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1 MB
- 124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学案精编目录l高中生物1.1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l高中生物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案l高中生物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案l高中生物2.2通过激素的调节学案l高中生物2.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学案l高中生物2.4免疫调节学案l高中生物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学案l高中生物3.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学案l高中生物3.3其他植物激素学案l高中生物4.1种群的特征学案l高中生物4.2种群的数量变化学案l高中生物4.3群落的结构学案l高中生物4.4群落的演替学案l高中生物5.1生态系统的结构学案l高中生物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案l高中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l高中生物5.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学案l高中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第124页·共124页
新人教版必修31.1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高效导航】一、学习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二、重点和难点1.学习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学习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看”—知识经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第124页·共124页
1、体液的概念:人体内的,统称为体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等2、内环境的概念:由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用箭头连接三者之间的关系3、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_。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_________。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探究一细胞生活的环境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提示:草履虫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水进行物质交换。而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虽与水一样都是液体,但并非外界环境。生物体内绝大多数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因细胞对环境要求苛刻,如pH、温度、渗透压等,如红细胞放水里就会涨破而死。探究二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何为体液?体液与血液是否是一个概念?仔细观察课本P3中的图1-1,思考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何为内环境?提示: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以水为基础的溶液,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质。组织液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少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血浆、组织液、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叫做内环境。【经典回眸】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第124页·共124页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答案:B【变式训练】1.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A淋巴液B组织液C血浆D唾液探究三细胞外液的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认真分析课本P4的血浆的化学组成表及图1-2,总结血浆的主要成分,进而思考细胞外液的成分。思考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有何不同?提示:血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经典回眸】下列各组物质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A.CO2、O2、血红蛋白、H+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D.葡糖糖、氨基酸、凝血酶原、HPO42-答案:D【变式训练】2.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B牛奶喝进胃中C注射胰岛素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探究四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1.为什么医院给病人输血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提示:人体钠离子浓度约为0.9%。2.为什么红细胞放在清水或者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法正常生存?提示: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都是相对恒定的,红细胞放在清水或者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过低会导致细胞死亡。3.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什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能够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提示: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渗透压用半透膜把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开时发生渗透现象,到达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溶液产生的位能差。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是机体调节作用的结果。4.正常人血浆的pH为多少?为什么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提示:7.35-7.45。血浆中存在酸碱缓冲剂。5.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提示:36.5℃。【经典回眸】剧烈活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pH值会A大于7.35--7.45B小于7.35--7.45C维持在7.35--7.45D稳定在3--4第124页·共124页
答案:C【变式训练】3.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C、蛋白型饮料D、纯净水探究五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通过观察课本P5图1-3思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是如何进行的?而结合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思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提示: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经典回眸】下列各项中,能看做是进入内环境的是A、精子进入输卵管和卵受精B、牛奶喝进胃里C、注射胰岛素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解析】输卵管、胃属于外界环境,组织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答案】C【变式训练】4.如图是体液各组成部分关系图解,据图回答(图中数字为该液体占体重的百分比):(1)C、D内液体可分别称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2)A和B液体之间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组织中的____________完成的。(3)B和C之间的水分交换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4)A液体中的水分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和消化道排出体外的。变式训练参考答案:1.B2.C3.A4.(1)细胞内液淋巴(2)毛细血管(3)渗透作用(4)泌尿系统“思”—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收获内容疑点内容“练”—课堂自测1.下列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的是()第124页·共124页
A内环境B血浆C细胞外液D细胞内液2.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A.体液B.血浆C.淋巴D.组织液3.细胞内液是指()A.人体全部液体B.人体细胞内的液体C.人体循环系统内的液体D.人体细胞外的液体4.下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5.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为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参考答案:1.D2D3A4C5B第124页·共124页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高中生物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①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②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③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2.重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3.难点:内环境稳态的定义。“导”—自主预习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一)变化规律: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等不同而存在;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但一般不超过1℃。(二)稳态:健康人的内环境的和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作用来实现的。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共同维持内环境的叫做稳态。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一)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调节。(二)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和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三)目前普遍认为,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四)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的必要条件。第124页·共124页
四、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一)在气体交换中的联系1、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参与。首先氧气借助进入肺泡,然后扩散进入肺泡周围的,借助到达组织细胞处,接着从组织细胞周围的扩散出来,经进入组织细胞,参与物质的。2、二氧化碳的排出过程与氧气的进入过程刚好相反。(二)在物质交换中的联系1、各种营养物质必须经的消化、吸收才能进入,然后经的运输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的,接着被吸收进入组织细胞。2、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必须先进入,才能通过的运输后,借助或、排出体外。五、从内环境稳态的角度分析人体健康:运用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如、、稳定机制,分析有关人体健康的症状,以便加深理解保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渗透压的平衡。当患肠胃炎时,我们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使平衡遭到破坏,因此需要来补充。(二)血糖的平衡。当我们长时间没有进食时,常感到四肢无力、头晕眼花,这是由于供应不足,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而引起的。(三)体温的恒定。当我们感冒发烧时,食欲低下、精神不佳,这是由于体温,影响了等各类酶的催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其他生理活动紊乱的缘故。“学”—互动探究(2)和其他同学交流调查结果,比较班级中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同学的体温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提示:数据有所不同,但是差异不大,说明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同学的体温有所不同。(3)将体温变化情况与当地实际气温日变化大致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如何?提示:变化趋势相同,但是人体体温和当地实际气温相差比较大。(4)结论:正常情况下不同________,不同________的人,体温不同;同一年龄同一性别的同学体温也________;即使同一人在一天内的体温也是________,但一般不会超过1度;尽管外界气温变化大,但健康人的正常体温始终接近________。提示:年龄性别有所差异不同恒定的值2.稳态就是稳定不变的状态吗?为什么?提示:不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最终都会趋于相对稳定的值。第124页·共124页
【经典回眸】下列有关稳态的实质叙述中,正确的是:()A.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答案】D【变式训练】1.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通过汗和尿排泄废物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C.血液运输氧气和废物D.血浆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呼吸加快探究二各种器官和系统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阅读第8页的内容,然后回答思考与讨论1、从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系统直接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它们各自在内环境调节中起到什么作用?提示:消化系统:外界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循环。呼吸系统: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呼吸道。泌尿系统:代谢废物主要通过血液循环由肾脏经尿道排出体外。2.内环境的稳态是只由图中所示的各系统和器官调节来完成的吗?若不是,还有什么?提示:不是,还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参与。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什么?提示: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经典回眸】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途述不正确的是()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C.细胞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D.肝脏储存的肝糖元在血糖浓度下降时不断地释放入血液中第124页·共124页
解析:选项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与进入血液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起作用,使血液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选项B肾脏及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成分,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选项D通过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入血液中,维持血糖的稳定;而C答案去会使内环境CO2含量增加。答案:C【变式训练】2、下列甲、乙两图分别表示肺换气和组织换气,PO2和PCO2分别代表O2和CO2的分压,后面括号中的数值单位是千帕(kPa),请据图回答:(1)组织换气和肺换气是通过来实现的。(2)根据气体分压值的变化,可判定甲图中血流方向是由;乙图中血流方向是由(3)甲图肺泡中O2的分压值,可判断为千帕。(4)O2进入血液后,大部分进入红细胞,与结合成。(5)CO2进入血液后,大部分以的形式运输。探究三内环境稳态失衡阅读第9页的内容,然后回答思考与讨论(1)你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受。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呢的措施?提示:体温过高将会导致机体的代谢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从而影响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提示:会降低内环境的渗透压,而影响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3)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疼、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青藏高原的氧气稀薄,刚刚进入青藏高原的人员可能出现缺氧而头疼、乏力、心跳加速等症状。外界环境会影响机体的内环境。【经典回眸】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在淡水中()A.氧浓度较低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解析:海水的浓度高,海产鱼类长期适应环境,细胞内无机盐浓度与海水浓度是相当的,如在淡水中生活,细胞就会吸水,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第124页·共124页
答案:B【变式训练】3、在健康人体的血浆中,HCO3-约为H2CO3的20倍,如果HCO3-/H2CO3<15时,将发生酸中毒。此实例说明无机盐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不正确的是()A.调节细胞的渗透压B.调节细胞的PH值C.参与细胞的遗传D.维护细胞的正常形态(4)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5)碳酸盐。3.C“思”—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收获内容疑点内容“练”—课堂自测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 )A.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实现B.各器官、系统协调作用的结果C.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动态平衡D.机体细胞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酶的催化速率加快B.细胞代谢失衡C.酸碱度上升D.体温过高或过低4.当大量饮水后,排尿量也显著增加,其生理意义是( )A.排出人体过多的代谢废物B.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C.排出人体过多的无机盐D.带走人体的热量5.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③血糖含量过高④淋巴循环受阻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第124页·共124页
参考答案:1.C2.C3.B4.B5C第124页·共124页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高中生物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①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②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③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2、学习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2)人脑的高级功能。3、学习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看”—知识经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第124页·共124页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导”—自主预习1.基本概念:(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其结构基础是(2)反射:指在参与下,人和动物对体内和体外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的反应。(3)反射弧:完成的结构。反射弧的基本结构有:、、、、(传出和它所支配的等)。(4)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状态变为状态的过程。(5)突触是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的部位。由、、组成。(6)突触小体是神经元的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状或状。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在画出课本P18图2-2上画出下面两个电位A静息电位B动作电位(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的,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流动的方向第124页·共124页
(填一致或相反)。在神经纤维的膜外侧,局部电流流动的方向是由流向而在神经纤维的膜内侧,局部电流流动的方向是由流向。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传导突触小泡兴奋→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信号→信号信号→信号(2)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方向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方向的,即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神经元之间的兴奋单方向传递的原因是:。4.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到人类的。如果S区受损,会的,症状是能,不能,称为.如果一个人能讲单听不懂,可能是区受损。(2)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是不断的接受刺激,获得、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进行。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一个形状像的脑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的建立有关。探究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提示:反射。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提示:在高级神经中枢的参与下,凭借反射弧,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称之为反射。例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草履虫、含羞草没有神经系统,所以不会发生反射。有完整的反射弧,在外界刺激下,有一定的应答都属于反射。⑶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初中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你能回顾一下这两个反射的反射弧吗?(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提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⑷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由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提示:不会。没有完整的反射弧,感受器受到刺激无法完成规律性应答。第124页·共124页
