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4.03 KB
  • 15页

生物必修一笔记整理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专题一化学元素、化合物(一)元素1.种类(1)必需元素约20种(2)大量元素(含量万分之一以上):C、H、O、N、P、S、K、Ca、Mg最基本:C碳架:C、H、O基本:C、H、O、N主要:C、H、O、N、P、S(3)微量元素(含量万分之一以下):MnZnCuBMoNiFe等2.含量含量最多:鲜重(O)干重(C)3.意义元素在无极自然界可找到,说明了生物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元素质量分数相差大,说明具有差异性(二)水、无机盐1.存在形式(1)水:自由水结合水(2)无机盐:离子(Na+K+)化合物(CaCO3骨骼牙齿)2.生理作用(1)水①自由水:良好溶剂参与反应运输物质②结合水:细胞结构③比例:自由水↑,代谢↑;结合水↑,抗旱、抗性↑(2)无机盐①结构成分Fe血红蛋白;Mg叶绿素②调节生命活动渗透压:NaK(缺Na乏力反应迟钝血压降低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缺K心律不齐)pH:NaHCO3Na2CO3调节:缺Ca抽搐(3)吸水渗透作用①条件:半透膜浓度差②动物: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渗透压③植物(成熟)质壁分离Ⅰ原理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与两者间的细胞质)半透膜,外界溶液与细胞液存在浓度差,成熟的植物细胞液泡大,原生质层小;细胞失水,细胞壁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Ⅱ意义①判断植物死活②证明植物具有渗透系统③判断内外溶液浓度Ⅲ注意浓度不过高,酸碱度适中,时间不过长,尿素溶液、KNO3溶液会自动复原。Ⅳ实验方法步骤:(1)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2)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3)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蔗糖溶液(3%),另一侧用吸水纸吸,重复几次,让洋葱表皮浸润在蔗糖溶液中。(4)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变化(变小),观察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5)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清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重复几次,让洋葱表皮浸润在清水中。(6)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变化(变大),观察是否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结果: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一)糖类、脂质、ATP(部分能源物质)1.糖类——主要能源物质(70%以上)(1)种类①单糖:葡萄糖果糖(六碳糖);核糖脱氧核糖(五碳糖)②二糖:麦芽糖果糖(植物二糖);乳糖(动物二糖)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多糖);糖元(动物多糖)(2)作用葡萄糖主要能源物质;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结构;糖元调节血糖;淀粉种子中的营养物质2.脂质(1)种类①脂肪(CHO)CH所占比例高释放能量多②类脂:磷脂(CHONP)糖脂③固醇类: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肾上腺皮质激素(2)作用脂肪重要贮能物质;类脂生物膜结构;胆固醇细胞膜结构成分;其他固醇类调节功能3.ATP(三磷酸腺苷)——直接能源物质(1)结构:A-P~P~P(腺苷,磷酸基,高能磷酸二脂键,4分子水完全水解)(2)转化ATP⇌ADP+Pi+能量2种酶ATP水解酶、ATP合成酶能量去向①用于各项生命活动(有丝分裂、肌肉收缩、物质合成、主动运输)②光能、化学能(3)特点:①转化速度快②含量少③处于动态平衡(二)蛋白质1.元素CHON(S)2.基本单位——氨基酸(1)结构通式H|H2N—C—COOH|R(2)结构特点:每个氨基酸至少有一个氨基和羧基,且它们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3)肽键OH|||-C-N-两个氨基酸分子进行脱水缩合,每脱掉一个水分子,就形成一个肽键。3.多肽链——初级结构(脱水缩合形成)(1)脱水缩合①反应: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反应脱去一个水分子形成肽键②场所(核糖体):Ⅰ成分rRNA+蛋白质Ⅱ结构无膜大小亚基 Ⅲ分布内质网、核膜外表面细胞质基质中除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之外的所有细胞(2)修饰加工(盘曲折叠剪切连接)①内容:添加甲基、羟基、多糖链②意义:调节、维持蛋白质的活性,成为有功能的蛋白质③场所: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蛋白蛋白类激素消化酶抗体;溶酶体、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受体蛋白、膜蛋白、载体蛋白);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微体、细胞核、细胞质基质中的蛋白质)(3)有关计算①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②氨基羧基数=R基上的+碳链数③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数×氨基酸平均分子质量-18(氨基酸数-肽链数)④N原子数=R+氨基酸数⑤O原子数=R+氨基酸数+肽链数4.蛋白质——空间结构(1)结构多样性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多样,多肽链空间结构多样(2)功能多样性——生命物质的主要承担者①结构②催化③运输④调节⑤信息传递⑥运动⑦免疫(五)核酸1.