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2.00 KB
  • 38页

太山二路南延伸段(K0+131.486~K1+165段道路工程)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doc

  • 3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太山二路南延伸段(K0+131.486~K1+165段道路工程)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工程概述1.1项目区位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园区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可开发利用的面积有79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20平方公里,综合开发面积42平方公里,其他用地17平方公里。园区位于两江新区战略布局中的“先进制造基地板块”,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水土高新园与重庆国际会展中心相邻,距江北国际机场10公里、寸滩保税港区20公里、重庆火车北站25公里。按照两江新区“1心4带”中低碳生态产业带的布局要求,深化以2.5代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规划,园区产业定位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仪器仪表、光伏产业、生物制药、软件研发及创意产业等“5+X”产业,将水土高新园建成内陆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基地、创新中心、科技新城和生态宜居新城区。预计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拟建项目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水土组团南侧,E标准分区内,太山二路南延伸段位于绕城高速南北两侧,悦复大道东侧,悦港北路以北区域,分布于悦港中路南北两侧。该区域定位为高端医疗产业,以发展医疗、疗养等低碳产业为目标,并结合配套商业、住宅、教育等。1.2工程规模本项目实施范围为K0+131.486~K1+165,近期起于悦港北路(桩号:K0+131.486,X=91155.889,Y=62324.736),止于横二路(桩号:K1+165,X=92152.320,Y=62577.529),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标准路幅宽度36m,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60km/h,本项目实施范围内道路全长1033.8m。因本项目仅实施太山二路南延伸段至桩号K1+165,所以本项目需新增临时道路保障周边交通出行。本次设计临时道路K0+000~K0+K0+268.298段与太山二路设计线位大致一致。临时道路说明详见第11章。1.3工程设计范围及主要设计内容本项目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绿化工程、给排水工程、电气工程等。本项目共含四册,分别是第一册《道路工程》、第二册《管网工程》、第三册《交通工程》、第四册《景观工程》,本次施工图设计含前三册,第四册《景观设计》暂未纳入本次施工图设计。本册为第一册《道路工程》。太山二路南延伸段(K0+131.486~K1+165段道路工程)已于2019年11月21日完成图审合格的施工图并提交甲方。根据2020年3月13日由重庆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在公司403会议室组织召开的《方云立交、太山二路南延伸段(K0+131.486~K1+165段道路工程)等5个项目招标启动会》,会议明确调整本项目的断面布置,标准横断面由B=5.5m(人行道)+11.5m(车行道)+2(中分带)+11.5m(车行道)+5.5m(人行道)=36m调整为B=9m(人行道)+11.5m(车行道)+2(中分带)+11.5m(车行道)+2m(人行道)=36m。因此,应业主要求同时结合《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市政交通、管网设施设计导则(送审稿)》(2019.11)进行本次施工图调整设计。2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规范2.1设计依据1)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2)《水土片区规划工作图》3)《水土聚居区道路交通规划图》4)工程区域内1:500地形图 5)绕城高速大圹中桥桥梁资料6)悦港北路初设、施工图资料7)悦复大道与绕城高了节点方案研究(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2017.118)中航油管实测资料9)中机中联提供的健康生态城路网《2019.06.20深化设计》成果10)《重庆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太山二路南延伸段道路工程高边坡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意见》11)《太山二路南延伸段(K0+060~K2+580.247)道路第二次补充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补充勘察)》(重庆南江地质工程勘察设计院)2018.912)《太山二路南延伸段道路(K0+900~K1+250段、K1+384~K1+430段跨线桥、K1+900~K1+980段、K2+166处涵洞)第三次补充工程地质勘察》(补充勘察)2019.713)《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市政交通、管网设施设计导则(送审稿)》(重庆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2019.1114)纵横地面线实测资料(两江2019-08-129工程成果)15)《太山二路南延伸段工程(近期)土石方爆破施工可行性评估报告》(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测试中心)2018.6.1216)甲方提供其他资料2.2主要技术规范、规程及标准(一)国家规范1)《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3)《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MR601)4)《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2003)5)《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14886-2006)6)《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7)《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8)《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0)《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1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二)交通部规范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17)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7)《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8)《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9)《城市道路橡胶沥青路面技术规程》DBJ50/T-237-2016(三)建设部规范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版)》(CJJ37-2012);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4)《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T15-2011);5)《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6)《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7)《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8)《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9)《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10)《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11)《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2012);12)《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17版)。(四)地方规范1)《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2)《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16); 1)《城镇人行道设计指南》(DBJ50/T~131-2011);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五)地方法规、条例及其它1)《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3号;2)《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规范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签章和证书使用的通知》渝建发(2006)76号;3)《重庆市建设领域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通告》;4)《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5)《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318号,2018年3月);6)《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意见》建城(2007)215号;7)《重庆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重人发(1997)17号。2.3关于上阶段的执行情况1、补充方案阶段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的说明。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补充上阶段方案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详见说明章节1.6。2、补充高边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的说明。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补充高边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详见说明章节9.3。3、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交通分析预测内容,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标准,重点核实项目的特征年、交通分配方式占比的确定、交叉口路段流量的划分原则、项目远近期的划分、周边现状道路的流量等相关内容。回复:同意专家意见,优化和完善交通分析预测内容,详见说明章节第3章。4、道路与次干道以上道路相交,应对路口进行展宽。回复:本项目设计范围内,相交次干路为横五路、横二路及纵一路,项目前期方案设计过程中,经与建康城路网设计单位对接,根据建康城路网交通量分析成果可知横五路及横二路设置左右转进口道即可满足片区内交通功能,且受道路红线限制,故与建康城路网设计保持一致,太山二路主线进口道已渠化展宽设计(采用双左转),与纵一路交叉口各进口道均采用展宽的渠化形式。5、道路纵断面设计时应补充考虑周边地块的土石方平衡,方案的比较不够充分。回复:同意专家意见,经前期与健康生态城路网设计单位对接,得知该片区内地块挖方较大,故根据对接结果,方案一较方案二自与横二路交叉口开始,到与纵一路交叉口位置结束,设计标高进行了抬高,尽量满足该片区内土石方能够内部消化,同时为Z4路连接道上跨绕城高速预留条件,方案对比表详见章节5.2.3。6、应根据周边地块的开发情况和边坡的地质情况和地勘报告的建议合理优化路基的放坡处理形式合理设置相关挡护结构。回复:同意专家意见,根据周边地块的开发情况和边坡的地质情况和地勘报告的建议优化路基放坡处理方式,本项目不设置挡护结构,详见章节9.4。7、补充高填方的特殊路基处理方式,并统计相关工作量。回复:同意专家意见,高填方路基K1+620~K1+780段现状粉质粘土采用清除后换填处理,详见章节9.4.7。8、补充项目分期实施的原因、方案、衔接方式及主线的走向等相关内容。回复:同意专家意见,方案前期研究过程中,经与规划对接,本项目不分近远期实施,需预留Z4路连接道建设条件(详见说明章节5.3),故本项目主线向北通过设置中分带预留Z4路连接道建设条件,向南衔接悦港北路(施工图)、太山二路南延伸段桥梁(方案)。9、道路施工截断现状道路应进行顺接。回复:本项目周边路网E标准分区路网正在设计中,根据建设时序,E标准分区路网先于本项目建设,故本项目开始实施后,现状道路交通功能已由E标准分区路网代替实现交通转换功能。10、补充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补充交叉口竖向设计图,详见图纸C-D-022。初步设计阶段建议修改完善的意见:1、K1+400处现状道路与本项目采用分离式方式衔接,设计没有给出充分的理由,图上条件显示项目可以接顺,建议采用辅道进行接顺。回复:项目前期方案研究过程中,经与甲方沟通,现状水两路接茶店站,为片区内主要东西向通行交通道路,故需保证水两路直行交通,若以平交形式接入水两路,将影响水两路直行通行效率。且本项目需预留Z4路连接道上跨桥条件,故在布设桥台后,不具备连入水两路的条件。2、建议核实减窄路幅标准的合理性,考虑从纵一路以后在减窄路幅。 回复:已核实,本项目设计道路原等级为次干路,由于需预留Z4路连接道接入本项目系统的条件,故K0+131.486~K1+315.6段道路等级提升为主干路,K1+315.6~K2+340.000段道路等级保持原有次干路道路等级。3、天桥段核实是否有必要加宽人行道。回复:已核实,本项目红线已锁定,按照红线宽度预留人行道。4、高填方路段建议增设强夯处理。回复:根据地勘报告提供的地质剖面,高填方路基K1+620~K1+780段原始地貌土层较薄,故采用清除现状粉质粘土后换填压实处理。施工图设计阶段须修改完善的意见:1、采用重庆市的地方交叉口设计规范优化交叉口渠化设计。回复:同意专家意见,下阶段施工图设计中优化交叉口渠化设计。2.4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项目不存在违反现行规范强制性条文的情况。1工程建设条件(本章节摘自重庆南江地质工程勘察设计院《太山二路南延伸段(K0+060~K2+580.247)道路第二次补充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补充勘察)》和重庆南江地质工程勘察设计院太山二路南延伸段道路(K0+900~K1+250段、K1+384~K1+430段跨线桥、K1+900~K1+980段、K2+166处涵洞)第三次补充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资料,以下简称“地勘报告”)3.1场地建设条件3.1.1现状水系项目所在区域无现状水系通过。3.1.2现状铁路项目建设范围内,无现状铁路经过。3.1.3现状高压线区域内不存在35kV及以上高压线。3.1.4建筑材料(1)石料区域内石料主要有砂岩、石灰岩,石质坚硬、强度高。(2)砂料重庆长江沿线细砂、特细砂及混合砂均可使用,运输方便。(3)钢材、水泥、木材重庆本地有大型水泥厂、钢铁厂,就近解决价格合理,木材从市内市场购买。(4)沥青国内沥青和国外沥青均可从重庆市场购买。3.2气象水文1、气象勘察区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根据重庆市气象局提供的重庆主城区气象资料,沿线气象资料如下: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极端最高气温43℃,出现日期:2006年8月17日;极端最低气温-4℃,出现日期:1977年1月30日。湿度:年蒸发量1079.2mm;最大年蒸发量1347.3mm;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绝对湿度17.7hpa;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降水量:年平均降雨量为1104.5mm,多年平均日最大降水量为93.9mm。最大年降雨量1378.3mm(1968年),最小年降雨量783.2mm(1961年),最大日降雨量266.6mm(2007年7月17日),历史年最大降雨量为1357.7mm(1986年),年平均降雨日为168天。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5~9月份,其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且多大雨、暴雨。 风: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26.7m/s(1958年5月10日),实测极大风速27.0m/s(1961年8月4日),最大静风频率7%(1月份),平均风速3.4m/s。2、水文勘察区内未见河流穿越,场区人工鱼塘均已干涸未见地表水出露,原始冲沟为季节性冲沟,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勘察期间位于拟建道路(K1+720~K1+740)段冲沟处可见地表水出露,冲沟宽20~40m,可见延伸为200m,流向由南向北,水深约0.8~1.2m,水量约30~40T/d,勘察期间水位为269.6~272.7m,据调查访问,雨季时水量可达勘察时的数倍。3.3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属丘陵斜坡地貌区,原始地形为斜坡、沟谷地形,现场区局部受人工改造,地形已发生较大变化,形成多处填、挖边坡及道路。总体来说,整个拟建场地地形变化较大,场区最高点位于拟建线路K1+540段东侧,高程313.40m,最低点位于拟建道路起点冲沟底部,高程250.41m,相对高差约62.99m。拟建道路填方边坡均未采取支护措施,填方边坡坡角较陡,右侧渝广高速路填方边坡已采取放坡处理。3.4工程地质概况3.4.1地质构造据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揭露,场地内出露的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素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el+dl),下伏岩层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岩层,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土层(Q4)(1)素填土(Q4ml):杂色,主要成份为砂、泥岩碎块石夹粉质粘土,碎块石块径一般在5~50cm,大者可达100cm,硬杂质含量40~70%。该层主要为周边工程修建平场时堆填而成,拟建线路终点堆填方式为人工抛填,结构松散~稍密,堆填时间1~3年,K0+660~K1+380段右侧为渝广高速修建堆填而成,堆填时间1~3年,结构稍密~密实。该层主要分布于拟建线路K0+360~K0+480段及两侧,K0+700~K1+380段右侧,K2+400~终点段及两侧。