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8.50 KB
  • 62页

材料力学课件复习习题解析教程文件.ppt

  • 6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材料力学课件复习习题解析 图示的杆系是由两根圆截面钢杆铰接而成。已知α=300,杆长L=2m,杆的直径d=25mm,材料的弹性模量E=2.1×105MPa,设在结点A处悬挂一重物F=100kN,试求结点A的位移δA。ααACFB12例题2.12FNACFNAB 塑性材料冷作硬化后,材料的力学性能发生了变化。试判断以下结论哪一个是正确的:(A)屈服应力提高,弹性模量降低;(B)屈服应力提高,塑性降低;(C)屈服应力不变,弹性模量不变;(D)屈服应力不变,塑性不变。正确答案是()低碳钢材料在拉伸实验过程中,不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时,承受的最大应力应当小于的数值,有以下4种答案,请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A)比例极限;(B)屈服极限;(C)强度极限;(D)许用应力。正确答案是() 根据图示三种材料拉伸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得出如下四种结论,请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A)强度极限σb(1)=σb(2)>σb(3);弹性模量E(1)>E(2)>E(3);延伸率δ(1)>δ(2)>δ(3);(B)强度极限σb(2)>σb(1)>σb(3);弹性模量E(2)>E(1)>E(3);延伸率δ(1)>δ(2)>δ(3);(C)强度极限σb(3)=σb(1)>σb(2);弹性模量E(3)>E(1)>E(2);延伸率δ(3)>δ(2)>δ(1);(D)强度极限σb(1)=σb(2)>σb(3);弹性模量E(2)>E(1)>E(3);延伸率δ(2)>δ(1)>δ(3);正确答案是() 关于低碳钢试样拉伸至屈服时,有以下结论,请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A)应力和塑性变形很快增加,因而认为材料失效;(B)应力和塑性变形虽然很快增加,但不意味着材料失效;(C)应力不增加,塑性变形很快增加,因而认为材料失效;(D)应力不增加,塑性变形很快增加,但不意味着材料失效。正确答案是()关于有如下四种论述,请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A)弹性应变为0.2%时的应力值;(B)总应变为0.2%时的应力值;(C)塑性应变为0.2%时的应力值;(D)塑性应变为0.2时的应力值。正确答案是() 低碳钢加载→卸载→再加载路径有以下四种,请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A)OAB→BC→COAB;(B)OAB→BD→DOAB;(C)OAB→BAO→ODB;(D)OAB→BD→DB。正确答案是()关于材料的力学一般性能,有如下结论,请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A)脆性材料的抗拉能力低于其抗压能力;(B)脆性材料的抗拉能力高于其抗压能力;(C)塑性材料的抗拉能力高于其抗压能力;(D)脆性材料的抗拉能力等于其抗压能力。正确答案是() 如图所示阶梯轴。外力偶矩M1=0.8KN·m,M2=2.3KN·m,M3=1.5KN·m,AB段的直径d1=4cm,BC段的直径d2=7cm。已知材料的剪切弹性模量G=80GPa,试计算φAB和φAC。0.8kN·m例题3.70.8m1.0mABC 一内径为d、外径为D=2d的空心圆管与一直径为d的实心圆杆结合成一组合圆轴,共同承受转矩Me。圆管与圆杆的材料不同,其切变模量分别为G1和G2,且G1=G2/2,假设两杆扭转变形时无相对转动,且均处于线弹性范围。试问两杆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之比τ1/τ2为多大?并画出沿半径方向的切应力变化规律。例题3.10 图示外伸梁,,试作剪力图和弯矩图.AB例题4.635kN25kNX1X2 作图示梁的内力图例题4.9kNkNm kNkNm例题4.10 例题4.11kNmkN 叠加法作弯矩图例题4.13 求做图示刚架的内力图qLLABCqLqL/2qL/2例题4.16 C2rrABF图示杆ABC由直杆和半圆组成,试作该杆的内力图.例题4.19 图示T形截面简支梁在中点承受集中力F=32kN,梁的长度L=2m。T形截面的形心坐标yc=96.4mm,横截面对于z轴的惯性矩Iz=1.02×108mm4。求弯矩最大截面上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例题4.22 简支梁如图所示,试求梁的最底层纤维的总伸长。