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50 KB
- 19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神农县5000亩热区蚕桑基地建设项目报告书一、项目背景与理由神农县蚕桑站及参加本项目实施的欣益茧丝绸公司共拥有高级农艺师0名,农艺师0名,管理人员0名,多年来一直从事蚕桑生产的技术指导和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曾承担多项省、市科研项目,在蚕桑品种选育与推广、生产与管理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行业管理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神农县茧丝绸产业发展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的时机已成熟。目前全县桑园面积0亩,年养蚕0张,产鲜茧0担,茧丝绸行业产值突破0万元,对全县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蚕桑科技含量不高,产量低、质量差等因素一直制约着全县茧丝绸行业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外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已经形成,市场对茧丝绸产品质量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茧丝绸行业基础不稳,给整个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将更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加速全县蚕业科技进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必须首先在蚕桑品种更新、技术更新上力求新的突破,通过《神农县5000亩热区蚕桑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为全县乃至全市、全省的茧丝绸行业走高科技、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之路提供一条重要的新的产业途径。二、国内外市场分析预测与项目设计考虑茧丝绸产业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多年来,一直处于国际垄断地位,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关税减让、出口配额逐步取消,给我国的茧丝绸业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从国内市场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穿着需求不断向高档化发展,丝绸产品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尤其是高质量的真丝绸产品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而我国目前茧丝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从神农县的实际情况看,神农是-19-
全省茧丝绸产业的老县、质量弱县,与国际化市场要求差距比较明显。从这个出发点着眼,通过实施本项目,利用本项目的典型效应,辐射和带动全县蚕桑生产,全面提高蚕茧产量、质量,给茧丝绸的后续加工提供优质原料,以满足市场需求。三、项目区基本概况神农县的高良、五龙、龙庆三个民族乡,属于低热河谷槽区,全年平均温度18.5℃,最高月7月达25℃,最低月1月8.6℃,无霜区333天,全年≥10℃活动积温5860℃,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土壤熟化程度快,云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该地区是桑树生长的最适宜区,亦是养蚕的最适温度区。该区域国土面积为1512.49平方公里,农业人口8.6万人,居住着壮、苗、彝、瑶等少数民族。三乡辖区内虽有较好的气候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比较困难。如何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也是该区域干部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据此,神农县蚕桑站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研究该区域的适应性和特异性,并于2002~2003年在五龙乡、高良乡进行了试栽试养工作。经几年的实践证明:该区域是桑树生长的最适宜区和养蚕高产区。据此,我县决定在该区域实施本项目建设。四、发展热区蚕桑生产的优势条件(一)桑树生长在河谷槽区表现极好,气温适宜养蚕。通过近几年栽桑养蚕的实践已经证明:我县的低热河谷槽区当年栽桑当年可以养蚕。桑树年生长可达2~3.5米,亩桑产叶2~3吨。养蚕龄期为22~23天。-19-
