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00 KB
  • 9页

边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边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XXX道路边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第一章总论1.1工程概况XXxx有限公司拟在南平市延平区XX陈坑-瓦口兴建农业生产基地A标段,场地按整平标高112.00-142.00m整平后,周边将形成边坡,其中XX道路两端及瓦口与工业路交口处形成的边坡高度较大,需进行防护设计。其防护由三部分组成,其长度分别为119.55m、350.80m及259m。本分项为路基边坡防护工程分项,其设计范围为XX路东、西两端边坡及XX路与工业路交口段边坡。1.2边坡工程设计内容本设计边坡工程主要内容包括:1)路堑边坡护坡;2)护坡监测等。第二章技术标准及采用规范2.1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兼二级公路。2)设计车速:60km/h。3)道路红线宽度:19.0m。4)路面等级:车行道采用改性沥青砼路面,设计年限15年,轴载标准BZZ-100KN。5)路拱横坡:双向1.5%~3.0%。6)暴雨重现期:P=1年。2.2设计依据1)《工程设计合同》(XXxx有限公司);2)相关工程测量资料;3)《XXXX农业生产基地A标段边坡初勘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及《XXX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福建省漳州市建筑设计院)。2.3采用规范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5)《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9)《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10)《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第三章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9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14年01月 边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3.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一)气象南平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9.3°C,最热月出现在7月份,月平均气温为24.6-28.9°之间,最冷月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5.3-9.3°C之间,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1°C,历年极端最仢气温-5.8°C。多年平均水量为1663.9mm,最多年降水量2066.4mm,历年月最多降水量653.1毫米,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3-9月,以6月为最多,月平均降水293.3毫米,一年中3-4月为春雨季节,5-6月为梅雨季节,7-9月为台风影响的降水。多年平均风速为1.1m/秒,风向随季节变化在一年中变化十分明显。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夏半年以东南风为主。多数年份,除静风外,以东北风和东南风为主,静风的累计年平均风向频率52%,东北风8%,东南风4%。一年中,从4月开始,偏南风逐渐增多,7-8月东南风出现的频率达最大,8月后,偏南风出现频率急剧减小,偏北风占优势,持续到次年4月,年平均风速介于1.1-1.1米/秒之间。(二)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拟建场地位于位于福建省南平市xxx工业园,沿线穿过两个地貌单元分别为山前冲洪积阶地和丘陵地貌,现场地已基本整平。其中里程段K0+000~K0+100m地貌单元为山前冲洪积阶地;其他路段地貌单元为丘陵,现状除里程段K0+600-K0+860山体,高程约为130~175m,现状已被削坡,山体坡度约40~45度,坡顶植被比较发育,其他已被整平。沿线岩性上部主要为粉质粘土,下部为风化土花岗岩。(三)地质构造及场地稳定性1)构造背景南平境内地质发展史漫长,地层、岩石类型较齐全。地质构造以华夏系和新华夏系构造为主体,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武夷山--戴云山之间的隆起区上,并伴有南北向构造及近东西向构造。华夏系构造由北东走向的复式褶皱和压性或压扭性断裂组成,如葫芦山背斜、西芹向斜、演山断裂等。