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98 MB
  • 93页

地域文化在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中运用的研究

  • 9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地域文化在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专业:设计艺术学硕士生:张冬冬指导教师:俞进军教授摘要在塑造城市个性与情感的后现代思潮影响下,数目庞大的地域性广场景观建设在国内应运而生,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真正地做到了源于传统而又独具创造的案例匮乏。在这样的地域文化建设浪潮中,不免造成简单搬用历史元素,重复使用,缺乏创造的泥潭之中。基于这一现状,作者回顾人类聚落、城市、广场建设史,从中西方广场产生演变的历史过程中,探索历史上优秀广场案例中地域文化的含义、及其体现。由此论证了广场景观演进中地域文化的变化性,并总结了广场中地域文化演进的动因。在此基础上,遴选了现当代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广场设计案例,从中总结了现代广场设计中地域文化的狭义性与广义性,分析了现代广场地域文化产生的动因与新的体现形式,为创造新型地域文化广场提供参考,并总结发现现代广场设计中如欲避免简单搬用历史元素、重复使用形式手法,设计者必须注重塑造鲜明的主题。并进一步指出现代地域文化广场设计的包容性与多元性,功能手法多样化、低碳植配立体化、规划创新条理化、理念设计人性化将是新地域文化广场设计的发展方向。总结了新地域文化特色广场的设计方法与运用要点,最后作者通过自己的景观规划设计具体案例深入详实地阐述了以上设计思想、方法、要点在塑造富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色广场中的运用。简而言之,本论文研究成果概括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拓展对于地域文化的传统观念与认识,为积极探索广场设计中的“新地域文化”铺平道路。通过对各历史时期中外广场景观案例中地域文化艺术风格的对比研究,明确其“新地域文化”发展方向。丰富完善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内涵,解放设计中凝固的“地域文化”设计思路。关键词:广场;地域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新地域文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heApplicationandStudyofRegionalCultureinthe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PlazaSpecialty:DesignArtStudiesName:ZhangDongdongInstructor:Prof.YuJinjunABSTRACTUndertheinfluenceofpostmodernism,whichwasusedtoshapethecitiespersonalityandemotions,numerousregionalplazalandscapehavebeenconstructed,includingmanyoutstandingworks,butfewofthesehavebeenreallydonebythetraditionalanduniquecreation.Insuchatideofregionalcultureconstruction,simplycopyofhistoricalelements,reuse,lackofcreationhavebeencausedunavoidably.Basingonthecurrentsituation,theauthorhasreviewedthehumansettlements,cities,plazas,andexploredtheregionalculturalmeaningsanditsembodimentfromthewesternandChineseplaza’shistoricalprocess.Thusthevariabilityofregionalculturehasbeendemonstrated,andit’sevolutiondrivershavebeenconcluded.Onthisbasis,therepresentativemodernandcontemporarysquaredesigncaseshavebeenchosen,theregionalculture"sspecialmeaningandgeneralizedmeaninghavebeenconcluded,ifyouwanttoavoidsimplecopyhistoricalelements,reusableformgimmick,designersmustpayattentiontocreateoutstandingtheme.Andtheinclusivityandpluralismofmodernregionalculturalplazadesignhavebeenpointedoutfurther,andfunctionalgimmickdiversification,lowcarbonplantwiththree-dimensional,planninginnovationmethodical,concept,designofhumanisticwillbecomethedevelopmentdirectionofregionalplazadesign.Bysummarizingthedesignmethodandmainpointsofinnovationalregionalculturalplazadesign,theauthorfurtheruseshis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casestodescribethedetailaboutthedesignideas,waysandpointswhichhavebeenappliedinshapingdistinctiveregionalculturalplazas.Inshort,theresearchresultsofthisthesiscouldbesummarizedbythefollowingthreeparts:expandingthetraditionalconceptandknowledgeabouttheregionalculture,activelypavingthewayforexploringthe"newregionalculture"consistedintheplaza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esign.Basedonthecomparativestudiesofregionalculturalartisticstyles,whichexistedinthehistoricalperiodofdomesticandoverseas,clearingits"newregionalculture"developmentdirection.Enrichingandperfectingregionalculturalconnotationexistedinplananddesignofplaza,liberatingsolidifieddesignideasabout"regionalculture"duringthedesignpractice.Keywords:plaza,regionalculture,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newregionalculture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1绪论...............................................................11.1研究背景.....................................................11.2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概述.......................................21.3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41.3.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41.3.2本课题的意义...........................................41.4研究对象与范围...............................................51.4.1研究对象及其见解.......................................51.4.2广义广场景观空间.......................................61.5研究构思与方法...............................................72地域文化在广场中的演进与启示.......................................92.1人类早期“广场”.............................................92.1.1原始社会的“聚落广场”.................................92.1.2奴隶制社会的“高台广场”..............................102.1.3小结..................................................102.2西方广场的类型与形式演进....................................112.2.1共和与专制角逐——古希腊、古罗马广场..................112.2.2教会与市民对峙——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广场........122.2.3君权文化的极盛与瓦解——古典主义、洛可可与近代广场....142.2.4小结..................................................152.3中国广场的类型与形式演进....................................152.3.1帝王政治广场——坛庙陵寝广场、宫殿广场、阅武广场......152.3.2街坊市民广场——城市寺庙广场、娱乐广场、集市广场......172.3.3乡村郊野广场——村头广场、祠庙广场....................182.3.4小结..................................................182.4广场演进史对地域文化运用的若干启示..........................192.4.1什么是地域文化........................................192.4.2广场中的地域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192.4.3广场中的地域文化是否一成不变..........................202.4.4广场设计地域文化演进的动因............................20I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现当代优秀广场案例地域文化运用分析................................233.1国外广场地域文化运用分析...................................233.1.1美国波特兰市系列广场..................................233.1.2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233.1.3荷兰鹿特丹熟乌伯格广场................................243.1.4美国西雅图联合银行大楼庭院广场........................243.1.5美国洛杉矶诺基亚广场..................................253.1.6西班牙贝尼多姆海滨步行道广场..........................253.1.7纽约高架铁路空中公园广场..............................263.2国内广场地域文化运用分析...................................273.2.1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广场..................................273.2.2北京市商务中心区(CBD)中心公园广场...................283.2.3北京中华世纪坛广场....................................283.2.4西安市大雁塔广场绿地体系..............................293.2.5西安市钟鼓楼广场......................................293.2.6南京市汉中门广场......................................303.2.7焦作市缝山针公园广场..................................313.3现当代广场对地域文化运用的若干启示.........................313.3.1地域文化的“狭义”与“广义”..........................313.3.2现当代广场中地域文化新的形成动因......................323.3.3现当代广场中地域文化的新体现..........................323.3.4现当代地域性广场设计需要鲜明主题......................324“新地域文化”的广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354.1“新地域文化”的定义与包容性................................354.1.1“新地域文化”的定义...................................354.1.2“新地域文化”的包容性.................................354.2“新地域文化”特色的广场设计的发展趋向......................364.2.1功能、手法多样化......................................364.2.2低碳、植配立体化......................................364.2.3规划、创新条理化......................................374.2.4理念、设计人情化......................................37II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3“新地域文化”特色的广场设计的创作方法.....................384.3.1结合实地场地条件......................................384.3.2分析设计服务对象......................................384.3.3确立主题构思..........................................384.3.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94.4“新地域文化”的运用要点...................................394.4.1注重广场景观设计的整体性..............................394.4.2地域文化运用的美感....................................405新地域文化在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探索与运用........................415.1融合异域文化的新地域文化庭院广场设计.......................415.1.1灵感来源..............................................415.1.2主题对位..............................................425.1.3艺术融合..............................................465.1.4设计中的问题..........................................495.1.5设计后的心得..........................................495.1.6小节..................................................50项目附录.....................................................515.2融合历史文化的新地域文化桥头广场及其建筑设计...............525.2.1首次接触..............................................525.2.2场地调研分析..........................................525.2.3历史文化遗存分析利用..................................535.2.4五套方案创意构思与设计比较............................545.2.5张锦秋院士指导意见....................................565.2.6方案设计的深化与解析..................................565.2.7设计中的问题..........................................575.2.8设计后的心得..........................................585.2.9小节..................................................60项目附录.....................................................605.3融合民俗与低碳文化的新地域文化景区广场规划.................615.3.1景区及广场黄土低碳景观含义与“蓝绿黄”三色景观体系....615.3.2景区及广场“蓝绿黄”三色景观体系的意义................62III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3.3景区及广场“蓝绿黄”三色景观体系的构建................625.3.4设计中的问题..........................................705.3.5设计后的心得..........................................715.3.6小节..................................................72项目附录.....................................................726结论..............................................................75致谢..............................................................77参考文献............................................................79图录索引............................................................81附录硕士研究生阶段研究成果.........................................83(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3(二)相关荣获奖项..................................................83(三)相关项目工程实践..............................................83IV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1.1研究背景20世纪40年代,经历了两次科技革命与世界大战后,人们再次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注重理性、务实高效现代建筑理论与实践为人们带来了安定,并在世界范围取代了古典复兴的弥漫,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的牢固地位。但与此同时,现代派功能至上、排斥一切古典痕迹的国际主义风格逐渐造成了地域特色的消褪,世界多元文化严重受阻。面对这一趋势,20世纪60年代西方业内有识之士,迅即展开了针对现代主义的论战。1966年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率先发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建筑师C·摩尔亦在其作品圣·约瑟夫喷泉广场设计中作出回应,大胆借用古典元素批判现代主义一面之词,伸张维护“艺术、直觉与美的真谛”。[1]同一时代的国内,由于历史政治环境,城市公共广场空间多成为服务于大众政治生活的集会场所。其思绪仍延续至今某些行政中心广场规划设计之中,而忽略了人们真正需要的精神文明、艺术陶冶、休闲运动、集会交流的切实诉求。某某机关政府形象的象征作用大大压过了以上要素,致使民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低头是铺装,平视见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机关”。80年代以来,世界逐渐趋向多极化发展,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欧洲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建筑、规划领域民族地域意识崛起。西班牙建筑师莫奈奥、葡萄牙建筑师A·西扎、印度建筑师柯里亚等一批新地域主义建筑大师受到了世界的关注。他们对地方文脉的关注已经摆脱了后现代建筑师从历史中抽出传统形式作为符号的手法,进而开始从场地、气候、自然条件、都市生活现状以及传统习俗和都市文脉中思考当代建筑的生成条件与设计原则。