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2.50 KB
- 34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0分)1.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 )A.用进废退学说B.自然选择学说C.过度繁殖学说D.生存斗争学说2.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3.小吴同学对高中教材中一些“根本原因”进行归类总结,其中不恰当的是( )A.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物种基因库的不同C.生物出现新性状的根本原因是突变D.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4.现代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比较,不同的是( )A.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D.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5.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下列按顺序出现的生物类型的几种排列,可能性最大的是( )A.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B.需氧自养、厌氧自养、自养C.厌氧自养、需氧异养、光能自养D.厌氧异养、光能自养、需氧异养6.对于突变与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足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B.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数量,但突变了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常统称为突变D.突变的有利与否不是绝对的,往往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异7.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的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是( )A.25%B.32%C.50%D.64%8.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这是选择的原始材料
B.A→B的变化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B→C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9.外形相似但不同种类的鱼,在生殖时把各自的精子和卵排放在同一水域中,其中一种鱼的精子不能进入另一种鱼的卵内.这是由于下列哪种原因引起的( )A.生态隔离B.地理隔离C.行为隔离D.生殖隔离10.调查发现男性色盲大约占男性人群的7%,根据这一概率推算,女性色盲占女性人群的比率大约为( )A.0.25%B.0.49%C.0.7%D.1.4%11.下列关于基因库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使基因库不能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基因重组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12.共同进化是生物进化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有细长花矩的兰花,有细长器的蛾,两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猎豹与斑马的“军备竞赛”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共同进化13.生物物种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种群的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物种B.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是一个物种C.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D.同一个物种的个体之间的性状是相同的14.下列各项中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生物进化的方向由变异决定,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C.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突变D.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15.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的是( )A.产生变异的机制B.自然选择所起作用C.生物的适应性D.生殖过剩的原因16.鉴定牧民放牧的马和由国外赠送返回原产地放养的野马是两个物种主要的依据是( )A.野马比牧马更善于奔跑B.野马与牧马存在地理隔离C.野马与牧马存在生殖隔离D.野马比牧马更适合野生环境17.隔离的本质是( )A.地理隔离B.生殖隔离C.基因不能自由交流D.种群基因频率改变18.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种类,因为流感病毒已对旧的疫苗产生了高度的抗性,对这种抗性解释最好的是( )A.病毒的获得性遗传B.由于生殖隔离形成C.病毒的某种结构的用进废退
D.自然选择作用,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保留1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生物进化是长期应用的结果④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A.①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20.AA和aa杂交所产生的F1通过连续自交直到Fn,则在此过程中( )A.AA和aa的亲本不含等位基因,杂交结果不符合分离定律B.此过程共发生了n次等位基因的分离C.杂交后代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D.A和a的基因频率保持不变21.对人体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22.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23.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A.泌尿系统B.泌尿、消化系统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24.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 )A.家兔B.鱼类C.鸟类D.草履虫25.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 )A.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B.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C.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D.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26.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D.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27.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C.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28.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29.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30.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CO2、血红蛋白、H+、尿素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D.Ca2+、载体、氨基酸3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所有稳态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内分泌腺参与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32.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A.大于7.35~7.45B.远小于7.35~7.45C.维持在7.35~7.45D.稳定在3~433.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A.血浆B.组织液C.淋巴液D.唾液34.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A.血浆CO2浓度升高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C.血浆渗透压升高D.血糖浓度升高35.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天排出的尿量为1000~2000mL,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肾功能严重障碍,则尿液不足,代谢产物不能排出体外,此时人体组织中( )A.组织液增多,淋巴增加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C.组织液增多,淋巴减少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36.人体组织液中的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这些O2至少需要通过几层磷脂双分子层( )A.6B.2C.3D.437.如图是人体某种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②可以进人A,C,DB.图中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C.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38.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血浆量增加B.组织液减少C.组织液增加D.淋巴减少39.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40.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B.②④C.①③D.④②41.镇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 )A.细胞体B.轴突C.突触间隙D.树突42.如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刺激a处,会导致b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处也发生电位变化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C.刺激c处,a和b处都会产生兴奋D.刺激a处,b、c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43.