本次钻探揭露填土层最大厚度35.30m(ZY265)。(2)粉质粘土(Q4el+dl):黄褐色、黑褐色为主,主要为粉质粘土,多呈可塑状,局部冲沟表层有少量软塑状粉质粘土,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均中等,无摇震反应,为残坡积成因。该层厚度0.2(ZY268)~9.4m(ZY58),主要分布于坡间沟谷、丘陵斜坡脚及丘间垭口地段。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1)泥岩(J2s-Ms):紫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份主要为粘土矿物,部分含砂质重,质软,易风化崩解。揭露厚度0.50(ZY196)~27.0m(ZY42)。勘察场地均有分布。据勘探资料,泥岩分布于整个场地,为场区基岩主要岩性,与砂岩呈互层状产于场地内。钻探未揭穿该层。(2)砂岩(J2s-Ss):灰色,灰黄色,中细粒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长石、石英,暗色矿物次之。泥质胶结,部分含泥质重。揭露厚度0.8(ZY32)~25.3m(ZY19)。据勘探资料,分布于整个场区,与泥岩呈互层状产于场地内,为场区基岩次要岩性,与泥岩呈互层状产于场地内。钻探未揭穿该层。3、基岩面及强风化层特征经地面调查和钻探揭露,拟建场区的基岩面主要随原始地形起伏而起伏,总体来说,场地内的基岩面向冲沟内倾斜,其埋深在拟建线路上主要与人类工程活动(填方平场)密切相关,在原始斜坡、岸坡地带,基岩面埋深较浅,一般0.0~4.8m,但在填方较大区域,基岩面埋深较大,一般7.8~35.3m。场地中基岩强风化层厚度为0.6m(ZY99)~3.6m(ZY176),经钻探揭露,其岩芯相对破碎,多呈碎块状、短柱状,岩石强度低。强风化层底界随基岩面起伏而起伏,岩土界面倾角一般6~35°,局部原始斜坡坡度较陡处可达55°。3.4.2水、土腐蚀性评价本场地内拟建场地内及附近没有重度污染的污染源,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腐蚀性评价标准对表层粉质粘土进行了土的腐蚀性分析,参考《太山二路南延伸段(K0+060~K2+580.247)道路第二次补充工程腐蚀性分析试验报告》,本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按地层透水性: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场地人工素填土内未见含腐蚀性杂质。场地粉质粘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按地层渗透性对混凝土结构强透水层有弱腐蚀,弱透水层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对钢结构有微腐蚀。 3.4.3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对拟建道路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勘察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力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拟建道理修建后,可根据覆盖层厚度和等效剪切波速修正。3.4.4不良地质条件据区域资料及野外实地调查,整个拟建线路沿线的人工填方边坡、自然斜(边)坡未见变形、开裂、垮塌等迹象,稳定性较好。本勘察场地内及附近地带也未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硐室等不良地质现象。3.4.5道路分段工程地质描述(1)K0+131.486~K0+245(挖方路段)左侧:拟建道路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右侧将产生高约9.99-27.12m的挖方边坡,坡向99°,边坡为岩、土质边坡,边坡顶部土层厚约0.6~1.1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按设计坡率土层(1:1.5),岩层(1:1)分阶放坡后,顶部土层较薄不会沿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边坡底部岩体类型为Ⅲ类,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若边坡按设计坡率1:1开挖,边坡稳定性受裂隙1控制,边坡易沿裂隙1垮塌,为了定量对右侧挖方边坡进行评价,选取代表性剖面5-5’进行计算,具体计算如下: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16,边坡基本稳定,安全储备不足,故道路左侧边坡基岩按1:1放坡不可行,建议按25°倾角放坡或采用锚杆支挡,建议对坡面进行防护措施,坡顶、底设置截、排水沟,岩体破裂角25°,等效内摩擦角53°。右侧:挖方边坡坡向279°,边坡为岩、土质边坡,坡向边坡顶部土层厚约0.39~0.67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挖方段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若边坡按设计坡率1:1开挖,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为顺向坡,但放坡坡率小于岩层倾角,为顺向不临空,边坡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岩体破裂角55°,等效内摩擦角53°。(2)K0+245~K0+470(挖方路段)左侧:坡高4.77~15.78m。该段道路为原始斜坡冲沟地形,K0+360~K0+470段为人工平场区,K0+240~K0+360段区位于宽缓冲沟地带,拟建道路走向与冲沟走向一致,冲沟两侧斜坡地形朝沟内倾斜,冲沟处土层厚度较大,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场地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拟建道路K0+240~K0+320段为丘陵斜坡地貌区,原始地面倾角19-22°,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将在该段左侧形成高约4.77~15.78m的挖方边坡,坡向99°边坡为岩、土质混合边坡,顶部土层厚约1.27~1.8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按设计坡率土层(1:1.5),岩层(1:1)放坡后,顶部土层较薄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边坡底部岩体类型为Ⅲ类,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为切向坡,边坡稳定性受裂隙1控制,边坡易沿裂隙1垮塌,为了定量对左侧挖方边坡进行评价,选取代表性剖面7-7’进行计算,具体计算如下: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18,边坡基本稳定,安全储备不足,故K0+100~K0+470左侧边坡基岩按1:1放坡不可行,建议按29°倾角放坡或采用锚杆支挡,建议对坡面进行防护措施,坡顶、底设置截、排水沟,岩体破裂角29°,等效内摩擦角53°。拟建道路K0+320~K0+470段为人工回填区,地形较平缓,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将在该段左侧形成高约8.80~14.27m的挖方边坡,坡向99°边坡主要由素填土、粉质粘土及强风化岩体组成,局部(10-10’剖面)下伏中风化基岩,高约5.33m,按设计坡率土层(1:1.5),岩层(1:1)分阶放坡后,岩土界面总体较缓,顶部土层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边坡底部岩体类型为Ⅲ类,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为切向坡,边坡稳定性受裂隙1控制,边坡易沿裂隙1垮塌,建议按29°放坡或设计挡墙支挡。右侧:坡高0.8~13.99m。将在拟建道路K0+240~K0+320段道路右侧将产生高约7.21~13.68m挖方边坡,坡向279°,边坡为岩、土质混合边坡,顶部土层厚约1.36~1.7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按设计坡率土层(1:1.5),岩层(1:1)放坡后,边坡顶部土层较薄,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边坡底部岩体类型为Ⅳ类,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为顺向坡,若边坡按设计坡率1:1开挖,边坡顺向不临空,边坡整体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拟建道路K0+320~K0+470段道路右侧将产生高约9.41~11.86m挖方边坡,坡向279°边坡为岩、土质混合边坡,顶部土层厚约3.70~9.72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按设计坡率土层(1:1.5),岩层(1:1)放坡后,岩土界面总体较缓,顶部土层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边坡底部岩体类型为Ⅳ类,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为顺向坡,若边坡按设计坡率1:1 开挖,边坡顺向不临空,边坡整体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建议人工填土需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做路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可做天然路基。(3)K0+470~K0+520(半挖半填路基)左侧:填方边坡,最大边坡高度6.58m,该段道路为原始冲沟地形,两侧由于人工堆填边坡形成高约10m,倾角约35~48°的填方边坡,中部由厚度不大(1.8~2.3m)的粉质粘土覆盖,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场地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左侧形成高约6.58m的填方边坡,边坡物质组成主要为素填土,边坡高度较小,岩土界面及原始地面平缓,按照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建议人工填土需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做路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可做天然路基。右侧:挖方边坡,最大边坡高度2.87m。该段道路为原始冲沟地形,现正在回填整平,由抛填土形成高约9.97m填方边坡,边坡倾角35°,下伏基岩埋置较深,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场地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右侧形成高约2.87m的挖方边坡,边坡物质组成主要为素填土,边坡高度较小,岩土界面平缓且埋置较深,按照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不会沿岩土界面整体滑移,边坡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建议人工填土需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做路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可做天然路基。(4)K0+520~K0+580(挖方路段)左侧:边坡高度1.32-2.68m,该段道路为原始斜坡地形,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该段左侧将产生高约1.32~2.68m挖方边坡,坡向95°,边坡为土质边坡,边坡由粉质粘土及强风化基岩组成,按设计坡率土层(1:1.5),岩层(1:1)放坡后,边坡顶部土层较薄,不会沿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边坡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建议人工填土需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做路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可做天然路基。右侧:边坡高度0.72-9.39m,该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该段右侧将产生高约0.72~9.39m的挖方边坡,坡向287°,边坡为岩、土质混合边坡,顶部土层厚约0.74~0.9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按设计坡率土层(1:1.5),岩层(1:1)放坡后,边坡顶部土层较薄,岩土界面平缓,不会沿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边坡底部岩体类型为Ⅳ类,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为顺向坡,若边坡按设计坡率1:1开挖,边坡顺向不临空,边坡整体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建议人工填土需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做路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可做天然路基。(5)K0+580~K0+640(半挖半填路基)左侧:填方边坡,最大坡高8.91m。该区段基本仍为原始冲沟地形,宽30~40m,东高西低,该段斜坡地形总体坡度不大,一般3~10°,局部呈梯坎状。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左侧形成高8.91m的填方边坡,坡向279°,该段原始地形及岩土界面平缓(3-10°),填方边坡整体不会沿原始地面及岩体界面滑移。按照设计坡率(1:1.5,1:1.75)分阶放坡后,边坡整体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建议人工填土需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做路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可做天然路基。右侧:挖方边坡,最大边坡高度0.4m。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右侧形成高0.40m的填方边坡,坡向279°,该段原始地形及岩土界面平缓(3-10°),填方边坡整体不会沿原始地面及岩体界面滑移。按照设计坡率(1:1.5)放坡后,边坡整体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建议人工填土需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做路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可做天然路基。(6)K0+640~K0+740(填方路段)左侧:边坡高度2.92~7.75m,该段道路大部分为原始冲沟地形,原始地貌保存较好,地形起伏不大,倾角3~5°。冲沟处土层厚度较大,厚约1.60~5.20m,表层多为软塑状,下部为可塑状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场地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左侧形成高约2.92~7.75m的填方边坡,坡向284°,原始地形线及岩土界面较平缓,按设计坡率(1:1.5)放坡后,填方边坡不会沿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边坡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 建议人工填土需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做路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可做天然路基。右侧:边坡高度3.71~5.94m,该段道路大部分为原始冲沟地形,原始地貌保存较好,地形起伏不大,倾角3~5°。冲沟处土层厚度较大,厚约3.71~5.94m,表层多为软塑状,下部为可塑状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场地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左侧形成高约3.71~5.94m的填方边坡,坡向105°,原始地形线及岩土界面较平缓,按设计坡率(1:1.5)放坡后,填方边坡不会沿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边坡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建议人工填土需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做路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可做天然路基。(7)K0+740~K0+900(挖方路段)左侧:边坡高度1.10-16.37m,该段道路为原始斜坡地形,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该段左侧将产生高约1.10~16.37m挖方边坡,坡向116°,边坡为岩、土质混合边坡,顶部土层厚约0.50~1.68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按设计坡率土层(1:1.5),岩层(1:1)放坡后,边坡顶部土层较薄,不会沿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边坡底部岩体类型为Ⅲ类,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为切向坡,若边坡按设计坡率1:1开挖,边坡稳定性受裂隙1控制,边坡易沿裂隙1垮塌,选取代表性剖面21-21’进行计算,具体计算如下: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63,边坡稳定,故K0+740~K0+900左侧边坡基岩按1:1放坡可行,建议对坡面进行防护措施,坡顶、底设置截、排水沟,岩体破裂角29°,等效内摩擦角53°。右侧:边坡高度2.02-5.08m,该段道路为原始斜坡地形,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该段左侧将产生高约2.02~5.08m挖方边坡,坡向292°,边坡为岩、土质混合边坡,顶部土层厚约0.91~1.76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按设计坡率土层(1:1.5),岩层(1:1)放坡后,边坡顶部土层较薄,不会沿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边坡底部岩体类型为IV类,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为顺向坡,若边坡按设计坡率1:1开挖,边坡顺向不临空,边坡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8)K0+900~K1+165(填方路段):该区段基本为原始斜坡及宽缓冲沟地形,左侧现状地形为原始斜坡地形,坡度5~13°;斜坡表层土层厚薄,约1.2~6.5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场地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实测产状285°<55°。