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7.00 KB
- 13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福建省龙岩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语文)(本试卷分六大题,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做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3.答题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字迹清楚。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序号。5.保持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古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6分)1.按原文填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6分)(1)哀吾生之须臾,。(苏轼《赤壁赋》)?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2)惊涛拍岸,。(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3)亦余心之所善兮,。(屈原《离骚》),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4),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仰观宇宙之大,。(王羲之《兰亭集序》)(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文征明传文征明,长洲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征仲,别号衡山。父林,温州知府。叔父森,右佥都御史。林卒,吏民醵①千金为赙②。征明年十六,悉却之。征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相切劘,名日益著。其为人和而介,巡抚俞谏欲遗之金,指所衣蓝衫,谓曰:“敝至此邪?”征明佯不喻,曰:“遭雨敝耳。”谏竟不敢言遗金事。宁王宸濠慕其名,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正德末,巡抚李充嗣荐之,会征明亦以岁贡生诣吏部试,奏授翰林院待诏③
。世宗立,预修《武宗实录》,侍经筵④,岁时颂赐,与诸词臣齿⑤。而是时志尚科目,征明意不自得,连岁乞归。先是,林知温州,识张璁诸生中。璁既得势,讽征明附之,辞不就。杨一清召入辅政,征明见独后。一清亟谓曰:“子不知乃翁与我友耶?”征明正色:“先君弃不肖三十余年,苟以一字及者,弗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一清有惭色,寻与璁谋,欲徙征明官。征明乞归益力,乃获致仕。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不易得片楮,尤不肯与王府及中人,曰:“此法所禁也。”周徽诸王以宝玩为赠,不启封而还之。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征明亦不禁。嘉靖三十八年卒,年九十矣。长子彭,字寿承,国子博士。次子嘉,字休承,和州学正。并能诗,工书画篆刻,世其家。(选自《明史》有删节)【注】①醵:凑钱、集资。②赙(fù):拿钱财帮人办理丧事。③翰林院待诏:地位低微之官,负责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等事。④经筵:古代帝王为研读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⑤齿:并列,意为同等待遇。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是,林知温州知:主管B.巡抚俞谏欲遗之金遗:遗留C.而是时志尚科目尚:崇尚D.工书画篆刻,世其家世:世代相传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征明小时候并不聪明,但渐长渐聪颖,加上向父亲的朋友学写文章及书画,再与当时学有所成的众多名流切磋,遂学业不断进步,名声渐大。B.文征明为人随和,却又坚持原则,不失操守,自尊意识较强,从小到大都不轻易接受别人钱物。他对仕途也没有刻意追求,所任职位较低。C.张璁和杨一清分别是文征明父亲的学生和朋友,都曾受惠于征明之父,他们得势后,都能顾及旧情,欲任用或提拔文征明作报答,但文征明一概拒绝。D.文征明成名后,向其求索诗文书画的人络绎不绝,但他的书画并非人人都能得到,特别是王府以及宫内的人,即使想尽办法,也难求得其一幅作品。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宁王宸濠慕其名,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4分)(2)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5分)(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戏答元珍①
(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②,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③,野芳虽晚不须嗟。【注】①范仲淹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被贬,欧阳修对此不平,写文章直斥司谏高若纳,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次年春,他作了此诗。元珍,欧阳修好友,在夷陵作判官。②天涯:与下句中“山城”均指夷陵城,或说边远之地。③花下客:欧阳修曾任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花著称,故自称“花下客”。5.该诗尾联与颈联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请结合其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别号“蕉下客”的贾探春是个具有男子性格的女性,她发起了大观园里的诗社活动,但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她想通过一些改革措施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却无济于事。