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50 KB
- 10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套高考模拟卷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是所有细胞的边界B.DNA和RMA都可充当细胞的遗传物质C.细胞核位于细胞的正中央,所以它是细胞的控制中心D.所有生物都以细胞作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答案】A【解析】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来的边界,使其形成相对稳定的环境,A正确;细胞内只有DNA可充当细胞的遗传物质,B错误;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但细胞核不一定位于细胞的中央,C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D错误。2.下列关于生物膜透性与物质出入生物膜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糖体合成的分泌蛋白能够自由透过高尔基体膜B.核糖体中合成的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须通过内质网输入叶绿体C.子叶细胞中包被蛋白质颗粒的膜(如液泡膜)对葡萄糖具有选择透过性D.细胞外高浓度的某种酶可以自由扩散进入细胞【答案】C3.下列有关叶绿体和线粒体内部分代谢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叶绿体内:CO2→C3→C6H12O6,线粒体内C6H12O6→C3→CO2B.两种细胞器都与能量转换有关,且其能量转换都只发生在膜上C.ATP和[H]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分解而产生,在线粒体中随水的生成而产生D.叶绿体代谢产生的水可以被线粒体利用,线粒体代谢产生的水也可以被叶绿体利用【答案】D
【解析】在叶绿体基质内进行的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会发生CO2→C3→C6H12O6,C6H12O6→C3(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3(丙酮酸)→CO2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内,A错误;两种细胞器都与能量转换有关,但能量转换不都在生物膜上,如光合作用中暗反应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都有能量转换,却都不在膜上发生,B错误;光合作用中ATP和[H]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分解而产生,但在线粒体中,水的生成在第三阶段,是通过消耗[H]而产生ATP,C错误;叶绿体代谢产生的水如果进入线粒体,可以被线粒体利用,线粒体代谢产生的水如果进入叶绿体,也可以被叶绿体利用,D正确。4.基因组编辑技术是研究基因生物功能的重要手段,下图是对某生物B基因进行定点编辑的过程,该过程中用sgRNA可指引核酸内切酶Cas9结合到特定的切割位点,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靶基因部分序列与sg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配对B.核酸内切酶Cas9可断裂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C.被编辑后的B基因与编辑前的B基因互称为非等位基因D.通过破坏B基因后生物体的功能变化可推测B基因的功能【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用sgRNA可指引核酸内切酶Cas9结合到特定的切割位点并进行切割,进而将基因Ⅱ切除,连接基因Ⅰ和Ⅲ,形成新的B基因。sgRNA可指引核酸内切酶Cas9结合到特定的切割位点,因此基因定点编辑前需要设计与被切割基因两端碱基序列配对的sgRNA,A正确;核酸内切酶Cas9可断裂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即磷酸二酯键,B正确;被编辑后的B基因与编辑前的B基因由于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所以它们互称为等位基因,C错误;通过破坏B基因后生物体的功能变化可推测B基因原有的功能,D正确。5.为探究除草剂2,4-D对水稻田间鸭跖草防治的合适浓度,进行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除草剂的作用主要使植株平均株高下降),下列对实验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2,4-D浓度(mg/ml)00.010.020.040.080.12鸭跖草植株高度(cm)3636.537384144水稻植株高度(cm)161616.516.61717.8
A.本实验结果体现了2,4-D对植物生长作用具有两重性B.本实验需做预实验,且每组2,4-D处理时间一致,每组栽培条件相同且适宜C.本实验原理是利用鸭跖草和水稻对2,4-D的敏感程度不同D.为达实验目的应提高2,4-D浓度再继续进行实验【答案】A【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分析,本实验是探究2,4-D对水稻田间鸭跖草防治的合适浓度的实验,其自变量是不同的2,4-D水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鸭跖草的生长状况(鸭跖草株高)。根据对照组(0浓度)与实验组的实验结果对比,原方案中的2,4-D溶液的浓度均促进生长,不能体现其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A错误;为了节约成本、节省时间,本实验需做预实验,且每组2,4-D处理时间一致,每组栽培条件相同且适宜,B正确;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利用不同的植物对2,4-D的敏感性不同,即鸭跖草对2,4-D浓度变化的敏感度比水稻高(或鸭跖草和水稻对2,4-D浓度变化的反应不同),C正确;由于所做的实验浓度范围内,还没有出现促进作用的拐点,所以要探究2,4-D对水稻田间鸭跖草防治(抑制生长)的合适浓度,应提高2,4-D溶液浓度再进行试验,D正确。6.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不同水层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B.在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C.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其稳态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答案】D【解析】群落的结构是指不同物种形成的种群分布,不针对同一物种的分布,A错误;在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种类的多少,而种群密度指的是同一物种在一个区域内的数量多少,二者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生态系统具有稳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二、非选择题7.1833年,Payen和Personz从麦芽的水抽提物中,用酒精沉淀得到了一种对热不稳定的物质,它可以使淀粉水解为可溶性糖,后来知道这种物质就是淀粉酶。淀粉酶有多种类型,如α-淀粉酶可使淀粉内部随机水解,β-淀粉酶则使淀粉从末端以两个单糖为单位进行水解。下图为研究pH对两种淀粉酶相对活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请据图回答相关的问题:
