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5.00 KB
- 56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目录第一章制定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1一、建设制造业强国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1(一)制造业的内涵和构成1(二)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意义3(三)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5(四)建设制造业强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7(五)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宏伟战略8二、制造业技术标准地位与作用11(一)技术标准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11(二)技术标准水平是衡量国家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13(三)制造业技术标准是影响制造业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13(四)新形势下的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及作用的新趋势16三、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1(一)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现状21(二)差距与问题分析25(三)优势与潜力分析29四、艰巨性与紧迫性31(一)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31(二)提高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水平刻不容缓31第二章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32一、战略目标32(一)2010年目标32(二)2020年目标33二、发展战略33(一)适应市场、改革体制,实施市场型标准体制建设战略33(二)注重科研、提高水平,实施增强制造业标准竞争力战略34(三)持续发展、保障安全,实施绿色产品与制造发展战略34(四)创造条件、实质参与,实施国际标准化全面推进战略34三、发展重点35(一)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重点领域的选择35(二)制造业重点技术领域标准36(三)制造业重点产业领域标准39第三章实施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对策与措施48一、政策措施48(一)确立法律保障48(二)制订相关政策4852
二、组织措施49(一)编制好制造业标准化发展专项规划49(二)组织开展好制造业技术标准专项研究49(三)加强宣传,强化标准化意识49三、技术措施49(一)加速国际标准转化49(二)积极采用先进技术50(三)加强标准复审工作50(四)狠抓源头,加强标准基础研究50四、支撑环境建设51(一)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和吸引高素质复合型标准化人才51(二)多方位筹措资金,加强制造业标准工作投入51(三)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制造业标准研究开发基地的建设5252
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2005.1.5)机械科学研究院二00五年一月52
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摘要本课题在国、内外制造业技术标准现状调查与分析、我国制造业重点产业技术标准需求分析以及我国制造业行业标准化调查及分析的基础上,从建设制造业强国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制造业技术标准地位与作用、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艰巨性与紧迫性四个方面论述了制定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并本着“以机制创新为根本保证,以支撑制造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为重心,以实质性参与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2010年、2020年的阶段目标,提出了“适应市场、改革体制;注重科研、提高水平;持续发展、保障安全;创造条件、实质参与”的发展战略,并从技术和产业两个角度指出了我国制造业标准化今后发展的重点;本课题还从政策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支撑环境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实施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对策与措施。52
第一章制定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一、建设制造业强国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一)制造业的内涵和构成制造业是指对采掘的自然物质资源和工农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提供日用消费品的工业生产部门。制造业一般有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和重型制造业、民用制造业和军工制造业、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之分。制造业按《GB/T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划分,包含工业中扣除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后的所有行业,共计30个大类、169个中类、482个小类。各行业按其用途属性,大体分为轻纺制造业、资源加工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三大部分。2003年中国制造业构成参见表1。由表1中可见,各行业的规模相差较大,占据前五位的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表12003年中国制造业构成制造业所属的29个行业工业增加值(亿元)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大类划分制造业合计34088.70100.00(1)农副食品加工业1466.424.30(2)食品制造业667.091.96(3)饮料制造业795.972.33(4)烟草制品业1573.484.62轻(5)纺织业1906.705.59纺(6)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916.542.69制(7)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591.351.73造(8)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265.720.78业52
(9)家具制造业182.960.54(10)造纸及纸制品业681.422.00(11)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334.460.98(12)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49.930.73共12类,合计占28.26%(1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287.453.78(1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464.887.23(15)医药制造业1024.743.00资(16)化学纤维制造业295.250.87源(17)橡胶制品业369.951.09加(18)塑料制品业763.202.24工(1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749.085.13工(2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824.018.28业(2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02.132.65共9类,合计占34.27%(22)金属制品业971.002.85机(23)通用设备制造业1590.394.61械(24)专用设备制造业1008.192.96电(2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896.978.50子(2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23.485.94制(2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482.5010.22造(2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445.031.30业共7类,合计占36.43%(29)工艺品其他制造业347.741.02其(30)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0.670.03它共2类,合计占1.05%数据资料来源:《2003年工业统计年报(行业册)》,统计范围为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52
图12003年中国制造业构成分布图(二)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意义制造业是国家的命脉。没有强大的制造业,一个国家将无法实现经济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劳动就业问题将日趋突显,人民生活难以普遍提高,国家稳定和安全将受到威胁,信息化、现代化将失去坚实基础。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作用为例。分析目前美国的产业结构,尽管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比例很高,但制造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始终超过20%,拉动经济增长率40%。日本政府也认为,“日本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以制造业为核心进行的,而它的成功又建立在它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基础上。”可见制造业的重要作用。1、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制造业是国家生产能力和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体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过去50年的经济统计数据证明,制造业始终是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以2002年我国制造业主要统计数据分析,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1)工业增加值为36606亿元(全部制造业),占GDP102398亿元的35.75%,占全部工业的79.69%。(2)上交税金1566.82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上缴税金总额1761.61亿元的88.9%。52
(3)从业人员8307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9155万的90.7%。(4)出口2970.6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3256亿美元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368亿美元,占全部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527.4亿美元的70%。(5)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1952~1980年为14.4%、1980~1998年为12.65%左右;而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年均增长率,1952~1980年为6.2%、1980~2001年为9.97%。制造业的增长率高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约3~8个百分点。(6)2002年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约为美国的1/4、日本的1/2,与德国接近。2、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化的载体和动力,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石20世纪兴起的核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医学技术等高新技术无一不是通过制造业的发展而产生并转化为规模生产力的,高技术是在“低”技术(一般工业品加工制造技术)极其发达和成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是导致诸如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电视机、移动通信设备、国际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科学仪器、生物反应器、医疗仪器、核电站、飞机、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产品相继问世,并由此形成了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是以材料技术和加工制造技术为基础的,它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企业与社会的组织结构与经营管理模式乃至人们思维方式与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变化。正是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成为所有高新技术得以发展的载体和动力,是其转化为规模生产力的工具与桥梁。3、制造业是吸纳劳动就业和扩大出口的关键产业制造业始终是解决就业矛盾和提高就业水平的重要领域。制造业创造着巨大的就业机会,能够接纳不同层次的从业人员。2001年我国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8083万人,约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90.13%,约占全国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11.1%。52
