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6 MB
- 68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生物知识结构网络第一单元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化学元素必需元素大量元素有害元素微量元素基本元素:C、H、O、N主要元素:C、H、O、N、P、S最基本元素:C非必需元素无害元素C、H、O、N、P、S、K、Ca、MgFe、Mn、B、Zn、Cu、Mo等Al、Si等Pb、Hg等1.1化学元素与生物体的关系1.2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不同种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元素种类大体相同C、H、O、N四种元素含量最多元素含量差异很大1.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无机自然界中含量差异很大
1.4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化合物分类元素组成主要生理功能水①组成细胞②维持细胞形态③运输物质④提供反应场所⑤参与化学反应⑥维持生物大分子功能⑦调节渗透压无机盐①构成化合物(Fe、Mg)②组成细胞(如骨细胞)③参与化学反应④维持细胞和内环境的渗透压)糖类单糖二糖多糖C、H、O①供能(淀粉、糖元、葡萄糖等)②组成核酸(核糖、脱氧核糖)③细胞识别(糖蛋白)④组成细胞壁(纤维素)脂质脂肪磷脂(类脂)固醇C、H、OC、H、O、N、PC、H、O①供能(贮备能源)②组成生物膜③调节生殖和代谢(性激素、Vit.D)④保护和保温蛋白质单纯蛋白(如胰岛素)结合蛋白(如糖蛋白)C、H、O、N、S(Fe、Cu、P、Mo……)①组成细胞和生物体②调节代谢(激素)③催化化学反应(酶)④运输、免疫、识别等核酸DNARNAC、H、O、N、P①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②控制生物性状③催化化学反应(RNA类酶)1.5蛋白质的相关计算设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x,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则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①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②或者…………………………………………③1.6蛋白质的组成层次C、H、O、N、S氨基酸肽链基本成分C、H、O、N、P、Fe、Cu……离子和(或)分子其它成分蛋白质
1.7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名称基本组成单位核酸核苷酸(8种)一分子磷酸(H3PO4)一分子五碳糖(核糖或脱氧核糖)核苷一分子含氮碱基(5种:A、G、C、T、U)DNA脱氧核苷酸(4种)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脱氧核苷一分子含氮碱基(A、G、C、T)RNA核糖核苷酸(4种)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核糖核苷一分子含氮碱基(A、G、C、U)1.8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的原因名称基本单位化学通式聚合方式多样性的原因多糖葡萄糖RNH2COOHHCC6H12O6脱水缩合①葡萄糖数目不同②糖链的分支不同③化学键的不同蛋白质氨基酸①氨基酸数目不同②氨基酸种类不同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④肽链的空间结构核酸(DNA和RNA)核苷酸①核苷酸数目不同②核苷酸排列次序不同③核苷酸种类不同1.9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物质试剂操作要点颜色反应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临时混合加热砖红色脂肪苏丹Ⅲ(苏丹Ⅳ)切片高倍镜观察桔黄色(红色)蛋白质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先加试剂A再滴加试剂B紫色DNA二苯胺加0.015mol/LNaCl溶液5Ml沸水加热5min蓝色选择透过性膜的特点三个通过水自由通过可以通过不能通过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1.10选择透过性膜的特点
物质交换大分子、颗粒内吞外排离子、小分子自由扩散主动运输亲脂小分子高浓度——→低浓度不消耗细胞能量(ATP)离子、不亲脂小分子低浓度——→高浓度需载体蛋白运载消耗细胞能量(ATP)膜的流动性膜的流动性、膜融合特性原理1.11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1.12线粒体和叶绿体共同点1、具有双层膜结构2、进行能量转换3、含遗传物质——DNA4、能独立地控制性状5、决定细胞质遗传6、内含核糖体7、有相对独立的转录翻译系统8、能自我分裂增殖1.13真核生物细胞器的比较名称化学组成存在位置膜结构主要功能线粒体蛋白质、呼吸酶、RNA、脂质、DNA动植物细胞双层膜能量代谢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蛋白质、光合酶、RNA、脂质、DNA、色素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内质网蛋白质、酶、脂质动植物细胞中广泛存在单层膜与蛋白质、脂质、糖类的加工、运输有关高尔基体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运输、加工、细胞分泌、细胞壁形成溶酶体蛋白质、脂质、酶细胞内消化核糖体蛋白质、RNA、酶无膜合成蛋白质中心体蛋白质动物细胞低等植物细胞与有丝分裂有关1.14细胞有丝分裂中核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DNA含量2a—→4a4a4a4a2a染色体数目(个)2N2N2N4N2N染色体单数(个)04N4N00染色体组数(个)22242同源染色数(对)NNN2NN注:设间期染色体数目为2N个,未复制时DNA含量为2a。1.15理化因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理化因素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机理应用过量脱氧胸苷+抑制DNA复制治疗癌症
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成获得多倍体低温(2—4℃)+++++影响酶活和供能低温贮藏注:+表示有影响1.16细胞分裂异常(或特殊形式分裂)的类型及结果类型分裂方式结果事例细胞质不分裂有丝分裂双(多)核细胞多核胚囊个别染色体不分离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单体、多体21三体、唐氏综合征全部染色体不分离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多倍体四倍体植物染色体多次复制,但不分离有丝分裂多线巨大染色体果蝇唾腺染色体两个以上中心体有丝分裂多极核G1SG2M周期性细胞G0期(暂不增殖)终端分化细胞衰老死亡1.17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关系1.18已分化细胞的特点1.19分化后形成的不同种类细胞的特点形态结构特化新陈代谢改变生理功能专一分裂能力丧失已分化细胞形态结构不同生理功能不同代谢活动不同基因表达不同不同种类细胞1.20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的关系体细胞生殖细胞(如卵细胞、花粉)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分化程度高,全能性也高分化程度最低(尚未分化),全能性最高受精卵细胞绝大多数细胞少数细胞未分化分化衰老死亡干细胞癌细胞分裂分裂干细胞特点:(无限增殖)既分裂也分化癌细胞特点:(无限增殖)只分裂不分化异常分化癌变(永生)1.21细胞的生活史
1.22癌细胞的特点癌细胞的特点无限分裂增殖形态结构变化细胞物质改变正常功能丧失新陈代谢异常引发免疫反应扁平梭形球形成纤维细胞癌变如癌细胞膜糖蛋白减少,细胞黏着性降低,易转移扩散。癌细胞膜表面含肿瘤抗原,肝癌细胞含甲胎蛋白等如线粒体功能障碍,无氧供能可移植在异种生物体内生长,形成癌瘤可以种间移植主要是细胞免疫永生细胞1.23衰老细胞的特点助记词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水少酶低色累酶的活性降低色素积累,阻碍细胞内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核大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体固缩,染色加深透变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死亡病理性死亡(细胞坏死)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环境因素突变病原体入侵正常生命需要动物变态花儿凋谢极体消失大部分淋巴细胞死亡蝌蚪尾部消失花瓣凋萎1.24细胞的死亡膜生物膜系统生物膜功能上的联系组成细胞的膜的总称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相同结构上的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核外膜——内质网膜——胞膜内质网膜——线粒体外膜(或相依)内质网膜—膜泡—高尔基体膜—膜泡—胞膜分泌作用胞饮作用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细胞膜-溶酶体相互配合协调工作细胞膜、核膜及具膜细胞器构成的结构体系结构上紧密联系功能上相互依存生理作用研究意义为细胞提供稳定的内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信息传递为化学反应提供场所将细胞分隔成功能小区细胞膜工业上淡化海水,处理污水研究抗寒、抗旱、耐盐机理人造膜材料代替病变器官农业上医药上概念概念1.25生物膜与生物膜系统
你知道吗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细胞分化产生新细胞类型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产生新基因型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植物细胞工程细胞工程植物酶TPP⑤5q 组织培养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愈伤组织根芽植物体脱分化再分化植物体细胞杂交植物细胞A植物细胞B去壁融合杂种细胞组织培养动物细胞工程动物组织单个细胞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A动物细胞B杂种细胞细胞培养融合筛选核移植单克隆抗体免疫小鼠小鼠骨髓瘤细胞小鼠B细胞提取抗体融合细胞杂交瘤细胞提取融合筛选体内培养体外培养1.26细胞工程
你知道吗动物细胞培养代数与取材有关细胞来源可传代数人胎儿细胞成人细胞50代20代小鼠乌龟14—28代90—125代1.27植物组织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的比较比较项目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学原理细胞全能性细胞分裂培养基性质固体液体培养基成分蔗糖、氨基酸、维生素、水、矿物质、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琼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水、动物血清取材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动物胚胎、幼龄动物器官或组织培养对象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分散的单个细胞过程脱分化、再分化原代培养、传代培养细胞分裂生长分化特点①分裂:形成愈伤组织②分化:形成根、芽①只分裂不分化②贴壁生长③接触抑制培养结果新的植株或组织细胞株或细胞系应用①快速繁殖②培育无病毒植株③提取植物提取物(药物、香料、色素等)④人工种子⑤培养转基因植物①生产蛋白质生物制品②皮肤细胞培养后移植③检测有毒物质④生理、病理、药理研究培养条件无菌、适宜的温度和pH1.28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比较项目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融合生物学原理膜的流动性、膜融合特性前期处理原生质体制备: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细胞分散:胰蛋白酶处理方法和手段①物理:离心、振动、电刺激②化学:聚乙二醇(PEG)(同前)③生物:灭活的病毒应用进行远缘杂交,创造植物新品种①制备单克隆抗体②基因定位下游技术(后续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细胞培养你知道吗细胞——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葡萄糖——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种群——生物生存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第二单元生物的新陈代谢Ⅰ植物代谢部分:酶与ATP、光合作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生物固氮2.1酶的分类蛋白质类酶RNA类酶单纯酶复合酶仅含蛋白质蛋白质辅助因子离子有机物辅酶NADP(辅酶Ⅱ)B族维生素生物素(羧化酶的辅酶)RNA端粒酶含RNA唾液淀粉酶含Cl细胞色素氧化酶含Cu2+分解葡萄糖的酶含Mg2+如胃蛋白质酶酶存在于低等生物中,将RNA自我催化。对生命起源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蛋白质本质)(核酸本质)2.2酶促反应序列及其意义酶促反应序列生物体内的酶促反应可以顺序连接起来,即第一个反应的产物是第二个反应的底物,第二个反应的产物是第三个反应的底物,以此类推,所形成的反应链叫酶促反应序列。如ABCD酶1酶2酶3终产物……酶4酶n意义各种反应序列形成细胞的代谢网络,使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沿着特定路线有序进行,确定了代谢的方向。2.3生物体内ATP的来源ATP来源反应式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酶酶ADP+Pi+能量——→ATP化能合成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其它高能化合物转化(如磷酸肌酸转化)C~P(磷酸肌酸)+ADP——→C(肌酸)+ATP神经传导和生物电肌肉收缩吸收和分泌合成代谢生物发光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细胞分裂矿质元素吸收新物质合成植株的生长植物动物ATP——→ADP+Pi+能量酶2.4生物体内ATP的去向