(1)与α-淀粉酶水解淀粉的终产物相比,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主要产物为_____________。从图中可知,__________淀粉酶在人体胃液(pH=l.8左右)中的活性更高。(2)在验证pH对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酶的相对活力的大小可以用___________来表示。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①先分别在试管中加底物,再加酶,然后一起放在相应的pH条件下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②先分别在试管中加底物,再加在相应的pH条件下保温的酶,一段时间后检测。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应选择哪种方案,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麦芽糖(2).α(3).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单位时间内产物的生成量)(4).方案②,因为如果酶和底物先混合,还没放到对应的pH条件下,化学反应已经进行,会干扰实验结果【解析】试题分析:淀粉的基本单位为葡萄糖,麦芽糖是由两个葡萄糖组成的,根据题意可知,α-淀粉酶可使淀粉内部随机水解,因此淀粉水解终产物中含有葡萄糖,β-淀粉酶则使淀粉从末端以两个单糖为单位进行水解,两个单糖刚好构成麦芽糖。图中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适宜的PH不同,曲线中看出分别为6、4.5,但部分酸性较弱的范围内,α-淀粉酶比β-淀粉酶活性高;之后又出现α-淀粉酶比β-淀粉酶的活性低;当PH超过5.5,则α-淀粉酶比β-淀粉酶的活性再次出现较高的情况。(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β-淀粉酶则使淀粉从末端以两个单糖为单位进行水解,两个单糖刚好构成麦芽糖,所以该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从图中可知,在PH为1.8时,α-淀粉酶比β-淀粉酶活性更高。(2)酶活性大小可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单位时间内产物的生成量)表示,量越大,酶活性越高。对比两种方案,方案1中酶和底物(淀粉)都没有在每个特定的PH条件下处理,直接让它们混合,这样会导致每个实验组在没有达到设定的PH时酶就开始催化底物了,导致得到的实验结果不是一定在所设定PH条件下的实验结果,所以选择方案2更可靠。【点睛】易错点:从曲线直观对比两种淀粉酶的最适PH,α-淀粉酶比β-淀粉酶的大,但在PH在0-3.8范围内,α-淀粉酶的活性比β-淀粉酶活性高。8.图1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图2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1中物质①作用是________,当细胞四产生的物质②与乙酰胆碱(Ach)受体结合时,会导致重症肌无力,这种疾病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二和细胞三受抗原刺激后所发生的免疫反应的主要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2中艾滋病潜伏期的长短与____________细胞的数量直接相关。人体感染HIV初期机体免疫系统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等过程使体液中的HIV浓度下降的。(3)为探究某种草药PP是否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修复与调节有关,某研究小组将正常小鼠随机分为两组,组1(免疫抑制剂灌胃+生理盐水灌胃),组2(免疫抑制剂灌胃+PP灌胃),检测两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以及胸腺的萎缩程度。实验表明组1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低于组2,胸腺的萎缩程度高于组2,这一结果能不能说明PP能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能说明PP只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促进细胞一的增殖与分化(2).自身免疫病(3).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反应速度快、反应强烈,产生抗体量多)(4).T(5).吞噬细胞的吞噬、浆细胞产生抗体、效应T细胞使HIV感染的靶细胞裂解死亡(6).不能,缺乏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7).不能,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或PP可降低胸腺的萎缩程度)【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1,在胸腺中成熟的细胞为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对应图中细胞二);在骨髓中成熟的细胞是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子细胞三和四,分别是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物质②,即抗体;对此分析,由T细胞产生的物质①,即淋巴因子。图2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先急剧增加,后急剧减少,之后逐渐再增多;T细胞数量的变化是先增多后逐渐减少。(1)图1中物质①是淋巴因子,其作用是促进细胞一(B细胞)的增殖分化;物质2是抗体,如果它与机体内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无法与其受体结合导致的疾病为自身免疫病。细胞二和细胞三都是记忆细胞,其受同种抗原刺激后所发生的免疫反应的主要特点是反应速度快、反应强烈,产生抗体量多。(2)图2中艾滋病潜伏期的长短与T细胞的数量直接相关。人体感染HIV初期机体免疫系统是通过吞噬细胞的吞噬、浆细胞产生抗体、效应T细胞使HIV感染的靶细胞裂解死亡等三方面共同配合,使体液中的HIV浓度下降的。