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拟建道路左侧与拟建C1匝道之间形成高0~10.42m的填方边坡,坡向292°边坡物质组成主要为素填土,边坡高度较小,岩土界面及原始地面平缓,按照设计坡率(1:1.5)放坡后,边坡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建议人工填土需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做路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可做天然路基。右侧现状地形为原始斜坡地形及宽缓冲沟地形,坡度5~25°;斜坡表层土层厚约0~19.1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场地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实测产状285°<55°。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拟建道路右侧与形成高1.18~11.48m的填方边坡,坡向112°边坡物质组成主要为素填土,边坡高度较小,岩土界面及原始地面平缓,按照设计坡率(1:1.5)放坡后,边坡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建议人工填土需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做路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可做天然路基。3.4.6结论及建议1、拟建场地属丘陵斜坡地貌区,原始地形为斜坡、沟谷地形,现场区受人工改造,地形已发生较大变化,形成多处填、挖边坡及道路。经现场调查,拟建线路沿线范围及其周边的人工填方边坡、自然斜(边)坡、岸坡等未见未见变形、开裂、垮塌等迹象,稳定性较好。本勘察场地内及附近地带也未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硐室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的整体稳定性较好。经钻探和现场波速测试,场地内中风化基岩较完整,岩石强度较高,岩体稳定。勘察过程中在基岩内未发现掉钻、空洞或软弱夹层等现象。本场地适宜拟建道路的工程建设。2、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对拟建道路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勘察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力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地震效应分段评价详见表4.1-1。3、拟建线路位于冲沟一带,地下水丰富;在场地其余地带,地下水贫乏。整个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 本场地地下水、土对混凝土结构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微腐蚀;对钢结构有微腐蚀性。4、拟建线路道路段分段评价及工程措施建议详见4.4节。5、对于拟建道路K0+100~K0+470左侧、K0+580~K0+640左侧、K0+580~K0+640左侧、K0+740~K0+900段左侧、K0+900~K1+330段右侧、K1+330~K1+560右侧、K1+600~K1+760段左右两侧、K2+400~K2+466.009段左侧、K2+466.009~K2+580.247段左右两侧,根据重庆市市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文有关规定,以上地段的高填方边坡已属超限边坡,应进行支护方案设计、审查及对支护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6、填方边坡形成后应做好护面处理,作好坡顶排水和防水措施。7、针对场地内填方边坡稳定性差(K1+580~K1+780段左右两侧),易沿地面发生整体滑动的地带,建议对原斜坡坡面处理后(清除杂土、挖成台阶状),按压实填土参数重新演算剩余下滑力,建议设计取主动土压力与剩余下滑力的大者进行支挡设计。在稳定性较差的填方边坡地带应先对边坡的进行支护完成后再进行道路的平场施工8、岩土参数建议取值见表3。8、建议道路修筑前清除场地内软塑土、耕植土、腐殖土、采取碎石挤淤、晾晒等措施,防止道路不均匀沉降。8、建议做好场地内排水措施,拟建道路与在建渝广高速填方路堤相距较近,建议做好道路之间的排水措施。9、在拟建道路里程K2+166处涵洞处分布有燃气管道与给水管道,涵洞开挖对该段管线影响较大,建议与燃气公司与给水公司沟通对管道进行改线或涵洞设计方案改线,经在业主确认,对场地内管线尽量保护为主,建议对该段管线修建箱涵保护。10、加强施工监测、验槽,如遇到与勘察资料不符的情况,应及时与勘察方取得联系并协同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3.5岩、土设计参数取值3.5.1岩、土体设计参数取值原则本次勘察岩土参数建议值分里程按不同的工程类型、不同岩性,不同层位、不同风化程度分别提供:(1)土体物理性质指标直接采用室内试验平均值,土体变形指标根据室内试验值并结合地区经验进行取值。(2)岩体物理性质指标不折减,直接使用岩石相应指标的平均值。(3)岩质地基承载力值的确定: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中14.3.2条:当岩体完整、较完整、较破碎时,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由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确定。较完整时取1.40-1.10,本次勘察范围内岩体较完整,地基条件系数取1.10。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中14.3.5条,当设计需要提供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对岩质地基可由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乘以0.33的系数确定;对土质地基可由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乘以0.50的系数确定。(4)当岩土力学性质指标统计数不足时,岩土试验标准值按岩土试验平均值折减而成,折减系数取0.9,所得。(5)岩体内摩擦角标准值按岩石试验标准值折减而成,折减系数取0.9;岩体粘聚力标准值按岩石试验标准值折减而成,折减系数取0.3;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按岩石试验标准值折减而成,折减系数取0.4。3.5.2岩、土体设计参数推荐取值岩、土体设计参数推荐取值 备注:1、带“*”参数为结合重庆地区经验进行推荐;2、岩体变形指标宜通过现场试验进行校核;3、填土的承载力宜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3.5.3土石可挖性分类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DBJ50-174-2014)附录A.0.1,线路区土、石可挖性分类如下:(1)松土(Ⅰ):主要为线路区内的淤泥、耕植土;(2)普通土(Ⅱ):主要为线路区内的粉质粘土;(3)硬土(Ⅲ):主要为线路区内的素填土、强风化泥岩、强风化砂岩;(4)软石(Ⅳ):主要为线路区内的中风化泥岩。(5)次坚石(Ⅴ):主要为线路区内的中风化砂岩。4技术标准道路工程技术标准表项目规范技术指标设计技术指标道路名称太山二路南延伸段(K0+131.486~K1+165)道路等级主干路主干路设计速度(km/h)6060最小圆曲线半径(m)1501496.5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50平曲线最小长度(m)一般指150361.515极限值100圆曲线最小长度(m)50361.515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m)凸曲线一般指18003700极限值1200凹曲线一般指15003700极限值1000最大纵坡(%)64坡段最小长度(m)150410.598停车视距(m)70≥70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年)2020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年)1515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BZZ-100注:本次设计采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作为设计依据。5道路平纵横断面设计5.1道路总体设计(1)以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结合周边地块用地性质、现状水系等进行综合考虑,并结合该片区近、远期规划,合理布设道路平面;(2)根据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两江新区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减少土石方调运的工作方案(试行)》,应按等高线走线,充分尊重自然山水,禁止大填大挖。道路挖方较大时,应论证修建隧道的可能性,填方较大时应论证修建桥梁的可能性。填挖方高度及边坡处理应满足新区相关建设要求。(3)选线设计中注意对工程地质和水文的勘测,查清其对道路、涵洞工程的影响; (4)道路布线时必须合理处理与现状已建道路的平面关系,减小对现状道路的交通影响,并处理好与周边路网衔接;(5)对沿线的土地使用情况做调查核实工作,尽量不侵占用地红线,加强近期可实施性,节省投资;并满足整体交通功能的需求,并充分体现线路的合理性和经济性;(6)因地制宜选用路线平面、纵断面的技术标准,并做好平、纵断面的线形组合,满足行车安全、舒适的要求;(7)注意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尽量减少破坏现有灌溉沟渠,避免深挖高填,将城市景观与自然生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8)坚持技术指标与地形、地物条件相协调的原则。本项目应尊重自然,因地制宜采用合理技术指标,做到与山和谐、与水和谐;(9)贯彻地质选线和安全选线的理念。加强对大型边坡等方面的调查,加强综合勘查以保证工程安全,通过均衡的平面设计和安全性评价来保证行车安全;(10)对山间谷地可能隐蔽的软基已建高边坡施工应引入动态设计的概念,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动态设计;(11)贯彻城市设计理念,力求设计道路与城市风貌的融合,体现现代化城市气息。(12)根据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确定的用地布局,研究规划道路的合理性、经济性和可行性,提出更能适应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道路方案,以及结构工程、地下管网及排水工程的设计方案,最终实现规划制定的目标。5.1道路平面设计5.2.1平面设计根据规划调整,太山二路南延伸段为水土南北重要道路,本项目设计范围为K0+131.486~K1+165.000,起于悦港北路(桩号:K0+131.486,X=91155.889,Y=62324.736),止于横二路(桩号:K1+165,X=92152.320,Y=62577.529),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标准路幅宽度36m,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60km/h,本项目设计范围内道路全长1033.8m。设计范围内全线共设置一处平曲线,圆曲线半径为1496.5m主干路范围内无缓和曲线,平面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相关规范规定。5.2.2超高加宽设计超高:本次设计圆曲线半径为1496.5m,根据规范要求不设超高。加宽:本次设计圆曲线半径为1496.5m,根据规范要求不设加宽。5.3道路纵断面设计主干路起点桩号K0+131.486,以0.5%/94.734m顺接与悦港北路交叉口竖向设计高程(Hs=271.896m),与悦港北路平交;采用4%/582.337m上坡与横五路相交,然后以0.5%/410.598m上坡与横三路,横二路相交,终点接横二路,终点桩号K1+165,竖向设计高程(Hs=271.445m)。全线共设2个变坡点,最大纵坡4%,最小纵坡0.5%,最小坡长410.598m,最小凸曲线半径3700m,最小凹曲线半径3700m,纵断面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相关规范规定。5.4横断面设计结合道路的功能、两侧地块用地性质,选择适当的横断面布置方式。标准路幅分配如下:太山二路南延伸段主干路段:B=9m(人行道)+11.5m(车行道)+2(中分带)+11.5m(车行道)+2m(人行道)=36m6道路交叉口设计6.1平交口设计全线平面交叉均按照相关规范对交叉口进行渠化设计,并设置人行横道线,供行人过街使用,结合信号灯控制。太山二路南延伸段交叉口一览表序号桩号被交道路等级交叉口形式交通组织形式1K0+465.055横五路次干路平A1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2K0+953.922横三路支路平B1类支路只准右转通行3K1+147.72横二路次干路平A1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6.2交叉口展宽设计进口道每条车道的宽度可较路段上略窄。根据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线路设计规范》关于车道宽与车速、车型关系的规定,通过研究分析,现确定本区域的交叉口车道宽度和展宽如下:与横五路T字交叉口做渠化展宽:南侧进口道展宽6.25米, 增加两个左转车道,展宽段长度为75米,展宽渐变长度为50米;北侧进口道展宽3.5m,增加一个右转车道,展宽段长度为80米,展宽渐变长度为50米。出口道均展宽3.5米,增加一个直行车道,南侧出口道与公交港做一体化展宽,北侧出口道展宽段长度为116米,展宽渐变长度为50米。与横二路T字交叉口做渠化展宽:南侧进口道与公交港做一体化展宽,进口道展宽5.5米,增加两个左转车道,展宽段长度为60米;南侧出口道与公交港做一体化展宽,展宽段长度为50米;北侧进口道展宽3.5米,增加一个右转车道,与后段道路做一体化展宽设计,展宽长度为110米。7路基设计7.1一般路基设计(一)一般路基设计原则(1)路基设计原则路基是城市道路的主骨架,路基及边坡的稳定是保证道路使用质量的关键。①结合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填挖高度,与外围构筑物之间关系处理要求等选择适当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同时结合场地范围地块场平土方平衡情况统一设计。②加强外业基础资料的收集,深入分析研究,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确保路基的稳定,并有足够长度和耐久性。③结合城市路网做好综合排水系统及管网的设计。一般路基设计路基设计严格遵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的有关规定进行。填方边坡上部8m为一级,坡率为1:1.5,8m~16m为第二级,16m以下每8m为一级边坡,第二级坡率为1:1.75,第三级及以下坡率为1:2,两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挖方边坡岩层按照1:1放坡,遇土层按照1:1.50放坡。挖方边坡第一级坡高8m,8m以上每8m为一级,各级边坡间留2m宽碎落台,碎落台设2%~4%的外倾斜坡。挖方边坡坡顶外有雨水向路基范围汇集时,在坡顶外4m占地红线内,靠占地线一侧设置截水沟,顺地势通过跌水或急流槽接入涵洞,排出路基范围。当边坡为石方时,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宜采用综合开挖法施工。在接近设计坡面部分的开挖,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范围建议为2m,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建议施工对于顺向坡的问题应有足够的重视。顺向坡施工时,应严格按照分段跳槽、由上而下的顺序开挖,严格控制爆破,在边坡位置应设置减振措施、预留保护带,并实行动态化设计和施工。对石方路堑,必须严格控制超挖,若有超挖,超挖部分应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石或级配碎石填平碾压密实,严禁用土回填,严禁用细粒土找平路基清表本次设计道路路基清表暂按0.3m厚度统计。路基填料压实度(重型)要求路基填料可采用砂性土、砂砾土或碎石土,满足相应规范要求。填方路段:路槽底0-80cm压实度为95%,路槽底80cm-150压实度为93%,路槽底150cm以下压实度为92%,填筑路基前应注意填前夯实。挖方路段:路槽底0-30cm压实度为95%,路槽底30-80cm压实度为93%,挖方路段路基应现场土质实际情况,若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则应通知设计单位酌情处理后方可修筑路面。填筑路基前应注意填前夯实,挖方路段路基应现场土质实际情况,若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则应通知设计单位酌情处理后方可修筑路面。基底处理对本次设计道路范围内场平高填方区域需进行现场检测,如压实度达不到设计规范要求,需进行强夯处理。(二)道路分段路基设计(1)K0+131.486~K0+245(挖方段)1.道路左侧:根据地勘报告描述:拟建道路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左侧将产生高约9.99-27.12m的挖方边坡,坡向99°,边坡为岩、土质边坡,边坡顶部土层厚约0.6~1.1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按设计坡率土层(1:1.5),岩层(1:1)分阶放坡后,顶部土层较薄不会沿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边坡底部岩体类型为Ⅲ 类,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若边坡按设计坡率1:1开挖,边坡稳定性受裂隙1控制,边坡易沿裂隙1垮塌,为了定量对左侧挖方边坡进行评价,选取代表性剖面5-5’进行计算,具体计算如下: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16,边坡基本稳定,安全储备不足,故左侧边坡基岩按1:1放坡不可行,建议按25°倾角放坡或采用锚杆支挡,建议对坡面进行防护措施,坡顶、底设置截、排水沟,岩体破裂角25°,等效内摩擦角53°。故本段道路左侧:挖方边坡坡率为1:2.2,每8m一级并设置2m宽平台,坡面防护形式为TBS生态护坡,并在坡顶设置截水沟。2.道路右侧右侧:挖方边坡坡向279°,边坡为岩、土质边坡,坡向边坡顶部土层厚约0.39~0.67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挖方段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若边坡按设计坡率1:1开挖,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为顺向坡,但放坡坡率小于岩层倾角,为顺向不临空,边坡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岩体破裂角55°,等效内摩擦角53°。本次道路(K0+131.486-K0+500)右侧边坡将结合渝武高速统一进行景观绿化打造,经与业主和景观单位沟通协调,本段道路右侧挖方边坡坡率为1:3;且在本侧桩号K0+131.486-K0+220道路右侧预留3.5米宽电力隧道通道。故本段道路右侧:挖方边坡按照1:3放坡,每8m一级并设置2m宽平台,坡面防护形式为TBS生态护坡,并在坡顶设置截水沟。(2)K0+245~K0+470(挖方路段)左侧:坡高4.77~15.78m。