色素分布分离(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快慢作用吸收传递光能胡萝卜素叶黄素大部分叶绿素a叶绿素b吸收转化光能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组成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体基粒的类囊体薄膜上2.5光合作用的色素2.6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比较项目光反应暗反应反应场所叶绿体基粒叶绿体基质能量变化光能——→电能电能——→活跃化学能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物质变化H2O——→[H]+O2NADP++H++2e——→NADPHATP+Pi——→ATPCO2+NADPH+ATP———→(CH2O)+ADP+Pi+NADP++H2O反应物H2O、ADP、Pi、NADP+CO2、ATP、NADPH反应产物O2、ATP、NADPH(CH2O)、ADP、Pi、NADP+、H2O反应条件需光不需光反应性质光化学反应(快)酶促反应(慢)反应时间有光时(自然状态下,无光反应产物暗反应也不能进行)
2.7C3植物和C4植物光合作用的比较C3植物C4植物光反应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粒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粒暗反应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基质CO2固定仅有C3途径C4途径—→C3途径2.8C4植物与C3植物的鉴别方法方法原理条件和过程现象和指标结论生理学方法在强光照、干旱、高温、低CO2时,C4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C3植物不能。密闭、强光照、干旱、高温生长状况:正常生长或枯萎死亡正常生长:C4植物枯萎死亡:C3植物形态学方法维管束鞘的结构差异过叶脉横切,装片①是否有两圈花细胞围成环状结构②鞘细胞是否含叶绿体是:C4植物否:C3植物化学方法①合成淀粉的场所不同②酒精溶解叶绿素③淀粉遇面碘变蓝叶片脱绿→加碘→过叶脉横切→制片→观察出现蓝色:①蓝色出现在维管束鞘细胞②蓝色出现在叶肉细胞出现①现象时:C4植物出现②现象时:C3植物2.9C4植物中C4途径与C3途径的关系草酰乙酸(C4)苹果酸C4丙酮酸C3磷酸烯醇式丙酮酸(C3)ATPPEP羧化酶AMPNADP+NADPHCO2苹果酸C4丙酮酸C3NADP+NADPHCO2暗反应(CH2O)叶肉细胞维管束鞘细胞C5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英文缩写为PEP。2.10C4植物比C3植物光合作用强的原因C3植物C4植物结构原因:维管束鞘细胞的结构以育不良,无花环型结构,无叶绿体。光合作用在叶肉细胞进行,淀粉积累,影响光合效率。发育良好,花环型,叶绿体大。暗反应在此进行。有利于产物运输,光合效率高。生理原因:PEP羧化酶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只有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磷酸核酮糖羧化酶与CO2亲和力弱,不能利用低CO2。两种酶均有。PEP羧化酶与CO2亲和力大,利用低CO2能力强。2.11光能利用率与光合作用效率的关系关系提高光能利用率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增加光合作用面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控制光照强弱二氧化碳供应必需矿质元素供应光合作用效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参与光合作用的能量中被转移的能量光能利用率照在该地面的总的光能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照在地面上的总能量中被转移的能量概念热能损失光能损失→荧光、磷光光能→电能→化学能(贮存)去向
2.12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与提高光能利用率的关系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二氧化碳供应通风透光,增施农家肥;人工增CO2(温室)必需矿质元素供应N:P:K:糖类的合成和运输Mg:叶绿素的成分ATP、NADP+的成分控制光照强弱因地制宜:阳生植物种阳地阴生植物种阴地光质影响:蓝紫光照,蛋白质和脂类多红光照,糖类增多延长光合作用时间提高复种指数:改一年一季为一年多季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合理密植套种(不同时播种)、间作(同时播种)光CO2矿物质水温度
2.13光合作用实验的常用方法半叶法(遮盖法)割主叶脉法同位素标记法验证(探索)光合作用需CO2并放O2、光强的影响光合作用产生淀粉验证(探索)光合作用中物质的转变打孔法(抽气法)密封法光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分光法可同时使用2.14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2.14.1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渗透吸水渗透系统隔着半透膜的两种溶液构成的体系吸胀吸水液泡尚未形成或消失通过亲水物质的亲水性吸水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两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看作一层半透膜(本质是选择透过性)两个系统①植物细胞与土壤溶液之间构成②每两个植物细胞之间构成水分的吸收吸水原理主要由成熟细胞的中央液泡构成渗透系统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发生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溶液与纯水达平衡时,溶液一方所承受的外压差。渗透压2.14.2扩散作用与渗透作用的联系与区别扩散作用渗透作用物质由相对多(密度高)的地方向相对少(密度低)的地方运动的过程,叫扩散溶剂分子的扩散叫渗透,具备一定条件才能发生联系区别物质由高到低的移动方式,利用物质本身的属性,不需要能量特指溶剂分子(如水、酒精等)的扩散,需特定的条件2.14.3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与联系半透膜选择透过性膜概念小分子、离子能透过,大分子不能透过水自由通过,被选择的离子和其它小分子可以通过,大分子和颗粒不能通过性质半透性(存在微孔,取决于孔的大小)选择透过性(生物分子组成,取决于脂质、蛋白质和ATP)
状态活或死活材料合成材料或生物材料生物膜(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膜)物质运动方向不由膜决定,取决于物质密度水和亲脂小分子:不由膜决定,取决于物质密度离子和其它小分子:膜上载体(蛋白质)决定功能渗透作用渗透作用和其它更多的生命活动功能共同点水自由通过,大分子和颗粒都不能通过2.14.4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导管运输水分的运输方向向上:根—→茎—→叶动力蒸腾作用产生蒸腾拉力根压导致吐水现象2.14.5植物体内水分的利用和散失利用1-5%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水分散失绝大部分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生理意义蒸腾作用①根持续吸水的动力②物质运输的载体③降低叶片温度
2.15植物体内的化学元素(1)植物体水分(10-95%)干物质(5-90%)有机物90%无机盐10%挥发部分灰分元素小部分N大部分S全部P全部金属元素C、H、O、N、S形成气体:CO2、CO、N2、NH3、H2O和氮氧化物等。少量硫形成H2S、SO2等。燃烧N、P、S、K、Ca、Mg(6种)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必需矿质元素Fe、Mn、B、Zn、Cu、Mo、Cl、Ni矿质元素Al、Si、Na、I等非必需矿质元素概念除C、H、O外由根系吸收的元素(N放在矿质元素中讨论)非必需元素必需元素微量元素大量元素植物体C、H、O非矿质元素能被再利用的元素N、P、K、Mg老叶先受损不被再利用的元素Ca、S、B、缺乏症幼叶先受损吸收方式选择性吸收载体的种类与数量主动运输1.16植物体内的化学元素(2)2.17生物固氮生物固氮将大气氮(N2)还原成NH3的过程概念意义②对自然界氮循环有重要作用①为绿色植物提供氮素营养固氮微生物的种类种类固氮原因及条件代谢类型常见类型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同化异化共生固氮类与豆科植物共生时异养需氧根瘤菌(6种)(大豆、菜豆、豌豆、苜蓿、羽扇豆、三叶草)消费者(取食于活的生物体)自生固氮类独立生活自养固氮蓝藻(念珠藻)生产者异养圆褐固氮菌黄色分支杆菌分解者(腐生生活)注意:不同的根瘤菌具有共生专一性。如蚕豆根瘤菌与蚕豆、豌豆、豇豆共生;大豆根瘤菌只能与大豆共生。固氮过程N2+e+H++ATP————→NH3+ADP+Pi固氮酶(选学)固氮基因(固氮酶)
大气氮库(N2)大气固氮工业固氮NO3-氮素化肥氮盐尿素硝化细菌分解者生物固氮NH3-NO2-、NO3-反硝化细菌N2遗体生产者消费者脲酶尿素脲酶2.18氮循环固氮微生物N2————→NH3固氮酶硝化细菌NH3——→NO2-、NO3-酶反硝化细菌NO2-、NO3-——→N2酶(N2循环)2.19三类微生物在自然界氮循环中的作用Ⅱ动物与微生物代谢部分:三大类营养代谢、细胞呼吸、代谢基本类型、微生物类群、微生物的营养代谢与生长、发酵工程简介淀粉葡萄糖脂肪、某些氨基酸CO2+H2O+能量肝糖元肌糖元氧化合成分解转变合成皮下结缔组织、肠系膜脂肪储存甘油、脂肪酸CO2+H2O+能量氧化糖元转变分解蛋白质合成转变各种组织蛋白、酶及激素等新的氨基酸含氮部分NH3尿素转变不含氮部分CO2+H2O+能量糖类、脂肪分解转氨基脱氨基氨基酸2.20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细胞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动物体细胞内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种类(8种)种类苯丙赖色亮,缬亮苏甲硫(本秉赖色亮,谢亮输贾刘)12种概念概念苯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不同种动物有不同的必需氨基酸助记词2.21人体的必需氨基酸2C3H6O32C2H5OH2CO24[H]能量2CH3COCOOH+C6H12O6②①(葡萄糖)(酒精)(乳酸)(丙酮酸)ATP(少)热总反应式C6H12O6+能量2C3H6O3酶C6H12O62C2H5OH2CO2+酶能量+总反应式细胞质基质线粒体6CO220[H]C6H12O64[H]能量6H2OATP(少)热C6H12O62CH3COCOOH12H2OATP(多)6O2能量热呼吸链ATP(少)热能量2CH3COCOOH②①③(葡萄糖)(丙酮酸)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细胞膜②2.22细胞的有氧呼吸2.23细胞内的无氧呼吸
2.2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比较项目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反应场所真核细胞:细胞质基质,主要在线粒体原核细胞:细胞基质(含有氧呼吸酶系)细胞质基质反应条件需氧不需氧反应产物终产物(CO2、H2O)、能量中间产物(酒精、乳酸、甲烷等)、能量产能多少多,生成大量ATP少,生成少量ATP共同点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2.25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的利用情况呼吸类型被分解的有机物储存的能量释放的能量可利用的能量能量利用率有氧呼吸1mol葡萄糖2870kJ2870kJ1165kJ40.59%无氧呼吸2870kJ196.65kJ61.08kJ2.13%注: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值为分解为乳酸时的值。不同的无氧呼吸类型释放的能量可能稍有不同。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基本类型新陈代谢类型兼性厌氧型异化类型需氧型厌氧型同化类型自养型异养型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兼性营养型酵母菌有光时:自养生活(进行光合作用,但供氢体不是水,而是有机物)无光时:异养生活红螺细菌有氧时:有氧呼吸无氧时:无氧呼吸硝化细菌化能合成作用光合作用绝大多数动物,腐生的真菌,大多数细菌多数动植物一些细菌(如光合细菌,供氢体不是水,不放O2)蛔虫等特殊类型2.26新陈代谢的类型你知道吗科学发现:人们对消化过程的研究发现了酶人们对向光性的研究发现了生长素人们对溶菌现象的研究发现了青霉素
原核细胞微生物(单细胞)细菌形态杆形、球形、螺旋形(弧形)结构特殊结构质粒、荚膜、鞭毛、芽孢、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仅有核糖体)核区(环状DNA)繁殖二分裂(有DNA的复制和平分)菌落概念特征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繁殖形成的细菌子细胞群体大小、形状、颜色、光泽度、透明度、硬度等结构基内丝菌气生丝菌吸收养料—营养产生孢子—繁殖分枝状菌丝放线菌对人类的贡献产抗生素(次级代谢产物)分布土壤、空气、水中其它类群支原体、衣原体(无壁)、(蓝藻)真核细胞微生物单细胞多细胞霉菌酵母菌细胞结构非细胞结构增殖病毒DNA或RNA结构囊膜(带刺突)蛋白质、多糖、脂类组成衣壳核酸核衣壳(可有)基本单位:衣壳粒功能:保护、抗原性吸附→注入→复制(核酸)→合成(蛋白质)→装配→释放分类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质和DNA组成蛋白质和RNA组成微生物的类群2.27微生物的类群2.28微生物的营养种类特点功能物理性质固体培养基加凝固剂分离、鉴定半固体培养基观察、保藏液体培养基不加凝固剂工业生产化学成分合成培养基成分明确分类、鉴定天然培养基天然成分工业生产用途选择培养基加抑制剂(如青霉素)加特殊C源或N源不加某物质(如N源)选择、分离鉴别培养基加指示剂或药品鉴别培养基种类营养素提供碳素营养水无机盐碳源无机碳源有机碳源CO2、NaHCO3等糖、脂、石油等氮源提供氮素营养无机氮源有机氮源N2、硝酸盐、铵盐等尿素、牛肉膏、蛋白胨等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维生素、氨基酸、碱基等)配制原则(三要原则)目的要明确根据培养种类、培养目的选择原材料注意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营养要协调C/N=4:有利于繁殖;C/N=3:有利于产谷氨酸碳氮比最重要pH要适宜细菌:pH=6.5—7.5放线菌:pH=7.5—8.5真菌:pH=5.0—6.0微生物的营养
你知道吗加入高浓度食盐可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加入青霉素可分离酵母菌和霉菌不加N源可分离固氮微生物加入伊红-美蓝可鉴别大肠杆菌不断产生代谢产物微生物的代谢初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微生物自身生长繁殖必需的物质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类、维生素产物概念对自身生长繁殖非必需的物质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产物概念代谢调节或积累或排除特点酶合成调节大肠杆菌一直存在,只受遗传控制的酶组成酶诱导酶受环境中某物质的诱导产生“好酶知时节,当需乃发生”分解葡萄糖的酶分解乳糖的酶酶活性调节通过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来调节代谢速率概念负反馈:酶催化的产物增多抑制酶的活性原理谷氨酸脱氢酶受谷氨酸产量的调节同时存在密切配合协调作用代谢的人工控制改变遗传特性基因诱变高产赖氨酸的黄色短杆菌转基因基因工程人胰岛素控制发酵条件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即时输出代谢产物,解除对酶的抑制2.29微生物的代谢
