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 MB
- 37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附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200□代替HJ/T24-199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TechnicalGuidelinesfor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ofElectricPowerTransmissionandConversionProjects(送审稿)200□-□□-□□发布20□-□□-□□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发布35
目录前言11适用范围22规范性引用文件23术语和定义24总则35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76工程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现状调查87环境质量现状评价98建设期环境影响评价119运行期环境影响评价1310环境保护目标影响分析1511公众参与1612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1713环境影响损益简要分析1714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1815评价结论与建议1816附件19附录A(规范性附录)环境影响报告书框架20附录B(规范性附录)高压架空送电线下空间工频电场强度的计算21附录C(规范性附录)高压架空送电线下空间磁场强度的计算28附录D(规范性附录)直流架空送电线路地面合成场强的简化理论计算程序和计算步骤29附录E(规范性附录)合成场强的测量及评价方法30附录F(规范性附录)直流磁场的测量及评价方法3335
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防治输变电工程环境污染,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方法等技术要求,适用于输变电工程及电力供应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本标准是对《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的修订,主要修订内容如下:适用范围覆盖了110kV及以上交流输变电工程及±400kV及以上直流输电工程等电压等级,增加了直流输电工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要求,修订了电磁环境的评价标准,根据输变电工程的特点增加了生态、噪声、水、公众参与等环境因素的评价内容要求。《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为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废止。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本标准由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本标准主要编制单位: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国家电网公司武汉高压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本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年□□月□□日批准。本标准自200□年□□月□□日起实施。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解释。3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程序、内容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110kV及以上交流输变电工程、±400kV及以上直流输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2349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GB50293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18484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危险废物贮存控制标准GB/T1462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50297电力工程基本术语标准HJ/T2.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T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T10.2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DL/T988—2005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变电站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方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电力线路(输电线路)用于电力系统两点间输电的导线、绝缘子、绝缘材料和各种附件组成的设施。3.2变电站指电力系统的一部分,它集中在一个指定的地方,主要包括输电或配电线路开关设备的终端和建筑物,也可能包括变压器。通常包括电力系统安全和控制所需的设施(例如保护装置)。3.3换流站指安装有换流器且主要用于将交流变换成直流或将直流变换成交流的变电站。3.4电磁环境指输变电工程运行中产生的所有电磁现象的总和。在本标准范围内,其特征因子主要是交流输变电工程周边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以及直流输电工程周边的合成场强、直流磁场。3.5电磁环境敏感目标指电磁环境影响评价需重点关注的对象。主要指民房,包括居民区、文教区、医院、办公楼等有人长时间停留、活动、工作或学习的建筑物。35
1.1工频电场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物质形式,电量随时间作50Hz周期变化的电荷的电场称为工频电场。电场强度在空间任意一点是一个矢量,其计量单位为V/m,交流高压架空送电线路和变电站的电场单位一般用kV/m表示。1.2磁场磁场是有规则地运行着的电荷(电流)周围存在的一种物质形式。度量磁场大小的物理量既可以用磁感应强度也可以用磁场强度,其单位分别为T和A/m,在空气介质中,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T=80000A/m。交流输电线路导线上电流随时间作50Hz周期变化,其形成的磁场称为工频磁场;直流导线上电荷形成的磁场为直流磁场。1.3合成场强指直流电晕产生的空间电荷形成的场强和标称场强合成后的电场强度,V/m。2总则2.1基本技术要求4.1.1建设单位应采取措施减小输变电工程对电磁环境的影响,工程建设和运行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4.1.2输变电工程的选线选址应征得城乡规划部门同意。4.1.3电网建设应制定专项规划,在专项规划中应提出站址和线路规划方案,并进行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4.1.4新建输电线路宜利用现有线路走廊。4.1.5在城市建成区新建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或换流站时,宜采用户内式结构,新建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宜采用地下电缆;已建的110千伏及以上架空输电线路应当根据当地城市发展水平逐步改造为地下电缆。4.1.6新建架空输电线路一般不得跨越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敏感目标,且宜与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的间距不小于表1的距离。因特殊情况确需跨越,或与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的间距达不到距离要求,建设单位应取得利害相关人的同意,并采取措施确保线路对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的电磁影响符合相关要求。表1架空输电线路与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的距离分类±400kV及以上500kV及以上220kV~330kV110kV距离(边导线或极导线地面投影起)20m20m15m10m4.1.7新建变电站或换流站与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的间距一般不小于表2的距离。若达不到距离要求,建设单位应取得利害相关人的同意。35
