾脏排出增加E.胃肠道吸收障碍(13)长期饥饿时,脑组织的能量来源主要是由下列哪种物质供给?A.血中葡萄糖B.血中游离脂肪酸C.肌糖原D.酮体E.肝糖原(14)关于糖、脂、蛋白质互变错误的是:A.葡萄糖可转变为脂肪B.蛋白质可转变为糖C.脂肪中的甘油可转变为糖D.脂肪可转变为蛋白质E.葡萄糖可转变非必需氨基酸的碳架部分(15)关于糖、脂、蛋白质代谢的共同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A.糖、脂、蛋白质的代谢不是彼此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的。B.乙酰CoA是三大营养物共同的中间代谢物C.糖、脂、蛋白质最后分解的共同代谢途径是三羧酸循环D.糖、脂、蛋白质代谢释出的能量主要以ATP形式储存E.从能量供应的角度看,这三大营养素可以互相制约,但不可互相代替。(16).下列物质代谢的特点错误的是:A.各种代谢物的代谢,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B.机体的物质代谢总是有条不紊地进行,不受内外环境变化的调节C.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是物质代谢的主要产能阶段D.葡萄糖是脑组织及红细胞的唯一能源E.NADPH是合成代谢所需的还原当量(17)关键酶所催化的反应具备下述特点:A.它催化的反应速度最慢B.它催化的反应是可逆反应C.关键酶的活性只受底物控制D.它催化的反应速度最快,决定了整个代谢途径的总速度E.关键酶常位于代谢途径的最后一个反应(18)酶的共价修饰是指:A.酶活性中心部位发生的化学变化B.酶蛋白肽链上残基侧链在另一组酶催化下发生可逆的共价修饰C.酶蛋白肽链上残基侧链在另一组酶催化下发生不可逆的共价反应D.酶蛋白肽链残基侧链的羟基在另一组酶催化下发生的磷酸化反应E.以上都不是(19)调节物质代谢体内最基础的层次是A.细胞水平B.激素水平C.神经调节D.整体水平E.器官水平2.多项选择题(1)变构酶的特点有A.常由几个亚基构成B.多是代谢途径的关键酶C.酶与底物结合有协同效应D.变构剂作用于酶的活性中心(2)酶的化学修饰调节的特点有A.可逆的共价变化B.调节速度快C.有级联放大作用D.受修饰的酶以无活性形式存在(3)激素与受体结合的特点是A.有高度特异性B.有高度亲合力C.可逆的共价结合D.激素和受体结合量与生理效应成正比-69-
检验生化(4)通过膜受体发挥作用的激素有A.肾上腺素B.胰高血糖素C.甲状旁腺素D.雌二醇(5)细胞水平的调节有哪几种方式?A.酶的变构调节B.酶的化学修饰调节C.酶含量的调节D.通过膜受体调节(6)可以诱导酶合成的物质有A.酶的作用物B.药物C.酶的产物D.激素第九章物质代谢调节答案1.单项选择题:(1)D(2)C(3)A(4)E(5)B(6)D(7)B(8)E(9)B(10)B(11)B(12)A(13)D(14)D(15)E(16)B(17)A(18)B(19)A2.多项选择题:(1)A.B.(2)A.B.C.(3)A.B.C.D.(4)A.B.C.(5)A.B.C.(6)A.B.D.3.名词解释(1))酶的变构调节:某些物质能与酶的非催化部位结合导致酶分子变构从而改变其活性。(2)酶的化学修饰调节:酶肽链上的某些基团在另一种酶催化下发生化学变化,从而改变酶的活性。(3)限速酶:指整条代谢途径中催化反应速度最慢一步的酶,催化单向反应,它的活性改变不但影响代谢的总速度,还可改变代谢方向。(4)物质代谢: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是生命的特征之一。4.问答题:(1)什么是酶的变构调节?有何生理意义?指某些物质能与酶的非催化部位结合,引起酶构象改变,从而影响酶的活性。可使细胞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致过多或过少,经济有效利用能源,而且还可调节代谢速度和方向。(2)什么是酶的化学修饰调节?化学修饰调节的特点是什么?酶蛋白肽链上某些基团在另一种酶的催化下发生可逆的共价变化,从而影响酶活性。特点:①受修饰的酶大多以无活性与有活性两种形式存在。②有放大效应。③耗能少。因为是酶促反应,所以作用快、效率高、耗能少。(3)代谢调节按其调节水平可分几个层次?它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细胞水平的调节,激素水平的调节,整体水平的调节.第十章DNA的生物合成—复制1.单项选择题(1)DNA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若一完全被标记的DNA分子,置于无放射标记的溶液中复制两代,所产生的四个DNA分子的放射性如何?A.两个分子有放射性,两个分子无放射性B.均有放射性C.两条链中的半条具有放射性D.两条链中的一条具有放射性E.均无放射性(2)DNA复制时下列哪一种酶是不需要的A.DNA指导的DNA聚合酶B.引物酶C.连接酶D.RNA指导的DNA聚合酶E.解链酶,拓扑异构酶(3)DNA复制时,序列5`-TAGA-3`将合成下列哪种互补结构A.5`-TCTA-3`B.5`-ATCT-3`C.5`-UCUA-3`D.5`-GCGA-3`E.3`-TCTA-5`(4)合成DNA的原料是A.dAMP,dGMP,dCMP,dTMPB.dATP,dGTP,dCTP,dTTP-69-
检验生化C.dADP,dGDP,dCDP,dTDPD.ATP,GTP,CTP,UTPE.AMP,GMP,CMP,UMP(5)下列哪项描述对于DNA聚合酶是错误的A.催化脱氧核苷酸连接到早期DNA的5`OH末端B.催化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引物上C.需要四种不同的5`-三磷酸脱氧核苷D.可以双链DNA为模板E.焦磷酸是反应的产物(6)DNA复制需要①DNA聚合酶②解旋解链酶类③引物酶④连接酶其作用顺序是A.④③①②B.②③④①C.④②①③D.②③①④E.②④①③(7)在DNA复制中RNA引物的作用是A.引导DNA聚合酶与DNA模板的结合B.提供5`-OH末端C.提供四种三磷酸核苷附着的部位D.诱导RNA的合成E.提供3`-OH末端,为合成新的DNA之起点(8)下列哪种物质对大肠杆菌的DNA复制是不需要的A.DNA聚合酶B.dNTPC.引物酶D.核酸内切酶E.连接酶(9)DNA复制中辨认起始位点主要依赖于A.DNA聚合酶B.解链酶C.拓扑异构酶D.引物酶E.连接酶(10)反转录过程中需要的酶是A.DNA指导的DNA聚合酶B.核酸酶C.RNA指导的RNA聚合酶D.DNA指导的RNA聚合酶E.RNA指导的DNA聚合酶(11)生物体系下列信息传递方式中哪一种还没有确实证据A.DNA→RNAB.RNA→蛋白质C.蛋白质→RNAD.RNA→DNAE.以上都不是(12)将在14NH4Cl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培养多代的大肠杆菌,转入含15NH4Cl的培养基中生长三代后,其各种状况的DNA分子比例应该是(LL代表两条轻链14N-DNA,HH代表两条重链15N-DNA,LH代表轻链,重链DNA)。A.3LH/1HHB.6HH/2LHC.15LL/1LHD.7HH/1LHE.1HH/7LH(13)原核生物的双向复制是指A.在解开的DNA双链上进行复制,一链从5′至3′,另一链从3′至5′方向不同的复制B.在一定的起始点向两个方向复制C.质粒的滚环复制D.只有两个引物同时在复制E.在DNA聚合酶的两端同时复制(14)下列关于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具有3′→5′外切核酸酶的活性B.具有5′→3′内切核酸酶的活性C.是唯一参与大肠杆菌DNA复制的聚合酶D.dUTP是它的一种作用物E.以有缺口的双股DNA为模板(15)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DNA复制原核生物真核生物A.双向复制多个复制单位B.需RNA引物不需引物C.连续合成分片段合成D.DNA聚合酶ⅠDNA聚合酶ⅢE.从5′至3′方向从3′至5′方向(16)岗崎片段A.是因为DNA复制速度太快而产生的B.由于复制中有缠绕打结而生成C.因为有RNA引物,就有岗崎片段D.由于复制与解链方向相反,在随从链生成E.复制完成后,岗崎片段被水解(17)点突变(碱基错配)可引起A.mRNA降解B.DNA复制停顿C.读码框移D.氨基酸置换E.氨基酸缺失(18)下列哪项描述为RNA聚合酶和DNA聚合酶所共有的性质?-69-
检验生化A.3′→5′核酸外切酶活性B.5′→3′聚合酶活性C.5′→3′核酸外切酶活性D.需要RNA引物和3′-OH末端E.都参与半保留合成方式(19)下列哪种酶与切除修复无关A.DNA聚合酶ⅠB.特异的核酸内切酶C.5′核酸外切酶D.连接酶E.引物酶(20)DNA连接酶A.使DNA形成超螺旋结构B.使DNA双链缺口的两个末端相连接C.合成RNA引物D.将双螺旋解链E.去除引物,填补空缺2.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些描述适合于“遗传学中心法则”A.遗传信息传递方向可以是DNA→RNA→蛋白质B.也可以是RNA→RNA→蛋白质C.也可以是RNA→DNA→RNA→蛋白质D.也可以是RNA→DNA→蛋白质(2)DNA复制的特点A.半保留复制B.半不连续C.一般是定点开始,双向等速进行D.复制方向是沿模板链的5`→3`方向(3)需要DNA连接酶参与的反应为A.DNA复制B.DNA的体外重组C.DNA损伤修复D.RNA的转录(4)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互补链的合成方向是5′→3′B.DNA聚合酶沿母链滑动方向从3′→5′C.两条链同时复制D.真核细胞每个染色体的复制只有一个起始点(5)DNA聚合酶Ⅰ具有A.5′→3′核酸外切酶活性B.5′→3′聚合酶活性C.3′→5′核酸外切酶活性D.3′→5′聚合酶活性(6)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子代与亲代DNA结构相同B.半保留复制C.半不连续合成D.DNA聚合酶引导DNA链从头合成(7)参与损伤DNA切除修复的酶有A.核酸内切酶B.DNA聚合酶C.核酸外切酶D.DNA连接酶(8)RNA逆转录时碱基的配对原则是A.A-TB.U-TC.C-GD.U-A第十章DNA的生物合成—复制答案1.单项选择题:(1)A(2)D(3)A(4)B(5)A(6)D(7)E(8)D(9)D(10)E(11)C(12)B(13)B(14)A(15)A(16)D(17)D(18)B(19)E(20)B2.多项选择题:(1)A.B.C(2)A.B.C(3)A.B.C(4)A.B.C(5)A.B.C(6)A.B.C(7)A.B.C.D(8)A.C.D3.名词解释(1)半保留复制:以单链DNA为模板,以4种dNTP为原料,在DDDP的催化下,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DNA的过程,合成的子代DNA双链中一条来自亲代DNA,一条重新合成。故称半保留,子代DNA和亲代DNA完全一样故称复制。(2)反转录作用:以RNA为模板,以4种dNTP为原料,在RDDP的催化下,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DNA的过程。(3)基因工程:用人工的方法在体外进行基因重组,然后使重组基因在适当的宿主细胞中得到表达。(4)冈崎片段:DNA复制时,随从链是断续复制的,这些不连续的DNA片段,称岗崎片段。-69-
