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7.00 KB
  • 52页

现代月季(玫瑰)切花生产技术规程

  • 5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现代月季(玫瑰)切花生产技术规程    前 言  本标准由广州市农业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州市花卉办公室、广州市科华实业有限公司、从化市友生园林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何剑秋、陈勖良、许兆奕、古锡佳、柯宣东、潘翠铃。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现代月季(玫瑰)切花生产的基础条件、栽培管理技术、包装与标志。  本标准适用于现代月季(玫瑰)切花的保护栽培,其他栽培方式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B440100/T47.1 花卉产品包装与标志 第1部分:鲜切花、盆栽植物  3  基础条件  3.1土壤  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土层深厚的中性偏酸土壤为佳,土壤层40厘米以上,pH值5.5~6.5;EC值定植时宜在0.6以下,采花期宜在1.0以下。  3.2肥料  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微量元素配合使用。  3.3保护设施  宜采用温室或类似的保护设施,宜安装遮光系统、降温系统、淋水系统、防虫网。  4  栽培管理技术   4.1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夏秋季耐炎热、冬春季耐低温、抗病丰产的品种,合理安排花型、花色的比例。  4.2种植前准备  4.2.1改土  对偏碱性的土壤,应以充分腐熟的厩肥、堆肥、药渣、谷壳、木屑等材料结合深翻进行改土;对偏酸性土壤可用草木灰、石灰等中和以改善土壤;改良土层深度应在40厘米以上。  4.2.2整地  整成畦面宽1米,畦高40~50厘米,畦沟宽40厘米~50厘米,四周环田沟深60厘米~80厘米,保证排灌畅通。  4.2.3施基肥  每667平方米施腐熟饼肥500千克和过磷酸钙10千克,或肥分相等的其他有机肥。  4.2.4土壤消毒  每㎡应均匀喷淋40%福尔马林50倍液400毫升~500毫升,用塑料薄膜覆盖,密闭2天~3天后揭开塑料薄膜,通风2周后使用;或按30毫克/平方米~40毫克/平方米的剂量撒入石灰粉并充分拌匀。  4.2.5种苗  采用嫁接苗或扦插苗,种苗健壮,不带病原、虫原。扦插苗宜2年~3年后更换,嫁接苗宜4年~5年后更换。  4.2.6定植  每畦种2行,株距20厘米~30厘米,行距40厘米~50厘米,每667平方米种2000株~4000株。定植时应将植株的根系向四周散开,嫁接口应高于表土1厘米~2厘米。  4.2.7定植时间  宜在3月~5月定植,定植后一般6个月开始产花。  4.3定植后管理  4.3.1管理原则  4.3.1.1夏季管理  防暑降温,通风排湿,及时防旱排涝,薄施勤施肥料,加强病虫防治,按非产花期修剪管理,保枝保叶。  4.3.1.2秋季管理  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植株生长,转入产花期的修剪管理,促进花枝萌发。  4.3.1.3冬季管理  封闭温室大棚,保温、保湿,以提高玫瑰切花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注意天气变化,及时通风换气。  4.3.2栽培环境监控   在温室内有代表性选择3~5个点放置温湿度计,每天定时记录温湿度和光照强度,作为光强和温湿度调控的依据。  4.3.2.1光照强度调控  光照应充足,光照强度宜为25000勒克斯~50000勒克斯。  4.3.2.2温湿度调控  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白天20℃~26℃,夜间12℃~18℃。当大棚内温度高于28℃时,应及时采取通风、遮荫等降温措施,冬季需根据天气情况落实防寒措施。最适宜生长的空气相对湿度是50%~80%。地面宜覆盖稻草、药渣、锯木屑等,适当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和弱化地表冲刷,缓冲温湿度。  4.3.3水分管理  采用清洁的水源,淋足定根水;定植后保持土壤湿润。冬季每4天~6天浇水一次,夏季每2天~3天浇水一次。  4.3.4营养管理  茎叶生长期适当加施氮肥,进入产花期加施磷、钾肥。氮、磷、钾三者的比例在生长期应为3+1+1,采花期应为1+1+1。适当补充微量元素,或多施肥分全面的有机肥。速效化肥每10天~15天施一次,缓效有机肥每1.5月~2个月施一次,结合灌溉适量均衡施肥。叶面施肥有较好辅助作用,产花期叶面喷施0.2%~0.4%磷酸二氢钾溶液。  4.3.5修剪  4.3.5.1修剪方式  枝条上进行的修剪,剪口应呈45°~60°倾斜,与芽的方向一致,剪口应在节的上方,剪口斜面上缘应略高腋芽约0.2厘米,剪口斜面下缘应高于芽根的位置,以距芽根0.5厘米~3厘米的距离为宜。  4.3.5.2非产花期  随时剪除枯枝、病虫枝、砧木枝、交错密生枝、盲枝、残花、侧花蕾等。如植株在苗期、产花期之间的保养期或植株长势衰弱,落叶严重,暂时保留交错密生枝、盲枝,以利植株恢复生势。修剪时剪口紧贴枝条基部,不留残桩。从基部长出的徒长枝,需根据品种间腋芽萌发力的不同,在枝条基部对上30厘米~50厘米腋芽上方0.5厘米~3厘米处剪断,培育为新主枝。一般栽培玫瑰都有4个~7个主枝。  4.3.5.3产花期  选具有生产合格切花能力的枝条,在枝条基部向上第3个或第4个且向外的腋芽上方0.5厘米~3厘米处剪断,剪口以芽为上方,向下倾斜。剪口以下的腋芽将发育成花枝。为使第一批花同时产出,对植株上所有适合产花要求的枝条同时修剪。如在植株不同方向各选择1/3或1/4适合产花条件的枝条进行修剪,待修剪枝条的腋芽萌发出花枝长约30厘米时,再修剪1/3或1/4,如此循环进行,则获得连续产花的效果,且植株能保持较好的长势。每次收花均在花枝基部对上第3个节芽上0.5厘米~3厘米处落剪,让以下的腋芽发育成下一批花枝。  4.4 采花  4.4.1采花时间   红色和粉红色系列品种一般在第一片花瓣向外展时采收;黄色系列品种应略早些;白色系列品种则应在第三片花瓣向外松展时采收。  4.4.2采后保鲜  花枝剪下后20分钟内应插入盛有保鲜液的容器中。  4.5常见病虫害防治  4.5.1常见病害防治  4.5.1.1白粉病  及时摘去或剪除感病器官并移出按要求烧毁,喷施“仙艺”或“福星”杀菌剂或硫磺加热熏蒸。  4.5.1.2霜霉病  选用抗性强的品种;改善栽培环境,增强通风透光;及时清除落叶、枯枝并集中按要求烧毁;使用的药剂有烯酰马林锰锌、凯润、50%多菌灵可湿性粉、75%百菌清可湿性粉、80%代森锌可湿性粉、70%甲基托布津、波尔多液等。  4.5.1.3灰霉病  及时清除病部;改善栽培环境,增强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可用50%速克灵可湿粉剂、50%异菌脲可湿粉剂、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70%代森锰锌等喷杀,7天~10天一次;或用10%速克灵烟剂、45%百菌清烟剂等熏蒸,每次3~4小时;或用10%来克粉尘剂、5%百菌清粉尘剂、10%杀霉灵粉尘剂等在傍晚时喷撒,9天~11天一次。  4.5.1.4黑斑病  选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整枝、整芽,清除枯枝落叶;及时通风降温除湿;75%百菌清、50%多菌灵、70%托布津等不同药剂轮换使用防治,每周1次,连续3次~4次。  4.5.1.5枝枯病  及时修剪病枝(连同下面部分健康部分一起剪去)并按要求烧毁;修剪后喷洒杀菌剂,杀菌剂可使用50%多菌灵、75%百菌清、1%代森锌+1%苯来特等。  4.5.1.6根腐病  起高畦,改善土壤的排水透气性;在砧木嫁接繁殖和定植时用链霉素500倍~1000倍浸根部消毒,发病株要及时清除,土壤应消毒,以防传染。  4.5.1.7肿癌病  不从发病区引进种苗,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按要求烧毁,撒石灰粉消毒后补植。  4.5.2常见虫害防治  4.5.2.1红蜘蛛  结合修剪将虫叶清除;勤检虫情,注意脚叶和老叶,发现虫害要及早将虫源杀灭,用螨克或阿维菌素喷杀。  4.5.2.2蚜虫  可用吡虫啉、金好年、阿维菌素+啶虫霉、克螨特、三氯杀螨醇等防治。  4.5.2.3蓟马  杂草要除尽,老枝、病枝要经常清除,尽量减少传播寄主;主要治疗药物有吡虫啉、金好年、阿维菌素+啶虫霉等。  4.5.2.4斜纹夜蛾   防治最适期为3龄前幼虫可用敌敌畏,灭扫利、灭灵粉喷杀。  4.5.2.5金龟子  于早晨或傍晚在花上捉成虫,或用10%氯氰菊脂乳剂5000倍液喷杀,或用灯光诱杀。  5  包装与标志  按DB440100/T47.1的要求执行。DB3702/T115—2008大花蕙兰盆花生产技术规程前   言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青岛市农业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青岛市果茶花卉工作站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晓东、周长娥、张云伟、鹿明芳。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花蕙兰盆花的品种选择、生产场地及设施、前期准备、育苗技术、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质量等级及标识、检疫、包装、运输。本标准适用于青岛市大花蕙兰盆花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8247.2-2000 主要花卉产品等级 第2部分:盆花3 品种选择a) 叶片修长,叶面光滑,有光泽,无病害斑;b) 花色纯正大花型,有香气。每株花箭3枝以上;c) 成熟鳞茎2个以上。4 生产场地及设施4.1 种苗繁育基地4.1.1 接种室应无尘、无对流空气。进入室内的工作人员应换上洁净的工作服、工作帽和拖鞋。4.1.2 培养室应清洁干净;温度保持在23℃~28℃;湿度70%~80%;光照强度2000Lux~3000Lux,每天光照时间12h~16h。4.1.3 接种设备 应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台、药品柜、冰箱、烘干箱、超净工作台、电炉、天平、解剖镜、pH计、高压消毒锅、摇床以及烧杯、培养皿、三角瓶、量筒、容量瓶、滴管、手术刀、镊子、剪刀、接种铲、酒精灯等设备和器械及各种药品。4.2 种植基地大花蕙兰属于热带兰,对生长环境条件要求极为严格,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10℃~30℃,昼夜温差5℃~15℃。应选择阳面,通风排水良好,阴凉湿润,水源水质清洁,pH值5.5~6,EC值0.5以下的生产基地。4.2.1 栽培设施a) 在智能温室、日光温室均可生产;b) 智能温室应为热镀锌钢结构框架,透明玻璃覆盖,单跨宽度8m,开间3m,平均檐高4m。天面顶部设外翻电动天窗,温室四周应可开闭,以利通风。温室内3.5m处设内遮阳设施,覆盖遮光率45%的银灰色遮光网;温室天面上0.5m处及东,西两侧设外遮阳设施,覆盖遮光率为60%的黑色遮光网,内外遮阳设施均可电动或手动控制遮光网伸缩。