制造业同时也是扩大出口的关键产业。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总量及其构成集中体现了它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力。2001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创汇239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90%,多年来制造业始终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力军。4、制造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现代战争已进入“高技术战争”的时代,武器装备的较量在相当意义上就是制造技术和高技术水平的较量。没有精良的装备,没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一个国家既没有军事和政治上的安全,经济和文化上的安全也将受到巨大威胁。制造技术与制造业永远是一个主权国家、尤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最重要的关键技术和支柱产业。(三)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1、中国已成为制造大国中国制造业经过五十多年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建国初期以万吨水压机等为代表的各种重型装备的研制成功,标志着国民经济有了自己的脊梁,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更是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大国的行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在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到二十世纪末,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达27331亿元(1999年),占GDP比重的1/3,占工业的78.2%,比整个第三产业还略高一点,在出口贸易中制成品已占近90%。当前制造业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主要组成部分,成为就业的重要市场和出口的主力军,目前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已居世界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制造大国。分析五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变化的趋势(见表2),可以看出制造业占我国国民经济的比重,也可以看出我国走向制造强国的路程。52
表2我国GDP与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年份当年价(亿元)GDP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制造业的比重(%)19526798913.0719783624127935.2919858964284031.681995584782057835.202000894423225536.0620021023983660635.75注:(1)GDP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由于国家统计局并未给出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数据,1952-2000年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由机械科学研究院推算得出;(3)2002年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及比重是按国家统计局的相应数据算出。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在持续提高,我国初级产品贸易竞争指数的变化虽然在个别年份有所反复,但总体上仍呈下降的趋势:反之,工业制成品贸易指数则保持了上升的趋势。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国际竞争力有明显提高。不过也有一些产业,例如化工、石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同国外同行相比不仅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与制造业强国仍有较大差距虽然我国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有些还是带根本性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阶段性差距。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在:1.产业结构不合理,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关键的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为26.46%,比发达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装备已形成依赖进口的局面。2001年,全国进口装备制造业产品1100亿美元左右,占全国外贸进口总额的48%左右。据统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95%,轿车制造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及胶印设备的70%依赖进口。52
装备制造业存在的另一突出问题是产品可靠性差、成套能力薄弱,缺乏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大量的成套设备市场不得不让给外商。常常是大部分甚至90%的单机由国内企业制造,而利润的大部分却被外商拿走。2.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与美国、日本及德国相比分别低22.99、22.12及11.69百分点。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3.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制造业产品能耗和产值能耗约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能耗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如发电、钢铁、乙烯、水泥及载货车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出19.1、19.5、20、31.3及55.2个百分点;而单位产值产生的污染却远远高出发达国家,全国SO2排放量的67.6%是由火电站和工业锅炉产生的。(四)建设制造业强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对于我国来说,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要保持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最重要的是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国制造业的基础与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制造业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基本国策。特别是,进入21世纪,由于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世界很多产品的生产、制造将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由于经济连年高速增长,社会政治稳定,加之有比较便宜且素质较好的人力资源,成为很多跨国公司的首选之地,这使得我国有可能在国际分工新的格局中确定新的位置。日本最近有一位学者认为:目前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非常像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和六十年代的日本,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工厂。我国现在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世界各地到处可见“MADEINCHINA”,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把握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把我国建设为制造业强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52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制造业强国,绝不是仅仅基于传统技术和产品的强国,而必须是适应新时代、掌握新技术、满足新需求的制造强国。中国不仅要拥有强大的以家电和电子元器件为代表的轻型的规模产品制造能力,还要拥有强大的以发电设备、冶金石化设备和汽车生产装备为代表的重型的重大装备制造能力,更要拥有强大的以微电子、光电子制造设备、微机电系统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型的高技术装备制造能力。高技术装备不可能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由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但离开了高技术装备制造,中国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强国,这正是衡量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关键。同样,制造业强国也决不是以牺牲环境和人身健康为代价,而是需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五)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宏伟战略1、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宏伟目标我国正处在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强调了制造业的作用,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2020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目标是:力争步入世界制造业强国行列,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制造科技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其主要标志如下:(1)总体规模进入世界前列。工业增加值进入世界前列,占世界总量经重由2000年的5.72%提高到10%以上,制成品出口占世界制成品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5.22%提高到10%以上。(2)锤炼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包括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和大供应商。(3)形成若干在国际上知名、各具特色的制造业集中地。依靠各地区的优势与特色,利用产业的聚集效应,形成若干国际知名、各具特色的制造业集中地。(4)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不再是单纯领先产品数量的扩长,而是主要依靠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其主要途径是改变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产业和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真正体现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2、提高制造业科学技术水平的目标到2010年制造科技水平有明显的提高,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争取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主要标志是:52
(1)形成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能力明显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比重增加。例如,船舶制造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将大大提高,进入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型增长阶段,船舶产品的国产化率大大提高。(2)制造科技水平明显提高,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将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例如,钢铁制造技术水平将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多数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3)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例如,掌握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设计和制造技术,设备开始国内制造;工业机器人及以其为核心的自动化装备将形成产业。(4)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9.3%提高到13%。高技术产业本身的研发投入比重有明显提高。(5)初步形成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到2020年中国制造科技的总体水平将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由目前的10~20年缩短为5~10年。3、制造业科技发展战略围绕上述目标,制造业科技发展将推行四大战略:(1)实行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战略至今,我国制造业中大部分行业仍是“引进消化型”的技术创新模式。今后一、二十年,要继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及以市场换技术的机遇,大力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进提高,大幅度提高设计与制造的技术水平。同时,应该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使自主开发的技术和产品所占比重逐步增加。除了涉及国家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领域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以外,还有一部分产业将转变为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模式。要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结合,把引进的技术真正掌握了,并且能够在其基础上改进提高,开发出新产品和新工艺,也是实现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当今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集成创新与关键技术的突破相结合仍将是制造业的主要技术创新形式。集成创新是一种成本低、周期短、风险小,但具有重大商业价值的创新方式,与关键技术的突破相结合,将可能导致制造技术的重大进步,甚至是革命性的变革。(2)提高装备制造能力战略52