⑸如果有一只脊蛙,从脊髓的一侧剥离出了一根神经,你如何通过实验来判断它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提示:微电击这根神经,看相应此神经直接连接的肌肉是否收缩,若收缩则为传出神经,不收缩则为传入神经。【经典回眸】下列现象属于反射的是()A.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B.草履虫游向食物丰富的地方C.手掌上长出水泡D.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解析】反射是在反射弧的结构基础上,机体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含羞草和草履虫都没有反射弧结构。手掌上长出水泡没有反射弧的参入。【答案】D【变式训练】1、将青蛙的后趾皮肤剥掉,再将浸有稀硫酸的小纸片贴在该部位,蛙无反应。这是因为已经破坏了该青蛙反射弧的()A.感受器 B.传入神经纤维 C.传出神经纤维 D.效应器探究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要形成电流必须要有电位差的形成,刺激引起电流的产生,那么必定引起了电位差的变化。在静止的时候神经纤维的电位是怎样的?提示:外正内负。2.请根据图2-1描述电荷移动与电表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提示:电流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3.请你描述刺激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关系(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提示:刺激导致钠离子大量内流,而钾离子外流暂时停止。4.局部电流对未兴奋区起什么作用?提示:局部电流将引起未兴奋区的离子通道开关情况发生变化。5.请你描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提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借助离子运输进行的,在离子运输的过程中形成局部电流使得兴奋在神经纤维由兴奋的部位传导到未兴奋的部位。【经典回眸】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电流方向为正电位流向负电位,并且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答案】C【变式训练】2、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 )第124页·共124页
探究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提示:轴突末梢。2.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的作用是什么?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的前提是什么?由此可见突触前膜的作用是什么?提示:突触小泡运输神经递质;释放神经递质的前提是神经元受到刺激;突触前膜控制神经递质的释放。3.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哪些?作用是什么?神经递质以什么方式进入突触间隙?提示: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如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等)一氧化氮等。作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4.突触后膜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什么结构(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提示:细胞体或者树突,特异性受体。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吗?突触小体、突触后膜、突触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各是什么?提示:不行。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6.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类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什么?提示: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为什么?提示: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特异性受体只分布于突触后膜。8.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为什么?提示:单向的,只能由感受器接受刺激,而且在反射弧中,神经元之间存在突触结构。【经典回眸】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是有间隙的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是通过电信号传导,二是可以双向传导;冲动在神经元之间则是通过突触这一结构传导的,电信号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传递到突触后膜,从而使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由于递质的释放是单向的,所以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单向的,即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答案:A【变式训练】3、在动物体内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方向最可能是( )A.树突→轴突B.细胞体→轴突第124页·共124页
C.细胞体→树突D.轴突→树突【变式训练】4、下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A.刺激a处,会导致b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处也发生电位变化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C.刺激c处,a和b处都会产生兴奋D.刺激a处,b、c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探究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人的高级中枢是什么?低级中枢有哪些?提示:高级中枢有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低级中枢有脊髓。2.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二者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的功能有什么差别?这些例子说明神经中枢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婴儿的排尿中枢没有发育完全,神经中枢能够控制人的正常生理活动。【经典回眸】某人因外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也只能依靠“鼻饲”,人工往胃内注入流食,其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A.脑干和脊髓B.小脑和脊髓C.小脑和脑干D.只有脊髓【解析】“植物人”通常是外商导致脑溢血,脑溢血压迫大脑中枢神经受损引起。结果是大脑中枢神经受损,脑干功能完好,所以呼吸和心跳正常;脊髓功能完好,所以仍有基本反射活动(如排尿、排便)。【答案】A【变式训练】5、小张因饮酒过多导致语无轮次、走路不稳、大小便失禁,出现这些症状是由于相应中枢受到影响,它们分别是()A.大脑、小脑、脊髓B.小脑、大脑、脊髓C.大脑、小脑、大脑D.脊髓、小脑、大脑探究五: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类记忆的大致过程如何?提示:瞬间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2.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经常强调要动用各种器官,反复复习。这有什么道理?提示:形成更多的突触。【经典回眸】(改编题)当你在认真作答时,有下列哪个高级神经中枢参入()A.小脑和视觉性语言中枢B.视觉性语言中枢和听觉性语言中枢C.下丘脑和大脑皮层D.运动性语言中枢和听觉性语言中枢第124页·共124页
【解析】调节人的生命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与下丘脑和小脑无关,答题主要是审题和写出答案这两种行为,一般不用听,也不用说出答案。主要参与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的V区和W区。【答案】D 【变式训练】6、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收获内容疑点内容1.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受刺激部位的膜电位由外负内正变为外正内负B.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由传出神经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C.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只能由轴突传到细胞体或树突D.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一般是双向的2.右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释放的B.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C.兴奋可以在①和③之间双向传递D.由①、②、③构成突触3.部分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如右图所示,分别在甲、乙两处提供适宜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情况是()A.刺激甲,只有I、Ⅱ收缩第124页·共124页
B.刺激乙,只有Ⅲ、Ⅳ收缩C.刺激甲,I—Ⅳ都不收缩D.刺激乙,I—Ⅳ都收缩4.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可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则该药物()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5.乙酰胆碱是兴奋型的神经递质,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离子通道,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假如某一神经递质使该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氯离子(Cl-)进入细胞内,正确的判断是()A.形成局部电流B.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保持不变C.抑制细胞兴奋D.使细胞膜内电位由正变负参考答案:1D2C3B4B5C第124页·共124页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高中生物2.2通过激素的调节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高效导航】2、学习重点:①促胰液过程素的发现过程。②血糖平衡的调节。3、学习难点: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看”—知识经纬【模型建构】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第124页·共124页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导”—自主预习一、促胰液素的发现历程沃泰默的实验过程:第一步:把稀盐酸注入狗的引起胰腺分泌。第二步: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不会引起胰液分泌。第三步: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只留下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分泌胰液。他的解释是:斯他林、贝利斯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把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研磨,制成。把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发现能胰腺分泌胰液。结论:第124页·共124页
二、激素调节的概念(1)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着另一种调节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调节的方式,这就是激素调节。(2)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卵巢→睾丸→甲状腺→胸腺→胸腺激素等胰腺→三、激素调节的实例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⑴血糖的来源⑵血糖的去向(3)影响血糖平衡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反馈调节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反馈调节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甲状腺激素分泌器官:___________________(2)甲状腺激素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图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激素调节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24页·共124页
“学”—互动探究探究一:促胰液素的发现历程(1)沃泰默实验:实验一:将一定量的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实验二: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实验三:若先将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切断,只留下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时,结果胰腺仍能分泌胰液。实验分析:问题在实验一中稀盐酸刺激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得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问题实验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实验三中沃泰默把通向小肠的神经切断,发现胰腺仍然能够分泌胰液,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而当时沃泰默所做出的解释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斯他林、贝利斯实验:将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粘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液,然后将一定量的提取液注射到同一只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从而证明了胰腺分泌胰液不是在神经调节的作用下完成的,而是一种化学物质在起到调节作用,他们把这种物质称之为促胰液素。问题通过分析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过程,能够排除胰腺分泌胰液是由于稀盐酸在起作用吗?我们该如何补充完善上述实验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深化思维:问题综合分析以上几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促胰液素的产生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胰液素的运输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总结激素调节。【经典回眸】手术切除成年大白鼠的整个甲状腺,一段时间后,该大白鼠表现为()A.分解代谢增强B.生长发育加快C.自由活动减少D.食欲增强【解析】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为甲状腺激素,缺乏甲状腺激素,细胞的代谢活动明显下降,所以自由活动减少。【答案】C第124页·共124页
【变式训练】3.一只成年雄狗仍然保持幼年的状态,且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行动呆笨,无求偶行为,其原因是()A.睾丸发育不全B.甲状腺功能低下C.生长激素分泌不足D.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睾丸发育不全探究二:激素调节的实例1.请画出血糖的来源与去向图解。提示:参考课本图2-9。2.你认为血糖最重要的来源是什么?你能说出其主次顺序吗?最主要的去向是什么?你能说出其主次顺序吗?提示:血糖的重要来源按主次依次为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其它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按主次依次为细胞的呼吸作用、合成糖原、转化为其它物质。3.以课本图2-9为例,说明胰岛素促进的过程有哪些?抑制的过程有哪些?因此胰岛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方面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胰岛素促进细胞吸收分解葡萄糖、血糖合成糖原、转变为其它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所以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使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4.以课本图2-9为例,说明胰高血糖素促进的过程有哪些?抑制的过程有哪些?因此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方面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胰高血糖素抑制细胞吸收分解葡萄糖、血糖合成糖原、转变为其它非糖物质;促进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所以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使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5.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是协同作用,你还能举出其他协同作用的例子吗?提示:是,还有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6.请描述饭后血糖的调节过程,再描述饥饿时血糖调节的过程。提示:饭后血糖会升高,而饥饿会导致血糖降低。7.请说出寒冷刺激引起细胞代谢加快的(与甲状腺激素有关的)整个过程。提示:寒冷刺激被皮肤的冷觉感受器接受,传递给下丘脑,下丘脑相应的细胞向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导致垂体向甲状腺释放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提高细胞的代谢能力。【经典回眸】取健康人的血液若干毫升,加入抗凝剂后静置,再取上清液于试管中并加入适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内试管液体中的葡萄糖含量( )A.逐渐减少B.基本不变C.不断增加D.先增后减【解析】试管中虽有胰岛素溶液,但无胰岛素的靶细胞,胰岛素不起作用。【答案】B【变式训练】2、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 )A.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B.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C.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D.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变式训练】3、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第124页·共124页
A.胰岛素一般是从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液中获得的B.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C.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耗氧量会增加D.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而与神经调节无关探究三:激素调节的特点1.你能说出激素的来源与去向吗?提示:来源于内分泌腺,内分泌器官;去向是靶细胞,靶器官。2.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哪些?提示: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经典回眸】(密码原创)根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分布在全身各个细胞周围,激素无特异性B.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能使靶细胞代谢发生变化,内分泌细胞与靶细胞进行了信息交流C.激素只能与其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成分是糖蛋白或糖脂D.激素与靶细胞结合的时间越长,说明这种激素的作用效果越明显【解析】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分布在全身各个细胞周围,激素只能与其靶细胞的受体结合,体现出特异性。受体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若长时间结合,会降低调节的灵敏性。【答案】B【变式训练】3、下图是激素与靶细胞作用示意图,据图推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该激素多是脂溶性的小分子,能穿过细胞膜B.激素—受体能引起基因转录出mRNAC.该受体在细胞内,可以与多种激素结合D.该基因产物不一定是酶第124页·共124页
变式训练参考答案:1、B2、D3、B4、C“思”—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收获内容疑点内容“练”—课堂自测(四)当堂检测1.一只成年雄狗仍然保持幼年的状态,且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行动呆笨,无求偶行为,其原因是()A.睾丸发育不全B.甲状腺功能低下C.生长激素分泌不足D.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睾丸发育不全2.给成年大鼠连续3周饲喂甲状腺激素后,对照组比较,会出现()A.体重增加B.嗜睡C.耗氧量下降D.对低氧环境耐受能力下降3.人在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导致()A.长大后身材矮小,智力低下B.长大后身材矮小,智力正常C.长大后身高不受影响,智力低下D.长大后身高不受影响,智力正常4.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多时()A甲状腺功能增强B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功能增强C垂体功能增强D以上三项都不对5.(高考试题:2007山东理综)4名受试者分别口服100g葡萄糖后,在180min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a代表高胰岛素血症患者血糖含量的变化B.4条曲线在前30min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C.b在120min后下降的主要是因为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和非糖物质D.c、d代表正常人血糖含量变化参考答案:1、B2、A3、A4、D5、B第124页·共124页
第124页·共124页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高中生物2.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①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②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③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④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⑤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2.重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3.难点: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看”—知识经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实例一:人体的体温调节第124页·共124页
实例二:水盐调节“导”—自主预习一、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1.体液调节激素、CO2等化学物质,通过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是主要方式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激素)调节第124页·共124页
