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50 KB
  • 31页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3:生命系统的层次:a生物圈: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环境的总和地球表面b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命环境(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c群落:生活在一定区域并相互作用的2种或更多种群的集合武汉大学的生物群落d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个体的集合武汉大学的乌鸦e个体:一个生命体麻雀、野兔、人f系统:2个或更多器官构成,执行特殊的生理功能消化系统、呼吸系统g器官:2种或更多类型组织构成,具有特殊功能胃,肺h组织:由相同细胞组成的细胞群,具有特殊的功能上皮组织、结缔组织i细胞:生命的最小单位上皮细胞、红细胞j细胞器:细胞内具有特殊功能的结构叶绿体、线粒体k分子:由原子结合而成H2O、葡萄糖、DNAl原子:一种元素的最小粒子氢原子、氧原子m亚原子粒子:组成原子的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生命的本质:能够新陈代谢、自动调节和自我增殖的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协调统一,形成了生命系统的有序运动。/生长、发育和繁殖/遗传、变异和进化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生物和环境的统一(一).。复习细胞学知识:1,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差别很大,但其基本结构可以概括为:细胞A:细胞核核质:含有染色体→DNA、RNA,核仁:   B: 细胞膜电子显微镜下:内、中、外3三层结构分子水平: 按一定规律排列的蛋白质磷脂分子以及糖类。/功  能: 物质运输,防止生命所需物质渗出,调节水、无机盐类和营养物质进出,选择性渗透膜。信息传递,激素、神经递质、药物需通过细胞膜外表面上的相应受体的作用。     C:细胞壁植物细胞所特有       D:细胞器•内质网:膜性管道系统,核糖体附着于粗面内质网上,滑面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泡状结构,对细胞内一些分泌物的储存、加工和运输 •线粒体:细胞内物质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能量代谢中心。能量的用途:维持细胞自身的结构与   功能,比如细胞膜的物质运输,细胞内的各种生化反应。 •溶酶体:多种酶,物质的消化,废物的排泄 •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质体:为绿色植物所特有。包括白色体,有色体和叶绿体细胞分裂1.无丝分裂2.有丝分裂3.减数分裂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加→分裂→细胞数目增加细胞分化:多细胞动物的生命是由一个受精卵开始的,经过分化、生长而形成一个有机体。囊胚早期,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彼此相似,随着细胞数量的增加,细胞的形态、大小、结构和机能发生了变化,以至形成各种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群— -组织(二):高等动物身体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动物的组织一、基本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联合构成组织。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和非细胞的成分构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结合成较大的功能单位称为——器官。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联合在一起,彼此分工协作以完成一系列生理功能,这就是——系统。二、组织和器官的来源和分类动物躯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受精卵首先是进行多次分裂,形成单细胞层的囊胚,囊胚细胞进一步分裂和囊胚层的形态变化,形成具有二胚层的原肠胚,然后在内、外胚层之间又形成了中胚层,组织和器官都是由这三个胚层分化产生的。囊胚®原肠胚外胚层:表皮及其附属物,脑和神经系统,感受器中胚层:真皮内层,脊索,内脏器官外膜,肌肉,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内胚层:消化道上皮,呼吸道上皮,尿道、膀胱上皮,腺体,包括肝脏和胰腺三、组织类型动物组织的分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上皮组织构成:上皮细胞和细胞间质,无血管,所需营养物质和自身代谢产物通过渗透作用与结缔组织交换。位置:身体表面,各种管、腔、囊的内表面,某些器官的表面按照功能可把上皮组织分为:(1)被覆上皮按照上皮细胞的结构可把被覆上皮分为:单层上皮//A:单层扁平上皮:心腔、血管、淋巴管内面,浆膜外面B:单层立方上皮:分布在甲状腺、唾液腺、胰腺的小输出管等处。C:单层柱状上皮:消化器官的粘膜、一些腺体的导管D:单层纤毛上皮:小支气管、输卵管、子宫内面假复层柱状上皮:一些腺体的大排泄管,呼吸道等。复层上皮 A:复层扁平上皮:分布在皮肤的表皮、消化道及阴道等。在最下面一层为生发层,由此产生新的上皮细胞。ÿ过度烧伤导致生发层破坏,所以不易恢复,被结缔组织取代。B:复层柱状上皮:某些腺的大排泄管、尿道、肛门粘膜,呼吸道等变移上皮: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的缩张而变化,分布在肾、膀胱、输尿管和尿道等。例如膀胱上皮,没有尿液时,为复层上皮,当充满尿液时,变为单层上皮。被覆上皮游离面所接触的环境多种多样,因而细胞表面发生了适应性特化。消化道上皮在电镜下观察有许多突起,称为微绒毛,可增加细胞表面的吸收面积。(2)腺上皮特  点:具有分泌功能的单个或多个细胞,称为腺细胞 存在方式:单个分散在上皮中,如呼吸道、胃和肠上皮中的杯状细胞;陷入结缔组织中形成管状、囊状或管泡状的多细胞腺。结缔组织大量细胞间质+细胞不同的结缔组织的细胞不同,间质也不同(1)疏松结缔组织:柔软富有弹性和韧性,广泛分布于体内,填充作用。又称为蜂窝组织。纤维包括:网状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基质:透明具粘性,细胞:细胞种类很多。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ÿ疏松结缔组织参与组织的修复。我们不小心划破了手,成纤维细胞产生纤维和基质进行填补。(2)致密结缔组织:细胞少,纤维多。支持,连接,保护,皮肤的真皮,腱,结构和功能的统一。(3)软骨组织:软骨细胞、纤维和基质,软骨组织中无血管和神经,营养物质靠软骨膜血管供应。所以一旦损伤,营养物质供应不上,恢复起来较困难。(4)骨组织:骨细胞、纤维和基质,基质坚硬,含有大量钙盐。(5)血液:液态结缔组织,由血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①血细胞:红细胞,数量很大,主要含有血红蛋白,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克数,成年男子12-16克,女子11-15克。白细胞,有核,体积大,数量少。②血小板:细胞碎片③血浆:血液的功能:运输:把机体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及氧运送到身体各部,同时把代谢产生的CO2、尿素及其它废物运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处排出体外,也可运送激素。运载工具:水、血浆蛋白、红细胞防御和保护:吞噬作用,免疫物质(抗体)抵抗外界毒素和病毒(抗原),止血作用。维持机体内环境:肌组织由具有收缩能力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细长如纤维,故肌组织又称肌纤维。肌纤维的收缩作用是由其细胞质中纵向排列的肌原纤维实现的。根据肌细胞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1)横纹肌:肌原纤维成束状排列,有明带和暗带之分,电镜下,背括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腓肠肌都属于横纹肌。(2)平滑肌:构成血管和某些器官的肌层部分,肌原纤维无横纹肌,不受意识支配,举例,我们的内脏不能随意运动。(3)心肌:由心肌纤维构成,构成心肌肌层,不受意识支配,能够自动有节律地收缩。神经组织结构:神经细胞、神经胶质功能:感受机体内、外刺激和传导信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1)胞体:形状多种,除一般细胞结构外,神经细胞特有的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2)树突:接受信息神经纤维:通常指轴突和包在其外面的一些附属物。