(二)桑树生长期长,养蚕次数多、养蚕效益高。由于低热河谷槽区土地肥沃、气温适宜桑树的生长发育,这里栽培的桑树发芽早、落叶迟、产叶量高,可提前养蚕,增加养蚕次数。该区域内每年可养蚕4~5季。据初步测算,每季最低以1张蚕产鲜茧30公斤计算,年产鲜茧收入可达2000~3000元。(三)布局科学合理,劳动力资源充足。神农上半部地区的主导产业是烤烟,河谷槽区主导产业则仅依靠水稻,产业结构极为单一,河谷槽区发展蚕桑业既可以避免烟桑矛盾,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富余劳动力解决养蚕中劳力不足的问题。河谷槽区每年水稻栽插后,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闲置,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力发展家庭经济。(五)河谷槽区发展蚕桑业生态效益好。蚕桑业的发展对河谷槽区水土保持、绿化环境、改善生态、促进旅游业发展都将起着积极作用,大量桑条可缓解农民生活用燃料问题,缓解农民开荒种姜的恶性循环。特别是在我国森林面积锐减的今天,在当地发展蚕桑业既可缓解农民开荒种姜的恶性循环,又对保护森林有着重要的作用。五、项目来源、任务、目标1994年,我县被云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的15个蚕桑基地县之一后,我县高度重视蚕桑产业的发展,2006年7月12日,曲靖市人民政府又下发了(2006)65号文件,明确了我县是曲靖市茧丝绸产业主导产业县之一;2005年县人民政府以师政发〔2005〕44号文件下达了“完成热区桑园基地建设2500亩”,要求定植工作于2006年1月20日前全面结束。通过蚕桑科技人员和热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今年热区新发展桑园面达2913亩,加上2005年以前发展的2164亩,热区桑园面积累计达5077亩。六、项目建设目标与主要内容-19-
(一)建设标准:热区蚕桑种植面积5000亩,其中:4500亩为建成速生丰产型桑园,达到年亩桑养蚕8张,亩产茧600斤,上车率达95%以上,解舒率达65%以上;500亩建立新桑品种苗圃基地,为全县老桑园及桑品种更新提供苗木保证。(二)选植品种:在项目区栽植优质、高产的新桑品种“育71-1”、“农桑系列”、“大中华”等品种。饲养云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选育的第五代新蚕品种。(三)当年合理套作:示范园内实行立体种植,桑菜套作,以提高桑园的综合经济效益。(四)技术培训:该项目建设每年拟培训蚕农3000人次,培训技术干部50人次。七、资金投入概算与筹措每年所需投入资金95.9万元,具体如下:(一)桑苗款折旧:5077亩×400元/亩=203万元÷30年=6.8万元/年(二)蚕具款折旧:5077亩×520元/亩=264万元÷15年=17.6万元/年(三)蚕种蚕药款:9000张×50元/张=45万元/年(四)采穗圃建设:390元×500=19.5万元(五)技术培训:1、蚕农培训:3000人×20元/期=6万元2、技术干部培训:50人×200元/期=1万元为确保热区蚕桑的健康持续发展,项目建设拟积极争取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同时,多方筹集资金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本项目总投资95.9万元,其中:桑苗款、蚕具物资款由神农-19-
县欣益茧丝绸公司投资,申请市财政农业产业化资金补助26.5万元。八、组织措施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蚕桑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蚕桑业不仅是恢复传统产业,而且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县的资源优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借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和省列基地的东风,县委政府已经把蚕桑产业作为我县的一项后备支柱产业来培植发展并摆到了支柱产业的重要位置上来。各级领导定期、不定期分析研究蚕桑生产的发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蚕桑产生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各乡镇明确一名领导具体主抓蚕桑生产、乡镇农业中心确定2~3名专业技术骨干专职抓好蚕桑生产技术指导;各村委会主任对辖区内的蚕桑生产亲自抓、负总责;县农业局蚕桑站做好技术指导,技术人员实行定点、定职责、定奖惩、全面抓好技术服务工作。同时,县、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五大班子积极配合,齐抓共管,从而强化并保证了组织领导手段。2、推进产业化经营,注重培养蚕桑科技人才(1)蚕茧生产是为纺织业提供原料的第一车间,企业要发展,蚕农要增收,公司与蚕农必须形成利益共同体。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县已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机制。(2)建立和完善了蚕业推广体系。采取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与农村基层辅导员相结合的办法解决技术力量不足的矛盾。除县乡科技人员外,村组还配有蚕桑专职辅导员和小蚕共育户进行养蚕技术指导服务工作。3、明确任务目标,采用合同管理-19-
