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6 KB
  • 24页

地质报告编制规定要求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附件一: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为规范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依照《矿井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有关规定及标准要求,制订了《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并提出有关要求:一、适用范围按《矿井地质规程》规定,生产矿井每隔8〜10年,对原地质报告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涉及开采煤层、矿界变更和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矿井,应及时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二、技术要求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是以原井田精查或详终勘探地质报告或上一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为基础,通过对以往全部地质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而成的。报告由文字、附图、附表、附件四部分组成。2、报告的范围、对象原则上应与采矿许可证范围保持一致。3、报告应客观、准确、全面反映地质工作成果,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4、报告中的所有分析测试项目指标,应统一使用(换算到)现行法定计量单位。5、第一次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编制性质,再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修编性质。三、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文字部分编写具体要求(一)封面 (1)报告名称统一为:四川省+煤田名称+矿山名称+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其中矿山名称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矿山名称相一致。不是第一次提交的生产矿井地质报告,需在名称后面加注提交年份。(2)报告提交单位:报告提交单位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采矿权人相一致。(二)封二按报告名称、编制单位名称、技术负责人、报告编写人,提交单位名称、负责人、总工程师、参与报告编写人、提交报告日期的次序编排。正式报告的封二必须加盖编制单位和提交单位的印章;编制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提交单位的总工程师、双方参编人员应在打印的名字后亲自签名(盖章),不得只打印或复印代之。(三)正文目录第一章绪论页码第一节目的、任务及依据页码第二节井田位置、范围及交通条件页码第三节自然地理页码第四节矿权设置及生产建设情况页码第五节周边矿井开采情况页码第二章矿井地质工作页码第一节以往地质勘探工作页码第二节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工作页码第三节对原矿井地质报告的评价页码第三章矿井地质页码第一节地层页码 第二节含煤地层页码第三节构造页码第三节岩浆活动页码第五节岩溶陷落柱页码第六节地质构造评价页码第四章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页码第一节煤层页码第二节煤质页码第三节其它有益矿产页码第五章矿井水文地质页码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页码第二节矿井充水条件页码第三节矿井涌水量及预计页码第四节主要水害及防治措施页码第五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页码第六节供水页码第六章其它开采技术条件页码第一节开采方法及顶底板条件页码第二节特殊开采页码第三节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页码第四节地温与地压页码第五节环境地质页码第七章资源储量估算页码第一节估算范围和工业指标页码 