检验生化翻译转录反转录(5)遗传学的中心法则:复制DNA←---→复制RNA---→蛋白质(6)DNA损伤:指个别dNMP残基或片段DNA在构成、复制或表型功能的异常变化。(7)复制子:复制子是独立完成DNA复制的功能单位,习惯上把两个相邻起始点之间的距离定为一个复制子,真核生物是多复制子的复制。4.填空题(1)在DNA复制中,RNA起引物作用,DNA聚合酶合成冈崎片段.(2)DNA复制的原料为dATP,dGTP,dCTP和dTTP.(3)参与DNA复制的酶类有解链解旋酶,引物酶,DNA指导的DNA聚合酶和连接酶类.(4)基因工程的主要步骤包括分离目的基因,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载体DNA,目的基因与载体DNA连接,重组DNA转入宿主细胞和筛选含重组体的细胞使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表达。(即分、切、接、转、筛)5.问答题(1)简述DNA复制的过程.①在拓扑异物酶和解链酶的作用下,DNA双螺旋结构打开,形成局部单链,DNA结合蛋白与单链DNA结合,使单链DNA不致复性。②引物酶辨认复制起始点,并利用四种NTP为原料,以单链DNA为模板,按5′→3′方向合成RNA引物片段。③在RNA引物的3′-OH端,DNA聚合酶Ⅲ以单链DNA为模板催化四种dNTP,合成5′→3′方向的DNA。④在DNA聚合酶Ⅰ的作用下,水解切除RNA引物,并由该酶催化DNA片段继续延长,填补空缺。⑤由DNA连接酶将相邻的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DNA链。(2)试述DNA复制的基本规律。a.半保留复制:复制时,母链的双链DNA解开成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指导子代合成新的互补链。子代细胞的DNA双链,其中一股单链从亲代完整地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重新合成。由于碱基互补,两个子细胞的DNA双链,都和亲代母链DNA碱基序列一致。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b.双向复制:复制时,DNA从起始点向两个方向解链,形成两个延伸方向相反的复制叉,称为双向复制原核生物是单个起始点的双向复制,真核生物是多个起始点的双向复制。c.半不连续性复制:DNA双螺旋的两条链是反平行的,而DNA合成的方向只能是5’→3’。在DNA复制时,1条链的合成方向和复制叉的前进方向相同,可以连续复制,叫作领头链;而另一条链的合成方向和复制叉的前进方向正好相反,不能连续复制,只能分成几个片段(冈崎片段)合成,称之为随从链。领头链连续复制而随从链不连续复制,就是复制的半不连续性。(3)何谓反转录作用?它在医学上有何意义?以RNA为模板,以4种dNTP为原料,在RNA指导的DNA聚合酶的催化下,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DNA的过程。逆转录酶存在于所有的致癌RNA病毒中,其功能可能和病毒的恶性转化有关。病毒的RNA通过逆转录先形成DNA(前病毒),然后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去,使病毒的遗传信息在宿主细胞中得到表达,即宿主细胞除合成自身蛋白质以外,又能合成病毒特异的某些蛋白质,而后者又和癌症的发生关系密切。(4)叙述参与DNA复制的酶类有哪些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①DNA指导的DNA聚合酶,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包括DNA聚合酶Ⅰ、Ⅱ、Ⅲ,其中DNA聚合酶Ⅰ在DNA的损伤修复中起主要作用,DNA聚合酶Ⅲ在DNA复制中起主要作用。②解链,解旋酶类,包括解链酶,拓扑异构酶,单链DNA结合蛋白,它们的共同作用是解开,理顺DNA双链。维持DNA处于单链状态。③引物酶,其本质为DNA指导的RNA聚合酶,它可以DNA为模板,合成短链RNA,以提供3′-OH-69-
检验生化末端为DNA聚合酶延长DNA链作准备。④DNA连接酶,连接DNA链3′-OH末端和另一DNA链的5′-P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从而把两段相邻的DNA链连接成完整的链。(5)解释遗传相对稳定性和变异的生物学意义及分子学基础。遗传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它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保证了物种的正常繁衍,遗传的变异是绝对的,有变异才使物种进化,才使生物界能够不断发展。分子学基础是DNA复制过程十分准确,其自发突变的频率约为10-9。(6)DNA复制保真的机制之一:复制出错时有即时校读功能。怎样才能及时发现复制出现错误?以DNA-polⅠ为例,比如说模板链是G,新链错配成A而不是C。DNA-polⅠ的3′->5′外切酶活性就把错配的A水解下来,同时利用5′->3′聚合酶活性补回正确配对的C,复制可以继续下去,这种功能称为即时校读。实验证实:如果是正确的配对,3′->5′外切酶是不表现的。即原核生物的DNA-polⅠ能在复制中辨认切除错配碱基并加以校正。对于真核生物而言,发挥这一功能的是DNA-polδ。(7)DNA测序发现端粒结构的共同特点是含T、G短序列的多次重复,为什么是T、G重复而不是A、C短序列的多次重复?端粒在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DNA复制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DNA测序发现端粒结构的共同特点是T、G的短序列的多次重复。如仓鼠和人类端粒DNA都有(TnGn)x的重复序列,重复达数十至过百次,并能反折成二级结构。端粒酶有三部分组成:端粒酶RNA(hTR)、端粒酶协同蛋白(hTP1)和端粒酶逆转录酶(hTRT)。端粒酶通过爬行模型的机制维持染色体的完整。其作用首先是靠hTR(AnCn)x辨认及结合母链DNA并移至其断裂的3‘端,开始以逆转录的方式复制。(8)复制时,为什么子链只能是从5′至3′方向延伸?DNA聚合酶只具有5′至3′的聚合酶活性,底物的5′-P是加合到延长中的子链或引物3′-端核糖的3′-OH基上生成磷酸二酯键的。(9)为什么DNA复制时只有一条链作为母链?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按碱基配对规律,合成与模板互补的子链。子代细胞的DNA,一股单链从亲代完整地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重新合成,两个子细胞的DNA都和亲代DNA碱基序列一致,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的阐明,对了解DNA的功能和物种的延续性有重大意义。DNA双链两股单链有碱基互补的关系,双链中的一股可以确定其对应股的碱基序列。按半保留复制的方式,子代保留了亲代DNA的全部遗传信息,体现在代与代之间DNA碱基序列的一致性上。(10)前病毒是什么病毒?RNA病毒基因组是RNA而不是DNA,其复制方式是逆转录,因此也称为逆转录病毒,其遗传信息流动方向是RNA->DNA。导致艾滋病的HIV病毒就是一种RNA病毒。RNA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成双链DNA的前病毒。前病毒保留了RNA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并可在细胞内独立繁殖;在某些条件下,也可通过基因重组,参加到细胞基因组内(整合)。前病毒独立繁殖或整合,都可成为致病的原因。第十一章RNA的生物合成—转录1.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项描述为RNA聚合酶和DNA聚合酶所共有的性质?A.3`→5`核酸外切酶的活性B.5`→3`聚合酶活性C.5`→3`核酸外切酶活性D.需要RNA引物和3`-OH末端E.都参与半保留合成方式(2)关于DNA指导RNA合成的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只有DNA存在时,RNA聚合酶才能催化生成磷酸二酯键B.转录过程中RNA需要引物-69-
检验生化C.RNA链的合成方向是5`→3`端D.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股DNA作为RNA合成的模板E.合成的RNA链没有环状的(3)大肠杆菌DNA指导的RNA聚合酶由数个亚单位组成,其核心酶的组成是A.α2ββ`B.α2ββ`σC.ααβ`D.ααβE.αββ`(4)识别转录起点的是A.ρ因子B.核心酶C.RNA聚合酶的σ因子D.RNA聚合酶的α亚基E.RNA聚合酶的β亚基(5)ρ因子的功能是A.结合阻遏物于启动区域处B.增加RNA的合成速率C.释放结合在启动子上的RNA聚合酶D.参与转录的终止过程E.允许特定的转录启动过程(6)DNA复制和转录过程具有许多异同点,下列关于DNA复制和转录的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在体内只有一条DNA链转录,而两条DNA都复制B.在这两个过程中合成方向都为5`→3`C.复制的产物在通常情况下大于转录产物D.两个过程均需RNA引物E.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都需要Mg2+(7)tRNA分子上3′端序列的功能为A.辨认mRNA上的密码子B.提供-OH基与氨基酸结合C.形成局部双链D.被剪接的组分E.供应能量(8)关于转录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mRNA是翻译的模板,转录只是指合成mRNA的过程B.转录需RNA聚合酶是一种酶促的核苷酸聚合过程C.逆转录也需要RNA聚合酶D.DNA复制中合成RNA引物也是转录E.肿瘤病毒只有转录,没有复制过程(9)原核生物参与转录起始的酶是A.解链酶B.引物酶C.RNA聚合酶ⅠD.RNA聚合酶全酶E.RNA聚合酶核心酶(10)真核生物的转录特点是A.发生在细胞质内,因为转录产物主要供蛋白质合成用B.需要σ因子辨认起始点C.RNA聚合酶催化转录,还需要多种蛋白因子D.mRNA因作为蛋白质合成模板,所以寿命最长E.真核生物主要RNA有5种,所以RNA聚合酶也有5种(11)真核生物的TATA盒是A.DNA合成的起始位点B.RNA聚合酶与DNA模板稳定结合处C.RNA聚合酶的活性中心D.翻译起始点E.转录起始点(12)RNA聚合酶催化转录,其底物是A.ATP,GTP,TTP,CTPB.AMP,GMP,TMP,CMPC.dATP,dGTP,dUTP,dCTPD.ATP,GTP,UTP,CTPE.ddATP,ddGTP,ddTTP,ddCTP(13)在转录延长中,RNA聚合酶与DNA模板的结合是A.全酶与模板结合B.核心酶与模板特定位点结合C.结合状态相对牢固稳定D.结合状态松弛而有利于RNA聚合酶向前移动E.和转录起始时的结合状态没有区别(14)下列哪一序列能形成发夹结构?A.AASTAAAACCAGAGACACGB.TTAGCCTAAATCATACCGC.CTAGAGCTCTAGAGCTAGD.GGGGATAAAATGGGGATGE.CCCCACAAATCCCCAGTC(15)外显子(exon)是A.基因突变的表现B.断裂开的DNA片段C.不转录的DNA-69-
