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 MB
- 10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高频考点三生命系统的遗传基础1.调查某豌豆种群中一对相对性状(甲、乙性状)的频率,发现甲性状占50%,其余均为乙性状。若分别取足够多数量的甲、乙两种性状的个体分别自交,发现50%乙性状的子代表现出甲性状,而甲性状的子代未发现乙性状。以下结论错误的是()A.甲性状相对于乙性状为隐性B.采用样方法调查这两种性状所占比例,即可推断基因型比例C.乙性状个体子代中出现甲性状是性状分离现象D.该种群杂合子占25%,且甲性状的基因频率高于乙性状的基因频率答案B解析乙性状个体自交的子代出现甲性状,即出现性状分离,而甲性状个体自交的子代未发现乙性状,判断乙性状为显性性状,甲性状为隐性性状,故A、C项正确;乙性状为显性性状,可能为纯合子或杂合子,基因型不能确定,B项错误;由于乙性状为显性性状,50%的乙性状的自交后代出现甲性状,说明乙性状中杂合子占50%,又因为甲、乙两种性状各占50%,故杂合子占25%,甲性状的基因频率高于乙性状的基因频率,故D项正确。2.肥厚型心肌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的增加和细胞体积的增大为主要特征,受多个基因的影响。研究发现,基因型不同,临床表现不同。下表是3种致病基因、基因位置和临床表现。基因基因所在染色体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临床表现A第14号β-肌球蛋白重链轻度至重度,发病早B第11号肌球蛋白结合蛋白轻度至重度,发病晚C第1号肌钙蛋白T2轻度肥厚、易猝死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表中的三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发病较早且易猝死的个体含有的显性基因为A和CC.如果在个体发育过程敲除了C基因,对易猝死的肥厚型心肌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D.A、B和C三种基因本质上的区别是存在的位置不同答案D解析10
由于三种类型的致病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故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项正确;发病较早对应的基因为A,易猝死对应的基因为C,故发病早且易猝死的个体含有A和C基因,B项正确;若敲除C基因,则不容易猝死,故C项正确;A、B和C三种基因本质上的区别是脱氧核苷酸对(或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故D项错误。3.某种小鼠的体色受常染色体基因的控制,现用一对纯合灰鼠杂交,F1都是黑鼠,F1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体色表现为9黑:6灰:1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小鼠体色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若F1与白鼠杂交,后代表现为2黑:1灰:1白C.F2灰鼠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2D.F2黑鼠有两种基因型答案A解析根据F2代性状分离比可判断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项正确;F1(AaBb)与白鼠(aabb)杂交,后代中AaBb(黑):Aabb(灰):aaBb(灰):aabb(白)=1:1:1:1,B项错误;F2灰鼠(A_bb、aaB_)中纯合子占1/3,C项错误;F2黑鼠(A_B_)有4种基因型,D项错误。4.如图为利用玉米(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基因型BbTt)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发生在图中②过程,过程③中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染色单体的时期是前期和中期B.秋水仙素用于培育多倍体的原理是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植株A为二倍体,其体细胞内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植株C属于单倍体,其发育起点为配子D.利用幼苗2进行育种的最大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植株B纯合的概率为25%答案D解析在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即发生在图中②过程,过程③10
是植物的有丝分裂过程,因此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染色单体的时期是前期和中期;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在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中都有所应用;植株A为二倍体,其在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植株C是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为单倍体;植物B的获得是单倍体育种的结果,其纯合的概率为100%,因此D项错误。5.番茄红果对黄果为显性,二室果对多室果为显性,长蔓对短蔓为显性,三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红果、二室、短蔓和黄果、多室、长蔓的两个纯合品系,将其杂交种植得F1和F2,则在F2中红果、多室、长蔓所占的比例及红果、多室、长蔓中纯合子的比例分别是()A.9/64、1/9B.9/64、1/64C.3/64、1/3D.3/64、1/64答案A解析控制三对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B、b,C、c表示,亲代为AABBcc与aabbCC,F1为AaBbCc,F2中A_:aa=3:1,B_:bb=3:1,C_:cc=3:1,所以F2中红果、多室、长蔓所占的比例是:3/4×1/4×3/4=9/64;在F2的每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中的纯合子占1/3,故红果、多室、长蔓中纯合子的比例是1/3×1/3=1/9。6.下列与伴性遗传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属于XY型性别决定类型的生物,XY()个体为杂合子,XX(♀)个体为纯合子B.人类红绿色盲基因b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既无红绿色盲基因b,也无它的等位基因BC.若某女孩是红绿色盲携带者,则其红绿色盲基因必定来自母亲D.一男子将X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他的女儿的几率是1/2答案B解析虽然X染色体与Y染色体形状、大小有所差别,但XY型染色体并不称为“杂合子”,A项错误;人类红绿色盲基因b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既无红绿色盲基因b,也无它的等位基因B,B项正确;若某女孩是红绿色盲携带者,其色盲基因可能来自父亲,也可能来自母亲,C项错误;男子将X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他的女儿的几率是100%,D项错误。7.为证明蛋白质和DNA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某同学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10