元素:CHONP2.基本单位——核苷酸(初步水解)(1)种类①脱氧核糖核苷酸→DNA(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T胸腺嘧啶)②核糖核苷酸→RNA(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U尿嘧啶)(2)结构(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NP3.核苷酸链(聚合反应,形成磷酸二酯键)——DNA复制,RNA合成4.核酸(1)种类DNA脱氧核糖核酸两条链RNA核糖核苷酸一条链(2)功能除朊病毒外,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DNA:细胞生物+DNA病毒的遗传物质R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催化作用(核酶),转录的模版(mRNA)与工具(tRNA),核糖体构成结构(六)颜色反应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斐林试剂(Cu(OH)2悬浊液(碱性))或班氏试剂→(沸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注意:斐林试剂现配现用,先加甲液(NaOH)再加乙液(CuSO4),碱过量;沸水浴加热;还 原性糖类(果糖在酶催化作用下可转化为葡萄糖);选材尽量白色或无色,便于观察。2.脂肪+苏丹Ⅲ染剂→橘黄色脂肪+苏丹Ⅳ染剂→橘红色注意:用花生子叶做鉴定实验时,需要用到显微镜,切成薄片;用花生油鉴定,无需显微镜。3.蛋白质(肽键)+双缩脲试剂→紫色注意:先加A液再加B液,用鸡蛋清鉴定时需要稀释。4.线粒体+詹纳斯绿B染液→蓝绿色5.甲基绿+DNA→绿色,派洛宁+RNA→红色6.醋酸洋红染液+染色体→红色龙胆紫染液+染色体→紫色7.淀粉+碘水→蓝色专题二细胞的结构(一)细胞概述1.显微镜(1)原理:成等大倒立的虚像,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目镜越长,倍数越低,物镜越长,倍数越高。注意:放大的是长宽。(2)材料:单层细胞,切片、涂片或压片。(3)使用步骤:①找②移(载玻片)③换(低倍镜→高倍镜)④调(粗、细准焦螺旋,反光镜)低倍镜→标本移至中央→高倍镜→大光圈,凹面镜→细准焦螺旋(4)光学显微镜能观察到的:叶绿体,线粒体,液泡,细胞壁,染色体,细胞核。(5)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更小的结构。2.细胞学说(1)人物:发明显微镜的科学家是荷兰的列文•虎克;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英国的胡克;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1838)和动物学家施旺(1839)。(2)内容:①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③细胞只能由分裂而来。(3)意义: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3.细胞生物五界(1)原核生物界:细菌(百白破、肺结核的病原体,乳酸菌等),蓝藻,放线菌(链球菌等)(2)原生生物界:黏菌、眼虫等(3)真菌界:蘑菇、酵母菌(单细胞)等(4)植物界:(多细胞生物)(5)动物界:(多细胞生物)4.原核、真核生物比较项目真核原核不同点体积大小细胞壁植物(成分纤维素、果胶,可通过解离、酶解破坏)、真菌有,动物无除支原体外都有,成分肽聚糖(可被溶菌酶破坏)细胞核有核膜、核仁无核膜、核仁细胞质多种细胞器仅有核糖体举例动植物、真菌、原生生物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相同点细胞膜成分结构相似核酸两种,其中以DNA为遗传物质 5.病毒(1)结构:无细胞结构,核酸(RNA或DNA)+蛋白质外壳(2)特点:不能独自代谢,寄生在活细胞内。(3)种类:①RNA病毒(烟草花叶病毒→无潜伏期,不反转RNA进行复制、HIV病毒→有潜伏期,可进行反转录)②DNA病毒(乙肝病毒、天花病毒、噬菌体)(二)真核细胞——原生质体1.细胞膜(1)实验最佳取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其他膜结构)(2)成分:脂质,蛋白质,糖类。(3)结构:流动镶嵌模型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②蛋白质覆盖、镶嵌、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4)特点:①结构:流动性(体现:内吞外排、细胞融合、囊泡形成与融合);②功能:选择透过性。(5)功能: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6)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①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穿膜运输方式浓度载体能量举例意义被动运输单纯扩散(脂溶性)高→低不需要不需要O2、CO2、水、乙醇、甘油、脂肪酸、苯、尿素、性激素只能从高到低被动地吸收或排出物质载体具有专一性协助扩散(水溶性)高→低需要不需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Na内流、K外流主动运输低→高高→低需要需要各种离子,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一般从低到高主动地吸收或排出物质,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是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具体体现。②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膜泡运输(耗能,体现细胞膜流动性)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通过内吞(吞噬、胞饮)作用进入细胞,通过外排(胞吐、分泌)作用向外分泌物质(可以是小分子如神经递质)。(7)结构、功能上的联系核膜←直接→内质网←直接→细胞膜间接间接间接高尔基体膜←间接→溶酶体膜线粒体膜生物膜系统:各种生物膜组成。