为进一步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把年度栽桑、养蚕、产茧任务明确分配到各乡、村,实行县、乡、村三级层层责任合同管理,把任务、目标、组织完成情况纳入乡、村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并实行押金奖惩,在一年一度的蚕桑工作会上兑现。4、当地农民有栽桑养蚕的迫切要求。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当地农民逐步认识到栽桑养蚕对发展当地经济重要性,广大农民群众主动要求栽桑养蚕,为当地扩大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九、技术措施1、抓好技术培训生产要发展,效益要提高,科技是关键。而农民最缺乏的就是科学养蚕的技术知识。根据各地蚕桑生产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各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训,把农民最需要、生产最适用的技术知识送到农民家中。培训中由县、乡蚕桑技术人员深入到自然村,采用集中蚕农统一培训和农民夜校、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干部和蚕农进行技术理论培训;到桑园和蚕房中进行实地指导,言传身教,把蚕桑技术知识普及到蚕农中;在走访指导中及时帮助蚕农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2006年已举办县、乡、村各层次培训班60余期2500余人次,发放各种蚕桑技术资料1000余份。2、抓好小蚕共育俗话说“养好小蚕一半收”,可见小蚕饲养的重要性,小蚕共育能使小蚕生长整齐、发育一致,减少劳力、物资的投入,且便于技术指导和养蚕适用技术的培训。着力抓好小蚕共育是我们养蚕技术推广的重点,通过科技人员和村组干部的共同努力,共育率达95%,为提高蚕茧产量、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3、加强桑园管理-19-
桑叶是基础,养蚕是关键,效益是目的。总体上,打牢基础,加强桑园管理,提高桑园的产出率,是茧丝绸产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基础。具体地说,从冬季桑园的翻犁、伐条开始,到开春后的嫁接更新改造,缺塘补植到浇水、施肥、除草等一系列桑园管理进行全程技术指导是茧丝绸产业发展的保障。如伐条在元月底按低干有拳伐条结束,施肥在春夏各施一次,并用除草剂(草甘磷、农达、克无踪等)在第一次养蚕结束进行施药除草,6月中旬用多菌灵等农药防治桑褐斑病,加强了桑园管理,促进桑树的生长,使之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4、把好消毒防病关在消毒防病中,重点抓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工作。养蚕前抓死蚕前消毒工作,把蚕房、蚕具进行清洗,后用漂白粉、福尔马林等全面彻底消毒。在养蚕中,根据蚕体各阶段所需的环境条件,创造一个适应蚕体生长发育的最佳环境,做到良桑饱食、适温适湿、消毒防病贯穿全过程,使蚕体健康生长发育,达到蚕茧高产优质的目的。5、抓好典型示范户建设。抓好典型户建设,从而达到“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效果。高良乡纳发田村的陶永明户,有桑园3亩,全年养蚕9张,产茧360kg,产值8280.50元;五龙乡新庄科村委会的伏林户有桑园2.2亩,全年养蚕7张,产茧276kg,产值6216.80元;龙庆乡阿那黑村委会的何存贵户有桑园8亩,全年养蚕20张,产茧703kg,产值15114.50元。这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引起了极大反响,相邻的村民纷纷主动积极地要求栽植桑树。树立典型带动茧丝绸产业发展的这一做法我们将继续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十、效益分析(一)经济效益1、前期实施情况-19-
2006年县人民政府下达全县栽桑2500亩的任务,在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组的认真组织下,在2002~2003年试验示范影响下,很多群众看到了蚕桑业是一个高效益、高产出的产业,千家万户均扩大种植面积,热区桑园面积累计达到5077亩,其中龙庆乡2735亩,高良乡1865亩,五龙乡477亩。据收茧结果统计,最高亩产120千克,产值2760元,平均亩产72.5千克鲜茧,产值1631元。5077亩蚕桑让农民新增收益551.4万元(详见统计结果表)。2、经济效益分析(1)直接效益分析:2002~2006年共示范推广5077亩,按农业部科技司1991年规定的“农业科研成果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保收系数按0.9计,折合4570亩,培训费3万元,栽植桑树前,每年种植玉米总收入约122万元(5077亩×200kg/亩×1.20元/kg≈122万元),其它无多耗费用。①新增总产量=72.5千克/亩×4570亩=331.3吨②新增总产值=331.3吨×2.25万元/吨=745.4万元③新增纯收益=745.4—(3+69.4+122)=551万元④投资收益率=⑤推广成效率=⑥农民得益率=(2)间接效益:通过项目实施,一是培养锻炼了县、乡、村农业科技人员,巩固了栽桑养蚕技术,为2007年热区累计7000亩栽桑养蚕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基础;二是在结构调整中闯出了一条“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为神农县热区经济发展找到了一条新路子;三是提高了农民科学栽桑养蚕素质,为今后大力发展热区蚕桑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二)社会效益-19-