然而在其后的若干年代里,被建筑师斯特恩称作“文脉主义”、“装饰主义”的后现代思潮,仍然弥漫在国内景观规划设计领域。尤其在广场景观设计中,为数不少的业主与设计师把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属性固执的视作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集中再现;在广场景观规划中,不加创新的方案决策导致广场整体布局、立意、手法、细部大为失去活力与吸引力。所以,这一现象所隐含的地域文化本质问题值得我们景观设计师进一步深思。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概述地域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现代设计领域讨论地域文化就不得不回顾现代建筑流派兴起的时代。早在建筑设计中,美国建筑师赖特与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先后注意到了现代工业的发展,设计师已不得不对传统建筑作出革新。与其他现代派不同的是,赖特“有机建筑论”与阿尔托“建筑人情化”体现了他们对地域、场所、自然、人文的关怀。以至于后现代大师文丘里感叹道:“在[2]所有现代大师的作品中,阿尔托的作品对我来说是最有意义的。”美国建筑史学家、理论家肯尼思·弗兰姆普敦(KennethFrampton)在其著作《现代建筑:一步批判的历史》中系统提出了“批判的地域主义”。其后又在《建构文化研究》一书中对建筑师赖特、佩雷、密斯、康、伍重和斯卡帕作品进行详尽分析,理性地论证了现代建筑应当积极地为地域文化树立新的时代品质。弗兰姆普敦辩证地批判了现代建筑与乡土建筑,反对纯在一种“普世文明”,关注建筑生成的特定环境,[3]有其积极意义。西方景观设计的实践同样受到了地域文化思潮的影响,同时又加入了生态理念、艺术流派、社会观念的因素,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理论与实践。由美国人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与卡罗林·弗朗西斯编著的《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一书详尽论述了广场等城市户外公共场所的诸多方面因素,诸如:时代文化背景、广场类型、使用人群、服务范围、微气候、边界与过度、交通、休息设施等。在其后的广场实例分析中,作者充分尊重场地的人文、地理现状,对广场设计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作出了合理的分析,对美国广场规划设计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同时,文中对广场设计地域性的关注可以说已经突破了传统文化的套路,真实地关注了人与环境的交流,对发展地域文化概念起到了理论奠基作用。在欧洲与南美,景观设计领域同样产生了像安德松、高伊策、布雷·马克斯等一批关注地域文化性的优秀设计作品。瑞典景观设计师安德松对城市广场融入水天一体水景设计,体现了浓厚的北欧港湾生活气息。荷兰景观设计师高伊策富有时代科技与速度感的景观设计作品,成为了围海造田浪漫国度的象征,同时传达了对生态人文的关爱。晚年仍然富有创作精神的巴西景观设计师马克斯,其对富有地域特色的热带植被与文化艺术的独到创造,为南美景观地域化垫下了基石。国内,吴良镛院士于09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发表了《关于园林学重组与专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业教育的思考》。他回顾中外园林、景观发展历程与展望未来后,在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科基础上提出“地景学”概念,其核心精神即以多学科整体构架地景学。综合运用生态学、历史地理学、人类学、符号学、地景设计、建筑设计、城[4]市规划,熔多学科于一炉,提倡软的学科要变硬,硬的学科要变软,由此为“地景学”明确了方向。清华大学吴良镛、朱育帆教授发表的《基于儒家美学思想的环境设计——以曲阜孔子研究院外环境规划设计为例》一文,以实际案例探索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深层结构关系,并验证了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成为创作具有深刻地域文化的前提。同济大学刘滨谊教授所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专划一张论述城市广场景观。其现代景观设计三元论的理论思想对广场设计具有基础意义。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元素进一步阐明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应当多元朝向,综合发展。《风景园林与文化》是北京林业大学林箐与王向荣教授在长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凝结的对景观文化的认知。理论立足时代前沿,提出新时代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不应局限于区[5]域历史的再现,还应该是对场地现有文化景观的维护与延续。俞孔坚教授将其创立的北京大学景观学设计研究院置于人文地理学体系中,坚持符合时代的要求的生态、文化与感知的设计思维,为开拓符合国情、地域特色景观设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系统理论。但目前看来,事实却造成了目前风景园林界对待中国古典园林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一是古典园林休矣论;其二是古典园林复兴论。前者将古典园林看作是无法融入现实社会的死物,否认发扬传统的积极意义;后者从[6]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出发,强调继承古典园林,却往往追随其表现形式。就广场景观设计而言,总体来看从形式、手法、样式、细部全盘西化更成为一种糜烂的趋向;而传统的国粹无非是一些装饰柱、装饰栏杆、壁画与地刻,其中仅仅是借助古代传统纹样、寓意来挽回一点失去的中国味道,其实无助。总的来说,现代以来掀起于建筑领域的设计地域性探讨,总是伴随着一个辩证统一、批判进取的发展过程,同时影响着相关的城市规划景观设计领域。弗兰姆普敦指出,地域主义隐含着这样一个特征,它是已扎根的价值观和想象力结合[7]外来文化的范例,自觉地去瓦解和消化世界性的现代主义。正如其所说的那样,任何地方都应该首先以当地的价值观想象力为基础,所以,中国的景观设计地域性、现代化仍应当靠设计师进一步探索。从国内来看以吴良镛院士为首的理论界,相继提出了对景观学科多元知识体系的扩展,并结合实践对中国特色的地域性进行了研究探讨。国内学者们的贡献,从宏观上已对中国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领域取得了理论进展,提供了可资借鉴思想方针。但是景观规划设计又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有尺度、性质、区域等多种分门别类,要想在其中某一方面取得进展,还需我们设计师、理论工作者进行具体而微的实践研究。加之新的时代背景下,地域文化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广场的定义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分化演变。因此,这正是本文探讨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的创新价值所在。1.3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3.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对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域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拓展对“地域文化”的传统认知,从而摒弃乏味的纹样复古、形式再现以及不着边际的“时新样式”,进而开阔设计思维、活跃设计手法、丰富户外人居环境景观空间,实现对广场景观规划设计现代化改进的目标。课题研究从户外人居环境的起源与发展探讨地域文化与广场概念的形成于发展,进而对国内外现当代广场景观规划设计案例中的地域文化展开分析,并通过作者的一系列设计实践后,提出了富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广场景观规划设计发展趋向及其创作方法论。希望藉以上针对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域文化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国内广场景观规划设计的产生一定影响,改观单一、复古的文脉思潮。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地域文化在广场景观中的变迁史、国内外实例,以及结合作者的设计实践达到以下三个目的:(1)总结出现代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中“新地域文化”广场设计定义与包容性;(2)归纳出具有“新地域文化”的现时代广场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向;(3)尝试提出“新地域文化”的现时代广场景观规划设计的创作方法论。为实现对广场景观规划设计现代化改进,作者认为需由以上系统认识论与程序方法论来逐步达成。1.3.2本课题的意义设计领域的地域主义其实并不是现当代世界的产物。历史上的每一次建筑风格的形成与衰落足以说明它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并不断推动着设计艺术新的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发展。中国古代园林体系的完善,正是历代朝野园林经验的累积逐渐发展形成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园林形成了以北方皇家园林、南方私家园林为骨架,包罗离宫别苑、佛寺道观、署衙祠庙、亭台楼阁、山林别业、市井庭园等别开生面而又独具一格的万千景象。外国古代的建筑风格由雅典、古罗马到巴洛克、法国古典主义,同样也是这么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才最终呈现出缤纷异彩的欧洲各国风貌。整个进程中若没有新的地方风格兴起,恐怕也难以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丰富的欧洲文化。所以,思考现代广场景观规划设计,我们不得不批判地继承传统域文化,发展其新时代下应有的新地域文化特色。然而,一旦面对具体的广场景观规划设计,我们又往往踌躇于这一时代重任。一旦业主问及如何表达他们的地域文化,我们往往会端起某某市志、县志,从字里行间寻找我们需要表达的设计内容,从某某朝代的石刻壁画中誊抄图案,寄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希望于史料之中。于是,我们咬文嚼字精拼细凑地编制了一件件伪古董。不错,广场是高度体现一座城市历史文化、艺术的物质载体。然而,我们又有多少广场用得起、用得到这些精雕细琢呢?难道我的地域文化就仅仅只能从史料文学中搜寻么?更何况我们今天面对的设计对象,并不一定是历史中赫赫有名,文献记载颇丰的,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仍然套用某某时代的辉煌印记,岂不是将要大量造成广场设计中的文化素材重叠么。如此往复,我们就陷入了“地域文化”观念的误区。因此,本文探讨“地域文化在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研究”有以下三点现实意义:(1)拓展对于地域文化的传统观念与认识,为积极探索广场设计“新地域文化特色”铺平道路。(2)通过对各历史时期中外广场景观案例中地域文化艺术风格的对比研究,明确其“新地域文化特色”发展方向。(3)丰富完善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内涵,解放了设计中凝固的“地域文化”设计思路。1.4研究对象与范围1.4.1研究对象及其见解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文化问题,其实“地域文化”也就是指“文化”,不过相对而言它带上了一定的界限范围而已,用于景观规划设计领域是为了使其更加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那么,从事景观中的地域文化研究,我们就必须先捋清“文化”是什么。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据史学家考证,中国古代的文学体系与史料记载中早有“文化”二词记载。为什么说是二词呢,和很多古代词语的发展形成一样,中国古代文献将“文”与“化”二词分别记载。“文”被初义为各色交错的纹理,在此基础上逐渐导义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一步具体化为彩画、装饰、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而引申为美、善、德行、人为修养之意。“化”则本以为改易、生成、演变。以上可体现于《礼记·乐记》、《说文解字》、《论语·雍也》、《庄子·逍遥游》中记载。汉代以后,文化二词逐渐合而用之,意义也经过漫长的演化而逐渐扩展,至今已形成包涵其内涵与外延的广泛意义。梁启超称,[8]“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里的“共业”就包含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规范的、艺术的、器用的、社会的等等。美国社会学家Davidpopenoe则从抽象的定义角度对文化这样定义:一个群体或社会就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人们通过观查和接受其他成员的教育外而学到其所在社会的文化。由此可见,文化经历了由具象到抽象,从狭义到广义的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今天研究景观中的地域文化,也就必须带着一个发展变化的世界观与认识方法论来解析它的过程。从其形成、发展、演变、丰富的过程中总结出今天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广场景观规划设计方向,也只有首先理清“文化”中“化”的意味,我们才能真正探索出新的“文”,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印痕。另注,以下本文探讨的地域文化多指广场景观或建筑中的地域性“文”、“化”表征。1.4.2广义广场景观空间谈及研究范围,我们不得不借用吴良镛先生的《广义建筑学》提及“广义广场景观空间”。吴良镛先生在其文中指出,“我们愈可以预见建筑学和建筑事业,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内容和方法上,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正因为如此,对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需要有全面的分析与整体的[9]思考。”因为如果拿近代以来形成了广场概念,我们就无法理解当代广场的原始起源,亦不可能再发展性的看待未来广场的各种可能性。当代对广场通常认识是指城市中一片面积开阔的场地,有可能是城市交通枢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纽,或是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或交通活动的空间。在广场周围一般布置着重要建筑物,其围裹着的中心有着醒目的雕塑物抑或喷泉,集中体现着城市的文化面貌或艺术特点。但是,人类远古时代的篝火舞场、奴隶制社会的祭祀台场、雅典时期的神庙户外空间、中国古代的帝王宫殿陵寝前导空间,他们同样也是一片场地,或广阔或紧凑;它们也是作为人们活动的场所,尽管功能不尽相同;他们也反映某一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甚至成为后代广场设计的艺术模仿对象。所以我们不可能苛求时代要求,而忽略了其所具备的广场属性——场地、人、行为。也许我们现在的定义应当为其加上修饰成分——硬质场地、大众人群、户外交流。但正因为它是发展变化着的事物,所以将来其修饰成分将会因为其功能的再度演进、丰富而发生变化。所以作者认为,应当采纳广义广场景观空间,正视时代变化中的各种广场景观地域文化。尤其对现代而言,广场已不应被单纯的被理解为是建筑围合而形成的较为广阔的有硬质铺装的户外空间。实际上,人们已经慢慢的接受了绿化渗透、有合理的交通疏散、主题明确的艺术形象、供人停留休息的公共服务设施等这样一种倾向的复合式广场。可以说,当代广场其实已经与公园绿地系统、庭院绿地等等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单纯的为广场而设计广场已经失去了时代的活力。1.5研究构思与方法课题研究主题将分为历史寻踪、现当代广场案例分析、“新地域文化特色”理论、实践探索中的运用四部分。首先,从历史变迁中挖掘广场地域文化演进的动因、形成的特点与进步意义;然后,在前者基础上对现当代国内外广场规划设计进行分析、评估;进而,站在客观角度分类总结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新地域文化”;最后,阐述新地域文化在作者规划设计案例中的运用。历史寻踪部分将从人类早期广场的形成、西方广场的类型与形式演进、中国广场的类型与形式演进中总结归纳出广场景观地域文化发展的动因、特点、发展及其意义。现当代广场案例分析部分将对包括北京市国家奥林匹克中心广场、西安市大雁塔广场绿地体系、阿姆斯特丹卡拉斯科广场、鹿特丹剧院广场在内的多初实例展开分析,从而对比出其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特色与设计优劣因素。作者实践探索部分将全部采用作者主创设计案例,利用以上两个章节总结的理论经验批判辩证地分析设计成败;其中包括从面积仅几百平米的公共庭园广场到阔达上百公顷的城市规划中的广场布局规划,从广场规划设计理念到建筑、构筑物、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雕塑、小品设计细节的诸多方面。“新地域文化”理论部分将全面对比综合,从理论高度概括“新地域文化”广场设计定义、发展趋向、创作方法论三个分项成果。文章最后,将总结这一研究成果的价值、不足与展望。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地域文化在广场中的演进与启示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至今经历的数千年中,各个时期的“广场”虽然用途意义不尽相同,但都连带其空间场所附属的构筑为某一特定的人群提供了一处户外活动的场地。正因为它是某一部分人群活动的“公共场所”,所以在它身上烙印了每一个时期深深的文化印记。本章内容将从人类早期广场的形成、西方广场的类型与形式演进、中国广场的类型与形式演进中总结归纳出广场景观地域文化发展的动因、特点、发展及其启发。用以打破固有“地域文化”概念的僵局,为探索“新地域文化”作出发展史论证。2.1人类早期“广场”大约从原始的氏族、部落社会到奴隶制社会是“广场”形成的早期时代。2.1.1原始社会的“聚落广场”原始的先民们过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氏族生活。在诸如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大汶口人时代的原始社会,先民以家族血系为单位聚集在一起。在经历了狩猎、采集生活后,人们发现了种子。种植农桑使得先民们的生活在靠近河流的地方逐渐安定了下来,并学会了简单的建筑,搭起了棚屋。一座座的棚屋形成了人类早期的村落,人丁兴旺起来。平时,人们劳作归来居住在屋内烧火、做饭、休息、睡眠,原始的搭建技术刚好满足一家人的生活空间。然而,在整个氏族、部落收获喜庆的日子,这样的室内空间显然不能够满足人群的需要,这时候人们在户外场地搭起了架子、烧起了篝火一起分配着胜利的喜悦。同样,这样的场地也用于氏族、部落商议、动员、奖赏、惩罚有的或是祭祀神灵活着祖先。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图2.1):居住区的住房共图2.1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平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面来源:中国建筑史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反映了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住区广场空间的雏形。随着金属器具的发明生产力的改进,社会有了剩余的劳动产品,于是阶级分化、私有制发展,人类各大部落相继进入了奴隶制社会。这一时期建筑的发展,形体覆盖面积的扩大足以在室内进行庆功、欢聚、商议、奖赏、惩处等多种公共活动。但是奴隶制时代一种对神灵、上天或是对先祖的祭祀更上升为一种维护王权的精神象征。所以,在奴隶制的工程管理体系下开始了规模庞大的“祭祀广场”建设。2.1.2奴隶制社会的“高台广场”在中国商周时期,高台建筑的兴起、中轴对称的布局、节节爬升的地势从形态上顺应了这一理念。这一时期典型的遗址有陕西凤翔马家庄春秋时期秦国宗庙中庭“广场”。他典型的夯土高台墙体,木架覆瓦屋架建筑围合的方正空间体现了春秋时期典型的生产力手段与文化思想。比其更早的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约前1525-前1503年)的哈特什帕苏墓则依山而建,告别了下王国地区建造金字塔时代。它伸展的石质方形柱廊建筑群层叠三进,宽大的层级“广场”与身后高大的岩壁融为一体,仿佛整个大地都是它的领域。与此类似的,还有古代两河流域出现的山岳台——残留至今的乌尔月神台,南美洲阿兹特克文明时期的特诺奇蒂特兰市中心庙宇(虽然它的出现比前者都要晚的多)(图2.2)。图2.2人类原始社会“高台广场”来源:外国建筑史2.1.3小结人类早期“广场”的形成经历了为人使用到为“神”使用,由公有到私有的变化。