2.30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时期特点作用调整期菌体不增殖,代谢活跃,体积增大对数期以2n形式增长,代谢旺盛作菌种和科研材料稳定期生死平衡,活菌数最多,芽孢形成收获菌体和代谢产物衰亡期死亡加速,形态多样,细胞裂解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温度pH氧最适生长温度:25—37℃(最适pH见前)超过:蛋白质和核酸不可逆破坏超过:影响酶活性和细胞膜稳定性需氧或不需氧微生物的生长2.31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与生长速率的关系时间菌体数目(lg)0时间生长速率0kk2dcabdcab生长速率=繁殖率—死亡率注意a:调整期b:对数期c:稳定期d:衰亡期说明2.32发酵工程简介概念内容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产品;或者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菌种选育培养基配制灭菌扩大培养与接种基因诱变——传统,常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细胞融合(三要原则)一般步骤:配制调→pH→分装→灭菌严格杀灭培养基和发酵设备中的各种微生物,保证菌种是单一纯种选育的良种要经多次扩大培养,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需要分离提纯产品代谢产物菌体本身过滤、沉淀等方法分离蒸馏、萃取、离子交换等方法提取发酵过程①检测菌体数目和产物浓度。②添加培养基组成。③严格控制发酵条件(温度、pH、溶氧、通气量、转速)应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生产抗生素、维生素、动物激素、氨基酸、核苷酸等医药工业上的应用生产传统发酵产品啤酒、果酒、食醋等生产食品添加剂酸味剂、鲜味剂、甜味剂、色素开发人类新食源单细胞蛋白、真菌蛋白等新食品发酵工程改变原来基因转基因工程菌(工程细胞)
第三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植物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内环境与稳态、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免疫)3.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激素调节应用向性运动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生长素发现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和发育的种子产生大多集中在胚芽鞘、分生组织、形成层及发育的种子和子房分布(略)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不能倒过来运输10-1010-810-610-410-21浓度/mol·L-10促进生长抑制生长根芽茎两重性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促进生长存在于分裂部位。促进细胞分裂、分化促进叶片脱落促进果实成熟其他激素植物激素调节生理作用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保花保果,又能疏花疏果促进生长抑制生长取决于生长素浓度植物的器官的种类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插枝下端促进插枝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无籽番茄涂抹未受粉柱头喷洒植株(棉花)保蕾保铃涂抹未受粉柱头发根增多抑制促进抑制顶端优势疏花疏果除草3.2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激素调节内分泌腺激素名称主要生理功能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抗利尿激素减少排尿垂体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生长发育和调节其合成与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生长发育和调节其合成与分泌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促进骨生长和蛋白质合成催乳素促进乳腺发育与泌乳及嗉囊分泌鸽乳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包括神经)、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肾上腺肾上腺素升血糖(促进肝元糖分解)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吸Na+泌K+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强烈促进肝元糖分解和非糖转化)B细胞胰岛素性腺睾丸性激素雄激素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生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卵巢雌激素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子生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第二性征,激发并维持正常性周期卵巢孕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激素的种类和作用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调节内分泌的中枢下丘脑反馈调节激素分泌的调节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如CO2对呼吸频率的调节等相关激素间的作用协同作用增强效应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拮抗作用对抗效应寒冷紧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增加去路促进肝(肌)糖元合成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促进转变成脂肪减少来源抑制肝糖抑制元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降血糖
其它激素基本方式反射由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概念结构基础神经中枢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分类遗传获得的先天性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生活中学习获得的后天性反射兴奋的传导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细胞间的传导从兴奋点开始双向传导--------++++--------++++++++++++++++----++++++++++++++++------------++++--------刺激单向传导由前一个神经元传向后一个神经元传导方向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驱体运动中枢中央前回交叉支配左侧中枢支配右侧驱体右侧中枢支配左侧驱体倒置投射顶部中枢支配足部运动颞部中枢支配头部运动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感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S区H区神经调节3.3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与行为激素调节与行为求偶行为照顾幼仔行为催乳素性激素影响活动、食欲等甲状腺激素先天性行为趋性对环境刺激的定向反应本能由一系列非条件反射按顺序连锁发生构成非条件反射膝跳反射、搔扒反射吸吮反射、眨眼反射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条件反射判断推理决定性作用生活体验和学习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3.4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3.5内环境与物质交换稳态概念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pH、参透压、温度、血糖浓度等等)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淋巴内环境物质交换废物、CO2养料、O2细胞液组织液内环境与物质交换NaHCO3H2CO3乳酸+Na2CO3+缓冲物质缓冲物质血浆中酸性物质增多时血浆中碱性物质增多时多余的NaHCO3由肾脏排出体外多余的H2CO3生成CO2和H2OpH的相对稳定H2CO3增高时NaHCO3增高时
3.6水、钠、钾的来源与去向H2O来源(mL)去向(mL)来自饮水来自食物来自代谢1300900300由肾排出由皮肤排出由肺排出由大肠排出1500500400100共计2500共计2500食物中的Na+便Na+人体汗Na+尿Na+皮肤大肠肾脏K+便K+消化道中的K+血K+组织液中的K+细胞中的K+尿K+食物中的K+吸收排出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诊断某些疾病的指标Na+水、钠、钾的来源与去向
3.7水盐平衡的调节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增加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释放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神经调节激素调节肾上腺直接刺激血钾升高血钠降低醛固酮重吸收Na+分泌K++++水盐平衡的调节咏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产生激素真不少通过垂体控性甲有种激素抗利尿体温调节是中枢血糖平衡功不小水盐代谢没有它什么事都做不了3.8血糖平衡的调节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血糖降低(+)(-)(+)(+)(+)(+)(+)下丘脑某一区域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肾上腺肾上腺素下丘脑另一区域激素调节神经调节
皮肤血管收缩汗腺不排汗立毛肌收缩散热减少肾上腺肾上腺素产热增加代谢增强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炎热皮肤散热增加血管扩张汗腺排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寒冷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体温恒定3.9体温的调节免疫概述概念机体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识别“自己”与“非已”,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分类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及黏膜的屏障作用对所有病原体的防御能力组成概念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对特殊病原体的防御能力组成概念体液免疫细胞免疫3.10免疫概述B细胞造血干细胞T细胞胸腺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增殖分化血液循环大部分死亡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少部分进入效应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抗原刺激后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中枢淋巴组织及器官骨髓胸腺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外周淋巴组织及器官脾脏扁桃体淋巴结免疫分子抗体、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淋巴细胞起源3.10免疫系统的组成与淋巴细胞的起源
概念能与B细胞受体、T细胞受体及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性质异物性机体以外的物质。或机体内的隔离物质或已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特异性只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取决于抗原决定簇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物质。蛋白质、脂多糖、多糖等抗原决定簇概念特点①一种抗原可含有多种抗原决定族②不同种抗原可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族③一个B细胞只接受一种抗原决定族的刺激④每一种抗原决定族只引起产生一种特定的抗体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概念B细胞识别抗原后经分裂增殖形成的效应B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球蛋白特点①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清除抗原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刺激产生特异结合抗体抗原3.11抗原与抗体3.1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病原体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抗原抗原记忆细胞直接刺激增殖分化效应B细胞抗体再次刺激增殖分化病原体再次入侵抗体与病原体(抗原)结合防止病原体感染降低病毒侵染力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再次刺激增殖分化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增殖分化宿主细胞裂解死亡记忆细胞病原体侵入宿主细胞后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宿主细胞溶酶体酶激活反应阶段效应阶段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病变局限于某一器官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酿脓链球菌的一种抗原决定族与心脏瓣细胞的某种物质相似全身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和结缔组织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多器官:关节痛、皮肤红斑、脱发、白细胞减少自身免疫疾病概念由自身免疫而导致的机体的疾病状态。由于自身组织和细胞不易被清除,机体不断受攻击,结果进入疾病状态导致自身免疫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遗传性(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伴X隐性遗传)获得性(后天性)免疫缺陷病AIDS病(HIV主要攻击T细胞)概念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免疫缺陷病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全身性过敏反应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过敏原效应B细胞抗体某些细胞活性物质再次刺激再次刺激时释放刺激吸附概念已免疫过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无后遗症、有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过敏反应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3.13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3.13免疫学的应用(选学)免疫预防注射抗原人工主动免疫灭活死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减毒活疫苗(卡介苗、牛痘苗)类毒素(白喉疫苗、破伤风疫苗)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体抗毒素(免疫动物后获得的抗体)人免疫球蛋白制剂(抗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制剂(新型制剂)单抗制剂免疫治疗输入免疫物质(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或药物调整病人的免疫功能,从而治疗疾病移植免疫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是否一致,关系到器官移植的成败免疫学的应用