检验生化D.真核生物基因中为蛋白质编码的序列E.真核生物基因中的非编码序列(16)真核生物mRNA的转录后加工有A.磷酸化B.焦磷酸化C.去除外显子D.首、尾修饰和剪接E.把内含子(intron)连接起来(17)关于外显子和内含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外显子在DNA模板上有相应的互补序列,内含子没有B.hnRNA上只有外显子而无内含子序列C.除去内含子的过程称为拼接D.除去外显子的过程称为剪接E.成熟的mRNA有内含子(18)下列关于mRNA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原核细胞的mRNA在翻译开始前需加多聚A尾巴B.在原核细胞的许多mRNA携带着几个多肽链的结构信息C.真核细胞mRNA在5′端携带有特殊的“帽子结构D.真核细胞转录生成的mRNA经常被“加工”E.真核细胞mRNA是由RNA聚合酶Ⅱ催化合成的(19)下列关于mRNA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由大小两种亚基组成B.分子量在三类RNA中最小C.更新最快D.其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型E.含许多稀有碱基(20)下列哪一种反应不属于转录后修饰A.腺苷酸聚合B.外显子剪除C.5′端加帽子结构D.内含子剪除E.甲基化(21)下列关于启动基因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mRNA开始被翻译的那段DNA顺序B.开始转录生成mRNA的哪段DNA顺序C.RNA聚合酶最初与DNA结合的那段DNA顺序D.阻抑蛋白结合的DNA部位E.调节基因结合的部位(22)真核细胞中经RNA聚合酶Ⅲ催化转录的产物是A.mRNAB.hnRNAC.18SrRNAD.5.8SrRNAE.5SrRNA及tRNA2.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些物质参与RNA的生物合成A.DNAB.ρ因子C.RNA聚合酶D.脱氧三磷酸核苷(2)合成RNA的原料有哪些A.ATPB.CTPC.TTPD.UTP(3)RNA转录时碱基的配对原则是A.T-AB.A-UC.C-AD.G-C(4)RNA合成A.以ATP、GTP、CTP、UTP为原料B.合成起动由RNA聚合酶全酶催化C.合成延长过程由RNA聚合酶核心酶催化D.需要引物酶(5)下列哪物质与转录无关?A.DNAB.RNA引物C.连接酶D.NTP(6)原核生物的转录终止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可以不依赖ρ因子B.靠RNA产物形成的特殊结构来终止转录C.发夹结构可停顿RNA聚合酶向前移动D.多聚腺苷酸尾巴使RNA产物从DNA模板上脱落下来(7)复制和转录的共同点有A.两股DNA均复制和转录全部信息B.需要NTP为原料C.遵照碱基配对原则D.产物是多聚核苷酸(8)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A.都需要DNA模板B.都催化5′至3′的延长反应C.都需要GTP供能D.反应中都释放焦磷酸(9)关于转录的下列叙述哪些是正确的-69-
检验生化A.DNA两条链同时转录生成RNAB.模板链转录生成RNAC.RNA聚合酶核心酶催化转录的起始D.RNA聚合酶核心酶催化转录的延长(10)真核细胞内转录后mRNA的加工方式包括A.合成5′端的帽子结构B.添加3′端的CCA-OHC.去除内含子拼接外显子D.碱基的修饰第十一章RNA的生物合成—转录答案1.单项选择题:(1)B(2)B(3)A(4)C(5)D(6)D(7)B(8)B(9)D(10)C(11)B(12)D(13)D(14)C(15)D(16)D(17)C(18)A(19)C(20)B(21)C(22)E2.多项选择题:(1)A.B.C.(2)A.B.D.(3)A.B.D.(4)A.B.C.(5)B.C.(6)A.B.C.(7)C.D.(8)A.B.D.(9)B.D.(10)A.C.D.3.名词解释(1)转录:以DNA的模板链为模板,以4种NTP为原料,在DNA指导的RNA聚合酶的催化下,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RNA的过程。(2)外显子,内含子:外显子和内启子,分别代表真核生物基因的编码和非编码序列。外显子,在断裂基因及其初级转录产物上出现,并表达为成熟RNA的核酸序列。内含子,是隔断基因的线性表达而在剪接过程上被除去的核酸序列。(3)HnRNA:hnRNA是核内不均-RNA,是真核细胞mRNA的前体,需经加工改造后,才能成为成熟的mRNA。4.填空题(1)大肠杆菌RNA聚合酶全酶由α2ββ′σ组成,核心酶的组成是α2ββ′.参与识别转录起始信号的是σ因子.(2)转录是以ATP,GTP,CTP和UTP为原料,在DNA指导的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DNA的模板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3)HnRNA经过剪接去除内含子,5′端戴帽,3′端加polyA尾巴和碱基修饰等加工后成为有生物活性的mRNA.(4)在体内DNA的双链中只有一条链可以转录生成RNA,此链称为模板链。另一条链无转录功能,称为编码链。5.问答题(1)什么叫转录的不对称性?有两个含义:在转录作用进行时,DNA双链中只有一条链可作为模板,指导合成与其互补的RNA,此DNA链称模板链,另一条链不能作为转录的模板称为编码链;当不同基因片段进行转录时,模板可不在同一DNA链上,即模板并非固定在一条链上。这样的转录方式称为不对称转录。(2)简述转录的基本过程.①起始,RNA聚合酶全酶与DNA启动子结合,首先由σ因子识别DNA启动子的识别部位,核心酶则结合在启动子的结合部位,DNA双螺旋局部打开,暴露DNA模板链,RNA的合成原料NTP按照碱基互补原则定位进入模板链,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第一个和第二个NTP之间形成3′,5′-磷酸二酯键,同时释放一个焦磷酸,当第一个磷酸二酯键形成后,σ因子脱落,起始阶段结束。②延长、RNA聚合酶核心酶沿DNA模板链3′→5′滑动,每往前移动一个核苷酸距离,就有一个与模板互补的NTP进入反应体系,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逐一地形成3′,5′-磷酸二酯键,使新合成的RNA分子不断延长。③-69-
检验生化终止,DNA分子上具有终止转录的终止信号,此部位有一段富含GC区,并有反向重复序列,使转录生成的RNA形成发夹结构,此发夹结构可阻碍RNA聚合酶的移动,从而终止转录。此外还有一种蛋白质称ρ因子,它对RNA聚合酶识别终止信号有辅助作用,故称终止因子。(3)叙述大肠杆菌RNA聚合酶的组成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大肠杆菌RNA聚合酶全酶由α2ββ′σ五部分组成,其中α亚基决定哪些基因被转录,β与转录全过程有关,β′亚基结合DNA模板,σ亚基辨认DNA转录的起始部位与DNA启动子的识别部位结合。(4)简述各种RNA的加工过程.mRNA前体的加工,包括剪接,去除内含子,拼接外显子;5′端加帽m7Gppp;3′端加polyA尾巴;碱基修饰。tRNA前体的加工包括剪接,去除多余的核苷酸;3′端加CCA-OH;碱基的修饰形成烯有碱基。rRNA前体的加工,主要是剪接和碱基修饰。(5)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进行首尾修饰有什么特殊作用吗?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需进行5‘端和3’端(首、尾部)的修饰。mRNA的帽子结构(GpppmG-)是在5‘端形成的,3’端的修饰主要是加上聚腺苷酸尾巴(polyAtail)。目前认为,这种3‘端多聚A尾结构和5’端帽子结构共同负责mRNA从核内和同胞质的转位、mRNA的稳定性维系以及翻译起始的调控。去除多聚A尾和帽结构是细胞内mRNA降解的重要步骤。(6)下列几个论点是否正确,为什么?①DNA是唯一的遗传信息携带者,②DNA只存在于细胞核内,③从兔子的心脏和兔子的肝脏细胞核提纯得到的DNA毫无差别①RNA不但可传递遗传信息,也可以贮存和携带遗传信息。这是逆转录现象的发现对生命科学的重要贡献。②原核生物虽没有细胞核,照样可遗传信息的贮存和传递。真核生物核内染色体之外,胞浆内也有DNA,例如mt-DNA。原核生物染色体之外也有DNA,例如质粒,F因子等。③同一个体各组织、细胞来自单一受精卵的发育分化。从遗传保守性看,肝脏和心脏细胞DNA应该是大致相同的。从遗传变异性看,经过组织分化,二者之间肯定会有相当大的差别。(7)内含子在剪切中被去除之后,没有任何用途吗?外显子和内启子,分别代表真核生物基因的编码和非编码序列。外显子,在断裂基因及其初级转录产物上出现,并表达为成熟RNA的核酸序列。内含子,是隔断基因的线性表达而在剪接过程上被除去的核酸序列。关于内含子的功能,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见解认为,内含子是在进化中出现或消失的,内含子如果有功能,只不过是有利于物种的进化选择。例如细菌丢失了内含子,可以使染色体变小和复制速度加快。真核生物保留内含子,则可以产生外显子移动,有利于真核生物在适应环境改变时能合成功能不同而结构上只有微小差异的蛋白质。另一些学者则力图证明内含子在基因表达中有调控功能。例如:现在已知道某些遗传性疾病,其变异是发生在内含子而不在外显子。有些内含子在调控基因表达的过程上起作用,有些内含子还能为酶编码。(8)为什么转录时不需要引物就可进行?DNA-pol没有催化游离的dNTP之间相互聚合的能力。RNA聚合酶和引物酶都可以催化游离NTP(不是dNTP)之间聚合。引物酶催化生成的引物是DNA生物合成所需的短链RNA,它可以提供3‘-OH末端,在DNA-pol催化下逐一加入dNTP而延长DNA子链。所以复制时需要引物来提供3‘-OH末端方可进行。转录时,由于RNA聚合酶的功能,所以不需要引物。(9)转录与复制的区别是什么?-69-