第二节估算方法和参数的确定页码第三节资源储量类别及块段划分原则页码第四节资源储量估算结果页码第五节资源储量变动对比与利用情况页码第六节开拓、准备、回采煤量情况页码第八章结论页码第一节主要地质成果页码第二节问题与建议页码资料总目录页码(四)附图目录顺序号图号图件名称比例尺(五)附件目录顺序号附件名称页码(六)附表目录顺序号附表名称页码(七)正文文字编排要求1、章名:黑体小二居中2、节名:黑体小三居中3、文字:宋体小四,字符间距为“标准”4、行距为固定值22磅5、选用纸张A46、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cm,装订线为0cm。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目的、任务及依据 简要叙述现矿权人名称、矿山名称及其变化过程。矿井所在行政区划,经济属性,行业管理隶属关系,矿井设计单位、设计能力,建井、投产时间,最近核定能力。上一次提交地质报告的名称、时间、审批情况,本次报告的名称、所使用资料的截止日期、工作时间、资源储量估算基准日。编制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全面系统的总结该时段所做的各项地质工作,依据生产积累的地质资料,对井田地层、构造、煤层、煤质、水文地质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归纳和总结,客观、准确地反映地质工作成果,为煤矿合理组织生产、实现安全生产,制定生产计划、发展规划和进行技术改造提供更充分更可靠的地质技术资料。任务是对相关因素进行重新评价,修编图纸等。本次报告所依据的现行主要法规、所依据的主要地质资料名称及批复文件。本报告采用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第二节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1.交通位置简述矿井所在行政辖区及地理位置,矿井至邻近主要城镇或交通枢纽的方位及距离。简述经过本井田的铁路、主要公路和水路交通情况。附位置交通示意图,插图中要有线段比例尺,矿井应基本位于图的中央并醒目。2.井田位置与范围简述井田与所在煤田的位置关系,现井田的自然边界线、技术边界线及采矿许可证核定的平面境界拐点情况(附拐点坐标表),周边矿井名称与周边矿井的边界关系。现持采矿许可证编号、有效期年限、批准的井田长宽及面积、开采煤层及上下限标高、地理极值坐标等。第三节自然地理1.地形、地貌 简述矿区及井田的地形、地貌类型。地面极值标高、坡度,地形起伏的总体特征。井口标高、地面工业广场地坪标高。2.地表水系简述矿区地表河流的位置、名称、长度、宽度、流向、枯水与沣水季节、最小与最大流量、河堤情况等。水库的名称、位置、库容量。冲沟的发育情况。塌陷积水区的位置、面积、最大积水深度。矿区地表水系的径流情况,历史最高洪水位标高(要说明观测时间、观测位置、资料来源等)及与井口、工广标高的相对关系。3.气象简述历年平均气温、极值气温;历年最大冻土深度、最早冻结日期、最晚解冻日期;历年平均降水量、极值降水量及其年份、历史一次最大降水量及其日期、雨季时间;历年最大积雪深度、最早霜、雪日期;年平均气压、极值气压;年平均相对湿度,极值相对湿度;年平均蒸发量、极值蒸发量;全年主导风向、最高风速。4.地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所属分区,概述历史上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大震级及地震烈度。第四节矿权设置及生产建设情况1.矿权设置第一次持有采矿许可证的核发单位、矿权人、矿山名称、证编号、面积、载明的开采煤层、上下限标高、有效期限、井田边界拐点数目。采矿许可证的历次沿续情况(换证原因、可采煤层及井田边界变化情况)。现持有效生产许可证的核发单位、矿权人、矿山名称、编号、面积、载明的开采煤层、上下限标高、有效期限。2.生产建设情况 建矿批文、依据地质报告名称及审查批准情况;矿井设计单位、设计能力、参与设计开采的煤层及资源储量情况、服务年限;矿井建设单位、开工时间、投产时间、现核定能力,历年的采出量、损失量、动用量及采区回采率情况。3.主要生产系统矿井开拓方式、井筒数目、井口坐标、井底标高、井筒特征等内容。水平划分情况,已报废水平及现生产水平情况。采区划分情况,已报废采区及现生产采区情况。开采顺序、煤层群分组与开拓联络方式,采煤方法、工艺及顶板管理方法。提升系统及装备情况。排水系统的分级情况、各级泵房装备情况、水仓容积,矿井涌水的处理、利用及外排情况。通风方式,主要通风机型号、配用电机。通风阻力、总进风量、总需风量、等积孔。运输方式,主要运输设备。供电系统:地面电源及线路,地面主变电器型号、台数、下井电压,井下主变电所的个数、位置。