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50 KB
- 7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国家标准报批资料国家标准《信息技术云资源监控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云计算标准工作组2018年4月5
国家标准资料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15年下达的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家标准《信息技术云资源监控指标体系》由全国信标委云计算标准工作组负责归口和组织制定,其项目计划号为20153695-T-469。(二)主要起草单位及其所做的工作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东华软件股份公司、北京蓝海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公司、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久远银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斯坦德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武汉噢易云计算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初志科技有限公司、快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邵阳市烟草专卖局,参加了本标准的编写。其中,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作为牵头单位,根据标准编制组的任务分工,负责标准相关资料的搜集和调研、标准框架编制、标准内容起草、反馈意见整理等工作。(三)主要工作过程标准编制过程分为:工作组成立、标准研究和实践、标准起草、征求意见及修订、标准送审及审定和标准报批六个阶段。2016年1月17日,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内产学研用单位共同发起启动《信息技术云资源监控指标体系》标准的研制工作,并由信标委云计算工作组负责开展草案编写工作。2016年3月-8月云计算工作组组织标准参与单位对本标准的研制思路、标准框架、标准内容等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讨论,于2016年9月份,初步整理出标准需求,并在云计算标准组内进行意见征求和讨论,于2016年10月份确定本标准的框架和实质内容。2016年11月份至2018年2月份,形成工作组征求意见稿。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主要内容的论据及解决的主要问题1、标准编制原则5
国家标准资料本规范在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的基础上开展标准研制工作,结合云计算中监控技术、虚拟机化技术、IT管理技术,软件研发、咨询运营等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和运营管理经验,参考了《信息技术云计算云资源总体技术要求》对云资源的定义,为云服务的用户、提供商和工具厂商等提供指南。本标准编制遵循以下原则:a)普遍适用性:本标准可适用于传统IT平台的监控技术服务,在云环境下可适用于不同云计算平台、云计算软件、云计算能力类型的监控技术服务,可为提供云服务的组织评估和改进自身的监控技术能力,为云服务用户选择和评测提供云服务组织的监控技术和工具提供指南,同时提高云服务软件和工具之间监控信息互操作能力。在标准编制工作中,采用了编制、测评、修改的PDCA的工作路径,提高了标准的实用性。b)标准兼容性:与现有的国内标准兼容,参考了GB/T32400-2015《信息技术云计算概览与词汇》、GB/T32399-2015《信息技术云计算参考架构》、《信息技术云计算云资源监控总体要求》等标准。c)为多方提供参考:本标准定位于为服务供方、服务需方、第三方提供参考。对供方而言,通过使用此标准,可以推进技术系统规范化、改进质量、提高效率,提高用户的信任度;对需方而言,通过使用此标准,可以提出明确需求、帮助选择/评价服务供方,并监督和规范供方行为;对第三方而言,通过使用此标准,可以进行独立测评,并制定行业相关的政策和监管措施,推动产业发展。2、确定主要内容的依据目前国际、国内没有专门针对云资源监控的标准。无论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系统开发商、服务集成商、云服务运营服务商、云测评机构、云服务用户方都迫切需要云资源的监控技术要求,以监控为基础为云服务的质量、服务级别协议、云服务审计及云服务计量等工作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经过充分的行业调研和讨论,确定标准编写框架是以云资源为监控目标,从云服务用户、云服务提供商、云服务协作者三个视角来探寻云计算基础设施、平台、应用能力类型的监控要求。采用先调研出草稿,再反复讨论拟定,然后通过试点测评发现问题,回过头来再修改这样一个不断实践与改进,尽可能完善。3、标准内容简介本标准的内容是给出了一种云资源监控指标体系,其核心内容是云资源监控指标。监控指标依附于云资源,而云资源又与云服务能力类型密切相关,所以本标准基于云服务能力类型提出了一种云资源监控指标体系框架,并给出了以5
国家标准资料基础设施能力类型云资源监控指标、平台能力类型云资源监控指标以及应用能力类型云资源监控指标为维度划分的指标体系,并通过表格的形式对不同云资源的监控指标进行描述。本标准给出的云资源监控指标体系包括:a)基础设施能力类型云资源监控指标以云服务基础设施需求为脉络,从计算能力、存储能力、网络能力、资源池(集合)能力四个方面需求进行列举;b)平台能力类型云资源监控指标以云服务平台能力需求为脉络,抓取平台能力共性需求指标,从中间件类需求、数据库类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列举;c)应用能力类型云资源监控指标云服务应用能力类型需求多样化特征比较明显,其具体的应用功能性特征不是本监控标准关注的重点,经工作组集体商讨,归纳出API、应用软件、浏览器、移动应用、后端应用5类需求,分别就其与云服务能力相关性较强的基础可用性、可靠性及性能相关指标进行列举,供不同云服务角色在实际环境中选用;本标准通过表格形式对不同云资源的监控指标进行描述,表格形式如下:表XXXX监控指标编号名称描述单位云服务客户云服务提供者1指标X指标X的描述指标X的单位指标X的技术要求指标X的技术要求2…………………………云资源监控指标以表格形式进行描述,表的栏目包括:编号、名称、描述、单位以及云服务客户和云服务提供者。其中:a)编号:监控指标的流水序号,表格中的指标顺序不分先后,例如:1、2、……;b)名称:监控指标的名称,例如:内存利用率;c)描述:监控指标的说明,例如:内存的使用量与内存总量的百分比;d)单位:监控指标的单位,例如:MB;e)云服务客户:此栏给出对云服务客户在评5