检验生化第十二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单项选择题(1)与mRNA密码子ACG相对应的tRNA反密码子是A.UGCB.TGCC.GCAD.CGUE.CGT(2)翻译的产物是A.多肽链B.tRNAC.mRNAD.rRNAE.DNA(3)在大肠杆菌的多肽链合成中,其氨基端的氨基酸残基是A.蛋氨酸B.丝氨酸C.N-甲酰蛋氨酸D.N-甲酰丝氨酸E.谷氨酸(4)蛋白质合成中,有几个不同的密码子能终止多肽链延长A.一个B.二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生物体编码20种氨基酸的密码个数为A.16B.61C.20D.64E.60(6)肽链合成的延伸阶段不需要下列哪种物质A.转肽酶B.GTPC.蛋白质性质的因子D.甲酰蛋氨酰-tRNAE.mRNA(7)关于遗传密码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由DNA链中相邻的三个核苷酸组成B.由tRNA结构中相邻的三个核苷酸组成C.由mRNA上相邻的三个核苷酸组成D.由rRNA中相邻的三个核苷酸组成E.由多肽链中相邻的三个氨基酸组成(8)蛋白质生物合成中每延长一个氨基酸消耗的高能磷酸键数A.5B.2C.3D.1E.4(9)真核生物欲合成一个由100个氨基酸组成的以亮氨酸为N末端的蛋白质,在其他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需消耗的高能磷酸键最小数量为A.200B.201C.303D.400E.402(10)操纵子调节系统属于哪种水平的调节A.复制水平B.转录水平C.翻译水平D.反转录水平E.以上都不是(11)rRNAA.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B.属细胞内最少的一种RNAC.与多种蛋白质形成核蛋白体D.不含有稀有碱基E.以上都不对(12)摆动配对指下列碱基之间配对不严格A.反密码子第一个碱基与密码子第三个碱基B.反密码子第三个碱基与密码子第一个碱基C.反密码子和密码子的第1个碱基D.反密码子和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E.以上都不对(13)核蛋白体是合成产物,下列哪种成分不直接参与其合成A.DNA聚合酶B.RNA聚合酶C.tRNAD.mRNAE.核蛋白体(14)AUG是蛋氨酸唯一的密码子,下列哪项可说明其重要性A.30s核蛋白亚基的结合位点B.tRNA的识别位点C.肽链的释放因子-69-
检验生化D.肽链合成的终止密码子E.肽链合成的起始密码子(15)下列哪一种反应需要GTPA.肽在核蛋白体上的合成B.肽从多核蛋白体上的释放C.氨基酰-tRNA合成酶对氨基酸的活化D.精氨酰-tRNA合成酶对精氨酸的活化E.多核蛋白体亚单位的生成(16)在蛋白质合成中,哪一步不需消耗高能磷酸键A.转肽酶催化形成肽键B.氨基酰-tRNA与核蛋白体的受位结合C.移位D.氨基酸活化E.N-甲酰蛋氨酰-tRNA与mRNA的起始密码的结合以及大、小核蛋白体亚基的结合(17)细菌蛋白的翻译过程包括①mRNA,起始因子,以及核蛋白体亚基的结合;②氨基酸活化;③肽键的形成;④肽酰-tRNA易位;⑤GTP,延长因子以及氨基酰-tRNA结合在一起等步骤.它们出现的正确顺序是A.1,5,2,3,4B.2,1,5,3,4C.5,1,2,4,3D.2,1,5,4,3E.1,5,2,4,3(18)能出现在蛋白质分子中的下列氨基酸哪一种没有遗传密码A.色氨酸B.蛋氨酸C.羟脯氨酸D.谷氨酰胺E.组氨酸(19)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多肽链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取决于A.相应tRNA的专一性B.相应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专一性C.相应tRNA上的反密码子D.相应mRNA中核苷酸排列顺序E.相应rRNA的专一性(20)下列关于氨基酸密码子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密码子有种属特异性,所以不同生物合成不同的蛋白质B.密码子阅读有方向性,从5′端起始,3′端终止C.一种氨基酸可有一组以上的密码子D.密码子第1,2位碱基与反密码子的第3,2位碱基结合严格按照碱基互补原则E.密码子第3位碱基在决定掺入氨基酸的特异性方面重要性较小(21)人体内不同细胞能合成不同以蛋白质是因为A.各种细胞的基因不同B.各种细胞的基因相同,而表达基因不同C.各种细胞的蛋白酶活性不同D.各种细胞的蛋白激酶活性不同E.各种细胞的氨基酸不同(22)氯霉素可抑制A.DNA复制B.RNA转录C.蛋白质生物合成D.生物氧化呼吸链E.核苷酸合成(23)利福平和利福霉素抑制结核菌的原因是A.抑制细胞的RNA聚合酶B.抑制细菌的RNA聚合酶C.抑制细胞的DNA聚合酶D.抑制细菌的DNA聚合酶E.抑制细菌的RNA转录的终止(24)形成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的原因是A.缺乏维生素B12B.缺乏叶酸C.血红蛋白β链N末端缬氨酸变成了谷氨酸D.血红蛋白β链基因中CTT变成了CATE.血红蛋白β链基因中的CAT变成了CTT2.多项选择题(1)蛋白质生物合成需要A.mRNAB.转肽酶C.核蛋白体D.ATP(2)关于翻译哪些叙述正确A.三联体密码编码一个氨基酸B.终止密码指令肽链合成终止C.密码的第三个核苷酸较前两个具有较小的专一性D.一个以上的密码子可以编码一种氨基酸(3)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作用是A.使氨基酸活化B.对氨基酸识别无专一性,对tRNA的识别有专一性C.促使相应的tRNA与活化氨基酸连接D.精氨酸可由6种tRNA携带,因此要求有6种氨基酰tRNA合成酶催化-69-
检验生化(4)蛋白质合成具有下列特征:A.氨基酸必需活化B.每延长一个氨基酸,都必须经过“进位-转肽-移位”C.肽链由N端向C端不断延长D.新生肽链需加工才能成为活性蛋白质(5)转肽酶的功能有A.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B.水解肽酰tRNA释放肽链C.识别终止信号D.催化肽键形成(6)直接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核酸有A.mRNAB.tRNAC.rRNAD.DNA(7)终止因子在多肽链的合成中的作用是A.识别mRNA分子上的终止信号B.促使多肽链的肽键形成C.水解肽酰-tRNA酯键D.抑制转肽酶的作用(8)与蛋白质生物合成有关的酶有A.氨基酰一tRNA合成酶B.转肽酶C.转位酶D.转氨酶(9)能直接抑制细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抗生素是A.氯霉素B.链霉素C.四环素D.青霉素(10)在蛋白质中,下列哪些氨基酸是在翻译后加工阶段产生的?A.磷酸丝氨酸B.羟赖氨酸C.γ-羧基谷氨酸D.谷氨酰胺(11)下列关于翻译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多肽链合成中C末端的氨基酸是最后参入的B.存在着一系列肽酰-tRNA中间物C.延长过程需要消耗ATPD.氨基酰-tRNA将近基酰传给肽酰-tRNA(12)关于遗传密码正确的是A.每种氨基酸都有一组以上密码子B.所有密码子都决定着特定的氨基酸C.乌氨酸、瓜氨酸和羟脯氨酸都有遗传密码D.终止密码使多肽链合成终止(13)下列哪些成份是核蛋白体循环起始阶段所必需的?A.蛋氨酰-tRNAB.核蛋白体C.起始因子D.ATP(14)下列哪些成份是核蛋白体循环延长阶段所需要的?A.tRNAB.延长因子C.氨基酰-tRNAD.GTP(15)下列哪些成份是核蛋白体循环终止阶段所需要的?A.核蛋白体B.终止因子C.遗传密码UAA、UAG、UGAD.GTP第十二章蛋白质生物合成——翻译答案1.单项选择题:(1)D(2)A(3)C(4)C(5)B(6)D(7)C(8)E(9)E(10)B(11)C(12)A(13)A(14)E(15)A(16)A(17)B(18)C(19)D(20)A(21)B(22)C(23)B(24)D2.多项选择题:(1)A.B.C.D(2)A.B.C.D(3)A.C(4)A.B.C.D(5)B.D(6)A.B.C(7)A.C(8)A.B(9)A.B.C(10)A.B.C(11)A.B.C(12)A.D(13)A.B.C.D(14)A.B.C.D(15)A.B.C3.名词解释(1)密码子:mRNA分子上,相邻的三个碱基组成碱基三联体,它对应于一个氨基酸,此碱基三联体称密码子。(2)操纵子:操纵子是DNA分子中一个转录基本单位,由信息区和控制区两部分组成,信息区由结构基因组成,含有编码数种蛋白质的遗传信息、控制区包括启动基因(RNA聚合酶结合部位)和操纵基因。(控制RNA聚合酶向结构基因移动)。(3)转肽作用:核蛋白体大亚基上有转肽酶,可以催化P位上肽酰tRNA(蛋氨酰-tRNA)上的羧基与A位上氨基酰-tRNA的氨基间形成肽键,此过程称转肽作用。-69-
检验生化(4)不稳定配对:mRNA分子上的密码子和tRNA分子上的反密码子配对结合时,密码的第3个碱基和反密码的第一个碱基结合是不严格遵照碱基互补原则的,此现象称不稳定配对。(5)分子病:由于DNA分子上基因的遗传性缺陷,引起mRNA异常和蛋白质合成障碍,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异常所致的疾病。(6)顺反子:遗传学上将编码一个多肽的遗传单位称为顺反子。原核生物中数个结构基因常串联为一个转录单位,转录生成的mRNA可编码几种功能相关的蛋白质,为多顺反子。真核生物mRNA比原核生物种类更多,一个mRNA只编码一种蛋白质,为单顺反子mRNA。4.填空题:(1)新生肽链每增加一个氨基酸单位都需经过进位、、转肽、移位三步反应.(2)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需要起始tRNA,在原核细胞为甲酰蛋氨酰-tRNA;在真核细胞为蛋氨酰-tRNA。(3)转肽酶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是催化肽键形成和肽链水解水解。(4)组成核蛋白体的化学物质是rRNA和蛋白质,核蛋白体的生理功能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5)蛋白质生物合成中,译读mRNA的方向从5′端到3′端;多肽链的合成从N端到端C.(6)三联体密码共有64个,其中61个代表20种氨基酸.5.问答题:(1)简述RNA的分类,各类RNA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①mRNA,5′端有帽子结构m7Gppp;3′端有polyA;依次相连的三个核苷酸组成一个密码,共有64个密码,其中61个密码代表20种氨基酸,1个起始密码,3个终止密码。mRNA在蛋白质合成中起直接模板的作用。②tRNA,其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形。有氨基酸臂;DHU环;反密码环,TφC环;额外环。tRNA能选择性的转运活化了的氨基酸到核蛋白体上,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③rRNA,rRNA和多种蛋白质组成核蛋白体,核蛋白体由大、小亚基组成,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2)从原料,模板,合成方向和合成方式的基本特点几个方面来比较DNA的合成,RNA的合成和蛋白质合成.DNA合成RNA合成蛋白质合成原料dNTPNTP20种氨基酸模板DNADNA的模板链mRNA合成方向5′→3′5′→3′N→C合成方式半保留复制不对称转录核蛋白体循环(3)简述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每延长一个氨基酸要经过哪些步骤?①进位,与受位上mRNA嘧码对应的氨基酰-tRNA进入。②转肽;核蛋白体大亚基上的转肽酶将给位上的肽酰(蛋氨酰)基转移到受位氨基酰-tRNA的α氨基上,形成肽键。③移位:空载的tRNA从核蛋白体上脱落,核蛋白体沿mRNA向3′端移动一个密码子距离,肽酰-tRNA随之移到了给位,受位空下来。又可进行下一个循环,进位,转肽,移位。(4)“无意义”的起始密码和终止密码是如何被人们发现的呢?例如,用连续的(CCA)n核苷酸序列合成一段mRNA,放在试管内加入胞浆提取液(含翻译所需的所有组份)及20种氨基酸。反应结果得到由组氨酸、脯氨酸、苏氨酸组成的肽。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遗传密码被确定的实验之一。CCACCACCA的mRNA只有三种读码的可能性,即CCA、CAC、CCA。64个三联体密码的意义,就是用类似的实验加以确认的。(5)为什么说核糖体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是如何证明的?-69-
