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50 KB
  • 3页

桃蛀螟特性与生物防治方法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桃蛀螟特性与生物防治方法姓名:学号:班级:摘要:桃蛀螟[Conogethespunctiferalis(Guenée)],属鳞翅目草螟科(Lepidoptera:Crambidae),也称桃蛀野螟,豹纹斑螟,桃蠹螟、桃斑螟、桃实螟蛾、豹纹蛾、桃斑蛀螟、幼虫俗称蛀心虫等。国内分布于辽宁、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西藏。垂直分布的最高记录为西藏的察隅锡妥,海拔2200m。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韩国、尼泊尔、锡金、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大洋洲。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就有桃蛀螟严重为害的记载。80年代前,国内外对桃蛀螟的研究报道很少,主要集中在桃蛀螟的为害规律和防治上。蛀螟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不仅危害桃果,而且危害李、梨、杏、石榴、板栗、椿树、玉米等多种果树、林木、及农作物。在大部分桃、李、板栗等经济林产区都有发生,一般受害率30%~40%。幼虫蛀入桃、李、柚果实内危害,使蛀孔外堆满虫粪,并有黄褐色的透明胶液流出,果内也留有虫粪,果实变色脱落,不能食用,受害严重时可达到“十果九蛀”的状况。对桃、李、柚等经济林的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的影响。关键词:桃蛀螟;生活史;防治1.形态特征成虫:为飞蛾,体长12毫米左右,翅展25毫米左右,全体橙黄色,虫体瘦弱,触角丝状,胸部背面、翅面、腹部背面都具有黑色斑点,前翅有黑斑20余个,后翅有黑斑10余个。蛹:长约13毫米,长椭圆形,褐色,末端有刺数根,外被灰白色茧。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24毫米,头部暗褐色,臀部暗红色,行动活泼,食量大。卵:长约0.7毫米,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为红褐色。2.发生规律和习性辽宁年生1-2代,河北、山东、陕西3代,河南4代,长江流域4—5代,均以老熟幼虫在玉米、向日葵、蓖麻 等残株内结茧越冬。在河南一代幼虫于5月下旬—6月下旬先在桃树上为害,2—3代幼虫在桃树和高粱上都能为害。第4代则在夏播高粱和向日葵上为害,以4代幼虫越冬,翌年越冬幼虫于4月初化蛹,4月下旬进入化蛹盛期,4月底—5月下旬羽化,越冬代成虫把卵产在桃树上。6月中旬—6月下旬一代幼虫化蛹,一代成虫于6月下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二代卵盛期跟着出现,这时春播高粱抽穗扬花,7月中旬为2代幼虫为害盛期。二代羽化盛期在8月上、中旬,这时春高粱近成熟,晚播春高粱和早播夏高粱正抽穗扬花,成虫集中在这些高粱上产卵,第3代卵于7月底8月初孵化,8月中、下旬进入3代幼虫为害盛期。8月底3代成虫出现,9月上中旬进入盛期,这时高粱和桃果已采收,成虫把卵产在晚夏高粱和晚熟向日葵上,9月中旬—10月上旬进入4代幼虫发生为害期,10月中、下旬气温下降则以4代幼虫越冬。在河南一代卵期8天,2代4.5天,3代4.2天,越冬代6天;1代幼虫历期19.8天,2代13.7天,3代13.2天,越冬代208天,幼虫共5龄;1代蛹期8.8天,2代8.3天,3代8.7天,越冬代19.4天;一代成虫寿命7.3天,2代7.2天,3代7.6天,越冬代10.7天。成虫羽化后白天潜伏在高粱田经补充营养才产卵,把卵产在吐穗扬花的高粱上,卵单产,每雌可产卵169粒,初孵幼虫蛀入幼嫩籽粒中,堵住蛀孔在粒中蛀害,蛀空后再转一粒,3龄后则吐丝结网缀合小穗,在隧道中穿行为害,严重的把整穗籽粒蛀空。幼虫者熟后在穗中或叶腋、叶鞘、枯叶处及高粱、玉米、向日葵秸秆中越冬。雨多年份发生重。天敌有黄眶离缘姬蜂、广大腿小蜂。3. 桃蛀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3.1 寄主植物与为害已知桃蛀螟的寄主植物有100余种,除幼虫蛀食桃、李、杏、梨、苹果、无花果、梅、樱桃、石榴、葡萄、山楂、柿、核桃、板栗、柑橘、荔枝、龙眼、枇杷、芒果、香蕉、菠萝、柚、银杏等果树外,还为害玉米、高粱、向日葵、大豆、棉花、扁豆、甘蔗、蓖麻、姜科植物等作物及松、杉、桧柏和臭椿等林木,是一种食性极杂的害虫,在印度还为害皂荚、木棉树,韩国栎树上也发现了桃蛀螟为害。桃蛀螟为害极其严重,在有些寄主上甚至是毁灭性的。上世纪20年代印度报道了桃蛀螟是蓖麻的著名毁灭性害虫。桃蛀螟幼虫特别喜欢从蓖麻的叶腋处蛀入茎,为害花蕾和嫩茎,蛀入成熟的荚果,蛀食种子。幼虫在蓖麻顶端吐丝结网,取食嫩叶,排出虫粪,植株极易烂掉。桃蛀螟也是重要香料姜科植物的重要害虫,主要为害姜花、黄姜、圆瓣姜花,初孵幼虫蛀入茎和花,排出虫粪,致使受害植物极易感染病害而烂掉;植物受害后,茎易折断,花不能结果,严重时全株枯萎,成片干枯失收。