在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这一反射活动中,唾液腺和支配它活动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效应器B.兴奋传导时,往往是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C.在人体反射活动过程中,神经元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与膜外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反D.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44.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请选择下列陈述中正确的选项( )①若在a点上刺激,神经就发生兴奋,从这一点向肌肉方向传播,肌肉就收缩.②如果给予相同的刺激,刺激点a与肌肉之间的距离越近,肌肉的收缩就越快.③神经纤维传播兴奋的大小,与刺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④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急剧发生变化,钠离子流入细胞内.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①③45.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46.损伤大脑皮层的S区,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损伤H区时,病人看不懂文字、听不懂别人的谈话,但却能讲话写字.这表明( )A.语言功能在语言中枢也有细致分工B.语言功能与语言中枢之外的中枢有关C.语言中枢位于大脑左半球外侧面D.语言中枢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47.下列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在末受刺激时,膜内为正电荷B.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末兴奋部位C.膜外电流由末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D.兴奋的传导方向是轴突另一个细胞的树突或胞体48.以下各项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A.吃话梅时流唾液B.看见话梅就流唾液C.小孩看见拿针的护士就哭D.小孩听见打针这个词就哭49.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正确的是( )A.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50.部分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如图所示,分别在甲、乙两处提供适宜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情况是( )A.刺激甲,只有Ⅰ、Ⅱ收缩B.刺激乙,只有Ⅲ、Ⅳ收缩C.刺激甲,Ⅰ﹣Ⅳ都不收缩D.刺激乙,Ⅰ一Ⅳ都收缩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0分)51.寄生在某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鸟的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
(1)若该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2)请预测以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将该变化在下边的坐标中以图1曲线的形式表示出来.(标明基因,绘出大致趋势即可). (3)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与雄鸟尾羽长短有关,为了验证这个观点,做了如下实验,结果如图2.①将若干只尾羽长度相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成A、B、C三组,将 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用黏合剂黏在 组雄鸟的尾羽上.对 组雄鸟的尾羽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给三组雄鸟带上标志后放归野外进行观察.②实验结论: .52.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 阶段.(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4)②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 的稳定有重要意义.(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膜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 ,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53.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 ,其中A代表 ,B代表 ,C代表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 ;E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_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 、 系统.(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 、 系统.而CO2的排出则要经过 、 系统.54.如图为一段神经纤维的未受刺激时的电荷分布及相关处理.据图回答:(1)神经元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和 ;结构特点具有 性;功能特点具有 性.(2)如果在电极a左侧给一适宜刺激,则a~b之间神经冲动的瞬间传导方向是 ,刺激点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变化是 .(3)图中未表示出的,与下一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结构是 ,在该结构出决定了神经冲动传递的 特性.55.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 (属于或不属于)反射.(2)用b刺激骨骼肌, (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①如果 ,表明传出神经受损.②如果 ,表明骨骼肌受损.③如果 ,表明部位d受损.
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0分)1.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 )A.用进废退学说B.自然选择学说C.过度繁殖学说D.生存斗争学说【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是:(1)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基础.(2)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3)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4)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答】解:A、用进废退学说是拉马克的观点,A错误;B、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B正确;C、过度繁殖学说是自然选择学说中的选择基础部分,C错误;D、生存斗争学说是自然选择学说的选择手段部分,D错误.故选:B. 2.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分析】现代进化理论认为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阅读题干,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解答】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A错误;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都为1,B正确;C、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C错误;D、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伴X隐性遗传方式,但人群中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与女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相当,D错误.故选:B. 3.小吴同学对高中教材中一些“根本原因”进行归类总结,其中不恰当的是( )A.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物种基因库的不同C.生物出现新性状的根本原因是突变D.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细胞的分化;基因突变的特征;物种的概念与形成.【分析】基因选择性表达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指在细胞分化中,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有选择表达的现象,形成了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的细胞;生殖隔离根本原因是基因库不同;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主要原因,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生物多样性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的多样性,蛋白质的合成受DNA控制,故DNA分子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解答】解:A、基因选择性表达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指在细胞分化中,基因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有选择表达的现象,形成了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的细胞,A正确;B、生殖隔离是亲缘关系相近的类群间不杂交,或杂交不育,或杂交后产生不育性后代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基因库不同,B正确;C、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正确;D、生物多样性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的多样性,蛋白质的合成受DNA控制,故DNA分子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D错误.故选:D. 4.现代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比较,不同的是( )A.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D.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解:ABD、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和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现代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相同之处,ABD错误;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现代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不同之处,C正确.故选:C. 5.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下列按顺序出现的生物类型的几种排列,可能性最大的是( )A.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B.需氧自养、厌氧自养、自养C.厌氧自养、需氧异养、光能自养D.厌氧异养、光能自养、需氧异养【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分析】原始地球条件下没有O2,生物体没有叶绿素,所以最早的生物应是厌氧异养型,随着蓝藻等低等植物的出现,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释放到大气中,以后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渐出现需氧异养型.【解答】解:地球上最早的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那时的原始大气中有CH4、NH3、H2O、H2以及H2