(《红楼梦》)B.第一次工潮中,屠维岳软硬兼施,一面派人武力镇压罢工,逮捕工人代表和共产党;一面对工人花言巧语,收买人心,又诱骗被捕的姚金凤招出地下党名单。企图未遂时,他又坚决镇压。(《子夜》)C.一天,觉新告诉觉民他遇见梅表妹了,痛苦和悔恨涌上心头。觉民责备他当初为什么不反抗。觉新苦笑着说现实的环境不允许他这样做,觉民感觉在思想上跟他大哥是离得愈来愈远了。(《家》)D.平时耳聪目明,口齿清楚的葛朗台,一到关键时刻就变得耳聋口吃,装疯卖傻莫名其妙地兜圈子,把自己的思想藏起来,逼得对方老是替他这方面打主意,而忘掉了他自己的观点。(《欧也妮·葛朗台》)E.当爱斯梅拉达跪在圣母院门前执行忏悔仪式之后,卡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救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爱斯梅拉达,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巴黎圣母院》)7.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1)众将问:“丞相何又大笑?”操曰:“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这位大将是谁?他是如何处置曹操的?请简述该情节。
(2)堂吉诃德和桑丘在遇到公爵夫妇后受到了捉弄,公爵的总管化妆成“三尾裙伯爵夫人”,利用堂吉诃德所谓的游侠骑士的救危济困精神,恳求他上天去和魔法师战斗以解救她们的苦难,堂吉诃德答应了,结果自然是上演了一出闹剧。请概括叙述这场闹剧。(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8.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注释】篑(kuì),土筐。(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3分)A.孟子认为领略过大海的人很难再对其他水产生兴趣,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也难以被别的观点左右。B.孟子说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是因为由波澜之壮观,可以想见水之深广。C.孟子认为君子追求道,不到一定程度不能通达,而通达的境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求的的。D.孔子用堆一座山来打比方,还没有装满一筐土,别人叫停就停,可见人云亦云是会害人的。(2)上述两个语段均蕴含有关于学习的道理,请找出它们在这方面的共同之处(3分)三、现代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汤一介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儒学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文化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国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使之更新。就目前人类社会现实情况看,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21世纪的中国、甚至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会有新的大发展。为什么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经济的原因,但和“西学”
(主要指作为精神文化的哲学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所进行的全方位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存在着“中西古今”之争,正是由于“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才使我们对自身文化传统有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从而为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提供了机会。我们逐渐知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应该发挥什么和应该抛弃什么,以及应该吸收什么。因而在长达一百多年中,我们中国人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为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奠定了基础。在21世纪,我们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而在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包含着“和谐社会”的理想以及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的大量思想资源。《礼记·礼运》的“大同”思想可说是为中华民族勾画出的最为重要的“和谐社会”的理想,《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等等,为中国哲学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所有这些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都是有意义的资源。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波斯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起初并没有互相影响,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这些文化传统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在相互影响中已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精神财富。