国家标准资料价是否具备云资源监控能力方面的要求,包括“应”(必须进行评价)、“宜”(最好进行评价)、或“任选”(客户自行确定是否进行评价);a)云服务提供者:此栏给出对云服务提供者在是否建立了云资源监控能力方面的要求,包括“应”(必须建立)、“宜”(最好建立)、或“任选”(提供者自行确定是否建立)。4、编制过程中解决的主要问题编制过程中,第一个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探讨确定以什么样的维度来对云资源监控提出技术要求。之前从云服务用户、业务支撑、运维支撑三个视角并以IaaS服务、PaaS服务、SaaS服务三类服务资源为监控对象来总结要求,但是结合已发布的云计算术语和参考架构标准,要尽可能的全面反映出不同云服务的资源监控的共性特点,又要包含云计算所有的参与者角色。经过反复讨论,并达成一致确定了本标准以云资源为监控目标,从云服务用户、云服务提供商两个视角来探寻云计算基础设施、平台、应用能力类型的监控要求。第二个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梳理完成和《信息技术云计算云资源监控总体技术要求》标准的衔接关系。两个标准的标准化对象相同,关注云资源监控的不同内容,确定了两个标准在对云资源包含的内容理解上、对各个云资源的名称表达上达成一致,并且对各个资源的技术要求和如何达成监控要求的技术指标达成逻辑一致性。三、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此标准的验证工作已开展标准验证测试工作,先后在8家云服务提供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中进行验证测试,通过验证测试对标准内容进一步完善。四、知识产权情况说明本标准不涉及专利。五、产业化情况、推广应用论证和预期达到的经济效果5
国家标准资料本标准通过对云计算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服务进行监控,关注云服务的可用性、安全性、服务质量等指标,直观展示各种云服务的资源配置信息、使用状况、负载性能状况及系统健康状况等,对服务资源及成本进行智能化的分析,提供运营质量分析报表、报告等,帮助缩减运营成本,改善运营质量,准确及时的发现云计算系统中的故障和问题所在,以智能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报警、信息统计,及时响应、掌控以及处理系统突发故障,同时也可以进行问题预测,还可以进行资源的弹性伸缩,做到对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目前还没有与本标准相似、或相近的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所以在制定本标准的过程中,我们没有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只是在本标准云计算角色定义中参考了GB/T32399-2015《信息技术云计算参考架构》标准的相关内容。七、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的协调性该标准与我国的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协调一致。八、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无。九、标准性质的建议建议为推荐性标准。十、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考虑本标准为首次制定,建议在标准落地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逐步修订完善。实施本标准可考虑以下几点:1、选择有条件的区域或行业进行试点,全面推广标准落地应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可作为标准推广实施的关注重点之一。2、争取领导重视、政策支持:争取试点所在地政府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支持,建议能成立专门的标准化工作领导机构或联盟,由地方领导、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领导或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广大用户单位和技术企业参与。3、成立标准推广小组:统一策划标准推广方案,逐步推进,分批、分期、分步进行。专人专职,进行标准培训宣贯。同时充分吸纳标准推广过程中的意见建议,不断对标准进行适应性调整。4、标准试点可考虑先从标准编写单位中选择有代表性企业或行业进行试点,培育标准示范应用标杆企业和行业。十一、替代或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议无。5
国家标准资料十二、其它应予说明的事项无。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华人民共与国行业标准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
- 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24538
-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范
- 竣工资料编制规范
- 掘进工作面规程编制规范
- 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专篇编制规范
- 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 建筑安装工程概预算编制规范及要点提示与典型实例应用图解
- 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 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 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 公路工程清单编制规范
- 竣工图编制规范.doc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方案2011
- 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 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