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7.90 KB
- 10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07.080B47DB33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990—2015雄蚕种繁育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sforMalesilkwormeggsproduction2015-09-25发布2015-10-25实施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990—2015前言本标准根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浙江省蚕种公司、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有限公司、德清县东庆蚕种有限公司、杭州千岛湖蚕种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谷利群、周金钱、陈诗、祝新荣、钱文春、吴怀民、戴建忠、潘美良、章仲儒、陈法荣、邵云华。I
DB33/T990—2015雄蚕种繁育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雄蚕种繁育的基本要求,质量预控,养蚕、制种及蚕种保护,母蛾抽样及处理等技术内容。本标准适用于雄蚕种繁育。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33/T217蚕种质量及检验检疫DB33/T217.4桑蚕种繁育技术规程DB33/T217.7桑蚕种催青技术规程3基本要求3.1繁育制度雄蚕平衡致死系蚕种繁育实行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制度。即饲养原原母种制原原种并择优留原原母种,饲养原原种制原种,饲养原种制一代杂交种。3.2饲育形式3.2.1原原母种采用3蛾混合育。每3蛾蚁量为1个饲育区,饲养量应不少于20个饲育区,制种前不并区。3.2.2原原种采用蛾区蚁量育。1龄~3龄每饲育区为2g~4g蚁量,3龄后经预知检查无微粒子病可并区。3.2.3原种采用分区蚁量育。1龄~3龄每饲育区蚁量不超过50g,3龄后经预知检查无微粒子病可并区。农村原蚕区饲育以户为单位设立饲育区,超过100g蚁量的,应分设饲育区。3.3制种方式3.3.1原原母种、原原种实行同品种(品系)异蛾区交配制种。每蛾单独产卵,原原母种、原原种制成以14个卵圈为1张的框制种。1
DB33/T990—20153.3.2原种按品种的规定方式交配制种。一个制种批的毛种数量应不超过1000张。每蛾单独产卵,制成28个卵圈为1张的框制毛种。在母蛾检疫合格后,把框制毛种加工成散卵,去雌卵,留雄卵装盒,每盒装卵量按DB33/T217规定。3.3.3一代杂交种以常规品种为母本、平衡致死系为父本。制种时先采用混合平附产卵,最后加工成盒装散卵成品。生产条件相同或相似的若干农户,经种茧调查合格后可以合并为一个制种批,一个制种批内应按日或按户分段制种。4质量预控4.1种茧质量要求4.1.1调查单位以饲育区为单位调查种茧质量。4.1.2平衡致死系原原母种、原原种4.1.2.1平衡致死系原原母种、原原种种茧质量要求,见表1。表1平衡致死系原原母种、原原种种茧质量要求项目熟蚕虫蛹生命率(%)死笼率(%)全茧量(g)茧层量(g)茧层率(%)春制≥90.00≤4.00≥1.45≥0.30≥21.00秋制≥75.00≤9.00≥1.25≥0.25≥20.004.1.2.2原原母种留种区间全茧量开差控制在0.1g以内,区内个体开差控制在0.2g以内;茧层量区内个体选择标准,应控制在留种区全茧量的平均值乘以合格茧层率所得平均值之上。4.1.2.3原原种留种区间全茧量开差控制在0.2g以内,区内个体开差控制在0.3g以内。4.1.3平衡致死系原种平衡致死系原种种茧质量要求,见表2。表2平衡致死系原种种茧质量要求项目克蚁收茧量(g)死笼率(%)全茧量(g)茧层量(g)茧层率(%)春制≥2400≤8.00≥1.35≥0.28≥21.00秋制≥1700≤10.00≥1.20≥0.24≥20.004.1.4平衡致死系一代杂交种平衡致死系一代杂交种种茧质量要求,见表3。2