举例缩手反射甲状腺激素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1、人体的体温调节(1)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机体的和保持动态平衡。(2)产热途径:细胞中氧化放能,尤以、产热为多。(3)散热途径:蒸发,皮肤内的散热等。(4)体温调节中枢:。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1、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例如:血糖浓度的调节)。另一方面,(例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2、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同时受和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内环境的稳态才得以。探究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它们的速度怎样?提示:反射,反射弧,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前者非常快。2、激素的分泌有着什么样的调节机制?激素从产生到起作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提示:激素调节存在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机制和反馈调节。激素在内分泌腺细胞中合成以后,通过外排作用分泌到体液中,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3、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不同点。填下表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提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不同点。它们的作用途径不同,神经调节通过的途径是反射弧,体液调节途径是体液的运输。它们的反应速度不同,神经调节速度快,体液调节速度较慢。它们的作用范围不同,神经调节范围局限,体液调节范围广泛。它们的作用时间不同,神经调节延续时间短,体液调节延续时间长。第124页·共124页
【经典回眸】当一个人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境时,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过程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概念和两种调节方式的相互联系。教材中指出:“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液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人的交感神经被称为应急神经,当人处于危险情境时,交感神经活动加强,支配皮肤、各内脏器官及内分泌腺,从而使人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系列活动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故属于神经—体液调节。【答案】C探究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1.不论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还是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的,这种恒定有什么意义?提示:人体内的代谢反应是酶促反应,而酶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发挥最大的催化能力。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人体内的酶促反应就能稳定的进行,大大提高的人适应变化中的环境的能力。2.一个物体温度的高低取决于什么?人的体温高低又取决于什么?提示:物体温度高低取决于吸热量和散热量。人的体温高低取决于产热量和散热量。3.寒冷的环境中,要维持体温的恒定,产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散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是在炎热的环境中呢?提示:产热结构增加产热,散热结构减少散热;炎热环境相反。4.人体的体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吗?哪些情况下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提示:人体的体温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的。当环境温度持续长时间过高或过低,超出了机体所能调节的限度,就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增减衣物、转移到温度适宜的环境中、物理降温或取暖等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5.请根据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简图解释,极地和高温车间工作人员是怎样调节体温的?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还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提示:极地工作人员通过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肌肉、肝脏细胞代谢非常旺盛,汗腺分泌很少,毛细血管收缩。而在高温车间工作的人则正好相反。因为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极地工作的人员要穿很多保暖衣物,喝温水,作室内加热等措施。高温环境工作的人多喝盐开水补充汗液中流失的水分和盐分,室内要通风,准备风扇、室内降温等措施。6.人体每天都要从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同时又要通过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水盐排出的主要途径是排尿。关于尿液的形成,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学过,这里大家来重温这个知识。尿液形成过程中直接影响尿量多少和回到内环境中水盐的量的是在哪里进行的什么过程?提示:是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完成的水分和盐分的重吸收过程。第124页·共124页
7.关于抗利尿激素的功能,我们在第2节练习的题目中接触过了,还记得它的作用吗?提示: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经典回眸】1.下列结构中,与体温调节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是( )A.毛细血管、汗腺B.毛细血管、汗腺和温度感受器C.立毛肌、毛细血管、汗腺和温度感受器D.脂肪层、立毛肌、毛细血管、汗腺和温度感受器、甲状腺素解析:脂肪层可保温,立毛肌、毛细血管、汗腺作相应的调整可以减少散热和增加散热,温度感受器感受温度变化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冲动,体温调节中枢控制骨骼肌收缩或调节甲状腺素等激素增加产热。答案:D【变式训练】2、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治疗措施来降低体温。下列哪一措施是不正确的()A.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C.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D.适当撤减衣被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示图:水盐平衡调节图解,完成填空并思考讨论:1.大家根据水盐平衡调节图解,展开分析讨论,然后分别请两位同学来说明当饮水不足和饮水过多的情况下,人体是怎样保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的。提示:生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第124页·共124页
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产生渴觉而主动饮水,结果就能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这部分属于神经调节。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就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了,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增加,就会使细胞渗透压下降趋于正常。这属于体液调节。生2:当人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降低,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不产生渴觉。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减少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到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就减弱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减少了,尿量增加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升高趋向正常。【经典回眸】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解析:血浆渗透压降低,说明人体喝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此时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抑制,因而不会产生渴觉。当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从而使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对上升,这样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了。答案:C【变式训练】3、吃东西过咸时,会产生渴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位于()A.下丘脑和大脑皮层B.下丘脑和上丘脑C.大脑皮层和下丘脑D.上丘脑和下丘脑【变式训练】4、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渴觉中枢兴奋同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分泌激素减少,则尿量增加D、细胞外液电解质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思”—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收获内容疑点内容“练”—课堂自测1、人体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区别在于神经调节()A.作用慢而持久 B.作用快但持续时间短C.作用快而持久 D.作用慢持续时间也短第124页·共124页
2、在哺乳动物调节体温方面,皮肤作为( )A.感受器 B.效应器 C.感受器和效应器 D.神经中枢3、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4、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B.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不受④过程的调节C.感受器、①、下丘脑、③和垂体可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D.如果图示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⑥的增加可引起③和④的减少5、当人们较长时间参加强体力劳动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 )①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②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参考答案:1、B2、C3、A4、C5、A第124页·共124页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高中生物2.4免疫调节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①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②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③关注爱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④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2、学习重点:理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3、学习难点: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看”—知识经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第124页·共124页
“导”—自主预习1.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免疫系统的组成,各组分的功能:①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免疫细胞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后者根据成熟地方的不同又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_。2.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道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道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免疫的种类:非特异性免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异性免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抗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抗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三道防线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24页·共124页
(5)第三道防线免疫的类型:体液免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免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过敏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敏反应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免疫学的应用免疫学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互动探究探究一、免疫系统的组成阅读课本35页“免疫系统的组成”,完成下列问题: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 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 、排除 ,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可分为 和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2、免疫(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系统(位于:)()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提示:【经典回眸】下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生成的途径,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请你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第124页·共124页
A.造血干细胞形成多种细胞,要经过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过程B.各类细胞来源相同但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C.c和d在不同的场所发育而成D.当再次受抗原刺激后,机体具有更强烈的免疫反应,主要与c和d有关【解析】造血干细胞可以形成多种细胞,要经过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不同的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a是血细胞,b是淋巴细胞,c是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而成,d是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成。再次免疫的反应更强烈,原因是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了记忆细胞,当再次接受抗原刺激后,会迅速地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答案】D【变式训练】1.下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A.抗体B.抗原C.淋巴因子D.溶菌酶探究二、人体免疫的防卫功能阅读教材P36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1、免疫第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提示: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析课本P36资料分析:“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讨论相关问题。2、体液免疫的三个阶段及过程讨论:1、在此过程中吞噬细胞起了什么作用?吞噬细胞属于哪道防线?提示:处理并呈递抗原,第二、三防线。2、记忆细胞起到什么作用?是在上图中加以体现。第124页·共124页
提示:记忆抗原的特征,在同种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迅速增值分化来完成免疫。3、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抗体是那里产生的?提示: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经典回眸】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A.①④⑤⑦B.①②③⑦C.③④⑤⑦D.②③⑥⑦【解析】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自身的癌变、衰老的细胞也能成为抗原。吞噬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对部分抗原进行吞噬处理。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在组织液、外分泌液(乳汁)中也有分布。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答案】C【经典回眸】下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⑤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D.切除胸腺的个体无法完成体液免疫过程【解析】吞噬细胞吞噬异物是胞吞,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⑤过程是抗原、抗体的结合,发生在细胞外液;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而是通过产生的抗体发挥作用;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切除胸腺的个体会丧失细胞免疫,但仍会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答案】A【变式训练】2.当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时,体内吞噬细胞可将其吞噬、消化并清除。这种免疫是( )A.先天具有的 B.后天获得的 C.针对某种抗原的 D.通过抗体起作用的【变式训练】3.下列关于浆细胞产生途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分化而成 B.吞噬细胞将抗原直接呈递给B细胞分化而成C.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分化而成 D.抗原刺激记忆细胞分化而成第124页·共124页
讨论:用大剂量的X射线去照射去胸腺的小鼠,小鼠可失去全部免疫功能。此时如果输给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将得到部分恢复,但与正常小鼠不同,不能产生游离抗体。如果用X射线照射后,只输给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去胸腺的小鼠产生抗体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分析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解析】该题解答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人体特异性免疫的种类有几种?认真比较淋巴细胞的种类和功能。二是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该题中每个实验的条件和结果,找出其联系和不同点。【答案】胸腺产生的是T细胞,T细胞接受刺激形成效应T细胞,进行细胞免疫,骨髓产生的是B细胞,B细胞接受刺激形成浆细胞,产生抗体进行体液免疫。探究三、免疫功能的失调及免疫学应用1、免疫功能的失调过敏反应发生机理示意图:讨论:(1)什么叫过敏反应?提示: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2)过敏反应有哪些特点?提示: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3)如何防治?提示:避免过敏源等等。(4)过敏原引起产生的抗体与抗原引起产生的抗体有何区别?比较项目性质分布反应时机反应结果过敏反应中的抗体球蛋白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免疫反应体液免疫中的抗体球蛋白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就发生免疫反应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团第124页·共124页
2、免疫学的应用(1)的发明和应用。(2)用人工标记对组织内的进行检测。(3)也涉及免疫学的应用。提示:疫苗,抗体,器官移植。【经典回眸】流感是一种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不可能的原因是()A.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 B.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C.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 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解析: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由于RNA的单链结构易发生变异,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发生变异后,已有的抗体不能消灭它。也可能是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短。流感病毒不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答案:D【变式训练】4.给健康婴儿接种卡介苗(一种疫苗),目的是使婴幼儿体内产生( )A.浆细胞B.效应T细胞 C.记忆细胞 D.抗体变式训练参考答案:1、B2、A3、B4、C“思”—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收获内容疑点内容“练”—课堂自测1.下列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的是( )A.皮肤和黏膜 B.血液和消化液 C.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 D.溶菌酶2.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B.抗体是由B细胞分泌的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毒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细胞第124页·共124页