温室天面装设喷水降温设施。温室内要安装喷雾、加温、降温设备;c) 简易日光温室应有加温设备和遮阳网。4.2.2 肥池大小根据栽培场地及需要而定,液肥应搅拌均匀后喷灌。4.2.3 栽培架大花蕙兰根系要求通气,无积水,种植应具有栽培架,架高0.6m~0.8m,架宽1.30m~1.50m,架长6m,架间距0.4m~0.6m,有利于操作和通风。5 前期准备5.1 设施处理5.1.1 闷棚杀菌在栽植前10天将温室密闭提高室温达50℃~60℃进行灭菌。5.1.2 苗床消毒用喷雾设备向苗床以及地面喷施杀菌剂进行消毒。5.2 基质选择大花蕙兰瓶苗栽植时主要选用水苔为栽培基质。水苔干净无杂质,纤维长度10cm左右,灰白色或青白色。5.3 容器选择小苗叶长≤10cm时,用8cm×8cm的营养钵;中苗叶长1cm~20cm,用12cm×16cm的营养钵;大苗叶长20cm以上,用15cm×25cm的营养钵。6 育苗技术6.1 播种苗通过人工授粉,可使大花蕙兰结实,果实成熟需9个~12个月。6.1.1 培养基常用1/2MS+IBA(吲哚丁酸)1ppm+NAA(萘乙酸)1ppm,根据不同品种的实际需要可适量改变激素浓度和添加适量活性炭、椰乳、香蕉等。6.1.2 光照2000Lux~3000Lux,每天12h~16h。6.1.3 温度保持室温23℃~28℃。6.1.4 操作技术 采摘成熟但未开裂的果实,用自来水彻底冲净果皮上的尘土和杂物后,在无菌条件下用75%酒精棉球擦净外果皮,再用0.1%氯化汞溶液消毒10min,期间不断摇动。消毒后用无菌水彻底冲洗3次~5次。果实小心纵切,直接将种子播种于培养基上。1个~2个月后分子瓶,在子瓶培养1个~2个月,再分到生长瓶内,待试管苗长到5cm~10cm,即可出瓶定植。6.2 克隆苗6.2.1 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和原球茎常用1/2MS+BA(6-苄基腺嘌呤)2ppm+NAA0.2ppm,继代后BA浓度适当降低。诱导生根用1/2MS+IBA1ppm+NAA1ppm,再添加专用兰花肥(N.P.K比例为7:6:19)5g/L、香蕉80g/L、蔗糖20g/L、琼脂1g/L等。6.2.2 光照2000Lux~3000Lux,每天12h~16h。6.2.3 温度保持室温23℃~28℃。6.2.4 操作技术以幼嫩兰芽作为培养的外植体。取3cm~8cm的芽尖,用清水将芽表面彻底冲洗干净,然后剥去外面的苞叶,放入0.1%氯化汞溶液中浸泡10min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再剥去2片苞叶,放入0.1%氯化汞溶液中5min,无菌水彻底冲洗3次,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剥离和切割,取包括生长点在内的约1cm~3cm长的茎尖顶端组织接种于事先准备好的培养基中,6周~8周后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将其转移到增殖培养基中培养,经继代培养后,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原球茎(原球茎也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将原球茎生出的小芽,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6周~8周后,长成叶根齐全的健壮小苗。7 栽培管理7.1 种苗选择a) 根系粗壮,白色、无死根或坏根;b) 鳞茎粗化,有光泽;c) 叶面无损伤,无病害;d) 可选择瓶苗,最好为分生苗,其次种子苗。要求纯正、苗体健壮,无病害。7.2 基质处理栽植前将水苔放入清水中浸泡12h,然后将水苔捞出在脱水机中进行脱水,水苔脱水后用手挤压以刚刚滴水为宜。7.3 瓶苗移植7.3.1 移植时间:瓶苗应及时移栽,全年适宜,最适移栽时间为3月~4月。7.3.2 移栽方法:首先将处理过的水苔基质平铺于苗盘中,平铺后基质应离苗盘沿1.5cm左右;然后将瓶苗用镊子取出,洗净基部后用800倍~1000倍多菌灵液消毒,再按株行距8cm×10cm的距离栽入基质中,用手轻轻压扶,且根系要舒展;以埋深根部以上0.5cm为宜。7.4 移栽后管理瓶苗栽植后,温度保持在25℃±2℃,湿度保持90%以上。栽植后要进行必要的遮荫,温室内保持20000Lux~30000Lux的光照。培育大花蕙兰使用水需用盐碱度低于0.5MS,pH值在5.6~6.2之间的偏酸性软水。施用时以喷施为主,4天~6天浇清水一次。肥料以氮肥为主,宜用N:P:K为5:1:2的混合肥,施用时结合浇水进行,7天~10天喷施一次浓度0.1%的液态肥。 7.5 上盆(或营养钵)7.5.1 基质选择与处理大花蕙兰喜欢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基质,移栽使用基质较多如树皮、碎刨花、水苔、锯末、松针等。最为常用的基质是树皮块与水苔8:1配置的基质。栽植前将树皮块及水苔分别放入清水中侵泡12h,捞出树皮块在纱网上控水5h~6h后备用,水苔处理同瓶苗栽植。7.5.2 容器选择当叶片长为10cm~20cm时,选择15孔穴苗盘,或营养钵为10cm的。7.5.3 上盆时间瓶盘苗栽植20周左右,株高在10cm~20cm左右进行上盆。7.5.4 上盆方法先向营养钵中添加树皮块到三分之一处;然后将适量的水苔铺开后平放于右手中,用左手将起出的小苗竖直拿于胸前,用右手的水苔将根部包裹住,竖直放入营养钵中;最后用树皮块将营养钵填满固定住小苗,用手压扶振荡几下即可。7.6 幼苗期管理白天温度保持23℃~26℃,夜间保持18℃左右;湿度保持在75%~85%之间。移栽后要适当增加光照,促进植株的光合作用以保证植株健壮的生长,这时的光照应保持在30000Lux~35000Lux之间。幼苗期结合浇水,由喷施改为灌根,5天~7天浇清水一次,较为炎热的月份2天~3天浇一次,温度过高或湿度过低时还应向叶面喷洒清水;移栽后施用肥料仍以氮肥为主,N:P:K为3:1:1的混合肥。施肥时还应结合浇水进行,10天~12天浇1000倍的肥水一次。这期间应重点充实分生假球茎。对于生长期假球茎发生的芽,应全部抹除,如芽生长势有停顿之势,即将这种芽留下。7.7 大苗期管理7.7.1 容器选择选择15cm×25cm营养钵或花盆,采用5孔穴苗盘。7.7.2 换盆时间a) 当叶片长度为25cm~30cm左右时,进行换盆,换盆宜在花落时立即进行。换盆每三年进行一次,如旧基质碎了,则应尽可能早一些换盆。当大花蕙兰的根系开始挤压盆的边缘时,不管基质是否变碎都要换盆;b) 生长超过4年~5年时,盆内的苗株逐渐增多,植株在盆内过于拥挤,就需要分株换盆。通常分株换盆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春季应在3月~4月,花谢后较合适;秋季应在气温还未骤冷之前,9月下旬~11月上旬较好,当年生长好的植株此时均已抽出花芽,不宜换盆;而生长较差,或盆内兰株生长过密的植株,都不能抽花芽,这两类生长不良植株分株即可换盆。7.7.3 分株换盆方法 分株换盆时要用消毒过的剪刀,将兰株以自然丛株分开(自然丛株是指由同一个假球茎分生出来的兰株后代),把已完全落叶的老假球茎除去,以促使新芽萌发,并用剪刀剪去已发黑,空心腐烂的老根,将兰根之间陈旧而腐烂的基质去除干净,保留充实健壮的老根(将修剪清理好的兰株在阴凉处晾干半天后种植,有利于兰根伤口不感染)。用已按要求备好的基质种植在新盆中,每盆兰株以2株~3株苗为宜,基质表面位置在兰株的根与假球茎交界处,基质的填充不要过于坚实或疏松。新种植的兰花要注意适度掌握淋水,不宜过湿也不宜过干,因此阶段兰根受伤严重,吸水能力比正常时期差。此阶段不能施肥,在换盆一个月后,受伤兰根逐步恢复健康后再逐量增施肥料。7.7.4 环境调控及肥水管理大花蕙兰达到成苗期以后需要增加昼夜温差,这时白天要保持28℃左右,夜间要保持18℃左右,保证温差在10℃。成苗期的植株会变得较高,叶子较为浓密,这时植株极易感染病害,为防止其发生,管理中要适当降低湿度,将湿度保持在70%~75%之间为宜,光照保持在40000Lux~45000Lux为宜。进入成苗期后植株的生理代谢进一步增强,所需水肥量迅速增加。4天~5天浇清水一次,蒸发量较大的月份需2天~3天浇一次清水,同时每天上午10点以前用喷雾设备对生长植株进行喷雾一次。肥料在植株进入成苗期以后应以磷钾肥为主,宜用的是N:P:K为1:2:3的混合肥。施肥时结合浇水,用800倍混合肥溶液每隔7天~10天浇一次肥水。植株在生长较旺盛的季节应适当缩短肥水施用时间或适当增加施肥用量。在严寒的冬季应控水控肥,以骨粉为基肥,适当增加磷钾肥的用量,薄肥勤施。7.8 花期管理开花期间应适当降低温度,这时白天温度保持在24℃~25℃之间,夜间温度保持在17℃~18℃之间为宜;湿度保持在80%~90%之间为宜;光照保持在35000Lux~40000Lux之间为宜。基质水干湿情况以见干见湿,浇要浇透的原则进行,宜6天~7天浇清水一次,这时也可以进行叶面喷水,应防止将水溅到花瓣上,进入开花期以后将不再追加任何肥料。7.9 花期调控成熟健壮的植株是大花蕙兰开花的首要条件,其次是环境温度。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催箭:催箭在6月~10月间,植株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时进行,这时增施磷钾肥、适当控水、保持土壤干燥,同时春、夏营养生长期要进行抹芽,每个假球茎只保留1个~2个发育正常、长势健壮的腋芽;—— 花期延后:通过增施氮肥、增加浇水用量等生产措施,来控制植株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7.9.1 环境调控花期环境调控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催箭:环境调控催箭时把成苗放入单一温室,将白天的温度控制在20℃~25℃之间、夜温控制在15℃左右,湿度控制在70%左右,光照控制在40000Lux左右,同时适当延长肥水浇灌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1个半月左右的时间;—— 延迟花期:在植株达到花芽分化期以前,将生产温室白天的温度保持在28℃左右,夜间保持在20℃左右以抑制花芽分化。7.9.2 药剂调控向植株施用乙烯利、赤霉素、萘乙酸、B9等化学药剂,促进或抑制花芽分化,控制花期的时间。7.9.3 花葶固定当花葶长到30cm长时,需开始用粗铁线固定,粗铁线一端直插入基质中固定不动,用扎线把花葶与铁线绑在一起,可固定花葶直立向上,不斜倒。8 病虫害防治 8.1 农业防治a) 选无病虫植株定植,或剪去病虫叶;b) 改善兰园条件,清洁兰园,经常性锄草,及时销毁病株病叶,减少病虫害传播介质;c) 加强肥水管理,增加磷钾肥的用量,培养健壮的植株,提高兰株抗病虫能力;d) 加大通风力度,降低空气湿度,减小发病环境因子。8.2 物理人工防治利用害虫的假死性,趋光性等特性防治害虫,如人工捕杀幼虫及蛹茧;灯光诱杀成虫;温室通风处安装防虫网;人工刮卵块等。8.3 化学防治对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根据病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每隔10天左右向温室内喷施杀菌剂一次。8.4 防治方法按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进行。9 质量等级9.1 A级:花枝4枝以上、整齐,花期一致,花苞纯正,植株整体无病害。9.2 B级:花枝2枝~3枝,较整齐,无病害。9.3 C级:花枝1枝,叶子有较轻微病害。10 标识、检疫、包装、运输10.1 标识品种、花色、等级、产地。10.2 检疫无病虫害、传染性病原体,植株无损伤,应符合GB/T18247.2-2000的规定。10.3 包装采用25cm及40cm软塑料包装袋,再使用包装箱。