你知道吗缺氧引起脑水肿的原因①细胞内水肿:供氧不足→ATP减少→胞内Na+转运下降→胞内渗透压升高→细胞吸水增加→细胞内水肿②细胞外水肿:血浆缺氧→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升高→血浆物质滤出→组织液增多→细胞外水肿
第四单元生物的生殖与发育(包括生殖的种类、动物生殖细胞的生成、植物的个体发育、动物的个体发育)胚囊母细胞(2N)花粉母细胞(2N)消失减数分裂萌发减数分裂胚囊(N)八核胚囊发育核分裂(3次)成熟胚囊核分裂极核精子卵细胞受精卵受精极核珠被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生殖的类型无性生殖生殖方式概念举例分裂生殖由一个生物体直接分裂成两个新个体变形虫、细菌出芽生殖在母体的一定部位长出芽体(新个体)酵母菌、水螅孢子生殖母体产生无性生殖细胞——孢子,由孢子萌发成新个体真菌(青霉)低等植物(衣藻)营养生殖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与母体脱落后,发育成新个体马铃薯的块茎草莓的匍匐茎注:植物组织培养是人工进行的植物无性繁殖方式。概念由亲体产生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由配子两两结合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的生殖方式孤雌生殖卵细胞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新个体(蜜蜂的卵细胞直接发育成雄蜂)类型同配生殖配子形态大小相同(同型配子)异配生殖配子形态大小不同(大配子和小配子)卵式生殖配子形态大小差别很大,大的称卵细胞(雌配子),小的称精子(雄配子),结合形成的合子特称受精卵幼体受精卵成体雄体精子雌体卵子胎的发育胎后发育有性生殖(2N)(2N)(2N)(N)花粉(N)(N)(2N)(3N)珠孔双受精一核消失,一核分裂4.1生殖的类型4.2动物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没有交换)初级精母细胞精原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精子的形成复制(2N=4)(2N=4)(N=2)(N=2)(N=2)卵细胞第一极体(N=2)第二极体复制卵原细胞(2N=4)初级卵母细胞(2N=4)次级卵母细胞(N=2)(N=2)(N=2)卵细胞的形成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一种卵细胞一种类型一种类型共两种精子AA‘BB‘B‘B‘AB‘A‘BBBA‘A‘AAAA‘BB‘BBBB‘B‘B‘AA‘A‘AA
四分体交叉互换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四分体时期四种精子(一种卵细胞)4.3减数分裂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4.4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及数目与配子类型的关系1、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在配子中进行自由组合,所以形成不同种类的配子2、配子(精子、卵)种数等于组合数3、组合数又与同源染色体的对数有关4、每一个精原细胞分裂都只形成两种精子5、每一个卵原细胞分裂都只形成一种卵子6、要产生2n种精子至少需要2n-1个精原细胞参与减数分裂7、要产生2n种卵细胞至少需要2n个卵原细胞参与减数分裂8、当有m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配子种数=2n(n为同源染色体对数)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发生交叉互换与同源染色体对数无关①当m<2n-1,则生成的精子类型最多为2m<2n种②当m≥2n-1,则生成的精子类型为2m=2n种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1、每一个精原细胞分裂都要形成4种精子2、每一个卵原细胞分裂都只形成1种卵子3、m个精(卵)原细胞分裂时形成的精子(卵)最多为4m(m)种,与染色体对数无关(不符合2n规律)与同源染色体对数无关配子多样性的主要原因4.5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以动物细胞为例)比较项目减数分数有丝分裂复制次数1次1次分裂次数2次1次同源染色体行为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姐妹染色体交叉互换无子细胞染色体数是母细胞的一半与母细胞相同子细胞数目4个2个子细胞类型生殖细胞(精细胞、卵细胞)、极体体细胞细胞周期无有相关的生理过程生殖生长、发育染色体(DNA)的变化曲线时期数量42时期42数量DNA染色体有丝减数区分难,抓住几个关键点。有丝分裂要加倍,减数分裂看同源。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开要减半。再分过程同有丝,染色体中无同源。助记词种子植株胚根胚轴胚芽子叶胚柄受精卵供给营养顶细胞球状胚体多次分裂有丝分裂基细胞几次分裂胚多次分裂珠被种皮受精极核多次分裂胚乳细胞胚乳或者消失果实胚珠子房提供生长素消失4.6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
4.7动物的个体发育受精卵囊胚原肠胚卵裂分化外胚层表皮及其附属结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中胚层骨骼、肌肉及循环、排泄、生殖系统等内胚层肝脏、胰脏等腺体消化道、呼吸道上皮幼体分化分化分化胚胎发育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人类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形成羊膜,内有羊水,为胚胎发育提供水环境,防止震动、保护胚胎。胚后发育成体直接发育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相似幼体与成体不同幼体你知道吗判断必需矿质元素的标准是①不可缺少性:缺乏不能完成生活史②不可替代性:有专一缺乏症,加入其它元素不可替代③直接功能性:直接影响,不是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等的间接作用第五单元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包括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规律、伴性遗传、细胞质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现代进化理论)5.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格里菲思实验第一组注射活R型(无毒)健康第三组注射死S型(加热)健康第二组活S型(有毒)注射死亡在死S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成S细菌设想第四组分离死S型活R型注射死亡+活S型注射死亡
加入R型(无毒)R型(无毒)R型(无毒)DNA蛋白质或荚膜多糖DNA加DNA酶活S型(有毒)分离加入加入培养培养培养R型(无毒)R型(无毒)S型R型艾弗里的实验结论DNA是“转化因子”,即遗传物质5.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2)——T2噬菌体感染细菌实验培养含放射性35S不含放射性离心搅拌加入不含放射性含放射性32P培养离心搅拌加入大肠杆菌培养液感染使在细菌体外的噬菌体分离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35S标记的噬菌体32P标记的噬菌体新形成的噬菌体没检测到35S新形成的噬菌体检测到32P实线表示不带放射性虚线表示带放射性说明5.3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蛋白质RNA烟草花叶病毒(TMV)烟叶花叶病感染感染+RNA酶烟叶健康感染烟叶健康蛋白质分离感染烟叶花叶病RNATMV
5.4DNA是遗传物质的理论证据(遗传物质的必备条件)分子结构相对稳定1、稳定性能够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2、连续性能够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3、控制性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4、变异性能够贮藏大量遗传信息5、信息性理论证据5.5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含DNA的生物DNA是遗传物质,RNA不是4、不含DNA的生物(RNA病毒)RNA才是遗传物质ACGGATCT3’端3’端5’端5’端DNA的分子结构氢键5.6DNA的组成单位、分子结构和结构特点碱基磷酸脱氧核糖脱氧核苷脱氧核苷酸基本组成单位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单脱氧核苷酸经磷酸二酯键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长链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由氢键连接成双链DNA分子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配对,碱基对由氢键连接起来。即:GC;AT。两条链向右旋转形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双链结构的外侧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形成骨架,碱基排在双链的内侧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一旦确定,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随之确定理论上链上碱基的排列顺序是任意的,这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DNA的碱基排列顺序贮藏着生物遗传信息,DNA分子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的根源123456784n种
5.7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引起的碱基间关系A=TG=CA1=T2G1=C2A2=T1G2=C1A=A1+A2T=T1+T2G=G1+G2C=C1+C2A+G=T+CA+C=T+G12345基本关系根据第一链计算第二链
5.8DNA分子的复制5’端3’端3’端5’端5’端3’端解旋方向5’端3’端3’端3’端5’端5’端ACGTTGCA32P32P亲代(0代)1代2代n代TGCAACGTTGCAACGTTGCAACGTACGTTGCA32P32P31P31P31PACGTTGCATGCAACGT32P31P32P31P子代DNA分子中含亲代链的比例子代DNA链中含亲代链的比例11/21/2n-11/21/41/2n复制(半保留复制)15N(重链)15N(重链)15N(重链)14N(轻链)从每一代DNA分子中取等量的DNA进行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重带轻带中间带全轻半重半轻半重半轻全重亲代Ⅰ代Ⅱ代低高氯化铯密度DNA带5.9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明
5.10基因的结构及控制蛋白质的合成RNA聚合酶结合位点非编码区编码区非编码区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放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TGCATGCATGCAACGTACGTACGTUGCACGUACGUACGUAUGCAUGCA苏酪精缬转录翻译基因(编码区)mRNAtRNA蛋白质(多肽)转录RNA聚合酶结合位点非编码区编码区非编码区外显子外显子内含子内含子外显子ABCDE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转录ABCDEACE加工翻译初级RNAmRNA蛋白质(多肽)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5.11染色体组与基因组比较概念示例染色体组正常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数称为一个染色体组,用N表示果蝇:N=4基因组概念某生物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叫基因组。包括核基因组和质基因组(线料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人:23+1+线粒体DNA单倍体基因组有性别生物:N+1(N个DNA+1个性染色体DNA组成)无性别生物:N(N个DNA分子组成)人:23+1玉米:10原核生物基因组一个DNA分子组成(或加上质粒DNA)细菌DNA线粒体基因组线粒体中一个DNA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见后述)线粒体DNA叶绿体基因组叶绿体中一个DNA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叶绿体DNA区别与联系染色体组由正常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构成,只包含一条性染色体基因组由一半常染色体、两条性染色体和细胞质中的DNA分子组成5.12人类基因组研究5.12.1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大事记人类基因组计划大事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杜伯克首先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GP)1990年10月1日经美国国会批准美国HGP正式启动,预计投资30亿美元,历时15年,在2005年完成。