【点睛】本题关键要能结合所学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分析图1中各种免疫细胞和分泌的免疫物质。其次应注意不要忽视的(3)小题中空白对照组的设置作用。9.哺乳动物体细胞核中,除一条X染色体外,其余的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如下图所示。失活现象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并且在体细胞中这种失活是不可逆的。巴氏小体的数目及形态可通过显微镜观察,通常位于间期核膜边缘。请回答:(1)利用显微镜观察巴氏小体可用_______________染色。(2)体育运动会上采用巴氏小体方法进行性别鉴定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色盲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_____________控制的遗传病。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女儿,请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女儿与色觉正常的男性婚配,生一个色觉正常儿子的几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龙胆紫染液(或醋酸洋红染液或改良苯酚品红染液)(2).正常男性体细胞中没有巴氏小体,正常女性体细胞中有一个巴氏小体(3).—对等位基因(4).女儿是色盲基因携带者,但含有正常基因的X染色体失活从而表现为色盲(5).1/4【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该哺乳动物是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当其细胞中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X染色体时,只有一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其余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如XXY,多了一个X,变成了一个巴氏小体;XXX的细胞多了两个X,变成了两个巴氏小体。(1)巴氏小体实质是染色体进一步高度螺旋化而成,而染色体易于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巴氏小体可用碱性染料染色,如龙胆紫染液或醋酸洋红染液或改良苯酚品红染液都是碱性染料。(2)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其余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如果是正常男性,体细胞内性染色体组成为XY,
没有巴氏小体;如果是正常女性,性染色体组成为XX,则多的一个X,会变成了一个巴氏小体;所以可通过检测巴氏小体检测不同性别。(3)色盲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红绿色盲是一种由隐性基因控制的伴X染色体遗传的遗传病。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女儿,可假设夫妇的基因型为XAY和XAXa,当女儿的基因型为XAXa,若其中一条携带正常基因的X染色体螺旋化变为巴氏小体,无法表达,则携带色盲基因的X染色体基因正常表达,从而导致女儿患色盲;该女儿(XAXa)与色觉正常的男性(XAY)婚配,生一个色觉正常儿子(XAY)的几率为1/4。【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理解题意“细胞核中除一条X染色体外,其余的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巴氏小体中基因不能表达”,所以才会有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女性出现患色盲的现象。10.下图为某二倍体雌性生物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模式图,Ⅰ、Ⅱ表示染色体片段。请分析作答:(1)甲细胞处于__________分裂中期,该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_________对,姐妹染色单体________条。(2)若甲乙两细胞来源于同一个卵原细胞,细胞乙是卵细胞,则甲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3)甲细胞时期不能进行转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但核糖体仍能进行翻译的原因是_________。(4)细胞乙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基因重组包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减数第二次(2).0(3).8(4).极体(第一极体)(5).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影响了基因的转录(6).间期转录形成的mRNA发挥作用,进行翻译(7).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解析】试题分析:细胞图甲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图乙中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该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0对),但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所以细胞中含8条姐妹染色单体。(2)若甲、乙两细胞来源于同一个卵原细胞,细胞乙是卵细胞,则直接产生乙细胞的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对应染色体的颜色与乙细胞基本相同,而甲细胞中染色体颜色与乙细胞染色体颜色对应基本不同,所以乙细胞的名称为第一极体。(3)甲细胞时期不能进行转录的原因是染色体高度螺旋化,无法正常解旋;但核糖体仍能进行翻译是因为间期转录形成的mRNA可一直发挥作用。(4)细胞乙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基因重组包括有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点睛】本题难点在于认识两种细胞的分裂时期,特别是要从染色体中有无同源染色体、有无姐妹染色单体以及形态相同的染色体对应颜色等方面区分细胞产生的来源。11.三孢布拉霉菌能用来生产胡萝卜素,但该菌株的高产性状容易退化,需要定期筛选出高产菌株,研究表明菌体细胞内含有可将无色的TTC还原为红色复合物的物质,且菌体细胞内该物质的含量越高,还原能力越强,胡萝卜素合成能力也越强。结合下列筛选菌株及提取胡萝卜素的流程图回答问题:三孢布拉霉菌→梯度稀释→涂布到含TTC的培养基上→挑取单菌落→扩大培养→收集菌丝并处理→萃取→鉴定(1)胡萝卜素的提取方法有从植物中提取等等。