由于当今世界思想界出现对“新轴心时代”的呼唤,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对古代思想智慧的温习与发掘,回顾我们文化发展的源头,以响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新局面。雅斯贝尔斯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自此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例如,我们知道,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头古希腊,从而使欧洲文明重新燃起新的光辉,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印度佛教文化的冲击后,充分吸收和消化了佛教文化,再次回归先秦孔孟而把中国儒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的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原载于2009年7月《新华文摘》,有删减)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第一段,先从继承的角度谈了儒家文化的“追根溯源”,然后再从发展的角度谈了“扬弃”,并指出了儒学思想发展的重要因素。B.自觉地继承了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儒学一直哺育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任何忽视、轻视儒学的思想和行为,都有可能影响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复兴。C.儒学和“西学”在形成之始就各自独立又有密切联系,它们彼此交流,相互冲击,不断吸收,容纳对方文化的精华,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D.作者认为《礼记》《论语》等传统儒家思想作品中的一些提法,如“大同”、“礼之用,和为贵”等,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理论基础。E.
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腊等五国因为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并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文化传统,成为了那个时期轴心时代的代表10.雅斯贝尔斯说:“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请举例论述。(3分)11.儒学为什么应该复兴?请结合本文加以分析概括。(4分)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成都滋味陈建功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滋味。品出一座城市的滋味,难,也不难。难,在于有的人深谙风俗,却永远找不到爱这座城市的感觉;不难,在于有时一个人,一番景致,一段唱词,突然就使你感动起来,激动起来,乃至可以顿悟这座城市的神韵,品出这座城市的滋味,立马有了那种难舍难分的依恋。比如北京之于我,她的“滋味”是暮色中前门箭楼上飞来掠去的燕子,是丽日下盘旋于蓝天发散着嗡嗡哨音的鸽群,是关学增不紧不慢、从容不迫的北京琴书,是居高临下直议朝政、挥斥方遒、言语机锋的“的哥”……有一回,和一位“的哥”侃得开心,结账时说:“哥们儿,今天给您28块算是我赚啦,坐了您的车,还听了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单口相声专场!”那“的哥”忙说:“两赚!两赚!我赚了您28块,还当了一路的蒙代尔、戴相龙呢!”北京滋味并不仅只在景观、风情,而是渗透在北京性格里——夸张、夸饰,不管是豪门巨子还是升斗小民,都那么优越、自信,自得其乐中,洋溢着君临天下的自豪。我爱北京并不奇怪,因为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半个世纪,而我为成都所倾倒,却似乎是须臾之间的事情。我曾经沿着成都一条大街一路走去,在这个茶楼望一眼,到那个茶楼待片刻。只记得处处人声鼎沸,横七竖八地摆放的矮矮的竹椅上,横七竖八地坐着茶客们。掺茶的手提尖嘴铜壶,跳芭蕾一般在茶客间转悠。那时只是感叹,成都人的“龙门阵”可真火爆啊,猛一看还以为整条街的老百姓都来开会议事呢。我默然了,我发现这简直就是成都滋味的最好注脚。“安逸”
,就是成都的哲学。在某些人眼里,这哲学或许就是慵懒与无为的代名词,而我们为什么不明白,因了这哲学,使成都人无心纠缠于无谓的争斗,也绝不沉湎于高堂讲章。他们一心一意经营自己的美好生活,即便地震来袭,洪水滔天,他们依然要过得爽、过得美,这难道不就是成都人的魅力?难道不也正是人类追求幸福之天性吗?这一刻,成都忽然变得可爱起来。安逸的成都,要过舒心日子的成都。或许,这就是我终于悟到的成都滋味?“5•12”地震发生后的第五个月,我又一次来到了成都。 成都遭受地震的影响是严重的,特别是下属的都江堰,昔日簇新的楼宇已经布满了裂痕,更有地震遗址上那满目疮痍的建筑,想起地动山摇中绝望的呼喊和惨烈的奔跑,心中久久难以释怀。然而我到了名为“勤俭人家”的灾民安置点,看到了那些在活动板房构建的社区暂且栖身的人们时,我忽然为自己惭愧起来 如果没有那些活动板房,你能看得出他们是灾民吗?没有沮丧,没有失望,每个人都活得平静而安详。老人们在喝茶,孩子们在嬉戏,也有不少男男女女在打麻将。不远的地方,在举行灾区群众的自行车大赛,喝彩声、锣鼓声阵阵传来。我这么说,绝不想粉饰他们过得如何幸福美满,也无意遮掩他们或有怨言和不满,甚至可能还有愤懑。但他们使我感到羞愧,因为他们那种处变不惊、从容不迫、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充分展示着成都人的坚韧与达观。那一天,从“勤俭人家”出来,来到熙熙攘攘的宽窄巷子,擎一把布伞,流连于古风浓郁的街区,一边赞叹成都建设者的匠心独具,一边思索着成都性格的源流。渐渐地,一幅发生在北京,一幅发生在成都的历史图景拼贴到了一起。在北京,因民国的到来而断了钱粮的八旗子弟们不得不放下架子,到天桥的游艺场唱起了单弦岔曲,尽管他们都说不过是来玩玩,言语中已经开始了落魄者的不甘和失意者的自嘲,这就是北京滋味的开始。