广场自由的以生活为中心的布局文化特点逐渐被讲究排场、宗教气氛浓郁的高台布局文化特点所取代。其服务对象变得狭窄,甚至失去了人的存在,但这一转变过程毕竟为其增添了艺术的装扮——使得文化以物化外表体现在了广场之1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这一历史阶段广场形式的共同趋向是高台错落状,功能基本用于祭祀相关活动,但不同的是各地都根据自身民族较易获取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与宗教信仰、统治观念而呈现了不同的景观形式与文化感染力。2.2西方广场的类型与形式演进这一部分将回顾从希腊时期至西方近代两千多年来的广场设计。在这一跨度内广场及其建筑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法国古典主义、洛可可、古典复兴等多个时代风格的转变,逐渐形成并丰富了广场概念与地域文化特色。2.2.1共和与专制角逐——古希腊、古罗马广场古希腊虽处于奴隶制社会,但其较为先进的城邦民主制曾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的建设,雅典卫城是其巅峰时期的典范之作。可能我们多是关注它神庙建筑的恢弘、古典柱式的丰富,而忽略了整个卫城建筑布局所围合的自由广场。而正是这样一个形式自由的广场,为人们纪念反抗政治寡头、抵御波斯入侵者的胜利提供了一片节日游行的圣地。在这里,人们可以沿着广场的边沿瞻仰雅典娜保卫圣城的巨石雕刻,可以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祀典礼。古希腊晚期,古典柱式建筑普化各城邦,有的甚至采用上下两层的叠柱式建筑,从而围合出略似梯形的长条广场。两旁长廊建筑下作商铺,广场一端建造神庙。阿索斯城中心广场即是一例(图2.3)。古罗马时代是广场设计的一个转折点,它体现在多个方面,并奠定了后世广场的特征。早期共和制罗马时代,广场是一个开放的场所,在其周围经常散布有庙宇、巴西利卡、演讲台、市场、平准所、作坊和小店,并有道路贯穿其中。典型例子就是罗曼努姆广场。随着帝国时代的到来,广场形制发生了改变。以罗马帝国三大广场群为例,说明其变化。凯撒是共和制末期的独裁者,在其统治下建造的凯撒广场,一举取缔了作坊、小店等市民建筑的存在,统一规划了封闭的、轴对称的以庙宇为主体的广场形制。而其继任的奥古斯都,更进一步在广场四周竖以防卫的高墙,内侧则周以围廊建筑,完全成为主殿战神庙的陪衬,广场中只留下散布的纪念性雕塑(图2.4)。图拉真统治时期,帝国达到了一个巅峰,在为他自己修建的图拉真广场则借鉴东方君主国,布局了层叠多进的广场建筑群,首先是以一个三跨的凯旋门作为主入口,入内方为120m*90m的广场,除纵向轴线外,1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另有由两侧半圆形对称空间构成的横向轴线,两轴线交汇处耸立着图拉真镀金骑马铜像。其后依次有古罗马最大的图拉真家族乌尔比亚巴西利卡,以及供奉图拉真大帝的豪华庙宇,庙宇庭院中央高达29.55米的图拉真记功柱,左右陪立着两座图书馆,景观达到艺术的高潮。由此可以看出,古罗马从共和转向帝制,这个历史变化清晰地表现为广场从公共活动场所变为皇帝个人的纪念物,从开放的变为封闭的,从自由布局的变为轴线对称的,并且以皇帝的庙宇作为整个构图的中[11]心。之后,便以此为特征,发展了有纪念性的、政治性的或集市性的广场。图2.3阿索斯城中心广场来源:外国建筑史图2.4奥古斯都广场示意来源:外国建筑史2.2.2教会与市民对峙——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广场中世纪意大利的城市广场通常由市政厅、主教堂和市场前端的分散广场与其他一些建筑物组合构成。其他欧洲各国也主要围绕着哥特式主教堂开辟的城市空间形成小广场,广场的文化艺术性被富丽堂皇的哥特式立面淹没,仅仅成为提供人们瞻仰建筑的场地。由于这些城市中的建筑都是分建于不同的时期,所以整体的布局、立面形式、对景关系、广场建筑轮廓线较为缺乏全局的规划。文艺复兴时期,设计师们开始重视起来了遗址的保护与古建筑的规划改造,他们致力于整体广场空间规划,使得广场建筑物、立面形体、实用空间摆脱了分散的混乱局面,为后世开创了新的局面。这一时期,分别由米开朗琪罗和珊索维诺规划改建的罗马卡比多山市政广场与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最具代表性。在卡比多市政广场改造中,为了突出原元老院建筑,米开朗琪罗利用地形将元老院底层建为前置台阶的大基座,同时效仿古希腊广场梯形对称布局在档案馆原址重建了档案馆、博物馆两座建筑,广场中央采用椭圆形铺装纹样,中置一尊搬来的古罗马皇帝马古斯·奥莱利乌斯骑马铜像。圣马可广场则由垂直相交的大小两个广场组成,大广场北侧原有一排市政厅建筑和西端一座小教堂,后加建了南段新市政厅。设计师珊索维诺通过围廊、山花等建筑修饰将其风格统一。小广场由图书馆、总督府建筑围合,1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端开敞面向大运河,隔水与南岸小岛上圣乔治教堂修道院相望,形成美丽的威尼斯水城对景。在大广场和小广场的结合处,坐落着11世纪拜占庭是的圣马可主教堂,斜向相对紧靠图书馆方位是一座始建于10世纪后世又屡加修建的方形红砖高塔。他们构成了整个广场的核心与制高点。整个广场空间变化丰富,曲折有致,封闭的大广场、开敞的小广场,为市民提供了约会亲友的露天客厅。设计师珊索维诺的规划用统一的发券为基本母体,使建筑物沿广场边缘横向展开绵延连续,形成了安定的背景,仿佛为教堂与钟塔提供了欢快的舞台,造就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广场文化艺术(图2.5)。文艺复兴后期,位于罗马的天主教势力由于西班牙等国大量朝贡而又有回复,教皇席斯都五世为使前来朝拜的全欧洲信徒惊叹罗马的壮丽,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这一时期,设计师封丹纳对罗马城做了规划,改善城市干道,使其交汇于分布在圣城各地的主教堂前,利用交叉空间营建广场,修建喷泉与雕塑,从而营造美好天主教世界。虽然是为了塑造教皇统治下的强大罗马宗教氛围,但广场空间对城市交通的疏导、对古罗马输水道终点艺术的处理,都为市民提供了便利与活动场所,波波洛广场即是一例。16世纪之后,意大利逐渐由文艺复兴后期的注重装饰的手法主义过渡到了巴洛克时代。最为辉煌的广场当属由“教皇建筑师”伯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图2.6)。该广场分椭圆形与梯形广场两部分,高大厚重的柱廊将二者统一。椭圆广场以1586图2.5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来源:网络年竖立着一座方尖碑为中心,两旁各有一个喷泉,放射型的地面铺装线将它们融入密密层层的列廊怀抱,仿佛站在高高的梯形广场上端的教皇欢迎教徒前来朝拜,而其中又透露出一种不得不皈依天主教的强大统摄力。尽管大多巴图2.6圣彼得大教堂广场来源:网络洛克式的教堂广场往往封闭,但是它有效地避开了城市主交通的干扰,为人们提供了安全的活动空间。纳沃那广场教堂穹顶与两个钟塔的立面构图产生了活跃的画面,再配以广场中央涌动的喷泉、笔直的埃及方尖碑、曲线动态的巴洛克人物雕塑与水池,使得置身其中的游人无不感到浪[12]漫休闲的生活气息。此外,罗马广场中赫赫有名的西班牙大台阶结合方尖碑、1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船型大喷泉也是一座充满人情味的阳光广场。2.2.3君权文化的极盛与瓦解——古典主义、洛可可与近代广场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约于意大利巴洛克兴起于同一时代,有趣的是法国国王与设计师们虽然崇拜意大利巴洛克大师,但意大利设计师的屡屡傲慢之举使得法国设计师转而另寻它法。17世纪的法国国势强盛,法王路易十四的膨胀心理助长了设计师重塑罗马帝国时代的辉煌,不过这也确实留下了不朽的园林巨作。由于法国地处平原,意大利几何式台地园林在这里得以放手发挥,由造园家勒·诺特尔规划设计的凡尔赛宫园林,造就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辉煌。但是和它的建筑设计一样,为了烘托绝对君权时代的壮丽,过大过分散的广场布局,失去了宜人的尺度。法国古典主义末期,风行了一种繁密装饰的洛可可风格,虽然在史论界这一过于繁饰的风格受到了批判,然而,它的一种细致的宜人的处理在室内设计、园林与广场设计中还是起到了对古典主义中和。位于法国南部南锡市的一处洛可可广场群得到了体现(图2.7)。它由北部带漏空的半圆环廊王室广场、中部狭长状的下沉广场、南部长方形四角开敞的路易十五广场构成。每一个广场空间都充满了形态变化,然而又有建筑形式的统一与联系环节的唯美过度。王室广场通过一道喷泉与下沉广场示意界限,穿过凯旋门越过堤坝又连接了南岸的路易十五广场,广场中心路易十五的雕像达到了高潮,广场南端入口处的一对铁栅门亦显示了洛可可的精湛。位于巴黎市中心的调和广场,由迦贝里爱尔设计成为了一个完全开敞的广场,大胆突破了前人。从规划角度,调和广场出色的起了从丢勒里花园到爱丽舍大道的过渡作用。它北靠古典主义的政府建筑物,然而又通过中部王室大道打开空间。广图2.7南锡市中心广场鸟瞰来源:外国城市建设史场南边面向开阔的塞纳河,形成了一条优美的滨水步行道。然而,这一设计随着19世纪在塞纳河上修建的桥梁与城市交通的贯穿,使得广场聚合空间受到破坏而成为了一处交通枢纽,文化艺术性大减。1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随后,欧美各国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兴盛发达的工商业城市迅速取代了完全以君主、教皇为核心的城市布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使得现有的道路交通系统、城市功能布局、城市公共建筑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此形成了迎合城市发展所需的道路交通广场、码头广场、剧院广场、博览会广场、交易所广场。这些性质的广场迎合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市民新的需要,终于摆脱了自中世纪以来将广场献给圣徒、宗教或是君主的格局。但是,由于设计观念的保守,这一时期的广场带上强烈的复古主义色彩,纵然它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它们中的绝大多数不足以铭记在西方历史之中。2.2.4小结从西方历史上我们可以总结发现,其广场的演变总体上呈现出一个从功能单一单一到多样、从形式自由到几何规整、从封闭到开放的大致趋向。这样一系列变迁过程,始终伴随着统治阶层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先期那种为宗教、为君主服务的广场文化逐渐被城市的资产阶级文化所取代。当然,这一时期的广场也随同文化、艺术、建筑发展而呈现不同的风格、手法。2.3中国广场的类型与形式演进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从奴隶制社会便懂得了利用地形塑造气势、利用殿宇营造空间,逐渐形成了早期的高台殿宇广场,从而进入了广场建造的艺术阶段。真正的广场文化的形成大概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古代广场又逐渐分化为帝王国家机器服务的帝王政治广场和为平民使用的街坊市民广场、乡村郊野广场。它们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进而形成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广场文化体系,其中一部分遗产保留至今,值得我们今天回顾借鉴。2.3.1帝王政治广场——坛庙陵寝广场、宫殿广场、阅武广场我国古代帝王政治广场主要包括:坛庙陵寝广场、宫殿广场、阅武广场以及分封的王府及各级衙署建筑物前广场。它们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封建统治阶级,为塑造一种威严与权利的象征而多采用中轴对称布局,以坐北朝南为正向,广场主体建筑多设基座,有台阶石栏围护,同时广场中对称放置象征性神器或神兽。1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坛庙广场为祭祀神灵与祖先,比如:明清北京城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分别布置于内城外东南西北各向,而庙主要指太庙。古代帝王为彰显自己“君权天授”的合法地位,历来重视对神灵与祖先的供奉,而名山大川、祖先陵寝路途遥远,遂在京城要地营建坛庙广场迎合了帝王的需求。现留存的北京天坛是我国古代坛庙建筑及广场的经典实例。陵寝广场自秦始皇至清东陵历代营建不休,体现了古代帝王对死后冥灵生活的统治欲望。这一点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及唐乾陵藩酋像可见一斑。历代陵寝广场虽具体形式不一但多位于陵寝正前方为,并有阙门或牌坊、神道、石兽、石人、华表等作为前导空间。明朝以后帝王陵寝共用神道,陵寝前端布置方城宝顶,遂场地内置而具有封闭性。在陵寝广场中极具布局艺术性的当属陕西乾县唐乾陵及江苏南京明孝陵。此外,历代陵寝雕刻、建筑亦具造诣。宫殿广场早先因宫殿建筑布局而较为自由,如秦代上林苑、阿房宫,汉代长安城内各图2.8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平面图来源:中宫殿。汉、晋、南北朝宫殿布局为正殿居中,国建筑史左右设两堂以备常朝、赐宴,遂殿前广场横向布局。直到隋朝隋文帝修建大兴城才又恢复周朝礼制采用“三朝”纵列,此时殿前广场亦改为前后三进的布局。唐承隋制,在新修建的大明宫亦采用了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朝”纵列。北宋元丰年后于宫城设大庆、垂拱、紫宸三殿,因地形所限三殿未共一轴,可谓山水构图。元朝在承周礼之制时又有不同,中轴线前后建大明殿、延春阁采用了蒙古族习俗。明朝之后,南京故宫与北京紫禁城[13](图2.8)则重按周礼布局“三朝五门”、“左祖右社”。但此时“三朝”以按倒土字形共处三层台基之上,宫殿广场序列亦随之改变。层层进进的广场空间、建筑天际强烈烘托了天子的威严。阅武广场在古代多用于帝王将相检阅军队、战前动员、军事娱乐等多种活动,1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古代或称较场、校场、演武场。阅武场的起源可追溯先秦较猎,秦汉上林苑、昆明池仍保留有这种骑射活动,因需广阔的场地,所以古人常比之与广场。至宋代阅武广场除用作训练军队,每至节庆还对外开放,以供民间娱乐,著名的就有宋代金明池。此后城市演武场比前代逐渐增多,功能日益丰富,明代《徐霞客游记》记载有用作交易商品的场所。2.3.2街坊市民广场——城市寺庙广场、娱乐广场、集市广场古代社会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治下社会秩序,多不允许有大型的市民集会场地,周代虽有大型祭祀活动,但只作为贵族特权使用。汉末魏晋以来采用严格的里坊制,并实行夜禁。但随之城市中佛教的兴旺、经济文化的发达,民间活动的公共场合逐渐诞生。佛教的传播以至在城市中的兴起,不仅为贵族士大夫所吸引,而且逐渐为民间活动提供了场地。《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景乐寺每逢佛教大斋节日,“长设女乐,歌声绕梁……百姓出入无复障碍”。唐代出现了在集中的特定寺院场地内进行娱乐活动。随着民间文化的兴盛,至宋代这类广场艺术逐渐由官办演变为民办的[15]形式。后世庙会即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此类广场建设因兼有皇家、贵族、官僚、富商捐助,加以佛教建筑艺术、民间雕刻艺术而呈现出较富文化艺术价值的的寺庙广场。宋代里坊制与夜禁制的瓦解,为更加活跃的城市民间文娱生活提供了土壤。《东京梦华录》记载“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列举各种表演艺术。宋代瓦子的发展使歌舞百戏成为以后历代民间娱乐庙会不可或缺的项目,并由此丰富了娱乐广场的形式,但此时的广场核心仍为建筑。丰富的文化艺术在场地中的概念体仅图2.9清明上河图局部来源:中国古代现在其重要的视觉位置。集市广场常复合与于建筑史其中,而具有相似或略微缺乏艺术感染,然而毕竟作为一种空间场合为民间提供了便利(图2.9)。1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3.3乡村郊野广场——村头广场、祠庙广场乡村郊野广场主要指远离城市的乡野、山林,这里同样孕育简易但实用的公共空间,从魏晋南北朝竹林七贤、兰亭到元明清历代丛林寺观、乡间村落。村头广场的诞生始于原始社会,然而其中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价值的广场形成非常缓慢,其因毕竟在于乡村经济发达程度较低,而逃离喧嚣闹市的文人雅士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与大型的帝王政治广场相似之处在于,乡村广场的诞生多伴随着家族祠堂、文庙等礼教祭祀建筑的兴建,它对村落有着某种的地标象征。安徽清代棠樾村头广场由敦本堂、淸懿堂、世孝祠、池塘水景围合而成,并有七坊相连作为前导空间(图2.10)。除城市外,寺、观、庙、祠同样会选择隐居深山的风景秀美之地。祠庙广场就诞生于这里依山就势而建的寺庙建筑周围,因此这类广图2.10棠樾村口平面图来源:中国建筑史场位居险要地势的小片平坦地段,或分为层叠[16]多重,并连以迤逦盘旋的石阶山梯或是峭壁栈道,同时衬以苍松翠柏。因此这样的山间祠庙广场多沿山路、建筑作分散布置,但随高低山势变化而千姿百态,同时为游人提供了间歇、览胜的山间佳境。当然这也依地形地势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寺庙广场布局。2.3.4小结从中国历史上我们可以总结发现,中国广场的文化脉络主要分为皇家官式与民间形式,因此自然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划布局、设计手法。当然,历代帝王政治广场都在沿袭前代文化渊源的同时又有不断的变迁,同时还或多或少融入过地方的民间文化形式,最终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庄严恢弘的皇家气派。相比之下,民间广场的文化形式更富婉约、自由。更重要的是,民间广场根据各地的具体自然、人文背景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由此可见,历史广场中的地域文化是一部演变发展史,它既反映了同时代地域之间的文化艺术的差别,又体现在同一地域的不同时期之中。1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4广场演进史对地域文化运用的若干启示2.4.1什么是地域文化文章绪论部分,我们讨论过地域文化的概念,概而言之地域文化就是一种文化,一种反应地域特征的文化。通过人类早期“广场”、西方广场、中国广场的类型与演进,进而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早期的“广场”处在一种朦胧状态,似乎可以忽视他们的差别。随着社会进展到奴隶制时代,世界各地都不约而同地出现过高台广场:古埃及的金字塔、陵墓庙宇,古代两河流域的月神台,中国先秦的高台建筑,南美阿兹特克人的庙宇,以及古代希腊人的卫城庙宇等等——较为清晰地广场地域文化特征凸显出来了。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以来,更形成了更小区域范围的地域文化特色,比如兴起于意大利的台地式花园广场、繁盛于巴黎的几何式绿地广场、闻名于世的伊斯兰十字水池广场、发展于英国的田园式庭院广场等等。甚至同一时期的哥特式风格在欧洲各地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回顾广场演进史,我们定义地域文化为:反映某一地区、某一时期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艺术等方面特色。当然,地域文化一词含义广泛,是难以用只言片语加以概括的,在这里再次提及什么是地域文化,就是希望通过广场演进史回顾前文的“文”与“化”。因“文”不同,因“化”而变,才有后世越来越丰富的地域文化。2.4.2广场中的地域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地域文化毕竟是一个抽象概念,它反映某一地区、某一时期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艺术等方面特色。谈到地域文化的体现,我们则需要将其以具体化、形态化、物质化。从广场演进史可以看出,其地域文化形体特征往往体现在广场布局、建筑、水体设计、雕塑设计、铺装、围合方式等物质形态上。其地域文化精神内涵则往往体现在这些物质要素所营造出的一种心灵感受之中。从中可以看出,广场演进史中,地域文化的体现并不局限于某某纹样、某某比例。而通常我们理解的地域文化往往陷于其中,以至于盲目的复古主义。1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4.3广场中的地域文化是否一成不变熟悉广场演进史,就一定会说否。中外广场演进史,无论从形式、风格还是从内容、功能,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变迁。如果说广场中的这种文化艺术都是借鉴于古代经典,那么它也就不可能形成后世各种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地域性广场。举一例证明,意大利——一个因广场而闻名的国度。早在希腊化时代,意大利城邦广场也曾效仿雅典城邦作自由卫城样式、希腊柱式,并被奉为那一个时代的建筑文化经典。可是,古罗马时代的帝国三大广场不还是突破了希腊经典,为后世意大利留下了中轴对称,两面围廊,中心雕塑,后部庙宇的范本么。再看文艺复兴时代,广场开放,教堂居中,布局自由,有喷泉雕塑的活泼特色再次成为富有意大利气息的人文广场。所以,广场中的地狱文化特征是在不断地演变进程中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然而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成不变的。这就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肩负在设计中发展我们新的地域文化之责任,为文化的积淀做出贡献。2.4.4广场设计地域文化演进的动因考察广场演进史我们可以发现,广场地域文化的演进,可以分为纵向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演进,和横向地理变迁中的演进。