装备制造能力(包括研发设计能力、生产能力和集成能力)构成了制造强国最核心的能力。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突出问题之一是装备制造业所占比重偏低、发展滞后,这也是建设制造强国的主要障碍。提高装备制造能力的要点:一是作为国家目标,要特别重视发展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装备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推进重大装备的国产化;二是要大力发展为装备提供零部件、元器件和中间材料等产业,实现专业化和大规模生产,提高技术水平和降低成本;三是要加强成套技术的发展,提高成套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集系统设计、成套、工程总承包和服务为一体的工程公司,实现制造商与用户、制造工艺流程与制造装备的紧密结合;四是要积极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老装备制造基地,提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3)用高新技术对制造业进行改造和嫁接战略制造业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组成了制造技术升级的主要内容。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制造业进行改造和嫁接,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缩小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中,使制造业的产品和生产过程,以至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制造业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巨大的市场和物化的信息产品。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主要内容。同时,还应该密切注意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有效地应用相关技术对制造业进行改造和嫁接,形成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制造技术和产品。用高新技术改造的重点之一是大力培育新型产业集群。用高新技术对制造业进行改造和嫁接应注意提高经济效益,选用先进、适用和成熟的技术,力求降低投资的风险。(4)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制造业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资源和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制造业是大量消耗资源的产业,同时对环境质量造成很大影响。为此,应该制订相应的产业政策,限制以至禁止发展资源依赖型产业以及对生态环境有严重影响的产业,应运用经济手段促进环境污染的治理52
;同时,应该积极发展节约资源型和环境保护型产业、产品及技术。要在产品开发、设计、制造、装配、包装、运输、销售、售后服务及废旧产品回收、再制造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因素,最大限度地优化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只有通过科技进步和向循环经济方向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才能从根本上减缓资源消耗总量和污染排放的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和维持社会安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主要就业市场之一的制造业,还应该通过提高制造科技水平,为庞大的就业大军创造新型产业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制造业技术标准地位与作用(一)技术标准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1、技术标准在制造业的发展中始终起着重要基础的作用技术标准在传统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时代始终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标准的起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与以工业大生产为代表的制造业发展历程休戚相关的,以工业标准化为代表的近代标准化就是伴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而产生和发展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的第一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就是螺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可以说,这一阶段,以互换性原理为基础的标准化工作,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工业大生产的发展。技术标准作为一种特定的技术规范或技术准则,对于一种产品或一项服务,在诸如品种、批量、功能、特性、寿命、可靠性、技术水平、制造方式、生产管理、成本价格、质量水平、检测方法与手段、评定与认证方式等方面均起着限定与制约的作用。在传统的工业时代,技术标准作为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技术基础和互换性保证,为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在未来制造业的发展中技术标准将进一步起着基础作用(1)制造业发展的趋势科学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世界的制造业向着一个新的时代迈进,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有着下列趋势。主要是: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使制造业的资源配置由一国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生产全球化、融资全球化、服务全球化和研发全球化,导致制造业在全球范围重新分布、组合和“洗牌”。市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52
人们对制造业产品需求已从单纯的满足基本生理要求向重视表现自我的个性需求方向发展,而且要求制造业不仅提供适应特定目标、特定环境和特定时间使用的有形产品,而且要能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证,产品的内涵从单一的实物扩展到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制造业的高技术化:以信息、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中,使制造业的产品和生产过程,以至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导致一大批新兴高技术制造业产业的出现,也导致传统制造产业快速衰退。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制造业要获得竞争优势,除了大企业的优势,还要扎根于全球的中小企业群。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制造业的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趋势,绿色制造将是制造业必须遵守的一条基本原则。(2)技术标准在制造业未来的发展中将进一步发挥重要基础作用根据上述发展的趋势,在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标准将进一步发挥重要基础作用。技术标准在制造业全球化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要求技术标准的统一与协调。只有标准化才可以将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集合成一个协同工作的整体,实现制造企业整个过程的有序化,从而获得最佳效益。技术标准在市场多样化中的整合作用:在瞬息万变,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环境中,技术标准通过简化、优化和统一化,形成各种标准化模块,为产品的“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奠定了基础,并可支撑实现全球制造资源的有效整合,才能使企业快速、低成本地对市场多样化做出反应,实现“大规模定制”。技术标准在技术创新中的平台作用:通过将基础数据、经验、知识、方法和技术成果固化在技术标准中,从而构建“巨人的肩膀”,使得技术创新能在相对稳定和规范的平台、在较高的起点上进行,避免重复浪费和不必要的风险。技术标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桥梁作用:在由传统制造业应用高技术向现代制造业转变的道路上,技术标准起着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化、形成生产力的桥梁作用。通过将新型基础零部件、新工艺、新材料等科技成果纳入标准可以使其得以快速推广,从而加速制造业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52
技术标准在制造业高技术化过程中的前导作用:跨学科、跨领域是制造业高技术化发展的显著特点,它涉及机械、电子、电气、光学、自动控制、新材料、新能源、人机工程以及信息技术等诸多技术领域的集成与应用,是相当复杂的系统化过程,一开始就需要标准化的约束和引导,才能有序、稳妥地进行。技术标准在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产业链上各具优势的专业化企业分工协作,而分工协作的前提就是标准提供统一的技术交流语言与共同的交易规则,可以说,标准化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前提,也是优化集群内部管理、提高集群整体效益的保障。技术标准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保障作用:为了保证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标准的制定可以限制高消耗、高污染、资源利用效率低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工艺,引导多种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应用技术标准还可引导制造业的产品必须具有全寿命周期无污染、资源低耗及可回收、可重用的特征。(二)技术标准水平是衡量国家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制造业的综合实力是制造业所拥有的全部实力-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其对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的表征。主要反映在制造业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先进制造技术水平、企业综合运行的能力、企业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制造业可持续开发能力等方面。技术标准往往是产品性能、质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反映,其水平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很难想像,一个具有较强实力的制造业强国,其技术标准水平却很低,反之亦然。目前,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英、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主导的局面,无一不是以其强大的制造业综合实力为背景的,而我国目前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所处的“听众”角色也反映了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差距。(三)制造业技术标准是影响制造业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52
标准是影响制造业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企业组织生产标准化程度高低,产品应用技术标准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制造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标准,是一场没有消烟的战争。标准已成为了市场利益的指导者,已经成为新的技术壁垒,标准之争的后面是市场利益的争夺。对于高技术而言,标准更是竞争的制高点。制造业的技术标准是影响制造业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标准的制定,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出发点,标准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标准体系,也要向市场型转移。1、技术标准是保证制造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现代制造业离不开标准化,标准化是现代制造业企业以高质量、低成本、高速度开发新产品,占领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发展的基础保障。(1)标准化促进新产品开发l标准化为产品开发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收集、选择、分析、比较国内外有关标准,为产品开发方向、产品水平的确定提供有力依据。l标准化为大规模定制提供技术支撑。通过运用系列化、模块化原理、适时不断地扩大标准件、通用件,使得企业在实现多品种少批量的同时获得大批量生产的效益。(2)标准化规范企业生产、促进产品质量控制l标准化为高效、安全生产提供工作规范。通过制订严格、规范的工作要求、操作规范保障企业生产的高效、有序和安全。l标准化为质量管理与控制提供技术准则。通过制订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的标准,并通过生产过程中标准的实施监督,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3)标准化为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奠定基础l对材料及外购件进行标准化整顿与管理,不仅简化管理而且减少库存积压,节约流动资金;按材料标准购置原材料,可保证材料质量、保证产品质量,减少企业损失。l材料定额及工时定额的标准化,可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消耗、节约资金。l对设备进行标准化管理,保证设备完好,提高设备利用率。对工艺装备和刀具进行标准化管理,节约刀具消耗,提高工艺装备标准化水平,保证质量、节约资金。52
l开展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标准化,及企业管理系统所必需的标准化工作,如改进数据编码系统,建立一物一码的企业物码系统与标准;统一各类术语、符号代号;工作程序、工艺操作方法的标准化与典型化,各类文件格式的标准化等等,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规范化输入、存储、运转建立了基础。2、技术标准已经更多地变成一个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技术标准用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定活动,已经从过去主要解决产品零部件的通用和互换问题,正在更多地变成一个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壁垒,即所谓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我国在加入WTO后,要遵守乌拉圭回合谈判中达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WTO/TBT)。WTO/TBT其本意是要求协议各成员国之间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同时在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判定和实施形式方面不应给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但事实上,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却造成许多事实上贸易壁垒。各工业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合理”地提出严格要求或高指标造成了事实上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合法保护。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往往是贸易性技术壁垒限制的最大受害者,发展中国家遭受贸易性技术壁垒限制的案例大约是发达国家的3.5倍。我国加入WTO后,WTO发达成员国的技术壁垒已经成为我国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据统计,近几年技术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每年在540亿美元以上,我国约有60%的出口企业遭受过国外的技术壁垒。2002年我国有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遭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损失约170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5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60亿美元及0.7个百分点。根据商务部对食品土畜、轻工、机电、纺织服装、五矿化工等行业的调查,在受到国外技术性措施限制的出口企业中,46.2%认为是因为达不到进口国健康和环保方面的标准要求;43.8%认为是因为我国与进口国技术法规、规则、标准和生产方法不一致;40.8%认为进口国是为了保护本国产业;32.3%认为是进口国采取歧视性待遇等。52