(3)轴突:传递信息髓鞘:生活状态发亮,呈白色。来源于施旺氏细胞,郎飞氏节髓鞘的主要成分是脂类和蛋白质神经膜:施旺氏细胞膜,包在髓鞘外面,其生理功能与神经纤维的新陈代谢有关。神经胶质细胞:胞体内无尼氏体,多突起,不分树突和轴突,无传导机能,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作用。皮肤系统一、基本结构皮肤表皮:上皮组织,复层扁平上皮真皮:致密结缔组织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皮肤衍生物由皮肤演变而成,为了适应环境皮肤1.表皮四层构造生发层:表皮的最深层,下面紧接真皮为单层柱状细胞,往上为复层多角形细胞。生发层细胞,特别是深层细胞,有丝分裂旺盛,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向浅层移动,以补充表层细胞。‚粒层:2-3层梭形细胞,细胞质中充满颗粒,组织化学方法证明,这些颗粒含有RNA,推测与角蛋白合成有关。ƒ明层:透明细胞组成,细胞界限不明显,细胞核也已消失。„角质层:数层角质化的无核细胞,表面不断剥落。细胞内含有角蛋白,角蛋白是由紧密排列的多肽分子组成,具有防水作用。2.真皮表皮之下,致密结缔组织,大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使皮肤柔韧而富有弹性,能经受摩擦和挤压。真皮中有大量毛细血管,有滋养表皮的作用。真皮中还有神经、色素细胞和各种腺体 分泌  感觉 保护:防止紫外线3.皮下组织除了一些纤维外,还有堆积成层的脂肪细胞。脂肪细胞的作用能量储存:1克脂肪完全氧化产生9.4卡能量。‚维持体温:热的不良导体。ƒ保护:缓冲外界作用力。皮下组织也分布有血管、神经。皮肤衍生物指甲、爪:猛禽、猫科动物发达,用于捕食毛发:由角质化的上皮细胞发展而来。毛干在皮肤之外,毛根在皮肤内,基部膨大称为毛球。毛根外有毛囊包着。毛囊由皮肤演变而来,也有表皮和真皮之分。毛囊开口于皮肤表面,在接近开口处,有皮脂腺导管通入毛囊。与毛囊联系的还有立毛肌。立毛肌收缩,毛发竖立。 皮肤中的腺体皮脂腺:位置:真皮中结构:导管开口于毛囊,又称毛囊腺。但有一些类型与毛囊无关,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称游离皮脂腺分泌物:脂肪。全浆分泌型,即分泌时充满脂肪的细胞解体,脂肪由导管排出。汗腺单管状腺,末端团状乳腺管泡状腺,外面有富有脂肪的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发出许多中隔,把腺组织分成许多叶,每个小叶相互连接形成导管,导管又汇聚成总乳管,总乳管分别开口于乳头。皮肤的功能皮肤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的各种生理功能1.保护可以从许多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道防线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可以防止外界环境中的病菌,物理、化学物的侵害。生发层中的黑色素细胞产生的黑色素可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真皮的坚韧性2.分泌和排泄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可以滋润皮肤、毛发‚汗腺分泌的汗液,成分除水外,还有尿素和无机盐ƒ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后代3.感觉重要的感觉器官,这是因为皮肤里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各种特殊的感受器。冷,热,触,痛4.调节体温人体需要保持体温恒定,过高过低对生命活动都不利。体温调节机制主要是皮肤内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变化外界温度高¨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散热,出汗也带走一些热量。外界温度低¨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减少散热。生理学部分请到生理学版块参考[生理学纲要]运动系统骨+关节+骨骼肌动物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引起骨骼肌收缩,牵引所附着的骨骼,绕着关节活动面完成的。工作原理:骨骼是杠杆,关节是支点。静止时:杠杆平衡运动时:杠杆运动骨骼骨的结构软骨透明软骨:长骨关节面,喉部,气管弹性软骨:耳外壳纤维软骨:椎间盘,趾骨联合,关节盘,关节盂 软骨膜:包在软骨外面的一种结缔组织,软骨中无血管,营养物质由软骨膜中的血管通过渗透作用到软骨细胞中。软骨的功能:有弹性,管径易于改变,气管;减少摩擦,关节面活动自如硬骨硬骨长骨:分布于四肢,运动杠杆作用短骨:分布于腕部、跗骨(构成脚弓的几块骨头),承受压力扁骨:分布于颅盖、肋骨,富有弹性,保护脑和内脏长骨的构造骨膜包在外面,致密结缔组织,富有神经和血管。其中的成骨细胞参与骨的生长,成年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受损伤,如骨折,成骨细胞又参与修复作用。骨质密质:表层、坚硬‚松质:内部,疏松骨髓髓腔和松质内,幼年时有造血功能;成年时失去造血功能。骨骺的松质终生保持造血功能。骨的成分有机成分:35%,肌原纤维无机成分:65%,钙盐随着年龄增长,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减少,弹性、韧性和坚硬性都降低骨骼的区分中轴骨骼颅骨脊柱  躯干骨胸骨肋骨附肢骨骼上肢骨下肢骨关节能活动的骨连接基本构造关节面凸起的面叫关节头凹进的面叫关节窝关节囊结缔组织构成,包围整个关节,连接两块骨骼关节腔:密闭腔,内有润滑液骨骼肌体内最多的组织,约占体重的40-50%。基本构成:肌纤维有血管和神经肌肉收缩机理肌细胞=肌纤维肌细胞中有大量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直径1-2微米光学显微镜下:肌纤维明显的特征是,有规则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电子显微镜下:肌原纤维由肌小节构成肌小节=粗肌丝+细肌丝  收缩的机能单位暗带:粗肌丝形成,肌球蛋白明带:细肌丝形成,肌动蛋白明带两个相邻的肌小节之间没有粗肌丝,只有细肌丝Z线:明带中间有一条横向线H区:暗带中间有一段明亮的区域,只有粗肌丝,没有细肌丝肌丝滑动学说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使两个Z线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肌肉收缩要点:粗、细肌丝长度不变,只是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进一步分析肌丝的滑动是由于肌球蛋白的横桥附着在肌动蛋白上再深究下去,就必须联系神经系统。首先,中枢神经引发动作电位,也就是发出指令,动作电位在神经原之间传播,到达运动终板,引起神经末梢乙酰胆碱释放。乙酰胆碱改变肌细胞Na+和K+的通透性,产生终板电位,电信号引起肌细胞内特殊部位释放Ca2+,达到一定浓度,与肌球蛋白结合,产生分子构象变化,从而导致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引起肌肉收缩。进化程度低等→高等消化系统新陈代谢,摄取物质,蛋白质,糖,脂肪,这些食物是结构复杂的的大分子,必须转变为小分子才能吸收利用消化:在消化管内的物质分解吸收:消化后的物质通过消化管上皮进入血液循环,淋巴循环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消化道口腔舌下腺消化腺/腮腺/颌下腺咽 食道 胃粘液细胞/主细胞/壁细胞小肠胰腺/肝脏/十二指肠腺/肠腺 大肠 肛门 消化管的基本结构从内向外分为4层(除口腔外):1.粘膜:粘膜上皮,单层柱状上皮,结缔组织,一层平滑肌2.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丰富的血管、淋巴和神经3.肌层:平滑肌,内环行肌,外纵行肌(除口腔,咽,食道上段和肛门外)4.外膜:扁平上皮消化腺的基本结构小型腺:单细胞腺、单管腺,分布于消化管的管壁内,如唇腺,舌腺、食道腺、胃腺大型腺:以导管开口于消化管内,唾液腺、肝脏和胆囊、胰腺消化的基本过程1.机械性消化:口腔、牙齿的咀嚼,消化管的蠕动主要作用,促进食物与消化液混合2.化学性消化:消化酶作用下,化学分解口腔内消化食物被咀嚼,唾液起湿润作用,也有一定化学变化] 咀嚼:咀嚼肌顺序收缩,牙齿切割、研磨,反射性动作吸吮:口腔肌、舌肌收缩→口腔内空气稀薄,压力降低→液体进入口腔,喝饮料唾液腺:3对大唾液腺:舌下腺,腮腺,颌下腺,各种小腺体→唾液唾液成分:水、粘蛋白、酶、各种无机物、气体唾液的作用:①溶解食物②清洁、保护口腔,清除口中残余食物和有害物质,溶菌酶的杀菌作用③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唾液分泌的调节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食物刺激口腔内的神经末梢→神经冲动传入中枢→中枢传出指令到唾液腺→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后天获得的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进食环境,与食物关联的各种信号,食欲,望梅止渴,烹调讲究色、香、味俱全吞咽:口腔→咽→食道→胃会厌负责封闭气管,吃饭时说笑,食物进食管,小孩吃果胨危险食物吞咽的反射活动食物团刺激软腭、咽部、食管等处感受器→神经冲动传入延髓中枢→传出信号引起各部位肌肉动作,吞咽活动。