S和HCN等多种气体,但没有氧气存在,是一种还原性大气.在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之前,原始海洋里已经汇集了大量的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有机小分子物质,并利用这些有机小分子物质又合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高分子物质.原始生命具有原始的新陈代谢作用,但结构非常原始和简单,不可能具有光合作用的结构,原始海洋中也不存在化能合成作用的条件,所以其同化方式只能是异养型,以原始海洋中已经存在的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其异化方式在无氧条件下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所以在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历程中,最初的生命类型是异养厌氧的.后来,当原始生命逐渐进化为原始藻类(如蓝藻)后,原始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释放到大气中,生物类型也进化到光能自养型.再往后,由于大量光能自养生物的光合作用,使得大气中的O2越来越多,合成的有机物也越来越多,就逐渐出现了需氧异养型的生物类型.解答此题时,只要明确了原始生命的代谢类型,就很容易找出D为正确选项.是因为A、B、C三个选项中,第一种生物类型都不是异养厌氧,自然可以排除.故选:D. 6.对于突变与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足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B.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数量,但突变了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常统称为突变D.突变的有利与否不是绝对的,往往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异【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解:A、突变无论多少都是进化的原材料,有利与否取决于环境,A错误;B、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种类,突变了的基因可以是隐性基因也可以是显性基因,B错误;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C错误;D、突变的有利与否不是绝对的,是由环境决定的,适应环境即使有利的,不适用环境就是有害的,D正确.故选:D. 7.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的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是( )A.25%B.32%C.50%D.64%【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分析】本题是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群体随机交配后代某种基因型频率.先根据题意计算出雌配子与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然后雌、雄配子组合,计算出某种基因型的基因型频率.【解答】解:由题意可知,该种群中BB=80%,bb=20%,含有B基因的雌配子的比例是80%,含有b基因的雄配子的比例是20%,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是Bb=2×80%×20%=32%.故选:B.
8.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这是选择的原始材料B.A→B的变化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B→C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分析】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谓定向是指适应特定环境.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每一代都要变异,没有2个生物个体是完全一样的.引起变异的原因是生物遗传性和生活条件的改变.变异有一定变异和不定变异之分.达尔文很重视不定变异,认为微小的不显眼的不定变异是经常发生的,不定变异比一定变异对新品种形成的作用更大.各种生物都处于生存斗争之中.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即具有适应生存条件的变异的个体被保留下来,这就是选择,不具适应性变异的个体被消灭,这就是淘汰.【解答】解: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其中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的原始材料,A正确;B、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使用农药后,抗药性强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而抗药性弱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B正确;C、使用农药后,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后,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农药的长期选择,使得害虫抗药性逐渐加强,C正确;D、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D错误.故选:D. 9.外形相似但不同种类的鱼,在生殖时把各自的精子和卵排放在同一水域中,其中一种鱼的精子不能进入另一种鱼的卵内.这是由于下列哪种原因引起的( )A.生态隔离B.地理隔离C.行为隔离D.生殖隔离【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分析】隔离是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解答】解:外表相近但种类不同的鱼属于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故在生殖期间将卵和精子释放在同一水域中,但一种鱼的精子不会进入另一种鱼的卵.故选:D. 10.调查发现男性色盲大约占男性人群的7%,根据这一概率推算,女性色盲占女性人群的比率大约为( )A.0.25%B.0.49%C.0.7%D.1.4%【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遗传病的特点是:隔代交叉遗传;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女病父子病,男正母女正”,即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肯定患病,正常男性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正常.据此答题.【解答】解: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色盲患者的基因型为XbY,女性色盲患者的基因型为XbXb,调查发现男性色盲大约占男性人群的7%,即Xb的概率为7%,则女性色盲占女性人群的比率大约为7%×7%=0.49%.故选:B. 11.下列关于基因库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使基因库不能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基因重组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分析】种群基因库的概念是易错点知识.注意要点包括:①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种群;②必须是全部个体,不管老弱病残,只要活着的个体的基因都要算在里面;③必须是全部基因,不管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或是中性的基因都要算.如果这个种群里面,含某种基因的个体死光了,那么基因库将不再包含该基因.【解答】解:AC、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A正确,C错误;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能代代相传,B错误;D、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因此不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D错误.故选:A. 12.共同进化是生物进化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有细长花矩的兰花,有细长器的蛾,两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猎豹与斑马的“军备竞赛”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共同进化【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分析】共同进化包括两个方面:(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体现在捕食关系、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上.(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无氧环境影响生物的代谢类型均为厌氧型,自养型生物的出现产生的氧气使环境变成有氧环境,这又影响了好氧生物的出现.【解答】解:A、细长花矩的兰花选择有细长器的蛾为其传粉,两者通过相互选择共同进化,A正确;B、猎豹与斑马之间通过捕食关系,相互选择而共同进化,B正确;C、缺乏天敌的被捕食者往往会过度繁殖,进而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捕食者的存在可以控制该物种的数量,给其他物种腾出生存的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C正确;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只是共同进化的一个方面,D错误.故选:D.