因此,应积极研究并采取应对措施,将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3、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在传统工业化大规模的时代,技术标准是后补型的,往往是先有产品,后有标准,这种形式保征了制造业的发展得以巩固。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往往是标准先行,世界范围内的技术标准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谁制定的标准为世界所认同,谁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利益。标准先行,在高技术产业领域表现尤为明显,以通信领域为例,在互联网应用前就先有了IP协议。在高清晰度彩色电视和第三代移动通信尚未商业化前,有关标准之战就已如火如荼。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GSM作为目前第二代移动通信标准一直牢牢掌握在欧美几个大公司的手里。由于这些公司掌握了GSM通信标准,于是牢牢控制了市场,获取了巨大的利润。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逐步走向市场,美国高通公司从名不见经传到现在成为通信业巨头,正是因为高通公司掌握了WCDMA的核心技术,并使其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标准之一。最近产生的关于中国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WAP1)的争论,以及在即将要在6月1日强制执行的不到2个月的时间宣布往后无限期推延,并且这是由中美两国政府在第十五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上经过艰巨谈判后才宣布,说明在高技术领域,技术标准一直是一个制高点,影响者一个国家的市场竞争力。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国际标准之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所谓事实标准。例如,美国微软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虽然没有成为国际标准,但事实上得到世界公认,并且“赢者通吃”。事实标准的出现是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新特点。(四)新形势下的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及作用的新趋势52
在新形势下,制造业技术标准呈现出新的特点,标准化原理向前发展,标准作用、地位更为重要。1、新型标准化原理和新型标准化模式1)系统理论是现代标准化的基础。随着标准化领域不断扩大,随着生产和社会以及环境的复杂化,随着事物之间横向联系的突出,制定和贯彻标准,以及工程设计、制造、检验、管理、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从整体出发。如若脱离了整体,各部门的功能将会减轻和消失。因此必须强调系统并优化,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开展并评价标准化工作的优劣。也就是说,系统理论是现代标准化的基础。2)“前导+科研”型标准化模式日趋重要。传统的当产品在技术成熟以后才进行标准制订的工作方法要远远落后于高新技术的发展。那种把标准仅仅视作技术水平记录的观点已经陈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振兴制造业需要有与其同步、甚至超前发展的标准化工作作为技术发展的前导。标准化工作不仅仅停留在“后补型”标准制修订上,标准化需求分析、标准化研究、标准化规划以及标准化解决方案的提供日趋重要,标准化工作的科研化程度日益增强。2、制造业技术标准的发展趋势1)、更显著的高技术性。传统制造业正由于信息技术以及各种先进制造技术的渗入、熔融、改造而呈现精密化、柔性化、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数字化和绿色化的趋势。制造业的技术标准必须充分吸纳、反映当代先进技术成果,促进产品不断高技术化,才能发挥标准的技术支撑和技术前导作用。2)、更强的系统性、配套性和协调性。新的制造业产品越来越显示出彼此间强烈的相关特性,多种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同一种产品之中,跨学科、跨领域已成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它涉及机械、电子、电气、光学、自动控制、新材料、新能源、人机工程以及信息技术等诸多技术领域的集成与应用,原有的标准化专业分工受到挑战,标准间的系统性、配套性和协调性更为重要,系统理论将成为现代制造业标准化的基础。52
3)、更迫切的实效性和动态性。凡标准均是暂时性的,标准要与新技术及新产品的发展相适应,并随技术与产品的变化及时修订或废止,使之经常与技术水平的进步保持一致性;当前,社会变化更加急速,技术更迭尤为频繁,制造业标准如不能保证其实效性和动态性,将前所未有地对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4)、更好的弹性和柔性。社会正在变成一个自由的、富于柔性的、而且选择性很高的柔性社会,标准化与多样化并存,标准化必须适应终级产品多样化,次级产品简单化的这种特性的需求,保障诸如“大规模定制”等模式的实施,促成既能适应市场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又能享受大规模生产优点的目标达成。5)、更突出的性能、接口和评定内容。依据WTO/TBT协议规定,标准“应尽可能按产品的性能要求,而不是按设计或描述特性制定”,因此我国制造业标准今后将更多地着眼于性能要求、接口规范和评定规则,而不是目前生产型的标准。6)、更完备的安全、环保和节能要求。我国制造业中安全、环保和节能标准尚未完全建立,标准水平与先进发达国家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安全、环保和节能标准将是关注的重点。3、制造业技术标准作用的新趋势1)、对市场竞争的作用增强一方面,高新技术的引入使得制造业的经济利益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而将专利和知识产权变为标准自然就成了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最佳途径,因此,标准成为专利技术、知识产权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标准越来越多地蒙上垄断色彩。另一方面,在传统制造业时代,技术成熟、产品定型之后才开始制定标准,标准往往是技术水平和产品的记录,而在当今的现代制造领域,特别是自动化技术领域,标准决定产品、决定市场已成为现实,例如如果没有现场总线、开放式数控等标准的成熟,设备联网、网络化制造只会是句空话。因此现代制造业的技术标准一定程度上是技术潮流和市场未来的代言人,标准决定着产品、决定着市场取向。再者,全球经济一体化,标准已突破国界关系全球市场,52
在标准和技术法规中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逐步取代关税壁垒和行政壁垒,正在成为一个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主要手段,将来可能成为贸易保护的唯一工具。我国出口额第一位的机电类产品由于受发达国家在噪声、电磁污染、节能性、兼容性、安全性方面技术标准限制使出口受到较大影响。我国出口汽轮机也因为没有获得质量保证体系而影响出口,因包装材料不合格使机械产品出口受阻。2)、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增强首先,技术竞争上升为标准竞争促进了科技与标准的紧密结合。科技开发政策和标准化政策的结合,科研人员参加标准化研究开发活动促进了科技的标准转化。美国规定,NIST参加ANSI的理事会,对ANSI举办的国际标准化活动提供财政支持。计量测试领域的专家,参加国内、国际标准化活动,科研人员参加标准化活动和参加标准制定情况均作为业绩考核的一个指标。NIST的300名计量测试专家参加过1200多个标准的制定工作。2000年4月发布的日本“国家产业技术战略(总体战略)”中规定国立研究所要积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根据这一规定,在大学、独立行政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机构建立积极参加国内外标准化活动的环境,例如建立将个人参加标准化活动的水平作为个人业绩进行具体考核的评价体系等。反过来,技术标准促进技术创新的开展。通过将基础数据、经验、知识、方法和技术成果固化在技术标准中,从而构建“巨人的肩膀”,使得技术创新能在相对稳定和规范的平台、在较高的起点上进行,避免重复浪费和不必要的风险。3)、对经济结构调整与资源配置的作用增强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途径中,制造业面临着产业重组、结构调整。这种调整要求标准作为技术支撑。技术标准通过其对先进技术的适应性,发挥标准的技术导向作用,引导资金流动方向和市场取向,有助于经济经构调整目标的实现。主要表现在:标准可以限制长线产品生产能力,淘汰落后产品、技术与装备;标准也有助促进高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快速扩散;标准还是以核心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化协作的桥梁和纽带;标准特别还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节约自然资源,减少各种污染的有力武器。4)、对国防工业的影响加强52
在全球一体化经济快速形成的今天,国防科技工业也不再是一个封闭体系,国防科技工业不再是由各军工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事业单位构成的一个独立部分,而是一个集军民品科研生产为一体的一个开放体系,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新体制是新时期武器装备建设的新要求,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更为开放协调的国防科技工业标准体系,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标准,改变国防科技工业标准化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局面,已成为国防科技工业标准化工作的新要求。因此,民用标准对国防科技工业的作用和影响将前所未有地得到加强。总而言之,在新的形式下技术标准除对企业产品开发、内部管理等微观层面的作用增强外,对以产业行业为代表的中观层面以及国家和国际为代表的宏观层面的作用大大增强,这是现代制造业标准化中显著的特点。4、制造业技术标准的特点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今天,制造业技术标准也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1)、公益性与利益性并存在传统制造业里,技术更迭缓慢,经济利益取决于生产规模和生产质量而不是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因此,标准化是为社会大生产而服务的,其着眼点在于保证产品的互换性和通用性,具有浓厚的公益性质。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由于高新技术的引入,使得制造业的经济利益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而将专利和知识产权变为标准自然就成了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最佳途径,因此,标准成为专利技术、知识产权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标准越来越多地蒙上垄断色彩。另一方面,由于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专业化协作以及“绿色制造”的要求使得,制造业技术标准的公益性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在某些方面得以加强。2)、稳定性与动态性并重在传统制造业里,标准的相对稳定性更为突出。但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更迭,使得制造业标准必须重视动态性,及时调整技术体系和技术内容以适应技术的发展,避免阻碍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的进步,但同时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仍需要相对平稳的技术平台作为支撑,特别是基础、方法等标准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相互融合52
与全新的新兴产业不一样,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相当程度上是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相互融合的过程,制造业技术标准因此也面临着如何在现有体系下如何有效、低成本地促使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和融合的课题,而不能简单地“另起炉灶”,“推倒重来”。三、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现状1、基本情况1)、标准数量制造业标准按层次划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按标准性质划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按技术内容可划分为: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工作标准和产品标准。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已经发布国家标准20906项,在这些标准中制造业标准占到80%以上(参见表3)。表3制造业主要行业国家标准数量分类号分类名称国家标准数量C医药、卫生、劳动保护1817E石油356F能源、核技术453G化工2188H冶金1972J机械2635K电工1306L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1735M通信、广播693N仪器、仪表530Q建材673S铁路118T车辆373U船舶436V航空、航天32W纺织483X食品635Y轻工、文件与生活用品670总计1710552
2)、国际标准化工作制造业标准化领域对口的国际标准化机构主要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通信设备方面则对口国际电信联盟(ITU)。截至2002年底,主要对口情况如下:l机械工业对口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技术委员会(TC)有39个、分技术委员会(SC)有155个,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技术委员会(TC)有45个、分技术委员会(SC)有65个;机械工业对应的国际标准(ISO、IEC)转化为机械工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转化率为52%。l电子与通讯行业:IEC的20个TC和12个SC,ISO/IEC的1个JTC1及其所属的13个SC。(……)3)、管理机构制造业的国家标准化工作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委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等26个单位负责协助管理相关领域的国家标准化工作。制造业的行业标准化工作主要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负责管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交通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等20余个单位负责协助管理相关领域的的行业标准化工作。4)工作机构52