胃内消化胃的作用①暂时储存:胃可容纳几倍于初体积的食物,人胃容量1-2升,故每日只需2-3餐②消化:a.胃的蠕动b.胃腺分泌胃液胃的蠕动:有节律地波浪式运动,人频率3次/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纵行肌层内的起搏细胞自发产生基本电节律→膜电位节律性变化→平滑肌收缩这种自发的运动受神经和激素的影响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可以影响基本电节律中枢神经的高级部位也影响基本电节律人进入餐厅,胃运动加强情绪不好,胃运动减弱消化道粘膜上有许多细胞分泌激素,也影响基本电节律胃腺分泌胃液粘液细胞:粘液,保护胃粘膜,使食物容易通过主细胞:胃蛋白酶,胃液的重要成分,使蛋白质变为多肽壁细胞:分泌盐酸,盐酸的主要作用包括:①激活胃蛋白酶并为之提供酸性环境②使蛋白质变性而易于分界③抑制和杀灭细菌④进入小肠,促进小肠液分泌壁细胞中有大量线粒体,产生的ATP为H+和Cl-的主动运输提供能量此外,胃上皮内还有许多细胞具有分泌机能胃液分泌的调节 神经系统:非条件性的,条件性的激素的作用食物、药物对胃液分泌的影响蛋白质食物>糖类食物脂肪抑制分泌吃过多肥肉,长时间不觉饥饿,因为脂肪抑制胃液分泌,延长消化时间。胃粘膜的屏障作用为什么胃内高浓度盐酸和胃蛋白酶不会使胃壁自我消化呢?因为胃粘膜表面有一层由上皮细胞产生的脂蛋白层,形成一个保护屏障。酒精和一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浓度过大时可能破坏胃粘膜屏障,在局部区域被胃液自我消化,引起胃溃疡。饮酒,尤其是空腹时,酒精直接作用于胃粘膜。吃药遵医嘱,有些饭前,有些饭后,主要是为了保护胃粘膜。小肠内消化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开始小肠内消化整个消化过程最重要的阶段。机械消化:小肠蠕动化学消化:胆汁,胰液、小肠液1.胆汁较浓,有苦味,金黄,深绿肝细胞分泌消化时直接进入十二指肠不消化时储存于胆囊,消化时进入十二指肠成分:水+胆色素+胆盐+胆固醇+脂肪酸……作用:乳化脂肪,使之分散于水中,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胆囊炎、胆结石病人有厌腻食物症状,原因是胆汁分泌减少,对油腻食物消化能力降低胰液胰腺外分泌物:胰液,直接进入小肠内分泌物:胰岛素,进入血液胰液的分泌成分和作用①水和无机盐②胰酶分解作用a.胰蛋白酶b.胰淀粉酶c.胰脂肪酶小肠液由十二指肠腺、肠腺含有多种酶酗酒、暴饮暴食可使胰腺分泌过度旺盛,引起自体消化,导致胰腺炎发生。大肠内消化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吸收水分,暂时储存残余物质。大肠内有许多来自口腔的细菌,细菌产生的酶能分解食物残渣。吸收吸收消化后的食物。消化液中的水、无机盐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血液、淋巴 人体一天的消化液为6-7升,加上饮用水胃仅能吸收少量水和酒精,大肠吸收水分和盐类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①人的小肠长5-6米②小肠粘膜的环状皱褶→大量绒毛→每个柱壮上皮细胞膜腔面突起,称为微绒毛,人体,每一柱状上皮细胞有1700多条微绒毛。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可使小肠吸收面积达200m2,增加600倍以上。③被分解成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停留时间最长④绒毛内神经、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丰富,不同部位吸收的物质不同,教材P150图。吸收的方式1.被动运输:高浓度→低浓度,不需要能量,扩散,渗透,2.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能量,动物体最重要的物质运输形式细胞膜上存在K+,Na+泵,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本身具有ATP酶活性,可以分解ATP获得能量。维持细胞内外K+,Na+离子的不等分布,其生理意义在于:①为代谢反应提供必要条件②维持细胞的形状和体积③在细胞内外产生一种电化学势能a.神经、肌肉兴奋性的基础b.非离子物质、氨基酸、葡萄糖等吸收的主要能源研究发现这些非离子物质进入细胞内伴有Na+,表明Na+顺浓度差移动释放能量小肠上皮细胞两侧的运输系统不同绒毛侧:葡萄糖主动运输系统毛细血管侧:葡萄糖被动扩散系统,K+,Na+泵主动运输系统此外尚有其它类型的离子泵脂肪的吸收是通过扩散作用的维生素的吸收:水溶性,微团形式,B12与一种粘蛋白结合水的吸收:被动渗透电解质的吸收:Na+与氨基酸、葡萄糖一样,同时也引起Cl-等负离子被吸收钙、铁都是主动运输过程肝脏的机能人体最大、功能最多的腺体,肝脏中的化学反应达500多种肝脏血流量最丰富,约占心输出量的1/41.分泌胆汁,肝炎病人食欲差,胆汁少,影响代谢2.物质代谢①蛋白质代谢:吸收的氨基酸经过肝脏时,80%参与合成、转化合成血浆蛋白→为身体提供各种组织蛋白氨基酸脱氨→尿素②糖代谢:单糖进入肝脏→一肝糖原形式储存,肝糖原对调节血糖浓度具有重要作用。林蛙冬眠前肝糖原最高③ 脂肪代谢:脂肪运输的枢纽,吸收的脂肪中的一些进入肝脏,然后转变为体脂而储存,饥饿时储存的体脂先被运送到肝脏,再进行分解3.解毒作用外来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需经肝脏处理解毒方式①化学作用,各种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分解,结合,脱氨等②分泌作用,汞、细菌通过胆汁排出③蓄积作用④吞噬作用肝脏非常重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要随便到外面吃饭,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以糖为例    消化道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食物(多糖)      单糖       肝脏       身体各部,在细胞内进行糖代谢,产生能量,供各种生命活动之需,神经、肌肉、甚至消化吸收同样需要能量涉及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涉及不同系统的协同工作循环系统①吸收的营养物质、肺吸收的氧→全身各部②全身各组织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肺、肾、皮肤→体外③激素→身体各部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内的液体,细胞内生化反应的环境细胞外液:细胞外的液体①血液:存在于心血管系统②淋巴液:存在于淋巴系统③组织液:与大气相比,细胞外液为内环境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血液血液血浆血清 纤维蛋白原血细胞红细胞 白细胞无粒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  B细胞  单核细胞 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奢碱性粒细胞  奢酸性粒细胞 血小板血浆:淡黄色液体,占血液体积的53%(男)、58%(女)。血浆内含有92%的水,其余为血清蛋白、纤维蛋白原、酶、激素、无机盐、营养物质。各种物质的运输都是以血浆作为载体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叫血清血细胞 红细胞:数量最多,450-500万/立方毫米(男),350-450万/立方毫米(女)。形态大小,实验已做注意为双碟形,表面积大于球形,有利于气体交换红细胞寿命,100-120天,4个月全部更新1次红细胞记数比较稳定,生成率=破坏率最重要的机能,通过血红蛋白运输二氧化碳调节生成率来适应环境变化:高原缺氧,为了运送更多的氧,红细胞数量增加我在高原的感受,最初难受,因缺氧感到非常不适,逐渐适应,肯定红细胞增加。失血→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因子,进入血液,作用于α球胆白,产生红细胞生成素→作用于骨髓→红细胞生成组织液中的水分和电解质渗入血管,肝脏加速血浆蛋白的合成。一次抽血200-300毫升,17个月后恢复白细胞和免疫机制白细胞的各种类型,参与机体的免疫免疫:机体识别和排斥异物的能力,异物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毒素及机体的退化细胞等参加者作用方式非特异性免疫:不是针对某一特定异物的免疫,对各种异物都能发挥作用中性粒细胞62%单核细胞3%称为吞噬细胞吞噬特异性免疫:针对某一特定异物的免疫淋巴细胞32%T80-90%B10-20%称为免疫细胞释放特异性抗体,与抗原发生反应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因素,即病毒、细菌上的特殊蛋白抗体:机体识别并排斥异物的因素,即淋巴细胞上的特殊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有5种类型,在抗原刺激下可释放到血浆中,与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吞噬作用:一种古老的细胞功能,所谓古老,是因为一些单细胞动物有这种能力过程:变形运动向异物靠拢®识别并附着于异物®吞入和消灭异物中性粒细胞:含有过氧化酶、溶菌酶等皮肤损伤,急性感染,化脓,中性粒细胞迂出血管,集中于发炎部位,细菌群集区域清除作用单核细胞:→进入其它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50-80微米),释放各种抑制异物活性的物质,各种脂酶破坏异物细胞膜,各种蛋白酶、过氧化酶、水解酶消化异物细胞。