压风系统:地面、井下压风机台数、型号,主要供风管路规格。地面煤炭加工方式及外运方式。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及通讯系统。矿井单产、单进、采掘工作面个数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第五节周边矿井开采情况简述本矿井与周边矿井(包括闭坑矿井)的位置关系,自然边界、技术边界等情况。分矿井简述矿权人名称、矿山名称、矿井设计单位、设计能力,建井、投产时间,最近核定能力,井田长宽及面积、开拓方式,水平划分、采煤方法、载明煤层、上下限标高,现已开采动用煤层、动用范围、矿井涌水情况、采空区积水、矿井瓦斯等级、煤尘爆炸性、煤的自燃倾向性等级,井田边界煤柱的留设情况,明确相互间是否存在不安全隐患,有超层越界行为的要说明现已采取的措施及保证情况(附周边矿井示意图)。 第二章矿井地质工作第一节以往地质勘查工作按资源勘查阶段、矿井建设阶段及矿井生产阶段分别总结(附分时段的勘探工程量统计表)。主要说明勘探施工单位、工作时间、目的任务、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量(孔数、累计钻探工程量),电测井孔数、工程量,水文孔个数、工程量,抽(放、注)水试验层次,煤岩样采集化验,二维、三维地震位置、有效控制面积、测线线距、累计测线长度、物理点数目、提交报告名称、审查批准情况、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及工程质量情况(测井参数、见煤点质量、测斜方法及质量、封孔质量标准及等级评价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跨井田的地质工程量及提交的资源储量要进行分割,最后统计本井田的地质工程量及单位面积地质工程量,对是否满足矿井生产需要要有结论性意见。第二节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1.地测管理①总结执行《矿井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的工作情况;②地质编录方法、地点、工作量;③完成的水平、采区地质报告、采掘工作面地质说明书、采后总结工作量及审批情况;④各种图纸绘制情况;⑤已建立和完善的各种地质档案、台帐、卡片、报表及保管制度情况;⑥矿井涌水量及地下水动态观测站的设立、日常观测情况;⑦采前地质预测预报的方法及地质效果;⑧历次资源储量简测、检测、核实报告的提交及审批情况;⑨采用的新科技方法;⑩地测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2.生产补勘(包括地质、水文)补勘的原因、目的、补勘的地点范围、设计的编制和审批、施工时间、单位、完成的具体工作量、取得的主要成果、提交的报告及报告的审批。 3.基础工作①两带观测;②岩移观测;③矿压观测;④瓦斯、煤尘爆炸、煤层自燃样采集监测;⑤地形补测、重测第三节对原地质报告的评价原地质报告是指上一次的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建井地质报告或精查、详终勘探地质报告),有扩层扩界的矿井还包括相关补勘报告。说明原地质报告的提交、编制单位、时间,报告审查批准情况。所采用的勘探类型、方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性可采性、煤类、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瓦斯等级、煤尘爆炸性、自燃倾向性的主要结论及生产验证情况;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参数选取、各类边界线的圈定情况及估算结果的可靠性。第三章矿井地质第一节地层由老至新,按新的地史年代划分,详细说明井田各时代地层的分布、出露、揭露情况;极值厚度、平均厚度、厚度的变化、主要岩性及沉积特征变化、古生物组合特征、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附井田地层综合柱状图)。第二节含煤地层由老至新详述井田含煤地层的时代、极值厚度、平均厚度、主要岩性、岩相、标志层特征及其沿走向、倾向的变化情况等。含煤层层数、编号原则、煤层累计总厚度、含煤系数;含可采煤层(全区可采、大部可采、局部可采)的层数、累计厚度、可采含煤系数。第三节构造简要说明井田所在的大地构造位置、主要构造格局、主要构造线的展布方向、分组及切割关系,岩浆活动的年代、主要岩性、最高侵入层位等(附 区域构造纲要示意图)。详细说明井田地质构造的发育情况,按断层的展布方向分组情况,落差n100m100〜n50m50〜n30m30〜n10m的断层数量,落差<10m的断点数及小断层组合情况,二、三维地震勘探区的断层控制情况。