表2变电站或换流站与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的距离分类±400kV及以上500kV及以上220kV~330kV110kV距离户外,变电站围墙起20m20m15m10m户内,变电站主建筑物墙起20m20m15m10m4.1.8因输变电工程影响周围居民的电视收视质量的,建设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1.1环评工作程序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工作按HJ/T2.1中的规定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编制工作的程序可适当简化。——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公众参与,识别环境影响因素,筛选评价因子,明确评价重点,确定各专项评价的范围和工作等级,编制工作方案或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进行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分析环境保护措施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公众参与,论证工程选线或选址的环境可行性;——第三阶段为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评价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公众参与。——环评总负责单位在环评工作各个阶段中,均应对总体及各专题的工作内容、方案和进度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统一安排所要求达到的目标,对本单位和协作单位的工作成果进行认真的审查、反馈和汇总。环评总负责单位应对环评结果全面负责,协作单位应对所承担的专题内容及结果负责。——各专题的评价单位应按总负责单位的统一安排和要求进行工作,提供相应的资料和分析及评价成果,并接受总负责单位的审核,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反馈。——在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如需进行多个选线或选址方案的优选,则应重点围绕推荐方案开展环境现状调查、影响预测和评价;如输变电工程已通过工程审查确定了选线或选址推荐方案,则应说明审查情况,简要分析工程方案比选的环境合理性,并针对具有环境合理性的推荐方案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如通过评价对输变电工程原选线或选址给出否定结论时,应按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对新的选线或选址方案进行重新评价。35
1环境影响评价委托文件2建设项目依据文件1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2确定评价重点和专项评价的范围和工作等级3明确各专项评价范围和保护目标研究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1研究建设项目的相关技术文件和其他有关文件2开展初步的环境状况调查3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编制工作方案或环境影响评价大纲1环境影响预测2规划相符性分析3选址选线和环境保护措施论证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公众参与1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评价结论2提出环境保护措施与建议3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及评价工程分析与初步环境状况调查相比有重大变化与初步工程分析相比有重大变化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图1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1.1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框架见附录A。本标准按环境影响报告书框架规定了相应章节的内容、评价方法等技术要求。包含在已批复的规划环评中的项目,在进行项目环评时原则上可依据规划环评及其批复文件对环境影响报告书适当简化。输变电工程35
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格式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要求,同时设电磁环境专项评价。电磁环境专项评价的评价等级、内容、评价方法按本标准要求实行。1.1前言及编制依据a).前言:简要说明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工程特点及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b).项目组成:列表给出项目组成情况,可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系统组成、规模、变电站及线路形式、投资额等特征参数;c).相关法律法规;d).相关标准及技术规范;e).相关政策及规划;f).有关技术文件;g).有关工作文件。1.2评价标准1.2.1选择原则环境质量评价应根据输变电工程所在地区的环境功能区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执行相应环境要素的现行国家标准(包括行业标准中的推荐标准以及本标准中的暂行标准)。在缺乏对应的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时,应征求地方环保部门的意见,并应以地方环保部门的批复为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应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和地方排放标准,并优先执行地方排放标准。1.2.2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评价暂行标准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评价暂行标准见表3。待相应的国家标准发布后,以其规定限值为准。表3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评价暂行标准电磁环境评价因子电压等级评价标准监测位置测量方法工频电场110kV~1000kV4kV/m临近民房时,房屋所在位置离地1.5m处DL/T9887kV/m线路跨越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干线及有人员活动的地区,线路下方离地1.5m处DL/T98810kV/m无人员活动的地区,线路下方离地1.5m处DL/T988工频磁场110kV~1000kV0.1mT临近民房时,房屋所在位置离地1.5m处DL/T9880.1mT线路下方离地1.5m处DL/T9881.2.3直流输电工程电磁环境评价暂行标准直流输电工程电磁环境评价暂行标准见表4。待相应的国家标准发布后,以其规定限值为准。35
表4直流输电工程电磁环境评价暂行标准电磁环境评价因子电压等级评价标准监测位置测量方法合成场强±400kV~±800kV25kV/m,且80%的测量值不超过15kV/m邻近民房时,房屋所在位置的地面处见附录E30kV/m线路下方或换流站围墙外地面处直流磁场±400kV~±800kV10mT线路下方或换流站围墙外地面处见附录F1.1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1.1.1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1.1.1.1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a).输变电工程的电压等级;b).电磁环境评价范围内是否有电磁环境敏感目标。1.1.1.2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分为三级a).一级:对于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换流站工程以及评价范围内存在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的500kV及以上的交流输变电工程,其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应按一级评价进行工作;b).二级:对于评价范围内存在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的500kV以下、110kV及以上的交流输变电工程,其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应按二级评价进行工作;c).三级:对于评价范围内不存在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的110kV及以上的交流输变电工程,其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应按三级评价进行工作。