3.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 )A.抑制病菌的繁殖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C.使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失去毒性 D.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4.下列不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造成的疾病是( )A.接触了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B.艾滋病C.过敏性鼻炎 D.系统性红班狼疮5.生活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最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是( )A.与艾滋病人握手B.使用了艾滋病感染者用过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餐具C.住旅店时,使用了艾滋病感染者用过而又未及时更换的被褥D.补牙时,使用了艾滋病感染者用过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第124页·共124页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高中生物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2.重点:生长素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3.难点:①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是本节的教学难点。②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看”—知识经纬“导”—自主预习一、植物的向性运动1.概念:植物体受到________方向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与之相对应的叫感性运动,引起反应的刺激是不定向的多种刺激。如触摸、震动、明暗等)2.类别:向性运动单向刺激现象意义向光性生长________向光性生长向光性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根的向重力性生长______根向地生长向重力性使植物的根向土壤深处生长,既有利于植物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第124页·共124页
茎的负向重力性生长______茎背地生长使茎、叶向上生长,占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光合作用、物质交换等。二、生长素的发现史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和生理作用1.产生部位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2.运输进行______运输,即生长素只能由____________运输到__________,而不能反过来运输。3.分布相对集中分布在________的部位,如________、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________、发育中的种子和______等处。【自我校对】一、1.单一 2.单侧光 重力 重力 二、②向光 背光 ③尖端 尖端下面 三、1.芽 叶 发育中 2.极性 形态学的上端 形态学的下端 3.生长旺盛 胚芽鞘 形成层 果实“学”—互动探究探究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第124页·共124页
(一)达尔文的实验设置下列问题:1.实验第一组得到什么结论?提示:第一组的实验说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背光面比向光面长得快,具有向光性。2、第一、二组对照的目的是什么?提示:第一、二组起对照作用,证明向光性可能与尖端有关。由此推断:尖端可能产生某种刺激。3、对比分析第一、三组说明什么?提示:第一、三组说明了尖端可能产生的刺激与光照无关。4、第三、四组与第一组对照说明什么?提示:第三、四组与第一组对照说明了感光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以下。5、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提示:该实验的结论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长得快,因而出现向光性(二)詹森的实验设置下列问题:6、詹森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詹森选择什么材料证明“刺激”向下传递?提示: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三)拜尔的实验设置下列问题:7、拜尔的实验为什么选择黑暗的环境? 实验结论是什么?提示:选择黑暗是排除单侧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刺激”向下传递时分布不均造成的(四)温特实验设置下列问题:8、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如何?提示:向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9、若用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如何? 提示: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经典回眸】1、将燕麦胚芽鞘从顶端套上一个不透光的锡箔小帽,然后在暗室中从左侧照光,胚芽鞘将( )A.向左侧弯曲生长 B.直立生长C.向右侧弯曲生长D.无规律弯曲生长第124页·共124页
【解析】因为燕麦幼苗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顶端,胚芽鞘顶端被套上了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光不能照射到胚芽鞘顶端,也就不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因此,燕麦幼苗体内生长素仍然均匀分布,幼苗直立生长。所以答案为B。答案:B【变式训练】1、如图,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的光可从窗口射入。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每15min均速转一周。一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2.(2011·厦门模拟)将燕麦胚芽鞘分别放入4个暗箱中培养,如下图所示。其中③、④号燕麦切去胚芽鞘尖端;②、③号暗箱右侧开孔,使光线射入;④号燕麦顶端左侧放一块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请据图回答:(1)上述胚芽鞘的生长情况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要说明燕麦产生向光性的外因是单侧光,可选择__________号两个装置进行实验。(3)要说明燕麦幼苗的向光性与胚芽鞘尖端有关,可选择__________号两个装置进行实验。探究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阅读教材P48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0、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什么?提示: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着的种子。11、生长素的运输形式有哪些?提示:运输方向: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12、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什么?第124页·共124页
提示:运输方式:主动运输。13、生长素的分布如何?提示:生长素的分布: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经典回眸】2、(2011·南昌模拟)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过程回答:甲图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实验结果,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2)乙图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的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述实验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解析】(1)甲中的形态学上端朝上,生长素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使下端的琼脂块含有生长素,放于右侧的时候,右侧含较多的生长素,所以右侧生长较快。(2)乙中的形态学上端朝下,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所以下端的琼脂块不含生长素,故不能促进胚芽鞘生长。【答案】 (1)生长并向左弯曲 生长素能由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促进生长 (2)生长素不能由胚芽鞘的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3)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 主动运输【变式训练】3.(2011·佛山一模)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中生长素能从向光侧横向运输到背光侧,从而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为了验证胚芽鞘中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是发生在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尖端下面的一段,请根据提供的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加以验证。(1)实验材料及用具:胚芽鞘、一侧开孔的硬纸盒、薄云母片、光源等。(2)绘图表示实验装置及方法,并用文字加以注解或补充说明。(3)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式训练参考答案:1.B2. (1)直立生长 弯向光源生长 不生长也不弯曲 向右弯曲生长 (2)①② (3)②③3.(2)实验装置及方法:第124页·共124页
以上装置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情况。(3)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甲装置内胚芽鞘直立生长,表明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受到阻止,植物不表现为向光生长。乙、丙装置内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表明在单侧光照射下,乙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依然发生了横向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植物表现为向光生长 (4)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在尖端下面的一段。“思”—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收获内容疑点内容“练”—当堂检测1.下列植物的感应活动中,不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单向刺激引起的是( )。A.根向着地心方向生长 B.茎背着地心方向生长C.含羞草的小叶合拢 D.根朝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2.将甲、乙两株幼苗分别种在单侧光照射的暗盆中。甲幼苗顶端罩上不透光的小帽,结果幼苗直立生长,乙幼苗不罩小帽,结果弯向光源生长,此实验主要证明( )。A.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B.向光性与尖端无关C.尖端是感光的部位 D.尖端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3.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此现象中光的直接作用是( )。A.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促进植物合成生长素C.抑制向光一侧的细胞生长 D.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第124页·共124页
4.幼小的植株如棉苗在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下,一般呈现下列哪种现象?( )A.直立生长 B.生长方向与太阳光无关C.向东倾斜生长 D.向西倾斜生长5.如下图所示,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小块上,正中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琼脂被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单侧光照射后,琼脂内生长素含量( )。A.左右相等 B.左少右多 C.左多右少 D.左右均无6.荷兰科学家温特于1928年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薄片上,约1~2h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小块放在去顶的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小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如下图)。该实验结果不能直接证明的问题是( )。A.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B.单向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C.该物质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D.影响生长的物质自顶端向下运输参考答案: 1.C 2.C 3.D 4.C 5.C 6.B 第124页·共124页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高中生物3.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2.重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3.难点:探究活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看”—知识经纬“导”—自主预习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生长素的作用特性: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 ____;既能____ ______,也能_____ _______;既能_____ ____,也能______ _______;既能______ ________,也能________ _________。(2)影响生长素生理作用效果的因素有: 、 、 。(3)生长素调节生长的特点: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 ;浓度过高时 甚至杀死植物。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 老细胞则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分别是:根________;芽________;茎__________。(4)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 。第124页·共124页
顶端优势形成的原理是 。2.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农业生产上常用生长素类似物代替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是指 。【自我校对】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两重性促进生长抑制生长促进发芽抑制发芽落花落果疏花疏果(2)浓度细胞的成熟情况器官的种类(3)促进生长抑制生长敏感迟钝根:10-10;芽:10-8;茎:10-4(4)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致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较高,它的生长受到抑制,因而表现出了顶端优势。2.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萘乙酸,2,4-D等,同样具有生长素的生理效应。“学”—互动探究探究一:植物向重力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1.你是怎样设计植物的向重力性运动的实验的?结果如何?提示:把幼苗水平放置或倒置,实验现象均较为明显。2.在各组的展示中,什么样的设计方案更科学?提示: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了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认识到实验的设计必须科学和严密3.同学们在实验中水平放置的幼苗,根一定向重力生长,茎一定负向重力生长,说明什么问题?提示:茎的向地一侧生长较快,而根的背地一侧生长较快,因此分别表现负向重力运动和向重力运动。6.我们可以设计怎样的实验来验证这一假设?提示:应该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配置具有一定的浓度梯度的生长素溶液。7.如果同学们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同样是在高浓度的生长素的作用下,根的生长受到抑制,茎的生长受到促进,说明什么问题?提示:根和茎对生长素的反应不同,即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不同。【经典回眸】第124页·共124页
1、(2007广东)26.某同学发现了一株花色奇特的杜鹃花,于是采摘了部分枝条,打算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采摘的枝条中,芽较多的较嫩枝条相对来说更容易生根B.生长素促进生根效果与生长素处理枝条的时间长短成正比C.生长素类似物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D.可发现两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生长的效果相同【解析】芽较多的较嫩枝条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生长素促进生根效果与生长素的浓度有关,而与枝条的处理无直接关系,不成正比;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有些有一定的毒性(如乙烯利);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效果与浓度呈正态分布的倒钟型曲线,可以在不同的浓度点找到促进效果相同的两个点。答案:ACD【变式训练】1.凹凸不平、发育不均匀的西瓜,切开后发现其凹侧的种子发育不良或未发育,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 )。A.种子的发育需要果实提供营养B.无种子的子房绝对无法发育成果实C.光照不均匀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D.发育着的种子里合成的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2.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间的双子叶杂草。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点浓度B.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点浓度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点浓度D.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点浓度探究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有哪些方面呢?提示: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较高时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具体来讲就是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2.植物的生长为什么会表现为顶端优势?顶端优势在农林园艺生产上有何应用?提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致使侧芽的生长素浓第124页·共124页
度较高,它的生长受到抑制,因而表现出了顶端优势。木材培育过程中充分利用顶端优势,可减少侧芽的发育,使木材长得又直又粗;在园林业及农业生产中常用打顶的方法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充分发育,培育一定的树形或者使植株多长侧枝,多开花,多结果,从而提高产量。3.什么是生长素类似物?有哪些?提示: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萘乙酸,2,4-D等,同样具有生长素的生理效应。这些化学物质,被称为生长素类似物。【经典回眸】2、图1表示植物生长素与其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和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⑴曲线OH段说明 ;⑵曲线HB段说明 ;⑶曲线上C点表示 ;⑷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时,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 区间。⑸若用燕麦幼苗做向光性实验,并测得幼苗胚芽鞘尖端向光一侧与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之比为1:2,则据图推测燕麦幼苗胚芽鞘尖端背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非曲 区间。【解析】⑴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生长素浓度在O点~C点的范围内是促进生长的,而在C点以后的范围内是抑制的,只不过在HC段的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的速率减小;C点为促抑转换点,对生长无影响,既不促进,也不抑制。⑵顶端优势是指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输送,大量积累到侧芽部位,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⑶由图中曲线可知,在OC段促进生长的范围内,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为2m,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时,它们的纵坐标均为n,即促进生长的程度相同,植株将直立生长,不符合题意;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2m时,据题意,胚芽鞘向光一侧与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之比为1:2,故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m,此时曲线中的对应于比2m的生长素浓度大的纵坐标,比对应于比m的生长素浓度大的纵坐标要小,即背光侧生长速一侧弯曲,亦不符合题意:当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小于2m时,相应的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小于m时,据曲线可知,生长素浓度小于2m点的纵坐标比生长素浓度小于m点的纵坐标大,证明背光一侧增长速率大,向光一侧增长速率小,最终使植株向光弯曲。【答案】⑴在一定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的增高,促进生长作用加强;⑵随第124页·共124页
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⑶此浓度的生长素即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⑷C点及C点以后范围内的;⑸小于2m【变式训练】3.如图3所示,将植物横放,茎弯曲向上生长,根弯曲向下生长,这与重力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和根、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有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处生长素浓度较B处高,茎对生长素敏感性高,A处生长受抑制,B处生长快,茎向上生长 B.D处生长素浓度较C处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性高,D处生长受抑制,C处生长快,根向下生长 C.C处生长素浓度较D处高,根弯曲向下生长 D.B处生长素浓度较A处高,茎弯曲向上生长【变式训练参考答案】1.D2.D3.BD“思”—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收获内容疑点内容“练”—当堂检测1.(2001年上海高考)下图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2扦插带芽的枝条容易生根成活,因为()A、芽能发育成茎和叶B、芽能进行光合作用C、芽能产生生长素D、芽能供应生根所需的有机营养3、水平放置在地面的植株,一段时间后,会发生的现象是()A.靠近地面一侧较远离地面一侧生长素浓度高,根向下弯曲生长B.靠近地面一侧较远离地面一侧生长素浓度低,根向下弯曲生长C.远离地面一侧较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浓度高,茎向上弯曲生长第124页·共124页
D.远离地面一侧较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浓度高,茎向下弯曲生长4、对4株具顶端优势的植株分别进行下列四种处理,有一株长出侧芽,请指出是哪种处理()A.去顶后在断口上放上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B.去顶后在断口上放一琼脂小块C.不去顶D.不去顶,在侧芽涂以低浓度的生长素5、温室栽培的茄果类蔬菜,因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传粉受精,如果要保证产量,可采用的补救方法是()A.喷洒N肥B.提高CO2浓度C.喷洒磷肥D.喷洒生长素类似物6、欲得到番茄的无子果实,需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滴在花的子房上,处理该花的时期和条件是( )A.花蕾期,不去雄蕊 B.花蕾期,去掉雄蕊C.开花后,不去雄蕊 D.开花后,去掉雄蕊 参考答案:1C2C3AC4B5D6B第124页·共124页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高中生物3.3其他植物激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知道植物体内除生长素以外的其他激素,了解它们的的合成部位及主要作用。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受植物体内多种激素协调控制的。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上的应用。2.重点:植物体内的五种激素。植物体内所有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3.难点:植物体内的激素产生部位以及它们的生理功能。植物体内所有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看”—知识经纬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第124页·共124页