DB33/T990—2015表3平衡致死系一代杂交种种茧质量要求项目死笼率(%)春期≤12.00秋期≤18.004.2补正及预知检查以饲育区为单位,对收蚁后的残蚁、死卵进行微粒子病补正检查,各龄迟眠蚕进行微粒子病预知检查,及时淘汰有微粒子病的饲育区。4.3淘汰不符合要求的饲育区及个体4.3.1各级蚕种在饲养过程中,应及时淘汰性状不良的饲育区与个体;原原母种、原原种应整区淘汰不符合品种、品系固有性状的饲育区。4.3.2各级蚕种在饲养过程中,应及时淘汰病蚕、小蚕及发育明显不齐的饲育区。4.4种茧选除4.4.1原原母种种茧应选除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的茧和薄皮茧、烂茧、畸形茧、绵茧、特小茧等不良茧,饲育区内个体选除率应不低于25%,饲育区淘汰率应不低于28%,选茧后良茧率达到99%以上的,方可制种;原原种饲育区内个体选除率应不低于20%;原原母种、原原种种茧选除率超过50%的饲育区不能留种。4.4.2原种种茧应选除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的茧和薄皮茧、烂茧、畸形茧、绵茧、特小茧等不良茧,选茧后良茧率达到90%以上的,方可制种。5养蚕、制种及蚕种保护5.1桑园及管理按DB33/T217.4规定。5.2生产用房每饲养100g蚁量需配备生产用房,见表4。表4每100g蚁量生产用房配备表生产用房蚕室蔟室贮桑室附属室保护室一代杂交种100705070按75张/平方米原种10010050100越年毛种配备原原种、原原母种按每4饲育区折合1g蚁量计算注:相应的催青室、低温室和消毒设施等另配。5.3催青与收蚁5.3.1催青3
DB33/T990—20155.3.1.1催青标准催青设施、催青准备、蚕卵解剖、环境控制及常规品种催青标准,按DB33/T217.7。平衡致死系蚕种催青标准,见表5。表5平衡致死系蚕种催青标准催青日期第1天~4天第5天~11天第12天胚胎代号丙2~戊2戊3~己5孵化目的温度(℃)22±125~26/目的湿度(%)75±580±5/光线自然光感光18h,转青后24h遮黑收蚁前2h感光5.3.1.2转青卵抑制遇特殊情况需延迟收蚁时,可进行转青卵冷藏抑制,抑制温度为5℃,抑制时间以2天~3天为限。进入抑制温度前和抑制结束时,都应经10℃~13℃的中间温度过渡3h~5h。5.3.2收蚁5.3.2.1收蚁适时收蚁当天应先感光,盛孵化(40%~50%)后2h~3h为收蚁适时。收蚁全过程,应不超过2h。5.3.2.2蚁量比平衡致死系原种与对交品种的实收蚁量比,控制在1:4为宜。5.3.2.3收蚁方法收蚁时,蚕室温度调节到26℃~27℃、相对湿度80%~85%。原原母种,可用直接桑收法;蚁量育,可用网收法,定量分区;逸散性强的品种,可结合用打落法。同一卵圈的蚁蚕不能分到不同饲育区内。5.4原蚕饲养5.4.1饲育标准1龄~3龄饲育温度应比常规品种偏高1℃~2℃,并注意薄饲,加强蚕座整理及光线调节。饲育标准,见表6。各龄眠中温度应降低1℃~2℃,见起后,相对湿度适当提高。表6原蚕饲育标准龄别1龄2龄3龄4龄5龄目的温度(℃)28~2927~2825~262525相对湿度(%)80~8580~8580~8570~8070~80给桑次数(次/天)33333除沙(次)眠1起、眠各1起、中、眠各1起、中、眠各1起、每天各1收蚁、将眠各起蚕、将眠各起蚕、盛食、将眠起蚕、见熟各1,龄蚕体消毒(次)起蚕、将眠各111各1中每天各14