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色受到过历史因素、服务对象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材料因素、技术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历史因素、服务对象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前文已经涉及,在此不再敖述。反顾人类早期高台广场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高台往往垒土高筑采用夯土技术,并且在其中和入孺米汁在重要部位采用木材联系加固。而古代埃及则就地取材采用黄色巨石垒筑横长庙宇,铺展开来并与其后的高原岩壁浑然一体。而在广场泉水方面,欧洲人较早运用了机械原理,而中国的“曲水流觞”运用一直到近代。在极为重要的广场建筑方面,正是由于古罗马人发现了天然混凝土、创造了辉煌的拱券结构,才铸就了古代万神庙及其广场前所未有的气概。而随着古罗马人建筑技术的失传,欧洲人又不得不尝试新的解决问题的技术,终于建造了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及其天井式广场。所以,正是由于技术与材料的进步,从另一方面促进了新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同时,历史因素、服务对象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影响,又细分了前2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项因素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最终形成了历史上不同于前代而又不同于它地的各种广场地域文化特色。2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现当代优秀广场案例地域文化运用分析3.1国外广场地域文化运用分析3.1.1美国波特兰市系列广场美国波特兰市系列广场是由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于1960年代设计的一组广场和绿地,它们由三个广场通过人行林荫道串联组成。三座广场充分地利用城市中的缝隙、空地修建起造,并为周边居民带来了实惠。位于首部的是一座称作“爱乐广场”(LovejoyPlaza)的自由梯阶水景园,为夏日的波特兰市民带来了一片清凉和活跃。中部的柏蒂格罗夫公园(PettigrovePark)是一个静谧的林荫休憩区。最后部的讲演堂前庭广场(AuditoriumForecourt现称为IraC.KellerFountain)将整个景观带入高潮,它以一组高低错落的台石帘瀑激流而下,产生了图3.1讲演堂前厅广场来源:中国城市规仿佛美国西部山地的自然美景(图3.1)。划行业信息网3.1.2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该广场是一件极富诙谐意味的后现代作品,同时又是一座运用地域文化的广场设计(图3.2)。它于新奥尔良市的一处意大利人社区中心。建筑师查尔斯·摩尔(CharlesMoore)将其广场地面处理成同心圆状的铺装纹饰,并设计形似意大利半岛的地面突出于中央水景之上。广场周围环以塔斯干式柱廊,甚至柱间拱券上镶嵌着设计师本人的喷水面相。图3.2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来源:外国近现代建筑史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3荷兰鹿特丹熟乌伯格广场由荷兰设计师高伊策(AdriaanGeuze)设计的熟乌伯格广场(Schouwburgplein)位于荷兰著名港口城市鹿特丹。熟乌伯格广场最大的局限条件就在于1.5公顷的广场下方建有两层的车库。然而,设计师高伊策转而借用这一不利条件着力营造一个平展、空旷的空间,并通过场地条件布置地下车库通风口与可自由操作的液压悬臂灯营造广场边沿的立面变化,从而创造了一个“城市[17]舞台”的形象。大面积的广场地面上虽然无法栽植高大树木,但是细心地设计师使用木材、橡胶、金属和环氧基树脂划分的广场地面,并形成了多种地面镶嵌图案,由此传递了活跃的环境氛围。此外,每当气温超过22℃,广场中央花岗岩铺装区的120个喷头即会自动开启,为夏日的孩子营造了游戏的天堂(图3.3)。图3.3鹿特丹熟乌伯格广场来源:欧洲新3.1.4美国西雅图联合银行大楼庭院广场景观由加拿大PhillipsFarevaagSmallenberg景观设计事务所与西雅图建筑师RuffcornMottHinthorneStine合作设计的美国西雅图联合银行大楼庭院广场坐落于西雅图第四大道、第五道道和Marion大街之间。该场地位于一座高层办公楼和第五大街麦迪逊住宅楼之间,并处于一座建筑上方,属于屋顶庭院性质。场地及周围道路的不同标高,使得该处地形设计变化丰富,城市中的人们可以图3.4西雅图联合银行大楼庭院广场来自由的穿行而过或是驻足休息。庭院广场运用源:中国园林2010.01了绿化种植,引入水景,结合硬质和软质铺装,连接和通向不同方向的建筑出入口,在城市中心区创造了一个可以通行、休憩和观赏的小型景观空间,其间树木、草地、水体、铺装等景观元素穿插组合,形成了水平线与垂直线交叉和大小、质感、形状对比丰富的平面图案,通往入口处的层层叠水营造出强烈的立体动感,使这个原本消极的城市空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18]由此为城市中心区提供了难能可贵的休憩、赏景和便利通行的小型景观空间(图2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4)。3.1.5美国洛杉矶诺基亚广场占地面积约4000㎡的诺基亚广场是对长期以来规划无秩序的市中心商业区的一次重新定位,从而成为连接斯台普斯中心与新开发的LALive零售、娱乐区的[19]纽带。同时诺基亚广场是一个多功能活动空间,利用广场中安装的垂直结构支架承载视频墙,它可以承办规模超过5000人的户外演出、颁奖典礼、募捐活动和产品发布会(图3.5)。在平日里,他又可以作为广场一旁诺基亚大剧院的大厅和图3.5洛杉矶诺基亚广场夜景来源:景观设计2008.05图3.6诺基亚广场平面来源:同左户外活动场所或是舞台,可谓一举多得。广场地面铺装设计元素包括花岗岩地砖、发光二极管地砖夜晚伴随着垂直支架结构上的广告照明及视频,使得这里的商业氛围愈显繁华而无多余的冗杂。因此,诺基亚广场可谓洛杉矶商业文化的典范之作(图3.6)。3.1.6西班牙贝尼多姆海滨步行道广场由CarlosFerrater建筑事务所设计贝尼多姆海滨步行道广场(图3.7)建成于2009年。贝尼多姆市是一座典型的西班牙特色地形狭小、建筑密集的海滨旅游休闲城市。设计师基于几何数据推敲生成了一座富有曲线动感的海滨步行道,同时采用横向与竖向的形体的灵活变化。它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了对杀敌的入侵,同时形成了凹凸相间整体结构,并将廊下散步道、曲线梯阶交通与外凸平台融为一体。设计中地域文化运用的特点:(1)运用富有生命力的有机线条,使人们联想2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到了自然海浪的记忆,白色的突出平台下部使人产生船首的联想。(2)采用曲线凹凸结构或内嵌式旋转楼梯,旧日印象变换新颜,并提供了足够的会议、娱乐、休闲、停车空间。(3)长廊布局及地面结构有利地表径流,并设置了城市雨水收集系统,关注了人居滨水环境的生态问题。存在的问题:(1)紧张的用地现状与大面积的海滨步行到建设产生冲突。(2)地中海气候的夏季炎热少雨,广场乔木绿化稀缺的情况下所提供的休息场地值得思考。图3.7西班牙贝尼多姆海滨步行道广场来源:网络3.1.7纽约高架铁路空中公园广场由建筑师DillerScofidio和Renfro以及地景设计公司FieldOperations一起设计完成的纽约高架铁路公园广场(图3.8)位于纽约市的肉类加工业区。被改造后,它成为了附近市民散步、聊天、沐浴阳光或看街景的好地方。原来的这条高速路于1930年代建成,一直使用到1980年代。之后,这条高架道路一直闲置,杂草丛生的铁道无人问津。经过一期改造,现长约半英里(约0.8公里)的高架铁路公园广场,正式向市民开放。公园由混凝土和绿化景观带组成,改造时设计师着意保留了生长繁茂的野花野草,同时部分利用着纵横交错的铁轨残迹。夜间这里灯光柔和而均匀,市民们可以在草丛中行走或是闲坐,光源都隐藏在膝图3.8纽约高架铁路公园广场来源:网络2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盖以下的高度,而从空中俯瞰,线状的光源流动而有韵律。蜿蜒曲折的高架桥穿过时髦的曼哈顿西区,空中公园广场结合哈德逊河美景及野生植被,引发了市民对纽约工业发展史的难忘回忆。3.2国内广场地域文化运用分析3.2.1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广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广场由美国SASAKI公司与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作设计。设计方案在北京市中轴线北延长线的顶端,规划了一条长约2.3公里的“千年步道”,并以山水园林作为收尾,同时体育场馆、设施分布两侧。“千年步道”上设计着中华文明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纪念性标志物。在规划概念上,北端的湖泊与轴线东侧的奥林匹克运河构成一条巨大的水龙,与北京古城区内中轴线西侧的水龙――什刹海、中南海遥相呼应,形成对称式布局。在广场主体建筑布局上,采用了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馆(水立方)、国家体育馆与玲珑塔四者间的显性构图,以及地下商业建筑与下沉花园的隐形穿梭,在规划初期已为赛后的商业化转型做好了准备。在国家体育场的设计中,从主体建筑景观形象考虑出发,公园广场作出充分的设计推敲,合理地抬升了主体建筑,并将下层交通涵盖内部。广场三大主体建筑分别使人联想道鸟巢、水、与中国传统塔楼建筑,从形象设计层面上传递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理念。同时,广场在照明灯具、休息厅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主题的衍生理念(图3.9)。图3.9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广场远景、灯具、休息厅来源:自摄2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2北京市商务中心区(CBD)中心公园广场由清华大学朱育帆教授领衔设计的CBD中心公园广场绿地位于北京市商务中心区西北部。基地原被一条横亘东西的机动车道划分为南北两部,同时又被周遭环立的高层建筑围阻。商务中心区总体规划原定于此处设计一座全区面积最大的中心绿地公园,然而面对这样的现状,确难达成预期目标。在对场地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后,设计师采用上跨式连接体将南北两部相连,同时根据规划绿带与东西街交叉点为圆心,塑造了一处“都市伊甸”的情感体验空间(图3.10)。利用上跨连接体相对高度8米的高程,设计者融“林泉高致”图3.10北京市CBD中心公园广场来源:中国园林的山地形态于具体的台阶、坡道、平台手法中,解决了南北两部高差变化问题,同时塑造了重力落水的各种景观,赢得了使用者的亲睐与参与。徒步攀登,当游人置身“都市伊甸”之中,俯瞰水镜蓝天、碧波白云,一种油然而生的纯净、静[20]蔼与空灵之觉仿佛遁世离俗,却已忘却一片钢铁丛林。3.2.3北京中华世纪坛广场总占地4.5公顷的中华世纪坛广场(图3.11)坐落于北京市西长安街延长线上,东接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西邻中央电视台,北枕玉渊潭公园,南面北京西客站。主入口题字碑广场、圣火广场、青铜甬道广场、过街桥南端广场、坛体广场共同构成了整座广场公园的空间序列,取得图3.11北京市中华世纪坛广场来源:自摄了层层渐进终达高潮的艺术感染力。广场设计初衷是为迎接新世纪而建,反复推敲后采用了“坛”的概念作为主体建筑形2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式,承接了千年时空甬道至世纪坛的跃起之势。在迎接北京奥运会及之后的城市文艺演出方面仍继续发挥着作用。3.2.4西安市大雁塔广场绿地体系西安市大雁塔广场绿地体系环绕于举世文明的佛教圣地大雁塔脚下,为古刹营造了一片优美的人文、自然环境。广场综合用地约1000亩,主要包括北广场、南广场、雁塔东苑、雁塔西苑、慈恩寺、步行街和商贸区组成,是我国目前最大、品位最高的唐文化休闲广场。主体大雁塔北广场南北相对高差9米、东西宽218米、南北长346米,南入口屏列山门石佛柱两组、牌坊两座用以示意内外空间。中央主体部位采用平台叠进式作大型喷泉舞台,规模宏大,体现出古都王者风范。南北最长约350米,东西最宽处110米,“T”字型平面,共分为百米瀑布水池、八级叠水池及前端音乐水池三个区域,既可分区独立表演,也可整体表演。喷泉样式多变,水柱形态各异,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显娇嫩、多姿。喷泉停止后,整坐北广场又重新连为一体,市民可以穿行其间,为夏日炎热天气增添了乐趣。大面积银杏树荫、油松、白皮松及地被植物减少了大面积硬质铺砖。此外,在广场附属建筑、雕塑、灯具、座椅、回收箱等方面的设计亦体现出大唐都市的文化艺术风貌。雁塔南广场以玄奘雕像为主题,为大慈恩寺塑造了对称布局的纪念形象,同时广场两旁的绿地为前来的游客、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暂歇空间。雁塔东苑包括慈恩寺遗址公园、樱花广场与戏曲园三部分。慈恩寺遗址公园利用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划分了公共与私密空间,同时展现了慈恩寺的营造历史;樱花广场部分利用几何形手法将城市道路与慈恩寺、博物馆、遗址公园很好地联系在了一起;戏曲园因一条折路与广场主题分离,主要表现了陕西地方秦腔艺术,从总体上理念仍与广场体系相联系。雁塔西苑包括雁塔西入口小广场与民俗园,地形起伏,饶有情趣。另外,近期在广场体系南端开发建设的大唐不夜城更是利用这一文化、景观资源,营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配套消费场所,完善了广场绿地体系的服务功能。3.2.5西安市钟鼓楼广场西安市钟鼓楼广场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改造设计。广场位于明代钟楼西北侧,东起钟楼地下通道西北端、西至鼓楼东侧、北临城市建筑,占地2.18公顷(图3.12)。该广场共分五部分组成:主体部分是一处平展的绿化广场,用以2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辟钟鼓楼二者的视线联系,同时在其东北角利用现代装置雕塑为地下商场开辟采光天窗;与前者相邻东部为一下沉广场,这一广场不仅丰富了广场结构,更重要的是它构成了广场上部、城市地下通道、地下商场三者之间的交通联系;在主体广场北部,为一条联系下沉广场与西端鼓楼的下沉式商业街;街北面为一组传统式样建筑,在立面手法上将钟鼓楼二者相联系;主体广场西段为以地面停车场。钟鼓楼广场主体部分的绿化设计保证了两座古代建筑的通视效果,突出了它们各自的整体形象,设计手法简洁而空间变化丰富,体现了较为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图3.12西安市钟鼓楼广场剖面图来源:中国建筑学会3.2.6南京市汉中门广场占地2.2公顷的南京市汉中门广场(图3.13)位于汉中路与虎踞路十字路口东南角,基地内保留有始建于南唐的古城门。塑造富有文化积淀的现代城市生活广场,同时保护文物遗产成为这一设计的关键。广场布局采用南北两部分构成:南部为下沉式广场图3.13汉中门广场鸟瞰来源:城市广场活动区与休闲漫步区,北部为回归田园的绿设计化休闲区。由城墙、城门墩围合构成的南部广场空间较为封闭,风格古朴庄重。设计师就势利用古城门中轴线打通券门,并在其对应的东面开辟下沉式广场。广场平面结构结合古城门、城墙形式布局规则转角分明,并利用下沉台阶、绿化为市民提供了各项活动的开阔场地。沿城墙一端,设计师布置了曲折小径,供市民休闲漫步。北部广场面向城市较为开阔,设计者采用方格网式绿化排列组合,将草坪绿地组成“田”字形,用以象征都市田[21]园,体现了一种渴望回归自然地理念。由此使得广场具有时代特征新的一面。3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7焦作市缝山针公园广场焦作市缝山针公园位于山阳区太行山南麓(图3.14)。早在19世纪后半叶,英国公司即在富含矿产资源的太行山地区开办煤矿,距离焦作市区较近的凤凰山附近变成了一片采石场。历经一百多年的无序开采,这座凤凰山南部几里长的山体被削去了半边,岩石裸露,惨不忍睹。90年代以来,凤凰山南麓的环境问题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并下决心对其进行整顿直至关闭。在市政府的委托下,焦作市两名青年雕塑家薛骏猷、闫国喜来到山下实地考察。审视山体现状后,两位雕塑家遂产生愈合山体伤口的大胆比喻,构思了一座巨大的新月形不锈钢针形雕塑。寓意要为受伤的山体缝合治疗,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象征意义。同时,雕塑皎洁新颖,愈发显图3.14缝山针公园广场来源:自摄现结合地域文化的时代特征。3.3现当代广场对地域文化运用的若干启示3.3.1地域文化的“狭义”与“广义”结合现当代广场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代的设计师对地域文化的认识都会有新的见解,运用于他们的作品之中都会有新的表现。现当代的优秀设计作品,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真正地从设计地土地里长出来的、设计地人文环境孕育出来的“文”,这种“化”有着划时代的气魄。可以说,一种有关地域文化的“狭义”与“广义”认知之争悄然而生。“狭义”的地域文化观,主张从历史中挖掘有关广场布局、建筑、水体设计、雕塑设计、铺装、围合方式等物质形态上的符号标志。而“广义”的地域文化观,主张从一切能够体现、反应现实基地需求的角度,广泛吸纳包罗万象的“文”的源泉,甚至接纳历史任一时期业已形成的地域文化而对其“化”之。3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3.2现当代广场中地域文化新的形成动因在上一章,我们探讨过广场演进史中地域文化形成的动因包括历史因素、服务对象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材料因素、技术因素等等。但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其形成动因有了新的发展。现当代世界,工业生产高度发达、城市日趋大型化、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生态失衡、土地利用日趋精细化。现当代广场作为城市中宝贵的户外公共空间,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高效的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一来,处在世界发展前沿的各大城市无不结合自身情况,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新型地域文化,而这一形成动因就主要集中在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上。3.3.3现当代广场中地域文化的新体现现当代广场中地域文化新的表征,往往体现在对基地人文精神与物质需求方面具体而微的关怀;体现在对投资建设者经济成本换来丰富收益方面的缜密研究;体现在对生态自然环境合理开发与维护利用方面的综合思考。纽约高架铁路公园广场改造设计不仅变废为宝,而且形成了独具纽约特色的户外休闲空间。波特兰市系列广场设计,更是注重在城市中再现美国西部山石瀑布的景象,以期给居民带来一种浓缩的自然乐趣。这与中国古典园林传统的叠山理水思想如出一辙,然而其独具魅力的现代手法体现了波特兰的地域美景。同样体现了叠山理水思想的北京CBD中心公园广场中,设计师则用另外一套手法完成了极富哲学意味的现代景观,同时对设计基地建筑环境、人群心理的充分理解形成了它处不可复制的新的地域文化景象。所以,区别于此前广场演进史,现当代广场中的地域文化显得愈发开放、包容,设计场地、身边的种种现实似乎更应当被视作是新的地域文化,我们不应忽视了时代的发展,结合场地具体地域文化历史,从其自身挖掘可造文化是为现当代广场中地域文化新的体现。3.3.4现当代地域性广场设计需要鲜明主题地域文化是一个承载量丰富的概念,在这个词里面我们应当看到“和而不同”。一个国度、一个民族、一座城市、一片街区是这一系统的层级。在同一个国度下,我们文化上具有相同的共性,但是各个民族又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同属于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汉民族,我们文化上亦具有总体的向心力,但是各个地区、城市又有自己不同的历史、地理、人文、情感、经济等多方面的差别。再往下细分,亦复如此。如何确保每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得以延续,并在前人的基础上丰富我们每一处的特色,这就为我们设计具有时代特征的地域文化特色广场提出了挑战。由此,在现当代地域性广场设计中强调“主题鲜明”、“和而不同”,是为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地域文化的必经之路。美国洛杉矶诺基亚广场、西班牙贝尼多姆海滨步行道广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广场等都为我们作出了榜样。3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新地域文化”的广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4.1“新地域文化”的定义与包容性4.1.1“新地域文化”的定义“新地域文化”是对于传统而言“地域文化”的发展。传统的“地域文化”反映某一地区、某一时期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艺术等方面特色。其地域文化形体特征往往体现在广场布局、建筑、水体设计、雕塑设计、铺装、围合方式等物质形态上。其地域文化精神内涵则往往体现在这些物质要素所营造出的一种心灵感受之中。而“新地域文化”应当以“广义”而论之,主张从一切能够体现、反应现实基地需求的角度,广泛吸纳包罗万象的“文”的源泉,甚至接纳历史任一时期业已形成的地域文化而对其“化”之。