在印度,桃蛀螟严重为害姜科植物时可导致产量损失50%。桃蛀螟在我国果树上为害十分严重,以幼虫蛀入果内,严重时造成“十果九蛀”,造成大量落果、虫果,严重影响食用和商品价值,影响水果出口外销。幼虫为害后板栗栗苞变黄而干枯易脱落,栗果受害后被蛀食成孔道,布满虫粪而无法食用。板栗果实在存放过程中还会因其转果为害的特性,遭受更大的损失,甚至完全失去经济价值。近年来桃蛀螟在我国一些玉米产区为害日趋严重,主要以幼虫为害玉米雌穗,蛀食玉米籽粒,造成烂穗,并引起严重穗腐病,也可蛀茎,造成植株倒折,导致产量损失,降低了玉米品质。幼虫在玉米雌穗上多群聚为害,同一穗上可有多头幼虫为害。在一些地区或某些年份,桃蛀螟在玉米上的种群数量和为害程度已经超过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ée)],成为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桃蛀螟在松树和杉树等针叶树上为害,以幼虫吐丝把嫩梢的针叶、虫粪、碎屑缀合成虫苞,2~8头幼虫匿居其中取食针叶,使嫩梢枯萎,甚至整枝枯死,也有少量幼虫为害这些针叶树的球果。3.2 生活史由于温度和光照对越冬的影响,幼虫越冬时间长短不同,各地区、各寄主上的发生规律也不同。桃蛀螟在韩国板栗园每年发生2~3代,在我国北方各省年发生2~3代,华北3~4代,西北3~5代,华中5代,主要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被害僵果、坝堰乱石缝隙、向日葵盘、高粱和玉米茎秆越冬,少以蛹越冬,而马尾松(Pinusmassoniana)上的桃蛀螟属针叶树型,以3~4龄幼虫在虫苞中越冬。4防治方法4.1物理机械防治a.果实套袋防虫。在5月中旬越冬幼虫羽化前果实套袋,套袋前再喷一次药,可有效预防蛀果。b.利用成虫趋性。用黑光灯、糖醋液或性诱捕器诱杀成虫。c.捡拾落果及摘除被害果,集中沤肥,可减少害虫基数。d.早春或冬季刮除老翘皮,堵树洞,然后将老翘皮集中烧掉,可消灭越冬虫体。e. 冬前高粱、向日葵、玉米要脱完粒,并及时将它们的残株和园内枯叶、杂草集中烧掉。4.2农业防治a.深翻土地,特别是树盘土地,冻、晒垡,能有效地杀伤在土壤内越冬的幼虫。b.果树与向日葵、高粱、玉米等间套作,诱集桃蛀螟成虫产卵,然后喷药杀灭。c.于9月上旬左右,在树干上刮皮捆束草,诱捕幼虫入内越冬,然后取出烧掉。e.种植抗虫品种。4.3生物防治a.释放小茧蜂、赤眼蜂,保护种植区内的腿小蜂、黄眶离缘姬蜂等寄生蜂,可防治钻入茎秆内的幼虫和蛹。b.在越冬幼虫出土前施入病原线虫,可大量减少出土幼虫数量。c.用白僵菌粘膏防治脱果幼虫。4.4化学防治药剂防治一般应在卵盛期喷药。可选用50%辛硫磷1000倍液,或50%久效磷乳油3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参考文献[1] 孟文.杂食性害虫:桃蛀螟[M]∥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二版)(上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596-598.[2] 王振营,何康来,石洁,等.桃蛀螟在玉米上为害加重原因与控制对策[J].植物保护,2006,32(2):67-69.[3] 魏鸿钧.向日葵的大害虫———桃蛀螟[J].昆虫知识,1956(1):78.[4] 赵忠仁,殷纯寿,王元珪.板栗桃蛀螟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64(1):29-33.[5]王祥永,汤林海,廖德莲,等.桃蛀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湖北植保,2005(3):11.[6]许英超,罗华,何建荣,等.富阳市桃蛀螟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J].浙江林业科技,2001,21(3):53-55.[7]谢正华,杨伟,吴小辉,等.板栗桃蛀螟无污染防治试验[J].四川林业科技,2005,26(6):58-60.[8]吴浙东,朱永健,朱国良,等.板栗桃蛀螟发生与防治试验[J].河北果树,1999(4):17-18.[9]吕仲贤,杨樟法,王桂跃,等.玉米螟和桃蛀螟在玉米上的生态位及其种间竞争[J].浙江农业学报,1995,7(1):31-34.[10]吴立民,陆化森.玉米田桃蛀螟发生规律的研究[J].昆虫知识,1995,32(4):207-210.[11]周洪旭,陈茎,乔晓明,等.桃蛀螟越冬幼虫重量、死亡和羽化的调查研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4,21(4):275-277.[12]柴希民,何志华.为害马尾松的桃蛀野螟[J].昆虫知识,1987,24(2):99-100.[13]林志鹏,余能健,吴志远,等.福建明溪桃蛀螟的防治[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5,15(1):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