先后共有美、英、日、法、德、中六国参加,分别负担了其中54%、33%、7%、2.8%、2.2%和1%的研究工作。1998年5月全球最大的DNA自动测序仪厂家在美国马里兰州罗克威尔设立了Celera(塞莱拉)基因组学公司,声称在3年内完成人类基因组的序列测定,另外有一些私营机构也涉足这一领域,目的都是为了申请专利,垄断人类基因信息资源。至此形成公私两大阵营。1998年10月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公立阵营宣布提前于2001年完成人类基因组的工作草图,整个终图的完成期将从2005提前到2003年。1999年9月我国搭上基因组研究的末班车,加入该计划并负责3号染色体上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工作,成为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唯一的发展中国家。这1%的测序任务,带给中国的利益是长远的,我们不仅因此可以分享整个计划的成果,拥有相关事务的发言权,而且建立了自己的研究队伍,技术水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2000年3月14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贝理雅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将人类基因组研究成果公开,以便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能自由地使用这些成果。2000年4月底中国科学家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部署,完成了百分之一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2000年6月26日美国白宫召开会议,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完成。2001年2月15日人类基因组计划公立阵营在当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公布人类基因组测序草图。2001年2月16日塞莱拉公司在当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公布人类基因组测序草图。2006年5月18日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了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1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科学家不止一次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完工,但推出的均不是全本,这一次杀青的“生命之书”更为精确,覆盖了人类基因组的99.99%。历时16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书写完了最后一个章节。5.12.2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遗传图又称连锁图,它是以具有遗传多态性(在一个遗传位点上具有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出现频率皆高于1%)的遗传标记为“路标”,以遗传学距离(在减数分裂事件中两个位点之间进行交换、重组的百分率,1%的重组率称为1cM(厘摩))为图距的基因组图。遗传图的建立为基因识别和完成基因定位创造了条件。意义:6000多个遗传标记已经能够把人的基因组分成6000多个区域,使得连锁分析法可以找到某一致病的或表现型的基因与某一标记邻近(紧密连锁)的证据,这样可把这一基因定位于这一已知区域,再对基因进行分离和研究。对于疾病而言,找基因和分析基因是个关键。物理图物理图是指有关构成基因组的全部基因的排列和间距的信息,它是通过对构成基因组的DNA分子进行测定而绘制的。绘制物理图的目的是把有关基因的遗传信息及其在每条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线性而系统地排列出来。DNA物理图是指DNA链的限制性酶切片段的排列顺序,即酶切片段在DNA链上的定位。因限制性内切酶在DNA链上的切口是以特异序列为基础的,核苷酸序列不同的DNA,经酶切后就会产生不同长度的DNA片段,由此而构成独特的酶切图。因此,DNA物理图是DNA分子结构的特征之一。DNA是很大的分子,由限制酶产生的用于测序反应的DNA片段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这些片段在DNA链中所处的位置关系是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故DNA物理图谱是顺序测定的基础,也可理解为指导DNA测序的蓝图。广义地说,DNA测序从物理图制作开始,它是测序工作的第一步。序列图随着遗传图和物理图的完成,测序就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DNA序列分析技术是一个包括制备DNA片段及碱基分析、DNA信息翻译的多阶段的过程。通过测序得到基因组的序列图。转录图(基因图)基因图是在识别基因组所包含的蛋白质编码序列的基础上绘制的结合有关基因序列、位置及表达模式等信息的图谱。在人类基因组中鉴别出占具2%~5%长度的全部基因的位置、结构与功能,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过基因的表达产物mRNA反追到染色体的位置。其原理是:所有生物性状和疾病都是由结构或功能蛋白质决定的,而已知的所有蛋白质都是由mRNA编码的,这样可以把mRNA通过反转录酶合成cDNA或称作EST的部分的cDNA片段,也可根据mRNA的信息人工合成cDNA或cDNA片段,然后,再用这种稳定的cDNA或EST作为“探针”进行分子杂交,鉴别出与转录有关的基因。基因图谱的意义是:在于它能有效地反应在正常或受控条件中表达的全基因的时空图。通过这张图可以了解某一基因在不同时间不同组织、不同水平的表达;也可以了解一种组织中不同时间、不同基因中不同水平的表达,还可以了解某一特定时间、不同组织中的不同基因不同水平的表达。5.12.3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基因组比较(大约)物种碱基对数量基因数量物种碱基对数量基因数量黴浆菌580,000500酿酒酵母12,000,0005,538肺炎双球菌2,200,0002,300黑腹果蝇180,000,00013,350流感嗜血杆菌4,600,0001,700家鼠2,500,000,00029,000大肠杆菌4,600,0004,400人类3,000,000,00027,0005.12.4人类基因组24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和申请的专利数目(截止2006年)
染色体编号基因数目专利数目染色体编号基因数目专利数目1号3,14150413号477972号1,77633014号8211553号1,44530715号9151414号1,02321516号1,1391925号1,26125417号1,4713136号1,40122518号408747号1,41023219号1,7152708号95220820号7621789号1,08623321号3576610号1,04217022号10665711号1,626312X1,09020012号1,347252Y14414合计17,5103,242合计9,4052,357累计26,9155,599【说明】目前人们对于基因资源是否应该登记专利仍有争议。由于学术研究并非营利性,因此通常不受这些专利所拘束。此外由于美国政府近年来将专利申请条件提高,因此与DNA有关的专利许可,在2001年之后已逐渐减少。5.12.5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意义与展望对于各种疾病尤其是对各种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深入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细胞的生长、分化和个体发育的机制以及生物进化等也具有重要意义推动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123你知道吗 在人体全部22对常染色体中,1号染色体包含的基因数量最多,达3141个,是平均水平的两倍,共有超过2.23亿个碱基对,破译难度也最大。一个由150名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历时10年,才完成了1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
DNARNA逆转录转录蛋白质(性状)翻译复制复制5.13遗传的中心法则5.14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质粒DNA连接酶酶目的基因DNA获取DNA获取质粒细菌质粒DNA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重组质粒细胞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DNA重组质粒细胞增殖目的基因产物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5.15基因分离定律中亲本的可能组合及其比数亲本组合AA×AAAA×AaAA×aaAa×AaAa×aaaa×aa基因型比AA1AAAa1∶1Aa1AAAaaa1∶2∶1Aaaa1∶1aa1表现型比显性1显性1显性1显性∶隐性3∶1显性∶隐性1∶1隐性15.16基因分离定律的特殊形式特殊形式亲本组合子代的基因型比子代的表现型比(一般形式)Aa×AaAA∶Aa∶aa=1∶2∶1显性∶隐性=3∶1显性相对性Aa×AaAA∶Aa∶aa=1∶2∶1显性∶相对显性∶隐性=1∶2∶1并显性(MN血型)LMLN×LMLNLMLM∶LMLN∶LNLN=1∶2∶1显性①∶并显性∶显性②=1∶2∶1复等位基因遗传物种中存在三个以上等位基因,而每一个体只含两个等位基因或两个相同的基因,基因之间存在显隐关系或其它关系。如ABO血型的遗传:IA、IB对i为显性,IA对IB并显性。显性纯合致死Aa×AaAa∶aa=2∶1显性∶隐性=2∶1隐性纯合致死Aa×AaAA∶Aa=1∶2显性单性隐性配子致Aa×AaAA∶Aa=1∶1显性单性显性配子致死Aa×AaAa∶aa=1∶1显性∶隐性=1∶1伴性遗传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子代表现型与性别有关,形式多样,在后面有专题讨论。X上的致死效应见专题5.23(P53)P双显AABBA显(AAbb)Aabb双隐(aaBB)B显×AaBb双显F1配子ABAbaBabABAABB(双显)AABb(双显)AaBB(双显)AaBb(双显)AbAABb(双显)AAbb(A显)AaBb(双显)Aabb(A显)aBAaBB(双显)AaBb(双显)aaBB(B显)aaBb(B显)abAaBb(双显)Aabb(A显)aaBb(B显)aabb(双隐)F1表现型表现型同亲本亲本为AABB×aabb时:10/16(9/16+1/16)亲本为AAbb×aaBB时:6/16(3/16+3/16)双显∶A显∶B显∶双隐=9∶3∶3∶1比数4种种类9种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F25.17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一般特点5.18遗传定律中各种参数的变化规律遗传定律亲本中包含的相对性状对数F1F2遗传定律的实质包含等位基因的对数产生的配子数配子的组合数表现型数基因型数性状分离比分离定律112423(3∶1)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自由组合2241649(3∶1)2F1
定律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33864827(3∶1)344162561681(3∶1)4……………………………………nn2n4n2n3n(3∶1)n①将自由组合定律分解成分离定律②根据亲本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推出子代基因型概率或表现型概率(或者根据子代的表现型比或基因型比推出亲本的表现型或基因型)③得出最后结果方法一分离定律法例2用绿圆豌豆与黄圆豌豆进行杂交,得到子代四种豌豆:黄圆196,黄皱67,绿圆189,绿皱61。写出亲本的基因型。(已知黄受Y、圆受R控制)解①分解成分离定律的子代表现型②推出亲本的基因型子代表现型比亲代基因型③得出结果亲本绿圆豌豆的基因型是yyRr,黄圆豌豆的基因型是YyRr圆(196+189)∶皱(67+61)=3∶1黄(196+67)∶绿(189+61)=1∶1Yy×yyRr×Rr基因型为AaBb(甲)和Aabb(乙)的亲本杂交,求子代中同亲本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率解①分解成分离规律的杂交组合AaBb×AabbAa×AaBb×bb1/4AA1/2Aa1/4aa1/2Bb1/2bb②推出各组合的基因型概率和表现型概率③计算结果:例1示例3/4A显1/4a隐1/2B显1/2b隐子代基因型为AaBb(同亲本甲)的概率是:1/2Aa×1/2Bb=1/4子代基因型为Aabb(同亲本乙)的概率是:1/2Aa×1/2bb=1/4子代基因型同亲本的概率是:1/4+1/4=1/2iii子代表现型同亲本的概率是:(3/4A显×1/2B显)+(3/4A显×1/2b隐)=3/45.19自由组合遗传题的快速解法番茄的紫茎(A)对绿茎(a),缺刻叶(B)对马铃薯叶(b)均为显性。亲本紫缺番茄与紫马番茄杂交,子代出现了紫缺、紫马、绿缺、绿马四种番茄。求亲本的基因型和子代的表现型比。①根据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写出亲本和子代的基因式(如图)。紫缺紫马×A-B-A-bb紫缺紫马绿缺绿马A-B-A-bbaaB-aabb基因式基因式(亲本)(子代)②根据基因式推出亲本基因型。由于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出现,因此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紫缺)和Aabb(紫马)。③利用分离定律法推出子代表现型比(如图)。3紫1绿1缺1马3紫缺3紫马1绿缺1紫马解①根据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写出亲本和子代的基因式②根据基因式推出基因型(此方法只适于亲本和子代表现型已知且显隐关系已知时)方法二基因式法示例①因为子代的表现型比之和就是子代的组合数,所以根据子代的组合数可推出亲本产生的可能的配子种数。②根据亲本可能的配子种数可推出亲本可能的基因型。再根据亲本相关信息最后确定亲本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方法三逆推法番茄的紫茎(A)对绿茎(a),缺刻叶(B)对马铃薯叶(b)均为显性。亲本紫缺番茄与绿缺番茄杂交,子代出现了3紫缺、1紫马、3绿缺、1绿马四种番茄。求亲本的基因型。①推出亲本产生的可能的配子种数由题意可知,子代的表现型比之和为(3+1+3+1),8种组合数,由此可知亲本产生的配子种类为:一个亲本产生4种配子,另一亲本产生2种配子(因为只能是4种配子与2种配子的组合才有8种组合数,因为一方产生8种配子,另一方产生1种配子的组合不可能)。②推出亲本的基因型要产生4种配子,基因型必为AaBb(双显性)。所以亲本紫缺的基因型为AaBb。另一亲本只产生2种配子,因为表现型为绿缺,那么基因为aaBb。验证不错。解示例