如对结核杆菌的吞噬。清除退化的细胞和细胞碎片,如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脂类等大分子物质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性功能白血病:未成熟的白细胞增多,导致感染,死亡               ↗记忆细胞       ↗T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因子→杀灭抗原抗原→巨噬细胞       ↘B淋巴细胞→浆母细胞→浆细胞→特异性免疫球胆白→识别杀灭异物               ↘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寿命长疫苗:灭活(无毒性)的抗原,注射,引起抗体。乙肝疫苗,灭活(无毒性)的乙肝病毒,引起抗体保持期约5年,然后要加强。牛痘、流行性腮腺炎终生免疫血型血型未发现之前,输血常导致红细胞凝集,从而死亡。有多种血型系统,常用有AOB血型系统红细胞凝集是一种免疫反应现象,凝集原—抗原  凝集素—抗体血型红细胞上凝集原(抗原)  血清里凝集素(抗体)A型                            A抗B(B的抗体)B型B抗B(A的抗体)AB型A+B(同时存)在无O型无抗A+抗B假如A型®AB型:(A+抗B)+(A+B)假如A型血®O型:(A+抗B)+(抗A+抗B)       ↓       稀释作用而不发生溶血反应但不能输得太多,并非万能,临床上坚持输同型血O型血为万能输血者AB型为万能受血者,同样道理,并非万能。血型是遗传的,法医常用此鉴定亲子关系。Rh因子红细胞除有A、B两种凝集原外,还有另一种抗原物质叫Rh因子。含Rh因子:Rh阳性,不含Rh因子:Rh阴性Rh阴性第一次接受Rh阳性血,无凝集,但导致产生抗凝集素,下一次接受阳性时则危险。O+Rh®抗凝集素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来自父亲),Rh因子可透过血管壁进入母体,导致母体血清产生Rh凝集素,返回胎儿血液,导致胎儿红细胞凝结,贫血死亡。血小板和止血机制血小板聚集于伤口处↓         加固纤维蛋白原的骨架作用血小板因子                      ↓↓               纤维蛋白原Ga+ 纤维蛋白→凝血块凝血酶原    凝血激活酶   凝血酶↗血液自身有很大的凝血潜力,必然存在抑制凝血的因素,动态平衡抗凝血酶,抗凝血激活酶,肝素输血用血液中常加入柠檬酸钠以去血钙→防凝作用外科手术常向病人注射肝素→防凝作用手术后,局部施加凝血物质,如凝血酶、纤维蛋白原→促凝作用心血管系统和血液循环1心脏的功能血液循环的动力,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循环运动2心脏的位置 位于胸腔内,2/3体中线左侧,1/3体中线右侧,前方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留下一个小三角区3心脏的构造有心包膜包裹结构心肌组成,心肌也有明带,暗带,Z线,H区。心肌特点①自动节律性,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骨骼肌需要神经传导兴奋  心脏的自动节率性起原于一定部位,称为起搏点,在哺乳动物为窦房结。窦房结的自动节律性按一定途径扩布②机能合体性,相邻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传导的电阻很低,机能上象一个大细胞。③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与心肌细胞膜离子的通透性有关,交替收缩与舒张,如果象骨骼肌那样强直收缩,血液循环就不能持续下去。心脏收缩机理两侧心房收缩→容积变小,内压升高→血液进入心室→心房舒张,心室收缩,心室容积变小,内压升高,大于心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大于动脉内压时,动脉瓣打开,两侧心室血液分别射入肺动脉和主动脉心室收缩时,心房舒张,静脉血流入心房,心室收缩后开始舒张,内压下降,小于动脉压时,房室瓣开启。瓣膜只能单向开关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血库作用:使心脏间断性射血转变成动脉持续的血流。收缩:突然把一定量血液射入动脉,主动脉和大动脉有弹性,可以扩张,容纳心室射出的血液,维持整个动脉系统血量和血压。舒张:射血停止,主动脉关闭,扩张的动脉回缩,势能变为动能,推动血液流动,维持整个动脉系统血量和血压。心脏的工作是最聪明最有效的,永不疲倦。心率75次/分,1次收缩所用时间,75/60=0.8秒工作休息心房0.1s0.7s心室0.3s0.5s血管的结构和机能特点血管壁的构成内皮,单层上皮结缔组织平滑肌层结缔组织动脉:心脏发出的血管,身体较深层,但手腕内侧,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快从中年起,动脉管壁中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粘多糖增多,平滑肌减少,导致血管变硬。毛细血管: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数量多,分布广。管壁很薄,单层扁平上皮,血流阻力大,利于物质交换。静脉:返回心脏的血管,有的深,有的浅,如手臂上的青筋,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血流速慢。内有静脉瓣,方向向心,防止血液倒流血液循环 肺循环:缺氧血,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气体交换→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体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动脉:氧、营养物质多 静脉:二氧化碳、代谢产物多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一般指动脉血压,通常在上臂宏动脉处测量。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最高值即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最低值,即舒张压。心率和脉搏:心脏收缩与舒张,也导致动脉壁相应的变化,人心率平均75次/分,60-100次/分,体育锻炼者,心肌发达,搏动有力,每搏输出量比一般人大心率也就比一般人慢,担负繁重工作,能持久工作;心脏功能较弱者,心率快,心脏不能充分休息而疲劳。工作效率高低与心脏功能强弱有很大关系,加强锻炼,使心肌强健。(我本人60次/分,是长期体育锻炼和野外工作的结果,因而可以在青臧高原工作。)淋巴循环基本途径:盲端的毛细淋巴管→较大淋巴管→淋巴干→胸导管,右淋巴管→左锁骨下静脉,右锁骨下静脉主要的淋巴器官脾:腹腔左上部,血液循环的通道上,脾内含有吞噬细胞。扁桃体:口腔上壁后部两侧,有防御功能,有时受到病菌感染而发病,称扁桃体炎。淋巴管形成上众多的小体叫淋巴结,具免疫功能。淋巴系统总的功能是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反应。淋巴液的形成血浆中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等,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淋巴淋巴循环作用调节血液与组织液的平衡,防御和保护作用。循环系统的的功能:1.运输  运输的物质包括①吸收的营养物质,肺吸入的氧—全身各组织细胞②全身各组织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肺,肾,皮肤—体外③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身体各部分,作用于相关的靶器官运载工具水: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水溶性维生素。血浆蛋白: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激素,离子与血浆蛋白结合红细胞:氧和二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口服,注射的药物均是通过血液循环 2.防御和保护白细胞的免疫作用,血浆中的多种免疫物质,止血作用。爱滋病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为病毒感染,机体的免疫球胆白即抗体减少,从而易感病菌而死亡 3.维持机体内循环稳定细胞外液内环境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必须条件,各种物质输入与输出,形成与分解保持平衡。