内膜系统:除去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膜。2.细胞质(1)细胞质基质:主要反应的场所(呼吸作用部分、核糖体蛋白质修饰加工等)为代谢提供场所和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细胞的形状、分裂、运动及细胞器的转运等。 (2)细胞器细胞器膜结构功能特点线粒体双层膜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二、三阶段,有相关酶),含少量DNA(半自主性细胞器)。蛔虫体内没有。叶绿体双层膜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类囊体上有色素,类囊体和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内质网单层膜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高尔基体单层膜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液泡单层膜泡状结构,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溶酶体单层膜含多种酸性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核糖体无膜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分附着核糖体、游离核糖体两类。中心体无膜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低等植物或动物体内还有,高等植物体内没有。小结: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非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含有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动物特有中心体;高等植物特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3.细胞核(1)组成:核膜、核仁、染色质(2)核膜:双层膜,有核孔(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通道,RNA、蛋白质等大分子进出必须通过核孔。)(3)核仁:在细胞有丝分裂中周期性的消失(前期)和重建(末期)(4)染色质: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态(5)功能:是遗传物质DNA的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6)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是否具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否具有核膜)(7)实验探究①细胞核功能:伞藻嫁接、变形虫实验。②细胞核与细胞质相互依存:精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专题三细胞的代谢新陈代谢: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异养需氧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自养厌氧(一)条件细胞具有细胞膜、物质的运输、能量的产生(ATP,呼吸作用)、大多数反应需要酶催化。(二)酶1.定义: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少数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们被称为“核酶”)。(1)化学本质:蛋白质或者核糖核酸。(2)催化:加快反应速率,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自身的化学性质与质量不变。(3)场所:①产生:活细胞。②作用:广泛。(4)与激素比较项目酶激素化学本质蛋白质、RNA蛋白质、固醇类、氨基酸衍生物产生场所活细胞内分泌腺、内分泌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参与代谢不参与代谢,调节作用作用后结果可重复利用失活2.特点——与无机催化剂做比较(1)高效H2O2酶+底物(过氧化氢)与Fe3++底物做比较(2)专一性一种酶催化一种(例子:糖类,淀粉酶→淀粉)或一类(例子:胃、胰、肠肽酶→蛋白质)物质反应。蔗糖酶同酶不同底物蔗糖、淀粉+班氏/斐林试剂蔗糖同底物不同酶蔗糖酶、唾液淀粉酶(3)作用条件温和(温度与pH适宜)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1)酶的活性(pH与温度)①PH:在最适pH下,酶的活性最高,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PH过高或过低,酶活性丧失)②温度: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温度过低,酶活性降低;温度过高,酶活性丧失)(2)酶浓度(前提:底物充足)(3)底物浓度(前提:酶总量不变)VV酶浓度底物浓度 4.实验①催化作用(对照组加清水)②化学本质(与已知蛋白质对照)③专一性(两个方案,同酶不同底物、同底物不同酶)④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对照)⑤探究最适pH、温度设置梯度,做预实验。以探究最适温度为例:底物→调温、pH(最适)→加酶→继续保温描述: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升高,酶活性增强,当活性到最高点时,此温度为酶的最适温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升高,酶的活性降低。(三)光合作用1.发现u①1648比利时,范•海尔蒙特: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原料:水、无机盐、CO2。u②1779荷兰,扬•英根豪斯:植物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u③1864德国,萨克斯:叶片在光下能产生淀粉(暗处理,消耗原有有机物;脱色,酒精隔水加热;自身对照)④1880美国,恩吉(格)尔曼: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材料水绵,叶绿体呈螺旋状,便于观察。)