对落差n10m勺断层要按条描述各断层的性质、位置、走向、倾向、倾角、落差、延展长度、揭露断点深度、断层带的铅直厚度、上下盘错动方向。巷道揭露断点位置、所见主要地质现象,对生产的影响。与其它断层的切割关系。控制查明程度(查明、基本查明、初步控制、推断)。主要褶曲构造的名称、性质、位置、两翼地层产状、轴向、倾伏方向(附井田构造纲要示意图、主要构造特征一览表)。第四节岩浆活动主要叙述井田内岩浆岩的时代、岩性、产状、发育分布规律,钻孔及井巷的揭露情况、分析评价岩浆岩对煤层、煤质、瓦斯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及侵入规律。(附岩浆岩侵蚀可采煤层范围示意图)。第五节岩溶陷落柱叙述岩溶陷落柱的查明情况及岩溶陷落柱的位置、层位、平面与剖面形态、长短轴尺寸、充填物大小、充填物岩性特征、富导水性,对煤层、煤质、生产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及处理方法。多个层位揭露同一岩溶陷落柱的要说明陷落柱轴的偏倾情况、上下大小关系。一个矿井揭露多个岩溶陷落柱的要总结分析其发育分布规律,矿井生产所选用的探测手段及其探测效果。第六节地质构造评价综合确定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简单、中等、复杂、极复杂)。第四章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第一节煤层 1.可采煤层分层叙述赋存层位、两极厚度、平均厚度、上下与其它可采煤层及主要标志层的极值层间距、平均层间距;钻孔见煤点总数、可采点数、不可采点数、沉缺点数、断缺点数、剥蚀点数,计算可采煤层可采性指数、煤厚变异系数,煤层赋存面积,占井田面积的比例,可采区面积、可采区占煤层赋存面积的比例、可采区的分布情况;夹矸层数、夹矸厚度及岩性,结构情况(简单、较简单、复杂、极复杂);对煤层的稳定性、可采性、结构复杂程度要有明确的结论(附可采煤层特征表)。对工作面已开采实见钻孔要对钻孔揭露厚度与工作面实见厚度进行对比,分析差异原因。在开拓开采中实际揭露煤层情况要详细阐述,要与原资料进行分析对比。为直观表现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及可采范围,可附主要可采煤层分布范围及厚度等值线示意图,对煤层间距变化大的煤层可插入煤层间距等值线示意图。2.煤层对比论述煤层对比依据,煤层对比方法,对煤层对比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第二节煤质对以往煤质分析资料要统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质量分级国家标准,煤炭灰分分级(GB/T15224.1-1994);煤炭硫分分级(GB/T15224.2-1994);煤炭发热量分级(GB/T15224.3-1994)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煤中磷分分级煤炭行业标准(MT/T562-1996)。选用煤质测试成果应包括地质勘查煤芯煤样及矿井生产煤层煤样的全部资料,应注意新旧分析标准间的换算关系,两者差异较大的要有专门文字说明。1.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叙述各可采煤层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颜色、条痕色、光泽类型、断口类型、内生裂隙发育程度、外生裂隙发育程度及充填情况、构造类型(附 煤层物理性质表)。叙述各可采煤层的宏观煤岩组分及宏观煤岩类型(附宏观煤岩类型特征表),显微组分及显微煤岩类型(插附微观煤岩组分定量表)叙述煤的变质阶段、变质类型及变化规律。2.煤的化学性质叙述各可采煤层原煤、浮煤的工业分析结果(水分、灰分、挥发分等),阐述煤的元素组成,评价煤的全硫、磷、砷等有害元素含量及水平方向和垂向上的变化规律。在文字叙述的同时,应插入煤质分析成果表,列出各指标的两极值、平均值和采样点数。等级,灰分、硫分等煤质指标变化较大时,应附相关煤质指标的等值线图。附生产期间煤样化验成果表、各煤层煤质指标表、各煤层灰成分和灰熔点测定表、各煤层各种硫含量系数表、各煤层脱磷系数表等。1.煤的工艺性能叙述各可采煤层发热量、粘结性、低温干镏半焦产率、煤的二氧化碳反应性、热稳定性、抗碎强度、煤灰成分、灰熔融性、灰粘度、结渣性和焦油产率等项目的试验结果并进行评价。在文字叙述的同时应插入相应的图表。如:各煤层粘结性指标表、各煤层焦油产率表等。2.煤的可选性叙述可选性试验成果(筛分试验、浮沉试验)并评价煤的可选性。在文字叙述的同时应插入相应的图表。如筛分试验结果表、粒级浮选试验表、理论净煤回收率表等。部分矿井没有煤的可选性试验成果,可参照周边矿井,但要注明参照矿井名称。 