1.1.1.3进行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时,如工程涉及多个电压等级或涉及到交、直流的组合时,应以相应的最高评价等级为准。对于在变电站、换流站围墙内进行的改扩建工程可按三级评价进行工作。对于地下电缆,可在4.6.1.2条划定的基础上,降低一个等级,但不应低于三级。1.1.2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生态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应符合HJ/T19中的规定。依据HJ/T19划分生态评价工作等级,输变电工程直接影响范围的面积计算应以实际扰动面积为基准,实际扰动面积包括永久占地面积和施工临时性占地面积。对间接的、累积的影响,应以保护目标的需要来确定其影响面积。考虑到输变电工程中线路工程对生态保护目标的影响是点位间隔式的特点,根据HJ/T19中4.1.6条及4.1.3条,对线路工程的生态评价工作级别可向下调整不超过一级的幅度,即对实际扰动范围包括HJ/T19中确定的敏感区时,应进行2级生态评价;对实际扰动范围不包括但生态评价范围内存在HJ/T19中确定的敏感区时,应进行3级评价;对生态评价范围内不存在HJ/T19中确定的敏感区时,可只进行生态影响分析。1.1.3噪声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噪声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应符合HJ/T2.4中的规定。1.1.4地表水影响评价工作等级35
地表水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应符合HJ/T2.3中的规定。1.1环境影响评价范围1.1.1电磁环境评价范围电磁环境评价范围参见表5。表5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评价范围电压等级评价范围线路变电站或换流站110kV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30m站界外30m220~330kV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40m站界外40m500kV及以上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50m站界外50m直流工程极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50m站界外50m1.1.2生态评价范围生态评价范围应遵照HJ/T19中的规定确定。对影响到HJ/T19中确定的敏感区时,生态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是能够说明该敏感区的生态整体性特点;如不影响到敏感区,生态评价范围为电力线路两侧各100m带状区域或围墙外100m的区域。线路工程生态评价范围的确定应掌握“点线结合、以点带线、以点为主、重点突出”的原则。1.1.3噪声评价范围变电站、换流站的噪声评价范围应遵照HJ/T2.4中的规定确定;线路工程的评价范围参照表3中的线路部分。1.2环境保护目标附图并列表分要素说明评价范围内各环境要素的保护目标、功能及其与工程的相对位置关系,对民房环境保护目标应给出建筑物楼层,有无阳台、屋顶特征及等,对重要的保护目标应给出照片。对各环境要素的环境敏感目标应分别说明。1.3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内容输变电工程不同电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的工作内容参见表6。表6输变电工程不同电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的工作内容电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输电线路变电站、换流站电磁环境现状评价电磁环境类比评价电磁环境模式预测电磁环境现状评价电磁环境类比评价电磁环境模式预测一级覆盖全部敏感目标√√覆盖全部敏感目标√×二级典型敏感目标√√典型敏感目标√×三级可利用资料数据×√可利用资料数据简要分析×注:表格中“√”表示进行该项评价工作,“×”表示不进行。35
1.1资料引用列表说明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中引用的资料清单。对引用的资料,应对其可用性进行审核,并说明资料的名称、来源、编制单位、编制时间、测量单位、测量时间、测量条件等各项内容。所参考的主要文献应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出目录。原始数据、全部计算过程等不必在报告书中列出,必要时可编入附录。2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2.1工程概况a).工程一般特性简介包括工程名称、建设性质、建设地点、建设规模、组成、线路路径、站址、电压、电流、布局、塔型、线型、设备容量、跨越情况、职工人数等内容,并应附区域地理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线路工程路径图等,并附工程所属的电网规划图。工程组成中应包括相关装置、公用工程、辅助设施等内容。b).物料、资源等消耗及工程占地包括占地面积及类型,对工程占用基本农田、基本草原的情况也应列表说明。可选择包括主要物料、资源的数量、来源、储运方式及其他说明。c).施工工艺和方法包括施工组织、施工工艺和方法等。d).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包括投资额、建设期、效益指标等。e).如为扩建工程应同时介绍相关的现有工程:说明现有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情况,污染物达标分析、与本期新建工程的关系,目前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等。2.2选线选址与产业政策及规划的相容性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所涉地区的相关规划,包括国家和省、市的产业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电力规划、城市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分析评价输变电工程与相关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是否相容,是否满足环保、规划等相关部门对工程提出的基本要求,并对工程的线路形式(单回路或双回路等)比选、线路路径、站址及总图方案布置的环境合理性、是否尽量避开居民区、开发区、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重要军事设施及通讯设施等环境保护目标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出定性的分析评价,给出措施建议,必要时提出工程线路或站址选择或调整的避让距离要求。2.3环境影响因子分析对工程在建设期的噪声、废水、扬尘、弃渣、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环境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运行期的环境影响因子分析以正常工况为主。分析各环境影响因子,包括电磁环境、生态、噪声、废水、水土流失等的产生、排放、控制情况。对电磁环境因子及噪声源应表明其源强及分布,对废水排放源应说明种类、数量、成分、浓度、处理方式、排放方式与去向等。2.4生态影响途径分析主要从选线选址、施工组织、施工方式、敏感目标的诱导影响等方面分析输变电工程在建设期的生态影响途径。对运行期应主要从运行维护角度分析输变电工程的生态影响途径。35
