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00 KB
  • 4页

浅谈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浅谈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提高学生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现今,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做法已明显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好知识就是很重要的问题。课堂教学要废止老师“满堂灌”,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思索为主攻,学生练习为主线;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在参与中学习,让知识、方法、能力同步进行。这样,学生才能产生较浓的学习生物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下面谈谈我几年来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一、探究式教学的实践1、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创设适当情境,让学生在生物界的各种现象中发现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用生动、具体、恰当的实例,或实物演示,或多媒体放映,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发现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近亲结婚的危害”时,用“达尔文的遗憾”4 故事: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奠基人,但他与表妹结婚生育的6个子女中3个夭折,其余3个终生不育,直到晚年研究植物进化论过程才发现,他们是近亲结婚的悲剧。为警示后人,他把这个教训写进了论文,希望世人不要重蹈覆辙。学生听后,兴趣盎然,气氛活跃,若有所思,深刻理解了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的重要意义。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授课内容就生动有趣多了。又如学习光和光合作用时,让学生看“新叶伸向和煦的阳光”和“蚱蜢觊觎绿叶”两幅图画,通过话和文字说明,提出了动植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什么,那能量的最终来源是什么和光能通过什么途径转化成生物体可以利用的能量等三个问题。这样就很顺利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2、引导思维,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和要探究的内容联系起来讨论、分析,并提出联想。如在学习“病毒”知识时,用“禽流感”这一热点话题来创设情境,学生就非常感兴趣。“禽流感的传播方式”“禽流感的控制和治疗”“吃鸡蛋和鸡肉会传染禽流感吗?”等问题一引出,学生的思维空间一下子扩展了很多,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生物,认识生物科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3、精心设计实验探究实验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实验中,学生能动手,又能动脑,创造性思维会得到迅速全面的发展。要及时引导、组织学生围绕发现的各种生物现象中的矛盾进行推理或者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要让学生充4 分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获得思维的最好方法,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在学生设计实验时要提醒学生设计的实验不仅要有科学性,还要有可行性,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要提出预期结果,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4、分析、比较、总结得出结论,进而引入实际应用在完成实验探究后,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得出结论。针对教材重点。难点要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能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促使知识联系实际,使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步转化为能力。如在学习呼吸作用后,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的实验:探究水果保鲜的条件。先由学生讨论可能影响水果保鲜的条件,后分组设计实验步骤,分别探究鲜苹果在室温,低温,隔绝空气三种情况下的保鲜效果,同时要求学生把实验设计成表格,最后通过比较,各小组观察的现象,引导学生得出水果保鲜的适宜条件。这样,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二、探究式教学的体会1、学生最熟悉生活,如果他们感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能帮助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能提高教学质量。4 2、根据教学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活动。选择好课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调查或实验,在共同努力下解决问题。这样,通过专题性实践学习,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乐于学习,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业成绩。学生愿意学习时,他会用心的学,事半功倍;学生不愿意学习时,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也许投入精力并不小,但效率并不高。因此,探究式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问题情境是将学生引入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的探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创设问题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基础,不能随意找些问题为难学生。设计的问题必须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悬念,进而引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