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6.35 KB
  • 21页

LYT1955-2011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pdf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65.020B65中华人民共禾口LY国林业行业标准LY/T1955—2011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sfordefiningforestlandborderinforestlandplanningonprotectionandutilization2011—06-10发布2011-07-01实施国家林业局发布 LY/T1955—2011目次前言⋯⋯⋯⋯⋯⋯⋯⋯⋯⋯⋯⋯⋯·⋯⋯·⋯⋯⋯⋯⋯1范围⋯·····⋯⋯⋯⋯⋯⋯⋯⋯⋯⋯⋯⋯⋯⋯⋯···一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目的与任务⋯⋯⋯⋯⋯⋯⋯⋯⋯⋯⋯·⋯⋯⋯⋯⋯5技术标准与要求⋯⋯⋯⋯⋯⋯⋯⋯⋯⋯·⋯⋯⋯⋯6资料准备⋯⋯···⋯⋯⋯⋯⋯⋯⋯·⋯·⋯⋯⋯⋯⋯··7林地落界⋯··⋯·⋯⋯⋯⋯⋯⋯⋯⋯⋯⋯⋯⋯⋯⋯·8成果产出⋯⋯⋯⋯⋯⋯⋯⋯⋯·⋯⋯⋯⋯⋯⋯·⋯··9检查认定与验收⋯⋯⋯⋯⋯⋯⋯⋯⋯·⋯⋯⋯⋯⋯附录A(规范性附录)林地区划落界属性因子及代码附录B(资料性附录)林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一附录C(规范性附录)成果文件组织结构及命名⋯··附录D(规范性附录)林地落界检查表⋯·⋯···⋯⋯“.,11l2368578 刖昌LY/T1955—2011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森林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洪渡、闫宏伟、韩爱惠、王雪军、林辉、宁小斌、黄生、郑冬梅、胡长茹、夏朝宗、许等平、智长贵。 1范围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LY/T1955—2011本标准规定了林地落界的技术方法、成果内容、成果要求等。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县级行政区(简称县域,下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林地落界工作。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所属林业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团场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5968--2008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NY/T3091996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LY/T19542011森林资源调查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技术规程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4)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3)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资发[2009]214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orthophotomap;DOM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对扫描数字化的(或直接以数字方式获取的)遥感影像,经正射纠正、融合、增强、镶嵌处理,再根据标准地形图图幅范围裁切生成的影像数据集。3.2林地图斑forestiandpolygons按照林地落界基本条件,在地形图或遥感图像上划分的林地单元(或地块)。3.3林地落界definitionofforestlandborder依据现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公益林区划界定等成果,以DOM为基础,通过遥感判读核实,辅以适当的现地调查,按照林地落界基本条件和精度要求,落实现有林地和依法可用于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的边界和图斑。4目的与任务4.1目的将林地及其利用状况落实到山头地块(小班),为各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LY/T1955—20114.2任务以县域单位为总体,完成林地落界工作。4.3落界范围县域内的所有林地,包括现有林地和依法可用于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4.4落界工作内容落界工作内容包括:a)核对县域内的乡(镇)、村、林班界线b)林地图斑划分;c)林地图斑属性因子调查。