①熟练运用三种方法可以进行口算心算,大大提高解题速度。②三种方法中“分离定律法”最适用,适合各种情况。提倡使用该方法。③后两种方法的应用需要一定条件,有一定局限性。注5.20自由组合定律中基因的相互作用作用类型特点举例加强作用互补作用(球形)AAbbaaBB(球形)×AaBb(扁盘形)A-B-(扁盘)A-bb(球形)aaB-(球形)aabb(长形)9/163/163/161/16南瓜PF1F2只有一种显性基因或无显性基因时表现为某一亲本的性状,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纯合或杂合)共同决定新性状。F2表现为9∶7(白花)CCddccDD(白花)×CcDd(紫花)C-D-(紫花)C-dd(白花)ccD-(白花)ccdd(白花)9/163/163/161/16香豌豆PF1F2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新性状,单独存在时表现相同性状,没有显性基因时表现为隐性性状。F2表现为9∶6∶1重叠作用不同对基因对表现型产生相同影响,有两种显性基因时与只有一种显性基因时表现型相同。没有显性基因时表现为隐性性状。F2表现为15∶1(三角形果)EEFFeeff(卵形果)×EeFf(三角形果)E-F-(三角)E-ff(三角)eeF-(三角)eeff(卵形)9/163/163/161/16荠菜PF1F2抑制作用显性上位一种显性基因抑制了另一种显性基因的表现。F2表现为12∶3∶1右例中I基因抑制B基因的表现。I决定白色,B决定黑色,但有I时黑色被抑制(白色)BBIIbbii(褐色)×BbIi(白色)B-I-(白色)bbI-(白色)B-ii(黑色)bbii(褐色)9/163/163/161/16狗PF1F2隐性上位一对基因中的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抑制作用。F2表现为9∶3∶4(黑色)RRCCrrcc(白色)×RrCc(黑色)R-C-(黑色)rrC-(浅黄)R-cc(白色)rrcc(白色)9/163/163/161/16家鼠PF1F2
右例中c纯合时,抑制了R和r的表现。抑制效应显性基因抑制了另一对基因的显性效应,但该基因本身并不决定性状。F2表现为13∶3右例中C决定黑色,c决定白色。I为抑制基因,抑制了C基因的表现。(白色莱杭)IICCiicc(白色温德)×IiCc(白色)I-C-(白色)I-cc(白色)iiC-(黑色)iicc(白色)9/163/163/161/16家鸡PF1F2作用类型F2表现型比作用类型F2表现型比作用类型F2表现型比互补作用9∶7重叠作用15∶1隐性上位9∶3∶4累加作用9∶6∶1显性上位12∶3∶1抑制效应13∶35.21杂交育种5.21.1培育显性基因(A)控制的优良品种后代纯合的速率取决于等位基因的对数和自交的代数公式(n表示自交的代数;r表示等位基因对数)多对相对性状控制方法同上。纯合更加困难,育种难度大原始材料培育目标AaAA育种方法连续自交,连续选择,直到基本不发生性状分离AaAA41aa41AA41Aa21aa41AA81Aa41aa81AA161Aa81aa161AA321Aa161aa321AA81aa81aa41AA41AA161aa161aa81AA81AA41aa41Aa2n1AAaa自交代数杂合体纯合体自交过程(原理)1614121812n10234n1161543218710(每代保留并种植))(每代淘汰直到几乎不出现)一对相对性状控制原始材料培育目标Aaaa育种方法自交,选择aaAa×AaAAaa保留推广淘汰5.21.2培育隐性基因(a)控制的优良品种
5.22人类的X染色体与Y染色体X的非同源部分Y的非同源部分X和Y的同源部分眼白化Xg血型磷皮病血友病红色盲长毛耳X染色体Y染色体总色盲表皮泡化症眼球网膜色素睾丸决定因子性染色体的结构巴氏小体:失活浓缩的X染色体,通过染色后可见,女性一个,男性无。Y小体:荧光染料染色后可见。男性有。女性无。性染色体由常染色体进化而来,随着进化的深入,同源部分越来越少,或者Y染色体逐渐缩短,最后消失。如蝗虫中雄蝗2N=23(XO),雌蝗2N=24(XX)。因此X和Y染色体越原始,同源区段就越长,非同源区段就越短。据研究,人类Y染色体产生之初含有基因约1400个,现在仅剩下45个基因。再经1500万年人类的Y染色体将彻底消失。性染色体的起源5.23人类性别畸型及其原因精子细卵胞性染色体组型正常异常X①同源染色体不分离②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XXO正常XXX(正常)XXX(超雌)XO(卵巢退化)YXY(正常)XXY(睾丸退化)YO(不能存活)异常同源染色体不分离XYXXY(睾丸退化)XXXY(同上)XY(正常)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XXXXX(超雌)XXXX(超雌)XX(正常)YYXYY(多数不育)XXYY(未见)YY(不能存活)①同源染色体不分离②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OXO(卵巢退化)XX(正常)OO(不能存活)5.24性别分化与环境的关系原理因素性激素(内部环境)的影响温度(外部环境)的影响示例①鸡的性反转(必修本P94)ZZ(幼体)♂ZZ(成体)♀雌激素ZZ♀×ZZ♂ZZ♂生殖②非洲蛙(Xenopus)性反转实验。受精卵20℃1/2♀蛙(XX)1/2♂蛙(XY)发育受精卵30℃全部♂蛙(1/2XX,1/2XY)发育某些XY型性别决定的蛙类:5.25伴性遗传的特点说明:这里讨论致病基因的遗传。隐性遗传表示隐性基因致病,显性遗传表示显性基因致病。特点示例
伴X遗传隐性遗传①交叉遗传:父传女,母传子。②男(雄)性患者多于女(雌)性患者。③男(雄)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均由母亲传递。④男(雄)性患者的女儿均为携带者。⑤近亲婚配发病率高。XaY×XAXAXAXaXAY患者携带者XAY×XAXaXaYXAXA患者携带者XAXaXAY显性遗传①患者双亲中至少一个是患者。②女(雌))性患者多于男(雄)性患者。③女(雌)性患者的子女患病机会均等。④男(雄)性患者的女儿全部患病。⑤未患病者的后代不会患病(真实遗传)。XaY×XAXaXAXaXaXaXAYXaYXAY×XaXaXAXaXaY患者患者患者患者患者伴Y遗传①不同源时基因无显隐性关系。②基因只能由父亲传给儿子并表现出来。③具家族同源性,用于刑事侦探和亲子鉴定。(短硬毛)XbYB×XbXb(正常硬毛)(短硬毛)XbXbXaYB(正常硬毛)果蝇硬毛遗传(与X染色体同源):5.26伴性遗传中的致死效应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花粉(雄配子)致死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雄性个体致死宽叶♀XBXB×XbY♂窄叶宽叶♀XBXb×XbY♂窄叶XBXbY(死)XBY宽叶♂XBXbY(死)XbY♂窄叶XbXBY♂宽叶11∶(特点:无窄叶雌株)剪秋罗植物叶型遗传:XAXaXAYXAXAXAXaXAYXaY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死亡♂性别区分并不难同型隐性异型显5.27通过性状识别性别的杂交设计显性隐性×♂♀隐性♂显性♀XaXaXAYXAXaXaY例果蝇眼色遗传红眼♂白眼♀红眼♀白眼♂×XY型性别决定显性隐性×♀♂隐性♀显性♂ZOsWZosZosZosWZOsZos×例家蚕油脂皮肤遗传(油脂皮肤透明)正常蚕♀油蚕♂正常蚕♂油蚕♀ZW型性别决定
5.28人类常染色体遗传病与伴X遗传病的比较常染色体遗传病X染色体遗传病显性遗传(显性基因致病)遵循的定律分离定律致病基因位置常染色体X染色体发病概率男女均等女性多于男性判断方法无特殊的判断方法,根据相关特点判断隐性遗传(隐性基因致病)遵循的定律分离定律致病基因位置常染色体X染色体发病概率男女均等男性多于女性判断方法①父母正常有女儿患病时,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②根据相关特点判断5.29细胞质遗传的一般形式PF1母方性状父方性状×母方性状5.30核质互作雄性不育遗传情况表细胞核基因(r不育)细胞质基因表现型RRRrrr正常基因N不育基因S(N)RR可育S(RR)(可育)N(Rr)(可育)S(Rr)(可育)N(rr)(可育)S(rr)(不育)5.31植物的三系配套杂交(选学)三系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S(rr)N(rr)N(RR)不育系保持系杂交种♀S(rr)N(rr)♂×不育系恢复系♀S(rr)N(RR)♂×不育系S(rr)S(Rr)(可育)5.32判断核、质遗传的方法看基因的来源看子代分离比看正反交结果细胞核遗传细胞质遗传来源于核来源于质一定的分离比无分离比或无一定的分离比一致不一致符合任何一条即可判断312
编码区是连续的线粒体基因组基因13种多肽链22种tRNA2种rRNA37个,共编码结构①环状双链DNA,共16569个碱基对②外环富含G,称为重链,内环富含C称轻链③重链含28个基因,轻链含9个基因氧化磷酸化酶系统需要的80多种蛋白质亚基,线粒体基因组仅编码13种。注意5.33人类线粒体基因组5.34细胞核遗传与细胞质遗传的比较细胞核遗传细胞质遗传遗传本质基因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基因位于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存在形成成对存在单个存在基因的传递方式父母双方传递仅由母方传递遗传特点孟德尔遗传母系遗传子代表现型由显隐性关系决定完全由母方决定(大多表现母方性状)显隐性关系有没有子代分离比有一定的分离比无一定的分离比(可能出现分离)正反交结果相同(伴性遗传时可有例外)不同配子中基因的分配方式减半均分随机分配基因突变频率低,不一定表现出来频率高,突变的一定要表现出来遗传信息传递方式中心法则遗传自主性全自主半自主(受核基因控制)转录翻译系统各自独立转录场所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翻译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核糖体对性状的控制控制全部性状仅控制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少量性状
5.35细胞质遗传与伴性遗传的比较细胞质遗传伴性遗传伴X遗传伴Y遗传遗传方式母系遗传孟德尔遗传(分离定律)只在雄性个体中传递基因位置线粒体上叶绿体上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亲本枝条子代植株♀绿色×白色♂正交绿色♀白色×绿色♂反交白色正反交结果(随母遗传)正交♀白眼×红眼♂XRYXrXrXRXrXrY红眼白眼♀红眼×白眼♂反交XRXRXrYXRXrXRY红眼红眼亲本眼色子代眼色不一致。示例:紫茉莉枝条叶色遗传(不随母遗传)不一致。示例:果蝇眼色遗传①与X不同源时,无正反交。②与X同源时,正反交结果不一致。遗传特点母亲传给子女父亲传给女儿,母亲传给子女父亲传给儿子应用确定母子、母女关系遗传咨询、遗传病预防确定父子关系5.36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的变异不遗传的变异基因变异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结构变异数目变异变异的本质基因结构改变基因重新组合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环境改变(遗传物质不改变)遗传情况按一定方式遗传和表现不遗传鉴别方法观察、杂交、测交观察、染色体检查改变环境条件意义产生新基因,为基因重组和进化提供素材产生新基因型产生新品种关系人类遗传健康关系人类遗传健康。植物多倍体能改良植物性状。改变环境条件,也能影响性状应用价值诱变育种遗传病筛查杂交育种遗传病筛查遗传健康遗传病筛查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改变环境条件,获得优质高产。联系基因性状环境相互作用不遗传的变异(直接影响)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诱因(间接影响)可遗传的变异表达
5.37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本质碱基对替换点突变。一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取代碱基对增添移码突变。插入点处编码碱基后移;缺失点处编码碱基前移碱基对缺失发生时期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DNA复制时类型体细胞突变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的越晚对个体影响越晚(小)。配子突变发生在配子形成时,影响个体的一生。突变因素生理因素辐射激光温度化学因素秋水仙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生物因素病毒某些细菌特点普遍性小致病毒大到人类均发生基因突变。分自然突变和人工诱变。随机性随机发生,在个体发育的整个阶段都可发生。低频性高等生物的突变频率在10-5—10-8之间有害性大多有害,少量有利,有的突变是中性的。Bb2b1b3Aa生物的长期进化中已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再突变一般有害。不定向性(多向性)产生等位基因或复等位基因产生非等位基因显性突变:A—→a隐性突变:a—→A回复突变:Aa突变后果点突变同义突变:突变前后密码子同义。蛋白质结构不变。错义突变:编码的氨基酸改变,一种氨基酸被另一种氮基酸取代无义突变:突变后的密码子为终止码。使合成提前终止。移码突变引起一系列氨基酸的改变。导致肽链延长或缩短或无法终止。表现形式形态突变型外形改变:人类白化、果蝇白眼、葡萄无籽……致死突变型引起个体死亡或配子死亡:植物的白化等条件致死型在一定条件下致死:T4噬菌体温敏型在25℃时存活,42℃时死亡生化突变型无形态效应,但生化功能改变:微生物的营养缺陷型应用自然突变的应用利用白化动物培育白化新品种;利用芽突变培育无籽品种等。诱变育种概念:利用理化因素处理植物或微生物,产生突变,选育新品种特点:供试材料多,有用突变少,有盲目性,适于植物和微生物高等生物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减数分裂时发生转化转导受体细胞直接吸收供体细胞的DNA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通过噬菌体介导,将供体细胞DNA片段带进受体细胞原核生物5.38基因重组自然的基因重组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例:抗虫棉人工的基因重组5.39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比较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发生后的结果形成新基因(等位基因或复等位基因)形成新的基因型发生的时期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时的DNA复制时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时
本质原因碱基对的改变(替换、增添、缺失)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特点低频性、偶然性、多向性、无规律高发性、必然性、多样性、有规律关系基因突变为基因重组提供材料基因重组使突变的基因以多种形式传递5.40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图示abcdeabedebcaadebcbcbedcadebcadebcaxyzxyzcbdea效应人类的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果蝇的棒眼(小眼数目减少。X染色体某一区段重复)一般无效应,但是大段倒位导致不育一般无效应,但杂合子易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育5.41染色体数目变异类别名称染色组构成事例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减(非整倍体)单体2N-1AA—1(abcd)(abc)唐氏综合征(XO)双单体2N—1—1AA—1,AA—1(abc-)(ab-d)缺体2N—2(1)AA—1,AA—1(abc-)(abc-)三体2N+1AA+1(abcd)(abcd)(d)21三体综合征四体2N+2(1)AA+1,AA+1(abcd)(abcd)(dd)双三体2N+1+1AA+1,AA+1(abcd)(abcd)(cd)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减(整倍体)单倍体1或多个1个(abcd)或多个(abcd)蜜蜂的雄蜂二倍体2NAA(abcd)(abcd)人果蝇豌豆多倍体同源三倍体3NAAA(abcd)(abcd)(abcd)香樵三倍体西瓜同源四倍体4NAAAA4个(abcd)蔓陀罗异源四倍体4NAABB2个(abcd)2个(opqr)棉花烟草油菜异源六倍体AAAABBBB6N2个(abcd)AABBCC2个(opqr)2个(wxyz)普通小麦异源八倍体8N4个(abcd)4个(wxyz)异源八倍体小黑麦说明:大写字母表示染色体组,小写字母表示染色体。这里假定每个染色体组含有4个染色体。