“导”—自主预习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1.除生长素外,植物体内还存在、、等植物激素。2.种类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合成部位作用3.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是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根本上是的结果。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1、含义:的对植物的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2、优点:容易、广泛、稳定。4、应用时的注意事项(1)在农业生产中,要综合考虑药物效果、药物毒性、、价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2)还要考虑施用时间、、施用方式、和施用次数等问题。【自我校对】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1、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2、激素名称合成部位作用第124页·共124页
赤霉素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植物体各部位促进果实成熟3、各种4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1、人工合成生长发育2、合成原料效果3、(1)乙烯(2)赤霉素(3)赤霉素4、(1)施用目的药物残留(2)处理部位适宜浓度“学”—互动探究探究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1、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受到了哪些激素的作用?提示: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2、以下是两种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A.植物激素几乎控制着植物所有的生命活动。B.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这两种说法中,哪一种更准确?为什么?提示:B更准确。A过于绝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由基因控制的,环境变化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激素调节只是其中的一种调节方式。3、各种植物激素在对植物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时,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吗?试举例说明。提示:植物激素在对植物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时,并不是完全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调节网络共同调节。例如,在生长素浓度升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经典回眸】1、将休眠状态的糖枫种子与湿砂混合后放在0~5℃的低温下1~2个月,可使种子提前萌发,该方法叫层积处理。下图表示糖枫种子在层积处理过程中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B.赤霉素与脱落酸之间是协同作用第124页·共124页
C.植物生命活动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D.马铃薯块茎收获后立即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可提前萌发【解析】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判断能力及各种激素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延长,种子即将萌发,在这个过程中看图中几种激素的量的变化,不难得出结论。答案:B【变式训练】1.(2009·海南高考)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B.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赤霉素施用过多可引起水稻植株疯长探究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1、你知道哪些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提示: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例子较多,以下是部分例子。用GA(赤霉素类)打破莴苣、马铃薯、人参种子的休眠;促进苋、芹菜等的营养生长,增加产量。用NAA促进甘薯、黄杨、葡萄的生根;对苹果、鸭梨进行疏花疏果,促进脱落;对棉花进行保花保果,防止脱落。用乙烯利促进黄瓜、南瓜的雌花分化;促进香蕉、柿、番茄的果实成熟。施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防止棉花徒长、促进结实。2、哪些水果在上市前有可能使用了乙烯利?提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回答。番茄、香蕉、苹果、葡萄、柑橘等在生产实际中可以应用乙烯利催熟。3、生产过程中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会不会影响农产品的品质?提示: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得当,不会影响产品品质,甚至可以改善品质。例如,适当施用GA可以提高葡萄品质。如果使用不当,或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则有可能影响产品品质。例如,用2,4-D处理番茄增加座果后,如果不配合整枝施肥,会出现果实多而小的情况;为提早上市而采摘远未成熟的柿子再催熟,其果实品质就不一定好。【经典回眸】2、(2011·南昌期中)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形式是激素调节。请根据下面有关植物激素的实验研究,回答问题:(1)将赤霉素培养液喷洒在小麦幼苗上,小麦幼苗会患恶苗病(植株疯长);科研人员分析出赤霉菌培养液中有以上效应的物质是赤霉素。①上述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通过以上实验能证明赤霉素是植物激素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24页·共124页
(2)某生物兴趣小组用迎春枝条作实验材料,做了探究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最适浓度实验的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根据预实验结果,设计进一步的探究实验:材料用具:生长旺盛的一年生迎春枝条若干、烧杯、量筒、培养皿、NAA、蒸馏水等。配制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浓度梯度差为0.5ppm)。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浸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一天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十天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实验应控制好两个主要无关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设计一个表格来呈现实验现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赤霉素的生理作用、识图能力、预实验及实验设计有关问题。从图中看出在NAA浓度为4ppm时,扦插枝条生根最多。为了更好地探究出最适宜浓度,在2ppm~6ppm之间设置9个梯度浓度,NAA的浓度是该实验的单因子变量。实验设计过程中,关于其他的量应该遵循等量原则来设计实验。【答案】 (1)①赤霉素能引起植物疯长 ②不能 因为实验没有证明植物也能产生赤霉素 (2)配制溶液:配制浓度依次为2ppm、2.5ppm、3ppm……6ppm的NAA溶液9份,编号1~9 实验步骤:①将迎春枝条随机平均分成9份 ②将9份枝条的基部分别浸泡在1~9号NAA溶液中 ③取出枝条分别进行扦插 ④对扦插枝条的生根情况进行统计记录(3)各组枝条处理时间要长短一致;所用植物材料尽可能做到条件相同 (4)见下表:第124页·共124页
【变式训练】2.(2011·泰安模拟)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子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2,4-D浓度(mg/L)05101520253035无子番茄平均重量(g/个)013.526.246.553.653.743.030.2A.2,4-D浓度超过25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D.2,4-D诱导无子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25mg/L【变式训练参考答案】1、C2D“思”—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收获内容疑点内容“练”—当堂检测1.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有关的是( )A.向日葵的花盘跟着太阳转B.在光线明暗刺激下酢浆草的叶片昼开夜合C.在几个雨点的刺激下含羞草的小叶合拢起来D.在触摸等刺激下紫薇(痒痒树)的枝条微微抖动2.下列各项中,能促进柿子脱涩变甜的是( )第124页·共124页
A.生长素 B.脱落酸 C.细胞分裂素 D.乙烯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用赤霉素处理植物,能显著促进茎叶生长B.细胞分裂素可以延长蔬菜的贮藏时间C.脱落酸抑制生长,但能提高植物的抗逆性D.乙烯有催熟果实和延迟开花的作用4.恶苗病是由下列哪种激素引起的植物疯长现象?( )A.赤霉素B.细胞分裂素C.脱落酸D.乙烯5.植物激素的种类很多,其中发现和研究最早的是_________,经鉴定知道这种化合物是_________,它是通过_________实验发现的。此外,目前公认的其他4种植物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24页·共124页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高中生物4.1种群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2.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3.难点: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看”—知识经纬种群的空间特征第124页·共124页
“导”—自主预习1.种群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种群密度(1)种群密度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年龄组成(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类型:增长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稳定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衰退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性别比例(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1.实验原理:用 取样法或 取样法,对草地 (自确定)双子叶植物进行计数,并计算出其种群密度。2.目的要求(1)掌握初步辨别单子哪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方法。(2)。3.材料用具第124页·共124页
4.实验步骤:(1)通过小组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2)制定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调查地点和范围;确定的调查时间:;需要携带哪些材料用具;你在小组内的分工是。“学”—互动探究探究一: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呢?1、回忆初中知识,种群的概念是什么?能否举例说明。2、种群的基本特征: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 ,你能简单说明原因吗? 【提示】1、凡是占据某一地区的某个种的个体总和,叫种群。某山地的杉木种群,某水田的浮萍种群2、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种群密度【经典回眸】1、(2011·聊城模拟)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聚集D.2008年威海市人口出生率为6.86‰【解析】解题关键是区分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的空间特征。A项所述为年龄组成,B项所述为死亡率,C项所述为种群的空间特征中的集群分布,D项所述为出生率。答案:C【变式训练】1、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2、(2011·南昌三校联考)试根据“我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回答:第124页·共124页
(1)图形的左右两边大致对称,表明男女人数基本平衡,出现这一现象的自然生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Ⅰ”阶段表明当时我国人口发展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中“Ⅱ”阶段表明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二:种群的各特征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又怎样相互联系的,请完成相关的概念图: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的种群特征是,它又上怎样预测种群密度的,请画出它的类型并加以标注:【提示】预测变化方向直接影响年龄组成种群数量 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影响数量变动思考完成:年龄组成第124页·共124页
当种群中青年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较少是,种群呈增长型,种群密度将会越来越大、当种群中年老的个体较多,而中青年个很较少是,呈衰退型,种群密度将会越来越小,当种群的个年龄段个体数相当时,呈稳定型,种群密度将会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经典回眸】(2011·石嘴山调研)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时间( )A.增长速率大于零 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种群密度最大【解析】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阶段时,种群增长速率约等于零,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各个年龄阶段个体数量比例差不多;种群数量稳定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不是均为零。答案:D【变式训练】3、下图是对某地种植的广东松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A.总能量增加B.种群密度上升C.环境阻力不变D.营养级能量降低探究三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哪些?各方法适用于什么样的生物?提示: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标志冲不发适用于个体比较大、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2、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请用数学方法算出调查区域种群数量。提示:N=M×n/m。3、请你设计出调查对象的计数表格:提示:次数一次二次.…..样方编号12345678第124页·共124页
样方计数平均值【经典回眸】1.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解析】调查某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直接把该地区的所有该种植物统计一遍几乎是不可能的。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一般随机设置1m2的样方为宜,尽量选择多个样方。答案:C2.(2011·长沙模拟)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X1、X2、…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1+X2+…+Xn)/n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解析】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个体数。答案:D【变式训练】4、(2010·吉安模拟)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麻雀的种群密度B.可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5、(2011·武汉模拟)某班同学对公园附近的一块林地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该地面积为长500m,宽30m,计15000m2,随机选取10个样方,由每一小组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1)右图为他们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代表苦荬菜个体。请将需计数的圆圈涂黑。(2)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组别12345678910株数/m202334124233则该样方取样方法为______________,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变式训练参考答案】1、D2、(1)由于男第124页·共124页
性产生含X染色体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数目相等,且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机会相等,形成的XX和XY的个体数基本相等 (2)出生率增高 (3)出生率在不断下降 推行计划生育取得实效3、D4、D5、(1)将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顶角的个体均涂黑,其中一种涂法如右图 (2)等距取样法 3株/m2第124页·共124页
“思”—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收获内容疑点内容“练”—当堂检测1、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大葱D.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2、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该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 B.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D.N=39×34÷153、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一平方公里内的人口数量B.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C.一片森林里的全部生物D.稳定型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4、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个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种措施直接调节()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出生率5、下图为种群的年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B表示稳定型,A表示_______型,C表示________型。(2)B型的年龄结构特征是 ___ 。(3)A型的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4)C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第124页·共124页
6、在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①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参考答案:1.D2.C3.A4.D5(1)增长 衰退(2)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相当,种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将保持相对稳定(3)越来越大(4)越来越小6、①选取面积应为100cm×100cm②应随机选取5个样方③应为N1到N5 的平均值 第124页·共124页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高中生物4.2种群的数量变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1)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2)说出“J”型增长模型与“S”型模型的意义;(3)说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2.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3.难点:建构种群增长和模型。“看”—知识经纬第124页·共124页
“导”—自主预习1.问题探讨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那么:(1)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2)7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一般的步骤:研究方法研究实例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3.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①产生条件:②增长特点:③量的计算:4.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①产生条件:②增长特点:“学”—互动探究探究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尝试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时间/分钟20406080100120140160180第124页·共124页
细菌数量将数学公式(Nn=2n)变为曲线图思考: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比较,优缺点?提示:直观,但不够精确2.自然界确有类似的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3.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 思考:“S”型曲线在生产中有哪些应用?提示:农、林、牧业生产就是在K值范围内谋求产量的提高,其潜力有一定限制。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提示:不是不一定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能得到什么启发?提示:降低环境容纳量【经典回眸】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右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O~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D.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解析】由题意可知,当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故选C项。答案:C【变式训练】1、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一般呈现出“S”型曲线的走势,在此增长趋势中( )A.种群的增长与自身密度无关第124页·共124页