1.煤类按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2009确定各煤层的煤类,叙述各可采煤层的煤类及其确定依据,叙述各煤层各煤类分布范围和煤类变化界线确定原则。2.煤的风化和氧化叙述确定煤的风、氧化带的方法,风、氧化带煤的一般煤质特征,煤的风、氧化带的分布范围。评价风、氧化带煤利用的可能性。说明勘查阶段确定煤的风、氧化带的分布范围,垂深与生产实际揭露的变化情况。3.煤的工业用途评价对各可采煤层的煤质进行总结评价。对煤的工业用途和综合利用前景作出评价,指出煤的最佳利用途径。说明近几年煤的实际产品品种及主要供应去向。第三节其它有益矿产叙述井田内与煤系煤层共生、伴生的有益矿产种类、质量、赋存规律及相关化验测试结果,评述其利用价值。第五章矿井水文地质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叙述井田所处区域地表的主要水系,水文地质单元及其区域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等水文地质特征。说明区域内与井田水文地质有关的主要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主要含水层的富水性、水质、水温、补给水源等水文地质特征。第二节矿井充水条件1.大气降水简述井田地形、地貌类型。地面极值标高、坡度,地形起伏的总体特征。井口标高、地面工业广场地坪标高。历年平均年降水量、极值降水量、 雨季时间,大气降水是否能直接渗漏到井下、大气降水量与矿井涌水量的关系等。1.地表水简述矿区地表河流的位置、名称、流向、最大流量及流量变化情况。水库的位置、名称、库容量。冲沟的发育情况。塌陷积水区的位置、面积最大积水深度。矿区地表水系的径流情况,历史最高洪水位(值、来源)及与井口、工广标高间的关系。要着重说明地表水与矿井涌水量的关系。2.主要含水层分层叙述各含水层岩性、赋存位置、露头或隐伏露头的位置、含水层两极厚度、平均厚度、上下与其它含水层、可采煤层的极值层间距、平均层间距;孔隙或裂隙或岩溶的发育分布规律;完成的抽(放、注)水试验时间、静止水位标高、抽(放、注)水试验单位涌水量、渗透性系数、矿化度、水温、水质类型。井下生产揭露点、出(突)水点的位置、标高、出(突)水量、历时变化、采样分析及后期处理情况,对安全生产造成的影响。分析总结该含水层水的历史动态变化规律、与其它含水层的水力联系、主要补给途径和部位及排泄方式。各主要含水层实际揭露情况、揭露前采取哪些防治水措施、取得的效果。附各含水层相关参数一览表、各出(突)水点情况表、各含水层水位变化情况表。3.隔水层分层叙述各隔水层的岩性及组合特征、赋存位置、两极值厚度、平均厚度,与上、下含水层的间距。对其隔水性能要有客观评价矿井生产阶段的实际隔水效果。4.导水断层叙述导水断层的性质、落差、两盘含水层的对口情况、破碎带宽度、 断层带抽水试验、连通试验的时间、静止水位标高、单位涌水量、渗透性系数、矿化度、水温、水质类型。井下生产中对导水断层的探查情况,采取的防治水措施、取得的效果,实际揭露情况。1.封孔不良钻孔叙述钻孔封闭质量定级标准。封孔不合格钻孔的位置、原因、分析其对生产的影响程度,采取的措施。启封钻孔的个数、孔号、时间、位置(附钻孔启封情况表、封孔不良钻孔统计表)。2.古(采)空区积水说明井田内小煤矿、老窑及周边矿井、本矿井的开采情况、古(采)空区积水情况(上下限标高、积水面积、积水量),分析其对矿井充水的影响程度。若存在空区积水威胁,需评价煤层开采形成的导水裂隙带能否沟通空区积水。对古(采)空区积水疏放情况(范围、水位标高、积放水量、时间等)、古空积水留设防水煤柱情况。插积水古(采)空区情况表。第三节矿井涌水量及预计说明最近一次地质报告资料截止日期以后的分月、水平涌水量情况,(附表),统计历年矿井平均涌水量,对涌水量变化大的月份要说明变化原因,对矿井涌水量的具体构成要有定量分析。叙述矿井涌水量与大气降水量关系并附表,附矿井涌水量相关因素曲线示意图。对主采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要分层进行矿井涌水量预计。说明确定涌水量计算范围、标高、计算方法、选择计算公式和确定参数的依据,叙述涌水量计算结果并评述其可靠性。涌水量计算结果可靠性评述内容应包括:C1应用的参数,是实测的参数还是经验的参数,可靠程度如何。单孔抽水试验,其影响半径是经验公式计算的结果,因此,计算的渗透系数属于半实测的参数。大井或集水廊 道的影响半径,一般是经验公式计算的结果,属于经验的参数。C2矿井涌水量计算的公式是理论公式,还是经验公式。不常见的公式,要说明它的出处。③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否适合报告使用的稳定流或是非稳定流矿井涌水量计算公式。④计算的结果可能偏大还是可能偏小,讲明原因。⑤计算的矿井涌水量考虑了哪些充水因素,没有考虑哪些充水因素。