分级后的盆花,每袋一盆套好,放入纸箱中。应以叶包着花,防止损伤花蕾、折断叶片。植株间要紧凑,不松摇。10.4 运输运输前浇水一次,杀灭传染性病原菌,运输工具应清洁,采用箱式运输车,有防晒,防雨设施,通风,降温,应轻装轻卸,严禁重压。百合鲜切花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百合(lily)鲜切花的术语和定义、基础条件、栽培技术、采收技术和包装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东莞地区百合(lily)鲜切花的保护地栽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适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8247.1主要花卉产品等级第1部分:鲜切花  3术语和定义  3.1种球  用于生产的百合鳞茎。  3.2出苗期  种球定植后的三周时间。  3.3营养生长期  定植三周后至花芽分化前所经历的时期。   3.4生殖期  从花芽分化到切花采收所经历的时期。  3.5种植深度  是指种球种植后由地表到种球鳞片顶尖的深度。  3.6软枝品种  植株茎干硬度偏软的品种。  4基础条件  4.1土壤  以排水性良好、保湿性强、有机质丰富的沙壤土为宜,pH值控制在5.5~7.0,亚洲型和麝香型百合pH值可控制在6.0~7.0,东方型百合pH值控制在5.5~6.5。土壤盐分EC值最高不得超过1.5S/cm。  4.2保护性栽培设施  宜采用温室或简易塑料大棚设施栽培,铺设遮阳网、薄膜等材料及安装其它必需设备。  5栽培技术   5.1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和市场变化与消费需求,选择适宜品种。  5.2种植前准备  5.2.1改土  5.2.1.1对偏碱性的土壤,应以泥炭土、椰糠等酸性基质以及充分腐熟的畜禽粪肥、堆肥、药渣、谷壳、木屑等材料结合深翻35cm以上进行改土。  5.2.1.2对于偏酸性土壤可用草木灰、石灰等中和以改善土壤。  5.2.1.3对孔隙较小、透水透气差的土壤可加入一些惰性材料,如沙子、珍珠岩、炉渣等改良土壤,深度宜在30cm~40cm,每亩施放70m3~75m3。  5.2.2整地  整成畦面宽75cm,高50cm,沟宽60cm或畦面宽110cm,高50cm,沟宽60cm,保持给排水畅通。  5.2.3施基肥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主要是施用完全腐熟的饼肥或动物粪肥,每亩施用3m3~7m3。  5.2.4土壤消毒  根据当地条件可采用化学消毒、太阳能消毒和水淹法消毒。化学消毒剂有福尔马林、氯化苦、福美双、五氯硝基苯等;太阳能消毒应在日照充足、气温较高时期进行,并覆盖塑料薄膜;水淹法消毒时先将土地整平,然后全部被水淹没至少一个月,也可以在上半年收完花后,根据下半年生产计划选用适宜水生作物如水稻、蕹菜、西洋菜等,进行水旱轮作水淹消毒。  5.2.5种球准备及种植前处理  亚洲型和麝香型百合种球选用围径12cm~14cm,东方型百合种球选用围径16cm~18cm或以上为宜。种球购回后应放在10℃~15℃的背阴处缓慢解冻后种植,如条件允许可先进行催芽处理,待茎生根长0.5cm~1cm即可种植。  5.3种植  5.3.1种植时间  宜选在上午或傍晚,要求土壤20cm~25cm深处的温度低于22℃。   5.3.2种植密度  符合表1的规定。  表1种植密度    注:株行距可采用15cm×20cm,软枝品种可适当加大株行距。  5.3.3种植深度  种球种植时要摆放端正,芽尖向上。秋天种植深度为10cm~12cm,冬天种植深度为8cm~10cm,对于种球围径在18cm以上或易产生叶烧的品种如元帅、皇族等可适当深植2cm。盖土过程中不能使种球倾斜,如有倾斜,即予扶正,同时不应压得太紧,并整平畦面。  5.3.4品种标识  把品种的名称、批号、规格、来源、种植时间、种植人员等写在花畦的标牌上。   5.3.5浇水  浇水要透且均匀,透水深度在种球以下5cm~6cm。种植当天须浇透水一遍。温度高于28℃时,应一边种一边浇水。  5.3.6覆盖  可用稻杆、稻壳等覆盖物均匀覆盖畦面,厚度约1cm~2cm,保持土壤凉爽,温湿度相对稳定。  5.4出苗前后期管理  5.4.1水分  土壤表层要保持湿润,适时浇水,土壤水分含量合适与否的检测方法是用手握住泥土,有水迹渗出而又不下滴,轻轻一抖,握紧的泥球又能散开则表示水分适宜。  5.4.2空气湿度  大棚内空气湿度一般控制在60%~80%,且相对稳定。  5.4.3温度  大棚内气温宜保持在12℃~25℃,低于12℃时,应覆盖薄膜。  5.4.4光照   避免光照过强,以遮荫为主。光照强度适宜范围为5000Lx~12000Lx,并随苗增高逐渐加大。对于麝香型百合的部分品种不须遮荫。  5.4.5通风  冬季覆盖薄膜时,应注意通风,但薄膜外温度、湿度过低时,应减少通风。  5.4.6病害防治  主要是丝核菌危害幼芽,气温较高时易发生,可用35%多克福800倍液浇透土表10cm进行预防,也可人工揭去包裹在芽外层的病叶或用清水、丝核灵清洗外层腐烂叶。  5.5生长期管理  5.5.1施肥  5.5.1.1定植三周后宜施用含氮略高的追肥,具体施肥量为每亩尿素(3kg)+硝酸钾(5kg)+磷酸二氢钾(1kg),溶于水,浓度为0.5%~1.0%施入土中。  5.5.1.2间隔(10~15)天土壤施肥1次,间隔15天叶面喷施1次,具体方法如下:   a)土壤施肥方法:前期每亩施尿素(3kg)+硫酸钾(3kg)+磷酸镁(1.5kg),浓度为0.5%~1.0%液肥,后期每亩施肥硫酸钾(3kg)+磷酸二氢钾(2kg)+硝酸氨(1kg),浓度为0.5%~1.0%的液肥。  b)叶面施肥方法:前期施0.1%磷酸二氢钾+0.05%硼酸或0.1%尿素+0.1%磷酸二氢钾,后期施0.2%硝酸钾+1%磷酸二氢钾。  5.5.1.3植株表现缺铁时,可叶面喷施磷酸亚铁肥或复合铁肥或螯合铁肥,浓度0.2%~0.3%。  5.5.2温度  品种不同,基本温度要求不同,三大杂种系百合不同发育阶段的基本温度要求应符合表2规定。  表2三大杂种系百合不同发育阶段的基本温度要求     5.5.5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宜保持在70%~80%,不可剧烈变化,否则易引起叶烧病。  5.5.6架网  在株高15cm~30cm前,应架设花网支撑植株,以防倒伏,保证切花质量。花网规格采用网眼15cm×15cm、20cm×20cm等,并随着植株的生长调节花网的高度。  5.5.7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5.5.7.1镰刀菌茎腐病  5.5.7.1.1病原:尖孢镰刀菌。  5.5.7.1.2症状:茎生根部分出现黑色斑点,并由外向内腐烂。   5.5.7.1.3防治:用50%敌克松800倍+65%代森锌1000倍+97%恶霉灵3000倍液灌根。  5.5.7.2灰霉病  5.5.7.2.1病原:椭圆葡萄孢。  5.5.7.2.2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亦侵染茎、芽和花;叶斑椭圆形至梭型,由叶缘或叶间向下侵染,浅褐色,边缘紫红色。  5.5.7.2.3防治:75%百菌清500倍+50%多菌灵500倍液叶面喷施;50%农利灵1000~1300倍液叶面喷施。  5.5.7.3百合疫病  5.5.7.3.1病原:恶疫霉。  5.5.7.3.2症状:茎、叶、花球茎均可受害,茎基部受害时出现水渍状,呈褐色,腐烂;植株从病处折倒;叶上初为水渍小斑,后逐渐扩大为灰绿色病斑,花受害后呈软腐状。  5.5.7.3.3防治:用25%甲霜灵500倍液喷施叶面,淋湿植株根部。  5.5.7.4百合花叶病   5.5.7.4.1病原:百合无症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百合X病毒和郁金香碎叶病毒。  5.5.7.4.2症状:叶片上出现深浅不一的斑驳条斑;叶片扭曲,花苞畸形。  5.5.7.4.3防治:拔除病株,加强对蚜虫的控制。  5.5.7.5蚜虫  多个种类的蚜虫均可产生危害,其群集在心叶、幼叶和花蕾上刺吸汁液,影响植株生长。防治:采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00至4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000倍液,50%灭蚜威可湿粉1500倍液喷杀。  5.5.7.6注意事项  各种农药应交替使用,并定期进行施药预防。  5.6生殖期管理  5.6.1施肥  5.6.1.1蕾期应增加钾肥的比重。  5.6.1.2土壤施肥:每亩施硝酸钾(3kg)+磷酸二氢钾(2kg)+硝酸铵(1kg),0.5%~1.0%液肥,土施间隔期为(10~15)天;   5.6.1.3叶面施肥:0.2%硝酸钾+0.1%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间隔期15天。  5.6.1.4施肥直至切花采收前2周停止。  5.6.2温度  蕾期的温度应比生长期略高2℃~5℃;但最高不能超过28℃,超过28℃时应采取遮荫、通风、喷水等措施降温;温度低于最低温度时,应加盖薄膜,利用太阳光加温。  5.6.3光照  宜加强光照,光照强度范围为20000Lx~35000Lx以上,但阳光强烈的中午必须遮荫,秋季遮荫时间为上午10:00~下午4:00;冬季为上午11:00~下午3:00,对枝软品种要加强光照,除中午高温外全面光照。  5.6.4空气湿度  相对湿度可稍低,一般控制在30%~60%之间,并加强通风。  5.6.5花蕾整理  5.6.5.1现蕾期间易发生叶烧病,严重时幼叶大面积变褐,水渍状,包裹幼蕾导致幼蕾腐烂,此时应人工剥开幼叶,露出幼蕾。   5.6.5.2疏蕾:根据市场需求和品种特性进行疏蕾,以保证花蕾均衡发育。  5.7水肥检测  对土壤的pH值、EC值以及各种元素进行定期检测,以便根据百合的需求更有效地进行日常水肥管理。  6切花采收  6.1采收适宜期  以最大的花苞已充分膨胀并着色时为采收适期,采收时如株高够可考虑留下(2~4)片脚叶的程度切下。留下的叶片做为养球用。  6.2分级  根据GB/T18247.1《主要花卉产品等级第1部分:鲜切花》中百合切花质量等级要求进行分级。  6.3绑扎  6.3.1去除切花主杆基部10cm~20cm的叶片;  6.3.2按上述国标中的花、花茎、叶等若干项目进行分级;   6.3.3将同品种、同花蕾数、同一枝长、同一等级的切花按每10枝1把用橡皮筋捆扎花杆基部,捆扎时花蕾端对齐,基部尽量剪齐,其长短误差不超过(1~3)cm;  6.3.4将捆好的切花用大小适当的塑料套套上,以保护花蕾和叶片;  6.3.5塑料套上的标签应正贴于塑料套上部距边缘10cm处。  6.4吸水贮藏  在百合花切下30分钟内,没有分级包装的,宜统一插于清水桶中,入库保存,库温保持在2℃~4℃。菊花切花生产技术规程本标准规定了菊花标准型切花的术语和定义、基础条件、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包装,适用于菊花标准型切花的生产。  标准号:DB440100-T-77-2005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广州市农业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州市芳村区东漖街东漖股份经济联合社、广州市标准与编码信息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绍广、刘海涛、余清霞、郭永卓、贝淑辉。