1.1环境保护措施对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拟采取的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按环境要素分类予以描述。2工程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现状调查2.1区域概况包括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区域地势、交通等,应分市、区、县进行描述,并应附地理位置图。2.2自然环境a).地形地貌包括所涉区域的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河网等),以及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等特殊地貌特征。若无可查资料,应做必要的现场调查。应附输变电工程区域地形图、现场地形地貌照片等资料。b).地质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工程所涉区域的地质状况,可选择包括如下内容:地层概况,地壳构造的基本形式(岩层、断层及断裂等)以及与其相应的地貌表现、物理与化学风化情况、地震烈度等。特别是有危害的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冻土等有危害的地质现象,应加以说明。若不直接或间接危害到输变电工程时,可仅概要说明其发生情况。c).水文特征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输变电工程所涉水体与工程的关系及其水文特征。d).气候气象特征利用工程所涉地区当地气象台(站)的现有统计资料,概要说明所涉区域的气候、气象特征,可选择包括如下内容:气候特征、气压、气温(平均、最高、最低)、相对湿度、降水量、蒸发量、雨雪、冰冻、风速(平均、最大)、主导风向等。2.3生态环境2.3.1生态完整性从区域生态环境的功能与稳定状况概要说明区域生态完整性现状情况。2.3.2生物多样性2.3.2.1野生植被根据现有资料和调查,概要说明所涉区域的野生植被覆盖率、植被类型、基本组成、分布、利用及功能等,可分类说明。如涉及国家级和省级保护植物及珍稀植物和地方特有植物,应逐个或逐类说明其类型、分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等。生态评价工作等级2级时,应附生态敏感区植被图。2.3.2.2野生动物根据现有资料和调查,概要说明所涉区域的野生动物种类、利用等,可分类说明。如涉及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及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地方特有野生动物,应逐个或逐类说明其种类、分布、种群状况、保护级别、保护状况等。2.3.3土地利用35
列表给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生态评价工作等级3级及以上时,应附土地利用现状图。1.1社会环境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所涉地区人口数量;交通运输和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情况。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2.1电磁环境现状评价2.1.1测量指标a).交流工程:离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b).直流工程:地面合成场强、直流磁场。c).换流站工程测量项目包括交流工程和直流工程测量项目。2.1.2测量点位及布点方法测量点位包括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和站址。——敏感目标或环境保护目标的布点方法以定点测量为主;新建站址的布点方法以围墙四周均匀布点测量为主,如站址附近无其他电磁环境干扰源,则布点可简化,视情况在围墙四周布点或仅在站址中心布点监测即可。——测量点位附近如有其他影响测量结果的源强存在时应说明其存在情况并分析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变电站或换流站改扩建工程如有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资料则布点可简化,仅在扩建端补充测点即可;如竣工验收中扩建端已进行监测,则可不再设测点;若运行后尚未进行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则应以围墙四周均匀布点测量为主并在高压侧或距带电构架较近的围墙外侧以及间隔改扩建工程出线端适当增加测量点位。——给出测量布点图。——测量点位的数量要求:如线路工程同一环境要素涉及较多的电磁环境保护目标时,可依据保护目标的规模、地形、行政区域、与工程的距离等因素选择位于评价范围内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环境保护目标。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时,对全部环境保护目标均应进行现状测量;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时,应根据涉及到的电磁环境保护目标的数量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环境保护目标进行现状测量。对于居民区类别的环境保护目标,可只选择与工程的距离最小的未拆迁的民房进行测量。2.1.3测量频次确定的测量点位应测量一次。2.1.4测量方法及仪器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的监测应遵照HJ/T10.2及DL/T988中的规定。——测量工作进行之前应确保所用仪器处于有效校正期内,并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测量工作应在无雨、无雾、无雪的好天气条件下进行,测量过程中应详细记录包括测量点位地形地貌、周边电气设施情况、气象条件(天气、风、温、湿、大气压力等)、测量时间等数据。——如使用有方向性探头时,应调整探头方向以测量最大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和合成场强、地面直流磁场。——合成场强的测量应在无雨、无雾、无雪的好天气下进行,风速在5m/s以下,测量的时间段为30分钟。应同时记录测量时的气象条件(天气、风、温、湿、大气压力等)。35
——应在距离墙壁和其他固定物体1.5m外的区域测量;如不能满足上述距离要求,则取测量点位处的空间平面中心作为测量点位,并说明相关点位与周边固定物体的距离情况。1.1.1测量结果列表给出测量结果,可同时用图线形式给出测量结果。附质量保证的相关文件。1.1.2评价方法和结论采用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的方法进行评价并给出评价结论。1.2声环境现状评价1.2.1测量指标等效连续A声级。1.2.2测量点位及布点方法测量点位主要是噪声敏感目标、站址等。如线路工程涉及较多的同类噪声敏感目标时,可依据目标的规模、距离、地形、行政区域等因素适当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敏感目标。敏感目标的布点方法以定点测量为主,新建站址的布点可在中心及四周各布一个点进行测量,如站址附近无其他噪声源,则布点可简化,视情况在围墙四周布点或仅在站址中心布点监测即可。改扩建工程如有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资料则布点可简化,仅在扩建端补充测点即可;若运行后尚未进行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则应以围墙四周均匀布点测量为主,并在主声源侧适当增加测量点位,测量厂界噪声,并给出原有工程的运行工况。1.2.3测量时间及频次确定的测量点位应在昼、夜各测量一次。1.2.4测量方法、仪器及实施过程测量方法应遵照GB/T14623、GB12349的规定。并应给出测量仪器及实施过程的记录。在室外测量时,声级计的传声器应加防风罩。室外测量的气象条件应无雨、无雪、风力小于四级(5.5m/s)。1.2.5测量结果列表给出测量结果。1.2.6评价方法和结论采用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的方法进行评价并给出评价结论。1.3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根据生态评价工作等级,按照HJ/T19的规定,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评价。——生态现状评价要有大量数据支持评价结果,也可以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常用的方法有图形叠置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方法等。——现状评价结论要明确回答区域环境的生态完整性、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敏感区状态、土地和植被的生产能力受到破坏等与工程相关的重大环境问题,要回答自然资源的特征及其对干扰的承受能力,并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1.4水环境现状评价概要说明输变电工程污水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及现状。35