C6报告提交的矿井涌水量精度,是否可以满足矿山设计、生产要求。第四节主要水害及防治措施叙述矿井存在的主要水害及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威胁情况;叙述矿井开采以来受水害的影响情况,历史上曾发生过的水害事件,主要突水实例(包括突水时间、性质、水源、水量及对生产影响程度,采取的防治水措施),主要水害类型及对采掘的影响。对于受底板水威胁的煤层、要按《煤矿防治水规定》计算出突水临界水头值,安全开采标高。对于受顶板水威胁的煤层,要《煤矿防治水规定》计算开采后导水裂缝带的发育高度,确定采高和开采上限。叙述矿井现有排水系统、各级泵房、管路及水仓配置情况、排水能力及其验算结论。叙述矿井已采用的防治水害的原则、方案、方法、工程量、技术经济效果、存在问题及防治水工作的难易程度,提出具体的水害防治措施。第五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按《煤矿防治水规定》中的六条标准评价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第六节供水说明供水水源的含水层名称、水位、水质、取供水方式(水泵型号、管路配置)、日供水能力,是否满足需要,供水的主要用途。第六章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第一节开采方法与顶底板条件简述各可采煤层的开采方法、工程地质特征、煤岩层结构及其它对开采有影响的地质因素。 简述各可采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裂隙及其结构面的发育情况、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顶板的初次来压步距、周期来压步距,综合评价煤层顶底板稳定性、现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方法及管理效果(附岩石力学性质测试成果表、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特征表)。第二节特殊开采叙述历年来矿井“三下”开采中,垮落带和导水裂缝带高度以及地表岩层移动变形观测情况。“三下”开采、提高上限开采、反程序开采、复采、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及报批情况(附特殊开采情况统计表)。第三节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1.瓦斯叙述勘探时对瓦斯的取样测试情况。据上级最近批复的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叙述本矿井瓦斯、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及绝对涌出量情况。是否存在局部瓦斯、二氧化碳异常区,自建矿以来,是否出现过瓦斯涌出异常、瓦斯突出现象,采取的治理措施。运用瓦斯地质理论分析地质因素对瓦斯形成、聚集、运移的控制作用、瓦斯涌出量变化与揭露断层位置、煤层埋深间的相关关系,叙述曾发生瓦斯事故的情况,评述瓦斯对未来安全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2.煤尘说明各可采煤层煤尘爆炸性鉴定单位名称、资质、时间、采样地点、测试结果(插测试结果表),叙述矿井主要降尘措施和曾发生煤尘事故情况。3.煤的自燃说明各可采煤层煤的自燃倾向性等级鉴定单位名称、资质、时间、采样地点、测试结果(附测试结果表),叙述矿井防治煤层自燃的主要措施和曾发生煤层自燃事故的情况。第四节地温与地压 叙述本矿井的地温和地压基本情况、变化规律。本区地表年平均温度、恒温带深度、恒温带温度及地温梯度(煤系地层与非煤系地层地温梯度值)。推算地温26、31、37℃所对应的埋深情况、矿井在不同生产水平实测的岩温和气温。高温矿井目前采取的主要降温措施及效果。叙述矿井地压情况,根据矿井岩层特征,分析煤层埋深与矿压的关系、顶板中是否存在巨厚坚硬岩层、是否具有诱发冲击地压的顶板条件。根据煤层单向抗压强度、动态破坏时间、冲击能指数、弹性能指数,按煤炭行业标准MT/T174-2000《煤层冲击倾向性分类及指数的测定方法》确定冲击倾向性等级(插可采煤层及顶底板冲击倾向性鉴定结果表)。叙述曾发生冲击地压事故情况。第五节环境地质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井田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叙述井田环境地质基本特征,初步评价环境地质现状,预测煤炭资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收集叙述矿区及其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历史、地震烈度、地形地貌条件及新构造运动特征,对矿区的稳定性做出评价。