新华夏系构造由北东走向、北北东向平行排列的伴有不同程度弧形斜列的褶皱带、断裂带组成,如芹山向斜,前洋--来舟褶皱带,芹山--XX断裂等。南北向构造由走向南北的挤压褶皱带和不强烈的冲断裂组成,如南雅断裂带,川石--汲溪断裂带、下双坑断裂带、西芹断裂带等。2)主要构造特征拟建道路场地区域构造位置处于武夷隆起带的东南侧,构造形式多样复杂,主要为华夏系构造、新华夏系构造。由于多期次的构造变动和大规模的岩浆活动、褶皱、断裂较发育,区域上的构造形迹均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同时发育北西向、近南北向及东相向褶皱断裂。通过现场地质调查及查阅区域地质资料和区内其它工程地质资料,工程区范围内,新构造及活动断裂不发育,场地地质环境为相对稳定区。本勘察场区未发现断裂构造,虽然受区域构造影响,岩石不均匀风化强烈,但近场区及场区内无发震断裂通过,属构造稳定地块。(四)不良地质与特殊地质现象(1)不良地质现象拟建道路沿线未发现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地裂缝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2)特殊地质现象拟建道路沿线部分地段发现有人工填土层素填土,其他处未发现有软土层。素填土分布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五)岩土层分布及特征9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14年01月 边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场区主要分布的岩土层:上覆土层为人工填土;坡积粉质粘土;冲洪积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燕山早期似斑状花岗岩(γ52(3)c)。现将各岩土体的分布及其特征分述如下(具体详见附图三——《工程地质剖面图》):(1)、人工填土层(Q4ml),该层由①素填土组成:①素填土(Q4ml):褐黄色、灰黄色、灰黑色为主,稍湿,填料主要为粘性土,局部地段含少量碎、块石,回填未经过专门压实处理,土质成分与结构疏密不均,为欠固结土,工程性能总体较差。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土、石工程分级为Ⅰ级松土。(2)、第四系岩土层由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4al-pl)②粉质粘土、湖积层淤泥质土(Q4l)、全新统坡积层③粉质粘土(Q4dl)。②粉质粘土(Q4al-pl):灰色、灰褐色,可塑,湿,冲洪积成因,主要以粘性土为主,局部夹有细砂,土样刀切面规则,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土质均匀性较差,工程地质性能一般。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土、石工程分级为Ⅱ级普通土。②-1淤泥质土(Q4l):呈灰黑、黑色,饱和,淤积成因,局部由猪场粪水长期排放浸泡而成,主要由粘粉粒组成,含腐植质,具臭味,流塑状,中等韧性,中等干强度,土切面光滑,无摇震反应,具高压缩性、低强度的特点。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土、石工程分级为Ⅰ级松土。③粉质粘土Q4dl):黄褐色,肉红色,可塑,湿,坡积成因,主要以粘性土为主,局部夹有少量中砂和碎石,土样刀切面规则,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土质较均匀性较差,工程地质性能一般。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土、石工程分级为Ⅱ级普通土。(3)、下伏基岩为燕山早期似斑状花岗岩(γ52(3)c)组成,根据风化程度的强弱,将岩层分为全风化岩、散体状强风化岩、碎裂状强风化岩、中风化岩。④全风化花岗岩(γ52(3)c):灰黄、褐黄色,全风化,组织结构基本破坏,除石英外,其他矿物已风化为土状,土层具有泡水易软化、崩解,强度降低的特点,属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岩石质量指标(RQD)为0%,属极差的。勘探过程,该层未发现有洞穴、临空面和软弱夹层及孤石。该层力学强度较高,均匀性较好,工程性能较好。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土、石工程分级为Ⅲ级硬土。⑤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γ52(3)c):黄褐、灰褐色,由长石、石英、少量角闪石、云母片组成。岩石风化强烈,岩体完整性差,中粗粒花岗结构,散体状,长石部份风化成高岭土矿物。岩石按坚硬程度等级属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属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Ⅴ类。工程性能良好,强度由上而下逐渐增大。