1建设期环境影响评价1.1生态环境影响预测、防护与恢复措施及替代方案1.1.1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遵照HJ/T19中的规定,根据生态评价工作等级,采取类比分析、生态机理分析、景观生态学等方法,对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包括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可逆影响与不可逆影响、近期影响与长期影响、一次影响与累积影响、明显影响与潜在影响、局部影响与区域影响等)进行文字分析与描述,必要时附图表说明。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预测和评价,即整体生态系统影响预测与评价和生态敏感区影响预测和评价。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一般应定量核算永久占用和施工临时性占用土地的类型与数量、净占地量、可恢复利用量、可恢复植被面积、植被损失面积及植被恢复或补偿面积等。输变电工程中的线路工程属于点位间隔式占地,对生态环境的连通程度不构成不可逆的影响,且其中的大部分占地属于施工临时性占地,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线路工程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宜对此进行区分。1.1.2生态影响的防护与恢复措施针对工程对生态环境(整体生态系统和生态敏感区)的不利影响,包括对生态环境的长期不利影响、潜在不利影响和复合不利影响,制定具体的生态监测措施、绿化规划、防护与恢复措施。防护措施包括避免(选线选址、施工方式、保护措施等)、消减影响、生态补偿等方式;恢复包括数量、种子资源等方面。保护和恢复的重点应放在施工期的监督和监理上。要明确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费用的数量及使用的科目,同时论述必要性。要具体编制恢复和防护方案,绿化原则是因地制宜、尽量利用当地物种,仿照当地自然植被结构,建造相对稳定和生态功能较高的生态系统。对植被,尤其是森林,应做到损失多少补充多少,原地补充或异地补充。1.1.3替代方案替代方案主要指工程的规模、选线选址的可替代方案,也包括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的多方案比较,这种替代方案原则上应达到与原拟建工程或方案同样目的和效益,并在评价工作中应描述替代方案的优点和缺点。生态评价工作等级为2级的工程要对关键的单项问题进行替代方案比选,并对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多方案比较,这些替代方案应该是环境保护决定的最佳选择。1.2噪声影响评价1.2.1变电站和换流站工程建设期噪声影响预测与评价变电站和换流站工程建设期噪声影响预测与评价应遵照HJ/T2.4中的规定。1.2.2线路工程建设期噪声影响分析线路工程建设期噪声影响主要从对周边噪声敏感目标产生的不利影响的时间分布、时间长度及控制作业时段等方面进行分析。1.3施工扬尘变电站和换流站工程建设期长、施工区域集中、开挖面积大、施工堆料多,因此易产生扬尘影响。而线路工程则不易产生扬尘影响。35
建设期扬尘影响主要从文明施工、防止物料裸露、合理堆料、定期洒水等施工管理及临时预防措施方面进行分析。1.1建设期污水变电站和换流站工程由于建设期长、施工人员多、物料冲洗多,建设期会产生污水。线路工程在跨越地表水体时施工期可能对被跨越的地表水体产生环境污染。建设期污水影响主要从文明施工、合理排水、防止漫排等施工管理及临时预防措施方面进行分析。1.2拆迁影响拆迁对象主要是指民房。宜根据工程设计文件给出工程拆迁及环保拆迁的原则,给出拆迁面积、拆迁户数等情况。对规模较大且较为集中的拆迁应首先从避让措施上分析评价。1.3水土保持说明工程涉及区域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给出输变电工程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治理效果等内容。2运行期环境影响评价2.1电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1.1类比评价2.1.1.1选择类比目标类比目标应选择类似拟建工程的建设规模、电压等级、容量、总平面布置、架线型式、架线高度、环境条件及运行工况的工程,列表论述其可比性。类比评价时,如国内没有同类型工程,可通过搜集国外资料、模拟试验等手段取得数据资料进行评价。2.1.1.2类比项目交流工程: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直流线路工程:地面合成场强、直流磁场;换流站工程: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地面合成场强、直流磁场。2.1.1.3测量方法及仪器同“7.1电磁环境现状评价”中的“测量方法及仪器”。2.1.1.4测量布点对于类比目标涉及到的电磁环境敏感目标,为定量说明其对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也可对相关敏感目标进行定点测量。测量因子根据类比目标的特征影响因子确定。选择测量路径时应考虑结果能反映主要源强的影响。给出测量布点图,并给出测量现场照片。a).交流线路以导线弧垂最大处线路中心的地面投影点为测量原点,沿垂直于线路方向进行,测点间距在距原点20m内为2m、之外为5m,依次测至评价范围边界止,测量离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b).变电站应在围墙四周均匀布点进行类比测量,高压侧或距带电构架较近的围墙外侧适当增加测量点位,并在测量值较高点位(避开进出线20m以上)选择一35
条测量路径,垂直于围墙方向并以距离围墙1m处为起点进行衰减断面监测,测点间距在距围墙20m内为2m、距围墙20m外为5m,依次测至评价范围边界止。测量离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c).直流线路以导线弧垂最大处线路中心的地面投影点为测量原点,沿垂直于线路方向进行,测点间距为2m,依次测至评价范围边界止,测量地面合成场强、直流磁场强度。d).换流站应在围墙四周均匀布点进行类比测量,高压侧或距带电构架较近的围墙外侧适当增加测量点位,并在测量值较高点位(避开进出线20m以上)选择一条测量路径,垂直于围墙方向并以距离围墙1m处为起点进行衰减断面监测,测点间距在距围墙20m内为2m、距围墙20m外为5m,依次测至评价范围边界止。测量离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地面合成场强、直流磁场强度。1.1.1.1类比分析类比结果应以表格、趋势图线等方式表达。分析类比结果的规律性、类比对象与本工程的差异,分析预测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的影响范围、满足对应标准或要求的范围、最大值出现的区域范围,并对其正确性及合理性进行论述。输电线路应进行模式验证,并分析线路工程模式预测值与类比实测值的近似性。1.1.2架空线路工程模式预测及评价1.1.2.1预测的环境影响因素根据交流架空输电线路的架线型式、架设高度、线距、导线结构、额定工况等参数,可计算其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及其影响范围,从而预测其环境影响。根据直流架空线路工程的架线型式、架设高度、线距、导线结构、额定工况等参数,可计算其合成场强、直流磁场及其影响范围,从而预测其环境影响。1.1.2.2预测模式交流架空输电线路非畸变工频电场的预测模式列于本标准附录B;交流架空输电线路工频磁场、直流架空输电线路直流磁场的预测模式列于本标准附录C;双极直流架空线路合成场强的预测建议采用附录D中的计算步骤。1.1.2.3预测工况及环境条件的选择交流架空输电线路工程电压(额定电压、最高电压)、电流(额定电流、最高电流)等参数在两个变电站之间是基本固定的,但导线型号、排列、塔高、档距、线间距离、线高、分裂间距、地线高度等参数则随着环境条件而变化。直流线路工程电压(额定电压、最高电压)、电流(额定电流、最高电流)、导线排列等参数在两个换流站之间是基本固定的,但导线型号、塔高、档距、线间距离、线高等参数则随着环境条件而变化。模式预测应给出预测工况及环境条件,应考虑针对电磁环境敏感目标而特定的工程条件及环境条件合理选择预测的典型情况,可主要考虑线路经过居民区时的塔型,也可按保守原则选择电磁环境影响范围最大的塔型,选择工程能稳定连续运行24小时以上的额定工况,预测交流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工频电场、工频磁场以及直流架空线路工程合成场强、直流磁场的最大、最小、典型及满足相应标准的影响范围。1.1.2.4预测结果及评价预测结果应以表格和等值线图、趋势线图的方式表述。预测结果应给出最大值、符合标准的值以及对应位置,给出典型线路段的电磁环境预测达标等值线图。对于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应根据其建筑楼层特征,给出不同楼层的预测结果。35
通过对照标准,评价预测结果,提出治理、减缓和回避措施以及拆迁范围控制典型曲线,并评价其合理性。1.1.1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根据现状评价、类比评价、模式预测及评价结果,综合评价输变电工程的电磁环境影响。1.2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2.1线路工程类比评价1.2.1.1选择类比目标对于线路工程的噪声源强可采取类比测量的方法确定,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类比评价。类比目标应选择类似本工程建设规模、电压等级、容量、架线型式、线高、环境条件及运行工况的工程,并充分论述其可比性。1.2.1.2测量方法及仪器执行GB/T14623中的规定。1.2.1.3测量布点线路工程噪声源强:对类比目标应以导线弧垂最大处线路中心的地面投影点为测量原点,沿垂直于线路方向进行,测点间距5m,依次测量至评价范围边界处。各测量值需扣除该环境背景值,得出不同距离的线路工程噪声源强值。环境噪声敏感目标:在类比目标周边的环境噪声敏感目标适当布点进行定点测量,并记录测量点与类比目标的相对位置。1.2.1.4类比分析评价结论类比结果应以表格或图线等方式表达。根据线路工程噪声源强类比测量结果,分析线路工程噪声源强,预测线路工程噪声的影响范围、满足对应标准的范围、最大值出现的区域范围,并对其正确性及合理性进行论述。分析预测工程对周边环境噪声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及可能采取的减缓和回避措施。1.2.2模式预测及评价1.2.2.1预测模式对于变电站、换流站的噪声评价,可采用HJ/T2.4中的室外工业噪声预测模式预测其噪声影响。主要声源的源强可选用设计值,也可通过类比测量确定。按照HJ/T2.4的要求,结合工程的具体运行工况和总平面布置,先计算各倍频程声压级的距离衰减,合成后确定厂界噪声的声级值,环境敏感点的声级值为该点预测值与现状叠加结果。1.2.2.2预测结果及评价预测结果应以表格和等声级图的方式表述。通过对照标准,评价预测结果。1.2.3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在现状评价、类比评价、模式预测及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工程的噪声环境影响,提出噪声治理、减缓和回避措施,并评价其合理性和可行性。1.3工程占地影响分析对输变电工程占地、占用农田以及占用基本农田的环境影响进行简要分析,并对占用基本农田的情况依据法规提出保护、征用手续等要求。35