叙述自然状态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的分布、强度。对煤矿开采中可能引起的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表沉降和塌陷等地质灾害问题进行预测评价,提出防治意见。叙述矿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开发利用状况和水质现状。依据地下水、地表水资源分布特征,预测矿井排水对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对植被的影响和对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现已采取的措施。提出今后水资源保护建议。叙述煤层和岩层中有害物质和有害元素分布特征,依据各种自然地质 作用和采矿活动中煤矸石堆放,瓦斯排放、污水排放、煤炭洗选、地表沉陷、噪音、扬尘等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及破坏程度,已采取的治理措施。第七章资源储量估算第一节估算范围及工业指标叙述资源储量估算基准日、平面范围、上下限标高、参加估算的煤层、估算最大面积及与现采矿许可证的关系。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及确定依据,与最近一次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和上次地质报告所采用工业指标的关系(原则上与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一致)。第二节估算方法与参数确定从煤层的形态、产状及勘查工程的布置方式等方面论述所选择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并阐述该方法的计算公式(原则上与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一致)。叙述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方法和原则(原则上与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一致)。叙述有夹矸煤层采用厚度的确定方法、块段平均采用厚度计算方法、块段面积求算方法、煤层的视密度(体积质量)。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圈定及内插点、外推点的确定原则。最低可采厚度边界线的确定原则、采空区界线圈定原则、各类煤柱(井田边界煤柱、工广煤柱、护巷煤柱、断层煤柱、陷落柱煤柱、防水煤柱、铁(公)路煤柱、村庄煤柱等)的留设原则及依据。第三节资源储量分类及块段划分原则根据煤层的地质控制程度、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性、可行性评价结果,对各煤层资源储量进行分类,说明各类型资源储量的具体划分条件。 在古空区及未实测采空区附近需划出30〜50m的范围为推断的资源量(333),实测采空区外围可以不划出推断的资源量(333),但应视积水情况划出一定宽度的防水煤柱资源量(331)。资源储量估算时对一些特殊情况所做的技术处理情况要作出详细说明。第四节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叙述保有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并按煤层、按煤类、按水平统计和叙述估算结果。在叙述时应插入相应资源储量估算结果表。叙述历年累计动用量,采出量、损失量,并按煤层、按煤类统计。叙述累计查明资源储量,并按煤层、按煤类进行统计。第五节资源储量变动对比与利用情况叙述最近一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或勘查报告的评审情况及其批准的资源储量。叙述本次资源储量估算结果与最近一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或勘查报告批准的资源储量相比,在相同估算范围内的资源储量变动情况及变化原因。叙述最近一次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的评审情况及其批准的资源储量。叙述本次资源储量估算结果与最近一次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批准的资源储量相比,在相同估算范围内的资源储量变动情况及变化原因。