13.生物物种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种群的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物种B.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是一个物种C.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D.同一个物种的个体之间的性状是相同的【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分析】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物种是种群的总和,种群是进化的单位,也是繁殖的单位.【解答】解:A、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也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A错误;B、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是一个物种,B正确;C、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C错误;D、由于变异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物种的个体之间的性状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B. 14.下列各项中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生物进化的方向由变异决定,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C.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突变D.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解:A、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A错误;B、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B正确;C、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C错误;D、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D错误.故选:B. 15.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的是( )A.产生变异的机制B.自然选择所起作用C.生物的适应性D.生殖过剩的原因【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同时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现代生物进化论中对种群水平及基因水平的研究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修正与发展.【解答】解:A、达尔文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还不具备遗传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因此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等问题不可能作出本质上的阐明,A正确;B、自然选择使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B错误;C、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C正确;D、自然选择的内容有过度繁殖,而环境和资源是有限的,这就会导致生殖过剩,D正确.故选:B. 16.鉴定牧民放牧的马和由国外赠送返回原产地放养的野马是两个物种主要的依据是( )A.野马比牧马更善于奔跑B.野马与牧马存在地理隔离C.野马与牧马存在生殖隔离D.野马比牧马更适合野生环境【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分析】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这种现象叫生殖隔离.【解答】解:鉴定牧民放牧的马和由国外赠送返回原产地放养的野马是两个物种主要的依据是,野马与牧马之间存在存在生殖隔离.故选:C. 17.隔离的本质是( )A.地理隔离B.生殖隔离C.基因不能自由交流D.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分析】隔离是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进行自由交流的现象,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解答】解:A、地理地理是隔离的一种类型,不是隔离的实质,A错误;B、生殖地理是隔离的一种类型,不是隔离的实质,B错误;C、隔离的实质是种群之间基因不能进行自由交流,C正确;D、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不是隔离的实质,D错误.故选:C. 18.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种类,因为流感病毒已对旧的疫苗产生了高度的抗性,对这种抗性解释最好的是( )A.病毒的获得性遗传B.由于生殖隔离形成C.病毒的某种结构的用进废退D.自然选择作用,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保留【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
病毒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疫苗之前,病毒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性,有的具有抗性.开始用疫苗时,由于大多数病毒没有抗性,故大量被淘汰,而少数具有抗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当多次使用疫苗后,使抗性更强的病毒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病毒积累并加强了抗性,使该疫苗逐渐失去效应.所以疫苗对不同变异的病毒进行了选择,淘汰了没有抗性的个体,保留了抗性强的个体.【解答】解:A、病毒在使用疫苗之前就已经产生突变,由环境进行选择,A错误;B、病毒的抗性是突变产生的,不是生殖隔离造成的,B错误;C、病毒抗性的提高是疫苗选择的结果,C错误;D、在疫苗选择作用下,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来并扩大繁殖,由于遗传,后代都具有抗性,D正确.故选:D. 1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生物进化是长期应用的结果④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A.①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解: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①正确;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正确;③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是长期应用的结果,③错误;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④错误.故选:C. 20.AA和aa杂交所产生的F1通过连续自交直到Fn,则在此过程中( )A.AA和aa的亲本不含等位基因,杂交结果不符合分离定律B.此过程共发生了n次等位基因的分离C.杂交后代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D.A和a的基因频率保持不变【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AA和aa杂交所产生的F1通过连续自交直到Fn,共进行了(n﹣1)此减数分裂,发生了(n﹣1)次等位基因分离;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是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如果没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条件,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解答】解:A、AA和aa不含等位基因,但遵循基因分离定律,A错误;B、AA和aa杂交所产生的F1通过连续自交直到Fn,共发生了(n﹣1)次等位基因的分离,B错误;
C、AA和aa杂交所产生的F1通过连续自交直到Fn,杂交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C错误;D、由于没有突变、选择、没有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因此A和a的基因频率保持不变,D正确.故选:D. 21.对人体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考查,回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解答】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选:D. 22.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解答】解: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故选:B. 23.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A.泌尿系统B.泌尿、消化系统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排泄是细胞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细胞代谢终产物有水、无机盐和尿素、二氧化碳等.这些新陈代谢的废物必须排出体外,否则会影响人体的健康,排泄的途径有三条:一、全部的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由肺排出;二、一部分水分、无机盐和少量的尿素通过汗腺分泌汗液通过皮肤排出;三、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肾脏形成尿液通过泌尿系统排出.【解答】解:把体内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的三条途径:①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把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②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把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③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把水、无机盐和尿素等物质排出体外.故选:D. 24.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 )A.