1.1交叉跨越和邻近线路影响分析对于线路工程与110kV及以上其他输电线路之间出现交叉跨越和邻近,可采用模式预测或类比测量的方法,从跨越净空距离、跨越方式、邻近距离、环境敏感特性等方面,对主要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重点应分析线路邻近时对夹在线路工程之间的环境敏感点的综合影响,并给出对应的环境保护措施。1.2直流接地极环境影响分析对直流接地极的环境影响,可采用参照工程设计规范通过工程分析和类比分析的方法,从接地极运行的概率、对接地极线路的直流磁场影响进行分析。1.3水环境影响分析根据评价工作等级的要求和现场调查、收集资料以及区域水体功能区划,主要从水量、处理方式、排放去向、受纳水体以及处理达标情况(主要评价因子包括CODCr、BOD、NH3-N、SS)等方面对变电站、换流站工程的水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2环境保护目标影响分析针对列出的环境保护目标及对应的环境保护因子给出影响分析的结论。如有工程拆迁或者环保拆迁则应给出拆迁后最近的未拆迁居民点的各项环境要素的预测值,并分析其达标或满足标准的情况。3公众参与3.1公众参与的对象和形式公众参与的对象应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区域均衡性和随机性,包括直接受影响的居民、单位、拆迁对象、利益相关公众等。应列出公众参与对象的名单及其基本情况。公众参与可根据输变电工程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条件,选择采取公告、调查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公众参与过程中宜根据国家及世界卫生组织等法规、文件,正确宣传、引导公众全面、正确地理解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3.2公告环境信息及征求意见的主要事项在《建设项目环境分类管理名录》规定的环境敏感区建设的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确定了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后7日内,向公众公告下列信息: a)建设项目的名称及概要; b)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c)承担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d)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 e)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f)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35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应当在报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前,向公众公告如下内容: a)建设项目情况简述; b)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概述; c)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要点; d)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要点; e)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和期限,以及公众认为必要时向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索取补充信息的方式和期限; f)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g)征求公众意见的具体形式; h)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1.1选线选址过程中的相关单位意见及咨询专家意见相关单位以法人形式参与输变电工程的选线选址或对输变电工程发表意见也是一种公众参与形式。在工程审批、技术评估或其他过程中环境保护专家、特定专业的专家、关心工程建设的专家,对工程的意见和建议也是一种公众参与形式。咨询专家意见主要以文件或会议纪要为主。1.2调查公众意见1.2.1方法调查公众意见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访谈或者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其他便利形式。调查公众意见宜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以便于对调查对象的意见作统计分析。调查问卷应简洁明了,以选项为主,辅以必要的意见与建议的征询内容。1.2.2样本数根据直接涉及到的人口数量,调查样本总数一般不小于100份、单个换流站或变电站一般不少于50份,对于人口稀少地区可适当减少。同时,调查样本中评价范围内的样本数应不少于总数的70%。1.2.3调查内容调查应包括对工程实施的态度,还可包括如下内容:对工程的了解程度、对当地环境问题的认识与评价、对工程选线选址的态度、对工程主要环境影响(包括相关特征因子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土地占用、景观等因素的影响)的认识及态度、对工程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建议、对工程拆迁、扰民问题的态度与要求、不支持工程建设的原因等。调查问卷中还应包含工程基本情况简介、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搜集(如姓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地址、与工程的关系)、调查人员的联系方式等内容。1.2.4调查结果简述调查样本数、有效样本数、调查对象的数量、基本资料统计情况、相关团体及基层35
组织的数量、受调查的单位名称和数量等。可用统计表的形式表示。统计调查对象对各调查内容表达意见的人数及其比例、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情况。1.1公众参与结果按有关单位、咨询专家意见、调查公众意见、公告反馈意见等进行归类与统计分析,并在归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述。对每一类意见,均应进行认真分析、给出采纳或未采纳的建议并说明理由。对公众不支持工程建设的要给出原因分析,并给出处理建议。2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2.1污染控制措施分析明确输变电工程拟采取的具体环境保护措施,应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满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资源政策要求。针对环境影响或工程内容提出明确的建议,如选线的要求、避让具体居民区的要求、抬高线高的要求等。如需划定规划控制范围,应论述其合理性与必要性。生态环保措施应落实到具体时段和具体点位上,并特别注意施工建设期的环保措施。依据GB18484和GB18597,对变电站、换流站等产生的危险废物(如蓄电池、变压器油等)的收集、管理和处置,规定相应的环保措施。2.2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输变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按照技术先进、可靠、可行和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多方案比选,推荐最佳方案。对于关键性、创新性的环境保护设施,应调查国内外同类措施实际运行结果,分析、论证该环境保护设施的有效性与可靠性。结合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论证工程拟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实现达标、满足环境质量要求的可行性。2.3环境保护措施建议指出可能存在的潜在环保问题,并给出对策建议。