该段道路为原始斜坡冲沟地形,K0+360~K0+470段为人工平场区,K0+240~K0+360段区位于宽缓冲沟地带,拟建道路走向与冲沟走向一致,冲沟两侧斜坡地形朝沟内倾斜,冲沟处土层厚度较大,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场地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1.道路左侧:根据地勘报告,拟建道路K0+240~K0+320段为丘陵斜坡地貌区,原始地面倾角19-22°,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将在该段左侧形成高约4.77~15.78m的挖方边坡,坡向99°边坡为岩、土质混合边坡,顶部土层厚约1.27~1.8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按设计坡率土层(1:1.5),岩层(1:1)放坡后,顶部土层较薄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边坡底部岩体类型为Ⅲ类,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为切向坡,边坡稳定性受裂隙1控制,边坡易沿裂隙1垮塌,为了定量对左侧挖方边坡进行评价,选取代表性剖面7-7’进行计算,具体计算如下: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18,边坡基本稳定,安全储备不足,故K0+100~K0+470右侧边坡基岩按1:1放坡不可行,建议按29°倾角放坡或采用锚杆支挡,建议对坡面进行防护措施,坡顶、底设置截、排水沟,岩体破裂角29°,等效内摩擦角53°。根据地勘报告:拟建道路K0+320~K0+470段为人工回填区,地形较平缓,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将在该段左侧形成高约8.80~14.27m的挖方边坡,坡向99°边坡主要由素填土、粉质粘土及强风化岩体组成,局部(10-10’剖面)下伏中风化基岩,高约5.33m,按设计坡率土层(1:1.5),岩层(1:1)分阶放坡后,岩土界面总体较缓,顶部土层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边坡底部岩体类型为Ⅲ类,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为切向坡,边坡稳定性受裂隙1控制,边坡易沿裂隙1垮塌,建议按29°放坡或设计挡墙支挡。故本段道路左侧:挖方边坡岩层按照1:2放坡,每8m一级并设置2m宽平台,坡面防护形式为TBS生态护坡,并在坡顶设置截水沟。2.道路右侧右侧:坡高0.8~13.99m。将在拟建道路K0+240~K0+320段道路右侧将产生高约7.21~13.68m挖方边坡,坡向279°,边坡为岩、土质混合边坡,顶部土层厚约1.36~1.7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按设计坡率土层(1:1.5),岩层(1:1)放坡后,边坡顶部土层较薄,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边坡底部岩体类型为Ⅳ类,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为顺向坡,若边坡按设计坡率1:1开挖,边坡顺向不临空,边坡整体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拟建道路K0+320~K0+470段道路右侧将产生高约9.41~11.86m挖方边坡,坡向279°边坡为岩、土质混合边坡,顶部土层厚约3.70~9.72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按设计坡率土层(1:1.5),岩层(1:1)放坡后,岩土界面总体较缓,顶部土层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边坡底部岩体类型为Ⅳ类,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为顺向坡,若边坡按设计坡率1:1开挖,边坡顺向不临空,边坡整体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建议人工填土需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做路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可做天然路基。 本次道路(K0+131.486-K0+500)右侧边坡将结合渝武高速统一进行景观绿化打造,经与业主和景观单位沟通协调,本段道路右侧挖方边坡坡率为1:3。故本段道路右侧:挖方边坡按照1:3放坡,每8m一级并设置2m宽平台,坡面防护形式为TBS生态护坡,并在坡顶设置截水沟。(3)K0+470~K0+520(半挖半填路基)1.道路左侧:本侧填方边坡,根据地勘报告,最大边坡高度6.58m,该段道路为原始冲沟地形,两侧由于人工堆填边坡形成高约10m,倾角约35~48°的填方边坡,中部由厚度不大(1.8~2.3m)的粉质粘土覆盖,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场地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左侧形成高约6.58m的填方边坡,边坡物质组成主要为素填土,边坡高度较小,岩土界面及原始地面平缓,按照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建议人工填土需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做路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可做天然路基。故本段道路左侧:填方边坡上部8m为一级,坡率为1:1.5,8m~16m为第二级,16m以下每8m为一级边坡,第二级坡率为1:1.75,第三级及以下坡率为1:2,两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坡面防护形式为三维网植草护坡,并在坡脚设置排水沟。2.道路右侧本侧为挖方边坡,根据地勘报告,最大边坡高度2.87m。该段道路为原始冲沟地形,现正在回填整平,由抛填土形成高约9.97m填方边坡,边坡倾角35°,下伏基岩埋置较深,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场地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右侧形成高约2.87m的挖方边坡,边坡物质组成主要为素填土,边坡高度较小,岩土界面平缓且埋置较深,按照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不会沿岩土界面整体滑移,边坡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建议人工填土需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做路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可做天然路基。本次道路(K0+131.486-K0+500)右侧边坡将结合渝武高速统一进行景观绿化打造,经与业主和景观单位沟通协调,本段道路右侧挖方边坡坡率为1:3。故本段道路右侧:K0+470-K0+500:挖方边坡按照1:3放坡,每8m一级并设置2m宽平台,坡面防护形式为TBS生态护坡,并在坡顶设置截水沟。K0+500-K0+520:挖方边坡岩层按照1:1~1:3过渡放坡,遇土层按照不陡于1:1.50放坡,每8m一级并设置2m宽平台,坡面防护形式为TBS生态护坡,并在坡顶设置截水沟。(4)K0+520~K0+580(挖方路段)1.道路左侧根据地勘报告:本侧边坡高度1.32-2.68m,该段道路为原始斜坡地形,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该段左侧将产生高约1.32~2.68m挖方边坡,坡向95°,边坡为土质边坡,边坡由粉质粘土及强风化基岩组成,按设计坡率土层(1:1.5),岩层(1:1)放坡后,边坡顶部土层较薄,不会沿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边坡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建议人工填土需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做路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可做天然路基。故本段道路左侧:挖方边坡岩层按照1:1放坡,遇土层按照1:1.50放坡,每8m一级并设置2m宽平台,坡面防护形式为TBS生态护坡,并在坡顶设置截水沟。2.道路右侧右侧:边坡高度0.72-9.39m,该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该段右侧将产生高约0.72~9.39m的挖方边坡,坡向287°,边坡为岩、土质混合边坡,顶部土层厚约0.74~0.9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按设计坡率土层(1:1.5),岩层(1:1)放坡后,边坡顶部土层较薄,岩土界面平缓,不会沿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边坡底部岩体类型为Ⅳ类,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为顺向坡,若边坡按设计坡率1:1开挖,边坡顺向不临空,边坡整体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建议人工填土需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做路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可做天然路基。故本段道路右侧:挖方边坡岩层按照1:1放坡,遇土层按照1:1.50放坡,每8m一级并设置2m宽平台,坡面防护形式为TBS生态护坡,并在坡顶设置截水沟。(5)K0+580~K0+640(半挖半填路基)1.道路左侧根据地勘报告:本侧为填方边坡,最大坡高8.91m。该区段基本仍为原始冲沟地形,宽30~40m,东高西低,该段斜坡地形总体坡度不大,一般3~10°,局部呈梯坎状。 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左侧形成高8.91m的填方边坡,坡向279°,该段原始地形及岩土界面平缓(3-10°),填方边坡整体不会沿原始地面及岩体界面滑移。按照设计坡率(1:1.5,1:1.75)分阶放坡后,边坡整体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建议人工填土需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做路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可做天然路基。故本段道路左侧:填方边坡上部8m为一级,坡率为1:1.5,8m~16m为第二级,16m以下每8m为一级边坡,第二级坡率为1:1.75,第三级及以下坡率为1:2,两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坡面防护形式为三维网植草护坡,并在坡脚设置排水沟。2.道路右侧根据地勘报告:本侧为挖方边坡,最大边坡高度0.4m。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右侧形成高0.40m的填方边坡,坡向279°,该段原始地形及岩土界面平缓(3-10°),填方边坡整体不会沿原始地面及岩体界面滑移。按照设计坡率(1:1.5)放坡后,边坡整体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建议人工填土需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做路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可做天然路基。故本段道路右侧:挖方边坡岩层按照1:1放坡,遇土层按照1:1.50放坡,每8m一级并设置2m宽平台,坡面防护形式为TBS生态护坡,并在坡顶设置截水沟。(6)K0+640~K0+740(填方路段)1.道路左侧根据地勘报告:本侧边坡高度2.92~7.75m,该段道路大部分为原始冲沟地形,原始地貌保存较好,地形起伏不大,倾角3~5°。冲沟处土层厚度较大,厚约1.60~5.20m,表层多为软塑状,下部为可塑状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场地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左侧形成高约2.92~7.75m的填方边坡,坡向284°,原始地形线及岩土界面较平缓,按设计坡率(1:1.5)放坡后,填方边坡不会沿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边坡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建议人工填土需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做路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可做天然路基。故本段道路左侧:填方边坡上部8m为一级,坡率为1:1.5,8m~16m为第二级,16m以下每8m为一级边坡,第二级坡率为1:1.75,第三级及以下坡率为1:2,两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坡面防护形式为三维网植草护坡,并在坡脚设置排水沟。2.道路右侧根据地勘报告:本侧边坡高度3.71~5.94m,该段道路大部分为原始冲沟地形,原始地貌保存较好,地形起伏不大,倾角3~5°。冲沟处土层厚度较大,厚约3.71~5.94m,表层多为软塑状,下部为可塑状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场地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左侧形成高约3.71~5.94m的填方边坡,坡向105°,原始地形线及岩土界面较平缓,按设计坡率(1:1.5)放坡后,填方边坡不会沿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边坡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建议人工填土需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做路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可做天然路基。故本段道路右侧:填方边坡上部8m为一级,坡率为1:1.5,8m~16m为第二级,16m以下每8m为一级边坡,第二级坡率为1:1.75,第三级及以下坡率为1:2,两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坡面防护形式为三维植草护坡,并在坡脚设置排水沟。本次道路(K0+660-K1+020)右侧边坡将结合渝武高速统一进行景观绿化打造,经与业主和景观单位沟通协调,本段道路与渝广高速之间场地进行平整,具体设计详见图S-D-036~S-D-038。(7)K0+740~K0+900(挖方路段)1.道路左侧根据地勘报告:本侧边坡高度1.10-16.37m,该段道路为原始斜坡地形,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该段左侧将产生高约1.10~16.37m挖方边坡,坡向116°,边坡为岩、土质混合边坡,顶部土层厚约0.50~1.68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按设计坡率土层(1:1.5),岩层(1:1)放坡后,边坡顶部土层较薄,不会沿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边坡底部岩体类型为Ⅲ类,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为切向坡,若边坡按设计坡率1:1开挖,边坡稳定性受裂隙1控制,边坡易沿裂隙1垮塌,选取代表性剖面21-21’进行计算,具体计算如下: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63,边坡稳定,故K0+740~K0 +900左侧边坡基岩按1:1放坡可行,建议对坡面进行防护措施,坡顶、底设置截、排水沟,岩体破裂角29°,等效内摩擦角53°。故本段道路左侧:挖方边坡岩层按照1:1放坡,遇土层按照1:1.50放坡,每8m一级并设置2m宽平台,坡面防护形式为TBS生态护坡,并在坡顶设置截水沟。2.道路右侧根据地勘报告:本侧边坡高度2.02-5.08m,该段道路为原始斜坡地形,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该段左侧将产生高约2.02~5.08m挖方边坡,坡向292°,边坡为岩、土质混合边坡,顶部土层厚约0.91~1.76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按设计坡率土层(1:1.5),岩层(1:1)放坡后,边坡顶部土层较薄,不会沿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边坡底部岩体类型为IV类,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为顺向坡,若边坡按设计坡率1:1开挖,边坡顺向不临空,边坡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故本段道路右侧:挖方边坡岩层按照1:1放坡,遇土层按照1:1.50放坡,每8m一级并设置2m宽平台,坡面防护形式为TBS生态护坡,并在坡顶设置截水沟。本次道路(K0+660-K1+020)右侧边坡将结合渝武高速统一进行景观绿化打造,经与业主和景观单位沟通协调,本段道路与渝广高速之间场地进行平整,具体设计详见图S-D-036~S-D-038。(8)K0+900~K1+165(填方路段):1.道路左侧根据地勘报告:该区段基本为原始斜坡及宽缓冲沟地形,左侧现状地形为原始斜坡地形,坡度5~13°;斜坡表层土层厚薄,约1.2~6.5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场地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实测产状285°<55°。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拟建道路左侧与拟建C1匝道之间形成高0~10.42m的填方边坡,坡向292°边坡物质组成主要为素填土,边坡高度较小,岩土界面及原始地面平缓,按照设计坡率(1:1.5)放坡后,边坡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建议人工填土需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做路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可做天然路基。故本段道路左侧:填方边坡上部8m为一级,坡率为1:1.5,8m~16m为第二级,16m以下每8m为一级边坡,第二级坡率为1:1.75,第三级及以下坡率为1:2,两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坡面防护形式为三维网植草护坡,并在坡脚设置排水沟。2.道路右侧根据地勘报告:右侧现状地形为原始斜坡地形及宽缓冲沟地形,坡度5~25°;斜坡表层土层厚约0~19.1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场地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实测产状285°<55°。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拟建道路右侧与形成高1.18~11.48m的填方边坡,坡向112°边坡物质组成主要为素填土,边坡高度较小,岩土界面及原始地面平缓,按照设计坡率(1:1.5)放坡后,边坡稳定,建议做好护坡和排水措施。建议人工填土需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做路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可做天然路基。故本段道路右侧:填方边坡上部8m为一级,坡率为1:1.5,8m~16m为第二级,16m以下每8m为一级边坡,第二级坡率为1:1.75,第三级及以下坡率为1:2,两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坡面防护形式为三维网植草护坡,并在坡脚设置排水沟。