B.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C.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因素制约D.同一种群的K值始终保持固定2、(2011·临沂一模)右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②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上升 ③bc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④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环境容纳量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探究二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思考: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提示: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间接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2.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有哪些?提示: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经典回眸】2、下图反映了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发生生态位变化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因竞争而被排除现象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解析】: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是因为这些水体中无机营养元素较多。答案:C【变式训练】3、下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第124页·共124页
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的存活率B.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探究三探究四: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思考: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提示:血球计数板2.本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提示:不需要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提示:稀释【经典回眸】(2010·南通调研)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瓶轻轻震荡几次C.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出等量培养液进行计数【解析】本实验是取样后采用显微计数法进行计数。每天取样时间要大体一致,并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每次取样前要将试管振荡摇匀,正确地使用1mL刻度吸管将1mL酵母菌培养液移入1支干净的试管里,然后用滴管吸取1滴培养液滴在已盖在血球计数板网格上的盖玻片的边缘,待培养液自行渗入并充满网格后,再放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然后立即将数据填到记录表格中(吸出不等量,检测的时候放在格子里也一定是等量的,所以不需要强调等量)。答案: D【变式训练】4、(2010·豫南九校联考)将10mL酵母菌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此表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样品酵母菌数量(个/mm3)pH112104.8第124页·共124页
28205.4312103.7410005.0①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始终出生率>死亡率 ②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2、4、1、3 ③对酵母菌而言,10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可能为1.21×107个 ④若进行第5次均匀取样,10mL样品中的酵母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变式训练参考答案】1—4,CADC“思”—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收获内容疑点内容“练”—当堂检测1.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A.m·2TB.m·220C.2T/20D.m·23T2.下图中①~④曲线表示在a、b、c、d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a.不断供应养分、水、氧气,除去有害废物;b.随时间延续,养分耗尽、有害物质积累;c.随时间延续,养分逐渐减少、无有害物质积累;d.随时间延续,养分耗尽,由于突变出现了新菌株,可分解原细菌的代谢废物,其合成的物质又可作为原细菌的食物。生长条件分别与生长曲线①、②、③、④相符合的是()A.a、b、c、dB.b、c、d、aC.c、d、a、bD.c、b、d、a第124页·共124页
3.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野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重要意义,下图是某海域野生鱼类在实施了休渔保护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为了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该保持在b点附近范围所代表的水平上B.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b点,环境阻力最大是在8年以后C.休渔能够很好的促进该种群数量的恢复,使该种群数量持续增长D.适当的捕捞有利于该鱼类更新,有利于该种群的生存4.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5.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第124页·共124页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高中生物4.3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2.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3.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看”—知识经纬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导”—自主预习一、群落的概念第124页·共124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集合,叫做群落。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丰富度:群落中的多少称为丰富度。2.各种种间关系的对比类型概念数量坐标图特点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等 开始时A、B两种生物同时增加,此时的竞争并不激烈,但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空间、食物有限,两种生物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甚至弱者最终被淘汰捕食一般表现为“先增者先减,后增者后减”即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先增加又先减少的是被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的是捕食者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活,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变化。两种生物生态位(食性及生活条件)相似程度越大,竞争越激烈寄生寄生者寄居在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来维持生活 寄生生活对寄生者来说是有利的,而对寄主(被寄生者)来说则有害3.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主要与有关动物的分层主要与有关水平结构:由于、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使群落存在水平结构,不同种群呈分布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注意事项第124页·共124页
1.调查研究小动物时,常用 进行采集与调查。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 两种。3.尽可能多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 来收集。4.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标本,应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探究一群落的概念和结构1.群落的概念是什么?提示: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即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统称。注意:群落不是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建立起来的有机体。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哪些?提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组成和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位、群落的范围、边界和演替等。3.群落的物种组成提示:(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我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4.种间关系有哪些?请举例。名称举例互利共生地衣、大豆和根瘤菌寄生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竞争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小两种草履虫捕食羊和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经典回眸】(2011·西安联考)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第124页·共124页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解析】由题意可知栉毛虫与大草履虫是捕食关系,由甲图可知栉毛虫是捕食者。形成乙图的原因是加入沉渣作为隐蔽场所,大草履虫躲避在里面避免被栉毛虫捕食,使栉毛虫捕食不到大草履虫而全部死亡。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部分流入栉毛虫,还有部分被分解者利用。答案 C【变式训练】1.(2011·烟台模拟)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右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B.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C.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类数越少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2.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在-200~3800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探究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第124页·共124页
1.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原理是什么?提示:(1)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步骤有哪些?提示:(1)准备:①制作取样器;②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2)取样:①去表层落叶;②按罐入土;③花铲取罐;④塑料袋保存。(3)采集小动物:①常规方法:诱虫器取虫;②简易方法:镊子或吸虫器取虫。(4)观察和分类:①设计表格便于记录;②借助图鉴查清名称;③使用放大镜或实体镜观察。(5)统计和分析:①统计丰富度;②完成研究报告。3.分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结果,得出结论提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说来,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丰富度越大【经典回眸】(2009·辽宁、宁夏卷)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身体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________kJ。【解析】 (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型,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竞争。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最高传递效率为20%,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第124页·共124页
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5nkJ。答案: (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 捕食 5n【变式训练】3、(2012·嘉兴月考)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调查校园附近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与此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许多土壤动物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利用小动物的趋光趋热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D.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不能忽略不计4、(2011·东北师大附中三次摸底)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变式训练参考答案】1—4,CCCA第124页·共124页
“思”—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收获内容疑点内容“练”—当堂检测1、大.小鲈鱼高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2、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A.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C.森林中的生物有分层现象,草原上的没有分层现象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3、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A.所有的树木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D.所有的生物4、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A.群落的物种组成B.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C.群落中生物个体的数目D.群落中物种的数目5、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A.种群的密度B.适应的普遍性C.群落的垂直结构D.群落的水平结构6、对某一群落中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研究后得到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两种群之间的关系是。(2)在3、4月份甲种群数量的下降,很可能是由于。(3)种群数量变化的周期大约是。第124页·共124页
(4)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会导致被捕食者种群的消亡吗?。第124页·共124页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高中生物4.4群落的演替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2、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看”—知识经纬演替的类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第124页·共124页
“导”—自主预习1.生物的群落是一个系统群落的结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界条件的剧烈改变,仍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原有生物群落会被破坏和干扰,一个群落会逐渐被所替代,这样的过程称之为生物群落的演替。1、生物群落的演替可分为两种类型和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后被彻底消灭了植被的地方发生了演替。如、、或的生物群落的演替。3.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裸岩地面上的演替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裸岩阶段→阶段→阶段→阶段→灌木阶段→阶段,从而使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得进一步丰富多样,会使群落系统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以上为初生阶段。(2)群落的次生演替是原来群落结构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一些生物种群被了,又有一些种群占据原有种群的空间,使另一些生物种群了,经过一段时间,最后使群落达到一个的阶段。例如在弃耕的农田上的群落演替就是次生演替。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其大致过程是:弃耕的农田→草木植物阶段→阶段→森林阶段。但在干旱荒漠地区,也可能演替为或阶段,而不能最后演替为森林阶段。(3)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演替有着重大的影响,常常会改变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的和,破坏阻止或逆转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4)为了促进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保持好自然环境,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政府在一些破坏严重的地区,提出了伟大生态工程,保持好生态环境。【自我校对】1.动态另一个群落2.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岩第124页·共124页
冰川泥光裸岩地3.地衣苔藓草本植物森林4.消灭兴起相对稳定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植物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植物5.速度方向6.人口资源环境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学”—互动探究探究: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概念是什么?群落演替过程是怎样的?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群落演替过程是外界环境与群落内部环境不断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群落演替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2.群落演替的原因有哪些?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②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③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④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⑤人类活动的干扰。3.演替的类型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弃耕的农田、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在于本来有没有植被或植被被破坏后土壤条件是否保留。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要经历更长的时间,因为初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而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环境一般比较肥沃,原有的群落被破坏后留下了大量的有机质和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等。4.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什么?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能量一般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一般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一般稳定性越来越高第124页·共124页
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提示:(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2)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经典回眸】1.(2011·海南单科,2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解析】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在不断变化,故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次生演替的速度较初生演替的快;包括围湖造田在内的人类活动均影响群落的演替过程。答案 D2.(2011·重庆模拟)近年来我省某地较多的耕地缺少劳力无人耕种,长久以往,这些耕地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随着气候变迁,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地上也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弃耕耕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地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不存在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C.两种演替过程形成的群落结构都将逐渐复杂,营养级的数目都将会增加D.与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相比,弃耕耕地形成森林所需的时间较短【解析】 弃耕农田上原有的植被虽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属于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没有土壤条件,属于初生演替。随时间的推移,两种演替过程形成的群落中的物种种类都将逐渐增加,营养结构都将逐渐复杂化,营养级的数目都将增加,所以群落内都存在竞争现象,只是初生演替的竞争现象不明显。次生演替已有土壤条件,所以形成森林更容易、所需的时间短。答案 B【变式训练】1.(2011·安徽卷)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第124页·共124页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取决于各类生物的生态位。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结果会导致物种的丰富度下降B.一定区域内生活的各种群中食性相似,栖息环境差异不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发展C.群落中各种群的生态位分化越大,生物生存下来的机会越大,物种的丰富度就越大D.一定区域内生活的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越多,越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3.(2011·南通质检)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人类活动不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5.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变式训练参考答案】1----4、BDCB“思”—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收获内容疑点内容“练”—当堂检测1.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A.影响因素不同B.初始条件不同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2.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第124页·共124页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C.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3.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A.初生演替 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4.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5.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调查时间调查项目 1953年1973年1984年1996年叶面积指数2.486.6111.2817.76光能利用率(%)20.342.388.995.9总初级生产量[t/(hm2·a)]17.4355.50116.61150.81净初级生产量[t/(hm2·a)]1.5014.5223.8826.00(1)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3)请绘制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坐标曲线图。(4)下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__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_____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参考答案:1.B2.A3.C.4、自然因素人类活动5、(1)逐渐增加(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利用率升高(或正相关) (3)据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第124页·共124页