家兔B.鱼类C.鸟类D.草履虫【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多细胞生物: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单细胞生物: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解答】解:ABC、家兔、鱼类和鸟类都是多细胞生物,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BC错误;D、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故选:D. 25.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 )A.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B.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C.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D.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解答】解:人体内的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间接地进行气体交换,具体地说,就是由呼吸系统吸进的氧气和先进入血液,然后再通过组织液进入体内细胞;同时,体内细胞进行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也要先进入组织液,然后再进入血液而被运送到呼吸系统,排出体外.所以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故选:C. 26.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D.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解答】解: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C、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D、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27.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C.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解答】解: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和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故选:C. 28.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营养物质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后,经循环系统运输到内环境,由内环境直接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解答】解: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营养物质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后,经循环系统运输到内环境,由内环境直接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所以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选:B. 29.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解答】解: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①正确.②内环境是体内细胞外的环境,即细胞外液,②错误.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③正确.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④正确.
故答案为:B. 30.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CO2、血红蛋白、H+、尿素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D.Ca2+、载体、氨基酸【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本题是内环境成分的判断,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解答】解:A、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B、呼吸氧化酶只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Na+、O2、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血浆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因此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D、载体只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故选:C. 3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所有稳态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内分泌腺参与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解答】解:A、稳态调节不一定都有反射弧的参与,如血液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H2CO3/NaHCO3,A错误;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稳定、动态平衡,而不是固定不变的,B正确;C、稳态调节不一定都有内分泌腺参与,如免疫调节,C错误;D、有的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也有的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脊髓和下丘脑,D错误.故选:B. 32.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A.大于7.35~7.45B.远小于7.35~7.45C.维持在7.35~7.45D.稳定在3~4【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PH以及温度.人体的稳态的实质就是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解答】解:人剧烈活动后,部分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呼产生乳酸,但因为血液中有缓冲物质,如碳酸氢钠,该物质会和乳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可以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而碳酸可以分解.所以经调节后血浆的pH仍然维持在7.35~7.45.故选:C. 33.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A.血浆B.组织液C.淋巴液D.唾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绝大多数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为组织液,只有血细胞或淋巴细胞处于血浆或淋巴中,口腔上皮细胞周围的液体也为组织液.【解答】解:A、血浆是血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A错误;B、口腔上皮细胞周围的液体是组织液,故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B正确;C、淋巴液是淋巴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C错误;D、唾液是分泌到消化道的液体,不属于细胞外液,D错误.故选:B. 34.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A.血浆CO2浓度升高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C.血浆渗透压升高D.血糖浓度升高【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在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中,当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压力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层而产生渴觉,因此,渴觉产生说明血浆渗透压升高了,在运动中,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除了CO2和乳酸增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大量出汗而失水过多.【解答】解:AB、血浆中CO2浓度升高和乳酸浓度升高都不会引起口渴的感觉,AB错误;C、人长时间运动会大量排汗,造成体内水分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会产生口渴感觉,C正确;D、长时间运动不会使血糖升高,D错误.故选:C. 35.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天排出的尿量为1000~2000mL,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肾功能严重障碍,则尿液不足,代谢产物不能排出体外,此时人体组织中( )A.组织液增多,淋巴增加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C.组织液增多,淋巴减少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分析】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了不喜欢受阻等都会引起组织水肿.【解答】解:尿量减少,代谢废物就会在体内积累,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的量增多,则淋巴增多.故选:A. 36.人体组织液中的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这些O2至少需要通过几层磷脂双分子层( )A.6B.2C.3D.4【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人体的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可以直接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绝大多数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可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解答】解:人体组织液中的氧气进行细胞参与有机物分解要穿过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共3层膜,单位膜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因此少需要通过3层磷脂双分子层.