制造业的标准化工作机构主要包括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其分技术委员会、标准化技术归口研究院所等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为:具体负责组织相关标准的制定、修订、审查和报批等技术性归口管理工作,还承担标准解释、宣贯、培训和咨询等服务性工作。目前,制造业领域,与其密切相关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200个,占我国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总数的80%以上;标准化技术归口研究院所超过200家。2、技术内容制造业标准化历史长久,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是我国标准化工业的主要部分。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化”: 1)产品品种规格的系列化。就是将同一品种或同一型式产品的规格按最佳数列科学排列,以最少的品种满足最广泛的需要。这就制定产品参数系列标准,编制产品系列型谱,进行产品的系列设计等,满足社会上多种化需要。 2)零部件的通用化。这就要使零部件之间具有使用功能的等效性(即指零部件在使用方面有相同的功能)和连续要素的一致性,使一些形状比较简单,结构比较相似,用途相同,尺寸变化有规律的零部件,例如,环、垫、圈、手柄、手枪、轴承座、制动器、联轴器、减速器、变速器等通用,不但在同类型产品之间通用,而且在不同类型的产品之间也可通用或借用。 3)产品质量的标准化。产品质量是一切工业企业的“命根子”,要保证产品质量合格,就需要要做好设计、加工、工艺、装配、设备、甚至包装贮运等环节的标准化,以保证产品质量标准。以原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半成品标准保证成品质量标准。具体行业的标准化又因行业的特点呈现不同的技术内容:1)机械工业标准 我国机械工业目前已发展到具有通用机械,石油化工机械,重型与矿山机械,机床与工具、汽车、电工、仪器仪表、 农业机械,包装机械,印刷机械……等150个行业5万多种产品的工业部门。互相之间又有比较广泛,复杂的生产协作和产品配套关系,使机械工业标准具有标准数量大、基础标准多的特点,涉及零部件标准、工艺工装标准、环境试验、计量监测标准以及产品质量等标准。 2)电子工业标准52
电子产品种类繁多,技术复杂,协作配套,通用互换的关系非常密切,还要求产品性能高,环境适应性可靠性好,因此除了注重产品质量标准化工作外,元器件标准、工艺标准也是重点。此外,标准与试验、检验的配套十分重要。3)邮电通信标准 邮电通信器材与网络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严格实施通信网技术标准,各类通信装备的产品标准,各类业务网的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技术方面所规定的通信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以及保证各类邮电通信网上正常运行规定的通信设备维护技术标准及操作标准等。4)冶金工业标准冶金工业又可分为黑色金属(铁、锰、铬及其合金)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两个子系统。冶金工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立足于国内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各种金属材料产品标准(标样)为基础,抓好矿石(矿砂)标准,操作工艺标准,取样试验,分析方法标准和金属物理性能检验方法标准等,同时还要抓好有关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标准和金属冶炼过程中需要的耐火材料,炭素材料和焦炭等标准。 5)化工工业标准化工产品品种繁多,性能差异大,更新换代快,还有不少化工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和有腐蚀性的特点,所以其产品及化学试验,分析方法标准数量大,范围广,更新率高,要求严格。 6)建材工业标准建材工业包括水泥,砖瓦、玻璃、陶瓷、平板玻璃及建筑涂料,建筑塑料等行业,这个系统的标准化工作主要是围绕建材产品标准,产品抽样方法,检验方法,化学分析方法标准,建材的生产机械与设备,环境保护与安全等方面标准化展开的。 7)纺织工业标准 我国纺织工业标准化工作主要是抓棉、毛、麻、丝、纤维及化纤质量标准及其纺织品质量标准化,还有测试仪器测试方法的标准化工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品标准要从原来偏重强牢度指标转移到强牢度和服用性能并重,讲究颜色、舒适、美观、挺括等。 8)轻工标准化系统 52
我国轻工业主要是从事消费品生产的加工工业,目前已有造纸、自行车、钟表灯泡、香料香精及化妆、食品、塑料制品、工具及建筑五金制品,鞋帽、工艺美术品等40多个行业,由于这写行业之间联系少,生产企业小又分散,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多一般是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因此这一系统的标准化工作,除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人民身体健康的产品标准如劳保用品,食品,儿童玩具等产品要强制“统一”外,其它商品可制定简明扼要的企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灵活掌握,让其为人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用品,发挥更大作用。 9)石油工业标准 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主要是油气勘探,钻井采油以及对石油各类产品与试验,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它为合理加工合理,提高石油产品的利用述评,节约我国能源发挥重要作用。(二)差距与问题分析1、从现象上看,我国制造业标准存在的问题的具体表现——体系全,原创少我国制造业标准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是相当多标准的技术指标和实验数据基本来源于国外标准,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基础的技术标准尤为缺乏。——数量多,实用差我国制造业标准数量庞大,但相当数量的标准实施情况并不理想。(补充数据和实例)——指标细,水平低我国制造业标准特别是产品标准,大多从生产的角度制定,过多地涉及了产品设计和加工等要求,普遍存在过繁、过细的缺点,缺乏用户选择权和技术包容性,而不是以规定产品的性能要求为主。在关键技术指标上,与国外先进标准存在较大差距,部分标准指标偏低,迁就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纵容了大量低质量、低水平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对口多,影响小52
我国制造业标准领域基本已与ISO、IEC、ITU等国际标准化机构建立了对口关系,但大多数领域仅仅停留在肤浅层次的参与程度上,很少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更谈不上通过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去建立国际规则。——项目多,周期长我国制造业标准每年立项的数目超过千项,但主要不是来自市场和企业,而是来自政府和标准机构,制订周期平均在3年以上,难以与技术进步、产业更新步伐相一致。虽然我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但实际上,标准更新周期很长,制修订不及时的现象极为普遍。导致过时的技术内容仍在标准中大量出现,而新技术的内容却难以在标准中及时得以体现。以装备制造业行业标准为例,标龄5年以上的超过50%。——机构多,人才少我国制造业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研究院所已逾200家,标委会委员逾万人,但由于待遇和地位偏低,标准化工作缺乏吸引力,高技术人员、特别是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标准化工作,甚至有些企业标准部门的人员基本都是要下岗或要退休的人员,总体素质偏低,青黄不接的现象十分突出。——标准老化现象特别突出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17105项制造业国家标准的平均标龄为9.37年,最长的达到40年,60年代发布的标准有29项。标龄超过10年的标准有8155项,占47.68%;标龄5年以上的标准12711项,占74.31%。老化现象尤为突出。——企业标准化工作差距较大我国制造业企业普遍标准意识不强,主动性差,被动地等着颁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再来采用,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在企业内部,标准化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够,标准化人员不受重视。2、从深层次上看,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的差距在于:——对于改造传统产业、调整经济结构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不强n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成相应的标准,未能有效地通过标准手段的促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n在关键技术指标上,与国外先进标准存在较大差距,部分标准指标偏低,迁就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纵容了大量低质量、低水平产品的生产和流通。52
n尚未建立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标准体系及实施监督机制,未有效地发挥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模式的约束作用。——对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的引导作用不强n在众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标准化工作仍沿用“后补型”标准工作方式和方法,未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挥有效的标准前导作用。——对于促进制造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支撑作用不强n政府支持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我国的技术标准的研制体系还没形成良性发展的协调机制,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的创新体系也未能与标准研制体系相协调。3、造成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差距的根本原因上述问题和差距,究其根源,观念、体制和机制才是根本:(1)对标准的作用认识不足计划经济时期,标准是政府组织和管理生产的工具,标准主要是用于组织生产。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对标准和标准化工作在市场监管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缺乏必要的认识,特别是对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科技创新、保障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以及保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对标准的认识也存在误区:没有认识到标准是工业经验、科技成果和专家智慧的集合,没有认识到标准化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而将标准视为束缚企业的紧箍咒或被动采用就行了。一些企业认为别的企业不执行标准,自己执行了就会吃亏,所以有了标准也不认真执行,无标生产时有发生。事实证明,标准意识缺乏的企业,产品质量普遍不高;反之,产品能够出口到国际市场的企业大都具有很强的标准意识。(2)标准工作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管理运行模式52
在1988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框架下,我国的制造业标准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标准体系上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基本上是政府主导标准化,而不是市场主导标准化,绝大部分标准“自上而下”立项,而不是“自下而上”立项。1).管理模式不适应标准化管理体制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期按行政区域和部门进行条块划分的做法,实行统一管理与分工管理相结合。其特征是:以政府各级有关主管部门为管理机构,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检验机构和企业为依托机构,以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为组织形式,实行自上而下的计划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管理层次过多,导致责任不清和效率低下。二是管理职责交叉,本位利益。行业管理与地域管理范围交叉,不同行业之间的管理范围也交叉,由于标准的强制性就使得标准往往成为部门和地方利益保护的一种形式。三是程序不透明,水平不高。制定标准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通过程序公正来实现的,但我国的制造业技术标准无论是立项和审查都存在着缺陷。制定标准时难以真正遵循广泛征求意见原则和协商一致原则,难以真实、全面、有效地反映标准相关各方的利益。2).运行机制不完善标准立项的合理性与公正性因程序缺位而无从保障,立项缺乏透明度。由于缺乏严格的程序规定,征求意见不能保证使利益相关方都得到征求意见稿,也不能保证被征求意见方有充足的时间来提出和反馈意见。这就在范围和时间两个方面使广泛征求意见变成了局部征求意见。对征求意见的处理也同样因程序缺位而不能保证公正性和透明度,使得决定者的权利几乎不受任何制约。除了和征求意见有同样的弊端外,会审和函审在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缺陷使得审查本身的不公正和对审查意见处理的不公正都难以避免。对标准批准发布与出版物正式面市的时间没有限制,使得有些标准批准发布了一年以上仍然不能让用户买到,造成实际上的标准真空;而由于对标准使用的过渡期也没有相应的制度规定,造成了产品检验者、制造商和用户之间的矛盾,出现了检验者按新版标准检验,制造商和用户仍按老版本标准签约制造的现象。52
3).投入/利益回报机制不均衡经费不足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工作长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不够、标准文本发行和产品认证等收入没有直接用于标准的再生产、缺乏利益回报机制和投资公益性事业的优惠措施是造成标准化工作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标准化工作不能体现谁贡献谁受益的市场化原则,没有形成良性循环。(3)我国技术标准的研制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不协调1).政府支持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标准我国科技主管部门和标准化主管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政府支持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我国的技术标准的研制体系还没形成良性发展的协调机制。2).市场中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标准我国现有的标准体制对于市场中的创新体系还不适应。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组成大部分还都是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代表,企业很少参加。虽然个别技术委员会也在进行改革的尝试,但是也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国的现有标准化体制决定了企业很难参与国家层面的标准化工作。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的创新体系也不能与标准研制体系相协调。3).技术标准研制与科研在技术标准研制的过程中科研投入少,采用国际标准时很少进行试验验证和适应性分析。这种情况造成:一方面我国技术标准本身反映我国自主技术的含量低,有些采用国际标准的我国技术标准不适应我国的经济状况。(三)优势与潜力分析1.后发优势英国用100年时间完成了工业化体系建立,用400年时间完成了工业化建设;美国用70年时间完成了工业化体系建立,用100年时间完成了工业化建设;日本和德国都是用20年时间完成了工业化体系建立,用50年时间完成了工业化建设。继美国之后,德国和日本等国家有效借鉴他国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用英国1/8的时间完成了工业化建设。52