描点、连线如右图(4)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5)样方 在空间上的分布(分层)第124页·共124页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高中生物5.1生态系统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②说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③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学会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④解释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2.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之间的关系及食物链与食物网3.难点: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看”—知识经纬生态系统范围生态系统结构“导”—自主预习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由_____________与它的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第124页·共124页
2.范围: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______________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________________及其_______________的总和。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者,_______者,________者。其中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2)生产者是_________生物,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__生物,分解者是____________生物。(3)判断下列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松树____________松鼠_________金鱼__________金鱼藻__________硝化细菌___________人__________青菜__________蚯蚓__________蛔虫____________屎壳郎____________灵芝__________蜣螂__________(4)用箭头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连起来,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2.食物链和食物网(1)形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因食物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基本模式:生产者及各类 者,其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 为第三营养级。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 (“是”“不是”)固定不变的。(3)环节: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_________。(4)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和______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阅读课本89-90页,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某动物园里饲养着多种动物,同时也栽培了许多植物,该动物园是否属于一个生态系统?提示:不同的动物是分开饲养的,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属于一个生态系统(2)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吗?提示: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腐生动物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3)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提示: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属于生产者;腐生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第124页·共124页
(4)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吗?提示: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如寄生植物菟丝子属于消费者。(5)尝试用关键词和箭头,构建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关系的图示模型。提示:【经典回眸】(2011年上海调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解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员中,消费者可占据多个营养级;动物以消费者居多,但也有一些为分解者,如蚯蚓;细菌中的硝化细菌为生产者,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不论是光能自养型还是化能自养型生物。答案:C【变式训练】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自养型生物一定都是生产者,生产者就是绿色植物B.能够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生物是分解者C.大部分动物是消费者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探究二食物链和食物网阅读课本91-92页,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食物网中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吗?提示:食物网中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的任何停顿都不能算作完整的食物链。(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相同的营养级吗?提示: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要根据其所在的具体食物链来确定,即从生产者数起。如猫头鹰可能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分别占有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这就是说猫头鹰在该食物网中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3)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唯一的吗?第124页·共124页
提示: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即捕食与竞争,因为在同一条食物链为捕食关系,在不同食物链两者还可能同食另一种生物,则为竞争。(4)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考虑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时,应遵循什么依据?提示: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线路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若另一种生物的食性多样化,则影响较小;若另一种生物的食性单一,则影响较大。(5)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的数量吗?提示: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数量。【经典回眸】(2011·海南高考)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暴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回答问题:(1)该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_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为________;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鼠疫杆菌和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2)通常情况下,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________(增强、不变、减弱)。(3)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1)正确找到传向鹰的食物链:植物→兔→鹰、植物→兔→鼬→鹰、植物→鼠→鹰、植物→鼠→鼬→鹰,4条食物链中鹰分别占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兔和人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同时还有竞争关系(都以植物为食);鼠疫杆菌寄生在人身上,因此为寄生关系。(2)跳蚤寄生在鼠身上,而鼬捕食鼠,因此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更大;大量捕杀鼬使鼬的数量减少,从而使鼠的天敌减少,鼠的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增强。(3)蘑菇分解植物的残体,因此属于分解者。【答案】(1)4三、四捕食和竞争寄生(2)小于增强(3)分解者【变式训练】2.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第124页·共124页
A.图中有两条捕食链B.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D.图示可代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变式训练参考答案:1A2A“思”—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收获内容疑点内容“练”—课堂自测3.(2011·海南高考改造)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生态系统中必须具有生产者B.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只存在一个营养级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4.在生态系统中,当狼捕食山羊时,狼是()A.第二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B.第三营养级和次级消费者C.次级消费者和第二营养级D.初级消费者和第三营养级参考答案:1C2C3A4B第124页·共124页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高中生物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①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②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③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④通过借助一条具体食物链,分析每一营养级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的方法2.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3.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看”—知识经纬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第124页·共124页
“导”—自主预习一、能量流动的过程1、定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过程。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画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思考:(1)总结输入每个营养级的能量的去向:三个去向如何表示四个去向如何表示(2)区别摄入量与同化量二、能量流动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能量在两个相邻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_______________,计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能量流动为何逐级递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能量流动为何是单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画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的图解并标出各层的含义:三、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1、2、第124页·共124页
思考:1、“桑基鱼塘”这种生态农业有什么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确定草场载畜量有什么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互动探究探究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阅读课本94页分析,结合下图,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思考与讨论:(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辐射到该地区总的太阳能吗?提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2)太阳能以什么形式进入生态系统?提示: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传递途径提示:食物链和食物网(4)流入每一营养级中能量去向?提示: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以热能的形式散发,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5)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其同化的能量吗?提示:消费者摄取的能量等于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加上粪便中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是上一营养级流向该消费者的能量,也就是该营养级的总能量。【经典回眸】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太阳辐射光能开始的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能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的D.生态系统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第124页·共124页
【解析】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也就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态系统的能量除少数来自化能合成的生物以外,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能。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若缺少非生物的能量,生态系统无法维持。答案:A【变式训练】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部分能量B.当狼捕食兔子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了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能量只能由兔子流向狼,不能由狼流向兔子探究二细胞核的结构阅读课本95-96页,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否可逆?提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也不能循环流动。2.生态系统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为什么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提示:(1)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而消耗掉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并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无法再利用。。(2)各营养级的生物中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利用(3)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给了分解者。3.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效率大约为多少?如何计算?提示:10%——20%计算方法为:【经典回眸】(2012海南卷)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解析】根据题中简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A正确;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是一第124页·共124页
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正确;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正确;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不正确。答案:D【变式训练】2.如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B.一般情况下,三级消费者增加1kg,至少需要生产者100kgC.生物与生物之间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变式训练参考答案:1B2C“思”—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收获内容疑点内容“练”—课堂自测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B.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C.能量在生态系统内的转移过程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2.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B.食物链越短,可供终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C.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能量形成的转变顺序是热能→光能→化学能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3.第124页·共124页
在“藻→小鱼→大鱼”组成的食物链中,小鱼不会吃大鱼,但大鱼可以吃小鱼,该食物链的不可逆性,说明在一个生态系统中()A.能量循环是双向的B.能量循环是单向的C.能量流动是单向的D.水循环是单向的4.稻田中农民要拔掉稗草,鱼塘中要不断清除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分析,这是为了()A.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B.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流动C.保持生态平衡D.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5.如图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若要增加20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 )A.80gB.900gC.800gD.600g第124页·共124页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高中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①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②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③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④通过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2.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3.难点:“看”—知识经纬碳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第124页·共124页
“导”—自主预习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实例——碳循环(1)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循环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________作用或________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通过________,在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通过________传递。(4)温室效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学”—互动探究探究一物质循环的过程第124页·共124页
阅读课本1001--101页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大气中CO2的来源有哪些途径?提示: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化学燃料的燃烧。(2)参与循环的物质有哪些?提示: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3)大气中碳元素如何进入生物群落?提示: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4)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什么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的形式是什么?途径是什么?提示: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5)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产生的原因:①工厂、汽车、轮船等对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②森林、草原等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植被对CO2含量的调节能力。(6)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提示:①气候变暖会使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②气候变化也改变了降雨和蒸发机制,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生产,降雨量的变化使部分地区更加干旱或更加雨涝,并使病虫害增加。【经典回眸】(2012·安庆质检)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碳元素在A、B、C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图中B、C包含所有种群构成的生物群落【解析】④表示光合作用,A表示分解者,B表示生产者,C表示消费者,A、B、C构成生物群落,而且碳元素在A、B、C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答案:C【变式训练】第124页·共124页