勘探过程,该层未发现有洞穴、破碎带、临空面和软弱夹层。该层力学强度较高,工程性能较好。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土、石工程分级为Ⅳ级软石。⑥碎裂状强风化花岗岩(γ52(3)c):黄褐色,灰白等色,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组成。岩石风化强烈,岩体完整性差,中粗粒花岗结构,呈碎裂状。岩石按坚硬程度属软~较软岩,岩体完整程度属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Ⅴ类。工程性能良好,强度由上而下逐渐增大。勘探过程,该层未发现有洞穴、破碎带、临空面和软弱夹层。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土、石工程分级为Ⅳ级软石。⑦中风化花岗岩(γ52(3)c)9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14年01月 边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该层为整个场地岩土层揭露的最底层,灰黄、浅灰色,由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组成。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呈短柱状,RQD=50~75%。岩石坚硬程度属较硬岩,岩体完整程度属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Ⅲ类。力学强度高,工程性能良好。勘探过程,该层未发现有洞穴、破碎带、临空面和软弱夹层。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土、石工程分级为Ⅴ级次坚石。另外各岩土层的分布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及钻孔柱状图,由于钻孔数量有限,剖面图中钻孔间的地层界线属推测界线,本次勘察未发现孤石,但不排除钻孔之间可能存在孤石,任何单位在应用本资料时均需考虑到推测界线的不准确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设计和施工单位应根据现场实际的地层情况及工程需要及时做出调整。3.2水文地质条件(一)地表水拟建道路沿线未发现地表水。(二)地下水1)、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特征:场地地下水主要赋存和运移于①素填土、②粉质粘土、③粉质粘土孔隙及各基岩风化的裂隙中,地下水以潜水为主,均属弱透水层,富水量差。全、强风化岩呈渐变关系,渗透性具有自上向下增强的趋势,但总体均属弱透水层,层内水量较小;中风化岩的渗透性主要与裂隙发育程度及连通性有关,据钻探揭露该场地内风化基岩内裂隙多以闭合裂隙为主,层内水量不大,当然不排除局部张性裂隙发育,水量丰富的可能性。2)、地下水补、迳、排条件:根据蓄水构造和水动力特征,地下水类型仍与地貌相一致,可划分为基岩裂隙水、风化残积孔隙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三种地下水,主要都直接或间接靠大气降水补给,但补给程度不同。地处较高的基岩区一般完全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水沿基岩裂隙下渗汇集成基岩裂隙水,覆盖层厚度较大的低山丘陵地区的基岩构造带中的裂隙水,一般均具微承压性质。风化残积孔隙裂隙水除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外,还有接受下部基岩裂隙水的侧向补给和托顶上渗补给。残积土以上松散岩类地下水以接受基岩裂隙水、风化残积孔隙裂隙水侧向补给和大气降水共同补给。总体由高处向低洼处迳流排泄。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沿线地下水位变化很大,勘察期间为枯水期,测得混合稳定水位埋深为2.1~10.2m(高程为79.062~128.02m),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路堑边坡钻孔水位埋深大,无法观测到水位。3.3场地地震效应场地所处区为抗震设防烈度6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为0.35S。拟建场地划分为抗震不利地段。第一章边坡工程设计4.1路基边坡设计路堑边坡坡率:边沟外侧设置1米宽碎落台。边坡每阶高10.0m,边坡坡率采用1:1.0,同时设置2m边坡平台。4.2路基边坡防护4.2.1一般路堑边坡防护一般路堑边坡防护以边坡稳定为基本原则,采用多种绿化防护形式。据路基高度,综合考虑路基的边坡坡率、路基土的地质情况,为保证路基的稳定、安全,用地不受限制、自然边坡稳定路段的边坡可采用人字形骨架植草防护。