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下降—肝释放葡萄糖进入血液。肺按一定速率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消化管将水,无机盐和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肾脏,皮肤把代谢废物排除体外。血液中有许多缓冲系统,保持酸碱平衡。红细胞生成速率=破坏速率体温变动很小,血液对热量的吸收和散发呼吸系统营养物质(糖、脂类和蛋白质)→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组织细胞内        无氧细胞质内:葡萄糖→→→丙酮酸+4ATP         O2细胞质内:葡萄糖→→→丙酮酸+10ATP            ↓              O2线粒体内:        →→→CO2 +H2O+30ATP脂类和蛋白质的分解途径都要经过三羧酸循环呼吸的定义:吸入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三个密切联系的环节供氧和排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系统,就是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的基本构成呼吸系统呼吸道鼻腔气体进入肺的通道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肺气体交换的场所肺的结构肺叶:左二、右三支气管↓15-16次分支终末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    ↓肺泡囊 ↓分级5-7次肺泡       只是通道,不进行气体交换气体交换场所肺泡单层上皮被毛细血管网所包围。表面有一种活性物质,形成一层分子膜,维持肺泡的形态呼吸运动的机理整个肺除气管与外界相通外,密封在胸腔内。胸腔周围是脊柱、肋骨、胸骨和肌肉,底部为隔肌,形如钟罩肺表面的膜:脏层胸膜胸廓内壁的膜:壁层胸膜两层膜间的密闭腔为胸膜腔,左右肺的胸膜腔不相通气体交换的机制氧的运行:肺泡中的氧→穿过肺泡膜→毛细血管膜→循环系统→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的运行:是一个相反的过程 促使氧和二氧化碳运动的原因被动扩散气体分子高速运动,撞击容器壁,产生压力气体压力与温度压力呈正比温度↗分子运动速度↗浓度↗分子数目↗扩散:气体分子压力高的区域→压力低的区域混和气体的压力=各成分压力之和(各成分压力称分压)氧分压(汞柱)二氧化碳分压(汞柱)空气肺泡肺动脉组织760×20.84%=158.4mm105.0mm40.0mm30.0mm0.3mm40mm46mm50mm气体运输的机制两种形式同时存在物理溶解:比例很小化学结合:主要形式氧的交换物理溶解:3%      血浆化学结合:97%,运载工具:红细胞氧合血红蛋白:和氧结合的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没有和氧结合的血红蛋白  氧分压高,氧合Hb+O2          HbO2   氧分压低,离解可逆反应,不需酶参加每个亚铁离子能携带一个氧分子正常人血红蛋白含量:15g/100ml血液1.34-1.36ml氧/每克血红蛋白CO同O2争夺Fe2+,与血红蛋白亲和力比O2大210倍,一氧化碳离解速度很慢,比O2慢3000倍以上,故很危险,汽车和通风不良的炉子危险很大。二氧化碳的运输物理溶解:6%化学结合:94%1碳酸氢盐87%a NaHCO3  血浆 b KHCO3   红细胞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红细胞组织血浆红细胞CO2O2    溶解  +Na   CO2         Cl-   O2         CO2+H2O→HCO3-+H+       +K+ HbO2→Hb.NH2→Hb.NHCOO-+H+到肺泡呼吸系统营养物质(糖、脂类和蛋白质)→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组织细胞内        无氧细胞质内:葡萄糖→→→丙酮酸+4ATP         O2细胞质内:葡萄糖→→→丙酮酸+10ATP            ↓              O2线粒体内:        →→→CO2 +H2O+30ATP脂类和蛋白质的分解途径都要经过三羧酸循环呼吸的定义:吸入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三个密切联系的环节供氧和排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系统,就是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的基本构成呼吸系统呼吸道鼻腔气体进入肺的通道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肺的结构肺叶:左二、右三支气管↓15-16次分支终末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    ↓肺泡囊 ↓分级5-7次肺泡       只是通道,不进行气体交换气体交换场所肺泡单层上皮被毛细血管网所包围。表面有一种活性物质,形成一层分子膜,维持肺泡的形态呼吸运动的机理整个肺除气管与外界相通外,密封在胸腔内。胸腔周围是脊柱、肋骨、胸骨和肌肉,底部为隔肌,形如钟罩肺表面的膜:脏层胸膜胸廓内壁的膜:壁层胸膜两层膜间的密闭腔为胸膜腔,左右肺的胸膜腔不相通气体交换的机制氧的运行:肺泡中的氧→穿过肺泡膜→毛细血管膜→循环系统→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的运行:是一个相反的过程促使氧和二氧化碳运动的原因被动扩散气体分子高速运动,撞击容器壁,产生压力气体压力与温度压力呈正比温度↗分子运动速度↗浓度↗分子数目↗扩散:气体分子压力高的区域→压力低的区域混和气体的压力=各成分压力之和(各成分压力称分压)氧分压(汞柱)二氧化碳分压(汞柱)空气肺泡肺动脉组织760×20.84%=158.4mm105.0mm40.0mm30.0mm0.3mm40mm46mm50mm气体运输的机制两种形式同时存在物理溶解:比例很小化学结合:主要形式氧的交换物理溶解:3%      血浆化学结合:97%,运载工具:红细胞氧合血红蛋白:和氧结合的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没有和氧结合的血红蛋白     氧分压高,氧合Hb+O2          HbO2        氧分压低,离解可逆反应,不需酶参加 每个亚铁离子能携带一个氧分子正常人血红蛋白含量:15g/100ml血液1.34-1.36ml氧/每克血红蛋白CO同O2争夺Fe2+,与血红蛋白亲和力比O2大210倍,一氧化碳离解速度很慢,比O2慢3000倍以上,故很危险,汽车和通风不良的炉子危险很大。二氧化碳的运输物理溶解:6%化学结合:94%1碳酸氢盐87%a NaHCO3  血浆 b KHCO3   红细胞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红细胞组织血浆红细胞CO2O2    溶解  +Na   CO2         Cl-   O2         CO2+H2O→HCO3-+H+       +K+ HbO2→Hb.NH2→Hb.NHCOO-+H+        到肺泡排泄系统  废物基本途经水、无机盐、尿素血液循环系统—皮肤系统—体外二氧化碳、水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①代谢终产物:尿素、尿酸、氨②摄入过量物质:水、盐类③异物:毒素,包括药物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体外泌尿系统的基本构成肾尿的形成器官输尿管排尿的通道膀胱尿液的暂时储存器官尿道排尿的通道肾:位置:腹腔背壁,腰椎两侧肾的基本结构: 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肾球囊中空的双层壁,包裹肾小球肾小管近曲小管 髓袢 远曲小管结构和机能单位:每个肾有100多万个肾单位尿的形成机制三个步骤:1肾小球过滤2肾小管重吸收 2肾小管分泌血浆中含有蛋白质、葡萄糖,终尿中则很少尿中的尿酸、尿素氨却比血浆高出几十到几百倍1肾小球滤过血液中有用的成分保留,废物出但有些有用的成分也被滤下肾小球的过滤机制结构特征1肾小球毛细血管密,分支多,面积大 2入球小动脉直径>出球小动脉直径  血流受阻 两端产生压力差 过滤作用的动力:有效过滤压 有效过滤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球囊内压)从血液→原尿的过程不需要肾做功,不是过膜主动运输滤过膜及其通透性那么,血液是怎样在这个筛子中过滤的,也就是说这个筛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呢?滤过膜三层结构内层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中间层 基膜外层  肾小球囊壁上皮细胞层滤过膜上存在有大小不同的孔道,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分子量180)可以自由通过孔道,较大分子量物质通过较大孔道,因而原尿中含量低。如血浆蛋白(69000)分子量超过这个值,则不能滤过。重吸收人两肾每昼夜生成原尿180升,终尿量1.5升,99%被重吸收           500克,   4克,99%被重吸收 重吸收到毛细血管里人肾单位不同部位重吸收的物质的质和量是不同的近曲小管14mm髓袢2-10mm远曲小管13.6mm集合管20mm。