5技术标准与要求5.1林地分类系统土地类型分为林地和非林地两大类。其中林地划分为8个地类,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和林业辅助生产用地。林地相关概念及划分标准按照《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执行,具体分类编码见附录A。5.2数学基础5.2.1平面坐标系统宜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5.2.2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1:10000比例尺按3。分带。l:50000比例尺按6。分带。1:100000比例尺按6。分带。5.2.3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5.3最小上图面积根据落界采用的遥感底图比例尺,以及相应比例尺的图上最小面积,确定最小上图现地面积。最小上图面积确定方法按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执行。5.4精度要求在相应遥感底图的比例尺上,明显界线与DOM上同名地物的偏移不得大于图上0.5mm,不明显界线不得大于图上1.0mm。5.5计量单位成果数据统一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数据单位要求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2 6资料准备LY/T1955—20116.1基础地理信息1:10000、1:50000、1:i00000国家基础比例尺地形图。6.2DOM包括近3年内接收并处理生成的航空DOM、卫星遥感DOM。其中,航天DOM按照GB/T15968--2008执行,卫星遥感DOM制作执行LY/T1954—2011。6.3境界线包括:a)国界、省界采用国家确定的界线。b)陆地(含海岛)与海洋的分界线,采用国家确定的界线。c)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界线采用全国陆地行政区域勘界成果确定的界线。乡镇级行政区域界线,采用各县(市、区)最新确定的界线。行政界线仅用于面积统计汇总。6.4林业专题资料包括当地最新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林地质量评价(立地类型和立地质量评价)、森林土壤调查、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等林业专项调查资料,森林采伐和造林设计及其检查验收等森林经营活动资料,征占用林地及其检查资料,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外业勘界成果,及其他专项调查资料等。6.5其他相关资料包括县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等。7林地落界7.1区划体系7.1.1县级行政单位区划系统县一乡一村;或县一乡一村一林班。7.1.2经营单位区划系统7.1.2.1林业局(场)林业(管理)局一林场(管理站)一林班;或林业(管理)局一林场(管理站)一营林区(作业区、工区、功能区)一林班。7.1.2.2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管理局(处)一管理站(所)一功能区(景区)一林班。过去已区划的界线,宜保持相对稳定,无特殊情况不宜更改。3 LY/T1955—20117.2落界条件图斑(小班)是林地落界的基本单位,图斑划分以明显地形地物界线(如山脊线、山沟线、道路等)为界。其落界条件:a)地类不同;b)土地权属不同;c)森林类别不同;d)林种不同;e)起源不同。7.3落界方法林地落界,要综合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等技术,将林地及森林界线、范围落实到DOM底图上。具体方法为:在林地落界底图上,依据现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结合森林经营活动档案等资料,按照林地落界基本条件和精度要求,勾绘林地边界。两年以内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可以直接应用,辅助确定林地边界;两年以上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应结合必要的补充调查,勾绘林地边界;没有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采用遥感判读勾绘和现地核实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林地边界。