u⑤1940美国,鲁宾和卡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水。(糖类中的氢也来自水)。2.场所(1)质体:①白色体(无色素、储存有机物)②有色体(两种色素)③叶绿体(四种色素)(2)结构:①双层膜②基粒(类囊体),有色素、与光反应有关的酶③基质有DNA/RNA与暗反应有关的酶。(3)色素①原理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有机溶剂(如丙酮、酒精等)。分类: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②步骤加料→研磨(快且充分)→过滤(取滤液)制备滤纸条(去角)→画滤液细线(用毛细玻璃管,细、直、重复多次)→层析注意:l丙酮的用途是提取(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l层析液的的用途是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l石英砂的作用是为了研磨充分,l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l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滤液细线上的色素会溶解到层析液中。③结果与分析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布自上而下:胡萝卜素(橙黄色)最快(溶解度最大)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最宽(最多)叶绿素b(黄绿色)最慢(溶解度最小) 叶绿体中的色素存在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及保护叶绿素免受强光伤害的作用。红光照射(仅有单色光情况下)对植物最好。Mg是构成叶绿素分子必需的元素。3.光合作用的过程(1)示意图(2)光、暗反应比较①光反应条件:有光、色素、酶场所:叶绿体类囊体薄膜过程:①水的光解:(H2O→H++e-+O2)酶②ATP的合成:③NADPH合成:NADP++H++e-NADPH能量转换:光能→电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②暗反应条件:酶、CO2场所:叶绿体基质过程:①CO2的固定:+H2O②C3的还原:能量转换: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③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还原型辅助酶Ⅱ)、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NADP+、Pi、ADP。(3)总反应式(4)原子转移①O:H2O→O2,CO2→C3→C6H12O6+H2O②C:CO2→C3→C6H12O6③H:H2O→NADPH→C6H12O6+H2O(5)C5、C3分析①当停止光照,二氧化碳供应不变时:C3增加,C5下降,[H]和ATP减少或没有②当突然光照,二氧化碳供应不变时:C3减少,C5增加,[H]和ATP增加 ③光照不变,停止二氧化碳供应:C3减少,C5增加,[H]和ATP增加④光照不变,二氧化碳供应增加:C3增加,C5减少,[H]和ATP减少4.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cba线粒体叶绿体实际光合=净光合+呼吸aCO2固定量bCO2吸收量cCO2产生量①光照强度cbaCO2吸收量光照强度a呼吸点b补偿点c饱合点(CO2浓度加大时,a不变,b左移,c右上移)②CO2浓度(图像变化与①大体一致)③温度(酶活性)(三)细胞呼吸(呼吸作用、氧化分解)1.有氧呼吸——彻底(1)阶段①C6H12O6酶2丙酮酸+[H](少)+能量(少)细胞质基质②丙酮酸+H2O酶CO2+[H]+能量(少)线粒体③[H]+O2酶H2O+能量(大量)线粒体(2)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38molATP)(3)总结无线粒体:蛔虫、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有氧呼吸是需氧型生物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1mol葡萄糖通过有氧呼吸产生2870KJ能量,其中1161KJ给予了ATP。2.无氧呼吸——不彻底(1)总反应式C6H12O6酶2C2H5OH(酒精)+2CO2+能量C6H12O6酶2C3H6O3(乳酸)+能量 (2)举例①产生酒精:植物、酵母菌②产生乳酸:乳酸菌、动物、甜菜根、玉米胚、马铃薯块茎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项目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区别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细胞质基质条件氧气、酶酶产物CO2、H2OCO2酒精乳酸放能多少多少分解程度彻底不彻底联系实质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第一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还原氢,并释放少量能量。4.影响因素呼吸作用速率(1)温度(酶的活性)(2)氧气浓度a只进行无氧呼吸a~b进行有氧、无氧呼吸b以后只进行有氧呼吸cCO2释放最低点(有机物消耗最少,无氧呼吸受抑制,有氧呼吸很弱)专题四细胞的生命历程(一)细胞分裂——真核细胞(相比于原核细胞——二分裂)有丝分裂→体细胞无丝分裂→体细胞减数分裂→生殖细胞1.有丝分裂(1)细胞周期: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直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注:①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②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③间期长,分裂期短;④不同生物或同一生物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长短不一。 (2)过程、阶段①分裂间期(G1,S,G2)DNA(染色体)复制,出现姐妹染色单体,蛋白质合成,中心体(低级植物、动物)复制。②分裂期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②核膜解体、核仁逐渐消失;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末期:①染色体、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细胞膜内陷)机智的打油诗:膜仁(核膜核仁)消失显两体(染色体和纺锤体),形数(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赤道齐,均分牵拉(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向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3)数目变化(4)动植物比较项目动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由两组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构成纺锤体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构成纺锤体末期:子细胞的形成方式不同由细胞膜向内凹陷把亲代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由细胞板形成的细胞壁把亲代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5)实验——观察洋葱细胞的有丝分裂取材→解离(95%酒精+15%HCl,使细胞分散开,杀死细胞)→漂洗→染色(醋酸洋红、龙胆紫)→压片→观察 2.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1)减Ⅰ间期DNA(染色体)复制,出现姐妹染色单体,蛋白质合成,中心体(低级植物、动物)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分同源染色体)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3)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分姐妹染色单体)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4)数目变化(5)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姐妹分家—减Ⅱ后期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答案:减Ⅱ前期减Ⅰ前期  减Ⅱ前期  减Ⅱ末期  有丝后期  减Ⅱ后期   减Ⅱ后期  减Ⅰ后期 答案:有丝前期减Ⅱ中期  减Ⅰ后期  减Ⅱ中期  减Ⅰ前期  减Ⅱ后期   减Ⅰ中期    有丝中期(二)细胞分化1.分化(1)定义:由同一种类型的细胞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2)特点:稳定(持久)性(对一个细胞而言),不可逆性(除了特定条件下,如植物细胞体外无菌环境),普遍性,终身性(对个体而言)(3)原因:基因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选择性表达,产生不同的mR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2.全能性(1)定义:指单个已经分化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2)原因:细胞中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部遗传物质。(3)证明:①植物体细胞→新植株,②动物体细胞核→新个体(4)大小: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核(三)细胞衰老1、特征:①细胞核膨大,核膜皱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②线粒体变大且数目减少(呼吸速率减慢);③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速度减慢,增殖能力减退;④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⑤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⑥细胞内色素沉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2、原因细胞的增殖能力是有限的,体细胞的衰老是由细胞自身的因素决定的 (四)细胞凋亡1.定义:在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由基因控制的、按照一定程序发生的细胞死亡。(编程性细胞死亡,区别于细胞因外部因素而造成的坏死)2.过程①凋亡的开始→②凋亡小体的形成→③细胞的解体。3.意义与健康(1)意义①有利于清除多余、无用细胞。②有利于清除完成正常使命的衰老细胞。③有利于清除体内的有害细胞。④维持器官和组织中的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2)凋亡异常的疾病①调亡不足:自身免疫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癌症②凋亡过度:帕金森综合症、再生性障碍贫血、儿童早衰症补充常见的贫血:①缺铁性贫血(缺少元素)②镰刀型贫血症(基因突变)③溶血性贫血(红细胞遭破坏)④再生性贫血(调亡过度)(五)癌变1.特征(1)无限增殖(2)没有接触抑制。癌细胞并不因为相互接触而停止分裂(3)形态结构改变,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的减少,易扩散转移(4)蛋白质表达异常2.原因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异(基因突变,分裂间期)物理致癌因子(辐射、射线)外因: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亚硝酸盐、黄曲霉素、多花芳烃)病毒致癌因子(劳氏肉瘤病毒、SV40、EB)3.防治①放射治疗(简称放疗)②化学治疗(简称化疗)①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