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菊花(Dendranthemamorifolium)标准型切花的术语和定义、基础条件、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菊花标准型切花的生产。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菊花标准型切花  栽培过程中,每个枝条顶端只留下顶生花朵,其余侧蕾全部摘除的菊花切花。又称为标准菊。  2.2脚芽  当菊株开花或者通过剪枝除掉先端部的生长点时,从地下部或者地表层的茎基部发生的芽。脚芽遇到秋季低温后就进入莲座化越冬,又称冬芽。  2.3柳叶头  菊株顶端长出一丛柳叶状的小叶,不能再进行花芽分化、开花的现象。  3  基础条件  3.1场地与土壤  选择开阔向阳、排水良好的场地。土壤要排水透气性良好,以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为宜;pH值以5.5~6.5为宜。如果土壤连续种植了2造~3造菊花,必须进行轮作,宜水旱轮作。也可对土壤进行消毒或者更换场地。   3.2场地基础设施  宜有良好的道路以及排灌系统。  3.3扦插大棚及鲜花处理贮藏设施  宜采用塑料大棚作为扦插设施,上覆遮光率为80%的遮阴网。需要有鲜花处理贮藏设施,要求能够防雨、顶上不透光,以室内为宜。  4  栽培管理技术  4.1制定详细的栽培技术和管理计划  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制定,其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品种选择、采穗母株的繁殖与管理、扦插育苗、土壤改良与整地作畦、定植、摘心、肥水管理、拉网固定、人工光照处理、修剪侧芽和侧蕾、松土与除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采收与包装、病虫害防治等。  4.2品种选择  4.2.1品种要求  标准菊选择平瓣内曲、花型丰满莲座型和半莲座型的大中轮品种,要求茎长颈短、瓣质厚硬、茎杆粗壮挺拔、节间均匀,叶片肉厚平展而不大、鲜绿有光泽,并适合长途运输和贮存,且2天~3天内无水也不易萎蔫,吸水后能挺拔复壮,浸泡后能够全开而耐久。  4.2.2广州目前栽培的主要品种   目前广州主要栽培的标准菊,秋菊有黄秀凤、台湾三色白、台黄、日本白、九月黄、桃红等,春菊有尖叶黄、日本黄、五月黄、巨星白等,夏菊有王中王、世界白、六月黄等。通过人工加光的方法,秋菊可以一直延续供应到第二年春,夏菊可以一直延续供应到11月。  4.3采穗母株的繁殖与管理  4.3.1采穗母株的繁殖  采穗母株采用扦插进行繁殖,宜选用越冬后的脚芽。扦插的时间在采穗前60天~90天内进行。扦插的方法参照4.4.2。母株可进行多次采收插穗,数量约为计划生产用苗数量的1/30~1/20。定植的株行距为15厘米×(15~20)厘米。从摘心起到采穗完毕宜在半夜进行人工加光。人工加光的方法见附录B。  4.3.2采穗母株的管理  4.3.2.1当母株长到12厘米~15厘米,用手摘心1次,摘去顶芽1厘米~2厘米,促发分枝。母株主枝摘心后,抹去弱芽,留下健壮的侧芽形成第一级侧枝。当侧枝长到8厘米~10厘米时,用手采插穗,插穗长5厘米~6厘米。  4.3.2.2第一次采穗后的母株,可留下培育,继续采插穗。第一次采穗后每个侧枝(第一级侧枝)会萌发出多个侧芽,只留下健壮的侧芽形成第二级侧枝。第二次采穗后的母株,留下培育再继续采穗,如此重复。第二次采穗后开始每个枝条再萌发的侧芽不多且较稳定,以后采穗的数量也比较稳定。每次采穗时,如果用手不易摘下,表示已老化,不宜选用。弱枝也不宜进行采穗。  4.3.2.3两次采穗的间隔时间需15天~20天。母株宜采穗4次~5次。每次采穗后宜施肥一次。  4.4扦插育苗  4.4.1扦插的时间  花芽分化前必须让植株进行营养生长到50厘米~60厘米高,确保枝条总长度达到1米以上。对于秋菊,定植后如需摘心1次,需在5月下旬进行扦插,6月上旬定植(从扦插至定植约10天~15天),6月底至7月初摘心(从定植至摘心约20天~25天)。  4.4.2扦插的方法  4.4.2.1在阴棚里先准备好插床,宽约1.0米~1.2米,使用新鲜的河砂作为基质,厚度约为5厘米。珍珠岩、蛭石等也可以作为基质。从母株上摘取5厘米~6厘米长的插穗,尽快插在1000倍的百菌清或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溶液)中,再移到扦插阴棚中。去掉基部部分叶,使插穗留有3片~4片已展开的叶。宜将插穗基部沾上含有0.1%~0.2%的吲哚丁酸(IBA)的滑石粉后再进行扦插。先用小棒在基质垂直插个深2厘米~3厘米的洞,再插入插穗,株行距为3厘米~4厘米或插穗之间的叶片不互相重叠即可。插后轻轻压紧基质,并立即用花洒淋水。  4.4.2.2扦插后3天~4天,每天需淋水3次~4次,再逐渐减少,至发根后每天需淋水1次~2次。10天~15天可移苗。  4.5土壤改良与整地作畦  4.5.1土壤改良宜加入泥炭、腐熟有机肥、堆肥、菇渣、木屑等材料,进行土壤改良。以熟石灰或硫磺粉来调节土壤的pH值至5.5~6.5。  4.5.2整地作畦   把肥料、石灰等均匀洒在地上,与土层一起均匀翻耕,深度为20厘米~25厘米。土块耕成0.5厘米~2.0厘米大小的土粒为宜。同时,进行清除杂草、石块、瓦片、玻璃、树枝等工作。整地之后进行作畦,畦向为南北走向,宽度为1米~1.2米,高度为25厘米~30厘米。  4.6定植  按照每株留3茎的栽培方式,定植时的株行距采用(10~15)厘米×(15~20)厘米。定植时采用行向与畦向互相垂直的方式,此时株行距以12厘米×16厘米为宜。起苗时尽量减少伤根。栽植时使用穴植法,应将根系舒展于穴中,尽量减少根弯曲重叠,然后覆土,再适当压实,最后浇上定根水。之后几天保持土壤湿润为宜。  4.7浇水  每天淋水1次~2次。  4.8施肥  4.8.1肥料要求  在营养生长期,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生殖生长期,氮肥减少,增加磷、钾肥。  4.8.2 施肥的方法  定植2周后开始,每隔25天~30天施1次氮(N)-磷(P2O5)-钾(K2O)为15-15-15的复合肥,每亩用量20千克。采用沟施法,在行间挖沟,放入肥料,盖回泥土。摘心定芽后施1次含氮为主的花生麸,每亩用量20千克~25千克,可与复合肥一起施用。当花蕾直径有0.5厘米~1.0厘米时,施最后一次15-15-15的复合肥。  4.9 摘心与除侧芽  定植后,约20天~25天幼株有10厘米左右,摘心1次,摘去顶端1厘米~2厘米。整块地的植株摘心后的高度要求一致。摘心后,植株会萌发5个~6个侧芽,当侧芽有3厘米~4厘米长时,按照去弱留强的原则,留下3个侧芽(发育成为开花枝),其余的用手从基部剥去。  4.10拉网固定  当植株长到20厘米~25厘米,用网眼为10厘米×10厘米尼龙线网进行张网,每隔1m插1根竹子绑扎,网高25厘米。随着枝条长高,网应逐渐抬高。  4.11摘蕾与除侧芽  在枝条生长过程中及现蕾的同时,应及时抹去腋芽。枝条顶端现蕾后,及时剥除主蕾以下的所有侧蕾,可等侧蕾与主蕾有些间隔时再进行剥除,不要伤及主蕾。  4.12松土与除草  在整个栽培管理过程中,松土与除草同时进行,防止板结。  4.13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当植株的茎杆高度不够时,在拉网后使用质量分数为60×10-6的赤霉素(GA3)喷植株1次。  4.14人工加光推迟开花   每年冬季及其前后为菊花切花供应的旺盛期。菊花大部分品种属于秋菊,其自然花期都在11月(广州地区)。冬季及其前后市场上供应的菊花切花,除了一部分是自然花期的秋菊与冬菊之外,其他的都是通过黑夜人工加光的方法,推迟开花的菊花。具体技术见附录B。  5 病虫害防治  菊花的主要病虫害、症状等见附录A。  5.1植物检疫  引种时应进行检疫,如果发现幼苗、植株、插穗等带有检疫性的病虫害,应立即销毁。  5.2农业防治  保持花场清洁;翻土让阳光暴晒;实行轮作;加强土、肥、水的管理。  5.3物理机械防治  人工捕捉害虫;摘除病叶集中销毁;使用灯光、色板、加有杀虫剂的糖酒醋液等进行诱杀害虫。  5.4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菊地中的瓢虫、草蛉、寄生蜂、鸟类等有益生物;使用微生物源杀虫剂和植物源杀虫剂。  5.5化学防治  农药的选择及使用见附录A。  6  采收与包装  6.1采收  在花枝采收前1天宜用塑料薄膜袋套住花朵,防止损伤。夏天则在采收前套袋,防止强光通过薄膜灼伤花朵。  6.2包装  在花开约三、四成时剪花。早上收剪,剪后尽快置于室内,在室内把花枝下部15厘米~20厘米处的叶片摘去,经分级后,宜每10支或12支扎成一束并洗去叶上灰尘与脏物,晾干后装于有通风孔的纸箱。  附录A(资料性附录)  菊花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A.1 菊花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A.1.1 黑斑病   初起下部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为圆形或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斑,外部有一不明显黄色晕圈,整个病斑逐渐变成黑褐色,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乃至遍及整个叶片,病叶枯死,但并不脱落。发病从下部叶片开始往上部发展,至整株叶片枯死。该病发生的时期在每年5月~10月,特别是高温、多雨天气更易发生。病菌借雨水、灌溉水溅落在叶片上成为最初的侵染源。可使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百菌清、乐比耕、敌菌灵、信生、世高等。  A.1.2 白粉病  主要危害叶片。叶背出现白色小斑点,逐渐变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疣状大斑点,不久叶正面变成淡黄色,叶片卷曲向上,最后变成黄褐色。病菌随风雨传播。以春夏季发病较多,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日照不足容易发病。发病时喷硫胶悬剂、敌力脱(丙环唑)、粉锈宁(三唑酮、百理通)、速保利(烯唑醇、特灭唑)等杀菌剂。  A.1.3 枯萎病  被害植株地上部叶片最初表现为叶色变淡,失去光泽,稍呈波纹状,萎蔫下垂,茎基部微肿变褐,表皮粗糙,间有裂缝,严重时缝中生白色霉状物,根部受害变黑腐烂,根毛脱落,植株很快萎蔫枯死。该病夏天发生较重,土壤粘重、排水通气性差、水分过多更易发病。把好生灵与瑞毒霉混合使用,对枯萎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发病时还可以使用代森锰锌、退菌特、王铜等杀菌剂进行防治。药剂用于喷雾和灌根。  A.1.4 锈病  主要以菊柄锈菌感染为常见。危害叶片,初起时呈黄色小点,以后形成褐色夏孢子堆,后期变为黑褐色冬孢子堆。病原菌一般在植株新芽中越冬,随菊苗繁殖而传播,通过风、雨、昆虫等进行传播。病原菌喜凉,不耐高温,6℃以下或31℃以上不易侵染,而温暖多湿季节有利病害发生,在湿度大、光照足、通风不良、昼夜温差大、10℃~24℃条件下最易发生,以寒冷、阴雨、日暖夜寒、潮湿天气发生较严重。可使用与防治白粉病相同的药剂。  A.1.5 猝倒病  主要发生于幼苗。受害后叶片边缘变黑,顶芽停止生长,基部出现渍状,终至干枯死亡。病原体为多种真菌,随雨水、灌溉 水、土壤等传播。高温高湿、土壤水分过多、通风不畅、日照不足时易发病。可使用百菌清、王铜、稀酰吗啉、瑞毒霉、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杀菌剂进行喷雾和灌根。  