7.4落界要求林地落界应符合下列要求:a)宜保持原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林班界线稳定,小班界线相对稳定;b)重新区划图斑与原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小班相比,林缘发生后退的,二者中间地带作为宜林地处理;c)地类划分至少到二级地类,具体见附录A;d)对于满足最小上图面积要求的图斑落实边界;e)对于宽度大于等于图上2mm,且连续面积大于最小上图面积的林带,按面状图斑落实界线;f)对宽度小于图上2mm,但连续面积大于最小上图面积的林带,用单线符号表示,并标注林带平均宽度和长度,精确至0.1m;当宽度变化大于20%时,应分段标注;g)对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等地栽植的达不到有林地标准的各种竹丛、林木,包括平原农区达不到有林地标准的农田林网树,暂不落界,也不计人林地落界面积。7.5遥感技术应用方法7.5.1判读标志建立判读标志建立过程如下:a)以影像景幅为单位,每景选择若干条能覆盖调查区域内所有地类、色调齐全且有代表性的勘察线路;b)将卫星影像特征与实地进行对照,记录各地类影像的色调、纹理、大小、几何形状、地形地貌及地理位置(包括地名)等因素,拍摄地面实况照片;c)通过野外勘察和室内分析,建立判读类型与现地实况的对应关系,形成目视判读标志。7.5.2林地界线核实以DOM为基础,根据影像判读标志,参考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森林4 LY/T1955—2011经营活动档案等,按照林地落界条件和要求,综合利用遥感影像特征和各种参考信息,使图斑(小班)界线与遥感影像吻合一致,同时,把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调整到规划基准年。7.5.3林地因子核实根据遥感影像判读标志,判别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小班地类是否发生变化、现状地类等信息;结合现地验证核实,确定填写图斑地类等属性因子。7.5.4判读检查采取一人判读核实或判读勾绘,另一人检查的方式。当两名判读人员的一致率差异较大时,应重新判读。对于室内判读有疑问的图斑需到现地核实。7.5.5补充调查对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与DOM影像反映的地类不同的图斑,应到现地进行补充调查,核实地类边界,调查图斑因子。7.5.6实地验证对于没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的,采用抽样方法选择部分图斑进行实地验证,验证比例宜不少于林地图斑总数的10%。有林地判读精度达到95%以上,疏林地、灌木林地和苗圃地为90%以上,未成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和林业辅助生产用地等地类为85%以上的,修改完善;否则重判。7.6属性因子记载7.6.1属性因子属性因子包括:a)基础因子:省(区、市)、县(区、旗、林业局)、乡(林场)、村(林班)、图斑号、面积、地貌、坡度、坡向、坡位、土壤类型(名称)、土层厚度、交通区位、林带宽度、林带长度;b)林地因子:地类、林地质量等级;c)管理因子:土地权属、林种、森林(林地)类别、工程类别}d)林分因子:起源、优势树种(组)、郁闭度(覆盖度)、龄组、每公顷蓄积量、平均胸径、每公顷株数。基础因子、林地因子和管理因子为林地落界必填因子。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的,地类界线可不合并,保留原调查小班,并转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小班因子。采用遥感判读勾绘与现地验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平均胸径、每公顷株数可暂缺。没有数字化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数据的,林分因子可暂不填写,在后期调查中补充填写。7.6.2属性因子记载属性因子记载要求:a)基础因子:记载省(区、市)、县(区、旗、林业局)、乡(林场)、村(林班)、图斑号、地貌、坡度、坡向、坡位等空间位置因子,以及土壤类型(名称)、土层厚度、交通区位、图斑面积、林带宽度、林带长度。b)地类:林地地类要求至少记载到二级地类。各地可根据当地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情况记载到三级地类。具体见附录A。c)林种:林种划分技术标准执行《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记载到亚林种。5 LY/T1955—20”d)森林类别:按生态区位、主导功能的不同将林地分为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两个大类别。公益林(地)按事权等级划分为国家级公益林(地)和地方公益林(地),按保护等级划分为重点公益林(地)和一般公益林地。其中,重点公益林地包括国家级公益林(地)和其他重点公益林(地)。商品林地分为重点商品林地和一般商品林地。国家级公益林(地)界定标准执行《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e)土地权属:分别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查记载。f)工程类别:根据不同时期,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划分。