本次道路(K0+660-K1+020)右侧边坡将结合渝武高速统一进行景观绿化打造,经与业主和景观单位沟通协调,本段道路与渝广高速之间场地进行平整,具体设计详见图S-D-036~S-D-038。7.2特殊路基处理按国家、部颁规范,路基工程坚持“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原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安全经济、造型美观、顺应自然、与环境景观协调的原则,采取有效的防治路基病害荷保证路基的稳定。路基设计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做到与地形、周围环境相协调,充分考虑不良地质及特殊路段路基不均匀沉降对路基的影响。路基要与路面成为一体,且路基作为路面的基础工程,应严格掌握路基填挖料的特性,并提出经济合理的填挖方案,确保路基的强度和密实度。路基穿越斜坡路段时,应做好防滑措施,如开挖防滑平台等。零填零挖路段应加强处理,确保路基强度,做好排水设施。高填方路堤、陡坡路堤、填石路堤、桥头路堤、纵(横)向填挖交界、零填零挖路段、高路堑边坡及其他不良地质路段路基,应进行特殊设计,做好排水设施,确保路基强度和稳定,对重要路段采用施工监测、信息化动态设计方法。 路基填土高度设计综合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和毛细水对路基的影响,不使其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设计高度,应高出设计洪水频率1/100的计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0.5m的安全高度;对于软土路段路基填土高度应满足沉降和稳定的要求;除满足以上要求外,路基高度还应该尽可能满足路基压实度要求的最小高度的要求。挖方路堑高度:主要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区域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岩土特性、地表、地下水,并结合施工方法和工艺,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图解法和极限平衡计算法等分析评价,根据路堑边坡的稳定性确定路堑高度和坡率。特殊路基包括特殊土(岩)路基、不良地质路基和特殊条件下路基。特殊路基设计应考虑地质和环境等因素对路基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规律,路基病害整治应遵循一次根治,不留后患,安全与经济并重,兼顾景观原则,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整治方案和有效的工程措施。在特殊地质地基上修建路堤,应进行稳定验算和沉降计算。当稳定安全系数和容许工后沉降小于设计规范要求时,均应进行地基处理设计。对于道路沿线部分路基坡脚处在池塘河流路段、地基长期被水浸泡,形成大量淤泥,影响地基的强度,进而影响路基边坡的稳定;部分道路坡脚位于低凹路段,排水不畅导致坡脚被水浸泡,较为软弱。对于上述路基,需要采取必要的技术处理才能确保路基稳定。采取的主要技术处理措施如下:(1)换填当软弱土层的厚度不大时,将路基底层处理范围内的软弱土层全部挖去,然后分层换填强度较大的砂(碎石、素土、灰土、高炉干渣、粉煤灰)或其它性能稳定、无侵蚀性等材料,并压(夯、振)实至要求的密实度为止,这种地基处理的方法称为换填法。按回填材料不同,垫层可分为:砂垫层、砂石垫层、碎石垫层、素土垫层、灰土垫层、二灰垫层、干渣垫层和粉煤灰垫层等。换填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因为换填必须具有开挖空间,河道水流可以暂时拦截。换填以及开挖深度不能太大,一般不超过2.5m。施工时需先排水疏干,清除塘底淤泥,铺设50cm透水性材料垫层后,再填筑碎石含量较高的土石混合料至原地面线,必要时可以铺设土工材料,以减少路基不均匀沉降。(2)抛石挤淤在湖塘、河流或积水洼地、常年积水且不易抽干,软土厚度薄,采用抛填片石,片石不宜小于30cm。抛填时,自中线向两侧展开,横坡陡于1∶10时,自高向低展开抛填,使淤泥向两边挤出,片石抛出水面后应用小石块填塞垫平,以重型压路机辗压,其上铺反滤层,再进行填土。片石一般要求含泥量不大于15%,强度≥15MPa,不易风化,不易被水腐蚀。抛石挤淤法或抛石振动挤淤法一般适用于厚度不超过4m,且表层硬壳被挖除的具有触变性的流塑状的饱和淤泥或淤泥质土的处理。对于5m以上的深厚淤泥或淤泥质土层,则必须辅以爆破或强夯等措施,才可使填筑体下沉到下层较硬的持力层。对于10m以上的深厚淤泥或淤泥质土,即使采用强夯等措施也很难使填筑体下沉到下层坚硬的持力层上。本次特殊路基处理范围如下表:特殊路基类型桩号处理方式处理深度处理工程量水田K0+490~K0+562清淤换填1m处治面积2443m2;处治工程量2443m3K0+600~K0+670处治面积2732m2;处治工程量2732m3鱼塘、藕田K0+670~K0+732抛石挤於3m处治面积1671m2;处治工程量5013m3素填土K0+715~K0+763翻挖回填压实2m处治面积1755m2;翻挖回填压实工程量3510m3K0+460~K0+520翻挖回填压实3m处治面积1250m2;翻挖回填压实工程量3750m3水田K0+870~K1+090清淤换填1m处治面积9310m2;处治工程量9310m37.3零填零挖及土质挖方路基路基填土高度小于路面和路床总厚度时(h≤150cm),应将该深度范围内的地基表层土进行超挖并分层回填压实,填料应采用透水性材料。一般土质挖方路段路床顶面的压实度和土基回弹模量E0(≥40MPa)必须达到设计的要求,否则需进行超挖回填碾压,或采取其他工程措施处理,使之达到设计的要求;地下水较丰富,路基强度不高且土基EO值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必须作超挖换填处理,换填厚度为≥80cm砂砾或碎石等透水性材料。 7.4半填半挖路基对原地面坡度不陡于1:5的横(纵)向半填半挖路段,将翻松原地面表土后分层填筑;地面坡度陡于1:5不陡于1:2.5时,应将原地面挖成不小于2.0m的台阶,台阶2%~4%的内倾斜坡,再分层填筑。半填半挖路基填料应综合设计,土质挖方时优先选用渗水性好的材料填筑,并对挖方路床80cm范围内土体进行超挖回填碾压,并在填挖交界处路床范围内设置两层土工格室;石质挖方时也可采用填石路堤。设置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统,除边沟下设置纵向渗沟外,还应在填挖之间设置纵或横向渗沟.施工时严禁直接利用爆破崩塌填筑路基,应开挖台阶分层碾压,做到填挖交界处的拼接密实无拼痕,可采用冲击碾压或强夯进行增强补压,以消除路基填挖间的差异变形。7.5陡坡路基地面纵坡陡于1:2.5时,为陡坡路段,应将原地面挖成不小于2.0m的台阶,台阶做成向内倾斜2%的反坡,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边坡高度等进行综合考虑,并进行稳定性计算,以确定加固处理措施。对稳定性不满足设计要求的,主要有两大措施,一是改善基底条件采用土工材料加固处理,二是设置支挡结构物浆(干)砌挡墙等。对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的,根据基底地质情况采用开挖回填碾压或满夯处理。7.6边坡防护太山二路南延伸段西侧为居住和商业混合建设用地;道路与渝广高速之间用地则与渝广高速景观统一绿化打造,因此,本次设计道路挖方边坡采用TBS生态护坡。道路填方边坡采用三维网植草护坡。7.7土石方情况本项目总挖方297741m3,填方201189m3,弃方96552m3(不含清表)。外运土方详见S-D-034土石方调配图。7.8非爆破区域根据《太山二路南延伸段工程(近期)土石方爆破施工可行性评估报告》(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测试中心2018.6.12),本次设计道路在桩号:K0+460-K0+620右侧的挖方边坡为非爆破区域,土石方工程量约为9126m³。8路面设计(1)依据设计导则,道路标准段路面结构设计如下:4cmAR-AC13橡胶沥青砼(间断级配)沥青混凝土AC-20C中面层厚5.0cm沥青混凝土AC-25厚8cm粘层油(0.5L/㎡)稀浆封层厚0.6cm,透层油(1.15L/㎡)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15cm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上底基层20cm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下底基层20cm碾压密实路基公交停车港调整沥青上面层为4cm厚细粒式砖红色SMA-13C彩色沥青混凝土。(2)防滑设计为保证行车安全,根据要求,在纵坡大于4%的路面表层间断性地加铺一层薄层抗滑层材料,本次设计道路纵坡均不大于4%,故不铺设防滑层。9人行系统及公交停车港设计9.1人行系统概述道路全线均采用人行横道线(斑马线)组织行人过街,人行道及路口设有盲道及残疾人坡道,供残疾人行走和过街。9.2人行道铺装及结构设计(1)依据设计导则,人行道铺装结构设计如下: 芝麻黑仿花岗岩石材生态砖60×30×6cm1:3水泥砂浆找平层厚3cm6%透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20cm粗砂垫层厚5cm碾压密实路基①排水设计a.透水砖路面的排水可分表面排水和内部排水。应结合市政管网、绿化景观、生态建设及雨水综合利用系统进行综合设计,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谁《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的规定。b.对人行道全幅敷设透水砖段,通长敷设纵向排水管,每隔10m布置一处横向排水管,横向排水管每隔30m接入雨水口,管径均为DN50,详见《人行道结构大样图》。c.纵向排水管的铺设坡度同道路纵坡,横向排水管的铺设坡度同人行道横坡坡度。采用PE硬式透水盲管,周围应包裹透水土工布,规格300g/m2,垂直渗透系数0.001~1cm/s,断裂强力≥14kN/m,CBR顶破强力≥1.8kN,有效孔径0.07~0.2mm。选用的PE硬式透水盲管直径为DN50,环刚度不应小于8kN/m2,透水盲管孔隙率≥2%(孔隙间距≤10cm,孔隙直径≥1.6cm)。②路基防水透水铺装与车行道路基之间应敷设防渗膜,防渗膜采用两布一膜防渗土工膜,规格400g/m2,断裂强度≥8.0kN/m,CBR顶破强力≥1.4kN,耐净静水压0.4MPa,防渗膜采用HDPE土工膜,膜厚1.5mm。(2)非机动车道(人非共板)铺装结构设计如下:细粒式砖红色AC-10F彩色沥青混凝土厚4cm1:3水泥砂浆找平层厚3cm6%透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20cm粗砂垫层厚5cm碾压密实路基(3)健身步道铺装结构设计如下:细粒式天蓝色AC-10F彩色沥青混凝土厚4cm;1:3水泥砂浆找平层厚3cm6%透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20cm粗砂垫层厚5cm碾压密实路基9.3无障碍设计本项目无障碍设计需在道路路段人行道、沿线单位出入口、道路交叉口、人行过街设施、桥梁、公交车站等设施处满足视力残疾者与肢体残疾者以及体弱老人、儿童等利用道路交通设施出行的需要。对此我国已有国家行业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予以明确规定。本项目无障碍设施,在道路路段上铺设视力残疾者行进盲道,以引导视力残疾者利用脚底的触感行走。行进盲道在路段上连续铺设,无障碍盲道铺设位置一般距绿化带或行道树穴0.25~0.3m,本次设计行进盲道宽度0.6m。行进盲道转折处设提示盲道。对于确实存在的障碍物,或可能引起视残者的危险的物体,采用提示盲道圈围,以提醒视残者绕开。同时,路段人行道上不得有突然的高差与横坎,以方便肢残者利用轮椅行进。如有高差或横坎,以斜坡过渡,斜坡坡度应满足1:12的要求。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在对应人行横道线的缘石部位设置缘石坡道,三面坡缘石坡道坡度1:12。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得地面不得大于10mm。交叉口人行横道线贯通道路两侧,经过道路分隔带处压低高度,满足轮椅车通行。在交叉口处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与人行道得行进盲道连接。同时还设置音响设施,以使视残者确认通过交叉口。沿线单位出入口车辆进出少,出入口宽度小的,设置压低侧石的三面坡形式出入口,顺人行道前进方向坡度为1:12,行进盲道连续通过。沿线单位出入口车辆进出多,出入口宽度大的,设置交叉口缘石式的出入口,人行道在缘石处设置单面坡缘石坡道,坡度1:12,并在坡道上口设置提示盲道。人行道对应公交车站处设置提示盲道与轮椅坡道,方便视残者与肢残者候车、上下车。人行道上提示盲道与行进盲道连接,提示盲道设置在行进盲道转折处,在候车站牌一侧设长度4m的提示盲道。9.4公交停车港设计为确保行人安全穿越道路,本次设计道路交 叉口均根据具体人流去向加划人行过街斑马线。本项目为片区南北向交通干道,故全路段在下列桩号段设置公交停车港:K0+334~K0+379左侧,公交停车港长度L=45m;K0+513~K0+558右侧,公交停车港长度L=45m;K1+020~K1+065两侧,公交停车港长度L=45m;减速段长度为50m,加速段长度分别45,渐变方式采用直线加圆。10施工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10.1路基施工要求10.1.1质量标准路床平整度:≤15mm中线高程:+10mm,-15mm中线偏位:≤50mm横坡度:±0.3%且±20mm宽度:不小于设计值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如下表:类别要求回弹模量弯沉值(0.01mm)填方、土质挖方≥30MPa≤280石质挖方≥40MPa≤210依据《城镇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采用重型压实标准,路基压实度要求如下:填挖类型深度范围(cm)压实度(%)填方0~809680~15094>15093零填及挖方0~309630~8096土质路基土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起皮、积水及表面不平整等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其轮迹不得大于5mm。10.1.2挖方路基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截水沟,并视土质情况作好防渗工作。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对石质路堑,超挖部分应用级配材料全断面铺筑整平层碾压密实,严禁用土充填。10.1.3填方路基(1)填料要求路基填料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以上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宜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度。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以下85431010152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810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整体填方土石比约为4:6。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且用不同土填筑的层数宜少。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5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涵洞、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或石灰土。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 (2)基底处理路堤修筑内,原地面的坑、洞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路堤基底为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等,再压实,其压实度不应小于设计要求。当路堤基底为人工回填区时,需进行翻挖回填碾压夯实处理。当路堤经过水田或塘时,必须抽干积水,清除表层淤泥和腐殖土,再进行分层碾压填筑,当淤泥层厚度大于2.0m,则采用抛石挤淤的办法处理,块片石在饱和状态下的强度不小于15MPa。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湿软地段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当地面横坡大于1:5时,应按陡坡路堤进行处理,路堤填筑前应在斜坡表面上开挖1~2m宽的台阶,做成坡度为2~4%的反坡。(3)填筑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10cm。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50cm。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若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路基压实度规定数值时,可适当降低标准,按下表的要求压实度处理。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碾压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止。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以及《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10.1.4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布置排水线路,路线和设施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临时排水管、截水沟、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中。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10.2路面基层、底基层、垫层施工要求10.2.1垫层本次设计仅人行道涉及垫层,车行道未涉及。(1)质量标准干密度:不小于2.1t/m3厚度容许偏差:不得大于-15mm垫层顶平整度:不大于15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中线高程:不大于+5、-15mm横坡度:不大于±0.3%(2)材料要求垫层使用的级配碎石压碎值不得大于40%。级配碎石垫层级配组成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5337.531.5199.54.752.360.60.07510085-10069-8840-6519-4310-308-256-180-1010.2.2底基层、基层路基通过验收后,进行底基层施工,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含量4%);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才能进行基层的施工,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含量5.5%)。(1)质量标准1)底基层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不小于97%弯沉值:≤80(0.01mm)平整度:不大于12mm横坡度:不大于±0.3%中线高程:不大于+5、-20mm中线偏位:不大于15mm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路-15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应≥2.0MPa。