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18 KB
  • 9页

公路养护队先进事迹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公路养护队先进事迹雨雾缭绕的省道S312线**山路段   雪峰山,**省东西两部不同自然景观及沅江和资水之间的分水岭,南起于湘桂边境的大南山,尾翼倾伏于**区,绵亘300余公里。巍巍雪峰,雄奇险峻、云绕雾缭,这里曾留下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也演绎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一个铁骨铮铮的养路汉子。12年来,他扎根在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高寒山区公路道班——省道S312线**县**养护站,用无悔青春和满腔忠诚,将一条地理环境复杂、事故频发的“噩梦之路”管护成山区群众通行的平安大道,被当地群众和司乘人员喻为高山之巅的“平安天使”。 不畏磨砺激壮志辛勤耕耘铸壮举   “请谨慎驾驶,此处连续下坡11公里”。驱车经省道S312线进入**县,都忘不了这面巨大的警示牌。巍巍雪峰山,嵯峨入云,天堑绝险,由此可窥一斑。   省道S312线横穿雪峰山脉,将湘中丘陵与湘西山区连为一体,成为山区群众联系外界、运输农产品的重要通道。但湘西多山,公路进山犹如羊肠般环绕穿行,往前迂回曲折,两侧又是万丈悬崖,稍有差池,便会车毁人亡。其中最为险要的**山路段,短短11公里的路程从海拔1300多米急剧下降至600米,弯多路险,雨雾缭绕,湿滑难行,令过往司机胆战心惊。XX年前,该路段曾先后发生各类交通事故数十起,惨烈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生长在这苍茫的大山里,深知当地群众离不开这条路,但频繁的惨痛事故和那失去亲人的哀嚎更令他刻骨铭心。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1997年,23岁的**毅然放弃国有水电站工作的舒适岗位,来到大山之巅干起了养路工。当时家人、同事都极力劝导他,但他却说:“我是在农村的苦水里泡大的,这点苦算得了什么。”由于工作踏实、业务精干,**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XX年5月,他被推选为养护队队长后,更加坚定了改变这条公路的决心。   **山路段地处风化岩地质带,极易发生滑坡坍塌,当地群众形象的称它为“大雨大塌,小雨小塌”,垮塌下来的泥石不能及时清理,让原本狭小的路面更加崎岖。同时,由于海拔较高,每年近300天的雨雾气候,路面湿滑、能见度低,养路工作业不仅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更容易引发关节风湿病、支气管炎等疾病,道路养护困难重重。 清理路面塌陷   “要跟天斗,就要斗勤斗勇。”恶劣环境并没有吓到**,他逐一做通职工思想工作,并采取了更加严密的安全防范措施,让大家积极上路维护,自己更是身先士卒,不论刮风下雨,每天坚持亲自带班,重活累活抢着干。XX年9月的一个傍晚,浓雾越来越大,正当**和同事们准备回养护队时,一辆外地卡车因不熟悉路况驶入了作业区。**眼疾手快,一把推开弯腰捡拾工具的同事,自己却因避让不及,大腿上被刮出一条十公分的伤口。可他只是在乡卫生院做了简单的处理,第二天他又出现在了工段上。   正是有这股蛮劲,半年多时间,他带领全队12名职工清水沟、修护坡、平路面,先后清理出泥石15000余立方米,清理渠道8.7公里,使用沥青8吨,修补坑槽500多处,3000多平方米,让整条道路焕然一新。   为了减少事故发生,他还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在该路段增设警示牌、反视镜8块,新建护拦1300余米,使险急路段都做到了有提示、有防护。同时,为降低公路沿线的水土流失,他走村委、访司机,共同说服当地群众将易滑坡地段的耕地实行还林,使公路两旁绿树成荫。   “现在这条路,比自家的庭院还要整洁漂亮”。北胜村村民吴特冰是当年参与修路的群众之一,看到公路保护得这么好,吴老深感欣慰。**乡乡长李修艳说,连续三年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的交通安全事故,**是为我们乡做了一件大好事。 朝沐霜露晚披霞风雨兼程保畅通   “只要干一天养路工,就要保一天通畅。”这是**经常讲的一句话。12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这段公路的每一寸土地,数不清拉过多少车石子和沥青,清扫过多少次路面,修补了多少个深深浅浅的坑槽,流下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但他无怨无悔,因为他执着的热爱着这一行,默默的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在**道班的管护路段,当地司机都最熟悉的就是**的手机号码,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个电话,他都能及时赶来清除路障,保证畅通。去年夏天,新胜村司机吴春江经过**山地段时,看到一堆泥石滑到了路边,当时已经是晚上7点多钟,他试着给**打了个电话,没想到,第二天清早当他出车经过该滑坡路段时,已经清理得干干净净。   24小时,随叫随到。这只是**为应对管区路段经常性塌方的一项便民措施,而每年夏冬两季的养护抢险大会战,才是全队工作任务最重、最累的时候。   