如需划定规划控制范围或拆迁控制范围,应论述其合理性与必要性,并给出输变电工程依据法规和标准确定的规划保护范围的图示。对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给出补充建议。各项环保措施应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期限,对于承包工程的单位应明确其环保职责。2.4环境保护投资估算按工程实施不同时段,分别列出其环保投资额,并分析其合理性。给出各项措施及投资估算一览表,计算环保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环保拆迁费用、绿化费用、避让环保目标增加的工程费用、生态恢复补偿费用、污水处理设施费用等项目均应包括在环境保护投资之中。——环境影响评价完成后新增加的环保投资应补充列入工程投资概估算之中。3环境影响损益简要分析从输变电工程产生的正负两个方面影响,以定性与定量结合方式,简要分析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所造成的环境损失与效益。4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4.1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应从环境管理机构、建设期环境管理与环境监理、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运行期环境管理、环境保护培训、与相关公众的环保关系协调等方面做出规定。35
——环境管理应列为工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工程设计、建设与运行全过程。——环境管理的任务应包括:环境保护法规、政策的执行,环境管理计划的编制,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管理,提出设计、监理、招投标文件的环境保护内容及要求,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以及环境保护科研和技术管理等。——应根据工程管理体制与环境管理任务设置环境管理体制及管理机构和人员。大型工程可联合建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应考虑解决工程静电感应等实际影响的原则要求。1.1环境监测1.1.1环境监测任务a).制定监测计划,监测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环境要素及环境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b).对工程突发性环境事件进行跟踪监测调查。1.1.2监测点位布设监测点位布设应针对建设期和运行期受影响的主要环境要素及因子设置。监测点位应具有代表性,并优先利用已有监测点位。1.1.3监测技术要求a).监测范围应与工程影响区域相适应。b).监测位置与频率应根据监测数据的代表性、生态环境质量的特征、变化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要求确定。c).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监测标准分析方法。d).对监测成果应在原始数据基础上进行审查、校核、综合分析后整理编印,并提交环境保护主管部门。2评价结论与建议2.1编写原则编写评价结论时要在概括和总结全部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客观地总结输变电工程实施过程各阶段的生产、生活活动与当地环境的关系,并提出环保措施的改进建议。2.2编写要求编写结论与编写报告书其他部分一样,应文字简洁、准确,宜分条叙述,以便阅读。2.3内容评价结论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a).概括地描述环境现状,同时要说明环境中现已存在的主要环境质量问题,例如某些污染因子超过了标准,某些重要的生态破坏现象等。b).根据工程分析结果,简要说明输变电工程的影响源和污染源的位置、数量,污染因子的种类、浓度、强度、量、产生或排放方式、去向等。c).概括总结工程选线选址与产业政策及规划的相容性。d).概括总结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结果:结论中要明确说明输变电工程实施过程各阶段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结果、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及其评价结果。e).35
环保措施:对环保措施(包括污染防治措施、环境管理措施、环境监测措施、替代方案等)进行总结。结合环保措施的改进要求或建议及其执行结果,说明输变电工程在实施过程的各不同阶段能否满足环境质量的具体情况。f).概括总结公众参与结果。g).总体结论:明确评价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可行性。1附件给出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附件。附件应包括环评委托书、规划部门批文或协议文件,可包括评价标准的批复文件、重要的专项规划批文、相关主管部门批文、输变电工程依据文件、现状及类比监测报告、引用文献资料及其他必要文件、资料等。35
附录A(规范性附录)环境影响报告书框架A.1总则A.2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A.3工程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现状调查A.4环境质量现状评价A.5建设期环境影响评价A.6运行期环境影响评价A.7环境保护目标影响分析A.8公众参与A.9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A.10环境影响损益简要分析A.11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A.12评价结论与建议A.13附件35
附录B(规范性附录)高压架空送电线下空间工频电场强度的计算B.1单位长度导线上等效电荷的计算高压送电线上的等效电荷是线电荷,由于高压送电线半径r远远小于架设高度h,所以等效电荷的位置可以认为是在送电导线的几何中心。设送电线路为无限长并且平行于地面,地面可视为良导体,利用镜像法计算送电线上的等效电荷。为了计算多导线线路中导线上的等效电荷,可写出下列矩阵方程:………………………(B1)式中:[U]——各导线对地电压的单列矩阵; [Q]——各导线上等效电荷的单列矩阵; [λ]——各导线的电位系数组成的n阶方阵(n为导线数目)。[U]矩阵可由送电线的电压和相位确定,从环境保护考虑以额定电压的1.05倍作为计算电压。由三相500kV(线间电压)回路(图B1所示)各相的相位和分量,则可计算各导线对地电压为:===303.1kV图B1对地电压计算图各导线对地电压分量为:35
UA=(303.1+j0)kVUB=(-151.6-j262.5)kVUC=(-151.6+j262.5)kV[λ]矩阵由镜像原理求得。地面为电位等于零的平面,地面的感应电荷可由对应地面导线的镜像电荷代替,用i,j,…表示相互平行的实际导线,用i′,j′,…表示它们的镜像,如图B2所示,电位系数可写为:………………………(B2)………………………(B3)………………………(B4)式中:ε0——空气介电常数,; Ri——送电导线半径,对于分裂导线可用等效单根导线半径代入,Ri的计算式为:·····································(B5)式中:R——分裂导线半径;(如图B3) n——次导线根数; r——次导线半径。由[U]矩阵和[λ]矩阵,利用式(B1)即可解出[Q]矩阵。图B2电位系数计算图图B3等效半径计算图对于三相交流线路,由于电压为时间向量,计算各相导线的电压时要用复数表示:=+………………………(B6)相应地电荷也是复数量:35
=+………………………(B7)式(B1)矩阵关系即分别表示了复数量的实数和虚数两部分:[]=[λ][]………………………(B8)[]=[λ][]………………………(B9)B.2计算由等效电荷产生的电场为计算地面电场强度的最大值,通常取设计最大弧垂时导线的最小对地高度。当各导线单位长度的等效电荷量求出后,空间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可根据叠加原理计算得出,在(x,y)点的电场强度分量Ex和Ey可表示为:………………………(B10)………………………(B11)式中:xi,yi——导线i的坐标(i=1、2、…m); m——导线数目; Li,L"i——分别为导线i及其镜像至计算点的距离。对于三相交流线路,可根据式(B8)和(B9)求得的电荷计算空间任一点电场强度的水平和垂直分量为:=………………………(B12)=………………………(B13)式中:——由各导线的实部电荷在该点产生场强的水平分量; ——由各导线的虚部电荷在该点产生场强的水平分量; ——由各导线的实部电荷在该点产生场强的垂直分量; ——由各导线的虚部电荷在该点产生场强的垂直分量。该点的合成的电场强度则为:+35
………………………(B14)式中:………………………(B15)………………………(B16)在地面处(y=0)电场强度的水平分量B.3计算举例B.3.1计算条件如图B4所示结构的单回路500kV三相架空送电线路,导线水平状架设,采用n=4的分裂导线,求P点(x=15m,y=1m)处工频电场强度值。图B4计算例图B.3.2单位长度导线上等效电荷计算分裂导线半径R=0.457=0.323m等效导线半径=0.323=0.211m导线对地电压 =(303.1+j0)kV =(-151.6-j262.5)kV =(-151.6+j262.5)kV依此可写成实部和虚部两个矩阵:35