纵观中外,现当代广场中地域文化新的表征,往往体现在对基地人文精神与物质需求方面具体而微的关怀;体现在对投资建设者经济成本换来丰富收益方面的缜密研究;体现在对生态自然环境合理开发与维护利用方面的综合思考。因此,“新地域文化”应定义为在现时代背景下,以具体场地条件为基础,结合地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人文思想、社会心理、经济技术为依托,利用广场布局、建筑、水体设计、雕塑设计、铺装、围合方式等物质形态为载体,充分尊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在“和而不同”的框架下营造出的具有“鲜明主题”的广场艺术文化。4.1.2“新地域文化”的包容性“新地域文化”应当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在海纳百川的广阔局面下才能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氛围,这倒不是提倡拷贝,而是在各地广场文化传统与场地条件的基础上,合理的吸收其他各种因素,最终用以改进生成新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始终处于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提倡塑造地域文化,并不反对借鉴采用现代风格、科学技术、新材料。为塑造新的地域文化,设计师们可以更为大胆一些,不妨将传统历史文化拿来用,也不妨将异域文化拿来用,更不妨将最为时新的艺术思潮、文化思潮拿来借鉴。只要拿来或借鉴地合体,满足了新时期的需求,并形成了不同于拿来或借鉴原型的3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新的形式,历经一定时期后,他就会引导一定潮流,形成该地区新的地域文化特色。莫卧儿王朝吸取伊斯兰文化造就了印度建筑史上的顶级作品,日本园林建筑吸取中国隋唐文化成就了后世光辉的日本园林杰作,中国汉代望楼融汇古代天竺佛塔发展了类型丰富而又高度艺术化的中国塔楼……文化没有高低、没有尊卑,广阔的文化胸怀终将造就“新地域文化”的辉煌。4.2“新地域文化”特色的广场设计的发展趋向4.2.1功能、手法多样化功能手法多样化分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指广场功能的丰富性,二指设计手法的灵活性。广场功能丰富应该分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来看一个广场中,设计师们已普遍关注到单一的纪念性、象征性早以不能满足市民的户外生活需求,提倡自由、民主、平等的近代就已经开始摆脱了这个樊笼。发展到现在,广场的主流核心作用,已经转向用之于民的本质,这样一来单一广场的基本功能诉求就显现出来,即:聚会、运动、休憩、赏景。其次从多种广场角度考虑,广场的用途又有新的内容与差别。比如:商业步行街广场、海滨浴场广场、运河滨水广场、市政广场、旅游区广场、港口广场、车站广场、公园广场、社区广场等等。它们虽然又有新的功能需求,但仍需满足广场的基本功能需要。设计手法的灵活性,主要是指设计中的整体规划与细节处理。这两者之间要依据设计场地的地形地势、周面环境、人文舆论、气候特征因地制宜。主要涉及的方面包括:广场布局、建筑、水体设计、雕塑设计、铺装、围合方式等。总的来说就是力求围绕场地条件、灵活施展,集中塑造具有个性特点的广场设计。4.2.2低碳、植配立体化低碳立体化体现在广场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上。广场的设计是方方面面的综合,设计师在构思设计之时就应该考虑到广场艺术文化性与施工建设的造价问题,如何设计才能减少后期维护的投入等问题。广场设计尽量避免繁冗复杂的传统手法,广场建设较多使用迅速成型的预制材料,广场排水尽可能做到雨水收集再利用,广场夜间照明亦应当根据需要合理设置。3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植配立体化体现在广场设计的自然生态性上,这是一个辩证的认识。新型广场应当避免传统广场那种只注重塑造开放空间、衬托主体建筑的单板模式。新型广场在塑造开敞空间的同时应合理的利用乔、灌木塑造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私密空间,同时利用乔、灌、草三层的立体绿化软化硬质的广场铺装、构筑,融自然幽静感于闹市之中。但这样一来,片面强调绿化的话,又容易忽视了人的参与。就像劳伦斯·哈普林设计的“爱乐广场”与讲演堂“瀑布广场”一样,城市中的自然应当提供有效地参与方式。4.2.3规划、创新条理化这一条针对城市广场规划层面来讲。虽然现在大多数广场设计都已经开始提倡塑造主题,但少有广场在这一主题上深入挖掘,以至于一个素材在一座城市里被同样的手法反复利用出现,这种广场设计有悖于“和而不同”、“主题鲜明”的地域文化价值取向。所以,我们在城市规划初期即应当对广场设计进行一定的规划。这并不是对广场设计的限制,而是在其方案实施前进行检验审核,以避免与城市已有广场的雷同。创新条理化就是在这城市广场规划这一基础上,容留一定比例的广场进行特异、新型的创意建设,甚至逃离本地区的文化圈。但应该注意,这是有比例的实验,一是借以活跃城市广场的气象,二来为新地域文化的形成提供基因。4.2.4理念、设计人情化理念人情化指的是,广场设计的主题构思应当引人阅读,发人遐想。强调这一点主要就是有利于形成反映地域人文特色的主题构思。比如城市中一片场地,在城市化之前曾是人们来郊区放风筝的好去处,那么城市建设征用之后,为使人联想起从前的美好记忆,设计师在此建造一片开阔地,塑造童年一般的风筝体验乐趣设施等。美国纽约高架铁路空中公园广场就是很好的例子,直到现在退休的老人来到这里仍然感慨道:“我喜欢走在轨道上的感觉”。另外概念方案“愈合公园广场”的设计又是另一种体现方式,但同样塑造了新型的地域文化。设计人情化主要指在那些广场要素诸如:地形地势、铺装、建筑、水体、雕塑、绿化、公共家具等上所体现出来的对使用人群的关怀,这也是衡量它是否符合“新地域文化”精神的一个指标。3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3“新地域文化”特色的广场设计的创作方法4.3.1结合实地场地条件创作具有“新地域文化”特色的广场设计时,其实挖掘该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并不是首位的,真正应当首先关注的是场地的现状。从场地中或对项目目标分析功能结构的需要、景观视域的需要,很可能产生非比寻常的灵感。场地会告诉我们广场的布局、交通,会指引我们广场构筑物的大小、体量、安置位置。一个真正尊重场地条件的设计才会是一个反映“新地域文化”的好设计。4.3.2分析设计服务对象分析设计服务对象有利于我们设计师把握广场设计的风格取向。不同城市的人有不同的地域文化性格,但就同一座城市也会由于不同城市功能分区而产生不同的城市性格。比如:城市的老城区因建制较早,多少会有长者为尊的心理,老城广场应当分析老城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规律;新城建设往往由于新兴的产业部门驻扎,多数年轻人在这里就业生活,并且不断有新的企业在这里诞生,所以新城广场建设亦应当充分考虑到新城居民的生活节奏与习性。合理分析我们设计场地的服务对象,将不仅使得我们的设计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同时也有助于形成“新地域文化”特色。4.3.3确立主题构思主题构思的确立应建立在场地条件与服务对象之上,没有对场地与服务人群进行合理的分析,再好的创意构思都是空谈。但这并不是说主题构思一定要源自场地与服务对象,而是要满足二者之需求而已。所以,设计师在主题构思之时应开拓思维,广泛联想。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设计联系了居住人群,但设计师丰富的想象力除提供了居民诙谐的幽默之外还塑造了独具特色的美国意大利广场景观。焦作市缝山针公园在岩石裸露,残垣断壁的山体之上开辟纪念公园广场,缝山针的主题形象独具说服力。荷兰鹿特丹熟乌伯格广场利用液压悬臂等形象象征码头,体现了鹿特丹市海港形象。这些主题构思都是需要设计师以自己广泛的学识来进行创造的。3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3.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里所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引意之用。在“新地域文化”广场设计中,设计师要以场地条件、服务对象、该地人文文化为基础大胆融入外来文化因素,时代科技材料成分。这将会为“新地域文化”的形成带来基因。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广场的规划建设就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布局场地、大道、水系、山体、绿化与建筑。在奥运运河的布局上采用了与老城什刹海的呼应格局,主体场馆建筑则分列“千年步道”两侧。在灯具设计上,又似古典如意、灵芝之意,蕴含了和平吉祥的深意,照明了世界各地友人的道路,同时灯体所采用的现代材质造型,又是那样新颖独特,从而成为了奥运广场上一道亮丽分风景线。4.4“新地域文化”的运用要点4.4.1注重广场景观设计的整体性首先,“新地域文化”广场景观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为了炫耀某某柱子、某某喷泉、某某雕塑,地域文化的体现也不是简化了的某某符号、某某装饰。它首先是作为一个广场而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创作广场作品,不应只关注某一突出亮点,脱离了整体设计,广场的价值就会打折。每一处景观的表现,都应当着想主题构思并与之协调统一。另外,在很多传统的广场设计中,其主题往往会集中于在场地的核心位置,以期达到高潮。这种景观空间秩序正在逐渐受到挑战,因为现当代城市环境已经发生很大改变,数量过多的矩形规则式大广场是对城市土地的浪费,而且布局单一、形式容易让人乏味。所以很多从城市空隙中生长出来的广场反而更加有趣,这就为我们户外景观新的空间秩序提出了挑战。合理布局分散的小广场,以形成跌宕起伏的景观秩序,并恰当的组织动静空间、交通流线就成为了广场景观设计的要点。因此,广场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就包括了景观表现上的协调性、空间秩序的整体性。3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4.2地域文化运用的美感文化的精髓一定是美的,设计中运用地域文化一定要让人产生美的联想,这是我们景观设计师的初衷。在作者经历的一些设计方案评选中,曾看到有不少的方案出现有设计文本说明讲的很好、言辞华丽,看似充满哲理、意义,但是没有被专家们通过。事后作者总结经验认为,设计应当是体现出美,至少要做到表里如一。设计文本固然重要,但是脱离了设计的初衷,可为本末倒置。因此我们暂将设计分为造型设计、含义设计两部分。造型设计指图面上的表达,设计师运用地域文化应当使其具有优秀的视觉美感;含义设计指文字上的表述,同样设计师需掌握这一技巧加以发挥,从而体现精神美感。具有优秀的视觉美感与精神美感是地域文化运用于设计的前提要求。4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新地域文化在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探索与运用5.1融合异域文化的新地域文化庭院广场设计2011年西安世园会除九个大师园外,国际展园设计竞赛另有八块用地,面向世界公开征集设计方案。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园艺展览,在为大师园选择设计师的过程中,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强调四点:具有深刻设计思想与对花园艺术的深层理解;富有创新精神发现花园设计新的可能;挑战大家心中传统花园概念并[22]传递设计者与众不同的思考;经验丰富影响广泛。作者认同以上观点,并将其转化为世园会国际园竞赛“神秘园”方案设计的宏观指导思想,进而探索音乐与景观设计更为深刻的融合设计方法。然而生活中我们不少看到,冠以某某“音乐花园”、“音乐广场”之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简单的将一些五颜六色的灌木丛修剪成五线谱样式等音乐符号,虽然形式好看但缺乏内涵,仅仅将两种艺术停留在视觉的层面上,忽略了音乐的本质属性。另有一些校园中某些花园,生涩的将一些音乐名家雕塑放置于绿地中,希望借以陶冶情操、表达一种对音乐的热爱。像这样的处理手法比比皆是,似乎早已脱离了景观设计的时代步伐。下面,将系统阐述新地域文化观在世园会方案中的运用及分析。5.1.1灵感来源接到竞赛通知大概是在3月份,因距方案提交时间较长,所以作者没有急于动手出稿。当看了一些沈阳世园会的资料与欧洲各国园林书籍、图片后,试图从中获取想法,但并未真正得到让人兴奋的冲动,因为个人觉得越容易到手的想法越是容易和别人雷同。某一天,当作者和琴友聊天弹起吉他时,一段故事伴随琴声映入眼帘,许久不能平静——这是一首欧洲新乐风名曲《来自神秘园的歌》。(1)欧洲名曲《来自神秘园的歌》刚接触这首曲子,她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但又一时不可名状的欣赏之感。她是一首蕴含了欧洲浪漫而又略带忧伤的田园诗篇。其作曲家兼键盘手是来自挪威的RolfLovland(罗尔夫.劳弗兰),小提琴演奏家为来自爱尔兰的FionnualaSherry(菲奥诺拉.莎莉)。两人于1994年在欧洲歌唱大赛中初次相遇,由于对音4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乐有着难以想象的相同理解,他们走到了一起。自1996年4月推出首张专辑《来自神秘园的歌》大获成功,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图5.1)。也基于这一事实更加证实这首乐曲具有不可抗拒的心灵的共鸣,如果能将这种共鸣转化至景观设计中,由此便可以在园林艺术中开启一扇新的心灵之窗。(2)对乐曲的理解与演绎设想图5.1专辑《来自神秘园之歌》来源:自摄跟曲作家、演奏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乐曲溶合了爱尔兰空灵飘渺的乐风以及挪威民族音乐及古典音乐。乐曲恬静深远,自然流畅,使人不知不觉便已溶入其中。从我们熟知爱尔兰风笛及挪威忧郁的森林中,就不禁让人联想到欧洲花园的神秘面纱。聆听《来自神秘园的歌》,给人一份淡淡的忧伤,却越发让人深思,回味人生的漫漫长路,回忆美好的时光,如果能借神秘园这首名曲,将其情节演绎成为一段神秘而又浪漫的爱情故事,并用景园设计的手法将其付诸于本届世园会国际园的方案中不失为一个巧妙的方式,在传递异域园艺风情的同时,又让人能够切身体验欧洲文化与情怀。(3)情感线索与展园设计主题定位每一部动人的电影都有一段情感的片段,每一首美妙的乐曲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难忘的诗篇常常描述有关爱的记忆,那么景园设计中能不能引入这样一种情感线索呢。作者认为艺术是相通的,我们景观设计应当广泛的挖掘其他艺术形式、手法为我所用,从而探索景观设计新的可能,就像野口勇与雕塑景观、布雷马克斯与铺装艺术。主题定位即像一首乐曲一样要为整个景园设计定调,指导设计总体的倾向性。那么,鉴于《来自神秘园的歌》的基调,作者认为整个景园的设计应定位为有景、有情、体现神秘与浪漫这样一种基调,并着力体现一个故事、一座景园,一段情节、一处景观这样一种情境效果,并为景园起名“神秘园”。5.1.2主题对位乐曲编曲过程中有一种手法叫做“和声对位”,主要指乐曲主音与伴奏形成和声关系,用来丰富乐曲背景,就像一首歌只有人唱而没有伴奏是不饱满的。在景4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观设计中,作者同样吸收了这一手法,并称之为“主题对位”,从而体现景园艺术的神秘感。(图5.2,图5.3):图5.2神秘园庭院广场总平面图来源:作者世园会获奖方案图5.3神秘园庭院广场总体鸟瞰图来源:作者世园会获奖方案(1)神秘感之一——故事情节回应主题在整座神秘园中,作者设计了五组雕塑,作为单个景点他们构成了整个乐曲4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主音部分——单个的艺术品,而与之形成“和声对位”之一的就是其中蕴含的故事情节及游人的联想。这样景观雕塑的设计就摆脱了以前的那种单板,单向的交流模式。故事情节如下(图5.4):1.入口过渡区女提琴手依偎在花丛之中专心致志地练琴,从而营造了一种欢快、轻盈的气氛。2.挪威森林出口位置,亲年男音乐家像女提琴手一样的投入情形让人过目难忘。3.主通道两端,两个天使隔水相望意味深长,让人产生男女音乐家两位主人公暧昧的联想。4.中心景观区,经过时空的转换两位音乐家同台演艺,用音乐沟通了心灵,此时更让游人认定两人之间产生了爱情。5.末端出口区,女提琴手半依偎于泥土之中,身旁只有一把小提琴陪伴,让人不禁产生疑问,男音乐家哪去了,暗示男主人公与她的爱情故事扑朔迷离,从而形成神秘感之一。(2)神秘感之二——跌水林荫道这是一条狭长的林荫坡道,连接主入口空图5.4故事情境雕塑来源:自绘间与景园核心区域。在这里,神秘感集中体现于地面上的树影斑斓,与空间折合树林障景而形成的空灵与未知感。因为,游人不知道这条林荫道将要带大家到达哪里,不知道这条道旁的跌水水渠流向何处,更不清楚男女音乐家和天使雕像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一切疑问从图5.5跌水林荫道来源:作者获奖方案这里开始(图5.5)。4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神秘感之三——挪威森林挪威森林在景园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不单构成了景园中最为重要的障景作用,而且自身又是景园中一处最富奥妙的探险式秘密林境。这里除有几块碎石几乎没有现成的小路,高大密集的水杉是林境中主要的乔木,密密麻麻攀缘缠绕的藤本、草本植物遮天盖地,如昏暗处的蜘蛛网一般(图5.6)。(4)神秘感之四——中心水景广场中央水景广场最为显眼的是一个爱尔兰元素景观墙,倒映在平展的中央水面上,西边小瀑布下的一株乔木枝叶招展,从清澈的水面上轻抚而过,遮住了身后的景墙。水面上粼粼的波光,飘渺的景墙门洞,仿佛洞穿到遥远的另一个世界,又宛若是泰姬·玛哈尔陵的神秘面纱(图5.7)。图5.6挪威森林来源:作者获奖方案图5.7中心水景广场来源:作者获奖方案4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以雕塑景点及其串联的故事情节为“主音”线索,以入口过渡区域、跌水林荫道、挪威森林、中心水景广场及次出入口各区景观情境为“伴奏”,综合体现了神秘与浪漫的这一主题(图5.8)。图5.8神秘主题-线索分析来源:作者获奖方案5.1.3艺术融合创新意味着以前没有的东西,艺术的融合可谓一种创新的探索方法。(1)音乐与园林艺术的结合声音可以通过处理其波长、频率及其遭遇物体而折射回来而产生的混响、和声、延迟、飘逸、移调等多种声效来营造一种声场。在一首传递情感的乐曲中,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这种声场的变化来体会乐曲情境空间的更迭。这不恰好为音4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乐触动灵感、情节融入景观提供了很好的转化方式么。入口过渡区女提琴手依偎在花丛专心练琴,是为故事的开端,彩色的地面铺装与草花坪小开敞空间宛若有声地映照了轻盈欢快的练习曲。跌水林荫道两个天使隔水相望,一在林荫下,一在远处螺旋高台上若即若离,水声潺潺疏影斑驳,寓意故事情节产生变化,狭长的空间给游人心理带来了层层的波动。走过这片林荫道,当我们转身再看的时候,豁然一片开朗,潺潺的跌水戛然而止,平静的中央水面上波光点点,透射着两个音乐家间水晶般的情感,仿佛瞬息之间凝固了乐曲停格了画面。然而,世间万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美好的东西总有残缺对照。走近那堵爱尔兰元素景墙,音乐继而,平静的水面总有荡漾。西头,方形水池的一角,流水从一弧线凹陷处跌落成瀑,汇成另一条水渠,流向远方,并于远处更为广阔的水面(世园会兴成湖)融为一体。就像水渠旁半依偎于花丛中的女提琴手一样,留下一种淡淡的哀伤却又似忘我而去。由此可见,音乐与园林在塑造空间营造情境功效上确有共通之处,应加以挖掘利用。同时二者在水景声效设计中也有着某种默契,值得设计者们细细体会。(2)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景园在总体规划布局上,较多采用了中国古典园林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等传统手法,用以适宜国内游客的欣赏方式,但在空间分割与细部设计上则使用了爱尔兰与挪威两国的园林元素并大胆采取了各种新的可能(图5.9)。主入口处的柱状绿篱取自欧洲柱式与修剪树木的结合体,用其划分了内外空间,同时塑造的富有欧洲情调的具体景观形象。出入口过渡区曲线形彩色铺地与草花坛结合,营造了一种有趣的、柔美般的乐曲效果,丰富了景园的地面肌理,暗含了灵感初衷。中心广场爱尔兰风格景墙采用了爱尔兰特有的城堡建筑形式,中心水池旁挪威森林下的小木屋,以及入口过渡区用以展卖饰品的爱尔兰小城堡,体现了爱、挪两国的建筑风格。尤其是对爱尔兰景墙的设计,为了使其服务于这个景观故事情节,将其作了很大的改动。景墙两端一圆一方的收头处理,象征着柔美与阳刚,陪衬着同台演绎的一对音乐家。植物设计上更是悉心配置了爱尔兰[23]国花萨姆劳克花(白三叶草)、爱尔兰特色花草植被玉簪、蓝蓟、杜鹃、桫椤。挪威森林特色植物水杉、国树云杉、国花欧石楠等(图5.10)。4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9音乐情感与园林艺术结合之分析来源:作者获奖方案图5.10植物配置示意图来源:作者获奖方案4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1.4设计中的问题世园会国际展园设计的任务下达到提交成稿的时间短暂,方案虽然获奖固然有其一定的闪光点,但是仍有不少设计中不周的问题值得反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量与景园主旨的矛盾。在一个面积仅1600平米的小型景园广场中,原方案安排了3座建筑体、3片水景、5组人物雕塑,可以想象景点的密集。这就容易造成信息拥堵与主题的不明确性,并且没有充分利用景园植物的过渡空间留给游者以思索的闲暇。再者考虑到国内游客特别喜欢以雕塑等景点为背景合影留念,由此一来,其神秘园的空灵幽秘之感就会大打折扣。其次,具象与意境的矛盾。这一问题主要针对系列主题雕塑,他们具体明确的形象而又置身于某一场景中央的做法,现在看来似乎并不高明。园林与庭院,是一处休憩、陶冶情操的好去处,如果当初能把这些主题雕塑半遮半掩地融于绿化环境之中,而非将他们放置于开敞空间中央,然后在园境中放置零散的青铜座椅,似乎闲暇的片刻更能引诱游者的猜想,而非是将信息(雕塑所传达的故事线索)强加给他们。