A.①过程中与32P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的是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B.若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则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D.要达到实验目的,还需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的实验,两组均为实验组答案B解析①过程中与32P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的是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A项正确;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可能是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或过短,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项错误;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就会从细菌中释放出来;而侵染时间过短,有的噬菌体DNA没有进入细菌,都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C项正确;要达到实验目的,还需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的实验,两组均为实验组,互为对照,D项正确。8.下图为翻译过程中搬运原料的工具tRNA,其反密码子的读取方向为“3′端→5′端”,其他数字表示核苷酸的位置。下表为四种氨基酸对应的全部密码子的表格。相关叙述正确的是()氨基酸色氨酸甘氨酸苏氨酸脯氨酸密码子UGGGGUGGAGGGGGCACUACAACGACCCCUCCACCGCCCA.tRNA是由三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单链分子10
B.图中b处上下链中间的化学键表示磷酸二酯键C.该tRNA在翻译过程中可搬运苏氨酸D.c处表示密码子,可以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答案C解析tRNA是多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RNA分子,A项错误;b处为单链RNA折叠后单链碱基对间形成的氢键,B项错误;该tRNA对应的密码子为ACC,运输的氨基酸为苏氨酸,C项正确;c处是位于tRNA上的反密码子,可与mRNA上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D项错误。9.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A.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B.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C.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D.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答案B解析A项,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病为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与该病有关的显隐性基因分别用A、a表示。根据遗传学原理,Ⅱ—2、Ⅱ—3、Ⅱ—4、Ⅱ—5的基因型均为Aa,与Ⅰ—2和Ⅰ—4是否纯合无关;B项,若Ⅱ—1和Ⅲ—1纯合,则Ⅲ—2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2,Ⅳ—1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4,而Ⅲ—3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2/3,若Ⅲ—4为纯合子,则Ⅳ—2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2/3×1/2=1/3,故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1/3×1/4=1/48;C项,若Ⅲ—2和Ⅲ—3是杂合子,则无论Ⅲ—1和Ⅲ—4同时是AA或同时是Aa或一个是AA另一个是Aa,后代患病概率都不可能是1/48;D项,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与Ⅱ—5无关,若第Ⅳ代的两个个体都是杂合子,则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与题意不符。10
10.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分别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三代,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含有32P的子代噬菌体和含有35S的子代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1/4和0C.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分别用含32P的培养基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D.上述过程中噬菌体的遗传信息流动方向是:RNA→DNA→RNA→蛋白质答案B解析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项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进入细胞内部的是噬菌体的DNA,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部,故子代产生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都不具有放射性,由于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复制三代,含有32P的子代噬菌体占全部噬菌体的比例为2/8=1/4,B项正确;噬菌体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体内才能生活,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C项错误;噬菌体是DNA病毒,不具有逆转录过程,D项错误。11.某生物细胞内有1对同源染色体,将200个用15N同位素标记DNA的体细胞加入含14N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同步培养(细胞分裂同步进行),某时刻测定培养液中细胞的总数目为1600个。在这1600个细胞中约有多少个细胞内含有15N()A.900B.800C.700D.400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体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解题时只需以一个细胞作为分析的样本即可。每个标记的DNA分子中的两条链最终会分布在两个子代DNA分子中,故1个细胞无论分裂多少次,都有两个子细胞中具有标记的DNA分子。所以最终有400个细胞中含有放射性。12.一个被32P标记的DNA双链片段由1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20%,将其置于只含31P的环境中复制3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DNA双链片段中含有氢键的数目是260个B.第三次复制过程需要420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C.子代DNA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1:7D.子代DNA中含32P与只含31P的分子数之比为1:3答案B解析由题意知,该DNA分子含有100个碱基对,腺嘌呤A占20%,因此A=T=200×10