近曲小管是最主要的重吸收部位,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侧有许多微绒毛,这种结构大大地增加了重吸收的面积,据统计人两肾近曲小管微绒毛面积可达50-60cm2。重吸收的方式1被动重吸收对于水,依靠渗透压作为动力。对于溶质,浓度差、电位差是动力。在不同的部位,肾小管上皮细胞膜的通透性不同,比如水进入组织间液,使得原尿中的尿素的通透性浓度增加,这将导致尿素向组织液扩散,但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很低,使得尿素不能到达管外NNNa+是通过离子泵的主动运输,管外Na+多,吸引Cl-被重吸收,这就是电位差动力。2主动重吸收     能量低浓度      高浓度Na+、氨基酸、葡萄糖是主动重吸收的方式。各段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率不同。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表明100%被重吸收。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达到160mg/100m l,就不能全部被吸收,尿中出现葡萄糖,为糖尿病。分泌分泌到小管液中而不经过肾小球过滤分泌的物质是①肾小管上皮细胞行使其重吸收功能的代谢产物②肾小管上皮细胞自身功能的代谢产物③血液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包括H+、K+、NH3、有机酸、有机碱,药物。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生殖系统基本构成:生殖腺、输送管道、附属腺体、外生殖器一.雄性生殖系统睾丸的曲精管是精子发生的部位,各睾丸小叶内的曲精管逐渐汇合,最后形成输精管。曲细精管的构造和精子的发生高度特化的复层上皮,精上皮,精细胞+支柱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有丝分裂)→精子细胞睾丸的分泌功能除产生精子外,还能分泌雄性激素二.雌性生殖系统生殖上皮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卵泡细胞→初级卵泡→卵胞膜细胞形态、数量、内容物都发生变化卵泡破裂,卵泡液+次级卵母细胞放出,卵泡破裂后,内膜毛细血管出血而形成血块。卵泡细胞在激素的作用下,体积增大,细胞内出现黄色类脂颗粒和脂色素,形成黄体细胞,整个组织呈黄色,称为黄体。卵没有受精,14天后退化,月经黄体卵泡排卵后 受精,黄体增大,怀孕5-6月退化,妊晟黄体受精卵到达子宫,细胞分裂,发育成胚胎,并进入子宫内膜。子宫壁有三层结构:子宫内膜、子宫肌层、子宫外膜。子宫内膜的结构和分泌作用随着卵巢中卵泡的成熟,排卵和黄体的形成而发生一系列的周期变化。排卵后1-5天,没有受精,黄体逐渐退化,并停止分泌孕酮和雄激素,内膜萎缩,毛细血管充血,血液突破内膜表面,流入子宫,同时萎缩坏死的内膜也一块块脱落,和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这就是月经。在月经停止前,子宫内膜开始再生、修复,进入下一个周期。如果排出的卵受精,则子宫内膜并不萎缩,而是持续增厚。子宫内膜是胚胎的营养层,血管非常丰富。神经系统基本功能: 调控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学习记忆相当于一个指挥系统,神经网络上流动的是信息,也就是指令,一个复杂的信息调控系统地球上最复杂的系统,人的神经系统有100-1000亿个神经元和更多的支持细胞其复杂性在于庞大的细胞数量和它们之间复杂的联系神经元是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基本结构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高级中枢 脊髓:低级中枢周围神经系统躯体神经:支配肌肉、感官脑神经:从脑发出,12对 脊神经:从脊髓发出,31对 内脏神经:支配内脏器官交感神经:从胸和上腰脊段发出 副交感神经:从某些脑神经核和2、3、4骶节发出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基本功能:①中枢神经的低级部位,如膝反射中枢②躯体脏器与脑联系的通路脊髓位于脊柱内,上与脑相连,下至身体下部,脊神经、交感神经和部分副交感神经由脊髓发出外周为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里面为灰质,呈蝴蝶形,主要由神经细胞胞体组成灰质后角(身体背部):背根,由感觉传入神经组成,近脊髓处有一膨大部分,称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所在处灰质前角(身体腹部):腹根,由传出神经纤维组成从解剖上来看,背、腹根出椎空前合并为一根,出椎孔后分为3支后支:背部皮肤的感觉与运动前支:胸、腹、四肢和肌肉的感觉与运动脏支:植物神经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结构上的区别:躯体神经的传出纤维直达效应器,内脏神经在到达效应器之前必须更换一次神经元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区别:交感:发自胸和上腰脊段,传出神经由腹根分出,在脊柱旁更换神经元。不同脊段更换神经元的地方相连,在脊柱旁形成一条交感链副交感:某些脑神经核和2、3、4骶节(起源分散),传出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在效应器附近或效应器上。内脏器官的活动受双重神经支配   交感:心率快中枢   副交感:心率慢脑:中枢神经的高级部分,动物越高等,脑就越发达脑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借膑骶体相连,表面为灰质,上有许多沟回;内为白质,有许多灰质块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运动间脑脑干灰质:脑干背侧部,分散成块,叫神经核白质:脑干腹侧部和中部功能:①脊髓与小脑、大脑联系通道②重要反射中枢所在地,如消化、循环、呼吸中脑 桥脑 延髓 间脑由丘脑和下丘脑组成体内各种感觉(除嗅觉外)上行传导都在丘脑更换神经元,然后向大脑皮层投射下丘脑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内脏的活动,还存在调节体温、摄食、饮水等重要中枢,还与垂体分泌功能有关反射与反射弧反射:神经系统作用下对体内外刺激的反应。反射弧五个基本要素感受器感觉刺激,把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体表、体内,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类型不同,结构不同传入神经(10-30万)包括中枢和外周的中枢(数百亿)控制特定生理机能的细胞群。简单的反射仅限于脊髓;复杂的多部位控制,如呼吸中枢涉及延髓、桥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传出神经(10万)包括中枢和外周的效应器肌肉、内脏、腺体。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的传入、传出纤维都很少,反射弧信息传递过程中,神经元联系最复杂的部分在中枢。一个传入信息到达中枢后,这个信息通过中枢的整理、分析、综合,最后形成传出指令,由传出纤维传出。所以中枢神经元的联合是相当复杂的。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虽然躯体神经都是由脊髓发出的,但因脊髓与脑是相通的,躯体运动也受脑的控制。或者说在大脑皮层一定的部位和脊髓间有一定的传导束。(!)锥体系:由皮层发出经延髓到达脊髓。(2)锥体外系:①由皮层发出经过皮层下核团;②由皮层下核团发出。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内脏活动受内脏神经的调节,但内脏神经调节的高级部位在脑,而且受多个部位的控制。比如呼吸中枢在下丘脑,但刺激皮层外侧面一定部位,会产生呼吸及血管运动的变化。神经系统初级功能:感觉、运动,与神经系统的初级部位和高级部位有关神经系统高级功能:学习、记忆、联想、情绪、语言、睡眠等,与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尤其是大脑皮层有关。非条件反射:动物个体先天就有的,吮吸,其中枢多位      于低级部位。条件反射:动物个体后天在环境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大     脑皮层参与的高级活动。食物→唾液分泌食物+铃声→唾液分泌铃声→唾液分泌            时间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先天的后天的简单            复杂数量有限数量无限较为恒定易变、可以新建、消退、分化、改造适应有限适应性高度完善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生来就接通的固定联系。条件反射是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形成的。