DB33/T990—20155.4.2用叶标准平衡致死系收蚁第1天用叶应比常规品种适当偏嫩,其它时期参照常规品种用叶标准。5.4.3对交常规品种雌、雄分离对交常规品种应在4龄第2天开始“去雄留雌”,淘汰雄性个体,雌蚕率达到99%以上。5.4.4上蔟与种茧处理按DB33/T217.4规定。5.5制种5.5.1发蛾调节在饲养期进行发蛾调节基础上,种茧保护期应随时观察蛹体发育进度,并根据品种的发蛾习性,通过温、湿度进行调节,确保雄蛾比雌蛾提前1天见苗蛾。盛发蛾时,雄、雌蛾数量比以1:2~1:2.5为宜。5.5.2发蛾、捉蛾、选蛾5.5.2.1发蛾发蛾当天雌蛾感光时间以3h~4h为宜,根据当天发蛾数量及雄蛾交配次数确定。当天雄蛾需再交,雌蛾感光时间应适当提前。5.5.2.2捉蛾蚕蛾鳞毛充分干燥,蛾翅展开,蛾体收缩,为捉蛾的适宜时间。一般先雌后雄,自上而下逐匾进行,捉出的蚕蛾均匀置于蚕匾中。5.5.2.3选蛾在捉蛾、投蛾、交配过程中,应随时选除病态蛾、半蜕皮蛾、大腹蛾、特小蛾、黑节蛾和鳞毛脱落蛾等不良蛾以及纯对蛾、苗(末)蛾等。5.5.3交配、拆对5.5.3.1交配5.5.3.1.1交配环境交配室应保持无风、弱光、安静,温度为23℃~25℃,湿度保持在75%~80%。5.5.3.1.2雄蛾数交配时将雄蛾均匀撒于雌蛾匾内,撒雄蛾数以雌蛾数的105%为宜。5.5.3.1.3雄蛾再交交配时应分清新鲜雄蛾与再交雄蛾。新鲜雄蛾交配时间以3h为宜,再交雄蛾交配时间应不少于4h。同一只雄蛾1天交配以2次为宜,交配总次数不超过4次。5.5.3.2理对5
DB33/T990—2015交配10min后,捉出单只雌、雄蛾,另行交配。交配对的间隔距离以蛾翅不相碰为宜。5.5.3.3拆对按交配时间先后进行拆对,同时选除不良蛾及雄蛾。5.5.4投蛾、巡蛾、产卵5.5.4.1投蛾雌蛾充分排尿后即送产卵室,产卵室温度为24℃~26℃,相对湿度为75%~80%,室内保持黑暗,注意换气,防止闷热。框制产卵按框投蛾,平附产卵以平产1层为宜。5.5.4.2巡蛾、产卵投蛾后由专人巡蛾。捉出雄蛾,吸干蛾尿。框制种对准框线,补足空蛾圈。5.5.5蚕蛾冷藏5.5.5.1雄蛾冷藏第2天要利用的雄蛾应稀放冷藏,冷藏温度以3℃~5℃为宜。雄蛾低温室应保持黑暗、干燥。5.5.5.2雌蛾冷藏雌蛾冷藏应尽量避免,当天无法完成交配的雌蛾应进行冷藏,温度以5℃为宜,冷藏时间不超过1天,第2天取出稍回暖后,即用新鲜雄蛾交配,交配时间缩短为2h,拆对后即投蛾产卵。5.6蚕种保护及浴消按DB33/T217.4规定。6母蛾抽样及处理6.1袋蛾按DB33/T217.4规定。6.2母蛾抽样与蛾盒处理按DB33/T217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冬季施工技术规程
- 009混凝土机械安全技术规程基本要求技术交底
- 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内含相关数据表格)
- 003风管部件制作技术规程
- 场地微振动测量技术规程cecs74∶95
- 甘露翠螺加工技术规程
- cm三维高强复合地基技术规程
- 邵原林场香菇种植技术规程
- 云南省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安全运行技术规程
- DB33T991-2015黄秋葵生产技术规程
- DB33T993-2015黄花菜栽培技术规程
- DB33T271-2015黄花梨生产技术规程
- DB33T375-2015枣栽培技术规程
- DB33T380.2-2015商品林建设造林技术规程
- GB13910-1992滑石粉加工防尘技术规程.pdf
- GB24284-2009大型焰火燃放安全技术规程.pdf
- GB3787-1983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护安全技术规程.pdf
- GB4962-2008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