故选:C. 37.如图是人体某种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②可以进人A,C,DB.图中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C.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分析题图:图是人体某种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其中A是毛细血管壁;B是红细胞;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①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②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解答】解:A、②是组织液,可以进入A毛细血管,转化为血浆;可以进入C组织细胞内,转化为细胞内液;也可以进入D毛细淋巴管转化为淋巴,A正确;B、氧气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由高浓度到低浓度,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①→②→③,因此图中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B正确;C、二氧化碳是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应该由③向②扩散,因此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③,C错误;D、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即图中①②③④,人体的内环境主要是由①血浆、②组织液和④淋巴组成,D正确.故选:C. 38.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B.组织液减少C.组织液增加D.淋巴减少【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内环境的组成.【分析】本题考点考生需识记并理解组织水肿的几种情况:长期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过敏反应、局部组织代谢旺盛以及毛细淋巴管堵塞等.【解答】解: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液从组织细胞中吸水,最终导致组织液增多,形成组织水肿.故选:C. 39.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解答】解:A、通过汗液和尿排泄代谢废物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A正确;B、血液中的CO2增加,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排出CO2,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C正确;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是在消化道中的大肠内形成的,由于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因此不属于内环境,所以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与内环境稳态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故选:D. 40.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B.②④C.①③D.④②【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的概念和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的考查,梳理内环境的概念,分析具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然后进行判断.【解答】解:由于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与淋巴液直接接触,外与组织液直接接触,因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里面与血浆接触,外面与组织液接触,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故选:D. 41.镇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 )A.细胞体B.轴突C.突触间隙D.树突【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说明它的作用部位在突触间隙.【解答】解: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纤维是轴突的上的一部分.由于题中提出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结构,因此可排除ABD三项.而突触间隙中存在神经递质的传递,因此可能作用于突触间隙.故选:C. 42.如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刺激a处,会导致b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处也发生电位变化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C.刺激c处,a和b处都会产生兴奋D.刺激a处,b、c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据图分析:a、b两个神经元形成一个突触,c、b两个神经元形成一个突触,b、c两个神经元形成一个突触,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解答】解:A、刺激a处,会直接导致b处兴奋或抑制,也可以通过c处重复引起b处连续兴奋或抑制,A正确;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处发生电位变化,但能引起c处发生电位变化,B错误;C、刺激c处,b处会发生兴奋,a处不会发生兴奋,C错误;D、刺激a处,b处先兴奋或抑制,c处后兴奋或抑制,D错误.故选:A. 43.在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这一反射活动中,唾液腺和支配它活动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效应器B.兴奋传导时,往往是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C.在人体反射活动过程中,神经元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与膜外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反D.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其中效应器包括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外电流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而膜内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分为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3、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解答】解:A、狗在听到铃声分泌唾液这一反射活动中,唾液腺和支配它活动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效应器,完成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这一动作,A正确;B、兴奋传导时,往往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B错误;C、在人体反射活动过程中,膜外电荷移动的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而膜内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C正确;D、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作为效应器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D正确.故选:B.
44.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请选择下列陈述中正确的选项( )①若在a点上刺激,神经就发生兴奋,从这一点向肌肉方向传播,肌肉就收缩.②如果给予相同的刺激,刺激点a与肌肉之间的距离越近,肌肉的收缩就越快.③神经纤维传播兴奋的大小,与刺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④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急剧发生变化,钠离子流入细胞内.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①③【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解答】解:①在a点上刺激,即刺激传出神经,所以神经发生兴奋,兴奋可直接传递到肌肉,使肌肉收缩,①正确;②如果给予相同的剌激,刺激点a与肌肉之间的距离越近,肌肉的收缩就越快,②正确;③只要刺激强度达到一定的阈值,神经纤维传播兴奋的大小与刺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③错误;④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急剧发生变化,钠离子内流,④正确.所以,①②④正确.故选:B. 45.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借助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且其作用后会被分解或回收,这样可以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解答】解:A、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A正确;B、兴奋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过程中的信号转变过程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为突触间隙,充满组织液,C正确;D、突触前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后兴奋,D错误.故选:D.