4.2.2路堑高边坡(1)边坡工程设计方法9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14年01月 边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高边坡动态设计是指根据设计阶段已有的地形、地质、水文等资料,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并进行稳定性计算,对于稳定系数满足要求的边坡,则采用普通防护;对于稳定系数达不到要求的边坡,则进行放缓坡率和加固支挡措施(如预应力锚索、锚杆、抗滑桩、挡墙)的方案比选,以使其稳定系数满足要求。施工阶段要结合现场开挖暴露的实际地质情况,必要时可动态调整设计方案并适时变更支护参数,以确保路基边坡稳定和结构安全,同时加强边坡绿化以兼顾环保及美观。(2)边坡工程设计的目的及采取的措施边坡防护工程设计的目的是抑制边坡各种变形的产生、发展、恶化进而导致边坡失稳,以保证边坡的长期安全。边坡的变形主要包括坡面变形、浅层变形、块体变形、深层变形等。避免坡脚的应力集中,地表水的引排通畅也是边坡设计的主要目的。为达到上述目的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坡面和浅层变形防护的主要措施根据地勘报告及现场调查路堑边坡坡面主要由含粉质粘土、残积砂质粘性土、全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花岗岩及中风化花岗岩等组成,坡率取在1:1.0,表层采用人字形骨架植草防护或挂网植草防护。②深层变形防护的主要措施本工程路堑边坡高度最高约为52.3m,但坡面多以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及碎裂状强风化花岗岩等组成,坡率取在1:1.0,根据工程地质类比法,并进行稳定性计算,对于在各工况条件下稳定性良好的地段,采用人字形骨架植草防护;对于稳定系数不能满足规范要求,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梁结构防护(锚索长度根据滑裂面进行调整,锚固段均须固定在滑裂面外,长度约18米~36米,框架梁中间采用挂网植草灌)。③地表地下水引排措施对于坡体地下水引排,以仰斜平孔排水引排为主。地表水引排坡顶截水沟,坡面设置急流槽、平台排水沟、路基边沟等组成综合排水系统。(3)边坡工程结构设计①XX路西端边坡结构该段起点坐标为(X=2935799.795,Y=476465.414,H=134.20),终点坐标为(X=2935762.864,Y=476578.889,H=130.500)全长约119.55m。属于路堑边坡,地质主要由残积土及强风化花岗岩组成。最大高度22.7m,采用分级开挖,每阶10米,平台宽均2米,每级坡率1.0,采用人字形骨架植草进行防护。②XX路东端边坡结构该段起点坐标为(X=2935441.972,Y=477431.240,H=121.157),终点坐标为(X=2935277.513,Y=477741.212,H=120.100)全长约350.90m。属于路堑边坡,地质主要由残积土及强风化花岗岩组成。最大高度40.0m,采用分级开挖,每阶10米,平台宽均2米,每级坡率1.0。对于稳定性较好的地段采用人字形骨架植草进行防护;稳定性不足的地段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梁结构防护。③XX路与工业路交口边坡结构该段起点坐标为(X=2935472.468,Y=477896.555,H=128.400),终点坐标为(X=2935285.604,Y=477768.626,H=121.100),全长约259.00m。属于路堑边坡,地质主要由残积土及强风化花岗岩组成。最大高度52.3m,采用分级开挖,每阶10米,平台宽均2米,每级坡率1.0。对于稳定性较好的地段采用人字形骨架植草进行防护;稳定性不足的地段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梁结构防护。(4)边坡工程施工技术要求①边坡工程开挖技术要求9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14年01月 边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地表清理土石方挖运边坡修整平整压实复测排水系统施工排水沉降、稳定观测压实度检查高路堑边坡开挖应自上而下进行,严格按设计图纸分级进行,开挖坡面一次性成形,且应开挖一级防护一级,防止边坡失稳产生滑坍等高边坡灾害,对有可能产生滑坍等边坡应先施作锚固工程等进行加固,方可进行下级边坡开挖。严禁掏洞取土,对于需要采用爆破施工的地段需由专项爆破方案。在高路堑边坡地段一般山体含水量大,在渗水量大的部位应及时有针对性地按设计要求施打排水平孔。为确保高路堑地段路基稳定应在边沟底设置复式渗沟,防止山体水渗入路基,产生隐患。土方路堑开挖时,若短而深的路堑,可采用横挖法施工;若较长的路堑,可采用纵挖法施工;若路线纵向长度和挖深超过20米的路堑,宜采用混合式开挖法。路基表面平整,边线直顺,曲线圆滑。路基边坡坡面平顺,稳定,不得亏坡,曲线圆滑。取土坑、弃土堆、护坡道、碎落台的位置适当,外形整齐、美观,防止水土流失。实测项目质量要求参见《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2004)。