再次,设计与欣赏的矛盾。在本节5.1.2,作者利用雕塑组景阐述了由主入口到西端次入口,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转变、高潮与结尾。但现实中游者有可能倒着游览或是从其它次入口进入。这时,他们将不可能顺序或完整地理解这段故事情节,这就是设计与欣赏的矛盾。其实,这个问题是在设计之初就有过考虑的,所谓“一个故事、一座景园,一段情节、一处景观”,作者认为任何艺术作品传达给人的信息都可能是不尽相同的,但我们在这个设计中只要把握住一个主题“神秘园”,我们就大可不必担心游人的穿行方式,只要设计的所有线路都必须经过高潮——中心庭院广场,其它的情节大可不必一一展现,在这个园子,联想将成为最重要的欣赏方式。但具体而又完形的雕塑似乎是有一些遗憾。5.1.5设计后的心得当然,神秘园设计的成功也有其对地域文化演进发展独到的认知与对广场园林融汇的理解。首先,对地域文化演进发展独到的认知。融合异域文化的新地域文化庭院广场设计,这是借世界园艺博览会之机探索4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式园林空间布局手法与外国文化相结合的新的可能,从而阐释深刻的设计思想与对欧洲音乐文化的深层理解。地域文化之所以演变发展,其深层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大环境下,人们发现了各种文化的互补性,并不断地尝试着去利用外来文化为我所用。一方面,中国园林的回游式赏景曲径通幽其实本身就具有一种神秘气氛,一种超凡脱俗遁迹山林的清幽,然而自明代以来园林逐渐走向宅院,成为贵族富贾个人的奢侈品,似乎没有屋棚瓦檐就没有私园的味道。而另一方面,欧陆风那种全面欧化的装饰化手法自90年代以来风靡内陆以致流俗,但是,其开敞的聚会广场清澈透亮的规则水面,似乎更受聚集居住的青年们厚爱。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任何文化都有其利弊,神秘园正是尝试性地以一首欧洲乐曲为创意源泉将简化的欧式景观融入迂回曲折的中式园境之中,取其各自优点互补性改进广场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然后,对广场园林融汇的理解。借世界园艺博览会之机探索广场与园林紧密结合的新的可能,挑战大家心中传统广场概念并传递一种与众不同的思考。惯性中,大众对广场的理解应当是面积宽广、硬质铺装、规则轮廓。其实仔细想想,除了政治活动或某些健身娱乐需要的场合,谁会愿意闲暇之时闲荡在日晒下硬邦邦的广场上呢,这就是误区之一。误区之二,大众印象中,欧洲广场上的美丽风情丰富多彩,广场周围是古典式的欧洲建筑,其中并没有多少树木遮阴,那是西欧纬度比中国偏高,太阳高度角小,建筑遮阴面积较大,不会有中国大陆这样大面积的强烈日照。所以,作者认为,自由形式的小面积园林广场或庭院广场将切实地符合人民大众的需要。对于设计者来说,也更容易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更多的广场设计精品。5.1.6小节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新地域文化广场景观创作的核心动力在于创新,闪亮点在于主题新颖,基础在于如何综合运用景观设计手段,成功与否在于是否从景观美感、适用需求、社会心理等方面得到使用人群的认可。新地域文化广场景观不是无根据的无畏设计,我们出发点还是应当从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去合理的借鉴外来文化创造新型,这样的创新才更容易获得地域的认同感。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搬用、拼凑。这就需要我们设计者通过自身的科学文化与艺术修养在实践经验的积累下去获取某种灵感,进而确立新颖的主题。“神秘园”庭院广场的设计,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序列、借景寄情、塑造5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意境等手法,融合了欧洲滨海国家爱尔兰与挪威的音乐情节及文化,在融合异域文化的新地域文化探索中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当然,这次设计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有待继续思考与改进。项目附录项目名称: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展园设计国际竞赛所获奖项:《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展园设计竞赛》入围方案奖,即“专业组二等奖”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先生颁发授予。主办单位:国家林业局中国贸易促进会中国花卉协会陕西省人民政府承办单位:西安市人民政府选区代号:3#地块项目负责人:张冬冬主创设计:张冬冬(方案设计、文本)参与成员:牟毫、张扬、赵斌、常仲嵛、和茜等(建模绘图、排版)设计时间:2010年4月网址:http://design.expo2011xa.comhttp://travel.hsw.cn/system/2010/04/30/050498923.shtml5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2融合历史文化的新地域文化桥头广场及其建筑设计2010年6月受业主委托,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承接了咸阳市渭河横桥桥头堡及兰池大道景观规划设计。作者因借在中建西北院实习之机参与规划设计,并主创设计了渭河横桥桥头堡景观建筑部分。古代渭河横桥曾作为连接咸阳与长安城的重要交通要塞,现今的渭河横桥工程则地跨渭河南北两岸飞跃天堑,已非往昔咸阳古渡、横桥南北的旧日景象,加之未来这里将作为大西安都市圈渭河北岸泾渭新区的城市主入口,因而这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城市地标性景观建筑设计研究实践。5.2.1首次接触咸阳曾是我国古代秦王朝的都城所在地,这里曾出现过规模宏大的秦皇城、绵延迤逦的阿房宫等大型建筑群,它们代表了作为秦王朝首都的咸阳,成为了过去历史上咸阳城的地标建筑景观,而在这次跟业主的首次接触中,对方就明确提出要采用秦汉时代阙的造型来设计塑造该地标志性景观建筑。5.2.2场地调研分析首先,场地感观体验。咸阳市泾渭新区渭河横桥段曾是古代横桥遗址所在地,北有秦咸阳城遗址,南对汉长安城遗址,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同时又是西咸一体化,打造大西安都市圈的中心枢纽,未来将成为渭河中心地带重要的地标景观(图5.11)。图5.11项目基地背景分析来源:自绘然后,可行性设计基础调研。基地现状为一条宽28米的宽阔桥梁,它含双向4车道、两边各2.5米人行道,桥面与岸基地面高差7米。桥梁北段通过引桥立交与咸阳渭滨城市主干道兰5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池大道相连,引桥禁止人行交通,因此设计方案必须利用桥头堡景观建筑解决人行与非机动车行交通(图5.12)。图5.12项目基地现状图来源:自摄5.2.3历史文化遗存分析利用阙楼文化与咸阳,门户标识,挖掘秦代阙楼汉代陶楼元素,树立地标景观建筑的尺度。(图5.13)作为入口广场的建筑空间组合形式,门户布局,挖掘宫殿与寺院建筑入口元素,体现欢迎与多元包容之态。鼎的象征作用,门户威仪,挖掘秦汉青铜大鼎等元素,释放古都的气息。图5.13历史文化遗存提取示意来源:自绘5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2.4五套方案创意构思与设计比较方案一创意构思与特点:延续甲方提供意向,体现秦汉古阙的器宇轩昂,独具特色之处在于人流交通的解决,采用了古典廊架的概念向两侧延伸,同时烘托阙楼造型的宏伟气势。(图5.14)方案二创意构思与特点:采用高矮双阙结构,给空间场与视觉带来了丰富变化,进而加强了其形制的宏大感,此外上下交通改为了环高台周遭进行,并利用梯阶的起伏转折给观景台的造型带来变化。方案三创意构思与特点:采用桥头城堡形式,营造多功能集合式桥头建筑,增加桥头建筑群的体量,融上下梯道交通于古建群之中(图5.15)。图5.14三种新古典方案构思来源:自绘图5.15新古典方案效果图来源:作者方案效果图公司绘5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方案四创意构思与特点:采用简洁造型,象征手法,高大的柱体上方为秦鼎抽象造型,较为低矮的柱体上方为秦鼓抽象造型,两种器物皆为秦代迎宾待贤之礼乐仪式用物,高低双重平台皆有交通、观光、休憩、游乐之用。(图5.16)方案五创意构思与特点:采用抽象简约的现代手法,融入秦阙建筑及青铜鼎元素,屹立于此渭河之滨、横桥之畔,作为泾渭新区城市入口,形成一种厚重、庄严、典雅的城市地标象征。(图5.17)图5.16新地域文化方案的推敲来源:自绘图5.17新地域文化方案的推敲(前期)来源:自绘5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2.5张锦秋院士指导意见(1)后撤主体建筑,满足观景空间(图5.18)(2)去繁就简,保留主题(图5.19)(3)推敲比例,细化主体(图5.20)(4)景观解决高差,处理手法很好。图5.19新地域文化方案的推敲平面(后期)图5.18新地域文化方案的推敲平面(前期)来源:来源:自绘自绘图5.20新地域文化方案的推敲立面(后期)来源:自绘5.2.6方案设计的深化与解析(1)高、低广场功能划分:方案在空间结构设计上,通过高低两重平台及梯道解决了相对7m的桥---地高差。同时,两个平台在功能布局上亦有所侧重。高平台由地标塔楼、通道景墙、高台绿化、观景广场综合构成,主要解决形象、交通及观景功能。低平台由绿化种植、树池座椅、平缓梯阶、观景平台综合构成,主要提供休息、乘凉、娱乐、观景及交通功能(图5.21)。(2)高差及交通的解决方案:在交通梯道设计上按照规范分别于平台南北两侧设计有台阶步道与无障碍通道两种,注重人性化。同时,利用梯道本身的形体变化为桥头堡及其高台创造一种结构美感。5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桥头堡建筑造型设计:该建筑的重要性在于象征性、地标性。因此,在形象设计上作者主要抓住两点,一是造型的认同感,二是气度的雄伟感。认同感主要通过秦汉古阙、青铜大鼎、扇门怀抱之势抽象简化而来。雄伟感主要通过广场平台叠落、梯阶递增、主建筑挺拔与辅助构筑物的延展共同体现。而辅助构筑物宽阔开场的拱门也寓意着穿越古今的时光隧道。(4)桥头广场绿化休憩设计:该设计选择放置于低层平台,主要考虑为在满足遮阴休憩的同时不会影响到人流交通的需求,用植物绿化的软质景观手法映衬硬质的主体建筑物,形成虚实互补。(5)广场护栏灯具设计:为和主体建筑物相适应,护栏在造型上采用简洁形式而又略带古拙美感,在色彩上采用汉白玉石色泽对比灰黄色主体建筑,从而展现一派新意。灯具设计亦通过方形元素互用硬朗建筑同时柱体分段漏空起到调节装饰作用。图5.21新地域文化方案的推敲(后期)来源:自绘5.2.7设计中的问题咸阳市横桥桥头堡建筑及其广场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形象代言与工程设施。它的复杂性就集中体现在地标形象与实用性二者本身与相互之间的矛盾之中。首先,形象设计与现实尺度的矛盾。为体现“西咸一体化”新兴城市群的地5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域性地标形象,桥头堡建筑群体占用了相当的一片用地规模,这是基于形象设计的考虑。但由于条件限制,并未能准确了解到横桥咸阳段岸堤与其引桥转弯处的间距,这就造成将来有可能咸阳段北岸用地不足,从而影响景观效果,从而导致修改方案。这是作者的一个失误,深感遗憾。其次,地标形象与传统印象的斗争。设计实践中,传统印象对地标形象设计的影响相当深刻,甚至于很多地方社会大众以仿建的传统建筑为骄傲。其实,这在无形中影响着设计师思维的运转。在西安、咸阳这一古都氛围凝重的地方,要想在象征性、地标性建筑设计中摆脱古建思维是有一定困难的。另一方面,在注重传统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的呼声也是一再呼吁,可是新型的地域性景观建筑的发展方向何去何从呢,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极富争议性的。做的前卫了,有人会认为是从西方现代事物照搬的;做的保守了,有人会批评折中守旧。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每个人都不得不经历这样的磨砺。一种新地域文化的形成正是在这样的磨砺中产生。再次,交通与安全的矛盾。该方案交通问题分为垂直与水平两部分,其中垂直交通主要依靠广场平台南侧梯道和北侧无障碍通道解决。试把该广场看成形象上一个整体,使用中两部分。其实,垂直交通的使用量是主体,但我们有不可忽视水平交通。水平交通在广场底部(即桥下)可以通过河滨步行道实现,然而广场上部东西两部分就不得不穿越桥面上的机动车道,从而产生了一定的安全隐患。5.2.8设计后的心得目前,咸阳市横桥桥头广场还处在方案阶段,还有待于完善以上几点矛盾。但总体来看,在以上阶段方案中已基本实现地标形象与使用性的相结合。在这一成果中,作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心德值得回顾。首先,形象设计中的信息传达。在地标性广场、建筑设计过程中,其中传递的信息量对确立地域性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作为位于交通要津的地标性建筑物,人们乘坐汽车等交通工具快速地穿越其间,留下的印象是否清晰就成为该地标建筑设计成功与否的标准。当然,信息量的传达最终还要看欣赏者对其信息量的解答。作为设计师,我们应当学会分析其中的意义。其一,具象与抽象形体的对比及新地域文化的产生。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下人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具象的物体总是给人以一对一的信息感应,即它是什么就是5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什么,不容易引导人们做出其它的联想。而抽象的事物则反之,由于人们对它比较陌生,所以人们会依靠自身以往的经验来对其作出多种解答,这样就逐渐造成了其新事物的吸引力,当然这要建构在这一新事物设计上的魅力。之后,随着长年累月的时间推移,人们对该新事物也就慢慢地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解答。新事物由抽象转而变为具象感受,成为了人们心中该地域所特有的地标象征,由此,新地域文化即此生成。其二,多信息量合理的把握及对新地域文化的推敲。抽象的事物总是容易令人揣摩,从而产生多种解答方式。但是,凡是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当你闭上眼睛回想的时候,最能令你印象深刻的是该事物某一两方面的特征,这就是它潜意识中所传达的信息。所以可以看出,抽象事物可以传达丰富的信息量,但作为设计师,我们在从事地标性建筑的设计中应当学会去繁就简,抓住设计中最吸引人的特征以重点推敲。反之,繁冗的信息传达最终将使观赏者游览过后一无所获,留不下深刻的印象。然后,景观场所与拥有感。现代社会,我们强调场所感、参与性。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要在情景合一、行为体验、情感交流三个层面上符合社会的需求。其一,情景合一,突出设计作品与此地此景的融合,即新地域文化作品的看点。它指的就是设计作品要合理利用设计场地的原有条件,并不提倡大动土方。其实依据场地现状提出贴切的设计方案本身就具有一种地域性与独特性,因为世界上没有一处相同的地理人文环境,重要的在于善于发掘的设计师。在此基础之上要遵循着有如从场地泥土里生长出来的特质,仿佛设计作品与其环境就是不可分离的整体,离开了这片特有的环境,就不复再有这样的情景。其二,行为体验,实现设计作品欣赏与使用的一体性,即新地域文化作品的用点。该内容重在强调我们设计的作品怎样提供一个使用者愿意去体验而又使用安全的环境设计。这看似简单,但里面却蕴藏着浓厚的人性关怀与相应的人体工程科学。梯道宽度、无障碍通道坡度、座椅舒适度、灯具光感等等,它们不光是只有冷冰冰的使用功能,在善于观察的设计师眼里它们是给予人群好感、塑造整体景观形象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其三,情感交流,在更高层次上引导使用欣赏者、设计作品与设计师心灵的互动,即新地域文化作品的闪光点。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也是“新地域文化”设计作品区别于“地域文化”设计作品的重要标准。如果说“地域文化”设5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计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古旧的怀念的话,“新地域文化”设计作品更能引起人们怀念过去的情况下憧憬未来。5.2.9小节咸阳市横桥桥头广场及其建筑的设计,是一次借鉴历史文化并最终摆脱历史文化阴影的尝试。在这次探索中,传统古建设计大师张锦秋先生出人意料的引导并推动了作者对于新地域文化的实践步伐。先生倡导“新唐风”的设计实践及其重要设计作品陕西省图书馆是为作者学习创作的楷模对象,但由于功能与场地需求等众多不同,作者并没有照搬挪用,而是创意性地运用古代建筑群门户意向引以为考,采用现代景观及建筑理论体现了独具新意的桥头广场,并体现了新时代下秦都文化的地标象征。项目附录工程名称:咸阳市泾渭新区渭河横桥桥头堡建筑及周边景观规划设计建设单位:咸阳市人民政府、咸阳市泾渭新区规划建设局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党春红(中建西北院华夏所总规划师)主创设计:张冬冬(建筑、广场环境设计)参与成员:赵玲、叶青等(护栏、灯具设计)指导:张锦秋院士、党春红总规划师设计时间:2010年6月工程地点:咸阳市泾渭新区横桥北段占地面积:12000平米6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3融合民俗与低碳文化的新地域文化景区广场规划低碳一词随着近期国家发改委确定5省8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的开始,已经更加走向大众、走向生活。陕西省有机会进入该计划行列,自然为我们在陕北地区规划建设低碳型旅游景观带来了契机。然而低碳一词最初提出指的是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目的是通过节制工业经济发展、控制人口剧增与人类欲望无限增长,来克服臭氧危机与全球灾难性气候。但是随着“气候门”事件的爆发,低碳在部分专家学者间产生了异议,甚至怀疑这是发达国家借以操纵的权柄,但不管怎样讲,低碳概念的主要部分还是有利于节能、生态与环保的。因此,我们低碳景观的目的不是为了支持某种言论,而是想方设法在人居环境与景观设计中,真正挖掘出一些实用、美观而又有利于生态环保的具体方法,从而造福黄土地。基于此种认识,下文将通过“蓝绿黄”三色景观体系阐述黄土低碳景观的构建。5.3.1景区及广场黄土低碳景观含义与“蓝绿黄”三色景观体系低碳景观既然意指挖掘实用、美观、而又有利于生态环保,那么它在陕西北部这样的黄土沟壑地貌中具体又指什么呢,作为设计者又怎么来实现这样的低碳景观呢。陕北绥德是一个干旱少雨,而又历史悠久的历代古城。早在汉代这里还曾经是郁郁葱葱的茂林边城——古称“龙城上郡”、“天下名州”,唐代还曾有诗人称其绥德“秦时明月汉时关”。可见千年以前,这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曾是多么壮美。时过境迁,当年的民风民俗、建筑遗迹由于交通不便、山川阻隔,至今仍有较好的保存。像窑洞建筑、碑坊石刻、秧歌剪纸、石碾磨坊、唢呐腰鼓,都是低碳景观设计应当关怀、保护与利用的对象。但是,古代的自然风貌,因为曾经连年的战火、人为地过渡开采再也不复存在。然而,一处适宜人居与游旅的景观环境,怎么能缺失美好的自然景观,所以处理好当地绿色植被的恢复与再生事关重要。不过在植物保护规划之前,我们首先应当考虑的是这里的水源问题,因为,水是制约这里植物生长的根本。由此,作者就提出了“蓝绿黄”三色景观体系。蓝色代表“水汽”,绿色代表“植物”,黄色代表“地域文化”。那么,归纳起来低碳景观在本方案中的含义就是构建“蓝绿黄”三色景观体系。6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3.2景区及广场“蓝绿黄”三色景观体系的意义景区三色景观体是一个有机构成、相互支撑的体系,同时各个系统又有自身的组织构成的基本点,只有在整个体系框架的综合治理与设计下,三色景观系统[24]才能够最终完整实现“三大效益”。“蓝绿黄”三个景观系统并不是脱离整套景观体系而独立存在的(图5.22),一方面它们的内在目的是统一的。良好的景观生存环境与休憩场地,需要同时具备绿色景观、水系景观、天空、阳光等自然要素与建筑、艺术、场合等人文要素综合构成的。另一方面它们的具体实现是相互支撑的。蓝色体系灌溉着绿色体系,绿色体系涵养了蓝色体系,两者的作用是相互的关系是图5.22三色景观体系关系图来源:自绘紧密的,景观规划中必须同时注重。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蓝色体系与绿色体系又同时孕育了黄色体系,从而缔造了深厚的黄土文化。古代是这样,如果想要继续发展,那么现在、将来更应该是这样。“蓝绿黄”三色景观体系的提出,既是着眼于提升黄土高原本身的景观效果,又是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理论基础。首先,治理与维护黄土风情园的自然生态系统,离不开解决水源问题,缺不得规划植物群落体系,这两点都是根治黄土高原生态问题的根本。而且,解决水的问题又是最为重要,最为复杂的工程,包括地形规划整治、汇水管线布置、集水池坝设置与种植用水设计等。然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黄土地景观面貌的现状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解决水源与植被问题,将直接改善黄土高原地区,或者是我们设计基地的局部小气候与自然生存环境。最后,自然风貌的改善以及旅游项目的建设对当地的第三产业将会带来巨大的收益。特别是黄土风情园旅游项目的生态实现与景观塑造,将直接推动风情园所在城东新区与老城区、城南新区的整体发展。5.3.3景区及广场“蓝绿黄”三色景观体系的构建(1)景区及广场“蓝色”景观体系的构建蓝色景观体系的构建概而言之就是减缓失水,包括自然蒸发与水土流失,使之尽可能的多停留于黄土高原本地,为维持生态、塑造景观所用。