A.1.6 白绢病(菌核性腐烂病)  主要危害茎基部及茎部,引起根腐、茎基腐。一般先在土表茎基部发生病斑软腐,致病以上部分枯黄,叶片脱落。潮湿时茎病部长出白色疏松或丝状菌丝体紧贴其上,后期在菌丝体上形成白色或褐色或黑褐色油菜籽状小菌核,小菌核散生和聚生。土壤粘重、排水通气性差、水分过多易发病。发病时可以使用甲基托布津、异菌脲(扑海因)、腐霉利(速克灵)等杀菌剂。  A.1.7 霜霉病  主要危害叶片。叶斑不规则,界限不清,初呈浅绿色,后变黄褐色。病叶常扭曲变形,叶背面菌丛稀疏,初污白或黄白色,后变淡褐色或深褐色,严重时整株枯死。多发生在8月~10月与3月~4月的苗期,湿度大、通风不良、日照少、昼夜温差在16℃左右时最易发病。发病时可以使用瑞毒霉、代森锰锌、敌菌灵、王铜、稀酰吗啉、百菌清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A.1.8 病毒病(花叶病)  菊花是多年生植物,经过数年栽培后就容易受到菊花矮化病毒(CVB)和菊花微斑病毒(CMMV)的感染。由于菊花是通过营养体无性繁殖,所以一般采用株选母株扦插繁殖时必然要感染病毒。蚜虫、蓟马、叶蝉等害虫也会传毒。感病的叶上出现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坏死斑,严重者呈褐色枯斑,使整个叶片坏死脱落。感病株会变矮,切花重量、茎长、花径等都要受到影响。防治主要方法有:使用茎尖培养的脱毒苗;不用带病毒的植株作为繁殖材料;对操作工具进行消毒,避免植株受伤,铲除杂草等寄主;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烧毁;彻底防治蚜虫、蓟马、叶蝉等害虫,预防病毒的传播。  A.1.9 灰霉病  灰霉病主要发生在花上。开始时花瓣成半透明的茶色,以后产生灰色菌丝。阴雨天、通风不良、日照少时易发病。发病时可以使用异菌脲、速克灵、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A.2 菊花主要害虫及其防治  A.2.1 蚜虫  是菊花的主要害虫之一,有棉蚜、桃蚜、菊小长管蚜等多个种类。常聚生于植株顶端的嫩叶、嫩茎与花蕾上,用口器吸食汁液。叶茎受害后生长缓慢、发黄、变形,生长点矮缩变小。现蕾开花期则集中危害花梗和花蕾,开花后还为害花蕊,并进入管状花瓣,造成花蕾变小,易脱落,花开不够鲜艳,早凋谢。危害严重时,不仅虫蜕散布在叶瓣之间影响美观,而且由蚜虫分泌的大量蜜露再引起煤烟病使枝叶和花朵变黑色,严重影响切花的品质。蚜虫还会传播菊花病毒病。通常在4月~11月发生十多代,其中以4月~5月和9月~10月为盛发期。很多杀虫剂均可用于防治,如乐果、氧化乐果、啶虫脒、金好年、阿克泰、灭蚜松、蚜蓟清、高猛、飞虱宝、赛蚜朗、施飞特、蚜虱绝、吡虫啉、抗蚜威等。  A.2.2 蓟马  也是菊花的主要害虫之一。虫体极小,只有1毫米左右,一年可发生数代。利用锉吸式口器刮破器官表皮并吸收汁液,被害处常呈黄色斑点或块状斑纹,严重时嫩芽、心叶凋萎,叶片卷曲、皱缩甚至全叶枯黄,花萼与花瓣变褐、变形,甚至花器官凋谢。由于蓟马移动能力强,平时藏在心叶、花瓣间的缝隙处,农药往往难以直接打到虫体上,因而更不容易防治。较好的杀虫剂有啶虫脒+阿维菌素、金好年、乙酰甲胺磷、鱼藤精、西维因、混灭威、七星宝、万灵粉、蚜蓟清、蚜蓟净等。  A.2.3 粉虱  成虫约长1.5毫米,全身被白色蜡粉,繁殖迅猛,常常世代叠生、同生,抗药性强。群聚于叶片背面,遇惊起飞,很快回落。刺吸叶片汁液,受害叶片僵小、变形、枯黄,全株生长受阻。一些新的杀虫剂如啶虫脒、金好年、阿克泰、吡虫啉等防治粉虱的效果较好。杀虫剂加入如洗衣粉等黏着剂,使粉虱着药后难以再飞,效果更好。  A.2.4 红蜘蛛(螨类)   虫体红色或棕红色,雌虫长0.4毫米,雄虫更小。繁殖速度极快,1年可繁殖10代~20代。多发生在高温干燥季节,借风力、流水传播。喜欢群集在叶片背面,刺吸汁液,初期叶片出现失绿小白点,再出现斑块,后期叶片灰白色、卷曲、皱缩,直至整个叶片枯焦似火烤、脱落。花期危害花蕾,使之很快凋落。可以使用专门用于灭杀红蜘蛛的杀螨剂,如三氯杀螨醇、克螨特、尼索朗、溴螨酯、双甲脒、单甲脒、螨死净、托尔克、苯螨特、扫螨宝等。乐果、氧化乐果、敌敌畏、乙酰甲胺磷、马拉松、呋喃丹、杀虫脒等也有效。  A.2.5 潜叶蛾  成虫体小,产卵在叶片上。幼虫孵化后钻进叶片,潜食叶肉。潜食隧道曲折迂回,没有一定的方向,在叶上形成花纹形灰白色条纹,俗称“鬼划符”。老熟幼虫在隧道末端化蛹,并在化蛹处穿破叶表皮而羽化。当发现有受潜叶蛾危害的叶片时,把叶片摘去、烧掉。在夏秋潜叶蛾发生严重的季节,喷杀虫剂来进行保护,及早喷,连续喷2次~3次。由于潜叶蛾产卵于晚上,故喷药时间最好在傍晚。许多有机磷类杀虫剂如乐果、氧化乐果、甲基硫环磷、乙酰甲胺磷、杀螟松、水胺硫磷、磷胺、辛硫磷、敌敌畏等都可以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如戊菊酯(中西除虫菊酯、多虫畏)、甲氰菊酯(灭扫利)、氰戊菊酯(速灭杀丁、中西杀灭菊酯、敌虫菊酯、异戊氰酯酯)等效果也很好。如果已有幼虫钻进危害,需要选择内吸性的杀虫剂如乐果、氧化乐果、乙酰甲胺磷、甲基硫环磷、呋喃丹、杀虫脒等。  A.2.6 菜青虫  为菜粉蝶的幼虫,全身绿色。蚕食叶片,使叶片千疮百孔,严重时整片叶子吃掉。上述提到的有机磷类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以及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的巴丹(杀螟丹、派丹)、西维因、呋喃丹等,植物性杀虫剂中的鱼藤酮,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A.2.7 螟虫(食心虫)  8月~10月间成虫在夜晚飞来,专在嫩心或幼蕾上产卵。幼虫早期绿色,后期灰褐色,体长3毫米~10毫米。食顶芽,钻吃花蕾,受害后无法弥补。8月~10月间每天上午仔细检查,发现小肉虫及时捕杀,或者使用杀虫剂。用于防治菜青虫的杀虫剂也可以用于防治螟虫。  A.2.8 斜纹夜蛾  是一种喜温杂食性害虫。幼虫头部淡褐色至黑褐色,胸腹部体色多变。以咬食叶片为主,7月~9月发生为多。用于防治菜青虫的杀虫剂也可以用于防治斜纹夜蛾。幼虫一般晚上出来危害,因此傍晚喷药更理想。  A.2.9 蛴螬  是金龟子幼虫的通称,一般一年发生1代。蛴螬在土壤中生存,虫体柔软,白到灰色,通常卷曲成“C”字形。越冬蛴螬3月~4月开始活动,咬食菊株根茎,7月~8月当年新生蛴螬严重危害菊株,可以造成植株枯萎死亡。它的成虫即金龟子,也会吃叶和花。7月~8月当幼虫刚孵化出时,施用杀虫剂最有效。可用辛硫磷乳油1000倍~2000倍液浇灌土壤,或者在土中施呋喃丹颗粒。当蛴螬长大后,便不易受杀虫剂的影响。  A.2.10 菊小筒天牛(菊天牛)   一年发生1代。一般5月~6月间出现成虫,体长6毫米~11毫米,圆筒形,黑色。成虫在茎梢上咬破皮层产卵,如果茎梢幼嫩,则伤口上部不久变黑,梢枯萎;如果茎已较粗硬,因输导组织被害常造成植株生长迟缓,开花不正常。卵经数日孵化,幼虫沿茎干向下蛀食,9月间蛀达根部化蛹,10月羽化为成虫,成虫即潜藏于根内越冬。防治方法有:5月~6月间羽化成虫出现时进行人工捕捉,或者使用内吸性的杀虫剂如乐果、氧化乐果、乙酰甲胺磷、甲基硫环磷、杀虫脒等进行喷杀。受害的茎梢及时剪除烧毁。  A.2.11 灰巴蜗牛  灰巴蜗牛有2对触角,后触角较长,其顶端有黑色眼睛。贝壳中等大小,壳质坚固,呈椭圆形,壳面黄褐色或琥珀色并有密生的生长线与螺纹。1年发生1代,其寿命可达1年以上。一般白天栖息在暗处,夜晚爬出吃食叶片等,造成孔洞或缺刻,所爬过之处都留下银色的痕迹。阴雨季节危害严重,甚至白天也出现危害。药物防治可用80%灭蜗灵颗粒剂或10%多聚乙醛颗粒剂,每平方米施1.5克;或在植株周围撒一些石灰粉。晚上进行人工捕捉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人工加光推迟开花技术  B.1 人工加光推迟开花的原理  秋菊只有在短日照条件下(约12小时以内)才能进行花芽分化和开花,在长日照下(日照17小时以上,或连续黑暗7小时以下)是不会进行花芽分化和开花的。根据这个原理,在秋季后每天于黑夜(下午日落后至第二天日出前)期间,利用人工加灯光的方法,让田间秋菊处于连续黑暗7小时以下,使日照由短日照变成长日照,从而抑制其花芽分化,把花期推迟。  B.2 加光技术  B.2.1 需要加光的时期  在广州要推迟秋菊开花,开始加光的时间因品种而不同。为了安全起见,例如日本白、桃红通常在8月30日就要开始加光,黄秀凤在9月7日就要开始加光。  从停止人工加灯光开始(即进入短日照开始)一直到植株开花所需要的时间,与品种关系最大。例如黄秀凤约需75天,日本白约需65天,桃红约需60天。在生产上,就是以其作为主要依据,来确定停止加光时间的。  例如,要控制黄秀凤在2006年1月1日开花,则倒推回去75天即10月17日应开始停止加光(而9月7日~10月16日必须加光)。但是,从停止加光到开花期间的温度对所需的时间也有影响。如果期间温度比较低,到开花所需要的时间会延长一些;反之温度如果高些则时间短些。由于在露地或者在没有控温的设施内栽培时,具体的温度无法控制,而每年每月每日的温度又不一样,所以在实际生产中,为了确保黄秀凤1月1日有花开,通常把25%的植株在72天前(即10月20日)停止加光,50%的植株在75天前(即10月17日)停止加光,25%的植株在78天前(即10月14日)停止加光。  B.2.2 每天加光的方法   每天人工加灯光的时间,应当在半夜进行(即采用光中断的方法),使整个夜间分成两段暗期,每段暗期不超过7小时。其中最好是在每天23点~次日凌晨2点进行加光,连续加光3小时。  B.2.3 加光的强度  每畦上可挂一排60瓦以上的白炽灯,每灯间隔3.5米,就能达到补光要求。电灯高度以距地1.5米为宜。另外使用的方法有:每畦上可挂一排40瓦的白炽灯,每灯间隔约2.5米,灯距地面1.5米左右,每亩总灯数80个左右。  B.3 扦插的时间  秋菊如果具备日照和温度两个条件,即使叶片在10片以下,株高10厘米~15厘米,往往也会分化花芽。为了获得长度85厘米以上的一级花枝,在花芽分化前(即停止加光前)植株必须进行营养生长到50厘米~60厘米高(这段时间必须处于长日照下)。长到50厘米~60厘米高所需的时间,因品种、季节、有无摘心而异。  对于秋菊,如果进行推迟开花,而定植后又进行1次摘心,在停止加光前95天~110天就必须进行扦插。其中,从扦插至定植需10天~15天,从定植至摘心约需20天~25天,从摘心至植株营养生长到50厘米~60厘米高需65天~70天。此后停止加光让其自然生长至开花(具体时间因品种而不同)时,花枝条总长就能够达到1米以上。切花非洲菊生产技术规程本标准由河北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芹,李保会,任士福,孟庆瑞,张晓曼,史宝胜  切花非洲菊生产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切花非洲菊(GerberajamesoniiBolus.)种苗生产、切花生产、采收和采后保鲜处理、病虫害防治、质量分级标准、标志、包装、运输、检疫等技术。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非洲菊切花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8247.1-2000 主要花卉产品等级第1部分:切花3 种苗生产3.1      生产设施包括实验室、育苗温室两大部分及其设备。实验室主要由准备室、接种室、培养室等三部分组成;育苗温室可根据环境条件选用智能温室或具备降温、升温、通风和遮光条件的日光温室或塑料大棚。3.2      品种选择选择花朵大,花色鲜艳,花枝挺拔,切花产量高,适应性及抗性强的品种。3.3      繁殖方法以组培快繁为主,也可采用播种或分株繁殖。