第六节开拓、准备、回采煤量情况叙述本报告资料截止时的矿井开拓、准备、回采煤量的主要位置、范围、煤量数(附“三个煤量”汇总表),按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核定生产能力、生产计划分别计算可采期,预计今后8~10年内“三个煤量”的变化趋势,提出今后重点开拓、准备区建议意见。第八章结论第一节主要地质成果叙述本次报告总结的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规律、成果结论。 第二节问题及建议叙述矿井存在的、尚需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提出对今后矿井地质工作的建议。四、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主要附表1、钻孔坐标成果一览表包括井上下全部钻孔的孔号、孔口三维坐标、终孔深度、终孔层位、钻孔质量等级等内容。2、各煤层综合成果表包括钻探深度、厚度、质量等级;测井深度、厚度、质量等级;综合确定深度、标高、采用厚度;顶板岩性及厚度;底板岩性及厚度;夹石层岩性;斜孔井下见煤点坐标等内容。3、各煤层资源储量估算厚度统计表包括各块段编号;采用见煤点名称、采用厚度;见煤点累计煤厚、点数;块段平均煤厚等内容。4、各煤层资源储量估算基础表包括各块段编号、资源储量类别、煤类、平面积、斜面积、煤厚、视密度、倾角、资源储量、块段回采率、可采储量等内容。5、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汇总表6、抽(放、注)水试验成果汇总表7、水质分析成果汇总表8、煤质分析成果汇总表9、封孔不良钻孔汇总表10、井下钻孔(水文钻孔、构造钻孔、探煤厚钻孔、其它工程钻孔)统计表11、漏水钻孔统计表12、井下突水点情况统计表 13、历年矿井涌水量及降水量统计表14、抽水试验综合成果表15、煤层显微煤岩组成定量分析成果表16、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表17、煤层瓦斯含量、自燃性、煤尘爆炸测定表18、地表岩移观测成果表19、井下矿压观测成果表20、各类地质报告明细表21、矿井各类图纸明细表22、地测主要成果统计表23、钻孔水位观测成果表24、永久煤柱资源储量统计表25、“三下”压煤资源储量统计表26、钻孔孔斜计算成果表27、主要断层特征统计表28、钻孔冲洗液消耗量统计表29、各采区揭露断层统计表五、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主要附图1、井田地形地质图,1:2000或1:50002、地层综合柱状图,1:200或1:5003、矿井地质剖面图,1:1000或1:20004、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1:2000或1:50005、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1:5000或1:100006、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1:200或1:5007、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1:2000或1:50008、矿井充水性图,1:2000或1:50009、采掘工程平面图,1:1000或1:2000或1:5000 10、主要水平切面图(煤层倾角大于25°的多煤层矿井),1:2000或1:500011、构造纲要图12、煤(岩)层对比图13、井上下对照图1:2000或1:500014、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历时曲线图15、主要含水层等水位线图六、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主要附件1、采矿许可证复印件2、煤炭生产许可证复印件3、以往地质报告的批复、备案文件及评审意见书复印件4、煤尘爆炸性鉴定成果复印件5、煤的自燃倾向性等级鉴定成果复印件6、矿井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及评审备案文件7、矿井范围变更批准文件8、资源储量报损批准文件9、永久压覆资源储量报告审批文件10、“三下”压煤开采批复文件11、特殊开采批复文件 12、补充勘探设计批复文件13、矿井技改设计批文及工程竣工验收批文14、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批复文件15、水平地质报告批复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