46.损伤大脑皮层的S区,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损伤H区时,病人看不懂文字、听不懂别人的谈话,但却能讲话写字.这表明( )A.语言功能在语言中枢也有细致分工B.语言功能与语言中枢之外的中枢有关C.语言中枢位于大脑左半球外侧面D.语言中枢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考点】脑的高级功能.【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说话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某一语言中枢受损会出现相应的症状.【解答】解:损伤大脑皮层的S区,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说明S区为与说话有关的语言中枢;损伤H区时,病人看不懂文字、听不懂别人的谈话,但却能讲话写字,说明H区为与听觉性有关的语言中枢;故该实例说明语言功能在语言中枢也有细致分工.故选:A. 47.下列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在末受刺激时,膜内为正电荷B.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末兴奋部位C.膜外电流由末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D.兴奋的传导方向是轴突另一个细胞的树突或胞体【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分析】神经纤维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解答】解:A、神经纤维在末受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A错误;B、由于兴奋时,Na+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所以膜内电流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末兴奋部位,B正确;C、由于兴奋时,Na+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所以膜外电流由末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C正确;D、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D正确.故选:A. 48.以下各项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A.吃话梅时流唾液B.看见话梅就流唾液C.小孩看见拿针的护士就哭D.小孩听见打针这个词就哭【考点】反射的过程.【分析】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乳、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梅子是一种很酸的果实,一吃起来就让人口水直流.这种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的时候,也会流口水.这就是他在曾经吃过梅子流口水的基础上都能完成的,因此是条件反射.【解答】解:A、梅子是一种很酸的果实,一吃起来就让人口水直流.这种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的时候,也会流口水.这就是他在曾经吃过梅子流口水的基础上都能完成的,因此是条件反射,B错误;C、打过针的小孩,看见拿针的护士就哭,这是他在打过针感受过疼痛的基础上都能完成的,因此是条件反射,C错误;D、小孩听见打针这个词就哭,这是他在打过针感受过疼痛的基础上都能完成的,是对语言产生的条件反射,D错误.故选:A. 49.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正确的是( )A.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考点】反射的过程;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到的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只有在完整的时候,反射才能完成.【解答】解:A、除了反射弧完整,还要有适宜的刺激,才会出现反射活动,A错误;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正确;C、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错误;D、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不完全相同的,D错误.故选:B. 50.部分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如图所示,分别在甲、乙两处提供适宜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情况是( )A.刺激甲,只有Ⅰ、Ⅱ收缩B.刺激乙,只有Ⅲ、Ⅳ收缩C.刺激甲,Ⅰ﹣Ⅳ都不收缩D.刺激乙,Ⅰ一Ⅳ都收缩【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解答】解:A、刺激甲,I、Ⅱ、Ⅲ、Ⅳ都收缩,A错误;B、刺激乙,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只有Ⅲ、Ⅳ收缩,B正确;C、刺激甲,I、Ⅱ、Ⅲ、Ⅳ都收缩,C错误;
D、刺激乙,只有Ⅲ、Ⅳ收缩,D错误.故选:B.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0分)51.寄生在某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鸟的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1)若该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60% .(2)请预测以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将该变化在下边的坐标中以图1曲线的形式表示出来.(标明基因,绘出大致趋势即可). 见答案 (3)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与雄鸟尾羽长短有关,为了验证这个观点,做了如下实验,结果如图2.①将若干只尾羽长度相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成A、B、C三组,将 A 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用黏合剂黏在 C 组雄鸟的尾羽上.对 B 组雄鸟的尾羽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给三组雄鸟带上标志后放归野外进行观察.②实验结论: 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分析】1、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例.2、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1)基因频率=×100%.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3)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3、分析图2:根据“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与雄鸟尾羽长短有关”,由于C组的雄鸟筑巢数最多,得出C组雄鸟的尾羽毛最长.【解答】解:(1)AA和Aa分别占20%和40%,aa的占40%,因此a的基因频率=40%×+40%=60%,A的基因频率=1﹣60%=40%.(2)具有抵抗力的个体是AA和Aa,A是控制抵抗力的基因,a是没有抵抗力的基因.因此A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得到了积累和加强,A的基因频率在增加,a的基因频率在减少,图形见答案.