3.4      组织培养育苗3.4.1      母株选择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母株。3.4.2      外植体取材 3.4.2.1      取材部位通常选用花萼未打开的直径为1.0cm~1.5cm的小花蕾的花托作为外植体,也可用花梗、幼叶、茎尖等。3.4.2.2      取材时间可周年取材,但以3月~4月或9月~10月最佳。3.4.3      培养基制备芽分化培养基可选用:MS+蔗糖或白砂糖(30000mg/L~40000mg/L)+BA(2mg/L~10mg/L)+IAA(0.5mg/L)+琼脂(8000mg/L),其中激素的种类和用量要根据不同品种适当调整。培养基按配方配好后调整pH值至5.8,分装入接种容器中,高压灭菌(1.1个大气压121℃)20min,取出冷却后待用。3.4.4      外植体消毒取下的花蕾先用自来水冲洗10min~15min,再用蒸馏水冲洗3次,然后在75%的酒精中浸泡30s,倒去酒精,用无菌水冲洗两次,再倒入0.1%Hgcl2加一滴吐温,不断轻摇,10min后倒出消毒液,用无菌水冲洗4次~5次。3.4.5      接种在无菌条件下,将花蕾剥去花萼和小花,留取花托,将花托切成2~4小块后接种到准备好的培养基中。3.4.6      培养3.4.6.1      初代培养将接种好的材料放在培养室培养,温度为24℃~26℃,光照强度为1500lux~2000lux,光照时间为10h/d~16h/d。3.4.6.2      继代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将初代培养的小苗接种到增殖培养基上,一个月后形成丛生苗,把丛生苗切分开重新接种到增殖培养基上继续增殖培养,每3周~4周继代一次,培养条件同初代培养。继代培养的增殖培养基可选用:MS+蔗糖或白砂糖(30000mg/L~40000mg/L)+BA(3mg/L~5mg/L)+NAA(0.2mg/L)或MS+蔗糖或白砂糖(30000mg/L~40000mg/L)+BA(0.2mg/L~1mg/L)+KT(0.5 mg/L)+NAA(0.2mg/L),其中激素的种类和用量要根据不同品种适当调整,培养基中琼脂浓度为8000mg/L左右。3.4.6.3      生根培养当增殖苗的数量达到要求数量时,在无菌条件下,将有3片~4片叶的增殖苗从基部切下,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中培养,温度为24℃~26℃,光照强度为1500lux~2000lux,光照时间为12h/d。生根培养基可选用:1/2MS+NAA(0.03mg/L~0.1mg/L),其中激素的种类和用量要根据不同品种适当调整,培养基中琼脂浓度为8000mg/L左右。3.4.7      炼苗3.4.7.1      瓶中炼苗当试管苗幼根长到0.5cm左右时,将培养瓶拿出培养室放到以后要移栽的地点,晴天条件下,不打开瓶口状态下保持3d~4d,而后分别在松开、半开、完全打开瓶口状态下保持1d,光强超过15000lux需遮光处理,打开瓶口后要经常喷水保湿,炼苗过程中发现培养基有杂菌污染应及时进行消毒移栽。3.4.7.2      移栽苗盘3.4.7.2.1     移栽基质a)配制基质:可选用草炭:珍珠岩按2:1或草炭:珍珠岩:蛭石按2:1:1比例配制,每1m3基质加入75%百菌清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g进行灭菌。b)选用非洲菊育苗专用基质。3.4.7.2.2     移栽方法移栽时,先用清水洗净苗体及根部的培养基,然后把大苗、小苗分盘移栽,栽植最适深度是埋在根颈处,用手轻轻按实后浇透水,并覆膜保湿,同时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一次,7d~10d后揭膜放风炼苗。3.4.7.3    移栽后管理温度保持在22℃~28℃,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光照强度在15000lux~20000lux。移栽后每7d~10d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一次。3.5    播种育苗3.5.1      播种期 全年均可播种。3.5.2      播种基质选用非洲菊育苗专用基质。3.5.3      播种容器采用育苗穴盘。3.5.4      种子选择选用优良的非洲菊F1代种子。3.5.5      播种方法在育苗盘上装好育苗基质,使基质面比盘沿略低1cm~2cm,将基质面滚平压实。将非洲菊种子按1粒/穴点播,然后覆0.3cm~0.5cm厚的细蛭石。3.5.6      播种后管理播种后喷透水并覆膜,放到散射光处,光照保持在5000lux~10000lux,室温保持18℃~23℃,基质温度保持10℃~20℃,空气湿度保持在95%以上,盘土保持湿润。种子破土发芽后揭去薄膜,适当降低空气湿度到80%~85%,保持盆土湿润,切忌干旱脱水。随着种苗的的生长逐渐增加光强到15000lux~20000lux。为防止病害发生,每隔7d~10d喷洒一次50%的多菌灵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800倍液。小苗长至4cm~5cm高时,即可移栽。4          切花生产4.1      生产设施现代化智能温室或具备降温、升温、通风和遮光条件日光温室或塑料大棚。4.2      种苗选择选用5片~6片叶生长健壮的种苗。4.3      定植时间全年均可种植,但在4月~5月或9月~10月最佳。4.4      定植基质 a)配制基质:可选用草炭:珍珠岩按3:1或草炭:珍珠岩:蛭石按2:1:1配比配制,每1m3基质加入75%百菌清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g进行灭菌。pH值保持5.5~6.0。b)选用非洲菊切花专用基质。4.5      定植方式多采用种植床加滴灌或袋培滴灌种植。4.6      定植密度根据不同的品种、不同的种植年限,选择不同的种植密度,通常每床种植两行,交错种植。一年生茬口,每1m2可种植8株~9株;两、三年生茬口,每1m2可种植5株~6株,行间距25cm~30cm,株距30cm左右。4.7      定植方法定植时使植株的心叶与土面相平或稍微高出土面,每株幼苗的栽植深度要保持一致,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进行移栽,移栽时尽可能减少对根系及叶片的损伤。4.8      定植后管理4.8.1      光照4.8.1.1      光照控制定植后7d~10d为缓苗期,光照强度在15000lux~20000lux,缓苗期过后,光照强度控制在25000lux~50000lux,日照时数不低于12h。4.8.1.2      补光初冬、早春季节或遇连阴雨天气,光照强度低于20000lux或日照时数低于12h,可采用人工补光措施。补光方法是在棚的跨度中间每隔4m~5m安装一个150W~200W的白炽灯泡,距地面1.5m~2m,于傍晚补光3h~6h。4.8.1.3      遮光夏季光强超过60000lux要用遮荫网进行遮光处理。4.8.2      温度 定植后三周内白天保持在22℃~25℃,夜间20℃~22℃,土壤温度保持18℃~20℃;三周后白天保持20℃~22℃,夜间保持14℃~16℃。4.8.3      湿度空气湿度保持70%~85%,定植初期基质湿度保持50%~60%,以后可以见干见湿。4.8.4      肥水管理定植后当天要浇一次透水,定植后1周内不需施用任何肥料,以后施肥结合浇水用滴灌方式施入。营养生长期施用N:P:K为8:1:4的水溶性肥料,结合每2周喷施一次0.1%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叶面肥;生殖生长期施用N:P:K为15:8:25水溶性肥料,并且每20d喷施一次0.1%~0.2%Ca(NO3)2·4H2O,0.1%~0.2%的螯合铁加0.1%~0.2%的硼砂和0.001%的钼酸钠混合液叶面肥。施肥浓度使EC值保持在1.2~1.6,浇水施肥以见干见湿为原则,并根据气候条件和生长阶段适当调整,春、秋生长旺期,可适当加大肥水促进生长。夏季高温期或冬季低温期,则以保根促壮为主,适当控制浇水,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4.8.5       剥叶a)剥去植株的病叶、发黄的老叶和已被摘花的那张老叶。。b)根据叶数决定剥叶。一般每分株应留3片~4片功能叶,多余的叶片要在逐个分株上剥去。一般将重叠于同一方向的多余叶片剥去,使叶片均匀分布。如植株中间有密集丛生的新生小叶,功能叶相对较少时,应适当摘去中间部分小叶,保留功能叶, 近连花蕾的叶片不能剥。4.8.6       疏蕾a)当同一时期植株上具有3个以上发育程度相当的花蕾时,保留1个主花蕾,将多余的花蕾摘除。b)幼苗刚进入初花期时未达到5片以上的功能叶或叶片很小,应将花蕾摘除。5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非洲菊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参照附录A。6          采收和采后保鲜处理6.1       采收6.1.1      采收时间 在花梗挺直、外围花瓣展平、中部花心外围的管状花有2~3轮开放、雄蕊出现花粉时采收。采收通常在清晨与傍晚。6.1.2      采收方法采收时用一手轻捏花基中部,一手左右轻摇几下,再向上提使花茎从根颈处断离。6.2      采后保鲜处理非洲菊采收后应尽快插入水中并放在凉爽之处尽快预冷处理,时间以2h~3h为宜。而后将花梗浸入保鲜液中处理6h~24h,保鲜液可采用2%蔗糖+300mg/L8-羟基喹啉柠檬酸盐溶液或4%蔗糖+50mg/L8-羟基喹啉硫酸盐+100mg/L异抗坏血酸溶液或专用保鲜液。7          质量分级标准按照GB/T18247.1-2000执行。8          标志、包装、运输、检疫8.1     标志必须注明切花种类、品种名、花色、等级、装箱容量、采切时间、商标、生产单位及产地等。8.2       包装花头用专用保鲜膜包好,按花色、梗长等分类包装,10枝或20枝为一扎,每扎要做到:花色一致,品种一致,花梗长度一致,粗细一致,花朵开放程度一致。包装好后装入包装箱,各层切花在箱中反向叠放,花朵朝外,离箱边5cm;小箱为10扎或20扎,大箱为40扎;装箱时,中间要用橡皮筋捆绑固定;封箱需用胶带,包装箱两侧要打孔,孔口距箱口8cm;纸箱宽度为30cm或40cm。8.3      运输使用冷藏车运输,近距离运输可以采用湿运,即将切花的茎基用湿棉球包扎或直接浸入盛有清水或保鲜液的桶内;远距离运输可以采用高密聚乙烯塑料薄膜保湿包装,温度保持在1℃~4℃。8.4      检疫执行国务院一九九二年五月十三日修订发布的《植物检疫条例》的规定。附 录 A(规范性附录)非洲菊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A1非洲菊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见表A1表A1非洲菊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防治对象危害部位及主要症状防治方法 灰霉病主要侵染花。症状:花朵上出现斑点(灰色斑块),花朵中心腐烂,呈现出灰棕色的尘埃状真菌软毛。1.从植株冠丛及花朵以下浇水;2.疏除生长过密的叶片;3.发病后,用50%的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70%甲基拖布津1000倍液喷施。疫病症状:发病初期植株叶片突然萎蔫,变为紫红色,整个植株易拔起。病株根系呈黑褐色,病根皮层剥离,露出变色的中柱,具霉腥味,潮湿时,表面可长出稀疏的白色霉。