②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施工技术要求砌筑片石骨架坡面修整、骨架刻槽施工准备坡脚浆砌石砌筑骨架内客土绿化(a)破碎且不平整的边坡,必须将松散的浮石和岩渣清除,空洞填补方案由设计同意后方可进行。对坡面缝隙进行封闭处理。边坡修整后应平整、密实,无溜滑体、蠕变体和松动岩体。(b)边坡开挖和钻孔过程中,应对岩性及构造编录和综合分析,与设计相比有较大出入时,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c)浆砌片石骨架应符合下列规定:浆砌片石骨架的石材强度不低于MU30,砂浆强度不低于M7.5;骨架网格内可以采用种草,要求采用两种以上的草种进行混播。采用水泥砂浆就地砌筑片石,砌筑骨架时宜先砌筑骨架衔接处,再砌筑其他部分骨架,两骨架衔接处应保持在同一高度;骨架砌筑好后,如路基土不适合于植物生长,则应在骨架网格内填充改良客土,充填时要使用振动板使之密实,靠近表面时用潮湿的粘土回填;施工时,砌筑骨架应保障骨架紧贴边坡,流水面与草皮表面平顺;骨架护坡每3个骨架设置2cm宽伸缩缝,缝内用沥青麻絮填塞。拱形骨架护坡须待路堤成型后再进行修筑。雨季施工时,为使草种免受雨水冲失,并实现保温保湿,应加盖无纺布,以促进草种的发芽成长。(d)浆砌片石骨架施工质量需满足《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9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14年01月 边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F10-2006)中的相关规定要求。③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施工技术要求制模浇筑框架梁钻孔灌浆安装锚索(锚杆)施工准备坡脚浆砌石砌筑框架梁内客土绿化(a)破碎且不平整的边坡,必须将松散的浮石和岩渣清除,空洞填补方案由设计同意后方可进行。对坡面缝隙进行封闭处理。边坡修整后应平整、密实,无溜滑体、蠕变体和松动岩体。(b)边坡开挖和钻孔过程中,应对岩性及构造编录和综合分析,与设计相比有较大出入时,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c)安装锚索(锚杆)应符合下列规定:锚索(锚杆)应安装在设计孔位中心;锚索(锚杆)未插入岩层部分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除锈处理;有水的地方安装锚索,应将孔内的水排出或采用早强速凝药包式锚索;应先插入锚索(锚杆)然后灌浆,灌浆应采用孔底注浆法,灌浆管应插至距孔底50~100mm,并随水泥砂浆的注入逐渐拔出,灌浆压强宜不小于0.6~0.8MPa;采用二次注浆工艺时,二次注浆应在锚固体强度达到5MPa后进行,注浆压力不小于2.5Mpa;砂浆应随拌随用。砂浆锚索(锚杆)安装后,不得敲击、摇动。普通砂浆锚索(锚杆)在3天内,早强砂浆锚索(锚杆)在12小时内不得悬挂重物。必须在砂浆强度达到75%以上方可浇筑肋梁和横梁。(d)框架梁及锚索(锚杆)施工质量需满足《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中8.6.8条的相关规定要求。④边沟、排水沟、截水沟施工技术要求沟体砌筑基槽开挖施工前提条件准备伸缩缝处理砂浆养护(a)排水沟、边沟、截水沟的测量放样统一采用红外线测距仪精确放样,确保沟体线形美观,直线线型顺直,曲线线形圆滑。(b)放样一般以两个结构物之间的长度为一个单元,以确保边沟、排水沟与结构物的进出水口顺利连接。(c)截水沟顶面应略低于自然坡面,若遇冲沟应设缺口将水导入截水沟。(d)基槽开挖根据土质情况,可采用机械开挖和人工开挖配合完成,也可采用人工开挖成型。如采用机械开挖,应防止超挖,应留出5~10cm左右富余,由人工修整成型,确保边沟、排水沟的边坡平整、稳定,严禁贴坡。基坑开挖后,需进行沟底高程复测。(e)基槽开挖土方应堆置在与路堑边坡顶一侧并予以夯实或运出场外,禁止堆放在排水沟外侧,影响场地的外观及排水效果,或回流至排水沟内影响正常排水。(f)采用干砌片石铺筑时,应选用有平整面的片石,各砌缝要用小石子嵌紧,采用浆砌片石铺砌时,砌缝砂浆应饱满,沟身不漏水,若沟底采用抹面时,抹面应平整压光。(g)边沟、排水沟的进出水口,应妥当加固,以防水流危害路基。(h)截水沟出水口一般应设深度不小于1米的截水墙或消能设施,以免出水口在水流作用下冲毁。⑤跌水、急流槽施工技术要求(a9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14年01月 边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跌水与急流槽必须用浆砌圬工结构,跌水的台阶高度可根据地形、地质等条件决定,多级台阶的各级高度可以不同,其高度与长度之比应与原地面坡度相适应,台阶高度一般应不大于0.5~0.6m,通常为0.3~0.4m。(b)跌水可用浆砌片石或水泥砼浇筑,沟槽壁及消力池的边墙厚度:浆砌片石为0.25~0.4m,砼为0.2m,高度应高出计算水位至少0.2m,槽底厚度为0.25~0.4m,出口设置隔水墙。(c)跌水一般设有消力槛,设置时槛的顶宽不小于0.4m,并设有尺寸5cm×5cm~10cm×10cm的泄水孔,以便水中断时,排除消力池内的积水。