20%=40,C=G=60,A、T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是2个,G、C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是3个,因此该DNA分子中含有氢键的数目为40×2+60×3=260个,A项正确;第三次复制过程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60×(8-4)=240个,B项错误;由题意知被32P标记的DNA单链是2条,含有31P的单链是2×8-2=14条,因此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1:7,C项正确;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DNA分子有两个,只含31P的分子数是6个,二者之比是1:3,D项正确。13.肠道病毒EV71为单股正链RNA(+RNA)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下图为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示意图。下面说法不合理的是()A.图中+RNA有三方面功能B.物质M的合成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D.假定肠道病毒基因+RNA含有1000个碱基,其中A和U占碱基总数的60%,以病毒基因+RNA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的过程共需要碱基G和C共800个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RNA的作用是翻译的模板、复制的模板、病毒的重要组成成分,A项正确;M是+RNA翻译形成的病毒蛋白质,而病毒蛋白质是在宿主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的,B项正确;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毒,C项错误;+RNA含碱基1000,其中A和U占60%,即A+U=1000×60%=600,则G+C=400个,+RNA复制形成-RNA,需要G+C400个,-RNA再形成+RNA需要G+C400个,所以+RNA复制成+RNA共需要G和C400+400=800个,D项正确。14.编码酶X的基因中某个碱基被替换时,表达产物将变为酶Y。下表显示了与酶X相比,酶Y可能出现的四种状况,对这四种状况出现的原因判断正确的是()10
比较指标①②③④酶Y活性/酶X活性100%50%10%150%酶Y氨基酸数目/酶X氨基酸数目11小于1大于1A.状况①一定是因为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B.状况②一定是因为氨基酸间的肽键数减少了50%C.状况③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了终止密码子位置变化D.状况④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tRNA的种类增加答案C解析编码酶X的基因中某个碱基被替换可能会更换一个氨基酸,导致氨基酸序列改变,A项错误;状况②的氨基酸数量没有改变,肽键数量不会明显减少,B项错误;状况③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了终止密码子提前,而使酶Y的氨基酸数量减少,C项正确;tRNA的种类共有61种,不会发生变化,氨基酸数量增加可能是终止密码子后移导致的,D项错误。15.对下列各图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表述中,错误的是()A.图①②表明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的染色体结构变异B.图③细胞发生的变异可使该生物产生的配子种类增加C.图④过程中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D.图②③可能属于可遗传变异的同一种类型答案D解析图①细胞染色体发生缺失,图②细胞染色体发生易位,A项正确。图③细胞染色单体出现等位基因,该细胞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则增加了配子种类,B项正确。图④过程利用了二倍体花粉中生长素促进三倍体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C项正确。图②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图③为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故二者属于可遗传变异的不同类型,D项错误。16.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右图表示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自然选择对基因A或a有利时,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10
A.甲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A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B.乙表示当自然选择对杂合子不利时A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D.若有利基因的频率变化如曲线甲,那么该种群已进化成新物种答案C解析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aa个体不能生存,AA、Aa个体可以生存,A的基因频率增加较缓慢,因此,乙为此时A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A项错误;自然选择对杂合子不利时,Aa不能存活,AA和aa都能存活,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自然选择是通过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选择表现型不同的个体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项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有利基因的频率变化如曲线甲,虽然基因频率变化速率较快,但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因此不一定形成了新物种,D项错误。17.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答案C解析10
A项,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进行选择,抗性较强的个体保留下来,抗性弱的个体被淘汰;B项,若病毒毒性过强,兔被感染后会死亡,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则病毒也失去了宿主,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项,兔病毒对兔具有选择作用,抗病毒能力强的兔数量增多,低毒性病毒被兔体内的免疫物质杀死,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因此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兔抗性增强的结果;D项,兔病毒主要由蚊子传播,故蚊子在兔和病毒的共同进化中发挥了作用。18.某小岛上有两种蜥蜴,一种脚趾是分趾性状(游泳能力弱),由显性基因W控制;另一种脚趾是联趾性状(游泳能力强),由隐性基因w控制。下图显示了自然选择导致蜥蜴基因库变化的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B.当蜥蜴数量增加,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时,将会发生图示基因库的改变C.当基因库中W下降到10%时,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形成两个新物种D.蜥蜴中所有基因W与基因w共同构成了蜥蜴的基因库答案B解析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发生了进化,生殖隔离的出现才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A项错误;当蜥蜴数量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时,剧烈的种内斗争使适宜环境的基因频率上升,不适宜环境的基因频率下降,从而发生图示基因库的改变,B项正确;基因库中W的基因频率下降到10%,表示生物进化了,但并不能成为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的依据,C项错误;蜥蜴的基因库不但包括基因W与基因w,还包括蜥蜴的其他基因,D项错误。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