在信息时代,具备一定经济和技术发展实力的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超越常规发展阶段,不必再按部就班走发达工业化国家走过的老路,先完成工业化,再搞信息化。在优势特色领域直接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知识经济,实行经济发展阶段的飞跃。在国际标准竞争中,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吸收发达国家在国际标准竞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去实现我国技术标准面向国际的跨越式发展。2.市场优势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基础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迅猛,国内巨大市场形成了我国制造业引人注目的市场优势,例如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汽车、家电、通信、大型发电设备等等。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实现“以市场换取资本和技术”向“以市场换取技术和标准”的转变。3.经济大国优势我国GDP总量已居世界第五位,进出口贸易量已居世界第四位,我国经济在国际上已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际上已经有了这样的说法:中国刮风国外感冒。在国际标准竞争中,我国应充分利用我国经济大国的优势,引导国际标准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4.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具有其他国家无与伦比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5、我国已具有的和具有潜力的标准化优势领域我国已承担ISO/TC1“螺纹”、ISO/TC8/SC4“舾装与甲板机械”、ISO/TC17/SC15“钢轨及其紧固件”、ISO/TC17/SC17“盘条和钢丝产品”、ISO/TC202“微束分析”、IEC/TC7“架空输电导线”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秘书处工作,并主持IEC60779《电渣重熔炉的试验方法》、ISO1704《造船-有档锚链》、ISO15654:2004《链条疲劳试验方法》、ISO4934:2003《钢铁-硫含量的测定-重量法》等数十项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52
四、艰巨性与紧迫性(一)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标准是工业经验、科技成果和专家智慧的集合,标准水平需要与产业水平相协调,标准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二)提高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水平刻不容缓目前,我国制造业标准的现状已不能满足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需求,也与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加强与提高。52
第二章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一、战略目标总体目标:建立适应产业和科技发展需求(市场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技术标准。其主要标志:1、制造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管理协调作用下运行良好。2、制造业技术标准总体水平大幅度提升,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制造业实现由粗放型经济模式转化为依靠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化模式提供有力支撑。3、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上成为继欧、美、日后的重要力量。4、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标准化人才队伍,在重要领域建成若干具有权威性和前瞻性的标准化研究基地。(一)2010年目标基本形成市场型和政府宏观管理相协调的制造业技术标准体系、标准管理体制和标准运行机制,增加我国标准竞争力,在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上起重大作用。主要有:(1)初步建成新型标准体系,新的管理体制已开始实施,新的运行机制开始运行。(2)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其中我国自主技术制订的标准有了明显增强,对制造业技术创新发挥明显作用,对以“循环经济”为重心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显著作用。(3)参与国际标准活动有了大幅度增强,以我国为主制订的国际标准有所增加。(4)在克服技术贸易壁垒上形成有效的预警机制及应对措施。52
(二)2020年目标完善新型市场型制造业标准体系、标准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在国际制造业技术标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促进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上发挥显著作用,为完成制造业2020年发展目标做出重要贡献。主要有:(1)新的标准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并良好的运行。(2)我国制造业标准技术水平与国外发达工业国家已相接近。具有我国特色的制造业领域其标准已成为国际标准的主流之一。(3)在国际标准化领域已成为继欧、美、日后的重要力量。(4)在我国制造业实现由粗放型经济模式转化为依靠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化模式中发挥显著作用。二、发展战略为了实现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目标,本着“以机制创新为根本保证,以支撑制造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为重心,以实质性参与为目的”的指导思想,实施以下发展战略:“适应市场、改革体制;注重科研、提高水平;持续发展、保障安全;创造条件、实质参与”。(一)适应市场、改革体制,实施市场型标准体制建设战略标准体制的改革是实现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前提。标准体制的改革包括标准体系的改革、标准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标准运行机制的改革。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由计划型体制完成向市场型体系转变。其主要重点是:1、构建新的制造业标准体系,适应市场的需要2、构建新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3、构建新的运行机制,提高标准工作的效率52
(二)注重科研、提高水平,实施增强制造业标准竞争力战略为提升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水平,克服目前制造业技术标准存在的“科研与标准两张皮”的问题,采取注重科研、加强协调的战略。其主要重点是:1、科研成果标准化:选择有带动性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转化为适宜形式的标准,加速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扩散。2、标准工作科研化:针对标准重点领域,采用系统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标准化技术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提升标准技术水平,为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发挥技术保障和技术导向作用。(三)持续发展、保障安全,实施绿色产品与制造发展战略在实施我国标准化发展的过程,应特别重视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有关健康、安全的标准的需求,确保“循环经济”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其主要重点是:1、重视制造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有关健康、安全、环保以及高效循环利用方面的标准需求,建立、健全相关的标准体系,2、建立、健全标准实施、监督、反馈机制,保障健康、安全、环保和高效循环利用目标的实现。(四)创造条件、实质参与,实施国际标准化全面推进战略加强国际标准化活动,是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中一个重要环节,因而必须集中各方面的资源,创造包括人力、财力等各方面条件,加强国际标准化活动。其主要重点是1、制订正确的对策,使得在国际标准的制订中尽可能多地反映我国技术要求,也努力使我国的制造业技术标准尽快与国际标准和先进国外标准接轨。2、充分利用我国制造业的市场优势,在优势领域上“以我为主”,积极参与并主导国际标准的制订工作。52
3、营造良好的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环境,包括鼓励更多地参加ISO/IEC组织的活动,承担各委员会的各种职务,参与更多国际标准的制订工作。三、发展重点(一)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重点领域的选择从技术和产业两个角度来选择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重点领域。制造业重点技术领域的选择原则是:――具有带动性。能为制造业的多个方面服务,指导多类行业与产品。――具有先进性。能从总体上来提升制造业的制造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战略性。能从制造业的长远发展的角度,促进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保证人民的安全、健康。制造业重点产业领域的选择原则是:――具有战略意义产业。着重考虑那些涉及国家安全、经济命脉以及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影响重大的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着重考虑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已经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技术标准化工作的进展将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其产业优势;――具有后发优势产业。这些产业目前在国际竞争中还不具备比较优势,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在我国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前进途中,能成为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上述两个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往往没有绝对的分界线,重点技术领域的标准应该在一个或者多个产业中得到应用,而在重点产业领域标准中又有自己的共性的技术标准,包括通用的基础的技术标准,安全、环保方面的标准等。在具体选择发展重点标准时,重点技术领域的标准和重点产业领域标准的交点部分以及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应该最优先考虑。52
(二)制造业重点技术领域标准目前主要考虑有:健康、安全、环保、节能技术标准、高新技术标准和基础通用技术标准,共三个方面的标准作为制造业重点技术领域标准。1、健康、安全、环保、节能技术标准健康、安全、环保、节能标准对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保证安全、健康和保护生命,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是现代制造业标准化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各国在采取一系列技术贸易措施时的主要范畴,直接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制造业中健康、安全、环保、节能标准尚未完全建立,标准水平与先进发达国家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健康、安全、环保、节能标准应是关注的重点。健康、安全、环保与节能标准发展重点是:(1)安全标准制订主要是:装备制造业产品的运行安全标准、家用电器安全标准、电磁兼容性要求标准、生活用品(打火机、玩具等)的安全装置、安全标准等。(2)卫生要求标准的制订重点是对人体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制订。如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食品中农残限量要求标准,纺织品中甲醛、偶氮类含量,汽车用汽油硫、苯含量等。(3)环境保护相关标准及有关检测标准的制订重点是各种制造业产品的环境保护标准如对气、水、尘排放物标准,同时应发展更为严格、精确的检测方法。如,水产品和食品中的氯霉素的检测、木质包装的处理要求的规定与检测等。(4)各种能效标准的制订如家电的能效标准的制订,积极推行能效标识制度。(5)绿色产品标准的制订制订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包括“绿色环境标志”、“52