检验生化用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加入胞浆蛋白提取液,提取液中有蛋白质生物合成所需的各种组份,再加适当的mRNA模板,即可进行试管内蛋白质合成。分析氨基酸的掺入,会发现,同位素最先出现于核糖体。然后较长时间才出现于细胞其他组分。用标记氨基酸注射动物,取肝脏分离收集种种细胞器作同位素测定,得出类似结果。肝脏是合成各种蛋白质非常活跃的器官。(6)为什么同一种氨基酸会有好几种遗传密码?每组遗传密码仅编码一种氨基酸,但除甲硫氨酸和色氨酸只对应1个密码子外,其他氨基酸都有2,3,4或6个密码子为之编码,这称为遗传密码的简并性。遗传密码的简并性使翻译时蛋白质中20种氨基酸和RNA中的61种有意义密码之间能形成对应关系。(7)抗生素靠什么专一地识别原核生物翻译体系,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密码子大体都一样,为什么抗生素不会同时对真核生物的翻译也形成干扰?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翻译过程既相似又有差别,原核生物核蛋白体较真核生物小,含有不同的rRNA和核蛋白体蛋白组成等。这些差别在临床医学中有重要价值。抗生素是微生物产生的能杀灭细菌或抑制细菌的药物,它们专一抑制原核生物翻译体系,能杀灭细菌但对真核细胞无害。而有些物质则仅干扰真核翻译过程,故应尽量利用原核、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体系的差异,以设计、筛选仅病原微生物特效,而不损害人体的药物。(8)何谓翻译?简述原核生物的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翻译是指把核酸中由四种符号(A、G、C、T/U)组成的遗传信息,破译为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即把mRNA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转变成蛋白质分子中20种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第十四章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一、选择题1.细菌的F因子是通过哪种方式进行基因转移的A.接合作用B.转化C.转导D.转染E.转座2.下列关于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作用特性正确的是A.在对称序列处切开单链DNAB.DNA两链的切点一定不在同一位点C.酶切部位一定位于识别序列处D.酶辨认的碱基一般为8~12个E.酶切后产生的DNA片段多半具有粘性互补末端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的顺序通常是A.基因的操纵序列B.启动子序列C.S-D序列D.回文结构E.长末端重复序列4.可识别并切割特异DNA序列的酶称为A.限制性核酸外切酶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C.核酶D.核酸酶E.反转录酶5.下列DNA序列属于回文结构的是A.ATGCCGB.GGCCGGC.CTAGGGD.GAATTCE.TCTGACTACGGCCCGGCCGATCCCCTTAAGAGACTG6.cDNA文库包括该种生物A.某些蛋白质的结构基因B.所有蛋白质的结构基因C.所有结构基因D.结构基因与不表达的调控区E.内含子和调控区7.下列哪种工具酶的出现在基因工程中具有最重要的意义:A.逆转录酶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C.末端转移酶D.DNA聚合酶E.DNA连接酶-69-
检验生化8.常用质粒载体的特点是A.为线性双链DNA分子B.为环形单链DNA分子C.具有自我复制能力D.含有同一限制性内切酶的多个切点E.缺乏表达外源基因的能力9.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可简单地概括为A.载体和目的基因的分离B.分、切、接、转、筛、表达C.将重组体导入宿主细胞,筛出阳性细胞株D.将载体和目的基因连接成重组体E.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10.外源基因与载体的连接,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除了:A.粘性末端连接B.平端连接C.同聚物加尾连接D.人工接头连接E.重组连接第十四章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答案一、选择题:1.A2.E3.D4.B5.B6.B7.B8.C9.B10.E二、名词解释1.基因工程:(geneticengineering)——实现基因克隆所用的方法及相关的工作称基因工程,又称重组DNA工艺学。2.目的基因:准备用来扩增或表达的基因。3.同源重组:发生在同源序列间的重组称为同源重组(homologousrecombination),又称基本重组(generalrecombination)。是最基本的DNA重组方式,通过链的断裂和再连接,在两个DNA分子同源序列间进行单链或双链片段的交换。4.接合作用:当细胞与细胞、或细菌通过菌毛相互接触时,质粒DNA从一个细胞(细菌)转移至另一细胞(细菌)的DNA转移称为接合作用(conjugation)。5.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小型环状双链DNA分子。6.转化作用:通过自动获取或人为地供给外源DNA,使细胞或培养的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称为转化作用(transformation)。7.转导作用:当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供体)释放出来,再次感染另一细胞(受体)时,发生在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之间的DNA转移及基因重组即为转导作用。8.位点特异重组:是由整合酶催化,在两个DNA序列的特异位点间发生的整合。9.转座子(transposons)——可从一个染色体位点转移到另一位点的分散重复序列。10.DNA克隆:应用酶学的方法,在体外将各种来源的遗传物质(同源的或异源的、原核的或真核的、天然的或人工的DNA)与载体DNA接合成一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DNA分子——复制子(replicon),继而通过转化或转染宿主细胞,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化子细胞,再进行扩增提取获得大量同一DNA分子,也称基因克隆或重组DNA(recombinantDNA)。1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endonuclease,RE)是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12.回文结构:指被大部分Ⅱ类酶识别的DNA位点的核苷酸序列呈二元旋转对称,这种特殊结构序列称之。三、填空题(1)基因工程的主要步骤包括分离目的基因,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载体DNA,目的基因与载体DNA连接,重组DNA转入宿主细胞和筛选含重组体的细胞使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表达。(即分、切、接、转、筛)四、问答题(1)何谓基因工程?简述其操作过程.用人工的方法在体外进行基因重组,然后使重组基因在适当的宿主细胞中得到表达。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①构建DNA重组体a.分离目的基因b.选择克隆载体c.用目的基因和载体DNA构建DNA重组体②DNA重组体的扩增和表达-69-
检验生化a.将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b.筛选含有重组DNA的宿主细胞c.目的基因的扩增和表达(2)为什么质粒可作为基因载体?质粒,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的小型环状双链DNA分子。质粒分子本身是含有复制功能的遗传结构,能在宿主细胞独立自主地进行复制,并在细胞分裂时恒定地传给子代细胞。质粒带有某些遗传信息,所以会赋予宿主细胞一些遗传性状。因为质粒DNA有自我复制功能及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等特性,故可作为重组DNA操作的载体。(3)基因组DNA文库是如何保存的?为了有效地保存基因文库,可通过细菌的繁殖而使包含各个特定DNA片段的细菌增多。液体培养不适用于这一目的,因为各个细菌的生存和繁殖能力不同,各个克隆被保存的机会也会因此而不相等。在固体培养基上每一个细菌单独形成一个菌落,各个细菌并不相互干扰和竞争,因而有利于全部克隆的保存。形成的每一个菌落中大约包含107个细菌,这样一个基因文库中的所有的克隆几乎都扩增了107倍。把培养皿上的细菌全部洗下加以保存,便可以在需要时从中取得任何一个克隆。(4)转化作用和转导作用有何区别?通过自动获取或人为地供给外源DNA,使细胞或培养的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这就是转化作用。(5)什么是转基因动物?借助基因工程技术把外源目的基因导入生殖细胞、胚胎干细胞和早期胚胎,并在受体染色体上稳定整合,使之经过各种发育途径得到能把外源目的基因传给子代的个体,即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animal)。转入的目的基因称为转基因(transgene),这种转移目的基因的过程称为转基因作用(transgenesis)。关于“转基因”的概念,通常只限于动、植物中经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的基因转移,因此品种间不论有性或无性杂交获得新基因的途径都不属此范畴。(6)人类内存在着抑癌基因,为什么有的人还会出现癌症?存在于生物正常细胞基因组中的癌基因称为原癌基因。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基因处于静止或低表达的状态,不仅对细胞无害,而且对维持细胞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当其受到致癌因素作用被活化并发生异常时,则可导致细胞癌变。