[UR]=[UI]=电位系数:根据导线的对称关系,可知:依此写出电位系数矩阵:[λ]=则按式(B1)可得:[UR]=[λ][QR][UI]=[λ][QI]即:对上述两矩阵方程求解,可得等效电荷的矩阵值:[QR]=103c/m35
[QI]=103c/mB.3.3计算P点处工频电场强度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各导线的坐标如图B5所示,则由P点(x=15m,y=1m)坐标可得:(h-y)2+(x-d)2=126.855m2(h-y)2+x2=350.22m2(h-y)2+(x+d)2=950.05m2(h+y)2+(x-d)2=175.61m2(h+y)2+x2=398.98m2(h+y)2+(x+d)2=998.81m2图B5各导线坐标图 实部电荷在P点产生的场强水平分量:=-0.18kV/m35
虚部电荷在P点产生的场强水平分量为:=-0.15kV/m所以,P点的场强水平分量为:=(-0.18-j0.15)kV/m==0.237kV/m实部电荷在P点产生的场强垂直分量:=5.69kV/m虚部电荷在P点产生的场强垂直分量:=-6.45kV/m所以,P点的场强垂直分量为:=(5.69–j6.45)kV/m==8.60kV/m35
附录C(规范性附录)高压架空送电线下空间磁场强度的计算C.1交流架空输电线路由于工频情况下电磁性能具有准静态特性,线路的磁场仅由电流产生。应用安培定律,将计算结果按矢量叠加,可得出导线周围的磁场强度。和电场强度计算不同的是关于镜像导线的考虑,与导线所处高度相比这些镜像导线位于地下很深的距离d,(m)………………………(C1)式中:ρ——大地电阻率();——频率(Hz)。在很多情况下,只考虑处于空间的实际导线,忽略它的镜像进行计算,其结果已足够符合实际。如图C1,不考虑导线i的镜像时,可计算在A点其产生的磁场强度:=………………………(C2)式中:I——导线i中的电流值。对于三相线路,由相位不同形成的磁场强度水平和垂直分量都应分别考虑电流间的相角,按相位矢量来合成。合成的旋转矢量在空间的轨迹是一个椭圆。图C1磁场向量图C.2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参照“C1交流架空输电线路”计算直流输电线路下的直流磁场强度。但是应该指出,双极直流输电线路的磁场强度是由两极导线中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产生的磁场强度的矢量和。35
附录D(规范性附录)直流架空送电线路地面合成场强的简化理论计算程序和计算步骤D.1方法来源决定直流输电线路环境影响的重要参数是地面离子电流密度和由导线上电荷、空间电荷共同产生的地面合成场强。由于线下整个空间存在因电晕产生的大量空间电荷,使这种计算变得相当复杂。本标准推荐采用解析计算办法,采用Deutsch假设,认为空间电荷不影响场的方向,仅影响其大小。D.2基本假设D.2.1空间电荷只影响场强幅值而不影响其方向,即Deutcsh假设。ES=AE………………………(D1)式中:Es--空间电荷存在时地面合成场强,kV/m;E--标称场强,kV/m;A--标量函数。D.2.2电晕后导线表面电位保持在起晕电压值V0,当导线对地电位为V时,导线表面的A值为Ae:Ae=V0/V………………………(D2)采用逐步镜象法或模拟电荷法,沿无空间电荷场强的电力线计算无空间电荷下场强E。D.3标量函数A的计算………………………(D3)………………………(D4)式中:--导线表面电荷密度,可用弦截迭代法求出;--导线表面平均电荷密度,为弦截迭代法求出的初值;--无空间电荷时空间某点的电位;--介电常数;--积分变量。D.4合成场强Es的计算Es按(D1)式计算。35
附录E(规范性附录)合成场强的测量及评价方法E.1合成场强的测量仪器原理、测量仪器校准E.1.1测量仪器原理直流电场测量方法,与工频电场测量方法不同。一般采用旋转式直流场强测量仪测量直流电场。旋转式直流场强测量仪的基本原理是使测量用的旋转电极和感应电极所形成的电容周期性变化,从而感应电极上的感应电荷发生周期性的改变,形成与调制频率相同的电流信号,以测量方向不变的直流电场(如图E1):式中:----调制频率----旋转式直流场强测量仪的感应面积----介电常数----直流电场(如图E1中所示)。图E1旋转式直流场强测量仪器原理图E.1.2测量仪器校准直流电场空间中还存在电荷,所以为旋转式直流场强测量仪的校准,不但要有直流电场源而且还要有相应的空间电荷发生装置。其原理是利用能确切计算其电场强度的场源和确切测量其空间电荷的空间电荷源为原值,对旋转式直流场强测量仪进行校准。校准装置见图E2。35
图E2旋转式直流场强测量仪器校准装置示意图E.2测量方法E.2.1测量高度选择由于直流导线上电压极性不变,导线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在空间形成相对稳定的两个区域:电离区和极间区。电离区只是导线表面的一个薄层,该区域内的电场强度很高。在电离区产生的与导线极性相同的离子因相斥作用进入极间区。极间区是正、负极导线之间,和正负两极导线与地面之间的广阔区域。在极间区,离子受电场力的作用,向相反极性方向和地面漂移。极导线线下不同点的合成电场的大小、方向和极性可能不同,但合成电场的方向基本上垂直于地面。所以测量用旋转式直流场强测量仪放置于地面,以测量地面处合成场强。E.2.2测量条件及记录要求地面合成场强测量的测试应在无雨、无雾、无雪,风速小于5m/s的好天气下进行。应记录测试时的风速、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等气象条件。同时应记录测量点的线路名称、运行电压、电流、导线型号、相导线根数、分裂间距(cm),测量档距内导线挂高(m),测量点导线对地高度(m);地线根数。被测档距两侧杆塔编号、塔型图和线路布置图。同一区间的所有测点的测试应同时记录或测量统计。E.2.3测量记录每个测量点测量记录间隔不小于10s,测试数据不应小于100组,且测量的时间段不宜少于30分钟。E.2.4测量布点线路、换流站的地面合成场强、离子流测量的测点间距为5m,顺序测至极导线地面投影点外、换流站围墙外50m处止;邻近民房处合成场强的测试在距离民房墙体外1m、距离线路极导线或换流站直流侧最近处地面设1个测点测试。35
测量应选择在送电线路直线走向较长的线段内进行。在档距中央水平地面、以两极导线地面投影中心对称分布放置至少10个旋转式直流场强测量仪和离子流接收板,并使它们并列与极导线垂直分布。换流站选择在直流场地、且避开直流出线的一侧,垂直围墙布置。E.3评价方法在临近民房时,将地面合成场强测量结果(以100个数据为例)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第80个,即80%测量数值小于或等于15kV/m;每个数值小于或等于25kV/m为满足要求。线路、换流站的地面合成场强测量数据按测点统计,每个测点数值小于或等于30kV/m为满足要求。35
附录F(规范性附录)直流磁场的测量及评价方法F.1测量设备直流线路附近的直流磁场由线路电流产生的磁场和地球磁场叠加形成。采用高斯计、磁通计测量直流磁场。F.2测量方法F.2.1测量要求测量地面处垂直于线路方向水平磁场分量和垂直地面的垂直分量。同时应测量线路停电时或距离线路500m以远处地磁场水平和垂直分量。E.2.2测量条件及记录要求测试应在无雨、无雾、无雪的好天气下进行。应记录测试时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等气象条件。同时应记录测量点的线路名称、运行电压、电流、导线型号、相导线根数、分裂间距(cm),测量档距内导线挂高(m),测量点导线对地高度(m);地线根数。被测档距两侧杆塔编号、塔型图和线路布置图。E.2.3测量布点测点布置同合成场强一致。F.3评价方法将每一测点的测量值求均方根值,作为该测点直流磁场的总量。以计算的总量作为评价依据。3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安庆市城市道路检查井盖座技术导则(试行)
-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doc
- 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技术导则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 深圳市既有建筑幕墙安全检查技术导则(试行)
- 2016注册咨询继续教育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题库及课件
- 火力发电厂高温紧固件技术导则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铁路
- 废气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 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
- 威海市供热计量应用技术导则
- 福建省农村危房加固技术导则(试行)
- 高等学校校园建筑节能监管系统建设技术导则
- 第二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习题集
- 福建省住宅工程质量提升技术导则
- 冷凝水利用技术导则
- 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
- 农村危房改造维修设计技术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