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00 KB
- 4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毕业教学是一项目的性极强的活动,它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因而就具有设计的需要,而教学设计是实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是促进学生全面、良好发展的前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的设计,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本文就笔者在学习、领会与实践中的一些感触和体会与同行进行交流与切磋。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并对所确立的方案进行试行、评价、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性,..毕业但针对动态的教学过程,它又包含了诸多因素,其基本要素是:学生、目标、策略、评价这4个方面。如何全方位地进行教学设计呢?我认为要着重解决好“教与学”的四组关系。一、分析“为什么教”与“为什么学”解决这一任务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为什么教”源于“为什么学”,首先应从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始,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距离,这个差距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分析教与学中存在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了解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起始能力之间的差距,间接估测学生学习之后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从而可准确地确定学习起点,为选择教学策略提供可靠依据。学生学习需要的分析其实质是在鉴定教学应达到一个怎样的范围和深度,如果学生有学习的需要,教学就应满足其需要;如果针对某个知识点,学生无学习需要,说明学生的初始能力已达到学习后的终点能力,则此环节可以略去。例如,在学习必修2中“DNA分子的复制”时,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是: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核酸包括DNA和R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其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等等。而学习这节内容需要认识、理解与掌握的知识点是:DNA分子发生复制的时间;DNA分子复制所需的原料、模板、条件;DNA分子发生复制的场所;DNA分子复制的方式及特点;DNA能准确复制的原因,等等。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学生现有能力素质与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密切联系是显而易见的,跨度也是显而易见的。可见,分析是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环节、把握知识传输的速度,解决了学生该学什么、学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这一问题。在实践中,我们还应注重学生特征的分析,从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学习准备及学习态度上进行全面的综合,以此来确定总的教学目标,即教师的“教”
是为了学生的“学”。二、明确“教什么”与“学什么”以往的教学,知识体系中的重点、难点就是教学的中心问题,因此,教学过程重在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了技能的训练与情绪的反应。教学过程“教什么”,其实质是“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讲,是“学习目标”,即以一定的知识内容为条件的能力素质的提高。学习目标的分析,使教者知道“教什么”,学者明白“学什么”,也说明了“目标”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字里行间应有可测量的标准,要有明确的教学对象,要有学生的行为要素。学生行为的变化正表明了学生在教学结束时达到的能力水平,教师也可据此把握目标是否实现。确定学习目标,应注意把握认知领域、动作技能、情感与态度这3个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不同的形式,分层达到所制定的目标。如认知领域由回忆开始,逐步领会运用所学的新知识,形成分析、综合知识结构的能力;在技能的训练中,由机械的、指导性的练习逐步转化为适应性的、创造性的行为,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等等。教学中,我还有过这样的体验,目标制定得越具体,“教什么”则越易完成,“学什么”则越易实现。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空中飞行的动物”这一课时,其目标为:探究家鸽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领会恒温动物的意义;观察和感受鸟类的羽毛、骨骼、肌肉的特点,并能正确描述;综合出鸟类的主要特征。在这一大框架下,目标的层次性既规定了教学活动的大致进程,也表明了其结果,有利于课程的规范化。教师必须在研究大纲、分析教材之后,才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思考教学问题,逐渐形成实现目标的特定教学思路。这既培养了教师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同时,也指明了学生学习的方向与范围,减少盲目性,保护积极性,有利于协助学生学习后的自我检查,使其产生学习成功的喜悦。三、策划“如何教”与“如何学”“如何教”其实质是教学策略问题,是对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活动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及媒体的选择等诸因素的总体谋划,其中蕴涵着“如何学”的设计。我们目前的教学活动,主要还是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倾向于替学生处理信息,如提供目标、选择内容、安排顺序、设计活动等。这种做法对于集体教学这种形式而言有一定的优势,表现为:学习可集中在预定的目标上,也有了较高的学习效率——即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学习内容,同时,还可以帮助部分知识欠缺或能力不足的学生,从而实现学生的共同提升。