2)基层压实度:不小于98%弯沉值:≤36(0.01mm)平整度:不大于10mm厚度容许偏差:平均值不大于10mm中线高程:不大于+5、-10mm宽度:不小于设计宽度横坡:不大于±0.3% 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应3~4MPa。(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0%,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灰质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7.5mm。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得大于3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级配组成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7.531.526.5199.54.752.360.60.07510090-100/67-9045-6829-5018-388-220-7液限(%)<28,塑性指数<9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5.5%,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1.5mm。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级配组成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9.54.752.360.60.07510090-10072-8947-6729-4917-358-220-7(3)施工技术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应采用集中厂拌法拌和,配料要准确,根据施工时气温情况,用水量在拌和时以处于最佳含水量(误差±1.5%)为宜,以保证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在现场摊铺时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摊铺作业时要有专人检查质量,防止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离析,产生离析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应及时调整。保证基层成型后的路拱与路基的路拱一致。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用18~20t三轮压路机和振动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20cm。碾压作业要保证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在最佳含水量时开始碾压,并严格控制压实质量,保证基层的压实度。养生期结束应立即喷洒透层沥青和下封层,并在5~10天内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当不能立即加铺沥青层且有施工车辆通行时,还应在透层沥青上增撒(2~3)m/1000m2的粗砂或石屑。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宜在夏季组织施工,最低气温要求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湿养生。养生时间不能小于规范的时间。10.2.3稀浆封层(1)材料1)改性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指标表指标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不大于0.1T0652贮存稳定性(5d)不大于5%T0655粘度C25,3 (秒)12~60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60%T0651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100g,25℃,5s)0.1mm40~100T0604延度5℃cm不小于20T0605软化点℃不小于53T06062)石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有关技术要求(石料、级配等)。(2)性能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性能要求技术指标要求试验方法磨耗值(湿轮磨耗试验)WTAT浸水1h<800g/m2T0752粘附砂量(负荷轮碾压试验)LWT<450g/m2T0755稠度2~3cmT0751(3)施工技术要求1)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2)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4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3)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4)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5)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6)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7)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10.2.4粘层、透层为使面层各沥青层间粘结良好,两层沥青混凝土应连续施工,并在层间洒粘层沥青。粘层沥青选用快凝喷洒型道路用乳化石油沥青,面层用量为0.5L/m2。粘层用改性乳化沥青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7.1-2中技术要求,同时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要求: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0.1T0652贮存稳定性(5d)%≤5T0655贮存稳定性(1d)%≤1T0655沥青标准粘度C25-3 (s)8~25T0621恩格拉粘度E251~10T0622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2/3T0654蒸发残留物性质含量%≥50T0651三氯乙烯溶解度≥97.5T0607针入度25℃0.1mm40~120T0604延度5℃cm≥20T0605沥青路面各类基层都必须喷洒透层油,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铺筑。基层上设置稀浆封层时,透层油不能省略。气温低于10℃或大风天气,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透层油宜采用沥青洒布车一次喷洒均匀。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透层油选用渗透性好的乳化沥青,用量为1.15L/m2。10.3路面面层施工要求10.3.1橡胶沥青混合料AR-SMA-13,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20C、AC-25C(1)质量标准外观:表面平整密实,不得有明显轮迹、裂缝、推挤、油盯、油包等缺陷,且无明显离析1)AC-20C、AC-25C(用于车行道范围内:弯沉值≤20(0.01mm)表面层厚度:不大于-5mm面层总厚度:不大于-10%或(-5mm)平整度σ:不大于1.8mm平整度IRI:不大于3.0m/km平整度h:不大于3.5mm井框与路面的高差:不大于4mm中线偏位:≤20mm中线高程:不大于±15mm宽度:不小于0,不大于+20mm横坡:±0.3%且不反坡且不大于±10mm绝对高差值(2)材料1)橡胶沥青混凝土材料①橡胶沥青橡胶沥青性能指标要求检测项目技术指标试验方法旋转粘度,180℃,(Pa.s)2.0~5.0T0625针入度(25℃,100g,5s),(0.1mm)30~60T0604软化点,不小于(℃)60T0606弹性恢复,25℃,不小于(%)65T0662延度(5℃,1cm/min)(cm)不小于5T0605②石料技术要求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质量符合相应规范的要求。用于表面层橡胶沥青混凝土的石料需满足耐磨性好、强度高的石料,不得使用石灰岩。橡胶沥青混合料所用粗集料技术要求指标表面层用集料试验方法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5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g/cm32.45T0304 吸水率不大于%3.0T0304坚固性不大于%-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20--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5T0320本次道路沥青路面采用细集料需满足《城市道路橡胶沥青路面技术规程》(DBJ50/T-237-2016)的分级要求: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表面层用集料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t/m32.45T0328坚固性(>0.3mm部分),≤%-T0340含泥量(<0.075mm的含量),≥%5T0333砂当量,≥%50T0334亚甲蓝值,≤g/Kg-T0349棱角性(流动时间),≥s-T0345③矿粉橡胶沥青混合料使用的填料应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技术要求指标单位表面层用集料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t/m32.45T0352含水量,≥%1T0103烘干法粒度范围<0.6mm%100T0351<0.15mm%85~100<0.075mm%70~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T0353塑性指数%<4T035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0355④废胶粉所用废胶粉宜选用20-40目范围内粒径,指标技术要求应满足下表规定。废胶粉技术指标项目相对密度(g/cm2)水分(%)金属含量(%)纤维含量(%)技术指标1.10-1.3<1<0.01<1⑤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不到4级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⑥降粘剂由于生产橡胶沥青混凝土温度较高,沥青粘度较大,可在混合料中添加聚烯烃类物质(如:SASOBIT),以降低混合料的拌和温度,增加施工和易性。Sasobit的特性及其改性沥青技术要求分别见下表:Sasobit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颜色白色沸点沸点以下发生温度分裂气味无味水稳性(200C)不溶凝固点³100℃PH值中性250C密度0.94g/cm3物态凝固点以下为固体,以上为液体Sasobit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技术指标Sasobit改性沥青针入度(25℃,100g,5s)0.1mm≥50针入度指数PI≥-0.4延度5℃5cm/mincm实测记录软化点(R&B)℃≥68粘度135℃Pa.s≤1.0闪点℃≥230离析,软化点差℃无改性剂析出、凝聚溶解度%≥99旋转薄膜烘箱试验(163℃×75min)量损失%≥1.025℃针入度比%≥655℃延度cm实测记录⑦沥青混合料的级配橡胶沥青混凝土是以橡胶沥青做胶结料的沥青混凝土。橡胶沥青混凝土作为磨耗层时,一般采用断级配的混合料设计方法。本次设计采用断级配橡胶沥青混凝土设计,对碎石的级配要求见下表: 断级配橡胶沥青混凝土的级配筛孔或关键性筛孔尺寸(mm)断级配混合料1610013.2090~1009.5050~754.7520~342.3615~261.1814~240.612~200.310~160.159~150.0758~12橡胶沥青混合料性能应满足下表:橡胶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技术指标单位要求试验方法空隙率Va%3~5T0705矿料间隙率%≥15T0705稳定度MSKN>8T070960°动稳定度次/mm≥3000T0719浸水残留稳定度%≥85T0709冻融劈裂残留强度比%≥80T07292)沥青混凝土AC-20C(中面层)、沥青混凝土AC-25C(下面层)①沥青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A级70号沥青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A级70号沥青技术指标表试验项目A级70号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T0604延度(5cm/min,15℃)cm不小于100T0605软化点(R&B)℃46T0606闪点℃不小于260T0611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T0615密度g/cm3实测记录T0603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T0604残留延度10℃cm不小于6T0605应用于沥青混凝土层间粘层的改性乳化沥青应达到以下技术要求:改性乳化沥青技术指标表(用于粘层)试验项目单位品种及代号试验方法PCR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筛上剩余量(1.18mm),不大于%0.1T0652粘度恩格拉粘度E25-1~10T0622沥青标准粘度C25,3s8~25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50T0651针入度(100g,25℃,5s)0.1mm40~120T0604软化点,不小于℃50T0606延度(5℃),不小于cm20T0605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T0607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2/3T0654贮存稳定性1d,不大于%1T06555d,不大于%5T0655②石料根据重庆市内道路路面的筑路材料调查情况,选用石灰石集料作为路面中下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卵石破碎石料作为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所选用的粗集料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性能要求:粗集料技术指标表指标单位表面层其他层次试验方法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628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30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02.50T030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51218181520T0312坚固性,不大于%1212T0314吸水率,不大于%2.03.0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35T0320 粗集料的磨光值,不小于PSV42--T0321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54T0616具有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颗粒的含量,不小于%9080T0361石料第二次破碎可采用反击式破碎机、锤击式破碎机和圆锥式破碎机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石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③矿粉采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10.1技术要求的石灰石矿粉,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成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④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3)沥青混凝土AC-20C(中面层)、沥青混凝土AC-25C(下面层)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沥青混合料级配要求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20C10090-10076-9260-8034-6220-4813-369-267-185-144-83-7AC-25C10090-10075-9065-8357-7645-6524-5216-4212-338-245-174-133-72)性能要求密级配沥青混凝土马歇尔实验技术标准检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密级配混合料开级配混合料马歇尔试件尺寸mmΦ101.6×63.5马歇尔试件击实数-两面击实75次两面击实50次空隙率VV%3~6>15矿料间隙率VMA,不小于%17.0--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min,不大于-VCADRC--沥青饱和度VFA%65~75--稳定度,不小于kN85流值Mm1.5-4--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的结合料损失%≤0.1≤0.3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或浸水飞散试验%≤15≤20(4)沥青混合料搅拌及施工温度要求沥青混合料搅拌及施工温度应根据沥青标号及粘度、气候条件、铺装层的厚度、下卧层温度综合确定。在正式开工前,应铺筑100-200m的试验路段,进行沥青混合料的试拌、试铺和试压等试验,并以此为据确定施工方案。若无条件的情况下,搅拌及施工温度可参照以下表格执行。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搅拌及施工温度(℃)施工工序控制温度测量部位沥青加热温度155~165沥青加热罐矿料加热温度间隙式拌和机集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10~30热料提升机连续式拌和机矿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5~10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145~165运料车混合料贮料仓贮存温度贮料过程中温度降低不超过10储存罐与运料车混合料废弃温度,高于195运料车运输到现场温度,不低于145运料车混合料摊铺温度,不低于正常施工:135低温施工:145摊铺机初压的混合料内部温度,不低于正常施工:130低温施工:145摊铺层内部 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不低于钢轮压路机:70轮胎压路机:80振动压路机:70摊铺层内部开放交通的路表温度不高于50路表面(5)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①透层油洒布经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的铺筑;粘层油洒布完毕并完全固化后,应立即铺筑上面层沥青混凝土。②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认真检验原材料的质量,只有符合部颁标准要求的材料才能进场使用,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进行抽检。