5.42四倍体(AAaa)的自交分析×AAaa显性显性AAaa亲本配子1AA4Aa1aa1AA1AAAA显4AAAa显1Aaaa显4Aa4AAAa显16Aaaa显4Aaaa显1aa1Aaaa显4Aaaa显1aaaa隐隐性∶显性=35∶1子代隐性∶显性=17∶1卵精子1AA2Aa2A1a2A2AAA显4Aaa显4AA显2Aa显1a1Aaa显2Aaa显2Aa显1aaa隐注:AA精子和Aa精不育或不能参与受精显性AAaAAa显性×亲本子代5.43三体(AAa)的自交分析5.44染色体变异的几个概念的比较概念特点形成过程事例染色体组一个正常配子所含的染色体数叫一个染色体组,用N表示。不含同源染色体,含有一整套完整的基因减数分裂果蝇N=4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①可能含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组②二倍体和奇数多倍体的单倍体高度不育③偶数多倍体的单倍体可育单性生殖(可自然形成和通过花药离休培养形成)雄蜂N=16单倍体水稻N=12(或2N=24)同源多倍体具有三个以上相同染色体组的个体①茎秆粗壮,叶、果实和种子变大②糖类、蛋白质含量多③生长变慢,成熟推迟,育性降低①由染色体加倍形成②由已加倍的多倍体与原来的二倍体杂交形成①四倍体西瓜4N=44②三倍体西瓜3N=33异源多倍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杂交后经染色体加倍后形成的个体远缘杂交具有两个物种的特性先种间杂交后染色体加倍(自然或人工)普通小麦6N=42小黑麦(8N=56)5.45普通小麦(异源六倍体)的自然形成途径一粒小麦AA(2N=14))斯氏山羊草或可能是拟斯卑尔脱山羊草BB(2N=14))×二粒小麦AABB(4N=28)滔氏山羊草DD(2N=14)染色体加倍×(不育)(3N=21)ABD普通小麦AABBDD(6N=42)染色体加倍AB(不育)(2N=14)
5.46单倍体育种一般过程①选择亲本杂交②种植杂种一代④加倍处理后再选择(或先选择后加倍处理)⑤扩大和推广③利用杂种一代的花粉获得单倍体植株花药离体培养培育图解利用AAbb和aaBB两个单优品种双优品种(AABB)AAbbaaBB×(品种A)(品种B)AaBb(双优杂交种)种植ABAbaBab花粉F1单倍体ABAbaBab花药离休培养染色体加倍aaBBAABBAAbbaabb二倍纯合体杂交aaBBAABBAAbbaabb保留推广淘汰选择亲本①②③④⑤推广例四倍体西瓜(4N=44)三倍体西瓜(3N=33)加倍普通西瓜(2N=22)幼苗植株♀♂×种子植株三倍体西瓜(3N=33)普通西瓜(2N=22)♀蕊花粉无籽西瓜(3N=33)果实秋水仙素第一年第二年刺激普通西瓜(2N=22)不加倍5.47多倍体育种5.48利用遗传学原理的育种总结育种类型原理方法优点缺点基因育种杂交育种基因的分离连续自交与选择实现优良组合丰富优良品种育种年限长不易发现优良性状基因的重组基因工程育种转基因定向、打破隔离可能有生态危机改造原来基因定向改造结果难料诱变育种基因突变诱变与选择提高突变率供试材料多染色体育种单倍体育种染色体数目变异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性状纯合快缩短育种年限需先杂交技术复杂
多倍体育种秋水仙素处理器官大,营养多发育迟缓结实率低细胞工程育种细胞融合细胞全能性细胞融合植物组织培养打破种间隔离创造新物种结果难料5.49人类的遗传病分类病列特点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显性遗传病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抗VD佝偻病(X)连续遗传隐性遗传病白化血友病(X)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X)隔代遗传近亲结婚发病率高多基因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家庭性肥胖家庭聚集现象易受环境影响染色体遗传病结构异常缺失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后果严重(死胎流产)数目异常常染色体病个别减少单体缺体个别增多21三体13三体性染色体病个别减少特纳氏综合征(XO)性别异常不孕不育个别增多XXYXXXXXXY细胞质遗传病线粒体肌病母系遗传5.50人类遗传病的预防(优生)措施原理方法禁止近亲结婚减少隐性基因纯合的概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婚(法律约束)进行遗传咨询利用遗传学原理进行生育指导①了解家庭病史②分析传递方式③推算发病风险④提出防治对策提倡适龄生育减少突变的发生避免低龄(<20岁)生育和高龄(>40岁)生育实施产前诊断查找胎儿的遗传缺陷基因检测、染色体检查和其他孕期检查5.51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进化理论的比较自然选择学说现代进化理论主要内容①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更多材料,引起和加剧生存斗争。②生存斗争:繁殖过剩导致生存危机。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③遗传变异:变异普遍而不定向,好的变异可通过遗传积累和放大。④适者生存: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决定了进化的方向。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种群是生物存在的基本单位,是“不死”的,基因库在种群中传递和保存。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④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⑤隔离导致物种形成核心观点①自然选择过程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②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③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缓慢和连续的过程①生物进化是种群的进化。种群是进化的单位②进化的实质是改变种群基因频率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与隔离是生物进化的三个基本环节意义①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②能科学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③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①科学地解释了自然选择的作用对象是种群不是个体②从分子水平上去揭示生物进化的本质5.52达尔文进化理论的三个原则与群体遗传学变异的原则任何一个群体中的个体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差异遗传的原则后代与他们亲本的相似性多于无关个体的相似性选择的原则在特定的环境下,一些个体总比另一些个体有更强的生存力和繁殖力达尔文进化论三原则将达尔文的三个原则转变成精确的遗传学概念的是群体遗传学。群体遗传学是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它应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以及影响这些频率的选择效应和突变作用、迁移和遗传漂变作用与遗传结构的关系,以此来探讨进化的机制。生物进化过程实质上是群体中基因频率的演变过程。因此群体遗传学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理论基础。至于生物进化机制的研究当然应属于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范畴。群体遗传学
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叫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群体中某特定基因型个体的数目占个体总数目的比率基因库概念: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基因库特点:不仅不会因个体死亡而消失,反而在代代相传中保持和发展种群概念: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存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特点:彼此之间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通过繁殖传递基因给后代5.53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5.54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与关系基因频率=配子频率………④Aa………⑤基因型频率AAAaaa………………………………①………………………………②………………………………③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关系设有N个个体的群体中有A和a一对等位基因在常染色体上遗传,其可能的基因型有三种:AA、Aa、aa,如果群体有n1AA+n2Aa+n3aa个个体,则n1+n2+n3=N。于是而D+H+R=1,由于AA个体有两个A基因,Aa个体只有1个A基因;aa个体有两个a基因,Aa个体只有1个a基因。因而而p+q=1。公式④、⑤表示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间的关系。例中国汉族人中PTC(笨硫脲)偿味能力分布如下表(T对t不完全显性)表现型基因型人数基因型频率基因Tt完全偿味者偿味杂合体(弱)味盲TTTttt(n1)490(n2)420(n3)90(D)0.49(H)0.42(R)0.09980420420180合计100011400600则T基因的频率为或t基因的频率为或①个体数量足够大②交配是随机的③没有突变、迁移和遗传漂变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5.55遗传平衡定律如果一个群体满足以下条件:
那么这个群体中的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保持平衡(不变)。这就是遗传平衡定律。例如果某群体中最初的基因型频率是YY(D)=0.10,Yy(H)=0.20,yy(R)=0.70。则这个群体的配子频率(配子频率)是卵细胞精子0.20Y(p)0.80y(q)0.20Y(p)0.04YY0.16Yy0.80y(q)0.16Yy0.64yy于是,下一代的基因型频率是即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YY=p2=0.04Yy=2pq=2×0.16=0.32yy=q2=0.64由此可知,该代的基因频率是与上代的基因频率达到平衡。可以计算,下代的基因型频率与上代相等,即YY=p2=0.04Yy=2pq=2×0.16=0.32yy=q2=0.64至此,基因型频率也达到平衡。……………………………………………………………………………①综上所述,对于一个大的群体中的等位基因A和a,当A基因频率为p,a基因频率为q时,有这个群体的基因型频率是……………………………………………………………………………②……………………………………………………………………………③……………………………………………………………………………④…………………………………………………………⑤于是有5.56性染色体上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如果一对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在随机交配的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有雄性个体雌性个体XAXaXAXAXAXaXaXapqq2P22pq基因型基因型频率p+q=1p2+2pq+q2=1基因频率pqpq基因型频率特点(式中X表示雄性,XX表示雌性)基因频率雌性个体的基因频率雄性个体的基因频率=即=雌性个体基因型频率(与常染色体的基因型频率算法相同)XAXA=P2XAXa=2PqXaXa=q2雄性个体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XAY=PXaY=q基因型频率分别计算①伴X基因有2/3存在于雌性个体,1/3存在于雄性个体中(雌性为XX,雄性为XY)②伴X隐性遗传病的男患者∶女患者=q∶q2,当男性发病率为1时,女性发病率为q(男多于女)③伴X显性遗传病的男患者∶女患者=p∶(p2+2pq)=1∶(1+q)(女多于男)(当男性发病率为p=1时,女性发病率为(p+2q)=(1-q+2q)=(1+q))几个特点由此可知,
例在人群中调查发现男性色盲患者是7%,求(1)色盲基因(Xa)和它的等位基因(XA)的频率。(2)女性的基因型频率。(3)下一代的基因频率。解:(1)求基因频率:Xa基因的频率:q=男性个体的基因型频率=男性个体的表现型频率=女性个体的Xa基因频率=7%=0.07。XA基因的频率:p=1-q=1-0.07=0.93(2)求女性的基因型频率:XAXA=p2=0.93×0.93=0.8649XAXa=2pq=2×0.93×0.07=0.1302XaXa=q2=0.07×0.07=0.0049(3)求下一代的基因频率下一代的基因频率=上一代的女性中基因的频率,即突变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的变异5.57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直接原因1、产生突变的绝对个体数大:虽然每个基因的突变率低,但基因数量多种群数量大2、有利与有害突变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存环境3、基因重组形成不同基因型,使群体中出现大量可遗传的变异变异产生是不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只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根本原因选择种群中的极端类型,淘汰多数个体的过程。最常见。例:桦尽蠖的进化定向性选择5.58选择的类型选择种群中的中间类型,淘汰极端类型。对抗基因突变和遗传漂变。例:3—4kg左右的新生儿存活率高,轻于和重于此值的存活率低。稳定性选择自然选择选择种群中的极端类型,淘汰中间类型。较少见。例:美州白足鼠长尾(LL)和短尾(ll)被选择,中尾(Ll)被淘汰中断性选择