但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学生的智力活动不够,易导致被动接受,缺乏独创性,影响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就是学习目标,则教学工作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具备索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加工,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承担者,从而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消化和吸收”一节时,鉴于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和对人体的粗浅认识,我对此课进行了如下的设计:(1)课型: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将此课设计为“竞赛课”,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2)教学媒体: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自制了一节符合本学时内容的课件,分步呈现“智力游戏”“自学提纲”“科学家的观点”“观察小肠结构的实验指导”“人体之最知识抢答;“想一想、议一议”等环节,结合动态的关于牙齿、胃、小肠结构的影片片段,给学生的自学、讨论和激烈的竞争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3)学习方法: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此课设计为自学。在整个教与学的活动中,我以投影内容为学生的自学提供外部条件,以竞赛形式检验学生自学的效果,自始至终,学生反应强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如何教”的策略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如何学”为落脚点,以学习和教学规律为桥梁,选用的教法要与学习内容相吻合,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年龄特征,要结合教师自身素质和条件,扬长避短;同时,还要恰当地进行媒体的选择与利用,以促进教与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四、评测“教得如何”与“学得如何”“教的结果如何”是对实现目标的整体操作过程的评定与测量,是检查课程计划、教学程序、教与学活动效果的最佳途径,因此,必须有效、可行、可靠、公正和有益。教学评定与测量事实上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也是在评定学生“学习的结果如何”。如确定目标之后的诊断性评定,目的是分析学生的起点行为,以便教师把握知识信息传输的最佳切入点,为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学习环境和多样性的学习条件,及时确诊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在完成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后,都伴随着形成性的评定,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确定教与学是否达到目标规定的要求和程度,探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教与学双方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做出改进,使教学过程不断完善;在整个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如单元、章节、或学期结束时的评定都具有总结性,可检查教学工作的优劣,也可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既评定了学的方法,也评定了教的措施,又为今后的教与学奠定了基础。例如,在初中“生物的遗传”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带着“
双、单眼皮”“有无耳垂”“拇指能否弯曲”“舌是否侧卷”等问题回家进行调查,上课时将结果及所产生的疑虑进行汇报与综合,这些均属诊断性评定,以了解学生的基本认识。在教程中,当完成显、隐性基因的遗传规律的学习后,及时进行阶段性的形成性评定与测量,出示下列问题:(1)一对单眼皮夫妇,生双眼皮孩子的可能性有多大?(2)夫妇中有一方为双眼皮,有可能生双眼皮的孩子吗?(3)夫妇均为双眼皮,有生单眼皮孩子的可能吗?分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板演练习,由“小先生”向全班进行分析讲解,以训练其综合、归纳及口述能力;在本节的全部内容学完之后,则进行总结性测量:(1)父亲的单眼皮、无耳垂的特征遗传给儿子,这些特征统属于________;(2)在细胞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________;(3)决定性状的最小遗传单位是________;(4)有酒窝(D)与无酒窝(d)为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有酒窝的基因组合为________;(5)你知道什么是“色盲”,什么是“白化病”吗?以上设计的测量内容,其中(1)是为了解学生对性状的认识;(2)与(3)是为明确学生对基因、遗传物质、染色体、细胞核这些分层概念的把握;(4)是为测量学生对显、隐性基因及遗传特征的理解与掌握;(5)是为给学生一个探究、思考、学习的空间,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也为后面的课程打下伏笔,由此也可以反馈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状况。总之,没有严密有效的测量手段,很难判断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只有可靠、可行的评定方法,才能最终调整、确定教与学的效果。综上所述,教学设计在备课程序中是有所体现的,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备课在确立教学目标后,重在知识的准备、教法的考虑;而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需求为起点,首先进行学生的分析,以最大效能地满足学习需要为过程,其“学”与“教”的信息交流、反馈,教学环境因素,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均具有灵活性、动态性,从根本上避免了“重教轻学”的弊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需继续学习,深入领会,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探讨教育教学规律,以最优的教学设计,逐步引导学生由吸纳知识型向索取知识型演变,实现学生的全面提高与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