发病严重时,整个植株很快呈青枯状死亡。1.选用无病繁殖材料,使用消毒基质,适当浅植,采用滴灌方式能较好的控制病害。2.发病初期,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0%灭克可湿性粉剂900倍液防治,以上药剂交替使用效果较好。3.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 茎腐病主要危害茎。症状:发病初期茎髓部发黑,蔓延后茎软化腐烂,有臭味,植株枯萎死亡。1.加强栽培管理,浇水时不要把水洒在叶片上。2.每隔10d~15d喷施一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叶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症状:发病初期叶面出现黄褐色小斑,逐渐发展为圆形或椭圆形斑,以后病斑中央逐渐变褐色,边缘颜色较深,呈现不明显轮纹,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叶片变枯黄,直至植株死亡。1.降低环境湿度,及时通风。2.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减少侵染源,并进行环境消毒。3.发病期间,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拖布津1000倍液喷洒防治。 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初期叶面上出现白色霉点,逐渐扩展为黄白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斑上覆盖白粉状物,后期白粉变为灰白色,严重时整叶布满白粉,叶片焦枯。1.加强养护管理,注意通风透光。2.发病初期,用70%甲基拖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20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2500倍液喷洒。3.及时拔除病株、清除病叶并集中烧毁。          A2非洲菊常见虫害及防治措施见表A2 表A2非洲菊常见虫害及防治措施蚜虫主要危害嫩稍、叶背、花蕾等处。症状:叶片皱缩或嫩稍等部不规则卷曲。1.用10%除虫精乳油3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200倍液喷杀。2.用捕虫板诱杀。叶螨主要危害叶片和花蕾。初期叶面出现大量失绿斑点,严重时变为褐色,组织加厚,叶缘表面卷起。危害花蕾则致使花瓣变褐,不能展开。生长期每隔10d~15d喷施1次73%克螨特乳油1200倍液或2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倍液,并进行交替用药。潜叶蝇主要危害叶片或叶柄,蛀成弯曲虫道,虫道较均匀,两侧边缘有交替排列的粪便形成的黑条纹。1. 利用黄色塑料板涂上黏油诱杀成虫。2. 危害初期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0%杀灭菌酯乳油2000倍~4000倍液防治。3. 危害严重时要及时摘去虫叶,并进行销毁。白粉虱危害叶片造成退绿、枯萎,提早脱落。1.利用黄色塑料板涂上黏油诱杀成虫。2.  喷洒10%蚜虱净1000倍液防治。蓟马主要危害花、嫩芽、叶片。症状:危害处成黄色的斑点或斑纹,使嫩芽、新叶、花朵凋萎。1.蓝色捕虫板诱杀。2.用40%的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用50%的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杀。  一品红(圣诞花)盆花生产技术规程 DB44/T153-2003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3.08发布  起草人:黎扬辉、谢向坚、钟国君、王勇胜、陈剑华、钟标英、曾武清、周晓云、余晓英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一品红(圣诞花)(Euphorbiapulcherrima)盆花的栽培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品红(圣诞花)盆花的设施栽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8247.2-2000主要花卉产品等级 第2部分:盆花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GB/T18247.2-2000中的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2苞片bract  着生在花下面的变态叶称为苞片。苞片是一品红的主要观赏部位,有鲜红色、白色、淡黄色和粉红色,其中红色最常见。  3.3粗基质coarsemedium  指直径大于10mm的栽培基质。  3.4母株采穗期cuttingtimeoffemaleparentplant  用于繁殖的健壮植株适宜采摘插穗的时期。  3.5扦插驯化期periodofcuttingdomestication  取植物的部分营养器官插入土壤或某种基质,使其适宜新栽培环境的过程。   4基础条件    4.1基质与肥料  4.1.1基质:采用混合基质种植,混合基质由泥炭、珍珠岩、沙等混合而成。  4.1.2肥料:由硝酸钾、硝酸钙、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硝酸铵、硫酸亚铁、硼酸等成分配制而成。  4.2农药  40%速扑杀乳油;48%乐斯本乳油;粉虱治;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三氯杀螨醇;10%虫螨杀;灰霉速克等。    4.3温室及配套设施  4.3.1塑料温室、玻璃温室或类似的保护设施。  4.3.2遮光网:宜安装活动式遮光网。  4.3.3降温系统:推荐采用雾化降温机或循环通风扇降温。  4.3.4遮光系统:用黑布或黑色塑料等安装成活动式。  5栽培管理技术  5.1制定详细的栽培管理计划(生产计划)  根据选择的品种和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制定详细的栽培管理计划,计划应包括:品种的选择、种植形式、数量、栽培容器、每盆种植株数、栽培基质、扦插时间、上盆时间、换盆时间、施肥方案(配方、浓度、周期)、摘心时间、预期开花时间、控花计划(遮光或加光时间)、生长调节剂处理方案等。一品红的生产周期:从上盆到成品,依品种和成品规格而异一般需100天~180天。  5.2品种选择  根据预期开花时间和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选择植株健壮、株型紧凑、抗病性强、耐寒、耐热性好、易于管理、适应性广、苞片大、色彩鲜艳,适宜本地区气候栽培种植的品种。  5.3栽培基质  5.3.1基质选择  选择适当的栽培基质对一品红盆花栽培十分重要,不单是影响生产过程管理,也是栽培一品红盆花成功的关键。好的栽培基质,应该基本具备质轻、多孔性、通气良好、排水良好、适当的含肥量及容易操作调配等条件。一品红的栽培基质建议用泥炭、珍珠岩、河沙等按10:2:2的体积比例混合较好。用石灰调整基质pH值至5.5~6.5。   5.3.2基质消毒  基质消毒是生产高品质一品红至关重要的一环。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甲醛消毒、蒸汽消毒、必速灭消毒等。  5.3.2.1甲醛消毒法  用40%甲醛稀释50倍液均匀喷洒于基质上,并充分拌匀后用薄膜密封,堆置5~7天后打开薄膜,然后翻动2~3次,让有毒的甲醛气体充分挥发5~7天后即可使用。操作过程应注意人员安全,防止中毒。甲醛对土传病虫害均有效。  5.3.2.2蒸汽消毒法  蒸汽消毒是最好的基质消毒方法。通过管道把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输送到用专用耐高温薄膜密封已配制好的无土基质中,至基质内部(或底部)温度达60℃~80℃,保持20~30分钟。蒸汽消毒对土传病虫害均有效。  5.3.2.3必速灭消毒法  将必速灭颗粒撒在要消毒的基质上,拌匀,浇透水,覆盖薄膜,3~6天后揭开薄膜,再等待7~10天,期间翻动2~3次,即可使用。施用量每立方米基质60g,要注意施药前,基质的含水量要达饱和持水量的60%~70%,并维持7~10天。操作过程应注意人员安全,防止中毒。必速灭对线虫效果较好。  5.4扦插繁殖  5.4.1插条选择  用嫩枝扦插,切取长约4厘米~6厘米顶芽作插条,插条需保留顶端3~4片嫩叶。  5.4.2插条生根处理  插穗基部可用500毫克/升的吲哚丁酸溶液快蘸5秒进行生根处理,促根效果较好。注意生根剂处理时,应待插条切口稍凉干后再操作。  5.4.3扦插方法  用穴盘作扦插容器,将筛选过经消毒的细泥炭填入穴盘内,浇透水后打孔插入插条,插穗插入基质的深度以不超过2.5厘米为宜。  5.4.4扦插后的管理  采用间歇喷雾法,扦插后及时喷雾、遮荫,避免阳光直射,扦插初期光照应控制在10000~20000Lx,之后光照应逐渐加强至20000Lx~30000Lx,并保持适当的通风。在插条生根前,基质含水量应保持在60%~70%之间,空气相对湿度达85%以上,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是扦插成功的关键。夜温宜不低于21℃,日温宜不高于28℃,可以用控制光强度的方法帮助控温。扦插后,依品种差异,约在10天~20天完成发根,21天~28天后达到定植的标准。  5.4.5扦插或定植日期   根据上市时间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生产,因生产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一品红其扦插定植日期不同,应要求种苗供应商提供各品种的生长特性。通常,供应国庆节市场,其扦插时间应在4月至5月,定植时间应不迟于5月;供应圣诞节市场,其扦插时间应在6月至7月,定值时间应不迟于8月;供应春节市场,其扦插时间应在7月至8月,定植时间应不迟于9月。由于栽培品种、栽培形式和栽培气候环境的差异,扦插、定植时间应适当调整,株形越大时间越要提前。    5.5上盆种植  5.5.1种苗的选择  优质种苗的标准是:生长好,健壮,无病虫害,根系发育良好,根系多,苗高适中、健壮,叶片完整、平展、无畸形、无损伤、无黄化。  5.5.2花盆的选择  一品红的根系对光线强弱较为敏感,应选用壁较厚、颜色较深、不透光的盆具。盆的规格按所栽培植株的高度和株型大小要求而选择不同的盆具种植。  5.5.3种植标准  ——花盆底部填充四分一盆高的粗基质;  ——再填放五分一盆高的栽培基质;  ——将种苗放于盆中央,填充栽培基质,使植株根系与基质充分接触,以刚覆盖原根团、浇水后不裸露根系为标准,切勿深植。种植后,整盆植株填充的基质高度应低于盆口2厘米~3厘米为好,便于日常浇水与施肥。  5.5.4摆放密度  苗期由于株形较小,可采用盆靠盆并列摆放;进入中苗以后,一品红生长较快,应及时增大其株行距,摆放的密度应以植株间的叶片不相互交接为标准。  5.5.5苗期管理  定植后应及时浇透定根水。适当遮荫,光照强度控制在25000Lx左右,温度控制在20℃~25℃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高温季节一天浇水两次,保持基质湿润。7~10天后恢复正常生长,应加强水肥管理,并调节室内光照强度在25000Lx~35000Lx之间,以促进植株健壮快速生长。    