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和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之间发生了暂时的联系。这种暂时联系不是简单地发生在两个大脑皮层中枢之间,与脑的其它部位也有联系。人类大脑皮层活动的特征与一般动物相比,人类大脑皮层的活动更为丰富第一信号:光、声、嗅、味、触为具体的条件刺激信号,可以形成条件反射。第二信号:语言,文字,第一信号的信号,抽象的,也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系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 动物、人都有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系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 人这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主要特。人类出现后,社会性劳动产生了语言,对现实加以抽象和概括,人类借助于语言表达思维,并进行抽象思维。人类条件反射的个体发生最初,只有非条件反射,周围环境影响下,学习说话,起初模仿“妈妈”这个语言,反复刺激,同时也和“妈妈”这个人的具体形象结合起来,“妈妈”的具体形象早已形成了哺乳的第一信号,小孩听到“妈妈”这个语言就表现出哺乳时的反应,语言性的第二信号学说逐渐形成。最初,“妈妈”只是自己妈**具体形象,随着成长,接受教育,“妈妈”这个词就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人类就是通过这种条件反射,即语言性的条件反射来学习、记忆的扩大认识能力,深刻认识世界睡眠与觉醒生物电现象和细胞兴奋性神经活动的本质就是生物电现象几乎所有细胞都具有对外界、对内部刺激的反应能力,只是表现形式和灵敏度不同。兴奋性高的细胞叫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细胞生物电现象的机制通常情况下,对于所有生物细胞:K+浓度膜外く膜内,Na+浓度膜外>膜内静息电位: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固有的电位差。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假设膜外为零,膜内则为-10―-100mV。不同类型的细胞不同。 静息状态,细胞膜只允许K+通过,细胞内的负离子(蛋白离子)不能通过,膜外Na+也不能通过,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K+向外扩散,达到动态平衡,故静息电位保持一个固定值。静息电位实质上是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动作电位:受刺激时,膜内负电位→正电位,内正外负,膜内达到+20―+40mV。细胞膜受刺激时,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超过对K+的通透性,大量Na+进入膜内,膜内突然形成正电位。动力是(1)浓度梯度(2)膜内负电荷吸引。膜内正电位达到一定的值,就变成阻止Na+进入的力量,膜对Na+的通透性降低,而对K+的通透性增加,K+又涌向膜外。动力是:(1)浓度梯度(2)膜外负电荷吸引。结果恢复到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关键就是细胞膜对K+和Na+的通透性的改变决定膜通透性的基础由镶嵌于膜上的蛋白质分子通道实现的,称为通道蛋白。有K+通道和Na+通道。静息时:K+通道开放,而Na+通道失活刺激时:Na+通道开放。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膜上的传导机理两个特点:(1)刺激达到一定阈值,才能引发动作电位,但增强刺激,动作电位不增加(2)任何一点引起的动作电位,可以扩布到整个细胞膜,使整个细胞膜都依次产生同样形式和强度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内正外负,相邻部位保持原状两部位分别在膜外、膜内出现电位差膜外:正点荷从未兴奋段→兴奋段膜内:正点荷从兴奋段→未兴奋段Þ未兴奋段的动作电位低等动物多为无髓神经纤维高等动物多为有髓神经纤维,髓鞘使轴突接触不到细胞外液,因此局部电流直接沿轴突内部运动,直到下一个未兴奋的朗飞氏节。这种跳跃传导方式解决了高速传导神经冲动的问题。神经的传导速度19世纪德国一位著名生理学家认为相当于光速,但6年之后,他的学生则准确地测定了神经传导速度。直径小于20um的人的有髓神经纤维:20-100m/s蛙的坐骨神经:27.25m/s直径约1000um的乌贼无髓神经纤维:小于1m/s神经电传导不同于金属中电流的传导动作电位在不同细胞间的传导神经系统的调节信息在一个神经元上以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导。但这种调节信息必然遇到(1)下一个神经元(胞体或树突)神经→神经 (2)效应器(肌肉细胞)神经→肌肉接头那么,调节信息是如何通过这些接头呢?神经突触的结构神经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和另一个神经元胞体或树突相连的部位。  突触前膜:末梢轴突膜,70埃  突触间隙:两膜之间,200埃,其间含有粘多糖、糖蛋白  突除后膜:下一个神经元胞体或树突膜,70埃突触前膜胞体内,含有许多突触小泡,其内包含的是神经递质。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突触的神经递质不同。周围神经乙酰胆碱—副交感节后纤维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递质中枢神经种类很多,乙酰胆碱,单氨类,氨基酸等突触后膜上有许多特异性的蛋白质受体突触传递过程末梢动作电位→Ca2+进入膜内→突触小泡贴于前膜并融合于前膜→小泡破裂,结合处出现裂口→递质进入间隙→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突触后电位兴奋性抑制性神经肌肉接触神经递质也为乙酰胆碱,突触后膜是肌细胞膜末梢动作电位→神经递质释放→与肌细胞膜受体结合→肌细胞膜产生终板电位→肌细胞Ca2+浓度变化→肌动蛋白(细肌丝)上形成肌钙蛋白→蛋白分子的构象变化→肌球蛋白(粗肌丝)横桥发挥作用→肌肉收缩。感觉器官刺激(光、声、嗅、味、触、压、冷、热等)→感受器→动作电位→能量形式的转变视觉器官光能→动作电位刺激→感觉细胞→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入视觉中枢→产生视觉。听觉器官声能→动作电位声音→外耳→骨膜振动→听小骨→前庭骨,前庭阶内淋巴振动,基底膜振动,毛细胞(感音细胞)兴奋→耳蜗神经→中枢→听觉音 内分泌系统动物生命活动的2个信息调控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信息流动作电位神经递质激素信息载体神经细胞血液:与血浆蛋白结合,游离基本作用1.调节蛋白质、糖、脂肪等物质的代谢,维持身体的稳态2.促进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影响身体个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3.与神经系统配合,影响行为、学习、记忆 基本组成:分散的内分泌细胞: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消化道粘膜分泌细胞等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腺,肾上腺,性腺等外分泌腺:分泌物通常由导管排出,而不直接进入循环系统。皮脂腺,汗腺,消化腺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直接渗入到腺体的毛细血管里,由循环系统送到作用目标激素的作用机制血液中含量极微,但作用效果明显①含氮类激素:分子量大,不能穿过靶细胞膜,与膜上特殊受体结合,引起受体细胞内的一系列反应②类固醇(甾酮)类激素:分子量小,脂溶性,可直接穿过靶细胞膜,受体在膜内主要内分泌腺的机能垂体神经垂体:无分泌功能,储存来自下丘脑的激素腺垂体: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的激素进入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控制其分泌活动。分泌近10种激素,它们的作用可分为2个方面1.独立作用 抗利尿激素A:促进水的重吸收  B:小动脉平滑肌收缩      催产素A:促进乳汁分泌  B:分娩时和分娩后子宫平滑肌收缩2.支配其它内分泌腺的活动,称为促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生长素: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幼年时,生长素不足,则生长不足,身材矮小,侏儒症    生长素过多,身材太高,巨人症甲状腺主要分泌物为甲状腺素,其作用为1.调节机体代谢,促进糖原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水平,促进细胞呼吸,提高耗氧量,产热量2.调节生长发育,与生长素协同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幼年时,甲状腺分泌不足,引起呆小症。