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问题:(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___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_________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A为______,B为______。(3)图中D→C过程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B→D过程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________形式储存在地层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循环。(5)碳循环的同时一定伴随着_______________。探究二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阅读课本103页,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形式相同吗?提示:物质循环以无机物的形式进行,而能量流动则以有机物为载体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各是什么?提示: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往复循环,而能量流动则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发生的范围分别是什么?提示: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圈内,具有全球性,而能量流动发生在生态系统各营养级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借助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③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④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循环的动力【经典回眸】根据下列的碳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第124页·共124页
(1)从微观上看,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__________上进行的。(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①是__________,除此之外,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中还可通过__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碳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3)参与过程④的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4)从上图可知,减少温室效应的最关键措施有哪些?(5)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能量流动,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__________,因而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碳循环、能量流动以及温室效应等知识。(1)过程③通过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将碳返回大气中去,细胞呼吸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2)①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固定到植物体内,转化为有机物。在极少数特殊空间,如深海热泉口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化能合成自养型生物,碳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碳主要以CO2的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除此之外,还可从土壤中以CO32-、HCO3-的形式吸收进入生物群落。(3)过程④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动物尸体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等分解为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这些分解者的同化类型是异养型,异化类型是需氧型、厌氧型或兼性厌氧性。(4)从图中看出,导致大气中CO2增多的因素可能是①过程减弱或在一定程度上受阻,即绿色植物减少,也可能是⑤过程增强,即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因此减少温室效应从这两方面考虑。(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由于生物体在代谢过程中不能直接利用热能,因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单向流动。答案 (1)线粒体(2)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CO2(3)异养需氧型、异养厌氧型和异养兼性厌氧型 生物群落第124页·共124页
(4)①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②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③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第三条可以不答)(5)热能 逐级递减、单向流动【变式训练】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变式训练参考答案:1答案:(1)[C]生产者(2)二氧化碳消费者分解者(3)光合呼吸分解(4)化学燃料二氧化碳(5)能量流动第124页·共124页
“思”—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练”—课堂自测1.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2.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根据下图所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3.为了了解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个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向a、b中喷入等量的“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B.检测“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a的“敌草隆”全部消失,b的基本不变C.只用砂土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D.再增加c组作为对照,不喷入“敌草隆”,其他处理与a、b组相同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其中M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第124页·共124页
A.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在图中④过程中是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的B.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C.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可在生物群落中反复循环利用D.若M表示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则①的能量值为②与③对应的能量值之和5.若用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丁代表大气中的CO2库。图中能正确表示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的是()第124页·共124页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高中生物5.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①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②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③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重点: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难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关系“看”—知识经纬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124页·共124页
“导”—自主预习1.信息:(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信息传递的一般过程:信息________信息________信息________。2.生态系统中信息种类: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很多,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式,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1)物理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化学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行为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________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___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的传递还能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__,以维持_______________的稳定。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作用:(1)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两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目前控制生物危害的地记述大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________。探究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阅读课本105—106页的内容进行分析,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蜜蜂如何向同伴传递信息?提示:通过跳舞的形式2.生态系统中信息分为几种?哪几种?第124页·共124页
提示:三种;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3.什么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提示: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为物理信息。生物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性外激素等是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向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特定的信息,是行为信息。4,凤眼莲根部的分泌物可以明显地抑制由于水体富营养化而大量繁殖的藻类的生长属于什么信息?提示:化学信息5.在繁殖季节,公鸡“抖抖大红冠子花外衣”来引诱母鸡交配属于什么信息?提示:行为信息【经典回眸】一只母鸡看到老鹰时会对小鸡发出报警鸣叫,小鸡做出隐蔽反应。从信息分类角度分析,母鸡的报警鸣叫属于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对信号刺激的反应答案C【变式训练】1.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可多选)()A、绿色植物接受光刺激B、蛾类昆虫具有趋光性C、狗能通过尿液找到回路D、孔雀开屏探究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阅读课本106-108页,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蝙蝠的“回声定位”属于什么信息?如果堵住蝙蝠的耳朵,蝙蝠的行为会如何?提示:物理信息如果堵住蝙蝠的耳朵,蝙蝠的行为会不正常。2、莴苣的种子的萌发与什么信息的传递有关?提示:物理信息3自然界中,植物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够开花。许多动物都能在特定时期释放用于吸引异性的信息素。经过科学家的收集、分离和测定,现已确定了200余种昆虫信息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其中大部分是用来传递性信息的。若无信息传递,雌雄豆娘不能相互识别、交配,思考:信息传递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起什么作用?提示: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4.2001年,科学家们在研究植物与草食性昆虫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够产生和释放一种可挥发的化学物质,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捕食者,夜间又能够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使它们不能停留在叶片上产卵。这说什么?第124页·共124页
提示:信息传递能调整种间关系。5.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有那些应用?提示: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三是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经典回眸】下列不属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是()A.可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B.能够促进生命系统的能量循环C.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解析】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选项不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而且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不能循环的。【答案】B【变式训练】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有许多方面的应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提高农产品产量B.提高畜产品产量C.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D.会造成环境污染,作用时间短暂变式训练参考答案:1C2D“思”—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收获内容疑点内容1.下列现象中,信息传递不属于物理信息的是()A.谈虎色变B.杯弓蛇影C.红杏出墙D.抓耳挠腮2.若利用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舞相同频率的声音,当蜜蜂感受到这一信息后,就会飞到花园采蜜,这种方法利用的信息类型属于()A.行为信息B.物理信息C.化学信息D.生物信息第124页·共124页
3.(2012·临沂高二检测)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例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C.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4.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依靠化学信息的作用B.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依靠行为信息的作用C.信息素是进行信息传递唯一的信号D.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5.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不是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是 ( )A.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制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B.控制日照时间以控制开花时间C.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棉铃虫D.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作物田中的双子叶杂草第124页·共124页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高二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①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②通过分析生态瓶、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③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2.重点: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3.难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看”—知识经纬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第124页·共124页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自主预习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方面。二.抵抗力稳定性(1)概念: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______________并使自身的______________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2)内部因素: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3)抵抗力稳定性的高低生态系统的成分越______________,营养结构越______________,自动调节能力就______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就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______________,营养结构越______________,自动调节能力就______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三.恢复力稳定性(l)概念: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______________以第124页·共124页
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______________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反之亦然。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当针对各种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采取相应的对策,保持各种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学”—互动探究探究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自我调节能力阅读课本99—110页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是什么?提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恒定的吗?提示:不是,它是一种相对稳定。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什么?提示:负反馈调节。【经典回眸】(2012·山东济宁一模)下列有关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B.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解析】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答案: A【变式训练】1.(2012·杭州模拟)某池塘演变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随之大量繁殖,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因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探究二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阅读课本110—111页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抵抗力稳定性的概念是什么?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有哪些特征?提示: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维持原状的能力。第124页·共124页
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具有的特征①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占有的能量多。②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结构复杂。2.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是什么?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有哪些特征?提示:概念: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①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②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小。③各营养级生物能以休眠方式渡过不利时期或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有什么样的关系?提示: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利用曲线图说明)(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经典回眸】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解析】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C项中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最小,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答案 C【变式训练】2.(2011·济宁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作用下自身结构与功能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B.在一块草原生态系统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其恢复力稳定性也高第124页·共124页
变式训练参考答案:1B2C“思”—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收获内容疑点内容“练”—课堂自测1.自然生态系统大都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其主要原因是()A.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B.生产种类和数量都多C.物质和能量都能反复被利用D.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2.下列生态系统中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A.天然落叶林B.天然常绿林C.人工纯种林D.人工混交林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C.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可以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D.热带雨林的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4.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④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A.①③ B.②④⑤C.②③D.①④⑤5.生态系统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 )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B.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其他营养级生物替代第124页·共124页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第124页·共1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