上述流程图中提取到胡萝卜素后鉴定一般要用________法。胡萝卜素能够治疗夜盲症、干皮症等是因为夜盲症、干皮症等疾病是由于缺少维生素A而引起的,而1分子的β-胡萝卜素可被氧化分解成2分子_____________。根据胡萝卜素的理化性质分析,为了让胡萝卜素更容易被人体吸收,炒胡萝卜时要多加些________________。(2)流程图中将菌液涂布到含TTC的培养基上,目的是筛选出合成胡萝卜素较强的菌体(高产菌株),含TTC的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填“选择”或“鉴别”)培养基。对照组需涂布等量的__________以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污染。挑取单菌落时,若菌落周围____________,则菌株合成胡萝卜素的能力较强。(3)为了验证萃取物是否是胡萝卜素,该同学将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萃取物和色素混合液(含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依次点样在滤纸的1、2、3、4、5位置(如图甲所示,并进行分离,滤纸条上各色素带的位置为____________(填字母)时,即可说明该萃取物最可能是胡萝卜素。【答案】(1).纸层析(2).维生素A(3).油(4).鉴别(5).无菌水(6).红色圈较深(或出现红色圈或红色圈较大)(7).B【解析】试题分析:三孢布拉霉菌在含有TTC的培养基上,由于菌体细胞内含有[H],可将无色的TTC还原为红色复合物,从而确定三孢布拉霉菌的存在,且红色越深,说明菌体内产生[H]越多,越符合生产提取要求。(1)鉴定萃取物中是否含有胡萝卜素时,类比叶绿素提取与分离实验,根据不同色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的原理,采用纸层析法,将色素分离出来,并与标准色素带进行对比。1分子的β-胡萝卜素可被氧化分解成2分子维生素A;根据胡萝卜素易溶于脂质性有机溶剂,难溶于水,所以为了让胡萝卜素更容易被人体吸收,炒胡萝卜时要多加些油。
(2)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在含TTC培养基上培养三孢布拉霉菌,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鉴别能产生胡萝卜素的三孢布拉霉菌,对此把该种培养基称为鉴别培养基。将菌液涂布到含TTC的培养基上的目的是筛选出合成胡萝卜素较强的菌体,对照组需涂布等量的无菌水。挑取单菌落时,若菌落周围红色较深,则菌株合成胡萝卜素的能力较强。(3)各种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此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率也不同,扩散最快的是胡萝卜素,其次分别是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所以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因此滤纸条上各色素带的位置为乙图中的B时,即可说明该萃取物最可能是胡萝卜素。【点睛】本题关键要结合题干中有关三孢布拉霉菌的筛选和分离原理,结合小题信息,做出合理答案。12.下图为吉林大学农学部奶牛繁育基地成功培育出的一头携带转入赖氨酸基因的克隆牛“织女”的大致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获得赖氨酸基因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是_____________,若我们已知赖氨酸基因的碱基序列,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获取该目的基因。(2)克隆牛“织女”的诞生过程中涉及到的细胞水平的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有: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3)从④到⑤的过程可获得较多的遗传同质早期胚胎,常采用的方法是进行_____________。(4)对移植前的胚胎进行性别鉴定时,一般采用SRY—PCR方法,选择出现阴性反应的______(性别)胚胎进行移植。(5)为提高经济效益,某养猪场引进了一头肉质优良的花猪,运用___________(填“DNA重组”、“核移植”或”胚胎分割”)技术可实现利用当地品种生产花猪的设想。(6)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还不能将从动物体内分离出来的成熟的体细胞直接培养成一个新个体,而是必须将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未受精的卵细胞中才能发育成新个体,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A.卵细胞大,便于操作B.卵细胞含有的营养物质多C.卵细胞的细胞质可使体细胞核全能性得到表达D.重组细胞才具有全能性【答案】(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2).人工化学合成(3).核移植技术、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4).胚胎分割(5).雌性(6).核移植(7).C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②过程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赖氨酸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③(经动物细胞培养得到的成纤维单细胞);再通过提取细胞中的转基因细胞核与去核的卵(母)细胞形成重组细胞,经早期胚胎培育得到早期胚胎④;经胚胎分割,得到多个同质胚胎,最后经胚胎移植到同种发情的母牛子宫内,完成后期的胚胎发育,直至分娩得到克隆牛“织女”。(1)图中获得赖氨酸基因所需要用到的工具就基因工程中操作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已知目的基因(赖氨酸基因)的碱基序列,一般采用人工化学合成法获取该目的基因。(2)从前面分析该流程可知,所涉及的生物技术有:核移植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3)由一个胚胎得到同质的多个胚胎,常采用胚胎分割技术。(4)由于是为了获得能产牛奶的奶牛,所以应选择出现阴性反应的雌性胚胎进行移植。(5)由于只有一头肉质优良的花猪,要得到相同遗传性状的花猪,则只有运用核移植技术才能保证后代仔猪遗传性状不发生改变而实现所需设想。(6)核移植技术中,常常将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未受精的卵细胞中,才能发育成新个体,主要原因是未受精的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可使体细胞核全能性得到表达的物质,所以选C。【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结合题目要求,熟悉操作流程中涉及的生物工程技术以及操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