g)起源、优势树种(组)、郁闭度(覆盖度)、龄组、每公顷蓄积量、平均胸径、每公顷株数等林分因子按照《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的要求调查记载。h)林地质量等级:分为I、Ⅱ、Ⅲ、Ⅳ、V5个等级。具体等级划分标准参见附录B。i)属性因子记载要求执行《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属性因子代码见附录A。7.7面积求算面积求算执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8成果产出8.1成果内容成果文件包括县级林地落界矢量文件和成果说明报告。林地落界矢量文件包括省级、地级、县级、乡镇界级等行政界线面状矢量文件,林班界和林地图斑等林地专题面状矢量文件。成果说明报告,由组织实施林地落界的单位编制。成果说明报告内容包括落界方法、有关数据库结构和代码说明等。8.2文件格式遥感影像产品采用GEOTIFF格式,带TFw头文件。县级林地落界矢量文件采用SHP格式。成果说明报告采用WORD格式。8.3文件组织与命名成果存储以省(区、市)为一级目录,文件组织的层次结构和命名,详见附录c。9检查认定与验收9.1程序分成果检查、成果认定、成果验收三个步骤。成果检查包括自检和省级检查,自检由林地落界工作承担单位负责,省级检查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检查。成果认定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完成。成果验收由省级单位组织完成。9.2检查内容质量检查内容包括:a)坐标系统、行政邻界接边6 b)地类划分、林地落界、面积求算;c)矢量数据拓扑关系,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关联性等;d)属性因子完整性和逻辑关系检查,各项属性因子不能出现逻辑错误。检查要填写林地落界检查表,见附录D。LY/T1955—20119.3检查方法9.3.1成果自检内外业全面检查。9.3.2省级检查省级检查比例2%~5%,检查方法由各省自定。权属、地类、森林类别、林种不得有错,林地图斑界线不得超过允许误差,一旦出现不合格情况,返回县级自查。9.4成果认定县域林地落界成果通过省级检查后,征求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城建、农业、交通、水利等部门和公众的意见,充分论证后上报省级单位。7 LY/T1955—2011A.1林地图斑(小班)属性数据结构附录A(规范性附录)林地区划落界属性因子及代码林地图斑(小班)属性数据结构见表A.1。表A.1林地图斑(小班)属性数据结构表编号字段名中文名数据类型长度小数位1SHENG省(区、市)字符串2ⅪAN县(市、旗)字符串63XIANG乡字符串34CUN村字符串35LIN—YEJU林业局(场)字符串6LIN—CHANG林场(分场)字符串37LIN~BAN林班字符串48XIA()_BAN图斑(小班)字符串49DI—MAO地貌字符串110PO—XIANG坡向字符串111PO~WEI坡位字符串112PODU坡度整型213KE_jLDU交通区位字符串114TU—RANG_LX土壤类型(名称)字符串2015TU—CENGHD土层厚度整型316MIANjI面积双精度18l17LDQS土地权属字符串218DI~LE]地类字符串419LIN—ZHONG林种字符串320OI—YUAN起源字符串221SEN—LIN—LB森林类别字符串322SHLQUAN—D事权等级字符串223GJGYLBHDJ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等级字符串l24G_CHENtLB工程类别字符串225LIN(LZU龄组字符串126YUBIDU郁闭度/覆盖度浮点型62 表A.1(续)LY/T1955—2011编号字段名中文名数据类型长度小数位27YOU—SHLSZ优势树种字符串628PINGJUN一)(J平均胸径浮点型6129HUO—LMGQXJ公顷蓄积(活立木)双精度12230MELGQLZS幼树每公顷株数整型431TDLTH—LX土地退化类型字符串l32DISPE灾害类型字符串233DISASTER—C灾害等级字符串134ZLDJ林地质量等级字符串135LD—KD林带宽度双精度8136LD二CD林带长度双精度8139BCLD是否为补充林地字符串137BH—DJ林地保护等级字符串138LYFQ林地功能分区字符串1040QYKZ主体功能区字符串1注1:是否为补充林地,林地保护等级、林地功能分区、主体功能区4个因子为预留的规划属性因子字段。注2:如果有多项林业工程,字段名依次列为G—CHENG—L1、G_CHENG_L2、tCHENG—L3⋯⋯。A.2林地图斑(小班)属性数据代码林地图斑(小班)属性数据中,省(区、市)和县(市、旗)按国家统一代码填写,乡(林场)、树(林班),以县(局、团)为单位按照有关标准由各县自行统一编码。其他因子按代码或实测数值填写。各因子编码见表A.2至表A.16。表A.2地类代码表一级二级三级代码乔木林111有林地红树林112竹林113疏林地120林地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131灌木林地其他灌木林地132未成林造林地141未成林地未成林封育地142苗圃地150 LY/T1955—2011表A.2(续)一级二级三级代码采伐迹地161无立木林地火烧迹地162其他无立木林地163林地宜林荒山荒地171宜林地宜林沙荒地172其他宜林地173林业辅助生产用地180耕地210牧草地220非林地水域230未利用地240建设用地250注1:林地至少划分到二级地类。