甲状腺分泌不足:新陈代谢慢,心率慢、皮肤干燥、水肿甲状腺过多:新陈代谢过于旺盛,体内物质分解快,虽然食量增大,身体却日见消瘦,同时,神经兴奋性过高,呼吸和心率加快,情绪容易激动,甲亢胰腺主要是胰岛素其作用对糖代谢的调节,血糖浓度高时,其分泌增加,促进糖的代谢和储存、血糖合成肝糖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降血糖水平的激素,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过高,不能全部在肾小管重吸收,随尿排出体外,糖尿病的表现。动物界原生动物门主要特征身体由单个细胞组成 具有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化出不同部分,完成各种功能。营养方式:光合,渗透,吞噬,寄生呼吸、排泄:通过体表进行。生殖方式:无性生殖:二分裂、多分裂、出芽、孢子有性生殖、结合生殖、孢子生殖。分类及代表动物鞭毛纲:身体具有鞭毛,运动器1-4条或较多营养方式:①光合营养(植物性营养);②渗透营养,营养物质通过体表渗入体内;③寄生生活环境:淡水,海水代表动物:绿眼虫不良环境条件下,如水池干涸,眼虫体变园,分泌一种胶质形成包囊,将自己包围起来,渡过不良环境随风散布,环境适合时,进行1次或几次纵分裂,破囊而出。鞭毛纲的群体类型:盘藻和团藻,多细胞的聚合体利什曼原虫,很小的鞭毛虫,引起黑热病。白蛉子,消化道内有很多利什曼原虫,白蛉虫叮人,原虫注入人体,人体巨噬细胞内生活,以巨噬细胞为营养,长大繁殖,引起巨噬细胞大量破坏,肝、脾肿大,高烧,贫血,以至死亡。还有一些鞭毛虫具有寄生性,如寄生在白蚁肠内,白蚁以木质纤维为食物,但消化纤维需要这些鞭毛虫。肉足纲,具有伪足而得名大变形虫,清水塘,水流缓慢,藻类较多的浅水中,运动时,身体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临时性突起,称为伪足。伪足也有摄食作用,食物单细胞藻类、小的原生动物伪足包围→吞噬生活方式:典型的二分裂,有丝分裂,不良环境形成包囊,水中、潮湿土壤中寄生,痢疾内变形虫、溶组织阿米巴,寄生在人肠道内,溶解肠型组织引起痢疾,人误食包囊所致。有些种类具有保护性的外壳,外壳各种颜色,花纹多样,教科书表壳虫,有孔虫,生活于海底,石灰质或其它物质外壳,数量非常大,现在海底35%为有孔虫壳的沉积物。孢子纲都为寄生疟原虫,引起疟疾;球虫病无性生殖、裂体生殖、有性生殖、孢子生殖纤毛纲以纤毛为运动器,纤毛较短,数量多,细胞核一般分化为大核和小核,生殖方式:无性生殖、二分裂、有性生殖、结合生殖大草履虫:淡水中、池沼、小河中可采到,形状象草鞋。与人类的关系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1.污染水源,钟罩虫 2.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一些鞭毛虫3.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鱼类的天然饵料,鞭毛虫、肉足虫、纤毛虫4.环境污染指示动物,眼虫5.海底沉积演变为石油,有壳的种类寄生生活的原生动物引起人类及各种动物的疾病胚胎发育的基本知识多细胞动物不同种类,胚胎发育状况不同,但胚胎发育早期的几个主要阶段相同1.受精卵2.卵裂,与一般细胞分裂不同,每次分裂,细胞未长大,又继续分裂,分裂成的细胞越来越小。3.囊胚,分裂的结果,形成中空的球状胚,中间的腔,囊胚腔4.原肠胚,形成方式:a.内陷,植物极细胞向内陷入。外层,外胚层;内层,内胚层。内外胚层围成的腔为原肠腔。b.内移:囊胚一部分内移c.分层d.内转e.外包5.中胚层,形成方式:a.端细胞法,中胚层细胞之间裂开形成空腔,为真体腔。b.体腔囊法6.胚层的分化由于遗传性、环境、营养、激素、细胞群间的相互诱导因素,胚胎进一步分化为组织、器官内胚层:消化官大部分上皮,肝、胰、呼吸器官、排泄与生殖器官的小部分中胚层:肌肉、骨骼、血液、排泄与生殖器官的大部分外胚层:皮肤、神经组织、感觉器官、消化管两端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例如:青蛙的个体发育:受精卵→囊胚→原肠胚→三胚层→→无腿蝌蚪→有腿蝌蚪→成蛙青蛙祖先的进化过程:单细胞动物→单细胞球状群体→腔肠动物→原始三胚层动物→→低等脊椎动物→鱼类动物→两栖动物生物发生律对了解各类动物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线索十分重要        海绵动物门主要进化特征:身体由多细胞组成,但为最低等、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主要特征:1.体型多数不对称,不规则状、球状、管状、瓶状、树枝状。2.仅细胞分化,无组织器官分化身体为3层结构体表:单层上皮细胞,保护作用,细胞有一定功能中胶层:胶状物质,有钙质,或矽质骨针,或海绵质纤维内层:单层细胞,具纤毛,有消化功能。3:水沟系:海绵动物所持有水流自入口进入体内,水流受内皮细胞拨动,内壁细胞吸收营养物质,水流经出水口排除体外,水沟多由简单到复杂。只有细胞内消化,无细胞外消化。生殖方式无性,出芽、芽球(渡过不良期) 有性,雌雄同体或异体,精子和卵由体细胞转化而来,精子被内皮细胞吞食,带入到中胶层→受精→胚→幼虫(出母体水中微动,然后固着)新个体。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成体全部营固着生活,水中岩石、贝壳、水生植物体等上。主要在海水中,少数在淡水中。分类特征:1万余种,分为3个纲与人类的关系海绵吸收力强,沐浴、医学上吸收药水、血液、脓汁等。骨针的作用,擦机器,淡水海绵大量繁殖,堵塞水道,水环境鉴别物腔肠动物门主要进化特征1.身体辐射对称,多个体轴,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原始低级的对称方式。2.两胚层,原始消化腔真正的两胚层,二胚层之间为中胶层,与海绵动物原肠腔的形式方式不同内外胚层中间的腔相当于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具消化功能(腺细胞分泌消化酶),细胞外消化,细胞内消化。还兼具循环功能,把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送到身体各部,称为消化循环腔有口,相当于胚胎发育的原口,无肛门,消化残渣仍由口排出。3组织分化简单的组织分化上皮组织占优势,分布于体内、外表面,感觉细胞、消化细胞等这种上皮具有肌肉的功能,上皮细胞基部延伸,其中有肌原纤维,称为上皮肌肉细胞呼吸、排泄无特殊分化,由各个细胞吸氧、排二氧化碳,排废物4.原始神经系统动物界最原始、最简单的神经系统二极或多极神经细胞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疏松的网,称为神经网,分布于整个身体,与感觉细胞、皮肌细胞相联系,运动、捕食,避敌没有中枢神经,传导速度慢生殖方式无性:出芽有性:雌雄同体,雌雄异体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固着,漂浮,海水,淡水分类约9000种,3个纲水螅,树枝虫,桃花水母海月水母,白色透明体,水母成灾,危害贝类、鱼类、破坏渔具,有毒刺丝,刺人可造成重伤。目前正试图从其毒素中提取抗癌物质海蛰,食品海葵,构成海底花园的珊瑚虫,一般所见的珊瑚虫为其骨骼,珊瑚岛,石珊瑚盖房子,坚固耐用,便宜美观,制水泥,铺路扁形动物门主要进化特征 1.两侧对称动物界从扁形动物开始获得两侧对称,标志着一个新的进化阶段腔肠动物辐射对称,方向性不重要如果一端经常向前行,并感知新环境,一个方向的效果就好,向前的一端成为头,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两侧对称使动物体分为前端和后端: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背面和腹面:保护和运动两侧对称即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漂浮→水底爬行→陆上爬行两侧对称是水生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2.中胚层形成,但无体腔从扁形动物开始,外胚层和内胚层之间出现中胚层,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但中胚层只是向外形成体壁肌肉并未向内形成消化道的肌肉,体壁和肠壁之间为实质所充填,没有体腔。3.皮肤肌肉囊中胚层产生复杂的肌肉构造,与外胚层表皮相互紧贴而形成的整体称为皮肤肌肉囊运动机能加强→有效摄食→新陈代谢加强→促进消化、排泄系统形成运动机能加强→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向前集中消化系统:口、肛门一个孔,肠只是内胚层分出的盲管,没有广大的体腔排泄系统:焰细胞,毛细管,排泄管,体背侧的排泄孔,原肾管系统神经系统:前端有“脑”,由此向后分出若干纵行神经索,各神经索间相互联系形成梯形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固定的生殖腺,生殖导管,附属腺,交配,体内受精生活方式自由生活,海水,淡水,潮湿土壤,肉食性寄生生活分类6000多种,3个纲涡虫纲吸虫纲:华枝睾吸虫,寄生于人、猫、狗肝脏胆管内。肝片吸虫,日本血吸虫绦虫纲:猪带绦虫线形动物门(原体腔动物门,假体腔动物门)不是进化的主干,而是一个侧支主要进化特征1.原体腔出现:体腔和消化腔之间出现了体腔,无体腔膜,不与外界相同,体腔内的体腔液有类似循环系统的作用2.肛门出现:在进化上意义很大分类线虫纲:人蛔虫,最常见的人体寄生虫,寄生于小肠内,讲究卫生,防止虫卵感染蛲虫,腹毛纲轮虫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