每两亩桑园需要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热区5077亩桑园,可解决2540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可促使我县新农村建设及万元增收计划的有效落实,并提供产业支撑。(三)生态效益桑园栽植后,不但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而且还可促进生态环境的进一步良性化,同时每年可为农户提供5000吨的桑条作燃料,大量减少对森林的砍伐和植被的破坏。总之,开发热区蚕桑对退耕还林、生态保护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都有积极作用。开发热区蚕桑生产既是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需要,又符合国家产业开发政策。多年的实践表明,开发热区蚕桑业在当地农村中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是促进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产业项目。同时,蚕桑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门路,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此外,蚕桑生产有极佳的生态效益,整个蚕桑生产过程对环境无任何污染。神农县农业局蚕桑站二00六年九月五日-19-
2006年神农县热区蚕桑生产情况汇总表乡(镇)村委会栽桑面积(亩)养蚕张数(张)总产量(吨)总产值(万元)龙庆阿那黑25115388199.4448.7下寨22431211.525.8小计27355700210.9474.5高良纳厦40658021.347.9雨厦59481630.267.9便料865118842.796小计1865258494.2211.8五龙新庄科20542415.735.3牛尾27229210.523.6小计47771626.259.1合计50779000331.3745.4-19-
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调研组2011年10月14日为全面了解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找准存在困难和问题,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政策、措施,培养壮大龙头企业,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不断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经济板块”,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2011年10月13日至14日,县委办、县委政研室、县蚕桑办和相关单位组成课题调研组,以听取汇报、交流座谈、现场走访等方式深入部分乡镇和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k7b保山日报网一、发展现状2008年以来,我县紧紧抓住被列为“云南省蚕茧核心基地县”的战略机遇,严格按照“围绕市场建基地、突出规模抓重点、集中连片上水平、依托龙头带农户、创新技术求突破”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种养质量,不断巩固提升老桑园,稳步拓展新桑园,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持续推动蚕桑产业健康发展。(一)蚕桑产业发展情况2011年,全县累计种植桑园面积****亩,涉及****个乡镇****-19-
个村民委员会****个村民小组****户农户;累计新建大蚕房****座****平方米,改建大蚕房****座****平方米,新建小蚕房****3座****平方米;累计开展技术培训2*******场次****人次,发放资料121827份;率先实现生产技术“四个100%”,即100%栽植嫁接苗和地膜覆盖,100%实现黑暗袋收蚁,100%实现小蚕共育,100%使用纸板方格蔟具上蔟;预计全年可完成养蚕****张,实现产茧量****吨,实现农业产业****万元。其中分年度发展情况为:2008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产茧量151.5吨;实际完成种植面积11190亩、占计划任务的111.9%,累计养蚕2503张、实现产茧量95.46吨、占计划任务的63.01%,蚕茧综合均价达20.31元/公斤,实现农业产值1****万元。2009年,全县计划新植面****亩,产茧量267吨;实际完成种植面积25036亩、占计划任务的100.14%,累计养蚕4504张、实现产茧量158吨、占计划任务的58.18%,蚕茧综合均价达20.82元/公斤、比上年增加0.51元/公斤、同比增长2.51%,实现农业产值****万元。2010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低改面积****亩,产茧量****吨;实际完成新植桑园****亩、占计划任务的125.27%,完成低产桑园改造****-19-
亩、占计划任务的105.3%,累计养蚕9127.66张,实现产茧316.8吨、占计划任务的52.8%,蚕茧综合均价达24.06元/公斤、比上年增加3.24元/公斤、同比增长15.56%,实现农业产值****万元。2011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低改面积****亩,产茧****吨;实际完成新植桑园面积****亩、占计划任务的99.26%,完成低产桑园改造4038亩、占计划任务的100.95%,预计可100%完成年度计划产茧任务。截止目前,已完成养蚕12170.66张,收购蚕茧403.13吨,实现农业产值1390.17万元。其中,实现张产茧****公斤,张产值达****元,上茧均价****元/公斤。(二)龙头企业发展情况****欣盛恒茧丝有限公司是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东桑西移”、“浙商入滇”等发展战略背景下,到我县投资开发建设蚕桑基地和丝绸加工业的首家股份制企业,是一家集蚕种繁育、蚕桑生产、蚕茧收烘、茧丝绸加工销售一体化、全县唯一具有鲜茧收购资格的公司。该公司位于****,于2008年7月22日正式注册成立,其前身为2007年11月26日成立的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驻****办事处,公司注册资本金达200万元,在册股东2人,其中,自然人股东****,现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法人股东为****有限公司。公司下设办公室、质检部、采购部、销售部、财务部和生产技术部,拥有蚕桑基地5.05万亩,职工70人,建成中心茧站1座,占地面积9330.36㎡,建筑面积7500㎡,建成投产自动烘茧设备1套。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企农“风险共担、利益均占”-19-