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积极推行我国的“绿色壁垒”。(6)健康、安全、环保与节能新技术标准的制订对健康、安全、环保与节能领域产生的新技术,特别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应加快标准制订工作。2、高新技术标准高新技术的标准化是高新技术实施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为了改变“中国制造=非创新类产品的制造”、“中国制造=低附加值制造”这一现象,就必须强化高新技术标准化工作,加速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扩散,促进技术创新,支撑我国制造业升级,引领我国高制造技术产业发展,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新技术标准化贯穿于新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产业化的全过程。通过开展高新技术标准化,可以大幅度缩短新产品的研制周期和节省大量研制经费,同时还可以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安全性、通用性和可靠性,并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省资源,从而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新技术标准化发展重点是:(1)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改造制造业相关标准:设计技术信息化标准;信息技术注入制造业的已有产品,可使之功能、结构、质量、性能/价格比、效率等发生质的变化,并创造出一批新产品、新产业,发展相关标准;信息技术注入装备制造业企业,将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革命的变革,发展应用信息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的相关标准。――管理信息和产品信息的标准:产品数据的表达与交换标准;零件库标准;CAIS技术规范;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接口标准;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的接目标准;制造业信息化软件接口的一致性测试等。――网络化制造与系统集成标准:网络化制造的通信与互连、制造装备中的数控数据集成模型、开放系统应用集成框架、企业控制系统集成、分散网络化制造系统与集成标准。52
――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涉密信息系统安全性要求相关标准。(2)能源技术标准――新能源标准:包括可再生能源、氢能、燃料电池、洁净煤、高效、低污染燃煤发电系统相关标准;发电设备及其降耗技术标准;风力发电相关标准;太阳能热利用及光伏发电相关标准;地热热利用技术相关标准;生物质气化技术相关标准等。――节能与能源合理利用相关标准:重点耗能产品能效标准化及重点生产工序能耗限额标准化;能源效率的测定方法、绝热性能基准等标准等。(3)新材料标准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我国新材料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果。例如在钢铁及有色金属的产量和总消耗量方面,我国都居于世界前列;在无机非线性光学晶体、碳纳米管、金属间化合物等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我国新材料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还存在一些差距。――新材料标准:主要有:电子信息、光电、超导材料,生物功能材料,能源材料和生态环境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及新型工程塑料,粉体、纳米、微孔材料和高纯金属及高纯材料,表面技术与涂层和薄膜材料,复合材料,智能材料,新结构功能助剂材料、优异性能的新型结构材料等。――新材料置备技术标准:如钢铁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的短流程、高效率、节能降耗、洁净化、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生产技术标准等。――新材料相关检验、检测标准。――新材料应用推广相关标准。(4)先进制造技术标准――现代设计技术标准:有关发电设备、机床、工程机械、重要基础件的可靠性技术标准、疲劳断裂设计技术标准,基于Web的大型成套装备、数控机床、模具、基础零部件的设计技术与制造资源数据库标准等。――先进成形与加工技术标准:重点制订新型成形与加工技术标准,如快速制造技术标准、激光新技术与装备标准、新型数控加工技术标准、新型铸造、塑性成形、精密连接、表面改性技术与装备标准等。52
――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标准:数控柔性加工系统标准,离线编程式机器人柔性加工系统标准,设备测试应用服务接口系列标准,机器的监视和诊断-数据处理、通信和表达标准、工业机器人测试方法、可靠性、安全、系统操作及编程用户接口标准等。――先进检测、质量控制标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质量在线控制技术标准,质量无损检测与评价技术标准,统计过程控制(SPC)标准等。3、基础通用技术标准基础通用技术标准具有通用性强的特性,基础通用标准虽然不易直接体现其价值,但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整个产品以至产业产生重大影响。例如,我国在研制某型号飞机时,由于初期未贯彻新的公差标准,结果导致后期不得不对四万张A4图纸进行返工,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基础通用技术标准中发展重点是:――制造业的术语、图形符号和标记、制图规则、互换性等方面的标准;――有关试验测试方法以及环境条件方面基础标准;――相关综合技术条件标准。(三)制造业重点产业领域标准在确定制造业重点产业领域标准时,按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挥的作用、目前发展状况、未来发展态势,选定战略必争产业、比较优势产业和后发优势共三个方面产业作为制造业产业技术标准的重点领域。1、战略必争的产业标准52
战略必争产业是指那些涉及国家安全、经济命脉以及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对国民经济影响重大的产业,是我国从战略的角度必须保证发展的产业。可以说,战略必争产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存亡,是一个国家安全独立和成为一个强国必须拥有的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与装备是花钱也买不到的,是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国必备的产业,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必需发展的产业。这些产业所相关的产业技术标准,无论目前我国技术标准的水平如何,都是必须重点跟踪与发展的。在研究标准发展战略时,重点考虑包括以下四类战略必争产业: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农业装备产业、基础机械制造业产业、电子信息产业。(1)重大技术装备产业标准发展重点重大技术装备产业:是指那些技术先进、研制难度大、成套性强、关联度大的成套设备,是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大产品,它代表了装备制造业的最高水平。重大技术装备是体现综合国力和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重要方面,也是体现国家产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领域主要包含的行业有:发电成套设备行业、电器行业、重型矿山机械行业、石化通用机械行业、工程机械行业。在标准制订中应突出与技术性贸易有关的项目,突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项目,建立机械产品安全保障体系所需的标准项目,突出涉及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的项目,突出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项目。主要是:――产品安全和卫生要求标准;――大型化成套设备标准;――重点工程项目标准;――新技术产品标准;――重大技术装备所需新材料标准;――重大技术装备所需的试验方法标准。(2)农业装备产业标准发展重点农业装备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装备。一般分为:农用动力机械行业、田间作业机械行业、场上作业机械行业、节水农业装备行业、农副产品加工装备行业、畜牧业装备行业、设施农业与园艺机械行业等。52
农业装备现代化方面的主要发展趋势是:电子、液压、高强度工程塑料、信息等高新技术在农机产品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农机操作的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和为精准农业生产的新技术装备有新的发展;农产品的工厂化生产、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针对上述发展趋势,重点发展:――保护性耕作机械标准和安全标准制定,并形成产品系列化;――节水灌溉设备标准制修定;――低喷量、精喷洒植保机械标准制修订;――设施农业标准制修订并实现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农副产品深加工成套设备标准制修订。保证农副产品加工成品的质量和安全。――畜牧机械标准制修订。在关键技术上形成壁垒,不仅能对民族产业起到保护作用,同时能提高国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3)基础装备制造业标准发展重点基础机械制造业产业:主要指的是那些在制造业中特别是在装备制造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机械,具有基础作用。主要包括有机床工具、机械基础件及仪器仪表等。重点是发展高性能的产品,限制和淘汰结构落后、性能差的产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及时制修订行业急需的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标准和技术壁垒的贸易标准;大力发展高性能、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对行业发展有带动作用的产品标准,适当考虑标准的配套性。――重点针对机床可靠性、评定机床整机性能的(热变形)、环保卫生(噪声)制订机床工具产业标准;――针对仪器仪表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自动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制订仪器仪表产业新系统、新产品标准;――围绕提高机械基础件产品的水平、性能和可靠性,提高对主机产品的市场满足度,发展机械基础件相应的技术标准。(4)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发展重点电子信息产业52
:它不仅仅渗透到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等等的方方面面,它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目前,都在至力于将信息技术渗透到生产、物流、贸易、金融、安全等等经济的方方面面。在信息产业领域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影响最深的是技术标准带来的产业控制和专利税。它是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从事联合开发组成专利联合体成为发达国家先进企业建立技术壁垒的重要手段。标准也已成为利益分配的工具。外商对我国专利战的主要目标是迫使我国企业沦落为没有自主品牌、自主技术的廉价"代工商",自己则稳居利润丰厚的产业链的上游(专利战略)和下游(品牌战略)。发展重点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与装备相关技术与标准的制订;――软件标准的研究和制订。重点是面向产业化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软件标准的制订,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大型数据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开发平台、信息安全、大型应用软件系统、构件库等基础软件和共性软件等;――计算机新产品标准的制订;――要注意特定产品、特定市场的标准的制订。我国有些产品内外销统一使用一个标准,不能兼顾特殊要求,应当有适当的替代和变通的办法。――要把我国已具有相当水平和优势的项目纳入国际标准中去。如国际标准ISO/IEC10646(国家标准GB13000)是我国参与的、在标准内容和技术上有相当影响力的少数国际标准之一。该标准收录了汉字和多种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对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有极大影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的制订,例如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系列标准等。2、比较优势产业标准比较优势产业,是具有较强的现实竞争力,中长期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发展空间,在加入WTO后会带来积极影响的部门与产业。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劳动力成本优势,第二是本土化优势,第三是某些行业和企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52
我们要着重发展那些具有较强的现实竞争力,中长期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发展空间,关系我国大宗出口贸易的优势产业,这些产业包括:纺织服装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药制造业、中药制造业)、家电制造业、船舶制造业、钢铁制造业、通信制造等行业。(1)纺织服装业标准发展重点纺织服装工业包括纺织业、服装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纺织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包括棉纺织(印染)、毛纺织、麻纺织、丝绢纺织、针织业;服装业包括服装、制帽、制鞋业;化纤业包括合成纤维、人造纤维制造业。纺织服装业标准存在的问题是国外标准形成了技术壁垒;国际丝绸行业没有国际标准化组织,直接影响我国丝绸行业的国际标准化工作;针织产品标准与国外先进国家标准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导致:我国针织产品竞争力弱、技术质量水平偏低,大部分低档产品给外贸出口造成了障碍,容易受到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制约;制定标准的观念需要从"生产型"更新和转变,加强基础类标准制订。纺织服装业标准发展重点是:――开展纺织品中有害物质含量检测方法的研究;――开展安全健康纺织品的研究;――加强对纺织品基础标准的研究。包括对影响纺织品产品质量的性能检测方法、新材料的名称和鉴别、功能性纺织品的评定方法等;――完善丝绸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提高国际地位;――毛纺产品标准采用国际羊毛局标准;――加强对旧标准的修订。纺织标准中有相当数量的标准标龄较长,随着贸易的发展及行业的技术进步,这些标准已显落后,需尽快修订。(2)医药制造业标准发展重点医药制造业总体上说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医药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属于比较劣势产业。但是,中国的医药制造业包括了具有传统优势的中药制造业,同时技术含量较低的化学原料药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发展规模,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医药制造业有自己的标准、规范体系,反映在药典的制订。从标准的角度,主要发展:52
――现代生物技术标准。采用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对化学制药、中药、生化制药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产品升级的有关标准;――中药现代化生产的有关标准。主要是中药材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化学原料药关键生产技术标准。(3)通信制造业标准发展重点――进一步完善我国电信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传送网、业务网、接入网、支撑网、电信新业务与远程信息处理、多媒体通信等方面的标准化,形成较完善的电信标准体系;――通信装备的安全、可靠性标准。――强占通信技术标准制高点,提高我国通信技术企业的竞争力。通信领域标准先行极为重要,在互联网应用前就先有了IP协议。在高清晰度彩色电视和第三代移动通信尚未商业化前,有关标准之战就已如火如荼。我国在相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标准如TD-SCDMA、中国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WAP1)等方面要加强标准的开发与研究,强占通信技术标准的制高点。(4)家电制造业标准发展重点家用电器标准正面临着绿色化,节约能源,节约用水,降低噪音、新材料、新工质、应用软件、新的控制技术等带来的一些相关的标准问题,另外,保护环境(如禁用CFC-11和CFC-12)、消费者的价值观的更加多样化,使用的安全、方便性及可持续发展等带来的一些相关的技术法规和标准问题。――家用电器寿命与再生相关标准;――废旧家用电器的处理标准;――家电能效标准;――信息化标准。(5)船舶制造业标准发展重点着重考虑民用船舶制造业标准的发展战略、发展重点。――52