例题4.30 例题4.38若对称弯曲直梁的弯曲刚度EI沿杆轴为常量,其变形后梁轴_____.A、为圆弧线,且长度不变。B、为圆弧线,而长度改变。C、不为圆弧线,但长度不变。D、不为圆弧线,且长度改变。 求图所示悬臂梁A端的挠度与转角。例题5.1 例题5.2求图所示悬臂梁B端的挠度与转角。 例题5.5用积分法求图示各梁挠曲线方程时,试问下列各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应分几段;将分别出现几个积分常数,并写出其确定积分常数的边界条件xy L1例题5.5用积分法求图示AB梁挠曲线方程,写出其确定积分常数的边界条件。xy 例题5.6试用叠加原理求图示弯曲刚度为EIz的简支梁的跨中截面挠度ωc和梁端截面的转角θAθB. 2.拉压超静定问题一铰接结构如图示,在水平刚性横梁的B端作用有载荷F,垂直杆1,2的抗拉压刚度分别为E1A1,E2A2,若横梁AB的自重不计,求两杆中的内力.L112例题6.1 4.简单超静定梁例题6.6求图中B支座反力,并画出梁的内力图。 例题6.10当系统的温度升高时,下列结构中的____不会产生温度应力. 例题6.11图示静不定梁承受集中力F和集中力偶Me作用,梁的两端铰支,中间截面C处有弹簧支座.在下列关于该梁的多余约束力与变形协调条件的讨论中,___是错误的.A.若取支反力FB为多余约束力,则变形协调条件是截面B的挠度ωB=0;B.若取支承面C1对弹簧底面的作用力Fc1为多余约束力,则变形协调条件为C1面的铅垂线位移ΔC1=0;C.若取支承面C1对弹簧底面的作用力Fc1为多余约束力,则变形协调条件为C1面的铅垂线位移ΔC1等于弹簧的变形;D.若取弹簧与梁相互作用力为多余约束力,则变形协调条件为梁在C截面的挠度ωc等于弹簧的变形。 例题6.13等直梁受载如图所示.若从截面C截开选取基本结构,则_____.A.多余约束力为FC,变形协调条件为ωC=0;B.多余约束力为FC,变形协调条件为θC=0;C.多余约束力为MC,变形协调条件为ωC=0;D.多余约束力为MC,变形协调条件为θC=0; 某单元体应力如图所示,其铅垂方向和水平方向各平面上的应力已知,互相垂直的二斜面ab和bc的外法线分别与x轴成300和-600角,试求此二斜面ab和bc上的应力。例题7.1 例题7.5对于图中所示之平面应力状态,若要求面内最大切应力τmax<85MPa,试求τx的取值范围。图中应力的单位为MPa。 例题7.8构件中某点为平面应力状态,两斜截面上的应力如图所示。试用应力圆求主应力和最大切应力 例题7.9单元体如图示,求三个主应力和最大切应力。 某点的应力状态如图所示,当σx,σy,σz不变,τx增大时,关于εx值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A.不变B.增大C.减小D.无法判定2000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例题7.11 例题7.12图示为某点的应力状态,其最大切应力τmax=_____MPa.2001年长安大学 例题7.13一受扭圆轴,直径d=20mm,圆轴的材料为钢,E=200GPa,ν=0.3.现测得圆轴表面上与轴线成450方向的应变为ε=5.2×10-4,试求圆轴所承受的扭矩. 例题7.14已知铸铁构件上危险点处的应力状态,如图所示。若铸铁拉伸许用应力为[σ]+=30MPa,试校核该点处的强度是否安全。231110(单位MPa) 图示为一矩形截面铸铁梁,受两个横向力作用。(1)从梁表面的A、B、C三点处取出的单元体上,用箭头表示出各个面上的应力。 (2)定性地绘出A、B、C三点的应力圆。 (3)在各点的单元体上,大致地画出主平面的位置和主应力的方向。 (4)试根据第一强度理论,说明(画图表示)梁破坏时裂缝在B、C两点处的走向。例题7.16 例题7.18现有两种说法:(1)塑性材料中若某点的最大拉应力σmax=σs,则该点一定会产生屈服;(2)脆性材料中若某点的最大拉应力σmax=σb,则该点一定会产生断裂,根据第一、第四强度理论可知,说法().A.(1)正确、(2)不正确;B.(1)不正确、(2)正确;C.(1)、(2)都正确;D.(1)、(2)都不正确。 例题7.19铸铁水管冬天结冰时会因冰膨胀而被胀裂,而管内的冰却不会破坏。这是因为()。A.冰的强度较铸铁高;B.冰处于三向受压应力状态;C.冰的温度较铸铁高;D.冰的应力等于零。 例题7.20若构件内危险点的应力状态为二向等拉,则除()强度理论以外,利用其他三个强度理论得到的相当应力是相等的。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 例题8.3图示矩形截面梁,截面宽度b=90mm,高度h=180mm。梁在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内分别受有水平力F1和铅垂力F2。若已知F1=800N,F2=1650N,L=1m,试求梁内的最大弯曲正应力并指出其作用点的位置。 例题8.11图示圆轴.已知,F=8kN,M=3kNm,[σ]=100MPa,试用第三强度理论求轴的最小直径. 