的利益联结机制,尤其是在鲜茧收购过程中,严格执行“随行就市、优质优价、劣质低价、不打白条”的收购政策,认真与农户签订《蚕茧生产收购合同》,明确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为每公斤鲜上茧23元,有效保障蚕农的实际利益。2010年,鲜上茧实际收购价为26.20元/公斤;2011年,春茧实际收购价为36元/公斤。(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按照“重点建设蚕桑核心乡镇、走蚕桑生产专业化道路”的发展原则,2011年,全县共打造****个蚕桑生产核心乡镇,建设****等蚕桑生产重点村28个,成立****酒药蚕桑专业合作社等蚕桑专业合作社6个,建立蚕桑生产记账户28户。二、存在困难和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我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由高渐低,形成山坝南北纵列、高山坝谷相间的地貌状态,山区面积97.05%,境内年平均气温14.9℃,极端最高气温40.4℃,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滞后,大部分桑园都建在坡陡谷深的山地中,生产、灌溉等基础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高优桑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二是产业矛盾突出。一方面,由于各乡镇产业较多,产业生产时间、生产要素大体趋同,导致产业之间互相争地、争劳力情况现象十分突出。产业规划布局未能较好落实,桑园新植时间与小春种植时间冲突,多数桑园只能向“两荒三边”-19-
、山边水尾地块发展,连片种植规划难,种桑不养蚕的农户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由于蚕桑产业一次性投入成本较大,群众普遍难以承受。以2011年为例,农户每新植1亩桑园,当年投入成本大约需700元,而每亩养蚕可产生效益1000元,扣除成本后直接收入仅300元,虽然以后的投入成本逐步减少、效益逐年上升,但由于当年的对比效益不明显,群众积极性普遍不高。三是桑园面积不实。老桑园统计面积与养蚕面积差距较大,养蚕户与种植户不配套,部分地块有效桑株严重不足,所有乡镇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挖桑弃管现象。实际调研中发现,全县统计面积43710.8亩,现存有效面积26800.4亩,仅占61.3%;养蚕面积为22268.7亩,占50.9%;低产桑园10103.4亩,占23.1%;不养蚕及毁桑面积面积16910.4亩,占38.7%。四是桑园管理不到位。部分蚕农对桑园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重视桑树修剪、肥培和病虫害防治,只求产出、不重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发生褐斑病,还有部分乡镇发生红蜘蛛病,导致桑园桑树长势差、产叶量低、质量差,影响养蚕量的增长。根据专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施肥不当,偏施氮肥,少施磷钾肥,以及修剪不及时、枝条过密等管理措施不到位。五是科技措施不力。部分蚕农的科技意识、质量意识淡薄,技术落实不到位,养蚕批次较密、消毒意识差、重治不重防、消毒不彻底等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蚕的抗病能力较弱、-19-
蚕病发生严重,蚕茧产量低、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公司所聘请的技术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化培训,大多是半路出家,培训学习的机会少,技术更新缓慢,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六是基础建设滞后。由于大蚕房建设一次性投资较大,导致农户投入严重不足,标准化程度较低,普遍缺乏地火龙、对流窗等必备设施。此外,蚕室条件差,蚕具不配套,导致蚕房面积不足,难以做到规模养殖,产值效益提高速度较慢。七是小蚕共育户积极性差。由于蚕茧价格上涨,蚕用物资价格上调,小蚕共育技术性要求较高、任务繁重,但小蚕共育费用收取标准不变,而且小蚕共育室补助不能一次性兑付,造成大部分小蚕共育户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小蚕抚育质量参差不齐。八是企业服务不到位。公司主要开展原料收购、销售和桑苗、蚕种供应等服务,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和投入力度不足,整体上对蚕桑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调研中还发现,公司在桑蚕生产技术指导和鲜茧收购过程中存在服务态度较差、收购价格不统一、随意上调蚕用物资价格等问题,蚕桑办、乡镇农技站、蚕农对公司意见较大,影响群众种桑养蚕积极性。九是奖惩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乡镇农技站、村组干部在产业发展中付出较多,但缺乏工作经费,工作难以开展,作用发挥不明显,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实行的风险抵押金制度取消了对-19-