抑癌基因是一类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对于正常细胞,调控生长的基因(如原癌基因等)和调控抑制生长的基因(如抑癌基因等)的协调表达是调节控制细胞生长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癌基因激活和过量表达与肿瘤的形成有关,抑癌基因的丢失或失活也可能导致肿瘤发生。(7)现在发现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某些特定的基因有关,若用基因治疗是否是将身体每个有害基因切割并都替换上正常基因?基因治疗就是向有功能缺陷的细胞导入具有相应功能的外源基因,以纠正或补偿其基因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基因治疗包括体细胞基因治疗和性细胞基因治疗,前者针对体细胞进行基因改良,这类基因治疗仅单独治疗受累组织,类似于器官移植;后者因对后代遗传性状有影响,目前仅限于动物实验,用于测试各种重组DNA在矫正遗传病方面是否有效。出于安全性伦理学考虑,目前基因治疗禁止使用生殖细胞,仅限于使用体细胞。目前一般要符合以下条件才能作为基因治疗研究的病种:(1)已经在DNA水平上明确了该病为单基因缺陷疾病。(2)仅限于体细胞的基因治疗。(3)基因治疗的靶细胞可以从病人机体获取、培养,并进行遗传操作后,再回输患者体内。(4)治疗效果必须胜过对病人的危害。(5)表达水平无需严格调控即可使疾病得以改善且无副作用。(6)人体基因治疗计划必须经过动物实验证明符合严格的安全标准。(8)基因诊断可靠吗?基因诊断又称为DNA诊断,是利用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的技术和原理,在DNA水平分析、鉴定遗传性疾病所涉及基因的置换、缺失或插入等突变。一种可靠的DNA诊断学方法必须符合:(1)能正确扩增靶基因。(2)能准确区分单个碱基的差别。(3)本底或噪声低,不干扰DNA的鉴定。(4)便于完全自动化操作,适合大面积、大人群普查。-69-
检验生化第十五章 细胞信息转导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物质不属于细胞间信息物质A.神经递质B.生长因子C.激素D.维生素E.局部化学介质2.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第二信使?A.cAMPB.Ca2+C.cGMPD.IP3E.乙酰胆碱3.下列哪项不是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点A.高度专一性B.高度亲和力C.可饱和性D.不可逆性E.非共价键结合4.下列哪种激素的受体属于胞内受体A.肾上腺素B.甲状腺素C.胰岛素D.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E.胰高血糖素5.关于G蛋白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在联系细胞受体与效应蛋白中起着重要作用B.由α、β、γ三种亚基构成不均一三聚体C.α亚基具GTP酶活性D.βγ亚基结合紧密E.α亚基—GDP对效应蛋白有激活作用6.蛋白激酶A与蛋白激酶C的共同之处是A.酶分子由4条亚基组成B.调节亚基富含半胱氨酸C.调节亚基有cAMP的结合位点D.均有10种同工酶E.催化蛋白质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磷酸化7.腺苷酸环化酶可由哪一种分子激活:A.GTP结合蛋白B.磷脂酶C.磷酸二酯酶D.cAMPE.DG8.1,4,5,-三磷酸肌醇的作用是A.在细胞内供能B.是肌醇的活化形式C.是多种肽类激素作用于膜受体后的第二信使D.直接激活蛋白激酶CE.细胞膜的结构成分9.表皮生长因子可激活哪一种蛋白激酶:A.蛋白激酶AB.蛋白激酶CC.酪氨酸蛋白激酶D.Ca2+-CaM蛋白激酶没E.以上都不是10.可直接激活蛋白激酶C的是 A.cAMP B.cGMP C.IP3 D.PIP2 E.DAG11.细胞内的Ca2+发挥第二信使的作用,必需与下列哪种物质结合?A.激素B.细胞内受体C.钙调蛋白D.无机磷E.G蛋白12.细胞内的cAMP是由哪种物质分解而来?A.ATPB.ADPC.AMPD.5′-AMPE.RNA多项选择题1.细胞中cAMP的含量可受下述酶的影响?A.腺苷酸环化酶B.ATP酶C.磷酸二酯酶D.单核苷酸酶2.G-蛋白可与哪些酶发生相互作用A.腺苷酸环化酶B.磷脂酶CC.酪氨酸蛋白激酶D.磷酸二酯酶3.关于cAMP的描述,正确的有A.是ATP在腺苷酸环化酶催化下生成的B.由磷酸二酯酶水解而失去作用C.它的生成与分解都是在细胞膜内进行D.它通过蛋白激酶发挥生理效应第十五章 细胞信息转导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2.E3.D4.B5.E6.E7.A8.C9.C10.E11.C12.A多项选择题:1.AC2.AB3.ABD二、填空题(1)蛋白质、肽等类激素都是通过细胞膜受体起作用的;而类固醇激素是通过细胞内受体起作用的。-69-
检验生化(2)肾上腺素与膜受体结合后通过G蛋白介导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它可催化ATP分解成cAMP。(3)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常由二种亚基构成,一种是催化亚基,一种是调节亚基.三、名词解释:1.信息分子:指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类化学物质,能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引起受体变构,经介导系统把信息传至细胞内。2.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外源化学信号并与之结合的成分,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个别糖脂。3.G-蛋白:也称鸟苷酸结合蛋白,是一类和GTP或GDP结合的、位于细胞膜的外周蛋白质。是膜受体与腺苷酸环化酶之间的一种介导蛋白,由αβγ三个亚基组成,有两种构象——活化型α-GTP,非活化型αβγ-GDP。当GTP与α亚基结合时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当GDP与α亚基结合时则抑制腺苷酸环化酶。4.第二信使:在细胞内传递细胞调控信号的化学物质。5.CaM: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可看作是细胞内Ca2+的受体。四、问答题:(1)cAMP是如何生成的?在信息传递中有何作用?水溶性激素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通过Gs蛋白介导活化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后者使ATP分解成cAMP和焦磷酸。cAMP激活A-激酶(PK-A)使细胞内某些酶或蛋白磷酸化、调节代谢。(2)DG和IP3是如何生成的?试说明它们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H+R(膜受体)→〔H-R〕通过G蛋白介导活化磷脂酶C,后者催化PIP2分解成DG和IP3,IP3使胞浆Ca2+浓度升高和钙调蛋白结合成复合物,后者可激活依赖Ca2+-CaM的蛋白激酶,该复合物也可直接调节某些酶或蛋白质活性表现其效应。DG可通过活化PK-C使某些酶或蛋白质磷酸化表现其信息效应。(3)钙离子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信息传递?一些信息分子如儿茶酚胺、加压素、血管紧张素等与膜受体结合,通过G-蛋白介导使质膜及内质网钙通道开放,导致胞浆Ca2+浓度升高,Ca2+与CaM结合成复合物(Ca2+-CaM)。该复合物①可激活依赖Ca2+-CaM的蛋白激酶;②直接激活某些酶或蛋白质。③当胞浆Ca2+升高时,也可与细胞内其他钙结合蛋白结合;④此外Ca2+对PK-C有激活作用通过以上方式,调节细胞代谢。(4)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由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如何?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由118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受体蛋白由三部分组成;细胞外区为EGF结合部位;膜区由23个氨基酸构成的跨膜段;细胞内区有酪氨酸激酶区和4个磷酸化位点,磷酸化后可使受体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后者进一步发挥信息传递作用。(5)类固醇激素传递信息的方式如何?类固醇激素与胞内特异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受体变构,形成活性复合物进入胞核,可与相应DNA区段上的调节部位结合使特定基因活化,从而调控相应基因的表达。(6)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的生化机理如何?胰高血糖素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成复合物通过G蛋白介导,活化腺苷酸环化酶,使ATP分解或cAMP,后者可激活蛋白激酶A,使糖原磷酸化酶磷酸化,使酶活性增高,促肝糖原分解,同时使糖原合成酶磷酸化降低其活性,抑制糖原合成,总结果是使血糖升高。(7)抗利尿素使尿量减少的生化机理如何?抗利尿素与膜受体结合成复合物,通过G蛋白介导活化膜内侧腺苷酸环化酶使ATP分解成cAMP,后者可活化蛋白激酶A,使肾小管上皮细胞膜蛋磷酸化,导致膜透性增加,对水分重吸收增加。(8)试述胞内受体的结构及其功能。结构:具高度可变区具转录激活作用(组成性转录激活);DNA结合区——居中部,具锌指结构;铰链区——引导受体移向核内;激素结合区。功能:位于细胞内的受体多为转录因子,与相应配体结合后,能与DNA的顺式作用元件结合,在转录水平调节基因表达。(9)G蛋白结构有何特点,在信息传递中如何起作用?-69-