(d)跌水槽一般筑成矩型,但跌水高度不大,槽底纵坡较缓,亦可采用梯形断面,梯形跌水槽身,应在台阶前0.5~1.0m和台阶后1.0~1.5m范围内加固。(e)急流槽的纵坡,可用浆砌片(块)石砌筑或混凝土浇筑。(f)为防止滑动,可在斜坡急流槽背砌防滑平台以阻止下滑。(g)进水槽和出水槽底部应用片石铺砌,水泥浆勾缝,长度一般不小于10m,个别情况,应在下游铺设厚0.2~0.5m长2.5m的防冲铺砌。(h)急流槽很长时,应分段砌筑,每段长不宜超过10m,接头处以防水材料填缝,密实无空隙。(i)急流槽宜砌成粗糙面,或嵌入约10cm×10cm坚石块,用以消能减小流速。(j)对于汇水面积较大的路堑边坡急流槽,应考虑加大、加深急流槽尺寸,并在底部设消能设施后,导入路基排水系统。4.3边坡防护施工注意事项:4.3.1场地清理(a)清除的丛草、树木严禁焚烧,以防引起火灾。(b)边坡开挖前,应在道路边设置安全防护网及警示装置。4.3.2土石方工程(a)高陡边坡处施工时,作业人员必须绑系安全带;弃土下方和有滚石危及范围内的道路,应设警告标志,作业时坡下严禁通行;(b)施工单位应为进场机械提供停机场地。(c)机械在危险地段作业时,必须设明显的安全警告标志,并应设专人指挥。驾驶人员只能接受指挥人员发出的规定信号。(f)施工中遇有土体不稳、发生坍塌、水位暴涨、山洪爆发或在爆破警戒区内听到爆破信号时,应立即停止施工,人机撤至安全地点。(g)边坡大部分区域为中风化岩层,若需要爆破,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及从业人员严格按照《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规定编制专项爆破方案,并经论证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4.3.3路堑边坡防护工程(a)边坡防护作业,必须搭设牢固的脚手架。(b)拌和机应安置稳妥,开机前必须确认各部装置牢固可靠,操作灵活。4.4边坡工程监测本边坡支护设计及施工严格遵照“信息化施工、动态设计”原则,即边坡施工应整体配合、系统化安排,按信息法施工,及时监测、反馈施工情况,根据施工情况进行动态设计。为了跟踪边坡及支护结构的稳定状态和变形趋势,需对该边坡及支护结构进行系统监测。监测内容及要求如下:9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14年01月 边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边坡水平位移(含测斜):在边坡坡顶及平台处,沿边坡周边每15~20m布置一个水平位移观测点。在边坡坡顶及平台每隔40米埋设1根测斜管,测斜管埋至坡底稳定岩土层或进入中风化岩层2m,以观测边坡在施工及使用过程期间的水平变形。(2)垂直位移(沉降):在边坡坡顶及平台处,沿边坡周边每15~20m布置一个沉降观测点。(3)地表裂缝:在边坡坡顶不小于1.5倍的边坡高度范围内应定时观测地表裂缝。(4)锚索应力:选择有代表性的锚索,测定锚索的应力和预应力损失;预应力锚索的应力监测根数不少于锚杆总数的10%,且不应少于3根。(5)支护结构变形:支护结构的变形每15~20m布设一处,水平变形每处两点(分别布置在支护结构顶部和中部)。(6)地下水、渗水与降雨关系:边坡开挖后在出水点处设置监测点,监测地下水、渗水与降雨关系,点数不少于3个。(7)观测频率:边坡施工过程中约2周观测1次,施工完毕后每1~2个月观测1次,至变形稳定为止且施工后观测时间不少于2年。遇到暴雨或位移较大等异常情况时,应适当加密观测次数。(8)监控预警指标为:边坡或支护结构的最大水平位移已大于边坡高度的1/300,或其水平位移速率已连续三日大于2mm/d;边坡坡顶一定范围内场地地表出现裂缝、裂缝增大、地面塌陷等边坡稳定性破坏先兆现象;锚索体系中有个别构件出现应力骤增、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支护结构出现开裂、位移突变;周围建(构)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已大于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的允许沉降差,或建(构)筑物的倾斜速率已连续三日大于0.0001H/d。(9)边坡监测应由业主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编制监测方案,经设计、监理、业主等共同认可后实施。监测书面报告应在现场监测完成后周内提交业主及相关部门,当监测值达到监控预警指标时,应及时通知各相关部门。(10)应急措施:当出现边坡或支护结构变形过大或其他破坏征兆时,应采用相应防御措施,如坡顶刷方卸压、坡趾堆土(砂袋)反压、增设锚杆等相应应急措施,并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监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各相关部门。9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14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