注2:规划补充林地现状地类要求划分到二级地类,其他非林地由各地自行确定划分到一级地类或二级地类。表A.3地形因子代码表地貌坡向坡位坡度极高山1北1脊1亚】高山2东北2上2缓2中山2东3中3斜3低山4东南4下4陡4丘陵5南5谷5急5平原6西南6平地6险6西7西北8元坡向9表A.4森林(林地)类别代码表森林(林地)类别项目公益林(地)商品林(地)重点公益林(地)一般公益林(地)重点商品林(地)一般商品林(地)代码1l122122注1:所有林地均填写森林(林地)类别。注2:重点公益林地包括国家级公益林和地方重点公益林;其他公益林地为一般公益林。注3:重点商品林地包括国家和地方建设的重点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10 表A.5公益林事权等级代码表LY/T1955—2011项目事权等级国家公益林地方公益林I代码1020表A.6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等级代码表项目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等级一级二级三级代码123表A.7林地质量等级代码表项目林地质量等级I级Ⅱ级Ⅲ级Ⅳ级V级代码12345表A.8土地权属代码表集体林地土地权属国有林地农户家庭承包经营联户合作经营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代码10212223注:按土地权属分,林地分为国有和集体。为反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情况,将集体林地按经营权分为农户家庭承包经营、联户合作经营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其中农户家庭承包经营:是指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农户为单位承包经营的集体林地。联户合作经营:是指落实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承包农户自愿联合经营或组成股份林场(公司)、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形式经营的集体林地。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是指由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多种形式经营管理的集体林地。对于没有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林地,或无法确定经营权的林地,代码填写20。表A.9起源代码表起源天然人工纯天然人工促进萌生植苗直播飞播萌生代码11121321222324 LY/T1955—2011表A.10林种代码表林种亚林种代码水源涵养林111水土保持林112防风固沙林113防护林农田牧场防护林114护岸林115护路林116其他防护林117国防林121实验林122母树林123特种用途林环境保护林124风景林125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126自然保护秫127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231用材林速生丰产用材林232一般用材林233薪炭林240果树林251食用原料林252经济林林化工业原料林253药用林254其他经济林25S注:对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划分林种。表A.11龄组代码表龄组龄组划分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代码1234512 表A.12工程类别代码表LY/T1955—2011工程类别代码长江上游地区1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黄河上中游地区12东北、内蒙古等国有林区13三北防护林21长江中下游防护林22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23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沿海防护林24体系建设工程珠江防护林25太行山绿化26平原绿化27退耕还林工程30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41全国石漠化治理工程4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1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52建设工程市级自然保护区53县级自然保护区54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60全国湿地保护工程70重点公益林经营工程80其他林业工程90注:其他林业工程各县(局、团)可根据当地工程建设实际扩充编码。