③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进行认真的级配设计,在检验所设计的混合料的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允许作为沥青拌和站的目标控制级配。④沥青混凝土拌和站在拌和沥青砼前,应认真校核拌和机的计量精度,在确认计量精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才允许进行拌和。⑤沥青拌和站在拌和沥青混合料时,应保证足够的拌和时间,以保证混合料拌和均匀,无花白料,温度控制正常。⑥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气温较低或等候时间过长,应采取保温措施,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⑦已运到施工现场的沥青混合料在保证拌和站能满足摊铺机需要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快的摊铺,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压实效果。⑧当路面宽度大于摊铺机的工作宽度时,应采用两台摊铺机并行摊铺,避免形成冷接缝;当摊铺机出现故障并认为在短期内无法修复时,应就地做成一条接缝;当日施工完毕,应在完毕处做成一条垂直接缝,不同路面结构层之间,应保证上下层间的搭接长度不小于80cm。⑨压路机的跟进应视摊铺时的气温和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情况灵活调整,必要时应紧跟摊铺机及时进行碾压。在碾压过程中压路机重复碾压宽度应不小于压路机轮宽的三分之一。⑩施工完毕后的路面应在24小时内禁止一切车辆通行。10.3.2SAM-13C彩及AC-10F彩色沥青混凝土10.3.2.1质量标准、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1)质量标准平整度:σ不大于1.5mm,IRI不大于2.5m/Km厚度容许偏差:总厚度-5%H中线高程:±15mm横坡度:±0.3%宽度:±20mm抗滑构造深度(砂铺法):不小于0.55mm弯沉值:≤20(0.01mm)(2)材料①胶结料彩色沥青混凝土的结合料采用无色胶结料,主要指标参考《城市道路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218-2014)中对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沥青采用A级70号。结合料/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T0604延度10℃,5cm/min,不小于Cm25T0605软化点TR&B,不小于℃8046T0606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T0625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200160T0620闪点不小于℃240T0611颜色等级(铁毡法)不大于档17GB/T1722密度(15摄℃)g/cm³实测记录T0603TFOT(或RTFOT)后残留物质量变化,不大于%±1.2T0610或T0609针入度比15℃,不小于%61T0604残留延度(15℃)不小于cm15T0605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64T0605色彩变化-无明显变化GB/T1722②粗集料粗集料应选用表面清洁、粗糙而富有棱角、质地坚硬、颗粒近似立方体的扎制碎石,其颜色应与路面颜色相近。粗集料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划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26 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528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452.6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1520坚固性,不大于%12-吸水率,不大于%2.03.0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粗集料的磨光值,不小于PSV42-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54③细集料细集料应采用与路面色彩相近的石料扎制而成的机制砂或石屑。细集料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划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g/cm32.52.45坚固性,不大于%12-含泥量(<0.075mm的含量),不大于%35砂当量,不小于%6050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④填料填料采用石灰石等碱性岩石磨细的矿粉,外观应呈白色。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成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矿粉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g/cm32..5含水量,不大于%1亲水系数,不大于%1.0塑性指数,不大于-4外观-无团粒结块粒度范围不大于0.6mm%100不大于0.15mm90~100不大于0.075mm75~100⑤着色剂热拌热铺彩色路面中着色剂在长期紫外线照射下应不褪色,且不容于水和一般溶剂,易于在胶结料中分散,并具有优良耐候性。着色剂性能指标应满足《热拌热铺彩色路面胶结料、着色剂和集料》(DB44/T420-2007)中的要求:热拌热铺彩色路面着色剂性能指标指标单位要求外观—粉末色光—近似~微似水溶物含量%≤1.0着色率—98~102吸油量%≤22筛余量(0.045筛孔)%≤0.1耐光性级≥7(3)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①彩色沥青混凝土的矿料级配需满足下表的要求:彩色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CAC-1010090-10045-6535-5022-4013-309-236-154-8CAC-1310090-10070-8043-5528-4515-3510-287-205-154-8②混合料性能要求彩色沥青混合料采用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方法,彩色沥青混合料性能技术要求参照《城市道路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218-2014)中的规定。SMA-13C以及AC-10F细粒式粗型密级配改性沥青混凝土技术要应符合规范要求。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试验指标单位技术要求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击实次数(双面)次7550试件尺寸mm101.6mm×63.5mm空隙率VV%3~53~6稳定度MS不小于kN83留值FLmm1.5~41.5~42~5矿料间隙率VMA(%)公称最大粒径(mm) 不小于mm1613.29.54.75%13.5141517沥青饱和度VFA(%)65~7570-85水稳定性检验技术要求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不小于(彩色)沥青混合料80T0709冻融劈裂试验的残留强度比(%),不小于(彩色)沥青混合料75T0729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气候条件及技术指标相应于下列气候分区所要求的动稳定度(次/mm)试验方法(彩色)沥青混合料,不小于1000T0719103.2.2彩色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1)热拌彩色沥青混凝土的拌制①热拌彩色沥青混凝土的拌制方法与技术要求与普通沥青混凝土基本相同。②在生产彩色沥青混凝土之前,应将拌缸清洗干净,胶结料输送管线应另行设置,以防止原有黑色沥青污染。③拌制彩色沥青混合料的方法同普通沥青混合料。彩色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不宜过高,一般最高温度控制在180℃,胶结料的温度在160~180℃即可,石料的温度不得高于200℃,混合料温度一般控制在160±10℃范围内,实际温度根据拌和楼和工地的距离、施工的天气状况来确定。④为使颜料分布均匀,应合理确定拌和时间。拌和时间一般要比普通沥青混凝土增加10~15S。⑤严格控制拌和温度和拌和时间。每盘料拌和温度差异小于5℃,拌和时间差异小于3S。(2)热拌彩色沥青混凝土的运输宜采用大吨位运料车,卡车料斗事先应擦洗干净,尽可能减少污染。并加盖蓬布保温,同时根据摊铺能力控制好搅拌速度和运输速度,运至施工现场的温度降低不超过10℃。(3)热拌彩色沥青混凝路面的摊铺摊铺前先将底层打扫干净,喷洒乳化沥青或热沥青粘层油。不论是机械摊铺还是人工摊铺,所有设备及工具都必须清洗干净,并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持不沾其他污染物。混合料在130℃以前必须摊铺完成,并在130℃时,开始碾压。碾压按照黑沥青标准碾压方式进行。压路机不宜过大,建议采用12T以下的压路机进行碾压。路面完成以后,注意养护,必须保证不低于6h的养护时间。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机械带来的污染物必须马上清理干净。尤其是油污,必须马上用清水冲洗。对面积较小、机械施工不太方便,并且对强度要求又不是很高的彩色沥青路面或其他景观路面,例如人行道或公园、广场的过道等,可以采用人工施工,人工摊铺应由技术熟练的路面工平整。一个作业面的压路机配置道路种类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初、终压)轮胎压路机(复压)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复压)总台数路面宽度小于9米1113路面宽度9-13米1225路面宽度13-18米1~22~32~35~8路面宽度大于18米两个车道一台两个车道一台两个车道一台-碾压速度碾压速度初压(m/min)碾压速度复压(m/min)碾压速度终压(m/min)2~3t3~53~610.4道路其他附属设施施工要求10.4.1缘石、路边石路缘石、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绿化带缘石及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经与甲方沟通,路缘石材质为花岗石(150×500×900mm),中央分隔带路边石材质为花岗石(120×390×900mm)。10.4.2人行道透水砖本次设计遵循海绵城市理念,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铺装。人行道海绵城市透水铺装形式需结合周边地块的用地性质与建筑功能、特殊的景观要求进行综合功能导向性设计,采用彩色或带有图案的整体透水混凝土、透水砖。 人行道透水砖表面不得有峰窝、露石、脱皮、裂缝等现象,人行道砖必须表面平整,色彩均匀线路清晰、棱角整齐,铺砌必须平整稳定,灌缝应饱满,不得有翘动现象,不得有积水现象。10.4.3安全防护设计人行道栏杆:为保障人行安全,本次设计在填方边坡大于3m的路段及桥梁段均设有人行道栏杆。人行道栏杆型式详见《人行道栏杆大样图》,也可根据业主要求进行调整。具体设置段落如下人行道栏杆设置段落长度(m)K0+494~K0+522左侧28K0+581~K0+776.3左侧195.3K0+643~K1+015右侧372K0+896~K0+930.3左侧34.3K0+965~K1+117左侧152K1+036~K1+458右侧422防撞栏杆:本次设计在高填方路段的车行道边缘及桥梁段设置了防撞栏杆,确保行车安全,也可根据业主要求进行调整。防撞护栏设置段落长度(m)K0+581~K0+776.3左侧195.3K0+643~K1+015右侧372K0+896~K0+930.3左侧34.3K0+965~K1+117左侧55K1+060~K1+117右侧57K1+036~K1+458右侧422防护网:本次设计在挖方边坡高度大于5米的边坡坡顶设置防护网。10.4.4绿化设计本次道路沿线绿化景观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仅预留树池。1.树池圈及覆盖材料规格树池圈规格:树池内空尺寸大小为1000×1000,树池尺寸依据人行道宽度确定,以不影响通行、美观为基本准则。树池圈顶面宽度150mm,高度150mm,长度1300mm,树池圈顶面应与人行道平齐,端部采用45°碰角,缝宽不大于3mm。2.技术指标树圈石:抗压强度≥30Mpa。覆盖材料:抗压强度≥30Mpa,透水系数≥0.5mm/s;铸铁、透水高分子复合材料(橡胶)盖板承载力≥20KN。10.5其他注意事项1)施工前,施工单位应会同建设、监理一起核准控制点,道路平、纵、横断面等数据,复核设计成果有无错误,同时便于施工计量准确。若施工过程中发现设计图说与现场情况不符时,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现场处理,以保证工程质量。2)施工前,应调查和核准施工区域内现有地下、地上管线的位置、埋深、使用情况等,严禁盲目开挖,以免损坏地下管线。若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将对现状管网工程运营造成影响的,应及时通知业主及设计单位,对现状管网工程进行专项保护设计,不得盲目施工,造成不良后果。3)施工单位应做好文明施工,确保施工及过往车辆、人员的安全,并做好施工组织设计,报监理、业主批准。4)施工中应严格按照业主方指定的场地进行取土或弃土,并作好临时支挡、夯实等工作,以免造成安全事故和破坏环境。5)施工前,根据道路及地块开发建设时序,应建好临时排水设施和施工材料堆放场地,以免施工影响路基稳定性,影响居民生活和污染环境。6)施工中,对于填方或挖方路段,应作好临时排水工作,用临时排水管涵或排水沟将地表水排除路基以外。7)填方地段应先进行密实度测试,达到设计要求方可进行回填。如不满足要求,应采取措施达到设计要求。 8)未尽事项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规定执行,严格按国家有关规范、规程、标准施工,确保质量。9)道路K0+280~K0+380段右侧实测纵横地面线宽度不足,建议施工前对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复核。11临时道路设计因本项目仅实施太山二路南延伸段至桩号K1+165,所以本项目需新增临时道路保障周边交通出行。本次设计临时道路K0+000~K0+254.238段与太山二路设计线位大致一致。表11-1道路工程技术标准表序号项目名称规范本次设计道路1道路等级-临时道路2设计年限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5年3设计行车速度20km/h20km/h4标准路幅/8m5路线长度/254.2386最大纵坡8%5.9%7最小纵坡0.3%0.5%8最小圆曲线半径202509最小竖曲线半径100800m10停车视距≥20m≥20m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0型标准车11.1平面设计本次设计道路起于太山二路南延伸段本次设计终点(起点桩号K0+000,X=92144.031,Y=62583.302),止于现状道路(终点桩号K0+254.238,X=92387.124,Y=62642.561),道路为临时道路,设计车速20km/h,道路标准路幅8m,道路全长268.298m。双向两车道,车行道宽8m,全线共设置1处平曲线,各平曲线设计参数如下:JD1(K0+211.614,X=92304.662,Y=62649.641),圆曲线半径为250m,圆曲线长119.323m;11.2纵断面设计全路段共设变坡点2个,最大纵坡5.9%,最小纵坡0.5%,最小坡长166.775m。道路全线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800m,道路全线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1300m,纵断面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相关规范规定。11.3横断面设计具体路幅分配方案如下:4.0m(机动车道)+4.0m(机动车道)=8m。道路横坡:车行道双向坡向外1.5%。道路超高:根据规范要求,对于平面半径小于70m的平曲线需设置超高,在本次设计中,不需要设置超高。道路加宽:根据规范要求,对于圆曲线半径小于250m的平曲线应进行加宽设计。本次道路圆曲线半径250m,不需要设置加宽。11.4路基设计路基设计严格遵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的有关规定进行。(1)一般填方路基1)地表处理①地面横坡缓于1:5时,应清除松软浮土等;地面横坡陡于1: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不小于2.0米,当覆盖土层较薄时,应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②当地下水影响路堤的稳定性时,采用拦截引排地下水或在路堤低部填筑渗水性好的材料。③地基表层应碾压密实,碾压后的压实度应满足相应路基高度的压实度要求。2)边坡坡率 全线路堤利用路基挖方中的符合填料要求的土石填筑,填方边坡上部8m为第一级,坡比1:1.5,8m~16m为第二级,坡比1:1.75,16m以下每8m为一级边坡,坡比1:2,两级边坡间留2.0m护坡道。(2)一般挖方路基挖方路堑边坡,土质边坡结合沿线土质情况按1:1.5坡率进行放坡,岩质边坡根据按1:1坡率进行放坡,施工时可结合强风化层分布厚度动态开挖调整。按照大于8m的边坡,按8m高设置边坡分级平台,各级边坡间留2m宽碎落台,碎落台设4%的外倾斜坡,并进行挂网处理防撞碎石脱落,坡顶根据是否汇水设置截水沟,临时截水沟距离坡顶5m。11.5路面设计结合重庆地区石材较丰富等特点,本次设计道路均采用混凝土路面。设计标准轴载为100KN,采用容许弯沉、容许拉应力双重指标进行控制。本次设计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如下:C35混凝土面层23cm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0cm级配碎石垫层15cm11.6特殊路基处理由于本项目周边企业的开发,道路路基范围内进行了抛填堆土,结合地勘资料,根据新增抛填土情况对各断面进行细致分析,本次设计对于抛填区土翻挖3m后再分层碾压填筑至设计标高;回填土压实应满足设计路基压实度。回填碾压路基发生工程量以现场计量为准。处治路段处治深度处治面积K0+000~K0+1873m5247m211.7附属设施保障车行人行安全,在高填方区域两侧设置波形护栏,具体设置范围如下:波形护栏设置段落长度(m)K0+000~K0+240两侧48011.8土石方情况挖方499m3,填方22134m3,缺方21635m3(不含清表)。缺土方来源于太山二路南延伸段主线,运距小于3km。11.9施工要点11.9.1路基施工要求(1)路基施工应做好施工期临时排水总体规划和建设,临时排水设施应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综合考虑,并与工程影响范围内的自然排水系统相协调。(2)含草皮、生活垃圾、树根、腐殖质的土严禁作为路基填料。路基填土不得使用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质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路床填料最大料径应小于100mm),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填料强度和粒径应符合表1的规定: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要求填料应用部位(路床顶面以下深度)(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mm)路堤上路床(0~0.30)6100下路床(0.30~0.80)4100上路堤(0.80~1.50)5150下路堤(>1.50)3150零填及挖方路基0~0.3061000.30~0.804100路堤施工地基表层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路堤基底的压实度应不小于90%;(2)原地面坑、洞、穴等,应在清除沉积物后,用合格填料分层回填压实,压实度符合相关规定; (3)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横坡陡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m,并向内倾斜大于4%的台阶,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当覆盖层较厚且稳定时,可予保留。