例题8.12试判断下列论述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1)杆件发生斜弯曲时,杆变形的总挠度方向一定与中性轴向垂直。()(2)若偏心压力位于截面核心的内部,则中性轴穿越杆件的横截面。()(3)若压力作用点离截面核心越远,则中性轴离截面越远。() 例题8.12试判断下列论述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4)在弯扭组合变形圆截面杆的外边界上,各点的应力状态都处于平面应力状态。()(5)在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圆截面杆的外边界上,各点主应力必然是σ1>σ2,σ2=0,σ3<0。()(6)在拉伸、弯曲和扭转组合变形圆截面杆的外边界上,各点主应力必然是σ1>0,σ2=0,σ3<0。() 例题8.12试判断下列论述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7)承受斜弯曲的杆件,其中性轴必然通过横截面的形心,而且中性轴上正应力必为零。()(8)承受偏心拉伸(压缩)的杆件,其中性轴仍然通过横截面的形心。()(9)偏心拉压杆件中性轴的位置,取决于梁截面的几何尺寸和载荷作用点的位置,而与载荷的大小无关。()(10)拉伸(压缩)与弯曲组合变形和偏心拉伸(压缩)组合变形的中性轴位置都与载荷的大小无关。() 图示钢板铆接件,已知钢板拉伸许用应力[σ]=98MPa,挤压许用应力[σbs]=196MPa,钢板厚度δ=10mm,宽度b=100mm,铆钉直径d=17mm,铆钉许用切应力[τ]=137MPa,挤压许用应力[σbs]=314MPa。若铆接件承受的载荷FP=23.5kN。试校核钢板与铆钉的强度。例题8.13 托架受力如图所示。已知F=100kN,铆钉直径d=26mm。求铆钉横截面最大切应力(铆钉受单剪,即每个铆钉只有一个受剪面)。例题8.14 图示拉杆头和拉杆的横截面均为圆形,拉杆头的剪切面积A=()。例题8.15 图示木接头中剪切面积为()。例题8.16 例题8.17图示木杆接头,已知轴向力F=50kN,截面宽度b=250mm,木材的顺纹挤压容许应力[σbs]=10MPa,须纹许用切应力[τ]=1MPa。试根据剪切和挤压强度确定接头的尺寸L和a。 两杆均为细长杆的杆系如图示,若杆件在ABC面内因失稳而引起破坏,试求载荷F为最大值时的θ角(设0<θ<π/2)。设AB杆和BC杆材料截面相同。例题9.1 例题9.7压杆稳定问题中的长细比反应了杆的尺寸,()和()对临界压力的综合影响。例题9.8两根细长压杆a与b的长度、横截面面积、约束状态及材料均相同,若其横截面形状分别为正方形和圆形,则二压杆的临界压力Facr和Fbcr的关系为()。A.Facr=Fbcr;B.Facr<Fbcr;C.Facr>Fbcr;D.不确定例题9.9材料和柔度都相同的两根压杆()。A.临界应力一定相等,临界压力不一定相等;B.临界应力不一定相等,临界压力一定相等;C.临界应力和压力都一定相等;D.临界应力和压力都不一定相等。 图示两端铰支压杆的截面为矩形。当其失稳时,()。A.临界压力Fcr=π2EIy/L2,挠曲线位于xy面内;B.临界压力Fcr=π2EIy/L2,挠曲线位于xz面内;C.临界压力Fcr=π2EIz/L2,挠曲线位于xy面内;D.临界压力Fcr=π2EIz/L2,挠曲线位于xz面内。例题9.10 例题9.12在下列有关压杆临界应力σcr的结论中,()是正确的。A.细长杆的σcr值与杆的材料无关;B.中长杆的σcr值与杆的柔度无关;C.中长杆的σcr值与杆的材料无关;D.短粗杆的σcr值与杆的柔度无关。 例题9.13图示各杆横截面面积相等,在其它条件均相同的条件下,压杆采用图()所示截面形状,其稳定性最好。(A)(B)(C)(D) 例题9.14例题9.15将低碳钢改为优质高强度钢后,并不能提高()压杆的承压能力。A.细长;B.中长;C.短粗D.非短粗。由低碳钢组成的细长压杆,经冷作硬化后,其()。A.稳定性提高,强度不变;B.稳定性不变,强度提高;C.稳定性和强度都提高;D.稳定性和强度都不变。 课堂练习I.在下列关于平面图形的结论中,()是错误的。A.图形的对称轴必定通过形心;B.图形两个对称轴的交点必为形心;D.使静矩为零的轴必为对称轴。C.图形对对称轴的静矩为零;在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中,()的值可正、可负、也可为零。A.静矩和惯性矩;B.极惯性矩和惯性矩;C.惯性矩和惯性积;D.静矩和惯性积。 课堂练习I.图示任意形状截面,它的一个形心轴zc把截面分成Ⅰ和Ⅱ两部分,在以下各式中,()一定成立。ⅠⅡZC 课堂练习I.图a、b所示的矩形截面和正方形截面具有相同面积。设它们对对称轴x的惯性矩分别为对对称轴y的惯性矩分别为,则()。 图示半圆形,若圆心位于坐标原点,则()。课堂练习I.xy 任意图形的面积为A,x0轴通过形心C,x1轴和x0轴平行,并相距a,已知图形对x1轴的惯性矩是I1,则对x0轴的惯性矩为()。课堂练习I.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