乡镇农技站站长、村级领导的考核,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2009年以后公司聘请技术辅导员的待遇低、经费得不到保障,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积极性不高,特别是部分乡镇2009年第四季度蚕桑辅导员的考核工资还没有兑现。三、下步工作建议一是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各乡镇、各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把宣传工作做到位,引导广大蚕农正视困难,立足长远,增强信心,逐步消除“重栽植,轻管理”、毁桑改种现象。同时,强化示范带动,重点打造专业村组,建设示范样板,用比较效益和典型引导、发动农民,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发展蚕桑产业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增收的认识上来。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遵循适度规模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各产业之间存在的矛盾,科学制定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蚕桑生产基地,妥善解决好种桑养蚕与发展粮食、烤烟、茶叶、甘蔗等争地的问题,做到互为补充,各自形成规模。三是提升改造,补实面积。适当减少新植任务,加大低产桑园改造力度,每年由县财政安排老桑园提升改造专项资金。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坚持把低产桑园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重要任务来抓,加大低产桑园改造力度,不断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四是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以高优桑园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加大蚕桑基地建设、蚕房建设和小蚕共育费用的扶持和补助力度,力争将大蚕房补助由40元/平方提高到60元/平方,-19-
推动蚕房标准化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发展扶持和补助政策,积极推广联村联户种桑养蚕,培养种养大村大户,推动规模化发展。五是落实科技,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技术服务网络,加强科技人员力量配备,每个蚕桑重点村确保配备1至2名蚕桑科技人员。以县蚕桑站和乡镇农技中心蚕桑科技人员为主,进一步加大桑叶病虫害统防统治力度,重点做好桑叶褐斑病、红蜘蛛病的防治工作。切实抓好小蚕共育、大蚕饲育批次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生产,落实蚕房消毒防病措施,全面做好蚕前、蚕期消毒防病工作。六要加强引导,强化服务。健全完善蚕桑产业发展保障机制,密切企业与政府、蚕桑站和村委会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能职责,落实各项服务措施,着力构建“统一指挥、同力推进”的良好格局,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七是强化考核,健全机制。改进考核办法,加大奖惩力度,坚持以规划连片区块为新植任务数对乡镇进行年度产业任务考核,凡补植和零星栽培均不纳入统计,坚决杜绝以发苗数作为新植任务数完成标准进行考核。坚持把生产一线技术员和辅导员的工资与技术培训的绩效考核挂钩,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激励机制,适当安排乡镇农技站、村组干部蚕桑工作经费,将乡镇农技站长、重点村支书纳入年度风险抵押金考核,做到技术联产承包,工作责任到人,强化考核管理,调动工作积极性,更好地推进产业发展。-19-
-1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宁夏吴宁夏华力公司滩羊繁育养殖基地建设项目报告
- 龙州中医医院整体搬迁二期项目报告书
- [中医中药]黄酒系列产品项目报告书新
-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金川集团粉体材料有限公司ta纯相球形氢氧化镍技术改造项目报告书全本
- 宽带无线通信项目报告
- 沣西新城总部经济园一期项目报告书
- 嵌入式系统项目报告
- 建设项目报告表送审版
- 建设项目报告表送审版
- led半导体绿色照明灯具系列产品生产制造项目报告书
- 年产15,000吨橡胶促进剂_m_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开发项目报告
- 风电场工程建设项目报告表
- 甘肃省白银市年产万m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项目报告表
- 石门丰瑞乐家庭农场建设项目报告表
- 钕铁硼磁性材料生产项目报告表审批前公示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训项目报告
- 万头猪场项目报告书
- 苏地2016-wg-43地块(原安利化工厂)红线外(西侧)污染土壤治理项目报告表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