(4)地基为耕地、松散土、水稻田、湖塘、软土、高液限土等,应采取换填或抛石挤淤等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土质路堤1)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500mm。填筑路床顶最后一层时,压实后的厚度应不小于100mm。2)在有地下水的路段或临水路基范围内,宜填筑透水性好的填料。3)路堤填筑时,应从最低处起分层填筑,逐层压实;当原地面纵坡大于12%或横坡陡于1:5时,应设置坡度向内并大于4%、宽度大于2m的台阶。4)填方分几个作业段施工时,接头部位如不能交替填筑,则先填筑路段,应按1:1坡度分层留台阶;如能交替填筑,则应分层相互交替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2m。选择施工机械,应考虑工程特点、土石种类及数量、地形、填挖高度、运距、气候条件、工期等因素,经济合理地确定。填方压实应配备专用碾压机具。土质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应符合表2的规定:土质路基压实度标准填挖类型路床顶面以下深度(m)压实度(%)临时便道路堤上路床0~0.30≥94下路床0.30~0.80≥94上路堤0.80~1.50≥93下路堤>1.50≥90零填及挖方路基0~0.30≥94路堤施工质量标准路床平整度:土方路基≤15mm;纵断高程允许偏差:土方路基+10~-15mm;中线偏位:≤50mm;横坡:±0.3%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填挖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潮湿、中湿路基≥30MPa≤310.5半填半挖路基、路堤与路堑过渡段(1)基底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应从填方坡脚起向上设置向内倾斜的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在挖方一侧,台阶应与每个行车道宽度一致、位置重合。②石质山坡,应清除原地面松散风化层,按设计开凿台阶。③孤石、石笋应清除。④纵向填挖结合段,应合理设置台阶。⑤有地下水或地面水汇流的路段,应采用合理措施导排水流。(2)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①路基应从最低标高处的台阶开始分层填筑,分层压实。②填筑时,应严格处理横向、纵向、原地面等结合介面,确保路基的整体性。③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清理设计边坡外的松土、弃土。④高度小于0.8m的路堤、零填及挖方路床的加固换填宜选用水稳性较好的材料。挖方路基施工土方工程(1)开挖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可作为路基填料的土方,应分类开挖分类使用。非使用材料应按设计要求或作为弃方按《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中第4.3.4条的规定处理。②土方开挖应自上而下进行,不得乱挖超挖,严禁掏底开挖。③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边坡稳定。开挖至边坡线前,应预留一定宽度,预留的宽度应保证刷坡过程中设计边坡线外的土层不受扰动。④路基开挖中,基于实际情况,如需修改设计边坡坡度、截水沟和边坡的位置及尺寸等时,应及时按规定报批。边坡上稳定的基石应保留。⑤开挖至零填、路堑路床部分后,应尽快进行路床施工;如不能及时进行,宜在设计路床顶标高以上预留至少300mm厚的保护层。⑥应采取临时排水措施,确保施工作业面不积水。⑦挖方路基路床顶面终止标高,应考虑因压实而产生的下沉量,其值通过试验确定。 (2)挖方路基施工遇到地下水时应按下列规定处理:①应采取排导措施,将水引入路基排水系统,不得随意堵塞泉眼。②路床土含水量高或为含水层时,应采取设置渗沟、换填、改良土质、土工织物等处理措施。(3)土质路基开挖应根据地面坡度、开挖断面、纵向长度及出土方向等因素,结合土方调配,选用安全、经济的开挖方案。石方工程(1)石方开挖应根据岩石的类别、风化程度、岩层产状、岩体断裂构造、施工环境等因素确定开挖方案。(2)爆破作业必须符合《爆破安全规程》(GB6722)的规定。爆破施工组织设计应按相关规定报批。(3)石方开挖严禁采用峒室爆破,近边坡部分应采用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4)边坡整修及检验①挖方边坡应从开挖面往下分段整修,每下挖2~3m,宜对新开挖边坡刷坡,同时清除危石及松动石块。②石质边坡不宜超挖。③石质边坡质量要求:边坡上无松石、危石。(5)路床清理及验收①欠挖部分必须凿除。超挖部分应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石或级配碎石填平碾压密实,严禁用细粒土找平。②石质路床底面有地下水时,可设置渗沟进行排导,渗沟宽度不宜小于100mm,横坡不宜小于0.6%。渗沟应用坚硬碎石回填。11.9.2级配碎石垫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垫层施工。(1)质量标准压实度:≥97%平整度:≤mm中线高程:+5,-15mm横坡度:±0.5%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20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弯沉值:≤90(0.01mm)(2)材料要求1轧制碎石的材料可为各种类型的岩石(软质岩石除外)、碎石。轧制碎石的碎石粒径应为碎石最大粒径的3倍以上,碎石中不应有粘土块、植物根叶、腐殖质等有害物质。2碎石中针片状颗粒的总含量不应超过20%。3级配碎石及级配碎石颗粒范围和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规定:级配碎石基层组成要求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37.510031.590~1001973~889.549~694.7529~542.3617~370.68~200.0750~7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7.5%。(3)施工要求1摊铺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宜用机械摊铺符合级配要求的厂拌级配碎石或级配碎石砾石。②压实系数应通过实验段确定,人工摊铺宜为1.40~1.50;机械摊铺宜为1.25~1.35。③已摊铺的碎石,碾压前应断绝交通,保持摊铺层清洁。2碾压除应遵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2节的相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①碾压前和碾压中应适量洒水。②碾压中对有过碾现象的部位,应进行换填处理。 3成活应符合下列规定:①碎石压实后及成活中应适量洒水。②视压实碎石的缝隙情况撒布嵌缝料。③宜采用12t以上的压路机碾压成活,碾压至嵌缝挤应密实,稳定坚实,表面平整,轮迹小于5mm。④为铺装上层前,对已成活的碎石基层应保持养护,不得开放交通。11.9.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级配碎石垫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质量标准压实度:≥97%平整度容许偏差:8mm中线高程:+5,-10mm横坡度:±0.3%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10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3.0Mpa弯沉值:≤60(0.01mm)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5.5%,水泥掺量为4%,32.5级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初凝时间在3h以上终凝时间在6h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下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31.510026.590~1001972~899.547~674.7517~352.3616~280.68~220.0750~7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3)施工要求①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②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③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18~2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④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湿养生。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11.9.3混凝土面层新建道路面层设计为水泥砼路面,按中等交通等级进行设计,其28d龄期的弯拉强度不得小于4.5Mpa。砼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砼达到设计强度25%~30%时应采用切缝机按设计要求切割,标准路段及交叉口详见标准路段及交叉口分块设计图。锯缝宽度不得大于5mm,砼在浇筑抹平后,应沿横坡方向采用机具压槽,压槽深度为1-2mm,纵缝为平缝,涂刷石油沥青二道,胀缝传力杆为滑动传力杆,滑动传力杆设在砼板厚中央并与板缝垂直。(1)材料要求1)水泥用于混凝土板的水泥应采用强度高,收缩性小,耐磨性强抗冻性好,多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道路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42.5,使用水泥应符合国家标准GB175-1999和GB1344-1999。2)砂应采用洁净、坚硬的砂,若为特细砂,应掺加机制砂或山砂。3)碎石碎石应质地坚硬、符合级配、最大粒径不应超过40mm,碎石应符合下表技术要求: 项目技术要求颗粒级配筛孔尺寸(mm)4020105累计筛余量(%)0-530-6575-9095-100空隙率(%)<45石料强度等级≥3级压碎指标值(%)<15针片状颗粒含量14-16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为SO3)(%)<1含泥量(冲洗法)(%)<14)水混凝土及养护用水应清洁,使用非饮水时,应经过化验,硫酸盐含量(按SO4计)不得超过2700mg/L;含盐量不得超过5000mg/L。5)钢筋钢筋品种、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应顺直,不得有裂缝、断伤、刻痕,表面油污和颗粒状或片状锈蚀应清除。(2)施工要求施工应按《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1)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水灰比和强度关系进行计算和试配确定,并应按抗压强度作配合比设计以抗折强度作强度试验,试配强度宜接近设计强度的1.1~1.2。混凝土稠度试验,塌落度宜为1~2.5cm,维勃时间宜为10~30S,最大水灰比不应大于0.5,单位水泥用量不宜小于300kg/m3,混凝土砂率应按下表规定:混凝土砂率表碎石(砾)砂率水灰比碎石最大粒径40mm砾石最大粒径40mm0.4027-3224-300.5030-3528-33施工时应根据现场骨料的含水率,将理论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作为施工配料的依据。2)混凝土拌和及运输配料必须准确,砂、石及散装水泥必须过称,按重量配合比计量的允许误差不应超过下列规定:水泥:±1%粗细骨料:±3%水:±1%外加剂:±2%混凝土应拌和均匀,最短拌和时间如下表,拌和最长时间不超过最短时间的三倍。搅拌机容量转速(转min)搅拌时间低流性混凝土干硬性混凝土自由式400L18105120800L14165210强制式376L38901001600L20180240混凝土运送时不应漏浆,并应防止离析,出料及铺筑时卸料高度不应超过1.5m,运输时间应符合下表规定:混凝土从搅拌机出料至浇筑完毕的允许最长时间施工气温允许最长时间(h)5-10℃210-20℃1.520-30℃130-35℃0.753)混凝土浇筑模板应采用钢模,立模平面位置与高程应符合设计要求;支立应准确稳固,接头紧密平顺,不得漏浆,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应涂隔离剂。钢筋及传力杆位置应准确,振捣应先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边角,再用不小于2.2 千瓦平板振捣器纵横交错全面振捣,往返时重叠10-20cm,振捣时每一位置振捣时间不宜少于15S,水灰比小于0.45时,振捣时间不宜少于30S。用插入式振捣器时不宜少于20S,并不宜过振。混凝土接缝的施工,填缝均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4)养护①湿治养护,应经常保持混凝土表面处潮湿状态,养护期应为14-21天,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40%方可允许行人通过,设计强度达到80%以上方可开放交通。②塑料薄膜养护应符合有关施工规范要求3天内禁止行人通行,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80%以上方可开放交通。③拆模时间应符合下表规定:混凝土允许拆膜时间昼夜平均气温(℃)允许拆膜时间(h)572104815362030252430以上18④混凝土路面冬季及夏季施工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粘附砂量(负荷轮碾压试验)LWT<450g/m2T0755稠度2~3cmT0751路面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各有关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11.9.4施工技术要求1)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为4.0Mpa。2)路面抗滑构造深度(铺砂法):机动车道0.5mm≤TD≤1.00mm。混凝土路面使用圆盘、叶片式抹面机精平后必须采用硬刻槽方式制作抗滑沟槽。可采用等间距刻槽,尺寸宜为:槽深3~5mm,槽宽3mm,槽间距在12~24mm之间随机调整。硬刻槽机重量宜重不宜轻,一次刻槽最小宽度不应小于500mm,硬刻槽时不应掉边角,亦不得中途抬起或改变方向,并保证硬刻槽到面板边缘。抗压强度达到40%后可开始硬刻槽,并宜在两周内完成。硬刻槽后应随即将路面冲洗干净,并恢复路面的养生。3)水泥混凝土应采用集中拌和,机动车道路面采用滑模摊铺机铺筑,平交路面采用三辊轴机组铺筑施工。4)路面面层施工前应先测量基层的标高、压实度及平整度是否符合要求,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5)路面分段施工完毕后,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路面养生,达到养生期后才能开放交通。12主要工程数量表太山二路道路主要工程量序号工程项目名称单位工程量备注1路基工程   1.1清表1(挖方段)m311153 1.2清表2(填方段)m311624 1.4挖方  土石比4:6;(非爆破挖方工程量9126m³)1.4.1挖土方(一般挖土方-清表1)m3107943 1.4.2挖石方m3178644 1.5填方(一般填方+清表2)m3212813 1.6弃方m373774运距暂定3km2路面工程   2.1SMA-13彩色沥青砼上面层厚4cmm2811公交港湾处2.2AR-SMA-13橡胶沥青砼上面层厚4cmm228291 2.3改性乳化沥青粘层(0.5L/㎡)m228291 2.4沥青砼AC-20C中面层厚5cmm228291 2.5改性乳化沥青粘层(0.5L/㎡)m228291 2.6沥青砼AC-25C下面层厚8cmm228291 2.7稀浆封层厚0.6cmm228291  2.8透层油(1.15L/㎡)m228291 2.9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15cmm229706 2.10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上底基层厚20cmm231191 2.11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上底基层厚20cmm233062 3人行道及附属工程   3.1芝麻黑仿花岗岩石材生态砖60×30×6cmm24322 3.2细粒式天蓝色AC-10F彩色沥青混凝土厚4cmm22028 3.3细粒式砖红色AC-10F彩色沥青混凝土厚4cmm22630 3.4盲道m21272 3.51:3水泥砂浆找平层3cmm27499 3.56%透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cmm27499 3.6粗砂垫层厚垫层5cmm27499 3.7DN50透水盲管m33223.8土工布m2522300g/m23.9两布一膜土工防渗膜m22561400g/m23.10花岗石立式路缘(15×40×50cm)m2121 3.11花岗石立式路缘(20×54×50cm)m1919 3.12花岗石路边石(12×39×90cm)m3162 3.13花岗石花带石(12×39×90cm)m870 3.14芝麻白花岗石植树圈(15×15cm)m624 3.15花岗岩分隔石(12×6×30cm)m12003.16三维网植草护坡(填方)m219789 3.17TBS护坡(挖方)m258553 3.18防撞护栏m1136 3.19人行道栏杆m1204 3.20防护网m816 3.21截排水沟(土方开挖)m31015 3.22截排水沟(m7.5浆砌片石)m31548 4特殊路基处理   4.1清淤换填m328970 4.2抛石挤淤m35013 4.3翻挖回填压实m37260 5植草沟回填工程   5.1挖方m33242 5.2填方m327819压实度不小于93%5.3土工布一层200g/m2m21371 5.4滤料层(20cm厚碎石)m21371 5.5厚砂土层厚10cmm21371 临时道路主要工程量序号工程项目名称单位工程量备注一路基工程   1.1清表1(挖方段)m3174厚度按0.3m计1.2清表2(填方段)m33920厚度按0.3m计1.3挖方  土石比2:81.3.1挖土方(一般挖土方-清表1)m30机械凿打1.3.2挖石方m3684机械凿打1.4填方(一般填方+清表2)m326214分层碾压1.5缺方m325530暂定运距3km1.6翻挖压实m25677翻挖压实深度3m二路面工程   2.1C25混凝土面层23m22367 2.2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0cmm22485 2.3集配碎石垫层15cmm22610 2.4波形护栏m480 三防护工程   3.1排水沟(土方开挖)m3355 3.2排水沟(m7.5浆砌片石)m3234说明:1.以上各项工程数量为根据本次设计图纸推测的结果,应以参建各方现场实际收方的工程数量为准。2.道路K0+280~K0+380段右侧实测纵横地面线宽度不足,避免挖方量偏少,因此,该段预估2.2万方挖方,土石比采用道路全线平均土石比4:6,建议施工前对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复核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