不随机交配。例:果蝇中有红眼雄果蝇时雌蝇不与白眼雄果蝇交配按照人的意志保留某性状的个体,淘汰不需要的个体。人工选择性选择自然选择改变了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从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5.59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5.60改变生物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突变、选择(包括自然选择、性选择和人工选择)、遗传漂变、迁移因素自然选择主要因素5.61突变与选择的关系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为选择提供原材料选择是定向的没有突变也可进行选择5.62隔离的类型由于地理上了障碍导致两个种群不能交配的现象。例:东北虎与华南虎地理隔离两个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交配前隔离)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交配后隔离)的现象。生殖隔离特点:发生在同一物种之内。导致小种群和物种的不同分布特点: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有或没有生殖隔离。5.62物种形成的方式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物种形成隔离导致物种形成多倍体导致物种形成例1:同源多倍体——四倍体西瓜例2:异源多倍体——六倍体小麦5.6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生物进化的一个基本观点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1、突变和基因重组2、自然选择3、隔离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方向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6.1生态因子的组成生态因素组成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光热水土气火人为因子种内关系种内斗争种内互助种间关系共生寄生竞争捕食光对植物的影响光影响光质(波长)影响光合作用:绿光为生理无效光影响光合产生:红光有利于糖类合成;篮光有利于蛋白质合成影响生长发育:红光能促进种子和孢子的萌发,红外光抑制种子萌发光强阳生植物:要求全日照,光补偿点高,耐高温干旱。玉米阴生植物:光补偿点低,呼吸和蒸腾弱。人参黄连耐阴植物:介于两者之间,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也能在阴生环境生长。山毛榉日照长度长日照植物:每天日照时间在14—17h以上才开花的植物。日照越长,开花越早。北方体系植物:小麦油菜萝卜短日照植物:每天需要一段昼短(少于12h不少于8h)夜长的时间才开花的植物。暗期越长,开花戟早。水稻大豆玉米烟草棉花及热带、亚热带植物春秋季开花的植物多属此类中间性植物:对日照没有要求,只要其他条件适合均可开花。黄瓜番茄四季豆6.2非生物因子的作用光对动物的影响影响事例影响热能代谢晒太阳取暖。极地昆虫体色多黑色:吸收太阳辐射,防止紫外线杀伤影响生长发育对生长发育有促进或抑制作用:蛙卵在有光时正常发育。光抑制黑暗昆虫以育。影响动物行为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趋光性光死亡(蚯蚓)影响动物繁殖银灰狐在白昼延长时开始交配。延长光照时间改变动物繁殖时间:黑鼬提前繁殖。影响生活节律鱼类洄游鸟类迁徙鸟类换羽哺乳类脱毛影响动物分布水生动物的垂直分布:随透光深度和光照长度不同而不同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影响事例影响生长发育3—43℃范围内小麦种子才能萌发。18—20℃时猪增重最快。温度增高蒸腾加快。影响生物繁殖低温影响抽穗扬花。水温至少18℃时鲤鱼才产卵。30℃时全民育成雄蛙。影响生物分布影响生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往往是各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动物行为休眠迁移水分对生物的影响影响事例影响生长发育萎蔫水稻烂根。土壤含水量影响根系发育影响生物生殖靠水传粉授精:苔藓、青蛙。水稻灌浆期遇雨季减产影响生物分布沙漠动植物必需耐干旱以水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
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中生植物湿生植物水稻地衣苔藓介于湿生与旱生之间:森林植物大多数农作物旱生植物耐受土壤和大气干旱:多浆植物:仙人掌;少浆植物:骆驼刺6.2生物种间关系比较种间关系相互作用能量关系特点事例互利共生共同生活,彼此有利。离开后彼此或一方不能生存。地衣大豆与根瘤菌白蚁与鞭毛虫蚂蚁与蚜虫寄生共同生活,一方有利,一方有害。离开后寄生生物不能生存。蛔虫与人噬菌体与细菌虱子与人菟丝子与大豆竞争生活环境相同。大多数情况下,和平共处,形成各自的生态位(生态灶)。如果两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重叠,会导致一种生存一种死亡(上图)。牛与羊庄稼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消长上呈现“跟随”现象。猫与老鼠牛与草狼与羊其他关系共栖(寄居蟹与海癸)抑制(青霉菌与细菌)传播(蜜蜂传粉)腐生(分解者与死亡生物为食)个体数时间ABBA个体数时间ABABABA个体数时间ABC个体数时间ABB个体数时间BABAA6.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①作用的不可替代②作用的和同等重要③作用的不等价④彼此相互影响各种生态因子主导因子①对整个环境起主导作用,能引起全部生态关系的变化②使生物的生长发育、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发生明显变化耐受性定律每个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都有三个基点:最低点、最高点和最适点。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叫生物的适应幅度。限制生物生长或存活(超过生物的耐受性)的生态因子限制因子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受最低量生态因子的限制最低量定律6.3种群的一般特征
种群特征主要内容种群密度概念:单位空间内的某种群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调查方法:①标志重捕法种群密度=②随机取样法取样→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各样方中数量的均值出生率与死亡率年出生个体数年平均个体数年出生个体数年平均个体数出生率=出生率=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存活率ABCA类生物:农作物人类大型哺乳类存活曲线B类生物:水螅一些鸟类C类生物:青蛙鱼类草本植物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雌雄比等于1大于1小于1迁移迁入迁出种群动态变化种群数量迁入迁出死亡率出生率++--6.4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种群增长规律特点:年增长率不变事例:新引进的生物的早期增长接近“J”增长(我国环颈雉刚引入美国时)J型增长种群数量K时间种群增长率时间S型增长特点:①增长率不断变化②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③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J型增长与S增长的关系种群数量时间环境阻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凡是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包括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和人为因素。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①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②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依据
6.5群落的概念及结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生物群落。垂直结构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的分层状态叫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不同种群生物分布的状态叫水平结构。原因不同生物对不同生态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和适应性,导致不同生态习性的生物处于不同的层次。原因环境因素在不同地段的不一致性,导致不同生物在不同地段的分布差异。6.6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分类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概念分类原则类型按无机因子分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矿区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按形成过程分自然生态系统原始森林未污染海洋半自然生态系统放牧的草原采伐的森林人工生态系统城市农田村庄分类6.7生态系统的成分成分构成作用(主要生理过程)营养方式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热、水、土、气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成分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自养型消费者动物、寄生微生物、根瘤菌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异养型分解者腐生微生物、蛔虫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6.7典型生态系统的特点比较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的环境因素主要生产者主要消费者特点及作用森林生态系统水温度土壤主要是乔木树栖哺乳类、鸟类等结构复杂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草原生态系统限制因素:水主要是草本植物奔跑类种群和群落变化剧烈畜牧基地调节气候防止风沙海洋生态系统水、盐等微小的浮游植物微小的浮游动物到大型哺乳动物极其多样结构复杂资源丰富调节全球气候湿地生态系统水水生、陆生植物鸟类、昆虫、水生动物生态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防洪抗旱农田生态系统人农作物农业害虫人的作用很关键群落结构单一城市生态系统人草地、绿化带人能量生产不足
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干扰6.8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营养级ⅠⅡⅢⅣ(一般不超过五级)食物链由食物链构成的网状结构特点由食物(营养)关系连接起来的生物组成层次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6.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能量流动。能量流动过程三级消费者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太阳能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前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流向后一营养级(十分之一法则)计算ABCDE营养级食物链能量12345E1E2E3E4E5按最低能量流动效率计算:按最高能量流动效率计算: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概念在生态系统中,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广大的空间:全球(生物圈)漫长的时间:经历地质过程6.9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大气氮库(N2)大气固氮工业固氮NO3-氮素化肥氮盐尿素硝化细菌分解者生物固氮NH3-NO2-、NO3-反硝化细菌N2遗体生产者消费者脲酶尿素脲酶氮循环捕食大气CO2库生产者消费者捕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分解者化石燃料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呼吸作用燃烧碳循环生产者消费者吸收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分解者捕食化石燃料土壤或水中的SO42-大气中SO2火山爆发降水吸收燃烧燃烧分解硫循环
6.10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成为统一整体。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网流动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往返总体关系物质对能量能量对物质概念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原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后恢复持原状的能力。原因群落演替净化作用等弱复杂强强简单弱生态系统结构保持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关系6.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12生物圈及其稳态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有生物分布的圈层组成。生物圈的稳态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原因①太阳——源源不断的能量供应——能量流动②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取之不竭的物质来源——物质循环③生物圈自身——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温上升臭氧层损耗酸雨6.12全球环境问题6.12酸雨的成因与危害成因硫循环失衡:大气SO2增多,超过了生物圈的自净能力,造成大气的严重污染。危害①水体酸化,严重影响鱼类的生殖发育。②直接伤害植物芽和叶,影响植物生长。③腐蚀建筑物和金属物材料。6.13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内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科研价值美学价值间接使用价值生态价值潜在使用价值尚待开发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物种丰富特有种古老种多经济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多样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生态系统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围湖造田森林减少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①生存环境改变或破坏②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③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①保护自然生态系统②保护珍稀濒危物种迁出原地保护行将灭绝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