6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如前所述,蓝色代表“水汽”,包括:雨水、地下水、空气中的水分子,它们都是应当收集和保护的对象。因此通过什么措施、手段来保留它们,并使之为生态景观服务,就是我们蓝色体系的规划内容。绥德黄土风情园景区的地貌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是峁梁状黄土丘陵沟壑区,当地居民通过长期的生活生产经验,总结出了一套防止水土流失的方法——修建“淤地坝”。此一即被作者借鉴为风情园中部自然型“蓝”系规划。另一项则是在此基础上,为图5.23淤地坝意向图来源:水利部黄河风情园两端入口所作的规则型“蓝”系规划。中上游管理局2003“淤地坝”(图5.23)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主要作用是:对小流域洪水泥沙进行长期控制,充分利用水沙资源,促进沟坡退耕还林还草和综合治理工作,具有显著的滞洪、拦泥、淤地、生产、灌溉、养殖等多种效能,最终将达到[25]水沙相对平衡,坝系相对稳定。由次,我们规划了位于李广寨两翼的土地利用,在此间选取合适位置设计了五座淤地坝,一方面利用坝体上方通道解决沟壑地带次级游览路线交通问题,另一方面起到了防沙蓄水,涵养水源的作用(图5.24,图5.25)。图5.24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情况表来源:水利部黄河中上游管理局2003图5.25不同土地类型土壤水肥含量来源:水利部黄河中上游管理局20036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景区出入口两端的广场用地,采用了硬质铺装。因此,这里的“蓝”系规划就具体到了水景设计。为了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我们采用上游“淤地坝”、中部连接管道、下端展示水景的组合,用自然高差的原理输送水源,通过设置阀门控制水景区的水量(图5.26,图5.27)。主入口崖壁下方水景就是一个案例。通过塬上集水供给塬下景观用水,同时利用景观用水栽植一些灌木群。石魂广场台阶步道,宽大的步道上选取图5.26各月降水直方图来源:自绘其中一段,借以设计为旱跌水,雨天用以排水并形成水景,晴天人流仍可以穿行、休息。这一设计仍可以贯穿至园区主干道沿途,由此称作蓝色相随。另外一处水景设计处于次入口——旱码头广场,这里则设计为方格形旱水景铺装。意思就图5.27水系竖向规划来源:自绘是在这片小广场上设置带边槽的方形铺装,在雨天截留一部分雨水,天晴时仍可保留一部分,用以湿润空气,同时将旱码头广场中入口牌坊倒影其中形成美景。(2)景区及广场“绿色”景观体系的构建景区“绿色”景观体系主要指植物,即适合黄土高原特定气候地理环境的各种植物。并将这些植物按其特点分为:防沙固土型植物、遮阴乘凉型植物、涵养水分型植物、景观塑造型植物。并依据植物的冠形、枝型、叶形、叶色、花果、高矮等观赏性要素将其运用于景区的主要景点,从而营造出特定的情感场合。根据景区规划设计的具体特点配置不同功能型植物组合,用以达到生态与景观双重效应(图5.28)。防沙固土型植物组合:油松、沙拐枣、忍冬、野牛草;祁连圆柏、沙棘、藤山柳、早熟禾;毛白杨、新疆杨、沙地柏、陇塞忍冬、结缕草。遮阴乘凉型植物组合:旱柳、毛白杨、陕甘花楸、珍珠梅、甘肃铁线莲;核桃、图5.28四类功能性植物配置组合来源:自绘6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国槐、榆叶梅、连翘、结缕草;山杏、山桃、连翘、荆条、羊茅。涵养水分型植物组合:新疆杨、毛蕊杜鹃、猬实、早熟禾、羊茅;黑榆、白桦、蒙古绣线菊、结缕草;旱柳、陕甘瑞香、毛樱桃、结缕草。景观塑造型植物组合:华山松、高山柏、野牛草;青海云杉、鳞皮冷杉、山梅花;刺槐、国槐、火炬[26]树、珍珠梅。在景区广场整体规划布局中(图5.29),作者利用植物及其空间组合来塑造特定情感氛围。首先,主入口石魂广场(图5.30,图5.31)及演绎长廊的植物群落景观定性为“迎宾”主体。而在这里乔木主要布局与演绎长廊周遭,在乔木的选用上注重单株景观造型,疏密搭配,并在远方与前广场上的主题石柱交相呼应,取其坚强、韧性的的一面,体现石魂精神。灌木则主要沿坡道、梯阶及石柱地段分段布局,起到点缀作用。第图5.29景区总平面来源:作者获奖方案6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段广场植物布局则应根据这里的黄土风情会所(图5.32)、民俗文化街(图5.33)及景园博物馆(图5.34)的性质而定位为“家乡”。由此,这里的植物选种上就应该多选用诸如:枣树、核桃、白杨、刺槐、沙拐枣、沙棘等当地树种,从而体现一种亲切的黄土家园感。在进入整个园区第三段后,风格就迥然不同了,这段区域已经远离了城市配套辐射范围,深入了自然风光中。加之这里的规划定位是军事娱乐体验区(图5.35),因此这里的广场植物总体设计就定位为“豪迈粗犷”。第四段,当游人即将步入整个园区地势最高点之时,迎面而现的是藏于林端的五龙庙(图5.36),这是一座宗教性质的参拜广场,因此这里绿化的主题就是“神圣”。而整座寺院广场的规划设计又分为迷雾佳境、游方登界与了世凡尘,象征了道家理解的人生三段境界。在景观绿化的设计上分别为三段境界选择了高大的劲松、苍老的龙爪槐与新叶桃花,寓意了人对世事轮回的洞穿。在最后的第五段展现的是繁华的旱码头步行街广场(图5.37),为烘托这里热闹非凡的氛围,植物的主题就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古旱码头商业广场”为主题对象。图5.30石魂广场及演绎长廊平面图来源:作者获奖方案图5.31风情园入口石魂广场示意图来源:作者获奖方案6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32黄土风情会所来源:作者获奖方案图5.33民俗文化街来源:作者获奖方案图5.34景园博物馆——唢呐之声来源:作者获奖方案6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35军事娱乐体验区来源:作者获奖方案图5.36五龙庙来源:作者获奖方案(3)景区及广场“黄色”景观体系的构建景区“黄色”景观体系主要体现本源与地域文化景观。内容包含:石头、黄土、岩壁、窑洞、建筑、石刻艺术品、以及这些东西所演化的硬质景观。绥德民俗文化诸如:绥德石刻雕塑艺术、窑洞建筑、特色小吃、碾盘石磨、秧歌腰鼓,都为风情园“黄色”景观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绥德历史、传说与遗迹诸如:秦汉名邦、秦始皇长子扶苏、秦代名将蒙恬、西汉名将李广、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摩崖石刻、五龙泉等都为风情园“黄色”景观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线索。在景区总体概念规划中,我们将其景观结构定位为一轴、两翼、五区、二十八景(图5.37)。“一轴”即已机动车行主干道为轴,连接南北两端园区出入口,并贯穿景区五大园区。“两翼”即主轴线将园区划分为东西两片,作为景区二三期开发预留地。“五区”即在景区框架体系下,划分五大主题景观游览区域,分别为入口民俗游览区、黄土景观博物馆、军事娱乐体验区、宗教文化参拜区、古旱码头商业区,五大景观游览区域各自构成某一主题。“二十八景”围绕主题将会从6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37景区总体规划来源:作者获奖方案不同层面、角度折射黄土文化、风景与情怀。以下我们通过园区主入口广场举例说明。6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景区主入口石魂广场,现状是一条狭窄的土坡,土坡两旁台地为待拆除砖混建筑。其后再往里走的场地两侧均为高大的石质崖壁,那里曾是多年前的一处采石矶,直到现在仍然保留有当年没有运走的石料。另外,在整个主入口外侧的北面崖壁上,还保存有大量赞美绥德的名家名句。根据这样一种场地现状,结合甲方委托关于最大石狮的设计建议,我们将当地民间石雕艺术、采石矶堆砌废料、当地窑洞建筑形式与色彩依据地形高差变化,融入到了入口广场设计之中。甲方提出世界最大的石狮子,目的是为当地石刻工艺打造媒体宣传效应,是一种求最心理,但是作为一个低碳设计案例,我们认为石狮子再大不可能超过广场周围的山体,一是那样他就失去了原有的用意,二是这样的做法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违反了低碳设计原则。因此,我们避免最大而求最有气势,将废弃的采石矶石料与拆除的旧建筑通过加固手段建造成大型石柱,并利用石柱形成阵列,采用三两成组,九五聚团的排列组合方式。柱石外表为开采时的粗糙机理,露出分层石缝,营造一种粗犷厚重感。在每一座石柱的顶端,分别安置形态各异的石狮子,不求石刻的细腻但求狮子与石柱关系的统一。另外,参考入口广场北侧山体上的建筑与坡道护栏“之”字形形式,将其造型特点沿用至南侧山体上,并在仿建的坡道护栏上间隔一定距离设计一个6见方的墩子,用于登山与休息,其上同样建造石狮子,这样整个入口广场及其周围山体便成为一座完整石狮林景观。当然这样的组合并不足以承载黄土文化的千分之一,但是我们在主入口广场处通过石狮林、石头山门、石影壁、石坡道、石台阶的生土作法集中体现了一点,即绥德人民骨子里的一种精神——石魂。5.3.4设计中的问题风情园项目位于陕北的黄土高原地带有其独特的自然地貌、气候、植被、水文环境与悠久浓厚的民风民俗文化遗产,这一系列条件都是我们对其进行三色体系改造的基础。然而,由于项目开发的需要,项目组设计实践过程中曾产生多次错误,以至几经偏离“融合民俗与低碳文化的新地域文化景区及广场规划”之原则。首先,盲目求“最”求“大”,低级民粹取向。在设计之初,业主曾经提出想法,因为绥德石刻工艺历史悠久,所以他们希望在风情园主入口广场两端安置一对世界上最大的石狮子。另外,绥德在汉朝时曾经是边塞名邦名满天下,所以业主希望借汉朝阙楼立为广场入口山门。业主求“最”求“大”以换取知名度的想7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若知名度真的是简单的靠做一个最大的石狮子和最高的仿汉代阙楼就能解决的话,将来是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做一个比其更大的物体来取代其知名度。此外,在园区内部第二序列的黄土景园博物馆,业主方面亦曾提出在其中某些开阔广场地带建造世界上最大的磨盘与碾子,以求体现其民风质朴的一面,其实在作者看来,这样正适得其反。为将来加深旅游观光者的美好印象,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劳民伤财,这样只会增加游者的厌弃。如果反之,在生活时代早已变迁的现在,我们收集弃用的磨盘与碾子,利用立体构成等多种模式创造出旧事物新的美感组合,反而会使人产生一种“后农耕”时代的联想,岂不美哉。其次,为求商业效益,忽视“低碳经济”。园区主入口广场是该项目最重要的设计地点之一,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装,我们为此设计了多套方案。其中一次重要的错误即由此产生。绥德古称龙城上郡,加之风情园现状路径有如蜿蜒盘旋于大地的一条巨龙,因此方案组曾希望借龙这一形象作为主入口广场设计的引人亮点。主入口位于两侧山坡之间的谷地,原方案曾试图借助龙的具象形体往来穿梭于两侧山体之间,龙造型的材质选为石材,以突显当地的石刻工艺,表达龙脉宝地之说。其实,借助阴阳五行、风水之说,龙脉本是一种关于地势人气的说法,如果非用一个具体形象表现出来,岂不大为有煞其神秘而朦胧的意境。最为重要的是,如果按该方案实施,其硕大体量的石块精雕细琢及其支撑体系之成本与安全性代价究竟能够换来多少吸引力,这个值得深刻思考。5.3.5设计后的心得绥德黄土风情园是一个综合性地规划项目,其中包含景园总体与广场规划、自然与人工的结合、植被与建筑设计。这样规模的规划设计任务,我们在短暂的前期是难以完全按照“新地域文化”景观的初衷加以实现的,所以,在结束前期规划之后,作者进行了如下思考。首先,规划层面的思考。如何创造新地域文化重要的不在于将地域民俗民风的象征物夸大展示,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大规模的风情园区规划设计。作者认为印象深刻的某些景观建筑形体固然重要,但是规划安排中的条理性一定应当逻辑清晰、有条有理,不然一个有着再多民俗地域风情资源的地方都有可能被搞得一塌糊涂,留不下什么整体的印象。因此,分区设计各设主题的区段划分与统一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方案中,“五区”即在景区总体框架体系下,划分五大主题景7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观游览区域,分别为入口民俗游览区、黄土景观博物馆、军事娱乐体验区、宗教文化参拜区、古旱码头商业区,五大景观游览区域各自构成某一主题。“二十八景”围绕主题将会从不同层面、角度折射黄土文化、风景与情怀。然后,关于自然景观与生态改造的思考。这是一个辩证思考,因为人类为求的舒适宜人的生存环境就必须改造环境,然而在气候条件不为理想的地带改造环境就要付出代价,比如说电力、建材、水资源、土壤、营养、地形等等。因此在陕北黄土高原建造完全宜居的理想生态景观是不具备条件的,但是开发地方风情旅游园区,又不得不考虑一定的宜人因素。所以作者认为有以下两点需要注意:其一,生态改造过程中应当注意度的把握。在园区主路线及核心广场、构筑物景点重点进行生态型环境建设,在范围更为广阔园区地带,乡土植物及岩土风貌应当合理维护及利用现状,合理的保护基础之上维护利用其实正是新地域文化所提倡的。其二,在园区整体的规划上,两端采用城市配套各种市政功能设施,而更为广大园区内部则除了电源之外应尽量避免受城市因素的干扰。最后,融合民俗文化改造新地域文化的思考。此处是关于园区广场及建筑景观的思考。作为绥德“石魂”的象征石狮子,有着千年的雕刻历史,其真正的魅力并不在于如宫廷政府门前的威武雄壮,而在于富有民间气氛的欢乐姿态,所以以“群”胜“大”的陈列方式更加有利于获得游览者的厚爱。但是,稍有遗憾的是最终方案所呈现的是狮子们高踞于林立的叠石柱头,似乎这样并不利于游人的观瞻欣赏,反而产生一种肃穆之感。此外,作为园区很重要的风情会所及商业街建筑则充分挖掘了依山就势的生土窑洞形式,而在功能布局上有根据各自的需求做了一定的调整。5.3.6小节综上所述,黄土风情园及其广场景观规划设计历经坎坎坷坷,终于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实现了部分关于新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其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阻力也正是作者新地域文化思想产生与传播的动力。项目附录项目名称:绥德民俗风情园所获奖项:《为中国而设计·第四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展》专业组优秀作品,即“二等奖”7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设计委员会建设单位:绥德县人民政府项目地点:绥德县东城新区主创设计:张冬冬、陈卓、李熙参与成员:屈伸、范晴、刘娜等指导:吴昊教授、胡文教授设计时间:2010年8月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网址:http:/dolcn.com/data/cns1/news211/cenv2113/2010-06/1276313576.html7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结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广场建设出现一片热潮,然而受学术界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广场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因素逐渐被局限于简单地挪用历史符号、纹饰与隐喻,忽视文化创造的地域文化观严重阻碍了广场景观设计更新与适用的步伐。有鉴于此,作者借用中外历史演进中广场地域文化的演变,理清了地域文化的成因与变动性,得出现代广场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成因应当具有广泛的多样性。借助国内外大量独具特色的现当代广场设计,分析了现代广场地域文化特色的多种新型体现形式与内在成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现代地域文化广场设计的包容性与多元性,功能手法多样化、低碳植配立体化、规划创新条理化、理念设计人性化将是地域性广场设计的发展方向。这些内容将直接有助于我们认清当前广场景观中的“地域文化”风导致的危害性,盲目地使用历史符号、地方元素同样会像国际风一样造成场所情感与创新精神的缺失。基于对历史与现当代国内外优秀广场设计案例的研究分析,作者进而通过自己的景观规划设计具体案例深入详实地阐述了以上设计思想、方法、要点在塑造富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色广场中的灵活运用。为富有创新精神的地域文化特色广场设计实践作出了一些理论总结,为抑制低级借用历史符号、地方元素的“地域性”思潮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简而言之,本论文成果的创新点就在于“批判地继承——地域文化广场设计思潮”,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拓展对于地域文化的传统观念与认识,为积极探索广场设计“新地域文化”铺平道路。(2)通过对各历史时期中外广场景观案例中地域文化艺术风格的对比研究,明确其“新地域文化”发展方向。(3)丰富完善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内涵,解放了设计中凝固的“地域文化”设计思路。当然,由于作者学识有限以及篇幅的限制,本文并未能完整展现现当代国内外广场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的优秀案例,所举案例仅能反映一部分。所以只能概括总结其一般规律。正如文中所述,现当代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中其地域文化属性应具有广泛性、多元性,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虽应关注地域文化的体现,但我们的思路不应被前人、或先例所束缚,更不能沉醉与形式语7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言、图像符号的复制。在作者的规划设计案例中,虽然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在设计理念上力争紧扣实际场地,寻找独具场所个性的设计灵感,但是,在设计的进行过程仍不免存留旧思维的干扰。在此,希望学界前辈、老师、有识之士给予批评指正。7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在本论文即将完成之际,谨向给予我悉心教诲的导师俞进军教授表达深深的谢意。从师三载,先生因材施教、严格要求,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求索的精神,使我不仅学到了治学之道,更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事的真理。在本论文的选题、调研、项目实践与写作过程中,俞老师帮助我确立了务实和理智的研究方向,如果说论文中能取得一些有益成果的话,与先生严格而耐心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在此对导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感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的前辈们,特别是院总建筑师张锦秋院士、规划景观中心总规划师党春红老师、华夏所总建筑师张冬老师。在这里,我接触到了更广泛的大面积规划项目的实践,是他们在此期间给予了我热情的指导和帮助。感谢西安美术学院吴昊、胡文教授,他们不仅是我本科学习阶段的指导老师,而且给予我在陕北绥德黄土风情园项目前期方案中主创设计的机遇,并指导我们最终完成方案并获成果。感谢在西建大、中建西北院、西美一起工作过的学友、同事,在工作和学习中你们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在每一次项目设计探讨中提出的颇富思辨色彩的建议和观点,是我在研究生学习中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感谢我的父母,你们的关怀和鼓励是我的精神支柱和前行动力。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的教授、专家和参加论文答辩的答辩委员会诸位委员老师。7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罗小未主编.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美)罗伯特·文丘里著,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3]K·弗兰普顿著,原山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4]吴良镛.关于园林学重组与专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0(01).[5]林箐,王向荣.风景园林与文化[J].中国园林,2005(06).[6]朱建宁,杨云峰.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J].中国园林,2005(11).[7]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8]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9]陈志华著.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0]曹文明.城市广场的人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11]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2]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3]刘晓惠,汪镇.都市中的新“悬空园”[J].中国园林,2010(01).[14]Taylor,刘建明译.诺基亚广场[J].景观设计,2008(05).[15]朱育帆,姚玉君.“都市伊甸”-----北京商务中心区(CBD)现代艺术中心公园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7(10).