检验生化异源三聚体G蛋白:与7次跨膜受体结合,以α亚基(Gα)和β、γ亚基(Gβγ)三聚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质膜内侧。α亚基具有多个功能位点并具有GTP酶活性。G蛋白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receptors,GPCRs)与各种下游效应分子,如离子通道、腺苷酸环化酶、PLC联系,调节各种细胞功能。(10)膜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有哪些主要途径?下列各组信息物质主要通过其中哪种途径传递信息?离子通道型膜受体是化学信号与电信号转换器;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G蛋白-第二信使-靶分子发挥作用;单跨膜受体依赖酶的催化作用传递信号。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G蛋白-第二信使-靶分子发挥作用②去甲肾上腺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G蛋白-第二信使-靶分子发挥作用③心钠素、一氧化氮——PTK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④生长素、胰岛素、干扰素——PTK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11)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的特性:高度专一性;高度亲和力;可饱和性;可逆性;特定的作用模式(12)公认的第二信使有哪些物质?至少写出5种。Ca2+、cAMP、IP3、DAG、cGMP、NO等。(13)何谓生长因子?结合信号传导的理论说明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1)定义:通过质膜上特异受体,将信息传至细胞内部,调节细胞生长与增殖的多肽类物质称为生长因子。2)生长因子作用于靶细胞上的相应受体,这些受体有的是位于细胞膜上,有的是位于细胞内部。与膜受体结合与胞内受体结合酪氨酸激酶活化产生相应第二信使生长因子–受体复合物,活化相关基因胞内相关蛋白质被磷酸化蛋白激酶活化核内转录因子活化基因转录第十七章肝胆生化1.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一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仅在肝脏中进行A.尿素B.糖原C.血浆蛋白D.脂肪酸E.胆固醇(2)生物转化过程最重要的目的是A.使毒物毒性降低B.使药物失效C.使生物活性物质失活D.使非营养物质极性增强,有利排泄E.使某些药物药效增强(3)在生物转化中最常见的结合剂是A.乙酰基B.甲基C.谷胱甘肽D.硫酸E.葡萄糖醛酸(4)肝脏进行生物转化时活性硫酸的供体是A.H2SO4B.PAPSC.半胱氨酸D.牛磺酸E.S-腺苷蛋氨酸(5)下列物质中哪一个不含血红素A.肌红蛋白B.铜蓝蛋白C.血红蛋白D.过氧化氢酶E.过氧化物酶(6)下列哪种情况胆素原族排泄量减少A.肝功轻度损伤B.肠道阻塞C.溶血D.碱中毒E.胆道阻塞(7)溶血性黄疸时下列哪一项不存在A.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B.粪胆素原增加C.尿胆素原增加D.尿中出现胆红素E.粪便颜色加深-69-
检验生化(8)急性肝炎时血清中哪种酶的活性改变最显著A.CPKB.LDHC.GPTD.GOTE.AKP(9)下列有关胆汁酸盐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为脂肪消化吸收所必需B.胆汁中只有胆酸和鹅脱氧胆酸C.是乳化剂D.能进行肝肠循环E.缺乏可导致机体维生素A,D,E,K的缺乏(10)胆红素主要是体内哪种物质分解代谢的产物A.血红素B.核苷酸C.胆固醇D.铜蓝蛋白E.脂肪酸(11)血氨升高的主要原因是A.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过多B.急性、慢性肾功衰竭C.组织蛋白分解过多D.肝功能严重受损E.便秘使肠道吸收氨增多(12)下列哪一项不是非营养物质的来源?A.体内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B.肠道腐败产物被重吸收C.外来的药物和毒物D.体内代谢产生的NH3和胺E.食品添加剂如食用色素(13)关于加单氧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此酶系存在于微粒体中B.通过羟化作用参与生物转化C.过氧化氢是其产物之一D.细胞色素P450是此酶系的成分E.与体内许多活性物质的灭活和药物的代谢有关(14)下列哪种物质是次级胆汁酸?A.脱氧胆酸B.鹅脱氧胆酸C.甘氨胆酸D.牛磺阻酸E.甘氨鹅脱氧胆酸(15)血中哪种胆红素增加会在尿中出现胆红素?A.结合胆红素B.未结合胆红素C.血胆红素D.间接胆红素E.胆红素-Y蛋白(16)参加初级结合胆汁酸生成的氨基酸是A.鸟氨酸B.甘氨酸C.S-腺苷蛋氨酸D.丙氨酸E.半胱氨酸(17)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机制是A.使肝血流量增加B.肝摄取胆红素能力增加C.使Z蛋白合成增加D.使Y蛋白合成减少E.诱导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生成2.多项选择题(1)肝脏进行生物转化时所需的活性供体包括A.UDPGAB.PAPSC.乙酰CoAD.S-腺苷蛋氨酸(2)参加生物转化有关的氧化酶有A.加单氧酶系B.胺氧化酶系C.脱氢酶系D.呼吸链(3)阻塞性黄疸病人的血和尿中胆红素的改变为A.血总胆红素升高B.尿胆素阳性C.尿胆红素阳性D.尿胆原阳性(4)下列对胆红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血红素的代谢产物B.有亲脂,疏水性质C.经重氮化反应可生成紫红色偶氮化合物D.在血液中主要与球蛋白结合(5)肝脏调节血糖浓度相对恒定的途径有A.肝糖原合成B.肝糖原分解C.糖异生作用D.使脂酸转变成葡萄糖(6)肝功严重受损时可出现A.血氨升高B.血中尿素增加C.有出血倾向D.25-OH-D3减少(7)肝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是-69-
检验生化A.体内胆固醇只能在肝中合成B.酮体只在肝中生成C.VLDL和HDL在肝中合成D.约1/2的胆固醇在肝内转变成胆汁酸(8)肝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是A.肝分泌的胆汁酸盐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B.肝可储存维生素A、D、E、K和CC.1-OH-D3在肝中生成D.维生素K在肝参与凝血酶原的合成(9)肝在脂代谢中的作用有A.合成LCATB.合成VLDL和HDLC.合成CM和LDLD.生成胆汁酸盐促进脂类消化吸收(10)严重肝功受损时,血中可能出现A.凝血酶原减少B.胆固醇酯增高C.清蛋白/球蛋白降低D.血中类固醇激素水平增加(11)下列有关生物转化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被转化的是营养物质B.被转化的是非营养物质C.转化后的大多数物质溶解度增加D.转化后的大多数物质溶解度降低,易排出(12)关于胆汁酸盐的叙述正确的是A.它是在肝脏由胆固醇转变而来B.它是胆色素的衍生物C.它是乳化剂D.它可经肠肝循环被重吸收(13)下列哪些酶只存在于肝脏中?A.G-6-P酶B.葡萄糖激酶C.已糖激酶D.精氨酸酶(14)下列哪些物质是胆红素的来源?A.血红蛋白B.肌红蛋白C.铁蛋白D.过氧化氢酶(15)关于胆红素、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胆红素是脂溶性物质B.在血中主要与清蛋白结合成间接胆红素形式运输C.在肝细胞内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结合D.正常人尿中可出现胆红素(16)未结合胆红素的特点A.范登伯试验直接阳性B.是与血浆清蛋白结合的胆红素C.分子量小,易在尿中出现D.范登伯试验间接阳性(17)结合胆红素的特点是A.范登伯试验直接阳性B.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C.分子量大、不在尿中出现D.不能进入脑组织产生毒性第十七章肝胆生化答案1.单项选择题:(1)A(2)D(3)E(4)B(5)B(6)E(7)D(8)C(9)B(10)A(11)D(12)A(13)C(14)A(15)A(16)B(17)E2.多项选择题:(1)A.B.C.D(2)A.B.C(3)A.C(4)A.B.C(5)A.B.C(6)A.C.D(7)B.C.D(8)A.D(9)A.B.D(10)A.C.D(11)A.C(12)A.C.D(13)A.B.D(14)A.B.D(15)A.B.C(16)B.D(17)A.B3.名词解释(1)生物转化:机体对非营养物质进行化学转变,使其极性增加,水溶性增大,以利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的过程。(2)结合胆红素:在肝脏经历了生物转化作用,即在酶促作用下,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甲基等结合的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3)黄疸:高胆红素血症时,血浆内胆红素浓度超过2mg/dL以上时,胆红素扩散进入组织,致组织黄染,称为黄疸。-69-
检验生化(4)未结合胆红素:胆红素不溶于水,进入血液与清蛋白疏松结合成清蛋白一胆红素。因未经肝脏结合转化,故称其为未结合胆红素。(5)初级胆汁酸:是胆汁的重要成分,是在肝脏由胆因醇转变而来,分为激离型和结合型两类。(6)次级胆汁酸:由初级胆汁酸在肠道中经细菌作用氧化生成的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及其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的结合产物。(7)结合胆红素:胆红素在肝微粒体中与葡糖醛酸结合生成的葡糖醛酸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它水溶性大,易从尿中排出。(8)胆色素:胆色素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分解代谢产物,主要是衰老的红细胞在网状内皮系统中分解产生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进一步分解而来。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9)胆素原的肠肝循环:生理情况下,肠中产生的胆素原约有10%-20%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又以原形随胆汁再次排入肠道,此过程称为胆素原的肠肝循环。4.填空题:(1)胆色素主要是_血红素_在体内分解代谢的产物,包括,_胆绿素_,_胆素原_和_胆素_.其代谢障碍会导致_黄疸_.(2)肝脏生物转化反应常见的有_氧化_,_还原_,_水解_和_结合_等反应.(3)初级胆汁酸是在_肝_器官,由_胆固醇_转变而来。(4)游离型初级胆汁酸包括_胆酸_和_鹅脱氧胆酸_,两者均可与_甘氨酸_和_牛磺酸_结合生成结合型初级胆汁酸。(5)次级胆汁酸是在_肠道_(场所)生成,游离型次级胆汁酸包括_脱氧胆酸_和_石胆酸_。(6)肝脏可通过_鸟氨酸_循环合成_尿素_来降低血氨。(7)血浆蛋白中,只能在肝脏合成的蛋白质有_清蛋白_、_凝血酶原_、_纤维蛋白原_等。5.问答题:(1)试述肝脏在糖代谢,脂代谢及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保证全身各组织(特别是脑组织)糖的供应。此作用主要是通过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以及糖异生等过程来实现的。