表A.13土地退化类型代码表土地退化类型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石漠化土地非退化土地代码123o表A.14森林灾害类型代码表病虫害气候灾害l灾害类型火灾其他灾害无灾害病害虫害风折(倒)雪压滑坡、泥石流千旦代码11122031323334400013 LY/T1955—2011表A.15森林灾害等级评定标准与代码表评定标准等级代码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气候灾害和其他无受害立木株数10%以下未成灾O轻受害立木株数10%~29“受害立木20%以下,仍能恢复生长受害立木株数20%以下1受害立木20%--49%,生长受到中受害立木株数30%~59%受害立术株数20%~59%2明显的抑制受害立木50%以上,以濒死木重受害立木株数60%以上3和死亡木为主表A.16交通区位代码表交通区位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代码12345注:林地交通区位划分标准由各地自行制定。根据与森林经营单位的距离和交通运输条件,将县域内的林地交通区位由好至差划分为1、2、3、4、5五个等级。A.3优势树种(组)代码优势树种(组)代码执行《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各省可在此基础上扩充编码,并形成代码表。A.4其他因子填写要求郁闭度以小数记载,保留2位小数;每公顷蓄积以立方米每公顷(m3/hm2)为单位,保留2位小数;平均胸径以厘米(cm)为单位,保留1位小数;图斑(小班)面积以公顷(hm2)为单位,保留1位小数;林带宽度和林带长度以米(m)为单位,保留1位小数。具体要求按照《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执行。 B.1评定方法附录B(资料性附录)林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LY/T1955—2011根据与森林植被生长密切相关的地形特征、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和相关经营条件,对林地质量进行综合评定。选取林地土壤厚度、土壤类型、坡度、坡向、坡位和交通区位等6项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按式(B.1)计算林地质量综合评分值。EEQ一>:V。·W。(i一1,2⋯n)⋯⋯⋯⋯⋯⋯⋯⋯⋯⋯(B.1)两式中:EEQ——林地质量综合评分值(o~10);v。——各项指标评分值(o~lo),详见B.2;W。一一因子的权重(0~1),见B.3。根据林地质量综合评分值,划分为I级(分值≤2)、Ⅱ级(2~4)、Ⅲ级(4~6)、IV级(6~8)和V级(>8)5个等级。B.2相关因子数量化等级值相关因子数量化等级值见表B.1。表B.1相关因子数量化等级值表等级值因子IⅡⅢⅣV土层厚度>lOO51~10031~5016~30≤15白浆土、棕漠土、棕钙酸性硫酸盐土、风沙土、滨海盐土、冷棕钙土、黑土、棕色针叶黑垆土、潮土、漂灰土、棕壤,土、新积土、沼泽土、寒冷钙土、冷漠土、灌淤土、林土、棕壤、黑钙灰色森林土、灰褐栗钙土、栗褐土,钙土、灰漠土、灌漠土、漠境盐土、草毡土、寒漠土壤类型黄绵土、砖红壤,砖姜黑土、石灰(岩)土、寒冻土、寒原盐土、灰土、黑毡土、褐土、土、草甸土、燥红赤红壤、火山灰土、水稻土、泥炭土、灰棕漠土、石质土、草甸盐暗棕壤土、黄壤、黄褐土土、黄棕壤化土、紫色土、红壤、灰土、山地草甸土、磷质石钙土、粗骨土、碱土灰土、红粘土、林灌草甸土、龟裂土坡度皿缓斜陡急、险 LY/T1955—2011表B.1(续)等级值因子IⅡⅢⅣV坡向无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坡位平地、全坡谷、下中上脊交通区位12345注1:土层厚度:参照NY/T309—1996腐殖质层(含泥碳层)厚度、熟化层厚度、耕层厚度、土体厚度指标进行分等。注2:土壤类型:按中国土壤数据库的土壤类型分布,根据各种类型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及其分布特点和宜林程度等进行分等。注3:坡度、坡向、坡位、交通区位:按照2004年颁布实行的《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划分标准,并结合各坡度等级、坡向、坡位的宜林程度进行分等。注4:交通区位:采用同心圆等分级方法,根据小班与森林经营单位、主要采运道路、航道等的距离,将县域内的林地交通区位由好至差划分为1、2、3、4、5五个等级。具体划分标准由各地自行制定。B.3相关因子权重系数根据土壤厚度、土壤类型、坡度、坡向、坡位和交通区位等6项因子的林地宜林程度差异,确定各自权重分别为:土层厚度0.30、土壤类型0.20、坡度0.20、坡向0.10、坡位0.10、交通区位0.10。 附录C(规范性附录)成果文件组织结构及命名LY/T1955—2011图c.1成果文件组织结构及命名图状数据)17 LY/T1955—201l附录D(规范性附录)林地落界检查表表D.1林地落界检查表序号不合格图斑号问题描述修改结果复查结果抽检数量——,不舍格——。检查结论修改情况;检查员:检查时间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