(3)根据题干的信息“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与雄鸟尾羽长短有关,为了验证这个观点,做了如下实验”,说明尾羽毛越长,筑巢数目越多;从图2中分析可知,C组的雄鸟筑巢数最多,说明C组尾羽毛最长,最长的原因是将A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用黏合剂黏在C组雄鸟的尾羽上;对B组雄鸟的尾羽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给三组雄鸟带上标志后放归野外进行观察.由上述实验可得出,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故答案为:(1)60%(2)(3)①A C B②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 52.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②③ .(填标号)(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自由扩散 ;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 三 阶段.(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②血浆中含有较多大分子的蛋白质,③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4)②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 血浆PH 的稳定有重要意义.(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膜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 氧气、营养物质等 ,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二氧化碳,尿素等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组织细胞,②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A是毛细血管的动脉端,B是毛细血管的静脉端.【解答】解:(1)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的②③.(2)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血浆中红细胞携带的氧气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进入线粒体内被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利用.(3)血浆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大分子的蛋白质,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渗透压三个方面;血浆中的HCO3﹣、HPO42﹣等物质是缓冲物质,对于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血浆的正常PH维持在7.35~7.45之间.(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膜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由于组织细胞的消耗营养物质和产生代谢废物,则明显减少的物质有氧气、营养物质等明显增加的物质有二氧化碳,尿素等.故答案应为:(1)②③(2)自由扩散三(3)②血浆中含有较多大分子的蛋白质,③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4)血浆PH(5)氧气、营养物质等二氧化碳,尿素等 53.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 内环境 ,其中A代表 血浆 ,B代表 组织液 ,C代表 淋巴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 消化系统 ;E 泌尿系统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_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 消化系统 、 循环 系统.(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 循环系统 、 泌尿 系统.而CO2的排出则要经过 循环系统 、 呼吸 系统.【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分析】由B→C→A可知,B是组织液,C是淋巴,A是血浆.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尿素等代谢废物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解答】解:(1)虚线枢内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表示内环境.其中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
(2)由图可知营养物质需要通过D进入血液循环,所以D是消化系统,尿素、尿酸、水等通过E系统排出体外,所以E是泌尿系统.(3)由图可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从体外进入组织液要经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4)代谢废物是指经过人体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它们都是糖,脂,氨基酸等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复杂的生化反应产生的废物.食物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O2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而代谢废物CO2、尿素等则通过皮肤,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它们通过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排泄,不经过消化系统.可见,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的四个系统是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系统.但其他各种器官、系统与新陈代谢也都有一定的关系.故答案为:(1)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2)消化系统泌尿系统(3)消化系统循环(4)循环系统泌尿循环系统呼吸 54.如图为一段神经纤维的未受刺激时的电荷分布及相关处理.据图回答:(1)神经元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磷脂 和 蛋白质 ;结构特点具有 一定的流动性 性;功能特点具有 选择透过性 性.(2)如果在电极a左侧给一适宜刺激,则a~b之间神经冲动的瞬间传导方向是 从a到b ,刺激点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变化是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3)图中未表示出的,与下一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结构是 突触 ,在该结构出决定了神经冲动传递的 单向性 特性.【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细胞膜的成分;生物膜的功能特性;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的特殊结构决定的.【解答】解:(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电极a左侧给一适宜刺激,则a~b之间神经冲动的瞬间传导方向是从a到b刺激点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变化是由静息时的外正内负变为动作电位的外负内正.(3)该图表示的是神经元的轴突,与下一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结构是突触,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这决定了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故答案为:(1)磷脂蛋白质一定的流动性选择透过性
(2)从a到b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3)突触单向性 55.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 不属于 (属于或不属于)反射.(2)用b刺激骨骼肌, 不能 (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①如果 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 ,表明传出神经受损.②如果 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 ,表明骨骼肌受损.③如果 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 ,表明部位d受损.【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发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和一定条件的刺激.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解答】解:(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2)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即从传出神经到突触,不能颠倒,所以用b刺激骨骼肌,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3)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可能是传出神经受损,也可能是骨骼肌或部位d受损.要证明传出神经受损,只需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要证明骨骼肌受损,只需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要证明部位d受损,只需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而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故答案为:(1)不属于(2)不能(3)①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②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③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
2016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