XX年端午节,正逢连绵不绝的“龙船雨”,养护队管护路段接连发生大小坍塌滑坡20余处,**和队员们冒雨昼夜巡路,并挂起警示牌,提醒过往司机注意安全。第三天清晨5点,K242+230米处发生大面积塌方,近800立方米泥土将道路堵塞得严严实实,**一边向县局报告险情,一边立即组织全队职工前去清理。由于没有工程机械,大家只能靠肩挑手提,搬石块,清便道,从清晨到夜晚,整整13个小时,大家手掌磨出了血泡,肩膀压破了皮,也没有叫苦叫累,但道路恢复通畅后,**却倒下了。原来他的肾结石发作,为了不影响抢险,一直咬牙坚持,最终因为体力不支,晕厥在地。   在今年初南方特大冰冻灾害中,路面结冰近40公分厚,汽车无法通行,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他的养护队积极响应抗冰灾保畅通要求,冒着零下10余度的低温,用拖拉机连续运沙20天,将600多立方米防滑沙洒满了整条公路,使得车辆得以顺利通行。队里的机扶手谭详元笑谈道:“一天下来,除了鼻子还出热气,全身上下找不到一个暖和的地方。”而冰雪溶化后,他们又得将填路的防滑沙一铲一铲清理出路面,这一填一挖,全队职工竟要多出一个月的工作量。**养护队管护路段大多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上,每年结冰期平均达30天以上,像这样的 艰苦抢修对于他们早已习以为常。 “橙黄色”的美丽风景   工作越是艰苦,越能砥砺意志,也越能激发养路人无私奉献的激情。   XX年8月,一辆湘E牌照的外地大货车因不熟悉路况,侧翻在S312线K244+900米处。正在附近养护作业的**闻讯后,立即带着职工前来帮忙,并主动联系卡车,找来撬杠和钢丝绳,将货车重新扶正。事后,车主掏出400元钱作“辛苦费”,而他却分文不要,让车主感动得热泪盈眶。   从事养路工作12年来,得到**帮助过的司乘人员数不胜数。**还在养护队专门腾出一间房,供外地司机乘客休息,里面茶水、床、椅俱全,不收取任何费用,成为过往司机乘客的“心灵驿站”。   就是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敬业精神,**养护队管养的24公里油路,好路率由当初的75%上升到100%,养护质量和水平在全局居领先地位。养护队连年被评为全县公路养护先进班组,**本人也连续三年获得全市“十佳养路工”,连续六年被评为县公路养护工作先进个人。 大爱无私筑和谐不悔青春耀山巅   养路工以养路为业、以道班为家,不管严寒酷暑,整天日晒雨淋、灰尘满面,干的是天底下最苦最累的活。作为管理者,**事事为职工着想,处处把职工冷暖挂在心头,让职工安居乐业。   在管理上,**坚持公路养护的科学化、规范化,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将水沟、路肩、路树、路面等养护工作按路段划分承包到个人,实行定额生产、计量支付、联产联酬,打破“吃大锅饭”,有效调动了职工的生产干劲和劳动热情,养护质量、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职工的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在纪律上,**坚持“严”字当先,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担任队长四年来,从未有过迟到旷工,出勤率一直是全队最高。 曾经横坡道班的厨房   养护队以前一直居住在破旧不堪的横坡道班房,那是一栋建于建房初期的两层木板房,由于年代久远,冬不遮风、夏不挡雨,他又是砍柴烧炭,又是割茅补漏,尽量把道班房营造成一个温馨的家。XX年,养护队搬到新修的**道班房后,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他带着职工在养护队周围的空坪闲地上开垦了一亩多菜圃,并养猪、养鸡、养鸭,自力更生解决职工的吃菜吃肉难问题。同时还订阅了党报党刊和公路养护书籍、杂志,购置了羽毛球、相棋、电视机,使广大养路员工有了较好的学习、生活、休息、娱乐环境,改变了以往清灯冷火的景象,每周定期召开一次集体学习会,学习公路法律法规和先进养护技术,增强职工文化素质。   在养护队,**既是领头人也是大家的贴心人,大伙有事乐意跟他说,他也都想方设法为大家排忧解难。养护队退休老职工易连友十分贫困,XX年爱人去世,家里拿不出钱办丧礼,**跑局工会、找局领导,同时发动全队职工捐款,让这位特困老职工深切感受到了单位和同事的关怀。养护队职工家庭都在农村,两地分居,生活十分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多次找站领导揽活儿,让愿意随队的职工家属分担后勤工作或参与简易的公路养护,既保证了经济收入,又稳定了职工家庭。在他的团结和带领下,全队职工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士气高涨,关系和睦。   **常年奔波在公路养护一线,可自己的家庭却难以照料,对此一直非常愧疚。XX年和XX年,儿子因患病两次在龙潭区医院动手术,妻子多次打电话催促他来帮忙照料,但由于正值雨季,公路养护任务重,他只是在下班后赶到医院呆了一晚,天没亮又赶了回去。**是家里的独子,父母年事已高,身体不好,需要子女的照顾,但为了工作,他不知多少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参加工作14个年头了,**的家还是结婚时父母分给的老祖屋,妻子贺友梅不仅要务农,闲暇时间还要打工贴补家用,这种清苦的日子没少让她掉眼泪。但看到丈夫辛勤的汗水浇开了高山公路养护的奇葩,心里的怨气化成了无悔的支持。9岁儿子还在作文里写到:“我的爸爸是一名光荣的养路工,他把公路雕刻成大山里最美丽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