肝脏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代谢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肝细胞能分泌胆汁酸盐,它具有强的乳化作用,可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肝细胞含有促进脂肪酸β氧化的酶类及脂肪酸合成的酶类,因此肝脏是脂肪酸氧化,脂肪酸合成的主要器官,肝细胞还是合成酮体,磷脂,胆固醇的重要场所。80%以上的胆固醇是在肝脏变成胆汁酸盐。肝脏在蛋白质合成、分解代谢中均有重要作用,肝脏可合成大部分血浆蛋白。包括全部清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等,以及部分球蛋白。肝细胞富含有关氨基酸代谢的酶,如转氨酶,脱氨酶,转甲基酶,脱羧酶等,肝脏是体内氨基酸分解,转变的场所,肝脏又是解氨毒的主要器官。(2)试述肝脏在胆红素代谢中的作用。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的代谢包括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三个过程。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胆红素在血中以“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形式随血循环至肝脏,当血液入肝后,被血浆蛋白固定的胆红素即释放出来,很快被肝细胞摄取,并立即与载体蛋白Y或X蛋白结合,运至内质网。肝细胞对胆红素的结合转化:在内质网上,胆红素进行生物转化作用,大部分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少部分可与硫酸,甲基等结合,成为结合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胆红素+UDPGA葡萄糖醛酸胆红素肝脏对胆红素的排泄作用:结合胆红素经过高尔基体等运输并排入毛细胆管,最后经胆囊管排至肠道。(3)什么是胆汁酸的肝肠循环,有何意义?胆汁酸的生理功能是什么?-69-
检验生化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进入肠道的胆汁酸约有95%被肠道重吸收,经门静脉重回肝脏,肝细胞将游离型的再合成结合型,并同重吸收的以及新合成的结合胆汁酸一起再排入肠道。此过程为胆汁酸的肠肝循环。意义:胆汁酸的循环使用,可以补充肝合成胆汁酸能力的不足和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胆汁酸的生理功能:①促进脂类物质的消化。这是因为胆汁酸能降低油水两相的表面张力,使脂类乳化,扩大脂类与酶的接触面,加速脂类的消化。②促进脂类的吸收。胆汁酸盐与脂肪酸,胆固醇,甘油一酯等物质组成混合微团,有利于脂类物质透过肠粘膜表层,促进脂类的吸收。抑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维持胆汁的液态。(4)试述严重肝病患者,可能出现以下表现的生化原因。①水肿②黄疸③肝昏迷④出血倾向①水肿:血浆清蛋白在肝合成,它是维持血浆体胶渗透压的主要物质。严重肝病患者血浆清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胶渗压降低,水分向组织间隙流动,引起水肿。其次肝功严重受损,醛固酮,抗利尿素灭活减弱,造成钠、水重吸收增加。②黄疸:由于肝细胞炎症坏死,对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泄发生障碍,另外由炎症、纤维增生、毛细胆管阻塞。由于压力过高、造成毛细胆管破裂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故可造成血总胆红素高、凡登伯试验双向阳性、尿中出现胆红素等,并出现黄疸。③肝昏迷:由于肝功严重受损,尿素合成减少、血氨升高,可与三羧环中α-酮戊二酸结合、导致三羧环运转减慢、产能减少、脑因供能不足而出现昏迷(假性递质学说不做要求)。④出血倾向:肝功严重受损、维生素K吸收储存减少,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Ⅶ、Ⅸ、Ⅹ减少所致。(5)试述临床用谷氨酸和精氨酸治疗肝昏迷的生化理论依据。给谷氨酸后,谷氨酸可与NH3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解除氨对大脑的毒性。另一方面还能促进N-乙酰谷氨酸的生成,促进鸟氨酸循环。给精氨酸后,促进鸟氨酸循环加速、降低血氨。(6)严重肝病患者出现黄疸症状的生化原因。严重肝病患者肝细胞坏死,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发生障碍,另外由于纤维增生,肝组织结构改变,毛细胆管等发生阻塞,由于压力过高造成毛细胆管破裂,直接胆红素逆流回血,因此造成血总胆高,范登白试埝双向阳性,尿中出现胆红素等异常,并出现黄疸。(7)晒太阳是如何预防佝偻病的发生?由于体内7-脱氢胆固醇在皮下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变为维生素D3,维生素D3先后经肝,肾两次羟化生成1,25-〔OH〕2VD3,1,25-〔OH〕2-VD3的主要作用是使血钙,血磷升高,从而有利于新骨的形成。所以说晒太阳可预防佝偻病的发生。(8)肝功能损伤时可能出现的相应表现并对三种黄疸的病因及血、尿、粪检查进行分析、比较。肝功能损伤时,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泄过程发生障碍,使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称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是金黄色色素,血清中含量过高,则可扩散入组织,组织被黄染,称为黄疸。溶血性黄疸:因红细胞大量破坏,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产生的胆红素过多,超过了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造成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过高所致。肝细胞性黄疸:因肝细胞损伤,其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和排泄等能力降低所致。阻塞性黄疸: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使胆小管和毛细胆管内压力增大破裂,致使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造成血中胆红素升高。各种黄疸时血、尿、粪的改变指标正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总量<1mg/dl >1mg/dl >1mg/dl >1mg/dl结合胆红素0~0.08mg/dl↑↑↑游离胆红素<1mg/dl↑↑↑尿三胆尿胆红素--++++尿胆素原少量↑不一定↓尿胆素少量↑不一定↓-69-
检验生化粪便尿胆素原40~280mg/24h↑↑↓-或微量粪便颜色正常深变浅或完全阻塞时正常陶土色(9)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主要有哪些?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10)影响生物转化作用的因素?受年龄性别的影响;肝脏病变;药物和毒物本身可诱导或抑制相关酶的合成(11)加单氧酶系如何组成?在生物转化中有何作用?加单氧酶是一个复合物至少包括两种组分:一种是细胞色素P450;另一种是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其辅基为FAD,催化NADPH和P450之间的电子传递。此酶可催化多种物质的羟化,与体内很多重要物质的合成,激素的灭活以及外源性药物的生物转化有密切关系。。(12)简述胆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①促进脂类消化与吸收②维持胆汁的液态③促进胆汁生成(13)胆固醇与胆汁酸之间的代谢关系是什么?①胆汁酸是由胆固醇在肝细胞内分解生成;②胆汁酸的合成受肠道向肝内胆固醇转运量的调节,胆固醇在抑制HMG-CoA还原酶,从而降低体内胆固醇合成的同时,增加胆固醇7a一羟化酶基因的表达,从而使胆汁酸的合成量亦增多。③胆固醇的消化吸收排泄均受胆汁酸盐的影响(14)简述胆红素的来源与去路。来源:①80%来源于血红蛋白②其它来自铁卟啉酶类去路:①胆红素入血后与清蛋白结合成血胆红素(又称游离胆红素)而被运输;②被肝细胞摄取的胆红素与Y蛋白或Z蛋白结合后被运输到内质网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下生成胆红素一葡糖醛酸酯,称为肝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③肝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在肠道细菌作用下生成无色胆素原,大部分胆素原随粪便排出,小部分胆素原经门静脉被重吸收入肝,大部分又被肝细胞再分泌入肠,构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④重吸收的胆素原少部分进入体循环,经肾由尿排出。(15)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有什么区别,对临床诊断有何用途?区别:①未结合胆红素是指血清中的胆红素与清蛋白形成的复合物。它分子量大,不能随尿排出;未与清蛋白结合的胆红素是脂溶性,易透过生物膜进入脑产生毒害作用,所以血中当其浓度增加时可导致胆红素脑病。②结合胆红素主要指葡萄醛酸胆红素,它分子量小,水溶性好,可随尿排出。临床诊断用途:①血浆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主要见于胆红素的来源过多,如溶血性黄疸;其次见于未结合胆红素处理受阻,如肝细胞性黄疸。②血浆结合胆红素增高主要见于阻塞性黄疸,其次见于肝细胞性黄疸。③血浆未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均轻度升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16)比较胆汁酸与胆红素肠肝循环的异同点。相同点:二者都是指代谢物在肠道与肝脏之间的循环过程不同点:①在胆汁酸肠肝循环中,由肝脏分泌到肠道的各种胆汁酸有95%被肠吸收,然后经门静脉入肝再与新合成的胆汁酸一起排入肠道。而胆色素肠肝循环中,肠中产生的胆素原10%一20%被肠吸收,其中大部分又以原形重新随胆汁排入肠,而小部分进人体循环从尿排出。②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可使有限的胆汁酸能反复利用,可以补充肝合成胆汁酸能力的不足和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而胆色素的肠肝循环没有任何生理意义。-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