5.6定植后栽培管理  5.6.1栽培环境监控  在温室内有代表性的3~5个点放置温湿度计,每天定时记录温湿度和光照强度(用光照度计),作为光强和温湿度调控的依据。  5.6.1.1光照强度调控  一品红喜温暖的气候及充足的光照,对光强要求较高。要尽可能的给予充足的光照,要求的光照强度为20000Lx~60000Lx,只要温度在可控制的最适范围内,光照较强为好。光照对植物生长是很重要的影响因子,它直接控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不同生育期一品红的适宜光强见表1。光照强度的强弱可通过开关活动遮光网来调控。  5.6.1.2温湿度调控  一品红的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16℃~29℃(白天26℃~29℃,夜间16℃~21℃)。温度过低会延缓生长并引起退绿病;温度过高或光照不足,会引起枝条徒长;苞片着色后,温度应降至白天20℃,夜间15℃左右为宜;一品红生长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0%~90  %;高温季节可通过打开遮光网、开启天窗、侧窗、启动循环通风扇或雾化降温机等措施降低室内温度。通过开启雾化降温机增加湿度;通过打开天窗、侧窗、启动循环通风扇降低湿度。  表1一品红不同生育期适宜光照强度    5.6.2水分管理  5.6.2.1水质  水的酸碱度会影响栽培介质的酸碱度。水的酸碱度高或低于理想范围(pH6.0~7.0),会造成一些营养成分无法被植株吸收利用或使某些营养元素吸收过多而引起毒害作用。  5.6.2.2水分调控  一品红生长快,需水量大,但忌积水,一般1/3基质表面干了就应浇水,要防止过度浇水引起植株生长不良,甚至产生病害。水分的监控除了依基质干湿的程度外,也需考虑整个栽培系统中,可溶性盐的含量、酸碱值或特定的元素含量。  5.6.3 营养管理  一品红生长所需的氮肥,其铵态氮含量应不超过30%,用无土基质栽培的一品红,对微量元素的要求较高,微量元素包括硼、铜、锌、镁、钼、铁等。一品红元素缺乏症状见表2。  根据一品红生长特性配制的完全液肥,具有养分齐全、使用方便、植物吸收快的特点。在一品红不同生长阶段液肥供应分两种:营养生长期用肥和生殖生长期用肥。生产者可以从专业的肥料供应商处购买类似的专用肥料。表2一品红元素缺乏症状   5.6.3.1营养生长期液肥配方  一品红从种苗长新根到短日照临界点前一周这一期间为营养生长期,营养生长期液肥中大量元素比例为:5.5:2.0:1.7:0.3:0.1(N:P2O5:K2O:CaO:MgO),还应当添加适量的Mn、Zn、Mo、Co、Fe、B等微量元素。  5.6.3.2生殖生长期液肥配方  一品红从短日照临界点前一周到开花这一期间为生殖生长期,生殖生长期液肥中大量元素比例为:1.5:2.0:2.5:0.5:0.1(N:P2O5:K2O:CaO:MgO),还应当添加适量的Mn、Zn、Mo、Co、Fe、B等微量元素。  5.6.3.3液肥使用方法  先将各成份按比例配成100~200倍的母液,配母液时要注意含Ca2+的盐要与含HPO42-、H2PO4-、PO43-的盐分开配制,使用时将液肥稀释至EC值为1.1mS/cm~1.5mS/cm,调节pH值至6.0~6.5,可作根际施肥或根外追肥使用。  一品红液肥的使用必须严格掌握定期定量的原则,根据植株大小、生长状况和盆的大小来确定施肥周期和施肥量,配制液肥时必须严格掌握母液的稀释浓度,必须专人操作,不能随意加大或减少用量,以避免在施肥过程中出现肥害等现象。  此外,在肥料使用前应保持各植株基质干湿度一致,否则应提前补充相应水分,才能让每株一品红能够获得均量的肥分,株形整齐。  5.6.4株形控制  一品红可通过摘心、生长调节剂处理、温度调控等方法控制株形。  5.6.4.1摘心  一品红为顶芽花芽分化型,一支成熟的枝条,将来都可形成一花序,故要生产多花的株型,则必需藉助摘心以促进侧芽生长,形成多的分枝,从而得到多花型成品。   摘心的方式可分为强摘心、中度摘心、弱摘心及弱摘心加上除幼叶四种。强摘心为摘至完全展开叶为止,一般摘去约6cm~7cm,摘下之芽可供再扦插之用。中度摘心为摘至完全展开叶上两叶为止,一般摘去约3cm~4cm。而弱摘心则仅摘去顶芽心部为止,一般在2cm以内。随着摘心强度增加,所得到的株型会较开张,且枝条长度会较整齐,弱摘心则上位枝条较长而造成较高株型。弱摘心加除幼叶,则可使枝条数较多,株型也较紧密圆满,可用在时间最紧迫而要求较饱满的株型生产上。  摘心次数多少会影响花朵数之多寡,大盆径的产品为求花多,摘心次数通常在二次以上。  种植后第一次摘心应在植株已长出6片叶时进行,每株可长出侧芽3~6个。第二次摘心时,只须有2片叶片就可以进行。每摘心一次需要4~5个星期的时间恢复生长,摘心的时间和次数要根据所控制的株形和预期开花时间确定。在圣诞节开花的一品红最迟一次摘心时间应不迟于9月中旬,否则无法达到理想的株型。  生产上,控制每盆一品红的花序数对品质有较大的影响,如40cm的冠幅,控制在3~5朵序最理想,花序数太多,花小质量不好。  5.6.4.2生长调节剂处理一品红的栽培通过生长调节剂处理达到理想的株形。在摘心之后,当侧芽长到3cm~4cm时,用矮壮素(CCC)、多效唑(PP333)等矮化剂进行处理,其使用浓度因栽培品种、处理时间、处理时的温度而异,各品种在使用前应作药效试验,见表3。矮化剂应避免在气温高于28℃的情况下使用,最好选择阴天或傍晚太阳下山前使用。花芽分化前六周建议不使用矮化剂处理一品红,以免影响开花的质量。  表3利用矮化剂控制一品红株高的处理方法  5.6.5花期控制  一品红是短日照植物,即一品红在长日(短夜)的条件下行营养生长,在短日(长夜)的条件下,花芽开始分化,进入生殖生长的阶段。当夜温低于21 ℃时,一品红花芽分化所需的临界光周期是12~12.5小时/天。在短日条件下,夜温高于24℃,会阻碍花芽分化。在北半球大约是由9月21日起,因此自然条件下一品红都是在秋天开始花芽分化,但正确的开始日期因个别环境的差别略有不同。而长夜(暗期)受到中断,也会影响及中断花芽的分化发育。只要植株周围有100Lx以上的光强度,就能中断花芽分化发育。黑幕也可用于长日条件下花期的调节。黑幕遮的时间,每日约须13~15小时。不同品种对短日照感应时间不同,因此分为早花、中花和晚花品种:早花品种短日感应时间6~7周、自然花期11月中旬,中花品种短日感应时间8~9周、自然花期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晚花品种短日感应时间9~10周、自然花期12月上旬。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品种。  5.6.5.1国庆节开花的花期调控  要使一品红在国庆节开花,必须选择耐热性好的早花品种,并进行人工遮光处理。人工遮光处理采用不透光黑色薄膜进行遮光,遮光时间从当天的17:00至次日的8:00,每天遮光15小时。遮光处理日期为7月中旬至9月上旬,遮光控制一个多月;由于7~9月气温较高,生产的成品质量较差,遮光处理时要注意通风。  5.6.5.2圣诞节开花的花期调控  供圣诞节用的一品红不需调控花期。  5.6.5.3春节开花的花期调控  生产春节开花的一品红,应选择迟熟品种,并进行补光处理,方法是:9月上旬开始,每天晚上10点至第二天早上2点用白炽灯加光,光照强度110Lx~130Lx,至10月中下旬停止加光。  5.7病虫害防治  5.7.1细菌性软腐病的防治  细菌性软腐病主要发生在一品红的扦插繁殖期,插条在扦插后3~5天内从基部开始出现软腐。目前对这种病害尚未有特效的杀菌剂,若发现病株,应立即清除。预防措施是扦插繁育期间,温度要保持32℃以下,避免扦插基质水分过多。生长期也有细菌性病害发生,避免伤口及叶片的互相摩擦,减少湿度可以防止其发生。  5.7.2根茎腐病的防治  根、茎腐病主要由丝核菌或腐霉引起,控制措施:及时清除受感染的植株,不要随意乱丢已感染的枝叶,用杀菌剂如瑞毒霉800倍液进行根际灌施;预防措施是避免高温高湿环境的产生。  5.7.3灰霉病的防治  灰霉病是一品红栽培中最常见的病害。在一品红整个生长季节都可能出现,低温高湿下易发生,且植株的各个部分都可能感染。被侵染的组织最初是水渍状棕黄至棕色的病斑。在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病斑处会形成由菌丝体和孢子组成的灰色有毛的病菌,有黑色的菌核出现。幼嫩植株有时会在栽培基质表面附近染病。在比较成熟的植株的茎上会出现棕黄色的环形溃疡,并导致叶片萎蔫。当侵染苞片时,红色苞片会就成紫色。   防治措施:首先要控制环境,保持空气流通,特别是在夜间。植株不要摆放过密,使空气可以穿过植株冠面流通。避免植株受到机械损伤。夜晚加温及通风降低湿度并避免将水溅到叶片及苞片上。尽可能将温度保持在16℃以上,及时清除病叶、死株。发病时喷施亿力、灰霉速克等杀菌剂。  5.7.4白粉病的防治  白粉病的孢子极易随植株移动和空气来传播。该病在一品红整个的生产季节都能发生,其中春季或深秋是其高发季节。在冷凉、高湿及昼夜温差较大的环境下,白粉病极易迅速流行。  病状:感染初期,叶片和苞片出现类似杀虫剂残留物的斑点。而后,白粉病迅速蔓延,植物的表面出现典型的白色的霉状物,受感染的组织坏死。白粉病的症状最先发生于叶片的背面,而叶片的表面则常出现绿色斑块。  防治措施:通过控制温室的环境以及定期喷施杀菌剂可有效地控制此病的发生。  5.7.5白粉虱的防治  控制白粉虱的关键在于避免大量族群的发生,温室门窗及室外养护均应设防虫网,避免外部害虫的进入。可采取一些方法监测粉虱族群的发生趋势,如利用菊黄色塑料板,上涂凡士林,置于略高于一品红处,人工轻轻摇动植株,粉虱成虫会为亮黄色所吸引,达到诱杀的目的,又可起到监测的作用。若发现应及时除去有大量白粉虱卵和带有若虫的下层叶子,并用2.5%溴氰菊酯乳油1500倍,每7~10天喷1次,喷药时间建议在早上6~10点为好,连续喷3~5次,可杀灭幼虫。也可用速扑杀、乐斯本、粉虱治等药剂1000倍液微雾喷施。  5.7.6红蜘蛛的防治  主要通过喷施杀虫剂进行防治,常用的杀虫剂有10%虫螨杀1000倍液等。  6生产处理措施  6.1基质pH值和EC值的测定  每两周对一品红栽培基质的pH值和EC值进行测定,每次测定应在施肥后2~3天;栽培基质的pH值应在5.5~6.5之间,EC值应在0.8mS/cm~1.0mS/cm之间。  6.2除草  及时清除生长在一品红周围的杂草和青苔,以减少各种病虫害的发生。  7销售与运输  7.1出货前管理  出货前一个月适当控制施肥量,避免使用影响花苞和叶片观赏效果的药剂和肥料,以免降低其观赏价值。销售期间必须维持25000Lx~50000Lx的光强度,以避免落花。夜温升高,加上基质过分干燥时,则易造成未成熟花芽掉落。  当植株由产地运至零售商的过程,常因肥料浓度仍高而引起未熟叶片的掉落,这种现象在市场或室内观赏上很容易发生。未熟叶片掉落的严重性是随时变化的,所以生产者于最后生长阶段时,应停止或减少肥料的供给量,但肥料的停止供给,不能早于运送前二星期,以避免黄叶。   一品红对低温度(13℃以下)非常敏感,所以在处理与贮藏时期,维持温度是非常重要的。温度太低,红色的苞片容易转变成青色、或蓝色,最后变为银白色。若处理与贮藏时期温度太高,则易导致未熟叶片、苞片及花朵的掉落。贮运时的温度最好介于13℃~18℃,时间以不超过3天为好。  7.2运输  运输前应订做好适合各种规格的包装箱和包装袋,如用直径20cm、高16cm的盆种植的一品红采用长100cm、宽60cm、高75cm的纸箱进行包装,每箱可装18盆。由于一品红的枝条较脆、易折断,故此包装过程中要特别小心,以减少对植株的机械损伤。当一品红有2~3朵苞片显露时可进行包装运输。装车时最好采用包装箱,以减少运输过程中受到的机械损伤。如运往北方地区的一品红,装车时必须增设保温措施,以确保在运输途中免受低温冻伤。  8产品标识  产品(包装)上须注明产品名称、质量等级、执行标准编号、生产单位、生产单位地址、电话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