海洋船舶技术标准制订。重点发展有关新船型技术开发标准。重点船型是30万吨级超大型油船、大型液化天然气船、高速混装客船、超大型船、新型多功能半潜式钻井平台、新型海上油田浮式生产储油船、大型全冷式LPG船;关键船型核心技术、性能、总布置、结构、特殊工艺等有关标准;船型系列化、优化设计标准。――船用机械技术标准制订。重点是船用柴油机、燃气轮机、船舶电气设备、船用电子设备标准的制订;――船舶舾装标准制订。继续转化ISO舾装标准,如ISO标准已被修订,则国内标准亦作相应的修订。――内河船舶技术标准制订。重点是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在相对发达地区和有条件的江河发展标准船型,并制订相应的标准,同时发展有关安全、健康标准的制修订。(6)钢铁制造业标准发展重点――专用钢材标准的制修订。如汽车用钢、石油天然气管线用钢、彩涂钢板等。――金属力学及工艺试验方法标准制订。――钢铁分析标准制订。――相关基础标准制订。如:碳素结构钢、不锈钢耐热钢牌号—化学成分制定、易切削钢、不锈钢棒、耐热钢棒、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高碳铬不锈轴承钢、渗碳轴承钢、钢产品表面质量一般规定等。3、后发优势产业标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制造业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1)在传统产业的发展里面表现得特别明显。传统产业发达国家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了,我们知道他的发展模式、发展轨迹,技术也比较成熟,我国可以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同时采取引进——创新,努力消化、吸收和创新,变成自己的科技成果充分发挥后发优势。2)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发展的良好前景。52
我国迎接世界制造业从发达国家(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地区)转移的历史潮流,大力引进发达国家(地区)提供的过剩资本和先进技术,跟我国所拥有的比较优势--丰富的劳动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相结合起来,以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形成后发优势。我国制造业中后发优势的产业主要包括:――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食品加工及饮料制造业。(1)汽车制造业标准发展重点本领域标准内容涉及能耗、安全、基础和产品质量管理等。应用产品管理标准能对组织生产、提高产品质量起积极作用;基础标准基本上全部转化了国际标准,能起到促进国际贸易的作用;涉及安全的标准对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汽车节能标准;环保,电磁兼容标准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有着重要作用;统一的试验方法、技术要求标准规范了产品的性能,提高了同类产品性能的可比性,对规范市场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技术标准的制定促进汽车产业结构的转化和调整。汽车制造业标准发展重点:――汽车强制性标准制订。重点是:提高乘用车法规的技术要求,重点是节能、被动安全和防盗;强化商用车辆特别是货车的主动安全要求,例如大型货车驾驶室乘员保护要求,商用车驾驶室外部凸出物要求标准,有助于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伤害和损失。――汽车基础标准研究与制订。主要是:我国地理、气候、人体条件及其他因素对汽车产品要求基础数据的分析和研究。环境条件、道路设施、交通模式、事故统计和人体参数等对标准制定的影响;车辆分类、术语标准与国内和各相关标准的协调;汽车回收利用、旅居车、低端车辆产品的标准。――汽车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标准制订。如电动汽车特别是混合动力汽车、LPG、CNG等替代燃料汽车、信息电子技术、智能化产品,应用所需的标准。――零部件法规及标准的制修订。促进国产零部件出口和计入国际采购体系。52
(2)石油化工制造业标准发展重点石油化工工业主要包括了原油加工、汽油、柴油、煤油等油类产品以及乙烯、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尿素等化工类产品。为适应石化工业后发优势的形势,适应我国石化工业与世界合作参与世界分工,应充分利用标准这个个有力的武器。应重点发展:——新技术标准制订。石化工业在增加接替资源、降本增效,成套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成果,这些成果已经在推动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结构优化调整起明显作用,加速制定新技术成果标准,在国内各公司中发挥更大作用。——环境保护相关的标准研究制订。发展由于石化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可能污染标准,包括气体、烟尘、液体及固体排放物污染标准。——石化产品对人民健康标准研究与制订。包括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其相关其他产品对人体的影响和有关标准。——加速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石化工业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接轨较好,采标率高。但随形势发展要按WTO/TBT原则,进一步研究国际标准组成,结合中国国情,研究制定有利于保护民族产业的我国标准,构架合理的技术壁垒。(3)食品及饮料制造业标准发展重点主要包括了食品制造业及饮料制造业两部分。――研究和利用WTO的协议和规则,做好食品及饮料制造业的应对工作,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尽快制订和完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国家标准;――完善食品、饮料和农产品的质量、卫生标准体系;――加快有关食品及饮料的法规、法律的制订;――完善食品及饮料制造业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52
第三章实施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对策与措施为实施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使制造业技术标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在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中发挥更大作用,需要从政策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支撑环境建设等各环节采取有力对策与措施。一、政策措施(一)确立法律保障呼吁尽快完成《标准化法》的修订。保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自愿性标准体系的建立。对制造业而言,要处理好强制性标准制修订与技术法规的制订的关系,新的标准体系的建立等,确保满足市场的需求。(二)制订相关政策国家各部门在制订有关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时,要支持标准化的工作。主要是制订鼓励各方面参与制造业技术标准化工作的相关政策,明确组织体系、明确利益分配;制订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相关政策,以促进参加各有关国际标准化组织,并实质参与标准制修订;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政策研究,建立符合国际规则和我国国情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具体是调整技术法规和配套标准的技术内容。加快开展技术法规、配套标准和关联标准的研究,完成机械安全规范、电气设备安全规范和农业机械技术法规的制定;从产业安全和产品竞争力的角度,跟踪研究国外技术壁垒状况和发展动向,提出一批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项目(出口商品技术指南)。52
二、组织措施(一)编制好制造业标准化发展专项规划在分析制造业目前现状、存在问题、国内外对比的基础上提出制造业标准化发展战略;建立适应新形势的装备制造业标准化体系;提出装备制造业标准化重点研究项目;研究装备制造业技术性贸易措施;推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工作工作机制改革的系列措施。(二)组织开展好制造业技术标准专项研究在国家设置的专项工作范围内,组织开展好制造业技术标准的专项工作。主要有: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标准制定研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提案的研究,制造业国际标准与国家标准对比、跟踪分析研究,制造业标准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制造业标准数据库的建设等。(三)加强宣传,强化标准化意识在由计划型标准体制向市场型体制的过渡中,要从各方面加强宣传,强化标准化意识。主要是:针对制造业的特点,通过各种形式讲座、培训班、标准化专业课程等形式,向各方面人员,特别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加强宣传,强化标准化意识,强化制造业标准体系的全面建设;也要针对制造业情况,向各方面宣传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以取得包括政府主管在内的各方面在制订政策、财政支援等方面的支持。三、技术措施重点是以调整产品结构为重点,提高制造业标准水平。(一)加速国际标准转化要切实加强国际标准的研究,积极跟踪国际标准化发展趋势,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特别是参与国际标准的起草工作。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为主、分为指导、国际接轨”的工作方针,加快转化国际标准的速度,使制造业领域国际标准化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由目前的52%提高到70%。52
(二)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制造业标准只有充分吸纳当代先进技术成果,才能满足制造业调整结构、加快发展的要求。要加强标准与科研工作的结合,像重大科技项目、国家大型工程等从一开始标准化工作就要介入,积极跟踪,并适时制定标准。加强标准与技术推广工作的结合,将能够推动行业技术先进和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技术及时纳入标准。加强标准与发展重点产品工作的结合,通过标准化工作,为重点产品组织生产、进入市场提供技术依据。加强标准与淘汰落后技术工作的结合,对涉及国家公布淘汰产品目录的产品标准及时废止。加强标准与质量工作的结合,按照从源头抓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标准的先进性,特别是企业标准的先进性。(三)加强标准复审工作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现行的机械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标龄5年以上的占一半以上。这是造成标准水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要完善标准复审制度,及时废止老化标准,提高标准的时效性。(四)狠抓源头,加强标准基础研究加强标准基础研究是解决制造业标准技术水平低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这方面起点低、缺口大、空白多等问题,需要给于特别的关心。主要是:加强基础数据的开发和积累工作,特别是将核心技术和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数据融入标准。将科研开发与标准基础研究结合起来;在制造业的重点领域,如信息、通信领域等高技术领域,加强基础标准研究,以充分发挥标准的先行作用,加强市场竞争力;针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设置,加强研究如何利用WTO/TBT协议中有关的规定,并研究发挥我国在技术劳动密集、市场前景广阔和需求层次丰富的比较优势。52
四、支撑环境建设(一)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和吸引高素质复合型标准化人才制造业的发展中,高新技术的不断渗入,对标准化工作人员在业务水平上提出更高要求,加入WTO后,对于标准化工作人员的素质更为提高,要求熟国际标准规则,懂得技术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新型标准化工作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1)建设国际型标准化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标准化主管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国际型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政策,建设国际型标准化人才培养基地,定向培养、培训国际标准化的高级人才。(2)采用多种渠道,培养装备制造业标准化人才。一是设立标准化国际交流基金,利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以及我国对外项目对标准化人员进行培训;二是利用高等院校开设各种标准化研修班,吸引及培养人才;三是在高等院校开设标准化硕士以至博士课程,直接培养标准化人才。(3)提高制造业标准化工作人员的待遇,提高标准化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改善工作环境以稳定队伍,吸收人才,扩大队伍。(二)多方位筹措资金,加强制造业标准工作投入标准化工作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技术标准竞争力的提高,我国标准化工作投入少的可怜。国家开展标准化专项研究,明显地加大了标准的投入,但仍然满足不了标准化工作的长远需要。(1)加大公共财政对制造业支持标准化投入力度。主要是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支持费用;制造业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制、修订费用;超龄行业标准的修订及复审费用;标准基础研究和标准化战略研究费用和标准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费用。(2)建立标准制定、发行、合格评定资金共享机制,要降低标准发行成本,用标准发行收益支持标准工作;明确在合格评定中应有“标准使用费用”,并给予一定比例反馈给标准制订机构。(3)建立谁受益、谁出资的资金筹措方式。企业是标准受益者,企业标准完全应由企业支付费用。协会标准则由会员企业支付的会费支付。52
上述三个层次的筹措资金体系,可改善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标准投入状况。(三)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制造业标准研究开发基地的建设根据新时期标准工作的需要,要加强标准领域研究开发基地的建设,主要是:(1)在制造业领域,以现有标准化研究单位为基础,发展专业性的标准研究机构,成为进行基础标准研究的基地和领域标准的主导单位;(2)加强重点企业在标准工作中的地位,选择基础较好的单位,发展成为行业的标准研究基地。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