而几乎在同一个时代,自康熙平定准噶尔部后永留成都少城生息的八旗兵遗少们,也不能再靠习武骑射领取钱粮为生,他们养成的少城子弟的安逸洒脱之风,渐渐由宽窄巷子吹向了里闾街肆……这会不会又是成都滋味的一个源头呢?(本文有删改)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作者认为对城市滋味的感受,并不决定于你生活在这个城市时间的长短和熟悉程度,有时在很短的时间,一件事,一个人,一番景致,一段唱词等就会使你深深体会到。B.在“她的‘滋味’是暮色中前门箭楼上飞来掠去的燕子……言语机锋的‘的哥’”这段文字中,作者铺陈排比,形象、生动、准确而细微地说明了作者对北京滋味的美好感受及依恋。C.文章第三段作者感叹成都人“龙门阵”的火爆,“以为老百姓来开会议事”,作者对此“默然”,从这些带有讽刺意味的幽默词句中,可看出作者对成都人的生活颇有一些微词。D.看到地震遗址上那满目疮痍的建筑,我心中久久难以释怀,面对暂且栖身在活动板房构建的社区的人们,我忽然为自己惭愧起来,因为我为自己没能很好帮助他们重建家园感到惭愧。E.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的“所思所感”:“感”的是街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缊,以及建设者的智慧;
“思”的是成都滋味与北京滋味的养成似乎在源流上有某种“默契”。13.文章划线句中的“神韵”该如何理解?成都的神韵又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14.文章题为“成都的滋味”,却为何从北京写起并多次提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6分)(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学者傅斯年徐百柯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历史学家,“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民国时期的学界领袖。那是一个冬夜,小小书房内,炭盆里生着火,傅斯年穿一件厚棉袍伏案写作;他夫人坐在对面,缝补他的破袜。因为台湾大学校长第二天要参加两个会议,不可太寒碜。夫人催他早些休息,他搁下笔,抬头对夫人说,他正在为一份杂志赶写文章,急于想拿到稿费,好做一条棉裤。 说罢,他起身指着壁上的书架说,这些书,还有存在史语所一房间的书,他死后要留给儿子。他要请董作宾先生为自己治一方印,刻上“孟真遗子之书”。 他长叹一声,接着对夫人说:“你嫁给我这个穷书生,10多年来,没有过几天舒服日子,而我死后,竟无半文钱留给你们母子,我对不起你们。”夜深了,窗外吹起一阵寒风,室内盆中的炭,已化为灰烬 1950年年底的这个夜晚之后不久,傅斯年去世。不多日,卫生署一人来傅家,送来一副眼镜,说是傅先生托他在香港为某学生配的。原来,傅斯年为了发掘高才生,在台大举行作文比赛,由他亲自出题阅卷。一日,他回家兴奋地告诉夫人,自己看到一篇好文章,约作者面谈,果然文才非凡。但这学生家境贫寒,患深度近视而不戴眼镜,问他为何,该生默然不答。 傅斯年的至交胡适评价道:“他的感情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 傅斯年在认识丁文江之前,痛恨其政治立场,甚至当着胡适大骂丁文江,说:“我若见了丁文江,一定要杀了他!”
后来胡适介绍两人认识,他们却迅速成为莫逆之交。丁文江在长沙病危,正是傅斯年第一个从北京赶去看护。 这样一个敢说敢骂的山东好汉,在台湾,人们称道他是惟一一个敢在蒋介石面前跷起二郎腿放胆直言的人。其实,早在1944年,傅斯年就在参政会上向行政院院长孔祥熙发难,揭发其在发行美金公债中贪污舞弊。会后,蒋介石亲自请他吃饭,为孔说情。席间,蒋介石问:“你信任我吗?”傅斯年答曰:“我绝对信任。”蒋介石于是说:“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该信任我所任用的人。”傅斯年立刻说:“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么,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有关蒋、傅之间的谈话,人们评价:“这样的君臣对话,如此之豪杰气,当今之士,且不说有过,又可曾梦想过?” 还如胡适所言:“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功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 傅斯年的学问贡献,仅以他开创的“史料学派”就足以名世。他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经得起时间考验,堪称一代史学大家。同时,他又被称为最杰出的学术组织家:海峡两岸顶尖的学术机构,从中央研究院到北京大学、台湾大学,其历史上所能达到的高度的学术研究,傅斯年均功不可没。 这个人真的是“天生的领袖人物”。1919年5月4日,上午的游行筹备会议是傅斯年主持的,下午开始的游行,总指挥是傅斯年,他扛着大旗走在队伍前列,后来又是他率领队伍冲进赵家楼。从学生成为教授后,他创办并主持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20年间被认为是中国最有实绩的研究机构,聚集了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等一代大家。 傅斯年死后葬在台大。行政大楼的对面架设有一口“傅钟”,每节上下课都会响21声,因为这位校长曾说过:“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本文有删改)1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傅斯年到台湾后生活非常艰难,腊月寒冬,也没有可供御寒之衣,只好经常深夜赶写文章,获取稿费来应生活之急。这都是由于他敢说敢骂的性格造成的。B.从“炭盆里生着火”到“室内盆中的炭,已化为灰烬”,这里的“炭”隐含着深意,暗示着傅斯年的生命如炭成灰烬一样已走到尽头,给全文蒙上一层伤感的情调。C.文章第四段写的是傅斯年对夫人的谈话,他对自己生活贫穷,竟无半文钱留给妻儿深感愧疚,这些话语充分表现出傅斯年作为“天生的领袖人物”的柔性的一面。D.“五四”运动时,傅斯年主持游行筹备会议,指挥游行,扛大旗走在队伍前列,率领队伍冲进赵家楼,这些都表现了他作为“天生的领袖人物”的组织才干和勇毅精神E.文章不仅从正面写出了傅斯年作为学界领袖的重大贡献,而且通过人物的评论从侧面对傅斯年性格进行多角度的展示,让读者更好地领悟人物的思想品德。