[16]王珂,夏健,杨新海编著.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17]王向荣.西安世园会的大师与大师园[J].风景园林,.2010(02).[18]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9]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0]蔡永洁.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1]艾瑞克·J·詹金斯著,李哲,武赟,赵庆译.广场尺度:100个城市广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22]廖飞勇主编.风景园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23]张蕾.中国当代城市广场设计——反思与再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24]李瑞.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25]白晨曦.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26]林颖.城市广场设计方法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7.7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7]明文卉.宜人化市民城市广场规划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28]李永生.城市小型广场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29]段俊原.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特性解析[D].南京林业大学,2007.[30]邹运.用城市形态学理论研究城市广场设计[D].湖南大学,2003.[31]林颖.城市广场设计方法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7.[32]吴曼.城市广场的文化内涵[D].南京林业大学,2009.[33]张继之.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如何延续古城历史文脉[D].南京林业大学,2007.[34]王殊.当代中国城市广场设计的研究与思考[D].北京林业大学,2009.[35]王津.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7.[36]陈晓彤.中西方现代城市广场设计比较[J].华中建筑,2002(06).[37]谭文勇,阎波,邓蜀阳.景观与生态设计方法在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思考[J].中国园林,2010(01).[38]曹文明.中国古代的城市广场源流[J].城市规划,2008(10).[39]EbenezerHoward.GardenCitysofTomorrow[M].London:Faberandfaber,1946.[40]L.Mumford.TheCityinHistory,itstransformations,anditsprospects[M].London:Secker&Warburg,1963.[41]CliffMoughtin.UrbanDesign:StreetandSquare[M].NewYork:ArchitecturalPress,1992.[42]LaweenceHenryW.TheGreeningoftheSquaresofLondon:TransformationofUrbanLandscapesandIdeals[J].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1993.Vol.83(No.1):90-118.[43]FuschRichard.ThePiazzainItalianUrbanMorphology[J].GeographicalReview,1994.Vol.84(No.4):424-438.8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录索引图2.1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平面................................................................中国建筑史图2.2人类原始社会“高台广场”................................................................................外国建筑史图2.3阿索斯城中心广场................................................................................................外国建筑史图2.4奥古斯都广场示意................................................................................................外国建筑史图2.5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网络图2.6圣彼得大教堂广场............................................................................................................网络图2.7南锡市中心广场鸟瞰....................................................................................外国城市建设史图2.8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平面图....................................................................................中国建筑史图2.9清明上河图局部............................................................................................中国古代建筑史图2.10棠樾村口总平面图..............................................................................................中国建筑史图3.1讲演堂前厅广场............................................................................中国城市规划行业信息网图3.2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图3.3鹿特丹熟乌伯格广场............................................................................................欧洲新景观图3.4西雅图联合银行大楼庭院广场..................................................................中国园林2010.01图3.5洛杉矶诺基亚广场夜景..............................................................................景观设计2008.05图3.6诺基亚广场平面.................................................................................................................同上图3.7西班牙贝尼多姆海滨步行道广场....................................................................................网络图3.8纽约高架铁路公园广场....................................................................................................网络图3.9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广场远景、灯具、休息厅................................................................自摄图3.10北京市CBD中心公园广场....................................................................................中国园林图3.11北京市中华世纪坛广场..................................................................................................自摄图3.12西安市钟鼓楼广场剖面图..............................................................................中国建筑学会图3.13汉中门广场鸟瞰..............................................................................................城市广场设计图3.14缝山针公园广场..............................................................................................................自摄图5.1专辑《来自神秘园之歌》................................................................................................自摄图5.2神秘园庭院广场总平面图....................................................................作者世园会获奖方案图5.3神秘园庭院广场总体鸟瞰图................................................................作者世园会获奖方案图5.4故事情境雕塑....................................................................................................................自绘图5.5跌水林荫道........................................................................................................作者获奖方案图5.6挪威森林............................................................................................................作者获奖方案8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7中心水景广场....................................................................................................作者获奖方案图5.8神秘主题-线索分析...........................................................................................作者获奖方案图5.9音乐情感与园林艺术结合之分析....................................................................作者获奖方案图5.10植物配置示意图..............................................................................................作者获奖方案图5.11项目基地背景分析..........................................................................................................自绘图5.12项目基地现状图..............................................................................................................自摄图5.13历史文化遗存提取示意..................................................................................................自绘图5.14三种新古典方案构思......................................................................................................自绘图5.15新古典方案效果图..........................................................................作者方案效果图公司绘图5.16新地域文化方案的推敲..................................................................................................自绘图5.17新地域文化方案的推敲(前期)..................................................................................自绘图5.18新地域文化方案的推敲平面(前期)..........................................................................自绘图5.19新地域文化方案的推敲平面(后期)..........................................................................自绘图5.20新地域文化方案的推敲立面(后期)..........................................................................自绘图5.21新地域文化方案的推敲(后期)..................................................................................自绘图5.22三色景观体系关系图......................................................................................................自绘图5.23淤地坝意向图.....................................................................水利部黄河中上游管理局2003图5.24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情况表..........................................................................................同上图5.25不同土地类型土壤水肥含量..........................................................................................同上图5.26各月降水直方图..............................................................................................................自绘图5.27水系竖向规划..................................................................................................................自绘图5.28四类功能性植物配置组合..............................................................................................自绘图5.29风情园总平面..................................................................................................作者获奖方案图5.30石魂广场及演绎长廊平面图…………………………………………………作者获奖方案图5.31风情园入口石魂广场示意图............................................................................作者获奖方案图5.32黄土风情会所.....................................................................................................作者获奖方案图5.33民俗文化街........................................................................................................作者获奖方案图5.34景园博物馆——唢呐之声................................................................................作者获奖方案图5.35军事娱乐体验区...............................................................................................作者获奖方案图5.36五龙庙...............................................................................................................作者获奖方案图5.37景区总体规划…………………………………………………………………作者获奖方案8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硕士研究生阶段研究成果(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黄土高原低碳景观初探——以陕北黄土风情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入选《为中国而设计》第四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论文集”,第一作者,刊登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9。(二)相关荣获奖项[1]在“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展园设计竞赛”中,任负责人,并主创设计“神秘园”方案,获入围方案奖(即二等奖),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先生颁发授予,2010.04。[2]主创规划设计作品“绥德黄土风情园景观规划设计”入选《为中国而设计》第四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作品集”专业组优秀作品(即二等奖),2010.09。[3]主创规划设计作品“延安滨河景观规划设计”入选《为中国而设计》第三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展作品集”学生组入选作品(即三等奖),2008.11。[4]作品入选“第五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年会”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速写作品展,并获优秀奖,2008.11。[5]主创景观雕塑作品“竹报平安”、“长安仕女”获雁塔区市容改造优秀奖,并于西安市雁塔美术街实施2009.05。[6]主创景观雕塑作品“文明之源”、“穿越”分获渭南市高铁广场主题雕塑一、三名2010.02。[7]主创浮雕作品“十三朝古都”获新城区市容提升优秀奖,并于西安市皇城东路实施2009.07。(三)相关项目工程实践[1]2008.08--2010.04,在导师俞进军教授的主持下,参与并主创设计了:咸阳市咸阳湖统一广场环境方案及施工图设计,海原县行政中心设计方案及施工图设计,明德八英里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长安区古城一号休闲度假园景观设计,陕西银港红豆杉生态工业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景观工程设计方案,西安山水云天·鼎铭农业生态园景观规划及道路体系施工图设计,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龙口镇生态农业及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等。[2]2010.04--2010.10,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规划景观中心党春红总规划师的主持下,参与并主创设计了:西安市高新区软件新城二、三期概念规划设计,咸阳市横桥桥头堡建筑及景观设计,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户外总体工程——门禁系统设计,渭南市卤阳湖开发区天骄湖景区杨爵拜水景观工程,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青铜博物馆外景设计等。其中,由作者主创设计的地标性景观建筑——“咸阳市横桥桥头堡建筑及景观设计”——受到了院总建筑师张锦秋先生的亲切指导。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