13.胡适评价傅斯年:“他的感情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怎样理解“爆炸性”?并举例说明。(4分)14.是什么因素使傅斯年从“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成长为民国时期的学界领袖?请你结合本文加以分析。(6分)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15.在横线上写上一句话,使文意连贯。(3分)哈佛大学图书馆内珍藏着哈佛遗赠的250本珍贵的图书,并规定读者只能在馆内阅读而不得带走。1764年的一天,一名学生违规带出了其中一本,自己珍藏起来。几天后图书馆失火,全部藏书付之一炬。这名学生意识到,他手中的这本书是唯一的孤本了。经过思考,他决定把书还给学校。霍里厄克校长收下书,并真诚感谢了他,但是仍然下令把他开除出校———他违反了校规,因为哈佛的理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回答问题。(7分)“喂,报社吗?我是救人英雄,请记者采访我!”最近,《宝鸡日报》新闻热线两次接到千阳县一个叫李宝智的农民打来的电话。他在电话中说自己20多年来共救了8个人,事迹典型,邀请记者采访并宣传他。记者随即与有关方面联系,该县政法委某干部向记者证实,李宝智向报社提供的情况完全属实,而且他还向县里申请了“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奖。“我不是求名,而是为了正名!让有关部门确认我是见义勇为不图回报的英雄!”李宝智这样对记者透露心声。社会上对李宝智主动申请“见义勇为奖”这一举动褒贬不一,对此你持怎样的观点呢?谈谈你的看法。六、作文(70分)17.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不仅与物候、时令准确对应,而且还有着一个个内涵丰富的名字:“立春”尽管还带着残冬的余寒,但天气已开始转暖;“惊蛰”给人的感觉,就像一声春雷把万千蛰居沉睡的生命唤醒;“春分”这一天,太阳当空赤道,公平地将自己的光均分给南北大地……请从“立春”“惊蛰”“春分”或其他节气中任选一个作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
6.B(应为“第二次工潮”,“姚金凤”应为“郑宝姝”)C(“觉民”应为“觉慧”)7.(1)关羽。曹操依部下之计对关羽动之以情,关羽则认为过去已经报答了曹操。曹操又以过五关斩六将之事及信义之德向关羽求情。关羽见曹军惶惶,愈加不忍。犹豫间,张辽来到面前,关羽念故旧之情,最终他不顾此前与诸葛亮立的军令状,义释了曹操。(2)堂吉诃德和桑丘被蒙上眼睛坐在一只大木马上。公爵叫人用几只大风箱朝他们拼命鼓风,使他们以为在天上飞,然后点燃木马肚子里的花炮,爆炸把他俩都掀在地上。堂吉诃德睁眼看到人们躺在地上,一支
12.CD13.“神韵”指普通民众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精神状态。(意思对即可)成都的神韵体现在成都人安逸、处变不惊、从容不迫、乐天知命、坚韧与达观等精神状态上。例如从作者在“勤俭人家”的灾民安置点的所见所闻中,即可看出成都人的坚韧与达观。14.(1)作为引子,引出成都。(2)因为作者在北京的生活时间长,对北京的滋味感受较深,提到北京应属自然之理。(3)北京和成都有相似点:作者认为他们作为城市性格的源流可能相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有相似之处,如易满足、较乐观等。(4)意在对比,通过两相比照,可使读者更鲜明地感受两个城市的滋味,同时也印证了作者的所说的“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滋味”。(5)使文章内容更为充实,文化内涵更为厚实。(答出任3点即给满分)
嘉靖三十八年去世,当年九十岁了。文征明的长子名彭,字寿承,是国子博士。次子名嘉,字休承,担任和州学正。两人都会写诗,擅长书画篆刻,世代相传。www.jb1000.comwww.jb1000.comwww.jb1000.comwww.jb1000.comwww.jb1000.comwww.jb1000.com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08年福建永春县初中学业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 福州市2009—2010学年高二(必修5)模块质量检查数学试卷
- 2016年福建省漳州市5月普通高中语文毕业班质量检查试卷含答案解析
- 蚌埠市2010届高三年级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 2008年天津市南开区九年级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 2011年莆田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卷
- 2011年福建省莆田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卷
- 2012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量检查数学文科试卷及答案
- 福建省泉州市2012届九年级学业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 福建省厦门市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查(语文)
- 福建省福州市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质量检查
- 福州市2016年3月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含答案)
- 福建省莆田市2011年5月5日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卷(新版)
- 2017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 福建省厦门市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 福建省福州市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查(语文)
- 2008年德化县初中毕业班语文学业质量检查
- 云南省昆明市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查(二模)理综试卷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